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高原葡萄属的分类学研究

蒙古高原葡萄属的分类学研究

一、蒙古高原野豌豆属植物的分类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常媛飞,刘博文,刘万良,金美燕,高秋,刘芳,王显国[1](2021)在《野豌豆属14个种牧草幼苗形态多样性与分类鉴定方法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以包括14个种的37份野豌豆属材料为研究对象,并根据幼苗形态对其进行分类鉴定。研究结果表明,14个野豌豆种间表现出丰富的变异,最大变异系数为67.00%,遗传多样性信息指数最大,达到1.94。幼苗各性状间存在广泛而复杂的相关关系,依据性状间的关系,可以快速了解植物各性状的情况。聚类分析结果表明37份材料分为两大类,第一类为国外引进的法国野豌豆,第二大类为其他13种野豌豆属植物,第二大类可再分为3个亚类。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前7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到83.06%。五叶期株高、茎柔毛密度、小叶形状、小叶基部形状、小叶尖端形状、小叶背面颜色、托叶形状、托叶锯齿和卷须分支是14种野豌豆属植物分类鉴定的主要依据。根据以上结果制作了14种野豌豆属植物的分类检索表。

刘博文,黎桂阳,常媛飞,金美燕,刘芳,高秋,刘万良,哈斯塔米尔,王显国[2](2021)在《野豌豆属种子形态多样性与种子分类鉴定方法的研究》文中提出本研究以48份野豌豆属的14个种为研究对象,以17个种子表型性状来揭示野豌豆属表型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并对其进行分类鉴定。结果表明:种子表型性状种间变异较大,数量性状中百粒重变异系数最大,为81.92%,种形指数的Shannon多样性信息指数最大,为1.94;质量性状中种脐颜色的变异系数最大,为75.12%,其Shannon多样性信息指数也最大,为1.56;主成分分析表明前6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86.09%;相关性分析表明种子长、种子宽、种子厚和百粒重相互之间呈极显着正相关关系(P<0.01);在相似性系数为0.79时可将试验材料分为5大类群。本研究中百粒重、种脐颜色、种皮颜色、种皮纹理、种脐长/种子长、子叶颜色、胚根基部斑纹、种脐形状、胚根宽/胚根长可作为该14种野豌豆属植物种间分类鉴定依据,并据此制作相应检索表,为野豌豆属的鉴定提供依据。

