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农药在有机茶园中的应用

绿色农药在有机茶园中的应用

一、绿色农药在有机茶园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戴千悦,桑文,王兴民,刘少群,孙彬妹,郑鹏[1](2021)在《赣北茶区主要病虫害及绿色防治技术》文中研究指明赣北茶区主要包括婺源、浮梁、遂川、庐山等地区。在这些地区中,茶叶是主要的经济作物之一。近年来,婺源县、修水县为了响应绿色环保的主题,大力开发有机茶园的生产。随着有机茶园的不断发展,有机茶园病虫害防治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介绍了赣北茶区的主要病虫害、各时期病虫害主要发生特点,预测分析有机茶园病虫害发展趋势,并提出有机茶园病虫害主要防治技术,以期为其他茶区茶园绿色防控提供技术参考。

马涛[2](2019)在《基于虫生真菌和性信息素对灰茶尺蠖的控制与应用技术研究》文中提出灰茶尺蠖Ectropis grisescens,隶属于鳞翅目尺蛾科,是一种严重危害茶树的食叶害虫,广泛分布于我国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由于外部形态特征与茶尺蠖E.obliqua极为相似,很长时间内一直被错误的认为是茶尺蠖。灰茶尺蠖幼虫主要取食茶树叶芽和叶片的叶肉组织,造成茶树秃顶,导致严重的经济损失。如今,灰茶尺蠖的防控主要依靠化学农药,但茶农的滥用、乱用农药,导致灰茶尺蠖的抗药性显着增强,常用的化学农药效果不佳,更为重要的是,传统化学农药的使用容易导致食品安全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此外,灰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Eg NPV)也用于灰茶尺蠖的田间防控,但是Eg NPV主要处理灰茶尺蠖的低龄幼虫,且最大瓶颈是病毒的大量繁殖技术仍在探索阶段,因此,迫切需要其他的生物防控技术来防控灰茶尺蠖,进而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鉴于此,本文研究了虫生真菌(真菌杀虫剂:白僵菌和绿僵菌)对灰茶尺蠖生长发育的影响,进而通过观察灰茶尺蠖求偶行为、交配和产卵行为,分析灰茶尺蠖雌蛾性信息素活性组分,结合不同性信息素组分的野外诱捕试验,探讨了利用昆虫性信息素监测和防控灰茶尺蠖成虫的可行性。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真菌杀虫剂处理土壤对灰茶尺蠖化蛹及羽化行为的影响在土壤中加入白僵菌和绿僵菌,配置为不同浓度的含菌土壤,将灰茶尺蠖放入含有不同浓度病原真菌土壤的容器中,观察灰茶尺蠖的死亡数量。结果表明:绿僵菌和白僵菌对灰茶尺蠖的半致死浓度分别为LC50=1.6×107个孢子/克,2.9×106个孢子/克;选择实验表明:高浓度的绿僵菌(1×108孢子/克土壤)和白僵菌(1×109孢子/克土壤)对灰茶尺蠖的化蛹行为产生驱避效果。采用人工覆盖经绿僵菌和白僵菌处理的土壤研究病原微生物对灰茶尺蠖羽化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覆盖高浓度的菌土(1×108孢子/克土壤和1×109孢子/克土壤)后,显着降低了灰茶尺蠖的羽化率。较低致死浓度(LC25和LC50)的绿僵菌和白僵菌处理均不会显着影响灰茶尺蠖成虫的羽化行为。我们的结果表明:高浓度的绿僵菌和白僵菌处理过的土壤,可以引起灰茶尺蠖成虫和蛹的死亡,并且降低羽化率。但是在低浓度下,并不抑制灰茶尺蠖雌虫产卵量、幼虫孵化量和寿命,对于真菌剂量的野外应用试验还需进一步研究。2、灰茶尺蠖生殖行为及雌蛾性信息素腺体粗提物的生物活性在温度为25±1℃,光暗周期L//D=14 h//10 h,相对湿度为70~75%的室内条件下,观察了灰茶尺蠖成虫的羽化行为、求偶行为、交配和产卵行为以及测定了雌蛾性信息素腺体粗提物的生物活性,结果表明:灰茶尺蠖成虫羽化和求偶行为均发生在暗期,雌雄成虫的时羽化高峰存在差异,雄蛾在暗期处理2 h达到羽化高峰,雌蛾羽化高峰在暗期处理3 h;雌蛾求偶行为发生在羽化后1~4 d,随着日龄的增加,求偶率逐日递减,其中1 d雌蛾在暗期处理4 h开始求偶,2 d和3 d雌蛾在暗期处理2h开始求偶,4 d雌蛾在暗期处理1 h开始求偶,1-3 d雌蛾的求偶高峰均集中在6~8h(各日龄求偶高峰为93.67%,83.33%,52.00%),而4 d雌蛾的求偶高峰仅仅在暗期3 h(15.67%)。灰茶尺蠖交配行为首次发生在暗期处理2 h,单对处理和多对处理的成虫交配高峰一致,均在暗期处理6~8 h,交配完成后3天,雌蛾产卵量最大;在风洞实验中,雌蛾性信息素腺体粗提物的引诱活性显着高于活雌蛾和空白对照。这些技术参数可为灰茶尺蠖性信息素活性组分的提取和鉴定提供依据。3、灰茶尺蠖触角感器超微结构观察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对灰茶尺蠖成虫雌雄触角感器的种类、形态、分布及内部结构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灰茶尺蠖触角上主要存在3种感器,分别为毛形感器(sensilla trichodea,ST)、刺形感器(sensilla chaetica,SC)、栓锥形感器(sensilla styloconica,SS);感器的种类和分布在雌雄成虫触角上没有差异;同时对灰茶尺蠖触角与其相近种昆虫触角间的差异及部分感器可能具有的生理功能进行了分析,其中毛形感器具有接受化学信号的作用,刺形感器的作用被认为是感觉机械刺激,而栓锥形感器则具有味觉感受功能;研究灰茶尺蠖触角感器的种类、形态及功能可为其形态学、行为学和电生理学等方面的研究提供基础资料。4、灰茶尺蠖性信息素活性组分的GC-EAD和GC×GC/TOFMS分析运用气相色谱-触角电位联用仪(GC-EAD)测定灰茶尺蠖雄蛾触角对雌蛾性信息素腺体提取物的活性反应,运用全二位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联用仪(GC×GC/TOFMS)鉴定性信息素化学结构,并与标准化合物的相对保留时间及离子碎片进行比对,共鉴定出2种性信息素组分:Z3,Z6,Z9-十八碳三烯(Z3,Z6,Z9-18:Hy)和Z3,Z9-6,7-环氧-十八碳二烯(Z3,Z9-6,7-epo-18:Hy),这2种性信息素组分的电生理活性及行为活性被进一步评估;在室内,Z3,Z6,Z9-18:Hy和Z3,Z9-6,7-epo-18:Hy都可以引起显着的EAG反应,但是Z3,Z9-6,7-epo-18:Hy引起的活性强度高于Z3,Z6,Z9-18:Hy;在野外,单一组分Z3,Z9-6,7-epo-18:Hy可以诱捕灰茶尺蠖雄蛾,而单独使用Z3,Z6,Z9-18:Hy却无法诱捕到雄蛾,但是二元组分Z3,Z9-6,7-epo-18:Hy和Z3,Z6,Z9-18:Hy(比例=4:1)的诱捕活性显着高于单一组分或者其他比例的混合物,且比例4:1几乎等同于灰茶尺蠖雌蛾释放性信息素的比例(峰面积之比)。因此,我们证明Z3,Z6,Z9-18:Hy和Z3,Z9-6,7-epo-18:Hy为灰茶尺蠖的性信息素组分。5、灰茶尺蠖性信息素野外诱捕试验为了进一步探索性信息素组分在灰茶尺蠖种群预测预报上的应用技术,明确性信息素剂量、诱捕器类型和高度对野外诱捕效果的影响,利用灰茶尺蠖的2种性信息素化合物Z3,Z6,Z9-18:Hy和Z3,Z9-6,7-epo-18:Hy,按照Z3,Z9-6,7-epo-18:Hy和Z3,Z6,Z9-18:Hy=4:1的比例,配制成0μg,50μg,100μg,200μg,400μg,800μg,1000μg的混合物,在浙江新昌、四川蒲江、湖北谷城和安徽郎溪4个地方进行野外诱捕试验比较其引诱活性,并研究诱捕器类型和高度对其诱捕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诱芯剂量为800μg时,桶型诱捕器悬挂至低于茶树冠层40 cm处,引诱效果最佳,这些为灰茶尺蠖性信息素野外诱捕技术提供参考。

