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桥选址建模初探

天桥选址建模初探

一、对立交桥选址建模的初步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王宇[1](2021)在《城市旧城区微空间更新利用研究 ——以旅顺太阳沟历史街区为例》文中提出旧城区,作为一个城市的时代印记和城市演变的见证者,曾经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在近些年我国快速城镇化历程中,旧城区在以地产导向为开发模式的背景下,逐渐透支着自己的文化价值而走向边缘化,大拆大建、城区活力丧失等问题层出不穷。随着我国城市发展由增量城市进入存量城市阶段,对城市建成区尤其是旧城区的提质与更新利用,已经成为城市建设的工作重点。微空间,作为旧城区一种既存已久而被长期忽视的空间资源,是构成旧城区公共空间和生活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居民日常生活和社交活动的重要载体。在过去的城镇化过程中,大型公园、纪念性广场和城市绿地等大型公共空间曾经历过发展高潮,这种大规模建设行为不但忽视了市民最基本的行为活动需求,而且导致了城市空间尺度失衡、城市风貌同质化等问题。在如今倡导城市修补、小微渐进的城市更新模式背景下,充分挖掘微空间的利用价值、激活微空间的活力,成为提升旧城区公共空间品质与市民生活质量的重要问题。本文以旅顺太阳沟历史街区的微空间资源为研究对象,首先对微空间的内涵、特性、成因和利用价值等进行了阐述,综合运用定性与定量的方法对街区空间特征以及微空间营造的条件进行了前期基础分析。其次,对街区内微空间的分布范围、形态类型、利用现状和使用者的行为活动特征进行了调研,在此基础上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微空间评价模型并进行样本试评价,归纳出街区微空间普遍存在的问题。最后,基于前文的评价结果和反馈,以街区内的一处微空间为样本,提出了集宏观产业空间布局、中观功能组团植入、微观节点示范设计和后续实施维护机制于四位一体的微空间更新利用策略。

王锦涛[2](2019)在《基于视频和残骸照片的桥梁倒塌反演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通过收集国内外814座典型的桥梁倒塌事故发现,桥梁在建造和使用的过程中,施工、自然灾害、设计、意外荷载、耐久性等各种因素都可能引起桥梁倒塌事故,这些桥梁倒塌事故不仅仅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也导致了重大的人员伤亡。根据国内外文献收集信息,提出如何充分利用倒塌现场的残骸资料、现场人员的问询信息、现场的倒塌视频与现有的有限元技术相结合,建立科学的事故调查理论和分析方法,举一反三,以避免类似事故的发生,对于还原倒塌原因显得尤为重要。(1)通过总结国内外专家对桥梁倒塌事故研究分析发现目前的研究分析侧重于结构倒塌承载力分析,但是缺少充分利用现场残骸信息的结构倒塌反演计算;本文提出在桥梁的倒塌事故分析过程中,应先收集桥梁的几何信息、材料强度、接触对等现场信息,初步判断桥梁的破坏模式。从现场残骸信息出发,建立科学、合理、简便的桥梁倒塌过程数值模型,分析桥梁倒塌的机理和原因。(2)分别以四川岷江大桥、江西泰和大桥和位于美国佛罗里达州迈阿密的FIU人行桥作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现场残骸、照片、视频、强度检测还有警察对现场人员的问询等构建系统的结构现场关键信息调查取证方法,将现场接触碰撞信息转化为边界约束条件,对桥梁倒塌前小变形阶段过程进行还原;然后通过现场视频、照片、残骸,构建桥梁在倒塌时的空间运动过程,还原桥梁破坏的原因。其次通过摄影测量技术收集的现场桥梁的尺寸和原有的图纸尺寸信息,建立有限元模型,分析计算桥梁在倒塌前瞬间的受力情况,判断桥梁破坏的位置;最后将有限元计算的结果和视频相对比,系统的分析论证导致桥梁倒塌破坏的原因。研究结果表明,充分利用视频和倒塌现场残骸信息,对倒塌过程进行反演;并在充分形成桥梁破坏模式的基础上,建立有限元模型,正演倒塌过程;通过正反两方面的事故分析,可以较好的还原倒塌原因,为事故分析提供有效的手段。

彭南林[3](2016)在《基于模糊层次综合评价法的重庆塑料颗粒分拨中心选址研究》文中认为电子信息产业与汽车产业是重庆的两大重要支柱产业,重庆汽车年产量已位居全国第一,重庆是世界最大的笔记本电脑生产基地。但电子信息产业和汽车产业的主要原材料之一-塑料颗粒的供应却越来越成为制约产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采购与物流成本高、库存波动大、市场局面较为混乱等问题不断凸显。针对这些问题,重庆市政府提出在重庆市建立塑料颗粒分拨中心,以规范采购贸易与物流服务管理,降低产业链成本。为此,论文研究了重庆塑料颗粒分拨中心前期选址问题,主要研究内容有:首先,详细阐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意义及主要内容和框架,并从分拨中心和选址问题两个方面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为重庆塑料颗粒分拨中心的选址研究奠定了基础。在此基础上,全面论述了分拨中心的类型、定位、功能和作用,以及分拨中心选址决策目标、应遵循的原则、影响因素、程序和步骤以及常用的方法。其次,深入研究了本文所运用的选址评价方法——模糊层次综合评价法。详尽阐述了模糊层次综合评价法的评价流程,并对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了深刻剖析。再次,针对重庆塑料颗粒分拨中心选址问题,结合重庆市政府相关支持政策,建立了一套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并确定了江北区寸滩港、江北区果园港和沙坪坝区西部现代物流园为三大备选方案。最后,根据论文所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模糊层次综合评价法对重庆塑料颗粒分拨中心选址问题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最终选取综合评价得分最高的备选方案——江北区果园港作为最终选址建议方案。