许少祺[3](2021)在《野豌豆属3种植物的形态解剖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野豌豆属(Vicia)3种植物:山野豌豆(V.amoena)、广布野豌豆(V.cracca)和大叶野豌豆(V.pseudo-orobus)为试验材料,调查其物候期及生境,运用扫描电镜技术和植纹鉴定技术对3种野豌豆的叶片进行表观结构植纹鉴定,采用石蜡切片法系统研究其营养器官解剖结构特征,深入探究3种野豌豆的解剖结构及其生态适应性、演化关系和分类学意义,以期为野豌豆属植物资源保护、人工选育和园林应用等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如下:(1)3种野豌豆萌芽期和展叶期均在3-5月,开花期在6-9月,结果期在7-10月,落叶期在9-11月。山野豌豆展叶期与结果期最长,萌芽期与落叶期最短,多生长于山坡、灌丛或杂木林下;广布野豌豆开花期与落叶期最长,生境为林缘、杂木林下、山坡或灌丛;大叶野豌豆萌芽期最长,展叶期、开花期与结果期最短,多见于林缘、草甸或灌丛。(2)3种野豌豆的叶片均为异面型,上、下表皮细胞1层,外被角质层,上、下表皮气孔分别下陷、突出,均为无规则型;叶肉薄壁组织细胞中后含物丰富,栅栏薄壁组织为1层,海绵薄壁组织发达;叶柄包括总叶柄和小叶柄,有表皮毛和后含物,维管束个数为1;总叶柄发育出沟槽,维管束排列为V型,叶具有抗旱、抗寒、耐盐及耐阴特征。山野豌豆叶片气孔主要分布在下表皮,下表皮气孔长宽比为4.09,气孔指数为31.55%,表皮细胞垂周壁浅波状、C型,栅海比为1.17,细胞结构紧密度与疏松度分别为40.91%和34.81%,总叶柄角质层厚度为4.26±0.48μm,导管直径为20.48±1.98μm。广布野豌豆叶片气孔主要分布在上表皮,上表皮气孔长宽比为2.85,气孔指数为38.34%,表皮细胞垂周壁类型与山野豌豆上表皮一致,栅海比为0.65,细胞结构紧密度和疏松度分别为23.26%和35.59%,总叶柄角质层厚度为3.28±0.49μm,导管直径为17.52±2.53μm,耐阴性最强,抗旱性、抗旱性和耐盐性最弱,叶片表现较原始。大叶野豌豆叶片气孔主要分布在下表皮,下表皮气孔长宽比4.37,气孔指数为34.67%,表皮细胞垂周壁深波状、F型,栅海比为1.38,细胞结构紧密度和疏松度分别为45.38%和32.86%,总叶柄角质层厚度为4.93±0.64μm,导管直径为22.51±2.56μm,抗旱性、抗旱性和耐盐性最强,耐阴性最弱,叶片表现较进化。(3)3种野豌豆茎初生结构由外到内依次为表皮、皮层和维管柱。表皮细胞均为1层;皮层包括外皮层、中皮层和内皮层,厚角组织靠近外皮层;维管柱由维管束、髓及髓射线构成,维管束由初生木质部、初生韧皮部和薄壁组织组成,维管束排列成两轮,外环维管束2个,内环维管束多个,类型均为外韧无限维管束,初生木质部由导管、管胞、木薄壁组织及木纤维组成,发育方式内始式,初生韧皮部包括筛管、伴胞、韧皮薄壁组织及韧皮纤维;次生结构不明显。3种野豌豆茎具棱,外被角质层及表皮毛,细胞内有后含物,外韧无限维管束数量多,比较发达,其结构表现出抗旱和抗寒特征。山野豌豆茎维管束初生木质部导管类型为螺纹和网纹导管,无髓腔。广布野豌豆茎维管束初生木质部导管类型为螺纹导管,有髓腔,抗旱性与抗寒性最弱;大叶野豌豆茎维管束初生木质部导管类型为螺纹与孔纹导管,无髓腔,抗旱性与抗寒性最强。(4)3种野豌豆根初生结构由表皮、皮层和中柱组成。表皮细胞单层;皮层包括外皮层、中皮层和内皮层;中柱由中柱鞘、初生木质部、初生韧皮部及薄壁细胞组成,初生木质部由导管、管胞、木薄壁细胞和木纤维构成,初生木质部为四原型,发育方式外始式,初生韧皮部由筛管、伴胞、韧皮纤维及韧皮薄壁细胞组成,其结构表现出抗旱特征。山野豌豆根初生结构皮层数目为6-9层,初生木质部导管为螺纹导管,中柱比例为0.27,次生木质部导管为螺纹、孔纹导管,次生韧皮部厚度为52.35±2.56μm。广布野豌豆根初生结构有7-11层皮层,初生木质部导管为环纹导管,中柱比例为0.38;次生木质部导管为环纹、网纹导管,次生韧皮部厚度为43.12±2.41μm,抗旱性最弱。大叶野豌豆根初生结构皮层有5-8层,初生木质部导管类型为螺纹导管,中柱比例为0.29;次生木质部导管类型为螺纹、孔纹导管,次生韧皮部厚度为65.35±1.22μm,抗旱性最强。综上所述,野豌豆属3种植物的抗旱性、抗旱性和耐盐性由强到弱排序为:大叶野豌豆>山野豌豆>广布野豌豆,耐阴性由强到弱为:广布野豌豆>山野豌豆>大叶野豌豆。从叶片和茎的解剖结构特征来看:大叶野豌豆表现较进化,山野豌豆居中,广布野豌豆表现较原始;从根的解剖结构特征分析:广布野豌豆表现较进化,大叶野豌豆居中,山野豌豆表现较原始。

彭艳,南吉,马素洁,魏学红[4](2019)在《西藏野豌豆种质资源及其应用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野豌豆属以其耐寒抗旱、分布范围广、经济价值高、适口性好、种质资源丰富等优点成为重要的人工牧草。本文全面系统地调查了西藏地区野豌豆种质资源分组和地理分布,并根据野豌豆的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从营养成分、改良土壤肥力、植被恢复和药用价值方面进行了野豌豆属的应用分析,同时对野豌豆的栽培提出建议,为人工草地的发展提供依据。

