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密棉晚早衰成因及对策

高密棉晚早衰成因及对策

一、高密度棉花后期早衰的原因与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徐景丽[1](2021)在《氮素和缩节胺对小麦后直播棉产量及农艺性状的调节》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9-2020年于扬州大学实验农场,设计氮素和缩节胺不同用量,探讨氮素和缩节胺互作对小麦后直播棉产量构成、氮素吸收利用率、株型、生理碳氮生理活性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高密度种植下,施氮量112.5kg/hm2配合缩节胺180g/hm2时有利于小麦后直播棉产量形成,子棉产量达4635.7-5329.2 kg/hm2;皮棉产量达1684.7-2098.6 kg/hm2。产量构成因素进一步表明产量提高是由于铃数和铃重共同增加的结果。施氮量112.5kg/hm2配合缩节胺180g/hm2,现蕾强度和成铃强度高,现蕾强度达11.43-11.48万个/hm2/d;成铃强度达3.27-2.48万个/hm2/d,生殖器官干物质积累量高,达4248.8-5980.8 kg/hm2;群体果节量适宜,保持在361.5-435.6万个/hm2。因此适宜的氮素和缩节胺应用有利于小麦后直播棉获得高产并集中成铃,为集中吐絮和机采奠定基础。在高密度种植下,小麦后直播棉施氮量在112.5kg/hm2,缩节胺用量在180g/hm2,生殖器官氮素积累量多,达到100.47-105.5kg/hm2,氮肥回收利用率达54.26-58.33%、氮肥偏生产力为45.41 kg/kgN,农学利用率和氮肥生理利用率也高。氮素施用量在此基础上增加,不但产量下降,而且氮肥利用率、氮肥偏生产力、农学利用率和氮肥生理利用都下降。回归分析进一步表明,营养器官氮素积累量与子棉产量、成铃强度都呈开口向下的抛物线关系,而生殖器官氮素积累量与氮肥农学利用率、氮肥生理利用率呈线性正相关。因此,高密度种植下,氮素和缩节胺合理的协同应用有利于小麦后直播棉氮素吸收利用,为该种植方式下高产高效和减氮提高理论和实践支撑。小麦后直播棉高密度种植下,氮素用量为112.5kg/hm2,缩节胺180g/hm2,有助于构建群体高效株型。株高保持在64.4-77.67cm,基部果枝长度为14.35-1 9.7cm,中部为 12.55-14.32cm,上部为 2.01-3.78cm;节枝比在 2.4-2.98,基部主茎节间长度在4.53-4.58cm,中部在3.72-4.33cm,上部在2.23-2.29cm;基部果节间长度在4.25-4.88cm,中部在3.00-4.25cm,上部在1.99-2.41cm;基部主茎节间直径在7.8-8.38mm,中部在5.75-6.33mm,上部在4.21-4.30mm;果枝向值在36.4-54.8。回归分析进一步表明:上述株型指标与产量及成铃强度都呈开口向下的抛物线关系。因此,小麦后直播棉高密度种植,适宜的氮素和缩节胺应用,可构建小麦后直播棉高效、株型,为形成高光效群体奠定基础。高密度种植下,氮素用量为112.5kg/hm2,缩节胺180g/hm2时根系活力、伤流量,伤流液中ZR和IAA含量高;叶绿素含量和光能原初转换效率,可溶性糖含量提高;叶片游离氨基酸,可溶性蛋白含量高,GPT、GOT活性大。回归分析进一步表明,根系TTC还原强度与产量及成铃强度呈显着水平线性正相关。叶绿素含量、光能原初转换效率,可溶性糖含量、游离氨基酸,可溶性蛋白含量、GPT、GOT活性与子棉产量及成铃强度呈显着以上水平线性正相关。可见,适宜的氮素和缩节胺的应用提高了根系活性,棉株碳氮代谢强度和光合效率提高,有利于产量提高并能实现集中成铃。

