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生育利国利民

计划生育利国利民

一、计划生育利国利民(论文文献综述)

罗晓梅[1](2021)在《抵触与顺应:田村殡葬改革中的农民行动逻辑》文中研究说明当代中国乡村社会转型过程中,传统农村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都发生了一定的转变,随之带来的是农民传统权力观念、生存环境及利益格局等方面的改变。倘若农民的利益诉求不能得到有效满足,一定程度上会带来农村社会秩序的紊乱。只有真正了解了当下社会背景中农民真实的心理、行为选择及其背后的逻辑,我们才可能真正去认识和解释中国农民的行动,找到实现农民、基层组织、国家之间和谐发展的道路。1997年开始推行的农村殡葬改革就是典型的农村社会改革运动,在这一场社会改革运动中,农民的利益也随之发生了变动。因此,农民对于政策的认可度与行动力,是殡葬改革政策能否在农村社会场域顺利推行与维持的关键所在。这就需要深入了解殡葬改革过程中,农民在传统殡葬习俗与殡葬改革政策碰撞场域中的行动策略与逻辑。即在殡葬改革过程中,农民如何行动以获得满意结果?以及农民为什么会采取这一行动策略?因此,本文基于“过程-事件分析”的研究策略,从殡葬改革政策施行过程入手,通过对一个云南村落农民行动的实证研究,观察农民在国家政策与村落民俗间的行动抉择,试图发现与梳理农民的日常生活逻辑和行动逻辑,从而加深对农村和农民的理解,透视乡村内生秩序,为建立良好的乡村治理模式,最终实现中国农村现代化建设提供一个丰满个案。由此,本文以农民在殡葬改革中的不同行动取向与走向为主要阐释线索,共分为六章。第一章在描述田村概况的基础上对田村传统殡葬观念与殡葬行为进行了细致阐述。第二章对田村殡葬改革的原因和历程展开了论述。第三章与第五章聚焦于农民抵触与顺应两种行动取向,其中第三章阐述了农民抵触取向下的行动策略与逻辑,第四章阐述了被动顺应下的农民行动策略与逻辑,第五章对主动顺应下的农民行动策略与逻辑进行了论述。第六章从农民“过日子”哲学、基层政府治理逻辑以及村委干部的调和三个角度对农民顺应何以成为可能进行了深入剖析。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农民在殡葬改革中的行动并不同于日常拆迁、征地事件中的集体经济利益表达行动,而是一种综合了“制度-结构”的社会行动。在殡葬改革中,支配农民行动的是一种复合理性逻辑。农民在传统殡葬习俗与殡葬改革政策的碰撞场域中并非只是作为一个被动的接受者,他们有着自己的想法和需求,并在复合理性行动逻辑的指引下,“审时度势”运用各种策略为自己争取利益。在这一改革过程中,既有基于“侥幸心理”意图抵触殡葬改革的农民,也有因为“怕吃亏”而被动顺应的农民,还有基于对殡葬改革合法性与合理性认知而主动顺应的农民。在整个殡葬改革过程中,纵观农民行动,顺应行动是常势,抵触行动是暂时。最终,抵触与顺应作为农民的两种应对行动取向,背后有着一系列不同的行动策略,而两种行动取向背后的行动逻辑都是农民在充分审视当前环境的基础上做出有利于自己与自家继续“过日子”的一种复合理性行动逻辑。正是这种“过日子”的理性行动逻辑决定了农民并非都是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的落伍者,即农民在社会变迁过程中既有断裂阵痛下的抵触,也有接续的顺应。

韩佳庆[2](2020)在《江西省农村标语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国家对农村建设与发展的日益重视,作为重要宣传手段之一的标语,不仅能够反映出农村对国家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的宣传与推行,还展示出各地农村在建设发展中的优势和不足。同时,标语本身也是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媒介,发布、张贴标语仍旧是语言文字推行宣传的重要手段方式。当前江西省正在积极响应新农村建设要求,各类标语层出不穷,一定程度上是对农村社会、语言生活的反映。因此本文在江西省各地选取并实地调研了109个农村,搜集了非商业性宣传标语共1657条,以这些标语为研究对象,主要运用语言学理论知识,试图对农村宣传标语进行一定的分析研究。具体从农村标语的概况,形式、主题和来源,用词和语用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总结,最后找出当前农村标语中存在的不规范问题,并结合问题提出标语张贴和制定的建议。全文共五章。第一章主要对标语的基本概念进行介绍,指出标语反映的社会文化特征和标语的作用。第二章为农村标语的形式、主题和来源分析。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形式和结构、主题类别、内容来源。第三章是标语的用词分析。从词汇使用和词类使用两方面对用词特征进行介绍。词汇使用特征主要从标语中存在的数词略语、礼貌用词、近反义词的使用,以及新词语、文言词和方言词在标语中使用的情况进行分析。词类使用特征主要从人称代词、数词、动词以及词类活用的情况进行介绍分析。第四章为农村标语的语用分析。首先对标语的音律特征进行总结,从音节和押韵两方面展开;其次,对标语的句式选择进行总结,并从句类的角度分析不同语气的标语;再是对农村标语的修辞作叙述分析,总结出修辞使用情况。最后,对农村标语的表达效果进行介绍。第五章则是基于前文的分析,总结出标语中存在的各种语言文字使用情况等问题,并提出标语张贴和制定的建议。

