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智能推理的虚拟现实研究

基于智能推理的虚拟现实研究

一、基于智能推理的虚拟现实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赵丽倩[1](2021)在《移动边缘云中智能应用的能量感知推理卸载》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各种人工智能(AI)应用不断地融入现实生活中并受到了日益广泛的关注,由深度神经网络(DNN)驱动的AI智能应用已经成功应用于许多现实领域。本文所研究是由DNN驱动的人工智能应用推理请求在5G移动边缘云(MEC)中的任务卸载策略问题,目的是在满足应用程序严格的延迟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多的处理DNN推理请求,以提高移动设备、基站和边缘服务器的能源效率。随着各种AI智能应用对精度、速度和能耗要求的提高,DNN模型的层数和神经元的数量也迅速增加,因此不仅需要大量的计算资源来对DNN模型进行训练,并且由于AI应用对时延的严格要求,同时也需要大量的计算资源来执行一个已经训练好的DNN模型。目前,针对DNN模型训练和推理过程中日益增长的资源需求,通常由具有最先进GPU的大规模数据中心来实现。但是,由于网络带宽的限制以及动态环境的不确定性,采用大规模数据中心来进行DNN模型的训练和推理往往会违反用户的延迟要求。随着移动边缘计算和5G技术的发展,为DNN驱动的AI应用程序在边缘侧的处理提供了新的可能性。由DNN驱动的AI应用程序所使用的数据集通常分布在不同的地理位置上,通过离用户更近的基站和无线接入点向用户提供高效的计算和存储等服务,从而有效降低用户的计算时延和能耗,提高整个网络的资源利用率。因此,边缘计算技术的发展无疑成为加速DNN应用处理的推动力。在移动边缘云中,DNN的推理过程是由DNN驱动的应用程序处理的一个基本过程,称为“推理”,即基于移动设备中新生成的图像或视频数据去执行一个预先训练好的DNN的过程。在本文所研究的推理任务卸载问题中,不仅需要对推理任务进行划分,以实现端边协同推理,而且还需要根据任务的延迟要求以及基站和边缘服务器的能源效率为当前的子任务选择合适的基站进行卸载处理。本文首先将推理任务卸载问题进行数学建模,并针对该问题提出了精确和近似解。除此之外,文中还研究了推理请求任务的动态卸载问题,并设计了可以根据当前环境状态自适应动态调整的在线算法。最后,通过大规模的模拟实验和真实环境下的实验床对所提出算法的性能进行了评估。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所提出算法的性能优于所对比的同类参考文献中的其他启发式算法。

任沛[2](2021)在《协同计算环境中移动Web增强现实服务提供技术研究》文中认为随着5G网络和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增强现实作为一种全新的计算机视觉技术,以其独特的交互体验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尤其是基于移动Web的实现方案有效避免了传统基于专用设备的AR应用实现方式面临的设备价格高、移动性差的问题和基于移动App的AR应用实现方式面临的服务跨平台提供难的问题,为AR技术的大规模推广和应用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同时,5G网络采用了全新的设计思路,为移动Web AR的服务质量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但是,分布式环境下计算设备的异构性和通信网络的动态性给移动Web AR系统中资源的管理和调度带来了新的挑战。因此,在5G网络中针对移动Web AR高效的服务提供机制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与应用价值。本文通过对移动Web AR系统的分析与设计,利用“端边云”分布式资源协同调度的优势,从而满足了移动用户对于服务质量的要求和服务提供商对于部署成本的要求。本文将主要从“如何实现分布式协同计算”、“如何利用分布式结构提高多人移动Web AR系统效率”以及“如何协同分布式边缘网络系统资源”三个方面展开研究。主要内容及贡献如下:·针对5G网络下分布式神经网络计算任务的划分问题,本文首先通过对神经网络的结构重新设计并添加了额外的分支结构,从而为其提供了可动态调节的推理能力。简单的输入样本因此能够提前结束推理过程,从而提升了推理效率,降低了由于冗余计算造成的资源浪费。同时,通过对神经网络各层的推理时延与能耗属性进行分析,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强化学习的计算卸载算法以执行DNN任务的分布式划分决策,以实现计算任务的灵活调度。与现有的技术相比,本文提出的方法能够有效支持计算任务的细粒度弹性划分,对于提升用户体验、降低移动设备能耗具有重要的意义。·针对当前多人AR应用解决方案面临的效率低、性能差的问题,本文提出并实现了面向5G网络分布式环境下的多人协作式服务提供框架Edge ARX5。该框架通过改进集中式的通信机制,能够借助边缘服务器和D2D通信技术进行用户间交互信息的同步。此外,为了解决边缘系统计算效率低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基于预测的运动感知的调度机制,以实现自适应的AR关键帧的选择。同时,本文进一步通过借助D2D通信技术将轻量化的特征提取操作分流到用户周围的移动设备中执行,从而有效缓解了 AR服务初始化时间长的问题。通过合理调度各类计算与通信资源,Edge ARX5能够有效提升多人移动Web AR应用系统效率与服务质量。·针对“端边云”框架中边缘系统分布式资源管理和移动Web AR服务协同的问题,本文首先通过设计边缘节点的定位机制,从而为边缘网络的动态管理提供了基础,并进一步提出了基于动态哈希技术的AR服务查询请求负载均衡机制和基于最大堆技术的AR计算卸载负载均衡机制,以解决边缘系统中负载分布不均的问题。此外,针对移动Web AR应用的服务接入特性,本文还为分布式边缘系统设计了相应的服务迁移机制,以满足AR用户移动性的需求,解决AR服务的连续提供的问题。实验结果表明,通过对边缘系统资源的有效管理,能够进一步提高AR的服务质量和用户体验。