高远[5](2019)在《铁岭市柴河水库森林景区区系分析及植物资源调查》文中认为森林景区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是开展森林旅游业、建设绿色美好家园,推动人类绿色文明的强大动力。其中水库森林景区在城市及城郊的生态文明建设中起着关键且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其森林植物资源,在植物地理的研究上又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但是人们往往把重点放在水库的防洪、发电等基础或经济功能。本文将以辽宁省铁岭市柴河水库森林景区为对象,采用野外实地调查和文献查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柴河水库森林景区植物资源进行全面调查并进行区系分析以及资源功能分类。结果表明:柴河水库地区植物资源种类丰富,景区内维管植物共332种,分属于69科,215属。其中蕨类植物共有3科3属3种,占所有种数的0.9%;裸子植物共1科2属4种,占所有种数的1.2%;被子植物共有66科,210属,325种,占所有数的99.09%。按照科的大小级来分析,少种科优势较为明显。植物区系地理成分跨度较广,其中温带成分占绝对优势,共有134属,196种,占景区植物的一半以上。生活型组成差异大,草本、木本植物占优势。通过对柴河水库植物资源功能分类,发现有观赏植物92种,包括观花类59种、观叶类37种、观果类12种;食用植物98种;工业用植物273种;环境改造植物13种;饲用植物58种。外来植物8种;有毒植物13种;珍稀濒危植物5种。柴河水库中以工业用资源植物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mongholica)、红松(Pinus koraiensis)、黄檗(Phellodendron amurense)等、食用资源植物蒲公英(Taraxacum mongolicum)、薤白(Allium macrostemon)等、观赏类的山葡萄(Vitis amurensis.)、渥丹(Lilium concolor)等应用价值较高。建议柴河水库森林景区应采取保护和利用的对策,包括建立红松、黄檗等物种的核心保护区域,建立濒危植物科普区。建立观赏花卉区、观叶、观果游览区,药用、食用等功能植物示范区等。

张静,张怀念,毕炜,何步江[6](2018)在《巴彦淖尔引种豌豆的气候条件分析》文中认为巴彦淖尔年平均气温7.5℃,5℃始日至15℃终日139d,积温3042.1℃·d,气温趋于升高;59月降水量141.2mm,雨日30.7d;日照时数3171.8h。温光能够满足春播豌豆生长发育的需要;降水略感不足,但结合灌溉可以满足春播豌豆生长发育的需要。引种豌豆气候允许。

吕婷,胥芮,刘玉萍,张晓宇,拉本,苏旭[7](2016)在《青藏高原东北部3种野豌豆植物学特性及资源储量》文中研究表明采用野外定点法、最小样方法和统计学方法对生长于青藏高原东北部的3种野豌豆属植物的植物学特性、生态环境、群落数量特征及资源储量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救荒野豌豆、山野豌豆和三齿萼野豌豆的植物学特性、生态环境和群落数量特征具有一定差异,3种野豌豆在青海省的资源总储量分别为0.46×106、0.23×106、0.27×106 kg,表明3种野豌豆属植物的资源总量在青海省并不高,应对其进行有效的引种驯化,实现人工繁育和增加资源储量,这既可保护青海省甚至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也可对其资源进行有效地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

王燕红,姚燕,张学杰,孟琰[8](2013)在《山东省野豌豆属野生种质资源调查》文中研究指明野豌豆属植物是蚕豆的野生近缘植物,且大都是优良牧草,有些植物还具有药用价值。通过对山东省野生野豌豆属植物进行调查,采集种质资源700余份,确定了山东省共有野生野豌豆属植物11种及1变种,约占全国的25%,并编制了分种检索表。指出物种的分布具有差异性,山区种类明显较多,多数种类的分布区域较为狭窄,并提出了开发利用和保护建议。

赵娜,鲁萍,李景欣[9](2011)在《东北地区野豌豆属四个种间遗传关系的ISSR分析》文中认为对野豌豆属的山野豌豆、狭叶山野豌豆、广布野豌豆和东方野豌豆4份材料,利用ISSR分子标记进行遗传关系分析。6个引物共扩增出52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总数为46条,平均多态性比率为88.46%。Shannon多样性指数分析结果表明,种内平均遗传多态度为1.72,遗传多态度总量为4.39;种内变异值在0.15~0.72之间,种内的遗传变异均值为0.42;种间的遗传变异均值为0.58。UPGMA法遗传关系聚类显示,山野豌豆和狭叶山野豌豆亲缘关系最近,与东方野豌豆亲缘关系最远。利用ISSR标记技术可较准确分析野豌豆属材料间的亲缘及遗传多样性。

