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氏有效性评价模型对教师信息技术培训评价的启示

柯氏有效性评价模型对教师信息技术培训评价的启示

一、柯氏成效评估模式对教师信息技术培训评估的启示(论文文献综述)

李月[1](2021)在《民族地区基础教育教师普通话培训效果评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王静[2](2021)在《赴泰汉语教师志愿者线上岗前培训效果研究 ——基于柯氏四级评估模型的分析》文中研究表明为了满足世界各国对汉语教师志愿者在数量和质量上的需求,汉语教师志愿者项目近年来快速发展,旨在选拔和培养合格的对外汉语教师志愿者。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汉办)在考试选拔后对志愿者储备人员进行岗前培训,以提高他们的岗位胜任能力。泰国作为汉办目前志愿者派出人数最多的国家,每年接收大批汉语志愿者。其原因是泰国汉语学习需求大但当地汉语教师匮乏,这也显现出岗前培训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因为新冠疫情突然爆发,2020年赴泰汉语教师志愿者岗前培训首次采用了线上培训模式。本研究采用文献查阅、问卷调查、访谈和统计等方法,对本次培训的大纲、课程、模式、考核和参训人员反馈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柯氏四级评估模型的四个层级为框架,对线上岗前培训的效果进行逐层递进式评估,旨在通过调查与分析评估线上培训实际效果和发展前景,并提出相应的建议。调查主要通过问卷星发放问卷和微信平台访谈展开,并使用SPSSAU20.0进行信度效度检测与数据分析。本研究主要包括六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从选题背景、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和创新点等方面进行前情分析;第二部分柯氏四级评估模型及其适用性,概述柯氏四级评估模型相关理论,分析该模型与研究主体的适配性;第三部分介绍赴泰汉语教师志愿者线上岗前培训基本情况和特点,梳理汉语教师志愿者培训项目、线上培训的具体情况和培训项目的主要内容,总结线上培训的主要特点;第四部分针对赴泰汉语教师志愿者线上岗前培训效果进行调查,通过调查问卷和访谈,收集参训志愿者和教师的看法,并以柯氏四级评估模型为框架分析培训效果;第五部分是对线上培训的反思与建议,根据评估结果分析线上培训的优势和不足,提出对汉语教师志愿者岗前培训发展的建议;第六部分结语,回顾和总结整个研究的过程,并反思研究的局限性。

熊华城[3](2021)在《江西省中小学校园足球教师培训绩效评价体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校园足球教师培训是加强我国校园足球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手段之一,通常分为国家级、省级、县区级等各类足球教师培训。为了掌握培训的绩效水平,同时促进中小学校园足球教师培训不断发展与完善,进行绩效评价是十分有必要的。文章从中小学校园足球教师培训的实际出发,结合校园足球项目特征和体育教师培训特点,构建了江西省中小学校园足球教师培训绩效评价体系,并以江西省农村学校体育教师足球培训为例,对本文构建的校园足球教师培训绩效评价体系进行了验证,希望能为培训主办方提供科学的第三方评价工具。本研究借助江西师范大学图书馆、中国知网、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查询与校园足球教师培训相关的文献资料,通过分析梳理教师培训领域的研究现状,成人继续教育、绩效评价等专业理论知识,结合校园足球项目特点,确立了绩效评价模型。通过访谈法、文献资料法初步拟定了中小学校园足球教师培训绩效评价指标,然后通过21名专家的两轮咨询,最终确立了江西省中小学校园足球教师培训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再通过层次分析法确立各层次指标的权重,拟定评价指标的标准。最后通过借助案例对本研究构建的绩效评价体系进行验证分析,并根据案例分析的启发提出建议,以期为后续中小学校园足球教师培训绩效评价研究或其他体育项目教师培训绩效评价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本研究在研究过程中确立了由反应层、学习层、收获层、影响层4个一级指标、12个二级指标、37个三级指标构成的江西省中小学校园足球教师培训绩效评价体系,并得出以下结论:(1)提升各方主体关于培训绩效的评价意识是开展培训绩效评价的基础;(2)通过授权高校等第三方主体,提供绩效相关信息,有利于丰富培训绩效评价活动;(3)要利用互联网+思维,开发具有培训内容分享、实践心得分享、教学实践信息上传等功能的移动软件,既有利于系统收集受训教师在本次培训前后变化数据,从而全面的开展培训绩效评价,同时也有利于以点带面,加大受训教师的骨干辐射作用。

戴秋初[4](2021)在《协同理论视角下高职生顶岗实习管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9年初国务院颁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了“提升职业院校教学管理和教学实践能力”“推进顶岗实习标准建设”“规定职业院校顶岗实习时间一般为6个月”“企业应当利用管理要素参与校企合作”等多条与顶岗实习管理相关的举措。顶岗实习作为我国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形式,其管理工作对于推进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有重要意义。但实际上,高职生顶岗实习管理还存在松散式实习管理、校企管理双主体地位不突出等问题。因此在新时代高职教育背景下,重新审视高职生顶岗实习管理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混合研究的方法,首先基于理论研究,结合《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的要求,确定了高职生顶岗实习管理的分析框架,并编制了相关的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再以广东省高职院校为例,对部分高职教师、企业人员与实习生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找出高职生顶岗实习管理现存问题及产生原因;最后基于协同理论提出高职生顶岗实习管理的优化对策。研究发现:(1)高职生顶岗实习管理可从管理过程和实习成效两方面分析,高职生顶岗实习管理过程包括计划共商、共管共育、评价共享、总结共赢四个循环阶段;高职生顶岗实习成效可从实习满意度、学习获得程度、知识运用程度、组织贡献程度四个层面进行评估。(2)调查结果显示,高职生顶岗实习管理现存问题主要包括校企合作的渠道较为单一;学校课程滞后于实习内容;校企教育功能未完全发挥;学生心理与安全问题凸显;实习评价与总结流于形式等。基于此,本研究从支持系统和主体系统两方面找出问题产生的原因:(1)支持系统方面的原因有政府的统筹制度尚未健全、行会服务功能未完全发挥、家长的心理教育功能缺失;(2)主体系统方面的原因有高职教师实习管理力量薄弱、企业对顶岗实习的认识不足、实习生自身管理能力较薄弱、主体系统协同管理程度较低。综合上述问题及原因分析,本研究基于协同理论提出了优化策略:(1)协调支持系统因素:政府加强作为序参量的主导地位、行会构建校企协同信息服务平台、家长强化教育与监督功能的发挥;(2)协同主体系统因素:高职院校提高顶岗实习管理能力、企业转变发展观念与加强文化建设、实习生增强心理素质与制定实习规划、校企双方构建自组织实习管理系统。