张晟博[3](2021)在《知识图谱驱动的发动机AR辅助维修技术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发动机作为汽车的核心部件,具有类型繁多,结构复杂、零部件数量多等特点,其维修是汽车维修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在发动机故障维修工作中,存在故障原因查找困难、零部件结构认知不准确、维修操作过程不规范、维修效率低等问题,仅依靠维修人员的维修经验和查询维修手册等传统方法很难保证发动机故障准确高效的维修需求。目前针对发动机故障维修主要依靠电脑诊断软件故障和维修人员依据故障现象和经验查找硬件故障这两种方式,而在使用其他技术辅助发动机故障维修方面的研究很少,不能很好的解决发动机故障维修操作不规范且效率低的问题。本文以发动机为研究对象,针对发动机故障原因查找困难,构建了发动机故障维修知识图谱,实现了维修数据的统一结构化表示,为故障原因的查找和维修资源的推送提供了数据支撑;针对发动机维修过程零部件结构认知困难和操作不规范,研究了用AR技术辅助维修人员解决发动机故障的方法,保证故障维修的规范性和高效性;并综合知识图谱和AR技术设计开发了发动机故障辅助维修系统。首先,对发动机故障检修过程产生的大量维修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再通过知识抽取、知识融合、知识加工等技术构建发动机故障维修知识图谱,实现对维修数据的统一结构化表示;然后,以构建的发动机故障维修知识图谱为基础,通过子图匹配、相似度计算等过程实现对发动机故障的维修方法检索,并基于知识图谱中维修工具本体模型,研究了对发动机维修过程中所需维修工具的匹配推送方法;接着,针对AR辅助维修过程所需的关键技术,研究了基于ORB和KLT算法的发动机故障维修虚拟模型三维跟踪注册方法,具体包括特征点检测、特征描述、特征点匹配跟踪等实现故障维修虚拟场景与真实世界的三维跟踪注册,并完成了对辅助维修过程中的虚实融合显示和人机交互方式的设计;最后,以发动机空气滤清器故障维修为例,搭建了发动机故障辅助维修系统,实现了故障检索、维修步骤推送,维修过程AR展示等功能,验证了所提方法的可行性和实用性。本论文的研究方法为发动机故障维修提供了新的思路,对提高发动机故障准确高效的维修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为其他领域设备的辅助维修过程提供了借鉴经验。

潘佳卉,孙序慧,袁媛[4](2021)在《基于VR/AR技术的智能禁毒推送平台设计》文中认为本文提出通过CBR系统对教育对象所需教育目标虚拟场景进行智能决策,从而向服务端智能推送虚拟现实场景;同时通过反复对教育对象有关毒品教育信息的采集对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交互场景进行递归运算,不断更新毒品教育信息库,使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场景不断地趋近教育对象所需的教育目标,从而达到精准化的禁毒教育目标。

张潇[5](2020)在《基于矩阵半张量积方法的逻辑动态系统控制及其在对策问题中的应用》文中指出本文以矩阵半张量积为工具,以逻辑动态系统的代数状态空间表示为方法,研究人工智能中智能推理与智能决策的几个理论与具体决策问题的解法.首先研究逻辑动态系统的两个基础理论问题,然后将逻辑动态系统的建模与控制应用到智能规划和博弈这两类决策问题中.依照着名的人工智能先驱——Herbert Alexander Simon教授提出的理性决策步骤,本文依次对决策过程的信息获取、策略设计、策略选择以及策略实施四个阶段中几个代表性的问题使用矩阵半张量积方法进行研究,得到了若干结果,为智能推理与智能决策提供了基于控制方法的理论依据.由于逻辑动态系统的理论研究和它在决策问题中的应用仅仅处于发展的前期阶段,基于矩阵半张量积方法的控制与决策仍具有无限的潜力和广阔的探索空间,因此值得进一步的探讨与挖掘.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研究布尔控制网络的输出跟踪(输出调节)问题.首先提出控制吸引子(控制不动点与控制极限环)的概念,同时给出计算给定状态集含有的控制吸引子的公式.其次证明给定状态集的最大控制不变子集是该状态集里可以通过有限步控制,在每一次更新后依然属于该状态集的条件下,能最终控制到控制吸引子的状态所组成的集合.之后构建一个辅助系统,该系统结合了原有的布尔控制网络和参考系统.使用最大控制不变子集,基于辅助系统的集合能控性方法,得到一个易于验证的输出跟踪问题可解的充分必要条件.对于可解的输出跟踪问题,分别给出开环控制序列与闭环控制反馈增益矩阵的设计方法,令原网络在最短时间内完成对参考系统的输出跟踪.·研究布尔控制网络的能观性与可重构性判据.通过构造一个辅助系统,把原布尔控制网络“状态对”的控制转化为辅助系统状态的控制.利用集合能控性方法与控制吸引子的概念,将原系统能观性和可重构性的验证问题等价转化为辅助系统的集合能控性问题,并借助辅助系统集合能控的条件分别给出布尔控制网络能观与可重构的判定条件以及矩阵维数不变的判定公式.·研究受限逻辑动态系统的能控性问题,给出系统能控的充分必要条件.经过分析其控制-状态禁止对,将农夫-狼-羊-白菜的渡河问题和传教士与食人族的渡河问题在逻辑动态系统的框架下建模,并转化为包含控制-状态禁止集的受限逻辑动态系统的能控性问题,然后通过系统的能控性条件得到最优解(最短步长解).·研究网络化配对问题的稳定性以及镇定问题.首先给出网络化配对问题的定义和建模,在网络化配对问题的框架下证明稳定安排的存在性并且得到安排的相关性质.其次给出一个算法以验证一个安排是否稳定,并利用逻辑动态系统的代数状态空间方法得到网络化配对问题的稳定性判据.然后采用控制来刻画现实生活中“介绍人”的作用,以达到网络化配对问题的全局集合稳定,并由此分析得到对应系统镇定的相关结果.·研究局势受限博弈,即包含非法局势的普通有限博弈.使用矩阵半张量积方法,将局势受限博弈在逻辑动态系统的框架下建模,进一步研究局势受限博弈的结构和在给定策略更新规则下的动态演化,给出判定一个局势受限博弈是否为势博弈的充分必要条件.此外,给出寻找合法局势集的方法,从而保证在找到的合法局势集下,局势受限博弈是势博弈.为使得到的结论更具应用价值,受近似势博弈概念的启发研究局势受限近似势博弈,给出局势受限博弈空间的正交分解公式,并对于包含多个可选合法局势集的局势受限博弈给出选择合法局势集的算法.·研究局势驱动虚拟对策.局势驱动虚拟对策是一类新的博弈学习算法,是经典虚拟对策的一个改进.首先给出局势驱动虚拟对策的定义.其次使用矩阵半张量积方法给出局势驱动虚拟对策的模型和更新规则,并得到最优响应下的局势驱动虚拟对策关于纳什均衡的吸收性等性质.最后给出若干仿真示例以展示局势驱动虚拟对策的优越性.

