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宜都市建立村级计划生育信息管理新机制

湖北省宜都市建立村级计划生育信息管理新机制

一、湖北省宜都市建立村级计划生育信息管理新机制(论文文献综述)

殷烁[1](2018)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治理中社会组织的生长逻辑》文中研究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基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全面展开和持续进阶,其中社会建设中的乡村社会建设问题重要且复杂。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而乡村社会的有效治理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基础和关键。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治理的语境下,随着中国乡村的社会转型和政治经济体制改革所带来的社会空间的增容,社会组织在乡村公共空间里逐渐萌芽和生长,呈现出多元发展态势,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战略命题,社会组织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力量和践行主体,在创新乡村社会治理、发扬基层民主、提供公共服务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回应了乡村治理效能不足与内生需求多样化的矛盾,为乡村善治提供了经验性借鉴,也为“国家—社会”关系的正和博弈提供了注解,更为社会组织的本土化和国际化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本文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通过对马克思的“国家—社会”理论学说和中国共产党人关于社会组织理论的探索进行梳理,把握其中所蕴含的丰富的社会建设思想,为我国乡村社会建设提供理论借鉴。探寻置于我国乡村治理变迁场域中社会组织独特的历史发展轨迹和生长逻辑,其生长曲线与国家治理逻辑转换呈现出高度的相关性,这实际上也映射了“国家—社会”关系的调整与重构,并在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治理的实践中审视其生存样态,从地域性的中观层面着手,在微观个案中发现问题、找寻原因。进一步探讨乡村治理中社会组织生长的路径选择,提出构建乡村治理共同体,明晰党委、政府、社会组织以及乡村公民在治理空间内所扮演的角色和承担的功能,强调从健全体制机制的维度助力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治理,并对社会组织的未来发展趋势作出“内生化、精细化、社会化”的判断和预测。社会组织的生长是社会整体发展和公民意识觉醒的产物,并最终为解决现实社会矛盾和公共服务问题贡献力量。社会组织协同参与乡村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题中应有之义,更是作为个体公民建立和联结社会、实现自我发展的需要,在不断的实践与探索中定会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契合乡村治理需求的社会组织发展之路。

李光玉[2](2015)在《我国地方政府社会管理创新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湖北宜都社会管理创新实践为例》文中指出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历经了从计划经济时代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在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利益格局、社会阶层分布也都发生变化,因为也引发了一些新的问题,例如日益扩大的贫富差距、公民道德水准降低、城乡统筹发展缓慢等。自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方针政策以来,中国社会逐渐进行了一场大变革,这是一场整体的,涉及全局的变化。这一系列复杂紧急的社会问题给我国当前的执政者出了一个有一个的难题,对他们现有的管理社会的方式出现了严峻的考验。随着城市化、工业化建设进程的加快,更是将中国带入了一个高风险的社会发展阶段,为适应这一社会发展需求,中国政府势必要对现有的社会管理方式进行创新,以更加适应时代的发展所需。本文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一是文献分析。在CNKI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以“地方政府社会管理创新”为关键字分别搜索出89186篇和454篇文章,在世界电子图书馆藏中用“local government social management innovation”为关键字搜索出404565篇外文文献,经过对一定量文献的阅读,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梳理出本文的研究思路。二是理论与典型案例相结合。本文着重以湖北宜都的社会管理创新为范例,深入分析了湖北宜都社会管理创新的经验做法,提炼出社会管理创新的方法与手段。三是规范分析方法。结合湖北宜都社会管理创新目前取得的初步成效,本文提出了促进实现整个社会管理创新制度体系的政策建议。地方政府在依据当地经济发展能力和政治发展方向的基础上实施社会管理创新实践活动,通过提升地方政府社会管理队伍的理论素养和思想观念、完善基层民生保障体系和考核体系、增强地方政府抵御社会风险的应变能力和利用网络技术手段充分发挥虚拟社会组织有益作用等四方面手段措施,来解决社会公众心理失衡、管理者管理不到位、贫富差距愈加显现、人口高流动性带来的社会高风险性以及信息时代对传统管理方式提出的挑战等五个问题,最终达到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人与自然自己之间的和谐。各级地方政府的社会管理创新理念终将会为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等各方面的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和有益借鉴。

