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浓度发酵和酸洗对啤酒酵母的影响

高浓度发酵和酸洗对啤酒酵母的影响

一、高浓发酵和酸洗对酿造酵母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郭璇[1](2016)在《啤酒酵母对高浓酿造条件的耐受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啤酒高浓酿造不但能够降低能耗与成本,同时也能提高啤酒的淡爽度,因此高浓酿造已成为重要的研究方向。本文从高浓酿造(20°P)菌种筛选、不同浓度发酵,二次发酵以及蛋白组学分析四个方面对高浓酿造的酵母耐受性进行探索。首先测定了六种啤酒酵母高浓发酵的菌体干重、CO2失重、表观发酵度、主要可发酵性糖含量(葡萄糖、麦芽糖、麦芽三糖)变化、风味物质及乙醇含量等发酵性能。发现不同菌株在不同的方面各有优劣,综合比较下,Bw34/70发酵性能较好,发酵度可达95.96%,糖代谢完全,高浓耐受性较好,而且该菌株的全基因组测序已完成,为方便后续蛋白组学分析实验,故选择Bw34/70作为后续实验菌株。将初始麦汁浓度分别设定为12°P、12+8°P、16+4°P、20°P,分别测定发酵性能,发现高浓发酵会延长酵母的生长周期,对发酵性能有一定抑制作用,对糖类尤其是麦芽糖的利用时间延迟,某些风味物质的含量降低。相同麦汁浓度氮源含量不同其发酵性能也存在差异,16+4°P的菌体干重10.907g/L,CO2失重10.47g,发酵度90%以上,发酵性能最佳。通过在稳定期添加碳源、氮源比较二次发酵的发酵性能的改善,发现二次添加碳源后,生物量和发酵程度略低于高浓发酵,CO2失重与高浓发酵一致,某些风味物质的含量也得到提高,但是对麦汁中的主要糖类的利用影响不大。整体上二次添加氮源对酵母发酵性能的影响小于二次添加碳源的影响,其中酵母缓慢利用型的组氨酸的效果最佳,酵母快速利用型的谷氨酸和后期利用型的苯丙氨酸在本实验中的影响较小。采用双向电泳技术对酵母对数期及稳定期的胞内总蛋白进行分析,选取代表性的蛋白质点测序,并优化了蛋白提取方法。最终采用氧化锆珠破碎,加入蛋白酶抑制剂PMSF降低蛋白的损失,并采取试剂盒法进行蛋白提取。经分析发现,无论是对数期还是稳定期,高浓发酵的酵母蛋白质点多为下调甚至消失。质谱检测三个代表蛋白,其功能分别与代谢途径和细胞衰亡有关。说明高浓环境下酵母为抵抗高渗透压高乙醇,可能会抑制某些胞内蛋白尤其是代谢途径的某些酶类的合成,从而造成发酵性能的改变。

李欣儿[2](2014)在《基于细胞壁多糖组成的压力耐性啤酒酵母的选育》文中提出酵母在啤酒发酵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然而,在啤酒发酵过程中酵母需要应对发酵环境中的各种压力,包括高渗透压、乙醇的积累、营养匮乏等,这些压力会降低酵母细胞活性和发酵效率。因此,提高啤酒酵母的抗压能力对啤酒发酵意义重大。研究发现酵母细胞壁在保护细胞应对压力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基于此本课题开展了基于细胞壁组成的压力耐性啤酒酵母选育的研究。1.本文对实验室保藏的啤酒酵母菌株Y-1进行紫外诱变筛选米卡芬净抗性菌株。抗性菌株进一步在8%和10%乙醇(v:v)、35℃、1mol·L-1NaCl和饥饿压力条件下培养,最终菌株MR1-2和MR0-8在所有压力条件下表现出最好的生长情况,且比出发菌株有明显的生长优势。分析菌株细胞壁多糖组成发现,优选菌MR0-8和MR1-2的细胞壁总多糖含量比出发菌分别增加了49%和44%,其中甘露聚糖分别增加26%和33%,葡聚糖分别增加64%和52%,几丁质分别增加34%和31%。几丁质的荧光染色显示优选菌比出发菌荧光强度明显增强。细胞切片的电镜图像显示优选菌细胞壁的平均厚度将近为出发菌的两倍,这与细胞壁多糖含量分析结果一致。2.为了考察优选菌株在啤酒酿造上的表现,分别对优选菌和出发菌在高浓度麦汁(18oP)中进行发酵实验。结果发现:优选菌MR1-2比出发菌Y-1发酵速率提升,MR0-8与Y-1发酵速率接近;三株菌发酵得到的啤酒在主要醇酯组成上相似,而两株优选菌的双乙酰含量则明显低于出发菌;优选菌发酵结束的细胞活力和细胞存活率明显高于出发菌;优选菌发酵结束胞内的海藻糖含量为出发菌的两倍之多;优选菌发酵结束细胞在营养匮乏压力下释放蛋白酶A含量约为出发菌的一半。综合各项指标,两株突变株均基本满足啤酒发酵要求且表现明显优于出发菌,具有一定的工业应用价值。3.对菌株的细胞壁及压力耐性相关基因的RT-PCR分析发现:在正常培养条件下,优选菌MR1-2的压力应对基因及细胞壁应激补偿途径的基因对比出发菌Y-1表达量明显增加;在10%乙醇(v:v)压力下,出发菌株的基因绝大部分出现明显上调,细胞壁应激补偿途径基因被诱导,细胞壁相关组分合成增加,以降低乙醇对细胞的毒性,而优选菌株MR1-2的部分基因反而被抑制,这可能是优选菌的细胞壁在乙醇压力下对细胞壁结构进行了大的调整;在1mol·L-1NaCl高渗透压压力下,优选菌株MR1-2的压力应答基因msn2和msn4和细胞壁应激补偿途径完整性相关基因的表达量都大幅提升。综合不同条件下的基因表达情况,优选菌MR1-2在正常条件下相关基因已经被诱导,这表明菌株对压力已经做好应答准备,而在乙醇压力和高渗透压压力下,出发菌株Y-1的基因表达量整体上调,而优选菌MR1-2的基因表达则表现出更复杂的情况,待进一步探索。

