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农村贫困与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

湖北省农村贫困与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

一、湖北省农村贫困问题与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刘欢[1](2021)在《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建设文明,促进文明进步与发展是人类繁衍生息至今的孜孜追求与内在动因,也是当今世界各国发展的重要目标。于中国而言,中国共产党一直在不断构建、完善、发展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体系。基于中国国情与农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体系的底色在乡村文明,而乡村文明又集中体现在乡风文明水平上。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后,党就集中开始了乡风文明建设实践探索。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很长时期里,乡风文明建设的实践内容与形式不断迭代更新,收获许多实践成效。及至新时代,党和国家作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使乡风文明建设能够站在新的历史坐标向更高处扬帆远航,进而为中国在不同文明交流借鉴中展现中国气派、体现中国特色、走出中国道路,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做出重要贡献。乡风文明建设受到国内外学界广泛关注与探讨,已取得诸多具有现实意义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主要集中分布在政治学、文化学与社会学,或者更为细致表现在乡村精神文明建设问题、乡村文化建设问题等具体领域,然而专注于国家发展战略高度研究乡风文明建设仍然是学界的欠缺之处。本文采用史论结合研究法,综合学科研究与系统研究相结合以及规范研究与个案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视角,以战略性高度概述了乡村振兴战略、乡风文明建设及二者之间的内在逻辑,对中国乡风文明建设进行了历史考量,并系统化地研究了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的思想资源、基本属性、现实境遇及路径选择,以期为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尽绵薄之力。具体来说,论文由七部分组成。第一章,绪论。这一部分主要介绍了论文的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思路与方法、创新之处与不足,以此构成论文研究的逻辑起点。第二章,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概述。这一部分主要对乡村振兴战略与乡风文明建设进行了概述,以及分析论证了乡村振兴战略与乡风文明建设之间的内在逻辑。论文从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依据、目标要求与重大意义三方面完整概述乡村振兴战略,在区分文化与文明概念、文明乡风与乡风文明概念基础上,对乡风文明建设概念进行了整体性阐述。从乡风文明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内在要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使乡风文明建设向深层发展,乡村振兴战略与乡风文明建设存在高度一致性三方面阐述了乡村振兴战略与乡风文明建设的内在逻辑。第三章,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的思想资源。这一部分重点从经典马克思主义相关思想、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相关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相关思想以及发达国家乡风文明建设思想四个方面对论文的思想资源进行归纳总结,为第四章、第六、七章的相关论述进行基础理论的铺陈。第四章,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的基本属性。这一部分大致拆分为三个方面,即基本原则、主要内容、现实功能。其中,基本原则包括坚定社会主义方向、切实立足乡村文明、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坚持整体协调发展等内容。主要内容包括加强乡村思想道德建设、弘扬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加强乡村公共文化建设、开展乡村移风易俗行动、着力消除乡村精神贫困等五方面。现实功能包括促进乡村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带动乡村人居环境整体优化、繁荣与发展新时代乡村文化、推动乡村社会和谐有序发展、不断提升乡村社会文明水平等内容。第五章,中国乡风文明建设的历史考量。这一部分从历史进程、主要特色及经验启示三方面考量了近百年来的中国乡风文明建设实践。历史进程分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根据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以来到新时代、新时代以来的乡风文明建设四个阶段。主要特色表现在鲜明的政治性与人民性、内容形式的继承发展性、突出实践的社会现实性三个方面。经验启示包括要强化党对乡风文明建设的责任意识、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以激发内生动力、使乡风文明建设与乡村经济协同发展、重视教育卫生工作的移风易俗作用以及以充足的历史耐心推进乡风文明建设五个方面。第六章,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的现实境遇。这一章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的现实机遇。主要包括乡村新型社会组织多样发展、乡村产业结构不断深入发展、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渐趋完善、乡村社会主流思想健康向上、农民科学素质培育不断加强等五方面。第二部分是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的现实挑战。主要包括乡村党组织组织力不强、乡村集体经济收入不佳、乡村文化出现衰落痕迹、乡村不良社会风气滋长、农民主体意识相对薄弱等五方面。第三部分是制约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的因素。主要包括乡村党组织建设不完善、乡村集体经济发展式微、乡村文化传承发展受阻、乡村文化生态发展失衡、乡村教育发展相对落后等五方面。第七章,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这一部分分为五大内容。一是从突出乡村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发挥乡村党组织的模范作用、密切乡村党组织的群众联系等三方面筑牢乡风文明建设的组织保障。二是从走出乡村集体经济认知误区、不断深化乡村集体产权改革、探索集体经济发展有效途径等三方面夯实乡风文明建设的经济基础。三是从以新发展理念引领乡村文化、提升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传承发展提升优秀农耕文化等三方面打牢乡风文明建设的文化根基。四是从发挥乡村人居环境整治伦理价值、盘活乡村内生治理机制自治功能、因地制宜推进乡村移风易俗实践等三方面培植乡风文明建设的社会土壤。五是从不断提高乡村义务教育质量、优化提升乡村职业技能培训、转变乡村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等三方面增强乡风文明建设的农民力量。总之,通过系统研究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论文主要提出如下创新观点:一是论文提出应从“文明”高度深刻理解乡风文明内涵,从总体要求、核心主体、根本任务、现实基础及主要特点等方面概述了乡风文明建设。二是论文首次详尽梳理了近百年中国乡风文明建设的历史进程,分析了其主要特色以及总结出其经验启示。三是论文丰富了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将“消除乡村精神贫困”纳入其中。四是论文在剖析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现实境遇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路径选择。

赵勇[2](2021)在《政策工具视角下湖北省精准扶贫政策的文本量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为把握湖北省精准扶贫政策工具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本文对所收集到的政策资料的文件类型、发布时间、颁布部门等进行描述性分析,以便达到从总体上了解政策文件内在特征的目的;此外,借鉴Rothwell和Zegveld的政策工具分类思想,将湖北省精准扶贫政策工具划分为供给性、环境性和需求性三个类别,试图通过对政策工具分布结构的研究来找出湖北省扶贫政策工具在现实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深入分析问题根源并探讨优化路径,以期能对巩固湖北省脱贫攻坚成果,传好乡村振兴接力棒有所裨益。方法:本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内容分析法和统计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前期通过在湖北省图书馆借阅有关书籍、网络期刊上查阅大量文献资料、政府官网和国内权威法律法规数据库收集政策文件等准备工作,为研究湖北省精准扶贫政策工具打下了理论基础。同时,在研读湖北省2013-2020年精准扶贫政策资料的基础上,运用内容分析法对政策样本的文本单元整理编码,并将编码结果归类到前期建立的“政策工具—扶贫价值”二维分析框架之中,最终借助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归纳汇总,从而实现对湖北省精准扶贫政策工具应用情况的描述和分析。结果:通过对编码数据的整理和分析,发现湖北省政策工具应用总体上兼顾了环境性、供给性和需求性三个方面,这与湖北省全方位、多层次开展精准扶贫工作的实际情况相契合。但从政策工具应用结构上来看,湖北省在运用扶贫政策工具上表现出不均衡性:首先,在政策工具维度上,湖北省偏向于使用环境性政策工具,使用比重超过政策工具总量的一半以上;需求性政策工具使用严重不足,是未来湖北省扶贫政策工具应用调整提升的着力点。其次,在扶贫价值维度上,湖北省贫困人口温饱问题已基本解决,出台的扶贫政策文本更加注重社会保障和能力开发两方面,但社会参与表现不足。结论:通过对湖北省精准扶贫政策工具应用情况的定性与定量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参考建议:均衡应用三方面政策,优化扶贫政策工具结构;适度减少环境性政策工具应用,提高税收优惠力度;改善供给性政策工具供给方式,提升发展效益和质量;全面提升需求性政策工具应用深度和广度;增强扶贫政策工具可操作性,避免政策“悬空”;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精准扶贫;既要注重政策工具使用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又要提高政策针对性和灵活性,通过科学合理地使用扶贫政策工具让人民群众享受到更多惠民政策。