孙文忠[3](2013)在《流动人口信息质量问题与成因分析》文中提出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人口转变以及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大规模的人口流动,给包括计划生育在内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带来了巨大挑战。化解流动人口服务管理难问题,必须以信息化为手段,关键要提高流动人口信息的准确性、及时性,即要提高流动人口信息采集质量。对人口信息管理质量问题的研究,能够为传统的人口管理理论提供有力的补充,为人口管理工作尤其是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工作提供更多前瞻性的理论依据。本研究以湖北省为例,力图厘清湖北省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为创新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社会管理提供有针对性的政策性建议,促进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科学发展。本研究属于应用性研究,具体的研究过程中综合运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对已有的相关研究进行收集整理借鉴的基础上,采取结构式访谈和问卷调查方式收集资料。论文根据计生部门最关注的流动人口信息内容构建了“流动人口信息质量指数”,并根据该指标分析了湖北省流动人口信息质量,发现,湖北省流动人口信息质量总体不高。在此基础上,论文运用理性选择理论分析了流动人口信息质量不高的原因。研究认为,流动人口信息采集这种宏观社会系统行动的外部环境问题、流动人口的刻意回避以及基层计生工作人员缺乏激励导致的采集流动人口信息主动性不强的因素,是流动人口信息质量不高的主要原因。

潘思宇[4](2012)在《昆明市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研究》文中提出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党员教育培训工作,把对党员的教育放在一个重要地位从无懈怠,而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是我们党为了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一种开创性的党员教育形式,属于一项新生事物。它在传统党员教育模式的基础上,将信息技术和现代教育思想有机结合,运用计算机、多媒体、现代通信等信息技术和手段,对党员干部和群众实施教育培训。开展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是推动基层党员干部教育培训从手段到内容全面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的一项战略举措,是建立“让干部经常受教育、使农民长期得实惠”机制的一个有效载体,更是用信息化带动农业产业化和农村现代化的一条重要途径。自2007年以来,昆明市经过5年的努力,构建了一个覆盖全市广大农村的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在全市的所有乡镇、街道、村和社区实现了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终端接收站点100%全覆盖,但在教育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却存在着不少的薄弱环节。本文就将结合自己亲身参与了昆明市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的实践经验,从昆明市的实际情况出发,阐述当前的工作现状和存在问题,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并且希望通过借鉴、学习其他地区的先进理念与经验,寻求促进管理发展的针对性对策。通过这一领域的研究,旨在今后实际的管理工作中去实践与探索出一条能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作用,带动全市的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健康发展的好路子,并在实践工作中不断总结提高。

何晖[5](2012)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风险识别与防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09年底新农保试点工作的开展标志着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机遇期。随着试点范围的逐步扩大,作为全国9亿农民老年生活基本保障的新农保制度在“十二五”期间将基本实现对农村适龄居民的全覆盖。当前,《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只是规定了新农保制度的运行模式、基本原则等框架性内容,具体实施仍需结合各地省情、县情予以进一步开展和完善。作为一项新生事物,新农保制度在试点过程中面临着制度设计不完善、制度运行存在地区差异、制度实施受经济、政治、文化、历史等因素影响以及制度对外部环境造成不确定性的影响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很有可能导致新农保活动在预期目标上的偏离。因此,作为关系到国家长治久安、协调发展重大战略的新农保制度,随着覆盖面的逐步扩大,必将面临着如何评价效果、提高效率,识别风险、防范未然、消除不稳定性、实现预期效果等诸多问题。新农保风险是指在特定条件和境况下,由于无法准确预见的因素,导致新农保活动与绩效和预期目标之间发生的负偏离及相应损失。由于处于制度实施的初期,人们大多普遍关注新农保制度的积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忽视或忽略其存在的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风险意识相对薄弱。本研究的总体目标就是对新型农村养老保险风险因素进行全面识别,通过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静态分析与动态预测相结合、合理性与现实性分析相结合、理论概括与对策研究相结合等方法对其中关键风险因素进行识别、筛选和评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新农保风险防范策略。本文的内容框架除了绪论和结论展望外,主要分为六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关于新农保制度及其风险管理内涵的基本界定。以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模式变迁为切入点,在介绍新农保制度建立的条件、制度内容及特点的基础上,对新农保风险的概念进行界定,厘清新农保风险的要素及其发生的可测性、不可测性,风险补偿或给付的连续性、有限性,以及风险防范的政治意义大于经济意义等一系列特点,探寻新农保风险管理的内涵、目标及意义,以此为支撑,构建“全面识别—关键因素筛选—评估评价—规避防范”新农保风险管理程序,奠定后续研究框架。第二部分是对新农保风险因素识别理论探讨。在梳理一般的风险识别的基本理论、常用方法和识别过程的基础上,主要分析了新农保风险识别的目标、原则及方法,并在此基础上确定新农保风险测度的标准,将新农保“保基本”、“有弹性”、“广覆盖”、“多层次”和“可持续”的基本原则转化为新农保风险测度和评价的标准。确立新农保风险管理的期望值,为新农保风险识别和评估提供科学依据。第三部分是对新农保风险因素的全面识别及其关键风险的筛选。通过剖析新农保风险生成的前因性及内、外部机理,阐释新农保风险形成环节及传导机制,在此基础上明确新农保风险识别的具体流程,重点探讨新农保内生风险、外生风险以及外部效应风险等,按照新农保活动的“制度设计——制度运行”过程对新农保风险系统进行全面识别。在此基础上,通过AHP模糊综合评价法和德尔菲专家咨询法,对新农保风险系统的风险因素进行权重赋值,筛选出新农保关键风险。第四部分和第五部分是对新农保关键风险因素的实证评估。以新农保试点县为实证分析对象,重点考察湖北省宜都等26个县的新农保运行状况,建立调查数据库,从新农保的制度设计和制度运行的财务可持续两方面进行关键风险因素确认。其中,第四部分是新农保制度设计风险的评估。根据新农保制度设计要求,以“保基本”为标准,通过构建数学模型、保险精算及生成农村居民国民生命表,对新农保养老金替代率风险、个人账户计发系数风险以及制度碎片化与衔接风险进行实证分析。第五部分则对制度运行中的财务可持续风险进行了评估,具体以湖北省的国家新农保试点、非试点地区为样本,通过运用问卷调查、政策仿真等工具,结合logistic分析,分别对新农保财政风险、集体筹资风险和个人筹资风险进行实证研究。第六部分是在以上风险识别及确认的基础上探讨新农保风险防范具体策略。遵循新农保风险防范的一定目标和原则,有针对性对新农保关键风险的防范对策进行了重点探讨。其中,制度设计风险防范策略包括设计“统一比率计发+分层补贴差额”的待遇计发方案稳定养老金替代率水平,完善精算制度科学制定个人账户计发系数,统中有分实现制度从碎片化走向大一统;新农保财务可持续风险防范策略主要包括建立“阶梯式”财政分级补贴机制,因地制宜明确集体筹资责任以及完善个人参保激励机制等。此外,新农保风险的防范策略还包括创新保险基金管理方式、化解待遇给付风险、优化新农保运行外部环境等。