刘湘容[5](2020)在《“国培计划”幼儿骨干教师访名校项目的培训效果研究》文中认为在终身教育思潮的影响下,世界各国把发展教师在职培训作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途径。我国规模最大的教师在职培训计划——“国培计划”也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关于“国培计划”子项目培训效果的研究也越来越丰富,但已有研究对“幼儿骨干教师访名校项目”的关注比较少。幼儿教师作为学前教育最重要的一部分,其工作之复杂,需求量之大,都表明幼儿教师是最需要接受培训的教师群体。因此,幼儿骨干教师访名校项目的培训效果研究非常必要。本研究聚焦于幼儿骨干教师访名校项目,希望了解教师参与培训的体验和收获,寻找教师运用培训成果的典型表现及运用成效,以期获得对项目培训效果的解释,进而总结培训成功的因素,为项目更好地开展提出针对性建议。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本研究运用质性研究方法,以参加H学校2019年承办的“幼儿骨干教师访名校项目”的两位教师为研究对象,采用自编的访谈提纲对研究对象进行深度访谈,同时结合实物分析法来收集研究资料,以柯氏四级评估模型和教师变化层次模型为理论分析视角,对项目促进幼儿骨干教师专业发展的效果进行调查研究。综合两位教师培训后的专业发展历程,本研究得出的结论是:H学校举办的“幼儿骨干教师访名校项目”取得了成功,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方面发挥了有效作用。本研究主要从五个层面总结项目取得成功的原因:第一,两位教师都有较强的参训动机;第二,项目的组织和安排比较合理;第三,培训导师团队具有很高的专业素养;第四,跟岗幼儿园的重视;第五,园内领导和教师的支持。为了更好地发挥项目的积极影响,本研究从三个方面提出建议:第一,为教师提供及时的实践指导,解决实践中的困惑和难题;第二,搭建教师学习交流平台,促进经验的总结与分享;第三,建立幼教资源库,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化。

王冬冬[6](2020)在《教师研修社区学习者模型构建及应用研究 ——以“A”教师培训平台为个案》文中研究说明伴随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得如火如荼,帮助教师队伍建立过硬的职业素养与全面的行业素质,将是未来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趋向。建立健全即符合教师实际需求又具备先进理论支撑的教师培训体系是教师队伍综合素质提升的关键。教育兴国,科技助教,互联网技术以广泛的适用范围与卓越的实际效果,已然渗透至行业的方方面面。网络研修社区作为近期一经兴起便立刻成为讨论焦点的教师研修新思路,如今已在试点城市推行过程中成效显着,具有可观的实际成效。“A”教师培训平台是当前教师网络研修社区平台中,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主流平台的代表。与诸多教师网络研修社区类似,其立足于远程培训与网络研修两大支柱功能,同时为教师进行集体研学交流,分组教研探讨,交流教学心得,交互经典案例提供平台支撑。再者,伴随多年运营以及使用经验,平台对于各成员自身个人信息以及相关学习行为加以统计,纳入大数据库。借助海量多维数据对其进行综合性归纳整合,进一步勾画出更具针对性与实践性的学习者画像,能够将学习者信息以及特点进行直观表现,对于教师培训平台优化培训效率,优化培训体系具有重大意义,能够为最大化地满足求学者以及教学者所需,为全面提高培训质量夯实根基。因此,本研究以网络研修社区支持科学决策和高效管理为大方向,选择“A”平台为实验平台,通过对“A”平台的改造,将以近期大家关心的重要命题——网络研修社区的学习者画像为目标,以网络研修社区学习者模型建构为研究主题。首先,对于平台数据进行归纳整理,并对其进行预处理,立足于业务实际需求,建立更具全面性的数据汇聚表,从而,进一步设计数据资产评估报告;其次,选用主成分分析法,围绕学员实际情况设计综合评价体系,随后,邀请专家对于该体系精确度与待优化部分进行微调;再次,笔者尝试选择k-means算法,以平台学员为对象进行聚类分析,对于各学员维度具体情况进行针对性剖析,依据学员平台学习实践过程中暴露出的缺陷,提出切实可行的优化举措;最后,采用协同过滤算法,进一步做好平台对口教学资源以及教培课程的自动推荐,为用户推荐关联度较高的学习伙伴,并及时推荐研修活动信息,依据其最终数据验证推荐成效。研究成果主要在于:其一,进一步为教师网络研修社区平台大数据埋点与收集提供理论指导,构设较为先进科学的数据汇聚表,建立更具针对性与全面性的数据仓库;其二,打造立体化、多元化能够完美契合学习行为逻辑与步骤的评价模型;其三,帮助平台教师以及管理负责人更直观地了解学习者自身实际情况,进一步为学员自动推荐对口学习服务以及学习伙伴,真正确保课程快速推进,捕捉大众需求热点,给予学员更具针对性与实践性的课程学习体系;其四,借助本研究成果,能够为同类型数据挖掘实证调研以及相近领域优化模式贡献一些思路。

夏康宁[7](2020)在《基于柯氏四级评价模型的中国小篮球(E级)教练员培训的效果及影响因素研究 ——以北京众辉小篮球(E级)教练员培训营为研究个案》文中研究说明自中国篮球协会在2017年宣布启动“小篮球计划”以来,小篮球运动在国内的发展势头愈发猛烈起来,以中国小篮球联赛为首的各式各样的小篮球比赛在社会环境中相继开展。由于小篮球比赛规则、比赛方式、比赛理念、比赛场地器械都与成人制篮球有了较大的不同,因此专业小篮球教练员的培养是十分关键的,要区别于以往的青少年篮球教练员,用全新理念、全新教法对适龄儿童进行科学递进式的教学活动。中国篮球协会青少年委员会成立暨青少年篮球训练工作研讨会上,宋晓波主任谈到:“青少年队伍中缺乏高水平高素质的教练员是现阶段目前青少年训练比赛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第九届中国篮协工作会议上,中国篮协主席姚明在会中指出:中国篮协仍面临许多问题与挑战,如青训体系不健全、高素质专业化的教练员、裁判员及经营管理人才紧缺等。并在介绍接下来中国篮协的重点任务中将加强教练员队伍建设放在了较为靠前的位置。本文以我国小篮球(E级)教练员培训班培训效果及影响因素为研究对象,以目标小篮球(E级)教练员培训班参训学员100名为调查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分析法柯氏四级评价法对北京众辉体育小篮球教练员培训班的培训效果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归纳北京众辉小篮球教练员培训的成功经验的同时,总结一套规范化的、科学的小篮球教练员培训效果评价模型,一套完整的评估流程形成后,将改变培训班长期以来来凭借经验衡量效果的弊端,使今后的小篮球教练员培训工作更科学、有效。通过对北京众辉小篮球教练员培训班的培训效果及影响因素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在小篮球计划背景下,针对小篮球教练员培训的工作在我国体育教练员培训制度的基础之上结合自身运动发展的需求,不仅仅局限于篮球教学训练还要注重少年儿童身心素质的全面培养。因此就需要针对各小篮球教练员培训班的培训效果和影响因素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2)通过对北京众辉小篮球(E级)教练员培训班进行柯氏四级评价模型的反应层、学习层和行为层评估可知,该培训得到了参训教练员较为满意的评价,在小篮球理论知识方面的帮助较为显着,在培训结束回到原本工作岗位后能够将培训中的所学活学活用,尤其是在小篮球游戏、小篮球比赛组织与临场指挥方面应用最为显着,对于帮助参与培训的教练员获得专业能力的提升有着积极作用。但是参训教练员因为自身素质的不同,导致能力得到提升的幅度也都各不相同,这些不同多与从事青少年篮球教学年限、教练员参与相关培训的次数以及是否有从事青少年篮球教学背景有关。而在日后工作中能否将所学内容进行内化以及内化的程度大小则与参与培训教练员的学历以及从事青少年篮球教学年限有关。(3)通过对北京众辉小篮球(E级)教练员培训质量影响因子分析可以将参训主体对的培训效果影响因素的影响大小进行科学分析,三个维度因子重要性排序教师层面因子>培训班层面因子>学员层面因子。在教师维度中,大部分参训学员比较关注“教师的专业背景”和“教师的业务能力”两项,而对于“教师的管理”则关注度较弱;在培训班维度中大多数参与培训的学员主要关注培训机构的资质和培训班的课程体系这两点;培训班的考核方式和培训班的合作单位的则在影响参训学员对选择培训班的参考价值方面影响较小;在学员维度中则对对“学员的参训目的”和“学员的参训态度”这两项的关注度教高,对“学员的创新能力”则关注度最低。(4)小篮球教练员培训的效果质量与培训机构自身的定位是否清晰有着重要的关联性,定位清晰,培训内容具有针对性是培训能否获得应有效果的重要基础。同时,要在培训开始前对参与培训的教练员进行相关调研,以此来帮助培训机构设计出更符合参与培训教练员需求,能够将培训效果最大化的关键。最后还要通过进行影响因素分析来了解参与培训学员们的关注点,帮助培训机构完善自身的课程设置,贴合参训教练员们的关注点,获得培训效果上的提高。

