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女性的婚恋观

俄罗斯女性的婚恋观

一、俄罗斯女性的婚恋观(论文文献综述)

田琦[1](2021)在《论张洁小说风格的嬗变》文中指出作为两次获得茅盾文学奖的作家,张洁从发表《从森林里来的孩子》到《四只等着喂食的狗》以来,其小说风格不断转型。作为不断突破自己前一阶段创作风格的作家,张洁在文学史中无法被归入任何单一的文学流派。张洁小说风格转型的探索无论是对于张洁创作研究还是对于中国当代文学发展演变的研究都有积极意义。本文以张洁小说的风格转型为研究对象,探索时代是如何影响张洁小说不同风格的形成。本文的研究目标分为五章来完成,依据张洁小说不同风格划分为四个阶段。首先,每一章第一部分梳理张洁小说的不同风格。其次,每一章第二部分探索张洁小说风格转型的成因,夹杂着外界环境的分析。再次,在对张洁小说风格特色的研究中加入学界对张洁有争议的作品的讨论。最后,尽量做到对张洁小说风格总体客观地评价。本文由五章构成。第一章为绪论部分,这一部分对张洁小说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在总结梳理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析学界对张洁的研究存在哪些不足,还存在可继续展开的空间,并且阐释本文的研究思路与创新点。第二章论述张洁第一阶段(1978-1979年)的小说创作。此阶段张洁小说创作与时代、政治结合紧密,怀抱热情歌颂理想与爱情,呈现出抒情风格。同时,在抒情风格中又表现出矛盾性,一方面张洁小说具有建国十七年小说的政治性抒情;另一方面,张洁受“人道主义”思潮影响,她呼唤人性和真情的回归,小说又表现出一种个人化抒情风格。第三章论述张洁第二阶段(1980-1986年)的小说创作。较上一阶段,张洁小说写作视野下移,关注到女性和社会底层弱势群体。同时,她写作的题材也有所拓宽。小说对恋爱婚姻、现实改革等问题进行书写,形成了不同于上一阶段的写实风格。张洁怀抱热情步入文坛,苏俄与红色文化对张洁第一阶段写作影响较深使张洁小说形成了抒情风格。逐渐地,张洁的理想被现实打破,她看见了社会现实问题。与此同时,文艺政策的松动使呼唤人性与暴露问题的小说成为可能,她的文风就转为写实风格了。第四章论述张洁小说第三个阶段(1986-1993年)的小说创作。1985年,文坛正经历转向,各种西方思潮涌入国内,文坛兴起寻根、先锋和新写实小说热,张洁借鉴西方现代派手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荒诞风格。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张洁除了看见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发展机会外,她还关注到人性在金钱扭曲下的变异。此时期张洁小说的荒诞风格主要体现在以荒诞为主的表现技巧上,更重要的是张洁小说展现了现实生活中被金钱扭曲形成的荒诞消费观、荒诞伦理观和道德观。第五章讨论张洁第四个阶段(1994-2020年)的小说创作。张洁在经历丧母之痛后,她接受了这一现实并逐渐回归平静。她的写作思想上升到哲学高度,参禅悟道审视内心,在历史中找寻生命的意义,张洁结合自身情感经历与体验创作了家族历史小说《无字》。她还将写作目光聚焦人类文明和历史兴衰,解构历史的崇高性。此阶段张洁小说主要呈现出宗教与历史杂糅的风格。结语部分主要对张洁小说进行整体评价。张洁在不断改变和突破小说写作风格的同时,始终秉持着传统文人“文以载道”的文学理想不变。她的写作始终有关照对象,书写人类面临的各种课题,如爱情难题、生老病死、命运与人生、人类文明与历史演变等。张洁正是秉承一颗赤子之心不断书写她对生命的思考,她的小说不应该被新一代读者遗忘。

韩情[2](2021)在《俄罗斯爱情民歌中的语言定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文化语言学的定型理论认为,定型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文化现象,是对本民族文化现象的形象化认识。“语言定型”是最具代表性的定型现象,是定型在语言层面的投射和实体化,是对语言外世界某客体的主观认识。俄罗斯爱情民歌是俄罗斯民族语言的精华,是人们抒发爱情的一种手段,是对俄罗斯民族生活习惯、传统风俗、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的体现。本文在文化语言学的框架下以语言定型理论为基础,选取俄罗斯爱情民歌作为语料,对其中的爱情语言定型进行研究。文中对爱情民歌中的语言定型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分类,并列举了大量与之相关的语言定型,对爱情民歌中的语言定型的特点、成因和功能都做了较为详尽的阐释。通过对俄罗斯爱情民歌中语言定型的分析,挖掘该语言定型所体现的俄罗斯民族文化,探索其内部的精神内涵。本文运用语言定型理论对俄罗斯爱情民歌中的语言定型进行研究,不仅是对文化语言学中定型理论研究对象的深化和补充,而且也为俄罗斯爱情民歌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同时,也有助于更加深入地了解俄罗斯民族及其精神层面。