张大维[6](2010)在《中国共产党城市社区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城市社区建设”为研究对象,以“中国共产党的理论与实践”为研究视角,试图主要回答以下两个问题:中国共产党城市社区建设理论体系是否形成,主要内容和理论价值如何?中国共产党城市社区建设理论体系指导下的城市社区建设实践成效怎样,主要经验和实践意义何在?论文通过综合运用文献研究、调查研究和实地研究等研究方法,遵循“发生逻辑(为什么)——理论体系是什么——实践成效怎么样”的分析思路,采用“新情况——新问题——新理论——新实践”的研究框架。研究得出的基本结论是:第一,党的城市社区建设理论已经形成且已整合成架构合理、指导实践取得巨大成功的科学理论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第二,党的城市社区建设理论体系指导的城市社区建设实践取得了显着成效,积累了丰富经验,为统筹城乡社区发展奠定了基础。社区是社会的细胞,建设和谐社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由此可见,社区建设和党的建设是新时期和谐社会建设必须关注的两大主题。新中国建国60年、改革开放3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颁布实施20年、全面推进城市社区建设10年、积极推进和谐社区创建5年,农村社区建设从试点走向铺开,城乡社区统筹发展的趋势正在形成,我国社区建设的成就巨大,对中国共产党在城市社区建设中形成的新理论与新实践进行系统研究显得十分必要。然而,当前学术界在取得大量研究成果的同时却也出现了一些明显不足:从西方研究范式出发,来阐释中国城市社区建设实践的较多,从我们党执政的角度去研究中国化道路,并从学理上分析总结我们党城市社区建设新理论和新实践的较少;等等。本文关注实践中的问题,转换研究范式,从实际问题出发梳理出中国共产党领导城市社区建设的四个主题,也即党的理论和实践体现的四条主线:居民自治、社区管理、社区服务、社区文明。本论文阐释围绕着这四条主线展开,使其贯穿于党的理论和实践的始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城市社区建设具有独特的发生逻辑。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的最初目的,是要解决改革开放中出现的新情况所引发的新问题,中国共产党的城市社区建设理论和实践就是围绕这些新情况和新问题展开的。总体来看,我国巨大社会转型出现的新情况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社会分层、社会流动、社会组织和社会分工。新情况引发新问题,与之相关联,我国的社会建设面临的新问题也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民稳问题,即单位制解体与基层社会管理主体缺失及管理真空问题;民生问题,即公共需求增长与公共服务或产品供给短缺问题;民主问题,即公民的选择权、自由权、差异性增强与自治渠道、自治制度、自治机制不完善问题;文化问题,即精神文明建设与核心价值体系统领问题。面对这些新情况和新问题,党和国家逐步形成了通过社区来整合社会的中国城市社区建设道路,形成了中国共产党独特的城市社区建设理论并指导着城市社区建设实践不断向前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城市社区建设形成了科学理论体系。中国共产党选择走城市社区建设道路以后,逐步展开了理论探索并通过实践试错来完善理论。在这一过程中,党的各次全会的精神、中央领导同志的论述、中央政府报告的概括、中央政策法规的阐述,政界学界理论的成果,等等,都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共产党城市社区建设的理论。总体来讲,业已形成的中国共产党城市社区建设的理论体系,是关于建设社区(社会)生活共同体及其内含的居民自治、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等各要素的意义价值、宗旨目标、内涵外延、组织架构、体制机制、方式方法、手段途径、网络体系等的整体性理论体系。其包括三个相互关联的组成部分:一是逻辑起点理论,即马克思主义研究问题的出发点和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研究方法理论;二是中轴核心理论,即社区(社会)生活共同体理论;三是外围结构理论,包括社区居民自治理论、社区管理有序理论、社区服务完善理论、社区文明祥和理论等四大支柱理论。这三部分共同构成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城市社区建设理论的轴心体系。其中,逻辑起点理论是方法论,中轴核心理论是价值观,外围结构理论是保护带。中国共产党城市社区建设理论体系的科学性是由其指导的城市社区建设实践成效决定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城市社区建设取得了巨大实践成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城市社区建设道路大致经历了传统旧式社区建设阶段、过渡转型社区建设阶段、现代新型社区建设阶段、和谐社区建设与城乡社区统筹发展阶段四个阶段。本文侧重于呈现过渡转型社区建设及其以后阶段的实践发展。在党的城市社区建设理论体系指导下的城市社区建设实践成效概括起来便是“五个建立、五个格局”:一是社区组织体系基本建立,初步形成了基层社会有序管理格局;二是社区民主制度基本建立,初步形成了广泛参与居民自治格局:三是社区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初步形成了小社区大服务格局;四是社区建设保障机制基本建立,初步形成了齐抓共建格局;五是社区文明氛围基本建立,初步形成了文明祥和格局。实践的巨大成效实际上也证明了中国共产党城市社区建设理论体系的科学性。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城市社区建设创造了理论实践价值。其理论价值体现在:一方面,从时间和内容范畴上看,中国共产党城市社区建设理论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城市社区建设理论体系坚持了马克思主义最基本和最核心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其实践意义体现在:中国共产党城市社区建设理论体系及其内含的“一个正确分析、五个紧紧抓住”等具体实践经验,既为全面开展城市社区建设拓宽了发展空间,也为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提供了参考借鉴,为最终实现城乡社区一体化发展格局奠定了基础。

