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LZER双接口/组合智能卡生产线

MELZER双接口/组合智能卡生产线

一、MELZER双界面/组合式智能卡生产线(论文文献综述)

张常勇[1](2019)在《适应ETC使用要求的锂离子电池开发》文中提出随着全国高速公路网络的迅猛发展,高速收费系统中的人工半自动化收费模式,与逐渐不断加大的交通流量及车辆通行效率的矛盾已经日益凸显出来,原有收费模式效率低的弊端日益暴露。高速公路收费启用不停车收费系统(ETC)日趋普及,导致使用一次锂亚电池的ETC故障频发,一次锂亚电池弊端日趋突出,寻找替代电池变得紧迫。而锂离子电池由于相对能量高、循环寿命长久,单体电压高、重量轻、自耗电率低、温度适应范围广、无记忆效应、绿色环保等特点,在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蓝牙设备、移动电源等便携式移动设备上广泛使用。从而锂离子电池成为了替代锂亚电池在汽车ETC上使用的首选目标。因磷酸铁锂电池放电平台平稳、高温性能优越、安全性能优良,材料来源广泛,具极高的性价比,能够完全满足车载ETC对电源电池的要求而被选用。本文通过对车载ETC使用电流的大小、使用的环境温度、电池安全性要求,确定了电池性能要求。通过分析对比现有的正极材料体系,选用磷酸铁锂正极;人造石墨负极、ECDMCDECVC 1 mol锂盐的电解液、0.02 mm厚的湿法隔膜、涂炭铝箔,圆柱钢壳等材料,开发出了满足ETC使用要求的高性能14200Fe100型磷酸铁锂电池。本研究的具体内容和结果如下:(1)通过对磷酸铁锂电池放电电压平台的分析,得到了开路电压和容量关系,当荷电量在70-90%荷电区域,电池电压不发生变化;10%-70%荷电时开路电压3.217-3.313V,电压差为0.096 V,电压与荷电百分比的线性特征不明显;荷电在10%以下时,荷电状态与电压成线性关系。使用回归法,得出电压和荷电百分比关系为C=0.1972V3-1.5137V2+3.8928V-3.3501,(R2=0.9991);荷电百分比和电压关系为V=-11424C3+2891.3V2-316.9V+2.6671,(R2=0.9997)。使用该结果,在生产过程中选取2%左右电荷量,电压2.9V左右,能够通过电压差进行快速有效的自耗电筛选。(2)通过优化设计,制作的电池内阻标准差仅有2%,内阻一致性好;95度放出103%的电量,高温性能好;70度储存28天荷电恢复93%,70度储存84天内阻增仅加20%,储存性能稳定;循环500周容量无衰减,循环性能好;3C10V过充不燃不爆,安全性高;电池单极耳取代双极耳,生产操作简单,大大提供高了生产制造效率。得到了市场的广泛认可。

樊玮璐[2](2015)在《石化原料装卸车SCADA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石油化学工业的迅速发展,石油以及基础化学原料的产量及消费量增长很快。作为石油化工企业,产品的进出厂与销售方式多种多样,各企业主要有管道运输、船舶运输、火车运输和汽车运输等这几种传统的储运方式。为了克服人工操作和管理带来的弊病,减少环境污染,提高储运管理作业效率和石油化工企业的整体效益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需要自动化程度高、安全可靠性好、便于操作维护的自动进出料的集散控制和管理系统。本文针对某石油化工企业油港码头的特点和石化原料的定量装车、卸车要求,设计了一套符合该项目的SCADA控制系统。从现场控制设备的选型设计、下位机的控制编程和上位机的开发组态三方面实现装卸车远程联锁控制,并提供友好直观的人机界面进行现场的状态和数据监控。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针对项目要求,本文设计并选用德国E+H公司批量控制仪作为现场定量装车控制系统,并选取适当的过程参数测量和报警仪表,包括质量流量计、溢油静电保护器、可燃气体报警器、温度仪表、压力仪表等,满足系统装车精度要求,此外还设计选型用于装卸车业务远程下载的IC卡读卡器。所选取的设备均符合防爆统一认证,并满足项目中现场总线通讯要求。(2)针对系统的控制要求,本文选用美国Rockwell公司的ControlLogix平台PLC作为下位机控制设备,通过RSLogix5000编程软件,使用结构文本和梯形图语言实现系统的过程设备及卸车业务控制功能,功能包括:阀门开关控制、泵的启停、PID变频控制、压缩机启停控制、自动卸车控制系统、批量控制仪冗余信号2选1控制、过程参数模拟量监控等。(3)本文以iFIX组态软件作为上位机监控平台,设计开发系统的人机操作界面,用于远程处理装卸车业务。根据项目要求,实现现场装车、卸车8个不同工艺流程段的控制界面和多鹤位、单鹤位业务实时处理界面,并提供历史数据查询、报警显示等功能。(4)针对系统的通讯问题,本文采用工业以太网和Modbus现场总线协议实现SCADA系统从管理层、控制层到现场层的信息交互。其中,为解决监控系统和PLC的数据通讯问题,本文采用开放、成熟的OPC技术,将监控系统作为OPC客户端访问控制器提供的OPC服务器中的数据,从而实现整个SCADA系统的管控一体化。