陈许兵[2](2020)在《栽培密度与施氮量对沿海盐碱地饲草高粱生长的影响》文中提出盐碱地是我国重要土地资源的一部分,其中,江苏沿海滩涂面积达到65.8万ha,位居全国沿海各省市之首,是江苏省最重要的后备土地资源。饲草高粱作为重要的饲料作物,具有较高的耐盐碱能力,是盐碱地饲草种植首选品种。由于沿海地区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和畜牧业的发展,饲草资源较为缺少,盐碱地饲草高产栽培技术较为缺乏。因此本试验以加拿大饲草高粱CFSH-30为试验材料,设置密度(300000、500000和700000株/ha)和施氮量(0、150、300 kg N/ha)对饲草高粱幼苗生长、产量、生理特性以及品质的影响,旨在探究盐碱地饲草高粱的抗逆高产栽培措施,为畜牧业对饲草的需求提供保障。主要试验结果如下:1.栽培密度与施氮量对沿海滩涂饲草高粱生长特性与产量的影响随着高粱的生长发育,高粱株高、鲜重、干重不断增加;茎秆伸长率总体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在抽穗期-成熟期最小:而相对生长速率总体呈现先大后降低的规律,在旗叶期-孕穗期达到最大。高粱的茎秆伸长率、鲜重、干重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大而变大,高密度条件下达到最大。株高、茎秆伸长率、鲜重、干重、相对生长速率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在高氮(N3)条件下达到最大;在高密度高氮(D3N3)组合下,拔节期、旗叶期和孕穗期的鲜重、干重产量最高,鲜重产量分别达到81255 kg/ha、96232 kg/ha、125024kg/ha,干重产量分别达到20313.8kg/ha、27494.9kg/ha、41674.7kg/ha;在中等密度高氮(D2N3)条件下,抽穗期和成熟期的鲜重、干重产量最高,这两个时期鲜重产量分别达到144113 kg/ha和169763kg/ha,干重产量分别达到51468.9 kg/ha和67905.2 kg/ha。2.栽培密度与施氮量对沿海盐碱地饲草高梁生理特性的影响种植密度过高不利于丙二醛(MDA)含量的降低,也不利于蔗糖、淀粉的积累,适当降低密度可以显着降低MDA含量,增加蔗糖、淀粉含量;低密度条件下有利于高粱植株在拔节期、旗叶期和孕穗期N、P、K含量的积累;中等密度有利于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a+b)含量以及抽穗期和成熟期N、P、K含量的积累;而密度对脯氨酸、可溶性糖、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影响不显着。总体而言,中等施氮量有利于脯氨酸和可溶性糖的积累;高施氮量显着降低了 MDA含量,提高了 SOD、CAT和POD活性,增加了高粱植株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a+b)、蔗糖、淀粉、N、P、K含量。密度和氮肥共同作用下,300000株/ha密度、300kg N/ha的氮肥比率处理下显着降低了 MDA含量,增加了植株N、P、K含量。在500000株/ha密度、施氮150kgN/ha时可溶性糖含量积累较高;施氮300 kg N/ha时,SOD、CAT和POD活性,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a+b)、蔗糖、淀粉含量积累较高。3.栽培密度与施氮量对盐碱地饲草高粱品质特性的影响高粱植株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随着密度的增加先增加后降低,粗蛋白在中密度(500000株/ha)下含量最高,低密度有利于降低高粱中的粗纤维含量。在一定施氮量范围内,抽穗期高粱植株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高施氮量(300 kg N/ha)水平下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最高;而粗纤维含量恰好相反,在高施氮量(300 kg N/ha)水平下含量最低。在密度和氮肥共同作用下,中密度高氮(D2N3)处理下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最高,分别达到89.87g/kg和1.99%;低密度高氮(D1N3)处理下粗脂肪含量最低,为21.21%。本研究表明,在中度盐碱地中,饲草高粱适宜的种植密度是500000株/ha,适宜的施氮量是300kg N/ha。作为青贮饲草,最佳收获期是抽穗期,在抽穗期收获能够兼顾产量和饲草品质。