周叶鸣[3](2016)在《应用蜡蚧轮枝菌控制茶园小绿叶蝉的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指出茶小绿叶蝉是我国重要的茶树害虫,化学农药基本都产生了抗药性。发展生物农药防治茶小绿叶蝉是十分必要的。本研究通过在茶小绿叶蝉上分离的1株蜡蚧轮枝菌为材料旨在建立应用蜡蚧轮枝菌控制贵州茶小绿叶蝉的茶园防治体系,提出防治的重要技术。主要研究如下:1.对采集到的蜡蚧轮枝菌进行形态特征比较和系统发育分析,确定该真菌为已知种——渐狭蜡蚧菌Lecanicillium attenuatum Zare&W.Gams,并向Gen Bank提交了该菌ITS序列KT345700;对该菌的生长周期测定以及该菌的产孢条件优化;较优产孢条件为:蛋白胨2%,麦芽糖1%,蚕蛹粉1%,氯化钾0.05%,磷酸氢二钾0.1%,七水硫酸镁0.05%,琼脂1.5%,蒸馏水1000 m L,25°C。2.对该菌的液体发酵进行了初步的研究以及应用响应面对其摇瓶发酵条件进行了优化,根据Box-Behhnken实验设计结果,其优化的最终结果为:p H为7.6培养温度为23.1℃,接种量为3%(接种液母液孢子含量为6.18×107个/m L)。在这个最佳发酵条件下5d培养的孢子量为6.76×108个/m L,是对照(p H自然,10%接种量,25℃)的5.28倍3.室内的毒力试验结果显示,该菌对茶小绿叶蝉成虫的校正感染率为53%,其毒力要比球孢白僵菌(感染率39%)、环链棒束孢(感染率32%)都要高;该菌不同浓度的孢子对茶小绿叶蝉若虫的致死率分别为:1.0×108孢子m L-1,93.1%、1.0×107孢子m L-1,75.2%、1.0×106孢子m L-1,40.5%;羊艾茶园的持续调查结果显示,每年的4-5月份多阴雨的天气,湿度大,非常适合虫生真菌的生长,而茶小绿叶蝉在5月份之后逐渐开始爆发,是施用该菌防治茶小绿叶蝉的好时期;自然因素对渐狭蜡蚧菌的影响结果显示:紫外线对该菌影响较大、雨水与风力对该菌影响不显着,选择茶叶背面施药、选择阴雨天施药是该菌的重要施药方式。纯孢子液大田的防治效果显示该菌10d的防效为57.29%,15d防效为58.89%。

