藜芦素类化合物对萝卜蚜虫的生物学活性及构效关系

藜芦素类化合物对萝卜蚜虫的生物学活性及构效关系

一、木藜芦烷类化合物对萝卜蚜的生物活性及其构效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张午寅,王广义[1](2021)在《羊踯躅研究进展》文中认为中国传统中草药羊踯躅(Rhododendron molle G. Don)是一种杜鹃花科杜鹃属植物,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本文利用有关中草药经典着作、CNKI、Pubmed、SciFinder、Scopus、Web of Science等科学数据库对R. molle的文献进行了系统综述。目前为止,从羊踯躅中共提取鉴定出多种化合物,主要包括萜类、黄酮类化合物。羊踯躅是镇痛、抗炎、降压的有效药物,另外还具有杀虫作用。这些发现对于从该植物中发现新药和充分利用该植物具有重要意义。

孙吉庆[2](2014)在《凝毛杜鹃化学成分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由两章组成,第一章主要介绍了凝毛杜鹃的化学成分研究情况,第二章主要为杜鹃花属植物化学成分与药理活性研究进展的综述。凝毛杜鹃(Rhododendron phaeochrysum var. agglutinatum)为杜鹃花科(Ericaceae)杜鹃花属(Rhododendron)植物,产于四川西部、云南西北部和西藏东南部,资源丰富,是一种传统的藏药。其味苦寒,全草入药,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民间以其茎叶的水煎膏外用治疗风湿病、淋巴结核等。目前关于该植物化学成分的研究较少,仅有一篇关于黄酮类化合物的报道。为了进一步认知该植物的化学成分,也作为对杜鹃属植物研究的继续,本实验利用现代色谱学相关技术对凝毛杜鹃的茎枝进行化学成分分离,利用波谱技术进行结构鉴定,从中分离鉴定了14个化合物,其中1个新化合物,结构确定为(2R)-4-(4’-甲氧基苯基)-2-丁醇-2-O=α-L呋喃阿拉伯糖基-(1→6)-β-D-吡喃葡萄糖苷(1);7个已知酚类化合物,结构分别为:(2R)-4-(3’,4’-二羟基苯基)-2-丁醇(2),杜鹃醇(3),白色杜鹃素(4),(+)-异落叶松脂素(5),O-南烛木树脂酚(6),南烛木树脂酚-9’-O-β-D-毗喃木糖苷(7),(2S,3R)-2,3-二氢-3-羟甲基-7-甲氧基-2-(4’-羟基-3’-甲氧基苯基)-5-苯并呋喃-3a-O-a-L-吡喃鼠李糖苷(8);4个三萜类化合物,分别为:渺香树脂醇(9),齐墩果酸(10),白桦酸(11),熊果醛(12);还有2个其它类的化合物:5β,6α-二羟基-3p-(p-D-吡喃葡萄糖基)-7-大柱烷烯-9-酮(13),(3R,9S)-5-大柱烷烯-3,9-二醇-3-0-β-D-吡喃葡萄糖苷(14)。

张钰[3](2012)在《藏产鳞腺杜鹃化学成分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鳞腺杜鹃(Rhododendron lepidotum Wall. ex G. Don)为杜鹃花科杜鹃花属植物,常绿小灌木,产于我国四川西部、云南西北部、西藏南部及东南部,在尼泊尔、不丹、锡金、缅甸东北部也有分布。其叶和花的粉末可治疗头痛,地上部分可治疗发热、咳嗽、感冒和扁桃体炎。此外在尼泊尔中部Manang地区,人们利用该植物的汁液净化血液,也将其叶片捣烂后煮成汁水,来毒杀昆虫。本文首次对藏产鳞腺杜鹃化学成分作系统研究,为该植物进一步的开发利用提供基础。本文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藏产鳞腺杜鹃地上部分挥发油,出油率0.2817%。用毛细管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挥发油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鉴定。共分离出64个色谱峰,鉴定了其中60个化学成分,占挥发油总量的98.70%。挥发油成分主要包括萜类、芳香族化合物、杂环类化合物、醇类、脂肪烃等,其中含量较多的化合物是α-蒎烯(18.30%),柠檬烯(14.85%),萘(11.78%),β-蒎烯(8.81%),γ-松油烯(5.54%),反式丁香烯(4.57%),橙花叔醇(3.19%),间伞花烃(2.99%),氧化石竹烯(2.37%)和β-月桂烯(2.03%)等。本文利用各类柱层析(硅胶、Sephadex LH-20、聚酰胺、RP-C18、D101大孔树脂)结合重结晶等方法,从藏产鳞腺杜鹃地上部分中分离纯化出20个单体化合物;运用’HNMR、13CNMR、DEPT、HR-ESI-MS等波谱分析方法结合理化性质确定了其中18个化合物的结构。分别为:何帕醇-B (1)、2-(4-hydroxyphenyl)-ethyl triacontanoate (2)、熊果酸(3)、扁蓄苷(5)、槲皮素(6)、杨梅素(7)、金丝桃苷(8)、(+)-花旗松素-3-O-α-L-毗喃阿拉伯糖苷(9)、羽扇豆醇(10)、confluentin (11)、杨梅素-3’-O-β-D-吡喃木糖苷(12)、(+)-花旗松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13)、2,6-二甲氧基-4-羟基苯酚-1-O-β-D-毗喃葡萄糖苷(15)、(-)-2-羟基-5-(2-羟乙基)苯-O-β-D-吡喃葡萄糖苷(16)、(-)-isolariciresinol (17)、2,4,6-trihydroxacetophenone-3,5-di-C-β-D-glucoside (18)、异秦皮苷(19)、lyoniside(20)。化合物结构类型涉及三萜、黄酮、木脂素、香豆素苷、苯乙酮苷、苯乙醇苷、其他酚类及酚苷。其中化合物18属于苯乙酮双糖碳苷,为不常见的天然产物;化合物1、2、15~19为首次从杜鹃花属植物中分类得到;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

