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学生身后:学生心中对体育的思考》序言

《站在学生身后:学生心中对体育的思考》序言

一、《站到学生的后面去——思考学生心目中的体育》序言(论文文献综述)

倪健[1](2020)在《中小学教师教学惯习生成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引领、教师专业成长的需求以及教学改革中所遭遇的粘滞,都要求我们要对教师成长规律和教学实践进行进一步的探索。教学惯习是教师在长期与教学有关的社会条件下进行工作与生活,从而内化生成的一套持续存在的、稳定的、无意识的倾向系统,它反映着外在的社会结构和教师的主观建构,对教师个体及群体的教学实践有着深刻的影响。对于教师教学惯习如何生成的探求,有利于我们进一步明晰教师成长的规律和教学实践的本质,并能够在此基础上改善现有的教学实践。但是,现有的关于教师教学惯习的研究中,存在着缺乏实证与角度单一的缺憾。因此,本项研究以布迪厄的惯习理论为基础,选择以问卷调查、观察与访谈相结合的实证方法对中小学教师教学惯习的生成进行研究,并尝试在研究结论的基础上给出相关建议。研究分别从教学准备、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管理和教学交往四个方面呈现出中小学教师群体典型的教学惯习表现。研究经过分析认为,教师教学惯习的生成过程分为初级的场域化、次级的场域化和最终的场域内化三个阶段。在生成的过程中,外在的文化、制度以及个人的实践经验、特征是影响教师教学惯习生成的主要因素,它们以外在建构、主体习得和行动反思的方式,在个体成长的过程中,通过学徒式观察、理论学习、交往以及教学实践的路径,推动着教师的教学惯习不断生成。通过对中小学教师教学惯习生成的探索分析,可以认识到中小学教师教学惯习的生成有着因多重逻辑而产生的质量差异,同时教学惯习固有的固着性也束缚着教师的教学创新能力。要想改善中小学教师的教学惯习,同时打破教学惯习的固有束缚,使其能符合我们这个时代对教师队伍的期望与要求,就要找到能影响这些因素的各个主体,并逐一对症下药。因此,研究分别向教师、学校、有关教育部门以及研究者提出了建议,以期能够促进中小学教师教学实践的改善。

余云露[2](2020)在《一位小学语文教师职业困惑的叙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现代教育变革越来越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小学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启蒙者和促进者,其使命高远,责任重大。越是渴求学生成长的教师越会看到职业生活中的困扰、迷惑与不足,只有勇敢地走出职业困惑才能获得新的专业成长。因此关注小学教师,关注他们的职业困惑,显得尤为迫切。采用叙事研究的方法,倾听教师个人的声音,真正走近教师的职业困惑故事,更能反映教育真实的情境和体现实践视野中教师发展的真切意义与价值,同时也可以为读者提供一定的思考空间。本研究运用叙事研究的方法,讲述了一位小学语文教师职业困惑的故事,并探讨了这些职业困惑故事所带给我们的启示。研究主要采用访谈法、观察法、实物收集法和文献分析法等具体的研究方法获取大量的一手资料,并对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和编码。本文选择了一位有16年教龄且经验较为丰富的小学语文优秀教师——L老师作为研究对象,用“叙事”的方式呈现了L老师在其十余年教师生涯中所遇到的职业困惑及其如何解决职业困惑的46个系列故事,并对故事进行了更细致的梳理、归类。在此基础上,对L老师职业困惑的内容、职业困惑的解决方式及其职业困惑产生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客观的分析。研究发现,不同阶段的L老师有着不同的职业困惑,而这些职业困惑大多与教师自身有关、与学生有关、与家长有关以及与学校有关。导致L老师产生职业困惑的影响因素主要分为两个方面。内部影响因素包括教师的专业理论知识薄弱、自我认知存在局限、初期的教学实践经验不足、心理承受能力较低以及专业发展水平不高。外部影响因素则与社会环境、学校因素以及家庭因素密切相关。通过研究得到的启示:教师的“自身力量”和外部“重要力量”是L老师走出职业困惑的两个主要“力”。教师在“自身力量”上,借助自身的努力,需要拥有内驱力、成为反思者、完善学习力、学做行动者和提高沟通力以及生成研究力。同时也应该在心理上和实践中通过自身的修炼走出职业困惑。在外部“重要力量”中,重要人物和关键事件以及重点读物也会帮助教师走出职业困惑。