逄锦荣[3](2012)在《基于服务模式创新的物流业与制造业协同联动体系研究》文中提出进入21世纪以来,自然资源的约束和社会需求的多样化促使社会经济逐步由产品经济向服务经济模式转变。发展服务经济一方面表现为现代服务业本身的发展,另一方面表现为传统制造业向服务化的转变。在发展服务经济的过程产生了两个主要问题:一个是如何进行服务创新,发展现代服务业;另一个是在服务经济时代社会分工进一步细化的背景下如何实现各行业之间的有效协同。很多学者对于以上两个问题的解决办法进行了探究,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但对于服务供给的共性问题、服务和协同之间内在联系以及如何建立一般化服务的创新理论还缺乏充分认识。服务经济发展必然会导致社会分工的进一步细化,进而产生对协同的更大需求。而从协同需求的本质来看,对协同的需求实际上就是对满足协同的特殊服务的需求。因此,对于协同问题的解决可以用一种新型服务来满足。本论文的研究就是基于这一问题展开的。首先,针对当前服务创新和服务创新模式研究领域的缺陷,明确了服务模式作为服务供给机制这一概念,并运用技术和制度作为服务模式的组成要素,建立了服务模式创新的正向机制和逆向机制,提出了服务创新的一般化理论。这为服务的创新发展提供了理论和实践支撑。随后,分析了支撑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基础性产业物流业与制造业的协同联动机制问题,并运用服务模式创新的逆向机制原理,构建了物流业与制造业协同联动的服务模式创新的研究框架。根据物流服务交易的现实需求,通过技术融合与制度变迁,设计了智能感知的第三方物流云服务平台的技术体系架构,构建了基于智能感知的第三方物流云服务平台的协同联动机制,为解决我国当前物流服务市场发展存在的供给不足和需求不足问题以及实现供需双方的有效协同提供了可行方案。最后,构建了物流服务系统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分别分析了在物流服务同质的区域封闭市场、物流服务异质的区域封闭市场和基于智能感知的第三方物流云服务平台的物流市场的演进效率,仿真模拟的结果表明基于云服务平台的新型服务模式对实现物流业与制造业的有效协同联动,推动物流业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相比区域市场演进的稳定状态效率得以明显提高。这充分证明了服务模式创新模型的实践可行性、可靠性和高效性。本文按照研究流程分为六章,各章的内容安排如下:第一章导论。本章介绍问题提出的理论与实践背景,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提出本研究的主要内容、文献综述、论文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设计及主要创新点。第二章服务模式创新的机理研究。本章内容首先界定了服务和服务模式概念,结合实例分析了服务发展的层次以及服务模式创新的本质,明确了服务模式创新的内涵;进而在服务模式创新动因分析基础上,界定了服务模式创新的组成要素,依据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分析了服务模式创新的机理过程,构建了服务模式创新的正向机制和逆向机制,建立了服务模式创新的理论和实践分析框架。最后,在服务模式创新的实施策略中,辨析了服务产品化和产品服务化的概念,明确指出服务模式创新的本质就是建立服务产品化和产品服务化相互转化的机制,并基于价值链对服务模式创新策略进行了详细分析。第三章物流业与制造业协同联动服务模式创新研究。本章首先分析了物流业与制造业协同联动的必要性,构建了协同层次的分析框架,对物流业与制造业协同的层次进行了界定;进而通过对利益相关方协同分析框架的研究及物流业与制造业协同联动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分析,构建了物流业与制造业协同联动的利益相关方协同关系架构,分析了各相关方的需求及相应的解决方法。最后基于服务模式创新的逆向机制构建了物流业与制造业协同联动的新型服务模式,即智能感知的第三方物流云服务平台;并论述了智能感知的第三方物流云服务平台满足物流服务系统中各利益相关方需求的主要功能体系。第四章物流业与制造业协同联动服务模式技术实现方案研究。本章以智能感知和云服务为核心技术手段,在物流服务管理基本功能实现的基础上构建云服务平台的总体架构,设计基于融合业务技术的第三方物流P云平台、基于分布式计算的第三方物流S云平台的体系架构和技术实现手段,并给出物流全程可视化技术体系和一体化智能终端的设计方案,为物流业与制造业协同联动服务模式的实现提供了完整的技术方案。第五章新型服务模式下物流业与制造业协同演进与效率研究。通过对物流业与制造业协同联动的现有市场环境和新型服务模式下的行为分析,构建两业协同联动的演进模型,分析比较在同质化和异质化条件下现有市场模式的演进效率和基于智能感知的第三方物流云服务平台模式的演进效率之间的优劣,从而验证了本论文提出的基于服务模式创新建立的物流业与制造业协同联动机制的高效性。第六章总结与展望。本论文研究的特色和创新点来自于对关键问题的解决,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建立了服务模式创新的理论模型,为服务创新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方法。本文从服务模式创新的视角,分析了服务模式创新的基本组成要素以及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构建了基于技术进步驱动的服务模式创新的正向机制和基于现实需求驱动的服务模式创新的逆向机制,从根本上理清了服务创新与服务模式创新的理论和实践应用思路,弥补了现有服务经济理论研究的缺陷和不足,完善了服务发展的理论体系。这是本论文研究的主要理论创新点。(2)运用服务模式创新理论模型分析了物流业与制造业协同联动问题的过程和机理,构建了物流业与制造业协同联动发展的服务模式创新模型。物流业与制造业协同联动发展需要双方都具备快速响应的能力水平。但在当前市场环境下,物流服务的供给和需求之间存在着很大的矛盾,两类企业在相互协同上都有缺陷和不足,在现代信息技术没有得到应用和推广的前提下,很难实现有效的协同,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本论文通过服务模式创新,构建了基于智能感知的第三方物流云服务平台的物流业与制造业协同联动机制,提升了物流业与制造企业之间的协同效率和效果,能够全面推动物流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的提高,并提升制造业市场反应能力和核心竞争力。这是本论文在理论应用方面的主要创新点。(3)构建智能感知的第三方物流云服务平台体系架构,实现服务模式创新成果。该平台作为新型服务模式的实践应用模型,需要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物流运输技术、仓储技术和产品生产技术等多种技术的融合应用,重点是智能感知技术和“云计算”技术的融合应用。要构建一个全程可视化的物流运作体系,打造可信的物流服务,必须构建一个完善的平台架构,以满足不同市场参与者的需求。本论文的智能感知的第三方物流云服务平台体系架构全面整合了物流服务的全程业务,通过智能感知实现了物流服务全程可视化管理,通过云计算技术实现了物流业务的柔性管理,打造一个一站式服务管理平台,这在当前平台开发应用方面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

