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新闻三昧”

我爱“新闻三昧”

一、我爱《新闻三昧》(论文文献综述)

李志明[1](2021)在《北宋词与禅关系研究》文中提出

王卫星[2](2020)在《新媒体时代包钢企业文化传播研究》文中认为66年前,新中国在内蒙古包头创建了包钢,获评“百年老店”的企业文化底蕴是其核心竞争力的要素。企业传播学诞生于1923年,由英国人桑德拉·奥利弗教授最早提出。企业传播学是研究企业如何运用组织效能、传播媒介与社会交流的学科。新媒体时代,诸如“华为”“宝武集团”等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名企,企业文化传播已经从“软实力”转化为产品畅销和企业发展的“硬核”。包钢集团亟需拥有专业的,尤其是基于市场化分工形成的新媒体传播团队,也缺乏基于市场竞争的传媒技术和推广模式。包钢的新闻传播类工作具有大型国有企业的组织属性,实际仍以宣传部引领企业传统媒体为主的运行格局。因相对保守的宣传理念,企业文化传播的认知有待更新。在融媒体视阈下,具有对内传播受众与对外传播发端双重条件的员工群体,受制度约束与意识认同的局限,导致包钢企业文化双向传播中,媒介延伸到人的未融合、不互动、不高效。包钢企业文化传播的载体中,新媒体产品的技术含量低,传播面狭窄,削弱了包钢企业文化对外传播力,进而局限了包钢的社会影响力。本文具体点出问题:相关包钢的视频尤其是宣传片,内容同质化,不精致不活泛,格调高大上、枯燥、教条,格式千篇一律;短视频“生拍直传”较多,影响企业文化产生高辨识度的传播效果;媒介上,对内传播渠道单一,对外传播途径固化,富于泛众化发布,而缺少分众化细分,在跨界印象与垂直推送方面需要强化。针对问题探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开展多样化视频传播,提取包钢企业文化精髓,改善内容和表现手法在创作与制作上的不足;新媒体产品须加专业化技术分类处理,加强对细节的把握;拍摄专业纪录片,具有身临其境的真实感,接地气而充满人情味。策略:首先,在包钢现有新媒体产品的基础上,布局传播类型的多元化。以短视频为主,多渠道网络传播,精准推荐,分场合、分对象、分层次的对外传播,制作“1+1>2”高附加值的新媒体产品。其次,注重人文关怀的拍摄取材,刻画细节表达,提高专业水平的同时,改善内容表现力的不足。还要增强视频传播力度,拓展包钢企业文化对外传播,提高包钢跨界、跨行业的知名度。综合运用网络传播平台、社交媒体,员工发挥协同效应显着增强包钢企业文化传播,着实扩大包钢的社会影响力。传媒转型升级飞快,5G已来,互联网+等等。笔者选题包钢企业文化传播研究,缘起包钢企业文化传播现状与趋势及工作经历的观察与思考;基于暑期调研访谈结合视频内容分析等研究方法,做了对包钢企业文化传播模式的探析研究。目前对“视频化传播国有企业文化”的研究较少,具体到“视频化传播包钢企业文化的研究”微乎其微。这也说明包钢的影响力还不够大。长期以来,关于“视频化传播国有企业文化”的研究存在薄弱环节而出现研究空档。“国有企业文化传播”这一大块研究“田野”势当倍加珍惜并开发应用。综上,本论文谨此展开研究,以期解决问题。正文分六块:引言+四章+结语。引言,介绍选题意义、文献综述、研究方法、内容创新及预期效果。第一章,概论新媒体时代的企业传播,层递引论企业传播学,具体到企业文化传播的论述。第二章,更具体论述包钢企业文化传播,以包钢企业形象引入包钢企业文化正题,以图表、框架式分类研究包钢企业文化传播的主要载体:视频。从包钢企业媒体定制传发的三大网络视频平台,选取含有“包钢”内容的各类视频,做了311个视频分析,从中提取包钢企业文化传播元素,部分在附录表中做了详细深入分析。笔者调研包钢新闻宣传部门,查找资料,归纳总结出《包钢企业文化理念体系》《包钢企业文化传播的发展历程》。第三章,因包钢传统媒体《包钢日报》及“包钢电视”存在企业文化传播的内容偏差与渗透不足等问题,着重从包钢企业文化传播的资源分析与传/受状况调查,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笔者谨以有限的文学思维提炼确定标题,以新闻传播学理论及新媒体理论支撑论证。采用了实地与网络相结合的调查研究方法:调查访谈包钢三个基层单位轨梁厂、无缝厂、动供厂,合计227名基层及一线员工,并作答55份调查问卷;网络回收1188份有效调查问卷,按每份答卷的答题速度、认真态度、思考创见三个要素,筛选出作答质量比较高的问卷713份;笔者融合了相当于长期田野调查的十几年工作体察。以期量化与质化相结合做研究。另外,调查访谈了包钢媒体从业人员。综上,包钢企业文化传播的资源概括为:一部神曲《草原晨曲》;一匹神马“双翼神马”;一场历史性的重大剪彩“周恩来总理为包钢一号高炉出铁剪彩”,将包钢企业文化浓缩传播为公众难忘的包钢印象。传播包钢企业文化正能量的载体以主打产品品质与颂扬榜样典型人物为主,包钢产品品牌对外传播成效显着,但是过度的典型人物宣传反而“以少盖多”忽略了众望所归的对基层员工的传播。包钢企业文化传播,赋权在宣传部,赋能在新闻中心,实际仍存在重视对内传播而轻视对外传播的问题。第四章,重点从包钢新媒体传播路径与策略展开论述。做了媒介影响分析,传播内容与受众需求的契合度与满意度分析。新媒体路径分析了:包钢融媒体的传播规划、公众号的运行、新媒体产品呈现进程的媒介影响、传播与受众需求的契合及满意度分析。关于新媒体如何呈现包钢企业文化的传播策略,摘要概括四个不同角度给出结论:深入了解包钢企业文化内涵,掌握基层的鲜活的素材;把握企业媒体的传播节点,厘清多重传播价值链接;优化公众号的内容,促动包钢员工个人或团队自发的对外传播;以全媒体思路与措施,拓展包钢企业文化对外传播,持续扩大包钢的影响力。包钢企业文化传播的创新虽有不足之处,但可为其他企业运行企业文化传播提供传播模式的启示。本文将新闻传播学与企业文化传播理论相结合,调查数据,探测传播进路补充了一些研究空位;通过5W、第三人效果、精准推荐、后受众等新闻传播学理论,探析研究包钢企业文化传播,对其他企业文化传播或有借鉴与参考价值。