梁思源[8](2020)在《公益组织助力乡村教师发展的案例研究》文中认为乡村教师是我国乡村教育发展的基石,提高乡村教育质量的关键在乡村教师,进行乡村教师培训是促进我国乡村教师发展的有力途径。我国以政府为主开展的教师培训工作已取得显着成效,也迎来了项目创新和变革的挑战。目前,民间教育公益组织不断涌现与发展,基于公益组织自主设计,教师自主参加的乡村教师培训模式逐渐兴起。为了促进乡村教师培训的进一步发展,推动教师培训领域能走向治理现代化。本文试图对公益组织助力乡村教师发展的项目运行实然情况以及从乡村教师的视野出发对项目运行实际效果做一些研究。本研究采用质性研究方法,以访谈法为主,实物收集法与参与式观察法为辅助来开展研究,同时为了能更全面地分析研究问题,加以问卷调查法。选取助力教师发展的公益组织——H公益为研究对象。笔者通过参与到该组织项目运行团队工作中,收集实地考察数据,探索公益组织助力乡村教师发展的项目运行实际情况。通过对参加该组织线下培训的19位乡村教师的访谈资料进行分析,分析过程借鉴“扎根理论”的步骤,探索乡村教师视野下的项目运行实际效果,形成的结论是:从乡村教师用户体验的角度出发,可向外探索公益组织设计和实施的运行效果,从乡村教师自身专业成长的角度出发,可向内探索公益组织助力教师专业成长的实际成效。具体而言研究发现,从乡村教师用户体验的角度出发,对H公益线上项目的体验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线上活动带来共鸣,线上课程助力发展;线上活动特色不明显,线上课程后期缺乏指导;线上共读的形式与质量存在质疑。对组织线下项目的体验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自身“放开了”而且“打开了”;组织课程设计不够完善;培训模式“集中时紧,分散后松”存在弊端。从乡村教师自身专业成长的角度出发,在该公益线下培训课程是否助力了乡村教师成长上可以从三个层面加以分析:自我成长层面、教学观念层面、教育实践与反思层面。在乡村教师基于教师自身专业成长而与公益的后续互动上,可以从两种不同选择来进行论述,既融入线上共同体,寻找线下共同体;自身发展与组织发展无法契合致使互动减弱。研究进一步总结了公益组织助力乡村教师发展的优势与面临的挑战,最后研究对公益组织助力乡村教师发展提出如下建议和展望。逐步完善项目的体系化建设,不断提高服务的精准性程度,进一步推动教师的自主性发展。由此当公益组织和乡村教师都能够根据自身所处的教育大环境,整合资源找到合适的契合点,便能够更好地相互助力以求共同发展。

凌云志[9](2019)在《行动导向的教师培训者培训研究》文中提出教师培训是全面提升中小学教师质量的关键举措,教师培训者是促进教师素质能力全面提升的重要力量,建设一支素质完备、业务精湛、结构合理、保障有力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培训者队伍是深入推动教师培训改革、稳步提升教师培训质量、持续提高教师专业素养的战略一环。长期以来,我国教师培训者队伍建设相对滞后,培训机构专业程度不高、培训人员素质能力不足、培训标准指标架构缺失、培训课程内容体系不全、培训方式单调机械低效,严重制约了教师培训提质增效和提标扩面。改革知识导向培训模式,改变授受式、离身性、原子化、简单型培训方式,提升教师培训者培训的专业性、实效性、针对性、深刻性迫在眉睫。为改变传统教师培训者培训固有弊端,总结有效举措和有益经验,推动教师培训者培训理论建设和实践创新,本研究针对教师培训者培训模式变革问题,以H省教师培训者培训项目为个案,采取合作式行动研究取径,综合运用文献法、观察法、访谈法、调查法、德尔菲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对行动导向的教师培训者培训项目的方案设计、实施过程(组织形式、实施环节、实践方式、运行机制、有效举措等)、成效评估等全过程进行跟踪分析,并探寻行动导向教师培训者培训模式背后的学理依据。本行动研究以聚焦真实问题-汇聚团队智慧-共研行动方案-行动体验应用-评估应用效果“五环学习流程”为方案框架,以“问题、团队、行动、反思、关系、情境”等为行动导向的基本内涵,通过“组建与优化行动团队、提出与确定行动问题、研究与制定行动方案、实施与修订行动计划、汇报与评估行动过程、反思与复盘行动文化”六个实施流程,凝练出正面激励、“滚雪球”、自主管理、团队反思和多元评价等五个行动机制。本研究自主构建了理论知识、方法技能、理念观念和情感认同4维度16项指标观测点的教师培训者培训绩效评估指标体系,运用“培训效果的历时改变度”“行动主体的主观体验度”“行动方案的实操合理度”的“三角评估法”,对参训者在培训期间的主客观改变以及在训后实际培训情境中的培训项目设计与实施等培训效果进行考察评价,发现:行动导向模式立足培训现场的实践情境、依托参训者自组织的团队力量、开发创新在地化的教育资源、积极营造开放创造的文化氛围,整体撬动了培训文化的深度变革,对参训者强化自主学习、改造学习流程、重获学习体验、拓展知识来源、推动认知转化、优化思维方式、培育身份认同等具有明显的积极正向作用。行动导向的教师培训者培训模式从解决教师培训者专业发展的实践难题出发,定位于提高教师培训者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专业思维品质,努力超越对“行动”的庸俗化理解,摒弃了过去“理论”与“实践”之间关系的线性思维,将“行动体验”作为参训者达成个体认知和汇聚实践智慧的重要中介力量,重视参训者在行动中创造知识和生成理论,通过理论建构和实践验证,达成基于行动的知识创造之核心目的。该模式有强烈的实践关怀和深厚的人文品性,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努力研究立人之学、不断追寻幸福培训之路。