陈吉阳[4](2011)在《辽宁省高速公路ETC联网收费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电子不停车收费系统(Electronic Toll Collection,简称ETC)是高速公路收费系统的重要发展方向。它能够最大限度地缓解收费站处的收费瓶颈,避免因收费效率低而引起的交通堵塞和车辆延误,达到了高速公路通行快速、便捷的目的。该系统利用车辆自动识别(Automatic Vehicle Identification,简称AVI)技术,实现车辆的自动识别、自动分割、自动交易,以达到收费车道无人值守和快速通行的目的,最大程度地利用现有交通道路资源,缓解拥堵、提高收费系统的效率。由于涉及到收费问题,因此车道交易数据的正确性,保证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是至关重要的。基于辽宁省高速公路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需求,本设计中,在深入研究了专用短程通信5.8GHz技术、车牌照识别技术、射频技术等相关技术的基础上,根据实际功能需求,确定了以桃仙机场高速公路沈阳收费站和桃仙收费站为试点的ETC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硬件方面,设计了辽宁省电子收费中心、ETC收费车道设备、电源系统及防雷与接地系统,并经过实际测试改进,使系统稳定可靠。软件方面,完成了ETC车道基本流程、ETC车道RSU交易流程、ETC车道机具交易、卡信息校验等流程的设计,并对软件功能进行了实际调试和优化,最终实现了在沈阳收费站和桃仙收费站的不停车收费功能。本ETC系统通过实际运行与测试,达到了设计要求,为辽宁省高速公路ETC系统的推广实施起到了良好的推动左右。

朱贤[5](2010)在《广东XY公司战略转型研究》文中提出高速公路产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领域和综合运输体系的关键环节,正处在一个由传统道路运营产业向现代综合服务产业的战略转型期。2007年12月,国家交通部《关于发展现代交通业的若干意见》提出,推进公路水路交通由传统产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型,加快发展现代交通业。现代交通业的发展离不开交通信息化、交通智能化等内容的建设,这从客观上赋予了交通信息化和智能化建设的智能交通行业向技术创新和服务创新战略高度发展的使命。广东XY公司作为智能交通领域知名的大型系统集成商,是一家从事高速公路机电项目建设(含通信系统、监控系统、收费系统等系统集成)、城市智能交通、信息技术服务等业务的高科技企业。2006年以来,国家进入基础设施大建设时期,面对这一大好机遇,广东XY公司大力开展新的业务,拓展新的市场空间,实施技术创新,增强了自身的竞争优势,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然而,随着及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广东XY公司自身存在的问题也日益突出:(1)以工程施工为主体的业务结构利润空间越来越低,工程管理难度也逐渐增大。(2)公司90%的资金投入到工程施工,技术开发和创新的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在核心技术上缺少竞争力,使得公司在价格竞争中苦苦拼搏。(3)公司没能掌握和开发出持续发展的核心技术,技术维护和升级等服务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较低。(4)当前的企业体制和人才管理机制难以留住人才,企业人才不断流失。本文就是在这样一个机遇和挑战并存的时期,对智能交通行业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回顾,分析了广东XY公司战略转型面临的内、外部环境;接着,本文重点通过对广东XY公司的优势、劣势、机遇、威胁进行深入研究,提出了广东XY公司战略转型的指导思想和转型模式选择,制定了转型的战略目标以及未来发展的战略定位,并对战略转型的业务进行了重新界定;最后,本文针对广东XY公司现状和特点拟定了实施战略转型的保障措施,为广东XY公司参与新一轮的智能交通建设提供方向性指引,使广东XY公司可以在未来的智能交通领域把握商机,取得智能交通新市场的成功。