汤媛媛[3](2021)在《浅析托尔斯泰的宗教哲学思想 ——以婚姻与两性关系为视角》文中研究指明性爱观是幸福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高度浓缩,是家庭、社会、国家发展的根基,同时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息息相关。性爱关系是婚姻中自我主义的试金石,完美的性爱要求人从肉体到灵魂赤裸坦诚的契合。性与爱是托尔斯泰自14岁起频繁出入淫乱场所后终生困扰、思考的命题,其性爱观是托尔斯泰主义形成的根源。托尔斯泰的代表作《安娜·卡列尼娜》、《克莱采奏鸣曲》和《复活》不仅直接深刻地反映出他对于婚姻与性关系的看法,也见证着他从性爱关系、妇女、婚姻到人的本质、生命的意义、罪与救赎等问题的思考脉络。本文结合俄罗斯19世纪后半期的婚姻状况、托尔斯泰个人生活、宗教信仰和文学创作的经历,选择从性爱观的角度入手,对托尔斯泰的宗教哲学思想进行了研究。本论文由绪论、正文、结语和参考文献四个部分组成。绪论主要介绍了俄罗斯19世纪70年代后,社会制度转型背景下的婚姻状况,托尔斯泰宗教观的转变,以及该转变对他作品中性爱观的影响。同时,分析了托尔斯泰性爱观的国内外研究现状,阐述了本课题的研究方法及研究意义。正文分为三章,第一章分为三个小节,分别从托尔斯泰宗教哲学思想的现世性特点、时代背景下托尔斯泰的情感经历和托尔斯泰现世性宗教思想与其现世生活之冲突的角度进行了阐述。第二章分为两个小节,阐述了托尔斯泰对真理的三重追求和托尔斯泰宗教哲学思想的彼岸性特点。第三章分为三个小节,主要在自我认知方面、对婚姻中妇女地位的理解以及和索菲娅矛盾与冲突的原因等方面浅析了托尔斯泰哲学思想中现世性与彼岸性的融合与冲突。结语部分对整篇论文进行了归纳和总结,看到托尔斯泰宗教思想在现世与彼岸的冲突中,从对幸福和爱的追寻转向对真理的探求。在此过程中中国古代儒道思想发挥了重要作用。托尔斯泰具有现世性指向的宗教哲学思想不仅跳出了传统东正教的范畴,还实现了中西方文化的融合。最后,指出了本论文的不足之处。

钱嫦萍[4](2020)在《青年婚恋情感的异化境遇与破解之道》文中研究指明青年婚恋情感是一个兼具私人和公共性质的话题,与社会公众对其热切关注不同,青年群体自身对婚恋情感问题表现出一定的冷淡,这是当下青年婚恋情感问题的现实场域。本文认为,青年在婚恋情感方面存在主体性缺失和生态恶化的问题,与城乡二元结构、功利主义婚恋观以及长期处于高压工作状态等密切相关。为此建议在宏观层面完善保障青年婚恋的制度和政策,在中观层面营造有助于青年婚恋的健康社会生态,在微观层面要不断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婚恋观。

王佳燕[5](2020)在《新时代白族育龄女性婚恋观及其对新生育政策的态度研究》文中提出白族是一个历史文化悠久的民族,白族习惯法作为地方性认识,对白族人民法制观念的确立与巩固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法制建设的推进,尤其是新生育政策实施后,少数民族逐渐开始摒弃原先的婚姻旧制。新时代下,全面二孩等新生育政策的影响、社会经济地位的改变,白族育龄妇女的婚恋观和生育观也有所变化。[目的]为探悉新时代白族育龄女性的择偶观念和生育态度,阐明新生育政策对白族育龄妇女婚恋观及生育态度的影响。本研究以心理健康为研究背景,以具有典型民族历史文化传统的边疆民族地区的白族育龄女性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得出结果,并根据调查结果探索如何积极引导少数民族青年婚姻观。[方法]采用随机抽样的的方式,抽取云南剑川沙溪镇白族育龄女性200名作为调查对象,进行自编问卷《婚恋观调查问卷》、《新生育政策态度调查》的调查,对195份有效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研究一:白族育龄女性婚恋观及其对新生育政策态度的调查问卷的编制通过文献查阅、专家咨询等方法,编制了《婚恋观调查问卷》和《新生育政策态度调查问卷》。问卷条目在专家内容评判和被试可读性评判的过程中得到修订和初步确立。最终确定《白族育龄女性婚恋观及其对新生育政策态度的调查问卷》分为《婚恋观调查问卷》和《新生育政策态度调查问卷》两部分。《婚恋观调查问卷》部分引入8个维度:择偶观、主体的主动性、性观念、生育观的情感化、双方关系、离婚观、金钱观以及其他影响未婚(单身)因素。《新生育政策态度调查问卷》分为4个部分:基本人口学信息;对政策现状的认知,育龄女性生育意愿极其做出生育意愿选择时的情感体验。上述问卷的重测信度分别是α1=0.814和α 2=0.808,专家评定法评议各项题目平均分均高于8分(满分10分)。可见问卷的质的信效度良好,可用于后续测评阶段。研究二:白族育龄女性的婚恋观以及对新生育政策的态度采用随机抽样的的方式,抽取云南剑川沙溪镇白族育龄女性200名作为调查对象,进行自编问卷《婚恋观调查问卷》、《新生育政策态度调查》的调查,对195份有效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①在择偶观方面,白族育龄女性更倾向于自由恋爱(80%)、双方年龄差距8岁以内(85%),择偶时考虑较多的因素包括对方的人品(79.5%)、性格(75.9%)和能力(72.8%)。②大多数白族育龄女性对性持较开放态度,认为生育能力会影响夫妻关系,但不会因矛盾、冲突等轻易选择离婚。③生活圈子小(63.6%)、工作太忙(64.1%)、择偶要求过高(59.5%)是白族育龄女性大龄未婚的主要原因,而生活圈子(76.9%)、父母婚姻关系(72.3%)、学历自身素养(70.3%)是影响自身婚恋观的主要原因。④对白族育龄女性择偶条件选择以及未婚(恋)可能因素的多重响应结果分析表明:不同学历群体,有不同房车占比观念的群体在择偶条件各项选择上,人品、能力、性格的响应值均较高;不同学历群体在可能未婚恋原因的各项选择上的响应值中,圈子小,工作忙、择偶条件高错位三个选择的响应值占据前三,而本科学历群体在未婚恋可能原因的各项选择上响应值较其他群体的响应值高。⑤此外,其政策认知程度在户籍所在地、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等维度上存在差异(p<0.05)。⑥新生育政策出台并未影响白族育龄女性二孩意愿的选择,白族育龄女性选择生育二孩多数是因为一个孩子太孤单、养儿防老。⑦在当前不同年龄群体、不同房车占比观念的群体、不同家庭占观念的群体在生育二孩意愿选择上存在差异(p<0.05),有更多生育二孩倾向的育龄女性群体,她们可能更侧重于家庭以及较少的侧重于房车。⑧在校群体(“19-23岁”群体)与非在校群体(“非19-23岁”群体)在房车占比、婚姻家庭占比的选择上不存在差异(p>0.05),但是在是否会生育二孩的选择上存在差异(p<0.01);不同婚姻状况的白族育龄女性群体在房车占比、婚姻家庭占比的选择上存在差异(p<0.01),但是在是否会生育二孩的选择上不存在差异(p>0.05)。⑨未婚的白族育龄女性群体基本选择中等程度的婚姻家庭占比、房车比,已婚、离异或丧偶的白族育龄女性群体基本选择高程度的婚姻家庭占比、低程度的房车占比;离异或丧偶的白族育龄女性群体基本选择高程度的婚姻家庭占比、房车比。