施利,江健,王勇,吴琼,姜霞,严家斌,薛伟,胡德禹,谈孝凤,陈卓[4](2015)在《贵州茶树病虫害防控现状及对策建议》文中研究表明该文阐述了贵州省茶树病虫害发生与防控现状,建议加强生态调控、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农药防治的协调使用,加大绿色防控培训力度,规范茶树专用农药的经营,提升贵州省茶树病虫害绿色防控工作水平,保障贵州省茶产业健康发展。

史庆才,李向阳,陈志伟,马娟,万治华[5](2015)在《茶园假眼小绿叶蝉的防控技术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假眼小绿叶蝉(Empoasca vitis Gthe)是国内茶园的重要害虫之一,由于其个体小,隐蔽性强,繁殖迅速,世代重叠严重,已成为当今茶园防控的首要害虫。笔者阐述了假眼小绿叶蝉的形态特征、为害方式和发生特点,并对近年来假眼小绿叶蝉的主要防治方法进行了归纳总结。因此,如何从无公害、绿色防控角度出发,安全、高效的控制假眼小绿叶蝉虫口数量,减少茶叶产量损失,已成为当前茶园虫害防控的热点问题。为茶树虫害的绿色综合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是本文的目的所在。

何青元,殷丽琼[6](2014)在《绿色农药在有机茶园中的应用》文中提出绿色农药以科技含量高、增产效果明显、无污染、环保无公害为主要特点,在有机茶园中推广应用,对有机茶业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下面介绍几种有机茶园中常用的绿色农药。1鱼藤酮鱼藤酮又名鱼藤精,是从鱼藤根中提取并经结晶制成,该药杀虫谱广,在空气中易分解,药效残留期短(一般为5-6天,夏季强烈日光下仅为2-3天)。对环境安全。鱼藤酮对害虫具有触杀和胃毒作用,其药理机能是通过影响害虫神

郭勤,高楠,汪勇,陆金鹏,谈孝凤,陈卓[7](2014)在《我国茶树农药应用现状及问题分析》文中指出农药对于保障茶叶产量和品质具有重要作用。综述了近年来我国在防治茶树病虫害药剂研制、登记、应用等方面的现状,分析了当前药剂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的茶树用药策略进行了探讨。

侯天荣[8](2014)在《无公害茶叶生产技术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介绍了无公害茶叶的概念,综述了茶叶抗性育种、有害生物综合防治、物理防治、重金属污染等无公害茶叶生产技术的研究。

高楠[9](2013)在《农药残留影响与茶产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 ——以贵州省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茶是全球三大饮品之一,拥有庞大的饮用人群基础。茶产业是农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宏观经济结构以及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茶业以其较大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有着对社会需要和人们生活中的不可替代性,以及长远的开发前景,已经逐步成为山区农村经济增长和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支柱型产业。贵州是中国传统的农业省份,也是茶叶生产的大省。党和政府一直关心贵州经济的发展,而贵州省也将茶业作为贵州“五张名片”之一重点打造,以此来带动贵州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和广大茶农增收致富。国家在西部大开发中实施了退耕还林(茶)等有利措施,加上省委、省政府在2007年出台了《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茶产业发展的意见》,这些政策、措施的倾斜,就更加坚定了贵州在全国范围内做大做强茶产业的信心。2010年全省茶叶产量5.23万吨,综合产值51.6亿元,占全省农业总产值的7.87%。到2011年,全省茶园面积突破400万亩,成为全国第二产茶大省,产茶县从几个增加到40个,拥有规模上万亩茶园的乡镇116个。预计“十二五”期间,全省茶园面积将发展到700万亩。茶产业在贵州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方面的强劲作用开始显现。但就总体而言,贵州茶产业的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与传统的茶产业省区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在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竞争中面临巨大挑战。面对现在及将来,重新考虑茶产业可持续发展模式,努力探索茶产业可持续发展之路,是本研究最为核心的内容。如何利用好贵州省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优势,如何协调好种植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如何壮大贵州茶产业发展,贵州茶产业应该走什么样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如何对贵州茶叶生产过程中对于病虫害的防控和保护好良好的茶园生态环境和谐统一起来。这些都是贵州茶产业发展过程中亟需解决的问题。为此,本论文选择了茶园传统病虫害防控模式对贵州茶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为研究对象,以产业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环境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等为理论基础,运用可持续发展理论、负外部性理论、技术创新理论等,辅以农药残留分析原理与方法,研究贵州省茶叶生产中使用化学农药进行茶园病虫害防控后对贵州省茶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探索适合贵州茶叶生产过程中的绿色防控方式并实地加以验证。试图找寻一条既能够稳定茶叶产量,又对茶园生态环境影响较小的途径,使得贵州省茶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本研究共分为九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说明本论文的选题目的和研究意义,阐述选择贵州省茶产业可持续发展问题作为研究对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概括本论文的研究的主要内容。同时,介绍论文的整体框架结构以及研究使用的方法和手段,以及可能的创新之处。第二部分,相关理论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首先介绍本研究需要的一些基本理论并进行分析,为贵州省茶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提供需要的基础理论依据和指导。通过对国内外研究背景和动态以及国内外研究的趋势和重点的研究分析,把握本研究的脉搏,奠定本研究的基础。第三部分,对贵州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以及茶产业发展现状进行介绍。根据第二部分学者们的研究结果对贵州省茶产业发展情况进行SWOT分析。发现贵州省茶产业发展中的机遇和挑战,并找到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目的在于了解和掌握贵州省茶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结合前人的研究进行分析,找到存在的问题,为后面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措施打下基础。第四部分,针对上一部分对贵州茶产业的研究情况对贵州茶叶中的农药残限量进行具体分析。通过在贵州省茶叶重点种植区域实地采样,结合实验室现有条件,对贵州省主要茶区茶叶农药残留进行分析,通过高效液相色谱仪、气质联用仪等大型仪器设备测出具体贵州省主产茶区农药残留限量的数据。然后对所得出的结论进行分析,找到贵州省茶产业发展中农药对茶产业影响的因素。能为后面的发展措施提供准确的依据。第五部分,首先使用路径依赖理论对茶农在病虫害防治采用传统的方式方法进行分析,找到茶农之所以选择传统防治方式的原因。然后对贵州主产茶区的茶农进行走访,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基本的经济数据,通过SPSS软件进行回归分析,找到农药使用与茶农经济效益的相关性。并结合农药使用后带来的负外部性,对茶叶生产整个过程的成本与收益进行评估。为接下来在茶园实地试验找寻出的绿色、高效的病虫害防治方法与结果的适用性进行有力的支撑。第六部分,主要针对前两部分分析得到的贵州茶叶中农药残留情况,以及对经济效益的低效性。选用生物农药防控技术和色板诱杀技术在贵州省凤冈县、石阡县、荔波县等地茶园中进行实地试验,找到既对环境影响小又能有效提高茶叶产量和品质的绿色防治方法。在提高茶农经济收入的同时又对茶园环境不造成破坏,使得贵州茶产业和环境能协调发展。最后试验得到的数据结果能为贵州省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提供选择的路径。第七部分,对茶园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与茶产业可持续发展间的关系进行系统探索,具体弄清茶园病虫害绿色防控技在茶产业发展中的相关性与可行性,能够体现贵州省茶产业发展中选择绿色防控技术的实用性。最后设计出贵州省茶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模式。第八部分,对本文前面的研究工作进行总结,在此基础之上对贵州省茶产业发展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及综合防控模式。第九部分,总结全文,系统总结全文研究内容以及提出下一步有待继续探讨的问题。