孟守东[3](2021)在《中国光伏扶贫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基于安徽的实证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光伏扶贫发源于中国安徽省,具有见效迅速、收益稳定、带贫精准、风险较小、绿色环保等优点,被中国确定为十大精准扶贫工程之一,通过“十三五”期间的推广建设,有效加快了贫困地区增收脱贫进程,成为中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一项创举和标志性工程,为2020年全面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重要支撑。本文首先对反贫困理论、产业发展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等相关理论基础和文献进行了梳理,并对中国(安徽)光伏扶贫产业发展的起因、历程、政策演变进行了分析,总结了现有光伏扶贫产业的建设模式、工作机制和主要成效。并利用层次分析法,从收益分配、运维管理和综合利用三个维度构建出了光伏扶贫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结合模糊评价法根据权重计算出薄弱环节,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最大程度保持光伏扶贫产业发展的稳定性和持续性,以及发电收益分配的精准性和科学性,努力实现光伏扶贫产业可持续发展,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提供有力支撑。同时,对继续发展农村光伏产业、助力乡村全面振兴以及宣传推广光伏扶贫产业发展模式走出国门、辐射带动“一带一路”国家光伏产业和扶贫事业的发展进行了展望,为加快实现中国乡村振兴和加快发展全球减贫事业提供中国(安徽)智慧和中国(安徽)方案。本研究主要创新点如下:一是全面系统研究中国(安徽)光伏扶贫产业发展历程、政策演变、理论依据、建设模式、工作机制、发展进程、主要作用、监测评估、制约因素等,并提出针对性、操作性强的可持续发展路径,为中国首见,对有效促进光伏扶贫产业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具有重要意义。二是针对光伏扶贫产业发展资金筹措难题,笔者原创提出了扶贫小额信贷自我发展、合伙发展、合作发展、合营发展“一自三合”模式,开辟了光伏扶贫产业发展的金融资金来源,得到国家肯定并向中国推广。2019年,该模式被IBRD(世界银行)、FAO(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IFAD(联合国国际农业发展基金)、WFP(世界粮食计划署)、ADB(亚洲开发银行)、中国国际扶贫中心、中国网等7家单位评为首届全球减贫案例最佳减贫案例奖,并收录进南南合作减贫知识分享网站——中外减贫案例库及在线分享平台,为破解贫困人口“贷款难、贷款贵、用得好、还得上”的世界性难题贡献了中国(安徽)智慧和中国(安徽)模式。笔者因此荣获“2020年全国脱贫攻坚奖创新奖”。三是积极参与匀光型光伏农业系统的实验与研究,创新了基于植物光合作用的分光补光光伏农业技术,有效兼顾了植物生长和光伏发电,对充分利用光伏扶贫电站光伏板下闲置土地资源、发展光伏生态农业、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提高电站综合效益具有现实意义。四是在围绕将光伏扶贫电站项目开发成为符合国家要求的温室气体减排项目,科学测算了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交易为村级光伏扶贫电站带来的额外经济收益,研究提出了村级光伏扶贫电站实现碳排放权交易的实施路径和优化策略,创新了光伏扶贫产业助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进乡村振兴的具体举措。五是阐述了中国村级光伏扶贫电站运行维护管理现有标准的局限性和制订优化村级光伏扶贫电站运行维护专用标准的必要性,并基于村级光伏扶贫电站运行维护情况的调研结果和实证分析,创新提出了可作为管理依据及标准制定基础的村级光伏扶贫电站运维绩效监测指标体系。

李婉芊[4](2020)在《基于治理理论的湖北农村生态治理对策研究》文中认为十九届四中全会我国提出了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建设,实现现代化治理的重要战略。在我国治理现代化体系中,生态治理现代化是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发展离不开生态治理现代化。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为我国补齐现代化建设的短板、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提供了总抓手。乡村振兴的基本要求是生态振兴,而生态振兴需要对农村生态进行治理。如何推进农村生态治理、提高生态治理的效能,助力乡村振兴,是当前迫切需要研究的问题。本文基于治理理论,立足于湖北农村生态治理的现实,采用文献研究法、案例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等方法,理论联系实际,对湖北农村生态治理的历史、现状及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优化农村生态治理的对策,以期为提高农村生态治理能力、推动乡村振兴提供有益借鉴。首先,本文在梳理学界既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治理、生态治理现代化理论,提出良好的农村生态治理应该具备三方面的特征,为本文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撑。其次,本文对湖北农村生态治理现状及问题进行了研究。湖北农村生态治理是在国家生态治理的大背景下进行的,梳理其历史发展脉络对分析当前农村生态治理及问题具有基础意义。湖北农村生态治理取得良好的成效,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社会发展与生态治理的矛盾、政府生态治理成效较低、政府环境治理监管能力较弱、生态环保责任意识不够,生态治理观念滞后。最后,本文在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基于治理理论,并结合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要求,依据良好农村生态治理的三个基本要求,提出了在乡村规划引领、管理机制、制度保障、治理主体、治理理念等方面优化农村生态治理的对策建议。

潘攀[5](2020)在《湖北省建始县精准扶贫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贫困问题一直存在,因此政府肩负着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湘西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的概念。国务院扶贫办随后制定了《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实施方案》,在全国推行精准扶贫工作。作为开展扶贫工作的核心理念、关键突破点、重要工具和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精准扶贫在我国各级政府中受到了高度的重视,日益成为学者们研究的热点话题,并被越来越广泛的推广和应用。在实施精准扶贫过程中,我国采取了多种相应的积极措施,如政策扶贫、投入资金扶贫、发动社会力量扶贫、产业扶贫、派干部驻村帮扶等,有效地推动了精准扶贫工作的广泛开展,扶贫成效显着。但是,我国精准扶贫仍然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之处,使得精准扶贫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本文从精准入手,以湖北省建始县精准扶贫为研究对象,运用调查研究和统计分析等方法对湖北建始县精准扶贫现状、扶贫措施及实施情况、扶贫成绩和存在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分析,指出建始县精准扶贫工作中存在问题:精准识别不精准、扶贫资金投入力度不够、产业扶贫成效偏低、基层工作队伍力量不足、精准帮扶水平不高等。在此基础上,借鉴国内外精准扶贫经验,提出改进建始县精准扶贫工作的对策措施:创新贫困识别方法,优化识别机制、加大扶贫资金投入力度、增强产业扶贫成效、强化基层工作队伍建设力量、严格落实责任,提高精准帮扶水平。对完善建始县精准扶贫工作,实现脱贫攻坚目标,助推建始县乡村振兴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同时对其他类似区域的精准扶贫具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作用。