岳秀贤[10](2011)在《蒙古高原种子植物区系研究》文中指出蒙古高原位于亚洲腹地干旱、半干旱地区,植物区系在世界区系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本研究运用植物区系地理学基本原理,结合实地植被调查以及大量文献资料查阅,对蒙古高原植物区系组成、地理成分、生活型、水分生态型、起源与演化、区系分区及珍稀濒危植物进行了分析研究,结论如下:1、植物种类较贫乏。蒙古高原共有种子植物115科、761属、4280种(含种下分类单位)。其中,裸子植物3科、8属、32种;被子植物112科、753属、4248种。2、区系组成复杂多样。区系组成虽以单种科、寡种科、单种属和寡种属为主,但植物种类大多数集中于大型科、大型属、中等属和寡种属,它们均是植物区系复杂性及物种多样性的主要来源;中型科和较大科、属虽在数量上不占主体,但却对区域植物的构成及植被的分布格局具有很大的影响。3、区系成分复杂,联系广泛。各种区系成分在蒙古高原地区的相互渗透,相互联系,使得蒙古高原植物区系变得复杂多样,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过渡性质。区系中温带成分占绝对优势,为典型的北温带性质。4、本区属于泛北极植物区系的一部分。根据植物地理学的区划原则和蒙古高原的地貌特征、植物区系分布的基本特征,可将蒙古高原植物区系划分成4个亚区、5个地区、9个省、30个县。5、根据R/T值(热带性质属与温带性质属的比例)的大小排列,对蒙古高原9个植物省的植物区系进行比较。结果显示:随纬度的升高,R/T值呈下降趋势,即温带性质加强;运用SAS软件中的聚类分析方法,对各植物省的区系组成相似性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外贝加尔植物省和杭爱山地森林草原省的相似性最高,阿尔泰山地草原省和北戈壁荒漠草原省次之。6、特有程度低。蒙古高原种子植物761属中有10个为蒙古高原特有,占总属数的1.46%(不含世界分布属),特有种255个,占总种数的5.96%。7、蒙古高原种子植物区系以草本植物占优势,其中,含草本的科、属、种数分别占总科、属、种的80.9%、85.4%和85.1%。8、水分生态型以中生植物为主,占总种数的64.6%,旱生植物次之,占26.8%。9、珍稀濒危植物较多。结合蒙古高原种子植物的地理分布、种群数量及生态环境等实际情况,采取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原则,将蒙古高原珍稀濒危植物的濒危等级划分为:濒危、渐危和稀有3个等级;保护级别划分为一级、二级、三级3个保护级别。本区有一级保护植物4种,二级保护植物33种,三级保护植物68种。10、本区植被以亚洲中部草原和荒漠植物为主要组成部分。蒙古高原是欧亚大陆地带性植被尤其是草原植被分布的主要区域,该区系也是世界植物区系的重要组成部分。11、植物区系在起源上新老并存,以新生进化成分为主。蒙古高原植物区系主要是在古地中海沿岸或遗迹上发生,并有部分是从本地的荒漠环境中发展起来的;还有由其他植物区系(东亚成分、温带成分)迁移而来,并在此独特环境中蜕变的结果。

二、蒙古高原野豌豆属植物的分类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蒙古高原野豌豆属植物的分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野豌豆属14个种牧草幼苗形态多样性与分类鉴定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1.2 试验材料
    1.3 试验设计
    1.4 观测项目
    1.5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野豌豆属植物幼苗形态变异和多样性分析
    2.2 野豌豆属幼苗形态性状的主成分分析
    2.3 野豌豆属植物幼苗形态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2.4 37份野豌豆属材料的22个幼苗形态性状的聚类分析
    2.5 野豌豆属植物幼苗形态检索表
3 讨论
    3.1 37份材料分类鉴定指标的选择
        3.1.1 表型性状的差异分析
        3.1.2 各性状间的相关性分析
        3.1.3 主成分分析
    3.2 37份材料聚类分析
4 结论

