论乡党委、政府如何开展干部群众思想道德建设——对“中浦现象”的探索与反思

论乡党委、政府如何开展干部群众思想道德建设——对“中浦现象”的探索与反思

一、论乡镇党委政府如何进行干部群众的思想道德建设——关于“中堡现象”的探索与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张颖[1](2020)在《党建引领下村庄社会治理探索研究 ——以新密市城关镇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乡村社会有效治理是其中的重要一环。通过加强农村党的自身建设,发挥党建优势,加强党建引领,切实发挥党统领全局,引领动员各方的作用,是探索构建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实现村庄善治的有效路径。该文对党建引领下村庄社会治理探索进行研究。第一章导论部分,阐明选题背景和意义,同时梳理学界关于基层党建和村庄社会治理的相关研究形成综述,总结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提出创新与不足之处;第二章界定了论文中涉及的党建引领、村庄社会治理、社会治理共同体、农村党小组、网格化管理等相关概念和研究范围,阐述了习近平新时代党建理论、治理理论有关内涵作为理论基础,分析了党的建设和村庄社会治理耦合互促的关系;第三章对新密市城关镇通过把党小组建在村民组上加强党组织渗透下沉,依托网格化管理纵向融合社会治理,动员组织、党员、群众参与村庄社会治理等实践探索的具体做法进行阐释,总结经验价值;第四章结合学界观点和实地调研中发现的问题,提出党建引领村庄社会治理面临农村党建不能满足村庄治理需求、党建引领作用不强、党建引领动员社会力量参与不够、党建引领村庄治理资源保障不足的现实困境,分析得出外责重内守旧导致党建失衡、带头弱教育缺造成引领失效、机制缺载体少减弱动员能力、人才少经济弱欠缺资源保障等原因;第五章针对党建引领村庄社会治理的现实困境,结合新密市城关镇经验,提出加强党组织自身建设、加强党的引领力建设、加强党的动员能力建设、加强村庄资源整合能力建设的对策建议,为新时代党建引领村庄社会治理探索出一条实践路径。

邱保林[2](2020)在《纪检监察体制改革下县级纪委监委履行监督职责问题研究 ——以W县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第十四条明确指出:要坚持和完善国家监督体系,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本文从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选择党内监督体系中的纪检监察专责监督为题,围绕破解纪委监委履行监督专责问题进行研究,选择W县纪委监委为例,通过调研访谈和本人在纪检系统的工作经验,将纪检监察体制改革下的W县纪检监察系统履行监督情况在本课题中展现出来。本文充分把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政治生态状况,分析W县在推进纪检监察体制改革过程中的成效,调查了解当前该县开展纪检监察工作的现状和挑战。通过调查该县纪检监察体制改革及纪委监委机构的运行情况,队伍的基本情况,运行的相关制度,从而有一个较为系统的了解。在系统了解之后,再从公共管理学角度去发掘当前该县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将这些问题系统的梳理出来。梳理出问题后,再从公共管理的角度去分析这些问题的深层次原因,最后利用公共管理学的3个理论工具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本文从努力探寻新时代纪检监察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规律与实践路径,以专责监督为研究支点为推动全面从严治党提供助力。通过以W县为例的现实情况和问题,提出相应的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达到推动纪检监察工作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定位。

杜俊奇[3](2020)在《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研究》文中指出长期以来,中国共产党党外公职人员中一直存在着腐败现象,而且党外公职人员数量不断增加,其腐败问题也开始空前凸显,在一些地方和一些领域中,腐败问题还表现的相当严重。党外公职人员分布在各领域、各层级,在各级政府、各个岗位充当重要角色,有职有权,权力失去监督必然导致腐败。因此,如何加强对行使公权力的党外公职人员监督,已经成为我们无法回避而必须直面和破解的一个重要课题。虽然相关部门在实践中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但由于监督机制与现实情况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监督问题仍然处于薄弱状态。学术界对此也进行了初步的理论探讨并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一些有益的建议。但总体上说,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全面系统的研究尚不充分,对这一群体的腐败程度、形式、原因等实证研究非常不足,具有建设性和应用性的对策建议更是不多。从我国反腐败和廉政建设这一时代的宏伟大业来看,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问题的研究,既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也是共产党(即执政党)和各民主党派(即参政党)互相监督的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更是将全面反腐败斗争不断引向深入的迫切需要。本文主体内容分为逻辑紧密关联的五章。逻辑起点首先在理论层面阐发了关于党外公职人员监督必须厘清的几个基础性问题,介绍了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主体内容、制度基础、法理依据和监督的必要性;然后运用历史和比较的方法追溯了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发展历程,分析目前监督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难点;继而用实证研究、尤其是案例分析的方法,剖析了党外公职人员腐败的现状、成因和特征;论证了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对强化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特殊意义和显着成效;最后,就如何强化、细化、实化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特别是政治敏感度和政策性比较强的宗教界、工商联、村委会三个特殊群体党外公职人员的监督,从理论性和应用性两个维度提出的若干对策建议。本文的意义在于: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这一事关我国反腐败成效而迄今很少受到关注的问题做了初步的研究;通过大量的内调外研获得了翔实的一手数据;对党外公职人员的监督,尤其是对特殊群体的监督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从而对国家监察机制改革和推进反腐败事业整体上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较强的现实意义。

许翾[4](2018)在《中国共产党组织部运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中国共产党的职能机构中,组织部的工作范围最广,角色最重要,地位最稳定,堪称党的职能机构中的“第一部”。组织部是中国共产党组织形态的集中体现,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活动方式,是研究中国共产党的一个有意义的视角。本文接受制度主义和行动者理论视角的启发,研究组织部的产生、发展、运行、特征以及在各种关系中的行动策略,试图理解和分析组织部的突出地位是如何形成与维系的。研究发现,组织部的胜出取决于两个方面的“强”因素。第一,中国共产党高度组织化类型,特别是长期党指挥枪、党领导政并通过干部实现的体制,使组织部成为唯一兼具组织和动员这两者功能的部门,长期处在结构优势位置;第二,组织部具有积极的部际竞争策略和能力,使组织部保持优势地位。前者主要表现为政党规范对组织部的强有力支持,后者是组织部积极的能动行动。制度环境为组织部的优势地位提供了框架和结构意义上的支持,组织部在过程中的能动行动回应了制度压力,其效果强化了制度环境。这个“双强模式”构成了对组织部的分析理路和研究框架。在强制度支持和强能动行动之下,组织部在面向党员、干部、人才的行动中,比较成功地运用了肯定性激励的策略,建立了庞大的人才队伍,客观上巩固了组织部的地位;组织部在工作过程中形成命令—服从机制、协调—配合机制、反馈—调节机制以及三者的结合,主动强化了程序化、规范化的制度,得以处理复杂的组织问题;组织部妥善处理对上级的关系,保持适当的独立性,以维护部门威信;组织部通过娴熟的政治话语和政治修辞的表达,塑造了部门的鲜明形象,消解了在公众中产生负面印象的危险。此外,组织部还特别注意捕捉党在各个时期面对新挑战的需要,作出灵活的调适,同时不断地扩展工作职能和范围,形成纵深的工作链条,具有很强的自我发展、自我维持能力。组织部保持中心地位是党发挥组织优势的必然要求。组织部面临着多元社会对部门权威的挑战、腐败滋生对部门地位的挑战、刚性制度对部门韧性的挑战等诸多问题,尤其是选人用人不当将成为组织部保持“第一部”的最大隐忧。为此,组织部应平衡好组织动员和保护激励这两个功能,要利用制度规范强化严格的选人程序,重点防止干部产生的源头出现腐败;要重视三个“之家”的建设,细腻而灵活地开展对人的工作,发挥组织部的最大特点和优势;要协调各部门工作,形成组织工作合力;要进一步公开、透明、创新,取得社会支持和公众信任。