张叶娇[6](2020)在《乡村振兴战略下恩施州农村金融生态评价及优化路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农村金融是我国现代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良好的农村金融生态才能保证农村金融的可持续发展,才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在十九大做出的一项重要战略部署,保障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农村金融生态建设尤为关键。武陵山片区是我国当前重点扶持的14个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和扶贫攻坚的区域之一,位于该片区辖内的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简称恩施州),长期以来,由于受到地理位置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其农村金融的发展水平相较于全国而言更为落后。本文以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内容作为切入点,选择位于我国中西部民族山区的恩施州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恩施州统计年鉴》、《湖北金融年鉴》等相关报告中公布的数据,系统分析了当前乡村振兴战略下恩施州农村金融生态的现状及相关问题。其次,结合乡村振兴战略方针,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个层面构建了25个指标的农村金融生态评价指标体系,以恩施州八个县市的数据为基础,利用熵权法和层次分析法对恩施州2018年的相关数据进行综合评价,从而得出恩施州农村金融生态建设排名前三位的分别是利川市、恩施市、宣恩县。结果表明:通过恩施州8大县市的农村金融生态综合评分可知,恩施州各县市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存在差异,并且有待进一步完善。同时,要提升恩施州农村金融生态水平,从准则层来看,其重点和难点是产业兴旺和生活富裕,只有通过有效的金融调节,刺激产业振兴,才能最终实现生活富裕,实现乡村振兴。从指标层来看,贷款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财政收入总量增长率、乡村金融机构覆盖率、农村互联网金融参与率、农村金融发案率、农村金融资产增长率等指标占比较高,可以从上述指标进行优化,从而更好地践行乡村振兴战略。

胡静[7](2020)在《湖北省长阳县治理贫困的历程与经验研究(1986-2010)》文中研究表明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小康,是全人类从古至今共同追求的目标,更是中国共产党致力完成的伟大事业。本文主要结合中国扶贫的阶段性特征,以农业扶贫为突破口,对长阳县1986年至2010年扶贫历程及实践进行探讨与分析,以求能总结出一些中国农村地区较为成功的扶贫经验。按照扶贫的阶段性进行分期,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对长阳县的经济情况和贫困状态进行介绍,对贫困原因进行分析与探讨。作为国家级贫困县,长阳县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均低于同年份湖北省及全国的平均水平。其致贫原因主要为地理区位不利、自然灾害频发、生产要素匮乏、工业基础薄弱、基础设施落后等几个方面。第二部分介绍1986年至1993年从社会救济式扶贫转向区域开发式扶贫过程中,长阳县扶贫的具体举措。这一阶段长阳县主要以解决温饱问题为重点,全县范围内大力发展地膜杂交玉米种植技术,提高玉米产量。针对各地区不同气候条件,采取半高山区种植烟叶,高山区试点种植蔬菜提高农民经济收入。第三部分介绍1994年至2000年国家大规模减贫的“八七”扶贫攻坚阶段,长阳县扶贫政策及手段。此时长阳县温饱问题已得到有效解决,长阳县在继续推行并改良地膜玉米种植技术的基础上,巩固温饱成果,全面解决温饱问题。在高山蔬菜试点种植成功的基础上,长阳县以农业产业化发展为突破口,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延长产业链,进一步扩大市场,提高收入。同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田水利改造,加强科技扶农育农,解决农民饮水难、用电难、出行难的问题,提高农民生产效率。第四部分介绍2001年至2010年在贫困人口“大分散、小集中”的情况下,在国家扶贫工作要求更具多元化和人性化要求下,长阳县的扶贫思路及举措。长阳县以整村推进为重点,实施综合开发。长阳县建立全县贫困人口台账及数据库,对贫困人口的识别及瞄准更加精准;注重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大力发展劳务经济,鼓起农民的钱袋子;对生存环境极其恶劣的贫困户实行易地搬迁与危房改造,创造脱贫的外在条件。同时,长阳县将农业产业化发展和龙头企业培植相结合,促进经济的发展。最后,是本文的结论与启示部分。一是扶贫对象瞄准越来越精准;二是扶贫政策越来越全面;三是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是脱贫攻坚的硬件保障;四是产业扶贫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

向双[8](2020)在《农业生态资本运营的生态益贫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消除贫困是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共同任务,也是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相继颁布了一系列扶贫开发政策,经过各方面的努力,中国反贫困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效。中国现阶段的贫困主要是程度较深且连片的地区性贫困,而这些连片贫困地区与生态脆弱区又具有非良性的耦合特征,这就意味着扶贫开发与生态环境建设存在高度重叠。随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提出和实践,将农村的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生态经济的优势就显得必要而紧迫。农村的“绿水青山”能否以及如何转变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金山银山”,将直接影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实现。农业生态资本运营注重在保护“绿水青山”的过程中进行合理开发利用,将“绿水青山”转变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金山银山”。因此,研究农业生态资本运营的生态益贫效应对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农业生态资本运营的益贫效应及其与精准扶贫协同机制研究”(71673302)等课题,以农业生态资本运营的生态益贫效应为研究主题,采用文献研究法、描述性统计方法和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农业生态资本运营和绿色减贫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在界定了农业生态资本、农业生态资本运营、生态益贫等相关概念的基础上,将农业生态资本运营分为增量运营和减量运营两个模式,并分别从增量运营和减量运营的角度分析农业生态资本运营的生态益贫机理,以中部六省为研究区域对农业生态资本运营的生态益贫效应进行实证研究。通过研究发现:农业生态补偿中的退耕还林补偿资金和排放减量化中的农业畜禽粪污排放量产生了生态益贫效应,而农业生态修复中的水土流失治理面积占比以及投入减量化中的农药化肥使用量均未产生生态益贫效应。因此,要进一步强化农业绿色发展理念和政策宣传,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的相关配套措施,健全绿色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和绿色农产品市场体系,不断提升畜禽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率。本文的创新点集中体现在研究视角和研究内容上。基于绿色发展理念,本文立足于农村发展的最大优势是生态资源的实际,从农业生态资本运营的视角来研究改善生态环境对农村贫困发生率所产生的影响。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将农业生态资本运营分为增量运营与减量运营,探讨农业生态资本运营产生生态益贫效应的内在机理,有助于更高效地发挥农业生态资本运营的生态益贫效应。但是本文相关研究理论基础较为薄弱,选取的指标可能不够全面,在未来研究中有待继续深入和完善。