(2)野豌豆属种子形态多样性与种子分类鉴定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3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野豌豆属种子形态特征分析
        2.1.1 数量性状
        2.1.2 质量性状
        2.1.3 野豌豆属种子形态变异分析
    2.2 48份野豌豆属植物种子的17个形态性状的主成分分析
    2.3 数量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2.4 48份野豌豆属植物种子的聚类分析
3 讨论
4 结论

(3)野豌豆属3种植物的形态解剖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野豌豆属植物概述
    1.2 野豌豆属植物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及试验材料
    2.2 试验仪器及药品
    2.3 试验方法
    2.4 拍照与数据处理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野豌豆属3种植物的物候期调查
    3.2 野豌豆属3种植物的生境观察
    3.3 野豌豆属3种植物叶片的表观结构植纹鉴定
    3.4 野豌豆属3种植物的解剖结构特征
第四章 讨论
    4.1 野豌豆属3种植物的物候期、生境及其园林应用
    4.2 野豌豆属3种植物的解剖结构特征及其生态适应性
    4.3 野豌豆属3种植物解剖结构特征及其演化关系和分类学意义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4)西藏野豌豆种质资源及其应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野豌豆种质资源的收集
2 野豌豆种质资源分布及分组
3 野豌豆种质资源的研究
    3.1 形态学研究
    3.2 生物学研究
    3.3 经济价值研究
        3.3.1 营养价值
        3.3.2 改土肥田
        3.3.3 改善生态环境
        3.3.4 药用价值
4 野豌豆属的栽培措施
5 结论与展望

(5)铁岭市柴河水库森林景区区系分析及植物资源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森林景区现状
        1.2.2 植物区系研究进展
        1.2.3 植物资源研究进展
2 调查与分析方法
    2.1 研究的主要思路
        2.1.1 柴河水库森林景区自然概况
        2.1.2 技术路线
    2.2 调查方法
    2.3 分析方法
3 调查结果与分析
    3.1 柴河水库森林景区植物区系的组成
        3.1.1 柴河水库森林景区维管植物种类组成和占比
        3.1.2 柴河水库森林景区维管植物科的等级组成
        3.1.3 柴河水库森林景区维管植物属的等级组成
        3.1.4 柴河水库森林景区维管植物生活型组成
    3.2 柴河水库森林景区植物区系的地理成分分析
        3.2.1 柴河水库维管植物属分布区类型
        3.2.2 柴河水库维管植物各分布区类型分析
    3.3 柴河水库森林景区植物资源及其分类
        3.3.1 柴河水库森林景区植物资源概况
        3.3.2 柴河水库森林景区植物资源分析
4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2 结论与建议
        4.2.1 柴河水库森林景区植物区系的组成
        4.2.2 柴河水库森林景区植物区系的地理成分分析
        4.2.3 柴河水库森林景区植物资源功能分析
        4.2.4 开发利用措施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巴彦淖尔引种豌豆的气候条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巴彦淖尔气候特点
    1.1 冬寒夏炎
    1.2 日照充足
    1.3 降水少而集中
        1.3.1 降水量。
        1.3.2 雨日。
        1.3.3 降水强度。
    1.4 气候变暖背景下的巴彦淖尔气候变化
        1.4.1 气温变化。
        1.4.2 积温变化。
2 豌豆生长发育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2.1 温度
    2.2 水分
    2.3 日照
3 巴彦淖尔引种豌豆的气候适应性
    3.1 气候条件
    3.2 适合生长期积温
        3.2.1 5℃始日。
        3.2.2 15℃终日。
        3.2.3 适合生长期积温。
4 结论与讨论

(7)青藏高原东北部3种野豌豆植物学特性及资源储量(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植物学特性观察
    1.2 生态环境资料收集
    1.3 群落数量特征调查
    1.4 资源储量计算
2 结果与分析
    2.1 3种野豌豆的植物学特性
    2.2 生态环境及群落特征分析
        2.2.1 分布与生境
        2.2.2 群落数量特征
    2.3 资源储量分析
3 讨论

(8)山东省野豌豆属野生种质资源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与方法
    1.1调查区域自然概况
    1.2调查方法
2结果与分析
    2.1山东省野豌豆属野生植物种质资源的分类
    2.2山东省野豌豆属野生植物种质资源的分布
3结论与讨论
    3.1山东省野生野豌豆属植物的资源调查