蔡陈杰[10](2011)在《茶园中有机氯农药残留检测技术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苍南县为茶叶种植大县,自古以来茶叶为苍南县主要经济作物。然而,由于受科学技术水平和生产条件的制约,苍南县茶叶种植业除了少量的有机茶园外,茶树上有害生物的治理仍离不开化学农药。使用化学农药防治病、虫、草害,对茶叶的高产优质起着重要作用,但带来农药环境污染、茶叶农药残留等负面影响。本研究旨在通过建立一种针对苍南县使用较多的主要农药的多残留检测技术,对苍南县生产的几种主要茶叶品种进行监控,同时对苍南县茶园土壤中农药残留进行摸底调查,为更好地推广绿色生态种植理念提供理论和实验资料。先通过充分市场调查,了解到苍南县茶园常用农药多为有机氯类农药。随后展开苍南县茶叶中多种有机氯农药多残留检测方法的针对性研究。利用气相色谱法(Gas Chromatography,GC)建立了关于茶叶有机氯农药的多残留检测。茶叶中25种有机氯农药的加标回收率均在70%~115%之间,定量限均为5.0ug/kg。通过预试验,对茶园土壤与茶叶中有机氯农药能否进行同时检测进行研究。随后展开苍南县茶园土壤中8种有机氯农药多残留检测方法的针对性研究。利用气相色谱法建立了关于茶园土壤中六六六、DDT类有机氯农药的多残留检测。所测茶园土壤中8种有机氯农药的加标回收率均在85%-102%之间。为了解苍南县茶叶中有机氯农药残留现状,本研究对2009年苍南县3个产茶乡2个-主要茶叶品种随机抽取的54份茶叶及54份茶园土壤样本中的有机氯农药,依据先前所建方法进行了检测,并在随后的2年时间内对其进行了追踪检验。而土壤中这三种有机氯农药残留量虽然呈逐年下降趋势,但总量依然较高。结果表明:本方法便捷、准确,适用于茶叶中有机氯农药的多残留检测。所测162份茶叶中主要残留为Y-HCH、o,p’-DDT和p,p’-DDD;适合在茶园土壤中有机氯农药残留量的测定。

二、绿色农药在有机茶园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绿色农药在有机茶园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赣北茶区主要病虫害及绿色防治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赣北茶区主要病虫害
    1.1 赣北茶区主要病害
        1.1.1 茶炭疽病
    1.2 赣北茶区主要虫害
        1.2.1 茶小绿叶蝉
        1.2.2茶尺蠖
        1.2.3 茶毛虫
        1.2.4 黑刺粉虱
2 茶树病虫害的发生特点
    2.1 茶树病虫害发生特点
        2.1.1 茶树主要发生的是虫害
        2.1.2 茶树主要害虫发生稳定
        2.1.3 茶树害虫主要为害夏秋茶
    2.2 各时期茶树病虫害的发生特点
        2.2.1 越冬休眠期
        2.2.2 早春期
        2.2.3春茶期
        2.2.4 夏茶期
3 赣北茶区病虫害发展趋势预测
    3.1 发生趋势
    3.2 预测依据
        3.2.1 病虫基数
        3.2.2 气象条件
        3.2.3 栽培管理
4 有机茶园病虫害的主要防治技术
    4.1 农业防治
        4.1.1 注重茶园管理
        4.1.2 合理修剪与台刈
        4.1.3 及时、分批、多次采摘
        4.1.4 避免茶园单一栽培
    4.2 生物防治
        4.2.1 以虫治虫,保护和利用天敌
        4.2.2 人工培养,释放天敌
        4.2.3 培养适宜天敌的环境
    4.3 物理防治
    4.4 药剂防治
    4.5 专业化防治模式
        4.5.1 植保员服务型
        4.5.2 合作社服务型
        4.5.3 农资专卖服务型
5 结束语

