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学习困难小学生智力状况比较研究

广州市学习困难小学生智力状况比较研究

一、广州市学习困难小学生智力状况的对照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陈金凤[1](2021)在《流动儿童学业拖延行为的小组干预研究》文中提出流动儿童的生活环境和家庭教育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流动的经历”可能使其更容易出现学习适应不良、学习兴趣减退和学习偏差行为增加等状况。其中,学业拖延则是一个较为普遍的学业偏差行为,是一种消极的心理倾向和回避性行为反应。小学阶段是儿童的生理、心理成长发育关键期,对这个阶段的流动儿童来说,学业拖延对其学业成就、学业效能感、日后的生活态度与行为习惯、亲子关系等方面都存在消极影响。如果不加以干预,它对当下和未来的生活都具有一定的危害性。本研究采用准实验设计,以二至五年级、具有明显学业拖延行为的流动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其以非随机的方式划分到干预组和对照组,两组均接受各变量的前后测,以检验亲子小组的干预方法是否具有明显的成效。已有研究表明,父母教养方式、时间管理倾向与学业拖延呈负相关;时间管理倾向在父母教养方式对学业拖延的影响中起到中介作用。因此,本研究将流动儿童的性别、年龄、年级作为调节变量,时间管理倾向作为自变量,学业拖延作为因变量。作为一项社会工作干预研究,在明确流动儿童学业拖延的问题理论及其干预项目的因果逻辑的基础上,本研究设计了亲子小组干预手册,并在广州市P区流动人口聚集的XQ村开展了小组工作实践。社会工作者以亲子小组对6组亲子家庭进行干预,通过改变亲子对学业拖延的认知,同时开展儿童时间管理训练和家长正面管教辅导,以减少流动儿童的学业拖延行为。小组结束后,通过SPSS23.0对各变量前后测结果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干预组和对照组的时间管理倾向变量前后测得分均没有发生明显变化,干预小组并未增强流动儿童的时间管理倾向;(2)干预组的学业拖延变量前后测发生了显着变化,而对照组则不存在显着变化,干预小组减少了流动儿童的学业拖延行为。除了时间管理倾向外,流动儿童的学业拖延还受到家长投入、家长教养态度与行为等因素的影响。总体而言,儿童时间管理训练和家长正面管教辅导相结合的亲子小组对流动儿童学业拖延行为的干预取得了一定的短期积极成效。本研究转变了儿童学业拖延行为干预视角,发现对多元主体进行小组干预具有可行性和有效性。同时,研究结果反映了流动儿童的学业表现及其教育问题与家庭资本密切相关,家长参与的力量在流动儿童学业拖延行为的改善中凸显重要作用。

符鑫博[2](2020)在《特奥融合足球干预影响融合伙伴、教师及志愿者态度的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通过对融合伙伴、教师及志愿者参与特奥融合足球训练干预的研究,进而探讨融合伙伴对智力障碍儿童的态度以及志愿者、教师对特奥融合运动的态度,为进一步促进特奥融合运动的有效开展提供参考。研究方法:本研究按实验的纳入标准,筛选48名普通小学生,32名训练教师,46名志愿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特奥融合足球训练干预实验。实验将48名小学生通过随机分组的方式分为实验组(融合伙伴)与对照组(未参与训练的普通小学生),对实验组进行为期6个月,每周2次,每次90分钟的特奥融合足球训练干预。训练干预前后对普通小学生进行态度量表的评估;训练干预前后对教师、志愿者进行态度问卷调查。并用SPSS25.0软件对量表和问卷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1.训练干预前,实验组与对照组在认知、行为意向因素上没有显着性差异(P=0.935>0.05,P=0.594>0.05),在态度及情感因素上有显着性差异(P=0.005<0.05,P=0.000<0.05);训练干预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在态度及认知、情感、行为影响因素上均有显着性差异(P=0.000<0.05,P=0.000<0.05,P=0.000<0.05,P=0.000<0.05);训练干预前后实验组在态度以及认知、行为意向因素上均有显着性差异(P=0.000<0.05,P=0.000<0.05,P=0.008<0.05),在情感因素上没有显着性差异(P=0.139>0.05);对照组训练前后在态度以及认知、情感、行为意向因素上均没有显着性差异。2.教师在认知、情感、行为意向三个因素中在参与训练前后均对特奥融合足球训练认可度较高;65%的教师在训练前认为智力障碍儿童在参与融合活动的过程中存在许多困难;57%的教师在训练前认为智力障碍儿童无法很好地参与训练从而影响训练的积极性;87%的教师在训练后认为智力障碍儿童在训练时由于融合伙伴的加入变得更加积极;80%的教师在训练后认为融合伙伴的足球水平差距影响了特奥融合足球比赛的结果,影响了特奥融合足球比赛的意义等。3.志愿者在认知、情感、行为意向三个因素中在参与训练前后均对特奥融合足球训练认可度较高;72%的志愿者在训练干预前认为智力障碍儿童参与特奥融合活动可以提高其运动、社交能力;75%的志愿者在训练后认为随着特奥融合足球训练的进行,智力障碍儿童的积极性有显着提升;70%的志愿者在训练后认为,在通过训练后智力障碍儿童可以理解比赛规则,能够根据教师和志愿者的指令进行正确的判断,实现了融合足球训练的训练效果;志愿者通过参与特奥融合足球训练后,对智力障碍儿童有了全新的认知,认为参与特奥融合足球运动可以对智力障碍儿童融入社会产生积极的作用。研究结论:特奥融合足球训练可以使融合伙伴对智力障碍儿童在情感、行为意向和态度产生更加积极的改变;志愿者、教师对特奥融合活动的认可度较高,教师及志愿者均在特奥融合足球训练中有所收获,研究证明特奥融合足球训练的开展有利于融合伙伴、教师和志愿者积极接纳智力障碍儿童。