李桃利[9](2020)在《湖北省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效率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贫困问题是多年来我们国家面临的一大问题,特别是2013年习总书记精准扶贫战略提出以来,对贫困这一问题的关注更多,扶贫工作在全社会全面开展。现代的扶贫目标不仅仅是过去的那种强调脱贫人口绝对量的减少,而是更科学式的扶贫,追求精准识别每一贫困个体,强调对贫困人口自身能力的提升和对贫困地区发展能力的提高。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努力,我国在扶贫工作中取得了显着的成效,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县摘帽越来越多,同时,也凸显了一定的问题。在进行扶贫工作中,财政扶贫资金起了决定性作用,而效率是衡量财政扶贫资金成效的关键性指标。因此,对贫困问题的研究,就不可避免的要对财政扶贫资金使用效率的关注,在当前经济背景下,如何提高财政扶贫资金的效率亟需解决。新中国成立以来,湖北省积极推进并开展扶贫开发工作。本文就是结合现实,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率为论题,以湖北省为例,建立一套投入产出指标,对财政扶贫资金的效率进行综合性分析。具体选取湖北省较典型的国家级重点贫困县区,综合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法,在委托代理理论、公共财政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反贫困理论等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完善并重构财政扶贫资金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并结合研究对象运用DEA模型对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的效率进行系统分析。在此基础上,运用Tobit计量回归模型对影响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效率的因素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显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绩效,农作物播种率,地区生产总值等因素对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的效率都有一定的影响。文章最后得出结论,湖北省在财政扶贫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诸多问题:1.湖北省扶贫资金投入总量逐年上升,但是重点贫困县的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率依然不高;2.通过对各个贫困县扶贫资金的投入分析,发现湖北省财政扶贫资金投入增加与其所产生的脱贫效果并不匹配,这是效率不高的主要原因之一;3.财政扶贫资金的使用合规性不高,缺乏有效监督与管理。最后,为更好的开展扶贫工作,根据相关分析,结合现实,针对湖北省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在投放使用环节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几点建议:1.优化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分配和使用机制,提高其运行效率;2.加强贫困主体自身建设;3.鼓励全社会力量参与到扶贫工作中去。

田涵[10](2020)在《民族地区巩固脱贫成果的可行性措施研究 ——以湖北省L市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民族地区作为我国精准扶贫的重难点区域,相较于其他地区,呈现了贫困程度深、致贫原因复杂的特点。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党和政府先后制定了各项方针政策,并要求扶贫干部全力做好脱贫工作,表明了打赢脱贫攻坚战对我国的未来发展意义重大。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深入推进,包括民族地区在内的很多贫困地区已经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但要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巩固脱贫取得的成果是摆在政府和人民面前的巨大难题,尤其对于致贫原因复杂的民族地区而言难度会更大。本文是在民族地区如何巩固脱贫成果的基础上,运用习近平关于精准扶贫的论述、反贫困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以及采用文献研究、实地调研等研究方法,选取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县级市L市为研究对象,并根据L市近几年脱贫攻坚工作的各项数据和资料,从巩固脱贫成果存在的问题入手,研究得出L市巩固脱贫成果困难的原因,再根据问题和原因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确保L市的脱贫成果得以稳定。通过研究发现,L市巩固脱贫成果存在困难,具体包括,第一,政府建设面临困难,体现在政策缺乏可持续性以及扶贫队伍组成不优两个方面。第二,经济发展存在难度,表现在农村产业发展的难度较大和资金供给不足,在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之后,可能因为资金的缺乏而阻碍农村的后续发展。第三,社会资源流通不畅,表现在农村引进先进技术和培养人才的渠道不通,阻碍了已脱贫乡村的后续发展。第四,返贫问题仍然突出,因缺乏返贫预警机制和农户自身的脆弱性导致返贫成为常态。针对上述问题,从脱贫成果巩固困难的主体和客观条件两个角度找到相应原因,认为政府作为扶贫主体在扶贫能力上存在差异,同时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力较为薄弱。农户作为扶贫主体体现在内生动力不足和发展能力欠缺上。客观条件则体现在产业缺乏资金技术支持、不良的社会风气易引发返贫现象和公共服务供给不足这三方面。综合上述问题和原因,对如何巩固脱贫成果提出了相应对策,包括加强农村政治引领、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资源流动、建设农村文明乡风这四个方面的建议,希望能对民族地区巩固脱贫成果提供有用的思路与方法。