韩小凤[3](2018)在《我国老年福利供给的碎片化及整体性治理》文中研究说明人口老龄化在当今世界范围内已经成为普遍趋势,而对于我国来说“老年人口基数之大,老年抚养比之高”特征异常明显。随着老龄化程度的提升,包括养老保险、老年健康、养老服务、老年关爱等内容的“老年福利”议题日益成为当下我国公共政策以及学术研究的热点话题。增进老年群体的民生福祉,满足他们“美好生活的需求”便成为当前我国社会的共同追求。但是在老年福利供给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供给的碎片化问题:老年福利制度安排的区域差异与失衡、管理部门之间的割裂与冲突以及供给主体的限度与分散,这与整体性治理理论的分析形成某种“契合性”。本研究根据整体性治理理论的分析框架——政府组织的层级治理、功能治理和公私伙伴关系的构建,并结合我国老年福利供给的现状,提出从区域、部门、主体三个分析维度对我国老年福利供给的碎片化进行分析。在分析的过程中利用了文献分析法、案例研究法和半结构化访谈,阐释了我国老年福利供给中的碎片化问题及其成因,并提出了整体性治理的方案。依据这一思路,本研究从以下几个部分展开:第一部分,即第一章:我国老年福利供给的理论分析工具。从整体性治理理论的缘起入手,通过梳理西方公共行政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指出整体性治理理论就是对传统公共行政的衰落及新公共管理改革带来碎片化问题的战略性回应,并成为分析“棘手性”公共问题的有力工具。并根据我国老年福利供给的实际情况,提出我国老年福利供给碎片化问题的三个分析维度。第二部分,即第二章:我国老年福利供给的历史变迁与现实困境。老年福利供给经过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朝着政府主导的“社会化养老”方向发展,并取得了很大成就。但另一方面,老年人的福利需求在工业化、现代化和市场化交织的过程中始终缺乏同等的回应,老年福利差距持续扩大,致使老年人享受的福利水平和获得的福利项目不公平和不平等,老年福利供给存在碎片化困境。第三部分,根据整体性治理理论问题分析的三个维度,分别从区域、管理部门、主体三方面对我国老年福利供给的碎片化进行了阐释。该部分由第三、四、五章构成。第三章:我国老年福利供给的区域碎片化,主要关注的是同一制度安排在不同统筹区域之间的差异。我国老年福利供给的区域碎片化,不仅表现为制度的区域差异,更表现为老年福利待遇水平之间的差异,通过具体的指标对其进行了分析。而我国老年福利供给的区域碎片化是中央与地方不断博弈以及地方自利性的双重结果。第四章:我国老年福利供给的部门碎片化,主要聚焦于政府内部,讨论了政府横向部门之间的冲突、分裂。老年福利供给的职责被划分到多个不同的职能部门。各种分而治之的管理体制导致各部门的职责范围都是有限的,其整合资源的能力也受到了限制。尤其在需要部门合作以处理较为复杂的老年福利问题时,各部门之间的冲突以及部门本身具有的自利性,都容易导致部门供给的碎片化问题的出现。第五章:我国老年福利供给的主体碎片化,主要对老年福利供给中政府、市场、社会组织、家庭等主体的功能与限度进行了分析,指出单一福利供给主体已经无法满足老年人福利需求的多样化。公共部门(政府)和私营部门(市场、社会组织、家庭)的合作供给则为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种新的解决办法。通过济南天思养老服务中心和善德养老院的实地调研发现,公私合作供给在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公私双方主体之间并不是平等的伙伴关系,公私供给主体间的良性伙伴关系并未形成。第四部分,即第六章:我国老年福利供给的整体性治理。老年福利供给的碎片化迫切要求政府进行变革以提高服务的品质和回应性。制度微调不仅已无力解决碎片化问题,反而会固化已有的路径。这就需要超越既有的制度框架,制定老年福利供给整体性治理的目标,对老年福利供给进行统筹规划;可以通过政府上下级及同级部门间权力责任的合理划分,将碎片化的福利供给整合到统一体中,优化福利资源配置的效率,寻求和扩大老年福利供给的公平;同时,政府在承担主导责任的同时,必须发挥市场、社会组织、家庭等其他主体的作用,并对其进行准确合理定位,在此基础上构建公私合作伙伴关系,实现福利资源的公平有效供给。总之,本研究从广义老年福利的界定出发,构建了我国老年福利供给的整体性理论分析框架并提出了具体的改革方案,期望能对我国老年福利改革的进一步推动起到一定的理论借鉴意义。

吕爱敏[4](2016)在《新时期如何做好计划生育的思想政治工作》文中研究说明如何做好新时期的计划生育思想政治工作,提倡少生优生的计划生育观,增强计划生育活力与吸引力十分重要。本文阐述了计划生育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重要性,并分析了目前计划生育思想政治工作开展面临的困境,继而提出了一些可行性的有效实施策略,以飨读者。