李晶[6](2020)在《中共早期湖南党内知识女性研究(1921-1927)》文中认为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革命战火不断,一批女性共产党员的身影活跃在社会历史舞台上。湖南作为中国革命火焰燃烧最旺盛的地区之一,党组织更是吸引了相当一部分女性知识分子加入中国共产党,这些党内知识女性勇于打破传统妇女的生活方式,离家求学、独立生活、乐于接受新思想和新观念,成功实现了社会身份的转变,在湖南乃至中国早期共产主义运动中都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本文以1921-1927年中共早期湖南地区的革命知识女性作为一个群体进行研究,以湖南地方志、湖南人物志、湖南人物档案、妇女运动史料与地方文献为史料基础,搜集整理了共51位中共早期湖南党内知识女性的相关资料,探讨了她们在如火如荼的革命年代求学、从事的社会活动和婚恋状况等问题。通过对这51位中共早期湖南党内知识女性的考察发现,她们大多数来自中上层家庭,少数出身于下层家庭,家庭对于她们求学接受教育、新事物、新思想的物质条件的支持是必不可少的。党内知识女性通过职业学校、官立学校、私立女校、留学海外等多样化途径,接受新教育或吸收新知识成为新型知识分子,其中受过中等师范教育的革命知识女性人数最多。受地缘、学缘关系和家庭因素影响,这些知识女性选择加入中国共青团和中国共产党,相继奔赴革命道路。在1920年代“革命高于一切”这种流行的时代大潮流趋势之下,中共早期湖南党内知识女性所从事的社会活动主要包括妇女运动、学生运动和工农运动。在妇女运动中,党内知识女性通过创办妇女刊物宣传妇运主张、创建妇女组织培养妇运干部和创建平民女校及妇女运动讲习所等方式,推动了妇运发展。在学生时代,党内知识女性就曾身体力行参与或组织过学生运动,挑战学校传统权威,声援爱国运动;而当她们成为中共革命党人后,更是从学生运动的参与者与领导者一跃成为运动学生的策划者,站在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最前沿。在工农运动中,中共早期湖南党内知识女性大多服从党组织安排回乡开展工作,创办工农夜校及训练班、创办农民协会等,以推动工农运动的发展。中共早期湖南党内知识女性的配偶多为中共党内男性党员,且在党内担任过一定职位。自由恋爱观与革命恋爱观的并行不悖、挣脱传统婚姻束缚与高度服从组织安排的矛盾统一以及女性传统家庭角色与革命事业的两难抉择,构成了中共早期湖南党内知识女性婚恋观的特点,她们的价值更多体现在革命事业与公共领域,而不是家庭私人生活中。究其婚恋观形成的原因,可归为西方婚恋观的输入、五四时期的妇女解放思潮、湖湘文化的熏陶以及湖南新式教育的发展等四个方面。中共早期湖南党内知识女性,勇于挣脱传统束缚,积极投身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洪流中。她们在争取自身解放的同时,更是推动着湖南乃至全国妇女传统价值意识的发展。