王士红[3](2019)在《增密减氮对棉花产量品质的影响及氮高效生理基础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于20162017年在山东农业大学棉花科研基地聊城市茌平县振兴办事处和德州市德城区黄河涯镇进行。大田生产条件下,选用聊棉6号为供试品种,设5.25、6.75、8.25万株hm-2三个种植密度,0、105、210、315和420 kg hm-2五个施氮量处理,尿素为肥源,基追比1:1,P2O5和K2O施用量分别为90、105 kg hm-2一次性基施,2016年盆栽试验同步进行。研究种植密度和施氮量互作对棉花产量品质形成与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及其生理基础,以明确增密减氮对棉花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形成、植株体内氮素运移规律、氮肥流向及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为黄河流域棉区棉花高产优质增效栽培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增密减氮对干物质和氮素积累与分配的影响随着种植密度和施氮量增加,不同生育阶段干物质和氮素积累量均呈上升趋势,D8.25N420时最大,现蕾期花铃期是干物质和氮素积累关键时期,其积累量分别占整个生育期积累量的79.24%83.69%、78.04%78.71%,而干物质和氮素积累量分配到生殖器官比例下降,D8.25N420时最低。两者互作下,与D5.25N315相比,D6.75N210干物质和氮素积累量分别提高了12.98%19.82%、1.21%5.18%,生殖器官分配量提高9.77%15.12%、3.23%4.66%,最大积累速率提高7.94%9.46%、6.94%8.94%。与干物质积累动态特征值平均值相比,氮素快速积累期起始时间提前4.106.40d,最大积累速率出现时间提前1.406.60d,氮素吸收高峰期出现时间提前1.406.60d,棉花养分吸收早于干物质积累,表明氮素积累是干物质积累的基础。2增密减氮对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随着种植密度和施氮量增加,棉花产量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2016年D5.25N315、D6.75N105和D6.75N210、2017年D5.25N315、D6.75N210时可获得高产,而D8.25时任何施氮量均不高产,表明在一定种植密度和施氮量范围内棉花产量可保持相对稳定,适当增加种植密度可以优化施氮量,增密减氮后群体铃数显着增加是棉花能维持高产的重要保证。对皮棉产量回归分析表明,与D5.25N315相比,种植密度增加到D6.75,2016年施氮量减少到222 kg hm-2,2017年减少到231 kg hm-2可以获得最高产量,若以最高产量的95%为实际目标,2016年施氮量减少为100.57 kg hm-2,2017年为110.65 kg hm-2,可以获得目标产量皮棉1652.88 kg hm-2、1690.32 kg hm-2。种植密度和施氮量互作对氮肥利用率影响显着,氮肥回收率在D6.75N105、D8.25N105时显着高于其他处理,氮肥农学利用率和氮肥生理利用率则在D6.75N105时最大,且显着高于其他处理,氮肥内在利用率D5.25N0、D6.75N0、D6.75N105、D8.25N0时显着高于其他处理。与D5.25N315相比,D6.75N105、D6.75N210氮肥回收率分别升高了85.61%91.16%、43.49%64.07%,氮肥农学利用率分别升高了86.75%120.97%、23.39%36.49%,表明增密减氮后氮肥利用更为高效。3增密减氮对棉铃时空分布的影响从时间分布来看,伏桃是构成产量主体,随着种植密度增加,伏前桃占比下降,秋桃占比则呈升高趋势。2016年三桃分配比例为伏桃>伏前桃>秋桃,伏桃占比50%以上,2017年三桃分配比例为伏前桃>伏桃>秋桃,伏桃占比40%以上。2016年2017年前两次收获皮棉占比为86.89%92.43%,在D5.25N315、D6.75N210时高产。从空间分布来看,内围铃是构成产量主要部位,内围铃收获皮棉占比为77.95%78.99%,2016年UFB12、2017年MFB12占比显着高于其他部位。D5.25、D6.75时LFB3</sub>、MFB12、MFB3</sub>、UFB12皮棉产量均随施氮量升高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种植密度与施氮量互作下,D5.25N315、D6.75N105、D6.75N210时皮棉产量高,增密减氮可以调节三桃分布及不同部位棉铃对产量的贡献率。4增密减氮对棉铃纤维品质的影响从时间分布来看,后两次收获棉铃纤维品质优于第一次,与D5.25N315相比,2016年D6.75N210比强度第一次显着升高、第三次则显着降低、第二次无显着变化,其他指标三次均无显着变化,2017年所有指标均无明显变化。从空间分布来看,中上部果枝收获棉铃纤维品质优于下部果枝,中上部果枝内围铃是形成优质铃的主要部位,与D5.25N315相比,D6.75N210纤维品质各项指标均无明显差异,高密高氮条件下纤维品质降低,气候条件是造成年际间棉纤维品质差异的主要原因,增密减氮对棉铃纤维品质各项指标无显着影响。5增密减氮对功能叶生理特性的影响随着种植密度和施氮量增加,叶面积指数呈升高趋势,D8.25N420时最大,光合速率和SPAD值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D8.25N315、D8.25N420时显着高于其他处理,与D5.25N315相比,D6.75N210叶面积指数、光合速率、SPAD值均无显着变化,生育后期N0处理各项指标迅速下降,而高密高氮则保持较高的叶面积指数、光合速率和SPAD值,说明N0后期缺氮会引起棉株早衰,而氮过多会出现贪青晚熟。NR和GS活性随着种植密度增加而降低,随着施氮量增加而升高,与D5.25N315相比,盛花期D6.75N210处理NR和GS活性无显着变化,而后期NR活性显着升高,增密减氮后功能叶氮同化能力增强,为后期氮素积累奠定基础。6增密减氮对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影响收获时060cm土层中土壤NO3--N含量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而降低,不同密度条件下,则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D5.25、D6.75和D8.25条件下,施氮量为N0或N105,NO3--N含量急剧下降,而施氮N420时NO3--N含量较试验前所有密度处理下均显着增加。与试验前土壤相比,收获时D6.75N105中NO3--N含量持续下降,而D6.75N210中NO3--N含量在两年内没有差异。说明增密减氮后D6.75N210土壤无机氮含量既可满足棉株需求,又可以维持土壤平衡。7施氮量对肥料15N吸收利用和流向的影响随着施氮量增加,棉株肥料15N吸收量显着升高,而肥料15N回收率呈下降趋势,棉株吸收土壤氮素量呈升高趋势,而棉株吸收氮素来源于土壤比例(Ndfs)呈下降趋势。高氮条件下棉株吸收土壤氮素量升高表现出氮素激发效应,棉株吸收氮素来源于土壤比例为66.35%81.87%,土壤是提供氮素的主体、是棉株最大供氮源,减少施氮量可以进一步发掘土壤供氮潜力,达到高产高效。随着施氮量增加,肥料15N流向不同,15N残留量、15N损失量呈上升趋势,与基施氮肥相比,追施氮肥后15N残留量升高了40.34%82.23%,15N损失量升高了15.69%73.92%,而15N残留率则降低了8.89%29.83%,15N损失率降低了13.04%42.16%,生育中后期加快对肥料15N吸收利用,棉株15N回收率升高,残留率和损失率降低。

李健伟[4](2018)在《机采种植模式对棉花产量形成及脱叶效果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前大部分机采棉品种普遍采用一膜六行(66+10)cm宽窄行机采种植模式,后期中下部叶片脱叶效果不理想,籽棉含杂率高,反复清理加工过程中纤维长度变短,导致机采棉品质严重下降。通过品种与机采种植模式配套种植是降低含杂率、解决机采棉品质下降问题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本试验以株型松散型品种新陆中54号和株型紧凑型品种新陆中75号为供试材料,研究了机采种植模式对棉花生长发育、冠层结构、光合物质积累与分配、产量构成因素、脱叶质量以及棉纤维品质的影响,确立了适合南疆机采的最优种植模式,为机采棉高产优质生产和推广提供有益参考。主要结论如下:1.明确了机采种植模式对棉花生长发育及光合物质生产的影响。随着行距增加,株距变小,棉花生长发育加快,生育进程提前。一膜三行比一膜六行出苗早2天,生育进程提前3~5天。一膜三行、一膜四行较一膜六行蕾期主茎日增长量高12.0%~21.5%。新陆中54号一膜三行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和生殖器官干物质所占比例最大,内围铃所占比例最高。新陆中75号一膜三行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和生殖器官干物质所占比例最小。一膜三行模式中上部棉铃比例较高,一膜六行模式下部棉铃所占比例较大。2.明确了机采种植模式对棉花冠层结构、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一膜三行、一膜四行最大LAI较一膜六行高0.7~1.1。一膜三行叶倾角比一膜四行、一膜六行高3~6°。新陆中54号一膜三行盛花期净光合速率比一膜六行和一膜四行高1.81~8.13%,新陆中75号三种模式净光合速率差异不明显。新陆中54号一膜三行、一膜四行较一膜六行籽棉产量分别增加10.0%和7.2%,皮棉产量分别增加8.9%和7.8%;新陆中75号一膜三行和一膜四行较一膜六行籽棉产量分别下降8.2%和5.8%,皮棉产量分别下降8.2%和5.6%。3.明确了机采种植模式对棉花脱叶效果及纤维品质的影响。机采棉行间果枝交错系数与脱叶关系密切。行间果枝交错系数α1越大,叶片脱落率降低;株间果枝交错系数α2越大,挂枝率增加。新陆中54号一膜三行比一膜六行脱叶率高3.23%,挂枝率高4.08%。新陆中75号一膜三行较一膜六行脱叶率高2.54%,挂枝率高3.61%。种植模式对棉纤维品质的影响主要在外围铃和上部棉铃,一膜三行和一膜四行模式外围铃纤维品质高于一膜六行。4.明确了南疆不同株型棉花最适宜机采种植模式。不同株型棉花品种应该有适宜自身机械化采收的特定种植模式,选择最适宜的机采种植模式应该考虑品种特性,株型松散型棉花品种一膜三行产量最高且脱叶效果最好,既能保证机采棉高产又能提升机采棉品质;紧凑型棉花品种一膜四行模式高产的同时脱叶率效果理想,更符合机采要求,株型较紧凑型品种不建议采用一膜三行。