崔建峰[3](2020)在《体操训练对小学生花样跳绳学习能力的影响研究 ——以广州市荔湾区芳村小学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花样跳绳是一项由普通的“跳绳”演变而来,同时加入一些难度动作,进而增强其观赏性及训练价值的体育运动。同时,花样跳绳训练对学生的身体协调性、灵敏性、小肌群力量以及对动作的理解能力有着一定的要求。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运动能力及运动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对于运动项目的难度也有了更高的要求。跳绳运动发展至今,其难度的每一次提升,都离不开学习者训练水平的提高。对于小学生而言,花样跳绳的学习依靠单纯的传统教学方法已不能满足需要,因此,需要改变教学方法,更新学习方式,加入辅助训练。根据花样跳绳的训练特点,不难发现,体操训练与其极为相似,通过进行一定程度的体操训练,将会实现学习能力的迁移。本研究以体操训练对小学生花样跳绳学习能力的影响为出发点,结合当前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安排,分别从体质水平、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花样跳绳基础技术水平三个方面,重点论证和阐述体操训练这一施加因素对小学生花样跳绳学习能力的影响。以教学实验为基本手段,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教学实验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和质性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围绕体操训练对小学生花样跳绳学习能力的影响进行研究,于广州市荔湾区芳村小学三年级中随机挑选两个班,又从每个班随机挑选20名男生,共计40名男生为实验对象,根据实验的需要分为实验班(20名男生)和对照班(20名男生),在2019年2月20日至2019年6月20日共进行了为期16周,共计32课时的教学实验。实验班和对照班分别采用“体操训练+常规花样跳绳教学”和“常规花样跳绳教学”两种教学模式。结果显示:(1)体操训练在花样跳绳教学中的应用,丰富了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对小学生心理状态的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课上自我开心程度和自信心两个方面。通过体操训练的干预,学生在花样跳绳课堂上能够带着愉悦的心情参与训练,极大增强了对花样跳绳的学习兴趣,形成了良性循环,花样跳绳学习效率显着提高。(2)体操训练在花样跳绳教学中的应用,对小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独立反思、思维灵活度和学习专注力三个方面。通过体操训练的干预,学生在花样跳绳课堂上独立反思能力显着提升,能够独立学习、自我训练;思维更加敏捷,能够举一反三,对相似动作的学习迁移能力显着增强;学习专注力也有明显的改善,对动作细节了解更加透彻,极大提升了花样跳绳学习效率。(3)体操训练在花样跳绳教学中的应用,极大提升了小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主要体现在与同学协同练习方面。通过体操训练的干预,学生在花样跳绳课堂上与同学协同练习的频率明显提高,在偏难动作的学习过程中加强了与同学的交流探讨,既增进了情感,又对花样跳绳的学习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4)体操训练在花样跳绳教学中的应用,对小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主动参与动作练习和与老师互动学习两个方面。通过体操训练的干预,学生在花样跳绳课堂上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动作练习中去,主动预习、主动复习;同时与老师互动学习的频率也有明显提高,更加喜欢提问、乐于展示,花样跳绳学习效率显着提高。(5)体操训练在花样跳绳教学中的应用,极大提升了小学生的体质水平,主要体现在爆发力、柔韧性和腰腹力量三个方面。通过体操训练的干预,学生对多摇类动作、屈体类动作以及快速反应类动作的掌握更加得心应手,对偏难动作的学习更加轻松,花样跳绳学习效率显着提高。但是,由于体操训练注重于对学生力量和柔韧素质的发展,这种独特的训练特点对小学生的耐力素质并不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6)体操训练对小学生花样跳绳学习能力的影响还体现在对基础技术水平的发展方面,包括接受新动作能力、按时完成任务能力以及花样跳绳基础技术水平三个维度。通过体操训练的干预,学生展现出了极强的新动作接受与理解能力,对课堂上规定任务能按时完成。在花样跳绳基础技术水平方面,无论是绳子弧度、身体姿态,还是表现力和完成质量,学生们都展现出了极其显着的进步,从而确保了在测评过程中花样跳绳总得分提升明显。

冯俊琪[4](2020)在《中国基础教育阶段女性数学教育发展研究(1978-2020年)》文中研究指明弹指一挥间,改革开放走过了40多年的历程。女性数学教育,作为一种文化现象,随着社会的变化、数学教育理念的变革逐步发展。经过40多年的积累,回望我国女性数学教育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女性接受数学教育是女性学习掌握数学科学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女性发展智力、提升智力水平的重要工具,女性数学教育的程度标志着现代女性智能化的水平。因此,保障女性受数学教育的权利,不仅关系到女性素质的高低,而是更关系到经济的发展、社会进步的推动。女性数学教育是数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有着区别于数学教育的独特问题、独特视野以及独特社会价值,所以人们应当更加关注与重视。女性数学教育研究是数学教育研究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但有着区别于数学教育研究的独特问题、独特视野以及独特社会价值,所以人们应当更加关注与重视。目前,我国女性数学教育研究的主要任务是什么?这是一个值得每一位研究女性数学教育的学者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当前的主要任务包括:1.记录我国女性数学教育发展的历程;2.探讨我国女性数学教育的历史发展与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理念之间的关系;3.对女性数学教育相关的研究成果进行研究与反思,以期为我国女性数学教育的发展和繁荣提供成果借鉴和历史思考。基于此,使得本文采用历史研究法、文献研究法等方法进行研究论述。全文主要分为绪论、理论基础、正文和结语四个部分。正文部分包括五章内容:第一章研究了女性数学教育从缺失到确立的历史进程,分为三个阶段,即零星的家庭数学教育(封建社会)、女性数学教育的萌芽(1840—1949年)和女性数学教育的发展(1849—1978年)。第二、三、四章分别论述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全面恢复时期(1979—1989年)、繁荣发展时期(1990—1999年)、巩固提高时期(2000年—至今)的女性数学教育发展总况。每一章都将从女性教育政策及措施、女性受数学教育情况、女性数学教育的成就以及女性数学教育研究情况四部分展现女性数学教育在每一期的发展历程。第五章是针对改革开放以来女性数学教育以及女性数学教育研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总结了经验、梳理了对女性数学教育发展的影响因素、女性数学教育研究的结论,提供了一些对未来女性数学教育发展以及女性数学教育研究切实可行的措施,以期为今后女性数学教育的发展提供借鉴作用,起到自己的绵薄之力。总之,论文结合女性数学教育历史与现状,从数学史和数学教育的角度对女性数学教学和女性数学学习培养过程进行分析,并且分析了在此背景下兴起的女性数学教育研究的情况及问题,为我国数学教育中的性别公平建设,为女性数学教育进一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提供有益参考。

官永华[5](2020)在《跨越小栏架游戏对小学生下肢爆发力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爆发力是快速力量的重要表现形式,即人体运动时肌肉在最短时间内发挥最大力量的能力。它是决定大多数体育项目运动成绩的重要决定因素,也是身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下肢爆发力的发展应以不同的奔跑和跳跃形式为基础,反复刺激下肢肌肉。三,四年级的小学生在体育课上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分散,采用传统的体育课堂来进行教学内容过于单一,教学内容过于分散,缺乏趣味性,学生容易出现枯燥乏味的感觉,教学质量不高,不利于跑跳内容的学习。跨越小栏架游戏教学,涵盖了跑跳内容且符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以不同形式的跨越小栏架方式为主要教学内容,达到发展小学生运动技能和下肢爆发力的目的,进而增加学生上课的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学生上体育课的注意力,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提高教学效果。本文将跨越小栏架游戏运用到发展小学生身体素质类项目中,通过学习、练习跨越小栏架技术,达到发展小学生下肢爆发力的目的。对跨越小栏架游戏与发展小学生下肢爆发力之间的关系进行实验研究,寻找和探索出以游戏形式提高小学生下肢爆发力的方法,为以后的体育课堂提供参考依据和借鉴,使其得到推广和应用。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实验法和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以广州市天河区中海康城小学三(1)、三(2)、四(3)和四(4)班作为实验对象,实验班采用跨越小栏架游戏教学,对照班采用传统体育教学,对跨越小栏架游戏与发展小学生下肢爆发力之间的关系进行为期三个月(36课时)的教学实验研究,在实验前后对实验班和对照班进行下肢爆发力评价指标对比分析,并发放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评价量表对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变化情况进行分析。通过教学实验对比,得出以下结论:1、跨越小栏架游戏是以多种不同形式跨越小栏架的游戏,因适应三,四年级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具有针对性、趣味性及竞争性,增加了体育课程练习的运动负荷,促进了下肢爆发力发展,同时也促进了学生体育学习积极性。2、跨越小栏架游戏教学与传统体育教学均对三,四年级小学生下肢爆发力的发展有促进作用,但跨越小栏架游戏具有显着促进作用,其教学效果优于传统体育教学。