(2)基于虫生真菌和性信息素对灰茶尺蠖的控制与应用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昆虫入土化蛹行为及其相关影响因子
        1.1.1 昆虫化蛹
        1.1.2 昆虫在土壤中化蛹
        1.1.3 影响昆虫在土壤中化蛹的因素
        1.1.3.1 土壤温度
        1.1.3.2 土壤湿度和降雨
        1.1.3.3 土壤基质类型
        1.1.4 虫生真菌
    1.2 昆虫性信息素
        1.2.1 昆虫性信息素通讯系统的差异
        1.2.2 昆虫性信息素的化学研究
        1.2.3 昆虫性信息素的迷向干扰作用
        1.2.4 国内外迷向法防控害虫的应用情况
        1.2.5 性信息素迷向防控害虫的影响因素
        1.2.6 性信息素迷向防控害虫的缓释载体类型
        1.2.6.1 毛细管迷向丝
        1.2.6.2 微胶囊包埋技术
        1.2.6.3 Puffer~(?)装置
        1.2.6.4 SPLAT~(?)
        1.2.6.5 蜡滴和空气纤维
        1.2.6.6 静电纺丝/纳米纤维
        1.2.7 展望
    1.3 尺蛾类昆虫性信息素组分特征及应用进展
        1.3.1 鳞翅目昆虫性信息素的最新分类
        1.3.2 尺蛾科昆虫性信息素的鉴定及结构特征
        1.3.2.1 性信息素活性组分的鉴定
        1.3.2.2 性信息素活性组分的结构特征
        1.3.3 尺蛾科昆虫性信息素的协同与拮抗行为
        1.3.4 尺蛾科昆虫性信息素的分布特征
        1.3.5 尺蛾科昆虫性信息素的生物合成途径
        1.3.6 我国尺蛾性信息素的研究及应用进展
        1.3.6.1 茶尺蠖和灰茶尺蠖
        1.3.6.2 春尺蠖
        1.3.7 展望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2 白僵菌和绿僵菌对灰茶尺蠖化蛹及羽化行为的影响
    2.1 介绍
    2.2 材料与方法
        2.2.1 供试虫源的采集和饲养
        2.2.2 供试土壤基质的采集及理化性质的测定
        2.2.3 供试土壤基质的准备
        2.2.4 生物农药
        2.2.5 土壤处理不同浓度的绿僵菌和白僵菌对灰茶尺蠖化蛹和羽化行为的影响
        2.2.5.1 非选择实验
        2.2.5.2 选择实验
        2.2.5.3 覆土实验
        2.2.6 绿僵菌和白僵菌对灰茶尺蠖蛹的亚致死效应
        2.2.7 绿僵菌和白僵菌对灰茶尺蠖成虫的亚致死效应
        2.2.7.1 产卵量
        2.2.7.2 孵化量和成虫寿命
        2.2.8 数据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土壤处理不同浓度的绿僵菌和白僵菌对灰茶尺蠖化蛹和羽化行为的影响
        2.3.1.1 非选择实验
        2.3.1.2 选择实验
        2.3.1.3 覆土实验
        2.3.2 绿僵菌和白僵菌对灰茶尺蠖蛹的亚致死效应
        2.3.3 绿僵菌和白僵菌对灰茶尺蠖成虫的亚致死效应
    2.4 小结与讨论
3 灰茶尺蠖成虫行为学特性及性信息素腺体粗提物生物活性
    3.1 介绍
    3.2 材料和方法
        3.2.1 供试虫源
        3.2.2 灰茶尺蠖羽化节律实验
        3.2.3 灰茶尺蠖求偶节律实验
        3.2.4 灰茶尺蠖交配节律实验
        3.2.5 灰茶尺蠖成虫寿命和雌虫产卵实验
        3.2.6 灰茶尺蠖性信息素腺体粗提物的制备
        3.2.7 风洞实验
        3.2.8 数据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灰茶尺蠖羽化节律
        3.3.2 灰茶尺蠖求偶节律
        3.3.3 灰茶尺蠖交配节律
        3.3.4 灰茶尺蠖成虫寿命和雌虫产卵
        3.3.5 灰茶尺蠖雄蛾在风洞中对处女雌蛾、性信息素粗提物和对照组的行为反应
    3.4 小结与讨论
4 灰茶尺蠖触角感器超微结构观察
    4.1 介绍
    4.2 材料和方法
        4.2.1 供试虫源
        4.2.2 供试仪器
        4.2.3 灰茶尺蠖触角扫描电镜制样方法
        4.2.4 灰茶尺蠖触角透射电镜制样方法
        4.2.5 感器鉴定
    4.3 结果与分析
        4.3.1 灰茶尺蠖触角感器种类及超微结构
        4.3.1.1 毛形感器
        4.3.1.2 刺形感器
        4.3.1.3 栓锥形感器
        4.3.1.4 棘刺
        4.3.2 灰茶尺蠖触角感器透射电镜观察
        4.3.2.1 灰茶尺蠖触角毛形感器横切面
        4.3.2.2 灰茶尺蠖触角刺形感器横切面
        4.3.2.3 灰茶尺蠖触角栓锥形感器横切面观察
    4.4 小结与讨论
5 灰茶尺蠖性信息素的GC-EAD和 GC×GC/TOFMS分析
    5.1 介绍
    5.2 材料和方法
        5.2.1 供试虫源
        5.2.2 灰茶尺蠖性信息素腺体粗提物的提取
        5.2.3 灰茶尺蠖性信息素标准化化合物
        5.2.4 灰茶尺蠖性信息素腺体粗提物的GC-EAD分析
        5.2.5 灰茶尺蠖性信息素腺体粗提物的GC×GC/TOFMS分析
        5.2.6 灰茶尺蠖性信息素野外生物活性
        5.2.7 数据分析
    5.3 结果与分析
        5.3.1 灰茶尺蠖性信息素腺体粗提物的GC-EAD反应
        5.3.2 灰茶尺蠖性信息素腺体粗提物的GC×GC/TOFMS分析
        5.3.3 灰茶尺蠖性信息素标准化合物的GC×GC/TOFMS和 GC-EAD分析
        5.3.4 灰茶尺蠖性信息素野外生物活性
    5.4 小结与讨论
6 灰茶尺蠖性信息素野外诱捕技术的研究
    6.1 引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试验地点
        6.2.2 诱芯和诱捕器
        6.2.3 诱芯剂量筛选试验
        6.2.4 诱捕器高度试验
        6.2.5 不同诱捕器比较试验
        6.2.6 数据分析
    6.3 结果与分析
        6.3.1 诱芯剂量筛选试验
        6.3.2 诱捕器高度筛选试验
        6.3.3 诱捕器类型筛选试验
    6.4 小结与讨论
7 结论与讨论
    7.1 结论
    7.2 讨论
    7.3 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附录B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获奖励及主持项目