常婧[5](2018)在《基层党组织在协商治理中的功能与定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改革目标,充分体现了新时代中国政治发展对现代性的追求。现代民主政治与现代国家治理是互为表里的内生关系,二者在国家现代化发展进程中自然相遇、相得益彰。在现代国家治理中,民主程序体现其工具性,民主目标体现其价值性。民主是国家治理的工具也是目的,体现于治理实践的全过程。中国共产党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成果运用于国家治理实务,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觉,也是“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的行动自觉。协商民主作为社会主义民主的实现形式之一,源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是集学理性、政策性和实践性于一体的理论体系。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中国民主话语的创新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最新理论成果。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五年,协商民主理论被广泛关注,协商民主与治国理政实践的结合也越发紧密。党的十九大进一步明确了人民民主的真谛: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这意味着协商治理、协商自治将在更大范围内成为可能,协商民主将广泛运用于国家治理实务。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协商治理由理念上升为制度,执政党是关键。基层党组织直面群众的利益诉求,是协商治理的责任主体。基层党组织促进基层协商制度化,畅通利益表达渠道,引导群众形成“党与群众商量办事,群众自己的事情自己商量着办”的民主决策机制。基层党组织在社会治理实务中有意识嵌入协商机制,有利于进一步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有利于基层党建理论与实践创新发展。由此,基于国家治理、协商民主、基层党建三个理论资源,本文重点聚焦如何结合协商实践案例来探究“基层党组织在协商治理中的功能与定位”这一核心问题。基层党组织统领协商治理全过程,既在理论上行存在大量的协商治理交叉创新空间,又在实践上具有引导基层协商治理的实践经验,还在发展上具有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能力和愿景。基层党组织在协商治理中的职能定位与功能发挥,直接关系到协商民主的治理效能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实现程度,具有较大的研究价值和探索空间。据此,文章首先探讨执政党的协商治理创新空间,从基层协商民主的理论定位入手,分析协商与治理的嵌入关系,阐述执政党、协商、治理三者的理论联系,聚焦基层党组织如何发挥协商治理的功能这一问题域,形成第一篇。第二篇的主要内容是地方基层党组织如何进行协商治理的操作实践,发掘并总结出前期调研中值得借鉴的基层协商治理模式。其中,重点将党导协商治理轨迹、党促机构职能协商、党集群力协商维稳三种不同模式独立成章,分别代表了基层党组织引导协商治理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地缘、不同侧重,将实地调研的理论成果总结梳理,为提炼协商治理的前景做铺垫。第三篇在案例分析的基础上总结提炼基层党组织在协商治理中发挥作用的规律性经验和做法,并论述党在逐步加强对基层党组织介入协商治理的统筹和领导过程中,可能走出一条开放式的基层民主之路。基层党组织在组织引导协商治理的实践中,已经涌现出一批好的做法和经验。主要包括:以顶层设计与多层推进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党的领导作用,横向统筹协商主体间的良性互动,培育孵化包括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在内的社会协商力量,在制度建设上坚持增量改革与存量优化相结合等等。在总结治理经验的基础上,执政党对协商治理加强领导和统筹,可能走出一条“一核多元”的开放式基层民主道路。中国协商治理建设以党的领导为核心,以党组织、地方政府及部门、社会组织、公民个体等多元力量为协商主体,构建充分开放的协商治理格局,保障基层社会治理的民主性。开放式基层民主的关键是党的建设,要强化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加快构建适应多元利益诉求的开放治理格局。党组织还应主动开放多元主体参加共商共治、协商自治的实践过程,促进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可持续发展。当然,基层党组织领导协商治理毕竟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职能定位、制度设计、程序规范和发展程度不均衡等困境和挑战。要实现基层协商治理的全面均衡发展,还需要执政党特别是基层党组织坚持不懈的探索和努力。总之,在已有的协商治理实践基础上,基层党组织主动作为,与群众商量办事,构建广泛参与的协商治理新格局,提升制度化和规范化水平,有利于提升基层党建科学化水平,有利于进一步做好群众工作,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

宋辉[6](2017)在《中国农民社会责任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前,我国正处于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现代社会的构建需要以具有高度责任感的公民为社会基础。农民作为我国公民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否发挥主体作用并切实履行社会责任,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加强对农民社会责任问题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全文以当今时代条件下的中国农民社会责任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了系统性的研究,诠释了农民社会责任的内涵、依据、特征,概括了农民作为公民应承担的一般性社会责任和农民作为农业生产者所应承担的特殊性社会责任,并对农民履行社会责任现状进行了详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增强农民社会责任的主要思路。本文对拓展和深化农民社会责任问题的研究,引导农民切实履行社会责任工作的开展,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全文由前言和七个章节构成,其内容结构、逻辑关系及基本观点如下:引言部分着重介绍了农民社会责任问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了述评,并界定了责任、社会责任和农民社会责任的概念及内涵,在此基础上,阐述了论文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主要创新点。第一章论述了农民社会责任问题相关研究的理论基础。这一部分主要对马克思主义农民观和社会责任观进行了系统梳理和阐释,并对国外与本研究密切相关的社会角色理论、社会规范理论和责任伦理观中蕴含的社会责任思想,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和概括。第二章阐释了农民社会责任的依据。这部分主要从三个方面对问题进行阐释:一是,在理论层面探寻了农民社会责任在马克思主义农民观、马克思主义社会责任观、责任伦理观以及社会角色论和社会规范论中的存在依据。二是,在法律与政策层面分析了农民社会责任的制度依据。三是,在现实层面考察了农民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实现农业、农民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责任依据。第三章概括并总结了农民社会责任的分类与特征。从获得途径角度,农民社会责任分为先赋性社会责任和自致性社会责任。从角色责任的角度,农民社会责任分为一般性社会责任和特殊性社会责任。从农民社会责任的约束力角度,农民社会责任分为强制性社会责任和非强制性社会责任。本章还对农民社会责任的特征,从一般性和特殊性特征两个方面进行了概括和阐述。第四章介绍了农民一般性社会责任的主要内容。农民一般性社会责任是指农民作为公民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主要包括遵守社会道德的责任;遵守宪法和法律的责任;履行相关政治责任和经济责任。第五章论述了农民特殊性社会责任的主要内容。农民的特殊性社会责任是指农民作为农业生产者所应承担的特殊的社会责任。主要包括:农业生产经营责任;参与农村公共事务的责任;参与农村文化发展的责任;参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第六章分析了农民社会责任问题的现状。在这一部分主要是通过对调研问卷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提出中国农民社会责任的积极方面在于,农民社会责任意识初步显现并且农民社会责任向多维度延展。同时,农民社会责任存在的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农民社会责任意识不强、履行社会责任的载体不够丰富和行动缺乏有效引导。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剖析了农民社会责任问题的成因主要在于,农民自身的原因、组织化程度低的制约、政策性因素的影响以及政府引导不到位的因由。第七章论述了增强农民社会责任的主要思路。根据农民社会责任问题及成因,本文针对性地提出了增强农民社会责任的主要思路在于:提升农民社会责任意识;拓展农民履行社会责任载体;强化农民履行社会责任的制度保障以及加强党和政府的领导。本文的创新点在于:一是,研究角度新。目前学术界聚焦农民问题的研究,大多是围绕农民的生产生活状况及权益问题展开研究的,而从农民社会责任的角度进行深入研究的成果很少。所以,本文研究的视角富有新意。二是研究内容新。本文对农民社会责任的依据、类型、特征、主要内容、存在问题及原因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性的研究和论证,并提出增强农民社会责任的主要思路。这些研究内容,在学术界现有的研究成果中是鲜有体现的。三是研究的观点新。本文在研究过程中形成了一些新的观点,其中主要是:其一,将农民社会责任视为一个由农民作为公民应承担的一般性社会责任和作为农业生产者应承担的特殊性社会责任两个方面构成的社会责任体系。其二,本文认为,农民社会责任问题与农村政策和农民组织化程度等因素密切相关。

邹谨[7](2017)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视阈下中共党建创新历程与经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一个长期历史过程,党的历代中央领导集体都对之进行了探索。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探索进行了初步酝酿;建国以后,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探索在全国范围内初步展开;改革开放以后,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探索进入全新阶段;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后,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探索进入自觉状态。党建创新伴随着中国共产党的整个历史进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与中国共产党党建创新在建国以后具有同步性,二者存在鲜明的互动关系。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党建创新引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主要体现为中国共产党党建创新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理论指导、实践经验和精神动力;另一方面,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中国共产党党建创新,主要体现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促进中国共产党党建制度的完善,促进管党治党能力和执政能力的提高,促进党建方式、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创新。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视阈来看,党的历代中央领导集体不断推进党建制度、党内民主、依规治党创新和其他创新,从而不断加强和改进了党的建设。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推进党建制度创新,建立了学习制度、请示报告制度、主席制度、分部分级管理干部制度、干部鉴定制度、干部交流制度、干部休假制度、作风建设制度等制度,并提出了设立党的名誉主席、对基层干部任期加以限制、干部能上能下等设想。推进党内民主创新,对党内民主进行了理论阐述,丰富了民主集中制理论;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提倡民主作风,保障党员权利,开展党内监督;建立了党代会制度、党委制、党内选举制度等党内民主制度。推进依规治党创新,对党章进行修改,初步制定了一些党内法规。此外,通过发扬民主和健全法制推进反腐倡廉建设,提出群众路线的领导方法,并对改善党的领导进行了初步探索。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视阈下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推进党建创新,既取得了积极成果,又留下了深刻教训。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推进党建制度创新,建立了退休制度、顾问委员会制度、干部考核制度、省部级后备干部制度、县以上领导干部生活会制度、民主评议党员制度、省(市、区)纪委向中纪委报告制度、纪委与国家检察机关联系制度等制度,废除主席制度、实行总书记制度。推进党内民主创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丰富了民主集中制理论;反对领导干部特殊化,正确对待不同意见,保障党员权利,坚持集体领导与分工负责的结合;完善党内民主制度。推进依规治党创新,对党章进行积极修改,制定一系列党内法规,党章和党内法规执行力得到较大提高。此外,提出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提出把反腐蚀寓于建设和改革之中,坚持从严治党。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推进党建制度创新,建立省部级在职领导干部学习制度、县级以上党政领导干部理论学习考核制度、参照公务员管理制度、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制度、党政机关竞争上岗制度、党政领导干部任前公示制度、领导干部任职试用期制度、巡视制度、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等制度。推进党内民主创新,提出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并发挥其对人民民主的带动功能:推进党内决策民主化,坚持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制定《中国共产党党员权利保障条例(试行)》;完善党内民主制度。推进依据治党创新,修改党章,制定新的党内法规。此外,还进行基层党组织建设创新;提出加强执政能力建设;提出“八个坚持、八个反对”;提出反腐倡廉建设要靠体制创新;提出改进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坚持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坚持依法执政。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推进党建制度创新,建立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制度、中国特色干部教育培训体系、党政领导干部职务任期制度、党政领导干部辞职制度、党政领导干部问责制度、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制度、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以及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推进党内民主创新,提出以党的坚强团结保证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增进党内和谐,尊重和保障党员主体地位;扩大党内基层民主,印发《中国共产党党员权利保障条例》,实行党务公开,完善党内民主决策机制;实行党代会代表任期制,实行全委会决定重大问题和任用干部票决制,改进候选人提名方式,扩大差额选举,完善了党内民主制度。推进依规治党创新,修改党章,制定和修订党内法规。此外,还进行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党建总布局创新,进行执政能力、先进性、纯洁性建设,建设“三型”政党,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推进党建制度创新,将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纳入全面深化改革总布局,并在党的建设各领域进行了制度设计。推进党内民主创新,对民主集中制进行了新阐述;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在党的制度建设和党内法规建设中发扬党内民主,强化党内监督,保障党员权利;提出制定党代会代表提案制实施办法,研究制定地方党委决策程序规定,规范差额提名范围和比例,进一步了完善党内民主制度。推进依规治党创新,将党内法规体系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制定和修订党内法规,并对党内法规进行集中清理。此外,还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构建优良政治生态,开展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推进领导班子建设创新,并提出党的领导要做到“三统一”、“四善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视阈下中国共产党推进党建创新的经验主要是:坚持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与党建创新的对接,积极应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对党建创新的问题倒逼,借鉴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相关理念推进党建创新,坚持改革创新,对党建创新进行接力探索,不断总结中外执政党建设的经验教训。顺应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进一步推进党建创新,应提高建设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水平,推进中国共产党党内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法治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加强党的国家治理能力建设,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创新。