卢红博[3](2019)在《基于民间传统游戏的幼儿哲学教学活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孩子的天性有哪些?”答案的寻求可问广大家长,也可以回忆自己的童年。相信结果不外乎有两个答案,那就是提问与游戏。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言,人由于惊奇开始哲学思维。胡适认为:凡研究人生切要的问题,从根本上着想,要寻一个根本的解决,这种学问叫哲学。但哲学一度被静态的理解,单纯地作为一门学科哲学而存在。在哲学的源头,生活的问题先于哲学的问题,哲学的问题先于哲学的思考。(1)海德格尔号召:让哲学主题回归到世间人际的情感中来吧,让哲学形式回到日常生活中来吧!幼儿期的发展关乎人一生的成长,哲学的亲民化回归理应在幼儿教育中大放溢彩,滋养幼儿茁壮成长。民间传统游戏在中华民族童蒙历史长河中,是儿童用以理解自然、社会、人生的手段,更是儿童的基本生活方式。5—6岁幼儿是入学前一年阶段,是当前幼儿教育中最容易发生小学化倾向的阶段。5—6岁幼儿自身已具备哲学活动的天性基础,是人一生中最有必要开启哲学启蒙教育的时期,以游戏活动为主的另一幼儿天性特质,使民间传统游戏、哲学、5-6岁幼儿,这三个当代倍受瞩目与关切、影响幼儿一生发展的元素自然天成、顺理成章地交融在一起。本文基于谷鲁斯的内摹仿理论,运用文献法、参与观察法、访谈式问卷法、访谈法、教育评价法等多种研究方法,试图从六大部分切入,全面开展了基于民间传统游戏的幼儿哲学教学活动研究。通过对幼儿哲学教学、游戏理论、幼儿园游戏教学策略三个维度,尤其是3-6岁幼儿哲学教学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分析与阐述,捕捉到基于民间传统游戏进行幼儿哲学教学活动开展的突破口。并从语言学、心理学、脑科学等理论分析入手,运用大量的理论与事实依据论证认为,5—6岁幼儿哲学教学活动具有充分的可行性;运用游戏哲学得出民间传统游戏在幼儿哲学教学中的特有价值;并在前两点论据的基础上,根据费舍尔哲学教学经验,制定了本研究的幼儿哲学教学目标;借鉴李普曼哲学教学范式的同时,结合文献研究中总结的相关经验以及本土文化建构了本研究的幼儿哲学教学范式,以期明确践行基于民间传统游戏幼儿哲学教学活动的合理性、必要性与可操作性。幼儿哲学教学是新时代幼儿成长、学前教育发展、哲学教学变革的应然诉求。依据当前幼儿哲学教学呈现出的理论与实践同步发展、以故事性文本为主流教学素材、以探究共同体和对话为基本教学范式等的实然状况,借鉴的同时进行了两届大班21名幼儿23次基于民间传统游戏的幼儿哲学教学活动尝试。尝试与分析发现,幼儿哲学教学存在研究条件两极分化、教学范式相对教条、探究过程忽视幼儿年龄特点等问题。从分析幼儿哲学思维特征和思维线索的现象入手,查摆影响幼儿哲学良性发展的规律性元素,主要来源于幼儿哲学联动机制尚未形成、对社会环境认知与利用失衡、学习目标喧宾夺主等因素。如何开展有效的基于民间传统游戏的幼儿哲学教学活动,本文提出应从教学决策、教学设计、教学互动、教学评价、教学反思五大方面着手,教学决策包括方针导向、目标内容等的决策策略;还有教学理念、对话环境等的设计策略;关注模仿、改善提问等的互动策略;注重过程与结果的双重评价策略;以及教学态度与宏观教育的反思策略等。哲学是人类成长进程中所需所有文化的基石,是一切学科之母。民间传统游戏是中华儿女最本真、最擅驾驭的生活学习方式。幼儿是人一生中习惯养成,人格建立的重要阶段,5-6岁幼儿是幼儿教育中最关键的转折期。如果基于民间传统游戏的幼儿哲学教学活动,能够真正成为呵护幼儿天性,促进幼儿心智健康、科学发展的重要教育力量,成为幼儿教育发展中的一种有力改革手段,那应该是游戏的幸福、教育的幸福,也是哲学的幸福,更是幼儿的幸福。

杨冬茹[4](2019)在《高中文科特长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问题与对策 ——以聊城市部分中学为例》文中指出在素质教育的大环境影响下,特长生在校园中占比越来越高,特长生的全面发展也应逐渐重视起来。与其他学生相比,特长生文化课学习时间有限,提高特长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将利于他们在德智等方面全面发展,这对于高中特长生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因此,在相对有限的文化课学习时间里,有效提高特长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质量非常重要且必要,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养和总体成绩。根据对聊城市第二中学以及聊城市水城中学的部分特长生和文化生以实际问卷和访谈的形式进行调查,依据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总结出特长班的课程设置、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三个方面的问题。在课程设置上,特长班科目节数较少,教学任务得不到落实,教师缺乏相对经验;在教师教学方面,教师的教学热情不足;在学生自身方面,对课程的不重视,学习效果不明显等都成为突出问题。结合问卷调查、学生和教师的个别访谈以及作者的观察,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这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教学因素、教师内容因素和学生自身因素。在教师教学方面,教学方式单一,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脱节;在教师自身方面,教育观念严重不足;在学生自身方面,文化课功底薄弱,缺乏纪律意识。通过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对如何实现提升高中文科特长班思想政治课教学有效性,并在学校、教师、学生以及学生家庭四个方面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战略和建议。首先,教师应充分了解特长生的个性和特点,充分尊重特长生,从特长生的角度出发培养他们学习思想政治课的热情;其次,培育特长班教师良好的职业素养,特强专业水平,提高个人文化修养;再次,教师要做到因材施教多层次教学,创造和谐的师生关系;最后,发挥榜样的作用,并构建学校与家庭之间的和谐的教育网络。

董杨[5](2017)在《班级空间的德育功能研究 ——以L小学四年级9班为例》文中提出本研究以德育功能为研究视角,关注学生在班级空间中真实的生活境遇,探究班级空间对空间主体的道德影响。研究者使用人种志的研究方法,经过为期三个月的调研,运用社会空间理论对学生的班级生活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力争以一手资料和信息呈现当前小学生在班级空间中真实而完整的生活现状,呈现空间主体道德发展轨迹。全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对研究缘由、已有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对核心概念进行界定,进而呈现出本研究的设计以及笔者于L小学四(9)班的故事。第二部分是文章的重点,主要包括第二章班级物质空间的道德图景、第三章班级前台空间的道德叙事以及第四章班级后台空间的道德呈现。通过对班级空间进行划分,分别展示出学生在不同的班级空间中的生活图景,这些图景并不是割裂的,它们之间有着内在的、深刻的联系。正是因为物质空间、前台空间、后台空间之间充满着关联性,才使得空间主体在班级空间中的生活充满着生动性、丰富性和复杂性。这也是影响空间主体道德发展的重要原因。第三部分主要是对文章的第二部分进行理论上的分析,探析班级空间的德育功能难以发挥的原因,并对应然的班级空间进行了憧憬,提出了“好”的班级空间是基于学生的需要进行建构的结论。