林泽斐[6](2020)在《基于在线百科的社会网络抽取及语义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基于社会网络的研究方法已被广泛应用于人文社会科学的众多领域。社会网络研究的基础是社会网络的构建,随着大数据研究的兴起,面向海量数据的社会网络自动抽取成为社会网络构建的新兴热点。社会网络抽取是指基于明确或隐含的信息,从信息源中自动抽取出社会成员及其联系的技术。在在线百科中,蕴含着海量的社会成员及其社会关系信息。如何从此类信息源中抽取出大规模社会网络,是值得探讨的一大课题。此外,社会网络构建的目的在于对所构建的社会网络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利用。近年来,将语义网技术与社会网络相结合的语义社会网络开始得到学术界的关注,借助于本体和推理引擎,语义社会网络可以具备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这有助于从社会网络中挖掘大量潜在的语义信息和社会成员联系,进而服务于学术研究。在此背景下,本研究以在线百科作为主要信息源,探索一种基于百科半结构化文本的社会网络抽取机制,在此基础上对大规模社会网络的语义化方法及其在数字人文领域的应用模式展开研究,主要的研究内容包括:(1)针对在线百科中的社会网络抽取问题,提出一种新的基于在线百科的大规模社会网络抽取方法,其主要创新点在于利用排序学习方法综合多种特征计算人物关系权重,通过估计人物生存时空来发现人物间的时空耦合关系。通过此方法,本研究首次从中文在线百科中抽取出完整的带有权重和时空信息的社会网络。(2)在对当前社会网络本体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社会网络本体MSTSN。与同类社会网络本体相比,MSTSN本体主要面向数字人文领域的社会网络构建,特别对人物所处的时空、人物的不同类型,以及人物间的不同关系类型等信息进行了细粒度的刻画。基于MSTSN本体,对在线百科中所抽取的社会网络进行实例化,形成一个大规模人物知识图谱。(3)针对人物知识图谱中的人物关系预测这一难点问题,提出一种新的知识图谱关系预测方法,该方法将关系路径和反映实体间关系的文本矩阵化,通过卷积神经网络学习与特定关系类型相关的结构和文本模式特征,在此基础上训练模型实现关系预测。对比实验结果表明,本研究提出的方法在评测数据集上的性能表现超过了主流方法的水平。(4)针对非结构化文本中的人物关系三元组抽取问题,提出一种新的中文命名实体链接方法,该方法融合了单实体消歧和多实体消歧特征,并根据不同文本长度选用不同的特征组合;同时,在传统一阶段式消歧的基础上添加了第二阶段消歧以改善消歧结果。对比实验显示该命名实体链接方法的总体性能优于当前主流同类系统的水平。(5)基于本研究所提出的MSTSN本体和所构建的人物知识图谱,阐述了四类面向数字人文研究的社会网络语义查询策略,并通过可视化方法展示各策略的执行效果。相比传统的社会网络构建策略,本研究所提出的方法可从在线百科中有效地抽取社会成员及其关系,且更加关注与社会成员相关的时空和语义信息,在人名消歧和人物关系权重算法等方面也进行了改进,这可为大规模社会网络的自动化构建研究提供理论和方法参考。通过对社会网络进行语义化处理所形成的大规模人物知识图谱,在与人文学科相关的社会网络分析系统、问答系统、知识发现系统中均具有实际应用价值,这可为探索文本挖掘和语义网技术在数字人文研究中的应用模式提供参考借鉴。

帅奕男[7](2020)在《智慧社会的司法范式转型》文中研究指明本文旨在从法治范式变革的视角研究司法的范式转换问题。“司法范式”体现的是法官默认的司法逻辑和价值取向,司法范式的变化是与法治范式的变革密切相关的。因为法治范式体现了人们对法律系统所处的社会所持有的一般看法,这种看法构成了人们的立法实践和司法实践的背景性理解。因此,本文在法治范式的语境中,对现代司法范式的基本内涵、形态演化、面临的信息化挑战及发展趋向进行探讨,提出面向智慧社会的司法范式构想。除了导论和结语外,本文共分为四章。导论部分梳理了中外学者对智慧社会司法范式转型相关问题的研究现状,介绍了选题缘由、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可能的创新之处。结语部分阐述了智慧司法与中国司法的转型策略,认为智慧司法是国家战略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法律系统内部转型革新的契机,但是需要在法治框架内把握技术介入司法领域的尺度。正文部分的内容具体如下:第一章界定了司法范式的内涵,考察了现代司法范式的形态演变,并提出司法范式演变的逻辑线索。在对司法范式的法治语境进行回顾分析的基础上,本章认为司法范式的现代性内涵包括三个方面,其一是法官立足于个人主体性对案件事实和法律适用作出的司法判断,其二是逻辑化、理性化的司法推理,其三是具有独立于司法结果之正义价值的司法程序。沿着司法范式现代性内涵的思路,本章对西方现代化进程中自由竞争阶段、福利国家阶段、安全保障国家阶段所对应的三种司法范式——形式司法、实质司法、协商司法的特征和具体内涵进行界定和阐述。自由主义范式的形式司法以服从实在法规则为特征,依赖于独立的司法权力机构通过严格的法律推理来解决具体冲突。其背景在于自由主义法治范式以形式理性为基础,通过理性经济人的假定和规则至上的信念来构架其制度体系,法律的一般化和体系化意味着法官需要在普遍性的法律原则或法律规则中寻找“决定性意义的原因”,以严密而精准的逻辑方法进行司法判断。福利国家法治的实质司法以目的导向推理为特征,司法权越来越多地介入到政府政策的形成过程中,司法程序也从关注形式公正转向关心实质公正。其背景在于自由竞争下生产和资本的集中化加强了垄断性资本的力量,经济权力、物质财产和社会状况的不平等与日剧增,自由主义法治所带来的国家与社会、政治与法律的分离以另一种方式走向整合,福利国家的实质法逐渐地导向了社会角色和社会地位,并在司法领域表现为法律判断和道德判断的整合。程序主义法治范式背景下的协商司法以沟通保障的司法程序为特征,表现为通过建立平等自由的对话空间以促进司法主体间协商沟通,进而达成共识。其背景在于法律结构和科层结构难以应对国家干预过于密集所带来的社会复杂情势,面向实质平等的权利保障也在一定程度上侵害了个人自主性的实现,这促使法律和司法转向通过组织规范和程序规范实现社会整合。司法范式的演化动力一方面来自于外部的社会条件变化,新的社会结构和组织原则通过制度化吸收到基本的法律结构中,进而影响司法的价值取向;另一方面来自于司法实践的内部反思,司法系统也在纠纷解决中不断探索如何通过方法的运用、制度的设计,更好的促进司法正义的实现。第二章考察了司法范式面临的信息化挑战。信息时代的到来正在改变传统的社会结构和组织原则,计算机、互联网与大数据的结合不仅消解了理性思辨在知识生产和权力架构中的话语地位,而且对围绕能量与物质构建起来的现代法治秩序带来冲击。在这个过程中,司法作为法治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以及“微观社会矛盾纠纷的灵敏显示器和社会治理状态的预警机”,首当其冲的感受到社会信息化与建构理性碰撞磨擦的冲击力。这就使得现代司法范式在信息化背景下面临着三重挑战:其一是双重空间对既有司法裁判规则和场域形成的冲击,其二是平台治理对国家法律的中心主义和司法至尊的地位的消解,其三是司法智能化对以法学专业知识为基础的现代司法理念带来的挑战。第三章分析了司法范式的智慧化转型趋向。随着技术对社会解析的不断加深,物理时空发展起来的司法理念与司法制度难以应对“微粒社会”的高速数字化进程,新的知识力量深度的参与到司法权力的运作之中。在司法规则方面,实体性规则和程序性规则被转化为计算机化的表达形式,甚至直接以代码生成规则,通过算法和程序设计实现自动化规制。在司法裁判方面,智能系统为各类案件提供“定制化”的证据指引、类案推送以及评估预测,使裁判结果更加具有连续性、一致性和可预见性,呈现出程式化的算法决策趋向。在司法过程方面,司法运作的场域逐渐从“广场式”“剧场式”的物理空间结构转向远程审理、人机交互、个性定制的多维立体空间,呈现出分众在线的场景化运作趋势。在司法服务方面,依托诉讼服务平台,精准定位、智能预判的个性化的诉讼指导增加了公众与司法部门的黏性,提供了更加有效和便捷的“接近正义的方式”。与此同时,新兴技术力量与司法权力运作的结合也指向了一个全景敞视的可以精细识别不同苦乐场景的智能控制机制,我们需要在新的法治框架中对司法范式进行设想和探讨。第四章提出面向智慧社会的司法范式构想。现代法治范式的研究与现代性社会转型有着本质上的勾连,是一种与现代性社会转型密切相关、对现代性进行智性反思的法律知识形态的变化。本章吸收了现代法治理论中的反思要素,并与社会学的反思性理论进行勾连,对法律与社会特性进行“双向阐释”,提出面向后现代的智慧法治范式,并在这种新型法治范式中塑造司法范式的形态。首先,为智慧时代的司法价值注入数字正义的内涵,使其内在的反映信息社会资讯化、符号化的思考和行为方式。其次,充分意识到智慧司法中人脑决策与智能决策之间的协同关系,推动演绎逻辑与计算知识的融合运用,使司法逻辑内在地反映双重空间、人机混合、算法主导时代的行为规律和新型法律关系。最后,通过数据、平台与司法活动参与者之间的互动,司法应突破仅仅被理解为是一种事后救济手段的设定,发挥纠纷预防的社会治理功能,应对智慧社会的风险和变化。