(10)蒙古高原种子植物区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植物区系的概念、研究内容及研究意义
        1.1.1 植物区系概念
        1.1.2 植物区系研究内容
        1.1.3 植物区系研究意义
    1.2 蒙古高原植物区系研究历史
        1.2.1 国外对蒙古高原植物区系的研究
        1.2.1.1 萌芽阶段(1689-1830 年)
        1.2.1.2 快速发展阶段(1830 年-1940 年)
        1.2.1.3 系统研究阶段(1940 年至今)
        1.2.2 国内对蒙古高原植物区系的研究
        1.2.2.1 初步发展阶段(1923-1949 年)
        1.2.2.2 全面发展阶段(1949-1976 年)
        1.2.2.3 系统研究阶段(1977 年至今)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 研究材料
    1.5 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法
        1.6.1 调查样地的选择
        1.6.2 野外采集与调查
        1.6.3 室内标本的整理和鉴定
        1.6.4 数据统计及分析
2 蒙古高原基本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地貌
    2.3 气候
    2.4 水文
    2.5 土壤
    2.6 植被
3 蒙古高原种子植物区系分析
    3.1 种子植物区系基本组成
        3.1.1 科的组成统计与多样性分析
        3.1.1.1 科的数量统计及排序
        3.1.1.2 优势科和表征科的统计与分析
        3.1.1.3 单种科和单属科的统计与分析
        3.1.2 属的组成统计与多样性分析
        3.1.2.1 属的数量统计及排序
        3.1.2.2 优势属和表征属的统计与分析
        3.1.2.3 单种属和仅含1 种属的分析
        3.1.3 生活型多样性分析
        3.1.3.1 科的生活型分析
        3.1.3.2 属的生活型分析
        3.1.3.3 种的生活型分析
        3.1.4 水分生态型多样性分析
    3.2 植物区系分布区类型分析
        3.2.1 科的分布区类型及其分析
        3.2.1.1 世界分布型
        3.2.1.2 热带分布型
        3.2.1.3 温带分布型
        3.2.2 属的分布区类型及其分析
        3.2.2.1 世界分布属
        3.2.2.2 热带分布属
        3.2.2.2.1 泛热带分布及其变型
        3.2.2.2.2 热带亚洲和热带美洲间断分布
        3.2.2.2.3 旧大陆热带分布
        3.2.2.2.4 热带亚洲至热带大洋洲
        3.2.2.2.5 热带亚洲至热带非洲
        3.2.2.2.6 热带亚洲分布
        3.2.2.3 温带分布属
        3.2.2.3.1 北温带分布
        3.2.2.3.2 东亚和北美间断分布
        3.2.2.3.3 旧大陆温带分布
        3.2.2.3.4 温带亚洲分布
        3.2.2.4 地中海区-中亚分布属
        3.2.2.4.1 地中海区、西亚至中亚分布
        3.2.2.4.2 中亚分布
        3.2.2.5 东亚分布属
        3.2.2.6 蒙古高原特有属
        3.2.3 种的分布区类型及其分析
        3.2.3.1 世界种
        3.2.3.2 泛热带种
        3.2.3.3 北温带种
        3.2.3.4 旧大陆温带种
        3.2.3.5 欧洲-西伯利亚种
        3.2.3.6 温带亚洲种
        3.2.3.7 东亚种
        3.2.3.8 青藏高原种
        3.2.3.9 青藏-黄土-蒙古高原种
        3.2.3.10 古地中海种
        3.2.3.11 中亚种
        3.2.3.12 中亚-喜马拉雅种
        3.2.3.13 黑海-哈萨克斯坦-蒙古种
        3.2.3.14 中亚东部种
        3.2.3.15 阿尔泰山特有种
        3.2.3.16 蒙古种
        3.2.3.17 戈壁种
4 蒙古高原种子植物起源与发展
    4.1 地史时期的古植物与古植被
        4.1.1 晚古生代的古植被
        4.1.2 中生代的古植被
        4.1.3 新生代的古植被
        4.1.3.1 第三纪的古植被