禹文豪[4](2015)在《路径单元剖分法支持下的网络空间分析》文中提出交通网络作为地理空间的基本骨架和脉络,长期以来一直是地理信息数据建模和空间分析的主要研究对象。当前信息与通讯技术高度发展,随着新一代手持移动设备、定位技术和无线遥感网络等技术的普遍应用,网络空间数据库开始持续积累海量的与人类活动有关的时空信息,这给网络地理信息研究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主要包括网络数据模型以及空间分析技术的创新。其中,模型变化的核心是,动态异质网络取代静态均匀网络成为数据建模的空间单元;空间分析方面,网络距离取代欧氏距离成为空间邻近关系的度量指标。简单的地理环境下,空间网络研究可以直接采用数学图理论的结点-弧段数据模型和结构分析算法,满足静态的网络线性特征、拓扑特征与连通性特征的表达。但是,由于图模型本质上是从离散对象角度来构建地理网络的数学描述,舍弃了某些具体的地理特征,导致目前的网络模型与现实认知结果存在较大差距。针对以上问题,论文选择从空间连续场的角度,开展基于路径剖分单元的数据模型和网络分析算法研究,主要内容包括如下五个方面:1.探讨了地理空间网络模型和空间分析研究的应用现状与未来趋势,系统阐述了空间网络研究的理论基础,包括网络元素的拓扑特征、空间网络的概念模型、计算几何与数学图理论等相关的空间网络建模支撑技术。将基于对象思想的空间网络模型划分为数学图、简单空间网络与结点-弧段模型三层次,并指出网络对象模型在表达地理异质性特征时所存在的主要障碍与不足。2.探讨了连续场思想在地理要素表达中的应用,通过分析栅格数据模型的结构定义与构建规则后,结合街道网络的固有特性,对线性要素的二维栅格组织形式进行了总结,指出基于格网像素表达网络元素可能存在的问题,包括结点与边的拓扑关系丢失、非平面结构表达困难、边的长度被过度夸大等。提出了基于弧段加密点的路径单元(Linear Pixel或Lixel)剖分法,建立了一种支持网络空间分析的一维栅格数据模型LDM (Lixel Data Model),介绍了LDM模型中栅格的具体分类与属性关联模式,提出了适宜的空间目标(点、线、面)索引机制以及网络距离新的定义。仿效数学形态学中基于平面栅格的关系运算方法,形式化定义了适用于LDM模型的膨胀算子,支持网络空间分析的区域搜索和距离计算。对一般静态交通环境和复杂动态交通环境下的LDM模型、膨胀算子展开具体分析:·给出了常规网络LDM模型与形态算子定义,讨论了栅格Lixel单元的空间布局特征、拓扑关系及属性表达。·给出了顾及道路通达约束、发生元属性约束的扩展LDM模型与形态算子定义。道路通达约束具体包括:动态交通、单向限行、结点限制连接。3.基于LDM模型描述与膨胀算子定义,实现了自然现象中的水流扩展思想,算子以空间对象映射的Lixel单元为起点,沿着网络拓扑路径向外同步蔓延,直至到达网络弧段的尽头或遇到其他支流。给出了基于该思想的算法复杂度分析、最短路径的科学理论验证和网络搜索算法在动态交通环境下的扩展形式。研究了单元剖分长度不一致导致的距离计算误差问题,引入滞后距离概念来记录误差,并给出了相应的膨胀算子数学形式。4.以城市设施POI数据为研究对象,提出了多种基于栅格LDM模型与水流扩展思想的空间数据分析和模式识别方法,包括网络Voronoi图构建、网络核密度估计及城市CBD(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中心探测:研究了实际通行约束与设施权重影响下的扩展数据模型和空间分析方法。顾及到设施功能空间分布的线性特征,提出了一种基于颜色与高度视觉变量的三维密度可视化方法。以深圳市、广州市的实际数据为例,验证了算法的效率和有效性。5.从物理层次上的系统实现角度,对论文的模型和算法进行检验,提出了一种可实用的网络空间分析软件的研发策略。详细介绍了基于LDM模型的系统环境、数据结构定义、算法算子库及关键参量的结构定义。

邬思特[5](2015)在《弯梁桥偏位复位加固方法研究》文中认为弯梁桥是桥梁结构的重要形式之一,它能很好地适应桥址受地形地物限制的需要,而且现代人不断提高审美水平,线条平顺流畅才能满足要求。随着城市公路和高速公路的快速发展,高架桥和互通式立交被大量修建。由于结构受力上的特点,曲线梁桥、尤其是小半径弯梁桥比直线梁桥更容易出现各种病害,上部结构主梁移位并发生局部扭转、梁体开裂、支座及伸缩缝损坏失效。近些年来,全国各地的弯梁桥普遍存在各种病害,以偏位出现最多。所以弯梁桥的养护加固研究迫在眉睫。本文分析了弯梁桥偏位的机理是多方面累积的效应,并陈述了几种常用的弯梁桥偏位加固方案,分别讨论了各加固方案的适用条件。综合LD高速十六标的依托工程,分析依托工程实桥的偏位原因,并针对第二联的高程和线形变化分别分析了变位原因。根据实际情况做对比分析后确定了加固方案,并对加固方案具体细节进行陈述。使用有限元软件Midas/Civil对依托工程大桥进行仿真模拟,采用顶升时的支反力控制顶升量,以8号墩为例分别计算顶升3.0cm、4.0cm、4.5cm、5.0cm时箱梁底板的应力。结合后期观测数据,经加固一年后梁体位置稳定,基本没有位移。

