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芝多糖抗肿瘤作用的初步研究

灵芝多糖抗肿瘤作用的初步研究

一、灵芝多糖抗肿瘤作用的初步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魏滔,张长生,陈琼华,周玉萍,田长恩[1](2022)在《灵芝真菌液体发酵及其产物应用的研究进展》文中提出灵芝作为一种白腐真菌,同时也是珍稀的食药用真菌,富含多种生物活性成分。液体发酵技术生产周期短、效率高、产量大、品质稳定,是开发利用灵芝资源的重要途径。近年来,灵芝属真菌菌丝体液体发酵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取得了较大进展。本文对灵芝属真菌液体发酵产物的主要活性成分及其药用效果、液体发酵工艺优化和发酵产物的应用进行综述,并对本领域的未来进行展望。

周国峰[2](2021)在《一株蘑菇内生细菌Bacillus halotolerans DMG7-2次级代谢产物研究》文中认为蘑菇是重要的天然新药来源之一,它种类繁多,且次生代谢产物种类复杂。但对于一些特殊环境生长的蘑菇而言,很难得到大量的菌体本身用以研究分析。因此,其孢子或内生菌的发酵培养是重要的研究途径。芽孢杆菌属的细菌是重要的生防菌,也是重要的脂肽类化合物生产菌,许多年来从中发现了一些具有优秀活性的化合物。采取不同于以往的培养条件对其发酵有产生独特结构化合物的希望。本文选取了一株分离自东北地区中俄边境亚寒带针叶林中丝膜菌(Cortinarius lucorum(Fr.)E.Berger)DMG–7的内生细菌——耐盐芽孢杆菌(Bacillus halotolerans)DMG–7–2,前期的研究中,它在真菌的培养条件下表现出了良好的抗肿瘤活性。本研究采用真菌培养条件培养该菌株,并对发酵液中的有效成分进行提取分离。所得产物综合运用多种色谱技术(羟丙基葡聚糖凝胶Sephadex LH–20、ODS、HPLC)从DMG–7–2的发酵产物中分离得到11个单体化合物。运用一维(1H NMR、13C NMR),二维(1H–1H COSY、HSQC、HMBC、TOCSY、ROESY)核磁共振,Marfey分析以及计算13C NMR的方法对这些化合物的结构进行了鉴定。这11个化合物的结构分别被鉴定为:iso–C14[Val2,Val7]surfactin(1),iso–C14[Val7]surfactin(2),anteiso–C15[Val7]surfactin(3),anteiso–C13 surfactin(4),iso–C13 surfactin(5),iso–C14 surfactin(6),n–C14 surfactin(7),anteiso–C15 surfactin(8),iso–C15 surfactin(9),环(苯丙氨酸–羟脯氨酸)二肽(10)和环(亮氨酸–脯氨酸)二肽(11)。其中,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化合物1~9均为环脂肽类化合物——表面活性素衍生物,化合物10~11则是两个环二肽类化合物。对分离得到的表面活性素类化合物生物活性进行了研究。在抑菌活性研究中,对于受试的几株包括耐药细菌在内的革兰氏阳性及阴性细菌并无抑制能力。选取了两株人癌细胞(A549、MCF–7)和小鼠小胶质细胞(BV2)进行抗肿瘤活性评价,结果显示表面活性素类化合物对这三种细胞都具有中等程度的抗肿瘤性,IC50值在8~35μM之间。

陈云[3](2021)在《糖基转移酶GL24971的异源表达及其过表达对灵芝多糖合成的影响》文中提出真菌多糖大多从食、药用真菌中提取而来,已广泛应用于传统饮食和药物,其中灵芝多糖(Ganoderma lucidum polysaccharide,GLP)是应用范围较广的代表之一,具有抗氧化、抗肿瘤、免疫调节和肠道菌群调节的作用。灵芝多糖的合成途径较复杂,以核苷酸糖为供体的多糖的合成机制尚不清晰,因此,本研究基于前期对灵芝的全基因组序列注释和转录组水平分析,选取与多糖合成相关的葡萄糖基转移酶GL24971进行研究,初步探究葡萄糖基转移酶GL24971对灵芝发酵的影响,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从灵芝中获取葡萄糖基转移酶GL24971的编码基因片段,对该酶的氨基酸序列进行比对分析,发现它与其他来源的大型真菌中糖基转移酶3家族(GT3)的氨基酸序列高度相似,能催化葡聚糖链的延伸;在此基础上构建大肠杆菌重组菌株E.coliBL21(DE3)/pET28a-GL24971,实现了酶的异源表达。通过优化诱导温度、诱导剂添加浓度和表达载体,增加了目的蛋白的可溶性表达量;(2)构建灵芝过表达的重组质粒exp-GL24971-eGFP,该质粒以灵芝来源的gpdi为启动子,带有潮霉素抗性筛选标记,并将荧光蛋白eGFP与目的基因融合,作为标记基因。使用聚乙二醇(PEG)转化法将过表达质粒转化至灵芝原生质体,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检测到eGFP荧光信号,同时qRT-PCR检测结果表明过表达的转化菌株中目的基因的转录水平提高,选择过表达水平最高的两株灵芝转化菌株T1和T2,进一步对其展开灵芝多糖合成过程的相关研究;(3)对过表达的转化菌株进行液体发酵,探究过表达葡萄糖基转移酶GL24971对灵芝菌株多糖合成与生长情况的影响。结果表明,葡萄糖基转移酶GL24971的过表达提高了单位菌体胞外多糖的产量,最大产量为0.07 mg·mg-1,相对于原始菌株提高了132.4%,同时胞内多糖的产量降低了10.7%;葡萄糖基转移酶GL24971的过表达使得转化菌株胞外多糖组分中葡萄糖的比例增加,半乳糖的比例减少;发酵过程中,菌体形态及生长也发生改变,原始菌株菌体形态不规则,表面较粗糙,而转化菌株的菌体形态基本为球形,表面较光滑;微观形态探究结果显示,细胞壁中的几丁质和β-1,3-葡聚糖含量整体水平下降,结束发酵时,几丁质和β-1,3-葡聚糖含量分别降低了16.7%、29.3%;生物透射电镜(TEM)观察的结果表明,发酵过程中,转化菌株细胞壁的平均厚度都降低。

向巧[4](2021)在《滑菇次级代谢产物的挖掘》文中研究表明高等真菌是抗生素以及农药的先导化合物的重要来源之一,它里面含有的化合物具有结构新颖、活性显着等特点。滑菇(Pholiota nameko),属于担子菌门、层菌纲、伞菌目、球盖菇科、鳞伞属,又名光帽黄伞、滑子菇。滑菇具有材料来源广、菌种可以被分离培养等优点。本文以高等真菌滑菇(Pholiota nameko)为研究对象。文献报道滑菇浸膏、多糖、蛋白等还具有增强机体免疫、抗氧化、抗炎、抗肿瘤等多种药理作用。通过本课题组其他成员前期对滑菇的研究发现滑菇属于敏感类真菌即改变它的发酵条件则可诱导其产生不同的次级代谢产物,并且滑菇发酵液中含有不同化学结构类型且活性显着的化学成分。为了充分发掘其产生次级代谢产物的潜力,探索其产生次级代谢产物所发的机制,我们从化学成分、代谢组学以及转录组学三方面对滑菇次级代谢产物进行了深入挖掘,以期从中获得大量结构新颖、活性显着的次级代谢产物。(1)通过多种分离纯化手段,对不同发酵条件下得到的滑菇乙酸乙酯层浸膏进行化学成分的分离纯化及结构鉴定:(1)发酵条件:每升灭菌水含去皮土豆200 g,葡萄糖20 g,Mg SO4 1.5 g,KH2PO43g,VB1 10 mg,蛋白胨1.0g,用柠檬酸调p H至6.0~6.5。培养条件:24℃恒温,转速150 r/min,暗培养发酵25天。得到乙酸乙酯层浸膏27g,并从中分离鉴定出了一个新化合物:1-hydroxy-6-bromo-2,2,5,7-tetramethylindan。(2)发酵条件:大米和水(1:1.4),培养条件:室温静置,发酵45天。得到的滑菇发酵液的乙酸乙酯层浸膏62.1g,从中分离并鉴定出了5个化合物,它们分别是:(22E,24R)-Ergosta-7,22-dien-3β-ol(1)、(22E,24R)-5α,8α-Epidioxy-ergosta-6,22-dien-3β-ol(2)、β-Sitosterin(3)、(22E,24R)-ergosta-4,6,8(14),22-tetraen-3-one(4)、22E,24R)-Ergosta-4,6,8(14),22-tetraen-3-one(5)。(3)发酵条件:每升超纯水中加入葡萄糖5.00%、酵母粉0.50%、蛋白胨0.15%、Mg SO4和KH2PO40.05%,培养条件:24℃、150 r/min,摇床暗培养25-30天。得到乙酸乙酯层浸膏36g,从中分离鉴定出了4个已知化合物,它们分别为:Donacinol B(6)、Donacinol C(7)、Trichapargins A(8)、Trichapargins B(9)。(4)对从滑菇发酵液中分离出的单体化合物进行了初步的胰岛素的敏感性和降血糖活性研究。通过细胞实验,结果显示化合物8在10μM浓度下单独作用24小时后表现有一定活性;化合物7、化合物6、化合物9在10μM浓度下单作用24小时后表现无活性。(2)由于实验室的培养条件以及分离纯化手段的局限性,就使得我们想要从滑菇发酵液中分离得到那些本身含量就不多但化学结构新颖的化合物增加了困难。LC与高选择性、高灵敏度的MS/MS相结合,可对复杂样品进行实时分析,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能够准确定性定量。代谢组学分析主要目的是从生物样本中检测并筛选出具有重要生物学意义和统计学显着差异的代谢物,并以此为基础阐明生物体的代谢过程和变化机制。运用LC-MS/MS技术对滑菇在不同培养条件下的发酵液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进行了定性定量分析。结果表明:从混合的样品中总共检测出七种类型的次级代谢产物,总共为342种代谢物。其中与我们比较感兴趣的的类型有:萜类(9种)、香豆素(15种)、其他类(64种)。对每组样品分别进行两两比对,筛选出它们两组间的不同差异代谢物,它们各组间依次筛选出的不同差异代谢物数目分别:231、211、230、199、133、211。通过对各组间筛选得出的差别性代谢物进行了分析,结果可以发现土豆配养基3中的代谢物含量最丰富,GP培养基的含量最差。并对它们两个间的差异代谢物进行了代谢通路分析。通过KEGG代谢途径分析,发现差异代谢物富集用于63条通路途径,其中与我们研究相关的通路途径有两条,它们为:代谢途径和次生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它们富集的差异代谢物的数目最多,分别为80、35个。(3)运用转录组测序对不同培养条件下滑菇发酵液菌丝体次级代谢产物进行深入研究,探索滑菇在不同发酵条件下产生不同次级代谢产物的发生机制,为进一步的开发利用滑菇提供了理论基础。对不同培养条件下滑菇菌丝体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初步筛选出与次级代谢产物相关的差异基因:结果表明:将15480条Unigene序列通过Blast软件与公共数据库进行比对,从中获得注释的Unigene有10900个。对各组间的差异基因的进行了筛选,发现GP培养基vs大米培养基筛选出的差异基因数最多为:2450个,GP培养基vs土豆培养基筛选出的差异基因数最少为:1020个。通过差异基因GO富集分析结果可以明确滑菇发酵液菌丝体在不同培养条件下的细胞组分、生物学过程和分子功能三大分类中的差异表达基因。最后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KEGG富集分析,确定了差异表达基因的显着富集通路,同时找出了差异表达基因参与的滑菇次级代谢产物有关通路途径,并在KEGG数据库中找到了与次级代谢产物有关通路所富集的基因数以及基因名。