买文选,田长彦[5](2013)在《从地下的角度分析膜下滴灌棉花发生早衰的可能机制》文中认为在膜下滴灌条件下,棉花早衰问题严重。在对国内外关于棉花早衰研究成果及膜下滴灌条件特殊根区微环境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膜下滴灌棉花早衰原因的合理假设,认为不合理的根系构型及其高蕾铃负荷是造成膜下滴灌棉花早衰的根本原因:膜下滴灌条件下棉花根系生长和构型分布发生的明显变化不利于棉花根系吸收土壤深层的水分和养分,抗逆性减弱,对环境的改变无法做出及时的反应,加之覆膜增温及优越的水肥供应,棉花地上部生长良好,蕾铃负担增加,一旦遇到逆境条件,在高蕾铃负荷前提下,即使对根系养分吸收功能最轻微的损害或者暂时的养分供应短缺均有可能造成对地上部养分供应的不足并发生早衰。因此,如何通过调控构建与地上部生长更为匹配的、构型分布更加合理的、抗逆性更强的棉花根系就成为解决膜下滴灌棉花早衰问题的关键。

杨国正[6](2011)在《棉花氮素响应特性及氮肥高效利用机理研究》文中提出“减投不减产”或“增产不增投”,提高物质、劳动、空间(农田)、时间(季节)“四位一体”利用效率,减轻环境负担,是我国农业高效、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针对当前棉花生产中存在的氮(N)肥利用效率低下、生产成本上升而植棉效益下降、包括水体富营养化的农业面源污染加重等突出问题,本文重点探讨了长江流域棉区的湖北棉区N肥的合理施用量、N肥后移、以及减少肥料施用频率的可行性,旨在为探索提高N肥利用效率、降低棉花生产成本的新途径提供理论依据。以华杂棉H318为材料,于2008-2009年开展了4项研究:1.在不同土壤肥力(武汉、荆州)大田种植条件下,探讨施N量(0kg/ha-600kg/ha,5个处理)对棉花产量(生物学产量和经济产量,下同)、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2.应用15N示踪技术,重点探讨盆栽棉花对不同时期(移栽前、初花期、盛花期)施入肥料N(施N量为0kg/ha-600kg/ha,5个处理)的吸收利用特点;3.油后直播并固定施N量(225kg/ha)和初花肥(FBA)40%的条件下,探讨底肥(PPA)与盛花肥(PBA)施N比例对大田种植高密度棉花产量的影响,对盆栽棉花吸收利用肥料N(15N标记)的影响;4.油后直播并施用750kg/ha复合肥(16:16:16)条件下,探讨施肥频率(1次FBA、2次PPA+FBA、3次PPA+FBA+PBA)对大田种植高密度棉花产量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1.施N量相同时,分次施用比例和施用频率对棉花生育期无影响,但随N肥后移(PPA中施N比例减少)苗期缩短、花铃期延长;一次施肥苗期较短,花铃期较长。盆栽棉花生育期比大田缩短15-20d。2.棉花经济产量和生物产量最高的施N量,肥力中等田块为中N(300kg/ha),肥力较低田块为富N(600kg/ha)。油后直播高密度时,适当减少施N量可以获得相当的棉花产量(1200kg/ha以上)。施N量相同时,棉花经济产量和生物产量均随PPA中施N比例减少而增加;经济产量与根系、叶片生物质量负相关,与其余器官生物质量盛花期及以前负相关,盛花期后正相关。施肥量相同时,一次施肥和常规三次施肥(生物、经济)产量相当,但显着高于两次施肥。处理间经济产量差异源于总成铃数,生物产量差异源于快速累积期(FAP)累积速度。3.棉株生物质(CPB)累积过程遵循logistic函数,但各试验不同处理函数的系数不同,表明不同处理CPB累积具有不同的特征值(FAP进入和终止时间、持续时问、累积速度等)。CPB的FAP累积速度随施N量增加而提高,施N量相同时,随PPA中施N比例降低而增加;一次施肥与三次施肥相当,但高于两次施肥。营养器官生物质(VOB)累积进入和终止FAP均早于生殖器官,但当施N量超过中N水平时,VOB累积终止FAP的时间晚于生殖器官。4.棉株N积累过程也遵循logistic函数,苗期缓慢,蕾期加快,开花期最快,吐絮后急剧下降。棉株对土壤N的吸收累积早于肥料N,N快速累积期(FAP)持续时间长于肥料N。棉株累积的肥料N大于土壤N,肥料N主要分配在生殖器官,但PPA的N则主要分配在营养器官。施N量相同时,开花结铃期棉株对N的吸收速度随PPA施N比例下降而增加,因而棉株积累的总N量也随PPA施N比例下降而增加。棉株进入N素FAP的时间早于生物质FAP。5.棉花吐絮以前,功能叶叶绿素含量随生育进程而上升;随施N量增加而上升,且土壤肥力较低时处理间差异更大。棉花叶片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叶柄硝态N含量均随施N量增加而增加,随生育进程先升后降,开花期最高。6.土壤碱解N含量随棉花生育进程而降低,随施N量增加而上升,随土壤深度增加而下降。盆栽条件下,随施N量增加棉花对肥料N的吸收率上升,土壤残留率下降,损失率以中N最高;施N量相同时,随PPA中施N比例降低,肥料N吸收利用率和土壤残留率上升,损失率下降。棉株对肥料N的吸收利用率,FBA最高,PPA最低。以上结果表明:1.棉花生育期可塑性较大,即使常规生育期的棉花品种,可以实现晚播不减产,提高时间利用效率。因而,也可确保冬季作物正常成熟、收获,提高土地利用效率2.晚播高密度,适当减少施N量,推迟N肥施用时间可获得棉花高产。因而可实现减肥(投)不减产,提高物质(N肥)利用效率;减少肥料流失,减轻环境负担。3.在棉株对养分吸收高峰时期(初花期)一次性施肥可以获得相当的产量,从而可简化棉花生产管理,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劳动效率。4.所以,推迟播种时间,增加棉花群体,减小棉株个体;降低施N数量,推迟施N时间,结合作物秸秆还田,可提高资源效用,减少管理工序,节约生产成本,实现以“减投不减产”、“四位一体”高效利用、减轻环境负担为特征的持续、高效农业生产。