教育部[8](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郝琳琳[9](2020)在《人工智能技术在公共图书馆导视系统中的应用 ——以南昌大学图书馆为例》文中提出21世纪是技术高速发展时期,技术为人们带来更多的便利,人们对技术产品也越加依赖。目前人工智能技术(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作为一项新兴技术已经被应用到各个行业,例如教育、金融、医疗等方面。人工智能技术包括大数据、计算机视觉、语言识别、自然语言处理、机器学习五大部分,[1]人工智能技术的强大,催生了各种智能产品。图书馆导视系统作为图书馆的基础设施,在图书馆信息提供上尤为重要,图书馆导视系统重点在于传递复杂的信息、空间之间的关系、图形表现、色彩搭配等。传统的导视系统主要通过二维的表现形式展现给用户,利用静态媒介导视牌向用户传递信息。但目前在人工智能技术的加持下,出现了许多新产品,例如,2017年Google发布了人工智能应用Google Lens,通过扫描街景,出现了位置的具体信息。它能够实时识别用户智能手机相机所拍摄的物品,并提供与其关联的信息,这意味着人机交互打破原有的二维的表现形式,从而转为三维立体的呈现方式且产生了虚拟现实艺术。人工智能技术的出现一方面能够弥补传统导视系统的缺陷,另一方面虚拟现实能够带给用户沉浸式互动体验。本文对人工智能技术如何在图书馆导视系统中应用进行了研究,当计算机设备将不仅仅依赖于命令、图形界面进行人机交互,人工智能技术可以用更隐形、更自然的方式与用户交互,这样的用户界面被称为“自然用户界面”(Natural User Interface,NUI)。[2]NUI提倡用户不需要进行学习,也不需要鼠标和键盘的操控,这值得我们深入探求其中的价值意义。充分理解人工智能技术下的图书馆导视系统可以带给用户多种的交互体验,能够帮助我们利用好这一技术,带给用户更加人性化的体验,为该领域的研究添砖加瓦。

郭延龙[10](2020)在《技术人工物设计伦理转向研究》文中认为技术人工物是通过技术实践活动而生成的存在物。1993年兰德尔·迪珀特(Randall Dipert)最早关注该主题,1998年前后荷兰技术哲学家克洛斯(Peter Kroes)和梅耶斯(Anthonie Meijers)将其发展为成熟的研究范式。现阶段,技术人工物的功能与伦理价值的失衡、价值与责任的复杂关系、多元化的伦理治理等问题涌现,迫切需要对技术人工物设计伦理转向问题进行系统地探究。本研究旨在通过技术现象学还原法、归纳与演绎法等方法,探析技术人工物设计伦理转向背后的哲学基础、“物律”设计方式以及技术治理路径。具体研究内容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第一,对技术人工物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进行了论述,并针对技术人工物设计伦理转向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提出了研究设计思路、技术路线和创新之处。第二,对技术人工物设计伦理的相关概念进行词源、内涵和外延的界定,以唐·伊德(Don Ihde)“人-技术”关系理论、拉图尔(Latour)“人工物社会”思想和维贝克(P.Verbeek)“道德物化”的思想为理论依据,在此基础之上展开下一步的深入探究。第三,基于拉图尔“人工物社会”的思想,从技术人工物中历史唯物论的“人本”孕育、“非人”的新唯物论产生、“非人”的扩展三个阶段进行考察,系统地论证了“去中心化”情景下技术人工物,如何从“人本”至“非人”的拓展历程。同时,结合共享单车“去中心化”的具体案例进行诠释。第四,在维贝克“道德物化”的思想基础上,系统地论述了技术人工物的道德意向性、道德自由和道德中介的作用,认为技术人工物的技术程度决定了道德物化程度。同时,结合智能穿戴服装的具体案例进行诠释。第五,基于以上研究基础,通过设计者的道德敏感性捕捉与识别、情感投射与移情、创造性想象与超越,运用仿生设计的情景模拟、虚拟与现实的情景模拟、设计价值的情感模拟,结合强制式调节设计、引诱式调节设计和劝导式调节设计的方式,探索技术人工物设计的“物律”方式。同时,以保姆机器人为例,诠释具体实践语境中的“物律”设计。第六,对技术人工物设计伦理的责任与价值进行细分,对技术行动者、社会行动者和元层面行动者,进行“问责”与建构性技术评估。结合公众参与、共享式、社会契约的公平合作进行调节反馈,最终通过技术内在关系路径、混合式系统路径和价值敏感设计路径,进行不同程度的技术设计与治理。同时,以基因编辑婴儿案例进行反思,针对其中的具体问题进行诠释。最后,技术人工物设计伦理转向的研究,是从技术内在关系的路径切入,以“物准则”的视角探讨技术设计伦理的全过程。本研究提出了“设计即治理”的技术治理方式,用技术道德化的“前置式”设计方式,将“善”技术功能和物理结构“写入”至技术人工物中,以期待通过技术人工物的“物律”设计方式,为构建人类美好生活世界贡献力量。

二、基于智能推理的虚拟现实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智能推理的虚拟现实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移动边缘云中智能应用的能量感知推理卸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移动边缘云中任务卸载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移动边缘云中的任务卸载方法研究
        1.2.2 神经网络的推理卸载方法研究
    1.3 本文研究内容与主要贡献
    1.4 本章小结
2 移动边缘云中能量感知的智能应用推理卸载模型
    2.1 移动边缘云网络系统模型
    2.2 神经网络推理卸载分割模型
        2.2.1 移动边缘云中的任务卸载模型
        2.2.2 神经网络推理模型的可分割性
        2.2.3 由DNN驱动的智能应用推理卸载模型
    2.3 神经网络推理延迟模型
    2.4 神经网络推理能耗模型
    2.5 问题定义
    2.6 本章小结
3 单个请求的推理卸载问题
    3.1 给定划分下问题的精确解
    3.2 随机近似算法
        3.2.1 随机舍入算法
        3.2.2 随机近似算法的流程
    3.3 启发式算法
    3.4 算法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多个请求的在线推理卸载问题
    4.1 推迟请求准入规则
    4.2 动态推理请求准入的在线算法
        4.2.1 在线算法的思想
        4.2.2 在线算法的流程
    4.3 基于强化学习的在线推理卸载算法
        4.3.1 基于强化学习的在线算法思想
        4.3.2 基于强化学习的在线算法流程