李娜[6](2020)在《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培养具有创造性思维人才的重要性。小学阶段是义务教育的重要部分,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启蒙阶段,而小学科学课程具有它独特的课程性质,该课程具有基础性、实践性、综合性,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具有一定的优势。本研究在有关创造性思维培养的文献研究基础上,对小学科学课中创造性思维培养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其调查研究主要通过教师访谈和随堂听课的方式进行,最终发现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1)教师有创造性思维培养意识,但行动力不足。(2)创造性思维培养的策略、方法和活动单一。(3)消极的课堂氛围。为了进一步解决问题,笔者首先分析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创造性思维培养出现问题的原因,再在理论和实践研究的基础上,一边构建适合小学科学教学的创造性思维培养策略,一边进行创造性思维培养的探索,通过两方面的研究,在近6个月的反复的探索中构建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策略,此策略从教学准备、教学实施、教学评价三个方面进行构建。其中教学准备策略包含提升教师理论水平和教材整合两个方面。教学实施策略包含创设有利于创造性思维培养的环境、设计型学习策略、思维导图的应用学习策略三个方面。教学评价策略包含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多元化评价主体、及时反馈三个方面。然后,在其策略的基础上进行准实验的设计和实施,笔者在任教的学校开展实证研究,通过创造性思维量表、科学试卷、学习成果、学生课堂表现四个方面论述创造性思维培养策略的效果。通过实证研究表明,本研究构建的创造性思维培养策略,对于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有促进作用的。

贾韬[7](2020)在《民国时期书法教育的转型与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历史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事物的发展有着一定的周期性与规律性,找到相似的时空场景与媒介轨迹,进行匹配与对照、筛选与分析,对当下的社会改革、教育创新与文化引领,都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启发价值。研究民国时期的书法教育,从宏观角度看,它包含对整个近代时期书法教育史的脉络提炼,即如何从传统教育形态进入国民教育序列与学校教育体制;从中观角度看,它包含对各种教育改造思潮、艺术教育论说或重要人物思想的发生原因及社会影响的延伸分析,即书法教育作为“传统文化的再生产”、“民族精神的再塑造”以及“美术育人的合法化”;从微观上看,它涵盖了对民国书法教育教学实践的具体写实与文本描述,包括教育理念、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材使用等系列教学活动构成。中国古代书法教育始于文字书写、兴于读书明理、盛于以书取仕,在着书立说、立国化民、广育群才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伦理教化作用与社会稳定功能,然而正是书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人身依附性与制度嵌入性,使书法教育在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过程中遭遇了“价值观念”上的肢解与“社会行动”上的剥离。民国是中国近现代教育思想体系开始确立并实施的时期,而在文化艺术领域,则是中国开启正规化艺术教育和美育的肇始时期。书法教育以其根深蒂固的“古典形态”,在二十世纪初的新兴学堂教育中,悄然兴起,潜滋暗长,“不仅完成了自身的‘革命’——从私塾师徒授受转向课堂教育,同时亦完成了社会意义上的‘革命’——从旧式教育体制走向新式教育体制”,书法教育则沿着实用书写教育和美术教育两条路线走进了学制框架体系内。书法教育在民国时期的学校制度中主要有两种表现情形:一种是在初、中等教育中作为“国文科”中的习字课程,以追求实用性、普及性的书写技能而存在,“习字一科,虽为国语教学之一部门,但关系于修学及应用者甚大”;一种是以师范教育与专科教育的制度形式,确立了书法向每个社会生活的扩张空间和渗透力量,以达致艺术性、专门性的书法美学而存在,“于艺术学校、大学校中,设书学一系,以培养一班高等书学人才”。书法教育在民国时期完成了学制化的转型。“教育”和“文化”构成了民国书法教育的两大维度,作为勾勒民国书法教育“全景式”文本图像的前提,必须从“文化”角度阐释和反思民国社会大环境与书法教育之间的互动逻辑,提供书法教育在社会思想结构中的宏观视野。当时书法的“本体危机”主要体现在“汉字革命”对汉字的简化与注音,颠覆了传统书法教育中的书写内容、书写文本与书写方式,带来了书法哲学“本体论”上的危机与困惑。而“美术革命”对中国绘画摹古不化之风、石谷之流弊的批判——“革王画的命”,亦规约了书法创作的美学形式、艺术类型与个性趣味,解构了传统书法教育中的美学体格与道德功用,带来了书法哲学“价值论”上的冲击与失落。于是,在异域教育理论的审视与参照下,在其他学科教育学研究的发展与比对下,书法教育需要学科逻辑的支撑与教育原理的基础,其核心与特征是“地道的逻辑思维——课程分布、课时分配、授课内容的环节安排、教学手段、教学思想、基本观念……,这一切都必须依靠严密的逻辑思维才能获得确立”,书法教育活动过程被程序化、模式化与预设化,以舍弃各种异质性因素去构建具有普适性与标准性的学科教学体系。为了追求书写的标准化与效率化,围绕写字学习材料、写字教学方法、写字工具等,书法教育开展了各种心理化、科学化的实证研究,促进了书法教育在教学原理、学习原理上的设计与实践、探究与应用。书法教育在民国时期完成了科学化的转型。在民国充满变革的浪潮中,“更新与改良是流行话语,同时,保存国粹更是国人关心的课题”,这就决定了书法艺术发展的社会规约力要比其“自律”大得多。书法教育“现代”的发展总是与危机意识和终极关怀紧密相扣,以中国文字之特有价值和民族精神,启发民众思想觉悟,塑造社会革新品格,通过平民教育、民众学校使书法从精英到大众,完成了书法教育的“新国民”想象,借助艺术或者美术的身份加持,在“美育救国”、“艺术救国”等民族使命的话语体系中改变遭际、重获价值,完成了书法教育的“新艺术”图景。民国书法教育的成长及其背后折射出了知识范式的生产、文明观念的辐射、思想文化的变迁,书法教育的诸种知识通过出版的“崭新诞生”与思想的“人物引领”,在中西互动的格局下逐渐形成,并通过报章杂志、着作、教科书等各种形式传播,从而成为某种程度上的公众知识与生活体验。同时,民国特殊的战乱背景使书家群体呈现出“聚集”和“流动”的时空特征,从雅集到社团构成了书法教育的“民间场域”,中国书学会标志着传统书法艺术的复兴与书法普及教育的推广,各种学生书法社团则见证这个时代书法社团的繁荣和现代学制内的书法影响;从内陆到粤港形成了书法教育的“香港景观”,在香港移民社会的国族想象和乡邦情结中,书法以保存国粹与发扬民族精神为重,书法教育则扮演了身份认同与民族抗争的重要功能。书法教育在民国时期完成了现代化的转型。历史车轮滚滚向前,近几十年来,随着信息化、智能化、网络化的发展,正在不断抽离日常书写的工具、文本与机会,中国汉字和书法的发展实际上又一次面临巨大的挑战和机遇。然而,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书法教育无疑成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国民素质教育的有效方式,书法教育的价值、前途等问题更值得我们去思考和讨论,我国书法教育经过多年的教学和实践,已在书法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果,就目前来看,“应用化”与“艺术化”依然是书法教育的泛化前景,书法基础教育正在从写字转向审美,书法大众教育则面临着从功利走向情怀。在历经一个多世纪的“学科”建构之路,“科学化”与“专业化”仍然是书法教育学科建设的重要命题,既要解决“身份危机”,又要争取纳入现代学科的框架体系中。“本土化”与“国际化”则是书法教育时代复兴的责任担当,书法作为东方文化在国际艺术语境中的身份显现,既面临着以输出中国书法文化理念来重建东方书法形象的历史重任,又需要以中国元素与国际审美形式相融合而获得审美普世化。