徐望[6](2013)在《北京市大型立交桥虚拟驾驶训练与路考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已经进入汽车时代,汽车的保有量一直不断地上升,人们对于驾驶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驾校每年考取驾驶执照的学员人数也在不断增长。通常,驾校的训练和路考在驾校内规定的场地和偏僻车少的道路上进行,由于条件和实地环境限制的原因,立交桥的考试至今都没有真实现场的训练和路考,而北京市立交桥的类型多样和路况复杂始终是驾驶员难以适应和克服的。针对北京市大型立交桥进行驾驶训练和路考,提高驾驶员安全并且符合交通安全法规的立交桥驾驶,减少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提高路考的效率和实际应用价值,减少驾校的投资成本和占地面积,降低汽车尾气的排放量,节约资源,加强环保,为立交桥驾驶训练和路考提供多元化的驾驶环境,本文进行了研究并且提出了有效的解决方法。虚拟驾驶系统基于虚拟现实技术,通过计算机将复杂数据转化为可视化、具有操作性的以及实时交互的环境,是一种能够提供模拟的真实驾驶氛围,使驾驶员获得与驾驶实车相同感觉的驾驶操作和驾驶环境。为了满足虚拟驾驶的沉浸感、交互性和真实感,要求不仅要模拟对虚拟场景中的车辆、桥梁、道路和周边建筑物等三维建模方面表现出物体的其基本特征和立体形态,使物体要具有真实、立体、可感知、全方位和多视角的效果,并且还要给出符合实际的建造数据,如立交桥的长度、宽度和跨度等,进而实现随着视角的变化而变化的物体三维空间中所呈现的状态,增强虚拟驾驶真实感的视觉效果。为了达到上述效果,还要连接外部输入设备,诸如方向盘、档位和脚踏油门刹车等,对车辆的驾驶操作按照物理属性进行控制,模拟驾驶操作环境和制动系统,实现与虚拟场景交互以及对车辆驾驶操作的一系列控制,体现虚拟驾驶的真实性。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立交桥路考驾驶系统,考虑了设计过程中的研究效率和结论真实性,本文从宏观的角度提出了路考虚拟驾驶系统的总体结构,将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和人机交互技术等多种技术结合,有效的解决了实际中不能实现的问题,完成了机动车在北京立交桥上进行路考的系统的设计,为立交桥的驾驶训练和路考提供了多元化的路况,避免了由于路考汽车在真实立交桥上绕行形成的交通拥堵现象,提高训练和路考的质量,实现了不到现场胜似现场的训练和路考效果。

汤旻安[7](2011)在《基于软计算融合的城市道路交通资源选址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城市道路交通问题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软计算技术的迅速发展,各种模型和综合分析方法层出不穷,新的理论和研究成果不断出现,并已在实际的理论研究和工程应用中显示出巨大的威力和发展潜力。运用软计算技术进行科学的选址,让有限的城市道路交通资源发挥最大的效能,从而达到更进一步缓解交通矛盾的作用,是论文研究的主要问题。论文在广泛搜集、阅读国内外有关选址—分配和软计算理论与方法的最新文献和成果的基础上,研究了软计算理论中的模糊逻辑、人工神经网络、遗传算法、粗糙集等的基本思想和工作原理以及基本理论,系统研究了城市道路交通资源选址的理论与方法;针对分析不同的城市道路交通资源选址中的困难和不确定性,把软计算的基本思想融入城市道路交通资源选址的策略中,在此基础上将这几种软计算技术有机结合,提出了针对不同问题的城市道路交通资源选址的软计算模型和算法,以提高城市道路交通资源的利用率和实用性,提供合理、科学的实施方法,促进软计算方法在城市道路交通资源选址工程上的应用。通过实例的分析和仿真表明,这些方法能更有效地解决城市道路交通资源选址方面的问题。论文的主要内容如下:深入分析了城市道路交通面临和存在的严峻形势,指出道路交通资源选址在智能运输系统(ITS)中的作用、意义,对前人在选址—分配问题和软计算技术理论应用文献查阅、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对软计算理论方法的发展、研究、应用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和阐述,提出了以软计算方法进行城市道路交通资源选址的思想。研究了软计算方法的融合集成,通过在分析常用软计算方法优缺点的基础上,对软计算方法的融合集成哲学基础、方法学基础、融合集成原则、融合集成的形式进行了论述,研究了论文中运用的软计算融合集成方法技术路线。研究了模糊逻辑、神经网络、遗传算法融合集成在城市道路交通资源选址中的决策知识规则提取问题。首先研究了模糊逻辑与神经网络的融合集成,运用上述理论技术有效地建立了将城市道路交通资源选址中的资源属性或道路交通调查数据转换成具有专家知识形式的模糊规则的问题求解模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遗传算法的NFS思想,实现了由道路交通调查数据到决策信息,由决策信息到决策知识的转换。研究了在城市道路交通资源选址问题求解中面临少数据、小样本、贫信息、不确定性等问题使用灰色神经网络建立预测模型的方法。阐述了灰色系统与神经网络相结合的基本理论,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以遗传算法优化改进灰色神经网络“白化”参数的预测求解模型,并以换乘需求总量为公交换乘枢纽选址主要因素的实际应用需求为研究对象,进行了仿真实验研究与对比分析。以此,对基于遗传算法优化改进灰色神经网络的方法在求解城市道路交通资源选址问题中的应用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了面对城市道路交通资源选址问题求解中建模因素过剩或庞杂时采用多重GA与BP神经网络相结合的因素筛选进行自变量降维及对系统进行预测的模型方法。阐述了在城市道路交通资源选址问题中运用神经网络的预测理论和技术方法,剖析了诸如轨道交通线路选址中面临多因素高维自变量问题,然后在分析上述多变量选址模型的基础上,给出了基于遗传算法和BP神经网络相结合的因素筛选及系统预测的复合优化模型方法。最后,利用实际数据进行了仿真研究,实现了城市轨道交通干线选址中的因素筛选,对城市轨道交通干线选址做了深入分析。研究了基于粗糙集属性约简与GIS技术相结合的高密度城区停车设施选址决策问题。从分析高密度城区停车设施的地理信息特点入手,提出了运用粗糙集理论与GIS技术相结合进行高密度城区停车设施选址决策条件属性因素约简的模型和算法,深入研究了采用互信息的模糊粗糙集属性约简算法对决策表进行约简得到相对约简决策规则的方法,然后,对规划中的决策分类进行评价和分析。结合实际仿真实例,对研究结果进行了评估和分析。给出了在我国进行道路交通资源选址的一些建议。最后,对全文进行了概括性总结,提出了一些需要完善的研究工作,并指出了在城市道路交通资源选址方面理论和应用上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陈宇啸[8](2010)在《预应力混凝土斜弯组合连续箱梁桥设计、施工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宁夏盐中高速公路盐池东互通式立交桥为依托,结合斜、弯连续梁桥的理论基础,来展开预应力混凝土斜弯组合连续箱梁桥的设计、施工关键技术研究。本文首先分析斜、弯桥和箱梁的力学特点,得出预应力混凝土斜弯组合连续箱梁桥的受力特点,对该种桥型的力学特点进行了详细介绍。当前桥梁工程设计中,斜、弯桥主要计算分析手段多以平面干系程序为主。预应力混凝土斜弯连续箱梁桥结构受力复杂,三维力学特点显着。如果采用传统的分析方法,其分析精度较差,并且很难反应该类桥梁真实的结构受力,故本文采用梁格法作为主要的分析手段。文中结合桥梁分析程序介绍了梁格法的的基本原理及使用方法。通过理论分析,本文结合盐池东互通式立交桥,详细介绍了该桥的设计特点,并采用梁格法对该桥进行分析研究,得出预应力混凝土斜弯连续箱梁桥的结构分析结果,进一步验证前述理论的正确性。根据预应力混凝土斜弯连续箱梁桥的结构分析结论,重点研究了该类桥梁的设计、施工关键技术。在设计方面,重点从总体结构设计、支承体系设计、预应力体系设计、普通钢筋设计以及下部结构的特殊设计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研究。在施工方面,重点从支架布置、模板钢筋制作安装、混凝土浇筑、预应力体系施工、支架拆除等方面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通过对预应力混凝土斜弯组合连续箱梁桥较为系统的研究分析,为该类桥梁的设计及施工应用提供可供参考的成果。