    4.4 算法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实验及结果分析
    5.1 仿真实验参数设置
    5.2 近似算法与启发式算法的性能评估
    5.3 在线算法与强化学习在线算法的性能评估
    5.4 真实网络环境实验参数设置
    5.5 算法性能评估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2)协同计算环境中移动Web增强现实服务提供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移动Web AR服务提供面临的问题
    1.3 研究内容及主要贡献
    1.4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移动增强现实研究综述
    2.1 增强现实主要流程和相关技术
    2.2 增强现实技术的发展历程
    2.3 基于Web的移动增强现实
        2.3.1 移动Web增强现实支撑技术
        2.3.2 移动Web增强现实应用的实现方式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分布式神经网络的细粒度弹性划分
    3.1 引言
    3.2 5G网络下面向移动Web AR的协作式计算框架
        3.2.1 基于边缘计算的分布式DNN协作模式
        3.2.2 基于D2D通信技术的分布式DNN协作模式
    3.3 细粒度的深度神经网络
        3.3.1 多分支深度神经网络结构设计
        3.3.2 DNN各层推理时延及能耗预测模型
    3.4 分布式DNN计算任务划分机制
        3.4.1 分布式DNN协作式计算问题构建
        3.4.2 DNN计算任务划分算法
    3.5 实验结果与分析
        3.5.1 实验环境设置
        3.5.2 DNN计算任务划分算法IoRLO性能分析
        3.5.3 移动Web AR应用性能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边缘辅助的多人移动Web AR服务提供机制
    4.1 引言
    4.2 5G网络下面向多人移动Web AR的协作式框架
        4.2.1 多人移动Web AR的协作式通信
        4.2.2 多人移动Web AR的协作式计算
        4.2.3 多人移动Web AR的协作式框架服务处理流程
    4.3 多人协作式通信设计
        4.3.1 多人通信规划问题构建
        4.3.2 多人通信规划机制
    4.4 多人协作式计算设计
        4.4.1 基于边缘计算的关键帧选择机制
        4.4.2 基于D2D通信技术的AR服务初始化优化
    4.5 实验结果与分析
        4.5.1 实验环境设置
        4.5.2 多人通信规划算法BA-CPP性能分析
        4.5.3 关键帧选择机制Mo-KFP性能分析
        4.5.4 AR服务初始化性能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分布式边缘系统中移动Web AR服务协同
    5.1 引言
    5.2 EARNet方案概述
    5.3 位置感知的移动Web AR任务调度
        5.3.1 边缘节点定位机制
        5.3.2 EARNet负载均衡机制
    5.4 EARNet服务迁移机制
        5.4.1 服务迁移机制基础方案
        5.4.2 服务迁移机制优化方案
    5.5 实验结果与分析
        5.5.1 实验环境设置
        5.5.2 负载均衡机制性能分析
        5.5.3 服务迁移机制性能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语表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3)知识图谱驱动的发动机AR辅助维修技术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知识图谱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AR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知识图谱驱动的发动机AR辅助维修技术架构
    2.1 发动机结构组成及维修难点分析
        2.1.1 发动机构成及故障分析
        2.1.2 发动机维修难点
    2.2 融合知识图谱与AR技术的发动机辅助维修解决方案
        2.2.1 基于知识图谱的资源整合和推送
        2.2.2 基于AR的发动机辅助维修指导
    2.3 发动机故障辅助维修关键技术架构
        2.3.1 知识图谱驱动的发动机AR辅助维修技术架构
        2.3.2 知识图谱构建技术
        2.3.3 AR辅助维修技术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发动机故障知识图谱构建及资源推送
    3.1 知识图谱定义及架构
    3.2 发动机维修过程中故障特征分析
    3.3 发动机故障维修知识图谱的构建
        3.3.1 发动机故障维修知识图谱的构建流程
        3.3.2 发动机故障维修知识图谱模型
    3.4 基于知识图谱的发动机故障检索
        3.4.1 基于知识图谱子图匹配的故障检索流程
        3.4.2 子图匹配
        3.4.3 查询结果的确定
    3.5 发动机维修工具匹配推送流程
        3.5.1 维修工具知识图谱模式层本体构建
        3.5.2 .维修工具与维修件本体间语义匹配
        3.5.3 维修工具类型的选择
        3.5.4 维修工具相应尺寸的确定
        3.5.5 案例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AR辅助维修过程中的关键技术研究
    4.1 AR辅助维修过程实现
    4.2 AR辅助维修三维跟踪注册技术
        4.2.1 移动设施中三维注册方法流程
        4.2.2 基于改进ORB检测的特征点匹配算法
        4.2.3 跟踪定位算法
    4.3 AR虚实融合显示技术
    4.4 AR辅助维修交互技术
        4.4.1 AR交互方式及应用
        4.4.2 辅助维修中的AR交互技术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发动机故障辅助维修系统实现
    5.1 需求分析
        5.1.1 功能性需求分析
        5.1.2 其他需求分析
    5.2 系统框架设计
    5.3 发动机故障辅助维修系统开发工具和环境
    5.4 发动机故障辅助维修系统实现
        5.4.1 发动机故障辅助维修方案设计
        5.4.2 发动机故障维修知识图谱构建及故障检索实现
        5.4.3 发动机故障维修AR辅助实现
        5.4.4 发动机故障辅助维修实现案例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的项目

(4)基于VR/AR技术的智能禁毒推送平台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VR/AR技术
    2.1 VR/AR技术在禁毒领域的前沿应用
    2.2 VR技术和AR技术的模块组合设计