杜晓云[5](2015)在《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研究 ——以福建省福清市为例》文中认为中国四十多年的计划生育政策缓解了人口压力,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令世人瞩目,但同时人口的总体素质水平仍然不高、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的身心健康及养老等问题凸显,尤其是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全面放开二胎”新形势下。和谐家庭是和谐社会的基础,计划生育政策应能使夫妻关系和睦、家庭幸福、儿童健康。很显然,传统的强制性人口生育政策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下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现实需要,提供全方位优质服务、健全完善约束型和奖励性相结合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是当前计划生育工作的必然选择,也是新形势下推进计划生育工作创新发展的根本之路。本文选取具有百万人口的县级市——福建省福清市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思路,首先阐明本研究的背景和意义、评述国内外研究进展、介绍了研究方法与思路以及特色与创新之处;接着论述了利益导向、和谐家庭等核心概念以及利益导向理论、交换理论及成本收益等所依据的理论基础,并界定了计划生育利益导向的基本内涵、实施背景、发展历程及基本的审批流程等内容;在此基础上,综合采用实地调研、对比分析、问卷调查、面对面访谈等方法,分析福清市现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的主要内容、运行现状及效果,以及其对于和谐家庭建设的积极作用;深入地分析了福清市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现行的计生利益导向政策执行力不够、独生子女家庭风险救助机制不完善、利益导向政策与普惠政策未有效衔接、流动人员未能享受到相关的优惠政策、政策外生育行为未受到必要的惩罚等,并从公众对政策的误解和政府相关部门之间的协作不顺畅、利益导向政策因创新不足、受众不全和宣传不到位而影响实施效果、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实施缺乏必要的制度保障等三方面分析现存问题的相关原因;最后,基于和谐家庭视角,从建立健全相关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保障、创新“独生子女”家庭风险化解救助政策、促进新型的生育文化建设、强化计划生育行政执法力度、鼓励基层创新发展型利益导向政策等方面提出了进一步完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的对策建议,探索配合未来“全面放开二胎”政策下的新型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以提升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的成效和保障计划生育政策的顺利实施。

余述成[6](2015)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之思考》文中研究表明笔者以自身丰富的人口计划生育基层工作经验为基础,深入了解了基层人口计划生育的现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如:人口计划生育政策难以有效执行,实施过程繁复;政策在执行中有不合理之处;户籍制度的阻碍等。并结合我国目前的人口计划生育政策,对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深入思考,从权衡人口总量、结构、素质三方面给予建议。

谭翀[7](2015)在《政策营销失灵现象研究 ——基于中国大陆政策营销的运用现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认为,如果从“强制—诱导”、“高回应性—低回应性”两个纬度审视政策动员模式,可以将其划分为“强制灌输”、“政策促销”、“回应发布”、“政策营销”四种类型。而“政策营销”是一种特殊的“政策动员模式”和“政策管理工具”,它是政府等公共部门为了推动某项政策议程或者保障既定政策的顺利执行,运用类似企业营销的理念和技术了解和回应政策对象的诉求,尽可能使用强制性低的说服、诱导性政策工具,来获取民众对政策的认同与支持,最终实现公共部门与政策对象需求的互配,提升社会整体福利的方法和过程。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政府的政策动员模式发生了转型:传统的“强制灌输”模式开始弱化、“政策营销”模式开始成为新的趋势。特别是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建设“服务型政府”以来,各级政府在政策动员的实践中对“营销”的应用越来越多,并呈现出转型期的特点。但令人遗憾的是,在当前中国政策营销的实践过程中,“营销失灵”的现象十分突出。“政策营销失灵”是指政策制定者和政策对象的需求应当却最终未能通过“营销”这种“价值交换”方式得以互配。在以下几个情况下可能发生政策营销失灵:政府和公共部门在政策动员中未能在适当的时机启动“政策营销”;或者尽管启动了“政策营销”但未能按照预期成功地提升政策对象的认同和支持;或者即便是有效提升了政策对象的认同和支持,但这种认同和支持并不持久,未能够形成足够的资源以保障政策系统内下一次政策营销的成功开展。可以将这些政策营销失灵现象划分为:“启动失灵”(政策营销未启动、政策营销启动滞后)、“产出失灵”(整合性产出失灵、区隔性产出失灵)、“反馈失灵”(路径依赖失灵、溢出效应失灵)。为什么政策推动者未能运用比较成熟的市场营销管理理念来避免政策营销的失灵现象?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本文的主要任务。在总结国内外学者早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认为,政策营销作为一种政策动员模式,其是否被运用以及其运用的效果如何都与政策网络的结构关系密切相关。政策营销的应用过程也是政策网络成员对其进行学习的渐进过程,政策营销学习与政策网络结构关系相互建构。在这样一个判断的基础上,笔者提出了一个政策营销失灵现象的“网络结构—政策学习”整合分析模型,力图对政策营销失灵的机理进行解释。具体可以表述如下:政策网络的结构关系特征可以用两个维度来考察:其一为政策倡导联盟各自的“竞争”能力,包括政策网络成员各自拥有资源的多寡,以及由此决定的政策倡导联盟的力量对比和在政策过程中的地位高低;其二是政策网络成员间及倡导联盟间交流互动程度的高低,以及由此决定的政策网络的开放程度。政策营销能否被应用以及应用的效果如何与这两个维度密切相关,因为前者决定了政策营销双方是否具有进行平等交换的能力和诉求;后者决定了政策营销双方是否有进行平等交换的机会和渠道。当政策网络中政策动员方垄断了政策资源,政策网络又高度封闭的情况下政策营销根本就不会启动;当政策动员双方竞争实力相对均衡,政策网络开放度高,政策网络成员间既有平等交换的能力和诉求,又有充足的平等交换的机会和渠道,政策营销就会成功;而当政策动员方客观上无法垄断政策资源,政策受众的竞争能力开始增强,但政策网络却仍旧相对封闭,政策营销双方的价值诉求和交换预期以及由此决定的各自博弈策略往往无法达成一致,政策营销就会失灵。政策营销的理念和技术可以划分为“次要层面”、“近核心层”、“根本核心层”。政策营销的应用过程本身也是政策网络成员对“政策营销”模式学习的过程,学习又是渐进的。对政策动员方来说,其对政策营销的应用策略往往会经历“在技术—操作层面运用”(借鉴了政策营销的具体技术,但不刻意考虑各项技术的“整合性”问题)、“在管理—战术层面运用”(充分考虑“产品”、“价格”、“渠道”、“促销”等多种要素的呼应和配合,考虑政策营销各部门之间的整合,以期达至最佳的政策营销效果)、在“价值—战略层面运用”(将营销的重点放在构建政策营销主客体之间牢固的,充满信任的合作关系和协商机制上)几个阶段;对政策受众方来说,其应对策略也往往会有“泠漠对待”、“抵制抗争”、“合作参与”几种变化。尽管在实践中由于政策网络环境的复杂性,双方的应对策略并不一定会一一对应,也不一定体现为严格的线性演变,但却会呈现由浅入深、逐渐向核心层面靠拢的总体格局。政策营销的学习过程也在逐渐改变着政策倡议联盟的竞争能力和政策网络的开放程度,从而也建构着政策网络的结构关系。本文通过对台北市“垃圾随袋收费”政策、厦门海沧PX项目事件以及深圳垃圾分类减量政策三组政策营销的案例进行比较,以证明政策网络结构与政策营销策略之间的相关关系。本文还通过对1988年到2014年深圳市垃圾焚烧厂建设政策过程中政策营销运用变迁的分析,描述了政策营销双方对该政策动员模式渐进的学习过程,以及政策营销双方的策略选择与政策网络关系之间的相互建构作用。本文认为,提升政策网络成员的参与能力和参与机会,通过制度化的手段提升政策网络的开放程度,并最终促成政策网络的结构变迁是解决政策营销失灵现象的关键。具体而言应该分别从技术层面、价值重塑(“公共性与工艺性的双重兼顾”、“以顾客为导向理念的树立”、“慎议式民主体验”)、制度规范(“绩效评估改革”、“伙伴关系的建立”、“行政流程的再造”)三个层面进行改进。