肖明军[7](2009)在《构建湖北农民持续增收长效机制的调研报告》文中研究表明针对我省农业发展面临的七大矛盾和问题,我室就构建湖北农民持续增收长效机制问题,深入到省直有关部门和孝感等地进行了一些调研,并形成了构建湖北农民持续增收长效机制的调研报告。1促进新时期农民增收具有重大的意义和作用农民收入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在新的形势下,探讨构建我省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对于加快农民增收步伐,推动农业科学发展,具有重大

朱锦芬,刘绍进[8](2003)在《湖北省宜都市建立村级计划生育信息管理新机制》文中研究表明 湖北省宜都市村级计划生育管理正在逐步实现微机化,目前已有10个村运行成功。 2001年3月,宜都市在全省率先实行村级规模调整,由原来的331个行政村合并为127个,村级范围、人口总数平均相当于原来的3倍。同时,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实施,村级干部职数减少,计划生育干部身兼数职,大量的基础性工作、繁杂

二、湖北省宜都市建立村级计划生育信息管理新机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湖北省宜都市建立村级计划生育信息管理新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治理中社会组织的生长逻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缘起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创新点
    1.4 相关概念的界定
        1.4.1 社会组织
        1.4.2 治理
        1.4.3 乡村治理
第2章 乡村治理中社会组织生长的历史演进与理论基础
    2.1 乡村治理中社会组织生长的历史演进
        2.1.1 晚清时期(1840年-1912年)
        2.1.2 民国时期(1912年-1949年)
        2.1.3 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1949年-1978年)
        2.1.4 改革开放后(1978年至今)
    2.2 乡村治理中社会组织生长的理论基础
        2.2.1 马克思的“国家—社会”理论
        2.2.2 中国共产党关于社会建设与社会组织的理论探索
        2.2.3 西方相关理论借鉴
第3章 乡村治理中社会组织生长的逻辑进路
    3.1 乡村治理中社会组织生长的宏观背景
        3.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语境下的命题观照
        3.1.2 经济发展与乡村市场经济发育
        3.1.3 政治发展与乡村政治结构调适
        3.1.4 社会发展与乡村社会空间增容
    3.2 乡村治理中社会组织生长的内在线索
        3.2.1 国家对乡村建设的制度安排与政策介入
        3.2.2 乡村治理与社会组织发展的内在契合
    3.3 乡村治理中社会组织生长的应然需求
        3.3.1 破解乡村社会治理困境的需求
        3.3.2 农民组织化的客观需求
    3.4 乡村治理中社会组织生长的比较优势
        3.4.1 非营利性价值取向优势
        3.4.2 专业知识优势
        3.4.3 灵活创新优势
        3.4.4 资源整合优势
        3.4.5 贴近群众优势
第4章 乡村治理中社会组织生长的现实审视
    4.1 乡村治理中社会组织的类别
        4.1.1 地域界别维度
        4.1.2 组织属性维度
        4.1.3 组织功能维度
        4.1.4 组织合法性维度
    4.2 乡村治理中社会组织的特征
        4.2.1 组织性质“双重性”
        4.2.2 组织类型的多样性
        4.2.3 组织形态的业缘性
        4.2.4 组织核心的精英化
    4.3 乡村治理中社会组织的发展成效
        4.3.1 组织总量递增,结构趋于优化
        4.3.2 增进了农村居民福祉,创造了社会效应
        4.3.3 培育了农村社会资本,促进了社区稳定
        4.3.4 创新了基层社会治理,重塑了治理格局
    4.4 乡村社会治理中社会组织的集体行动逻辑
        4.4.1 纯慈善福利逻辑
        4.4.2 赋权式参与逻辑
        4.4.3 资本获取逻辑
    4.5 乡村治理中社会组织生长存在的问题
        4.5.1 组织总量偏少,发展不均衡
        4.5.2 组织架构空壳化,效能发挥受阻
        4.5.3 组织运行官方化,依附性较强
        4.5.4 组织活力不足,可持续性差
    4.6 乡村治理中社会组织生长存在问题的原因
        4.6.1 国家制度保障欠缺,资源供给不足
        4.6.2 组织内部规范缺乏,自治能力薄弱
        4.6.3 社会认知程度较低,公民意识淡薄
第5章 乡村治理中社会组织生长的路径选择
    5.1 构建乡村治理共同体