张友昌,余隆新,夏松波,张教海,王孝刚,别墅[7](2011)在《长江流域棉区棉花早衰的成因分析及防控措施》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结合长江流域的气候环境,从不同角度总结了导致棉花(Gossypium hirsutum L.)早衰的影响因素,并提出了长江流域棉区棉花早衰的有效防控措施。

潘卫国[8](2011)在《棉花膜下滴灌早衰原因及防治措施》文中认为近年来,2团棉花滴灌技术发展迅速,滴灌技术的推广应用大大缓解了2团棉花缺水的现状。2010年2团全年气温较往年偏低、雨水偏多,致使棉花早衰较往年偏重,造成棉花吐絮不畅,夹壳,僵瓣僵尖增多,棉籽成熟度不够,棉籽粒偏少,在一定程度上

李茂春,胡云喜,闫成伟[9](2010)在《2008年阿拉尔垦区棉花大面积早衰成因分析》文中提出根据2008年阿拉尔垦区棉花高密度膜下有压滴灌栽培生产后期出现大面积早衰的现象,通过8月中旬到9月上旬的实地跟踪观测和调查,并与当地气候条件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显示:造成早衰的原因是气候、土壤、栽培、田间管理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针对不同情况提出了相应的预防对策措施,为垦区棉花生产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桑河,王婷[10](2010)在《膜下滴灌技术对新疆棉花早衰的影响初探》文中研究表明针对新疆棉花高密覆膜的特殊栽培模式,阐述了造成棉花早衰的主要原因,重点分析了膜下滴灌技术的特点及其对棉花早衰的重要影响,研究表明,膜下滴灌技术推广应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棉花的早衰,给实际生产也带来了不利,因此应该重视。