周斌[8](2016)在《中国共产党保持纯洁性的制度建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保持中国共产党纯洁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本质特征的必然要求。中国共产党十八大提出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纯洁性建设成为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迫切命题。保持党的纯洁性的根本路径是建立制度保障的长效机制,保持党的纯洁性的制度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本文采用文本解读法,以史为据、史论结合,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保持工人阶级政党纯洁性的制度建设思想作深入研究,揭示其关于工人阶级政党保持纯洁性的制度建设的内在规定性,并以此作为中国共产党保持纯洁性的制度建设进行研究的理论基础。在此逻辑前提下,对中国共产党95年来保持纯洁性的制度建设进行系统的历史考察,进行动态的理论分析和经验总结,揭示中国共产党保持纯洁性的制度建设的一般规律和经验教训。在具体研究中,注重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循序渐进、层层深入、按照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要求展开,最后提出中国共产党保持纯洁性的制度建设的路径:建立以权力制约监督为核心的制度体系和机制。本文除绪论和结语外,共分6个部分:第一章至第六章。第一章,中国共产党保持纯洁性制度建设的理论基础。一是对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无产阶级政党保持纯洁性的制度思想进行了梳理,归纳出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无产阶级政党保持纯洁性的制度建设的思想基础。主要包括:创立无产阶级政党之初的制度考量和原则设计、总结欧洲革命经验教训中提出无产阶级政党必须保持独立性、总结巴黎公社经验教训时提出着名的“巴黎公社原则”、批判错误思想流派的斗争中阐明工人阶级政党的性质、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中提出权力制约原则。二是考察列宁在创建和领导俄共(布)建设的过程中关于保持党的纯洁性制度建设的基本思想,为中国共产党保持纯洁性的制度建设提供借鉴。第二章,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保持纯洁性的制度创设与发展。中国共产党在这个时期,围绕建立、维护、巩固党的领导地位和局部执政地位,借鉴俄共(布)经验,开展了艰辛的保持纯洁性的制度建设的探索。党的创立初期进行了保持纯洁性的制度设计,大革命时期在发展党员和建立党组织中加强党员思想教育、确立民主集中制、首次发布惩治贪污通告和设立党内监督机构,土地革命时期坚持深入群众、开展苏维埃政权制度实践、制定首部巡视条例,抗日战争时期开展延安整风、建立“三三制”等民主制度、制定惩治贪污条例,解放战争时期健全党委制、严明进城纪律、提出“两个务必”要求、开展局部执政制度实践等。这些探索为总结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保持纯洁性的制度建设的基本经验和一般规律提供依据。第三章,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保持纯洁性的制度实践。中国共产党该时期所处的地位和环境、所肩负的任务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围绕克服“历史周期律”和社会主义建设任务在保持纯洁性的制度建设方面进行了实践,主要包括:建立理论教育制度和体系,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制定发展党员规范,加强党组织管理;制定加强干部管理制度,保持干部队伍纯洁;成立各级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和监察委员会,完善监督体制;运动中保持纯洁性的制度建立、失误与破坏。第四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保持纯洁性制度建设的新实践新发展。邓小平汲取“文革”的教训,突出党的制度建设的重要性,提出依靠制度建设来实现由人治到制度保证的转变。江泽民根据市场经济带来的影响,围绕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重点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层面加强保持纯洁性的制度建设。胡锦涛系统提出纯洁性建设命题,形成了以制度建设为根本保障的“五位一体”的党建总布局。习近平根据党执政所面临的世情、国情、党情的新变化,强调从制度角度狠抓党的纯洁性建设的“长”和“常”,构建纯洁性建设的长效机制,推进保持纯洁性的制度建设。这些实践成效和经验,为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保持纯洁性的制度建设提供指导。第五章,中国共产党保持纯洁性制度建设的主要特点和基本经验。通过第二章至第四章纵向考察中国共产党95年来关于保持纯洁性的制度建设的历史轨迹,总结凝练其特点和经验以供借鉴。主要特点有:党的纯洁性建设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一以贯之、与时俱进的思想理论体系,具有传承性;不同历史时期,依据所要完成的历史任务,中国共产党人对自身纯洁性建设的要求不尽一致,具有侧重性;以制度建设为保障的党建“五位一体”总布局的形成,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自身建设规律逐步认识提高的动态过程,具有渐进性。基本经验有:重视在党的纲领、党章中保持纯洁性的制度总设计;思想纯洁是党的纯洁的根本,中共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十分注重党员干部思想教育制度建设;队伍纯洁是党的纯洁的组织保证,正确处理好党员队伍质量和数量的关系,建立严把党员入口疏通出口的制度机制;作风纯洁是党的纯洁的关键,坚持密切联系群众,建立作风建设的长效机制;清正廉洁是党的纯洁的保障,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的制度体系和机制;民主是党的纯洁性的重要保证,中共始终重视以党内民主政治建设推进保持纯洁性的制度建设;坚持以人民权力观推进保持党的纯洁性的制度建设是经过实践证明的正确选择;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纯洁性建设应当抛弃运动方式;保持党的纯洁性的根本路径是建立以权力制约监督为核心的制度机制。第六章,中国共产党保持纯洁性制度建设的路径设计。依据前文的系统考察和探讨,结合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保持纯洁性所面临的新情况新任务新问题新矛盾,在分析权力的内涵特征的基础上,提出建立以权力制约监督为核心的制度体系和机制是中国共产党保持纯洁性的根本路径的观点。从宏观层面设计:以加强监督制约为核心构建“一元多线型”保持纯洁性的制度体系,主要包括建立省级及以下党的组织的分解权力和制衡权力的制度规定;从中观层面考虑:围绕保持纯洁性的内容建立健全制度体系,主要包括思想、组织、作风、廉洁等方面的制度建立和完善;从微观层面分析:建立和完善党内选举和代表大会制度、党内监督等具体制度。保持纯洁性的制度建设还应当注重不同层面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形成相互配套的机制才能发挥作用,构建由动力机制、执行机制、监督机制相互协调配套的运行机制。中国共产党保持纯洁性的制度建设是一个复杂的长期的艰巨的系统工程,是一个重大的理论与实践课题,需要多方面的努力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由于本人的学识水平有限,本文的研究只是一个探索,深入的研究还有待今后去拓展。

贾乾秋[9](2016)在《朝阳市村官腐败的治理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村官作为中国最广的农村事务的管理主体,是带领基层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各种方针政策的核心力量,也是带领广大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带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领头人,是党和政府与基层群众交流与沟通的纽带。近年来,农村各种经济活动日益频繁,加之国家对“三农”政策及资金的大力倾斜,使得部分村官可以经手大量的资金,为其权利寻租提供了空间,发生了一批影响恶劣的腐败现象。由于村官腐败往往以侵占或牺牲农民切身利益的形式发生,所以造成的后果也特别严重,更有甚者会侵犯农民的生存、生命。笔者在朝阳市工作多年,当过两年大学生村官,对于村官的工作状态及村级组织的运行方式比较了解。通过调研,对朝阳市村官的基本情况进行了了解,同时收集了许多村官腐败的典型案例,对纪检监察机关查办的村官腐败案件进行了查阅分析,掌握了可靠的一手数据资料。通过对朝阳市村官腐败典型案例的分析,总结出朝阳市村官腐败的特点与表现形式,接着深入分析朝阳市村官腐败问题产生的原因,运用公共治理理论与村民自治理论,同时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经验,寻求预防和解决朝阳市村官腐败问题的应对策略,提出方案并对方案进行论证,最终为朝阳市预防和治理村官腐败提供参考依据。