崔圳超[8](2019)在《面向初中生学习力培养的STEM课程开发与实践研究》文中认为21世纪科学技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推动着学习从形式到内容的一系列根本性变革,“学会学习”已成为信息社会衡量人才的重要标准,成为当今社会人类生存的基本需求。随着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新课程改革以“适应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为培养目标,当前的教育重点已经由“学会”向“会学”转移。在这个知识大爆炸、经济全球化的环境影响下,促使人类不得不终身学习,特别是学会学习。美国劳动部已经将学会学习纳入世纪公民的最基本技能之一,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成为终身学习者、适应大时代背景下的学习与工作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力。学习力研究正是顺应了当前教育研究的趋势,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与意义。学习力是信息化时代中小学生最重要的能力之一,对学生的成长成才至关重要。初中阶段是学生思维、情感、人格以及社会性发展的重要阶段,初中生学习力成为影响初中生实现高效学习与终身发展的关键性因素。但是目前学生学习力的培养具有一定难度,并且存在一些问题,培养学生学习力的课程、活动、方式等明显不足,学生学习力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STEM教育是以跨学科知识融合为理念,借助技术手段,旨在培养学生跨学科问题解决能力,强调学生在掌握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其合作能力、动手实践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等能力,能够达成培养学生学习力的目标,二者在其理念与思路上不谋而合,可以通过STEM课程的学习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力。因此本研究,将学生学习力的培养置于STEM教育中来,开发能培养学生学习力的STEM课程,并应用到教学实践当中,以期待为学生学习力的培养提供借鉴价值。本研究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文献研究法、访谈法、实验法。通过文献研究法,了解面向初中生学习力培养的STEM课程开发和应用研究情况,明确相关概念,为本研究提供理论基础。通过访谈中学教师及学生,了解目前学习力现状,STEM课程现状等。根据访谈结果,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进行课程开发的需求分析,依据实际的需求构建课程开发模式、设计STEM课程。通过已有的课程开发理论来构建面向学生学习力培养的STEM课程开发模式,并根据该模式设计相应的STEM课程。把开发的STEM课程应用到课堂教学中,根据建立的评价标准以及前后测的实验数据去评价学生通过STEM课程的学习后,学生的学习力是否得到有效地提升。首先,通过对相关文献进行研究,总结了国内外学习力和STEM课程的相关研究成果和研究结论,并进行梳理和分析,作为本研究的理论基础。其次,基于目前课程开发的理论,并通过调查和访谈,构建了面向初中生学习力培养的STEM课程开发模式,结合实际需求设计了能有效培养初中生学习力的STEM课程。通过对学习力和STEM课程的相关评价研究,并以此为理论基础,对面向初中生学习力培养的STEM课程评价进行了相关的研究。最后,通过实验研究的开展和数据的分析,分析了初中生学习力是否得到有效地培养。

梁宇靖[9](2019)在《面向创新能力培养的中小学STEAM教学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我国大力提倡实施素质教育。而创新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国力竞争基础工程的教育,必须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新一代人才,这是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和时代要求。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注重过程和实践、强调创新能力培养的STEAM教育开始兴起,成为世界各国实现国家创新、培养创新人才的主要教育教学理念以及未来教育发展的方向之一。STEAM教育使学生从知识的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创造者,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但由于STEAM教育在我国尚处于初步阶段,中小学生的创新能力仍有待提高,故本研究旨在构建以培养中小学生创新能力为主要目标的中小学STEAM教学模式,以期促进STEAM教育的发展和中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本研究首先通过大量的相关文献研究,对国内外STEAM教育以及创新能力培养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和总结,对STEAM教学模式、创新能力等核心概念进行界定。其次,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分析中小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然后,基于上述研究,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多元智能理论、做中学理论、项目式学习理论等理论基础以及从生活实际出发、跨学科知识整合、做中学等主要理念的指导下,借鉴已有的相关教学模式,设计并构建面向创新能力培养的中小学STEAM教育模式。而后根据该模式进行教学实验设计,开展教学研究,选取笔者所在实习学校广州市H中学初一年级两个班级为实验对象,以Scratch《神奇的万花筒》这一项目为例,通过在具体教学情境下的实践应用,检验该中小学STEAM教学模式的可行性与有效性。通过对教学实施效果调査问卷、师生访谈以及创新能力测量量表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面向创新能力培养的中小学STEAM教学模式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创新能力,对中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能够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本研究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这将在后续的研究中进一步完善。

杨晶[10](2019)在《团体沙盘游戏对中轻度智力障碍儿童行为问题的干预研究》文中认为儿童的行为问题一直以来都受到人们的关注,研究显示:残疾儿童,特别是智力障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发生率明显的增加,智力障碍儿童多伴有不同程度的行为问题。这些行为问题不但会影响其个人的发展,也会对智力障碍儿童回归主流社会造成一定的影响,所以智力障碍儿童的行为问题值得关注。团体沙盘游戏是一种将分析心理学理论和游戏疗法等多种心理咨询理论结合起来的临床心理疗法,提供了一个自由、开放、受保护的空间,能够促进团体成员内心积极能量的获得,研究发现,团体沙盘游戏能够有效改善儿童行为问题。基于此,本研究选取X市Y培智学校的中轻度智力障碍儿童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法、观察法、实验法等方法,为保证团体沙盘游戏治疗的有效性,确定了2个实验组,分别进行了8次团体沙盘游戏干预,从问卷调查结果、沙盘主题变化、团体中个人成长案例多方面进行总结分析。结果表明:1.智力障碍儿童行为问题状况不容乐观,智力障碍儿童在品行问题、学习问题、焦虑、冲动-多动、多动五个维度上得分都高于普通儿童的得分,且具有显着性差异;在心身障碍方面,智力障碍儿童的得分高于普通儿童,但无显着性差异。2.智力障碍儿童行为问题和性别、是否独生子女、主要照顾者等人口学变量不存在显着性差异;年级方面,4-6年级智力障碍儿童心身障碍显着大于7-9年级,差异显着。3.团体沙盘游戏干预后,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存在显着的差异性,团体沙盘游戏能够有效减少中轻度智力障碍儿童的行为问题。4.智力障碍儿童沙盘游戏主题特征初始沙盘和结束沙盘相比,创伤主题减少、治愈主题增加。5.通过分析总结个案H在团体沙盘游戏干预过程中的成长表现情况,发现个案H行为问题转变明显。