曹卫星[3](2012)在《预处理方法对甜高粱茎秆汁液及残渣乙醇发酵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甜高粱作为一种非粮作物,越来越成为各国学者的研究热点。研究以甜高粱为原料制备燃料乙醇对于缓解目前日益短缺的能源危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基于甜高粱的燃料乙醇而言,目前甜高粱原料供应无法满足生物乙醇周年生产的需求,发酵效率相对较低严重限制了甜高粱乙醇的产业化。本文以甜高粱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添加甲酸和壳聚糖对甜高粱茎秆汁液进行储藏,并验证发酵效果,延长了甜高粱茎秆汁液的储藏周期;对甜高粱茎秆汁液进行澄清处理,以及添加不同的微量元素研究,有效提高了甜高粱茎秆汁液的乙醇发酵效率;对甜高粱籽粒部分进行了糖化条件的优化及糖化醪与甜高粱茎秆汁液混合发酵,从而有效的提高了茎秆汁液与甜高粱籽粒的高效利用;采用五种预处理方法对甜高粱茎秆残渣进行预处理,并结合酶水解制取乙醇,比较得到较好的预处理方法及酶水解效果,预处理后的残渣是甜高粱乙醇的重要补充原料。添加甲酸和壳聚糖储存甜高粱茎秆汁液的研究结果表明,甲酸与壳聚糖都有利于甜高粱茎秆汁液中的糖分保存及储藏后汁液的乙醇发酵。甜高粱茎秆汁液中添加体积分数为0.1%的甲酸是文中提到的几种处理中效果最好的处理方法,在该储藏条件下储藏40天后甜高粱茎秆汁液中总可溶性糖的损失率为15.9%,接种固定化酵母粒子发酵30h后,乙醇浓度和乙醇产率分别为39.94g/L和75.49%。对甜高粱茎秆汁液采用壳聚糖溶液进行澄清处理,通过响应面方法优化得到最佳的澄清处理效果为壳聚糖用量为0.42g/L,汁液pH值5.4,温度29.6℃。在最优条件下进行验证试验,预处理后汁液澄清度为90.62±0.12%,总可溶性糖含量为130.32±0.22g/L,优化结果真实可信。研究了澄清处理与对照汁液的发酵动力学参数,动力学方程的拟合结果表明,实验数据拟合度较好,拟合得到的动力学相关参数进一步表明,澄清处理提高了酵母细胞的最大比生长速率,增加酵母细胞的数量,加快了甜高粱茎秆汁液中糖分的消耗速度,从而提高乙醇产量。采用Plackett-Burman设计方法对供试的8种微量元素进行筛选得到对以甜高粱茎秆汁液为原料发酵制取乙醇具有积极影响的元素,分别为Biotin、CoCl2·6H2O和MnCl2·4H2O,并采用单因素法确定得到这3中微量元素的添加量的范围以及采用Box-Behken方法进行优化,得到最佳的微量元素的添加量为MnCl2·4H2O7.70mg/L, CoCl2·6H2O15.74mg/L,Biotin11.97mg/L,在最佳条件下进行发酵验证,相比较不添加微量元素的汁液而言,乙醇产率提高了5.63%,这为未来甜高粱茎秆汁液的中试生产中微量元素的添加提供参考。对甜高粱籽粒进行液化和糖化,采用单因素法分别确定了液化和糖化过程参数的水平范围,通过CCD响应面优化得到合适的液化和糖化工艺条件,分别为液化过程:底物浓度20%,液化酶酶活5.0u/g底物,液化pH值为5.5,液化温度为65℃,液化时间30min,糖化酶活浓度为594u/g底物,pH值为4.1,糖化温度为51.4℃,糖化时间为80h。将糖化得到的糖化醪液的澄清液与甜高粱茎秆汁液混合并接种酵母发酵制备乙醇得到的研究结果表明,添加澄清糖化液到甜高粱茎秆汁液中可以增加发酵醪中还原糖含量及自由氨基氮含量并提高发酵速率。混合汁液中澄清糖化液的体积分数越大,发酵速率越快。含有80%澄清糖化液的混合汁液具有最高的乙醇浓度、乙醇生产力和乙醇产率,分别为65.64±0.57gL1、5.47±0.04gL1h1和89.29±0.77%,这比对照纯甜高粱茎秆汁液分别提高了6.8%、33.5%和13.7%。对甜高粱茎秆残渣进行了原料分析和预处理,研究结果表明文中所用的五种预处理方法均有利于提高甜高粱茎秆残渣的纤维素水解效率,其中先2%氢氧化钠溶液浸泡并高温高压处理再使用5%双氧水处理甜高粱茎秆残渣是这五种方法中最为合适的预处理方法,这种预处理方法预处理后的残渣具有最高的纤维素水解率、总糖得率和乙醇浓度,分别达到了74.29%、90.94g糖/100g干物质和6.12g/L,这分别是对照的5.88倍、9.54倍和19.13倍。在扫描电镜分析中可以看出预处理后的甜高粱茎秆残渣的显着结构变化,傅立叶红外光谱分析可以推断预处理造成了一些化学键的断裂和变化,甜高粱茎秆残渣的纤维素含量和酶糖化率有关。该预处理方法将为甜高粱茎秆残渣制乙醇提高提供参考。综上所述,甲酸储藏可以至少延长甜高粱茎秆汁液的储藏周期至40天,壳聚糖的澄清以及添加Biotin、MnCl2·4H2O、CoCl2·6H2O可以提高乙醇产率。汁液和糖化液的混合发酵能够提高发酵液中乙醇浓度及发酵速率,稀碱液高温高压处理辅以双氧水浸泡预处理后提高了甜高粱茎秆残渣的水解率,拓宽了甜高粱乙醇的原料来源,为乙醇的周年生产提供充足的原料。

