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卫生城镇与农村可持续发展

创建卫生城镇与农村可持续发展

一、创建卫生镇与农村可持续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简秋仪[1](2021)在《广东省F县C镇乡村振兴驻镇帮扶工作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刘波[2](2018)在《元竹镇农村环境污染治理措施的不足及其对策研究》文中指出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始终是一个制约农村经济发展、村民生活环境改善的重大民生问题。农村环境污染后导致了农业生产遭到破坏、村民生活环境趋于恶化、农村生态资源受到威胁等一系列问题,村民对于美好生活的满足感和幸福感大大降低。同时也影响到美丽乡村建设的进程。因而农村环境污染的治理迫在眉睫,而想要系统解决这一问题还需下一番绣花针的功夫。综合整治农村环境污染的现状,基层政府在这一过程中当有所作为,发挥出治理主体的主导作用。元竹镇基层政府应针对本地农村环境污染的现状问题,结合过去在政治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吸取过去整治过程中的教训,积极作为。更加科学地、符合实际地增强环境保护政策制定中的导向作用、提高自身和村居自治组织的环境管理能力、引导村民有效参与农村环境污染的治理,并在环境保护基础性设施投入上、建设上、管理上、维护上探索发挥市场化机制在农村环境污染治理中的资源配置作用。本文以元竹镇农村环境污染问题为例,概括了元竹镇农村环境污染的现状、总结了过去元竹镇镇政府在农村环境污染问题上的治理措施、分析了过去的治理措施上的不足及不足产生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更为完善的元竹镇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对策。并试图以元竹镇农村环境污染治理为基点,形成一个适用范围更为广泛的农村环境污染治理体系,为与元竹镇相似地区的农村环境污染治理提供解决方案。

戴亦唯[3](2014)在《国家卫生镇创建中的地方性实践 ——以吴江S镇为例》文中认为国家卫生城镇创建活动是全民爱国卫生运动的一个关键环节。近年来,我国经济与社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群众对健康的理念和要求逐步提高,人民对国家卫生城镇创建活动有了更高的要求和期待,创卫活动也随着改革的浪潮而不断变革。本文以基层乡镇为视角,通过对文中案例的分析,指出当前吴江区在公共卫生领域,创建国家卫生镇的一套经验做法,并对当地政府创建国家卫生镇的组织机制与运行机制等进行系统论述。研究创卫对推动当地社会经济事业发展、提升卫生环境质量和促进居民健康意识的作用,并剖析政府在创卫工作过程中的不足之处,重点探讨国家卫生镇创建中互动主体的行动逻辑,构建改进卫生城镇创建工作以及卫生管理的对策与措施。论文通过实地调研,首先介绍了S镇创卫的总体概况,如硬件基础、取得成效和存在的问题。S镇经济发展较为迅速而卫生基础相对薄弱,在声势浩大的创卫活动中,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推动了乡镇经济的发展、提升了卫生环境的质量、促进了居民的健康意识。同时也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暴露出许多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如卫生管理能力不强,政府创卫的指导思想和工作方式的误区等。在此基础上对S镇的创卫运作机制、互动主体的行动逻辑以及运作策略进行详细叙述。政府通过有效的组织机制、动员机制和执行机制把各个职能部门相互联系起来,同时合理配置创卫资金,充分发挥每一个环节的作用,保证创卫各项工作顺利完成。政府、居民和企事业单位各自站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立场相互博弈,对创卫活动产生了不同的影响。论文最后针对存在的问题,探讨互动主体关系的协调,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构建经济发展、社会生活和卫生环境的良性循环,探索创卫的有效路径。并提出四条对策建议:建立健全卫生长效管理机制,加强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国家卫生镇考核机制,巩固国家卫生镇的品牌效应;提升居民健康素养,倡导良好的卫生习惯以及健康的生活方式;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加大对重点行业的监管力度。

丁昊骏,吉华祥[4](2012)在《扬州市创建卫生镇成效与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创建卫生镇村活动是将爱国卫生运动落实到农村,推进基层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群众生产生活环境,促进群众身体健康的有效载体。扬州市2002年取得国家卫生城市荣誉称号后,积极将创卫工作向农村辐射,按照"政府主导,科学规划,群众参与,建