二、湖北省农村贫困问题与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湖北省农村贫困问题与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之处与不足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概述
    2.1 乡村振兴战略概述
        2.1.1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依据
        2.1.2 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要求
        2.1.3 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
    2.2 乡风文明建设概述
        2.2.1 文化与文明的阐述
        2.2.2 乡风文明概念辨析
        2.2.3 乡风文明建设阐释
    2.3 乡村振兴战略与乡风文明建设的内在逻辑
        2.3.1 乡风文明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内在要求
        2.3.2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使乡风文明建设向深层发展
        2.3.3 乡村振兴战略与乡风文明建设存在高度一致性
第3章 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的思想资源
    3.1 经典马克思主义相关思想
        3.1.1 文明进步的基础是人的自由自觉活动
        3.1.2 实现城乡融合是乡村发展的必由之路
        3.1.3 建设社会主义需要重视乡村文化建设
    3.2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相关思想
        3.2.1 农业农村现代化是攸关国计民生根本性问题
        3.2.2 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应有之义
        3.2.3 净化社会风气是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与目标
    3.3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相关思想
        3.3.1 以农为本思想
        3.3.2 道德教化思想
        3.3.3 “和合”思想
        3.3.4 乡村运动思想
        3.3.5 乡村改造思想
    3.4 发达国家乡风文明建设思想
        3.4.1 挖掘乡村多元价值思想
        3.4.2 重塑乡村伦理精神思想
        3.4.3 提升乡村生活风貌思想
第4章 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的基本属性
    4.1 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的基本原则
        4.1.1 坚定社会主义方向
        4.1.2 切实立足乡村文明
        4.1.3 坚持农民主体地位
        4.1.4 坚持整体协调发展
    4.2 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
        4.2.1 加强乡村思想道德建设
        4.2.2 弘扬乡村优秀传统文化
        4.2.3 加强乡村公共文化建设
        4.2.4 开展乡村移风易俗行动
        4.2.5 着力消除乡村精神贫困
    4.3 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的现实功能
        4.3.1 促进乡村特色优势产业发展
        4.3.2 带动乡村人居环境整体优化
        4.3.3 繁荣与发展新时代乡村文化
        4.3.4 推动乡村社会和谐有序发展
        4.3.5 不断提升乡村社会文明水平
第5章 中国乡风文明建设的历史考量
    5.1 中国乡风文明建设的历史进程
        5.1.1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根据地的乡风文明建设
        5.1.2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乡风文明建设
        5.1.3 改革开放以来到新时代的乡风文明建设
        5.1.4 新时代以来的乡风文明建设
    5.2 中国乡风文明建设的主要特色
        5.2.1 鲜明的政治性与人民性
        5.2.2 内容形式的继承发展性
        5.2.3 突出实践的社会现实性
    5.3 中国乡风文明建设的经验启示
        5.3.1 要强化党对乡风文明建设的责任意识
        5.3.2 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以激发内生动力
        5.3.3 使乡风文明建设与乡村经济协同发展
        5.3.4 要重视教育卫生工作的移风易俗作用
        5.3.5 以充足的历史耐心推进乡风文明建设
第6章 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的现实境遇
    6.1 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的现实机遇
        6.1.1 乡村新型社会组织多样发展
        6.1.2 乡村产业结构不断深入发展
        6.1.3 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渐趋完善
        6.1.4 乡村社会主流思想健康向上
        6.1.5 农民科学素质培育不断加强
    6.2 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的现实挑战
        6.2.1 乡村党组织组织力不强
        6.2.2 乡村集体经济收入不佳
        6.2.3 乡村文化出现衰落痕迹
        6.2.4 乡村不良社会风气滋长
        6.2.5 农民主体意识相对薄弱
    6.3 制约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的因素
        6.3.1 乡村党组织建设不完善
        6.3.2 乡村集体经济发展式微
        6.3.3 乡村文化传承发展受阻
        6.3.4 乡村文化生态发展失衡
        6.3.5 乡村教育发展相对落后
第7章 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
    7.1 筑牢乡风文明建设的组织保障
        7.1.1 突出乡村党组织的政治功能
        7.1.2 发挥乡村党组织的模范作用
        7.1.3 密切乡村党组织的群众联系
    7.2 夯实乡风文明建设的经济基础
        7.2.1 走出乡村集体经济认知误区
        7.2.2 不断深化乡村集体产权改革
        7.2.3 探索集体经济发展有效途径
    7.3 打牢乡风文明建设的文化根基
        7.3.1 以新发展理念引领乡村文化
        7.3.2 提升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7.3.3 传承发展提升优秀农耕文化
    7.4 培植乡风文明建设的社会土壤
        7.4.1 发挥乡村人居环境整治伦理价值
        7.4.2 盘活乡村内生治理机制自治功能
        7.4.3 因地制宜推进乡村移风易俗实践
    7.5 增强乡风文明建设的农民力量
        7.5.1 不断提高乡村义务教育质量
        7.5.2 优化提升乡村职业技能培训
        7.5.3 转变乡村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的攻读成果
后记