朱伟燕[10](2019)在《基于柯氏模型的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效果研究》文中认为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人们生活质量也不断提升,对健康服务也提出了更高需求,推动了生活方式的科学转变,健康问题也因此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而住院医生队伍的素质和建设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健康和治疗,因此本文针对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效果进行研究。本课题研究旨在帮助上海市相关机构更好地发现住院医师培训中存在的问题,促进上海市住院医师培训体系不断健全,提升住院医师的培训成效。本文首先通过问卷调查,分析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效果的现状。然后以柯氏模型为研究工具,具体以反应层、学习层、动作层、结果层等为对象开展研究工作,发现以下研究结论:反应层整体呈现出较低的培训满意度,规培生比较满意的内容为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能力;学习水平和工作年限与规培生的成绩呈正相关,并且与各类疾病的治疗效果正相关,影响医生知识能力发挥与技能应用质量的主要因素为基层能力;行为层领导认知水平较高,整体工作质量较好,但是工学矛盾成为影响培训效果的主要因素;结果层规培生大多能够良好的完成工作计划,并且培训效果比较显着,显着提升了患者对医生服务的满意程度。进而在此基础上结合访谈最终发现了几点问题:规培生反应的问题主要包括待遇偏低、不同规培身份以及不同基地的规培生在培期间待遇存在差异、认为带教老师对培训重视不足等;带教教师反应的问题主要包括规培生对工作和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缺乏、相关激励机制缺乏、自身精力有限等。通过对问题进行分析,我们发现背后的原因主要包括规培生对规范化培训认识不足、当下政策体系中针对带教教师师资的相关制度配套缺失、规范化培训投入欠缺以及考核管理和培训质量有待强化。最后针对这些深层次原因,提出了四个方面的建议,分别是加大政策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培训氛围;强化带教师资力量,提升培训效果转化率;增加经费投入,保障医师规范化培训成效;重视培训的职业道德教育,做好培训效果评估工作。期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对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体系进一步完善化处理,这是实现上海市医学规培生整体素质再次提升的关键,从而在完善上海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同时也为我国其他地区的工作提供科学指导,最终为中国医学生培训发展的系统化、规范化、同质化、科学化作出积极贡献。

二、柯氏成效评估模式对教师信息技术培训评估的启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柯氏成效评估模式对教师信息技术培训评估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2)赴泰汉语教师志愿者线上岗前培训效果研究 ——基于柯氏四级评估模型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内相关研究
        1.2.2 国外相关研究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1.4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第2章 柯氏四级评估模型及其适用性
    2.1 培训效果评估
        2.1.1 培训效果评估概述
        2.1.2 培训效果评估主要模型
    2.2 柯氏四级评估模型及其特点
        2.2.1 反应层评估及其特点
        2.2.2 学习层评估及其特点
        2.2.3 行为层评估及其特点
        2.2.4 结果层评估及其特点
    2.3 柯氏四级评估模型的适用性
        2.3.1 柯氏四级评估模型的优点
        2.3.2 柯氏四级与志愿者线上培训的适配性
第3章 赴泰汉语志愿者线上岗前培训基本情况与特点分析
    3.1 岗前培训现状
        3.1.1 培训项目现状
        3.1.2 吉林大学线上培训现状
    3.2 岗前培训大纲
        3.2.1 大纲内容
        3.2.2 大纲特点
    3.3 线上岗前培训课程
        3.3.1 线上培训课程内容
        3.3.2 线上培训课程特点
    3.4 线上培训管理模式和教学环境
        3.4.1 管理模式
        3.4.2 教学环境
第4章 赴泰汉语教师志愿者线上岗前培训效果调查
    4.1 调查对象和调查目的
        4.1.1 调查对象
        4.1.2 调查目的
    4.2 调查内容与设计
        4.2.1 调查内容
        4.2.2 问卷设计与信度效度分析
        4.2.3 访谈设计与实施
    4.3 调查对象基本信息统计
        4.3.1 受训者基本信息
        4.3.2 培训者基本信息
    4.4 调查结果分析与效果评估
        4.4.1 基于反应层的培训效果评估
        4.4.2 基于学习层的培训效果评估
        4.4.3 基于行为层的培训效果评估
        4.4.4 基于结果层的培训效果评估
第5章 反思与建议
    5.1 对赴泰汉语教师志愿者线上岗前培训的反思
        5.1.1 赴泰汉语教师志愿者线上岗前培训的优势
        5.1.2 赴泰汉语教师志愿者线上岗前培训的不足
    5.2 对汉语教师志愿者岗前培训发展的建议
        5.2.1 转变培训模式
        5.2.2 调整培训课程内容
        5.2.3 完善管理和监督机制
第6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A 赴泰汉语教师志愿者线上岗前培训效果研究调查问卷
附录B 培训教师访谈提纲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3)江西省中小学校园足球教师培训绩效评价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2.2.1 理论意义
        1.2.2.2 实践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4 相关概念界定
        1.4.1 绩效
        1.4.2 教育评价
        1.4.3 教师培训与教师专业发展
        1.4.4 校园足球
    1.5 研究对象、目标与内容
        1.5.1 研究对象与调查对象
        1.5.2 研究目标
        1.5.3 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法
        1.6.1 文献资料法
        1.6.2 访谈法
        1.6.3 德尔菲法
        1.6.4 层次分析法
        1.6.5 问卷调查法
        1.6.6 数理分析法
    1.7 研究创新点
        1.7.1 研究创新点
        1.7.2 研究流程图
2 中小学校园足球教师培训绩效评价的理论分析
    2.1 教育评价理论
    2.2 培训迁移理论
    2.3 教师专业能力理论
    2.4 校园足球教师培训绩效评价特点
        2.4.1 受训教师专业知识结构的变化性
        2.4.2 优化培训绩效的功能性
        2.4.3 客观信息来源与主观判断的统一性
        2.4.4 即时评价与延时评价的结合性
    2.5 中小学校园足球教师培训绩效评价功能
    2.6 中小学校园足球教师培训绩效评价意义
    2.7 中小学校园足球教师培训绩效评价作用
    2.8 中小学校园足球教师培训绩效评价的依据与原则
        2.8.1 中小学校园足球教师培训绩效评价的依据
        2.8.2 中小学校园足球教师培训绩效评价的原则
3 江西省校园足球教师培训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1 校园足球教师培训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步骤
    3.2 校园足球教师培训绩效评价模型构建研究
        3.2.1 国外经典绩效评价模型述评与启示
        3.2.2 校园足球教师培训绩效评价模型框架设计
        3.2.2.1 校园足球教师培训绩效评价的内涵
    3.3 校园足球教师培训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3.1 初选评价指标
        3.3.1.1 反应层的一级、二级初选评价指标
        3.3.1.2 学习层的一级、二级初选评价指标
        3.3.1.3 收获层的一级、二级初选评价指标
        3.3.1.4 影响层的一级、二级初选评价指标
        3.3.2 中小学校园足球教师培训绩效评价指标筛选
        3.3.2.1 专家问卷的形成
        3.3.2.2 问卷的发放和填写方法
        3.3.2.3 评价指标选取的依据
        3.3.2.4 第一轮专家问卷调查
        3.3.2.5 意见收集与指标修订
        3.3.2.6 第二轮专家问卷调查
    3.4 中小学校园足球教师培训绩效评价指标权重的构建
        3.4.1 层次分析法
        3.4.1.1 指标权重概念
        3.4.1.2 层次分析法概述
        3.4.1.3 层次分析法的工作程序
    3.5 中小学校园足球教师培训绩效评价指标的标准
        3.5.1 反应层下的各指标标准
        3.5.2 学习层下的各指标标准
        3.5.3 收获层下的各指标标准
        3.5.4 影响层下的各指标标准
    3.6 中小学校园足球教师培训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自评
4 中小学校园足球教师培训绩效评价验证分析——以2020 年江西省农村学校体育教师足球培训
    4.1 江西省体育教师足球培训概况
    4.2 中小学校园足球教师培训绩效评价方案
        4.2.1 中小学校园足球教师培训绩效评价实施方案
        4.2.2 中小学校园足球教师培训绩效评价指标转化为实操量表
        4.2.2.1 针对反应层、学习层、收获层的转化
        4.2.2.2 对影响层的转化
        4.2.3 数据的计算
        4.2.4 数据收集时间
    4.3 中小学校园足球教师培训绩效试行
        4.3.1 具体案例
        4.3.1.1 调查问卷的样本情况
        4.3.1.2 数据收集时间
        4.3.1.3 影响层追踪调查情况
        4.3.2 各层次分值
        4.3.2.1 反应层
        4.3.2.2 学习层
        4.3.2.3 收获层
        4.3.3 结果分析
5 研究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建议
    5.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附录5
    附录6
    附录7
    附录8
    附录9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4)协同理论视角下高职生顶岗实习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及意义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述评
    第三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高职教育
        二、顶岗实习
        三、顶岗实习管理
    第四节 研究方案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方法
        四、技术路线
第二章 协同理论视角下高职生顶岗实习管理分析框架的构建
    第一节 高职生顶岗实习管理的理论基础
        一、协同理论
        二、PDCA循环理论
        三、柯氏评估模型理论
    第二节 高职生顶岗实习管理系统的构成
        一、内部主体系统的构成
        二、外部支持系统的构成
        三、内外部协同管理系统的功能定位
    第三节 高职生顶岗实习管理的分析框架
        一、高职生顶岗实习管理过程的阶段及内容分析
        二、高职生顶岗实习成效的评估维度及内容分析
        三、高职生顶岗实习管理的影响因素分析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高职生顶岗实习管理调研工具的编制与实施
    第一节 调研工具的编制
        一、调查问卷的编制
        二、访谈提纲的编制
    第二节 研究实施
        一、问卷调查的实施
        二、访谈调查的实施
        三、数据的整理与统计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职生顶岗实习管理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第一节 高职生顶岗实习管理过程的现状分析
        一、计划共商阶段
        二、共管共育阶段
        三、评价共享阶段
        四、总结共赢阶段
    第二节 高职生顶岗实习成效的现状分析
        一、总体情况的描述性分析
        二、各个层面的描述性分析
        三、不同背景的差异性分析
    第三节 高职生顶岗实习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校企实习合作的渠道较为单一
        二、学校课程内容滞后于实习内容
        三、校企共管共育功能未完全发挥
        四、实习生的心理与安全问题凸显
        五、实习评价与总结形式主义突出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高职生顶岗实习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第一节 支持系统方面的原因分析
        一、政府的统筹制度尚未健全
        二、行会服务功能未完全发挥
        三、家长的心理教育功能缺失
    第二节 主体系统方面的原因分析
        一、高职教师实习管理力量薄弱
        二、企业对顶岗实习的认识不足
        三、实习生自身管理能力较薄弱
        四、主体系统协同管理程度较低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协同理论视角下高职生顶岗实习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第一节 协调支持系统因素以发挥保障作用
        一、政府:加强作为序参量的主导地位
        二、行会:搭建校企协同信息服务平台
        三、家长:强化教育与监督功能的发挥
    第二节 协同主体系统因素以促进有序管理
        一、高职教师:提高顶岗实习管理水平
        二、企业:转变发展观念与加强文化建设
        三、实习生:增强心理素质与制定实习规划
        四、校企双方:构建自组织实习管理系统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反思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表