凌猛[4](2012)在《高耐性啤酒酵母的选育及其性能研究》文中指出啤酒超高浓酿造技术是在高浓酿造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更加能够降低能源消耗、节省劳动力以及提高设备利用率。该技术在国外已经普遍采用,但在国内应用还较少。本文从啤酒酵母的筛选、性能比较、高浓度发酵后对其风味物质的测定入手,对超高浓酿造酵母和超高浓酿造进行了研究。本文以某啤酒厂的酵母泥为出发菌株,经过多次、长时间地筛选与驯化,最终得到一株高耐酒精、高耐渗透压的菌种。利用这株酵母菌种模拟真实的发酵情况,用不同浓度的麦汁培养,在显微镜下观察不同浓度培养皿中菌落的生长形态、状况,以及絮凝性实验,测出其生长曲线、死亡率、灭死温度、在高浓度和低浓度下极限发酵度和酒精度,在不同浓度麦汁中的a-氨基氮的同化率,在极高浓度下发酵后的风味物质以及其发酵三代后风味物质,结果表明:最终死亡率11°P麦汁下为0.893%,20°P麦汁下为0.948%。本高耐性啤酒酵母灭死温度为48℃。11°P麦汁下的凝聚性为0.65mL,20°P麦汁下的凝聚性为0.62mL。11°P麦汁下的最终CO2失重量为3.56%,20°P麦汁下的最终CO2失重量为4.77%。11°P麦汁下的极限发酵度为79.1%,20°P麦汁下的极限发酵度为71%。11°P麦汁下极限发酵后的酒精度为3.4%,20°P麦汁下极限发酵后的酒精度为8.0%。11°P麦汁下最终a-氨基氮同化率为52.19%,20°P麦汁下最终a-氨基氮同化率为44.89%;总酿造时间为57天下,接种酵母为1%,此时乙醛含量为4.26(mg/L)、总高级醇含量为73.2(mg/L)、总挥发酯为24.18(mg/L),此超高浓啤酒比较适宜饮用。

魏涛[5](2008)在《从糖蜜酒精成熟醪酵母中提取β-1,3-葡聚糖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1世纪是资源与环境的时代,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是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本课题以综合利用为指导思想,首次提出从酒精生产源头上改变工艺,回收醪液中的酒精酵母实现酒精和酵母高附加值产品的联产,将酒精废酵母变废为宝,增加经济效益。既可提高废液回用率,又可减少废水污染负荷,减少排污治理费用,为制糖行业产品结构调整和副产物综合利用开拓新的有效途径,为工业化生产提供了切实可行的依据。项目研究了基础理论及各环节工艺条件,简要归纳以下:1.确定成熟醪离心的工艺条件以及酵母泥化学洗涤的工艺条件:洗涤水量30%,洗涤次数3次,离心转数3000r/min,离心时间10min;酵母泥化学洗涤先经过1.75%酒石酸洗涤30min,再用0.1%的碳酸氢钠洗涤。在此条件下酒精酵母得率达1.5%,成熟醪酒精损失3%。所得酒精酵母的总糖含量高于鲜酵母。2.检测比较了常规工艺与新工艺的废液技术指标的差异,并试验了废液代替清水的回用率。新工艺酒精废液SS下降了53.3%,COD下降了34%,BOD下降了56.9%,大大减轻了废液治理难度。新工艺酒精废液代替清水回用率可达20%,比常规工艺废液回用率提高了4倍,酵母洗涤废液①的回用率达70%。3.以酒精酵母为原料,研究确定了自溶-超声波-酶解-碱溶氧化法优化β-1,3-葡聚糖的制备工艺,实现β-1,3-葡聚糖与酵母抽提物的联产。利用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确定了影响多糖纯度最重要的影响因素,然后利用响应面分析法得出酶添加量A、碱溶温度B、碱溶浓度C三个因素与多糖纯度(Y)之间的回归方程为:Y=-1174.3175+0.1755×A+27.3212×B+59.3075×C-6.75×10-4×AB-4.5×10-3×AC-0.253×BC-1.1267×10-4×A2-0.1606×B2-5.6467×C2确定了最佳工艺条件为:酶添加量为470U/g,碱溶浓度3.2%,碱溶温度81.5℃。在最佳工艺条件下,酵母抽提物得率达69.92%,多糖得率达15.02%,β-1,3-葡聚糖含量76.21%、蛋白质含量1.52%。4.以啤酒酵母、活性干酵母为原料与酒精酵母比较进行多糖提取实验,通过比较产品的组分得知:本研究的提取工艺也适用于啤酒酵母和活性干酵母;酒精酵母中β-1,3-葡聚糖的总量高于啤酒酵母和活性干酵母,证明了酒精酵母提取β-1,3-葡聚糖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5.对酵母多糖样品进行了理化性质分析、初步纯度鉴定、单糖组分分析和分子结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酵母多糖样品难溶于水及多种有机溶剂,能在二甲基亚砜中形成稳定的悬浮液,产品由单一组分葡萄糖组成,β-葡聚糖分枝度约为21%,表明本实验制备的β-1,3-葡聚糖具有较高的生物活性。

包莹[6](2008)在《高麦芽糖糖浆在啤酒高浓酿造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主要进行了高麦芽糖糖浆用于啤酒高浓酿造大生产的可能性研究,主要结论如下:适合啤酒高浓酿造用的高麦芽糖糖浆必须具备的主要质量标准有:合理的糖组成,即麦芽糖含量≥56%,葡萄糖含量≤10%;无异味,铁离子含量≤0.2 mg/L(12°P计)。采用符合上述质量标准的高麦芽糖糖浆作为辅料,可以完全替代辅料30%的大米进行15°P的啤酒高浓酿造。与大米辅料相比,糖浆辅料麦汁中酵母对数生长期的增殖速度相同,但增殖倍数低20%,同时酵母沉降和回收时间分别提前1 d;后酵液酵母细胞数较低,有利于后酵酒过滤,增加单次滤酒量25%,降低硅藻土消耗20%。糖浆辅料的酵母回收量正常,死亡率<5%,肝糖染色略低于大米辅料。与大米辅料相比,糖浆辅料制备的啤酒泡持时间长20 s,总酸和pH略低,其余理化指标非常接近。经过三杯法品评,两种辅料啤酒总体风味没有明显差异。糖浆制备的啤酒酯含量增加,醇酯比降低,酒体更加协调;口感清爽协调、口味纯正。随着贮存期的延长,糖浆辅料制成的啤酒表现出更好的风味稳定性;同时非生物稳定性更长,酒液清亮,过滤更容易,酒液保质期可以由原来的6个月延长到8个月以上。采用高麦芽糖糖浆完全可以替代大米作为辅料进行啤酒高浓酿造的大生产。高麦芽糖糖浆的使用比例可以达到30-40%。经过15°P啤酒高浓酿造大生产试验发现,高麦芽糖糖浆使用比例为30%时,成品啤酒的理化指标和风味质量最佳。当高麦芽糖糖浆使用比例达到35%时,啤酒质量优于大米辅料的啤酒。随着糖浆使用比例的增加,酵母沉降时间和速度也增加,贮酒期酵母细胞数降低,双乙酰含量略增加。高麦芽糖糖浆为辅料进行高浓酿造生产的啤酒具有以下特点:泡持性较好;随着糖浆比例的增加,泡持性也相应增加;酯含量增加,醇酯比降低,啤酒酯香突出,口味协调;酒体更加清亮,浊度下降,啤酒保质期延长。经三杯品尝证明:不同辅料及比例的15°P高浓酿造的成品酒在总体风味上没有明显差异。使用高麦芽糖糖浆可以增加产能,提高劳动效率,大幅度降低生产成本。将糖化批次数由6锅提高到9锅。在不增加设备投资的情况下,提高近50%产能,解决了啤酒厂旺季产能不足的问题。同时吨酒成本可以节约48元。