方妮[3](2020)在《芥川龙之介文艺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芥川龙之介(1892——1927)是日本大正时代着名的短篇小说家,也是一位在文艺理论上有自己独见的理论家。他在借鉴前人文艺思想基础上,与自己丰富的文艺创作经验相结合,提出了比较系统的文艺思想。在文艺本质上,芥川认为文艺的本质即是“诗”,那些不被时代左右、能持续被读者喜爱的有价值的作品关键在于具有“诗的精神”,“诗的精神”是“东方诗歌精神”与“西方诗歌精神”的有机融合,其主要内涵是指抒情性和真实性。在创作上,他提出艺术即表现,认为表现是形式与内容的合二为一,两者的地位没有孰强孰弱之分,是同等重要的;他还认为要追求艺术完美,艺术家要不断自我超越,“艺术至上主义”的核心是精神自由。在批评上,芥川主张“读文解意”,即从作品本身出发去了解它的意蕴。这源于英美新批评派的“细读法”,但是芥川并没有完全否认读者的作用,他提出文艺批评的另一半是人的修炼。芥川文艺思想的特点在于:一是强调以“人”为本,无论创作还是批评,都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二是超越了民族传统,具有走向田园与牧野的开阔视野。三是具有一定的偏至性和矛盾性;四是缺乏时代的痛感。正邪交赋的特征反映出芥川文艺思想的复杂性,这正是芥川作为文论家的魅力所在。总之,他的文艺思想内涵丰富、特色鲜明,从洋为中用的角度看,可以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当代文学理论体系提供他者的参照。

李佩瑜[4](2020)在《《历朝杭郡诗辑》整理与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浙江图书馆藏《历朝杭郡诗辑》清稿本四十卷,是丁丙仿吴颢《国朝杭郡诗辑》编纂体例,在《武林耆旧集》残本内容的基础上纂1而成的一部地域性通代诗选集。《诗辑》以“人、传、诗”的形式收録杭郡一地六朝迄明的诗人2625位,诗作5720首,小传2487条。其中,卷一至卷三十二爲南朝至明代科名与闲人;卷三十三爲闺秀艺伎;卷三十四爲名流寄寓;卷三十五至卷三十七爲僧人;卷三十八至卷三十九爲道士;卷四十爲无名氏与仙鬼謡谚。《诗辑》立足於乡邦文献的挖掘和整理,与《国朝杭郡诗辑》前後相续,展现杭郡一地诗歌繁荣昌盛的历史风貌,凸显杭州地区的自然山水、人文景观、地域文化等特色。整理研究此书能爲杭郡文献的存续补遗、诗史的谱系构建、文学的地域特色研究发挥重要作用,是一部从文献、文学、文化等方面对杭郡地区都非常重要的地域诗歌总集。本文主要分研究编和文献编两大部分。研究编包含绪论、正文。绪论部分主要对《历朝杭郡诗辑》的版本作详细介绍并阐明其研究价值及意义。目前学界还未对《历朝杭郡诗辑》有过任何的整理爬梳,更无具体的作品介绍和详细系统性的研究,可借鉴《国朝杭郡诗辑》系列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对《历朝杭郡诗辑》展开深入的研究。正文部分包含四章,从文本、内容及其价值等方面进行介绍和研究。第一章阐述了丁丙编纂《诗辑》的社会背景与个人机缘。其中,论证了《国朝杭郡诗辑》系列和《武林耆旧集》二者对《历朝杭郡诗辑》编纂的重要影响,揭示其内在联系。第二章从内容样貌与收録标准两方面阐释《诗辑》的基本体例。内容样貌包括了内容形式与编排次序;收録标准包括收録范围、收诗标准、收传原则。其中,收诗标准与丁丙的诗学倾向密不可分。第三章从诗歌的来源、题材和小传的来源、内容两大主体部分对《诗辑》着録的内容进行全面详细地展现。第四章揭示了《诗辑》的文献、文学、史料价值及地域文化特色。文献编是对《历朝杭郡诗辑》四十卷的整理点校。附録部分爲《历朝杭郡诗辑》中,人物介绍条目所提及诗集诗稿的名目存録整理。

高琳[5](2020)在《早期中共话语下《妇女评论》的社会主义妇女解放思想研究(1921-1923)》文中研究说明《妇女评论》创刊于1921年8月,作为中共创建初期的妇女刊物,《妇女评论》带有深刻的马克思主义的烙印,反映出早期中共妇女解放思想的发展情况。《妇女评论》的编辑们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宣传社会主义的妇女解放,呼吁经济制度变革,强调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根本地解决妇女问题。《妇女评论》将妇女解放与阶级解放、劳动解放联系在一起,从唯物史观出发展开对妇女问题的探讨,落脚于社会主义。五四时期实现经济独立被公认为是解决妇女问题的方法,与资产阶级女权运动要求劳动平等和教育平等的观点不同,《妇女评论》认为现实的不合理的经济制度才是造成妇女无法实现经济独立的根源,并通过对女子地位的讨论,再次重申经济制度的不合理。不合理的经济制度需要变革,变革目标就是实行社会主义,这背后反映的是中国共产党人要求实现根本的社会改造的理念。《妇女评论》通过翻译介绍日本社会主义者的妇女论说和对苏俄妇女运动发展成果的宣传,从学说与现实两方面证明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实现真正的妇女解放。《妇女评论》认为参政运动是不彻底的妇女运动,要想实现全体的妇女解放,就需要发起社会主义的劳动妇女运动,同时资产阶级妇女要关注占大多数的劳动妇女的解放,劳动阶级的妇女应该与劳动阶级的男性联合起来共同建设社会主义。作为早期中共话语下的妇女刊物,《妇女评论》受马克思主义经济变革观念的影响,认为改革经济制度是解决妇女问题的根本途径,呼吁通过劳动男女的共同奋斗实现社会的根本变革。此外,五四时期社会流行的自由主义与无政府主义妇女解放思想也给它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妇女评论》对自由婚恋的讨论也比较明显的体现出其有意无意受到的资产阶级女权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的影响。《妇女评论》也带有早期中共妇女刊物的共同缺陷,由于这一时期中共妇女政策的笼统,使得《妇女评论》对解决妇女问题的探索仅停留在呼吁社会变革的层面,对于实现经济制度变革的具体方法、如何展开社会主义的劳动妇女运动等问题的回答是模糊的,而阶级解放高于一切的理念和对男女合作的呼吁,也造成了女性的主体意识和自发性不能完全激发出来。