二、高密度棉花后期早衰的原因与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密度棉花后期早衰的原因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氮素和缩节胺对小麦后直播棉产量及农艺性状的调节(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表
1. 前言
    1.1 长江流域棉花生产面临的问题及发展方向
    1.2 氮素对棉花生长发育的影响
    1.3 缩节胺化控技术对棉花生长发育调节
    1.4 本研究主要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设计
    2.2 调查和测定项目
        2.2.1 产量及其构成
        2.2.2 农艺性状调查
        2.2.3 不同器官干物重
        2.2.4 氮素利用率
        2.2.5 株型调查
        2.2.6 叶绿素、荧光及冠层光强分布
        2.2.7 全氮含量
        2.2.8 叶片可溶性糖测定
        2.2.9 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
        2.2.10 叶片游离氨基酸含量的测定
        2.2.11 叶片谷氨酸丙酮酸转氨酶(GPT)、谷氨酸草酰乙酸转氨酶(GOT)活性测定
        2.2.12 根系伤流液中激素含量
        2.2.13 根系伤流量
        2.2.14 根系活力
    2.3 数据分析
3、结果与分析
    3.1 氮素和缩节胺对小麦后直播棉产量形成的影响
        3.1.1 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3.1.2 对群体现蕾数和现蕾强度的影响
        3.1.3 对成铃数和成铃强度的影响
        3.1.4. 对果节数的影响
        3.1.5 对生殖器官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3.2 氮素和缩节胺对小麦后直播棉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3.2.1 对氮素吸收积累量的影响
        3.2.2 对氮素利用的影响
    3.3 氮素和缩节胺对小麦后直播棉株型的调节
        3.3.1 对株高的影响
        3.3.2 对主茎节间长度的影响
        3.3.3 对主茎节间直径的影响
        3.3.4 对果节间长度的影响
        3.3.5 对果节间直径的影响
        3.3.6 对果枝长度的影响
        3.3.7 对果枝向值的影响
        3.3.8 对节枝比的影响
        3.3.9 对LAI的影响
        3.3.10 对MTA的影响
    3.4 氮素和缩节对小麦后直播棉生理活性的影响
        3.4.1 对根系活性的影响
        3.4.2 对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
        3.4.3 对叶片碳氮生理代谢影响
4、小结与讨论
    4.1 高密度种植下,施氮量112.5kg/hm~2配合缩节胺180g/hm~2时有利于小麦后直播棉产量形成,并且能够实现集中成铃。
    4.2 高密度种植下,氮素和缩节胺合理应用有利于小麦后直播棉氮素吸收利用,为高产高效和减氮提高理论和实践支撑。
    4.3 高密度种植下,氮素和缩节胺合理的合理应用有利于高效株型构建,提高了根系活性,碳氮代谢生理活性增强,为集中成铃和高产奠定了生理基础。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2)栽培密度与施氮量对沿海盐碱地饲草高粱生长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 国内外盐碱地现状
    2 盐胁迫对植物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及生理机制
        2.1 盐胁迫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2.2 盐胁迫对作物生理代谢的影响
        2.3 盐胁迫对作物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3 植物耐盐机理及提高植物耐盐的途径
        3.1 植物耐盐的相关机理
        3.2 提高作物抗盐性的途径
    4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内容和目标
        4.1 目的与意义
        4.2 内容和目标
        4.3 技术路线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栽培密度与施氮量对沿海盐碱地饲草高粱生长特性与产量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分析
        2.1 栽培密度与施氮量对沿海盐碱地饲草高粱株高和茎秆伸长率的影响
        2.2 栽培密度与施氮量对沿海盐碱地饲草高粱生物产量和相对生长速率的影响
    3 小结与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栽培密度与施氮量对沿海盐碱地饲草高粱生理特性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案设计
        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分析
        2.1 栽培密度与施氮量对沿海盐碱地膜脂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
        2.2 栽培密度与施氮量对沿海盐碱地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
        2.3 栽培密度与施氮量对沿海盐碱地抗氧化酶系统的影响
        2.4 栽培密度与施氮量对沿海盐碱地光合色素的影响
        2.5 栽培密度与施氮量对沿海盐碱地同化物积累的影响
        2.6 栽培密度与施氮量对沿海盐碱地养分积累的影响
    3 讨论与结论
        3.1 栽培密度与施氮量对沿海盐碱地饲草高粱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
        3.2 栽培密度与施氮量对沿海盐碱地饲草高粱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
        3.3 栽培密度与施氮量对沿海盐碱地饲草高粱抗氧化酶系统的影响
        3.4 栽培密度与施氮量对沿海盐碱地饲草高粱光合色素的影响
        3.5 栽培密度与施氮量对沿海盐碱地饲草高粱碳水化合物积累的影响
        3.6 栽培密度与施氮量对沿海盐碱地饲草高粱养分吸收的影响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栽培密度与施氮量对沿海盐碱地饲草高粱品质特性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试验方案设计
        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分析
        2.1 栽培密度与施氮量对沿海盐碱地粗蛋白(CP)含量的影响
        2.2 栽培密度与施氮量对沿海盐碱地粗脂肪含量的影响
        2.3 栽培密度与施氮量对沿海盐碱地粗纤维含量的影响
    3 讨论与结论
        3.1 栽培密度与施氮量对沿海盐碱地饲草高粱粗蛋白含量的影响
        3.2 栽培密度与施氮量对沿海盐碱地饲草高粱粗脂肪含量的影响
        3.3 栽培密度与施氮量对沿海盐碱地饲草高粱粗纤维含量的影响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1 栽培密度与施氮量对沿海盐碱地饲草高粱生长与产量的影响
    2 栽培密度与施氮量对沿海盐碱地饲草高粱生理特性的影响
    3 栽培密度与施氮量对沿海盐碱地饲草高粱品质特性的影响
    4 结论
    5 本研究存在的问题
    6 需要进一步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研究成果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课题
致谢