张晶[6](2007)在《集成电路芯片制造企业生产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芯片产业是信息产业的核心,集成电路芯片的设计与制造业已成为当今世界发展最为迅速和竞争最为激烈的产业。作为制造行业的过程自动化解决方案,长期以来一直局限于对现场过程的实时监控,即通过SCADA监控系统,中央控制室操作员可以掌握生产过程现场情况。随着现代企业对生产信息管理需求的提升,要求对现场生产状况的掌握不再仅限于中央控制室,而扩大到整个企业内部,企业管理层根据生产现场实时数据信息,掌握设备工作状况和统计信息,并对生产过程中的紧急事件进行及时的调度处理,从而切实提高生产效率,加强企业竞争力。本文是基于实际的项目——上海某集成电路芯片制造企业生产管理平台的设计,开发与实现来进行阐述的。这是一套面向过程控制的生产管理系统,使得过程数据不再为现场控制层所独享,而是向上推进,集成到企业的管理应用中。论文首先介绍了相关的产业背景和项目应用相关系统技术的研究,然后介绍J2EE规范下的相关技术实现与流行的开源框架,分析系统需求与体系架构,然后讨论系统的概要设计、功能模块的划分,最后阐述系统的功能实现。系统的实现采用流行的MVC模式结合DAO模式来进行的,保证了系统良好的可扩展性与兼容性。该系统基于J2EE体系架构,采用B/S模式进行设计开发。J2EE体系具有平台无关性,多厂商支持的优点,非常适合开发企业级应用系统,并且容器提供良好的安全性与扩展性支持,这使得系统的开发变得简捷高效。基于J2EE体系架构的生产管理平台的实现对于制造企业的信息集成建设将起到巨大的推进作用,也对Java技术应用于企业自动化解决方案作出了有益的探索,也帮助企业向扁平化管理模式过渡。

吴京蓬[7](2007)在《ETC中射频识别系统的研究与开发》文中研究说明我国的高速公路正处在一个飞速发展的时期,以射频识别(RFID)技术为核心的电子不停车收费系统(ETC)能够有效提高高速公路收费的工作效率。本文主要研究射频识别技术,设计开发用于ETC的射频识别系统。RFID是近年来逐渐兴起的一项多学科综合性的自动识别技术,读写器和电子标签是两个最主要的组成部分,目前高速公路上的主流系统均工作于5.8GHz,防碰撞算法则是RFID能否有效识别多个标签的关键所在。本文受Intel奔腾D双核处理器的启发,采用双核冗余控制的思想设计开发了射频识别系统的硬件电路,又在常用防碰撞算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改进型算法,并已应用到读写器的软件设计中,系统测试结果证明该算法对系统的防碰撞性能有较为明显的提高,而且读写器性能也达到了设计的要求。本文主要开展了以下几方面的研究工作:1.对RFID的基础知识包括物理学基础、无线通信原理基础、编码技术、信息安全技术等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学习,为读写器的设计奠定了理论基础;2.对防碰撞算法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在动态二进制搜索算法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并根据数值仿真的结果对其进行了性能分析;3.在详细地分析比较了各种电子标签及天线的特点后,选择了被动式读写型双片式的电子标签和垂直极化的平板天线,为读写器的设计作好了硬件上的准备;4.采用双核(ARM和MSP430单片机)冗余的思想,选用nRF905收发芯片设计并开发了RFID系统的核心部件之一的读写器;并用C语言编写了系统各部分的程序模块。在软硬件的设计过程中都采用了一些必要的防干扰措施。

向菲[8](2006)在《智能卡制作质量规范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文中认为随着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信息化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智能卡以其体积小、重量轻、耐用性好、存储量大等特点,广泛应用于金融、电信、交通、商业等领域。国外已有智能卡生产检测全自动化生产线,但对智能卡表面印刷质量以及影响质量的因素还没有统一的标准,国内相关厂家主要依靠经验和摸索等原始的操作流程实现,并不能保证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因此,为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智能卡制作的数据化和规范化研究具有现实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本论文以陕西第一印刷厂智能卡生产线为研究对象,设计制作了智能卡印刷测控版和色阶等,通过理论和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对智能卡制作的各个工序逐一分析,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得出了一套完整的最佳工艺流程及其相应的各工序的技术参数,实现对生产全程的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同时,着重分析了影响智能卡质量的层压技术,对影响智能卡质量的温度、时间、压力三个参数得到一个规范化的数据。本课题的研究结果将可直接应用于生产并对其产生指导意义。由于国内尚无针对智能卡制作质量规范系统化的研究,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希望可以填补智能卡制作工艺规范的空白。

顾璟[9](2005)在《智能卡制作工艺规范的探讨》文中认为本论文以陕西煤航票卡有限公司引进的智能卡生产线为研究对象,对智能卡制作的各个工序逐一分析,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得出了一套完整的最佳工艺流程及其相应的各工序的技术参数,实现对生产全程的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其研究内容包括:(1) 智能卡的现状、发展趋势、分类及应用;(2) 智能卡材料的选择;(3) 智能卡的制作工艺流程及相关技术参数的确定;(4) 层压温度对智能卡质量的影响并建立了层压温度对智能卡色彩影响的数学模型。本课题的研究结果将可直接应用于生产并对其产生指导意义。由于国内尚无针对智能卡制作工艺的系统化的研究,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希望可以填补智能卡制作工艺研究的空白。

每文[10](2000)在《MELZER双界面/组合式智能卡生产线》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智能卡行业的不断发展,双界面/组合式卡将成为制卡业的最终发展趋势。组合式卡具有双重的技术优点。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它将成为人们生活中最理想的使用工具。显而易见组合式卡的生产工艺在技术方面正面临着极大的挑战。众所周知,卡的一些基本特征,如磁条、全息图等...