杨晓梅[5](2011)在《当代中国社会建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社会建设理论概念的提出,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事业的总体布局,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思路的重大转变,以此为起点,中国进入了一个以社会建设带动整体建设、以社会改革带动整体改革的全面发展的崭新阶段。当代中国“社会建设”概念被提出并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与中国共产党发展观的转变息息相关。党执政理念和执政方式历经四代中央领导集体的艰辛探索与实践,从“发展是硬道理”到“科学发展观”、从“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发展”、从改善民生是为分享发展成果到把改善民生与经济增长紧密结合,经历了长达半个世纪的曲折历程,体现了党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规律有了新的认识。进入公共管理时代,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建设的主体不应当是单一的,政府部门只是社会建设的责任主体,社会组织以及企业部门一起构成社会建设中的不可或缺的主体。当前在社会建设实践中,三大部门关系不十分明晰,特别突出的是政府力量很强大,社会组织没有发挥自己应有的功能,还不能有效的弥补市场失灵、政府失灵和发挥参与社会管理的作用。在新时期社会建设中,政府、社会组织的角色应当合理定位,改革制约社会组织发展的体制机制,进一步改善社会组织发展的制度环境,使其成长为社会建设的一支重要主体力量,既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途径,也是我国社会建设的必经之路。改善和保障民生,是当代中国最为紧迫的问题。民生问题直接体现政府发展社会事业的能力与行为,反映一定时期国家和政府对社会公平正义的制度安排和政策导向,也最能体现出执政党和政府治国理政的理念。目前改善民生要在就业问题、收入分配问题、住房价格和社会保障问题、教育和医疗卫生事业等方面进一步加强。改善民生,重在加强社会事业建设。由于社会制度与社会政策的失衡与短缺,我国社会事业发展严重滞后。党和政府发展观的演变以及国家经济实力的提升为发展社会事业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发展社会事业,主要从四方面着手: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扩大政府公共服务职能;改革财税体制,确保财政对发展社会事业的支持;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改善农村民生:深化民生领域的管理体制改革,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我国社会经济急剧转型,使得社会结构处于失衡状态,突出表现为以占有大量资源为特征的强势群体和以拥有大量人口为特征的弱势群体的社会分野局面形成。不合理的阶级阶层结构,导致我国社会关系结构的重大变化。优化社会阶级阶层结构,理顺各阶层之间的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内容。当前我国社会结构呈现出五方面特点:一是阶层间差距拉大倾向,贫富差别悬殊;二是底层群体弱势化、边缘化倾向;三是中间阶层规模小,社会结构紧张显现;四是阶层固化倾向,底层向上流动渠道日益变窄;五是强势精英群体结盟倾向,影响国家政策的制定。优化社会阶层结构:第一要改革收入分配制度,缩小阶层间差距;第二要努力发展经济,创造就业岗位,减少低收入群体的数量;第三要建立合理流动机制,积极打造中产阶级;第四要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市场经济的发展、所有制结构的变动和社会流动加剧三方面原因使得社区建设成为我国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基础。我国城市社区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社区自治组织不成熟,阻碍了社区自治的发展。由于体制机制的原因,居民委员会承担了大量的行政事务,始终不能摆脱“政府的腿”的地位,使其自治功能无法发挥,导致居民对其认同感降低;二是社区社会组织发育不完善,影响社区服务业的发展。由于政社不分体制的根本原因,社区社会组织缺乏应有的独立地位,使其社会作用未能充分发挥出来;三是社区居民参与意识不强,社区可持续发展动力不足。主要表现在缺乏参与意识、参与内容有限、参与率低、参与低效和参与的制度化程度低;四是法制化不健全,社区自治法律缺位;五是社区财力有限,影响社区建设的长远规划。推进社区建设,前提是要理顺政府与社区的关系,明确政府和社区各自的职责;居民参与是社区发展的基础和动力,要逐步推进直接选举和竞争选举,建立居民参与社区管理的制度化机制;要大力培育社区自治组织,以解决大政府负担过重的问题;以提升公共服务质量为中心,拓展社区服务的类型与机制。我国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经济发展方式的深刻转变、改革进入攻坚阶段以及解决社会深层次矛盾与需求,都客观上要求必须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创新与加强社会管理。当前我国社会管理存在的突出问题是:政府职能缺位、越位、错位现象严重,社会管理责任主体作用未能有效发挥;公民社会发育不成熟,社会管理协同、参与主体作用受到约束;社会管理运行机制不完善;二元社会管理体制特征突出。创新社会管理体制的路径选择:以建设服务型政府为目标,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定位;以加强公共服务为基本思路,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打破事业单位一统天下的局面,积极促进社会力量参与社会公益服务;调整社会治理模式,促进公民社会协同发展;建立和完善社会管理运行机制;改革城乡二元社会管理体制,实现城乡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刘薇[6](2010)在《江苏省农村循环经济评价与实现研究》文中认为国家对循环经济的重视程度正不断加大,并提出了在农村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思想。在农村发展循环经济是提高资源的利用率,真正实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有效途径。就江苏而言,江苏省率先全面启动了循环经济建设的计划,并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为期3年的第一轮循环经济建设试点,共有108家试点单位,涉及到开发区、工业园区、农村、工业企业、三产服务业以及街道社区等各个领域。目前,虽初见成效,但是并没有普及,只有示范村发展状况较好,那么如何在农村进一步推进实现循环经济是当下应该重视与考虑的问题。本研究在目前全国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背景指导下,着眼于农村循环经济的推进与实现。首先,本文简要地概述了国外对循环经济和农村循环经济的研究现状,详细阐述了国内对循环经济、农村循环经济的研究成果,并对其作出了简单的述评,为本文的研究指明方向。在此基础上,深入探究了可持续发展理论、系统工程学理论和环境价值论等,将其作为本研究的理论支撑。然后,本文以农村循环经济的基本理论为依托,从其内涵着手,试图从农村资源、农村环境、农村经济和农村社会四个角度构建一套相对科学、完整的农村循环经济指标评价体系。结合江苏省的实际现状,查阅2005年-2009年各种统计年鉴,搜集相关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指标体系进行筛选,使其更具有江苏地域特色,符合江苏实际情况。最后,运用层次分析法对江苏省农村循环经济的发展现状进行评价,并从可持续发展论、系统工程论、环境价值论三个角度深入分析制约江苏省农村循环经济发展的障碍因素。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探究在政府如此大力度的支持下,农村循环经济的发展水平到底如何,从而探索在江苏省大规模推行农村循环经济的有效途径,对积极创建生态农村,改革农村产业结构使其更趋于合理化,消除阻碍江苏省发展循环经济的障碍因素,加快实现“绿色江苏”,具有一定的指导依据和现实基础。