(2)政策工具视角下湖北省精准扶贫政策的文本量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创新点
    1.4 研究方法和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框架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贫困
        2.1.2 精准扶贫
        2.1.3 政策工具
    2.2 理论基础
        2.2.1 政府干预理论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3 国内外研究现状
        2.3.1 国内外政策工具内涵的研究
        2.3.2 国内外政策工具分类的研究
        2.3.3 国内外扶贫政策的研究
        2.3.4 国内外研究述评
3 研究设计
    3.1 政策文本来源
    3.2 政策工具选择
    3.3 扶贫政策分析框架构建
        3.3.1 X维度:政策工具类型维度
        3.3.2 Y维度:扶贫价值维度
    3.4 文本内容单元编码
    3.5 信度效度评估
4 湖北省精准扶贫政策数据分析
    4.1 湖北省精准扶贫政策文本描述性分析
        4.1.1 政策文本类型分析
        4.1.2 政策文本历时分析
        4.1.3 政策文本颁布部门
    4.2 扶贫政策XY维度分析
        4.2.1 X维度频数统计与分析
        4.2.2 Y维度频数统计与分析
5 政策工具视角下湖北省精准扶贫政策文本结论及建议
    5.1 研究结论
        5.1.1 政策工具维度
        5.1.2 扶贫价值维度
    5.2 主要建议
        5.2.1 均衡应用三方面政策,优化政策工具结构
        5.2.2 增强扶贫政策工具可操作性,避免政策“悬空”
        5.2.3 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形成“大扶贫”格局
        5.2.4 向巩固脱贫成果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倾斜
6 研究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研究不足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湖北省政策文本分析单元编码
    附录二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3)中国光伏扶贫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基于安徽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概念界定
        1.2.1 光伏发电
        1.2.2 光伏扶贫产业
    1.3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及创新说明
        1.4.1 研究方法
        1.4.2 数据来源
        1.4.3 技术路线
        1.4.4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综述
    2.1 反贫困理论
    2.2 产业发展理论
        2.2.1 产业政策理论
        2.2.2 产业组织理论
        2.2.3 产业结构理论
    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2.4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2.4.1 产业扶贫的相关研究
        2.4.2 光伏产业政策研究方面
        2.4.3 光伏扶贫模式研究方面
        2.4.4 光伏扶贫案例研究方面
        2.4.5 研究述评
第3章 光伏扶贫的发展
    3.1 光伏扶贫政策规定
        3.1.1 中国光伏扶贫主要政策
        3.1.2 安徽省光伏扶贫主要政策
    3.2 实施机构及流程
        3.2.1 组织实施机构
        3.2.2 项目实施流程
    3.3 光伏扶贫发展历程
        3.3.1 萌芽发端阶段(2013.6—2014.9)
        3.3.2 探索试点阶段(2014.9—2016.3)
        3.3.3 推广建设阶段(2016.3—2017.5)
        3.3.4 规范提升阶段(2017.5—2019.12)
        3.3.5 巩固拓展阶段(2019.12至今)
    3.4 光伏扶贫发展现状
        3.4.1 装机容量及纳入国家补助目录情况
        3.4.2 资金投入情况
        3.4.3 电站并网情况
        3.4.4 发电收益情况
        3.4.5 收益分配情况
        3.4.6 电站运维管理情况
    3.5 光伏扶贫调研检测情况
        3.5.1 合规性检查
        3.5.2 建设资金筹措
        3.5.3 发电收益分配
        3.5.4 电站发电性能
        3.5.5 电站安全性能检测
        3.5.6 关键设备质量检查
        3.5.7 施工质量检查
        3.5.8 运维能力评估
    3.6 光伏扶贫效果
        3.6.1 壮大贫困村集体经济
        3.6.2 促进贫困群众增收脱贫
        3.6.3 推进农村新能源发展
第4章 光伏产业扶贫机制和模式分析
    4.1 光伏产业扶贫机制分析
        4.1.1 资金筹措机制
        4.1.2 建设管理机制
        4.1.3 运行维护机制
        4.1.4 收益分配机制
        4.1.5 综合利用机制
    4.2 光伏产业扶贫模式分析
        4.2.1 户用光伏电站扶贫模式
        4.2.2 村级光伏电站扶贫模式
        4.2.3 集中式光伏电站扶贫模式
        4.2.4 有益贫作用的商业光伏电站模式
        4.2.5 不同类型光伏扶贫电站模式比较
第5章 光伏扶贫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实证研究
    5.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5.2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5.3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5.3.1 层次分析法及其计算步骤
        5.3.2 光伏扶贫产业可持续发展各层指标权重确定
    5.4 光伏扶贫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模糊综合评价
        5.4.1 模糊综合评价原理
        5.4.2 模糊综合评价实证结果
第6章 光伏扶贫产业可持续发展主要问题
    6.1 电站建设质量均衡性不够
        6.1.1 关键设备质量
        6.1.2 施工质量
    6.2 发电和安全性能可靠性不够
        6.2.1 电站发电性能
        6.2.2 电站安全性能
    6.3 运行维护管理科学性不够
        6.3.1 发电能力检测和评估结果
        6.3.2 低效电站运维方面原因分析
    6.4 资产收益管理规范性不够
        6.4.1 建设资金不够到位
        6.4.2 资产管理不够规范
        6.4.3 收益分配不够科学
        6.4.4 系统应用不够充分
    6.5 运行维护标准操作性不够
    6.6 运维机构队伍专业性不够
    6.7 综合利用开发统筹性不够
        6.7.1 光伏农业发展有待加快
        6.7.2 碳排放权交易有待开拓
第7章 光伏扶贫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7.1 强化光伏扶贫资产管理
        7.1.1 精准确权
        7.1.2 有序清欠
        7.1.3 强化光伏扶贫电站改造
        7.1.4 建章立制
    7.2 完善运维管理机制
        7.2.1 建立健全运维管理架构
        7.2.2 构建光伏物联网
        7.2.3 完善并推广应用监测系统
        7.2.4 开展运维管理工作考核
    7.3 加强发电收益科学分配
        7.3.1 明确发电收益分配方式
        7.3.2 强化公益岗位开发管理
        7.3.3 提高智能管控效率
    7.4 制订完善运维标准
        7.4.1 制订电站运行维护专用标准必要性
        7.4.2 制订运维专用标准及指标体系
    7.5 开展综合利用
        7.5.1 发展光伏农业
        7.5.2 开展碳交易
    7.6 有效防范风险
        7.6.1 创设光伏保险产品
        7.6.2 研究电站废弃物回收利用
第8章 结论及展望
    8.1 研究结论
        8.1.1 实现光伏扶贫电站持续稳定高效发电
        8.1.2 实现电站发电收益科学精准分配
        8.1.3 实现电站综合利用有效开展
        8.1.4 实现电站监督考核方式创新完善
    8.2 研究局限
    8.3 研究展望
        8.3.1 助力中国(安徽)乡村全面振兴
        8.3.2 加快“走出去”步伐
参考文献
附录一 2014-2020年中国光伏扶贫主要政策摘编
附录二 2013-2020年安徽省光伏扶贫主要政策摘编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4)基于治理理论的湖北农村生态治理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2.1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1.2.2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1.2.3 研究述评
    1.3 研究思路、内容、方法及创新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3.4 创新点
第2章 核心概念与相关理论基础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乡村振兴
        2.1.2 生态治理
        2.1.3 农村生态治理
    2.2 理论基础
        2.2.1 治理理论
        2.2.2 治理现代化
        2.2.3 生态治理现代化
第3章 湖北农村生态治理现状
    3.1 湖北省农村生态治理发展历程
        3.1.1 探索阶段(1949-1978):探索环境、资源和水利问题
        3.1.2 开拓阶段(1978-1989):开始关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3.1.3 创新阶段(1989-2002):可持续发展观下的湖北环境保护创新
        3.1.4 发展阶段(2002-2012):“人与自然和谐”下的湖北农村生态建设
        3.1.5 深化阶段(2012- ):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下的生态治理阶段
    3.2 湖北农村生态治理现状及成就
        3.2.1 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取得成效
        3.2.2 美丽乡村建设向纵深推进
        3.2.3 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效果明显
        3.2.4 农村污染治理取得良好成效
        3.2.5 农村生态进一步恢复
第4章 湖北农村生态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湖北农村生态治理中存在的问题
        4.1.1 社会发展与生态治理的矛盾
        4.1.2 政府生态治理成效较低
        4.1.3 政府环境治理监管能力较弱
        4.1.4 生态环保责任意识不够
    4.2 湖北农村生态治理问题原因分析
        4.2.1 社会原因:城乡二元社会结构
        4.2.2 经济原因:地方经济发展有限
        4.2.3 政治原因:政府生态治理行为不足
        4.2.4 科技原因:生态科技供给不足
        4.2.5 文化原因:环保意识较淡薄
第5章 他山之石:国外乡村生态治理经验借鉴
    5.1 法国、美国、日本、韩国乡村生态治理和生态振兴经验
        5.1.1 法国:以“生态农业”带动乡村生态发展
        5.1.2 美国:以“生态农业”带动农村生态保护与发展
        5.1.3 日本、韩国:东亚新兴国家的乡村生态治理做法与经验
    5.2 国外农村生态治理经验启示
        5.2.1 法国生态农业的启示
        5.2.2 韩国“新村运动”的启示
第6章 基于治理理论的湖北农村生态治理优化对策
    6.1 加强规划引领
        6.1.1 坚持政府规划主导地位
        6.1.2 加强乡村产业振兴规划
    6.2 完善监管机制
        6.2.1 严格落实监管责任
        6.2.2 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
        6.2.3 建立政府治理沟通协调机制
    6.3 构建制度保障体系
        6.3.1 完善生态治理相关法律法规
        6.3.2 加大环保资金投入
        6.3.3 加大生态环保科技投入
    6.4 形成治理主体多元化
        6.4.1 推动多主体共同参与格局
        6.4.2 充分调动多主体参与积极性
    6.5 加强各治理主体的生态责任意识
        6.5.1 增强政府生态责任意识
        6.5.2 增强企业生态责任意识
        6.5.3 增强公民生态责任意识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5)湖北省建始县精准扶贫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1.5 创新点
第二章 精准扶贫的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2.1 精准扶贫的概念界定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精准扶贫理论
        2.2.2 产业发展理论
        2.2.3 民族政策理论
    2.3 精准扶贫的意义
        3.3.1 有助于补齐我国社会发展的短板
        3.3.2 有助于解决民生问题
        3.3.3 有助于提高扶贫工作水平
        3.3.4 有助于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3.3.5 有助于实现社会平衡发展
第三章 建始县精准扶贫现状分析
    3.1 建始县的贫困现状
        3.1.1 区域概况
        3.1.2 人口概况
        3.1.3 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3.2 建始县精准扶贫开展现状
        3.2.1 稳步拓展贫困户增收渠道
        3.2.2 强化基础设施建设
        3.2.3 打造扶贫队伍,引进社会力量,用好扶贫资金
        3.2.4 实行建档立卡,建立责任机制
    3.3 建始县精准扶贫的成效
        3.3.1 汇聚精准扶贫各方力量
        3.3.2 坚决落实相关精准扶贫政策
        3.3.3 持续补齐精准扶贫短板
第四章 建始县精准扶贫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4.1 建始县精准扶贫存在的问题
        4.1.1 精准识别不准
        4.1.2 扶贫资金投入力度不够
        4.1.3 产业扶贫成效偏低
        4.1.4 基层工作队伍力量不足
        4.1.5 精准帮扶水平不高
    4.2 建始县精准扶贫存在问题的原因
        4.2.1 精准识别依据不科学
        4.2.2 引导社会力量参与重视不够
        4.2.3 产业扶贫缺乏监督
        4.2.4 基层工作队伍建设重视不够
        4.2.5 驻村干部的服务意识不强
第五章 国内外精准扶贫经验借鉴
    5.1 国外精准扶贫经验及借鉴
        5.1.1 泰国扶贫经验
        5.1.2 印度扶贫经验
        5.1.3 美国扶贫经验
        5.1.4 国外精准扶贫经验借鉴
    5.2 国内精准扶贫经验及借鉴
        5.2.1 湘西扶贫经验
        5.2.2 方湖扶贫经验
        5.2.3 都山村扶贫经验
        5.2.4 国内精准扶贫经验借鉴
第六章 完善建始县精准扶贫工作的对策建议
    6.1 创新贫困识别方法,优化识别机制
        6.1.1 搭建平台,信息共享
        6.1.2 优化精准识别机制
    6.2 加大扶贫资金投入力度
        6.2.1 增加县财政扶贫预算资金
        6.2.2 拓宽扶贫资金筹集渠道
        6.2.3 加强宣传引导,吸引社会力量捐款
    6.3 增强产业扶贫成效
        6.3.1 做好产业发展可行性论证
        6.3.2 政府引导产业发展与贫困户实际紧密结合
    6.4 强化基层工作队伍建设
        6.4.1 不断配强基层工作队伍
        6.4.2 加强基层工作人员培训
        6.4.3 健全基层工作人员的考核与奖励机制
    6.5 严格落实责任,完善责任追究机制
        6.5.1 明确扶贫责任
        6.5.2 完善责任追究机制
第七章 研究结论及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1 深度访谈
附件2 调查问卷