二、MELZER双界面/组合式智能卡生产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MELZER双界面/组合式智能卡生产线(论文提纲范文)

(1)适应ETC使用要求的锂离子电池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锂离子电池的发展和现状
        1.3.2 ETC的发展与现状
        1.3.3 ETC电源电池的应用方案的发展
    1.4 研究的内容和创新点
第二章 ETC概述及其OBU电源要求
    2.1 ETC系统
        2.1.1 ETC系统的定义
        2.1.2 ETC系统工作原理
    2.2 OBU工作环境及电源要求
        2.2.1 OBU电源
        2.2.2 OBU电源理论设计参数和电能消耗
        2.2.3 OBU电源太阳能充电板充电参数
        2.2.4 OBU电源使用环境温度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满足OBU电源电池要求的材料选择
    3.1 锂离子电池工作原理
    3.2 电池结构的选择
    3.3 正极材料的选择
    3.4 负极材料的选择
    3.5 隔膜的选择
    3.6 电解液的选择
    3.7 集流体的选择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实验材料及测试方法
    4.1 主要实验原料
        4.1.1 磷酸铁锂材料PD80 性能特征
        4.1.2 石墨FSN-1 性能特征
    4.2 主要制作设备和测试仪器
    4.3 电池制备及工艺流程
        4.3.1 极片制备
        4.3.2 电池的组装
    4.4 分容后老化自耗电工艺的优选
        4.4.1 自耗电筛选方法简介
        4.4.2 磷酸铁锂电池自耗电筛选方法
    4.5 电化学性能测试方法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ETC电源电池14200FE100 型电池的开发
    5.1 14200Fe100 型电池设计
        5.1.1 配方设计
        5.1.2 电池尺寸及结构设计
        5.1.3 其他材料规格
    5.2 14200 Fe100 电池生产制造
    5.3 电池性能比较测试
        5.3.1 规格尺寸参数对比
        5.3.2 内阻分布对比
        5.3.3 容量分布对比分析
        5.3.4 放电倍率性能对比
        5.3.5 高低温放电性能
        5.3.6 循环充放电性能
        5.3.7 储存性能比较
        5.3.8 储存内阻稳定性比较
        5.3.9 对电池安全性进行评估
    5.4 本章小结
结论和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2)石化原料装卸车SCADA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及背景
    1.2 装卸车储运技术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 SCADA系统的发展与应用
        1.4.1 SCADA系统综述
        1.4.2 SCADA系统的研究发展状况
        1.4.3 SCADA系统总体框架
    1.5 本文主要研究的内容和章节安排
第2章 装卸车系统需求分析和方案设计
    2.1 现场情况
    2.2 装卸车工艺流程设计
    2.3 装卸车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2.4 装卸车控制系统设计
    2.5 SCADA系统总体结构硬件设计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SCADA系统硬件设计与选型
    3.1 定量装车控制硬件设计
        3.1.1 隔爆型批量控制仪
        3.1.2 IC卡读卡器
    3.2 过程控制PLC设计
        3.2.1 PLC简介
        3.2.2 PLC选型分析
        3.2.3 PLC系统设计
        3.2.4 EtherNet/IP协议
    3.3 通讯设备设计与选型
    3.4 控制柜设计
    3.5 设备清单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PLC控制程序设计和开发
    4.1 RSLogix5000开发平台
    4.2 PLC组态
        4.2.1 PLC项目建立
        4.2.2 控制器I/O配置
        4.2.3 PLC标签和数据类型配置
    4.3 控制程序设计
        4.3.1 自动控制方案
        4.3.2 控制程序设计实现
        4.3.3 主任务MainTask设计
        4.3.4 子程序块编程设计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SCADA系统通讯设计
    5.1 通讯网络架构设计
    5.2 通讯网关Prolinx通讯设计
        5.2.1 Modbus协议简介
        5.2.2 Prolinx组态
    5.3 上位机组态软件I/O配置与通讯
        5.3.1 OPC规范简介
        5.3.2 系统OPC组态
        5.3.3 iFIX过程数据库配置
        5.3.4 iFIX对SQL Server数据库的访问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监控系统的实现与测试
    6.1 组态软件设计
        6.1.1 组态软件开发平台
        6.1.2 基于VBA的iFIX监控画面开发
        6.1.3 报警显示和历史趋势显示设计
        6.1.4 iFIX系统调度设计
    6.2 监控系统画面实现
        6.2.1 装卸车鹤位图实现
        6.2.2 装卸车工艺流程图实现
        6.2.3 阀门/泵操作面板实现
        6.2.4 压缩机操作面板实现
        6.2.5 趋势图画面实现
        6.2.6 报警画面实现
        6.2.7 可燃气体监控画面实现
    6.3 业务软件选择
        6.3.1 业务站功能设计
        6.3.2 ERP软件选择
    6.4 SCADA系统功能测试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和展望
    7.1 工作总结
    7.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3)基于服务模式创新的物流业与制造业协同联动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的提出
        1.1.3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服务创新研究
        1.2.2 服务创新模式研究
        1.2.3 服务模式创新研究