潘玉银[4](2009)在《两种綟木亚科有毒药用植物的化学成分研究》文中指出本论文由四章组成。第一章综述了杜鹃花科(Ericaceae)綟木亚科(Andromededoideae)二萜的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研究进展;第二章对美丽马醉木(Pieris formosa D.Don)的化学成分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第三章对金叶子(Craibiodendron yunnanense W.W.Smith)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化学成分研究;第四章对本论文所做的工作进行了一个总结。在天然非生物碱毒素中,杜鹃花科綟木亚科植物的二萜成分是很引人注目的,这些成分中,目前已确定的大多数都是5/7/6/5型木藜芦烷类二萜化合物,该类物质也主要在杜鹃花科中发现。生物活性研究显示这类木藜芦烷类二萜有很大的潜在应用价值。我国早在50年代即对杜鹃花科植物闹羊花(Rhododendron molle G. Don)及其种子八厘麻(它们均为传统中药)进行过广泛研究,从中分离得到了一些木藜芦烷类二萜,药理实验证明其有降血压、扩张血管、肌梭兴奋、减慢心律和极化激活细胞膜等作用。为了进一步从该科植物中寻找结构新颖和具有潜在生物活性的单体化合物,我们对采自云南无量山的美丽马醉木叶和购自云南省玉溪市维和制药厂的金叶子叶的化学成分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通过综合运用各种色谱分离方法和现代波谱学技术,从上述两种綟木亚科植物中共分离鉴定了30个化合物。结构类型涉及二萜、三萜、黄酮、芳香小分子和甾体。从美丽马醉木中共分离得到17个化合物,其中新化合物1个,被命名为:美丽马醉木素E (pierisformosin E);已知化合物分别被鉴定为:pierisformosin M (2), pierisformosin L (3), grayanotoxin-XVIII (4), grayanotoxin-Ⅱ(5), ursolic acid (6), betulinic acid(7),2’,4-dihydroxy-4’-methoxy-6’-O-β-glucopyranoside dihydrochal-cone (8),phloridzin (9), phloretin (10),3-hydroxy-phloridzin(11), catechin (12), epicatechin (13), epicatechin-(2β→O→7,4β→8)-ent-epicatechin (14), bis-8, 8’-catechiny-lmethane (15),β-sitoserol (16), daucosterol (17)。除化合物2,3,4,13,16和17外,其余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从金叶子中分离得到13个化合物,均为已知化合物。其中包括8个二萜,分别被鉴定为:grayanotoxinⅢ(1), rhodomolleinⅡ(2), asebotoxinⅢ(3), asebotoxinⅠ(4),grayanotoxinⅩⅧ(5), pierisformosin A (6), grayanotoxinⅡ(7), arichannatoxinⅠ(8);3个芳香小分子,被鉴定为4-hydroxybenzeneethanol(9), (Z)-p-hydroxy cinamic acid (10), (E)-p-hydroxy cinamic acid (11); 2个甾体,被鉴定为β-sitoserol (12)和daucosterol (13)。其中,除化合物3、5、10、11、12和13外,其余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翁明武[5](2008)在《羊踯躅压条繁殖和组织培养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羊踯躅(Rhododendron molle G.Don Gen.)隶属杜鹃花科(Eric aceae)杜鹃属(Rhododendron)羊踯躅亚属(subg.pentanthera (G.Don)Pojark.),落叶灌木。它有多种用途,如用作观赏花卉、中草药和杀虫剂等。长期以来,羊踯躅野生资源遭到严重破坏,因此,对其繁殖技术进行研究有重要意义。本文对羊踯躅压条繁殖和组织培养技术进行系统研究,力图为羊踯躅产业化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以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本试验结果如下:1.羊踯躅压条繁殖技术研究(1)压条方式对生根率的影响差异不显着,普通压条生根率80%,空中压条生根率75%;(2)最适压条时间7月,最佳枝龄2年生,环割周长2/3最佳,最佳基质是保湿性和透气性好的基质(黄泥﹕腐殖质土﹕苔藓=1﹕1﹕1),激素处理对生根率影响达到极显着水平,生根率随激素浓度的升高而降低,对生根抑制逐渐加强,IBA100mg/L生根率70%为最高,而对照(CK)生根效果最好,生根率高达75%;(3)生根部位,2年生枝条可从环割口愈伤组织处、环割口上方3cm处生根。2.羊踯躅组织培养技术研究(1)最佳消毒时间,叶片用75%酒精消毒10s、0.1%升汞消毒5min,茎段或茎尖用75%酒精消毒20s、0.1%升汞消毒8min;(2)最适培养基为Read培养基,琼脂10g/L,蔗糖30g/L;加入0.1%AC和0.5%PVP能降低外植体的褐化率;光照时间是接种黑暗1周后,光照16h/d,光照强度2000Lx;温度25±2℃;最适pH值是5.0~5.5;(3)最佳取材季节4~5月;最佳取材部位是茎段和茎尖;(4)从茎段诱导愈伤组织的最佳配方是Read+ZT2.0mg/L+IBA0.5 mg/L或Read+2-ip3.0mg/L+IBA0.5mg/L,诱导率7%;从茎段诱导芽的最佳配方是Read+ZT2.0mg/L+IBA0.05mg/L或Read+2-ip3.0mg/L+ IBA0.05mg/L,诱导率5%;从茎尖诱导芽的最佳配方是Read+ZT2.0mg /L+IBA0.05mg/L或Read+2-ip3.0mg/L+IBA0.05mg/L,诱导率9%。