(6)乡村振兴战略下恩施州农村金融生态评价及优化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第一节 相关概念
        一、乡村振兴战略
        二、农村金融生态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乡村振兴战略相关理论
        二、金融生态系统理论
        三、农村金融理论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乡村振兴战略下恩施州农村金融生态现状分析
    第一节 恩施州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现状
        一、产业兴旺
        二、生态宜居
        三、乡风文明
        四、治理有效
        五、生活富裕
    第二节 乡村振兴战略下恩施州农村金融生态建设现状
        一、产业兴旺视角下的农村金融生态现状
        二、生态宜居视角下的农村金融生态现状
        三、乡风文明视角下的农村金融生态现状
        四、治理有效视角下的农村金融生态现状
        五、生活富裕视角下的农村金融生态现状
    第三节 乡村振兴战略下恩施州农村金融生态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农村经济基础薄弱,产业兴旺程度低
        二、农村金融基础建设,生态宜居有待提升
        三、农村信用环境脆弱,“金融文明”建设有待加强
        四、农村金融体系建设欠佳,治理能力有待加强
        五、农村贫困人口多,生活富裕有待提升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金融生态评价体系及模型构建
    第一节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金融生态评价体系构建
        一、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金融生态评价指标体系选择原则
        二、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金融生态评价指标选择
    第二节 农村金融生态评价模型构建
        一、层次分析法
        二、熵权法
        三、综合评价
第四章 乡村振兴战略下恩施州农村金融生态评价
    第一节 数据收集与整理
        一、数据来源
        二、数据整理
    第二节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恩施州农村金融生态评价
        一、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二、构造比较判断矩阵,计算单排序权向量并做一致性检验
        三、基于层次分析法恩施州农村金融生态评价分析
    第三节 基于熵权法的恩施州农村金融生态评价
        一、数据无量纲化
        二、数据标准化
        三、各指标的熵权及熵权值计算
        四、基于熵权法的恩施州农村金融生态的评价
    第四节 基于层次分析-熵权法的恩施州农村金融生态综合评价
        一、各指标复合权重计算
        二、基于复合权重的综合分析
        三、各评价对象的综合得分计算及综合评价
第五章 乡村振兴战略下恩施州农村金融生态优化的对策建议
    一、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夯实农村金融产业兴旺基础
    二、健全农村金融体系,提升农村金融生态宜居性
    三、推进社会信用法制文化建设,促进农村金融“文明”
    四、提高社会基本保障覆盖率,强化农村金融治理
    五、提升农村金融资产收益,保障农村生活富裕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参加学术会议及获奖
致谢

(7)湖北省长阳县治理贫困的历程与经验研究(1986-2010)(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二、研究对象及分期
    三、已有成果评介
    四、研究方法与主要内容
第一章 长阳县经济发展概况与致贫原因探析
    第一节 长阳县经济发展概况
        一、经济状况与产业结构
        二、财政收支情况
    第二节 长阳县贫困基本概况
        一、“脱帽”、“摘帽”的反复
        二、贫困的统计与描述
    第三节 致贫原因分析
        一、地理区位不利
        二、自然灾害频发
        三、生产要素匮乏
        四、工业基础薄弱
        五、基础设施落后
第二章 科技扶贫解决温饱问题(1986-1993)
    第一节 国家政策的调整与转向
        一、“救济式”扶贫的转变
        二、区域开发式扶贫的探索
    第二节 扶贫政策主要内容及措施
        一、健全扶贫机构
        二、引入科技开展温饱工程
        三、产业扶贫的早期探索
第三章 巩固温饱与发展产业(1994-2000)
    第一节 政策的再调整
        一、脱贫难度增加
        二、全面解决温饱
    第二节 扶贫政策主要内容及措施
        一、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产业发展
        二、强化科技巩固温饱工程
        三、农业产业化形成支柱产业
第四章 整村推进与全面扶贫(2001-2010)
    第一节 21世纪扶贫战略的转变
        一、扶贫攻坚目标的基本实现
        二、扶贫新战略的转变
    第二节 扶贫开发主要内容及措施
        一、脱贫的根本思路:整村推进,综合开发
        二、脱贫内生动力:异地搬迁与危房改造
        三、脱贫的基础条件:基础设施建设
        四、鼓起农民的钱袋子:劳务经济
        五、脱贫的根本出路:特色农业产业化与企业龙头化
结论与启示
    一、扶贫对象精准识别,是历史逐步探索的结果
    二、扶贫内涵逐渐丰富,确保精准扶贫政策有效实施
    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是脱贫攻坚的硬件保障
    四、因地制宜实施产业扶贫,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致谢