二、广州市学习困难小学生智力状况的对照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广州市学习困难小学生智力状况的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流动儿童学业拖延行为的小组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问题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问题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流动儿童学业拖延的现状研究
        1.2.2 学业拖延的负面影响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1.2.3 学业拖延与父母教养方式、时间管理倾向的关系研究
        1.2.4 学业拖延的干预研究
        1.2.5 研究述评
    1.3 概念界定与理论视角
        1.3.1 概念界定
        1.3.2 理论视角
        1.3.3 研究假设
    1.4 研究方法
        1.4.1 研究方法的选择
        1.4.2 研究对象的确定
        1.4.3 测量变量与工具的选择
        1.4.4 资料收集与数据分析方法
第2章 流动儿童学业拖延行为的干预设计
    2.1 流动儿童学业拖延的问题分析
        2.1.1 流动儿童学业拖延行为的危害性
        2.1.2 流动儿童产生学业拖延行为的原因
        2.1.3 流动儿童与非流动儿童学业拖延的异同
    2.2 流动儿童学业拖延行为干预的因果逻辑
        2.2.1 干预项目的逻辑模型
        2.2.2 干预项目的变化理论
    2.3 项目策划与开发干预手册
        2.3.1 干预小组的性质与目标
        2.3.2干预手册的设计原则和结构
        2.3.3 干预方案:亲子小组的活动设计
第3章 亲子小组的干预过程分析
    3.1 小组的计划与准备阶段
    3.2 小组的工作阶段及过程分析
        3.2.1 催化:亲子协力“赢”拖延
        3.2.2 转折:时间管理超能力
        3.2.3 成熟:正面管教在日常
        3.2.4 结束:内容回顾与展望
    3.3 小组干预过程的总结与反思
        3.3.1 小组的积极经验
        3.3.2 小组的不足之处
        3.3.3 小组总结与反思
第4章 亲子小组的干预成效评估与分析
    4.1 小组的过程评估
        4.1.1 小组内容的适切性
        4.1.2 小组的关系和动力
    4.2 小组的结果评估
        4.2.1 组员自我评价与满意度反馈
        4.2.2 干预组和对照组各变量的前后测比较分析
        4.2.3 小组目标的达致情况
第5章 讨论与结论
    5.1 研究结果与讨论
        5.1.1 研究结果
        5.1.2 总结与讨论
    5.2 研究结论与启示
        5.2.1 研究结论
        5.2.2 对社会工作实务的启示
    5.3 研究局限与反思
        5.3.1 社会工作干预研究的局限性
        5.3.2 社会工作干预的专业反思
    5.4 结语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小学生学业拖延行为问卷
附录2: 青少年时间管理倾向量表(简版)
附录3: 家长对儿童学业拖延行为的认知情况与需求调查问卷
附录4: 小组活动满意度调查表
附录5: 小组单节活动过程记录表
附录6: 关于流动儿童学业拖延情况调查的访谈提纲
附录7: 亲子小组干预手册