郝光超,郝腾,吕娟,刘明钊[7](2010)在《创建省级卫生乡镇 建设和谐新农村》文中指出郭家坝镇是全国优质脐橙生产龙头乡镇,是湖北省200个重点乡镇之一,是第一批新农村建设小康试点镇,属三峡库区移民大镇。近3年来,镇党委、镇政府高度重视创建省级卫生镇工作,实践科学发展观,实施建设依山傍水现代化生态新集

郑喜淑[8](2010)在《少数民族生态文化资源保护与文化产业研究 ——以图们江区域朝鲜族聚居村为个案》文中研究说明本文研究的图们江区域朝鲜族聚居村位于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东与俄罗斯滨海边疆区毗邻,南隔图们江与朝鲜咸镜北道、两江道相望,边境线长达755.2公里,其中中朝边境线522.5公里,中俄边境线232.7公里。2006年,因朝鲜族人口减少和行政区域合并等原因,图们江区域朝鲜族村由1980年的1000多个减少到395个,其中边境村187个。朝鲜族人口占70%以上的村有99个,占边境村总数的52.9%。本研究共分绪论、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绪论主要介绍了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以及研究方法。第一章论述了生态文化资源保护与建构文化产业的理论基础。探讨了生态文化与文化产业的概念;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依据;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及前景;文化产业对图们江区域发展的意义。第二章以田野调查资料为依据介绍了图们江区域朝鲜族聚居村概况;图们江区域朝鲜族聚居村文化资源;图们江区域朝鲜族聚居村现存问题与评价。第三章论证了图们江区域朝鲜族聚居村生态文化资源及保护价值。主要讲述了对图们江区域文化资源中的生态文化的考察。第四章主要通过中韩两国文化资源数据库的比较和文化产业开发模式的借鉴,利用战略管理的重要分析工具,对图们江区域建构文化产业的优势、劣势、机遇、挑战进行了SWOT分析,做了图们江区域朝鲜族聚居村建构文化产业的实证研究。第五章建构了图们江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文化产业的三种模式,即文化内容主题村建设模式、文化内容数字化模式和文化内容创意产业链模式。本文研究的特点:一是以丰富的案例为借鉴,始终以“文化内容”(文化资源)为依托研究文化产业;二是在民族学视野下以生态人类学的理论为依据,研究文化产业的最高端生态文化产业;三是以多种学科交叉理论为基础建构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模式。本研究的创新点:(一)首次提出了保护、传承和发展图们江区域朝鲜族聚居村生态文化资源,并建构可持续发展的图们江区域朝鲜族聚居村文化产业的三种模式。即:“聚居村”文化内容“主题村”建设模式;图们江区域数字化“文化内容库”模式;主题村建设模式和数字化文化内容融合发展的文化内容数字化“创意产业链”模式。(二)论证了从文化产业到文化创意产业的实践模式理论。本研究的意义:(一)民族学视野下以生态人类学理论为支撑,阐述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大有可为。(二)三种模式,不仅能够保护和开发利用,而且可以防止朝鲜族文化流失和被争夺。也为当地政府和当地居民带来产业扩大化和极大化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史建明[9](2008)在《溧阳市创建卫生镇村工作特点与成效》文中研究指明