王锐[9](2008)在《城市防空人口疏散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城市自产生以来,一直是战争双方争夺的焦点。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战场上的应用,使得空袭成为未来战争主要的作战样式,空袭与防空袭成为双方斗争的焦点。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位使城市防空袭斗争已成为重中之重,同时,城市密集的人口数量也加重了城市防空袭的任务。如何有效地组织人口疏散是减少人员伤亡、减轻城市负担、保存有生力量和战争潜力,提升城市整体防护能力,是保持社会稳定和保存战争潜力的重要保证。因此,城市防空人口疏散问题成为现阶段的一个研究热点。本文在研究国内外有关成果的基础上,从地理网络的视角,系统研究了城市防空人口疏散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结合信息化条件下作战样式的特点,对现实中的城市防空人口疏散进行分析。对人口疏散的概念、环境、影响因素、疏散人口及人口疏散地域结构进行了系统地分析,并提出了基于GIS的城市防空人口疏散方案。2.在对现实中的人口疏散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人口疏散网络的概念模型和逻辑模型。从人口疏散网络建模的思想出发,对网络元素进行了系统分析,构建了疏散网络的概念模型;利用动态分段技术下的结点—弧段模型对网络元素进行了逻辑表达分析,在此基础上设计了疏散网络的逻辑模型。3.在人口疏散网络模型的基础上,对人口疏散进行分析。主要包括人防掩蔽工程分析、人口疏散路线分析及疏散网络的最优化分析。对掩蔽工程的服务范围与疏散人口的分配范围进行了分析,设计了人员进入掩蔽工程的数学模型。提出了四种疏散路径分配模型,并进一步对分配模型进行了分析。结合图论的相关算法,探讨了疏散网络最优路径及疏散网络中的最大流问题,并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思路和步骤。4.设计并实现了一个“城市防空人口疏散”原型系统,对所构建的人口疏散网络模型进行了试验验证,为城市人口疏散指挥系统提供一个良好的功能模块。

李燕妮[10](2008)在《求两种产品选址问题的Benders’分解算法》文中认为本文研究了用Benders’分解方法来求解没有建厂费用的两种产品的选址问题.本文首先简单地介绍选址问题及多产品选址问题的一些相关问题,及其线性规划模型。第二章介绍了Benders’算法及其背景。第三章用Benders’算法具体求算两种产品选址问题。在Benders’算法的迭代过程中,关键部分是求一个子问题的对偶最优解,在这里证明了在求解两种产品选址问题时,这个子问题的对偶解很容易求得.最后给出了一个例子,在这个例子有三个工厂,五个客户,每个客户需要两种产品。第四部分在用Mat lab语言计算机上实现Benders’算法求算两种产品选址问题。首先介绍了Matlab语言产生的背景和它的特点,接着用Matlab语言实现Benders’算法求算两种产品选址题,最后显示程序在计算机上的运行结果。