(2)特奥融合足球干预影响融合伙伴、教师及志愿者态度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特奥运动是神圣的体育事业
        1.1.2 特奥融合运动的开展有利于全纳理念的实现
        1.1.3 广州特奥融合足球项目顺利启动为广州市智力障碍儿童参与特奥融合运动及课题研究提供平台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路线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描述
        2.1.1 特奥运动
        2.1.2 特奥融合运动
        2.1.3 态度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2.1 特奥运动的相关研究
        2.2.2 特奥融合运动的相关研究
    2.3 小结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1.1 研究对象的来源
        3.1.2 纳入标准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实验研究法
        3.2.3 问卷调查法
        3.2.4 数理统计法
4 研究结果
    4.1 训练干预前后融合伙伴对智力障碍儿童态度的变化
        4.1.1 融合伙伴的基本信息
        4.1.2 训练干预前后两组小学生对智力障碍儿童认知因素的比较
        4.1.3 训练干预前后两组小学生对智力障碍儿童情感因素的比较
        4.1.4 训练干预前后两组小学生对智力障碍儿童行为意向因素的比较
        4.1.5 训练干预前后两组小学生对智力障碍儿童态度的比较
        4.1.6 融合伙伴在训练干预前、干预后及追踪分数的比较
        4.1.7 未参与训练的小学生在训练前后对智力障碍儿童态度的比较
    4.2 教师对特奥融合运动的态度
        4.2.1 教师背景因素概况
        4.2.2 教师对特奥融合运动的态度
        4.2.3 教师对智力障碍学生参与特奥融合运动的看法
    4.3 志愿者对特奥融合运动的态度
        4.3.1 志愿者背景因素概况
        4.3.2 志愿者参加特奥融合运动的原因
        4.3.3 志愿者参加志愿活动的频率
        4.3.4 志愿者对特奥融合运动的态度
        4.3.5 志愿者对智力障碍儿童参与特奥融合活动的认知
5 分析与讨论
    5.1 特奥融合足球训练干预影响融合伙伴对智力障碍儿童态度的分析与讨论
        5.1.1 训练干预对融合伙伴关于智力障碍儿童认知因素的影响
        5.1.2 训练干预对融合伙伴关于智力障碍儿童情感因素的影响
        5.1.3 训练干预对融合伙伴关于智力障碍儿童行为意向因素的影响
        5.1.4 训练干预对融合伙伴关于智力障碍儿童态度的影响
    5.2 教师参加训练后对特奥融合运动态度的分析与讨论
        5.2.1 教师的背景因素对参与特奥融合运动的影响
        5.2.2 特奥融合足球训练对教师关于特奥融合运动认知的影响
        5.2.3 特奥融合足球训练对教师关于特奥融合运动情感的影响
        5.2.4 特奥融合足球训练对教师关于特奥融合运动行为的影响
    5.3 志愿者参加训练后对特奥融合足球训练的态度分析与讨论
        5.3.1 志愿者的背景因素对参与特奥融合活动的影响
        5.3.2 特奥融合足球训练对志愿者关于特奥融合运动认知的影响
        5.3.3 特奥融合足球训练对志愿者关于特奥融合运动情感的影响
        5.3.4 特奥融合足球训练对志愿者关于特奥融合运动行为意向的影响
    5.4 特奥融合足球训练对智力障碍儿童的影响
        5.4.1 对智力障碍儿童训练积极性的影响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1.1 特奥融合足球训练可以使融合伙伴对智力障碍儿童的态度产生积极的改变
        6.1.2 特奥融合足球训练是开展特奥融合活动的有效方式
        6.1.3 特奥融合足球训练的开展有利于融合伙伴、教师和志愿者积极接纳智力障碍儿童
    6.2 建议
        6.2.1 特奥融合足球训练比赛应选取态度积极、主动和热情的融合伙伴
        6.2.2 特殊教育学校教师需加强对特奥融合足球的认知水平以及教学水平
        6.2.3 志愿者在参加特奥融合足球训练时应做好培训工作
        6.2.4 特殊教育学校应积极与普校合作进行融合体育教育或训练
        6.2.5 家庭及社会需对特奥融合足球训练给予全面的配合
7 研究的不足及展望
8 致谢
9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小学生对智力障碍儿童态度量表》
    附录B 《调查问卷专家效度检验》
    附录C 《特奥融合足球教师态度调查问卷》
    附录D 《特奥融合足球志愿者态度调查问卷》
    附录E 特奥融合足球训练方案
    附录F 特奥融合足球训练日志表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3)体操训练对小学生花样跳绳学习能力的影响研究 ——以广州市荔湾区芳村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花样跳绳的相关研究
        2.1.1 国外花样跳绳的相关研究
        2.1.2 国内花样跳绳的相关研究
    2.2 体操的相关研究
        2.2.1 国内体操的相关研究
        2.2.2 国外体操的相关研究
    2.3 体操在我国发展趋势的特点
        2.3.1 我国的体操运动正朝着市场化发展
        2.3.2 我国的体操运动正朝着大众化发展
    2.4 体操在中小学开展的意义与价值研究
    2.5 花样跳绳的分类
    2.6 花样跳绳运动的特点
        2.6.1 美学观赏性
        2.6.2 机动灵活性
        2.6.3 健身性和竞技性
    2.7 相关概念的界定
        2.7.1 花样跳绳的相关概念
        2.7.2 体操的相关概念
        2.7.3 学习能力的相关概念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专家访谈法
        3.2.3 问卷调查法
        3.2.4 教学实验法
        3.2.5 数理统计法
        3.2.6 逻辑分析法
        3.2.7 质性研究法
4 分析与讨论
    4.1 体操训练应用于花样跳绳学习必要性分析
        4.1.1 相关研究及理论分析
        4.1.2 相关专家对有关体操训练应用于花样跳绳教学的主观性认识分析
        4.1.3 对广州市荔湾区芳村小学有关体操训练应用于花样跳绳学习的调查与分析
    4.2 实验对象学情分析
        4.2.1 实验对象学习体操现状分析
        4.2.2 实验对象学习花样跳绳现状分析
    4.3 实验对象情感态度价值观分析
        4.3.1 实验对象心理状态分析
        4.3.2 实验对象思维能力分析
        4.3.3 实验对象团结协作能力分析
        4.3.4 实验对象学习主动性分析
    4.4 实验对象体质水平分析(以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项目为准)
        4.4.1 实验对象爆发力及灵敏素质(50米跑)分析
        4.4.2 实验对象柔韧性(坐位体前屈)分析
        4.4.3 实验对象耐力(一分钟跳绳)分析
        4.4.4 实验对象腰腹力量(一分钟仰卧起坐)分析
    4.5 实验对象基础技术水平分析
        4.5.1 实验对象接受新动作能力分析
        4.5.2 学生按时完成课堂任务情况分析
        4.5.3 实验对象花样跳绳基础技术水平分析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6 致谢
7 参考文献
8 附录
    附录 A 专家信息表
    附录 B 专家访谈提纲
    附录 C 专家调查问卷
    附录 D 学生调查问卷
    附录 E 教师调查问卷
    附录 F 学生家长调查问卷
    附录 G 问卷效度专家评价表
    附录 H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项目及指数表
    附录 I 国家规定花样跳绳一至三级动作教学介绍
    附录 J 实验教学进度表
    附录 K 教案实例
    附录 L 花样跳绳评分表
    附录 M 实验对象体质测试结果
    附录 N 实验对象花样跳绳技术水平测试结果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4)中国基础教育阶段女性数学教育发展研究(1978-2020年)(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提出
    1.2 研究方法与思路
        1.2.1 研究方法
        1.2.2 研究思路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2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背景
    2.1 理论基础
        2.1.1 理论介绍
        2.1.2 概念界定
    2.2 研究背景
        2.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2.2.2 研究时期划分
第3章 女性数学教育历史回顾
    3.1 封建社会——零星的家庭教育
    3.2 1840 -1949 年——女性数学教育的萌芽
    3.3 1949 -1978 年——女性数学教育的发展
        3.3.1 1949 -1956 年的女性数学教育
        3.3.2 1957 -1978 年女性数学教育
    3.4 女数学家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全面恢复时期(1979—1989 年)的女性数学教育
    4.1 时期背景
        4.1.1 女性教育政策及措施
        4.1.2 数学教育理念
    4.2 女性受数学教育情况
        4.2.1 女性受小学数学教育情况
        4.2.2 女性受中学数学教育情况
        4.2.3 存在的问题
    4.3 女性数学教育成就
        4.3.1 女数学家
        4.3.2 女性数学教师
        4.3.3 女性数学教育研究者
    4.4 女性数学教育研究情况
        4.4.1 女性数学教育研究文章统计
        4.4.2 女性数学教育研究内容及特点
        4.4.3 小结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繁荣发展时期(1990—1999 年)的女性数学教育
    5.1 时期背景
        5.1.1 女性教育政策与措施
        5.1.2 数学教育理念
    5.2 女性受数学教育情况
        5.2.1 女性受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育情况
        5.2.2 女性受高中数学教育情况
        5.2.3 存在的问题
    5.3 女性数学教育成就
        5.3.1 女数学家
        5.3.2 女性数学教师
        5.3.3 女性数学教育研究者
    5.4 女性数学教育研究情况
        5.4.1 女性数学教育研究文章统计
        5.4.2 女性数学教育研究内容及特点
        5.4.3 小结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巩固提高时期(2000 年—至今)的女性数学教育
    6.1 时期背景
        6.1.1 女性教育政策与措施
        6.1.2 数学教育理念
    6.2 女性受数学教育情况
        6.2.1 女性受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育情况
        6.2.2 女性受高中数学教育情况
        6.2.3 存在的问题
    6.3 女性数学教育成就
        6.3.1 女数学家
        6.3.2 女性数学教师
        6.3.3 女性数学教育研究者
    6.4 女性数学教育研究情况
        6.4.1 女性数学教育研究文章统计
        6.4.2 女性数学教育研究内容及特点
        6.4.3 小结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经验教训与挑战
    7.2 女性数学教育历史发展
        7.2.1 发展概况
        7.2.2 存在问题
        7.2.3 影响因素
        7.2.4 相关建议
    7.3 女性数学教育研究
        7.3.1 结论
        7.3.2 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5)跨越小栏架游戏对小学生下肢爆发力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游戏的特点符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
        1.1.2 素质教育下体育课程改革的需要
        1.1.3 为提高小学生下肢爆发力提供参考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体育游戏的相关研究
        2.1.1 体育游戏的起源与发展相关理论研究
        2.1.2 跨越小栏架游戏的概念及其应用特点
        2.1.3 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2.1.4 小结
    2.2 爆发力相关研究
        2.2.1 爆发力的定义
        2.2.2 爆发力的训练方法
        2.2.3 爆发力的影响因素
        2.2.4 爆发力的评价手段
        2.2.5 小结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专家访谈法
        3.2.3 问卷调查法
        3.2.4 实验法
        3.2.5 数理统计法
        3.2.6 逻辑分析法
4 实验设计与实施
    4.1 教学实验设计
        4.1.1 实验测试指标的筛选确定
        4.1.2 实验因素的控制
        4.1.3 实验前测
        4.1.4 实验班和对照班教学方法的设计
        4.1.5 实验班和对照班教学计划的设计
        4.1.6 实验后测
    4.2 跨越小栏架游戏的设计和实施
        4.2.1 游戏内容的选择和安排依据
        4.2.2 跨越小栏架游戏的设计
        4.2.3 跨越小栏架游戏的干预过程
        4.2.4 跨越小栏架游戏干预中的运动强度安排
    4.3 游戏干预过程中应遵循的原则
        4.3.1 循序渐进原则
        4.3.2 目的性原则
        4.3.3 竞技性与娱乐性相结合原则
5 结果与分析
    5.1 实验前后实验班和对照班下肢爆发力各项指标对比分析
        5.1.1 T字折返跑成绩对比分析
        5.1.2 站立式50米冲刺跑成绩对比分析
        5.1.3 立定跳远成绩对比分析
        5.1.4 原地纵跳摸高成绩对比分析
    5.2 实验前后两班体育学习兴趣对比分析
        5.2.1 体育学习消极兴趣对比分析
        5.2.2 体育学习积极兴趣对比分析
        5.2.3 运动参与程度对比分析
        5.2.4 关注体育程度对比分析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7 致谢
8 参考文献
9 附录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6)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意义
    1.6 理论基础
    1.7 研究综述
第二章 科学课程教学中小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现状调查
    2.1 调查目的与方法
    2.2 调查设计与实施
    2.3 调查结果与分析
    2.4 启示
第三章 构建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创造性思维培养策略
    3.1 影响创造性思维培养策略制定的因素
    3.2 构建策略的过程及依据
    3.3 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策略的构建
第四章 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创造性思维培养策略准实验研究
    4.1 实验设计
    4.2 实施过程
    4.3 实施效果分析
    4.4 实验结论
第五章 研究结论和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不足
    5.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附录五
附录六
致谢