汤万松[6](2016)在《人本关怀下的体育课程改革研究》文中提出学校体育课程不仅可以教会学生体育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培养学生团结协作、拼搏、友爱、集体主义精神等良好品质,还可以通过它进行智育、德育和美育的训练,发展学生的个性。同时,体育教育依托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又对社会的发展起促进作用。因此,有必要把体育课程置身于社会这个大系统中,结合人本和社本理论进行综合考察。本研究既是体育科学发展的需要,更是体育学科理论建设与体育课程改革发展的需要。它不仅能为体育学科的建设开辟新的理论天地,而且能为体育课程的发展开拓广阔的智力背景,同时,还能为人本主义指导下体育课程的改革提供理论指导与策略支持。本文研究主要运用文献法、历史研究法、对比分析法、理论阐释法等研究方法,在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人本主义理论、体育学与体育课程论、教育学及课程与教学论、社会学等理论观照下,从人本关怀的角度,对体育课程的建设与改革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探讨。文章首先在提出人本关怀下体育课程改革理论依据的基础上,对我国历次体育课程改革进行了审思,分析其动因,并对当前我国体育课程教学的现状与归因进行了探析;然后提出并详细阐述了人本关怀下体育课程改革的“12345范式”;最后对体育课程的改革前景进行了展望。研究认为:1.我国历次体育课程改革的背后都有其根本动因和时代意义,和我国社会变革的发生、教育方针的更新、价值观念的变化是息息相关的。之所以改革是因为我国体育课程的教学普遍存在着教学观念漠视生命本体、教学过程抹杀学生个性、以知识为本位的教学内容枯燥乏味、师生关系异化、课堂管理压抑学生自由、教学要素脱离现实生活等多方面的问题。其根源在于,其一是教育理念的原因,即社本主义理念下对于人本主义理念的缺失;二是教育价值取向的原因,即价值取向中人文的迷失;三是教育目标的原因,即以人为主体的课程目标偏移;四是教育客体的原因,表现在人的整体性的消解。2.在当前我国新的社会与教育形势下,以人本关怀的理念观照与改革体育课程势在必行,建设这样的理想课程,需要构建包括一个主旨、两个统一、三个维度、四个层次、五个标准在内的“12345范式”,即一个主旨:体育课程应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终极价值目标。体育课程的教育教学过程就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过程,就是促进学生自我发展,成为完整的人的发展过程。两个统一: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与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健壮体格与健美人格的辩证统一。在满足社会需要的基础上,力求自由的释放,个性的发展,最大限度地实现个人的价值,享受个人的快乐、成就与幸福。三个维度:指体育课程教学改革所依托的立体框架所包含的“长”(时间)、“厚”(内容)、“高”(品位)三者的有机结合。体育课程时间的长度——各个学段体育课程的有效衔接,体育课程内容的厚度——课程内容的选择性和丰富性,体育课程品位的高度——熏陶内化使学生形成健全人格。四个层次:体育课程核心素养的系统培育。以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为依据,体育课程应培育体质素养以满足青少年生理、安全需要,培育社会化素养以满足青少年归属与爱的需要和尊重需要,培育专业化素养以满足自我实现需要,培育人文素养以满足青少年求知与理解需要和美的需要,从而实现“健壮人——社会人——竞技人——自由人”的全面演化。五大标准:体育课程育人效果的“知、情、意、行、健”。即知达:指心智通达,包括知识与能力俱备;情谐:就是情感和谐;意坚:即意志坚定;行正:就是品行端正;健美:也就是身健体美。这就是人本关怀体育课程建设与改革的行动纲领或者叫做践行系统。3.“12345范式”下的体育课程改革应该要朝向综合化、创新化和人文化几个方向发展。对此,我们从体育课程教育思想、体育课程教学目标、体育课程教学结构、体育课程教学内容、体育课程教学组织形式、体育课程教学方法、体育课程评价体系、体育课程师资队伍建设、体育课程设施建设、体育法制建设等10个方面来创新体育课程,使其真正成为一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与满足社会发展需要辩证统一的强大体育课程。

刘捷,秋如[7](2013)在《艺术生——谨以此献给所有心中有梦的孩子以及培养他们的人》文中指出第一章开学2004年的9月1日,破晓的第一缕阳光像往常一样,洒在这座一到夏天就因酷热难耐而被誉为国内"N大火炉"之一,又因举步可寻阖城遍是于大小水域昼夜翻花吐泡的万千细泉而久负泉城之盛名,还因浸淫五千年齐鲁文化积淀之丰厚却不懂张扬兀自以一身土气俗气示人的北方城