王一鸣[6](2007)在《浅谈植物源农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综述了天然植物中的杀虫活性成分,植物源农药的特点和作用机理,重点介绍了当前植物源农药的开发途径,研究与应用现状等。提出了当前我国植物源农药开发与应用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并展望了植物源农药的发展前景。

黄昌华,杨天武,肖凤平,林开春[7](2005)在《蛇床子素对植物病原菌抑制效果的测定》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采用含毒介质法和牛津杯法测定了蛇床子素对8种植物病原真菌和7种病原细菌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当浓度在400-800μg/mL,时,蛇床子素对8种病原真菌都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对水稻纹枯病菌和小麦赤霉病菌的抑制作用最佳,抑制率在95%-100%,其EC50分别为37.71μg/mL和47.06 μg/mL,但对蕃茄叶霉病菌和玉米小斑病菌抑制作用较差;蛇床子素对7种病原细菌抑制作用最强的是水稻细菌性褐条病和甜豌豆带化病菌,浓度在1 000 μg/mL时,其抑菌圈直径分别为37 mm和36 mm,但对兰花褐腐病菌抑制力很低,只有8 mm。

钟国华,胡美英,林进添,刘红梅,谢建军,刘金香[8](2004)在《木藜芦烷类化合物对萝卜蚜的生物活性及其构效关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高效杀虫植物闹羊花 (RhododendronmolleGDon)中分离获得 13个木藜芦烷类化合物 ,活性测定结果表明 ,化合物 1(RhodojaponinIII)和 6 (RhodomolleinI)对萝卜蚜无翅成蚜具有较高的忌避活性 ,以 2 0mg/L处理后 2 4h ,忌避率分别为 76 .6 4 %和 6 5 .0 6 % ,化合物 1、4 (RhodomolleinXVI)、6以 5mg/L处理后 ,与CK相比 ,试虫实验种群增殖倍数分别仅为 0 .2 1、0 .31和 0 .2 7;化合物 1、4、8(RhodomolinC)和 10 (RhodomoleinXVIII)浸叶饲喂法处理后 4 8h ,对萝卜蚜无翅成蚜的LC50 分别为 11.6 7、2 0 .14、2 4 .36、2 6 .92mg/L ,毒杀活性明显高于其他供试化合物。构效关系分析表明 ,保留C2 -C3 -环氧基 ,C6保留OH取代或降低其电子云密度 ,C10 保留单键取代基 ,C14 引入适当酯基或其他基团增加其电子云密度 ,均有利于提高其活性。

魏清霞[9](2004)在《红蓼对桃蚜的拒食活性研究及作用机理的初步探讨》文中提出本研究以广泛分布于全国各省区的蓼科植物红蓼为试验材料,用石油醚、氯仿、甲醇三种不同极性的溶剂分别对其根、茎、叶、种子进行了冷浸提取,以广泛危害果树、蔬菜、烟草等经济作物的桃蚜为研究对象,对提取物进行了生物活性跟踪测试、田间药效试验及作用机理的初步探讨,并对具有拒食活性的物质进行了分离纯化,试验结果如下: 在拒食活性测试中,叶的石油醚提取物、甲醇提取物和茎的石油醚提取物、甲醇提取物都表现出明显的拒食活性,拒食率均可达到70%以上,选择叶的甲醇提取物(PMEE)做进一步分析,随着浓度梯度的增加,拒食率也在提高。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红蓼的叶甲醇提取物在较高浓度(1%)下有良好的防蚜效果,药后7 天的校正防效为88.4%,田间持效期为5—7 天。通过对PMEE 萃取分离发现,在石油醚、氯仿、乙酸乙酯和甲醇水四种萃取物中以石油醚的萃取率最高。对萃取物进行生物活性跟踪测试表明,乙酸乙酯萃取物具有较高的拒食活性。PMEE 乙酸乙酯萃取物经柱层析分离后,经TLC 检测,相同成分者合并后得到16 个流分,其中流分8 在254nm 下紫外检测有数个斑点呈现强烈的蓝色荧光,其余流分则无明显荧光。对所得16 个流分进行生物活性测试表明,流分8 具有明显的拒食活性,当浓度为1mg/ml 时,24h 拒食率为96.9%。作用机理的初步研究即电生理——触角电位(EAG)研究表明,流分8具有明显的EAG 反应。