凌峰[7](2008)在《高浓酿造稀释水对啤酒质量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主要选择以13.5°P高浓原酒稀释到8°P成品啤酒为试验对象,从研究不同稀释水对高稀释率啤酒的口感影响入手,探讨了水中不同离子对成品啤酒质量的影响,以及实际生产过程中稀释水的制备工艺。在用不同离子浓度的稀释水稀释相同原酒液制得的成品啤酒中,口感品评结果存在明显的差别。通过SPSS数据处理软件对几种风味代表性物质进行主成分分析,可以得出:把无机离子和有机酸、高级醇、酯一起作为风味和口感评价指标,能够更好的反映出啤酒风味和口感信息,是对风味和口感综合评价的重要补充。当稀释率一定时,稀释水就成为修饰口感的最有力方法。通过品评初步确定了将13.5°P高浓啤酒稀释到8°P成品啤酒时较佳的稀释用水离子组成为:K+4.5 mg/L,Mg2+1.84 mg/L,Na+12.11 mg/L,Ca2+6.05 mg/L,Cl-39.26 mg/L,SO42-9.98 mg/L,电导率为0.197 mS/cm;由13.5°P稀释至8°P成品啤酒的较佳离子组成范围为:Cl-35-41 mg/L,SO42-32-34 mg/L,Zn2+0.2-0.3 mg/L,K+ 68-70 mg/L,Mg2+28-30 mg/L,Na+29-31 mg/L,Ca2+9-11 mg/L。通过对两种稀释水制备成本分析得出:反渗透法制水成本较低,仅为离子交换法的1/2~1/3,设备占地面积小,操作简单,运行周期长,基本无酸碱污染。而且采用反渗透水处理技术制取稀释用纯净水,其质量优于离子交换法,不但脱盐好,使导电率达到要求,而且水中的有机物、细菌等均能除掉。

王庆国[8](2007)在《新疆野生酵母的物种多样性及利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酵母菌种资源是重要的生物资源,是维持生物多样性和工业酵母改良的物质基础,是发酵工业的基本生产资料。菌种资源的丰富程度是认识酵母、科学地实施酵母菌鉴定、分类和系统发育研究的先决条件。新疆地处欧亚大陆腹地,距海遥远,四周高山环绕,水汽稀少。这里地域辽阔,地形复杂,人口稀少,生态系统保持相对完整。这种独特的生态环境孕育了许多具有特色的动植物和微生物资源。新疆的生物多样性在中国具有独特性、复杂性,对该地区微生物资源特别是作为模式生物的酵母资源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际意义。从新疆28个市(或县)收集到的52份土壤(主要是葡萄园)中分离出198株酵母菌,根据形态学特征挑取部分菌株,运用形态学结合26S rDNA Dl/D2序列分析方法进行鉴定,共鉴定出12属29个种(或变种),其中优势属为假丝酵母属Candida、毕赤酵母属Pichia和隐球酵母属Cryptococcus,广布种为Galactomyces geotrichum和Issatchenkia orientalis。经与国内已发表的酵母种进行比较,发现中国新纪录种6个,分别是分离于喀什泽普的Cryptococcus uzbekistanensis,分离于哈密的Issatchenkia occidentalis,分离于吐鲁番鄯善、石河子、博乐精河的Issatchenkia terricola,分离于博乐精河的Pichia mexicana,分离于库尔勒、博乐精河的Phichia galeiformis,分离于奇台的Rhodosporidium kratochvilovae。实验结果表明,新疆喀什地区酵母菌种多样性程度略高于吐鲁番地区。抽取25株酵母菌进行糖发酵、耐糖、耐NaCl及温度生长实验发现,供试菌株对极限生长条件具有较高的耐性。实验中发现三株菌能在46℃下生长,经鉴定为Issatchenkia orientalis;一株菌耐NaCl达到14%,经过鉴定为德尔布有孢酵母Torulaspora delbrueckii。这四个菌株具有进一步研究的意义。从新疆分离得到两株产香酵母菌株,分别为石河子的菌株XJB45和喀什的菌株XJA58,根据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征及26S rDNA Dl/D2区序列分析将其均鉴定为Galactomyces geotrichum,GC-MS分析表明,这两株菌具有较强的产酯能力,其中菌株XJB45产酯15种,菌株XJA58产酯16种,两株菌所产主体酯亦不尽相同。同时两株菌也均合成大量β-苯乙醇。两株菌生长迅速,产酯能力强,发酵周期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林先军[9](2006)在《低嘌呤类物质啤酒的研究》文中提出普通啤酒中含有40-100 mg/L嘌呤类物质。本论文采用高比例辅料和高浓酿造技术,并使用吸附剂吸附等工艺,将10oP啤酒的嘌呤类物质含量成功降低到10mg/L左右,达到课题预期目标。本文首先建立了啤酒中嘌呤类物质的反相离子对色谱(PR-IPC)分析方法。啤酒中的嘌呤类物质需要经高氯酸水解成嘌呤碱,经优化的水解条件为啤酒:高氯酸为1:2、100℃水解30min。色谱条件是:检测波长254nm,流动相为水:甲醇:冰乙酸:四丁基氢氧化铵为897:100:1.5:1.5 (v/v/v/v),流速为1 mL/min。方法精密度为1.41 %-2.42 %,4种嘌呤物质的回收率在98.2 %~100.3 %之间。啤酒中嘌呤类物质的主要来源于麦芽,在大米等精制辅料中含量很低。麦汁中的嘌呤碱可以被酵母代谢利用,因此首先确定生成最高嘌呤碱含量的糖化工艺。利用正交分析方法得到的优化糖化工艺为:麦芽根加量1.5 %,Ca2+浓度为50 mg/L,45℃蛋白质休止30 min,糖化温度68℃,用磷酸调整醪液pH为5.6-5.8,料水比1:3.5。与普通麦汁相比,嘌呤碱含量从30.7 mg/L上升到57.9 mg/L。降低啤酒中嘌呤类物质的主要方法采用高比例辅料和高浓酿造结合的酿造工艺。采用将麦芽比例降低到25%左右,麦汁浓度提高到18-20oP进行高浓酿造,使用高温回收酵母,接种酵母比例提高到2.4×107个/mL,补充0.15 mg/L的Zn2+以及提高麦汁浊度等措施,酵母能够克服渗透压和酒精毒性的影响,保证发酵的顺利进行。发酵结束后,10oP啤酒中的嘌呤类物质含量降低到30 mg/L左右。初步研究了活性炭和沸石等专一性较强的吸附剂对嘌呤类物质的吸附作用。结果表明,利用活性炭和人造沸石,可以使成品啤酒中的总嘌呤含量分别下降75 %和65 %,同时对苦味值和色度有一定的降低作用。采用优化工艺进行了15 L EBC管发酵试验,10oP啤酒中嘌呤类物质含量分别为10.5mg/L和12.1mg/L,达到预期目标,理化指标符合GB4927-2000要求。