王立超[8](2015)在《上海计划生育工作研究(1957—1978)》文中指出1979年“一胎化”生育政策推行之前,上海在计划生育的宣传、动员及落实过程中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引领着全国计划生育工作的开展。本文以计划生育为研究对象,选取上海为例,时间界定于1957-1978年自觉自愿下的计划生育阶段,通过上海市档案馆、解放日报查找当时的相关文献,梳理在当时的国情、社情、民情之下上海是如何开展计划生育的。计划生育工作取得的成绩、城乡人口出生率逐步下降、晚婚的落实等,离不开党的领导、宣传队伍的尽职尽责、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本文试图总结在当时的历史境遇下,地方政府是如何移风易俗,破旧立新,将国家意志与群众意愿相统一,实现政治认同的。上海的计划生育开端于1957年,期间两次受政治环境影响而停滞,但并没有影响整体工作的开展。上海的计划生育工作从转变人民思想到提倡晚婚,再到有计划地生育,逐步控制人口自然增长,达到“晚、稀、少”的目标。计划生育工作的重点是破除封建思想的不良影响,使人民群众接受计划生育的新观念,采取节育、绝育措施,推迟结婚年龄,做到晚婚、少生,自觉自愿行动;难点是传播计划生育的科学知识,消除人民群众的各种思想顾虑,从而接受各种避孕、节育及绝育措施,使计划生育政策家喻户晓,深入人心。计划生育是党和政府在新中国成立后推行的改变自然生育观念,树立新风尚的重大改革,是当时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人民大众实际生活中的客观现实需求。在城市和人口稠密的农村提倡计划生育,适当控制人口自然增长率,使生育问题由毫无计划的状态逐渐走向有计划的状态,成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既定的政策,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上海作为全国的经济、工业中心,在人口政策上是最早实行生育控制的城市之一,1957-1978年的上海计划生育工作可以更加清晰地展现生育改革的历史脉络。通过分析、研究,希望本文的撰写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如何实现人口政策与国家经济、社会及生态发展相适应提供些许借鉴与经验。

梁建章,黄文政,李建新[9](2015)在《人口危机挑战中国 放开生育 刻不容缓》文中研究指明百多年来,中国在救亡图存和奋发图强的道路上探索,中华民族的复兴成为中国几代人追求的理想。尽管经历无数挫折和失误,中国在实现民族复兴的道路上已经迈出了坚实的步伐;特别是近几十年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党的十八大以后,中国进入习近平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激励和引领中国人民阔步前进。而厘清中国梦与人口梦、中国梦与生育梦的关系,则是一个迫切需要回答和解决的重大战略问题。2013年10月3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

陈涓涓,李根瑞,谢正媛,杨汝文,赵勤[10](2014)在《20122014年云南省国家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部分检验项目室间质评结果分析》文中提出国家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项目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工程,该项目中检验内容是其主要部分。准确的检验结果是判定孕前风险因素的重要依据。从项目开始实施,国家即对检验质量高度重视,要求各省成立检验质量监测中心,每年至少开展两次室间质评活动。云南省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检验质量监测指

二、计划生育利国利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计划生育利国利民(论文提纲范文)