郑金玲[5](2021)在《铜色牛肝菌多糖的制备及其小鼠体内抗肿瘤活性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食用菌多糖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其中抗肿瘤活性的研究较为广泛。肿瘤疾病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但现行化疗药物副作用明显,因此寻找一种具有抗肿瘤活性且能够降低化疗药物副作用的天然物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云南产铜色牛肝菌为原料,提取水溶性多糖(BAP),探究了其理化性质和抗氧化活性,进一步通过动物实验,以S180荷瘤小鼠为模型,研究了BAP联合抗肿瘤药物(环磷酰胺,CTX)的体内抗肿瘤活性。最后,对BAP进行了分离纯化,分析了其结构特征。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通过单因素试验(提取时间、提取温度和料液比)对BAP的提取工艺进行研究,并在最佳工艺条件下制备BAP。结果表明,最佳的工艺条件为提取温度50℃、提取时间4 h,料液比1:40(w/v),最佳工艺下BAP的提取率可达15.76±0.03%。2、研究表明BAP的总糖和蛋白含量分别为55.35%和16.78%,并含有少量糖醛酸和还原糖;BAP主要由甘露糖、葡萄糖、半乳糖和岩藻糖以1.38:4.7:1.6:1的摩尔比组成;FT-IR分析表明BAP可能为α和β糖苷键连接的吡喃型多聚糖。3、体外抗氧化实验表明BAP对·OH、DPPH·、ABTS+·清除活性的半抑制浓度(IC50)值分别为307.43、92.78、41.48μg/m L,其铁离子还原能力的半最大效应浓度(EC50)值为38.67μg/m L。此外,BAP具有良好的凝胶特性。4、利用S180荷瘤小鼠模型研究了BAP和/或CTX的抗肿瘤活性。BAP可有效抑制S180实体瘤的生长并保护免疫器官。BAP可以提高S180荷瘤小鼠的脾脏细胞因子水平,提高T淋巴细胞亚群的分布并减轻宿主炎症反应。通过H&E染色,Annexin V-FITC/PI双染和JC-1染色表明BAP可以诱导S180肿瘤细胞凋亡。BAP与CTX在体内对S180细胞具有显着的协同抗肿瘤作用,并缓解CTX产生的副作用。5、通过DEAE-Cellulose-52阴离子交换柱和Sephadex G-100凝胶柱,对BAP进行分离,制备出三个多糖组分。三个多糖组分均为杂多糖且单糖组成相似,均含有甘露糖,葡萄糖,半乳糖和岩藻糖,但组成比例有所不同。在260 nm和280nm处没有出现紫外吸收峰,表明三种组分均不含核酸和蛋白质。FT-IR和NMR分析说明三种多糖均为含有α型和β型糖苷残基的吡喃糖。

周红秋[6](2020)在《金蝉花粗多糖CP50和CP80的制备和抗肿瘤及抗肝损伤作用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药用金蝉花(Cordyceps cicadae)始记载于南北朝的《雷公炮炙论》,为麦角菌科真菌蝉草及其寄主山蝉若虫形成的干燥复合体。金蝉花含有多种活性成分,多糖是金蝉花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具有抗肿瘤、延长寿命、调节免疫系统、抗氧化、降血脂、延缓肾衰竭等药理活性。本研究以50%和80%乙醇沉淀制备金蝉花粗多糖CP50和CP80,比较这两种粗多糖对人宫颈癌细胞Hela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筛选抗肿瘤效果较优的粗多糖,并初步研究金蝉花粗多糖抗肿瘤的机制。此外,本研究初步评估这两个粗多糖对化疗药物环磷酰胺毒性造成的肝损伤的保护作用,为金蝉花的合理开发和临床使用提供参考。实验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1.金蝉花粗多糖CP50和CP80的制备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优化Sevage法金蝉花多糖中脱蛋白的最佳条件:Sevage试剂配比三氯甲烷:正丁醇为4:1,Sevage试剂与金蝉花多糖脱蛋白体积比例为1:3,脱蛋白次数为4次,金蝉花多糖的蛋白脱除率为46.35%。按照此方法制备金蝉花粗多糖CP50和CP80得率分别为2.69%、18.79%,多糖含量为2.11%、6.23%。2.金蝉花粗多糖CP50和CP80抗肿瘤活性比较及机制初步研究以人宫颈癌细胞Hela细胞作为模型细胞,通过CCK-8法比较CP50和CP80粗多糖对Hela细胞的增殖抑制活性,二者的IC50分别为1203μg/mL和778.9μg/mL,当CP80的浓度为100、200、400、800μg/mL时对Hela细胞具有显着抑制,存活率分别为87.73%(P<0.05)、84.85%(P<0.01)、71.58%(P<0.01)和58.60%(P<0.001);而CP50只有当浓度达到400μg/mL时,对Hela细胞的增殖抑制才具有显着性,为82.98%(P<0.05),且随着多糖浓度的递增,细胞的增殖抑制趋势较CP80小,因此CP80的抗肿瘤活性相对优于CP50。进一步观察发现CP80对Hela细胞形态和迁移具有抑制作用;通过DCFH-DA法测定HeLa细胞内ROS活性,通过Western blot法和实时定量PCR法测定Bax、Bcl-2和p53的蛋白和基因表达水平,结果表明CP80各浓度给药组在Hela细胞内的ROS活性比空白组显着提高(P<0.05),Bax、p53的蛋白和基因的表达水平显着提高(P<0.05),Bcl-2的蛋白和基因表达水平显着下降(P<0.05)。因此,推断金蝉花粗多糖CP80是通过提高Hela细胞中ROS的活性及介导p53信号通路致使细胞凋亡。3.金蝉花粗多糖CP50和CP80抗环磷酰胺致肝损伤的活性研究以C57BL/6小鼠,通过给予140 mg/mL环磷酰胺构建肝损伤模型。除了金蝉花CP50低剂量组(50 mg/mL)外,其余各给药组的肝脏指数均比模型组有降低,而脾脏指数有所上升,CP80高剂量组(200 mg/kg)比低剂量组(50 mg/mL)的效果比较明显;ALT、AST的活力值和MDA的含量较模型组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且CP80在高剂量(200 mg/kg)时显着降低CPA致小鼠肝损伤中MDA的活性(P<0.05)。结果表明,金蝉花粗多糖对肿瘤化疗药CPA诱导的C57BL/6小鼠药物性肝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CP80的效果稍好于CP50。

李容[7](2020)在《桑葚多糖及其衍生物免疫调节作用及抗肿瘤活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桑葚(Mori Fructus),桑科桑属植物桑树的果实,性甘温,味酸甜,具有滋阴补血、补益肝肾、清肝明目等药效,记载于2015年版药典,进入了药食同源原料目录(2019)中。桑葚多糖(Mori Fructus Polysaccharide)是桑葚中最主要的生物活性物质,具有如抗肿瘤、抗氧化、抗菌,降血糖、降血脂及免疫调节等多种生理活性。因桑葚中多糖组分生物活性广泛,且桑葚产量巨大,而受到了医药、保健功能食品研发方向的科研人员的关注,是新药研发的主要目标之一。前期课题组研究表明,桑葚多糖是潜在的良好的保肝天然药物。此前并未研究桑葚多糖的作用部位,影响了桑葚多糖进一步开发与利用,因此,本研究使用ELISA酶联免疫法研究了桑葚多糖及其衍生物对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激活Kupffer细胞(KCs)免疫作用的影响,从而确定桑葚多糖是否通过Kupffer细胞发挥其护肝的作用功效,为研究桑葚多糖作用机制奠定基础。此外,前期研究发现,桑葚多糖能抑制MCF-7细胞增殖,具有抗癌活性。因此,笔者选取了八种对人体危害较大、患病率较高的癌细胞,使用MTT法研究了桑葚多糖及其衍生物对八种癌细胞的抑制活性,探索了桑葚多糖对目的细胞抑制作用的量效关系、时效关系,使用细胞划痕实验探究了桑葚多糖对目的细胞细胞迁移的抑制作用。得到的实验结果如下:1.对Kupffer细胞的提取方法进行优化,调整灌注管道长度为0.9 m、将充分撕碎的肝脏延长消化时长15 min、采用Percoll液差速离心法对提取得到的细胞进行纯化,大幅度提升了获得的细胞数量及细胞吞噬活性。2.三种MFP-30-1多糖浓度降低MDA水平能力顺序为1.0 mg·m L-1>0.5mg·m L-1>2.0 mg·m L-1,考虑到不同浓度多糖的效率,选择0.5 mg·m L-1为桑葚多糖实验浓度。初筛实验中,两组分阳性药(PDTC、DDB)和十种桑葚多糖均能不同程度抑制LPS诱导的Kupffer细胞上清液MDA水平的上升。