(5)“国培计划”幼儿骨干教师访名校项目的培训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文献综述
        1.2.1 教师在职培训研究
        1.2.1.1 在职培训的内涵和特征
        1.2.1.2 在职培训的意义和价值
        1.2.1.3 在职培训的类型和方式
        1.2.1.4 在职培训成功的因素和策略
        1.2.2 教师访名校项目研究
        1.2.3 教师培训效果研究
        1.2.3.1 培训效果评估模型研究
        1.2.3.2 培训效果现状调查
        1.2.3.3 培训高效的因素和提升策略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1.1 有利于丰富教师在职培训理论
        1.3.1.2 有助于发展培训效果理论研究
        1.3.2 实践意义
        1.3.2.1 有助于提高培训成果的转化效率
        1.3.2.2 有助于提高幼儿教师的专业素养
第2章 研究设计与过程
    2.1 研究内容与概念界定
        2.1.1 研究内容
        2.1.2 概念界定
        2.1.2.1 幼儿骨干教师
        2.1.2.2 “国培计划”幼儿骨干教师访名校项目
        2.1.2.3 培训效果
    2.2 理论视角与研究框架
        2.2.1 理论视角
        2.2.1.1 柯氏四级评估模型
        2.2.1.2 教师变化层次模型
        2.2.2 研究框架
    2.3 研究过程与方法
        2.3.1 研究方法
        2.3.2 研究过程
        2.3.2.1 研究对象的选择
        2.3.2.2 资料的收集
        2.3.2.3 资料的整理和分析
        2.3.2.4 论文的撰写
    2.4 研究效度与伦理
        2.4.1 研究效度
        2.4.2 研究伦理
第3章 一个机遇:走出困境
    3.1 大开眼界
        3.1.1 融入大家庭
        3.1.2 我是参与者、合作者
        3.1.3 跟岗中发现差距
        3.1.4 师恩难忘
    3.2 转化与更新
        3.2.1 心动到行动:调整工作状态
        3.2.2 怀疑到坚定:化解信念危机
        3.2.3 指导者到合作者:转换教师角色
        3.2.4 限制到参与:转变教育行为
        3.2.5 调适与创造:处理转化难题
    3.3 行之有效
        3.3.1 幼儿表现:“积极活跃”
        3.3.2 家长态度:“认可支持”
        3.3.3 同事关系:“互助共进”
        3.3.4 幼儿园气息:“朝气蓬勃”
    3.4 小结
第4章 一个挑战:完成蜕变
    4.1 耳目一新
        4.1.1 团结奋进
        4.1.2 明确方向
        4.1.3 从做中学
        4.1.4 勇敢突破
    4.2 活学活用
        4.2.1 找准幼儿园课程定位
        4.2.2 推动园本教研的发展
        4.2.3 改革教育教学模式
        4.2.4 促进家园沟通与合作
    4.3 焕然一新
        4.3.1 幼儿园课程:“回归儿童”
        4.3.2 园本教研:“重焕活力”
        4.3.3 教育教学模式:“儿童游戏”
        4.3.4 家园合作:“协同共育”
    4.4 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提高培训效果的建议
        5.2.1 提供及时的实践指导
        5.2.2 搭建学习交流平台
        5.2.3 建立幼教资源库
    5.3 反思与展望
        5.3.1 研究反思
        5.3.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 Ⅰ 参训教师访谈提纲
    一、 受访者的一般情况
    二、 访谈内容