        2.2.1 剧情模块
        2.2.2 背景模块
        2.2.3 毒品模型模块
        2.2.4 法律知识模块
    2.3 VR和AR在禁毒宣传中的交互设计
3 平台设计
    3.1 数据库的组成
        3.1.1 禁毒情报数据源
        3.1.2 用户现场调查。
        3.1.3 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素材资源
    3.2 智能算法
        3.2.1 RBR系统
        3.2.2 CBR系统
        3.2.3 可拓建模
        3.2.4 递归
4 总结与展望

(5)基于矩阵半张量积方法的逻辑动态系统控制及其在对策问题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智能推理与智能决策
    1.2 从布尔网络到逻辑动态系统
        1.2.1 研究背景
        1.2.2 研究现状
    1.3 智能规划与博弈
        1.3.1 智能规划的研究背景与研究现状
        1.3.2 博弈的研究背景与研究现状
    1.4 矩阵半张量积方法
        1.4.1 矩阵半张量积的定义与性质
        1.4.2 逻辑动态系统的代数状态空间方法
        1.4.3 有限博弈的代数状态空间表示
    1.5 本文主要内容
第二章 布尔控制网络的输出跟踪问题
    2.1 引言
    2.2 布尔控制网络的集合能控性
    2.3 控制不变子集
    2.4 输出跟踪问题的可解性
    2.5 输出跟踪问题的控制设计
        2.5.1 开环控制设计
        2.5.2 闭环控制设计
    2.6 示例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布尔控制网络的能观性与可重构性判据
    3.1 引言
    3.2 布尔控制网络的能观性
    3.3 布尔控制网络的可重构性
    3.4 示例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受限逻辑动态系统及其在智能规划问题中的应用
    4.1 引言
    4.2 受限逻辑动态系统
    4.3 系统的能控性分析
        4.3.1 受限逻辑动态系统的能控性
        4.3.2 受限周期逻辑动态系统的能控性
    4.4 智能规划问题中的应用
        4.4.1 农夫-狼-羊-白菜的渡河问题
        4.4.2 传教士与食人族的渡河问题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配对问题的稳定性与镇定
    5.1 引言
    5.2 经典配对问题
    5.3 网络化配对问题
        5.3.1 配对的不稳定度
        5.3.2 网络化配对问题的代数状态空间表示
        5.3.3 网络化配对问题的稳定性分析与镇定
    5.4 示例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局势受限势博弈的代数验证与空间分解
    6.1 引言
    6.2 势博弈
    6.3 局势受限博弈
        6.3.1 局势受限势博弈
        6.3.2 局势受限势博弈的设计
    6.4 局势受限博弈的空间分解
    6.5 局势受限近似势博弈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局势驱动虚拟对策
    7.1 引言
    7.2 虚拟对策
    7.3 局势驱动虚拟对策的代数建模
    7.4 最优响应下的局势驱动虚拟对策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全文总结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6)基于在线百科的社会网络抽取及语义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框架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框架
        1.3.2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1.5 研究方法与工具
        1.5.1 研究方法
        1.5.2 使用的工具与技术
    1.6 贡献与创新
    1.7 论文组织结构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
    2.1 复杂社会网络理论
        2.1.1 复杂网络的概念
        2.1.2 社会网络的概念
        2.1.3 典型的复杂社会网络模型
    2.2 知识表示理论
        2.2.1 知识表示的概念
        2.2.2 语义网
        2.2.3 知识图谱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相关研究综述
    3.1 社会网络抽取研究
        3.1.1 传统社会网络抽取研究
        3.1.2 基于在线百科的社会网络抽取研究
    3.2 社会网络语义化研究
        3.2.1 社会网络语义化的相关工作
        3.2.2 典型的社会网络本体
    3.3 知识图谱补全研究
        3.3.1 知识图谱补全的任务
        3.3.2 知识图谱关系预测的相关研究
        3.3.3 知识图谱实体类型预测的相关研究
    3.4 命名实体链接研究
        3.4.1 命名实体链接的任务
        3.4.2 命名实体链接的相关研究工作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在线百科中的社会网络抽取
    4.1 社会网络抽取的整体框架
    4.2 初始社会网络生成
    4.3 关系权重计算
        4.3.1 人物相关性特征
        4.3.2 人物相关度学习
    4.4 人物时空分析
        4.4.1 人物生存时空估计
        4.4.2 时空耦合网络的构建
    4.5 百科社会网络的结构特征分析
    4.6 百科人物网络的可视化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社会网络语义建模与语义表示
    5.1 社会网络语义建模
        5.1.1 MSTSN本体的整体架构
        5.1.2 人物时空信息的语义建模
        5.1.3 关系类型和人物类型的语义建模
    5.2 社会网络的语义表示
        5.2.1 人物基本信息的语义表示
        5.2.2 人物时空信息的语义表示
        5.2.3 人物关系信息的语义表示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百科内部信息的人物知识图谱补全
    6.1 人物关系类型的预测
        6.1.1 关系预测模型设计
        6.1.2 模型评测
        6.1.3 基于Conv F模型的人物关系类型补全
    6.2 人物类型的预测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基于百科外部文本的人物知识图谱补全
    7.1 命名实体链接的整体框架
    7.2 指称识别
    7.3 候选实体集合生成
    7.4 候选实体消岐
        7.4.1 消歧特征
        7.4.2 排序学习