        5.1.1 坚持党的领导核心作用
        5.1.2 发挥政府“元治理”职能
        5.1.3 社会组织协同治理
        5.1.4 乡村公民积极参与
    5.2 乡村治理中社会组织生长的机制创新
        5.2.1 社会组织生长的保障机制
        5.2.2 社会组织生长的内生机制
        5.2.3 社会组织生长的合作机制
        5.2.4 社会组织生长的协商机制
        5.2.5 社会组织生长的维护机制
    5.3 乡村治理中社会组织生长的趋势
        5.3.1 内生化
        5.3.2 精细化
        5.3.3 社会化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2)我国地方政府社会管理创新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湖北宜都社会管理创新实践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 研究课题的缘起和意义
        1. 选题依据
        2. 选题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1. 国内研究现状
        2. 国外研究现状
    (三) 研究内容和方法
        1. 研究的基本内容
        2. 研究方法
    (四) 本文创新和不足
        1. 本文的创新之处
        2. 本文的不足
二、社会管理创新概述
    (一) 社会管理创新的内涵
        1. 社会建设是社会管理创新的核心架构部分
        2. 社会管理创新的理想境界是达到“善治”目标
        3. 对社会管理系统的重新组合是社会管理创新的主要内容
        4. 对社会管理体系不断深化和改善是社会管理创新的全过程
    (二) 社会管理理论的发展演变
        1. 现代管理科学的基本理论
        2.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管理理论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三) 地方政府实施社会管理创新的必要性
        1.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需要进行社会管理创新
        2. 全面推进法治国家建设需要进行社会管理创新
        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进行社会管理创新
        4. 解决当前各类突出问题需要进行社会管理创新
        5. 推进政府体制改革需要进行社会管理创新
三、以湖北宜都为例陈述地方政府社会管理创新的现状
    (一) 平安社会建设依托社会管理创新取得的初步进展
    (二) 建设基层服务型政府逐渐成为管理创新的理性选择
    (三) 优化基层社会管理运行机制成为管理创新的重要保障
四、地方政府社会管理创新实践面临的现实困境
    (一) 心理失衡现象导致社会不满情绪突出
        1. 惯性思维导致政府仍存在包揽一切思想
        2. “当官做老爷”的封建观念
        3. 对未形成法律法规的文件办法重视不够
        4. “庸、懒、散、软”作风
        5. 各种决策制定的多,决策的执行和监管却最终无人问津
    (二) 管理不到位导致社会失序现象时有发生
        1. 打破阶层间的利益关系平衡
        2. 社会流动性降低
        3. 社会救济服务不能满足弱势群体需求
    (三) 贫富差距扩大引发社会分化凸显
        1. 破坏和谐社会的建设
        2. 对经济健康发展发生阻碍作用
        3. 社会主义分配原则中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理念被扭曲
    (四) 人口高流动性给社会管理带来更大风险
        1. 外来流入人口的就业保障体系较本土居民更为恶劣
        2. 外来流入人口的社会网络较本土居民更为狭窄封闭
    (五) 传统管理方式已不能满足信息时代需求
        1. 信息时代的新变化使政府原有的组织体系不能完全适应
        2. 公共突发事件的频发与迅速传播使政府管理难度大大提高
        3. 政府管理人员的知识能力结构需要进一步提高
五、地方政府社会管理创新面临问题的对策分析
    (一) 地方政府社会管理创新的总体思路
        1. 从单纯的重视民生问题向民生与社会管理并重转变
        2. 从以掌控全局为主的管理手段向以为民服务的管理手段转变
        3. 从单一方式的管理向多方合作的管理方式转变
    (二) 以湖北宜都为例解析地方政府社会管理创新的路径选择
        1. 着力提升地方政府社会管理队伍理论素养和思想观念
        2. 完善基层民生保障体系和考核体系
        3. 增强地方政府抵御突发社会风险的应变能力
        4. 利用网络技术手段充分发挥虚拟社会组织有益作用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相关研究成果
致谢