潘毅[10](2004)在《农村健康教育的进展与挑战》文中研究表明

二、创建卫生镇与农村可持续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创建卫生镇与农村可持续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2)元竹镇农村环境污染治理措施的不足及其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一)选题的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内容及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四、本文创新与不足
    五、与本选题相关的主要概念及理论
        (一)农村环境污染及相关概念界定
        (二)相关理论依据
第一章 元竹镇农村环境污染的现状及影响
    一、元竹镇基本情况
        (一)元竹镇自然环境
        (二)元竹镇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三)元竹镇农业生产
    二、元竹镇农村环境污染现状
        (一)农业生产活动导致的污染
        (二)乡镇工业活动产生的污染
        (三)农村生活活动产生的污染
    三、元竹镇农村环境污染严重带来的影响
        (一)农业生产环境遭到破坏
        (二)居民生活环境趋于恶化
        (三)农村生态资源受到威胁
第二章 元竹镇农村环境污染现行治理措施
    一、元竹镇农村环境污染现行治理措施内容
        (一)基层政府的行政行为
        (二)村居自治组织参与治理
        (三)村民参与措施
        (四)市场参与与技术创新的应用
    二、元竹镇农村环境污染现行治理配套措施
        (一)明确镇村领导分工职责
        (二)强化日常巡查督办力度
        (三)严格责任主体考评考核
        (四)建立健全相关规章制度
第三章 元竹镇农村环境污染现行治理措施的不足
    一、基层政府的治理措施缺陷
        (一)实际责任主体不明确
        (二)运行管护人员不足
        (三)污染物处理方式的滞后
        (四)采取“一刀切”的治理方式
        (五)缺乏有力的长效治理手段
    二、社会及市场治理措施缺陷
        (一)村民自治组织被动应付治理
        (二)环保理念未能深入人心
        (三)市场参与度不高
        (四)治理技术应用程度低
第四章 元竹镇农村环境污染现行治理措施不足的成因
    一、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发展滞后
        (一)资金投入不足
        (二)垃圾及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水平低下
        (三)饮水工程及厕所改造建设程度落后
        (四)现有的环保设施管理和运行水平较低
    二、基层政府及村居自治组织未能积极发挥有效职能
        (一)基层政府唯经济至上的政绩观
        (二)基层政府未设立专门的农村环保机构
        (三)基层政府现行的治理手段低效
        (四)村居自治组织在环境治理中的“自治缺位”
    三、村民参与程度不够
        (一)村民的环保意识薄弱
        (二)村民可用与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资源不足
        (三)村民参与途径和权利受限
        (四)村民未能有效掌握环境信息
    四、农村环保体系不健全
        (一)现行的农村环保责任机制不到位
        (二)农村环保市场运作机制不完善
        (三)农村环保监督机制成效不明显
        (四)考核奖惩机制不科学
第五章 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国内经验及借鉴
    一、国内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经验
        (一)浙江省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经验
        (二)长沙安沙镇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经验
    二、对改善元竹镇农村环境的借鉴
        (一)树立“三生统筹”政策理念
        (二)加强基层政府和村居自治组织治理能力
        (三)推动村民积极参与
        (四)充分运用市场机制
        (五)完善农村环境污染治理体系
第六章 元竹镇农村环境污染现行治理措施不足的对策
    一、增强政策制定中的导向
        (一)平衡经济发展政策
        (二)切实增强农村环保政策的实效性
        (三)提高农村经济产业结构水平
        (四)发展可持续的生态农业
    二、提高基层政府和村居自治组织的环境管理能力
        (一)牢固树立绿色生态发展理念
        (二)优化基层政府农村环境污染治理手段
        (三)持续增强基层政府对农村环保的投入力度
        (四)充分发挥村居自治组织在农村环境污染治理中的“自治”能力
    三、引导村民有效参与农村环境污染治理
        (一)保障村民参与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途径和权利
        (二)合理保证村民参与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利益诉求
        (三)不断丰富环境信息公开渠道
        (四)强化村民环保意识中对环保知识要素的需求
    四、发挥市场在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作用
        (一)探索在基础性设施建设运营中引入市场份额
        (二)积极从市场中引入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技术
        (三)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参与农村环境污染治理
        (四)面向市场拓建农村环境污染治理投融资渠道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3)国家卫生镇创建中的地方性实践 ——以吴江S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依据
        1.3.1 理论依据
        1.3.2 现实依据
    1.4 文献综述
        1.4.1 国外文献综述
        1.4.2 国内文献综述
        1.4.3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研究法
        1.5.2 案例分析法
        1.5.3 统计分析法
    1.6 可能的创新点
第二章 吴江区S镇创建国家卫生镇的现状描述
    2.1 创建国家卫生镇的基础
        2.1.1 卫生基础
        2.1.2 经济基础
        2.1.3 居民意愿
    2.2 创建国家卫生镇取得的成效
        2.2.1 推动了乡镇经济的发展
        2.2.2 提升了卫生环境的质量
        2.2.3 促进了居民的健康意识
第三章 创建国家卫生镇的运作机制
    3.1 组织机制及职能
    3.2 资金配置机制
    3.3 动员机制
    3.4 执行机制
第四章 国家卫生镇创建中互动主体的行动逻辑
    4.1 互动主体的行动逻辑
        4.1.1 政府:只要结果
        4.1.2 居民:毁誉参半
        4.1.3 企事业单位:协同配合
    4.2 互动主体的运作策略
        4.2.1 基层政府的监管策略:考核评估制度
        4.2.2 居民的参与策略:从被动到主动
        4.2.3 企事业单位的执行策略:政策“变通”
第五章 讨论和建议
    5.1 几点探讨
        5.1.1 政府、居民、企事业单位三者关系的协调
        5.1.2 经济发展、社会生活与卫生环境的良性循环
    5.2 对策建议
        5.2.1 建立健全卫生长效管理机制,强化卫生基础设施建设
        5.2.2 完善国家卫生镇考核机制,巩固国家卫生镇的品牌效应
        5.2.3 提升居民健康素养,倡导良好的卫生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5.2.4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加大对重点行业的监管力度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及发表文章