3.正式试验中,使用十二组药物对Kupffer细胞进行处理,检测了细胞上清液中的MDA、NO、IL-6、IL-1β和NF-κB的含量及TNF-α和i NOS的活力值。实验结果显示:使用十二组药物处理LPS激活的Kupffer细胞24 h后,MDA、NO、IL-6、IL-1β和NF-κB的含量以及TNF-α和i NOS的活力值均有大幅度下降,个别药物能降低一种或多种上述指标含量基本回复至正常水平,提示十二组药物均能显着抑制LPS激活Kupffer细胞的免疫作用。其中MFP-70-1可以大幅降低因LPS作用而引起的MDA、IL-6和TNF-α大幅上升(P<0.01),具有较好的生物活性。根据实验结果可得,桑葚多糖及其衍生物可以通过调节Kupffer细胞中NF-κB信号通路的表达,下调相关细胞因子含量来调节LPS激活Kupffer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对本部分研究的七个指标而言,两组分阳性药、十种桑葚多糖及其衍生物对这七个指标的降低效果顺序并不相同,可能提示十二组药物调节Kupffer细胞免疫作用是一个极复杂的过程,除NF-κB信号通路参与这一过程外,还有别的信号通路参与了这一过程。4.桑葚多糖及其衍生物对选取的八种癌细胞中的七种有较好的抑制活性。MTT实验结果显示,桑葚多糖对选取的多种细胞表现出显着的抑制作用(P<0.05),选择其中抑制活性大于60%的桑葚多糖进行后续研究。其中,在2 mg·m L-1的浓度上,桑葚多糖对He La细胞抑制活性不高,抑制率均在60%以下。S-MFP-30、MFP-50-2及MFP-70-2对MKN-45细胞具有极好的抑制作用,抑制率分别为91.35±0.49%、71.8±0.37%及72.44±0.44%(P<0.01);四组分桑葚多糖对NCI-H1650细胞具有较为显着的抑制作用,四种多糖及抑制率分别为:S-MFP-30(95.06±0.43%)、MFP-50-1(63.69±0.32%)、MFP-50-2(73.35±0.49%)及MFP-70-2(82.03±0.32%)(P<0.01);MFP-30-2、SMFP-30、MFP-50-2和MFP-70-2四组分多糖抑制MCF-7细胞增殖的能力较为显着,抑制率分别为67.9±0.28%、99.95±0.03%、79.27±0.45%和74.05±0.44%,具有极显着差异(P<0.01);六种多糖能显着抑制OVCAR-3细胞的细胞增殖作用,六组分多糖及其抑制率分别为MFP-30-2(67.36±1.50%)、S-MFP-30(95.78±0.64%)、MFP-50-1(70.68±1.21%)、MFP-50-2(77.27±0.59%)、MFP-70-2(78.76±0.72%)和MFP-90-2(73.91±0.80%),具有极显着差异(P<0.01);十种多糖中仅有S-MFP-30对Hep G-2细胞的抑制率最高,其抑制率为90.32±1.23%(P<0.01);两种桑葚多糖对A549细胞增殖的抑制效果显着,两组分桑葚多糖及其抑制率分别为:MFP-50-2(78.45±1.33%)、MFP-70-2(68.81±1.64%);最后,两组分多糖对NCI-H292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最为明显,其抑制率分别为:MFP-50-2:73.91±1.14%、MFP-70-2:69.73±1.82%,具有极显着差异(P<0.01)。MTT实验结果显示,随着多糖浓度和作用时间不断增加,桑葚多糖对目的细胞的抑制率明显增强,表明桑葚多糖抗肿瘤活性具有明显的量效、时效关系。细胞划痕实验结果显示,桑葚多糖能大幅度抑制癌细胞迁移作用,最高可达68.89%。综上所述,本研究首先证实了桑葚多糖及其衍生物是通过调节Kupffer细胞免疫活性来发挥其抗化学性肝损伤的治疗作用,为其作为治疗化学性肝损伤潜在药物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和数据支撑。其次,对桑葚多糖及其衍生物抗肿瘤活性进行了初步筛选,确认了桑葚多糖抗肿瘤活性部位,为桑葚多糖抗肿瘤活性的新应用及其深度开发与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及数据支撑。

胡晓祎[8](2020)在《黑灵芝多糖对巨噬细胞、肠上皮细胞—巨噬细胞共培养模型炎症反应的调节作用》文中认为灵芝,在亚洲国家已经有两千多年的使用历史,现代医学也证明灵芝具有增强免疫力、抑制肿瘤生长、降血压血脂血糖、抗氧化等诸多功效。多糖被认为是其主要生物活性成分,本论文以产自江西赣州地区黑灵芝中分离纯化得到的黑灵芝多糖PSG-1为研究对象,通过细胞培养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基于脂多糖诱导的巨噬细胞炎症模型和肠上皮细胞-巨噬细胞共培养肠道炎症模型,探讨黑灵芝多糖PSG-1对脂多糖诱导的巨噬细胞炎症模型和肠上皮细胞-巨噬细胞共培养肠道炎症模型的调节作用及机制。主要结论归纳如下:一、黑灵芝多糖PSG-1对LPS诱导的RAW 264.7巨噬细胞炎症模型具有保护作用,PSG-1能降低促炎细胞因子(TNF-α、IL-6、IL-1β)、COX-2、ROS等炎症介质的表达抵抗LPS诱导的炎症反应,与下调MAPK通路ERK1/2、JNK和p38三个亚基的磷酸化水平,激活Nrf2通路有关。二、利用细胞共培养技术,建立LPS诱导的Caco-2-RAW264.7细胞共培养肠道炎症模型,模拟肠道微环境。结果表明,黑灵芝多糖PSG-1能通过提高IAP、DAO活性,增加ZO-1、Occludin、Claudin-1三种紧密连接蛋白的表达,降低Caco-2-RAW264.7共培养模型通透性,从而改善LPS刺激引起的屏障功能损伤。三、黑灵芝多糖PSG-1对LPS诱导的Caco-2-RAW 264.7细胞共培养肠道炎症模型具有保护作用。黑灵芝多糖PSG-1不仅对RAW 264.7巨噬细胞具有直接调控作用,在肠上皮细胞的阻隔下,对RAW 264.7巨噬细胞仍具有间接调控作用,并且能通过抑制促炎细胞因子(TNF-α、IL-6、IL-1β)、COX-2、ROS等炎症介质的过表达,调节MAPK通路ERK1/2、JNK和p38三个亚基的磷酸化水平,激活Nrf2通路,发挥抗炎作用。

张锦锦[9](2020)在《灵芝不溶性β-葡聚糖的提取工艺及肿瘤免疫调节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药菌物药多糖在抗肿瘤临床治疗中确有疗效,它能够调节机体免疫,具有预防肿瘤的转移、刺激抗体的形成等作用。β-葡聚糖是真菌细胞壁的重要构成成分,也是菌物药多糖的主要成分之一,具有显着的抗肿瘤活性。不溶性β-葡聚糖能与模式识别受体Dectin-1结合并被激活,具有较强的免疫刺激活性。本研究对药典中收载的灵芝、茯苓、猪苓等菌物药的免疫活性特征进行了比较,发现灵芝具有较强的免疫调节功效。我们进一步以灵芝不溶性β-葡聚糖(Ganoderma lucidum insoluble β-glucan,GLG)为研究对象,对其提取工艺进行了优化,并对其化学结构特征和抗肿瘤免疫调节作用与机制进行了探究。本研究首先考察了 GLG碱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采用β-葡聚糖酶法试剂盒和苯酚-硫酸法检测样品中β-葡聚糖含量,以响应面分析法设计实验,得到碱法提取GLG的最佳理论条件:提取时间8h、温度55℃和料液比1:20,提取得率为8.46%,在此条件下,实验获得GLG提取得率的平均值8.57%,与理论提取得率值的相对误差为1.30%,表明该模型的拟合度高,获得的提取条件参数较为可靠。对于不同温度提取的GLG,我们发现它们均可以显着促进小鼠腹腔静息巨噬细胞分泌IL-6和TNF-α,提示GLG具有较好的免疫活性。其次,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傅里叶红外光谱及核磁共振碳谱等分析手段对所得GLG进行结构解析。高效液相凝胶渗透色谱法测定其分子量为143533Da,单糖组成测定表明GLG仅由葡萄糖组成,红外光谱显示了 β-葡聚糖的特征吸收峰:1263 cm-1和1205 cm-1处吸收峰表明GLG含有-COOH基团,1156 cm-1处吸收峰表明GLG含有吡喃环,1072 cm-1和1039 cm-1处吸收峰表明GLG含有醇-OH,在897 cm-1处为β-型糖苷键的特征吸收峰,表明GLG为β型多聚糖;联合核磁共振光谱分析,103.5、86.7、76.8、73.4、68.9和61.4 ppm处化学位移信号分别对应以β-1,3-糖苷键连接的葡萄糖的六个碳原子,表明GLG为β-1,3-葡聚糖。以酶法试剂盒测定样品中β-1,3-葡聚糖含量为99.20%,BCA蛋白浓度测定法检测GLG样品中几乎不含蛋白质。再次,采用BALB/c小鼠CT26肿瘤模型以考察GLG的体内抗肿瘤免疫作用。口服GLG能够显着抑制CT26荷瘤小鼠肿瘤的增殖,降低肿瘤组织中Ki67蛋白的表达,相比于模型组,400μg·d-1和800μg·d-1 GLG给药组抑瘤率分别为36.74%和56.16%,小鼠的肿瘤负荷均明显降低;GLG还能保护胸腺、脾脏等免疫器官功能,并减轻肿瘤小鼠脾脏肿大的症状;更重要的是,口服GLG可以提高肿瘤小鼠脾脏中产生IFN-γ的CD8+T细胞和CD4+T细胞的比例,表明GLG可以通过促进Thl和CTL的增殖和分化而起到杀伤肿瘤细胞的作用。最后,我们发现GLG能够促进小鼠脾脏淋巴细胞的增殖,增强细胞免疫功能;GLG还能够激活小鼠腹腔静息巨噬细胞和BMDC,促进巨噬细胞、BMDC活化相关表面共刺激因子CD40、CD80、CD86及MHC II的表达,并通过Dectin-1受体诱导BMDC成熟,提高两者的吞噬及抗原递呈能力;此外,GLG还可以促进巨噬细胞分泌TNF-α、IL-6、和IL-10,促进BMDC分泌IL-12。由此可见,GLG可能通过Dectin-1受体促进抗原递呈细胞的活化、结合、吞噬及细胞因子谱的极化,增强宿主的抗肿瘤免疫应答。