王德良[10](2006)在《高浓度酿造的酵母管理》文中研究说明现在,许多啤酒厂通过现用的酵母菌进行高浓度发酵或超高浓度发酵来提高啤酒产量。本文主要研究了如何更有效的对酵母进行管理,特别是对污染、突变等更敏感的菌株。同时, 对生长因素、酵母耐压力、发酵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影响啤酒风味的一些因素进行重点讨论。由于高浓度酿造导致酵母的使用代数减少,本文讨论了在高浓度发酵中的酵母繁殖和贮酒过程,在不同形式的繁殖方式(如单罐/成批、双罐/半连续或连续繁殖等)中,高细胞数或加速通氧产生的酵母对发酵有不利的影响,这种现象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意。一个理想的酵母回收贮罐对防止酵母老化,提高发酵性能有利。

二、高浓发酵和酸洗对酿造酵母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浓发酵和酸洗对酿造酵母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啤酒酵母对高浓酿造条件的耐受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啤酒工业发展概况
    1.2 啤酒高浓酿造技术发展
        1.2.1 高浓酿造简介
        1.2.2 高浓麦汁制备
        1.2.3 高浓酿造对糖化工艺和发酵工艺的影响
    1.3 高浓酿造对酵母的影响
        1.3.1 高浓酿造对酵母碳源代谢的影响
        1.3.2 高浓酿造对酵母氮源代谢的影响
        1.3.3 高浓酿造对酵母风味物质产生的影响
        1.3.4 高浓酿造对酵母形态的影响
        1.3.5 高浓酿造酵母的选育
    1.4 啤酒酵母蛋白组学发展
        1.4.1 蛋白组学概念及研究内容
        1.4.2 蛋白组学主要研究技术
        1.4.2.1 双向电泳质谱(2-DE-MS)技术
        1.4.2.2 多维色谱-质谱联用(MudPIT)技术
        1.4.2.3 SELDI-TOF-MS技术
        1.4.3 蛋白组学在啤酒酵母研究中的应用
        1.4.3.1 啤酒酵母亲本的起源研究与鉴定
        1.4.3.2 不同生长发酵阶段的蛋白组学分析
        1.4.3.3 不同环境条件对啤酒酵母蛋白的影响
    1.5 本实验的研究意义及内容
        1.5.1 研究意义
        1.5.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菌种
        2.1.2 培养基
        2.1.3 试剂与药品
        2.1.4 仪器与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不同啤酒酵母发酵性能比较
        2.2.1.1 麦汁制备
        2.2.1.2 酵母扩培
        2.2.1.3 麦汁发酵
        2.2.1.4 基本发酵性能指标测定
        2.2.1.5 可发酵性糖含量测定
        2.2.1.6 乙醇及风味物质测定
        2.2.2 同种酵母不同麦汁浓度发酵性能比较
        2.2.2.1 麦汁制备
        2.2.2.2 酵母扩培
        2.2.2.3 麦汁发酵
        2.2.2.4 基本发酵性能指标测定
        2.2.2.5 α -氨基氮测定
        2.2.2.6 可发酵性糖含量测定
        2.2.2.7 乙醇及风味物质测定
        2.2.3 同种酵母二次添加碳源、氮源发酵性能比较
        2.2.3.1 麦汁制备
        2.2.3.2 酵母扩培
        2.2.3.3 麦汁发酵
        2.2.3.4 基本发酵性能指标测定
        2.2.3.5 α -氨基氮测定
        2.2.3.6 可发酵性糖含量测定
        2.2.3.7 乙醇及风味物质测定
        2.2.4 啤酒酵母蛋白组学分析
        2.2.4.1 麦汁制备
        2.2.4.2 酵母扩培
        2.2.4.3 麦汁发酵
        2.2.4.4 细胞破碎
        2.2.4.5 蛋白提取与纯化
        2.2.4.6 样品定量
        2.2.4.7 水化上样
        2.2.4.8 胶条平衡
        2.2.4.9 SDS-PAGE凝胶电泳
        2.2.4.10 染色及脱色
        2.2.4.11 数据分析及蛋白鉴定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3.1 不同啤酒酵母发酵性能比较
        3.1.1 菌体干重
        3.1.2 CO_2失重
        3.1.3 表观发酵度
        3.1.4 可发酵性糖含量测定
        3.1.5 乙醇及风味物质测定
        3.1.6 小结
    3.2 同种酵母不同麦汁浓度发酵性能比较
        3.2.1 菌体干重
        3.2.2 CO_2失重
        3.2.3 表观发酵度
        3.2.4 α -氨基氮测定
        3.2.5 可发酵性糖含量测定
        3.2.6 乙醇及风味物质测定
        3.2.8 小结
    3.3 同种酵母二次添加碳源、氮源发酵性能比较
        3.3.1 菌体干重
        3.3.2 CO_2失重
        3.3.3 表观浓度及表观发酵度
        3.3.4 α -氨基氮测定
        3.3.5 主要糖含量测定
        3.3.6 乙醇及风味物质测定
        3.3.7 小结
    3.4 啤酒酵母蛋白组学分析
        3.4.1 添加蛋白酶抑制剂PMSF对蛋白提取的影响
        3.4.2 破碎材料对酵母破碎效果的影响
        3.4.3 不同蛋白提取方法比较
        3.4.4 对数期蛋白组学分析
        3.4.5 稳定期蛋白组学分析
        3.4.6 小结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2)基于细胞壁多糖组成的压力耐性啤酒酵母的选育(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啤酒发酵概述
        1.1.1 啤酒酵母在发酵中应对的压力
        1.1.2 发酵环境中的压力对啤酒酵母的影响
    1.2 提高酵母抗压性能研究进展
    1.3 酵母细胞壁的研究进展
        1.3.1 酵母细胞壁结构
        1.3.2 酵母细胞壁功能
        1.3.3 酵母细胞壁与酵母抗压性能
    1.4 立题背景及意义
    1.5 研究思路及内容
        1.5.1 研究思路
        1.5.2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菌种和主要培养基
        2.1.1 实验中的菌种
        2.1.2 主要培养基
    2.2 主要试剂和仪器
    2.3 主要实验
        2.3.1 紫外线诱变
        2.3.2 米卡芬净抗性菌株的平板分离
        2.3.3 初筛菌株的耐压性能评价
        2.3.4 RT-PCR 分析菌株关键基因的表达差异
    2.4 主要分析方法
        2.4.1 酵母细胞壁提取及酸水解方法
        2.4.2 细胞壁多糖高效液相分析方法
        2.4.3 酵母细胞大小的测定方法
        2.4.4 高浓发酵效率测定方法
        2.4.5 啤酒风味物质的气相检测方法
        2.4.6 酵母细胞存活率及活性的检测方法
        2.4.7 酵母胞内海藻糖含量的测定方法
        2.4.8 酵母胞内甘油含量测定方法
        2.4.9 蛋白酶 A 含量测定方法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3.1 基于细胞壁组成的压力耐受啤酒酵母的筛选
        3.1.1 紫外线诱变
        3.1.2 米卡芬净抗性菌株的筛选
        3.1.3 压力耐性菌株的筛选
    3.2 优选菌株的细胞壁分析
        3.2.1 细胞壁多糖组分分析
        3.2.2 细胞壁电镜观察
    3.3 优选菌株的发酵性能分析
        3.3.1 发酵效率分析
        3.3.2 啤酒主要风味物质组成分析
        3.3.3 发酵结束细胞活性分析
        3.3.4 发酵结束细胞海藻糖和甘油含量分析
        3.3.5 发酵结束细胞释放蛋白酶 A 含量分析
    3.4 优选菌株的关键基因 RT-PCR 分析
        3.4.1 优选菌与原菌在正常条件下的基因表达
        3.4.2 优选菌与原菌在 10%乙醇(v:v)压力下的基因表达
        3.4.3 优选菌与原菌在 1 mol·L~(-1)NaCl 压力下的基因表达
主要结论和展望
    主要结论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3)预处理方法对甜高粱茎秆汁液及残渣乙醇发酵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燃料乙醇的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乙醇生产原料
        1.2.2 乙醇的制备方法
        1.2.3 乙醇生产存在的问题
        1.2.4 燃料乙醇研究现状
    1.3 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1.3.1 课题研究的意义
        1.3.2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3.3 课题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二章 添加甲酸与壳聚糖贮存甜高粱茎秆汁液的研究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原料
        2.2.2 汁液储存实验设计
        2.2.3 乙醇发酵条件
        2.2.4 分析测试方法
        2.2.5 公式定义
        2.2.6 统计分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储存期间甜高粱茎秆汁液还原糖含量的变化
        2.3.2 储藏期间甜高粱茎秆汁液中总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
        2.3.3 储藏后汁液的乙醇发酵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预处理甜高粱茎秆汁液制取乙醇反应动力学的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甜高粱茎秆汁液及壳聚糖溶液
        3.2.3 酵母菌种及活化
        3.2.4 澄清处理单因素试验及响应面优化试验设计
        3.2.5 动力学参数及模型建立
        3.2.6 分析测试
        3.2.7 统计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壳聚糖澄清甜高粱茎秆汁液参数单因素研究
        3.3.2 壳聚糖预处理甜高粱茎秆汁液参数优化及验证
        3.3.3 预处理后及对照的汁液性质及乙醇发酵情况比较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影响甜高粱茎秆汁液乙醇发酵的微量元素的筛选及添加量优化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甜高粱茎秆汁液
        4.2.2 微生物及培养条件
        4.2.3 乙醇发酵条件
        4.2.4 分析方法
        4.2.5 实验设计和优化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基于 Plackett-Burman 设计筛选对乙醇产率有显着影响的微量元素
        4.3.2 单因素试验结果
        4.3.3 基于 Box-Behken 设计优化微量元素的添加量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甜高粱茎秆汁液与籽粒糖化液混合发酵研究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原料及预处理过程
        5.2.2 微生物菌种
        5.2.3 液化酶和糖化酶
        5.2.4 籽粒液化和糖化过程
        5.2.5 乙醇发酵
        5.2.6 分析测试方法
        5.2.7 公式计算
        5.2.8 统计分析
        5.2.9 实验设计
    5.3 结果与讨论
        5.3.1 甜高粱茎秆籽粒与汁液以及糖化液的主要成分分析
        5.3.2 甜高粱籽粒淀粉生料液化条件的单因素研究
        5. 3.3 液化条件优化及验证
        5.3.4 甜高粱籽粒淀粉糖化条件的单因素研究
        5.3.5 糖化条件优化及验证
        5.3.6 甜高粱籽粒淀粉糖化液与茎秆汁液共发酵的研究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五种预处理方法对提高甜高粱茎秆残渣酶水解能力及乙醇发酵的影响
    6.1 引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原材料
        6.2.2 预处理过程
        6.2.3 酶试验及水解过程
        6.2.4 酵母的培养及水解液的批次发酵
        6.2.5 分析方法
        6.2.6 统计分析
    6.3 结果与讨论
        6.3.1 甜高粱茎秆原料主要成份及表观变化分析
        6.3.2 预处理前后甜高粱茎秆残渣主要成分变化
        6.3.3 酶水解过程中糖分含量的变化
        6.3.4 不同预处理方法对甜高粱茎秆残渣水解及后续发酵的影响
        6.3.5 扫描电镜照片分析
        6.3.6 傅立叶红外光谱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主要结论、创新点及后续工作展望
    7.1 本文主要结论
    7.2 本文主要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目录
上海交通大学学位论文答辩决议书