        1.2.4 物流业与制造业协同联动研究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论文章节结构及内容安排
    1.5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服务模式创新机理研究
    2.1 服务概念及发展层次分析
        2.1.1 服务概念
        2.1.2 服务发展层次分析
        2.1.3 服务发展层次的实例分析
    2.2 服务模式相关概念及其分析
    2.3 服务模式创新的动因分析
        2.3.1 社会需求
        2.3.2 竞争压力
        2.3.3 利润追逐
        2.3.4 战略需求
    2.4 服务模式创新的要素
        2.4.1 服务模式创新要素的界定
        2.4.2 技术环境分析
        2.4.3 制度环境分析
        2.4.4 要素的作用机理
    2.5 服务模式创新机制
        2.5.1 服务模式创新的正向机制
        2.5.2 服务模式创新的逆向机制
    2.6 服务模式创新的实施策略
        2.6.1 服务产品化
        2.6.2 产品服务化
        2.6.3 服务产品化与产品服务化的关系
        2.6.4 基于价值链的服务模式创新策略分析
第三章 物流业与制造业协同联动服务模式创新研究
    3.1 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的协同必要性分析
    3.2 协同层次分析框架
        3.2.1 协同需求的产生
        3.2.2 协同条件
        3.2.3 协同结构层次
        3.2.4 协同目标
    3.3 基于利益相关方的协同框架模型
        3.3.1 利益相关方界定及相关理论
        3.3.2 委托代理关系与协同关系
        3.3.3 利益相关方的相关要素分析
        3.3.4 利益相关方协同关系
    3.4 物流业与制造业协同联动问题分析
    3.5 物流服务系统的利益相关方需求分析
        3.5.1 物流服务需求方
        3.5.2 物流服务供给方
        3.5.3 第三方监管部门
        3.5.4 利益相关方协同关系分析
    3.6 物流业与制造业协同联动服务模式创新过程与机理
        3.6.1 协同联动服务模式创新目标
        3.6.2 协同联动服务模式的技术环境
        3.6.3 协同联动服务模式的制度环境
        3.6.4 协同联动服务模式模型
    3.7 小结
第四章 物流业与制造业协同联动服务模式技术实现方案研究
    4.1 智能感知的第三方物流云服务平台总体架构
        4.1.1 智能感知的第三方物流云服务平台的作用分析
        4.1.2 智能感知的第三方物流云服务平台P云层功能概述
        4.1.3 智能感知的第三方物流云服务平台S云层功能概述
    4.2 基于融合业务技术的第三方物流P云平台设计
        4.2.1 面向物流服务的融合业务P云平台的作用意义
        4.2.2 P云平台的体系架构与关键技术分析
    4.3 基于分布式计算技术的第三方物流S云平台设计
        4.3.1 SaaS云平台特点分析
        4.3.2 SaaS云平台体系架构
        4.3.3 按需定制的第三方物流服务提供技术
    4.4 智能感知物流全程可视化技术体系研究
        4.4.1 基于联合自动识别技术实现供应链全过程物流服务的透明化统一视图
        4.4.2 供应链全过程物流服务的可评价、可分析、可回溯体系研究
        4.4.3 物联网环境下的全过程第三方物流数据模型和数据交换接口协议
    4.5 基于一体化智能终端的物流移动计算技术研究
        4.5.1 移动支付、防伪及追踪的一体化智能终端集成研究
        4.5.2 基于移动计算技术的统一数据交换平台研究
        4.5.3 面向物流的移动支付技术方案研究
        4.5.4 基于物联网边缘中间件的智能感知RFID网络
第五章 新型服务模式下物流业与制造业协同演进与效率研究
    5.1 物流服务同质条件下物流市场的演进效率研究
        5.1.1 物流服务同质条件下物流市场因果关系分析
        5.1.2 物流服务同质条件下物流服务系统流程图
        5.1.3 仿真分析
    5.2 物流服务质量异质情况下物流市场的演进效率研究
        5.2.1 物流服务质量异质情况下物流市场因果关系分析
        5.2.2 物流服务质量异质情况下物流服务系统流程图
        5.2.3 仿真分析
    5.3 基于智能感知的第三方物流云服务平台的物流市场演进效率研究
        5.3.1 基于智能感知的第三方物流云服务平台的物流市场因果关系分析
        5.3.2 基于智能感知的第三方物流云服务平台的物流服务系统流程图
        5.3.3 仿真分析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本文工作总结
    6.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4)辽宁省高速公路ETC联网收费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课题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3 论文设计重点及结构
第二章 关键技术介绍
    2.1 专用短程通信5.8 GHz技术介绍
    2.2 车牌照识别技术介绍
    2.3 射频技术介绍
第三章 总体设计
    3.1 系统的设计目标
    3.2 系统的总体设计架构
    3.3 系统功能的划分与设计
        3.3.1 车辆识别功能设计
        3.3.2 车辆检测功能设计
        3.3.3 设备控制功能设计
        3.3.4 计费功能设计
        3.3.5 设备诊断功能设计
        3.3.6 图像抓拍功能设计
第四章 系统硬件设计
    4.1 客户服务及发行中心系统设计
    4.2 ETC收费车道设计
        4.2.1 车道构成设计
        4.2.2 车道设备技术指标设计
    4.3 电源系统设计
    4.4 防雷与接地系统设计
第五章 软件设计
    5.1 软件总体概述
    5.2 辽宁省电子收费中心系统设计
        5.2.1 电子收费数据中心设计
        5.2.2 密钥中心
    5.3 系统整体流程
        5.3.1 ETC车道入口流程
        5.3.2 ETC车道出口流程
    5.4 系统子模块流程
        5.4.1 ETC车道入口通行交易流程
        5.4.2 ETC车道出口通行交易流程
        5.4.3 ETC车道特殊交易事件
第六章 系统的实现与测试
    6.1 系统实现
        6.1.1 车道设备布设
        6.1.2 设备选型表
        6.1.3 电子收费中心用户界面
        6.1.4 ETC车道用户界面
    6.2 系统测试
第七章 结束语
    7.1 本文的主要工作总结
    7.2 系统存在的问题
    7.3 未来设想
参考文献
致谢