(3)流动人口信息质量问题与成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相关文献综述
    1.4 研究设计
    1.5 研究方法
2 湖北省流动人口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2.1 湖北省流动人口基本状况
    2.2 湖北省流动人口信息化建设的由来及特点
    2.3 湖北省计划生育主要信息管理平台建设现状
    2.4 本章小结
3 湖北省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质量测量
    3.1 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质量评估指标设计
    3.2 全省 18 个村流动人口信息采录情况调查说明
    3.3 湖北省流动人口信息质量的评估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影响流动人口信息质量的主要因素
    4.1 社会理性选择理论对流动人口信息采集行为的整体分析
    4.2 影响流动人口信息采集的客观因素
    4.3 部分服务管理主客体理性选择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5 研究结论及其政策含义
    5.1 研究结论
    5.2 政策含义
    5.3 本研究局限性
致谢
参考文献
附表

(4)昆明市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论文采用的研究理论和方法
    1.4 研究思路和总体架构
第2章 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概述
    2.1 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和现状
        2.1.1 国外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和现状
        2.1.2 国内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和现状
    2.2 国内党员教育的发展和现状
    2.3 国内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综述
        2.3.1 国内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和现状
        2.3.2 国内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管理综述
第3章 昆明市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的发展现状
    3.1 组织机构建设情况
    3.2 终端站点建设情况
    3.3 工作机制建设情况
    3.4 骨干队伍建设情况
    3.5 教学资源开发情况
    3.6 学用工作开展情况
    3.7 小结
第4章 昆明市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
    4.1 昆明市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4.1.1 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
        4.1.2 部分站点教学组织不正常
        4.1.3 部分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参学积极性不高
        4.1.4 部分站点存在学用脱节现象
        4.1.5 管理员作用难发挥
        4.1.6 技术服务滞后
        4.1.7 城市拆迁影响工作开展
    4.2 昆明市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2.1 思想认识还不统一
        4.2.2 工作思路还不明确
        4.2.3 管理机制不完善
    4.3 小结
第5章 国内先进发达地区开展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的主要经验和做法
    5.1 远程教育学习培训及学用转化的主要经验和做法
    5.2 远程教育服务功能延伸拓展的主要经验和作法
    5.3 提升远程教育工作建设管理水平的主要经验和做法
    5.4 小结
第6章 昆明市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管理思路与对策
    6.1 加强宣传,提高认识,扩大现代远程教育的社会影响力
    6.2 围绕主线,突出重点,促进远程教育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6.2.1 持续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提升网络功能
        6.2.2 强化教学资源建设,大力开发乡土教材
        6.2.3 加强骨干队伍建设,不断提高队伍素质
        6.2.4 规范站点管理,抓好设备维护
        6.2.5 强化教学组织,提高站点实际点击率
        6.2.6 推动学用成果转化,提高学用实效
        6.2.7 建立健全保障机制,加强考核监督管理
    6.3 明确目标,强化职能,推进现代远程教育创新发展
        6.3.1 创新远程教育工作理念
        6.3.2 拓展远程教育的服务领域和对象
        6.3.3 强化远程教育的服务功能
        6.3.4 创新教学课件开发机制
        6.3.5 建立全方位资源整合机制
        6.3.6 打造现代远程教育“五大平台”
第7章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5)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风险识别与防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可能的创新点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0.3 研究思路、技术路线及方法
    0.4 研究内容框架
    0.5 研究的重点难点