蒋力[6](2019)在《新浪微博明星粉丝“控评”“轮博”现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媒体时代,技术赋权给予受众参与媒介生产更多的机会和平台,也使新的文化形态和文化现象得以衍生,粉丝参与式行为和参与式文化就是其一。关注这种行为和现象,探究其内在逻辑是新媒体理论和实践发展中不能回避的重要课题。作为Web2.0时代兴起的开放性网络社交服务,微博是受众参与媒介生产的重要途径,我国最具代表性的新浪微博更是以其社区化的粉丝社交平台聚拢大量粉丝积极参与生产。本文立足于以新浪微博为主要阵地所产生的明星粉丝“控评”“轮博”现象,以粉丝文化理论、受众理论为指导,综合新闻学、传播学、社会学等学科知识,运用文献分析法、网络(虚拟)民族志、内容分析法、问卷调查法、个体调研法,探究这一现象中人、媒介与社会的互动关系,透过这一现象的深层背景和原因,理解新媒介技术下粉丝文化的发展态势;并且通过对现象的影响分析,提出规范和治理对策。通过内容分析,得出粉丝控评、轮博更倾向于事关明星事业发展的商业类微博;控评、轮博的文本具有浅薄化、重复性的特征;占领明星微博热门转发、评论的用户存在趋同;评论发布时间离明星发布微博时间越近越容易占据热门评论等结论。通过问卷调查和个体调研,得知参与控评、轮博的粉丝群体构成以18至25岁的女性大学生群体为主,他们在微博的使用频率、偶像崇拜程度上更高,但表现出对控评、轮博较低的认可度。粉丝控评、轮博行为是参与式文化的产物,它兴起的背后也有政治、经济、技术的支撑。针对控评、轮博给个人、平台和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笔者在最后提出了加强新媒体时代的粉丝引导、构建健康的微博媒介生态、树立娱乐行业的用人规范理念、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等建议。

刘勇[7](2018)在《王骧陆印心思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王骧陆乃清末民初佛教居士,心中心法二祖,其佛学思想的核心是“印心”,其佛教思想内容丰富而且系统、体系化,极具研究价值。本书主要围绕其印心思想展开研究。王骧陆及其印心思想诞生于清末民初佛教历史大背景下,当时的佛教正处于大变革、风起云涌的年代,“佛教改革”、“显密圆通”等思潮和运动蔚然大观,这些外部因素共同孕育和推动着王骧陆印心思想的诞生。从心中心法当时的内部状况来看,心中心法内部传承的需要相应的思想依凭和修法规范来指导修行,在这种情况下,楷定和完善心中心法修行法要和体系的重任自然落在二祖王骧陆居士身上。王骧陆自身的学养和学修的心路历程是印心思想出现的直接内因,事实上,王骧陆围绕“印心”而展开的相关着作和开示的印行,已经成为印心思想的现实呈现。从佛教思想史上来看,印心思想的出现正是基于佛教教下经典思想的传播和禅宗心印传承这两个重要思想渊源。教下之三藏十二部经论的核心即是“印心”之根本渊源,禅宗的心印传承则是印心思想的直接渊源。王骧陆于“明心地”后研读圆觉、般若、净土宗、禅宗等诸宗之着作,渐觉会通。并与心中心法之修证相互参详比对,进而形成印心思想跟诸教思想的会通。此外,王骧陆又以印心为核心圆融诸宗修法,即将禅宗、净土宗、密宗、天台宗、相宗等诸宗修法法要进行归宗阐释,标举出各宗归宗之义,以合印心之旨。这样,王骧陆就打通了宗门和教下,并提炼出宗教互通的核心宗旨“——印心”,不仅为完成印心思想体系的构建提供了基础的理论和实践依据,更以印心为核心对教下和宗门的思想进行重新的阐释,从而完成印心思想体系的构建。王骧陆印心思想的衍生过程也是围绕“心“、“心性”、“印心”而展开的,即首先通过对学佛最初决定的梳理到“辨明心性”,继而通过“辨明心性”进而阐明“以印心为宗”,最后通过对“以印心为宗”的细化来构建印心思想体系。从印心思想的内涵上看,包括三个方面:先破迷证体后启用除习是印心的主张:从般若为用到净土为归是印心的机理;从入佛明宗到趣归圆觉是印心的旨趣。从印心思想的构架上看,印心思想的构架与《乙亥讲演录》的构架有同源性和同构性。其构架可以用“一宗三分”来概括,一宗即是“印心为宗。”三分乃分为启机分、正修分和印证分。因为《乙亥讲演录》乃王骧陆印心思想的集中体现,它的发行,标志着统领一代宗门心中心法的印心思想作为成熟的思想体系而诞生。王骧陆的印心思想之所以采用“一宗三分”的构架,跟王骧陆的发心、理路和实践相关。王骧陆的发心、理路和实践的内容也形成印心思想的三个特质:发心——以秉承入佛当明宗的心怀主张印心,理路——以融通宗教以归心的理路建构印心,实践——以通达世出世法的大智慧实践印心。经过对以上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系统研究后发现:王骧陆开创的印心宗实际上乃秉承教下和宗门一贯的“以心传心”“明心见性”的宗旨,在修持方法和原理上融合了禅净密诸宗的要义和方便,而在佛教历史上形成了一脉主张以印心为宗的新宗派。由此,本文认为.:印心宗区别,它是汉地独弘的密法,其法的佛经依据来源于释迦牟尼佛亲口宣说,记载二祖王骧陆的印心思想乃印心宗思想体系的集中体现。心中心法与藏密和东密系统有所不同,它是汉地独弘的密法无相,其法记载于《佛心经品亦通大随求陀罗尼》,该经收录在《大正藏》第十九册》。印心思想的特色乃融禅密净于一炉,从佛教思潮的角度看属于显密圆通思潮。而王骧陆本人在心中心法传承法脉中处于承前启后的地位,其印心思想奠定了心中心法之法脉的思想基础,在心中心法三代祖师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总之,王骧陆在心中心法内部开发融通宗教并自成体系的印心思想,承续以印心为宗且传弘有序的印心宗,在佛教思想史上首次系统阐述证体启用的详细过程,为佛教和社会民生以及佛教实修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孟婷[8](2017)在《中国大陆体育纪录片发展史研究(1949-2016) ——基于媒介社会学视角的考察》文中研究说明体育纪录片记录的是体育事件,反映的是政治与社会文化现状,传递的则是价值观、习俗与信仰。体育纪录片作为大众传播的一部分,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新中国成立之初,由于电视尚未发展和普及,体育纪录片兼具新闻报道功能,国家体育事业发展的大量信息通过体育纪录片传达给民众。进入电视时代,体育纪录片逐渐剥离新闻报道功能,转向人文视角,注重对体育文化和体育价值观念的传播。如今新媒体成为体育纪录片越来越重要的传播平台,体育纪录片进入多元化发展时期。本文在媒介社会学视角之下,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大陆地区体育纪录片的发展历史进行梳理和研究。论文的导论部分交代了研究缘起,提出了本文的主要研究问题:在梳理体育纪录片历史脉络的基础上,分析不同时期体育纪录片传播受到了哪些社会力量的作用,受何种因素支配?同时结合传播政治经济学理论,分析市场逻辑之下,政治传播方式的转变,以及政治的隐形制约作用,进而分析了体育纪录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有哪些?发展契机在哪里?诸如此类问题。媒介社会学视角下的媒介研究,能够从宏观层面上研究媒介与社会的互动。在这个研究视角下,能够看到不同时期体育纪录片生产背后的社会因素,不同美学特征呈现背后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因素,不同时期体育纪录片功能的变迁,以及这种变迁背后的国家话语与市场力量控制。本文的具体研究方法包括文献研究、深度访谈与实地观察、文本分析以及个案研究等。第一章论述了 1949年到1965年间体育纪录片的情况,这是体育纪录片的起步和探索阶段。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成立以后,体育纪录电影迎来了第一个发展小高潮。这一时期,体育纪录片在国家主导之下,选题面比较广,群众体育、竞技体育选题分布较为均衡;其次,体育纪录片的新闻报道功能突出。接下来,本章分析了体育纪录片中的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美学及其形成原因。最后,以《征服世界最高峰》为个案,研究了国家主导下的体育纪录片何以完成巩固政权合法性和社会动员任务?本章小结部分对起步阶段体育纪录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虽然问题具有时代性,但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第二章停滞阶段论述了 1966年到1976年间体育纪录片的情况,这一时期中国社会正处于十年“文革”时期。本章分析了“乒乓外交”过程中体育纪录片突出的新闻报道功能,以及体育纪录片对“超阶级友谊”的政治言说。另外,本章对《再次攀登珠穆朗玛峰》与《征服世界最高峰》两部影片进行了再解读,研究了体育纪录片中的阶级话语呈现和女性形象塑造,具有那个年代的特殊性。第三章论述了 1977年到1992年间体育纪录片的发展情况,这是体育纪录电影发展的一个“黄金时期”。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给体育纪录电影提供了丰富的拍摄素材,体育纪录电影的数量显着增加,体育纪录片在艺术探索方面也取得了很大成就,纪实美学风格确立。这一时期,体育纪录片逐渐剥离新闻报道功能,开始由新闻报道向文化传播过渡,同时体育纪录片摒弃了先前的革命话语转而用现代化话语言说。接下来,本章重点分析了体育纪录片中的民族主义叙事,体育纪录片通过空间上“自我-他者”关系建构、时间上民族“自我”今昔对比两条路径实现民族主义建构。最后,本章结合上世纪80年代体育报告文学对体育的言说,对体育纪录片思辨性的缺失进行了探讨。第四章研究了多元化发展时期体育纪录片的情况,时间跨度从1993年到2016年。这一阶段,体育纪录片迎来了两个机遇期:第一个机遇期是电视纪录片栏目化的发展,为电视体育纪录片的创作和播出提供了稳定的平台;第二个机遇期是新媒体平台崛起,并成为体育纪录片越来越重要的播出平台,这进一步推动了体育纪录片的市场化发展。本章首先对体育纪录片制作主体的多元化、艺术创作的多样化以及生产方式的多样化进行了研究。接下来,分析了市场逻辑对体育纪录片传播方式的影响,主要是体育纪录片的“去政治化”研究。随后,本章分析了体育纪录片中政治的隐形规训,市场化时代体育纪录片几乎不再直面来自上层的政治要求,但是爱国主义、民族主义情结早已内化于制作者的认知体系中,另外,当局的播出监管也具有隐形的制约作用,不能越轨是底线。最后,在小结部分探讨了这一时期体育纪录片太过于重视人文性而忽略了运动美学展示的问题,毕竟体育纪录片的运动美学是它区别于其他社会类题材纪录片的根本特征。第五章从宏观上分析了体育纪录片当前的生态环境,并探讨了体育纪录片所面临的边缘化危机及发展契机。不同时期体育纪录片的选题、美学特征、功能以及政治传播方式等,都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宣传政策、体育现代化进程、传媒市场化改革的进行与深化、传媒技术的发展以及创作者主体的能动意识等等。各种力量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存在着内在的逻辑关系,不同的历史阶段、具体到每一部体育纪录片,其支配性的因素是不尽相同。体育纪录片的危机即来自外部也来自体育纪录片本身,但是在国家扶持纪录片产业和体育产业的大背景下,体育纪录片有着巨大的发展契机,更何况传媒技术的发展也将带来新的机遇。在当前的生态环境中,体育纪录片发展有三个显性的驱动因素:政治驱动、资本驱动和技术驱动,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体育纪录片的未来发展路径:商业性体育纪录片的娱乐化发展路径和宣传性体育纪录片的跨文化传播路径。不管是作为宣传作品,还是文化产品,这几百部体育纪录片影像既记录了中国体育事业发展中的重大历史事件,也清晰地勾勒出了中国人体育价值观念的变化轨迹,既记录了中国体育现代化的进程,也参与了体育现代化进程,体育纪录片记录的是体育,折射出的是中国大社会的整体形态与变迁,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研究。