焦懿[10](2000)在《植物次生物质对十字花科蔬菜害虫的控制作用》文中研究指明根据植物的化学防御和植食性昆虫行为的协同进化,研究了非嗜食植物次生物质对十字花科蔬菜害虫的控制作用。非嗜食植物次生物质对害虫具有成虫驱避、产卵驱避、幼虫拒食或毒杀等活性,对目标植物具有重要的保护作用。在生命表和种群控制指数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非嗜食植物次生物质对十字花科蔬菜害虫种群系统控制作用的评价模式和指标体系,根据这一指标体系综合评价非嗜食植物次生物质对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 L. 、黄曲条跳甲Phyllotreta striolata (F.) 、萝卜蚜Lipaphis erysimi (Kaltenbach)等十字花科蔬菜害虫种群的控制作用。在初步筛选的基础上,研究了不同提取物之间及其它们与目前菜田常用的微生物杀虫剂苏云金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之间的相互作用;不同提取物对小菜蛾3 种主要寄生性天敌菜蛾绒茧蜂Cotesia plutellae Kurdjumov、菜蛾啮小蜂Oomyzus sokolowskii Kurdjumov 和拟澳洲赤眼蜂Trichogramma confusum Viggiani 羽化和寄生能力的影响。在室内和田间分别研究了不同提取物对小菜蛾产卵驱避、卵孵化、幼虫取食和存活、蛹羽化、成虫寿命和产卵量等因子的影响。将种群干扰作用控制指数改进为: 改进后的干扰作用控制指数引入生命表中,组建了不同提取物处理下的小菜蛾实验种群生命表和自然种群生命表;提出了害虫的取食量模型,评价了非嗜食植物次生物质对十字花科蔬菜的保护效果。共研究了15 科27 种植物的30 种提取物或纯化合物对十字花科蔬菜害虫的控制作用。在供试的30 种试剂中,有28 种能显着减少处理菜心上小菜蛾的落卵量;11 种显着降低处理卵的孵化率;22 种显着降低1 龄幼虫的存活率;17 种显着降低2 龄幼虫的存活率;21 种对黄曲条跳甲有显着拒食作用。供试试剂对小菜蛾和黄曲条跳甲种群的控制作用随试验浓度的增加而增强,随施用后时间的延长而减弱。8 种试剂对萝卜蚜和桃蚜Myzus persicae (Sulzer)的测定结果,大多数试剂对萝卜蚜均表现拒食和拒产若蚜作用,但对桃蚜的拒食和拒产若蚜作用只有机油乳剂达到显着水平。在蟛蜞菊茎叶的16 个组分中,能显着降低小菜蛾在处理植株上的落卵量、卵孵化率和12 龄幼虫存活率的组分有4 个,即氯仿洗提组分(Fr2)、乙酸乙酯洗提组分(Fr3)、正丁醇洗提组分(Fr4-1)和乙醇洗提组分(Fr5-2)。正己烷洗提组分(Fr1)和正丁醇乳化层组分(Fr4-2)能显着降低小菜蛾在处理植株上的落卵量和12 龄幼虫存活率,但对卵孵化率无显着影响。

二、木藜芦烷类化合物对萝卜蚜的生物活性及其构效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木藜芦烷类化合物对萝卜蚜的生物活性及其构效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羊踯躅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化学成分
    1.1 二萜类化合物
    1.2 黄酮类
    1.3 其他化学成分
2 药理作用
    2.1 镇痛作用
    2.2 降压作用
    2.3 抗炎作用
    2.4 杀虫作用
    2.5 其他药理作用
3 结论与展望

(2)凝毛杜鹃化学成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2、结果与讨论
    2.1 新化合物的结构解析
    2.2 已知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3. 实验部分
    3.1 仪器与试剂
    3.2 植物材料
    3.3 分离提取
    3.4 化合物理化常数和波谱数据
小结与讨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杜鹃花属植物化学成分与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图