第1章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风险概述
    1.1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分析
        1.1.1 老农保制度的反思
        1.1.2 新农保制度概况
    1.2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风险
        1.2.1 风险的概念
        1.2.2 新农保风险的界定
        1.2.3 新农保风险的要素
        1.2.4 新农保风险的特点
    1.3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风险管理
        1.3.1 风险管理的涵义及内容
        1.3.2 新农保风险管理的内涵、目标及意义
        1.3.3 新农保风险管理的过程
第2章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风险因素识别的理论探讨
    2.1 风险识别的基本理论
        2.1.1 风险识别的基本内容
        2.1.2 风险识别的常用方法
        2.1.3 风险识别的过程
    2.2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风险识别的目标、原则和方法
        2.2.1 新农保风险识别的目标及原则
        2.2.2 新农保风险识别的方法
    2.3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风险识别依据
        2.3.1 保基本
        2.3.2 有弹性
        2.3.3 广覆盖
        2.3.4 多层次
        2.3.5 可持续
第3章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风险因素识别与关键风险筛选
    3.1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风险的生成机理分析
        3.1.1 新农保风险生成的前因性分析
        3.1.2 新农保运作流程及其风险
        3.1.3 新农保风险形成的过程
    3.2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风险的识别过程
        3.2.1 初步识别
        3.2.2 因素筛选
        3.2.3 监测评估
        3.2.4 识别诊断
    3.3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风险系统识别
        3.3.1 制度内生风险
        3.3.2 制度外生风险
        3.3.3 制度外部效应风险
    3.4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关键风险的赋值及筛选
        3.4.1 新农保风险因素指标层的构建
        3.4.2 基于AHP法和德尔菲专家预测法的新农保关键风险筛选
第4章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设计风险评估
    4.1 养老金替代率风险评估
        4.1.1 基础养老金替代率风险评估
        4.1.2 个人账户养老金替代率风险评估
    4.2 个人账户计发系数风险评估
        4.2.1 个人账户计发系数风险产生背景
        4.2.2 个人账户计发系数精算模型及农村国民生命表
        4.2.3 个人账户计发系数风险评估结论
    4.3 制度碎片化与衔接风险评估
        4.3.1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体系“碎片化”风险
        4.3.2 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衔接风险
第5章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财务可持续风险评估
    5.1 财政风险评估
        5.1.1 中央及省级财政风险评价
        5.1.2 县级财政风险评估——以湖北省部分试点地区为例
        5.1.3 县级财政补贴风险评估结论
    5.2 集体筹资风险评估
        5.2.1 集体筹资意愿分析
        5.2.2 集体经济补助能力评估
    5.3 个人账户筹资意愿风险评估
        5.3.1 新农保参保意愿风险
        5.3.2 新农保制度满意度评价
    5.4 个人缴费能力评估
        5.4.1 缴费能力评估
        5.4.2 影响农民缴费能力的因素分析
第6章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风险防范策略
    6.1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风险防范的目标和原则
        6.1.1 新农保风险防范的目标
        6.1.2 新农保风险防范的原则
    6.2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设计风险的防范
        6.2.1 稳定养老金替代率水平
        6.2.2 规避个人账户计发系数风险
        6.2.3 制度从碎片化走向大一统
    6.3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财务可持续风险的防范
        6.3.1 建立稳健的财政分级补贴机制
        6.3.2 因地制宜明确集体筹资责任
        6.3.3 完善个人参保激励机制
        6.3.4 创新保险基金管理方式
        6.3.5 化解待遇给付风险
        6.3.6 优化新农保运行外部环境
主要结论与研究展望
    一、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图表索引
附录
    附录一:新农保关键风险因素问卷调查表
    附录二:2011年7月新农保调查问卷(参保、未参保)
    附录三:湖北省国民生命表
    附录四:湖南省张家界市国民生命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后记