沙茜[7](2020)在《论叶兆言的民国历史小说》文中研究说明叶兆言的民国历史小说以南京为叙述的中心,将民国时期的社会万象和风俗百态呈现在他的书中,给读者描绘了一个古老又现代的南京城。由于战争的爆发,地理位置的特殊等诸多因素让南京享有独特的“殊荣”,这份“殊荣”给南京人带来了繁华与璀璨,苍凉与沉重。每一座城市都有他的文化韵味,上海有张爱玲为他的都市快节奏和背后的没落沧桑做代言;北京有老舍为他的天子皇权和背后的人情冷暖做代言;湘西有沈从文为他的湘楚神秘和背后的健康自然做代言,而南京的代言人无疑是叶兆言。本文以叶兆言的民国历史小说作为论述的主要依据,以此探讨叶兆言笔下的民国历史,民国文化和民国人物,在此基础上分析叶氏民国历史小说的艺术特色,通过对以上的分析去阐释叶氏民国小说的独特性和丰富性。文章分为三章:第一章,通过叶兆言民国小说的历史景观、文化景观和南京风俗来观照叶兆言是如何呈现“旧影秦淮”的。首先通过对叶兆言笔下南京政治和南京经济的介绍来观照作者是怎样搭建自己笔下的“南京城”的;其次选取民国时期有代表性的地标景观、饮食文化和建筑文化包括南京的特色风俗来呈现南京的风俗全貌。第二章,探讨叶兆言民国历史小说中的人物群像。主要讲述其人物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叶兆言笔下人物众多,涵盖甚广,其中,对女性的书写具有丰富性;对男性的书写具有别样性。作者在讲述所有人物形象故事的背后渗透着对南京人性格的观照。第三章,探讨叶兆言民国历史小说的艺术特色。首先,叶兆言小说中的市井传奇和才子佳人故事,使其作品具有“俗”的一面,同时,又融入了一些现代哲思,体现为“雅”的内涵,整体看,具有雅俗兼具的特色。其次,婚恋特色,主要体现在对才子佳人婚恋模式的“颠覆”、对现代婚恋观的“移植”。最后,叶氏民国小说具有浓厚的悲剧性,主要表现为爱情悲剧和死亡悲剧,爱情悲剧中折射出“人性”之弱;死亡悲剧中体现出“生存”之思。

王焌郦[8](2020)在《张洁小说爱情叙事批评》文中认为爱情是贯穿张洁一生写作的重要文学母题。从《爱,是不能忘记的》到《灵魂是用来流浪的》,随着作家生活经历的丰富以及思想观念的成熟,她在作品中所呈现的爱情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于张洁不断突破和变换自己的创作风格,使她在文学史中无法被归入任何单一的文学流派。她倾尽一生的心血去追问爱情的真相,将自己的生命体验和对爱情婚姻的思考写进不同时期的作品当中。她给读者的不是一个最终的结果和答案,而是对于爱的不曾停歇的生命表达。张洁在1979年创作的《爱,是不能忘记的》,是对于爱的第一次表达。她突破了重重阻碍,“大胆”地呼唤爱情与人性。虽然小说在艺术表达上非常稚嫩,但作品所创造的社会价值是不可否认的。小说所引起的争议和讨论,也正是新时期初我国各种批评理念碰撞的见证、倾注了对新生活的思考。进入到八十年代初期,张洁的爱情叙事转为关注现实问题。她没有再沉浸于爱情的乌托邦中,而是通过《方舟》《七巧板》《祖母绿》以及《尾灯》等作品,以批判现实主义的叙事视角讨论社会问题,带有“问题小说”的特点。她笔下的两性关系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矛盾,由和谐发展到站在彼此的对立面上。也正因这些为处于弱势地位的女性发声的作品,使得张洁“被迫”扛起了女性主义文学的大旗。但事实上,小说的内涵绝不只是局限于女性视角。如果过分地将女性主义、女权主义“施加”给张洁,不仅违背了张洁创作的初衷,更会造成作品解读上的思维局限。当跳脱出女性主义的枷锁,会发现作者在对两性问题的叙事中,包含了对男女平等这一社会问题的批判,也蕴藏了对人类生存悲剧的领悟与感知。张洁的爱情叙事风格发生了几次转变。八十年代中期,张洁在《他有什么病?》中的叙事结构、叙事语言以及叙事审美等都发生了变化。她对于两性关系的描写日渐扭曲和畸形,这种由审美到审丑的转型,让她抛弃了浪漫天真的纯善风格,转而用尖锐的笔法犀利对焦市场经济交换法则之下的爱情异化,塑造了情感缺失与人性堕落的群像。《无字》及之后的作品又标志着她创作风格的再一次转变。她将宏大的时代与微观的个人相结合,注入了更为丰富的人生体验。她以神秘主义的写作方式,从爱情的视角去探讨人的宿命轮回。她不再激烈地对抗,而是以一种爱情“看破红尘”的超脱,表现出长者式的宁静智慧。这一时期的作品流露出作者对于生命彻悟后的人格力量,是写作技巧纯熟后对于爱情更深层次的哲学思考。由此可以看出,她的作品与新时期以来的文学思潮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作为一个生性敏感的作家,她能够飞快地捕捉到人们精神生活的变化,书写那些容易被忽视的情感,为“失语”的人群带来更多的话语权。从爱的乌托邦到看清社会残酷,从激烈抗争到淡然超脱,张洁在不同时期的爱情叙事,都有着不同的时代关照。“作家被时代选择,时代也选择了作家。”只有充分结合社会思潮的变化,才能对张洁的爱情叙事有更加深刻和宏观的认识。