贾鹏[10](2016)在《基层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以来,历经30多年的发展,中国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实现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新的伟大革命。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当前我们广大党员坚定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方面面临着严峻的考验。这种考验存在两个方面,一是随着世界局势的变化而带来的西方资本主义普世价值观的冲击,二是部分党员干部受功利思想影响,自身理想信念的偏转而带来的危机。为解决现实中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诸多理论家、学者纷纷发表了大量专着和文章宣传和解读马克思主义,本文在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从我国党建现实情况出发,以实践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的主体入手,通过深入分析党员干部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淡薄、浮躁功利思想、宗教迷信思想,以及部分基层党组织结构、教育效果、监督检查机制等具体问题。找出理想信念问题的根源,提出通过增强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影响力、创新理想信念教育范式、强化党的组织建设、提高党的意识形态保障力四个大方面来加强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教育的具体措施。本研究重点在于一方面要把共产党人的主体性和马克思主义结合起来,另一方面把马克思主义信仰与现实社会发展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更具有普遍性,能够为广大基层党员干部能够更加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带领各族人民实现祖国复兴的伟大梦想提供有益的理论探索。

二、论乡镇党委政府如何进行干部群众的思想道德建设——关于“中堡现象”的探索与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乡镇党委政府如何进行干部群众的思想道德建设——关于“中堡现象”的探索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党建引领下村庄社会治理探索研究 ——以新密市城关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导论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1.选题背景
        2.选题意义
    (二)文献综述
        1.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2.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3.国内外研究文献评述
    (三)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研究内容
        2.研究方法
    (四)创新与不足之处
        1.创新之处
        2.不足之处
二、研究基础
    (一)相关概念界定
        1.党建引领
        2.村庄社会治理
        3.社会治理共同体
        4.农村党小组
        5.网格化管理
    (二)理论基础
        1.习近平新时代党建理论
        2.治理理论
    (三)党的建设和村庄社会治理关系
        1.加强党建促进治理水平提升
        2.良性治理夯实党建群众基础
三、新密市城关镇村庄社会治理实践探索
    (一)新密市城关镇村庄社会治理实践做法
        1.党组织渗透下沉激活农村基层党建末梢神经
        2.网格化精细管理建立纵向社会治理融合机制
        3.党组织引领示范动员农村各方力量参与治理
    (二)新密市城关镇村庄社会治理实践经验与价值
        1.实践经验
        2.实践价值
四、党建引领村庄社会治理现实困境和原因分析
    (一)现实困境
        1.农村党建不能满足村庄治理需求
        2.党建引领村庄社会治理作用不强
        3.党建引领动员社会力量参与不够
        4.党建引领村庄治理资源保障不足
    (二)原因分析
        1.外责重内守旧导致党建失衡
        2.带头弱教育缺造成引领失效
        3.机制缺载体少减弱动员能力
        4.人才少经济弱欠缺资源保障
五、党建引领村庄社会治理路径和对策建议
    (一)加强党组织自身建设
        1.创新党组织设置形式
        2.加强党员教育管理
    (二)加强党的引领力建设
        1.提高村组干部素质
        2.强化思想教育引领
    (三)加强党的动员能力建设
        1.加大动员联系保障
        2.丰富有效活动载体
    (四)加强村庄资源整合能力建设
        1.推进人才结构素能双优
        2.带动产业经济效能双强
六、结语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2)纪检监察体制改革下县级纪委监委履行监督职责问题研究 ——以W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学位论文研究的背景、目的、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纪检监察的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纪检监察体制类型现状
        1.2.2 国外纪检监察体制研究综述
        1.2.3 国内纪检监察履行监督职责的实践探索情况
    1.3 主要内容、重点、难点和创新之处
        1.3.1 主要内容
        1.3.2 重点
        1.3.3 难点
        1.3.4 创新之处
    1.4 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思路
第2章 纪检监察体制改革及纪委监委监督职责概述
    2.1 核心概念
        2.1.1 纪检监察体制改革概念
        2.1.2 纪委、监委概念
        2.1.3 纪委监委监督的分类、特点
    2.2 体制改革对监督履职的影响
        2.2.1 体制改革对监督对象的影响
        2.2.2 体制改革对监督机构的影响
        2.2.3 体制改革对监督主体的影响
    2.3 相关理论
        2.3.1 机构扁平化理论
        2.3.2 公共政策理论
        2.3.3 马斯洛需求理论
第3章 体制改革下W县监督专责履行的现状挑战及问题
    3.1 体制改革下W县监督专责履行的现状及挑战
        3.1.1 体制改革下W县监督专责机构的现状及挑战
        3.1.2 体制改革下W县监督专责队伍的现状及挑战
        3.1.3 体制改革下W县监督专责机制的现状及挑战
        3.1.4 纪检监察体制改革下W县监督成果的现状及挑战
    3.2 体制改革下W县监督专责履行的问题
        3.2.1 从监督机构看,W县纪委监委存在的问题
        3.2.2 从监督队伍看,能力短板制约监督水平
        3.2.3 从监督机制看,重形式轻落实
        3.2.4 从监督成果看,W县纪委监委存在的问题
第4章 W县纪委监委履行监督专责困境的原因分析
    4.1 机构扁平化不足,纪委监委未能及时精准有效的履行监督专责
        4.1.1 W县纪委监委机构的实际层级问题
        4.1.2 W县纪检监察干部在多层级结构下的工作堵点
    4.2 监督机制的不健全,纪委监委不能顺畅高效安心的履行监督专责
        4.2.1 “两个责任”机制不到位
        4.2.2 深层次难点的监督工作制度不健全
    4.3 绩效考核与监督要求不匹配,纪检监察队伍履行监督专责积极性不高
        4.3.1 考核与纪检监察监督工作关联不大
        4.3.2 履职尽责考核制度不利于监督工作
        4.3.3 用人导向不明使得纪检监察干部冲劲不足
    4.4 监察队伍的培养不系统,使得纪检监察干部不会履行监督专责
        4.4.1 现有的知识培训跟不上监督的需求
        4.4.2 形式化的单一
        4.4.3 文化的塑造还欠缺
        4.4.4 干部队伍交流不多
第5章 破解纪委监委履行监督专责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5.1 探索以扁平化理论模式运转增强W县纪检监察监督效能
        5.1.1 探索建立扁平化监督互补组织
        5.1.2 创新方式方法配套互补监督组织运行
    5.2 探索以公共政策理论制定和完善纪检监察监督制度体系
        5.2.1 建立纪检监察联动监督制度体系总纲
        5.2.2 完善监督制度制定出台程序和强化监督制度的执行
        5.2.3 建立科学的监督制度评估及反馈修补机制
    5.3 探索以马斯洛需求理论培养强大的纪检监察队伍
        5.3.1 加强针对性的监督队伍管理
        5.3.2 加强监督队伍的基本保障
        5.3.3 引导监督队伍在工作中的自我实现
第6章 结论和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3)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选题意义
        (一)实践意义
        (二)理论意义
    三、研究综述
        (一)国内学界研究状况
        (二)国外研究状况
        (三)对决策层关于统一战线相关文献的解读
    四、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实证研究法
        (三)比较研究法
    五、内容与框架
    六、创新与不足
        (一)本文创新之处
        (二)研究难点与不足之处
第一章 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若干基本问题
    第一节 党外公职人员的概念与构成
        一、党外公职人员的概念阐释
        (一)“公职人员”的概念
        (二)“党外”的概念
        二、党外公职人员来源与构成
        (一)我国政治体制中“党外公职人员”的来源
        (二)党外公职人员的分类构成
    第二节 党外公职人员的培养选拔、任用与管理
        一、党外公职人员培养选拔政策
        二、党外公职人员任用政策的历史沿革
        (一)建国初期的任用政策
        (二)改革开放后的任用政策
        (三)进入21世纪后的任用政策
        (四)新时代选拔任用的政策
        三、中国共产党对党外公职人员的管理
        (一)对党外公职人员政治引导
        (二)优化党外干部管理结构。
        (三)选好配强民主党派领导班子
        (四)选好选准主委。
        四、党外公职人员从政优势
        (一)政治优势
        (二)智力资源优势
        (三)利益表达优势
        (四)社会活动优势
        五、党外公职人员不同时期在体制内的作用
        (一)建国初期
        (二)改革开放初期
        (三)新时期
        六、党外公职人员使用现状
        (一)中央越来越重视,阵营越来越壮大
        (二)实职正职比例增大,切实保障有职有权
        七、制约党外公职人员培养使用的因素
    第三节 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内容
        一、中国共产党对党外公职人员的监督
        二、社会公众与媒体对党外公职人员的监督
        三、民主党派对担任公职的党内成员内部监督
        四、各级监察委员会对党外公职人员的监督
    第四节 民主党派党内监督概述与成效分析
        一、内部监督内容
        二、内部监督实践
        三、内部监督成效
        四、在内部监督中对腐败问题的处置
        五、内部监督存在的问题
    第五节 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制度基础和法理依据
        一、制度基础
        (一)人民代表大会政体制度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政党制度
        二、法理依据
        (一)根本法依据
        (二)专门法依据
        (三)行业法依据
        (四)有关法规依据
    第六节 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重要意义
        一、党外公职人员监督是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必然要求
        二、党外公职人员监督是我国民主监督的重要补充
        三、党外公职人员监督是统一战线工作的基本要求
        四、党外公职人员监督是中国共产党重要的执政要求
        五、党外公职人员监督是国家监察法的内在要求
第二章 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历史演变与主要问题
    第一节 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历史演变
        一、民主革命时期,监督雏形显现
        二、建国初期,监督方针确立
        三、整风反右时期,监督出现挫折
        四、“文革”时期,监督遭受破坏
        五、改革开放时期,监督恢复完善
        六、“十八大”后,监督成熟定型
    第二节 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历史成效
        一、思想认识不断深化
        二、监督机制逐步完善
        三、监督效果初步显现
    第三节 党外公职人员监督存在的问题与难点
        一、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主要问题
        (一)监督意识不够清晰,监督观念亟待提高
        (二)监督机制存在缺陷,监督体系亟待完善
        二、党外公职人员的特殊性给监督带来的难点
        (一)党外公职人员界别分布具有特殊性
        (二)党外公职人员管理体制具有特殊性
        (三)党外公职人员任职情况具有特殊性
        (四)党外公职人员廉政意识具有特殊性
        (五)党外公职人员政治倾向具有特殊性
        (六)政治参与呈现多元化、差异性
        三、特殊领域党外公职人员监督难点
        (一)宗教界
        (二)工商联
        (三)村委会
第三章 党外公职人员腐败现状分析
    第一节 党外公职人员腐败案例与特点分析
        一、不同层级党外公职人员腐败案例
        二、党外公职人员与党内公职人员腐败特点的异同分析
        (一)党外公职人员与党内公职人员腐败的共同点
        (二)党外公职人员与党内公职人员腐败的不同点
    第二节 党外公职人员与党内公职人员腐败成因的异同分析
        一、党外公职人员与党内公职人员腐败成因共同点
        (一)个人私欲恶性膨胀
        (二)公共权力发生异化
        二、党外公职人员与党内公职人员腐败成因的不同点
        (一)内外监督不力
        (二)外部环境影响
第四章 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意义与成效
    第一节 设立国家监察委员会的意义
        一、设立国家监察委员会对反腐败斗争的现实意义
        (一)为反腐彻底性提供了有力的体制机制保证
        (二)为反腐高效性提供了有力的制度机制保证
        (三)为反腐持续性提供了有力的法理机制保证
        二、设立国家监察委员会对于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特殊意义
        (一)强化了党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监察的领导
        (二)实现了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监察的全面覆盖
        (三)法定了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监察的权力来源
        (四)创新了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监察的方法路径
        三、国家监察委员会尚需进一步强化和细化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
        (一)提升政治站位,以大作为彰显监督的权威性
        (二)遵循五条原则,以科学性增强监督的实效性
    第二节 监察法对党外公职人员腐败预防和惩治的效用
        一、监察法对全面深入开展反腐败的积极意义
        (一)保证了监察机关的独立性
        (二)实现了监察范围的全覆盖
        (三)界定了监察职能和监察权限
        (四)创新了以“留置”措施取代“两规”、“两指”措施
        (五)强化了对监察机关和监察人员的监督
        二、监察法对于预防和惩治党外公职人员腐败的特殊作用
        (一)统领推进作用
        (二)警示威慑作用
        (三)法治保障作用
        三、监察法尚需进一步细化对党外公职人员腐败预防与惩处的操作性
第五章 加强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对策性思考
    第一节 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基本原则
        一、坚持共产党的领导
        二、坚持问题导向
        三、坚持立体监督
        四、坚持务实管用
        五、坚持理论创新
        六、坚持用权公开
    第二节 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主要路径
        一、加强民主党派队伍建设
        二、加强廉政宣传教育
        三、加强制度机制建设
        四、加强日常监督管理
        五、加强党派本体内部监督
        六、加强反腐统筹协调
        七、加强社会舆论制约
    第三节 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工作机制
        一、领导干部述职述廉机制
        二、专项巡察监督机制
        三、谈心谈话机制
        四、失察责任追究机制
        五、廉政诫勉机制
        六、重要情况报告与通报机制
        七、法治制约权力机制
        八、自律约束权力机制
    第四节 对特殊群体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对策建议
        一、对村委会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对策建议
        (一)加大学习宣传监察法力度,形成“不敢腐”的强大法律震慑
        (二)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关紧“不能腐”的权力制约制度笼子
        (三)注重思想政治建设,营造“不想腐”的廉政勤政氛围
        二、对宗教界公职人员监督的对策建议
        (一)依法进行政治监督,精准贯彻宗教工作的基本方针和基本原则
        (二)依法进行财务监督,对宗教界财务实行规范化管理
        (三)依法进行组织监督,确保各宗教团体的领导权牢牢掌握在高素质宗教界代表人士手中
        (四)依法进行思想监督,增进宗教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
        三、对工商联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私企腐败监督,填补党和国家反腐综治体系空白点
        (二)精准做好考察评价,把好非公经济代表人士政治安排入口关节点
        (三)构建新型政商关系,聚焦严控政商交往活动廉政风险点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正文数据表格
附录二 关于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情况的访谈提纲
附录三 关于对民主党派内部监督专题调研提纲
附录四 中国农工民主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
后记