(5)当代中国社会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一、社会建设命题的提出
    二、研究现状评述
    三、研究框架
    四、主要研究方法
第一章 社会建设概念与内涵
    一、社会建设的概念
        (一) 从"社会"范畴的角度定义社会建设
        (二) 从社会系统的角度定义社会建设
        (三) 社会建设概念
    二、相关概念辨析
        (一) 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
        (二) 社会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
        (三) 社会建设和社会发展
        (四) 社会建设与社会事业建设
    三、社会建设的主要内容
        (一) 发展社会事业
        (二)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三) 创新社会管理体制
        (四) 培育监管社会组织
        (五) 优化社会阶层结构
        (六) 健全社会利益协调机制
        (七) 加强社区建设
第二章 社会建设理论形成的历史进程及其重大意义
    一、社会建设理论形成过程
        (一) 毛泽东主张物质文明建设的思想
        (二) 邓小平倡导两个文明都要抓的建设理念
        (三) 江泽民提出三个文明共同建设的理念
        (四) 胡锦涛提出和谐社会全面发展的理念
    二、社会建设理论提出的时代背景
        (一) 中国深化改革进入攻坚阶段
        (二) 经济社会发展严重失衡的现实
        (三) 党的执政基础面临巨大挑战
        (四) 国家经济实力的不断增长
    三、社会建设理论形成的重要意义
        (一) 标志着中国社会发展进入一个崭新阶段
        (二) 体现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任务和追求
        (三) 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
第三章 社会建设的目标及价值取向
    一、建国以来中国社会建设目标的历史演变
        (一) 实现四个现代化
        (二) 建设小康社会
        (三)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四) 构建和谐社会
    二、社会建设的价值取向
        (一) 共同富裕
        (二) 以人为本
        (三) 公平正义
第四章 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发展社会组织,健全社会建设主体
    一、社会组织的概念与发展历程
        (一) "社会组织"新概念的提出及其实质
        (二) 改革开放后我国社会组织的兴起与发展
        (三) 社会组织的分类
    二、社会组织成为社会建设主体的依据
        (一) 理论依据
        (二) 现实依据
    三、社会组织在社会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一) 提供公共产品
        (二) 进行利益表达
        (三) 调整社会矛盾
        (四) 保护弱势群体
        (五) 提供就业机会
    四、社会组织主体作用不明显原因分析
        (一) 政社不分,自治程度不高
        (二) 定位不明,营利化倾向明显
        (三) 双重体制,管理混乱现象突出
        (四) 法制不全,社会公信力不高
    五、发展社会组织,培育社会建设主体力量
        (一) 政府要大力引导和推动社会组织发挥积极作用
        (二) 加强对社会组织的管理和监督
        (三) 建立健全社会组织法律体系
        (四) 加强社会组织自身建设
第五章 社会建设的战略重点:发展社会事业,保障和改善民生
    一、民生问题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一) 民生与民生问题
        (二) 社会事业与民生问题
        (三) 民生问题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二、改革30年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事业发展取得的成就
        (一) 教育事业发展成就
        (二) 医疗卫生事业取得的成就
        (三) 就业与再就业取得进展
        (四) 居民的住房及生活设施有了极大的改善
        (五) 社会保障事业进展显着
        (六) 环境保护与综合整治工作成绩显着
    三、当前我国民生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 民生现状
        (二) 民生问题的主要原因分析
    四、发展社会事业,保障和改善民生
        (一) 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有利条件
        (二) 发展社会事业,保障和改善民生
第六章 社会建设的核心内容:优化社会结构、调整社会关系
    一、社会结构与社会分层理论
        (一) 马克思与韦伯的社会结构与社会分层理论
        (二) 社会学界关于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理论
        (三) 社会阶层理论的目的和实质
    二、改革开放后我国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
        (一) 传统阶级阶层结构的变化
        (二) 新社会阶层(群体)的兴起、形成及其社会特征
    三、当代社会阶层结构的特点
        (一) 阶层间差距拉大倾向,贫富差别悬殊
        (二) 底层群体弱势化、边缘化倾向
        (三) 中间阶层规模小,社会结构紧张显现
        (四) 阶层固化倾向,底层向上流动渠道日益变窄
        (五) 强势精英群体结盟倾向,影响国家政策的制定
    四:优化社会阶层结构,理顺社会关系
        (一) 改革收入分配制度,缩小阶层间差距
        (二) 创造就业岗位,减少低收入群体数量
        (三) 建立合理流动机制,积极打造中产阶层
        (四) 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破除城乡二元体制
第七章 社会建设的基础路径:加快社区建设,实现居民自治
    一、社区建设在我国的倡导与发展
        (一) 社区概念的引进
        (二) 社区内涵的延伸
        (三) 社区建设的倡导及发展