(3)应用蜡蚧轮枝菌控制茶园小绿叶蝉的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 贵州茶叶
        1.1 贵州省茶树的种植现状
        1.2 贵州茶叶的现状
    2 茶小绿叶蝉
        2.1 茶园的害虫
        2.2 茶小绿叶蝉的危害
        2.3 茶小绿叶蝉的正确归属
        2.4 茶小绿叶蝉的防治现状
        2.4.1 化学防治
        2.4.2 天敌防治
        2.4.3 物理防治
        2.4.4 农业防治
        2.4.5 生物农药防治
    3 生物防治
        3.1 现状
        3.2 虫生真菌
        3.2.1 侵染机理
        3.2.2 商品化
        3.2.3 运用虫生真菌防治茶小绿叶蝉的发展
        3.2.4 蜡蚧轮枝菌的发展
        3.2.5 蜡蚧轮枝菌存在的问题
    4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1 一株寄生茶小绿叶蝉的“蜡蚧轮枝菌”的鉴定及产孢条件优化
        1.1 培养基
        1.2 试剂
        1.3 用具、设备
        1.3.1 用具
        1.3.2 主要设备
        1.4 无性阶段菌株分离与培养
        1.5 分子系统学方法
        1.5.1 基因组DNA的提取
        1.5.2 PCR扩增
        1.5.3 基因组DNA序列的测定与数据分析
        1.6 产孢条件筛选
        1.6.1 单因子实验
        1.6.2 正交实验
    2 渐狭蜡蚧菌(Gzuifrlun-1404)的摇瓶发酵特性及优化
        2.1 菌株与培养基
        2.2 主要仪器
        2.3 渐狭蜡蚧菌生长曲线的测定
        2.4 接种量对液体产孢的影响
        2.5 初始pH对液体产孢的影响
        2.6 变温处理对液体产孢的影响
        2.7 摇瓶发酵的响应面优化
        2.8 摇瓶发酵验证试验
    3 运用渐狭蜡蚧菌(Gzuifrlun-1404)防治茶小绿叶蝉技术及改进
        3.1 菌株与培养基
        3.2 主要仪器
        3.3 供试虫源、茶园和茶树
        3.4 室内生物测定
        3.4.1 孢子悬液的制备
        3.4.2 成虫的生物测定
        3.4.3 若虫的生物测定
        3.5 羊艾茶园小绿叶蝉的持续调查
        3.6 自然因素对渐狭蜡蚧菌的影响
        3.6.1 萌发率
        3.6.2 紫外线对渐狭蜡蚧菌的影响
        3.6.3 风力对渐狭蜡蚧菌的影响
        3.6.4 雨水对渐狭蜡蚧菌的影响
        3.7 合理施药方式在茶园中对茶小绿叶蝉的防效
        3.7.1 孢子液的制备
        3.7.2 实验设计
        3.7.3 田间虫口调查
        3.7.4 田间气候条件
        3.7.5 田间防效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1 一株寄生茶小绿叶蝉的“蜡蚧轮枝菌”的鉴定及产孢条件优化
        1.1 渐狭蜡蚧菌鉴定
        1.1.1 Gen Bank上提交的序列
        1.1.2 渐狭蜡蚧菌的形态特征描述
        1.1.3 渐狭蜡蚧菌的分子特征描述
        1.2 渐狭蜡蚧菌产孢条件的优化
        1.2.1 不同碳源筛选
        1.2.2 不同氮源筛选
        1.2.3 不同添加因子筛选
        1.2.4 正交试验
    2 渐狭蜡蚧菌(Gzuifrlun-1404)的摇瓶发酵特性及优化
        2.1 渐狭蜡蚧菌生长曲线的测定
        2.1.1 液体孢子的萌发
        2.1.2 以液体孢子数量、菌丝重量为指标绘制生长曲线
        2.2 接种量对发酵效率的影响
        2.3 初始pH对液体产孢的影响
        2.4 变温处理对液体产孢的影响
        2.5 摇瓶发酵的响应面优化
        2.5.1 Box-Behnken实验设计
        2.5.2 二次回归模型的建立及显着性检验
        2.5.3 响应曲面分析与确定优化条件
        2.5.4 验证试验
    3 运用渐狭蜡蚧菌(Gzuifrlun-1404)防治茶小绿叶蝉技术及改进
        3.1 室内生物测定
        3.1.1 不同真菌对茶小绿叶蝉成虫的致病力测定
        3.1.2 渐狭蜡蚧菌对茶小绿叶蝉若虫的致病力测定
        3.2 羊艾茶园的小绿叶蝉动态
        3.3 自然因素对渐狭蜡蚧菌的影响
        3.3.1 紫外线对渐狭蜡蚧菌的影响
        3.3.2 风力对渐狭蜡蚧菌的影响
        3.3.3 降雨对渐狭蜡蚧菌的影响
        3.4 合理施药方式在茶园中对茶小绿叶蝉的防效
第四章 讨论
    1 一株寄生茶小绿叶蝉的“蜡蚧轮枝菌”的鉴定及产孢条件优化
    2 渐狭蜡蚧菌(Gzuifrlun-1404)的摇瓶发酵特性及优化
    3 运用渐狭蜡蚧菌(Gzuifrlun-1404)防治茶小绿叶蝉技术及改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发表文章
    参加项目