洪东风[10](2020)在《猪苓中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及其类似甾体的衍生和活性筛测》文中提出恶性肿瘤是一类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疾病之一,开发低毒、高效抗肿瘤新型药物一直是目前药物研究领域的热点课题,而从真菌类中寻找抗肿瘤先导化合物则是其主要的研究方向之一。猪苓作为一种重要的药食两用真菌,具有利尿,抗癌,保护肝脏和抗衰老等多重功效,在中国有2500多年的药用历史。近代药理表明,猪苓中多糖和甾体化合物有较强的抗癌活性,通常在临床上用于配合肺癌化疗和病毒性肝炎的治疗,且几乎无毒副作用,因此猪苓中甾体类化合物的分离和类似甾体的衍生及抗癌活性筛选是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亟待研究。对秦岭太白山区三年生野生猪苓菌核提取分离。20 kg猪苓菌核粉碎后用78%乙醇超声提取6次,回收溶剂得乙醇浸膏655 g,浸膏得率3.6%,明显高于常规的加热回流提取(1.4%)和渗滤提取方法(1.98%),在中药提取中超声波辅助提取技术比常规回流、渗滤提取方法优势明显。对乙醇提取浸膏进行了系统分离,常规的柱层析色谱技术结合现代制备分离和检测技术,分离并鉴定结构的化合物28个:包括7个甾体化合物、4个酚类化合物、6个含氮化合物和8个羧酸及其衍生物,其中顺-15-十八碳烯酸、顺-15-十八碳烯酸甲酯、棕榈酸、棕榈酸甲酯、顺-13-二十碳甲酯和顺-10-十九碳烯酸等6个均是首次从猪苓菌核中分离得到;水提浸膏通过乙醇沉淀得粗多糖,再经过双氧水脱色、sevage试剂沉淀除蛋白、透析、纤维素柱层析和凝胶柱层析等分离出分子量分别为18706 Da和22106 Da两个均一多糖,并通过PMP衍生后测定了它们的单糖组成,木糖为主要成分,均含有少量果糖、鼠李糖和甘露糖;对分离量大的麦角甾醇进行结构衍生。对提取的乙醇浸膏、二氯甲烷浸膏、正丁醇浸膏和猪苓粗多糖4个浸膏分别进行了清除DPPH自由基活性和抗细菌活性研究,其中猪苓多糖表现出较强的抗氧化活性,均没有抗真细菌活性。对分离的6个甾体化合物通过测试人肝癌细胞Hep G2、人子宫颈癌细胞He La、人肾透明细胞癌细胞786-O和人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HKC的细胞毒活性,对三个癌细胞均表现出较强的细胞毒性,对正常细胞毒性几乎无细胞毒性,ZLW-5对Hep G2细胞、He La细胞和786-O细胞的IC50值仅为14.36μg/m L、21.90μg/m L和46.56μg/m L,表现出较好的抗癌活性。目前发展起来的猪苓菌丝液体深层发酵技术,通过PDA培养基活化猪苓菌种,液体深层发酵得到猪苓菌丝,发酵菌丝进行干燥粉碎后乙醇超声提取,系统分离纯化并鉴定结构的化合物13个,包括5个甾体化合物、2个含氮化合物、2个酚类化合物和4个脂肪酸及衍生物;其中十九酸和十九酸甲酯为首次从发酵猪苓菌丝中分离得到。甾体衍生合成:麦角甾醇和酰氯在温和条件下高收率的合成出22个麦角甾醇的酯类衍生物,其中8个化合物未见报道。去氢表雄酮作为一种可大量从植物次生代谢产物中获取的可修饰前体化合物被广泛的应用于甾体化学的研究中。为进一步拓展甾体化学的研究内容,设计并筛选出高活性的衍生物,以去氢表雄酮为起始原料经过羟基保护、成肟、贝克曼重排以及酯化4步反应得47个17-氮杂雄甾烯酯类衍生物,其中32个化合物未见报道。其中化合物5k、5o和5y活性强于阳性对照,对较好活性的4个化合物,进行了卤虫致死活性的测试其IC50值5.34-9.81μg/m L,麦角甾醇衍生物和17-氮杂雄甾烯酯类衍生细胞毒性与猪苓中分离的甾体化合物活性相似,对Hep G2细胞均表现出最强的细胞毒性,正常细胞HKC的细胞毒活较小,衍生物CH-21和CH-22的细胞毒活性相对较强,尤其CH-21对Hep G2细胞、He La细胞和786-O细胞的IC50值为24.68μg/m L、45.76μg/m L和58.90μg/m L,7g的IC50值分别为19.88μg/m L、32.17μg/m L和40.18μg/m L,为后续的结构衍生和活性筛选做了些基础。从猪苓菌核中首次分离出6个脂肪酸类,丰富了猪苓菌核中化合物数量;高收率衍生出未见报的8个麦角甾醇酯类和32个17-氮杂雄甾烯酯类衍生物,筛选出5个对癌细胞表现出较强的毒性甾体类化合物,均对正常细胞表现出较弱毒性,为甾体化合物衍生及活性筛选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因此所做的研究是一件非常有意义也是值得深入研究的工作。

二、灵芝多糖抗肿瘤作用的初步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灵芝多糖抗肿瘤作用的初步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灵芝真菌液体发酵及其产物应用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灵芝真菌液体发酵的菌株与优势
    1.1 液体发酵常用菌株
    1.2 灵芝真菌液体发酵优势
2 灵芝发酵产物的主要活性成分及其药用效果
    2.1 主要活性成分
    2.2 主要药用效果
        2.2.1 抗肿瘤
        2.2.2 增强免疫力
        2.2.3 抗氧化
        2.2.4 抗菌及抗病毒
        2.2.5 降血糖和血脂
3 灵芝真菌的液体深层发酵培养
    3.1 摇瓶发酵培养
    3.2 小试、中试发酵
    3.3 工业化发酵
4 灵芝真菌液体发酵技术及其产物的应用
    4.1 食品开发
        4.1.1 菌丝体与发酵液共用
        4.1.2 菌丝体单用
    4.2 环保应用
        4.2.1 灵芝菌丝球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
        4.2.2 灵芝漆酶的应用
    4.3 基因工程应用
        4.3.1 灵芝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
        4.3.2 外源基因在灵芝中的表达
        4.3.3 灵芝基因克隆与异源表达
    4.4 医药应用
5 展望

(2)一株蘑菇内生细菌Bacillus halotolerans DMG7-2次级代谢产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蘑菇及其内生菌概述
        1.1.1 蘑菇及其内生菌生物活性概述
    1.2 芽孢杆菌及其次级代谢产物概述
    1.3 表面活性素类概述
        1.3.1 表面活性素类化合物医疗价值
        1.3.2 表面活性素在其他方面的的应用潜力
        1.3.3 表面活性素的来源、发酵及生产
    1.4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第2章 耐盐芽孢杆菌DMG7–2 次级代谢产物研究
    2.1 实验材料
        2.1.1 菌株
        2.1.2 试剂
        2.1.3 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孢子悬液的配置
        2.2.2 大量发酵及样品制备
        2.2.3 化合物分离
        2.2.4 化合物酸水解及Marfey分析方法
        2.2.5 化合物1 量子化学计算~(13)C NMR理论和计算细节
    2.3 化合物结构鉴定
        2.3.1 新化合物结构解析
        2.3.2 已知化合物结构鉴定、解析
    2.4 小结与讨论
第3章 表面活性素类化合物生物活性测定
    3.1 抑菌活性
        3.1.1 实验方法
        3.1.2 抑菌实验结果
    3.2 抗肿瘤活性
        3.2.1 细胞继代及培养
        3.2.2 MTT测试方法
        3.2.3 抗肿瘤活性测试结果
    3.3 小结与讨论
第4章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B 量子化学计算~(13)C NMR参数
附录C 化合物谱图

(3)糖基转移酶GL24971的异源表达及其过表达对灵芝多糖合成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真菌多糖
    1.2 灵芝多糖
        1.2.1 灵芝多糖的生物活性研究
        1.2.2 灵芝多糖生物活性的影响因素
        1.2.3 灵芝多糖的生物合成途径
        1.2.4 提高灵芝多糖产量的策略
    1.3 糖基转移酶的研究进展
        1.3.1 细菌中的糖基转移酶
        1.3.2 植物中的糖基转移酶
        1.3.3 真菌中的糖基转移酶
    1.4 立题意义与研究内容
        1.4.1 立题意义
        1.4.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菌株、质粒与引物
        2.1.2 主要试剂
        2.1.3 主要仪器
        2.1.4 培养基与试剂
    2.2 实验方法
        2.2.1 大肠杆菌重组菌株的构建
        2.2.2 大肠杆菌重组菌株的表达
        2.2.3 异源表达条件的优化
        2.2.4 灵芝过表达质粒的构建
        2.2.5 灵芝过表达质粒的转化
        2.2.6 灵芝菌株的培养
        2.2.7 相对转录水平测定
        2.2.8 多糖产量及单糖组分的分析
        2.2.9 菌体形态分析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3.1 大肠杆菌重组菌株的构建与表达
        3.1.1 目的基因的克隆与分析
        3.1.2 重组菌株的构建
        3.1.3 重组酶的表达
        3.1.4 表达条件的优化
    3.2 灵芝过表达菌株的构建
        3.2.1 重组质粒的构建与转化
        3.2.2 基因相对转录水平分析
    3.3 过表达葡萄糖基转移酶GL24971对菌株的影响