(3)藏产鳞腺杜鹃化学成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课题的来源及主要内容
        1.3.1 课题来源
        1.3.2 主要内容
    1.4 杜鹃花属萜类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1.4.1 引言
        1.4.2 杜鹃花属中的萜类成分
        1.4.3 杜鹃花属中萜类成分的生物活性
第2章 藏产鳞腺杜鹃挥发性成分的研究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仪器与材料
        2.2.2 实验方法
        2.2.3 实验结果
    2.3 小结
第3章 藏产鳞腺杜鹃非挥发性成分的研究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仪器与材料
        3.2.2 提取分离
    3.3 化合物结构鉴定
    3.4 化合物理化常数和波谱数据
    3.5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4)两种綟木亚科有毒药用植物的化学成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杜鹃花科綟木亚科二萜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1.1 前言
    1.2 綟木亚科植物毒性成分的器官分布
    1.3 木藜芦烷类二萜的化学研究
        1.3.1 木藜芦烷类二萜的母核特征
        1.3.2 木藜芦烷类二萜的取代基
        1.3.3 木藜芦烷类二萜的主要来源
    1.4 生物活性研究
        1.4.1 对心血管的作用
        1.4.2 对肌梭的兴奋作用
        1.4.3 极化激活细胞膜的作用
        1.4.4 杀虫作用
        1.4.5 毒性反应
    1.5 取代基对活性的影响
        1.5.1 C_2和C_3位取代基对活性的影响
        1.5.2 C_5和C_6位取代基对活性的影响
        1.5.3 C_(10)位取代基对活性的影响
        1.5.4 C_(11)和C_(12)位取代基对活性的影响
        1.5.5 C_(14)位取代基对活性的影响
    1.6 木藜芦烷类二萜的分析方法
        1.6.1 薄层扫描法
        1.6.2 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
    1.7 研究展望
第二章 美丽马醉木的化学成分研究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仪器与材料
        2.2.2 植物来源
        2.2.3 提取和分离
        2.2.4 实验结果
        2.2.5 新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2.2.6 部分已知化合物的结构鉴定举例
        2.2.7 化合物的理化常数和谱学数据
    2.3 小结
第三章 金叶子的化学成分研究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仪器与材料
        3.2.2 植物来源
        3.2.3 提取和分离
        3.2.4 实验结果
        3.2.5 部分化合物的结构鉴定举例
        3.2.6 化合物的理化常数和谱学数据
    3.3 小结
第四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5)羊踯躅压条繁殖和组织培养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文献综述
        1.1.1 压条繁殖
        1.1.2 组织培养
        1.1.3 羊踯躅研究进展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技术路线
2 羊踯躅压条繁殖技术研究
    2.1 材料和方法
        2.1.1 试验场所
        2.1.2 试验材料
        2.1.3 试验设计和试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枝条年龄对愈伤组织率、生根率和成活率的影响
        2.2.2 压条时间对愈伤组织率、生根率和成活率的影响
        2.2.3 压条方式对愈伤组织率、生根率和成活率的影响
        2.2.4 环割不同周长对愈伤组织率、生根率和成活率的影响
        2.2.5 激素对愈伤组织率、生根率和成活率的影响
        2.2.6 基质对愈伤组织率、生根率和成活率的影响
    2.3 小结
3 羊踯躅组织培养技术研究
    3.1 材料和方法
        3.1.1 试验场所
        3.1.2 试验材料
        3.1.3 试验设计和试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消毒剂及消毒时间的筛选
        3.2.2 培养基的筛选
        3.2.3 活性炭(AC)和聚乙烯吡咯烷酮(PVP)对外植体褐化率的影响
        3.2.4 光照和温度的筛选
        3.2.5 pH 值的筛选
        3.2.6 外植体取材季节及取材部位的筛选
        3.2.7 激素的筛选及对愈伤组织、芽的诱导
    3.3 小结
4 结论与讨论
    4.1 羊踯躅压条繁殖技术研究
    4.2 羊踯躅组织培养技术研究
    4.3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致谢

(6)浅谈植物源农药(论文提纲范文)

1 天然植物中的杀虫活性物质
    1.1 生物碱类 (alkaloids)
    1.2 萜类 (terpenes)
    1.3 黄酮类 (flavonoids)
    1.4 精油类 (volatile oils)
    1.5 光活化毒素类 (phototoxicity)
    1.6 其它
2 植物源农药的开发途径
    2.1 直接提取
    2.2 全人工仿生合成法
    2.3 修饰合成法
    2.4 定向合成法
    2.5 模板合成法
    2.6 复配
3 植物源农药的特点
    3.1 植物源农药的优点
        3.1.1 低残留或无残留, 对环境影响小
        3.1.2 不容易诱发害虫抗药性
        3.1.3 对非靶标生物相对安全
        3.1.4 易与其他农药混配
    3.2 植物源农药的缺点
        3.2.1 抗药性的产生
        3.2.2 广谱的毒性和作用模式
        3.2.3 有效成分含量不稳定
        3.2.4 易降解, 稳定性差
4 植物源农药的作用机理
    4.1 植物源杀虫剂的作用机理
        4.1.1 触杀作用
        4.1.2 胃毒作用
        4.1.3 拒食作用
        4.1.4 忌避作用
        4.1.5 抑制生长生育作用
        4.1.6 麻醉作用
        4.1.7 光合化毒杀作用
    4.2 植物源杀菌剂的作用机理
        4.2.1 杀菌和抑菌作用
        4.2.2 钝化作用
        4.2.3 提高植物的抗性
5 植物源农药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6 植物源农药的应用现状及前景
    6.1 应用现状
    6.2 存在问题及前景

(7)蛇床子素对植物病原菌抑制效果的测定(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药剂
    1.2 供试病原菌
    1.3 培养基
    1.4 指示菌的培养
    1.5 药液的配制
    1.6 试验方法
    1.7 结果检查
2 结果与分析
    2.1 蛇床子素对植物病原真菌的抑菌效果
    2.2 蛇床子素对植物病原细菌的抑菌效果
3 结论