(5)广东XY公司战略转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图表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战略转型相关理论研究
        1.3.2 国外战略转型的研究
        1.3.3 国内战略转型的研究
        1.3.4 文献评述
    1.4 研究方法和内容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智能交通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2.1 智能交通的功能与特点
        2.1.1 智能交通的功能
        2.1.2 智能交通行业的特点
    2.2 国外智能交通发展情况分析
        2.2.1 智能交通发展历程
        2.2.2 国外智能交通发展状况
    2.3 我国智能交通发展情况分析
        2.3.1 我国智能交通发展历程
        2.3.2 我国智能交通发展水平
        2.3.3 广东智能交通发展情况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广东XY公司战略转型的环境分析
    3.1 外部环境分析
        3.1.1 政治法律因素
        3.1.2 宏观经济因素
        3.1.3 社会文化因素
        3.1.4 技术因素
    3.2 行业分析
        3.2.1 公路行业发展形势和需求
        3.2.2 我国智能交通市场规模分析
        3.2.3 我国智能交通企业的竞争分析
    3.3 内部环境分析
        3.3.1 组织结构
        3.3.2 业务结构
        3.3.3 财务状况
        3.3.4 人力资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广东XY公司战略转型的SWOT分析
    4.1 广东XY 公司的优势
    4.2 广东XY 公司的劣势
    4.3 公司面临的机遇
    4.4 公司面临的威胁
    4.5 广东XY 公司战略转型的SWOT 综合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广东XY公司战略转型规划
    5.1 广东XY 公司战略转型指导思想和转型模式的选择
    5.2 广东XY 公司战略转型的定位
        5.2.1 广东XY 公司原战略定位
        5.2.2 广东XY 公司转型的战略定位
    5.3 广东XY 公司战略转型的目标
        5.3.1 广东XY 公司原战略目标
        5.3.2 广东XY 公司转型的战略目标
    5.4 广东XY 公司战略转型的业务界定
        5.4.1 广东XY 公司原业务结构
        5.4.2 广东XY 公司战略转型的业务界定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广东XY公司战略转型的保障措施
    6.1 加强组织领导统一思想认识
    6.2 转变经营理念强化管理职能
    6.3 健全组织结构完善管理制度
    6.4 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业务转型
    6.5 加强队伍建设改进激励机制
    6.6 营造创新环境建设企业文化
    6.7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6)集成电路芯片制造企业生产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概述
    1.2 论文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1.2.1 选题背景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发展和研究现状
        1.3.1 集成电路芯片产业发展现状
        1.3.2 企业信息化现状
        1.3.3 企业信息集成研究现状
    1.4 论文的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第2章 过程控制及生产信息系统研究
    2.1 过程监控 SCADA系统
        2.1.1 HMI/SCADA系统的功能结构
        2.1.2 SCADA系统发展历程
        2.1.3 工控组态软件介绍
        2.1.4 iFIX软件介绍
    2.2 面向过程控制的生产管理系统研究
        2.2.1 三层体系结构BPS/MES/PCS
        2.2.2 过程信息集成的任务及价值分析
    2.3 企业生产信息集成的标准与平台
第3章 系统开发的相关理论与技术基础
    3.1 J2EE相关技术
        3.1.1 J2EE平台综述
        3.1.2 J2EE各层功能
        3.1.3 J2EE优势
        3.1.4 J2EE核心技术
    3.2 MVC设计模式
        3.2.1 MVC概述
        3.2.2 Struts框架
    3.3 DAO设计模式
        3.3.1 DAO模式概述
        3.3.2 Hibernate与持久化
    3.4 数据抽取
第4章 系统需求分析
    4.1 集成电路芯片企业情况介绍
        4.1.1 企业现行生产系统结构
        4.1.2 生产调度管理业务流程
    4.2 系统需求分析
    4.3 系统用户角色
    4.4 系统用例分析
        4.4.1 实时监控管理用例分析
        4.4.2 报警信息管理用例分析
        4.4.3 趋势分析管理用例分析
        4.4.4 过程信息管理用例分析
        4.4.5 报表统计用例分析
        4.4.6 紧急事件管理用例分析
第5章 系统设计
    5.1 生产管理系统网络架构
    5.2 生产管理系统数据层架构
        5.2.1 过程实时数据库
        5.2.2 管理系统数据库
    5.3 生产管理系统功能模块结构
    5.4 生产管理系统主要功能模块分析
        5.4.1 实时监控管理模块
        5.4.2 报警信息管理模块
        5.4.3 趋势分析管理模块
        5.4.4 过程信息管理模块
        5.4.5 报表统计模块
        5.4.6 紧急事件管理模块
        5.4.7 用户权限管理模块
        5.4.8 系统配置管理模块
第6章 生产管理系统的实现
    6.1 系统环境配置
    6.2 系统开发依据
    6.3 系统实现
        6.3.1 系统主画面
        6.3.2 分区监控画面
        6.3.3 趋势分析管理画面
        6.3.4 报警信息管理画面
        6.3.5 操作画面
        6.3.6 报表统计画面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进一步的工作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7)ETC中射频识别系统的研究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1.2.1 ETC 在国际上的发展历史及现状
        1.2.2 ETC 在国内的发展历史及现状
        1.2.3 RFID 的发展历史及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2 射频识别技术基础
    2.1 物理学基础简介
    2.2 射频识别系统的基本作用原理
    2.3 射频识别系统的相关技术
        2.3.1 编码分类
        2.3.2 信息安全技术
        2.3.3 数据的完整性
        2.3.4 防碰撞算法
    2.4 RFID 的标准化及其频率选择
3 射频识别技术中的防碰撞算法研究
    3.1 防碰撞算法概述
    3.2 非确定性算法
        3.2.1 普通ALOHA 法
        3.2.2 时隙ALOHA 法
        3.2.3 动态时隙ALOHA 法
    3.3 确定性算法
        3.3.1 普通二进制树形搜索算法
        3.3.2 动态二进制搜索算法
    3.4 折返式动态二进制搜索算法
    3.5 改进算法的性能分析
4 射频识别系统的硬件设计及实现
    4.1 系统结构设计
    4.2 电子标签的选择
    4.3 天线的选择
    4.4 车辆检测器设计
    4.5 双核冗余控制设计
        4.5.1 嵌入式系统的选择
        4.5.2 MSP430 及其硬件设计
    4.6 NRF905 及其外围电路设计
        4.6.1 芯片功能及内部结构
        4.6.2 nRF905 的工作模式
        4.6.3 nRF905 的器件配置
        4.6.4 nRF905 的实际电路设计
    4.7 硬件的抗干扰措施
    4.8 射频识别系统的硬件调试
5 射频识别系统的软件设计及系统测试
    5.1 主程序流程
    5.2 射频通信模块
        5.2.1 初始化配置
        5.2.2 发送数据
        5.2.3 接收数据
    5.3 防碰撞算法的程序设计
    5.4 软件的抗干扰措施
    5.5 射频识别系统测试
6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8)智能卡制作质量规范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智能卡研究背景,现状及发展趋势
    1.1 智能卡的背景及现状
    1.2 智能卡的发展趋势
    1.3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2. 智能卡分类,制作工艺及流程
    2.1 智能卡的分类
    2.2 智能卡制作材料的选择
    2.3 智能卡制作工艺流程
3. 智能卡制作质量规范化指标
    3.1 实验材料及试验设备
    3.2 主要测定的项目及测定方法
    3.3 实验结果及分析
    3.4 小结
4. 层压工序对智能卡质量的影响
    4.1 层压工序
    4.2 层压工序对智能卡的影响
    4.3 试验结论
结论
附录1 印刷后各色梯网点百分比
附录2 样张一各记录点的三刺激值
附录3 样张二各记录点的三刺激值
附录4 样张三各记录点的三刺激值
附录5 样张四各记录点的三刺激值
附录6 不同实验条件层压品色差比较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况
    教育经历
    教学实践
    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各论文
附图