(1)抵触与顺应:田村殡葬改革中的农民行动逻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缘起
    二、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现状简评
    三、概念界定
        (一)殡葬改革
        (二)农民行动逻辑
    四、理论工具
        (一)布迪厄的实践理论
        (二)科尔曼的理性选择理论
    五、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半结构访谈法
        (三)参与观察法
        (四)过程-事件分析法
        (五)深描
    六、创新之处
第一章 田村的传统殡葬
    一、田村概况
        (一)区位边界
        (二)人口结构
        (三)村落发展
        (四)村民生计
    二、传统殡葬观念
        (一)祖先祭祀
        (二)灵魂永生
        (三)风水信仰
    三、传统殡葬行为
        (一)立墓树碑
        (二)棺殓土葬
第二章 殡葬改革进入田村
    一、改革的合法性叙事
        (一)节约耕地说
        (二)保护环境说
        (三)反奢节俭说
    二、改革进程
        (一)宣传动员
        (二)启动探索
        (三)实质推行
        (四)深化改革
第三章 心怀抵触的村民
    一、诉苦的老人
        (一)年岁大了
        (二)病痛缠身
        (三)“夭折”的祠堂
    二、与村委会的纠葛
        (一)没有宣传到我
        (二)为什么我没有奖励
        (三)村委会“欠”我的
        (四)村委会看不起我
    三、对“公开文本”的质疑
        (一)挖与不挖:村民的公平观
        (二)“地方”与“国家”
        (三)政策能持续多久
第四章 被动顺应的村民
    一、“随大流”的村民
        (一)政策、秩序与行动
        (二)跟着形势走的村民
    二、为了生活
        (一)惠民政策的捆绑
        (二)“特殊身份”下的妥协
        (三)“怕吃亏”的村民
第五章 主动顺应的村民
    一、殡葬观念的嬗变
        (一)“来世好生活”向“现世享受”的心理转变
        (二)“面子观”向“理性消费”的回归
        (三)“随俗”向“响应号召”的心理转变
    二、大家都一样
        (一)“我们”与“他们”
        (二)“我们”与“我们”
第六章 顺应何以成为可能
    一、农民的“过日子”哲学
        (一)农民的“成本-收益”观
        (二)“家”观念下的安全观
    二、镇政府的治理逻辑
        (一)运动式治理
        (二)正式制度的非正式运作
    三、村委干部的调和
        (一)与镇政府的共事共商
        (二)对村民的伦理动员
结论与反思
    一、结论
    二、不足与讨论
        (一)不足
        (二)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一、访谈提纲
    二、访谈对象基本情况
    三、殡葬改革相关文件与通告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2)江西省农村标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0.1 选题缘起及研究意义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0.2.1 标语研究概述
        0.2.2 农村标语研究述评
    0.3 研究方法
    0.4 语料来源与创新
1 标语概述
    1.1 标语的基本概念
    1.2 标语的社会文化特征
    1.3 标语的功能作用
2 农村标语的形式、主题和来源分析
    2.1 农村标语的形式和结构
        2.1.1 农村标语的表现形式
        2.1.2 农村标语的结构类别
    2.2 农村标语的主题内容
        2.2.1 从高频词看农村标语的主要宣传主题
        2.2.2 农村标语的其他内容
    2.3 农村标语的来源分析
        2.3.1 农村标语来源类型
        2.3.2 标语来源的量化分析
3 农村标语的用词分析
    3.1 农村标语的词汇使用特征
        3.1.1 词语缩略
        3.1.2 礼貌用词
        3.1.3 近、反义词
        3.1.4 词汇的其他使用情况
    3.2 农村标语的词类使用特征
        3.2.1 人称代词的使用特征
        3.2.2 数词的使用特征
        3.2.3 动词的使用特征
        3.2.4 词类活用的特征
    3.3 小结
4 农村标语的语用分析
    4.1 农村标语的音律特征
        4.1.1 标语的音节特征
        4.1.2 标语的押韵特征
    4.2 农村标语的句式特征
        4.2.1 长短句的选择
        4.2.2 整散句的选择
        4.2.3 肯定句和否定句的选择
        4.2.4 口语句式和书面语句式的选择
    4.3 农村标语的句类特征
        4.3.1 农村标语的句类类型
        4.3.2 农村标语句类的量化分析
    4.4 农村标语的修辞分析
        4.4.1 农村标语中的修辞类型
        4.4.2 农村标语中修辞的综合运用情况
        4.4.3 农村标语修辞使用的量化分析
    4.5 农村标语的表达效果分析
        4.5.1 准确生动
        4.5.2 通俗易懂
        4.5.3 言简意赅
5 农村标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5.1 农村标语中存在的问题
        5.1.1 农村标语用字用词的问题
        5.1.2 农村标语内容表述的问题
        5.1.3 标点和格式问题
        5.1.4 标语重复问题
    5.2 制定、张贴标语的建议
        5.2.1 形式多样
        5.2.2 内容科学
        5.2.3 语言灵活
        5.2.4 位置合理
        5.2.5 外观整洁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3)我国老年福利供给的碎片化及整体性治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问题
        (三) 选题意义
    二、概念界定
        (一) 福利
        (二) 老年福利
        (三) 碎片化
    三、文献综述
        (一) 整体性治理理论研究
        (二) 老年福利供给研究
        (三) 文献评论
    四、研究思路与内容安排
        (一) 研究思路
        (二) 内容安排
    五、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一) 研究方法
        (二) 创新点
第一章 老年福利供给分析的理论工具
    第一节 整体性治理理论的缘起
        一、整体性治理的学术缘起
        二、整体性治理的现实渴求
        三、整体性治理的实践探索
    第二节 整体性治理的逻辑架构
        一、整体性治理的对象定位:“棘手问题”
        二、整体性治理的对象特征:碎片化
        三、整体性治理的目标指向:问题解决
    第三节 我国老年福利供给分析的理论框架
        一、整体性治理理论适用性:我国老年福利供给问题的特征
        二、整体性治理理论的应用:我国老年福利供给问题的分析维度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我国老年福利供给的历史变迁与现实困境
    第一节 我国老年福利供给模式的演变
        一、从“家庭养老”到“去家庭化”
        二、从“国家-单位”养老到“去单位化”
        三、政府主导的“社会化养老”格局形成
    第二节 老年福利供给的碎片化困境
        一、整体性治理视域下的碎片化问题厘定
        二、老年福利供给碎片化的表现
        三、案例分析:“入狱养老”背后的老年福利供给困境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我国老年福利供给的区域碎片化
    第一节 老年福利供给中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设计
        一、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设计:从“人群分设”到“国民身份”
        二、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变迁的逻辑及其存在的问题
        三、案例分析:养老金差距背后的老年福利区域失衡
    第二节 我国基本养老保险的区域差异与失衡
        一、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区域差异
        二、基本养老保险区域差异的指标分析
    第三节 基本养老保险供给区域碎片化的原因探究
        一、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财权和事权关系的变化
        二、中央与地方政府责权划分与养老保险区域碎片化
        三、地方机会主义导致的基本养老保险区域供给碎片化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我国老年福利供给的管理部门碎片化
    第一节 我国老年福利供给的政府部门设置
        一、我国老年福利供给的部门改革实践
        二、我国老年福利供给部门的复杂性
    第二节 我国老年福利供给中的部门割裂与冲突
        一、老年福利政策制定中的部门割裂与冲突
        二、老年福利政策执行中的部门割裂与冲突
    第三节 自利与冲突:老年福利供给部门碎片化的原因探究
        一、老年福利供给中政府部门的自利性
        二、老年福利供给中政府部门间冲突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我国老年福利供给的主体碎片化
    第一节 我国老年福利供给的主体及限度
        一、提供安全与保障的政府
        二、追求利润与效率的市场
        三、促进社会活跃的组织
        四、增进参与和团结的家庭
    第二节 我国老年福利供给中的公私合作实践
        一、政府与市场公私合作供给:以济南天思国际养老服务中心为例
        二、政府与社会组织公私合作供给:以善德养老院为例
        三、我国老年福利供给公私合作伙伴关系评析
    第三节 老年福利供给中制约公私合作的影响因素
        一、社会观念环境的影响
        二、政策执行偏离预定目标
        三、不同主体的职责边界模糊
        四、公私双方并未建立起平等的伙伴关系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我国老年福利供给的整体性治理
    第一节 我国老年福利供给的价值追求
        一、致力于老年福利的公平供给
        二、提升老年福利的供给效率
        三、实现老年福利供给公平与效率的统一
    第二节 我国老年福利供给整体性治理的目标
        一、福利供给对象的全民性
        二、福利供给内容的全面性
        三、老年福利供给方式的多样性
    第三节 我国老年福利供给整体性治理的路径选择
        一、我国老年福利供给的跨区域整合
        二、我国老年福利供给的跨部门整合
        三、我国老年福利供给的合作伙伴关系构建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主要研究结论
        一、整体性治理理论框架的本土化构建
        二、我国老年福利供给的碎片化表现
        三、我国老年福利供给碎片化的根源
        四、我国老年福利供给的整体性治理
    第二节 研究展望
附录一: 访谈提纲
附录二: 论文中所用表格
附录三: 论文中所用图标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新时期如何做好计划生育的思想政治工作(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时期计划生育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重要性
    (一) 计划生育思想政治工作的内涵
    (二) 计划生育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重要性
二、新时期计划生育思想政治工作开展中面临的困境
    (一) 农村计划生育思想政治工作举步维艰
    (二) 城市居民“晚婚晚育”现象十分严重
三、新时期做好计划生育思想政治工作的可行性策略
    (一) 大力加强对计划生育的宣传工作
    (二) 提升计划生育政工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
    (三) 依法管理、违法必究, 确保政工工作效率
    (四) 巧用“微笑服务”和“说服教育”感化群众
四、结束语