(7)民国时期书法教育的转型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第一章 民国时期书法教育的历史渊源
    第一节 习字崇文——古代书法教育的学校形态
        一、作为常识的小学书法教育
        二、作为专业的书学专门教育
    第二节 以书取仕——高等书法教育的政治依附
        一、学以养士:书法教育的政治嵌入
        二、书判取士:书法教育的权力依附
    第三节 启蒙晨曦——晚清书法教育的形态转捩
        一、普及识字:书法教育课程形态的初现
        二、推广新知:书法教育艺术形态的萌芽
第二章 民国时期书法教育的社会背景
    第一节 凄风苦雨——民国时期政治经济的秩序危机
        一、民国时期政治的革命多样化诉求
        二、民国时期经济的资本多元化干预
    第二节 波澜横生——民国时期文化艺术的新旧递嬗
        一、民国时期文化的意识形态革命
        二、民国时期艺术的观念形态涤荡
    第三节 多元竞进——民国时期教育发展的革故鼎新
        一、民国时期教育近代化的多元探索
        二、民国时期教育合法化的制度实践
第三章 民国时期书法教育的学制序接
    第一节 私塾与学堂之争——民国时期书法教育学制化序曲
    第二节 习字与国文之争——民国时期中小学书法教育定型
        一、国文初定启新生:书法教育“国文化”的科目归属
        二、乱世飘摇书低落:书法教育“习字化”的功能式微
    第三节 师范与专科之争——民国时期专业化书法教育衍生
        一、薄艺在身:书法技能训练在师范教育中的映射
        二、敬惜字纸:书法文化素养在艺术教育中的嵌入
第四章 民国时期书法教育的内核危机
    第一节 尊今与疑古——汉字存废的娓娓道来
        一、废除汉字:根本解决之根本解决
        二、简化汉字:调和解决之折衷解决
    第二节 标准与大众——书法危机的自我救赎
        一、书虽小道,国魂所系
        二、字字标准,笔笔皆活
    第三节 争锋与迷思——书画革命的观念分化
        一、“善”与“美”:“美术革命”翻转书写审美
        二、“新”与“旧”:“艺术革命”重塑书法教育
第五章 民国时期书法教育的科学逻辑
    第一节 体系化与程式化——书法教育科学化肇始
        一、书法教学体系的规范化建构
        二、书法教学过程的程序化设计
    第二节 标准化与效率化——书法教育科学化实证
        一、书法教育的学科知识“心理化”
        二、书法教育的教学实践“科学化”
    第三节 人本化与个性化——书法教育科学化改良
        一、书法教育教学原理的设计与实践
        二、书法教育学习原理的探究与应用
第六章 民国时期书法教育的社会功用
    第一节 救亡图存与塑造民众——书法教育的政治现代性
        一、从精英到大众:书法教育的“新国民”想象
        二、从守护到拓进:书法教育的“新艺术”图景
    第二节 建造常识与大众传播——书法教育的知识现代性
        一、民国时期书法教育出版的“崭新诞生”
        二、民国时期书法教育思想的“人物引领”
    第三节 颠沛之路与精神存扬——书法教育的民族现代性
        一、从雅集到社团:书法教育的“民间场域”
        二、从内陆到粤港:书法教育的“香港景观”
第七章 民国时期书法教育的回眸展望
    第一节 “应用化”与“艺术化”——书法教育的泛化前景
        一、书法基础教育:从写字转向审美
        二、书法大众教育:从功利走向情怀
    第二节 “科学化”与“专业化”——书法教育的学科审思
        一、“书法学”的身份迷雾:历史交互与文化邂逅
        二、“书法学”的学科建制:现实透视与理想期待
    第三节 “本土化”与“国际化”——书法教育的时代复兴
        一、书法教育的寻根弘道:从守正到创新
        二、书法教育的西方传播:从输出到重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学术成果