(4)贵州茶树病虫害防控现状及对策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防控现状
    1.1茶树种植现状
    1.2病虫害发生现状
    1.3防控现状
2存在的问题
    2.1病虫害种类调查工作相对薄弱
    2.2茶树用药水平还需提高
    2.3绿色防控技术的转化率还需进一步提高
    2.4部份茶叶主产区农药管理水平亟待提升
3对策建议
    3.1总结防控技术措施
    3.2加强防控技术的转化与实施

(5)茶园假眼小绿叶蝉的防控技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假眼小绿叶蝉的形态、为害特征及发生规律
2 防治假眼小绿叶蝉的主要方法
    2.1 农业防治
    2.2 化学防治
    2.3 生物防治
    2.4 物理防治

(6)绿色农药在有机茶园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鱼藤酮
2 苦参碱
3 印楝素

(7)我国茶树农药应用现状及问题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茶树登记农药品种的特点
    1.1 化学农药居多
    1.2 水溶性农药居多
    1.3 传统剂型居多
    1.4 茶树病害登记药剂种类偏少
2 当前药剂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2.1 田间施药技术措施待细化
    2.2 施药方式和技术落后
    2.3 高毒农药和违禁农药仍有使用
3 对我国茶树病虫害防治药剂研制与应用的建议
    3.1 加强生物农药及脂溶性农药的研发和推广
    3.2 筛选高效、低毒、对环境友好的绿色农药新品种
    3.3 合理选择药剂
    3.4 掌握防治适期
    3.5 健全和规范农药防治体系

(8)无公害茶叶生产技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无公害茶叶的概念
2、茶叶抗病虫育种研究进展
3、有害生物综合防治研究进展
    3.1 选用抗病虫品种
    3.2 天敌保护利用
    3.3 生物农药的使用研究进展
4、物理防治方法的应用研究进展
5、茶叶生产中重金属污染研究进展

(9)农药残留影响与茶产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 ——以贵州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的内容
        1.3.2 研究的方法
    1.4 试验方案与可能的创新之处
        1.4.1 试验方案
        1.4.2 可能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研究的相关理论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研究的相关理论及启示
        2.1.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1.2 产业生态学理论
        2.1.3 可持续农业理论
        2.1.4 外部性理论
        2.1.5 农业产业化理论
        2.1.6 技术创新理论
    2.2 关于农药使用与茶产业发展的研究
        2.2.1 农药使用的研究
        2.2.2 茶产业发展情况
第三章 贵州省茶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与农药使用情况
    3.1 贵州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条件概况
        3.1.1 地理条件概况
        3.1.2 气候条件概况
        3.1.3 土地条件概况
        3.1.4 水利条件概况
        3.1.5 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3.2 贵州省茶产业发展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3.2.1 发展茶产业是农民增收,深化农村改革的重要途径
        3.2.2 发展茶产业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推动作用
        3.2.3 发展茶产业是发挥比较优势的必然选择
        3.2.4 发展茶产业有助于推动产业结构转型
        3.2.5 发展茶产业是保护生态环境的现实选择
    3.3 贵州省茶产业发展情况与农药使用情况
        3.3.1 贵州茶产业发展阶段分析
        3.3.2 贵州省茶产业发展现状
        3.3.3 贵州茶叶生产种植中农药使用情况
    3.4 贵州省茶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
        3.4.1 优势(strength)分析
        3.4.2 劣势(Weakness)分析
        3.4.3 机遇(Opportunity)分析
        3.4.4 挑战(Threats)分析
        3.4.5 构建SWOT矩阵
第四章 贵州省茶叶生产中农药残留限量评估及其经济影响
    4.1 贵州省茶叶农药残留量检测
        4.1.1 毒死蜱残留量检测
        4.1.2 吡虫啉残留量检测
        4.1.3 联苯菊酯残留量检测
    4.2 检测结果
        4.2.1 毒死蜱检测结果
        4.2.2 吡虫啉检测结果
        4.2.3 联苯菊酯检测结果
    4.3 农药残留检测结果对贵州茶叶的影响
        4.3.1 吡虫啉残留值对贵州茶叶的影响
        4.3.2 联苯菊酯残留值对贵州茶叶的影响
        4.3.3 毒死蜱残留值对贵州茶叶的影响
第五章 贵州茶园农药使用的负外部性问题及其经济学分析
    5.1 农药使用中的路径依赖问题分析
        5.1.1 路径依赖理论
        5.1.2 贵州省茶农对农药的路径依赖分析
    5.2 农民使用农药的问题
        5.2.1 农药使用中的负外部性问题
        5.2.2 农药需求持续增长的原因分析
    5.3 贵州茶园茶农使用农药的经济分析
        5.3.1 样本数据分析
        5.3.2 农药使用与产量的相关性分析
        5.3.3 分析结果讨论
第六章 绿色防控技术在茶产业发展中应用评价
    6.1 示范方案及试剂与材料选取
        6.1.1 实施地点
        6.1.2 试验药剂及材料
        6.1.3 防治对象
        6.1.4 处理类型
        6.1.5 施药器械
        6.1.6 施药方法
        6.1.7 调查方法
    6.2 试验结果及讨论
        6.2.1 生物农药和绿色农药防治茶树害虫的效果
        6.2.2 物理防控技术防治害虫效果,
    6.3 试验结果讨论
第七章 基于绿色防控技术的贵州省茶产业可持续发展模式
    7.1 使用绿色防控技术的必要性
        7.1.1 茶园使用绿色防控技术是防止茶叶生产污染的需要
        7.1.2 茶园使用绿色防控技术是控制茶园生态环境污染的需要
        7.1.3 茶园使用绿色防控技术是茶业增效、茶农增收的需要
        7.1.4 茶园使用绿色防控是提高茶叶市场竞争力的需要
        7.1.5 茶园使用绿色防控是茶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7.2 茶园使用绿色防控技术的可行性
        7.2.1 生态农业发展模式为绿色防控技术提供克借鉴的途径
        7.2.2 农业取得的巨大成就为茶园绿色防控提供了现实基础
        7.2.3 农业清洁生产已经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
    7.3 贵州省茶产业可持续发展模式
        7.3.1 绿色防控模式
        7.3.2 茶产业可持续发展模式
第八章 贵州茶业可持续发展措施
    8.1 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与制度
        8.1.1 财政补贴
        8.1.2 税收政策
        8.1.3 消费政策
    8.2 改善茶叶生长环境,打造生态茶园
    8.3 加强茶农专业培训,提升综合防控技术水平
    8.4 完善茶叶清洁化生产体系
        8.4.1 茶园的清洁化
        8.4.2 茶叶加工、包装、运输的清洁化
        8.4.3 生产整个过程引入质量控制体系
    8.5 加强组织模式建设
第九章 全文总结与研究展望
    9.1 全文总结
    9.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件
博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及文章发表情况
致谢