胡迪[8](2012)在《权力视域下的班级空间 ——以江苏省扬州市L小学为个案》文中提出近些年来,学术界对空间的研究日益增多,但是,人们主要将空间研究集中于学校、城市、社区等领域而很少涉及到班级领域。班级既是教师与学生聚合的一个物理空间,也是一个独特的社会组织,具有明显的社会属性。班级中蕴含着复杂多变的情境、结构与内容,是一个充满“空间”意蕴的系统整体。一方面,班级是一个富有生命活力的充满朝气的社会组织,教师与学生在这个组织中进行学习和生活;另一方面,教师又通过采用一定的空间控制对学生进行一系列的规训、限制和约束,进而导致学生的主体性行为逐渐丧失。从权力学的角度来审视班级空间即将成为一个崭新的课题。权力是本文的核心概念,笔者希望通过对扬州某所学校某个班级的实证考察,使人们认识当今班级中存在的“空间权力学”,以期望通过重新认识班级,使班级真正体现出鲜活的生命取向。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阐述本研究的研究缘由、研究意义、研究综述以及研究方法等。第二部分,运用实证的方法,从物理层面呈现当前班级空间的静态布置,使人们初步认识到当前班级空间中存在的权力控制。第三部分,从社会层面呈现当前班级空间中存在的师生矛盾,指出空间利用分割性、流动性和排他性进一步实现对学生的规训。第四部分,分析当学生面对权力的压迫时所做出的反抗行为。第五部分,对本研究做出总体性的概括,使人们从宏观上理解权力视域下的班级空间。

严歌苓[9](2012)在《陆犯焉识》文中认为引子据说那片大草地上的马群曾经是自由的。黄羊也是自由的。狼们妄想了千万年,都没有剥夺它们的自由。无垠的绿色起伏连绵,形成了绿色大漠,千古一贯地荒着,荒得丰美仙灵,蓄意以它的寒冷多霜疾风呵护经它苛刻挑剔过的花草树木,群马群羊群狼,以及一

陈梅宝[10](2011)在《上海育才中学武术教育改革的研究:以口述历史为方法》文中提出建国后,体育成为“增强人民体质”的手段,青少年的身体健康成为体育和武术的事业,武术成为中小学体育教学内容。本研究选择上海育才中学的“男拳”教改作为内容,通过17名于1980-1992年间在上海育才中学工作学习师生的口述,整理上海育才中学武术教育改革的经验。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第一,“男拳”课改,是段力佩校长体育教育改革的组成部分。因体育对学生的健康具有重要作用,而实施“每天一节体育课”教改;因与其他体育活动相比,武术是学生可以终身锻炼的项目,而以4节小课将武术作为“每天一节体育课”的组成部分。第二,育才中学“每天一节体育课”的大小课教改,大课时间为50分钟,为体育教学,重在教师的“教”;小课时间为30分钟,男生进行武术教学、女生推行舞蹈教学,而重在学生的“学”。1994年,每节课统一为45分钟,体育课与武术的课时比是5: 1。第三,在“男拳”教改中,通过五种渠道解决师资问题。一是利用社会资源,加强体育教师的武术培训。二是从外校抽调武术专业的体育教师,担任“男拳”教改的组织者。三是以教研活动为阵地,推进体育教师的武术业务进修。四是利用代课教师、实习教师,充实武术师资力量。五是以小助手辅助教学。第四,在“男拳”教改中,从四方面着力解决“如何教”问题。一是形成了育才中学武术教育的校本课程。二是采用体育课三段式结构进行武术教育。三是根据育才中学“八字”教学模式,将武术教学模式提炼为“范、明、严、复、美”五字诀。四是借助武术技击性吸引学生、利用小干部熟练动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通过晓之以理坚定学习信念、运用比赛法激发学生自锻、利用公开课巩固教改成果。第五,在“男拳”教改中,推进了武术课外活动。一是施行武术操,在教师创编、课间操学生练习的同时,又组织学生“自编自创、自觉锻炼”。二是成立武术锻炼小组和武术协会组织课外活动的自锻。三是委托少体校代训武术队。第六,在“男拳”教改中,加强体育(武术)教育的医务监督。一是将体育室与卫生室合并,成立体育卫生教研室。二是卫生老师和体育教师一同下操场,保障学生体育活动的医务监督。第七,1999年,育才中学区分为高级中学和初级中学。其中,高级中学将武术作为选修课,将武术课外活动社团化;初级中学将规定的拳操配上刚劲有力的音乐,开展全校性的拳操展示,同时在每年运动会上组织各班的拳操展演。最后,本文还根据育才中学武术教改经验提出了推进武术教育的相关建议。

二、《站到学生的后面去——思考学生心目中的体育》序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站到学生的后面去——思考学生心目中的体育》序言(论文提纲范文)

(1)中小学教师教学惯习生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缘由
        (一)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引领
        (二)教师专业成长的需求
        (三)教学改革的粘滞
        (四)现有研究的缺憾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关于教师教学行为的相关研究
        (二)关于教学与惯习的相关研究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中小学教师教学惯习生成的理论探索
    一、核心概念界定
        (一)惯习、教学惯习
        (二)中小学教师
        (三)生成
        (四)中小学教师教学惯习生成
    二、惯习理论释义
        (一)惯习:一种行为解释的理论
        (二)关系:超越古典对立的方法论
        (三)场域:生成惯习的社会结构空间
        (四)实践感:惯习之于实践的意义
第二章 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的确定
    二、研究对象的选择
    三、研究内容的聚焦
    四、研究的基本过程
        (一)进入现场
        (二)收集资料
        (三)整理并分析资料
    五、研究的信效度及伦理
        (一)量性研究的信度检验
        (二)质性研究的信效度分析
        (二)研究伦理
第三章 中小学教师教学惯习的呈现
    一、教学准备惯习
    二、课堂教学惯习
    三、课堂教学管理惯习
    四、教学交往惯习
第四章 中小学教师教学惯习生成的过程
    一、中小学教师教学惯习生成的阶段
        (一)初级场域化——学生视角下的隐性生成
        (二)次级场域化——摸索中的实践生成
        (三)场域内化——稳定中的调适与危机
    二、中小学教师教学惯习生成的路径
        (一)学徒式观察
        (二)理论学习
        (三)交往
        (四)教学实践
    三、中小学教师教学惯习生成的方式
        (一)建构——前验的角色应然
        (二)习得——探索中的吸收
        (三)反思——在行动中生成
第五章 中小学教师教学惯习生成的影响因素
    一、文化:隐性的历史积淀
        (一)社会文化
        (二)学校文化
    二、制度:显性的行为指南
        (一)道德化的制度
        (二)功利化的制度
    三、经验:成长的新陈代谢
        (一)观察经验
        (二)实践经验
    四、个体:理想与现实的张力
        (一)理想信念
        (二)个体特征
第六章 研究建议
    一、对教师的建议
        (一)树立远大的教学理想
        (二)注重教学理论的学习
        (三)加强教师间的平等交流
        (四)构建以教学理性为基础的反思性实践
    二、对学校的建议
        (一)重视校园文化,加强文化建设引导
        (二)规范学校制度,塑造良好教学风气
    三、对有关教育部门的建议
        (一)大力推动教师交流与培训
        (二)协调制度与文化建设,创造教师发展大环境
    四、对研究者的建议
        (一)关注教师行为中的非理性存在
        (二)重视本土文化对于教师实践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附录二
致谢
附:本人读研期间论文发表及获奖情况一览表