(8)木藜芦烷类化合物对萝卜蚜的生物活性及其构效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化合物
    1.2 供试昆虫
    1.3 忌避活性测定
    1.4 对蚜虫实验种群增殖的影响测定
    1.5 毒杀活性测定
        1) 载玻片法。
        2) 浸叶饲喂法。
    1.6 定性构效关系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忌避活性
    2.2 对种群增长的控制作用
    2.3 毒杀活性
    2.4 构效关系分析
        1) C2-C3对活性的影响。
        2) C6对活性的影响。
        3) C14对活性的影响。
        4) C10对活性的影响。
3 讨 论

(9)红蓼对桃蚜的拒食活性研究及作用机理的初步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1 前言
    1.1 我国农药行业的现状
    1.2 植物源农药的地位
    1.3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植物源杀虫剂的研究概况
    2.2 植物源杀虫剂有效成分研究
        2.2.1 生物碱类(alkaloids)
        2.2.2 萜类(terpenes)
        2.2.3 黄酮类(flavonoids)
        2.2.4 精油类(volatile oils)
        2.2.5 光活化毒素类(phototoxicity)
        2.2.6 其它
    2.3 植物源杀虫剂的作用方式
        2.3.1 毒杀作用
        2.3.2 干扰昆虫正常的行为
        2.3.3 干扰昆虫正常的生长发育
        2.3.4 其他作用
    2.4 我国有毒植物概况
    2.5 蓼科Polygonaceae 概况
    2.6 蓼科植物的化学成分
    2.7 红蓼Polygonum orientale L.的生物学特性及分布
3 材料与方法
    3.1 供试材料
        3.1.1 供试植物
        3.1.2 供试桃蚜
        3.1.3 供试试剂
        3.1.4 主要仪器
    3.2 红蓼各部位活性成分的提取
    3.3 红蓼叶活性成分的分离
        3.3.1 PMEE 的初步分离
        3.3.2 PMEE 的柱层析分离
    3.4 室内生物活性测定——拒食作用
    3.5 田间小区防效试验
    3.6 EAG 测试
        3.6.1 EAG 缓冲液的配置
        3.6.2 EAG 操作系统
        3.6.3 实验方法和设计
        3.6.4 数据处理
4 结果分析
    4.1 红蓼各部位提取物对桃蚜的生物活性
    4.2 红蓼的叶甲醇提取物的田间试验
    4.3 PMEE 萃取物生物活性的测定
    4.4 PMEE 乙酸乙酯萃取物活性成分的分离
    4.5 柱层析流分的EAG检测
5 结论与讨论
    5.1 红蓼各部位提取物及其活性成分对桃蚜的生物活性
    5.2 桃蚜对PMEE 乙酸乙酯萃取物的柱层析流分的电生理研究
    5.3 有待进一步研究解决的问题
        5.3.1 活性成分的分离
        5.3.2 作用机理研究
    5.4 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英文摘要