鲁小艳[9](2017)在《直面戏剧在中国的接受(2004-2016)》文中研究表明直面戏剧(in-yer-face Theatre)是20世纪90年代兴起于英国的先锋派戏剧浪潮。它在英国剧坛一出现,就以其独特的暴力叙事方式、直面现实的尖锐主题、极端的舞台呈现,迅速引起欧美文艺界的广泛关注和学术界热议。直面戏剧在中国的接受,是伴随着上海戏剧学院教授、戏剧翻译家胡开奇在《戏剧艺术》2004年第4期上发表的《萨拉·凯恩与她的直面戏剧》一文,而广泛进入大众视野的。此后的12年(2005—2017)间,直面戏剧剧作在中国上海、北京等地上演一百余场(其中经典剧目反复巡演),每年都有不同的直面戏剧作品被搬上舞台。本论文以直面戏剧及其在中国的接受为研究对象,以比较文学“影响研究”为基本方法,辅之于接受理论、实证研究、文本细读等方法,对直面戏剧在中国的译介、批评研究、舞台搬演等接受状况以及对中国戏剧创作与舞台实践的启示与反思进行系统考察。论文主体部分分为三章。第一章,在广泛细致阅读直面戏剧文本以及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直面戏剧的概念进行界定,对其所表现的家庭、社会、哲学主题以及自然主义、象征主义的表现手法与当代意义进行深入阐述;并将萨拉·凯恩、马克·雷文希尔、马丁·麦克多纳、安东尼·尼尔逊四位直面戏剧代表作家的创作放在20世纪90年代英国剧场语境中进行审视,对他们创作的主要作品及其成就进行细致分析,认为直面“暴力”、直面“孤独”、直面“真相”、直面“人性”分别是他们创作的特色和成就所在。第二章,立足于比较文学译介学相关理论,通过笔者对直面戏剧在中国的主要译者胡开奇以及其他戏剧工作者的采访和其他相关资料的归纳整理,力求梳理出一条较为清晰的译介接受线索,研究直面戏剧在中国译介的原由和过程;并以《4:48精神崩溃》为典型文本,对译介者在翻译过程中对译本舞台语言的动作性、反复等修辞手法、习语、时态句式等方面的翻译策略及相关问题进行探讨。与此同时,将核心刊物作为评价标准,运用文学地理学等理论方法,对直面戏剧在中国的文学批评和研究及性能阶段化的分析和概括。第三章,结合对直面戏剧搬演导演的实地访谈资料,将演出频率最高的《4:48精神崩溃》、《偷心》、《枕头人》等剧,分不同导演版本进行系统化整理与阐述。通过探索不同版本的搬演概况、导演构思、舞台呈现,总结直面戏剧在中国舞台搬演的异质化特征。余论部分,对直面戏剧对我国当代戏剧发展的启示意义进行思考,认为直面戏剧的接受为当代中国戏剧提供了直面当代人精神危机的道德勇气,给当代话剧创作提供了艺术与美学意义上的助力和借鉴,并促使艺术家将视野聚焦个体生命,在对个体生命本体意义的思索和追问中,促成当代人的精神救赎与道德回归。直面戏剧的中国接受,作为我国民族文化主体对西方异质文化接受的典型个案,反映出当代中国戏剧在现代化进程中不断更新、重构“自我”的积极态势。直面戏剧的“直面”精神特质,是它能够被接受的首要原因,它在中国究竟还能走多远,这将是论题后续追踪研究的课题。