(5)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研究 ——以福建省福清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1.2.1 研究方法
        1.2.2 研究思路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及评价
        1.3.1 国外研究进展
        1.3.2 国内研究进展
        1.3.3 文献述评
    1.4 本研究的特色和创新之处
2 相关概念的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利益导向
        2.1.2 和谐家庭
    2.2 理论基础
        2.2.1 利益导向理论
        2.2.2 交换理论
        2.2.3 成本收益理论
3 计划生育利益导向的内涵、发展历程和审批流程
    3.1 计划生育利益导向的基本内涵
    3.2 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的实施背景及其发展历程
        3.2.1 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的萌芽阶段
        3.2.2 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的实施阶段
        3.2.3 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的发展和完善阶段
    3.3 计划生育利益导向相关政策实施的一般流程
4 福清市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的主要内容及其运行效果
    4.1 福清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基本情况
    4.2 福清市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的主要内容
        4.2.1 福清市“计生”家庭利益导向政策的主要内容
        4.2.2 福清市“特殊”家庭利益导向政策的主要内容
    4.3 实施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对“和谐家庭”的积极意义
    4.4 福清市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的运行效果
        4.4.1 福清市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运行数据分析
        4.4.2 福清市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满意度问卷调查
5 福清市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的现存问题及其成因分析
    5.1 福清市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的现存问题
        5.1.1 现行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执行力度不够
        5.1.2 “独生子女”家庭风险救助政策不完善
        5.1.3 利益导向政策与普惠政策之间尚未实现有效地衔接
        5.1.4 流动人员未能享受到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方面的优惠政策
        5.1.5 对于政策外生育行为尚未形成行之有效的惩罚措施
        5.1.6 部分不当利益导向政策的实施引发了新的社会不公
    5.2 福清市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现存问题的原因分析
        5.2.1 公众对政策的误解和政府相关部门之间的协作不顺畅
        5.2.2 利益导向政策因创新不足、受众不全和宣传不到位而影响实施效果
        5.2.3 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的实施缺乏必要的制度保障
6 创新和完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的建议
    6.1 建立完善相关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保障
    6.2 创新独生子女家庭风险化解救助政策
    6.3 促进新型生育文化建设
    6.4 强化计划生育行政执法力度
    6.5 鼓励基层创新发展型利益导向政策
    6.6 探索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未来变迁发展新方向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不足之处和研究展望
        7.2.1 不足之处
        7.2.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面向各乡镇街道工作人员和村两委干部的调查问卷
附录二:面向受助群众和普通群众的调查问卷
致谢