(2)一位小学语文教师职业困惑的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
        1.1.1 小学教师肩负着时代的重任
        1.1.2 小学教师职业困惑的状况亟待关注
        1.1.3 个人兴趣指向
    1.2 研究意义与研究目的
        1.2.1 研究意义
        1.2.1.1 理论意义
        1.2.1.2 实践意义
        1.2.2 研究目的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教师职业困惑的相关研究综述
        1.3.2 国内教师职业困惑的相关研究综述
        1.3.3 已有研究的局限性及本研究的不同之处
    1.4 核心概念界定
        1.4.1 小学教师
        1.4.2 教师职业困惑
        1.4.3 叙事研究
第2章 研究设计
    2.1 研究内容
    2.2 研究思路
    2.3 研究方法的选择
    2.4 获取资料的方式
        2.4.1 访谈法
        2.4.2 观察法
        2.4.3 实物收集法
        2.4.4 文献分析法
    2.5 研究的伦理、效度和推广度
        2.5.1 研究的伦理
        2.5.2 研究的效度
        2.5.3 研究的推广度
第3章 L老师职业困惑的系列故事
    3.1 素描:关于L老师与N小学
    3.2 起点:初任的我困惑重重
        3.2.1 第一年,困惑接踵而至
        3.2.1.1 教学成了第一道难关
        3.2.1.2 如何找寻教师尊严?
        3.2.1.3 师生关系的“远”与“近”
        3.2.1.4 怎样面对不听话的你?
        3.2.1.5 家长这道坎儿,能否迈过去?
        3.2.2 第三年,那些深刻记忆
        3.2.2.1 如何上好公开课?
        3.2.2.2 怎样提升教科研能力?
        3.2.2.3 教师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
        3.2.2.4 怎样打造优质高效课堂?
        3.2.2.5 遭遇学校不公平,怎么办?
    3.3 行走:成长的我面对迷茫
        3.3.1 第六年,问题是生长的希望
        3.3.1.1 谁来维护教师的心理健康?
        3.3.1.2 如何处理好同事关系?
        3.3.1.3 关于学校文化的迷思
        3.3.2 第十年,追寻困惑的轨迹
        3.3.2.1 怎样跟上网络时代的发展?
        3.3.2.2 小学教师如何摆脱“小学教师”?
        3.3.2.3 变味的班级群,怎样回到正轨?
        3.3.2.4 小学教师就要被人瞧不起吗?
    3.4 沉淀:现在的我依旧困惑
        3.4.1 这几年,又生新的困惑
        3.4.1.1 发现学生早恋,怎么办?
        3.4.1.2 家长的焦虑,有解吗?
        3.4.1.3 如何转化班级后进生?
        3.4.2 如今,在困惑中不断起航
        3.4.2.1 教材更换带来的挑战
        3.4.2.2 一天能有四十八小时吗?
        3.4.2.3 作业需要改革吗?
第4章 L老师职业困惑故事的分析
    4.1 对L老师职业困惑内容的分析
        4.1.1 与自身有关的职业困惑
        4.1.2 与学生有关的职业困惑
        4.1.3 与家长有关的职业困惑
        4.1.4 与学校有关的职业困惑
    4.2 对L老师职业困惑解决方式的分析
第5章 L老师产生职业困惑的影响因素
    5.1 内部影响因素
        5.1.1 专业理论知识薄弱
        5.1.2 自我认知存在局限
        5.1.3 教学实践经验不足
        5.1.4 心理承受能力较低
        5.1.5 专业发展水平不高
    5.2 外部影响因素
        5.2.1 社会环境
        5.2.2 学校因素
        5.2.3 家庭因素
第6章 叙事背后的思考:教师如何走出职业困惑
    6.1 对教师自身力量的思考
        6.1.1 自我努力的方向
        6.1.1.1 内心的主动觉醒——拥有内驱力
        6.1.1.2 成长的有力抓手——成为反思者
        6.1.1.3 知识的有效储备——完善学习力
        6.1.1.4 发展的快乐源泉——学做行动者
        6.1.1.5 交流的美好艺术——提高沟通力
        6.1.1.6 教育的不断创新——生成研究力
        6.1.2 自我修炼中成长
        6.1.2.1 心理上走出职业困惑
        6.1.2.2 实践中走出职业困惑
    6.2 对外部重要力量的思考
        6.2.1 给予充分帮助——重要他人发挥积极作用
        6.2.2 创造无限可能——关键事件促我不断前进
        6.2.3 传递更多光亮——对我影响深远的重点读物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与合作教师的访谈提纲
    附录2:与合作教师所任教班级学生的访谈提纲
    附录3:与合作教师所任教班级家长的访谈提纲
    附录4:学生的自由作文
    附录5:给同学们的感谢信
    附录6:我的田野日记选
    附录7:图片汇集
    附录8:致L老师的信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3)基于民间传统游戏的幼儿哲学教学活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概念界定
        (一)幼儿哲学教学
        (二)民间传统游戏
    四、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谷鲁斯内摹仿理论的主要观点
        (二)谷鲁斯内摹仿理论在本研究中的运用
    五、研究方法
        (一)文献法
        (二)参与观察法
        (三)问卷法
        (四)访谈法
        (五)教育评价法
    六、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第一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一、国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一)国外幼儿哲学教学文献研究
        (二)国外有关游戏理论的文献研究
    二、国内相关文献研究综述
        (一)国内幼儿哲学教学的文献研究
        (二)有关幼儿游戏的文献研究
        (三)有关幼儿园游戏教学策略的文献研究
第二章 基于民间传统游戏的幼儿哲学教学理论建构
    一、幼儿哲学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一)哲学进步呼唤幼儿哲学家的出场
        (二)幼儿哲学思维语言的发展水平分析
        (三)幼儿哲学何以存在的现象解读
        (四)幼儿哲学得以存在的学理解读
        (五)幼儿思维“神经窗户”打开的脑科学分析
    二、民间传统游戏的哲学教学价值分析
        (一)幼儿作为游戏的存在
        (二)游戏体验的思维触发机制
        (三)民间传统游戏的教育优势
        (四)游戏作为哲学探究的价值
        (五)几个民间传统游戏的哲学意涵
    三、基于民间传统游戏的幼儿哲学教学目标
        (一)思考能力目标
        (二)感知能力目标
        (三)社会交往能力目标
        (四)情感态度健康发展目标
        (五)对话能力目标
        (六)人格塑造目标
    四、基于民间传统游戏的幼儿哲学教学范式
        (一)文化建构场
        (二)思维游戏圈
        (三)复式驱动对话教学法
第三章 基于民间传统游戏的幼儿哲学教学应然、实然与尝试
    一、幼儿哲学教学的应然诉求
        (一)新时代幼儿的成长需求
        (二)学前教育发展的需求
        (三)哲学教学变革的需求
    二、幼儿哲学教学的实然状态
        (一)学术研究与教学实践同步发展
        (二)幼儿哲学教学内容以故事性文本为主
        (三)基本形成稳定的教学范式
    三、基于民间传统游戏的幼儿哲学教学尝试
        (一)基于“老鹰捉小鸡”游戏的幼儿哲学教学活动
        (二)基于“网鱼”游戏的幼儿哲学教学活动
        (三)基于“欻嘎拉哈”游戏的幼儿哲学教学活动
        (四)基于“绕口令”游戏的幼儿哲学教学活动
第四章 幼儿哲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研究条件两极分化
        (一)学术研究一线教学条件不足
        (二)教学实践一线学术研究粗浅
    二、教学范式相对教条
        (一)忽视非有声语言对话
        (二)规则不当易引发消极等待
    三、哲学经验准备匮乏
        (一)模仿原型脱离现实
        (二)哲学天性保护意识淡薄
        (三)教师面前表现拘束
    四、探究过程忽视幼儿年龄特点
        (一)问答单向性、一次性与自问自答
        (二)高控阻止幼儿“七嘴八舌”
        (三)“内摹仿”过程缺失
        (四)“假问题”时有发生
        (五)角色期待革新思考不够
    五、过于强调没有问题答案
        (一)忽视幼儿习惯养成关键期
        (二)忽视探究内容领域特点
第五章 幼儿哲学教学中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尚未形成幼儿哲学联动机制
        (一)学术机构与教育机构缺乏合作