        3.3.1 菌株形态分析
        3.3.2 菌球尺寸分析
        3.3.3 细胞壁的变化
        3.3.4 多糖产量及单糖组成的变化
主要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4)滑菇次级代谢产物的挖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食药用真菌的研究现状
        1.1.1 食药用真菌有效成分及其药理作用
        1.1.2 食药用菌的发展现状
    1.2 食药用真菌的发酵历史及应用
        1.2.1 食药用真菌的发酵历史
        1.2.2 食药用真菌深层发酵的应用
    1.3 LC-MS/MS联用技术的发展及应用
        1.3.1 LC-MS/MS的发展
        1.3.2 LC-MS/MS的应用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 研究内容
    1.6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滑菇发酵液化学成分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仪器及试剂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仪器
        2.2.3 实验试剂
    2.3 实验方法
        2.3.1 种子液的制备
        2.3.2 培养基的配制
        2.3.3 接种与培养
        2.3.4 萃取
    2.4 滑菇乙酸乙酯层的分离与纯化
        2.4.1 滑菇浸膏的分离与纯化
        2.4.2 部分化合物分离纯化示意图
    2.5 实验结果与结构鉴定
        2.5.1 实验结果
        2.5.2 化合物的结构鉴定及波普数据
    2.6 滑菇中部分单体化合的降血糖活性研究
        2.6.1 前言
        2.6.2 实验方法
        2.6.3 .判断依据
        2.6.4 .初筛结果
        2.6.5 结论
    2.7 小结
第三章 不同发酵条件滑菇发酵液LC-MS分析
    3.1 前言
    3.2 实验材料、仪器及试剂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仪器
        3.2.3 实验试剂
    3.3 实验方法
        3.3.1 不同培养基的制备
        3.3.2 接种与培养
        3.3.3 发酵液的处理
    3.4 LC-MS法分析不同条件下的发酵代谢产物
        3.4.1 样品前处理
        3.4.2 色谱质谱采集条件
        3.4.3 代谢物定性定量分析
        3.4.4 差异代谢物分析
    3.5 小结
第四章 不同培养条件滑菇发酵液菌丝体转录组分析
    4.1 前言
    4.2 实验材料、仪器及试剂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仪器
        4.2.3 实验试剂
    4.3 实验方法
        4.3.1 种子液的制备
        4.3.2 四种发酵条件
        4.3.3 接种与培养
        4.3.4 发酵液的处理
    4.4 四种滑菇发酵液转录组测序分析
        4.4.1 样品采集和制备
        4.4.2 序列组装
        4.4.3 Unigene的获得及其分析
    4.5 结果与分析
        4.5.1 测序信息统计
        4.5.2 转录组测序数据组装
        4.5.3 Unigene功能注释
        4.5.4 Unigene的NR注释
        4.5.5 差异表达分析
        4.5.6 差异表达基因GO功能富集
        4.5.7 差异基因KEGG富集分析
    4.6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Ⅰ 化合物10的谱图
附录Ⅱ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5)铜色牛肝菌多糖的制备及其小鼠体内抗肿瘤活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牛肝菌简介
        1.1.1 牛肝菌的形态特征及营养功能
        1.1.2 铜色牛肝菌简介
    1.2 食用菌多糖概述
        1.2.1 食用菌多糖的提取方法
        1.2.2 食用菌多糖的分离纯化
        1.2.3 食用菌多糖的结构表征
        1.2.4 食用菌多糖的生物活性
    1.3 多糖的抗肿瘤机制
        1.3.1 肿瘤的形成
        1.3.2 多糖的抗肿瘤作用
    1.4 研究的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1.4.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4.2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铜色牛肝菌多糖的制备、结构特征及抗氧化活性
    2.1 前言
    2.2 实验材料与试剂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试剂
    2.3 实验仪器与设备
    2.4 试验方法
        2.4.1 铜色牛肝菌多糖的制备
        2.4.2 铜色牛肝菌多糖的结构表征
        2.4.3 铜色牛肝菌多糖的抗氧化活性
        2.4.4 铜色牛肝菌多糖的凝胶特性
    2.5 统计与分析
    2.6 结果与讨论
        2.6.1 单因素试验分析
        2.6.2 结构表征
        2.6.3 抗氧化活性分析
        2.6.4 凝胶特性分析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铜色牛肝菌多糖和环磷酰胺的体内抗肿瘤活性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试剂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试剂
    3.3 实验仪器与设备
    3.4 实验方法
        3.4.1 S180 腹水瘤细胞的准备
        3.4.2 动物模型的建立
        3.4.3 组织样品的采集及脏器指数的测定
        3.4.4 小鼠脾脏炎症因子分泌水平的测定
        3.4.5 小鼠脾脏淋巴细胞亚群的测定
        3.4.6 小鼠免疫器官的苏木素和伊红(H&E)染色
        3.4.7 荷瘤小鼠实体瘤指标的测定
    3.5 统计与分析
    3.6 结果与讨论
        3.6.1 BAP与 CTX对小鼠体重及瘤重的影响
        3.6.2 BAP与 CTX对小鼠免疫器官指数的影响
        3.6.3 BAP与 CTX对小鼠脾脏炎症因子的影响
        3.6.4 BAP与 CTX对小鼠脾脏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
        3.6.5 BAP与 CTX对小鼠免疫器官组织形态的影响
        3.6.6 BAP与 CTX对荷瘤小鼠实体瘤的影响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铜色牛肝菌多糖的分离纯化及其结构表征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与试剂
    4.3 实验仪器与设备
    4.4 实验方法
        4.4.1 铜色牛肝菌多糖提取液除蛋白
        4.4.2 铜色牛肝菌多糖的离子交换柱层析
        4.4.3 铜色牛肝菌多糖的凝胶柱层析
        4.4.4 单糖组成测定
        4.4.5 紫外图谱扫描
        4.4.6 傅里叶红外光谱测定
        4.4.7 核磁共振测定
    4.5 结果与讨论
        4.5.1 铜色牛肝菌多糖的离子交换柱层析柱
        4.5.2 铜色牛肝菌多糖的凝胶柱层析
        4.5.3 单糖组成分析
        4.5.4 紫外图谱分析
        4.5.5 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
        4.5.6 核磁共振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创新点
    5.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6)金蝉花粗多糖CP50和CP80的制备和抗肿瘤及抗肝损伤作用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英文注释表
第一章 绪论
    1.1 金蝉花的研究进展
        1.1.1 金蝉花简介
        1.1.2 金蝉花的化学成分研究现状
        1.1.3 金蝉花的药理活性研究现状
    1.2 多糖抗肿瘤研究进展
        1.2.1 真菌类多糖的抗肿瘤作用
        1.2.2 植物多糖的抗肿瘤作用
        1.2.3 海洋生物多糖的抗肿瘤作用
    1.3 多糖抗肝损伤作用研究进展
        1.3.1 植物多糖的抗肝损伤作用
        1.3.2 微生物多糖的抗肝损伤作用