        4.1.3.2 第四纪的古植被
        4.1.4 人类活动历史时期的植被
    4.2 蒙古高原植物区系与华北植物区系的比较
        4.2.1 科的比较
        4.2.2 属的比较
        4.2.3 分布型的比较
        4.2.3.1 北温带分布型的比较
5 蒙古高原种子植物区系的分区研究
    5.1 植物区系分区原则
    5.2 植物区系分区方法
    5.3 蒙古高原植物区系分区
    5.4 各植物省主要植被类型
        5.4.1 萨彦山地泰加省
        5.4.2 外贝加尔山地泰加省
        5.4.3 阿尔泰山地草原省
        5.4.4 杭爱山地森林草原省
        5.4.5 达乌里-大兴安岭草原省
        5.4.6 北戈壁荒漠草原省
        5.4.7 中戈壁荒漠植物省
        5.4.8 西戈壁荒漠植物省
        5.4.9 黄土高原植物省
    5.5 蒙古高原各植物省间植物区系比较
        5.5.1 R/T 值分析
        5.5.2 区系谱分析
        5.5.2.1 聚类分析
6 蒙古高原植物资源的保育与可持续发展
    6.1 引言
    6.2 蒙古高原珍稀濒危植物
        6.2.1 珍稀濒危植物等级标准和保护级别的定量分析依据
        6.2.1.1 蒙古高原珍稀濒危植物的濒危等级标准
        6.2.1.2 蒙古高原珍稀濒危植物的保护级别
        6.2.1.3 蒙古高原珍稀濒危植物种类统计及其濒危和保护级别
        6.2.2 濒危机制的初步探讨
        6.2.2.1 濒危的内部原因
        6.2.2.2 濒危的外部原因
        6.2.3 蒙古高原珍稀濒危植物的保护和合理利用
        6.2.3.1 坚持以保护生境为主的就地保护之路
        6.2.3.2 坚持以种质资源保护为主的迁地保护之路
        6.2.3.3 加强立法和宣传教育
        6.2.3.4 坚持走开发利用促保护之路
        6.2.3.5 广泛深入地开展科学研究
        6.2.3.6 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和合作
7 结论与讨论
    7.1 结论
        7.1.1 种类较贫乏、多样性较低
        7.1.2 区系组成较为复杂
        7.1.3 植物区系地理成分复杂多样,联系广泛
        7.1.4 区系具有明显的温带性质
        7.1.5 特有程度低
        7.1.6 植物生活型以草本为主,水分生态型以中生为主
        7.1.7 本区属于泛北极植物区的一部分
        7.1.8 珍稀濒危植物种类较多
    7.2 讨论
        7.2.1 蒙古高原植物区系在世界植物区系中的作用
        7.2.2 蒙古高原种子植物区系的起源与发展
    7.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四、蒙古高原野豌豆属植物的分类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野豌豆属14个种牧草幼苗形态多样性与分类鉴定方法的研究[J]. 常媛飞,刘博文,刘万良,金美燕,高秋,刘芳,王显国. 中国草地学报, 2021(07)
  • [2]野豌豆属种子形态多样性与种子分类鉴定方法的研究[J]. 刘博文,黎桂阳,常媛飞,金美燕,刘芳,高秋,刘万良,哈斯塔米尔,王显国. 草地学报, 2021(07)
  • [3]野豌豆属3种植物的形态解剖学研究[D]. 许少祺. 吉林农业大学, 2021
  • [4]西藏野豌豆种质资源及其应用研究进展[J]. 彭艳,南吉,马素洁,魏学红.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9(10)
  • [5]铁岭市柴河水库森林景区区系分析及植物资源调查[D]. 高远. 沈阳农业大学, 2019(03)
  • [6]巴彦淖尔引种豌豆的气候条件分析[J]. 张静,张怀念,毕炜,何步江. 现代农业, 2018(09)
  • [7]青藏高原东北部3种野豌豆植物学特性及资源储量[J]. 吕婷,胥芮,刘玉萍,张晓宇,拉本,苏旭. 西北农业学报, 2016(06)
  • [8]山东省野豌豆属野生种质资源调查[J]. 王燕红,姚燕,张学杰,孟琰. 宁夏农林科技, 2013(02)
  • [9]东北地区野豌豆属四个种间遗传关系的ISSR分析[J]. 赵娜,鲁萍,李景欣. 作物杂志, 2011(03)
  • [10]蒙古高原种子植物区系研究[D]. 岳秀贤.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1(11)

标签:;  ;  ;  ;  ;  

蒙古高原葡萄属的分类学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