(6)教师研修社区学习者模型构建及应用研究 ——以“A”教师培训平台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
        (一) 教师网络研修成为教师培训的新型方式
        (二) 以促进学员个性化发展为核心诉求的在线教育进入新阶段
        (三) 新技术的迅猛发展为我国教师教育信息化开创了新天地
    二、问题提出
        (一) 传统教师网络研修社区难以实现针对学习者的个性化教学与管理
        (二) 研发个性化智能教学系统是解决教师网络研修社区学习缺乏个性化的关键
        (三) 学习者模型建立是个性化智能教学系统研究的核心基础环节
        (四) 基于“A”平台的学习者行为建模实证研究
    三、概念界定
        (一) 教师专业发展
        (二) 教师网络研修
        (三) 教师网络研修社区
        (四) 教师工作坊
        (五) 学习者模型
    四、研究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 实践意义
    五、研究创新点
        (一) 首次在中小学教师网络研修社区中引入学习者模型
        (二) 利用聚类分析构建网络研修社区的学习者模型
    六、研究目标与内容
        (一) 研究目标
        (二) 研究内容
    七、研究框架
        (一) 理论研究
        (二) 实践研究
    八、研究方法
        (一) 问卷法
        (二) 个案研究法
        (三) 科学模型法
        (四) 文献研究法
    九、本章小结
第一章 教师网络研修社区存在问题的研究
    一、研究说明
    二、问题调研的理论基础
        (一) 技术接受度理论与模型
        (二) 技术接受评价框架
        (三) 网络研修社区接受度评价框架
    三、调研问卷的设计及调研结果
        (一) 教师网络研修社区情况调查问卷设计与开发
        (二) 教师网络研修社区调研结果
        (三) 教师使用网络研修社区接受度分析
        (四) 教师网络研修社区存在的问题分析
    四、网络研修社区的改进发展分析
        (一) 依托数据分析将现有的网络研修社区进行智能化改造
        (二) 具备快速识别学习者需求与偏好的能力
        (三) 支持对学员的个性化教学
    五、构建学习者模型是实现网络研修社区智能化改造的基础
    六、本章小结
第二章 教师网络研修社区学习者建模的相关研究现状梳理
    一、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一) 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起源
        (二) 国内外对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
        (三) 对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分析
    二、教师网络研修社区的特点及其对学习者的评价
        (一) 教师网络研修社区的特点
        (二) 教师研修社区中的学习者评价
        (三) 教师网络研修社区及其学习者评价的文献分析与评价
    三、学习者建模
        (一) 学习者模型的分类
        (二) 学习者建模的方法
        (三) 学习者建模研究文献分析与评价
    四、本章小结
第三章 教师研修社区学习者模型构建的教育理论研究
    一、教师专业发展理论
        (一) 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理论
        (二) 体验式学习理论
    二、柯氏四级培训评估模型
        (一) 使用背景
        (二) 理论基础
    三、成人学习自我导向理论
        (一) 成人学习理论
        (二) 成人学习自我导向学习理论
        (三) 成人学习自我导向学习理论在本研究中的应用
    四、学习分析技术理论
        (一) 学习分析的概念
        (二) 学习分析的应用范围
        (三) 学习分析的构成与模型的理论基础
    五、本章小结
第四章 教师研修社区学习者模型构建的技术理论研究
    一、技术理论研究的思路与主要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主要方法
    二、关键技术研究
        (一) 建立数据仓库
        (二) 数据汇聚
        (三) 数据资产评估
        (四) 特征与指标计算
    三、本章小结
第五章 教师网络研修社区学习者模型的实现与模型应用研究
    一、数据说明
    二、教师研修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 明确目标,构建维度
        (二) 特征设计
        (三) 指标体系构建
        (四) 维度聚类
    三、学习者分类
        (一) 学习者分类概述
        (二) 分类方法理解
        (三) 分类类别确定及计算
    四、“A”教师网络研修社区学习者模型结果分析
        (一) 聚类结果分析
        (二) 对应分析不同类别学习者的特征
        (三) 对应分析不同类别学习者的行为特征
    五、成果检验与应用
        (一) 通过真实培训项目验证学习模型的有效性
        (二) 基于学习者模型的个性化推荐功能的实现
        (三) 借助学习者模型提出“A”教师培训平台改善的规划
        (四) 应用学习者模型提升培训质量
    六、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讨论
    一、研究创新
        (一) 教育理论层面
        (二) 建模方法层面
        (三) 技术算法层面
    二、研究不足
        (一) 学习者模型的精准度不足
        (二) 对学习者类别的识别结果进行实证测量的不足
        (三) 基于多时间阶段、多项目的指标体系试用的不足
        (四) 将学习者画像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不足
    三、研究展望
        (一) 结合社交网络分析
        (二) 结合语义分析
        (三) 探究自适应学习
    四、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中国基础教育教师网络研修社区调查问卷
    附录二 中国基础教育教师网络研修社区调查问卷
    附录三 教师网络研修社区调研结果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7)基于柯氏四级评价模型的中国小篮球(E级)教练员培训的效果及影响因素研究 ——以北京众辉小篮球(E级)教练员培训营为研究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关于小篮球教练员相关的研究
        1.3.2 培训效果评估的研究
        1.3.3 培训效果评估模型的研究
        1.3.4 柯氏四级评价的相关研究
    1.4 研究内容
        1.4.1 小篮球运动发展及教练员培训背景
        1.4.2 小篮球教练员培训现状研究
        1.4.3 采用柯氏模型对目标培训班的小篮球教练员培训效果评价
        1.4.4 小篮球教练员培训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1.4.5 总结问题,提出改进对策与建议
    1.5 创新点与重难点
    1.6 研究路线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访谈法
        2.2.3 问卷调查法
        2.2.4 数理统计法
        2.2.5 柯氏模型评价法
        2.2.6 因子分析法
3 我国小篮球运动及相关教练员培训历史背景分析
    3.1 我国小篮球运动发展历史回溯
        3.1.2 举国体制奥运战略阶段
        3.1.3 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阶段
    3.2 “小篮球计划”产生的背景
        3.2.1 形式背景
        3.2.2 政策背景
    3.3 我国小篮球教练员相关培训历史回溯
        3.3.1 我国体育教练员制度的发展
        3.3.2 我国体育教练员培训工作的发展历程
        3.3.3 我国篮球教练员培训工作的发展历程
    3.4 现阶段小篮球教练员培训的任务与职责
4 北京众辉体育E级教练员培训班培训现状
    4.1 北京众辉体育E级教练员培训营基本情况
        4.1.1 招收学员组成
        4.1.2 培训师构成
        4.1.3 培训营特色
    4.2 北京众辉体育E级教练员培训营的培训现状
        4.2.1 北京众辉体育E级教练员培训营的培训内容
        4.2.2 北京众辉体育E级教练员培训营的培训考核方式
    4.3 小结
5 北京众辉小篮球(E级)教练员培训班培训效果分析
    5.1 反应层分析
    5.2 学习层分析
    5.3 行为层分析
    5.4 小篮球教练员自身条件在反应层评估上的差异分析
    5.5 小篮球教练员自身条件在学习层评估上的差异分析
    5.6 小篮球教练员自身素质与行为层评估结果差异的分析
    5.7 小结
6 小篮球教练员培训班培训效果影响因素分析
    6.1 培训效果影响因素实证结果与分析
    6.2 信度检验
    6.3 效度检验
    6.4 培训效果影响因素分析
        6.4.1 教师层面因子是培训班教学效果的核心保障
        6.4.2 培训班层面因子是培训班教学效果的基础保障
        6.4.3 学员层面因子是培训班教学效果的关键
7 北京众辉小篮球教练员培训效果研究的启示
    7.1 清晰明确的自我定位,培训内容具有针对性
    7.2 要通过进行培训前的调查来细化培训课程内容
    7.3 影响因素分析帮助完善培训课程
8 结论与不足
    8.1 结论
    8.2 不足与后续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8)公益组织助力乡村教师发展的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三、可能的创新
    四、概念界定
        (一)公益组织
        (二)乡村教师
        (三)教师发展
        (四)教师培训
        (五)项目运行效果
第二章 文献综述
    一、公益组织参与教师培训的现状
        (一)以教师课程开发为主的公益组织
        (二)以学生课程开发为主的公益组织
    二、公益组织参与教师培训的研究
    三、关于教师培训评估框架的研究
    四、公益组织参与乡村教育的研究
第三章 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方法论
    三、研究对象的选择
    四、数据搜集
        (一)数据搜集方法
        (二)数据搜集结果
    五、数据分析
    六、研究的局限性
第四章 为何与如何:乡村教师发展项目的设置与运行
    一、公益组织为何支持乡村教师发展
        (一)“想为乡村教育做点事”
        (二)着眼乡村教师发展的“短板”
        (三)结合自身的资源优势
    二、公益组织如何促进教师发展
        (一)培训课程的设计
        (二)乡村教师的召集
        (三)H公益的项目开展情况
    三、本章小结
第五章 线上与线下:用户体验视角下的项目运行实效
    一、乡村教师对线上项目的体验和反馈
        (一)线上活动带来共鸣,线上课程助力发展
        (二)线上活动特色不明显,线上课程后期缺乏指导
        (三)线上共读形式与质量存在质疑
    二、乡村教师对线下培训的体验和反馈
        (一)让自身“放开了”“打开了”
        (二)课程设计不够完善
        (三)“集中时紧,分散后松”模式存在弊端
    三、本章小结
第六章 认知与行动:专业成长视角下的项目运行实效
    一、公益项目是否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一)自我成长层面
        (二)教育观念层面
        (三)教育实践与反思层面
    二、教师在实践中的行动有什么变化?
        (一)互动增强:融入线上共同体组建线下共同体
        (二)互动减弱:自身发展与H公益发展无法契合
    三、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一、公益组织助力乡村教师发展存在的优势
        (一)公益组织善于拓展教师培训资源
        (二)公益组织的项目更新迭代效率高
        (三)公益组织重视线上学习共同体的建设
    二、公益组织助力乡村教师发展面临的挑战
        (一)公益组织整体项目设计的系统性建设
        (二)公益组织难以统筹好自身发展与扩张覆盖人数
        (三)部分乡村教师存在能动性缺失问题
    三、公益组织助力乡村教师发展的建议与展望
        (一)完善项目的体系化建设
        (二)提高服务的精准性程度
        (三)推动教师的自主性发展
参考文献
附录
    一、访谈提纲
    二、调查问卷
    三、编码表
后记