孟可欣[9](2020)在《中国家庭伦理剧中女性形象研究(1978-2018)》文中研究指明家庭伦理剧作为一种艺术载体,以动态的方式直观地演绎着极具时代特征的故事,反映着人们的心声、社会的发展规律和社会话语权的变迁。改革开放以来,思想禁锢被打破,许多新兴思想观念涌入中国。在西方女性主义思潮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女性主义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进入中国,为中国的女性主义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九年义务教育的实施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女性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中国女性在职业发展、婚姻自由、受教育机会、计划生育等红利中得到了经济独立、思想独立、生活独立的自由和尊严。女性在社会和家庭中的话语权发生了变化,因此本文以各个时期家庭伦理剧中的女性形象为研究线索,从经济、政治、文化背景等各个因素深入分析家庭伦理剧中女性形象和女性的社会地位、自我身份认同以及女性主义的发展的联系。第一章中,本文归纳了杜书瀛、胡丹、陈才斌、施凤莲等学者对于家庭伦理剧的定义、中国家庭伦理剧种类划分等问题的看法,重塑了本文研究中中国家庭伦理剧的概念的范围,并梳理了各个时期中国家庭伦理剧的主要特点;根据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状况、文化背景以及女性主义思潮在改革开放初期的发展现状,阐述了社会变革导致的女性社会地位、家庭地位变化对家庭伦理剧的影响,剖析将改革开放以来的家庭伦理剧作为研究样本的原因。本文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为论证部分,归纳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家庭伦理剧中典型的妻子形象、“女性第三者”形象、婆婆形象、“剩女”形象、“傻白甜”形象、女强人形象的表征和社会成因,以改革开放后传统价值观念、婚恋观的变化为索引,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家庭伦理剧中的女性形象从单一性道德楷模形象到“女性第三者”等多元性形象的变化历程,并以波伏娃在《第二性》中提出的“女性是被塑造的”等观点,结合索绪尔语言学、李普曼关于刻板印象的理论,分析家庭伦理剧中女性形象的塑造、女性的刻板印象、女性的身份认同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陈扬[10](2020)在《中国都市年龄差婚恋剧的冲突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都市年龄差婚恋剧是当下都市婚恋剧市场现象级的影视作品之一,它的出现满足了当下受众的审美需求、电视剧市场的商业需求以及符合当下的社会观念。依据学者对家庭伦理剧和都市婚恋剧的研究,笔者发现都市年龄差婚恋剧最大的特点是其剧中鲜明的冲突设计。因而,本文依据戏剧冲突理论以及其他文艺作品的冲突设计将都市年龄差婚恋剧分为内部冲突和外部冲突。笔者采用文本分析法和对比分析法,以六部已播都市年龄差婚恋剧作为研究对象,着重研究都市年龄差婚恋剧内部冲突、外部冲突以及冲突产生的内在逻辑。内部冲突与外部冲突构成了都市年龄差婚恋剧的主要冲突类型,其中,内部冲突包含以老夫少妻与姐弟在面对感情时的自我内心冲突,以婚恋主体之间外在形象、台词的差异设计,以及由年龄代沟产生的性需求冲突、生育质量冲突、金钱消费观冲突与生活习惯冲突等。外部冲突包含婚恋主体与社会观念的冲突,主要表现为现代婚恋观与传统婚恋观的冲突、敏感话题与常规话题的冲突;也包含了婚恋主体与家庭成员之间的冲突,主要表现为婚恋主体与长辈、子女、前妻、前夫的冲突。鲜明的冲突设计是都市年龄差婚恋剧的重要特征,剧中的冲突设计并非毫无根据,究其冲突产生的内在逻辑,是因剧中鲜明的内部冲突与外部冲突满足了受众求新求奇、性爱窥探心理以及恋父恋母情结与女性受众的精神需求;满足了婚恋剧的市场需求、当下电视剧的商品属性以及符合女性消费的欲望;同时剧中婚恋主体身份地位、家庭伦理关系以及婚恋观念符合当下社会的现实生活。本文研究目的在于通过对都市年龄差婚恋剧冲突类型与冲突产生的内在逻辑的探讨从而引发对都市婚恋剧未来发展的思考。鲜明的冲突设计是一把双刃剑,都市年龄差婚恋剧创作者在创作的过程中应当找准冲突设计的立脚点与把握好冲突设计的尺度,才能更好地满足受众、市场以及社会的需求。

二、俄罗斯女性的婚恋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俄罗斯女性的婚恋观(论文提纲范文)