朱广耀(Choo Kwong Yew)[10](2017)在《林清玄佛理散文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林清玄的散文集极为畅销,多次再版,打破台湾出版界的记录。其创作的佛理散文尤其能打动人心,带给读者文学与佛理的双重审美感受。本论文以林氏创作之《菩提系列》十书为对象,探讨其佛理散文所取得的文学成就及其内在机理。绪论部分,探讨“林清玄现象”及林氏佛理散文之研究现状。在台湾中文文坛,林清玄作为一个畅销书作者,缔造出“林清玄现象”,引人瞩目,写就了当代文学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本章旨在探讨“林清玄现象”的产生,以及探索学界关于“林氏散文”,尤其是佛理散文的研究现状与不足。第一章,探析林清玄创作佛理散文之原因。本章着重叙述林氏创作散文的历程,探讨林清玄的散文创作概貌。他从童年开始就熟读唐诗宋词及古典文学着作,并于30岁之前就囊括台湾所有文学大奖。后有感于人生矛盾,毅然辞去报刊主编一职,皈依佛门,入山修行,隐居三年。35岁出山后,四处参学,创作《身心安顿系列》,成为九十年代畅销书籍。40岁完成《菩提系列》,销量达数百万册,成为当代深具影响力之文学书籍。第二章,考出林清玄《菩提系列》中所引用的佛典。林氏创作的《菩提系列》十书中,大量引用佛典文字,不仅展现出他的佛学修为,也使得佛法广为弘扬,达到了佛理与文学兼济双美的融通效果。本章分析林氏嵌于散文中的佛学典故,逐一考出所引佛教文献之本源,藉以观察林氏佛学思想的流派倾向,推绎林氏佛理散文成功的因素,彰扬其通过文学途径弘扬佛法的努力。第三章,考察林清玄散文与佛理的兼融相济、交互为美。林清玄佛理散文既蕴含新颖题材,又在创作手法上时有突破。林氏吸取和借鉴佛教的睿智,开创崭新的散文范式,扩大了题材范围,更作出了深度的哲理思考。弘扬佛法有很多途径,林氏选择通过散文创作的手段,借助文学的力量,润物无声,功不可没。第四章,讨论林清玄散文之际遇,展望其创作前景。虽然林氏赢得了台湾所有文学大奖,然而在名利双收的情况下,却因再婚事件引起轩然大波,导致其名声迅速下降,作品也因此滞销。其《菩提系列》中也存在不少讹误之处,降低了对佛理的传播效果。第五章为馀论。林清玄创作的佛理散文深受“人间佛教”影响,秉持佛教的慈悲观与平等观,促使林氏的视野带有一份浓厚宽爱与海涵,他对生命价值不断的反思,表现出强烈的人文关怀与宗教意识。对佛理能否拯救林清玄及其散文、将来可能的研究路径及佛理如何与散文相互为用、相互成就等问题,本章也略予申论。

二、我爱《新闻三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爱《新闻三昧》(论文提纲范文)

(2)新媒体时代包钢企业文化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论文研究意义及选题缘起背景
    (二)文献综述
        1.新媒体时代传播研究
        2.对视频客户端本身及其传播企业的研究
        3.国有企业传播研究
        4.趋向包钢企业文化传播的研究
    (三)研究方法、内容及创新之处
        1.研究方案方法及可行性分析
        2.研究内容
        3.研究创新
一、新媒体时代的企业传播
    (一)新媒体时代概述
    (二)企业传播
二、包钢企业文化传播
    (一)包钢企业形象
    (二)包钢企业文化
    (三)包钢企业文化传播的发展历程
    (四)三大视频平台中传播相关包钢的报道分析
三、包钢企业文化传播的资源分析与传/受关系调查
    (一)传统媒体的偏差与不足
    (二)包钢企业文化传播资源分析
    (三)包钢企业文化传播的传/受状况调查
四、包钢企业文化传播的路径与策略
    (一)包钢新媒体传播路径
    (二)包钢文化传播策略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参与科研项目及学术会议
    1.发表论文
    2.科研项目情况
    3.参加学术会议
致谢
附录1
附录2