(4)高耐性啤酒酵母的选育及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啤酒的研究发展史
        1.1.1 啤酒的历史由来及背景
        1.1.2 中国啤酒的发展阶段
        1.1.3 啤酒生产技术简介
        1.1.4 啤酒的基本分类
        1.1.5 我国啤酒行业发展的状况
        1.1.6 国外与国内啤酒在中国内的发展状况
        1.1.7 中国啤酒的发展趋势
        1.1.8 中国啤酒现阶段问题
        1.1.9 啤酒对环境污染自身改善
        1.1.10 超高浓酿造技术及当今的研究进展
        1.1.11 国内超高浓酿造的发展过程及现状
        1.1.12 国外超高浓酿造现状及差别
        1.1.13 高浓酿造稀释方法
        1.1.14 啤酒厂中超高浓酿造的糖化及煮沸过程控制
        1.1.15 啤酒厂中超高浓酿造的发酵过程控制
        1.1.16 啤酒厂中超高浓酿造稀释水处理过程的工艺控制
        1.1.17 糖浆在啤酒超高浓酿造中的应用进展
        1.1.18 超高浓酿造啤酒酵母的性质
    1.2 本文立题背景和意义
    1.3 课题研究思路、主要内容和研究目的
第二章 高耐性啤酒酵母的选育与小试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主要原料
        2.2.2 主要试剂
        2.2.3 仪器设备
        2.2.4 实验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啤酒酵母的初步分离纯化
        2.3.2 耐渗杜氏管试验
        2.3.3 耐酒精杜氏管试验
    2.4 本章小节
第三章 高耐性啤酒酵母理化性质的测定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主要原料
        3.2.2 主要试剂
        3.2.3 仪器设备
        3.2.4 实验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高耐性啤酒酵母在不同麦汁浓度培养基下的菌落形态
        3.3.2 高耐性啤酒酵母在不同麦汁浓度下培养的镜下形态
        3.3.3 高耐性啤酒酵母在不同浓度麦汁中生长曲线的测定
        3.3.4 高耐性啤酒酵母在不同浓度麦汁中死亡率测定
        3.3.5 高耐性啤酒酵母灭死温度的测定
        3.3.6 高耐性啤酒酵母在不同浓度麦汁中凝聚性测定
        3.3.7 高耐性啤酒酵母在不同浓度麦汁中发酵过程中CO_2失重的测定
        3.3.8 高耐性啤酒酵母在不同浓度麦汁极限发酵后发酵度的测定
        3.3.9 高耐性啤酒酵母对不同浓度麦汁极限发酵后酒精度的测定
        3.3.10 高耐性啤酒酵母对不同浓度麦汁a-氨基氮同化率的测定
    3.4 本章小节
第四章 高耐性啤酒酵母超高浓发酵后风味物质分析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4 本章小节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5)从糖蜜酒精成熟醪酵母中提取β-1,3-葡聚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论文的选题背景
        1.1.1 用糖蜜生产酒精的工艺流程
        1.1.2 糖蜜酒精废液的危害和治理技术
        1.1.3 酒精成熟醪回收废酵母新工艺
        1.1.4 酒精废酵母高附加值产品研究开发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2.1 成熟醪固液分离工艺研究综述
        1.2.2 酒精废液回用技术研究综述
        1.2.3 酵母抽提物的研究综述
        1.2.4 酵母β-1,3-葡聚糖及研究综述
        1.2.5 酒精酵母的综合利用研究综述
    1.3 课题的研究意义和研究内容
        1.3.1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2 课题的工艺流程
        1.3.3 课题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糖蜜酒精成熟醪回收废酵母新工艺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和方法
        2.2.1 原料
        2.2.2 试剂
        2.2.3 仪器
        2.2.4 实验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成熟醪回收废酵母工艺条件的确定
        2.3.2 酵母泥化学洗涤工艺条件的确定
        2.3.3 酵母质量检测结果
    2.4 本章小节
第三章 新工艺废液回用实验
    3.1 引言
    3.2 材料和方法
        3.2.1 原料
        3.2.2 试剂
        3.2.3 仪器
        3.2.4 实验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新工艺酒精废液成分测定与比较
        3.3.2 新工艺废液回用试验结果
        3.3.3 酵母泥洗涤废液①回用试验结果
    3.4 本章小节
第四章 从酒精酵母中提取β-1,3-葡聚糖工艺的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和方法
        4.2.1 原料
        4.2.2 试剂
        4.2.3 仪器
        4.2.4 实验原理与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提取工艺路线的确定
        4.3.2 制备酵母抽提物工艺条件优化
        4.3.3 制备β-1,3-葡聚糖最佳工艺条件优化
        4.3.4 响应面分析优化工艺条件提高β-1,3-葡聚糖的纯度
        4.3.5 产品成分检测与比较
    4.4 本章小节
第五章 酵母多糖产品分析鉴定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剂
        5.1.2 仪器
        5.1.3 实验方法
    5.2 结果与讨论
        5.2.1 理化性质分析
        5.2.2 初步纯度测定
        5.2.3 单糖组分分析
        5.2.4 分子结构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酒精酵母深加工经济效益分析
    6.1 新工艺对现有工艺的影响效应分析
        6.1.1 正面效应
        6.1.2 负面效应
    6.2 经济效益分析
        6.2.1 计算基准
        6.2.2 增加年产值
        6.2.3 年总成本
        6.2.4 工程投资估算
        6.2.5 经济效益分析图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6)高麦芽糖糖浆在啤酒高浓酿造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与国际啤酒工业的差距
    1.3 国内外高麦芽糖浆用于高浓酿造的研究进展
        1.3.1 高浓酿造的发展历史
        1.3.2 高麦芽糖浆在啤酒高浓酿造中应用的研究历史
        1.3.3 麦芽糖浆在啤酒高浓酿造中的优劣点
        1.3.4 使用糖浆的高浓麦汁的制备
        1.3.5 糖化过程控制
        1.3.6 高浓酿造的啤酒酵母
        1.3.7 发酵工艺
        1.3.8 稀释水工艺
        1.3.9 啤酒风味
    1.4 立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5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高浓酿造用高麦芽糖糖浆的质量控制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主要原料
        2.2.2 主要仪器