(4)中国共产党组织部运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及其意义
        1.1.1 组织部是中国共产党“第一部”
        1.1.2 组织部的国际比较
        1.1.3 组织部为什么能成为“第一部”?
        1.1.4 选题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中央组织部对自身的工作研究
        1.2.2 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
        1.2.3 关于组织部的研究
    1.3 问题与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与不足
2. 建党时期的中央组织部
    2.1 中央组织部成立的主要目的
        2.1.1 组织群众的需要
        2.1.2 发展壮大党员队伍的需要
        2.1.3 指导工农运动的需要
        2.1.4 国共合作的因素
    2.2 早期中央组织部的主要工作
        2.2.1 筹备党的“四大”
        2.2.2 提出组织工作思路
        2.2.3 促进中央集权
        2.2.4 制定交通办法
        2.2.5 统计党员和组织情况
        2.2.6 指导各地活动,分配人才
    2.3 中央组织部的主要特征
        2.3.1 与吏部相比
        2.3.2 与苏共组织部相比
        2.3.3 与后来的组织部相比
3. 组织部的发展和演变
    3.1 1924-1949年的组织部
        3.1.1 初期的探索与周折(1924-1928)
        3.1.2 工作起色(1928—1937)
        3.1.3 趋向成熟(1937-1949)
    3.2 1949—1978年的组织部
        3.2.1 建国初期的工作(1949—1954)
        3.2.2 工作对象的拓展(1954—1966)
        3.2.3 “文革”时期的组织部(1966—1977)
    3.3 改革开放时期的组织部
        3.3.1 落实干部政策(1977—1989)
        3.3.2 大规模地教育和培训干部(1989—2002)
        3.3.3 聚天下英才(2002-2012)
4. 政治动员与有效组织
    4.1 组织部面向干部的行动
        4.1.1 对干部的认识
        4.1.2 干部的选任
        4.1.3 组织部的干部工作策略
    4.2 组织部面向党员的行动
        4.2.1 对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的动员
        4.2.2 以党支部为基础的组织扩展
        4.2.3 “先进分子”标准与思想政治教育
        4.2.4 对党员的激励
5. 内部协调和运行机制
    5.1 组织部职权分配和工作体系
        5.1.1 中组部主要的职能机构
        5.1.2 组织部门工作体系
    5.2 主要工作准则
        5.2.1 讲政治
        5.2.2 服从纪律
    5.3 决策和运行
        5.3.1 组织网络
        5.3.2 决策程序
        5.3.3 调研机制
        5.3.4 先行试验
        5.3.5 执行过程的调节
6. 组织部处理对上关系策略
    6.1 组织部的对上依附性
        6.1.1 机构的撤销—领导机关对组织部进行控制的最严重表现
        6.1.2 制度的规定—领导机关对组织部进行控制的基本保障
        6.1.3 主导干部路线—领导机关对组织部进行控制的主要动机
        6.1.4 强化中央集权—领导机关对组织部进行控制的一般结果
    6.2 组织部的独立性
        6.2.1 独立性的保持
        6.2.2 确立独立性的挑战
7. 组织部的外部关系及部际竞争
    7.1 主要联系机构
        7.1.1 办公厅
        7.1.2 宣传部
        7.1.3 统战部
        7.1.4 中纪委机关
    7.2 主要协调事项
        7.2.1 干部的选拔和培养
        7.2.2 党内教育实践活动
        7.2.3 人才工作
        7.2.4 扶贫济困
    7.3 协调工作特点
    7.4 部际竞争
        7.4.1 组织部职能的扩大
        7.4.2 组织部所处的竞争地位
        7.4.3 三个“之家”建设
8. 组织部的反污名化策略
    8.1 模范部门
        8.1.1 各方对组织部的期许
        8.1.2 组织部建设模范部门的努力
    8.2 声望制度
        8.2.1 政治机关:巩固中心地位
        8.2.2 规章制度:建立共识观念
        8.2.3 组织部长:部门象征
    8.3 走出神秘
        8.3.1 组织部的秘密工作的传统
        8.3.2 组织部走出神秘的努力
        8.3.3 成效
9. 超越惯性的努力
    9.1 人才行动:结构上的跨越
        9.1.1 建国前后对知识分子工作的认识
        9.1.2 改革开放以来的知识分子工作
    9.2 “资本家”入党及组织建设创新
        9.2.1 “不能吸收私营企业主入党”
        9.2.2 转变态度
        9.2.3 试点吸收私营企业主入党
        9.2.4 积极开展新社会阶层中的党建工作
10. 结语
    10.1 组织部运行的“双强模式”
    10.2 新时期组织部地位和作用不断增强
    10.3 组织部能动不足的隐忧
    10.4 新的建设策略
参考文献
    英文文献
    中文文献
附录: 相关调研分析
作者简历