    二、社区建设成为社会建设基础路径的历史必然性
        (一) 市场经济发展
        (二) 所有制结构变动
        (三) 社会流动加剧
    三、城市社区建设的现状与面临的问题
        (一) 社区建设现状及问题
        (二) 对社区建设存在问题的综合分析
    四、加快社区建设,实现居民自治
        (一) 理顺政府与社区的关系
        (二) 大力培育社区社会组织
        (三) 拓宽居民参与社区自治的途径
        (四) 拓展社区服务的类型与机制
        (五) 完善社区相关的法律制度
        (六) 政府要提供充足的社区建设资金
第八章 社会建设的根本保障:深化行政改革,创新社会管理体制
    一、和谐社会建设需要社会管理体制不断改革与创新
        (一) 社会管理与社会管理体制内涵
        (二) 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创新社会管理体制的必然性
    二、社会管理的国际经验
        (一) 当代西方社会管理的基本特征
        (二) 西方政府社会管理的社会化趋势与市场化趋势
    三、当前我国社会管理面临挑战及问题
        (一) 社会管理改革取得的进展
        (二) 转型期地方政府社会管理创新内容
        (三) 当前社会管理面临的挑战
        (四) 社会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四、深化行政改革,创新社会管理体制
        (一) 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
        (二) 打破事业单位垄断的局面
        (三) 调整社会治理模式
        (四) 建立和完善社会管理运行机制
        (五) 改革二元社会管理体制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6)江苏省农村循环经济评价与实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综述
        1.3.1 国外关于循环经济、农村循环经济研究综述
        1.3.2 国内关于循环经济、农村循环经济研究综述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图
    1.5 论文可能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农村循环经济的理论基础
    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 系统论
    2.3 环境价值论
        2.3.1 环境公共物品与环境价值
        2.3.2 环境影响外部性与环境价值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农村循环经济发展水平指标体系的构建
    3.1 农村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1.1 农村循环经济的内涵
        3.1.2 指标体系的构建功能
        3.1.3 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3.1.4 指标体系构建的整体思路
        3.1.5 农村循环经济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及指标的初步选取
        3.1.6 具体评价指标说明
    3.2 指标的无量纲化处理
    3.3 指标的筛选
    3.4 权重的确定
    3.5 评价指数计算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江苏省农村循环经济指标体系评价
    4.1 江苏省发展农村循环经济背景
        4.1.1 农村资源利用概况
        4.1.2 农村环境负担概况
        4.1.3 农村经济支持概况
        4.1.4 农村社会进步概况
    4.2 江苏省农村循环经济发展综合评价
        4.2.1 原始数据的收集
        4.2.2 原始数据无量纲化处理
        4.2.3 对江苏省农村循环经济评价指标进行筛选
        4.2.4 调整后的江苏省农村循环经济指标评价体系
        4.2.5 权重的确定
    4.3 江苏省农村循环经济综合评价指数和分类评价指数的计算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江苏省农村循环经济评价结果与问题分析
    5.1 评价结果分析
        5.1.1 总体变化趋势分析
        5.1.2 各子系统变化趋势分析
    5.2 协调度分析
    5.3 江苏省在推进实现农村循环经济方面取得的成果
    5.4 江苏省在推进实现农村循环经济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5.4.1 农村资源子系统存在的问题
        5.4.2 农村环境子系统存在的问题
        5.4.3 农村经济子系统存在的问题
        5.4.4 农村社会子系统存在的问题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推进实现江苏省农村循环经济的对策建议
    6.1 完善循环经济法律法规,加快实现农村循环经济的规范化
    6.2 对农村资源子系统的对策建议
        6.2.1 深度开发耕地资源,大力发展高效农业
        6.2.2 加大科技财力投入,多渠道利用秸秆资源,实现资源有效循环
        6.2.3 改善农业资源开发利用政策,使资源的节约与循环利用规范化
    6.3 对农村环境子系统的对策建议
        6.3.1 全面推广高新技术,完善科技服务体系
        6.3.2 充分调动农民和企业的积极性,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
    6.4 对农村经济子系统的对策建议
        6.4.1 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均衡农、林、牧、副、渔各业发展
        6.4.2 扩大农产品出口企业的生产规模,向多元化市场进军
        6.4.3 建立农产品价格政策支持机制,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
    6.5 对农村社会子系统的对策建议
        6.5.1 培育新型农民,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
        6.5.2 更新观念,提高剩余劳动力整体素质,促使农村产业吸收消化
    6.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7)创建省级卫生乡镇 建设和谐新农村(论文提纲范文)