        2.2.3 主要分析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糖浆指标及对麦汁、发酵液的影响
        2.3.2 品尝结果
    2.4 结论
第三章 高麦芽糖糖浆对啤酒高浓酿造大生产的影响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主要原料
        3.2.2 主要仪器
        3.2.3 实验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原料指标
        3.3.2 糖浆对麦汁指标的影响
        3.3.3 不同辅料麦汁对酵母的影响
        3.3.4 不同辅料对发酵过程的影响
        3.3.5 成品啤酒理化质量及口感
        3.3.6 成品啤酒保质期
    3.4 结论
第四章 啤酒高浓酿造大生产中高麦芽糖糖浆的使用比例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方法
        4.2.3 主要分析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麦汁分析结果
        4.3.2 发酵液分析结果
        4.3.3 成品酒分析结果
        4.3.4 成本分析
    4.4 结论
主要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7)高浓酿造稀释水对啤酒质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概述
        1.1.2 高浓酿造技术及酿造水
        1.1.3 高浓酿造后稀释及稀释水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 立题依据及意义
    1.4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水中主要离子对啤酒风味的影响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主要材料与试剂
        2.2.2 主要仪器
        2.2.3 主要分析方法
        2.2.4 感官品评实验
    2.3 结果与分析
        2.3.1 不同稀释酒样的品评
        2.3.2 样品中有机酸、高级醇、酉旨和无机离子的主成分分析
        2.3.3 回归分析
        2.3.4 稀释水制备方式的选择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调节后稀释水在啤酒酿造中的应用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主要材料
        3.2.2 主要分析方法
        3.2.3 实验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调节前后稀释水中各指标分析
        3.3.2 成品啤酒的品评
        3.3.3 调节前后稀释水对成品啤酒质量的影响
        3.3.4 8°P成品啤酒较佳离子含量范围的确定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反渗透法与离子交换法对水质处理的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主要原料和试剂
        4.2.2 主要仪器
        4.2.3 分析方法
        4.2.4 实验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深井水与处理后水中的指标
        4.3.2 反渗透法和离子交换法处理水成本核算
        4.3.3 水处理稳定性实验
        4.3.4 反渗透法处理水注意事项
    4.4 本章小结
主要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8)新疆野生酵母的物种多样性及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酵母菌分类研究史
    1.3 酵母菌分类学方法的发展
        1.3.1 经典分类学方法
        1.3.2 化学分类学方法
        1.3.3 分子分类学方法
    1.4 酵母菌对于人类的利与弊
    1.5 我国酵母菌的分类研究现状
    1.6 本论文的立题依据与立题意义
第2章 新疆野生酵母的物种多样性
    2.1 引言
    2.2 材料和方法
        2.2.1 菌样来源
        2.2.2 培养基
        2.2.3 主要试剂
        2.2.4 主要仪器
        2.2.5 酵母菌分离
        2.2.6 形态学鉴定
        2.2.7 基因组DNA 提取
        2.2.8 基因组电泳检测
        2.2.9 PCR 扩增
        2.2.10 PCR 产物的电泳检测
        2.2.11 序列测定及系统发育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基因组 DNA 提取及 26Sr DNA D1/D2 区扩增
        2.3.2 吐鲁番地区的酵母菌
        2.3.3 吐鲁番地区酵母菌的优势属及优势种
        2.3.4 喀什地区的酵母菌
        2.3.5 喀什地区酵母菌的优势属及优势种
        2.3.6 吐鲁番地区与喀什地区酵母菌多样性对比
        2.3.7 新疆各地酵母菌的种类构成
    2.4 讨论
第3章 新疆部分菌株的基本生物学特性评价
    3.1 引言
    3.2 材料和方法
        3.2.1 供试菌株
        3.2.2 主要培养基
        3.2.3 主要试剂
        3.2.4 主要仪器
        3.2.5 糖发酵试验
        3.2.6 耐温试验
        3.2.7 耐糖试验
        3.2.8 耐NaCl 试验
    3.3 结果与分析
        3.3.1 供试菌株细胞油镜照片
        3.3.2 供试菌株的糖发酵能力
        3.3.3 供试菌株的最高生长温度
        3.3.4 供试菌株的葡萄糖耐受能力
        3.3.5 供试菌株的耐NaCl 能力
    3.4 讨论
第4章 两株产果香菌株的鉴定及香味成分分析
    4.1 引言
    4.2 材料和方法
        4.2.1 菌株
        4.2.2 培养基
        4.2.3 主要试剂
        4.2.4 主要仪器
        4.2.5 菌株的常规鉴定
        4.2.6 DNA 提取和PCR 扩增及分析
        4.2.7 气质联用样品的制备
        4.2.8 GC/MS 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形态学鉴定
        4.3.2 生理生化鉴定
        4.3.3 26S rDNA D1/D2 区序列分析
        4.3.4 样品的GC/MS 分析
    4.4 讨论
总结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9)低嘌呤类物质啤酒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嘌呤类物质的生物化学特征
    1.2 人体的嘌呤类物质代谢和痛风
    1.3 啤酒中嘌呤类物质的研究进展
    1.4 立题背景、意义与来源
    1.5 课题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
2 反相离子对色谱测定啤酒中嘌呤类物质方法的建立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4 本章小结
3 影响啤酒中嘌呤类物质含量的因素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4 本章小结
4 降低嘌呤类物质的方法研究Ⅰ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4 本章小结
5 降低嘌呤类物质的方法研究Ⅱ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4 本章小结
6 主要结论和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申请专利清单