(10)植物次生物质对十字花科蔬菜害虫的控制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及其制备
    2.2 研究方法
        2.2.1 非嗜食植物次生物质对十字花科蔬菜害虫种群系统控制作用的评价模式
        2.2.2 非嗜食植物次生物质对害虫种群系统控制作用的评价方法
        2.2.2.1 作用因子生命表与种群趋势指数
        2.2.2.2 种群干扰作用控制指数及其改进
        2.2.2.3 非嗜食植物次生物质在害虫种群系统控制中的作用评价
        2.2.3 非嗜食植物次生物质对植物保护作用的评价方法
        2.2.3.1 害虫取食量模型的提出
        2.2.3.2 植物保护效果的评价
    2.3 试验数据的分析与处理
3 非嗜食植物次生物质对十字花科蔬菜害虫种群的干扰作用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1.1 供试植物
        3.1.1.2 供试试剂
        3.1.1.3 供试昆虫
        3.1.1.4 供试蔬菜
        3.1.2 试验方法
        3.1.2.1 不同试剂对小菜蛾种群的干扰作用
        3.1.2.1.1 小菜蛾成虫产卵驱避作用调查
        3.1.2.1.2 卵孵化率影响的观察
        3.1.2.1.3 1龄幼虫存活率影响的观察
        3.1.2.1.4 2龄幼虫存活率影响的观察
        3.1.2.1.5 不同浓度试剂对小菜蛾产卵驱避作用的观察
        3.1.2.1.6 小菜蛾产卵驱避作用持续效果的观察
        3.1.2.2 不同试剂对黄曲条跳甲种群的干扰作用
        3.1.2.2.1 黄曲条跳甲成虫拒食作用的观察
        3.1.2.2.2 黄曲条跳甲成虫拒食作用持续效果的观察
        3.1.2.3 不同试剂对萝卜蚜和桃蚜种群的干扰作用
        3.1.2.3.1 萝卜蚜和桃蚜成蚜和若蚜拒食作用的观察
        3.1.2.3.2 萝卜蚜和桃蚜成蚜产若蚜的观察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试剂对小菜蛾种群的干扰作用
        3.2.1.1 对成虫的产卵驱避作用
        3.2.1.2 对卵孵化的影响
        3.2.1.3 对1 龄幼虫潜叶的影响
        3.2.1.4 对2 龄幼虫存活的影响
        3.2.1.5 对小菜蛾种群的综合作用
        3.2.1.6 不同浓度乙醇提取物对小菜蛾的产卵驱避作用
        3.2.1.7 非嗜食植物次生物质对小菜蛾产卵行为的影响
        3.2.1.8 几种提取物对小菜蛾产卵驱避作用的持续效果
        3.2.2 不同试剂对黄曲条跳甲种群的干扰作用
        3.2.2.1 对黄曲条跳甲成虫的干扰作用
        3.2.2.2 对黄曲条跳甲成虫干扰作用的持续效果
        3.2.3 不同试剂对菜蚜种群的干扰作用
        3.2.3.1 对萝卜蚜种群的干扰作用
        3.2.3.2 对桃蚜种群的干扰作用
    3.3 小结
4 蟛蜞菊不同化学组分的分离及其对小菜蛾种群的干扰作用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蟛蜞菊茎叶化学组分的提取和分离
        4.1.3 蟛蜞菊茎叶各组分对小菜蛾种群的干扰作用测定
        4.1.3.1 对小菜蛾产卵、卵孵化和低龄幼虫存活的影响
        4.1.3.2 对小菜蛾产卵驱避作用的持续效果观察
    4.2 结果与分析
        4.2.1 蟛蜞菊茎叶不同化学组分的分离和提纯结果
        4.2.2 蟛蜞菊茎叶不同组分对小菜蛾的产卵驱避作用
        4.2.3 蟛蜞菊茎叶不同组分对小菜蛾卵孵化的影响
        4.2.4 蟛蜞菊茎叶不同组分对小菜蛾1、2 龄幼虫存活的影响
        4.2.5 蟛蜞菊茎叶不同组分作用下的小菜蛾种群干扰作用控制指数
        4.2.6 蟛蜞菊茎叶不同组分对小菜蛾产卵驱避作用的持续效果
    4.3 小结
5 植物次生物质之间及其与微生物杀虫剂之间的相互作用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试验方法
        5.1.2.1 5 种提取物之间相互作用的试验方案
        5.1.2.2 菜蛾敌、大叶桉叶和蟛蜞菊茎叶乙醇提取物相互作用的试验方案
    5.2 结果与分析
        5.2.1 不同提取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分析
        5.2.1.1 不同提取物联合作用的小菜蛾产卵驱避作用模型
        5.2.1.2 模型的解析
        5.2.1.2.1 主效应分析
        5.2.1.2.2 交互效应分析
        5.2.2 菜蛾敌、大叶桉叶乙醇提取物和蟛蜞菊茎叶乙醇提取物的相互作用
        5.2.2.1 三种试剂共同作用下的小菜蛾种群干扰作用控制指数模型
        5.2.2.2 模型的解析
        5.2.2.2.1 主效应分析
        5.2.2.2.2 交互效应分析
    5.3 小结
6 植物次生物质对小菜蛾寄生性天敌的影响
    6.1 材料与方法
        6.1.1 试验材料
        6.1.1.1 供试昆虫
        6.1.1.2 供试试剂
        6.1.2 试验方法
        6.1.2.1 不同试剂对菜蛾绒茧蜂的毒性测定
        6.1.2.1.1 对菜蛾绒茧蜂出茧率的影响测定
        6.1.2.1.2 处理茧对绒茧蜂成虫寿命的影响测定
        6.1.2.1.3 处理茧对绒茧蜂雌虫寄生能力影响的测定
        6.1.2.2 不同试剂对小菜蛾蛹内菜蛾啮小蜂毒性的测定
        6.1.2.3 不同试剂对小菜蛾寄生蜂成虫触杀作用的测定
        6.1.2.4 不同试剂处理下寄生蜂雌虫对小菜蛾寄生作用的测定
        6.1.2.4.1 菜蛾绒茧蜂对小菜蛾寄生作用的测定
        6.1.2.4.2 菜蛾啮小蜂对小菜蛾寄生作用的测定
        6.1.2.5 不同试剂对拟澳洲赤眼蜂羽化率的测定
    6.2 结果与分析
        6.2.1 不同试剂对菜蛾绒茧蜂的影响
        6.2.1.1 对茧内绒茧蜂的影响
        6.2.1.2 不同试剂对菜蛾绒茧蜂成蜂的触杀作用
        6.2.1.3 不同试剂处理下菜蛾绒茧蜂对小菜蛾寄生作用的影响
        6.2.2 不同试剂对菜蛾啮小蜂的影响
        6.2.2.1 对小菜蛾蛹内菜蛾啮小蜂的影响
        6.2.2.2 对菜蛾啮小蜂成虫的触杀作用
        6.2.2.3 对菜蛾啮小蜂寄生作用的影响
        6.2.3 不同试剂对拟澳洲赤眼蜂的影响
        6.2.3.1 对拟澳洲赤眼蜂成虫的影响
        6.2.3.2 对拟澳洲赤眼蜂寄生和羽化能力的影响
    6.3 小结
7 非嗜食植物次生物质对小菜蛾种群系统的控制效果
    7.1 材料与方法
        7.1.1 试验材料
        7.1.2 试验方法
        7.1.2.1 不同植物乙醇提取物对小菜蛾发育、存活和生殖影响的观察
        7.1.2.1.1 对小菜蛾发育历期和各期存活率影响的观察
        7.1.2.1.2 对小菜蛾蛹和雌成虫体重影响的测定
        7.1.2.1.3 对小菜蛾雌成虫产卵量影响的观察
        7.1.2.1.4 不同处理下小菜蛾实验种群生命表的组建
        7.1.2.2 对小菜蛾幼虫取食量影响的观察
        7.1.2.3 不同处理下小菜蛾自然种群生命表的组建
        7.1.2.3.1 调查方法
        7.1.2.3.2 各虫期数量、期中值及存活率的估计方法
        7.1.2.3.3 各作用因子存活率及各虫期参数的估计方法
    7.2 结果与分析
        7.2.1 不同植物乙醇提取物对小菜蛾发育历期的影响
        7.2.2 不同植物乙醇提取物对小菜蛾蛹重和羽化率的影响
        7.2.3 不同植物乙醇提取物对小菜蛾雌成虫体重和产卵量的影响
        7.2.4 不同植物乙醇提取物作用下的小菜蛾实验种群生命表
        7.2.5 不同植物乙醇提取物对菜心的保护效果
        7.2.5.1 对各龄幼虫取食量的影响
        7.2.5.2 对菜心保护作用的评价
        7.2.6 不同植物乙醇提取物对小菜蛾自然种群的控制作用
        7.2.6.1 不同植物乙醇提取物作用下的小菜蛾自然种群生命表
        7.2.6.2 影响小菜蛾种群干扰作用控制指数的虫期和作用因子分析
    7.3 小结
8 结论与讨论
    8.1 化学防御在植物生存和繁衍中的地位
    8.2 非嗜食植物次生物质对害虫种群控制作用的研究和评价方法
    8.3 非嗜食植物次生物质对十字花科蔬菜主要害虫种群的干扰作用
    8.4 非嗜食植物次生物质对害虫天敌的影响
    8.5 非嗜食植物次生物质对十字花科蔬菜的保护作用
    8.6 非嗜食植物次生物质对植食性昆虫控制作用的应用前景
    8.7 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致谢
文献综述:植物次生物质在植物保护中的应用研究概述
    1 害虫防治研究进展
        1.1 化学农药引起的问题
        1.1.1 化学农药对环境的污染和对人畜的危害
        1.1.2 害虫对杀虫剂的抗性和害虫再猖獗问题
        1.2 IPM 的提出
        1.3 害虫生态控制的研究进展
    2 植物与植食性昆虫的协同进化
        2.1 植物对植物性昆虫的化学防御
        2.2 植食性昆虫对植物次生物质的适应及其利用
        2.2.1 植食性昆虫对植物次生物质的适应
        2.2.2 植食性昆虫对植物次生物质的利用
        2.3 植物次生物质对植食性昆虫天敌的引诱作用
    3 植物次生物质在植物保护中的作用
        3.1 应用于植物保护的植物次生物质
        3.2 植食性昆虫对非嗜食植物次生物质的拒食和驱避作用
        3.3 植物次生物质对植食性昆虫生长、发育和生殖的影响
        3.4 植物次生物质对植食性昆虫的毒杀作用
        3.5 植物次生物质对化学农药和生物农药的增效作用
    4 植物保护剂与植物免害工程
        4.1 植物保护剂的研究
        4.2 植物免害工程
参考文献
英文摘要