1 创建卫生镇,为经济和社会的科学发展创造良机
    1.1 创建卫生镇,营造环境优势振兴经济
    1.2 创建卫生镇,推进农村城市化进程,强化基础性建设
        1.2.1 狠抓硬化工程。
        1.2.2 狠抓净化工程。
        1.2.3 狠抓绿化工程。
        1.2.4 狠抓美化工程。
        1.2.5 狠抓亮化工程。
        1.2.6 狠抓配套工程。
    1.3 创建卫生镇,有效保护环境,人居环境提高
    1.4 创建卫生镇,确保公共场所及饮用水卫生
    1.5 创建卫生镇,食品卫生安全有保障
    1.6 创建卫生镇,除害防病维护居民身体健康
        1.6.1 加大除四害力度,创造卫生环境。
        1.6.2 加强传染病管理,确保人民健康。
    1.7 创建卫生镇,促进居民卫生健康知识、行为形成,文明素质大大提高
2 创建卫生镇努力方向

(8)少数民族生态文化资源保护与文化产业研究 ——以图们江区域朝鲜族聚居村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S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三、相关学术研究动态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生态文化资源保护与建构文化产业理论基础
    第一节 生态文化与文化产业
        一、生态文化与文化产业的概念
        二、生态文化的特征与文化产业发展趋势
        三、民族学视野下的生态文化产业概念——社会可持续发展
        四、建构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第二节 文化资源产业化的理论基础
        一、文化资源的基本含义
        二、文化资源产业化的马克思文化生产力理论
        三、文化资源产业化的文化资本理论
        四、民族文化产业化发展的理论
    第三节 文化产业与图们江区域可持续发展
        一、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依据
        二、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及前景
        三、文化产业对图们江区域发展的意义
第二章 图们江区域朝鲜族聚居村文化资源及现状
    第一节 图们江区域朝鲜族聚居村的诸种环境因素
        一、图们江区域朝鲜族聚居村地理环境
        二、图们江区域朝鲜族聚居村生态环境
        三、图们江区域朝鲜族聚居村历史环境
    第二节 图们江区域朝鲜族聚居村文化资源概况
        一、图们江区域朝鲜族聚居村调查概况
        二、图们江区域朝鲜族聚居村文化资源一览表
    第三节 图们江区域朝鲜族聚居村文化发展存在问题及其思考
        一、图们江区域朝鲜族聚居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二、图们江区域朝鲜族聚居村文化产业发展思考
第三章 图们江区域朝鲜族聚居村生态文化资源及保护价值
    第一节 图们江区域朝鲜族聚居村农耕文化中的生态文化
        一、图们江区域朝鲜族聚居村稻作文化
        二、图们江区域朝鲜族聚居村苹果梨文化
        三、舞蹈"农乐舞"中展现的农耕生态宗教习俗文化
        四、小说《苦难的年代》与《流泪的图们江》中的环境适应故事
    第二节 图们江区域朝鲜族聚居村生活领域中的食宿生态文化
        一、朝鲜族居址选择与房屋结构中的生态文化
        二、朝鲜族饮食中的生态文化
    第三节 图们江区域朝鲜族聚居村制度文化中的生态文化
        一、龙井三合天佛指山保护区松茸管理圈的生态文化
        二、珲春为龙头的水域、湿地、边境区域生态旅游文化
        三、图们江流域非物质文化的生态型
        四、以长白山为中心的"人与生物圈"区域生态文化
    第四节 图们江区域朝鲜族聚居村生态文化资源保护及价值
        一、图们江区域朝鲜族聚居村生态文化资源的特点
        二、图们江区域朝鲜族聚居村生态文化资源保护价值
第四章 图们江区域朝鲜族聚居村文化产业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中韩两国文化内容型依据(ON-LINE)
        一、中国"西北人文资源环境基础数据库"概况
        二、韩国"文化原型数字化内容库"概况
        三、中韩两国数据库的比较
    第二节 中韩两国文化模式型依据(OFF-LINE)
        一、中国云南仙人洞保护式旅游产业模式
        二、图们江区域安图县万宝镇红旗村生态旅游业模式
        三、韩国安东文化产业"传受式保护"模式
    第三节 图们江区域朝鲜族聚居村文化产业实证研究的SWOT分析
        一、优势(Strengths)分析
        二、劣势(Weaknesses)分析
        三、机遇(Opportunities)分析
        四、挑战(Threats)分析
第五章 图们江区域文化产业模式的构建
    第一节 区域文化产业的概念
    第二节 建构图们江区域文化产业的三种模式
        一、模式1:文化内容主题村建设模式
        二、模式2:生态文化内容数字化模式
        三、模式3:文化创意产业链模式
    第三节 建构图们江区域文化产业模式的几点建议及期望
        一、建构图们江区域文化产业模式的几点建议
        二、建构图们江区域文化产业模式的期望
结论
    一、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二、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及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
    图们江区域朝鲜族聚居村文化资源访谈提纲
    图们江流域延边朝鲜族聚居村田野调查表格式
        表一、调查村生态文化资源类型及内容表
        表二、调查村民信息表
        表三、调查文化资源搜集目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后记