(8)面向初中生学习力培养的STEM课程开发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概念界定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 研究思路
第二章 研究综述
    2.1 理论基础
    2.2 关于学习力的研究
    2.3 关于STEM的研究
第三章 面向初中生学习力培养的STEM课程开发模式构建
    3.1 面向初中生学习力培养的STEM课程的特点
    3.2 相关模式的启发
    3.3 面向初中生学习力培养的STEM课程开发模式的构建原则
    3.4 面向学习力培养的STEM课程开发模式
第四章 面向初中生学习力培养的STEM课程开发案例设计
    4.1 课程案例设计
    4.2 研究小结
第五章 面向初中生学习力培养的STEM课程评价研究
    5.1 初中生STEM课程学习现状评价
    5.2 初中生STEM课程学习效果评价
    5.3 初中生学习力评价
第六章 面向初中生学习力培养的STEM课程应用效果研究
    6.1 课程应用实验准备
    6.2 课程实施过程
    6.3 初中生学习力影响分析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7.1 研究结论
    7.2 不足与建议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附录五
附录六
致谢

(9)面向创新能力培养的中小学STEAM教学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信息化时代背景下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1.1.2 STEAM教育的发展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2.1 研究问题与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思路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概念界定
        2.1.1 STEM教育
        2.1.2 STEAM教学模式
        2.1.3 创新能力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2.1 STEAM教育
        2.2.2 创新能力培养
第三章 中小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调查
    3.1 中小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调查问卷分析
        3.1.1 对创新能力的认识及自我评估
        3.1.2 学生的创新能力学习情况
        3.1.3 所在学校对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基本情况
        3.1.4 教师课堂教学对创新能力的培养情况
        3.1.5 对培养创新能力的想法和建议
    3.2 中小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调查结论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面向创新能力培养的中小学STEAM教学模式的构建
    4.1 理论基础
        4.1.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4.1.2 多元智能理论
        4.1.3 做中学理论
        4.1.4 项目式学习理论
    4.2 已有教学模式的启发
        4.2.1 创客—STEM教学模型
        4.2.2 STEM教学模式
        4.2.3 面向创新能力培养的小学Scratch课程研究性学习模式
    4.3 主要理念
        4.3.1 从生活实际出发
        4.3.2 跨学科知识整合
        4.3.3 做中学
    4.4 面向创新能力培养的中小学STEAM教学模式构建
        4.4.1 教学目标
        4.4.2 活动设计
        4.4.3 活动过程
        4.4.4 活动评价
第五章 面向创新能力培养的中小学STEAM教学模式的实践应用
    5.1 实验准备阶段
        5.1.1 实验思路
        5.1.2 实验安排
        5.1.3 变量分析
        5.1.4 实验假设
        5.1.5 实验内容的选择
        5.1.6 实验工具
        5.1.7 实验教学设计
    5.2 实验实施阶段
        5.2.1 实验班教学实施过程
        5.2.2 对照班教学实施过程
    5.3 实验结果分析
        5.3.1 教学实施效果分析
        5.3.2 创新能力测量分析
    5.4 实验结论
    5.5 实验反思
        5.5.1 教学过程存在问题
        5.5.2 教学模式改进策略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
    6.3 创新之处
    6.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Ⅰ 中小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Ⅱ 教学实施效果调查问卷
附录Ⅲ 教学实施效果师生访谈提纲
附录Ⅳ 威廉斯创造力倾向测量表
附录Ⅴ 万花筒创意设计表
致谢
硕士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10)团体沙盘游戏对中轻度智力障碍儿童行为问题的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概念界定
        二、儿童行为问题相关的文献综述
        三、团体沙盘游戏治疗的研究综述
        四、总结
第二章 研究方法与内容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方法
    三、技术路线
    四、研究内容
第三章 智力障碍儿童行为问题现状
    第一节 研究程序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工具
    第二节 智力障碍儿童行为问题研究结果与总结
        一、智力障碍儿童行为问题与全国常模比较
        二、智力障碍儿童行为问题的性别差异比较
        三、智力障碍儿童行为问题的年级差异比较
        四、智力障碍儿童行为问题是否为独生子女差异比较
        五、智力障碍儿童行为问题主要照顾者差异比较
    第三节 智力障碍儿童行为问题现状讨论
        一、智力障碍儿童行为问题与全国常模比较
        二、智力障碍儿童行为问题性别差异
        三、智力障碍儿童行为问题年级差异
        四、智力障碍儿童行为问题独生子女差异
        五、智力障碍儿童行为问题主要照顾者差异
第四章 团体沙盘游戏对中轻度智力障碍儿童行为问题的干预研究
    第一节 团体沙盘游戏治疗方案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假设
        三、团体沙盘游戏干预方案
    第二节 团体沙盘游戏对中轻度智力障碍儿童行为问题干预的研究结果
        一、团体沙盘游戏干预前实验组和对照组行为问题差异性检验
        二、团体沙盘游戏干预后实验组行为问题差异性检验
        三、团体沙盘游戏干预后对照组行为问题差异性检验
        四、团体沙盘游戏主题特征
        五、团体沙盘游戏治疗阶段总结
    第三节 团体中个人成长案例
        一、个案基本情况
        二、个案评估
        三、团体沙盘游戏干预过程
        四、总结
    第四节 团体沙盘游戏对中轻度智力障碍儿童行为问题干预的讨论
        一、团体沙盘游戏对中轻度智力障碍儿童行为问题干预效果讨论
        二、团体沙盘游戏对中轻度智力障碍儿童行为问题干预成效的原因分析
        三、团体沙盘游戏干预中轻度智力障碍儿童行为问题应注意的问题
第五章 结论
第六章 总结
    一、研究创新
    二、研究反思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 Conners父母用症状问卷
    附录 B 观察记录表
    附录 C 团体沙盘记录表
    附录 D 沙盘主题特征编码表(蔡宝鸿整理)(部分)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四、广州市学习困难小学生智力状况的对照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流动儿童学业拖延行为的小组干预研究[D]. 陈金凤. 华东理工大学, 2021(08)
  • [2]特奥融合足球干预影响融合伙伴、教师及志愿者态度的研究[D]. 符鑫博. 广州体育学院, 2020(07)
  • [3]体操训练对小学生花样跳绳学习能力的影响研究 ——以广州市荔湾区芳村小学为例[D]. 崔建峰. 广州体育学院, 2020(08)
  • [4]中国基础教育阶段女性数学教育发展研究(1978-2020年)[D]. 冯俊琪.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5]跨越小栏架游戏对小学生下肢爆发力影响的实验研究[D]. 官永华. 广州体育学院, 2020(06)
  • [6]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策略研究[D]. 李娜. 广州大学, 2020(07)
  • [7]民国时期书法教育的转型与发展研究[D]. 贾韬.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3)
  • [8]面向初中生学习力培养的STEM课程开发与实践研究[D]. 崔圳超. 广州大学, 2019(01)
  • [9]面向创新能力培养的中小学STEAM教学模式研究[D]. 梁宇靖. 广州大学, 2019(01)
  • [10]团体沙盘游戏对中轻度智力障碍儿童行为问题的干预研究[D]. 杨晶. 云南师范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广州市学习困难小学生智力状况比较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