        7.4.3 消歧结果优化
    7.5 命名实体链接方法评测
        7.5.1 评测语料
        7.5.2 文本相似度特征筛选实验
        7.5.3 多特征消歧实验
        7.5.4 对比实验
    7.6 基于命名实体链接的人物关系补全
        7.6.1 设计思路
        7.6.2 方法评测
    7.7 本章小结
第8章 人物知识图谱的语义查询与可视化
    8.1 基于关系的社会网络语义查询
        8.1.1 查询中心人物的相关人物
        8.1.2 查询限定类型的相关人物
    8.2 基于作品的社会网络语义查询
        8.2.1 生成与特定作品相关的社会网络
        8.2.2 生成与特定作者相关的社会网络
    8.3 基于时间的社会网络语义查询
        8.3.1 生活于特定历史时期的人物查询
        8.3.2 生成特定历史时期的人物关系网络
        8.3.3 生成特定朝代的人物关系网络
    8.4 基于空间的社会网络语义查询
        8.4.1 与地理特征点相关的人物查询
        8.4.2 同乡关系网络的生成
        8.4.3 查询特定历史时期的热点地理区域
    8.5 本章小结
第9章 总结与展望
    9.1 本文总结
    9.2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中文参考文献
    英文参考文献
附录 人物知识图谱的RDF表示(示例)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7)智慧社会的司法范式转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学术创新之处
第一章 司法范式的基本内涵与形态演变
    第一节 司法范式的基本内涵
        一、司法范式的现代法治语境
        二、司法范式的现代性内涵
    第二节 司法范式的形态演变
        一、自由主义范式的形式司法
        二、福利国家范式的实质司法
        三、程序法范式的协商司法
    第三节 司法范式的演变逻辑及其局限
        一、司法范式演变的逻辑线索
        二、工商业时代的司法变迁及其局限
        三、数字时代司法范式的转型升级
第二章 司法范式面临的数字化挑战
    第一节 司法范式转型的信息化背景
        一、信息时代的知识状态
        二、元叙事的消散:信息时代的法治秩序变革
        三、司法范式转型的困境与机遇
    第二节 双重空间对司法场域的冲击
        一、涉网案件管辖制度失灵
        二、电子证据采信标准缺位
        三、网络民意对司法逻辑的冲击
    第三节 平台治理对司法“中心化”的挑战
        一、自治高效的争议处理
        二、群策共治的大众评审
        三、事前预防的技术控制
        四、激励规训的评分机制
    第四节 司法智能化的转型张力
        一、从信息孤岛到数据共享
        二、从在场交往到远程审理
        三、从“人与工具”到人机协作
第三章 司法范式的智慧化转型趋向
    第一节 代码识别的自动化规制
        一、证据规则的代码表达与识别
        二、诉讼规则的代码表达与识别
        三、管理规则的代码表达与识别
    第二节 算法决策的程式化裁判
        一、证据审查程式化
        二、准据识别聚焦化
        三、自由裁量标准化
    第三节 分众在线的场景化运作
        一、司法空间脱域化
        二、司法供给分众化
        三、司法交涉界面化
    第四节 智能回应的平台化服务
        一、诉讼引导智能化
        二、申请受理移动化
        三、解纷路径分流化
第四章 面向智慧社会的司法范式重塑
    第一节 法治范式转型:迈向智慧法治
        一、法治范式转型的理论基础:反思要素
        二、智慧时代的社会特性
        三、开放融合的智慧法治观
    第二节 司法价值:从场域正义走向数字正义
        一、立足数字化期待
        二、建立可视化交互
        三、面向场景化需求
    第三节 司法决策:人机协同与融合
        一、以计算知识填补演绎逻辑
        二、加强司法人工智能的论证性和可解释性
        三、明确技术权力介入的边界和尺度
    第四节 司法功能:数据驱动型纠纷预防
        一、纠纷预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二、纠纷预防何以可能
        三、数据驱动型纠纷预防运行机制
结语 探索中国特色的智慧司法模式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后记

(9)人工智能技术在公共图书馆导视系统中的应用 ——以南昌大学图书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和思路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思路
    1.4 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1.4.1 研究的创新点
        1.4.2 研究的不足
    1.5 研究框架
第2章 导视系统与虚拟现实概述
    2.1 导视系统概述
        2.1.1 导视系统概念
        2.1.2 导视系统研究背景
    2.2 人工智能概述
        2.2.1 人工智能概念
        2.2.2 人工智能技术研究背景
第3章 人工智能技术在图书馆导视系统的应用研究
    3.1 图书馆导视系统目前存在的问题
        3.1.1 导视信息利用率低
        3.1.2 缺乏美观性和艺术性
        3.1.3 同质化
        3.1.4 单一感官刺激
    3.2 人工智能技术在图书馆中的应用
        3.2.1 人工智能在图书馆硬件设施中的应用
        3.2.2 人工智能技术在图书馆个性化服务中的应用
        3.2.3 人工智能技术在图书馆导视系统中的应用
    3.3 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图书馆导视系统的优势
第4章 人工智能技术在图书馆导视系统中的设计原则
    4.1 多模态交互设计原则
        4.1.1 视觉维度
        4.1.2 听觉维度
    4.2 情感化交互设计原则
        4.2.1 本能层的设计原则
        4.2.2 行为层的设计原则
        4.2.3 反思层设计原则
    4.3 沉浸式虚拟交互设计原则
        4.3.1 共情
        4.3.2 可供性
        4.3.3 趣味性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人工智能技术在图书馆导视系统中的应用——以南昌大学为例
    5.1 南昌大学图书馆人工智能导视系统应用研究
        5.1.1 南昌大学图书馆导视系统问题分析
    5.2 南昌大学图书馆导视系统用户需求研究
    5.3 南昌大学人工智能图书馆导视系统整体规划
    5.4 图书馆导视系统中符号样式设计
        5.4.1 文字
        5.4.2 图标
        5.4.3 图书馆导视系统中的色彩应用
    5.5 人工智能图书馆导视系统吉祥物设计
        5.5.1 吉祥物的外形设计