        (二)学术人员与一线教师默契欠佳
    二、对社会环境认知和利用失衡
        (一)幼儿生活经验媒体化
        (二)自由与安全责任矛盾
    三、知识传授与习得目标观念深重
        (一)习惯喧宾夺主的知识性学习
        (二)重视学习结果而忽视思考过程
    四、存在原生家庭教育不当影响
        (一)“补偿”教育问题突显
        (二)家庭问题导致童心封闭
    五、新教育思想理解偏差
        (一)忽视内摹仿价值与实现过程
        (二)鼓励教育有失分寸
第六章 基于民间传统游戏的幼儿哲学教学策略
    一、基于民间传统游戏的幼儿哲学教学决策策略
        (一)学前教育行政机构确立方针导向
        (二)学术研究与一线教学联接合作
        (三)学前教育设定幼儿哲学教学目标
        (四)幼儿哲学教学内容的决策
    二、基于民间传统游戏的幼儿哲学教学设计策略
        (一)创设安全对话环境,量身定设组织教学
        (二)提供积极模仿范型,设定过程与结果目标
        (三)了解幼儿生活经验,从幼儿模仿天性出发
        (四)传统游戏常态化,在反复模仿中加深体悟
    三、基于民间传统游戏的幼儿哲学教学互动策略
        (一)摒弃成人视角目标,成就幼儿学习改变
        (二)积极改善提问,利用两个时间
        (三)避免旧习干扰视听,培养幼儿视听技巧
        (四)正确处理跟随性表达,将幼儿模仿价值最大化
        (五)把握规训与自由中控线,培养幼儿自我教育
        (六)幼儿模仿的另一种表达,无声语也要哲学解读
    四、基于民间传统游戏的幼儿哲学教学成效评价策略
        (一)幼儿哲学教学过程评价
        (二)幼儿哲学教学结果评价
        (三)教学成效评估总结
    五、基于民间传统游戏的幼儿哲学教学反思策略
        (一)基于教师教学态度的反思
        (二)基于教师教学组织的反思
        (三)基于教学反思的教育反思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访谈式问卷
    附录2 访谈提纲
    附录3 评估项目
    附录4 研究开展过程性材料(选摘)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4)高中文科特长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问题与对策 ——以聊城市部分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方法、思路与创新点
第一章 高中特长班及特长生特点
    第一节 高中特长班的界定
    第二节 高中特长生的特点
第二章 高中文科特长班思想政治课教学存在的问题—与普通班相比较的视角
    第一节 高中文科特长班课程设置情况
    第二节 高中文科特长班教师教学情况
    第三节 高中文科特长班学生学习情况
第三章 高中文科特长班思想政治课教学存在问题的成因
    第一节 高中文科特长班教学内容因素
    第二节 高中文科特长班思想政治课教师内在因素
    第三节 高中文科特长生自身因素
    第四节 高中文科特长生家庭因素
第四章 提升高中文科特长班思想政治课教学效果的对策
    第一节 遵循特长生实际情况开展教学
    第二节 培育特长班教师良好的职业素养
    第三节 运用适合特长生的教学模式与方法
    第四节 构建学校与特长生家长之间的教育网络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班级空间的德育功能研究 ——以L小学四年级9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的现状与趋势
        (一) 关于社会空间理论的研究
        (二) 关于班级空间的研究
        (三) 关于空间德育功能的研究
    三、核心概念的界定
        (一) 班级空间
        (二) 关于前台、后台空间的界定
        (三) 德育功能
    四、研究方法与对象的选择
        (一) 研究方法
        (二) 研究对象的选择
        (三) 搜集资料的过程
    五、我与L小的故事
        (一) 我与L小的相遇
        (二) 我与四(9)班的相知:“风景内的陌生人”到“风景中的点缀者”
        (三) 我与L小的分别:相见时难别亦难
        (四) 退场后的反思
第一章 班级物质空间的道德图景
    一、班级空间中的构成性要素
        (一) 墙
        (二) 门
        (三) 走廊
    二、班级空间中的象征性要素
        (一) “会说话的墙壁”
        (二) 讲台与课桌椅
        (三) 储物柜和读书角
第二章 班级前台空间道德叙事
    一、前台布景
        (一) 座位表:学生的空间定位
        (二) 课程表:前台空间的律动
        (三) 成长榜:自我的展示
    二、前台的规则
        (一) 同步:我制定,我遵守
        (二) 排斥:班级日志的书写
    三、前台的运行
        (一) 前台空间例行变式
        (二) 前台空间例外组合
    四、前台的延伸
        (一) 办公室中的“离间计”
        (二) QQ群——教育主体话语交织的空间
    五、前台的奖、惩表征
        (一) 空间成为奖惩的可能性
        (二) 奖、惩的空间表征
第三章 班级后台空间的道德呈现
    一、后台的前台化
        (一) 后台话语中的前台重现
        (二) 办公室的“来访者”
        (三) 一呼百应下的教师-家长群
    二、学生的后台
        (一) 课桌的故事
        (二) QQ群中的角色置换
第四章 关于班级空间的德育功能发挥受限之反思
    一、班级空间的德育功能发挥受到了限制
        (一) 功利化学校教育污染了班级空间这片“净土”
        (二) 制度权威限制了德育功能的发挥
        (三) 个人空间和扩展空间的忽视影响了德育功能的发挥
    二、探寻: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班级空间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6)人本关怀下的体育课程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与研究述评
        1.2.1 体育的人本主义内涵研究
        1.2.2 体育课程中人本关怀缺失及其归因研究
        1.2.3 加强体育课程人本主义教育的研究
        1.2.4 总体评述
    1.3 论题解说与概念界定
        1.3.1 论题解说
        1.3.2 概念界定
    1.4 理论依据与研究思路
        1.4.1 理论依据
        1.4.2 研究思路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1.6 创新之处与难点所在
        1.6.1 创新之处
        1.6.2 难点所在
2 呼唤:人本关怀下体育课程改革的依据、缘起与探析
    2.1 依据:人本关怀下体育课程研究的相关理论
        2.1.1 体育课程概念
        2.1.2 体育课程的特点
        2.1.3 人本关怀
        2.1.4 体育课程与人的本质
    2.2 缘起:人本关怀下体育课程改革的审思与动因
        2.2.1 我国历次体育课程改革的审思
        2.2.2 我国历次体育课程改革的动因
    2.3 探析:当前我国体育课程教学的现状与归因
        2.3.1 现状探寻:当前我国体育课程教学的现状及问题
        2.3.2 归因叩问:当前我国体育课程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2.4 小结
3 改革:人本关怀下体育课程改革的“12345范式”
    3.1 一个主旨:体育课程应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终极价值目标
    3.2 两个统一: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与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
        3.2.1 人本主义教育观
        3.2.2 社本主义教育观
        3.2.3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与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当代体育课程建设理念
    3.3 三个维度:人本关怀下体育课程改革的立体框架
        3.3.1 体育课程时间的长度——各个学段体育课程的有效衔接
        3.3.2 体育课程内容的厚度——课程内容的丰富性和选择性
        3.3.3 体育课程品位的高度——熏陶内化使学生形成健全人格
    3.4 四个层次:人本关怀下体育课程核心素养的培育
        3.4.1 生存需要:体育课程培育体质素养
        3.4.2 社交需要:体育课程培育社会化素养
        3.4.3 自我实现需要:体育课程培育专业化素养
        3.4.4 超越自我需要:体育课程培育人文素养
    3.5 五大标准:体育课程的育人效果
        3.5.1 我国体育人才培养的趋势
        3.5.2 体育课程育人效果的“五大标准”
    3.6 小结
4 展望:人本关怀下体育课程改革的前景
    4.1 前景预期:“12345范式”下的体育课程改革发展方向
    4.2 创新思路:全方位改革体育课程
    4.3 小结
5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后记