        1.3.3 动物多糖的抗肝损伤作用
    1.4 本课题的立项背景和意义
    1.5 本课题主要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金蝉花粗多糖CP50和CP80 的制备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药材
        2.1.2 主要试剂
        2.1.3 主要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金蝉花粗多糖的提取
        2.2.2 多糖含量测定
        2.2.3 蛋白质含量测定
        2.2.4 Sevage法脱蛋白处理
    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2.3.1 葡萄糖标准曲线
        2.3.2 蛋白标准曲线
        2.3.3 金蝉花粗多糖脱蛋白的单因素试验结果
        2.3.4 CP50和CP80 的制备结果
    2.4 讨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金蝉花粗多糖CP50和CP80 抗肿瘤活性比较及机制初步研究
    3.1 实验材料
        3.1.1 实验样品
        3.1.2 实验细胞
        3.1.3 主要试剂
        3.1.4 主要仪器
        3.1.5 主要试剂的配制
    3.2 实验方法
        3.2.1 细胞培养
        3.2.2 实验分组
        3.2.3 CCK-8 法检测金蝉花多糖CP50和CP80对Hela细胞增殖影响
        3.2.4 显微镜观察金蝉花粗多糖CP80对Hela细胞形态的影响
        3.2.5 细胞划痕实验观察金蝉花粗多糖CP80对Hela细胞迁移作用的影响
        3.2.6 DCFH-DA探针法检测金蝉花粗多糖CP80对Hela细胞内活性氧水平的影响
        3.2.7 Western blot法检测金蝉花粗多糖CP80对Hela细胞Bax、Bcl-2 和p53蛋白表达的影响
        3.2.8 金蝉花粗多糖CP80对Hela细胞Bax、Bcl-2和p53 mRNA表达水平的测定
        3.2.9 统计学分析
    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3.1 金蝉花粗多糖CP50和CP80对Hela细胞增殖的影响
        3.3.2 金蝉花粗多糖CP80对Hela细胞形态的影响
        3.3.3 金蝉花粗多糖CP80对Hela细胞迁移作用的影响
        3.3.4 金蝉花粗多糖CP80对Hela细胞内活性氧水平的影响
        3.3.5 金蝉花粗多糖CP80对Hela细胞内p53、Bax和 Bcl-2 蛋白表达的影响
        3.3.6 金蝉花粗多糖CP80对Hela细胞内p53、Bax和 Bcl-2mRNA表达的影响
    3.4 讨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金蝉花粗多糖CP50和CP80 抗环磷酰胺致肝损伤的活性研究
    4.1 实验材料
        4.1.1 实验动物
        4.1.2 实验仪器
        4.1.3 实验试剂
    4.2 实验方法
        4.2.1 金蝉花粗多糖样品的制备
        4.2.2 环磷酰胺致小鼠肝损伤模型的构建
        4.2.3 动物分组及给药方法
        4.2.4 血清、肝脏生化指标的检测
        4.2.5 数据分析
    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4.3.1 环磷酰胺对小鼠肝损伤模型的构建
        4.3.2 金蝉花粗多糖对肝损伤小鼠肝脏指数的影响
        4.3.4 金蝉花粗多糖对肝损伤小鼠生化指标测定结果
    4.4 讨论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7)桑葚多糖及其衍生物免疫调节作用及抗肿瘤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本文主要缩写符号说明
本文主要仪器说明
摘要
ABSTRACT
序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植物多糖的免疫调节作用研究现状
        1.1.1 组织器官水平的免疫条件作用
        1.1.2 细胞水平的免疫调节作用
        1.1.3 分子水平的免疫调节作用
    1.2 植物多糖免疫调节机制研究现状
        1.2.1 植物多糖免疫调节过程涉及的多糖受体
        1.2.2 植物多糖免疫调节过程中对细胞信息传导的影响
        1.2.3 植物多糖对micro RNA表达的影响
    1.3 植物多糖抗肿瘤作用研究现状
        1.3.1 诱导肿瘤细胞凋亡
        1.3.2 激活机体细胞免疫
        1.3.3 直接作用于癌细胞以调节癌细胞生长
    1.4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研究内容
        1.4.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桑葚多糖及其衍生物对脂多糖激活KCS免疫作用的影响
    2.1 试验材料与仪器
        2.1.1 试验原料
        2.1.2 试验试剂与器材
        2.1.3 试验主要仪器设备
        2.1.4 试验动物
    2.2 实验方法
        2.2.1 实验试剂的配制
        2.2.2 KCs提取方法的优化与确认
        2.2.3 桑葚多糖及其衍生物调节KCs免疫作用活性初筛
        2.2.4 桑葚多糖及其衍生物调节KCs免疫作用活性研究
    2.3 数据统计分析
    2.4 结果与分析
        2.4.1 KCs细胞形态图以及吞噬实验结果
        2.4.2 桑葚多糖及其衍生物的浓度选择
        2.4.3 桑葚多糖及其衍生物调节KCs免疫作用活性初筛
        2.4.4 桑葚多糖及其衍生物调节KCs免疫作用活性研究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桑葚多糖的抗肿瘤活性研究
    3.1 试验材料与仪器
        3.1.1 试验材料与试剂
        3.1.2 试验主要仪器设备
        3.1.3 试验中使用的细胞
    3.2 实验方法
        3.2.1 细胞复苏
        3.2.2 细胞传代与冻存
        3.2.3 细胞培养
        3.2.4 桑葚多糖及其衍生物抗肿瘤活性初筛
        3.2.5 桑葚多糖及其衍生物抗肿瘤活性量效关系研究
    3.3 数据统计分析
    3.4 结果与分析
        3.4.1 桑葚多糖及其衍生物对HeLa细胞活性
        3.4.2 桑葚多糖及其衍生物对MKN-45细胞活性
        3.4.3 桑葚多糖及其衍生物对NCI-H1650细胞活性
        3.4.4 桑葚多糖及其衍生物对MCF-7细胞活性
        3.4.5 桑葚多糖及其衍生物对OVCAR-3细胞活性
        3.4.6 桑葚多糖及其衍生物对HepG-2细胞活性
        3.4.7 桑葚多糖及其衍生物对A549细胞活性
        3.4.8 桑葚多糖及其衍生物对NCI-H292细胞活性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桑葚多糖及其衍生物对癌细胞的时效关系和抗迁移能力活性研究
    4.1 试验材料与仪器
        4.1.1 试验材料与试剂
        4.1.2 试验中使用的细胞
        4.1.3 试验主要仪器设备
    4.2 实验方法
        4.2.1 细胞复苏
        4.2.2 细胞传代和冻存
        4.2.3 细胞培养
        4.2.4 桑葚多糖及其衍生物抗肿瘤活性的时效关系
        4.2.5 桑葚多糖及其衍生物抗癌细胞迁移的能力研究
    4.3 数据统计分析
    4.4 结果与分析
        4.4.1 桑葚多糖及其衍生物对MKN-45细胞的时效关系和抗迁移能力活性研究
        4.4.2 桑葚多糖及其衍生物对NCI-H1650细胞的时效关系和抗迁移能力活性研究
        4.4.3 桑葚多糖及其衍生物对MCF-7细胞的时效关系和抗迁移能力活性研究
        4.4.4 桑葚多糖及其衍生物对OVCAR-3细胞的时效关系和抗迁移能力活性研究
        4.4.5 桑葚多糖S-MFP-30对Hep G-2 细胞的时效关系和抗迁移能力活性研究
        4.4.6 桑葚多糖对A549细胞的时效关系和抗迁移能力活性研究
        4.4.7 桑葚多糖对NCI-H292细胞的时效关系和抗迁移能力活性研究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实验结论
    5.2 创新点
    5.3 不足之处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黑灵芝多糖对巨噬细胞、肠上皮细胞—巨噬细胞共培养模型炎症反应的调节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1章 绪论
    1.1 黑灵芝多糖研究进展
        1.1.1 概述
        1.1.2 黑灵芝多糖的生物活性
    1.2 灵芝多糖对巨噬细胞的调控作用
    1.3 Caco-2细胞模型的应用