(1)论张洁小说风格的嬗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张洁小说国内研究现状
        1.1.1 从研究角度看
        1.1.2 从研究内容看
    1.2 张洁小说转型研究
    1.3 研究意义及论文创新
        1.3.1 研究意义
        1.3.2 论文创新
    1.4 研究方法及研究思路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思路
2.表现理想情怀——抒情风格(1978-1979)
    2.1 以抒情为主的表现手法
    2.2 十七年政治抒情风格的延续
    2.3 掺杂“人情味”的个人化抒情
        2.3.1 个人化抒情的体现
        2.3.2 个人化抒情引发的争议
3.直面改革问题——写实风格(1980-1986)
    3.1 以写实为主的叙述方式
    3.2 写实题材:社会问题的一面镜子
        3.1.1 社会改革问题:暴露与歌颂
        3.1.2 男女矛盾:由和谐到男女两性冲突
    3.3 转型原因
4.暴露扭曲的人性——荒诞风格(1986-1993)
    4.1 以荒诞为主的表现技巧
    4.2 金钱扭曲的畸形人际关系——精神困境
        4.2.1 金钱至上的荒诞消费观念
        4.2.2 荒诞的伦理观念与道德观念
    4.3 转型原因
        4.3.1 1985 年文坛的转向
        4.3.2 外国思潮与国内外经历影响
        4.3.3 改革开放导致商业物欲横流
5.超脱自我与历史——宗教与历史杂糅的风格(1994-2020)
    5.1 宗教色彩书写
        5.1.1 宿命论思想
        5.1.2 小说的禅味
    5.2 历史性叙事
        5.2.1 追求宏大的历史画卷
        5.2.2 个人命运融入历史
    5.3 转型成因
        5.3.1 自身情感经历与体验
        5.3.2 文坛动向:家族小说与新历史小说的兴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2)俄罗斯爱情民歌中的语言定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依据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1.5 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1.6 论文框架结构
2 相关理论基础
    2.1 定型理论
    2.2 语言定型理论
        2.2.1 语言定型的含义
        2.2.2 语言定型的构成
        2.2.3 语言定型的特点
    2.3 本章小结
3 俄罗斯爱情民歌中的语言定型
    3.1 爱情民歌中对主人公称呼的语言定型
        3.1.1 动物名称
        3.1.2 植物名称
        3.1.3 自然现象名称
    3.2 爱情民歌中对爱情情景的语言定型
        3.2.1 初恋情景
        3.2.2 热恋情景
        3.2.3 婚礼情景
        3.2.4 婚后情景
    3.3 爱情民歌中对爱情认识的语言定型
        3.3.1 浪漫的爱情
        3.3.2 珍贵的爱情
        3.3.3 甜蜜的爱情
        3.3.4 悲伤的爱情
    3.4 本章小结
4 对俄罗斯爱情民歌中语言定型的分析
    4.1 爱情民歌中语言定型的成因
        4.1.1 自然环境
        4.1.2 历史文化
        4.1.3 宗教信仰
        4.1.4 民族心理
    4.2 爱情民歌中语言定型的特点
        4.2.1 复现性
        4.2.2 稳定性
        4.2.3 民族性
    4.3 爱情民歌中语言定型的功能
        4.3.1 认知功能
        4.3.2 交际功能
        4.3.3 社会功能
    4.4 本章小结
5 俄罗斯爱情民歌中语言定型体现的民族文化
    5.1 民族文化观念
        5.1.1 婚姻观
        5.1.2 家庭观
        5.1.3 爱情观
        5.1.4 苦难观
    5.2 民族精神
        5.2.1 情感二律背反性
        5.2.2 内在狂欢性
        5.2.3 精神自由性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东北林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3)浅析托尔斯泰的宗教哲学思想 ——以婚姻与两性关系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Автореферат
绪论
1.托尔斯泰宗教哲学思想的现世性
    1.1 托尔斯泰宗教哲学思想的现世性根源
    1.2 时代背景下托尔斯泰的情感经历
        1.2.1 19世纪下半叶俄罗斯的婚姻状况
        1.2.2 托尔斯泰描写婚姻与两性的作品
        1.2.3 托尔斯泰作品的创作原型
    1.3 托尔斯泰现世性宗教思想与其现世生活之冲突
        1.3.1 托尔斯泰对两性关系的困惑
        1.3.2 托尔斯泰道德自我完善的困境
    章节小结
2.托尔斯泰宗教哲学思想的彼岸性
    2.1 托尔斯泰对真理的三重追求
    2.2 托尔斯泰宗教哲学思想的彼岸性特点
        2.2.1 具有螺旋式向现世融合的特点
        2.2.2 趋向儒道文化的宗教哲学思想
    章节小结
3.现世性与彼岸性的冲突与融合
    3.1 在自我认知方面
    3.2 对婚姻中妇女地位的理解
    3.3 和索菲娅矛盾与冲突的原因探析
    章节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4)青年婚恋情感的异化境遇与破解之道(论文提纲范文)

一、“冷热不均的场域”:新时代青年婚恋情感的现实表征
    1. 青年群体对婚恋情感态度的“冰冷”表现
    2. 社会公众对青年婚恋情感的“热烈”关注
二、“渐行渐远的主体”:新时代青年婚恋情感的异化境遇
    1. 新时代青年在婚恋情感中的主体性渐失
    2. 新时代青年婚恋情感的生态在恶化
三、“传统与现代的交织”:新时代青年婚恋情感的异化原因检视
    1. 城乡二元结构:新时代青年婚恋情感异化的深层诱因
    2. 功利主义婚恋观:新时代青年婚恋情感异化的内在原因
    3. 高压工作状态:新时代青年婚恋情感异化的客观原因
四、“上下联动治理”:新时代青年婚恋情感异化的破解之道
    1. 宏观层面加强青年婚恋的顶层制度保障
    2. 中观层面为青年婚恋营造健康的社会生态
    3. 微观层面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婚恋观