(6)中国共产党城市社区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导论
    (一) 选题由来与研究意义
        1.研究经历与选题由来
        2.问题意识与选题意义
    (二) 研究现状与简要述评
        1.现有研究情况与总体把握
        2.现有研究视角与理论范式
        3.现有研究内容与分析范式
        4.简要分析与述评展望
    (三) 研究思路与基本概念
        1.分析思路与研究框架
        2.基本概念
    (四) 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
        1.研究方法
        2.资料来源
    (五) 创新之处与主要限度
        1.创新之处
        2.主要限度
二、中国共产党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发生逻辑
    (一) 社会转型:党领导社会建设面临的新情况
        1.社会分层
        2.社会流动
        3.社会组织
        4.社会分工
    (二) 社会失范:党领导社会建设遇到的新问题
        1.民主问题:公民权生长与自治制度不完善
        2.民稳问题:单位制度解体与管理主体缺失
        3.民生问题:公共需求增长与公共产品短缺
        4.精神文明建设问题与核心价值体系的统领
    (三) 社区建设:党领导社会建设作出的新选择
        1.顶层设计:中央领导同志关于社区建设必要性的论述
        2.制度安排:中央政策规章关于社区建设必要性的阐述
        3.变迁轨迹:党对社区建设道路的认识过程与理论趋向
三、中国共产党关于城市社区建设的理论体系
    (一) 轴心体系:统领的社区建设理论
        1.社区建设轴心体系理论的总体性探索
        2.社区建设轴心体系理论的概念性图式
    (二) 中轴核心:新型社区共同体理论
        1.中央领导同志关于新型社区共同体理论的探索
        2.党的各次全会关于新型社区共同体理论的精神
        3.中央政策规章关于新型社区共同体理论的阐述
    (三) 外围结构:链接的四大支柱理论
        1.居民自治:社区民主与社区党建理论
        2.管理有序:社区体制与社区治理理论
        3.服务完善:社区民生与服务均等理论
        4.文明祥和:社区文明与和谐文化理论
四、中国共产党领导城市社区建设的实践成效
    (一) 中国城市社区建设实践发展阶段的总体把握
        1.我国城市社区建设实践的发展历程及其脉络
        2.学术界对我国城市社区建设发展阶段的概括
        3.我国城市社区建设实践和发展阶段的再判断
    (二) 发展基层民主:居民自治理念下的社区民主建设实践
        1.稳步推进:党领导的居民自治发展总态势
        2.民主选举:内生人民民主思想的社区实践
        3.民主决策:渗透协商参与理念的社区探索
        4.民主管理:实现自我治理目标的社区实验
        5.民主监督:颠覆传统官民位序的社区创造
        6.其它各地社区民主与居民自治的实践发展
    (三) 维护社会稳定:管理有序理念下的社区管理建设实践
        1.建立新型的社区组织体系
        2.建立新型的社区管理体制
        3.总体性模式、街道办模式和工作站模式
        4.其它各地社区治理与管理体制创新实践
    (四) 实现民生民本:服务完善理念下的社区服务建设实践
        1.社区服务实践:变迁过程与总体发展状况
        2.社区服务设施:拥有量和覆盖面不断增加
        3.社区服务队伍:规模化、专业化、规范化
        4.社区服务机制:多主体参与和多方式供给
        5.社区服务投入:各级财政支撑与分类指导
        6.各地发展社区服务的典型案例与创新实践
    (五) 建设精神文明:文明祥和理念下的社区文明建设实践
        1.创建文明祥和社区实践的总体发展
        2.各地建设文明祥和社区的实践探索
五、中国共产党城市社区建设创造的核心价值
    (一) 党的城市社区建设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
        1.党的城市社区建设理论体系已形成且是经受住了实践检验的科学理论体系
        2.党的城市社区建设理论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3.党的城市社区建设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二) 党的城市社区建设实践经验为统筹城乡社区发展奠定基础
        1.党的城市社区建设实践发展为中国共产党积累了丰富的社区建设经验
        2.党的城市社区建设实践经验为全面开展城市社区建设拓宽了发展空间
        3.党的城市社区建设实践经验为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提供了参考借鉴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目录

四、湖北省宜都市建立村级计划生育信息管理新机制(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治理中社会组织的生长逻辑[D]. 殷烁. 武汉理工大学, 2018(07)
  • [2]我国地方政府社会管理创新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湖北宜都社会管理创新实践为例[D]. 李光玉. 湖北大学, 2015(04)
  • [3]流动人口信息质量问题与成因分析[D]. 孙文忠. 华中科技大学, 2013(10)
  • [4]昆明市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研究[D]. 潘思宇. 云南大学, 2012(06)
  • [5]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风险识别与防范研究[D]. 何晖. 武汉大学, 2012(06)
  • [6]中国共产党城市社区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 张大维. 华中师范大学, 2010(12)
  • [7]构建湖北农民持续增收长效机制的调研报告[A]. 肖明军. 科技支撑 科学发展——2009年促进中部崛起专家论坛暨第五届湖北科技论坛文集, 2009
  • [8]湖北省宜都市建立村级计划生育信息管理新机制[J]. 朱锦芬,刘绍进.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03(01)

标签:;  ;  ;  ;  ;  

湖北省宜都市建立村级计划生育信息管理新机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