        1.3.1 Caco-2细胞模型与转运
        1.3.2 Caco-2细胞共培养模型
    1.4 研究内容、目的和意义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2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2章 黑灵芝多糖对脂多糖诱导的RAW 264.7细胞炎症损伤的保护作用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仪器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细胞培养与传代
        2.3.2 细胞实验分组
        2.3.3 细胞因子检测
        2.3.4 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活性氧生成
        2.3.5 Western blotting
        2.3.6 数据处理
    2.4 实验结果
        2.4.1 黑灵芝多糖对脂多糖诱导的RAW 264.7巨噬细胞因子分泌的影响
        2.4.2 黑灵芝多糖对脂多糖诱导的RAW 264.7巨噬细胞内ROS生成的影响
        2.4.3 黑灵芝多糖对脂多糖诱导的RAW 264.7巨噬细胞COX-2表达的影响
        2.4.4 黑灵芝多糖对脂多糖诱导的RAW 264.7巨噬细胞中MAPK信号通路的影响
        2.4.5 黑灵芝多糖对脂多糖的RAW 264.7巨噬细胞中Nrf2/Keap1介导的氧化应激相关信号通路的影响
    2.5 讨论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黑灵芝多糖对脂多糖诱导的Caco-2-RAW 264.7共培养模型屏障功能的影响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仪器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细胞培养
        3.3.2 建立Caco-2单层细胞模型
        3.3.3 Caco-2单层细胞模型跨膜电阻值的测定
        3.3.4 建立Caco-2-RAW 264.7细胞共培养模型
        3.3.5 肠碱性磷酸酶活性测定
        3.3.6 二胺氧化酶活性测定
        3.3.7 Western Blot
        3.3.8 数据处理
    3.4 实验结果
        3.4.1 黑灵芝多糖对脂多糖诱导的Caco-2-RAW 264.7共培养模型中TEER值、IAP活性、DAO活性的影响
        3.4.2 黑灵芝多糖对脂多糖诱导的Caco-2-RAW 264.7共培养模型中ZO-1、Occludin、Claudin-1蛋白表达的影响
    3.5 讨论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黑灵芝多糖对脂多糖诱导的Caco-2-RAW 264.7共培养模型肠道炎症损伤的保护作用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与仪器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细胞培养与传代
        4.3.2 建立Caco-2单层细胞模型
        4.3.3 Caco-2单层细胞模型跨膜电阻值的测定
        4.3.4 建立Caco-2-RAW 264.7细胞共培养模型
        4.3.5 细胞因子检测
        4.3.6 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活性氧生成
        4.3.7 Western blotting
        4.3.8 数据处理
    4.4 实验结果
        4.4.1 黑灵芝多糖对Caco-2-RAW 264.7共培养模型中细胞因子分泌的影响
        4.4.2 黑灵芝多糖对Caco-2-RAW 264.7共培养模型中ROS生成的影响
        4.4.3 黑灵芝多糖对Caco-2-RAW 264.7共培养模型COX-2表达的影响
        4.4.4 黑灵芝多糖对Caco-2-RAW 264.7共培养模型中MAPK信号通路的影响
        4.4.5 黑灵芝多糖对Caco-2-RAW 264.7共培养模型中Nrf2/keap1介导的氧化应激相关信号通路的影响
    4.5 讨论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进一步工作的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9)灵芝不溶性β-葡聚糖的提取工艺及肿瘤免疫调节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写符号表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 中药菌物药β-葡聚糖调节肿瘤免疫作用的研究思路
        1.1 菌物药β-葡聚糖的来源
        1.2 菌物药β-葡聚糖的提取方法
        1.3 菌物药β-葡聚糖的纯化方法
        1.4 菌物药β-葡聚糖的化学结构表征方法
        1.5 菌物药β-葡聚糖的结构特点
        1.6 菌物药β-葡聚糖在抗肿瘤免疫中的作用与机制
    2 灵芝多糖抗肿瘤免疫调节作用机理研究
        2.1 灵芝多糖可抑制肿瘤细胞增殖
        2.2 灵芝多糖可诱导肿瘤细胞凋亡
        2.3 灵芝多糖可抑制肿瘤血管生成
        2.4 灵芝多糖可抑制肿瘤转移
        2.5 灵芝多糖对机体免疫系统的调节作用
    3 灵芝多糖抗结肠癌作用研究
    4 灵芝β-葡聚糖抗结肠癌作用研究
    5 立题背景、研究内容及意义
        5.1 选题依据
        5.2 研究内容
        5.3 本项目的研究意义
第二章 结合免疫活性筛选的响应面优化灵芝不溶性β-葡聚糖的碱提取工艺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药材与试剂
        1.2 主要仪器设备
        1.3 实验试剂的配制
    2 实验方法
        2.1 不同菌物药不溶性β-葡聚糖的提取及其免疫活性的初步筛选
        2.2 灵芝不溶性β-葡聚糖(GLG)的提取
        2.3 苯酚-硫酸法测定多糖的含量
        2.3.1 绘制葡萄糖标准曲线
        2.3.2 多糖得率计算公式
        2.3.3 待测样品的准备及含量测定
        2.4 酶法测定β-葡聚糖含量
        2.4.1 总葡聚糖含量的测定
        2.4.2 α-葡聚糖含量的测定
        2.4.3 灵芝不溶性β-葡聚糖得率计算公式
        2.5 提取工艺的单因素实验考察
        2.5.1 提取时间对GLG得率的影响
        2.5.2 提取温度对GLG得率的影响
        2.5.3 料液比对GLG提取得率的影响
        2.6 响应面法优化实验设计
        2.7 不同温度提取的灵芝不溶性β-葡聚糖的体外免疫活性比较
        2.8 统计学分析
    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1 不同菌物药不溶性β-葡聚糖免疫活性初步筛选
        3.2 苯酚-硫酸法测定葡萄糖标准曲线
        3.3 提取工艺的单因素实验考察
        3.3.1 提取时间对GLG提取得率的影响
        3.3.2 提取温度对GLG提取得率的影响
        3.3.3 料液比对GLG提取得率的影响
        3.4 响应面法优化实验设计
        3.4.1 Box-Behnken实验模型及分析
        3.4.2 响应面法结果分析
        3.5 Box-Behnken中心组合法优化条件的验证实验
        3.6 不同温度提取的灵芝不溶性β-葡聚糖的体外免疫活性比较
    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灵芝不溶性β-葡聚糖的分离纯化及结构表征
    1 实验材料
        1.1 主要试剂
        1.2 主要仪器设备
        1.3 实验试剂的配制
    2 实验方法
        2.1 灵芝不溶性β-葡聚糖的分离纯化
        2.2 β-葡聚糖含量测定
        2.3 GLG蛋白质含量测定
        2.4 GLG的分子量及纯度的测定
        2.4.1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2.4.2 色谱条件
        2.4.3 样品测定及分子量的计算
        2.5 GLG的单糖组成测定
        2.5.1 样品的水解
        2.5.2 单糖溶液的衍生化
        2.5.3 色谱条件
        2.6 GLG的傅里叶红外光谱测定
        2.7 GLG的核磁共振碳谱测定
        2.8 统计学分析
    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1 GLG β-葡聚糖含量及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3.2 GLG的分子量及纯度的测定
        3.3 GLG的单糖组成解析
        3.4 GLG的红外光谱解析
        3.5 GLG的核磁共振光谱解析