        5.5.2 吉祥物具有的功能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10)技术人工物设计伦理转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技术人工物的功用与伦理价值失衡
        1.1.2 技术人工物设计的价值和责任复杂性
        1.1.3 技术人工物设计的伦理治理问题多元化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技术人工物研究综述
        1.3.2 技术哲学伦理转向研究综述
        1.3.3 技术人工物设计伦理研究综述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图
    1.5 论文的创新之处
    1.6 本章小结
第2章 技术人工物设计伦理转向相关概念与理论依据
    2.1 技术人工物设计伦理的相关概念
        2.1.1 技术人工物的概念界定
        2.1.2 设计伦理的概念界定
    2.2 技术人工物的属性和类型
        2.2.1 技术人工物的属性
        2.2.2 技术人工物的类型
    2.3 技术人工物设计伦理转向的理论依据
        2.3.1 唐·伊德“人-技术”关系理论
        2.3.2 拉图尔“人工物社会”思想
        2.3.3 维贝克“道德物化”思想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技术人工物设计伦理转向之“去中心化”
    3.1 技术人工物设计中的“人本”孕育
        3.1.1 “人-机器”的身体解放
        3.1.2 从“视觉”扩展到“知觉”的身体经验
        3.1.3 “人本”技术情景的成熟
    3.2 技术人工物中“非人”的产生
        3.2.1 “人”与“非人”的认知
        3.2.2 “去中心化”的行为
        3.2.3 “非人本”的存在
    3.3 技术人工物设计中“非人”的扩展
        3.3.1 “非人”行动者的扩充
        3.3.2 “时间”与“空间”的鸿沟
        3.3.3 多元“他者”的共生
    3.4 “去中心化”案例诠释:共享单车
        3.4.1 “去中心化”的技术设计模式
        3.4.2 共享式的“非人”行动者
        3.4.3 复杂的“去中心化”连带责任关系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技术人工物设计伦理转向之“技德”
    4.1 技术人工物的道德意向性
        4.1.1 “能力”层级的意向性
        4.1.2 “指向性”层级的意向性
        4.1.3 “多元稳定”的意向性
    4.2 技术人工物的道德自由
        4.2.1 道德主体的自由
        4.2.2 技术权力的自由
        4.2.3 物准则的自由
    4.3 技术人工物的道德中介
        4.3.1 道德中介的“放大”与“缩小”作用
        4.3.2 道德中介的“居间调节”作用
        4.3.3 道德中介的“异化”作用
    4.4 “技德”案例诠释:智能穿戴服装
        4.4.1 走向设计伦理驱动的“第三阶段”
        4.4.2 “道德化”的技术设计过程
        4.4.3 弥合生命器官的“不在场”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技术人工物设计伦理转向之“物律”
    5.1 设计者的道德想象
        5.1.1 道德敏感性捕捉与识别
        5.1.2 情感投射与移情
        5.1.3 创造性想象与超越
    5.2 设计与使用的情景模拟
        5.2.1 仿生设计的情景模拟
        5.2.2 虚拟与现实的情景模拟
        5.2.3 设计价值的情景模拟
    5.3 技术人工物的道德调节设计
        5.3.1 强制式调节设计
        5.3.2 引诱式调节设计
        5.3.3 劝导式调节设计
    5.4 “物律”案例诠释:保姆机器人
        5.4.1 创造性的道德想象
        5.4.2 情感化的交互设计
        5.4.3 “物律”式的生活调节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技术人工物设计伦理转向之“技术治理”
    6.1 技术人工物设计的责任与价值
        6.1.1 技术人工物的责任与价值范围
        6.1.2 技术人工物设计的责任分配
        6.1.3 技术人工物塑造的“美好生活”
    6.2 行动者的建构性技术评估
        6.2.1 技术行动者的建构性技术评估
        6.2.2 社会行动者的建构性技术评估
        6.2.3 元层面行动者的建构性技术评估
    6.3 技术人工物设计的调节反馈
        6.3.1 公众参与式的责任消解
        6.3.2 多元行动者的共享
        6.3.3 社会契约的公平合作
    6.4 技术人工物设计的技术治理路径
        6.4.1 技术内在关系的治理路径
        6.4.2 混合式系统的治理路径
        6.4.3 价值敏感设计的治理路径
    6.5 “技术治理”案例诠释:基因编辑婴儿
        6.5.1 科学价值与公共责任的失衡
        6.5.2 多元行动者技术监督的缺失
        6.5.3 技术治理路径的不完善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7.2.1 研究不足
        7.2.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四、基于智能推理的虚拟现实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移动边缘云中智能应用的能量感知推理卸载[D]. 赵丽倩.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2]协同计算环境中移动Web增强现实服务提供技术研究[D]. 任沛.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3]知识图谱驱动的发动机AR辅助维修技术研究与实现[D]. 张晟博.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4]基于VR/AR技术的智能禁毒推送平台设计[J]. 潘佳卉,孙序慧,袁媛. 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 2021(01)
  • [5]基于矩阵半张量积方法的逻辑动态系统控制及其在对策问题中的应用[D]. 张潇. 山东大学, 2020(04)
  • [6]基于在线百科的社会网络抽取及语义化研究[D]. 林泽斐. 南京大学, 2020(09)
  • [7]智慧社会的司法范式转型[D]. 帅奕男. 华东政法大学, 2020(02)
  • [8]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9]人工智能技术在公共图书馆导视系统中的应用 ——以南昌大学图书馆为例[D]. 郝琳琳. 南昌大学, 2020(01)
  • [10]技术人工物设计伦理转向研究[D]. 郭延龙.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基于智能推理的虚拟现实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