(3)增密减氮对棉花产量品质的影响及氮高效生理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目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棉花种植密度研究进展
        1.2.2 棉花氮肥效应研究进展
        1.2.3 种植密度与施氮量对冠层结构特征的影响
        1.2.4 棉花氮素高效利用土壤学基础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设计
        2.2.1 大田试验
        2.2.2 盆栽试验
    2.3 测定内容与方法
        2.3.1 生育状况调查
        2.3.2 产量及构成因素
        2.3.3 棉铃纤维品质测定
        2.3.4 棉株干物质测定
        2.3.5 棉株氮含量测定
        2.3.6 ~(15)N丰度测定
        2.3.7 土壤无机氮测定
        2.3.8 叶面积指数测定
        2.3.9 叶片光合速率测定
        2.3.10 叶片SPAD值测定
        2.3.11 氮代谢相关酶活性测定
        2.3.12 土壤理化性质的测定
        2.3.13 相关指标计算公式
        2.3.14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增密减氮对棉花产量及时空分布的影响
        3.1.1 增密减氮对棉花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3.1.2 增密减氮对棉花产量时空分布的影响
        3.1.2.1 棉花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时间分布
        3.1.2.2 棉花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空间分布
    3.2 增密减氮对棉铃纤维品质时空分布的影响
        3.2.1 增密减氮对棉铃纤维品质时间分布的影响
        3.2.2 增密减氮对棉铃纤维品质空间分布的影响
    3.3 增密减氮对干物质和氮素积累与分配的影响
        3.3.1 增密减氮对棉花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影响
        3.3.1.1 棉花干物质积累动态
        3.3.1.2 棉花干物质阶段累积
        3.3.1.3 棉花干物质积累动态特征值
        3.3.1.4 棉花干物质分配
        3.3.1.5 棉花光合生理特性
        3.3.2 增密减氮对棉花氮素积累与分配的影响
        3.3.2.1 棉花氮素积累动态
        3.3.2.2 棉花氮素阶段累积
        3.3.2.3 棉花氮素积累动态特征值
        3.3.2.4 棉花氮素分配
        3.3.2.5 棉花氮代谢关键酶活性
    3.4 土壤-棉株系统氮素运移及利用
        3.4.1 增密减氮对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3.4.2 增密减氮对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影响
        3.4.3 施氮量对肥料~(15)N吸收利用及流向的影响
        3.4.3.1 施氮量对不同来源氮素吸收的影响
        3.4.3.2 施氮量对土壤氮的激发效应
        3.4.3.3 施氮量对肥料~(15)N利用的影响
4 讨论
    4.1 增密减氮对棉花产量品质调控机理
        4.1.1 增密减氮对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影响
        4.1.2 增密减氮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4.1.3 增密减氮对棉铃时空分布的影响
        4.1.4 增密减氮对棉铃纤维品质的影响
        4.1.5 增密减氮对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
    4.2 增密减氮对氮素运移及利用调控机理
        4.2.1 增密减氮对棉株氮素积累与分配的影响
        4.2.2 增密减氮对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4.2.3 增密减氮对土壤氮含量的影响
        4.2.4 增密减氮对氮代谢关键酶活性的影响
        4.2.5 施氮量对肥料~(15)N吸收利用的影响
5 结论
    5.1 增密减氮对棉花产量品质调控机理
    5.2 增密减氮对氮素运移及利用调控机理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4)机采种植模式对棉花产量形成及脱叶效果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国内外研究进展
        1.1.1 棉花机械化采收现状
        1.1.2 采棉机对种植模式及植株农艺性状的要求
        1.1.3 种植模式对棉花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1.1.4 机采种植模式对脱叶效果及纤维品质的影响研究
    1.2 本研究目的意义、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2.1 研究目的意义
        1.2.2 研究内容
        1.2.3 技术路线
第2章 机采种植模式对棉花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地点及材料
        2.1.2 试验设计
        2.1.3 测试项目及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不同机采种植模式对棉花生育进程的影响
        2.2.2 不同机采种植模式对棉花生长速率的影响
        2.2.3 不同机采种植模式对棉铃时空分布的影响
        2.2.4 不同机采种植模式对棉花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2.3 讨论与小结
        2.3.1 讨论
        2.3.2 小结
第3章 机采种植模式对棉花群体结构与光合物质生产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地点及材料
        3.1.2 试验设计
        3.1.3 测试项目及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机采种植模式对棉花植株形态的影响
        3.2.2 不同机采种植模式对棉花冠层结构的影响
        3.2.3 不同机采种植模式下对棉花光合作用的影响
        3.2.4 不同机采种植模式下对棉花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影响
    3.3 讨论与小结
        3.3.1 讨论
        3.3.2 小结
第4章 机采种植模式对棉花脱叶效果及纤维品质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设计
        4.1.3 测试项目及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不同机采种植模式对棉花吐絮的影响
        4.2.2 不同机采种植模式对棉花脱叶效果的影响
        4.2.3 不同机采种植模式果枝交错与脱叶的相关性分析
        4.2.4 不同机采种植模式对棉花纤维品质的影响
    4.3 讨论与小结
        4.3.1 讨论
        4.3.2 小结
第5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5)从地下的角度分析膜下滴灌棉花发生早衰的可能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国外及内地研究结果
    1.1 钾素供应不足是根本原因
    1.2 过高的蕾铃负荷是诱因
    1.3 干扰钾素吸收的逆境条件是直接原因
2 新疆棉区的特殊性
    2.1 新疆棉区棉花早衰研究现状
    2.2 膜下滴灌的特殊性
        2.2.1 膜下滴灌棉花根系分布
        2.2.2 膜下滴灌土壤水盐运移
        2.2.3 覆膜的影响
3 膜下滴灌棉花早衰的可能合理假设
4 小结与展望

(6)棉花氮素响应特性及氮肥高效利用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第1章 前言
    1.1 棉花N素响应特性研究进展
        1.1.1 N素与N肥
        1.1.2 棉花生物学特性对N素的响应
        1.1.3 棉花生理生化特性对N素的响应
    1.2 棉花N素吸收利用特性研究进展
        1.2.1 棉花N素吸收
        1.2.2 棉花N素分配
        1.2.3 棉花N素利用效率
    1.3 当前我国棉花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2章 棉花N素响应特性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及条件
        2.1.2 试验设计
        2.1.3 测定项目和方法
        2.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棉花产量及纤维品质
        2.2.2 棉花生物质积累
        2.2.3 棉花生理生化特性
        2.2.4 土壤碱解N含量和N素利用效率
    2.3 讨论
        2.3.1 棉花产量形成与施N量
        2.3.2 棉花铃重空间分布
        2.3.3 棉花生物质积累
        2.3.4 棉花功能叶叶绿素含量
        2.3.5 土壤碱解N含量
    2.4 结论
第3章 棉花N素利用特性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及条件
        3.1.2 试验设计
        3.1.3 测定项目和方法
        3.1.4 数据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棉花产量及纤维品质
        3.2.2 棉花生物质积累
        3.2.3 棉花N素利用
        3.2.4 肥料N素利用效率
    3.3 讨论
        3.3.1 N素吸收动态与棉花生物质累积动态
        3.3.2 棉株N素累积特征
        3.3.3 棉株体内N素分配特点
        3.3.4 肥料N利用效率
    3.4 结论
第4章 棉花N肥后移响应特性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地点与品种
        4.1.2 试验设计及管理
        4.1.3 调查测定项目及方法
        4.1.4 数据统计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棉花生育期及产量
        4.2.2 棉花生物质
        4.2.3 棉花生物产量与经济产量的关系
        4.2.4 棉株N素含量及分配
        4.2.5 棉株对肥料N的吸收和分配
        4.2.6 棉株体内肥料N所占比例
        4.2.7 不同来源N素在棉株体内的分布
        4.2.8 肥料N素利用效率
    4.3 讨论
        4.3.1 N肥施用比例与棉花生殖生长期
        4.3.2 N肥施用比例与棉花生物质量
        4.3.3 N肥施用比例与棉花产量
        4.3.4 不同N肥比例条件下,棉花产量与生物质量、含N量
        4.3.5 N肥施用比例与N素吸收时期
        4.3.6 N肥施用比例与棉株体内N素分配
        4.3.7 肥料N素追踪
    4.4 结论
第5章 棉花一次施肥响应特性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与条件
        5.1.2 试验设计
        5.1.3 调查项目与方法
        5.1.4 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棉花生育期
        5.2.2 棉花产量及其结构
        5.2.3 棉花生物质积累
        5.2.4 生物质积累动态模拟
    5.3 讨论
        5.3.1 一次施肥与棉花产量
        5.3.2 一次施肥与棉花生物质积累
        5.3.3 土壤肥力与施肥量
    5.4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
致谢