(5)新时代白族育龄女性婚恋观及其对新生育政策的态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构想与假设
    1.4 研究意义
        1.4.1 理论意义
        1.4.2 实践意义
    1.5 研究创新
材料与方法
    2.1 调查对象
        2.1.1 调查对象
        2.1.2 纳入标准
    2.2 研究工具和方法
        2.2.1 研究材料
        2.2.2 研究方法
    2.3 实施过程
    2.4 数据统计与分析
结果
    3.1 问卷编制方法
    3.2 问卷编制过程
    3.3 问卷预调查结果
    3.4 人口学资料
    3.5 白族育龄女性的婚恋观
        3.5.1 对婚恋观的一般描述
        3.5.2 白族育龄女性择偶条件选择以及未婚(恋)可能因素的多重响应结果分析
        3.5.3 房车比、婚姻比在不同婚姻状况、年龄分层上的差异
    3.6 白族育龄女性对新生育政策的态度
        3.6.1 对新生育政策态度的一般描述
        3.6.2 白族育龄女性对新生育政策态度的差异分析结果
    3.7 婚恋观中房车比、婚姻家庭比与二孩意愿之间的关系
讨论
    4.1 对于结果的讨论
        4.1.1 婚恋观相关讨论
        4.1.2 新时代白族育龄女性与其他少数民族、汉族一样,开始走“节制生育”路线
        4.1.3 新时代白族育龄女性选择生育二孩受其本身学历、对家庭的重视程度以及对房车的重视程度等因素影响
    4.2 对策及建议
    4.3 本研究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新时代白族育龄女性嫒恋观及其对新生窗政策的态度研究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6)中共早期湖南党内知识女性研究(1921-1927)(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二、学术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第二章 中共早期湖南党内知识女性群体概况(1921-1927)
    一、家庭出身情况
    二、教育背景
    三、入团、入党之路
        (一)受地缘、学缘关系影响
        (二)受家庭因素影响
第三章 中共早期湖南党内知识女性从事的社会活动(1921-1927)
    一、中共早期湖南党内知识女性与妇女运动
        (一)创办妇女刊物,宣传妇运主张
        (二)创建妇女组织,培养妇运干部
        (三)创建平民女校和妇女运动讲习所,推动妇运发展
    二、中共早期湖南党内知识女性与学生运动
        (一)发动和组织学生运动,挑战学校传统权威
        (二)组织和领导学生爱国运动,反抗军阀和帝国主义暴行
    三、中共早期湖南党内知识女性与工农运动
第四章 中共早期湖南党内知识女性婚恋观
    一、中共早期湖南党内知识女性的婚姻状况
    二、中共早期湖南党内知识女性婚恋观的特点
        (一)自由恋爱观与革命恋爱观的并行不悖
        (二)挣脱传统婚姻束缚与高度服从组织安排的矛盾统一
        (三)女性传统家庭角色与革命事业的两难抉择
    三、中共早期湖南党内知识女性婚恋观形成的原因
        (一)西方婚恋观的输入
        (二)五四时期的妇女解放思潮
        (三)湖湘文化的熏陶
        (四)湖南新式教育的发展
第五章 结语:对中共早期湖南党内知识女性的评价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公开发表过的论文