四、高浓发酵和酸洗对酿造酵母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啤酒酵母对高浓酿造条件的耐受性研究[D]. 郭璇. 大连工业大学, 2016(02)
  • [2]基于细胞壁多糖组成的压力耐性啤酒酵母的选育[D]. 李欣儿. 江南大学, 2014(02)
  • [3]预处理方法对甜高粱茎秆汁液及残渣乙醇发酵的影响[D]. 曹卫星. 上海交通大学, 2012(03)
  • [4]高耐性啤酒酵母的选育及其性能研究[D]. 凌猛. 大连工业大学, 2012(04)
  • [5]从糖蜜酒精成熟醪酵母中提取β-1,3-葡聚糖的研究[D]. 魏涛. 广西大学, 2008(01)
  • [6]高麦芽糖糖浆在啤酒高浓酿造中的应用[D]. 包莹. 江南大学, 2008(04)
  • [7]高浓酿造稀释水对啤酒质量的影响[D]. 凌峰. 江南大学, 2008(04)
  • [8]新疆野生酵母的物种多样性及利用研究[D]. 王庆国. 山东轻工业学院, 2007(01)
  • [9]低嘌呤类物质啤酒的研究[D]. 林先军. 江南大学, 2006(02)
  • [10]高浓度酿造的酵母管理[J]. 王德良. 啤酒科技, 2006(01)

标签:;  ;  ;  ;  ;  

高浓度发酵和酸洗对啤酒酵母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