(6)人口计划生育工作之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在计划生育工作中的所历所思
三、对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的建议
    1、权衡人口总量
    2、权衡人口结构
    3、权衡人口素质

(7)政策营销失灵现象研究 ——基于中国大陆政策营销的运用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缘起
        1.1.1 “公共政策营销”时代的来临
        1.1.2 研究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文献综述
        1.2.1 国外相关研究的文献综述
        1.2.2 国内(含台湾地区)相关研究的文献述评
        1.2.3 文献综合简评
    1.3 研究的内容、方法及创新之处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3.2 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
        1.3.3 理论创新与现实意义
        1.3.4 推论可能存在的不确定性以及已采用的规避措施
第二章 “政策营销”与“政策营销失灵”
    2.1 “政策营销”的起源
        2.1.1 公共政策分析的跨学科传统与“批判性复合主义”倾向
        2.1.2 现代“营销”观念的诞生与变迁
        2.1.3 新公共管理运动中的营销管理导向
    2.2 政策营销的概念谱系
        2.2.1 政策营销的传统定义
        2.2.2 政策营销与其他相关概念的辨析
        2.2.3 多维视角下的“政策营销”
    2.3 “政策营销失灵”的描述性定义
第三章 当前中国政策营销的应用及其失灵现象
    3.1 政策营销在转型期中国的诞生
        3.1.1 从“强制灌输”到“政策营销”
        3.1.2 政策营销在转型期中国出现的背景
    3.2 当前中国政策营销应用的主要政策领域
        3.2.1 政策营销应用领域的应然分析
        3.2.2 当前中国政策营销应用领域的实然分析
    3.3 转型期中国政策营销应用的特点
        3.3.1 “利益激励”的运用特点
        3.3.2 政策信息回应机制的不断完善
        3.3.3 对政策营销工具应用的多层次性
        3.3.4 仍受到政策环境的限制
    3.4 当前中国政策营销应用中的“失灵现象”
        3.4.1 政策营销的“启动失灵”
        3.4.2 政策营销的“产出失灵”
        3.4.3 政策营销的“反馈失灵”
    3.5 小结
第四章 政策营销失灵现象的理论分析框架
    4.1 政策营销失灵现象的两条分析路径
        4.1.1 基于营销管理技术运用的分析路径
        4.1.2 政策网络结构决定论者的观点
    4.2 以上两条分析路径的局限与启示
    4.3 政策营销失灵现象的“政策网络结构—政策营销学习”整合分析模型
    4.4 小结
第五章 政策网络结构与政策营销失灵:台湾地区与中国大陆的若干政策营销案例
    5.1 台北市“垃圾随袋收费”政策营销
        5.1.1 台北市“垃圾随袋收费”政策网络的结构关系
        5.1.2 台北市“垃圾随袋收费”政策推动方的营销策略
        5.1.3 台北市“垃圾随袋收费”政策营销受众联盟的应对策略
    5.2 厦门海沧PX项目事件前后的政策网络结构关系与政府的营销策略运用
        5.2.1 事件发生前后政策网络结构关系的变化
        5.2.2 厦门市政府的政策营销策略运用
        5.2.3 事件过程中政策营销受众的应对策略
    5.3 深圳市的垃圾分类减量政策营销
        5.3.1 2000-2010年深圳市垃圾分类减量政策网络的结构关系
        5.3.2 2000-2010年深圳市垃圾分类减量政策过程中政府部门的主要营销策略
        5.3.3 2000-2010年深圳市垃圾分类减量政策营销受众的反应及营销的效果
        5.3.4 深圳“十二五垃圾分类减量工作方案”制定时政策网络结构关系的变化
        5.3.5 深圳市政府“十二五垃圾分类减量工作方案”政策营销的主要举措
        5.3.6 深圳“十二五”垃圾分类减量政策营销受众的反应及营销效果
    5.4 案例研究小结
第六章 政策营销的学习:深圳市垃圾焚烧厂建设政策营销案例
    6.1 深圳垃圾焚烧厂建设相关政策出台的背景
    6.2 深圳垃圾焚烧厂建设政策营销运用的变迁
        6.2.1 1988—1999年深圳垃圾焚烧厂建设的政策动员
        6.2.2 2000—2005年深圳垃圾焚烧厂建设政策动员模式的变化
        6.2.3 2006—2009年,前期积累问题的大爆发
        6.2.4 2010—2014年深圳垃圾焚烧厂建设政策营销的进一步完善
    6.3 案例研究小结
第七章 研究发现与政策建议
    7.1 本文的研究发现
        7.1.1 对“政策营销”和“政策营销失灵”的重新解读
        7.1.2 “政策营销”在当前中国的应用现状
        7.1.3 对政策营销失灵机理的描述性解释
    7.2 当前中国政策营销应用的优化路径
        7.2.1 技术工具层面的优化
        7.2.2 制度规范层面的再造
        7.2.3 价值理念层面的重塑
参考文献
读博期间已发表的文章
附录A. 社区访谈资料(节选)
附件B. 周林刚、陈家喜等《白鸽湖环境园项目社会稳定风险分析》课题组访谈录音资料(2010年12月1日—10日节选)
致谢