    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口服灵芝不溶性β-葡聚糖对结肠癌小鼠的抗肿瘤免疫作用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主要试剂
        1.2 主要仪器设备
        1.3 实验试剂的配制
    2 实验方法
        2.1 小鼠CT26结肠癌皮下移植模型的建立及各指标的计算
        2.2 免疫组织化学检测CT26荷瘤小鼠肿瘤组织中Ki67蛋白的表达
        2.3 流式细胞仪检测CT26荷瘤小鼠脾脏中Th1和CTL细胞的分布
        2.4 统计学分析
    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1 GLG维持CT26荷瘤小鼠体重
        3.2 GLG抑制CT26荷瘤小鼠的肿瘤增殖
        3.3 GLG对CT26荷瘤小鼠免疫器官的影响
        3.4 GLG降低荷瘤小鼠肿瘤组织中Ki67蛋白的表达
        3.5 GLG增强CT26荷瘤小鼠抗肿瘤T细胞免疫应答
    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灵芝不溶性β-葡聚糖通过Dectin-1受体活化抗原递呈细胞的抗肿瘤免疫机制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主要试剂
        1.2 主要仪器设备
        1.3 实验试剂的配制
    2 实验方法
        2.1 GLG样品的去内毒素处理
        2.2 GLG对体外CT26肿瘤细胞毒性的影响
        2.3 GLG对巨噬细胞的影响
        2.3.1 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分离
        2.3.2 GLG对小鼠腹腔静息巨噬细胞毒性的影响
        2.3.3 小鼠腹腔静息巨噬细胞的给药处理
        2.3.4 GLG对小鼠腹腔静息巨噬细胞成熟的影响
        2.3.5 ELISA法测定腹腔静息巨噬细胞细胞因子的分泌
        2.3.6 GLG对小鼠腹腔静息巨噬细胞吞噬中性红的影响
        2.3.7 DTAF标记 GLG
        2.3.8 GLG对3%巯基乙酸盐肉汤诱导的巨噬细胞结合与吞噬功能的影响
        2.4 GLG对小鼠体外脾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
        2.4.1 脾细胞的分离与培养
        2.4.2 GLG对小鼠脾淋巴细胞的刺激作用
        2.5 GLG对骨髓来源的树突状细胞(BMDC)的影响
        2.5.1 小鼠BMDC的分离与培养
        2.5.2 GLG对BMDC成熟的影响
        2.5.3 GLG对BMDC结合和吞噬功能的影响
        2.5.4 GLG对BMDC成熟过程中相关受体的影响
        2.6 统计学分析
    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1 GLG对体外CT26肿瘤细胞的毒性作用
        3.2 GLG对小鼠腹腔静息巨噬细胞无细胞毒性作用
        3.3 GLG促进小鼠腹腔静息巨噬细胞的活化
        3.4 GLG促进小鼠腹腔静息巨噬细胞细胞因子谱的极化作用
        3.5 GLG促进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结合和吞噬功能
        3.6 GLG促进小鼠体外脾细胞的增殖
        3.7 GLG促进小鼠BMDC的活化
        3.8 GLG促进BMDC的结合和吞噬功能
        3.9 GLG通过C型凝集素样受体Dectin-1诱导BMDC成熟
    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与工作展望
论文创新点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10)猪苓中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及其类似甾体的衍生和活性筛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猪苓的生态分布以及遗传多样性
        1.1.1 猪苓的野生资源生长环境
        1.1.2 猪苓的形态特征
        1.1.3 猪苓的遗传多样性
    1.2 中药配伍的药食两用真菌
        1.2.1 茯苓中甾体化合物
        1.2.2 云芝中甾体化合物
        1.2.3 灵芝中甾体化合物
        1.2.4 桦褐孔菌中甾体化合物
    1.3 猪苓化学成分的最新研究进展
        1.3.1 猪苓中小分子化合物
        1.3.2 猪苓中多糖类化合物
    1.4 猪苓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1.4.1 抗肿瘤、抗癌活性
        1.4.2 增强免疫功能
        1.4.3 抗辐射、抗突变作用
        1.4.4 抗衰老作用
        1.4.5 抗微生物、抗病毒、抗炎活性
        1.4.6 降血脂和保肝作用
        1.4.7 利尿作用
        1.4.8 促进毛发生长作用
    1.5 液体发酵菌丝和发酵液中猪苓甾体的研究进展
    1.6 麦角甾醇衍生物活性的研究进展
        1.6.1 增强细胞膜渗透
        1.6.2 运输抗生素与提高药物活性
        1.6.3 抗肿瘤作用
        1.6.4 抗神经毒性
    1.7 17-氮杂雄甾烯酯类化合物的合成研究进展
    1.8 17-氮杂雄甾烯酯类衍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1.9 选题背景及依据
        1.9.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9.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及研究内容
第二章 猪苓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及活性测定
    2.1 材料和方法
        2.1.1 试验试剂材料和仪器
        2.1.2 猪苓菌核有效成分提取分离及活性测定
    2.2 实验结果
        2.2.1 猪苓乙醇提取物分离化合物的数据
        2.2.2 猪苓水提取物多糖试验数据
        2.2.3 生物学活性测定结果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猪苓发酵菌丝提取分离
    3.1 材料和方法
        3.1.1 试验材料及仪器
        3.1.2 实验方法
    3.2 实验结果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麦角甾醇的衍生合成及抗癌活性测定
    4.1 材料和方法
        4.1.1 试验原料试剂和设备
        4.1.2 实验方法
    4.2 实验结果
    4.3 小结
第五章 17-氮杂雄甾烯酯类衍生物的合成及杀卤虫活性研究
    5.1 材料和方法
        5.1.1 主要试剂材料和仪器
        5.1.2 实验方法
    5.2 实验结果
        5.2.1 化合物测定数据
        5.2.2 化合物7g的单晶结构
        5.2.3 化合物生物活性测定结果
    5.3 小结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四、灵芝多糖抗肿瘤作用的初步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灵芝真菌液体发酵及其产物应用的研究进展[J]. 魏滔,张长生,陈琼华,周玉萍,田长恩. 微生物学通报, 2022(01)
  • [2]一株蘑菇内生细菌Bacillus halotolerans DMG7-2次级代谢产物研究[D]. 周国峰. 兰州理工大学, 2021(01)
  • [3]糖基转移酶GL24971的异源表达及其过表达对灵芝多糖合成的影响[D]. 陈云. 江南大学, 2021(01)
  • [4]滑菇次级代谢产物的挖掘[D]. 向巧. 昆明理工大学, 2021
  • [5]铜色牛肝菌多糖的制备及其小鼠体内抗肿瘤活性的研究[D]. 郑金玲.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6]金蝉花粗多糖CP50和CP80的制备和抗肿瘤及抗肝损伤作用初步研究[D]. 周红秋. 江苏大学, 2020(02)
  • [7]桑葚多糖及其衍生物免疫调节作用及抗肿瘤活性研究[D]. 李容. 贵州师范大学, 2020
  • [8]黑灵芝多糖对巨噬细胞、肠上皮细胞—巨噬细胞共培养模型炎症反应的调节作用[D]. 胡晓祎. 南昌大学, 2020(01)
  • [9]灵芝不溶性β-葡聚糖的提取工艺及肿瘤免疫调节机制研究[D]. 张锦锦.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 [10]猪苓中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及其类似甾体的衍生和活性筛测[D]. 洪东风.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灵芝多糖抗肿瘤作用的初步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