(7)论叶兆言的民国历史小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本论文选题依据及研究设想
    二、研究现状
        (一)专着与期刊论文研究概况
        (二)学术论文的研究概况
    三、本文的研究特色和意义
第一章 叶氏民国小说的“旧影秦淮”
    第一节 叶氏民国小说的历史景观
    第二节 叶氏民国小说的文化景观
    第三节 叶氏民国小说的南京风俗
第二章 叶氏民国小说的人物群像
    第一节 女性形象的丰富性
    第二节 男性形象的别样性
    第三节 叶氏民国小说的南京人
第三章 叶氏民国小说的艺术特色
    第一节 叶氏民国小说的雅俗特色
    第二节 叶氏民国小说的婚恋特色
    第三节 叶氏民国小说的悲剧特色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张洁小说爱情叙事批评(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综述
第一章 突破“禁区”的理想爱情建构
    一 爱情叙事复归的社会语境
    二 对理想爱情的追问和建构
    三 对小说争议问题的再认识
第二章 直面社会问题的爱情书写
    一 基于社会现实的婚恋思考
    二 由和谐走向对立的两性关系
    三 女性主义话语解读的局限
第三章 爱情叙事风格的转型
    一 撕掉假面的反叛与荒诞
    二 “审丑”视角下畸形的情爱关系
    三 商业欲望下爱情的贬值与破灭
第四章 涅磐重生追问爱情真相
    一 《无字》的苦难救赎
    二 神秘主义叙事的宿命轮回
    三 归于平淡的超脱爱情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9)中国家庭伦理剧中女性形象研究(1978-201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电视剧是社会话语权的反映
        二、电视剧题材类型的多样化
        三、中国家庭伦理剧的发展现状
        (一) 家庭伦理剧的起源
        (二) 萌芽期:改革开放前及改革开放初期的家庭伦理剧
        (三) 成熟期:20世纪90年代家庭伦理剧
        (四) 繁荣期:21世纪初至今的家庭伦理剧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女性主义思潮对当下中国的影响
        二、家庭伦理剧中性别话语权的变化
    第三节 研究综述
        一、中国家庭伦理剧中女性形象的研究文献综述
        二、外国对中国家庭伦理剧中女性形象的研究文献综述
    第四节 研究内容
        一、性别话语权在多元文化碰撞中重新构筑
        二、多重的女性形象建构生发于变革的社会背景
    第五节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家庭伦理剧中的妻子形象
    第一节 女性被传统伦理道德价值观念符号化
    第二节 新女性的身份认同与伦理价值观念的困惑
第三章 家庭伦理剧中的“第三者”形象
    第一节 “第三者”形象是扭曲的文化认同和错位的伦理观念的反映
    第二节 “第三者形象”反映社会资本的分配存在性别差异
        一、社会资本分配的性别差异
        二、“女性第三者”的身体符号与被支配地位
第四章 家庭伦理剧中的婆婆形象
    第一节 传统伦理道德观念的执行者——霸权型婆婆形象
    第二节 传统伦理道德观念的被剥削者——委屈求全型的婆婆形象
第五章 家庭伦理剧中“剩女”形象
    第一节 传统伦理价值观念对女性婚恋观的压迫
        一、自私的“物质剩女”形象
        二、被辜负的无知“剩女”形象
        三、“女强人”型的“剩女”形象
        四、“高不成低不就”型的剩女形象
    第二节 打破“剩女”刻板印象的女性形象出现
第六章 家庭伦理剧中的“傻白甜”和“女强人”形象
    第一节 “傻白甜”形象是迎合男性审美的产物
    第二节 “女强人”形象是男性视角构建的产物
        一、失真的“女强人”形象
        二、“女强人”背后被弱化的男性形象
结论
    一、传统伦理价值观的变化及呈现
    二、改革开放后家庭伦理剧中女性形象的变化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10)中国都市年龄差婚恋剧的冲突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现状
        一、都市婚恋剧国内外研究现状
        二、艺术作品中冲突设计研究现状
        三、戏剧冲突理论发展梳理
    第三节 研究内容及意义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意义
    第四节 研究方法
        一、文本分析法
        二、对比分析法
第一章 中国都市年龄差婚恋剧概念与冲突设计概述
    第一节 家庭伦理剧与都市婚恋剧的概念界定
    第二节 都市年龄差婚恋剧的概念界定
    第三节 都市年龄差婚恋剧的类型划分
        一、老夫少妻型
        二、姐弟恋型
    第四节 都市年龄差婚恋剧冲突设计概述
第二章 中国都市年龄差婚恋剧的内部冲突设计
    第一节 婚恋主体中勇敢与犹豫的自我冲突
        一、少妻与弟的勇敢寻爱
        二、老夫与姐的犹豫不决
    第二节 婚恋主体靓丽帅气与沉稳得体的形象反差
        一、时尚靓丽与成熟稳重的组合
        二、阳光帅气与端庄得体的搭配
    第三节 婚恋主体个性与哲理的台词碰撞
        一、少妻与弟的个性用语
        二、老夫与姐的人生哲理
    第四节 婚恋主体年轻与年长的年龄代沟
        一、高与低的性需求冲突
        二、优与劣的生育质量冲突
        三、欲望与节俭的金钱消费观冲突
        四、刺激与舒适的生活习惯冲突
第三章 中国都市年龄差婚恋剧的外部冲突设计
    第一节 社会观念冲突下年龄差敏感话题的选择
        一、现代婚恋观与传统婚恋观的冲突
        二、敏感话题与常规话题的冲突
    第二节 婚恋主体与家庭成员间的抗争
        一、老夫和姐与年龄相近长辈的冲突
        二、少妻和弟与年龄相近子女的冲突
        三、老夫和姐与前妻、前夫的冲突
第四章 中国都市年龄差婚恋剧冲突设计的内在逻辑
    第一节 受众心理的需求
        一、年龄差敏感话题满足求新求奇的心理
        二、性爱需求差异满足性爱窥探的心理
        三、老夫与姐的形象满足恋父恋母情结
        四、归属感与被爱满足女性受众的精神需求
    第二节 商业运作的推动
        一、现代婚恋搭配模式满足婚恋剧的市场需求
        二、年龄差婚恋剧满足当下电视剧的商品属性
        三、特有的情感满足符合女性消费欲望
    第三节 社会观念的转变
        一、婚恋主体身份地位的改变
        二、家庭伦理关系的改变
        三、传统婚恋观念的改变
第五章 都市婚恋剧冲突设计的立脚点与尺度
    第一节 找准都市婚恋剧冲突设计的立脚点
        一、寻找差异的婚恋选题
        二、设计鲜明的矛盾冲突
        三、创作符合女性消费的婚恋作品
        四、创作跟随变化的婚恋观念
    第二节 把握都市婚恋剧冲突设计的尺度
        一、寻找差异选题不违背事实
        二、设计鲜明冲突须合情理
        三、满足女性受众与男性受众审美需求
        四、跟随变化的婚恋观不脱离传统婚恋观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四、俄罗斯女性的婚恋观(论文参考文献)

  • [1]论张洁小说风格的嬗变[D]. 田琦.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2]俄罗斯爱情民歌中的语言定型研究[D]. 韩情. 东北林业大学, 2021(09)
  • [3]浅析托尔斯泰的宗教哲学思想 ——以婚姻与两性关系为视角[D]. 汤媛媛.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1(04)
  • [4]青年婚恋情感的异化境遇与破解之道[J]. 钱嫦萍. 中国青年研究, 2020(07)
  • [5]新时代白族育龄女性婚恋观及其对新生育政策的态度研究[D]. 王佳燕. 昆明医科大学, 2020(02)
  • [6]中共早期湖南党内知识女性研究(1921-1927)[D]. 李晶. 湘潭大学, 2020(02)
  • [7]论叶兆言的民国历史小说[D]. 沙茜. 辽宁师范大学, 2020(02)
  • [8]张洁小说爱情叙事批评[D]. 王焌郦. 吉林大学, 2020(08)
  • [9]中国家庭伦理剧中女性形象研究(1978-2018)[D]. 孟可欣.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02)
  • [10]中国都市年龄差婚恋剧的冲突设计研究[D]. 陈扬. 四川师范大学, 2020(08)

标签:;  ;  ;  

俄罗斯女性的婚恋观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