(9)行动导向的教师培训者培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
        (一)研究背景
        1.创新教师培训者培训的政策要求和时代呼唤
        2.提升培训者培训实效性和针对性的现实诉求
        3.深化新时代教师培训者培训研究的学理呼唤
        4.个人对教师培训者培训实践反思研究的兴趣
        (二)研究问题
    二、文献回顾与评论
        (一)教师培训者专业标准研究
        (二)教师培训者角色定位研究
        (三)教师培训者专业发展研究
        (四)教师培训者培训模式研究
        (五)文献研究分析评论
    三、研究设计与方法
        (一)研究设计
        1.研究思路
        2.研究框架
        (二)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的取向
        2.具体研究的方法
    四、核心概念与假设
        (一)核心概念界定
        1.培训与教师培训
        2.培训者与教师培训者
        3.行动与行动导向
        (二)论文基本假设
    五、论文结构与价值
        (一)内容结构
        (二)研究价值
        1.研究目标
        2.研究意义
第一章 连接知识与行动—行动导向模式的理论基础
    一、知识导向模式及其反思
        (一)知识导向模式及其理论假设
        (二)对知识导向模式的质疑与反思
        1.知识的传授与知识的建构
        2.离身性学习与具身性学习
        3.原子化学习与团队式发展
        4.理想化情境与实践性情境
    二、行动导向模式的理论依据
        (一)行动导向的“知行观”溯源
        1.关于“知识论”的讨论
        2.“知行合一”与“理实结合”
        3.“做中学”到“教学做合一”
        (二)成人学习理论
        1.关于成人学习者的假设
        2.成人学习的主要特点
        3.成人经验学习圈理论
        (三)行动学习理论
        1.行动学习的基本内涵
        2.行动学习的方程式
        3.行动学习的核心要素
        (四)行动导向教学法
        1.行动导向教学法的理论渊源
        2.行动导向教学法的主要特点
    三、行动导向培训模式的理论建构
        (一)行动导向模式的概念框架
        1.行动导向模式的概念界定
        2.行动导向模式的理论框架
        (二)行动导向模式的基本内涵
        1.真实问题为起点
        2.团队式学习组织
        3.行动体验的路径
        4.常态的反思复盘
        5.合作型培训关系
        6.情境式学习环境
第二章 行动方案设计
    一、行动研究的背景
        (一)教师培训者培训模式改革的背景
        1.“重心下移”背景下的教师培训者需求
        2.“重心下移”背景下的国培项目县建设
        3.教师培训者队伍建设的现状与难点
        (二)先导性的行动探索
        1.先导性行动内容:从问题解决到教学和行为改进
        2.先导性行动反思:从碎片化的努力到体系化的建构
    二、研究对象与行动主体
        (一)研究对象
        1.项目目标:“接地气,用得上,干得好”
        2.研究对象之基本情况及结构分析
        (二)基于“多主体参与模式”的研究主体
        1.复合型的研究者的角色
        2.重要的行动研究合作者
    三、前测问卷及其分析
        (一)前测问卷及结构分析
        1.调查问卷的基本内容
        2.前测问卷的结构分析
        (二)前测问卷的结果分析
        1.调查问卷的数据回收与分析
        2.质性问卷的数据回收与分析
    四、行动计划的制定
        (一)确定总体目标和分类目标
        1.确定项目实施总体目标
        2.明晰分类对象培训目标
        3.确定能力结构模型
        (二)确定行动研究计划
        1.TTT项目行动总体路径
        2.TTT项目行动阶段计划
    五、行动评估设计
        (一)传统培训评估的弊端及其述评
        1.传统培训评估的弊端
        2.对传统培训评估的反思
        (二)行动导向评估体系的建立
        1.行动导向模式的评估界定
        2.构建项目的“三角评估法”
第三章 行动过程与机制
    一、行动过程
        (一)第一阶段行动研究
        1.第一阶段问题的确立
        2.第一阶段假设性分析
        3.第一阶段的行动设计
        (二)第二阶段行动研究
        1.第二阶段问题的确立
        2.第二阶段假设性分析
        3.第二阶段的行动设计
        (三)第三阶段行动研究
        1.第三阶段问题的确立
        2.第三阶段假设性分析
        3.第三阶段的行动设计
    二、实施流程
        (一)组建与优化行动团队
        1.学习小组建设及其职责分工
        2.班委会的选拔组建及其职责
        3.导师团的遴选组建及其职责
        (二)提出与确定行动问题
        1.行动问题遴选的标准与来源
        2.用焦点讨论法确定行动问题
        (三)研究与制定行动方案
        1.个人进行SWOT分析与计划
        2.学习小组研制详细行动方案
        (四)实施与修订行动计划
        1.召开行动项目的决策会议
        2.根据行动的方案采取行动
        (五)汇报与评估行动过程
        1.参训者基于行动体验的展示汇报
        2.对参训者行动效果的考核与评估
        (六)反思与复盘行动文化
        1.基于“实践+反思”的行动复盘
        2.走向“实践共同体”的文化融入
    三、行动机制
        (一)正面激励机制
        1.尊重学习者,正面目标引领
        2.相信学习者,对学习者放权
        (二)“滚雪球”机制
        1.培育关键少数的“明白人”
        2.基于现场的“滚雪球”学习
        (三)自主管理机制
        1.完善小组制度,对小组充分赋权
        2.强化管理分工,保障团队的沟通
        (四)团队反思机制
        1.面向实践的小组常态反思
        2.凝聚文化的整体系统反思
        (五)多元评价机制
        1.小组常规的考核评价制度
        2.重在激励的学员奖惩制度
第四章 行动评价与反思
    一、培训效果的“历时改变度”评估
        (一)培训评估指标体系的确立
        1.对评估指标进行专家咨询
        2.确定项目评估维度和指标
        (二)“历时改变度”评估分析
        1.样本问卷的基本情况
        2.样本的信度和效度检验
        3.样本数据的分析结果
    二、行动主体的主观体验度评估
        (一)观察与访谈数据收集与分析
        (二)参训者的行动体验及其理解
        1.聚焦真实问题,提升实践操作能力
        2.创新小组研修,助力培训专业发展
        3.线下线上互动,培育行动反思文化
        4.改善学习生态,强化团队身份认同
    三、行动方案的实操合理度及效果评估
        (一)对参训者的培训方案设计进行评估
        1.对培训方案的评估方法
        2.对培训方案的评估分析
        (二)对参训者的培训项目实施进行评估
        1.参训者项目实施的总体情况
        2.参训者项目实施之典型案例
    四、行动效果与反思
        (一)行动取得的成效
        1.坚定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理念
        2.凸显了培训中行动实践的价值
        3.团队机制强化了学习促动力量
        4.基于实践的反思支持深度学习
        5.培育培训文化体系的积极意义
        (二)行动的价值意义
        1.“众筹集智”,聚焦教师培训真实问题
        2.“激励唤醒”,改善学习者的心智模式
        3.“造血强体”,建设本土教师培训资源
        4.“团队共创”,撬动培训机构组织变革
        (三)行动中的局限
        1.应对教育中复杂场景的困境
        2.对组织资源依赖的内在缺陷
        3.实践与理论疏离的可能危险
        4.培训的学习激情可持续受阻
        (四)对行动优化的建议
        1.坚定学员中心,激发参训者内驱力
        2.丰富实践课程,创新发展实施路径
        3.重构学习体验,引领教师深度学习
        4.倡导人本文化,营造适宜学习氛围
第五章 行走在知与行的断裂处
    一、行动导向模式再审视
        (一)行动导向模式的核心特点
        1.“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
        2.“问题导向”的目标定位
        3.“众智众筹”的项目设计
        4.“团队合作”的组织方式
        5.“行为改进”的项目评估
        6.“教练式”的培训者定位
        (二)跨越“知识”与“行动”的鸿沟
        1.用行动问题替代知识
        2.基于问题的行动体验
        3.基于行动的深度学习
        (三)赋予行动更深刻的意义
        1.超越简单的行动
        2.坚持学与导的统一
        3.从个体到集体行动
    二、行动导向模式之使命
        (一)行动导向模式的实践关怀
        1.模式生成的实践逻辑
        2.模式实施的实践价值
        (二)行动导向模式的人文品性
        1.坚持人的在场
        2.建设立人之学
        3.追寻幸福之培
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一)构建了行动导向模式的学理框架
        (二)行动导向模式实践应用效果良好
    二、研究反思与展望
        (一)研究创新点
        1.对模式进行多维度学理探讨
        2.构建并验证了新的模式框架
        3.完善了绩效评估的指标体系
        (二)研究的不足之处
        1.缺乏对不同类型培训之差异性的考察与应对
        2.数据收集和分析方面还存在有待改进的地方
        (三)研究的深化空间
        1.突破教师培训研究的学理薄弱困境
        2.应对未来教师专业发展的跨界生长
        3.做好教师培训的长期跟踪研究准备
        4.积极适应教师队伍建设的时代要求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10)基于柯氏模型的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文献评述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创新
        一、研究方法
        二、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理论
    第一节 相关概念
        一、培训效果评估
        二、柯氏四级模型
    第二节 相关理论
        一、人力资源理论
        二、培训转化理论
        三、终身学习理论
第三章 上海市住院医生规范化培训效果评估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数据的收集
    第二节 调查对象的一般人口学特征
    第三节 指标的信效度检验
        一、效度分析
        二、信度分析
    第四节 评估的实施
        一、反应层评估分析
        二、学习层评估分析
        三、行为层评估分析
        四、结果层评估分析
    第五节 结论分析与讨论
        一、反应层结论
        二、学习层结论
        三、行为层结论
        四、结果层结论
第四章 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第一节 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存在的问题
        一、基于规培生视角的调查研究发现的问题
        二、基于规培教师方视角的调查研究发现的问题
    第二节 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规培生对规范化培训认识不足
        二、当下政策体系中针对带教师资的相关制度配套缺失
        三、规范化培训投入欠缺
        四、考核管理和培训质量有待强化
第五章 提升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效果的对策
    第一节 加大政策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培训氛围
    第二节 强化带教师资力量,提升培训效果转化率
    第三节 增加经费投入,保障医师规范化培训成效
    第四节 重视培训的职业道德教育,做好培训效果评估工作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效果评估指标体系调查问卷
    附录二 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效果研究访谈提纲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四、柯氏成效评估模式对教师信息技术培训评估的启示(论文参考文献)