(7)艺术生——谨以此献给所有心中有梦的孩子以及培养他们的人(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开学
第二章妙不可言No.1
第三章大龙女的狗屎运
第四章拯救的机缘
第五章美着
第六章琴心若蕊
第七章分组风波
第八章胸闷不是病
第九章萝莉患
第十章周一的诡异
第十一章初见“教父”
第十二章学生会“高干”
第十三章找北
第十四章差生诉
第十五章神仙姐姐
第十六章我要进前三
第十七章惊天误
第十八章强大内心哪里来
第十九章邪门
第二十章神仙哥哥
第二十一章冷暖
第二十二章市优事忧
第二十三章长夜惑
第二十四章钱多了就是仇引子
第二十五章逃过一劫
第二十六章过五关
第二十七章为梦一搏
第二十八章有一线希望是何等幸运

(8)权力视域下的班级空间 ——以江苏省扬州市L小学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言
    1.1 选题缘由
        1.1.1 基于个人的生活体验
        1.1.2 基于对班级空间以及权力的研究旨趣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综述
        1.3.1 关于班级的研究
        1.3.2 对空间的研究
        1.3.3 对班级空间的研究
        1.3.4 对权力的研究
    1.4 研究视角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视角——“返乡的陌生人”
        1.4.2 研究方法——人种志研究
    1.5 研究过程
        1.5.1 研究对象的选择
        1.5.2 研究现场的进入
        1.5.3 研究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1.5.4 研究伦理的探讨
第二章 权力的开启:班级空间的静态设置
    2.1 教室的门
        2.1.1 “站到门外去”
        2.1.2 “门外有监视”
    2.2 “会说话的墙”
        2.2.1 教室中的国旗
        2.2.2 “学生园地”
    2.3 教室中的课桌椅
        2.3.1 敞视主义的学生桌椅
        2.3.2 “权力幻象”的教师讲台
    2.4 班级的空间意蕴
第三章 权力的强化:班级空间的师生矛盾
    3.1 分割的作息时间
        3.1.1 “每天和陀螺一样”
        3.1.2 “怎么还不下课?”
    3.2 流动的座位序列
        3.2.1 “孟母三迁”
        3.2.2 “多米诺骨牌效应”
    3.3 排他的班级规范
        3.3.1 “不许讲话”
        3.3.2 “老师,您可以走近点吗?”
    3.4 对师生矛盾的思考
第四章 对权力的反抗:班级空间的拓殖策略
    4.1 对班级规范的抗拒
        4.1.1 言语空间的拓殖
        4.1.2 肢体动作的拓殖
        4.1.3 身体距离的拓殖
    4.2 对班级空间的争取
        4.2.1 游戏空间的拓殖
        4.2.2 休息空间的拓殖
    4.3 对拓殖策略的思考
结论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10)上海育才中学武术教育改革的研究:以口述历史为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s
1 前言
    1.1 目的与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武术教育研究之述评
        1.2.2 口述史研究之述评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2 上海育才中学的教改实践
    2.1 校长的体育情结
    2.2 每天一节体育课
    2.3 “男拳”课改实践
        2.3.1 谁来教
        2.3.2 如何做
        2.3.3 武术课外活动
        2.3.4 医务监督
        2.3.5 现行高级中学“男拳”
        2.3.6 育才初级中学“男拳”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3.2 建议
4 致谢
5 参考文献
附件一:访谈提纲
附件二:访谈整理稿