(8)农业生态资本运营的生态益贫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相关文献综述
        一、农业生态资本运营的研究
        二、生态益贫的研究
        三、农业生态资本运营与生态益贫的关系研究
        四、研究述评
    第三节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技术路线
    第四节 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一、研究的创新点
        二、研究的不足之处
第一章 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核心概念
        一、农业生态资本
        二、农业生态资本运营
        三、生态益贫
    第二节 基础理论
        一、生态资本理论
        二、农业生态经济理论
        三、贫困与反贫困理论
    第三节 农业生态资本运营的生态益贫机理分析
        一、农业生态资本增量运营的生态益贫机理
        二、农业生态资本减量运营的生态益贫机理
第二章 农业生态资本运营生态益贫效应的现状分析
    第一节 研究区域与数据来源
        一、研究区域
        二、数据来源
    第二节 研究区域农业生态资本运营现状
        一、农业生态资本增量运营现状
        二、农业生态资本减量运营现状
    第三节 研究区域农村贫困现状
        一、农村居民收入状况
        二、农村贫困发生率
第三章 农业生态资本运营生态益贫效应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变量选取及说明
        一、变量选取
        二、变量说明
    第二节 理论模型
        一、研究假设
        二、理论模型构建
    第三节 实证分析
        一、描述性分析
        二、相关性分析
        三、实证模型确定
        四、回归结果及分析
第四章 促进农业生态资本运营生态益贫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 强化农业绿色发展理念和政策宣传
        一、普及农业绿色发展理念
        二、加大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宣传力度
    第二节 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的配套措施
        一、提升退耕农户的非农就业能力
        二、加强退耕还林区的产业发展
    第三节 健全绿色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和绿色农产品市场体系
        一、健全绿色农业技术研发推广体系
        二、完善绿色农产品市场体系
    第四节 提高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
        一、引导农户积极参与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二、提升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技术水平
        三、促进农户与企业合作利用畜禽废弃物
研究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9)湖北省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效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三、本文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
    四、可能的创新及不足
第一章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第一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贫困与反贫困
        二、财政专项扶贫资金
        三、资金效率评价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委托代理理论
        二、公共财政理论
        三、可持续发展理论
        四、反贫困理论
    第三节 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减贫的机制分析
        一、财政扶贫资金减贫的作用途径
        二、财政扶贫资金减贫的作用机制
第二章 湖北省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及贫困现状分析
    第一节 财政扶贫政策的演变历程
        一、中央财政扶贫的制度安排
        二、湖北财政扶贫的制度安排
    第二节 湖北省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现状
        一、财政扶贫资金的投入规模
        二、财政扶贫资金的构成
        三、财政扶贫资金的投向
    第三节 湖北省贫困现状分析
        一、全省贫困现状
        二、贫困县的贫困状况
第三章 湖北省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使用效率分析
    第一节 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效率评价指标体系
        一、扶贫资金效率评价的目的与意义
        二、财政扶贫资金效率评价的指标原则
        三、指标体系的构建
    第二节 效率评价模型的构建
        一、模型的选择
        二、模型的构建
    第三节 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使用效率的评估结果
        一、数据来源
        二、效率评估结果
        三、效率评估分析
第四章 湖北省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节 计量模型及数据来源
        一、计量模型的构建
        二、变量选择与数据来源
    第二节 模型回归结果分析
        一、回归结果分析
        二、稳健性检验
第五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第一节 研究结论
        一、财政扶贫资金投入不断增加、贫困发生率持续下降
        二、财政扶贫资金效率不断提高、扶贫资金结构不断优化
    第二节 政策建议
        一、优化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分配和使用机制
        二、加强对贫困主体的自身建设
        三、鼓励全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工作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10)民族地区巩固脱贫成果的可行性措施研究 ——以湖北省L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与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四、论文的特点与不足
第一章 民族地区脱贫成果可持续性的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第一节 民族地区脱贫成果可持续性的相关概念
        一、民族地区
        二、脱贫成果
        三、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
    第二节 民族地区脱贫成果可持续性的理论基础
        一、习近平关于精准扶贫的论述
        二、反贫困理论
        三、可持续发展理论
第二章 L市的脱贫攻坚概况
    第一节 L市基本情况简介
    第二节 脱贫攻坚战在L市的实施现状
        一、加强扶贫攻坚组织保障
        二、分类施策助力改善民生
        三、确保精准识别佐证顺利进行
        四、构建社会扶贫大格局
    第三节 L市脱贫攻坚成效
        一、经济发展稳步前进
        二、民生保障提升明显
第三章 民族地区巩固脱贫成果的现实难题--基于L市的实地调查
    第一节 政府建设面临困难
        一、政策缺乏可持续性
        二、扶贫队伍结构不优
    第二节 经济发展存在难度
        一、产业发展困难
        二、资金供给不足
    第三节 社会资源流通不畅
        一、优秀人才匮乏
        二、缺乏技术指导
    第四节 返贫问题仍然突出
        一、外界环境难以预测
        二、村民存在素质弱质性
第四章 L市脱贫成果巩固困难的成因分析
    第一节 脱贫成果巩固困难的主体角度
        一、政府方面
        二、农户方面
    第二节 脱贫成果巩固困难的客观条件分析
        一、产业缺乏资金技术支持
        二、不良社会风气增加返贫风险
        三、公共服务供给不足
第五章 民族地区巩固脱贫成果的可行性措施
    第一节 加强农村政治引领
        一、确保政策具备可持续性
        二、切实发挥组织领导作用
    第二节 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一、实现产业融合发展
        二、加大资金投放力度
    第三节 促进社会资源流动
        一、完善人才培养机制
        二、大力引进先进技术
    第四节 建设农村文明乡风
        一、提高村民自身素质
        二、践行民主管理制度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湖北省农村贫困问题与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研究[D]. 刘欢. 吉林大学, 2021(01)
  • [2]政策工具视角下湖北省精准扶贫政策的文本量化研究[D]. 赵勇.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12)
  • [3]中国光伏扶贫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基于安徽的实证分析[D]. 孟守东.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1(01)
  • [4]基于治理理论的湖北农村生态治理对策研究[D]. 李婉芊. 湖北工业大学, 2020(12)
  • [5]湖北省建始县精准扶贫现状及对策研究[D]. 潘攀. 广西大学, 2020(07)
  • [6]乡村振兴战略下恩施州农村金融生态评价及优化路径研究[D]. 张叶娇. 湖北民族大学, 2020(12)
  • [7]湖北省长阳县治理贫困的历程与经验研究(1986-2010)[D]. 胡静.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20(07)
  • [8]农业生态资本运营的生态益贫效应研究[D]. 向双.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20(07)
  • [9]湖北省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效率研究[D]. 李桃利.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20(07)
  • [10]民族地区巩固脱贫成果的可行性措施研究 ——以湖北省L市为例[D]. 田涵.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20(07)

标签:;  ;  ;  ;  ;  

湖北省农村贫困与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