(9)溧阳市创建卫生镇村工作特点与成效(论文提纲范文)

1 创建工作特点
    1.1 各级领导高度重视, 视其为城乡联动, 推进城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
    1.2 强化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集镇整体功能
    1.3 坚持依法治理, 促进集镇管理工作上台阶
    1.4 开展健康教育, 发动全社会共同参与
    1.5 组织专业指导, 强化创建工作督促考核
2 创建工作成效
    2.1 对创卫认识有了进一步提高
    2.2镇区的社会综合功能有了明显改善
    2.3镇区环境卫生面貌有了明显改观
    2.4镇区居民的生活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
    2.5社会文明意识有了明显进步

(10)农村健康教育的进展与挑战(论文提纲范文)

1 “行动”工作推动农村健康教育上台阶
    1.1 政府支持推进的力度加大
    1.2 形成全社会动员、多部门参与的格局
    1.3 健康教育形式多样化
    1.4 多年的“行动”积累了成功经验
2 存在的问题与新的挑战
    2.1 健康教育经费与人员依然严重缺乏
    2.2 农村健康教育流于形式, 缺乏经常性和针对性
    2.3 农民面临的健康问题增多且更为复杂
    2.4 各级健康教育工作缺乏指导和交流
3 对策与建议
    3.1 保证必要的经费投入
    3.2 加强政策倡导能力和社会协调能力建设
    3.3 充分利用农村健康教育资源
    3.4 充分调动乡村卫生人员的健康教育积极性

四、创建卫生镇与农村可持续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广东省F县C镇乡村振兴驻镇帮扶工作问题及对策研究[D]. 简秋仪. 广西师范大学, 2021
  • [2]元竹镇农村环境污染治理措施的不足及其对策研究[D]. 刘波. 苏州大学, 2018(01)
  • [3]国家卫生镇创建中的地方性实践 ——以吴江S镇为例[D]. 戴亦唯.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4(03)
  • [4]扬州市创建卫生镇成效与分析[J]. 丁昊骏,吉华祥. 江苏卫生保健, 2012(04)
  • [5]当代中国社会建设研究[D]. 杨晓梅. 兰州大学, 2011(10)
  • [6]江苏省农村循环经济评价与实现研究[D]. 刘薇. 南京农业大学, 2010(06)
  • [7]创建省级卫生乡镇 建设和谐新农村[J]. 郝光超,郝腾,吕娟,刘明钊.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10(08)
  • [8]少数民族生态文化资源保护与文化产业研究 ——以图们江区域朝鲜族聚居村为个案[D]. 郑喜淑. 中央民族大学, 2010(02)
  • [9]溧阳市创建卫生镇村工作特点与成效[J]. 史建明. 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 2008(09)
  • [10]农村健康教育的进展与挑战[J]. 潘毅. 江苏卫生保健, 2004(06)

标签:;  ;  ;  ;  ;  

创建卫生城镇与农村可持续发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