二、对立交桥选址建模的初步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立交桥选址建模的初步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城市旧城区微空间更新利用研究 ——以旅顺太阳沟历史街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小而美”的空间是城市温度的体现者
        1.1.2 城市微更新理念的提出
        1.1.3 存量城市下盘活闲置空间的呼吁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范围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范围
    1.4 研究方法与论文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框架
    1.5 国内外研究综述
        1.5.1 旧城区更新国内外研究
        1.5.2 微空间国内外相关研究
2 旧城区微空间更新利用相关理论与实践
    2.1 微空间的内涵及特性
        2.1.1 微空间的内涵
        2.1.2 微空间的特性
    2.2 旧城区微空间的成因及利用价值
        2.2.1 旧城区微空间的成因
        2.2.2 旧城区微空间的利用价值
    2.3 微空间平面形态及构成要素
        2.3.1 微空间的平面形态
        2.3.2 微空间的构成要素
    2.4 微空间更新利用的相关理论基础
        2.4.1 城市触媒理论
        2.4.2 拼贴城市理论
        2.4.3 简·雅各布斯与城市“微空间”
        2.4.4 有机更新理论
    2.5 相关实践案例
        2.5.1 巴塞罗那城市微空间“针灸式”改造
        2.5.2 纽约珍珠街三角广场与佩雷公园项目
        2.5.3 上海市“城市微空间复兴计划”实践
        2.5.4 北京茶儿胡同“微杂院”项目
    2.6 本章小结
3 太阳沟历史街区微空间基础调研
    3.1 近代旅顺太阳沟历史沿革及规划
        3.1.1 太阳沟街区的历史沿革
        3.1.2 太阳沟街区的人口构成
        3.1.3 太阳沟街区的规划格局
    3.2 太阳沟空间整体认知可视化分析
        3.2.1 空间整合度(TNT)分析
        3.2.2 空间可理解度(Intelligibility)分析
        3.2.3 空间可视域(VGA)分析
        3.2.4 模拟人流(ABM)分析
    3.3 太阳沟微空间的统计范围及位置分布
        3.3.1 太阳沟微空间的统计范围
        3.3.2 太阳沟微空间的位置分布
    3.4 太阳沟街区微空间的空间类型
        3.4.1 街头转角空间
        3.4.2 广场绿地空间
        3.4.3 建筑边界空间
        3.4.4 滨水休闲空间
    3.5 太阳沟微空间的承载功能及辐射半径
        3.5.1 微空间的承载功能
        3.5.2 微空间的辐射半径
    3.6 本章小结
4 太阳沟历史街区微空间研究及品质评价
    4.1 微空间使用者行为活动研究
        4.1.1 使用者基本情况
        4.1.2 活动场所选择倾向
        4.1.3 空间品质关注点
        4.1.4 行为活动类型
        4.1.5 户外活动时间
    4.2 微空间品质评价模型构建
        4.2.1 微空间评价模型构建的目的及原理
        4.2.2 微空间评价指标的筛选
        4.2.3 微空间评价模型的结构层次构建
        4.2.4 微空间各指标层权重确立
    4.3 微空间案例评价应用
        4.3.1 案例评价样本选择
        4.3.2 案例评价过程
        4.3.3 案例评价结果
    4.4 空间品质层面——功能匮乏特色欠缺
        4.4.1 微空间功能布局不合理
        4.4.2 微空间环境品质欠佳
        4.4.3 微空间缺乏文化特色
    4.5 规划管理层面——利用不当权属不清
        4.5.1 微空间资源荒置严重
        4.5.2 微空间权属不清、营造混乱
    4.6 本章小结
5 太阳沟历史街区微空间更新利用策略与实践
    5.1 城市旧城区微空间更新利用原则
        5.1.1 动态渐进原则
        5.1.2 整体协调原则
        5.1.3 文脉延续原则
        5.1.4 公众参与原则
    5.2 城市旧城区微空间更新利用策略
        5.2.1 化零为整,组团化功能整合
        5.2.2 强化节点,构建城市历史轴线微场景系统
        5.2.3 微空间设施模块化设计
        5.2.4 因地制宜,功能多元化
        5.2.5 微介入下基面要素微改善
    5.3 太阳沟历史街区微空间更新利用实践
        5.3.1 街区总体发展定位与目标
        5.3.2 宏观层面——产业空间布局
        5.3.3 中观层面——功能组团植入
        5.3.4 微观层面——微空间试设计
    5.4 实施保障与管理维护
        5.4.1 实施保障措施
        5.4.2 管理维护机制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微空间评价指标重要性评判专家问卷
附录B Matlab权重计算程序代码
附录C 图片索引
附录D 表格索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2)基于视频和残骸照片的桥梁倒塌反演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重视结构倒塌承载力分析,缺少现场残骸信息的利用机制
        1.2.2 结构倒塌反演研究较少
        1.2.3 视觉传感与残骸碰撞痕迹数据反演倒塌过程
    1.3 本文的研究工作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基于视频和残骸照片的桥梁倒塌分析方法
    2.1 倒塌现场可供分析的结构残骸信息
        2.1.1 残骸材料信息
        2.1.2 现场倒塌姿态信息
        2.1.3 接触分析
    2.2 基于现场倒塌破坏形态分析
        2.2.1 现场转动、滑动痕迹分析
        2.2.2 现场各部件的破坏形态
    2.3 基于工程知识和照片融合对结构尺寸还原
    2.4 基于现场视频对倒塌过程还原
        2.4.1 视频模糊图像的简单处理
        2.4.2 视频内容分析
        2.4.3 类似桥梁破坏视频分析借鉴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泰和大桥倒塌原因分析
    3.1 泰和大桥简介
    3.2 泰和大桥倒塌事故
    3.3 现场残骸分析
    3.4 照片和视频结果分析
    3.5 有限元分析验证
        3.5.1 有限元模型
        3.5.2 有限元计算结果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FIU人行桥倒塌原因分析
    4.1 FIU人行桥倒塌事故
    4.2 通过现场视频分析倒塌原因
    4.3 基于残骸照片的人行桥结构三维几何信息获取
    4.4 倒塌过程有限元分析
        4.4.1 静力分析
        4.4.2 倒塌过程动力分析
        4.4.3 有限元计算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本文完成的主要工作及结论
    5.2 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 作者简历
    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 参与的科研项目及获奖情况
    4 发明专利
学位论文数据集