(8)上海计划生育工作研究(1957—197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缘起
    (二) 研究现状
    (三) 研究方法
    (四) 研究创新及不足
一、上海计划生育工作的背景与历史进程
    (一) 全国计划生育的提出背景及政策演变
    (二) 上海人口与社会现状的特殊性
    (三) 上海计划生育工作的历史进程
二、上海计划生育工作的推行
    (一) 组织层面:组织机构及队伍的构建
    (二) 思想层面:教育群众树立计划生育新风尚
    (三) 科研层面:开展节育科学技术研究
    (四) 制度层面:运用奖惩导向机制
三、观念碰撞中的群众反响
    (一) 新旧婚育观念碰撞
    (二) 群众对计划生育的反响
    (三) 群众认同与响应计划生育的影响因素
四、上海计划生育工作的评价
    (一) 计划生育工作的成效与特点
    (二) 计划生育工作的经验与不足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9)人口危机挑战中国 放开生育 刻不容缓(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国进入“人口危机”时代
    (一)触目惊心的人口形势
    (二)中国的低生育率
    (三)为何低生育率趋势难以逆转?
    (四)全面放开生育后的人口趋势
二、人口与自然资源
    (一)中国人均资源是否太少?
    (二)中国水资源够吗?
    (三)限制生育对降低资源消耗有多大意义?
    (四)自然资源会不会越来越昂贵?
    (五)自然资源与国力是何种关系?
三、人口与粮食安全
    (一)必须保持粮食自主生产能力
    (二)保证粮食安全与鼓励生育并不矛盾
    (三)减少人口不能提高粮食安全冗余
    (四)中国未来粮食安全的危机在哪里?
四、人口与环境
    (一)人口对环境的影响
    (二)空气污染的人口因素
    (三)人口如何通过经济发展影响环境?
五、人口与拥挤
    (一)拥挤是否因为人口太多?
    (二)城市拥挤与全国人口的关系
    (三)全国人口衰减对拥挤的影响
六、人口与经济发展
    (一)人均财富 ——— 人口是分母还是分子?
    (二)财富是流量
    (三)就业机会 ——— 人多有利还是不利?
    (四)抚养压力变化对经济的影响
    (五)低生育率对养育和养老的影响
七、人口与社会和家庭
    (一)男女比例失调
    (二)家庭失独
    (三)成长困境
    (四)养老危机
八、人口与人力资源
    (一)人口质量
    (二)不应担心贫寒家庭多生
    (三)限制生育是对人口质量和数量的双重打击
九、人口与科技发展
    (一)中国科技近代为何落后了?
    (二)人口规模对科技发展的影响
    (三)人口众多是中国科技发展的优势
    (四)人口结构对科技发展的影响
    (五)中国科技能否赶上甚至超越西方?
十、人口与大国兴衰
    (一)竞争中的世界大国
    (二)大国博弈
    (三)国家安全之忧
    (四)人口兴衰决定文明兴衰
十一、反思“基本国策”
    (一)西方的人口思想和策略
    (二)中国人口观念和政策的变迁
    (三)中国人口政策的迷途
    (四)中国适度人口七八亿的说法是怎么来的?
十二、如何应对“人口危机”?
    (一)世界各国人口政策的经验和教训
    (二)人口政策逆转机不可失
    (三)全面放开并及时鼓励生育

(10)20122014年云南省国家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部分检验项目室间质评结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1.2 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四、计划生育利国利民(论文参考文献)

  • [1]抵触与顺应:田村殡葬改革中的农民行动逻辑[D]. 罗晓梅.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9)
  • [2]江西省农村标语研究[D]. 韩佳庆.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1)
  • [3]我国老年福利供给的碎片化及整体性治理[D]. 韩小凤. 山东大学, 2018(08)
  • [4]新时期如何做好计划生育的思想政治工作[J]. 吕爱敏. 管理观察, 2016(33)
  • [5]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研究 ——以福建省福清市为例[D]. 杜晓云. 福建农林大学, 2015(04)
  • [6]人口计划生育工作之思考[J]. 余述成. 当代经济, 2015(20)
  • [7]政策营销失灵现象研究 ——基于中国大陆政策营销的运用现状[D]. 谭翀. 南京大学, 2015(01)
  • [8]上海计划生育工作研究(1957—1978)[D]. 王立超. 华东师范大学, 2015(12)
  • [9]人口危机挑战中国 放开生育 刻不容缓[J]. 梁建章,黄文政,李建新. 决策与信息, 2015(02)
  • [10]20122014年云南省国家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部分检验项目室间质评结果分析[J]. 陈涓涓,李根瑞,谢正媛,杨汝文,赵勤.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14(12)

标签:;  ;  ;  ;  ;  

计划生育利国利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