(5)基层党组织在协商治理中的功能与定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缘起
        (一) 理论背景
        (二) 问题聚焦
    二、文献综述
        (一) 基层协商民主理论研究与实践进展
        (二) 基层协商促进社会治理创新研究
        (三) 基层党建推进协商治理机制建设
    三、研究方法
        (一) 理论思辨与经验实证相结合
        (二) 质化研究与量化统计相结合
        (三) 系统研究与靶向研究相结合
    四、研究设计概况
        (一) 研究设计
        (二) 研究路径
        (三) 创新与难点
第一篇 执政党的协商治理创新空间
    篇首语:协同
    第一章 中国基层协商民主的理论定位
        一、政治领域:更好在基层社会实现党的领导
        (一) 有效实现党的领导纵向下沉
        (二) 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有力抓手
        二、制度领域: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
        (一) 基层协商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的重要环节
        (二) 基层协商民主制度是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创新发展
        三、社会领域:创新治理方式,着力改善民生
        (一) 刚柔并济,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
        (二) 协调缓冲,提升政府公信力
        (三) 有序有效,扩大政治参与
        (四) 群策群力,科学民主决策
    第二章 基层协商民主与社会治理的嵌入关系
        一、协商治理之必要:从乡土中国到流动中国
        (一) 城乡人口流动倒逼协商治理
        (二) 人才流动呼唤行业协商
        二、协商治理之必需:从单位人到社会人
        (一) 组织化、去组织化和再组织化
        (二) “社会人”构成多中心社区治理
        三、协商治理之可观:从城乡二元体制到新型城镇化结构
        (一) 妥善引导利益协商
        (二) 加强社群融入性协商
        (三) 探索村民协商自治
        四、协商治理之可能:从科层化到扁平化
        (一) “成本”与“成就”孰高孰低
        (二) “大事”与“小事”孰大孰小
第二篇 基层党组织协商治理实务探析
    篇首语:“自在”与“自为”
    第三章 党促机构职能协商—温岭市人大推进“参与式预算制度”
        一、温岭模式的“三段论”
        (一) 碎片化需求—对话型协商—用对话解决对立
        (二) 制度化需求—决策型协商—用决议影响决策
        (三) 精深化需求—参与型协商—用权利制衡权力
        (四) 多元化需求—渠道型协商—将形式整合为形态
        二、以民主协商激活县乡人大职能
        (一) 县乡人大工作的机遇与挑战
        (二) 预算改革的“鲶鱼效应”
        (三) 协商民主与代表民主相互促进
        三、温岭经验:把握高阶民主的关键环节
        (一) 真正践行“民本”初心
        (二) 协商结果如何真正影响公共决策
        (三) 激发既有制度中的协商弹性
    第四章 党导协商治理轨迹—成都各县市构建“社会协商对话制度”
        一、党导协商的基本经验:积极发展代表民主,搭建平台培育协商能力
        (一) 为什么干?基层协商理论与实践的探索历程
        (二) 谁来干?统一战线在基层协商治理中大有可为
        (三) 怎么干?搭建三级平台,培训协商技能
        二、突出党导优势,强化程序设计,构建基层民主协商制度体系
        (一) 建立实体性制度,提供“三级联动”机制保障
        (二) 完善程序性制度,强化民主协商细节设计
        (三) 健全检验性制度,落实协商结果运行情况
        三、“进退两不难”—基层党组织引导协商治理的技术与艺术
        (一) 基层党建与协商民主相互促进
        (二) 持续完善协商民主制度体系
        (三) 基层政治民主化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
    第五章 党集群力协商维稳—新疆人口治理“以社会融合促进民族融合”
        一、刚性维稳与柔性协商(刚与柔)
        (一) 刚性维稳的战略举措
        (二) 刚柔并济的治疆之道
        二、政治工作的大思路与社会工作的小思路相一致(大与小)
        (一) 政治工作:维护国家稳定政治安全的大事—国计
        (二) 社会工作:协商解决群众切身利益的小事—民生
        三、疆内流动与疆内流动的不同侧重(内与外)
        (一) 疆内流动重扶持—协商构建“嵌入式”治理格局
        (二) 疆外流动重服务—协商解决“新市民”利益诉求
        四、基层党组织协商治疆的操作原则
        (一) 既要“过敏”又要“脱敏”
        (二) 既要“扩音”又要“静音”
        (三) 既讲技术又讲艺术
第三篇 基层党建引领协商治理的路径与前景
    篇首语:探寻
    第六章 基层党组织引导协商治理的经验和规律
        一、纵向施力:以党建促协商,坚持“顶层设计”与“多层推进”相结合
        (一) 深刻认识党中央协商治理顶层设计
        (二) 推动地方党委制度建设,实现逐级联动
        (三) 提升基层党组织统合协商治理的领导力和创造力
        二、横向统筹:重构“党—政—社”协同关系
        (一) 党委搭建协商平台,增强政府回应力
        (二) 党委构建协商机制,促进结构职能转变
        (三) 党委设计协商程序,增强公共决策合法性
        三、孵化培育:增强协商治理的社会力量
        (一) 大力引导社会组织承接公共服务职能
        (二) 积极倡导全民共建共治共享
        四、从模式探索到制度定型,增量改革与存量优化相结合
        (一) 加强党的领导,理顺基层协商治理的工作机制
        (二) 拓展渠道,构建人民利益全覆盖的协商平台
        (三) 深度完善,形成完整的制度程序和参与实践
    第七章 探索党领导下的开放式基层民主道路
        一、“一核多元”的开放式基层民主
        (一) “一核”有效领导“多元”
        (二) 开放式基层民主通向共和理想
        二、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构筑开放治理格局
        (一) 发挥政治把握能力
        (二) 提升社会整合功能
        (三) 创新工作艺术和工作方法
        三、开放多元主体共商共治、协商自治
        (一) 协商自治—最接近民主本质的多元开放治理
        (二) 以开放式基层民主推进基层群众自治
结语:挑战与应对
参考文献
致谢

(6)中国农民社会责任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一) 研究的背景
        (二) 研究的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 国内相关研究
        (二) 国外相关研究
        (三) 相关研究评述
    三、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 责任的内涵
        (二) 社会责任的含义
        (三) 农民社会责任诠释
    四、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点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三) 研究的创新点
第一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农民观述要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农民问题的主要阐释
        二、列宁关于农民问题的基本观点
        三、中国共产党关于农民问题的主要观点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社会责任观述析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责任的主要论述
        二、列宁关于社会责任的主要观点
        三、中国共产党关于社会责任的主要阐释
    第三节 国外社会责任思想述要
        一、社会角色论中有关社会责任的基本观点
        二、社会规范论中有关社会责任的主要观点
        三、责任伦理观中有关社会责任的基本阐释
第二章 农民社会责任的依据
    第一节 农民社会责任的理论依据
        一、基于马克思主义农民观的理论根据
        二、立于马克思主义社会责任观的理论根据
        三、依于社会角色论和社会规范论的理论根据
        四、鉴于责任伦理观的理论根据
    第二节 农民社会责任的法律与政策依据
        一、农民社会责任的法律依据
        二、农民社会责任的政策依据
    第三节 农民社会责任的现实依据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现实需要
        三、农业和农民现代化的内在要求
第三章 农民社会责任的分类与特征
    第一节 农民社会责任的分类
        一、先赋性与自致性社会责任
        二、一般性与特殊性社会责任
        三、强制性与非强制性社会责任
    第二节 农民社会责任的特征
        一、农民社会责任的一般性特征
        二、农民社会责任的独具性特征
第四章 农民的一般性社会责任
    第一节 遵守社会道德的责任
        一、遵守公共道德规范
        二、恪守职业道德规范
    第二节 遵守宪法和法律的责任
        一、信守宪法
        二、遵守法律法规
    第三节 履行相关政治责任
        一、对国家政治的理性认同
        二、积极参与政治生活
    第四节 履行相关经济责任
        一、劳动的责任
        二、维护公共财产
        三、依法纳税
第五章 农民的特殊性社会责任
    第一节 农业生产经营责任
        一、从事农产品生产
        二、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
        三、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第二节 参与农村社区公共事务的责任
        一、参与农村社区治理
        二、参加农村社区公益活动
    第三节 参与农村文化发展的责任
        一、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参与农村文化事业
    第四节 参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
        一、合理合法利用自然资源
        二、参与农业生态文明建设
第六章 农民社会责任问题的现状
    第一节 农民社会责任的积极方面
        一、农民社会责任意识初步显现
        二、农民社会责任多维度延展
    第二节 农民社会责任的主要问题
        一、农民社会责任意识不强
        二、农民履行社会责任的载体不够丰富
        三、农民社会责任行动缺乏有效引导
    第三节 农民社会责任问题的成因
        一、农民自身的原因
        二、农民组织化程度较低的制约
        三、政策性因素的影响
        四、政府引导有待增效
第七章 增强农民社会责任的主要思路
    第一节 提升农民社会责任意识
        一、提升农民的权责统一意识
        二、强化农民的规则意识
        三、增强农民的契约意识
    第二节 拓展农民履行社会责任载体
        一、优化农民履行社会责任的组织载体
        二、创新农民履行社会责任的活动载体
    第三节 强化农民履行社会责任的制度保障
        一、健全农民履行社会责任的相关法律法规
        二、完善农民履行社会责任的政策体系
        三、优化农民履行社会责任的组织制度
    第四节 加强党和政府的领导
        一、加强农民社会责任的宣传教育
        二、注重农民社会责任的实践引导
        三、优化农民社会责任的管理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农民社会责任调查问卷