四、《站到学生的后面去——思考学生心目中的体育》序言(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小学教师教学惯习生成研究[D]. 倪健. 安徽师范大学, 2020(02)
  • [2]一位小学语文教师职业困惑的叙事研究[D]. 余云露.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0)
  • [3]基于民间传统游戏的幼儿哲学教学活动研究[D]. 卢红博.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9(02)
  • [4]高中文科特长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问题与对策 ——以聊城市部分中学为例[D]. 杨冬茹. 聊城大学, 2019(01)
  • [5]班级空间的德育功能研究 ——以L小学四年级9班为例[D]. 董杨. 南京师范大学, 2017(02)
  • [6]人本关怀下的体育课程改革研究[D]. 汤万松. 湖南师范大学, 2016(08)
  • [7]艺术生——谨以此献给所有心中有梦的孩子以及培养他们的人[J]. 刘捷,秋如. 时代文学(下半月), 2013(04)
  • [8]权力视域下的班级空间 ——以江苏省扬州市L小学为个案[D]. 胡迪. 南京师范大学, 2012(03)
  • [9]陆犯焉识[J]. 严歌苓. 当代(长篇小说选刊), 2012(01)
  • [10]上海育才中学武术教育改革的研究:以口述历史为方法[D]. 陈梅宝. 上海体育学院, 2011(12)

标签:;  ;  ;  ;  ;  

《站在学生身后:学生心中对体育的思考》序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