  • [1]民族地区基础教育教师普通话培训效果评估研究[D]. 李月. 西南大学, 2021
  • [2]赴泰汉语教师志愿者线上岗前培训效果研究 ——基于柯氏四级评估模型的分析[D]. 王静. 沈阳大学, 2021(10)
  • [3]江西省中小学校园足球教师培训绩效评价体系研究[D]. 熊华城. 江西师范大学, 2021(12)
  • [4]协同理论视角下高职生顶岗实习管理研究[D]. 戴秋初.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2021(12)
  • [5]“国培计划”幼儿骨干教师访名校项目的培训效果研究[D]. 刘湘容.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2020(06)
  • [6]教师研修社区学习者模型构建及应用研究 ——以“A”教师培训平台为个案[D]. 王冬冬.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7)
  • [7]基于柯氏四级评价模型的中国小篮球(E级)教练员培训的效果及影响因素研究 ——以北京众辉小篮球(E级)教练员培训营为研究个案[D]. 夏康宁.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7)
  • [8]公益组织助力乡村教师发展的案例研究[D]. 梁思源.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1)
  • [9]行动导向的教师培训者培训研究[D]. 凌云志.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4)
  • [10]基于柯氏模型的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效果研究[D]. 朱伟燕.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柯氏有效性评价模型对教师信息技术培训评价的启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