(7)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视阈下中共党建创新历程与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论文的研究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四、论文的研究内容、基本框架、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第一章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与中共党建创新的互动关系
    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国共产党党建创新概念解析
        (一)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涵和必然性
        (二) 中共党建创新的基本内涵和必然性
        (三)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与中共党建创新的同步性
    二、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与中共党建创新的互动关系
        (一) 中共党建创新引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二)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中共党建创新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探索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概述
    一、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一) 对适合中国国情的国家制度进行初步探索
        (二) 对人民民主进行初步探索
        (三) 对法制建设进行了探索
        (四) 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探索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失误
    二、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一)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探索
        (二) 积极发展人民民主
        (三) 推进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三、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一) 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形成
        (二) 发展人民民主
        (三) 实行依法治国
    四、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一) 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二) 发展人民民主
        (三) 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
    五、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一) 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
        (二) 发展人民民主
        (三) 推进全面依法治国
        (四) 实现了国家治理的理论突破
第三章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视阈下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党建创新
    一、在革命和建设过程中推进党建制度创新
        (一) 建立学习制度
        (二) 建立请示报告制度
        (三) 建立主席制度
        (四) 建立分部分级管理干部制度
        (五) 建立干部鉴定制度
        (六) 建立干部交流制度
        (七) 建立干部休假制度
        (八) 建立作风建设制度
        (九) 提出了党建制度创新的某些设想
    二、在革命和建设过程中推进党内民主创新
        (一) 进行党内民主理论创新
        (二) 进行党内民主实践创新
        (三) 进行党内民主制度创新
    三、在革命和建设过程中推进依规治党创新
        (一) 遵义会议之前党对依规治党创新的初步探索
        (二) 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党章的修改
        (三) 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制定和实行其他党内法规
    四、在革命和建设过程中推进其他党建创新
        (一) 进行反腐倡廉建设创新
        (二) 提出改进党的领导方式
    五、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视阈下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党建创新的曲折
第四章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视阈下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党建创新
    一、在改革开放条件下推进党建制度创新
        (一) 建立退休制度
        (二) 建立顾问委员会制度
        (三) 实行总书记制度
        (四) 建立干部考核制度
        (五) 建立省部级后备干部制度
        (六) 建立县以上领导干部生活会制度
        (七) 建立民主评议党员制度
        (八) 建立省、自治区、直辖市纪委向中纪委报告制度
        (九) 建立纪委与国家检察机关联系制度
    二、在改革开放条件下推进党内民主创新
        (一) 推进党内民主理论创新
        (二) 推进党内民主实践创新
        (三) 推进党内民主制度创新
    三、在改革开放条件下推进依规治党创新
        (一) 修改党章
        (二) 制定和实行其他党内法规
    四、在改革开放条件下推进其他党建创新
        (一) 推进反腐倡廉建设创新
        (二) 推进党的领导方式创新
第五章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视阈下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党建创新
    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推进党建制度创新
        (一) 对学习制度进行创新
        (二) 建立参照公务员管理制度
        (三) 建立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制度
        (四) 建立党政机关竞争上岗制度
        (五) 建立党政领导干部任前公示制
        (六) 建立领导干部任职试用期制度
        (七) 建立巡视制度
        (八) 建立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
    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推进党内民主创新
        (一) 推进党内民主理论创新
        (二) 推进党内民主实践创新
        (三) 推进党内民主制度创新
    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推进依规治党创新
        (一) 修改党章
        (二) 制定和实行其他党内法规
    四、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推进其他党建创新
        (一) 进行基层党组织建设创新
        (二) 进行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三) 进行党的作风建设创新
        (四) 推进反腐倡廉建设创新
        (五) 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第六章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视阈下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党建创新
    一、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推进党建制度创新
        (一) 建立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制度
        (二) 建立中国特色干部教育培训体系
        (三) 建立党政领导干部职务任期制度
        (四) 建立党政领导干部辞职制度
        (五) 建立党政领导干部问责制度
        (六) 建立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
        (七) 建立党员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制度
        (八) 建立地方党委、部门党组(党委)抓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
    二、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推进党内民主创新
        (一) 推进党内民主理论创新
        (二) 推进党内民主实践创新
        (三) 推进党内民主制度创新
    三、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推进依规治党创新
        (一) 修改党章
        (二) 制定和修订其他党内法规
    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推进其他党建创新
        (一) 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创新
        (二) 推进党建总布局创新
        (三)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建设和纯洁性建设
        (四) 建设“三型”政党
第七章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视阈下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党建创新
    一、在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推进党建制度创新
        (一) 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
        (二) 积极推进党建制度创新
    二、在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推进党内民主创新
        (一) 推进党内民主理论创新
        (二) 推进党内民主实践创新
        (三) 推进党内民主制度创新
    三、在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推进依规治党创新
        (一) 学习和实行十八大党章
        (二) 为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而努力
        (三) 制定、修订和清理党内法规
    四、在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推进其他党建创新
        (一) 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二) 构建优良政治生态
        (三) 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创新
        (四) 推进领导班子建设创新
        (五) 推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创新
第八章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视阈下中共党建创新的经验
    一、坚持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与党建创新的对接
        (一) 坚持国家制度与党建制度协调发展
        (二) 坚持人民民主与党内民主协调发展
        (三) 坚持依法治国与依规治党协调发展
    二、积极应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对党建创新的问题倒逼
        (一) 积极应对国家制度建设的倒逼
        (二) 积极应对人民民主的倒逼
        (三) 积极应对依法治国的倒逼
    三、借鉴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相关理念
    四、坚持改革创新
        (一) 将改革作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党建创新的重要动力
        (二) 将创新作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党的建设的关键环节
    五、坚持几代中国共产党人接力探索
        (一) 对党建制度创新、党内民主创新、依规治党创新进行了接力探索
        (二) 对其他党建创新进行了接力探索
    六、不断总结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视阈下中外执政党建设的经验教训
        (一) 不断总结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视阈下中共党建的经验教训
        (二) 善于总结其他国家执政党建设的经验教训
结束语: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视阈下中共党建创新的展望
    一、提高建设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水平
    二、推进中共党内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三、建设法治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四、加强党的国家治理能力建设
    五、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创新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学术成果及获奖情况
后记