(3)芥川龙之介文艺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选题缘起
    2 研究现状
    3 研究方法
第1章 芥川龙之介文艺思想的渊源
    1.1 芥川龙之介的东方与西方
        1.1.1 芥川与东方文化
        1.1.2 芥川与西方文化
    1.2 芥川龙之介的传统与现代
        1.2.1 芥川与日本古典文学
        1.2.2 芥川与日本现代主义
第2章 芥川龙之介文艺思想的内涵
    2.1 诗的精神
    2.2 艺术即表现
    2.3 艺术至上
    2.4 读文解意
第3章 芥川龙之介文艺思想的特征
    3.1 以“人”为本
    3.2 开阔的视野
    3.3 偏至性
    3.4 缺乏时代的痛感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4)《历朝杭郡诗辑》整理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研究编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及意义
        第二节 研究方法及价值
    第一章 《历朝杭郡诗辑》编纂缘起
        第一节 杭郡的社会文化环境
        一、官方政策对民间的影响
        二、地域意识日渐凸显
        三、乡邦文献的需要
        第二节 丁丙的编纂机缘
        一、不忍文献纸毁帙散
        二、藏书、刊刻、编者的身份优势
        三、契机出现:《武林耆旧集》
        小结
    第二章 《历朝杭郡诗辑》基本体例
        第一节 文本体例
        一、文本形式
        二、编排次序
        第二节 收録体例
        一、诗人收録范围
        二、诗歌收録标准
        三、小传遴选原则
        小结
    第三章 《历朝杭郡诗辑》内容概述
        第一节 《诗辑》收诗情况
        一、诗作来源
        二、内容题材
        第二节 《诗辑》选传情况
        一、小传来源
        二、小传内容
        小结
    第四章 《历朝杭郡诗辑》价值
        第一节 《诗辑》的文献与校勘价值
        第二节 《诗辑》的文学价值
        第三节 《诗辑》的史料价值
        第四节 《诗辑》的地域文化特色
        小结
    结语
文献编
    《历朝杭郡诗辑》点校凡例
    《历朝杭郡诗辑》
附録 《历朝杭郡诗辑》存録诗集诗稿
徵引文献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5)早期中共话语下《妇女评论》的社会主义妇女解放思想研究(1921-1923)(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
    三、研究思路
    四、“妇女解放”阐释
第一章 《妇女评论》的创刊与概况
    第一节 五四时期妇女解放思想的新发展
        一、五四时期的妇女解放思潮
        二、马克思主义的妇女解放观
    第二节 《妇女评论》的基本情况
        一、《妇女评论》的创刊
        二、《妇女评论》的编辑群体
        三、《妇女评论》的主要栏目和特点
    第三节 从《妇女评论》到《妇女周报》
第二章 社会主义实现妇女解放的阐释
    第一节 妇女经济独立的解读
        一、对妇女经济独立问题的认识
        二、实现妇女经济独立的两种途径
    第二节 女子地位的讨论
        一、女子地位讨论的两个分歧
        二、妇女地位与社会变革的关系
    第三节 妇女运动的呼吁
        一、不明确反对的妇女参政运动
        二、社会主义妇女运动宣传
第三章 国外妇女解放思想的引介
    第一节 男权批判与《女性中心说》
        一、男性中心下的女性弱势
        二、女性的社会价值
    第二节 日本的社会主义妇女学说
        一、堺利彦对妇女问题的剖析
        二、发展劳动的妇女运动
    第三节 苏俄妇女解放成就介绍
第四章 《妇女评论》的自由婚恋观
    第一节 社交公开讨论
        一、男女社交的乱象
        二、实现社交公开的方法
    第二节 婚恋自由与生育节制
        一、旧婚制的批判
        二、恋爱是结婚的前提
        三、生育节制讨论
    第三节 自由离婚讨论
        一、对郑振埙离婚案的态度
        二、单愿的自由离婚观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新浪微博明星粉丝“控评”“轮博”现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研究缘起与研究价值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3) 论文框架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新浪微博明星粉丝“控评”“轮博”现象概述
    1.1 微博:社区化粉丝社交平台的兴起
    1.2 微博中的粉丝参与:控评、轮博现象
    1.3 “控评”“轮博”的传播构成要素
        1.3.1 传播主体:主动参与的粉丝
        1.3.2 传播渠道:以微博为主的新媒体矩阵
        1.3.3 传播内容:抵抗性的青年亚文化文本
        1.3.4 传播客体与效果:产生负面情绪的其他个体或组织
第二章 新浪微博明星粉丝“控评”“轮博”的内容分析
    2.1 研究设计
        2.1.1 研究问题和研究假设
        2.1.2 界定总体和选取样本
        2.1.3 分析单元与类目建构
        2.1.4 编码和信度测试
    2.2 数据分析
        2.2.1 粉丝“控评”“轮博”的内容倾向
        2.2.2 “控评”“轮博”的文本特征
        2.2.3 “控评”“轮博”的运行特征
    2.3 总结
第三章 对参与“控评”“轮博”粉丝群体的调研分析
    3.1 调研设计与执行
        3.1.1 调研问卷设计及对象选择
        3.1.2 问卷数据统计
        3.1.3 个体调研准备与操作
    3.2 调研分析与总结
        3.2.1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和讨论
        3.2.1.1 粉丝群体构成情况
        3.2.1.2 微博使用情况
        3.2.1.3 偶像崇拜程度
        3.2.1.4 行为特征
        3.2.1.5 技术因素
        3.3.1.6 态度表达
        3.2.2 个体调研结果分析和讨论
        3.2.2.1 “控评”“轮博”的运作机制
        3.2.2.2 粉丝“控评”“轮博”的内在动力
第四章 新浪微博明星粉丝“控评”“轮博”现象的深层逻辑
    4.1 政治逻辑:两个舆论场的融合与博弈
    4.2 文化逻辑:参与式文化的创造与共享
    4.3 经济逻辑:粉丝经济的资本市场取向
    4.4 技术逻辑:媒介偏向与功能指向
第五章 新浪微博明星粉丝“控评”“轮博”现象的影响及对策
    5.1 微博明星粉丝“控评”“轮博”现象的影响
        5.1.1 对个体的影响
        5.1.1.1 粉丝成为免费劳动力
        5.1.1.2 对其他受众的强制性传播
        5.1.2 对微博平台的影响
        5.1.2.1 内容的泛娱乐化和冗余
        5.1.2.2 用户间关系的恶化
        5.1.3 对社会的影响
        5.1.3.1 推动灰色产业链的形成
        5.1.3.2 造成文化娱乐产业的“瓦釜效应”
        5.1.3.3 对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冲击
    5.2 微博明星粉丝“控评”“轮博”现象的治理和规范
        5.2.1 加强新媒体时代的粉丝引导
        5.2.2 构建微博健康生态环境
        5.2.3 树立娱乐行业的用人规范理念
        5.2.4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新浪微博粉丝“控评”“轮博”态度调查问卷
致谢