(3)基于模糊层次综合评价法的重庆塑料颗粒分拨中心选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1 研究背景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分拨中心国内外研究现状
        1.3.2 选址问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框架
    1.5 本章小结
2 相关理论基础
    2.1 分拨中心概述
        2.1.1 分拨中心类型
        2.1.2 分拨中心定位
        2.1.3 分拨中心功能
        2.1.4 分拨中心作用
    2.2 选址问题基本理论
        2.2.1 选址决策目标
        2.2.2 选址应遵循的原则
        2.2.3 选址影响因素
        2.2.4 选址程序和步骤
        2.2.5 选址常用的方法
    2.3 本章小结
3 CQPP-DC选址评价方法
    3.1 层次分析法
        3.1.1 建立多级递阶层次结构
        3.1.2 构造各层次两两比较判断矩阵
        3.1.3 确定指标权重
        3.1.4 层次总排序
    3.2 模糊综合评价法
        3.2.1 确定评价因素集和评价等级集
        3.2.2 评价指标隶属度的确定
        3.2.3 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建立
        3.2.4 反模糊化计算
        3.2.5 备选方案排序
    3.3 本章小结
4 建立CQPP-DC评价指标体系及确定备选方案
    4.1 CQPP-DC定位与功能
        4.1.1 CQPP-DC定位
        4.1.2 CQPP-DC功能
    4.2 CQPP-DC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4.2.1 交通运输环境
        4.2.2 经济效益
        4.2.3 市场环境
        4.2.4 社会效益
        4.2.5 建设基础
    4.3 确定CQPP-DC备选方案
        4.3.1 江北区寸滩港
        4.3.2 江北区果园港
        4.3.3 沙坪坝区西部现代物流园
    4.4 本章小结
5 基于模糊层次综合评价法的CQPP-DC选址
    5.1 建立评价因素集和评价等级集
    5.2 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
        5.2.1 准则层对目标的权重向量计算
        5.2.2 一级评价指标交通运输环境的权重向量计算
        5.2.3 一级评价指标经济效益的权重向量计算
        5.2.4 一级评价指标市场环境的权重向量计算
        5.2.5 一级评价指标社会效益的权重向量计算
        5.2.6 一级评价指标建设基础的权重向量计算
    5.3 备选方案评价指标隶属度的确定
    5.4 建立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5.4.1 一级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5.4.2 二级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5.5 反模糊化计算
    5.6 确定最佳选址方案
    5.7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工作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图表清单
参考文献
附录
    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主要科研项目
    B.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奖情况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4)路径单元剖分法支持下的网络空间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本论文创新点
摘要
ABSTRACT
图索引
表索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意义
        1.1.1 街道网络与大数据
        1.1.2 基于对象和场思想的空间网络模型
        1.1.3 网络空间分析与可视化表达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2.1 基于数学图理论的空间网络模型与网络分析
        1.2.2 基于场思想的网络栅格模型
        1.2.3 网络现象空间分析方法研究
    1.3 研究内容及论文组织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内容
        1.3.3 关键问题
        1.3.4 技术路线
        1.3.5 论文组织
    1.4 本章小结
第2章 地理网络模型的理论基础
    2.1 地理网络的概念与特点
        2.1.1 地理网络的概念
        2.1.2 地理网络的特点
    2.2 地理网络模型研究
        2.2.1 矢量的地理网络模型
        2.2.2 平面栅格的地理网络模型
        2.2.3 二维栅格网络模型的问题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路径剖分法支持下的一维栅格数据模型LDM
    3.1 基于场的空间剖分
    3.2 LDM模型的数学形态学膨胀算子
    3.3 约束LDM模型与约束膨胀算子
        3.3.1 动态交通约束
        3.3.2 发生元属性约束
        3.3.3 通行方向约束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栅格LDM模型的网络搜索
    4.1 数学图的网络搜索
    4.2 基于LDM模型的水流扩展算法
        4.2.1 距离定义与计算
        4.2.2 理论验证
    4.3 算法关键问题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栅格LDM模型的网络空间分析
    5.1 空间分析的扩展:从欧氏空间到网络空间
    5.2 网络Voronoi图构建
        5.2.1 背景
        5.2.2 定义与实现
        5.2.3 实例与讨论
        5.2.4 结论
    5.3 网络核密度分析
        5.3.1 背景
        5.3.2 密度分析
        5.3.3 算法实现
        5.3.4 密度特征三维可视化方法
        5.3.5 实验与讨论
        5.3.6 结论
    5.4 城市空间CBD中心探测和识别
        5.4.1 背景
        5.4.2 城市CBD的概念与特征
        5.4.3 方法
        5.4.4 实验与分析
        5.4.5 总结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网络空间分析方法的验证与实现
    6.1 动机
    6.2 功能简介
    6.3 技术流程
    6.4 数据结构定义
    6.5 系统示例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总结
    7.2 研究展望
中外文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致谢