(8)中国共产党保持纯洁性的制度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提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由及其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保持纯洁性制度建设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无产阶级政党保持纯洁性制度建设的基本思想
        1. 奠定思想基础:创立无产阶级政党之初的制度考量和原则设计
        2. 确立基本原则:分析欧洲革命经验教训中提出无产阶级政党必须保持独立性
        3. 提供制度样本:总结巴黎公社经验教训时提出“巴黎公社原则”
        4. 规定基本要求:批判错误思想流派斗争中阐明工人阶级政党性质
        5. 指明根本方向: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中提出权力制约原则
    二、列宁关于俄共(布)保持纯洁性制度建设的基本思想
        1. 建立教育培训制度,保持党的思想纯洁
        2. 创立制度机制,保持党的组织纯洁
        3. 确立密切联系群众制度,保持党的作风纯洁
        4. 制定干部管理约束制度,保持清正廉洁
        5. 构建权力制约体制,加强党内监督
第二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保持纯洁性的制度创设与发展
    一、中共创立之初保持纯洁性的制度萌芽
        1. 制定党的纲领,保持党的性质纯洁
        2. 确立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和选举制度,加强党内监督
        3. 规定吸收党员的条件,保证党员质量
        4. 明确深入群众的具体要求,保持党的作风纯洁
        5. 严明党的纪律,保持清正廉洁
    二、大革命时期中共保持纯洁性的制度初创
        1. 发展党员和建立党组织中提出纯洁要求
        2. 制定党员教育培训决议案
        3. 确立民主集中制原则
        4. 发布第一个惩治贪污腐化分子通告
        5. 首次设立党内专门监督机构
    三、土地革命时期中共保持纯洁性的制度创立
        1. 制定学习培训规定,开展党员思想教育
        2. 颁发组织问题决议,保持党的队伍纯洁
        3. 提出深入群众要求,保持作风纯洁
        4. 建立监督制度,开展苏维埃政权廉政实践
        5. 颁发首部《中央巡视条例》,开始党内巡视工作
    四、抗日战争时期中共保持纯洁性的制度再创
        1. 发布思想教育训令,保持党的思想纯洁
        2. 明确发展党员规范标准,保持党的组织纯洁
        3. 开展延安整风运动,保持党的作风纯洁
        4. 制定监督管理制度,维护党的团结统一
        5. 建立党内民主制度,加强党内监督
        6. 颁发惩治贪污条例,保持清正廉洁
    五、解放战争时期中共保持纯洁性的制度发展
        1. 明确整党要求,巩固党的组织
        2. 制定革命军人入党规定,保持队伍纯洁
        3. 健全党委制,加强党的统一领导
        4. 严明进城纪律,保持党的作风纯洁
        5. 统一财经纪律,加强局部政权建设
第三章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保持纯洁性的制度实践
    一、建立理论教育制度和体系,提高思想政治素质
        1. 制定理论学习规定
        2. 建立教育培训体系
    二、制定发展党员规范,加强党组织管理
        1. 采取谨慎发展党员方针
        2. 制定共产党员标准八项条件
        3. 规范发展党员工作
        4. 颁发整顿基层党组织决议
    三、制定干部管理制度,保持干部队伍纯洁
        1. 制定分部分级管理干部制度
        2. 建立干部考核奖惩制度
        3. 明确干部待遇制度
        4. 加强干部鉴定和审干中的制度建设
    四、成立各级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和监察委员会,完善监督体制
        1. 成立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
        2. 成立党的监察委员会
        3. 明确监察委员会的地位
        4. 制定人民信访制度和舆论监督制度
    五、运动中保持纯洁性的制度建立、失误与破坏
        1. 在“三反”、“五反”中建立相关监督制度
        2. 开展整党运动和整风运动
        3. “文化大革命”期间保持纯洁性的制度受到全面冲击和破坏
第四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保持纯洁性制度建设的新实践新发展
    一、开启保持纯洁性制度建设的新征程(1978年12月-1989年5月)
        1. 阐明制度建设的重要性
        2. 提出以权力制约监督来保持党的纯洁性的初步思想
        3. 健全民主集中制,规范党内组织生活制度
        4. 改革和完善干部制度,加强领导干部管理
        5. 发布整党决定,保持党的纯洁
        6. 恢复中央和地方各级纪律检查委员会
    二、推进保持纯洁性制度建设的新实践(1989年6月-2002年10月)
        1. 重视党内制度建设
        2. 坚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
        3. 发布加强党员思想教育意见
        4. 制定党员干部管理规定
        5. 完善党的组织制度
        6. 健全作风建设制度机制
        7. 建立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
    三、推动保持纯洁性制度建设的新发展(2002年11月-2012年10月)
        1. 推进党的制度建设,形成以制度建设为保障的“五位一体”党建总布局
        2. 首次系统提出党的纯洁性建设命题,阐述保持党的纯洁性
        3. 健全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制度机制,保持党的思想纯洁
        4. 制定组织建设规范,保持党的组织纯洁
        5. 明确作风建设具体规定,保持党的作风纯洁
        6. 完善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建立健全反腐倡廉制度体系
        7. 颁发《党内监督条例》,完善监督机制
        8. 发布党内法规制定条例,推进党的制度建设科学规范
    四、开辟保持纯洁性制度建设的新境界(2012年11月-2016年11月)
        1. 深入论述党的纯洁性建设
        2. 提出全面从严治党的制度要求
        3. 科学规划和规范党内法规制定工作
        4. 建立制度保障的作风建设长效机制
        5. 推进反腐倡廉制度机制建设
        6. 提高制度的执行力
        7. 开启制度治党的新实践
第五章 中国共产党保持纯洁性制度建设的主要特点与基本经验
    一、从理论形态考察中国共产党保持纯洁性制度建设的特点
    二、从历史发展考察中国共产党保持纯洁性制度建设的特点
    三、中国共产党保持纯洁性制度建设的基本经验
第六章 中国共产党保持纯洁性制度建设的路径设计
    一、创设原理:建立权力制约监督机制是保持纯洁性的根本路径
        1. 权力的概念及其原理
        2. 建立权力制约监督机制是保持纯洁性的根本路径
    二、制度体系:建立以权力制约监督为核心的保持纯洁性的制度体系
        1. 总体要求:制度建设应遵循的原则
        2. 宏观层面:以权力制约监督为核心构建“一元多线型”保持纯洁性的制度体系
        3. 中观层面:围绕保持纯洁性内容建立健全制度体系
        4. 微观层面:保持纯洁性制度建设的具体分析
    三、运行机制:构建以权力制约监督为核心的保持纯洁性的制度机制
        1. 动力机制:保持纯洁性制度建设的驱动力
        2. 执行机制:保持纯洁性制度建设的生命力
        3. 监督机制:保持纯洁性制度建设的保障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新四军保持党的纯洁性制度建设的具体分析( 1937-1945)
附录二: 新四军保持党的纯洁性的相关制度规定
附录三: 江苏省苏州市党员出口机制试点情况的调查研究(2010)
附录四: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保持党的纯洁性的相关制度一览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9)朝阳市村官腐败的治理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文献综述
        1.2.2 国内文献综述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价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2 朝阳市村官腐败的现状分析
    2.1 近5年来朝阳市村官腐败情况及其特点
        2.1.1 朝阳市村官腐败的典型案例
        2.1.2 村官违纪违法案件总量居高不下并呈上升态势
        2.1.3 经济类问题仍占据主体地位,失职渎职案件日渐增多
        2.1.4“一把手”占比重较大,窝案现象比较普遍
        2.1.5 案件涉案领域及环节多、涉案金额越来越大
        2.1.6 违纪违法案件查处难度大
        2.1.7 腐败手段日趋多样化
    2.2 朝阳市防范村官腐败的现有措施
        2.2.1 全面推进“三级三务”公开
        2.2.2 建立执行“三资”委托代理服务制
        2.2.3 成立村务监督委员会
    2.3 朝阳市防范村官腐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2.3.1 各部门职责不清,责任落实不严
        2.3.2 村务公开流于形式,监督管理不到位
        2.3.3 基层对村官违纪违法问题的查处存在“四难”
    2.4 朝阳市防范村官腐败工作中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2.4.1 制度设计不够完善
        2.4.2 监督体系不健全
        2.4.3 基层纪检监察干部队伍配置不合理
        2.4.4 村民的法制观念淡薄、监督意识不强
3 朝阳市村官腐败的治理方案与论证
    3.1 方案设计的理论基础
        3.1.1 公共治理理论
        3.1.2 民主自治理论
    3.2 国内外经验借鉴
        3.2.1 关于村民自治的借鉴
        3.2.2 关于反腐败的借鉴
    3.3 朝阳市村官腐败的治理方案设计
        3.3.1 明确各部门的监督职能
        3.3.2 健全相关制度体系建设
        3.3.3 完善与拓展村民参与监督的途径
    3.4 方案的可行性论证
        3.4.1 现有基础分析
        3.4.2 预期效果分析
        3.4.3 实施中可能遇到的障碍分析
4 实施朝阳市村官腐败治理方案的保障措施
    4.1 加强思想教育,从源头上预防村官腐败
        4.1.1 加强教育,提升村官综合素质
        4.1.2 全面提高村民文化素质
    4.2 强化监督职能,从管理上防止村官腐败
        4.2.1 强化村务监督职能
        4.2.2 确保相关监督顺畅运行
    4.3 加强基层纪检干部队伍建设
        4.3.1 完善干部管理体制,加强对同级党委的监督
        4.3.2 完善机构建设,加强干部队伍配备
        4.3.3 加强对纪检监察干部的教育培训,提升队伍素质
        4.3.4 建立科学完善的干部考核体系,激发干部热情
    4.4 正确运用网络技术,推进反腐倡廉
        4.4.1 构建纪检信息交流平台,拓宽信息来源渠道
        4.4.2 完善体制机制,及时沟通反馈
        4.4.3 建立奖惩制度,注重隐私保护
        4.4.4 利用网络媒体,传播廉政文化
    4.5 营造惩治腐败的社会环境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10)基层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 概念的界定
第二章 基层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的理论分析
    2.1 理想信念的内涵与作用
    2.2 基层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的理论基础
    2.3 新时期基层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重要性分析
第三章 基层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现状调查分析
    3.1 基层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成效
    3.2 基层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实际调查分析
第四章 基层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面临的困境及原因分析
    4.1 基层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面临困境
    4.2 基层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面临困境的原因分析
第五章 基层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效对策
    5.1 增强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影响力
    5.2 创新理想信念教育范式
    5.3 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
    5.4 提高党的意识形态保障力
    5.5 筑牢基层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的现实基础
结论
参考文献

四、论乡镇党委政府如何进行干部群众的思想道德建设——关于“中堡现象”的探索与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党建引领下村庄社会治理探索研究 ——以新密市城关镇为例[D]. 张颖. 郑州大学, 2020(02)
  • [2]纪检监察体制改革下县级纪委监委履行监督职责问题研究 ——以W县为例[D]. 邱保林. 南昌大学, 2020(06)
  • [3]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研究[D]. 杜俊奇. 中国政法大学, 2020(08)
  • [4]中国共产党组织部运行研究[D]. 许翾. 浙江大学, 2018(02)
  • [5]基层党组织在协商治理中的功能与定位研究[D]. 常婧. 中共中央党校, 2018(02)
  • [6]中国农民社会责任问题研究[D]. 宋辉. 辽宁师范大学, 2017(06)
  • [7]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视阈下中共党建创新历程与经验研究[D]. 邹谨. 华中师范大学, 2017(01)
  • [8]中国共产党保持纯洁性的制度建设研究[D]. 周斌. 扬州大学, 2016(12)
  • [9]朝阳市村官腐败的治理对策研究[D]. 贾乾秋. 大连理工大学, 2016(07)
  • [10]基层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研究[D]. 贾鹏. 吉林农业大学, 2016(03)

标签:;  ;  ;  ;  ;  

论乡党委、政府如何开展干部群众思想道德建设——对“中浦现象”的探索与反思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