(7)长江流域棉区棉花早衰的成因分析及防控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 长江流域棉区棉花早衰的成因分析
    1.1 品种的抗逆性不强或适应性差
    1.2 土壤营养比例失调
    1.3 地膜的使用影响了根系生长
    1.4 耕作栽培中形成的早衰
    1.5 病虫危害导致早衰
    1.6 气候异常导致棉花早衰
2 长江流域棉区棉花早衰的防控措施
    2.1 优化品种
    2.2 优化种植模式———适期播种、合理密植、地膜覆盖、培育壮苗
    2.3 调整农艺措施———轮作换茬、深翻土壤、垄作或高培垄
    2.4 化学调控———利用壮苗剂、生长调节剂和抗病诱导剂调控
    2.5 营养调理———深施有机肥、增施钾肥、早施花铃肥、喷施叶面肥
    2.6 改善生境和防治害虫———改善灌排和土壤条件, 防治非靶标害虫

(8)棉花膜下滴灌早衰原因及防治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一、早衰原因
    1. 多年连作
    2. 土壤养分不平衡
    3. 根系发育不良
    4. 高密度栽培
    5. 根冠比失调
    6. 灌溉不合理
    7. 打顶时间
    8. 次生盐碱含量高
    9. 气候因素
二、膜下滴灌技术对早衰的影响
    1. 棉花根系变浅, 易发生倒伏早衰
    2. 棉花叶面积易增大, 不利于通风透光
    3. 高密度覆膜棉田, 不利于根系发育
    4. 滴灌盐碱地棉田易出现“小雨死苗”现象
三、防治对策
    1. 合理轮作
    2. 适当蹲苗
    3. 拾净残膜
    4. 统筹肥水
    5. 防治病害
    6. 适时打顶
    7. 坚持冬灌

(9)2008年阿拉尔垦区棉花大面积早衰成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2008年棉花生长发育情况
2 2008年棉花后期早衰的特点
3 棉花早衰的原因
    3.1 气候因素
        3.1.1 温度
        3.1.2 土壤湿度
        3.1.3 降水
        3.1.4 光照
        3.1.5 播种前后的气候因素
    3.2 土壤因素
    3.3 犁地因素
    3.4 施肥滴水因素
    3.5 地膜覆盖使土壤养分转化供应集中前移
    3.6 病虫害因素
    3.7 其他因素
4 棉花早衰的预防对策
    4.1 选择优良品种
    4.2 适期播种
    4.3 轮作倒茬
    4.4 增加肥料投入, 平衡施肥
    4.5 适时揭膜培土
5 小结

(10)膜下滴灌技术对新疆棉花早衰的影响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 新疆棉花种植环境
2 棉花早衰的主要原因
    2.1 棉花品种
    2.2 土壤养分不平衡
    2.3 根系发育不良
    2.4 高密度栽培
    2.5 根冠比失调
    2.6 灌溉不合理
3 膜下滴灌技术对早衰的影响
    3.1 滴灌棉花根系变浅, 易发生倒伏早衰
    3.2 滴灌棉田棉花叶面积易增大, 不利于通风透光
    3.3 滴灌高密覆膜栽培棉田, 不利于根系发育
    3.4 滴灌盐碱地棉田易出现“小雨死苗”现象

四、高密度棉花后期早衰的原因与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氮素和缩节胺对小麦后直播棉产量及农艺性状的调节[D]. 徐景丽. 扬州大学, 2021(08)
  • [2]栽培密度与施氮量对沿海盐碱地饲草高粱生长的影响[D]. 陈许兵. 扬州大学, 2020
  • [3]增密减氮对棉花产量品质的影响及氮高效生理基础研究[D]. 王士红. 山东农业大学, 2019(03)
  • [4]机采种植模式对棉花产量形成及脱叶效果影响研究[D]. 李健伟. 新疆农业大学, 2018(05)
  • [5]从地下的角度分析膜下滴灌棉花发生早衰的可能机制[J]. 买文选,田长彦. 中国农学通报, 2013(33)
  • [6]棉花氮素响应特性及氮肥高效利用机理研究[D]. 杨国正. 华中农业大学, 2011(01)
  • [7]长江流域棉区棉花早衰的成因分析及防控措施[J]. 张友昌,余隆新,夏松波,张教海,王孝刚,别墅. 湖北农业科学, 2011(19)
  • [8]棉花膜下滴灌早衰原因及防治措施[J]. 潘卫国. 农村科技, 2011(02)
  • [9]2008年阿拉尔垦区棉花大面积早衰成因分析[J]. 李茂春,胡云喜,闫成伟. 沙漠与绿洲气象, 2010(05)
  • [10]膜下滴灌技术对新疆棉花早衰的影响初探[J]. 桑河,王婷. 安徽农学通报(下半月刊), 2010(10)

标签:;  ;  ;  ;  ;  

高密棉晚早衰成因及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