(10)茶园中有机氯农药残留检测技术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茶文化
    1.2 茶产业
        1.2.1 茶叶
        1.2.2 茶叶种植业
        1.2.3 茶叶营销
        1.2.4 雁荡毛峰
        1.2.5 苍南翠龙茶
    1.3 茶叶中农药残留及检测方法
        1.3.1 茶叶中农药残留限量标准
        1.3.2 茶叶中农药残留的检测方法
    1.4 有机氯农药与茶叶
        1.4.1 有机氯农药
        1.4.2 茶叶中的有机氯农药
        1.4.3 茶园土壤中有机氯农药的控制办法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2.1 研究内容
        2.1.1 茶叶中有多种有机氯农药残留检测方法的研究
        2.1.2 茶园土壤中多种有机氯农药多残留检测方法的研究
        2.1.3 苍南县茶叶中有机氯农药残留的追踪调查
    2.2 研究方法
    2.3 技术路线
第三章 茶叶中多种有机氯农药残留检测方法研究
    摘要
    ABSTRACT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仪器与试剂
        3.1.2 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色谱条件的优化
        3.2.2 标准曲线的绘制
        3.2.3 提取方法
        3.2.4 纯化方法
        3.2.5 方法的回收率和精密度
    3.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茶园土壤中8种有机氯农药残留检测方法研究
    摘要
    ABSTRACT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仪器与试剂
        4.1.2 试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检测方法及净化方法
        4.2.2 不同提取体系提取效率的比较
        4.2.3 不同液固比对丙酮提取体系提取效率的影响
        4.2.4 检测方法的准确性
    4.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苍南县茶园有机氯农药残留分析
    摘要
    ABSTRACT
    5.1 材料与方法
        5.1.1 仪器与试剂
        5.1.2 试验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苍南县茶叶中有机氯农药残留分析
        5.2.2 苍南县茶园土壤中有机氯农药残留分析
    5.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六章 讨论与结论
    6.1 讨论
    6.2 全文结论
致谢

四、绿色农药在有机茶园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赣北茶区主要病虫害及绿色防治技术[J]. 戴千悦,桑文,王兴民,刘少群,孙彬妹,郑鹏. 农业灾害研究, 2021(10)
  • [2]基于虫生真菌和性信息素对灰茶尺蠖的控制与应用技术研究[D]. 马涛. 华南农业大学, 2019(02)
  • [3]应用蜡蚧轮枝菌控制茶园小绿叶蝉的关键技术研究[D]. 周叶鸣. 贵州大学, 2016(05)
  • [4]贵州茶树病虫害防控现状及对策建议[J]. 施利,江健,王勇,吴琼,姜霞,严家斌,薛伟,胡德禹,谈孝凤,陈卓. 茶叶, 2015(03)
  • [5]茶园假眼小绿叶蝉的防控技术研究进展[J]. 史庆才,李向阳,陈志伟,马娟,万治华. 农学学报, 2015(01)
  • [6]绿色农药在有机茶园中的应用[J]. 何青元,殷丽琼. 农村实用技术, 2014(11)
  • [7]我国茶树农药应用现状及问题分析[J]. 郭勤,高楠,汪勇,陆金鹏,谈孝凤,陈卓. 中国植保导刊, 2014(08)
  • [8]无公害茶叶生产技术研究进展[J]. 侯天荣. 农技服务, 2014(01)
  • [9]农药残留影响与茶产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 ——以贵州省为例[D]. 高楠. 内蒙古大学, 2013(10)
  • [10]茶园中有机氯农药残留检测技术及应用研究[D]. 蔡陈杰. 南京农业大学, 2011(01)

标签:;  ;  ;  ;  ;  

绿色农药在有机茶园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