(5)弯梁桥偏位复位加固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弯梁桥偏位及加固复位背景
    1.2 国内外弯梁桥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2.1 国外弯梁桥技术状况
        1.2.2 国内弯梁桥技术的研究现状
        1.2.3 在弯梁桥修建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3 本文主要内容
第二章 弯梁桥偏位机理及加固复位方案
    2.1 弯梁桥偏位机理
        2.1.1 支撑方式
        2.1.2 温度荷载
        2.1.3 混凝土收缩徐变
        2.1.4 车辆荷载
        2.1.5 偶然荷载地震力
    2.2 弯梁桥复位加固方案
        2.2.1 设置侧向限位装置
        2.2.2 梁体顶升平移复位
        2.2.3 加固独柱固结墩法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依托工程偏位成因分析及复位加固方法
    3.1 依托工程及线形变化原因分析
        3.1.1 依托工程
        3.1.2 高程变化情况
        3.1.3 平面线形变化情况
    3.2 第二联横向偏位原因分析
        3.2.1 高程变化原因
        3.2.2 平面线形变化原因
    3.3 依托工程复位加固方法
        3.3.1 加固方法
        3.3.2 加固流程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依托工程复位加固计算及施工监测
    4.1 复位前第二联桥梁受力计算
        4.1.1 弯桥受力特征及建模过程
        4.1.2 结果分析
    4.2 复位加固计算分析
        4.2.18 号墩加高计算
        4.2.2 顶升梁底应力计算
    4.3 顶升过程施工监测
        4.3.1 支反力监测
        4.3.2 应力监测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依托工程加固复位跟踪分析
    5.1 纠偏前桥梁移位跟踪观测
        5.1.1 纠偏前桥梁轴线偏移跟踪监测
        5.1.2 支座偏移位置跟踪监测(纠偏前)
    5.2 桥梁加固纠偏后沉降观测
        5.2.1 桥梁沉降观测的目的及内容
        5.2.2 桥梁沉降观测方法及频率
        5.2.3 桥梁沉降观测点的布置及数据处理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6)北京市大型立交桥虚拟驾驶训练与路考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虚拟驾驶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4 论文结构
第2章 立交桥路考虚拟驾驶系统分析
    2.1 虚拟驾驶系统分析
        2.1.1 虚拟驾驶系统的硬件环境
        2.1.2 虚拟驾驶系统的程序实现
    2.2 虚拟驾驶系统需求分析
    2.3 四元立交桥平面结构分析
        2.3.1 北京立交桥现状
        2.3.2 四元桥平面结构分析
    2.4 四元桥行车路线分析
    2.5 立交桥虚拟驾驶系统路考细则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立交桥虚拟驾驶系统的设计与构建
    3.1 计算机图形系统
    3.2 立交桥虚拟驾驶系统结构设计
        3.2.1 系统开发思路
        3.2.2 系统结构
    3.3 场景及汽车的建立
        3.3.1 汽车及场景模型的建立
        3.3.2 汽车及场景材质贴图的制作
    3.4 三维场景模型的输出
    3.5 立交桥虚拟驾驶系统的详细设计
        3.5.1 汽车的物理属性设计
        3.5.2 桥面的物理属性设计
        3.5.3 汽车仪表舱设计
        3.5.4 天空场景设计
        3.5.5 视景系统设计
    3.6 场景管理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立交桥虚拟驾驶系统的技术实现
    4.1 立交桥虚拟驾驶的关键技术
    4.2 虚拟驾驶系统交互技术的实现
        4.2.1 立交桥选择的交互实现
        4.2.2 行车路线的选择交互实现
    4.3 虚拟驾驶系统的技术实现
        4.3.1 汽车前进和倒车设置
        4.3.2 方向盘的功能实现
        4.3.3 仪表盘的功能实现
        4.3.4 转向灯的功能实现
        4.3.5 声音和音效
    4.4 虚拟驾驶系统光照阴影技术
    4.5 碰撞检测技术
    4.6 系统优化与发布
        4.6.1 优化技术
        4.6.2 系统发布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立交桥虚拟驾驶系统测试
    5.1 系统测试环境
    5.2 系统功能测试
        5.2.1 功能测试说明
        5.2.2 功能测试结果
        5.2.3 问题分析
    5.3 系统功能测试步骤
        5.3.1 系统运行
        5.3.2 驾驶功能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7)基于软计算融合的城市道路交通资源选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1.1 城市道路交通资源
    1.2 论文的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3 道路交通资源选址在国内外的研究概况
    1.4 软计算理论概述
        1.4.1 软计算研究方法及其发展
        1.4.2 软计算作为道路交通资源选址研究方法的优点
    1.5 论文的结构和主要研究内容
    1.6 论文主要贡献与创新点
2 软计算方法及其融合集成研究
    2.1 几种主要软计算方法及重要算法
        2.1.1 模糊逻辑(FL)
        2.1.2 人工神经网络(ANN)
        2.1.3 进化计算(EC)
        2.1.4 粗糙集(RS)
    2.2 软计算主要研究方法的优缺点
    2.3 软计算方法融合集成的哲学基础
    2.4 软计算方法融合集成的方法学基础
    2.5 软计算方法融合集成的原则
    2.6 软计算方法融合集成的形式
    2.7 研究论题的软计算方法融合集成技术路线
    2.8 小结
3 改进GA-NFS模型及其在快速公交线路选址中的规则提取研究
    3.1 神经模糊系统模型
        3.1.1 模糊逻辑与神经网络的集成
        3.1.2 基于BP神经网络的Mamdani模糊推理系统
    3.2 神经模糊系统的学习算法
    3.3 改进的神经模糊系统
        3.3.1 文献NFS模型研究
        3.3.2 GA改进的NFS模型实现
        3.3.3 GA+FNN融合集成算法步骤
    3.4 实例仿真
        3.4.1 样本及数据
        3.4.2 试验各种参数选择和结果
        3.4.3 模糊规则提取
    3.5 小结
4 基于GA-GNN预测算法模型的城市公交换乘枢纽选址研究
    4.1 公交换乘枢纽选址因素分析及选址步骤
        4.1.1 影响公交换乘枢纽换乘量的因素
        4.1.2 基于换乘量预测的选址步骤
    4.2 灰色神经网络
        4.2.1 灰色模型理论
        4.2.2 灰色神经网络
    4.3 公交换乘枢纽换乘量预测模型
        4.3.1 模型参数变量确定
        4.3.2 模型假设
        4.3.3 模型变量数据集的建立
        4.3.4 换乘需求流量预测的求解模型建立
    4.4 GA优化的灰色神经网络参数求解
    4.5 实例仿真研究
        4.5.1 实验数据
        4.5.2 实验方法和步骤
        4.5.3 结果对比分析
    4.6 小结
5 GA-BP多重优化的建模变量筛选模型在轨道交通干线选址中的研究
    5.1 轨道交通干线选址因素筛选的意义及作用
    5.2 轨道交通干线选址中多因素筛选的模型建立
        5.2.1 影响轨道交通干线选址因素的分析方法
        5.2.2 轨道交通干线选址建模参数确定
    5.3 多重GA-BP优化的轨道交通干线选址多因素筛选问题求解
        5.3.1 模型建立
        5.3.2 算法步骤流程
        5.3.3 模型相关设计
    5.4 实例仿真研究
        5.4.1 样本及数据
        5.4.2 仿真实验的各种参数选择
        5.4.3 仿真结果
        5.4.4 实际选址问题研究
    5.5 小结
6 基于GIS-FRSAR模型的城区立体停车库选址决策研究
    6.1 研究意义及国内外的研究状况
        6.1.1 研究意义
        6.1.2 国内外的研究状况
    6.2 GIS与MIBAFRAR方法相结合的立体停车库选址决策模型
        6.2.1 模型的建立
        6.2.2 停车设施选址属性信息提取
    6.3 互信息的模糊粗糙集属性约简算法
    6.4 实例研究
        6.4.1 研究对象
        6.4.2 AFRARBMI计算分析
        6.4.3 结果对比与评价分析
    6.5 小结
7 针对我国城市道路交通资源选址的建议
    7.1 道路交通资源选址应与城市未来发展布局相统一
    7.2 道路交通资源选址应避免对原有道路交通的负面冲击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部分数据和仿真计算程序
    A1 部分数据
        A1.1 第3章的原始数据
        A1.2 第5章中的数据表
        A1.3 第6章中的数据
    A2 部分仿真程序及说明
        A2.1 总体说明
        A2.2 第3章仿真程序
        A2.3 第4章仿真程序
        A2.4 第5章仿真程序
        A2.5 第6章仿真应用平台说明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8)预应力混凝土斜弯组合连续箱梁桥设计、施工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斜弯梁桥的发展
    1.2 本课题研究的必要性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主要研究方法及内容
第二章 PC 斜弯连续梁桥的力学特点及理论分析
    2.1 斜交直桥的受力特点
    2.2 正交弯桥的力学特点
    2.3 箱形梁的力学特点
    2.4 PC 斜弯连续梁桥力学特点
    2.5 PC 斜弯连续梁桥的纵向分析
    2.6 PC 斜弯连续梁桥的横向分析
第三章 PC 斜弯连续梁桥的分析方法-梁格法
    3.1 空间粱格法的基本原理
    3.2 梁格划分的基本原则
    3.3 单元截面特性的计算
    3.4 纵向梁格构件截面特性
    3.5 横向梁格构件截面特性
    3.6 加载过程
    3.7 分析注意事项
第四章 盐池东互通式立交桥设计
    4.1 工程概况
    4.2 技术标准和规范
    4.3 主要技术指标
    4.4 桥址自然概况
    4.5 主要材料
    4.6 结构设计要点
    4.7 箱梁浇筑的施工方案
    4.8 结构计算分析要点
    4.9 梁格法计算分析
    4.10 分析结论
第五章 PC 斜弯连续梁桥设计关键技术
    5.1 总体结构设计
    5.2 支承设计
    5.3 预应力体系设计
    5.4 普通钢筋设计
    5.5 下部结构及附属构造设计
第六章 PC 斜弯连续梁桥施工关键技术
    6.1 施工总体工序
    6.2 地基处理
    6.3 支架布置
    6.4 模板制作及安装
    6.5 钢筋加工及安装
    6.6 混凝土浇筑及养护
    6.7 预应力钢筋的加工、安装及张拉
    6.8 预应力管道压浆
    6.9 割束和封锚
    6.10 支架、模板拆除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