(7)王骧陆印心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问题及背景
    二、研究动态综述
    三、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主要创获
第一章 王骧陆印心思想出现的渊源、背景与必然性
    第一节 从佛教思想史看印心思想出现的渊源
        一、教下之印心溯源
        二、禅宗之印心溯源
    第二节 从清末民初佛教思潮看印心思想出现的背景
        一、清末民初的佛教复兴为印心思想的出现提供阳光
        二、民国“密教热”兴起为印心思想出现提供土壤
        三、显密圆通思潮涌动为印心思想出现提供水养
    第三节 从心中心法的兴传看印心思想出现的现实必然性
        一、心中心传承需要印心思想作为理论支撑
        二、王骧陆的学养是印心思想出现的直接内因
        三、王骧陆的着作乃印心思想的现实呈现
第二章 王骧陆印心思想的衍生、内涵和构架
    第一节 王骧陆印心思想的衍生
        一、通过对学佛最初决定的梳理到“辨明心性”
        二、通过“辨明心性”进而阐明“以印心为宗”
        三、通过对“以印心为宗”的细化来构建印心思想体系
    第二节 王骧陆印心思想的内涵
        一、印心的主张:先破迷证体后启用除习
        二、印心的机理:从般若为用到净土为归
        三、印心的旨趣:从入佛明宗到趣归圆觉
    第三节 王骧陆印心思想的构架
        一、《乙亥讲演录》:印心思想体系构架之着作
        二、一宗三分:印心思想体系构架之脉络
        三、根道果:印心思想体系构架之原理
第三章 王骧陆印心思想对诸教思想的会通
    第一节 圆觉:以圆觉法印证心地为印心之体
        一、直指心要:圆觉顿超悟后正修
        二、圆观一心:圆觉鉴照三法妙观
        三、除四心病:断理事障乃证圆觉
    第二节 般若:以般若法启发方便为印心之用
        一、般若破执以显金刚性体
        二、照见五蕴本空方得自在
        三、通达世出世法圆融无碍
    第三节 弥陀:以净土法归入圆觉为印心之归
        一、以究竟清净心地为真净土
        二、以心地法门摄持念佛法门
        三、以圆觉为往生净土之归向
第四章 王骧陆印心思想对诸宗修法的圆融
    第一节 禅宗:以心中心法引入禅宗独成印心之禅
        一、禅宗的直证归宗与传承面临之问题
        二、以心中心法汇入禅宗以解归宗之困
        三、印心之禅乃禅密实践之独特典范
    第二节 密宗:从有相密直入无相密创成印心之密
        一、密宗传布所遇之困难
        二、王骧陆对无相之心中心法与有相密的抉择
        三、印心之密乃中土密宗之成功范例
    第三节 净宗:将念佛方便汇归自性弥陀圆成印心之净
        一、净土法修持易犯诸病
        二、王骧陆对净土法与印心法的判摄与融会
        三、印心之净土乃以密归净同入圆觉
第五章 王骧陆印心思想的特质、定位及贡献
    第一节 王骧陆印心思想的特质
        一、以秉承入佛当明宗的心怀主张印心
        二、以融通宗教以归心的理路建构印心
        三、以通达世出世法的大智慧实践印心
    第二节 王骧陆印心思想的定位
        一、法门定位:汉地独弘之无相密法
        二、思潮定位:融合禅密显密圆通
        三、传承定位:鼎定法脉承前启后
    第三节 王骧陆印心思想的贡献
        一、首次系统阐述证体启用的详细过程
        二、开发融通宗教并自成体系的印心思想
        三、承续以印心为宗且传弘有序的印心宗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8)中国大陆体育纪录片发展史研究(1949-2016) ——基于媒介社会学视角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体育纪录片:用影像书写体育史
第一节 研究缘起及意义
    一、研究缘起及研究问题
    二、研究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第二节 研究对象
    一、体育纪录片的界定
    二、本文的研究对象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与理论视野
    一、国内外体育纪录片研究综述
    二、媒介社会学——一种研究视角
    三、传播政治经济学理论综述
第四节 研究路径及研究方法 第一章 探索发展时期:1949-1965年的体育纪录片
第一节 体育纪录片产制的宏观环境
    一、体育事业的恢复与初步发展
    二、体育纪录片生产的国家主导
第二节 体育纪录片的特点及原因分析
    一、选题多样,以“成绩”汇报为主
    二、新闻报道功能突出
    三、原因分析:国家主导、计划生产的体制使然
第三节 体育纪录片的艺术分析
    一、现实主义美学取向
    二、浪漫主义美学取向
第四节 体育纪录片中的胜利叙事
小结 起步阶段体育纪录片的泛政治化 第二章 停滞时期:1966-1976年的体育纪录片
第一节 “工具论”登峰造极的十年
第二节 体育纪录片作品及其新闻报道功能
    一、体育外交活动报道
    二、再现登山运动的辉煌
    三、“体育简报”与着墨不多的群众体育纪录片
第三节 体育纪录片中的阶级话语呈现:《再次登上珠穆朗玛峰》与《征服世界最高峰》的再解读
    一、阶级斗争话语呈现:《再次登上珠穆朗玛峰》中话语的军事化
    二、性别从属于阶级:女性形象的嵌入
第四节 超阶级的“友谊”:体育纪录片中的国家外交
小结 体育纪录片的真实性问题探讨 第三章 黄金时期:1977-1992年的体育纪录片
第一节 重启体育现代化进程中的体育纪录电影
    一、竞技体育“霸屏”
    二、从宣传报道向文化传播过渡
第二节 体育纪录片艺术性的回归
    一、纪实美学风格的确立及运用
    二、体育运动美学展示
第三节 体育纪录片中的主导话语:革命话语向现代化话语的转变
第四节 体育纪录片中的民族主义叙事
    一、“自我—他者”关系构建
    二、民族“自我”今昔对比:“东亚病夫”集体记忆构建
小结 体育纪录片与竞技体育之殇 第四章 多元化时期:1993-2016年的体育纪录片
第一节 体育纪录片制作主体多元化
    一、体制内体育纪录片及其宣传性和人文性
    二、体制外体育纪录片锋芒初露
第二节 体育纪录片创作多样化
    一、纪实手法大量运用
    二、体育纪录片的故事化叙事
    三、电影创作手法的借鉴使用
第三节 体育纪录片生产方式多样化
    一、生产流程模块化
    二、故事结构标准化
    三、工业化生产方式与纪录片的真实性和艺术性
第四节 体育纪录片的“去政治化”传播策略及其市场逻辑
    一、传播实践:《筑梦2008》的“强国梦”叙事和《中国体育再出发》的文化叙事转向
    二、“去政治化”背后的市场逻辑
第五节 市场化时代政治的隐形规训
    一、生产主体民族主义情结的内化
    二、体育纪录片传播过程监管
小结 过度人文化与运动美学缺失 第五章 体育纪录片发展前瞻
第一节 当前体育纪录片的生态环境
第二节 体育纪录片的边缘化危机与发展契机
第三节 体育纪录片的未来发展路径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访谈实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附件

(9)直面戏剧在中国的接受(2004-2016)(论文提纲范文)