四、木藜芦烷类化合物对萝卜蚜的生物活性及其构效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 [1]羊踯躅研究进展[J]. 张午寅,王广义. 广东化工, 2021(11)
  • [2]凝毛杜鹃化学成分的研究[D]. 孙吉庆. 复旦大学, 2014(08)
  • [3]藏产鳞腺杜鹃化学成分的研究[D]. 张钰. 西南交通大学, 2012(10)
  • [4]两种綟木亚科有毒药用植物的化学成分研究[D]. 潘玉银. 昆明理工大学, 2009(02)
  • [5]羊踯躅压条繁殖和组织培养技术研究[D]. 翁明武. 贵州师范大学, 2008(S2)
  • [6]浅谈植物源农药[J]. 王一鸣. 山东教育学院学报, 2007(03)
  • [7]蛇床子素对植物病原菌抑制效果的测定[J]. 黄昌华,杨天武,肖凤平,林开春.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2005(03)
  • [8]木藜芦烷类化合物对萝卜蚜的生物活性及其构效关系[J]. 钟国华,胡美英,林进添,刘红梅,谢建军,刘金香.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2004(06)
  • [9]红蓼对桃蚜的拒食活性研究及作用机理的初步探讨[D]. 魏清霞. 山西农业大学, 2004(06)
  • [10]植物次生物质对十字花科蔬菜害虫的控制作用[D]. 焦懿. 华南农业大学, 2000(11)

标签:;  ;  ;  ;  ;  

藜芦素类化合物对萝卜蚜虫的生物学活性及构效关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