(9)智能卡制作工艺规范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智能卡制作技术概述
    1.1 中国智能卡市场现状
    1.2 智能卡的发展趋势
    1.3 智能卡的分类及应用
        1.3.1 PVC卡及其应用
        1.3.2 PVC磁卡及其应用
        1.3.3 PVC-接触型IC卡及其应用
        1.3.4 磁卡与IC卡部分性能比较
    1.4 本课题的主要目的和内容
2 智能卡材料的选择:
    2.1 智能卡基材的要求:
    2.2 聚氯乙烯(PVC)的性能:
        2.2.1 聚氯乙烯的分子结构
        2.2.2 聚氯乙烯的性能
    2.3 磁条的选择:
3 智能卡制作工艺流程及参数的确定
    3.1 磁卡制作工艺流程及相关技术参数的确定
        3.1.1 制版工序
        3.1.2 印刷工序
        3.1.3 裱磁工序
        3.1.4 点焊工序
        3.1.5 层压工序
        3.1.6 裁切工序
        3.1.7 冲卡工序
        3.1.8 烫印工序
    3.2 IC卡制作工艺流程及相关参数的确定
        3.2.1 铣槽工序
        3.2.2 过胶工序
        3.2.3 封装工序
4 层压温度(T)对智能卡质量影响的研究
    4.1 层压温度(T)对智能卡色彩影响的研究
        4.1.1 色彩空间的选择
        4.1.2 实验条件
        4.1.3 测试方式
        4.1.4 测试点定位方式
        4.1.5 测量数据
        4.1.6 数据处理
        4.1.7 数学模型的建立
    4.2 层压温度(T)对智能卡特性影响的研究
        4.2.1 层压温度(T)对智能卡弯曲特性影响的研究
        4.2.2 层压温度(T)对智能卡扭曲特性影响的研究
    4.3 结果分析
结束语
鸣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四、MELZER双界面/组合式智能卡生产线(论文参考文献)

  • [1]适应ETC使用要求的锂离子电池开发[D]. 张常勇.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2]石化原料装卸车SCADA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樊玮璐. 华东理工大学, 2015(05)
  • [3]基于服务模式创新的物流业与制造业协同联动体系研究[D]. 逄锦荣. 北京邮电大学, 2012(01)
  • [4]辽宁省高速公路ETC联网收费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陈吉阳. 东北大学, 2011(03)
  • [5]广东XY公司战略转型研究[D]. 朱贤. 华南理工大学, 2010(03)
  • [6]集成电路芯片制造企业生产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 张晶. 同济大学, 2007(03)
  • [7]ETC中射频识别系统的研究与开发[D]. 吴京蓬. 北京交通大学, 2007(06)
  • [8]智能卡制作质量规范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 向菲. 西安理工大学, 2006(02)
  • [9]智能卡制作工艺规范的探讨[D]. 顾璟. 西安理工大学, 2005(03)
  • [10]MELZER双界面/组合式智能卡生产线[J]. 每文. 印刷技术, 2000(01)

标签:;  ;  ;  ;  ;  

MELZER双接口/组合智能卡生产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