附图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文献评述
    三、研究目的和意义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直面戏剧”的当代社会悲剧创作
    第一节 直面戏剧诞生的语境
        一、欧洲传统戏剧暴力基因的历史传承
        二、当代英国戏剧暴力对抗元素的吸收接纳
        三、宽松包容的戏剧生态环境滋养
    第二节 直面戏剧概念的命名及思想艺术特征
        一、直面戏剧概念的命名
        二、直面戏剧的思想、艺术特征
        (一) 直面戏剧的基本主题
        (二) 直面戏剧的艺术特征
        (三) 直面戏剧的当代意义
    第三节 直面戏剧的代表作家与作品
        一、直面“暴力”:萨拉·凯恩戏剧研究
        (一) 暴力与自我救赎
        (二) 经典的解构与自我重构
        (三) 身份的渴求与自我毁灭
        二、直面“孤独”:马克·雷文希尔戏剧研究
        (一) “消费文化”的戏讽
        (二) “酷儿文化”的密切关注
        (三) 艾滋病的现代隐喻
        三、直面“真相”:马丁·麦克多纳戏剧研究
        (一) 质疑爱尔兰身份的“真相”之困
        (二) “亲密关系”的深层探索。
        (三) 儿童暴力的“真相”
        四、直面“人性”:安东尼·尼尔逊戏剧研究
        (一) 黑暗灵魂的探索
        (二) 童年意象的塑造
        (三) 异化主题的重解
        五、直面剧场下的《摧毁》解读
第二章 直面戏剧在中国的译介与研究
    第一节 直面戏剧在中国的译介
        一、当代人的精神危机——“直面”是一种态度
        二、当代戏剧译介之惑——文学性VS舞台性
        三、将作者拉向观众——落脚在中国的文化变异
        四、关于胡开奇翻译文本中几个问题的具体探讨
    第二节 直面戏剧在中国的研究
        一、积蓄期——直面戏剧在中国的初探性研究(2004—2010)
        二、深入发展期——直面戏剧的开拓性研究(2010年至今)
        三、关于直面戏剧的几个具体问题的研究
第三章 直面戏剧在中国的搬演
    第一节 直面戏剧在中国搬演的接受语境
        一、泛娱乐化的戏剧市场
        二、当代剧场展示的景观化潮流
        三、身体转向的现代病灶
    第二节 《4:48精神崩溃》在中国的搬演
        一、《4:48精神崩溃》——全球首演版
        二、写意的人文关怀——熊源伟版《4:48精神崩溃》
        三、道德休克的治疗——德米特里版《4:48精神崩溃》
        四、多维度的严肃思考——港台版《4:48精神崩溃》
    第三节 《偷心》在中国的搬演
        一、《偷心》舞台剧的全球演出及银幕版
        二、都市情感的解剖——蒋维国版《偷心》
        三、情欲的黑色调侃——雷国华版《偷心》
        四、小结
    第四节 《枕头人》在中国的搬演
        一、《枕头人》——全球首演版
        二、强迫式的精神手术——周可版《枕头人》
        三、商业化的哥特式惊悚——刘方祺版《枕头人》
        四、小结
    第五节 直面戏剧其它重要作品在中国的搬演
        一、相互消耗的亲情——张彤版《丽南山的美人》
        二、对与错的重新思考——周可版《审查者》
        三、本节小结
    第六节 鼓楼西剧场对直面戏剧的搬演
    小结
余论: 直面戏剧带给中国当代戏剧的哲思与启示
    一、“直面”戏剧危机的道德勇气
    二、借用“他者”的美学探索
    三、艺术视野与创作基点的个体转向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直面戏剧在中国演出情况年表
    附录B: 直面戏剧作家、作品中译资料年表
    附录C: 直面戏剧相关翻译、演出采访录
        (一) 特罗扬版《4:48精神崩溃》演出采访(节选)
        (二) 刘方祺版《枕头人》演出采访(节选)
        (三) 周可版《枕头人》演出采访(节选)
        (四) 直面戏剧剧本译者采访
        (五) 当代着名导演张献访谈(节选)
        (六) 国际着名戏剧理论家马文·卡尔森访谈
    附录D: 演出场记及演出剧本等相关资料
        (一) 熊源伟版《4:48精神崩溃》场记(2006年)
        (二) 蒋维国版《偷心》台位记录表(2005年)
    附录E: 西尔兹《直面戏剧:英国戏剧的今天》选译
    附录F: 直面戏剧剧本选译
        (一) 萨拉·凯恩《4:48精神崩溃》(复译)
        (二) 马克·雷文希尔《手袋》(首译)
        (三) 马克·雷文希尔《购物与纵欲》(首译)
        (四) 马克·雷文希尔《浮士德已死》(首译)
    附录G: 直面戏剧代表作《荒凉西部》演出本(笔者实践作品)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林清玄佛理散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林清玄现象”: 林氏佛理散文风靡华文世界
        一、何谓佛理散文?
        二、林清玄的佛理散文
        三、“林清玄现象”: 林氏佛理散文的风行
    第二节 林清玄佛理散文研究现状述评
        一、林清玄佛理散文的研究现状
        二、学界既有研究的不足
        三、本文宗旨及研究思路
第一章 林清玄佛理散文创作动因考
    第一节 童年涵养——林清玄佛理散文创作动因考之一
    第二节 阅读启发——林清玄佛理散文创作动因考之二
    第三节 感情体悟——林清玄佛理散文创作动因考之三
    第四节 皈依佛门——林清玄佛理散文创作动因考之四
    第五节 “善知识”扶助—一林清玄佛理散文创作动因考之五
第二章 林清玄佛理散文用典考——以《菩提系列》为中心
    第一节 《菩提系列》缘起
        一、《菩提系列》创作缘起
        二、以谦卑诚恳态度来写作
        三、《菩提系列》的出版: 从困窘到畅销
    第二节《菩提系列》引用佛典考证
    第三节 《菩提系列》引用佛典分析
第三章 林清玄散文与佛理之能动研究
    第一节 散文因佛理而深邃
        一、援佛入文
        二、化用故事
        三、引申议论
    第二节 佛理因散文而弘扬
        一、直陈佛理
        二、取譬述阐
        三、转译佛典
第四章 林清玄佛理散文影响探微
    第一节 林清玄佛理散文流行探微
        一、丰富娴熟的文学表达
        二、广大读者的阅读需求
        三、独特的语言艺术技巧
        四、对当代心理的敏锐把握
        五、对宣传媒介的娴熟运用
    第二节 林氏散文影响式微探析
        一、再婚风波
        二、对佛理的误读与误证
第五章 馀论
    一、佛理能否拯救林清玄及其散文?
    二、将来可能的研究路径
    三、佛理如何与散文相互为用,相互成就?
征引文献
后记

四、我爱《新闻三昧》(论文参考文献)

  • [1]北宋词与禅关系研究[D]. 李志明.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2]新媒体时代包钢企业文化传播研究[D]. 王卫星.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3]芥川龙之介文艺思想研究[D]. 方妮. 湖南理工学院, 2020(02)
  • [4]《历朝杭郡诗辑》整理与研究[D]. 李佩瑜. 浙江师范大学, 2020(02)
  • [5]早期中共话语下《妇女评论》的社会主义妇女解放思想研究(1921-1923)[D]. 高琳.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6]新浪微博明星粉丝“控评”“轮博”现象研究[D]. 蒋力. 广西大学, 2019(01)
  • [7]王骧陆印心思想研究[D]. 刘勇. 厦门大学, 2018(07)
  • [8]中国大陆体育纪录片发展史研究(1949-2016) ——基于媒介社会学视角的考察[D]. 孟婷. 山东大学, 2017(03)
  • [9]直面戏剧在中国的接受(2004-2016)[D]. 鲁小艳. 山西师范大学, 2017(06)
  • [10]林清玄佛理散文研究[D]. 朱广耀(Choo Kwong Yew). 南京大学, 2017(01)

标签:;  ;  ;  ;  ;  

我爱“新闻三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