(9)城市防空人口疏散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组织
第二章 现实中的城市防空人口疏散分析
    2.1 城市防空人口疏散
        2.1.1 人口疏散的概念
        2.1.2 人口疏散环境分析
        2.1.3 人口疏散的影响因素分析
        2.1.4 人口疏散的组织
    2.2 城市防空疏散人口分析
        2.2.1 人口军事地理分析
        2.2.2 人口结构分析
        2.2.3 人口时空结构分析
    2.3 城市防空人口疏散地域结构分析
        2.3.1 危险区
        2.3.2 集结区
        2.3.3 接收区
        2.3.4 疏散路线
    2.4 基于GIS的城市防空人口疏散方案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城市防空人口疏散网络模型的构建
    3.1 人口疏散网络模型
    3.2 人口疏散网络的概念模型
        3.2.1 人口疏散网络中的元素
        3.2.2 人口疏散网络元素的属性
    3.3 人口疏散网络的逻辑模型
        3.3.1 网络数据模型支撑
        3.3.2 疏散道路的逻辑表达
        3.3.3 交叉路口的逻辑表达
        3.3.4 其它网络元素的逻辑表达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人口疏散网络模型的分析
    4.1 人防掩蔽工程分析
        4.1.1 人防掩蔽工程的选址分析
        4.1.2 人防掩蔽工程的服务范围
        4.1.3 疏散人口的分配范围
        4.1.4 人员进入掩蔽工程的分析
    4.2 人口疏散路线分析
        4.2.1 疏散路线的吸引范围分析
        4.2.2 疏散路径分配模型
        4.2.3 人口疏散最优路径分析
    4.3 疏散网络流的最优化
        4.3.1 疏散网络流的概念
        4.3.2 疏散网络的最大流问题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城市防空人口疏散原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5.1 系统的总体结构
    5.2 系统的体系结构
    5.3 系统数据库设计
        5.3.1 系统数据库的结构
        5.3.2 系统数据的存储模式
    5.4 系统的功能设计
        5.4.1 人口疏散数据的管理
        5.4.2 疏散信息的显示
        5.4.3 疏散信息的查询与统计
        5.4.4 疏散信息基本分析
        5.4.5 疏散信息的输入输出
    5.5 系统的成果演示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主要工作
致谢

(10)求两种产品选址问题的Benders’分解算法(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多种产品选址问题
    1.1 选址问题
        1.1.1 选址问题概述
        1.1.2 国外选址问题的研究概况
        1.1.3 国内选址问题研究现状
        1.1.4 国内选址问题研究特点
    1.2 多产品工厂选址问题
    1.3 κ-PUFLP的数学模型
2.Benders'算法介绍
    2.1 Benders'算法介绍
    2.2 Benders'算法描述
3.Benders'算法求解两种产品选址问题
    3.1 κ-PUFLPN的线性模型
    3.2 用Benders'分解算法求解2-PUFLPN的理论依据和实现过程
4.在计算机上实现
    4.1 Matlab语言简介
        4.1.1 Matlab语言产生的背景
        4.1.2 Matlab语言的特点
    4.2 Benders'算法求解工厂选址问题Matlab源程序
    4.3 程序运行结果图及其实际运用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对立交桥选址建模的初步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城市旧城区微空间更新利用研究 ——以旅顺太阳沟历史街区为例[D]. 王宇.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2]基于视频和残骸照片的桥梁倒塌反演方法研究[D]. 王锦涛. 浙江工业大学, 2019(02)
  • [3]基于模糊层次综合评价法的重庆塑料颗粒分拨中心选址研究[D]. 彭南林. 重庆理工大学, 2016(05)
  • [4]路径单元剖分法支持下的网络空间分析[D]. 禹文豪. 武汉大学, 2015(07)
  • [5]弯梁桥偏位复位加固方法研究[D]. 邬思特. 长安大学, 2015(02)
  • [6]北京市大型立交桥虚拟驾驶训练与路考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徐望. 北京工业大学, 2013(03)
  • [7]基于软计算融合的城市道路交通资源选址研究[D]. 汤旻安. 兰州交通大学, 2011(05)
  • [8]预应力混凝土斜弯组合连续箱梁桥设计、施工关键技术研究[D]. 陈宇啸. 重庆交通大学, 2010(12)
  • [9]城市防空人口疏散问题研究[D]. 王锐. 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 2008(07)
  • [10]求两种产品选址问题的Benders’分解算法[D]. 李燕妮. 湖南师范大学, 2008(11)

标签:;  ;  ;  ;  

天桥选址建模初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