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用防汞工作台的开发与应用

医用防汞工作台的开发与应用

一、医用防汞工作台的研制与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程凤[1](2020)在《壳聚糖基多功能术后防粘连敷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文中指出粘连是一种最常见的术后并发症,一般发生在受损组织愈合的过程中。在特殊情况下,术后粘连还会伴有炎症、疼痛甚至运动障碍等症状,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日常生活。目前,高分子防粘连材料是临床上预防术后粘连最有效的屏障材料,可以将病变组织进行物理分离。因此,其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该类材料不仅在临床应用上易于处理,生物相容性好,可生物降解,更能为目标部位提供防止组织粘连的可靠屏障。近年来,几乎没有高分子屏障材料可以完全满足这些要求。因此,本文采用N,O-羧甲基壳聚糖作为多种术后防粘连材料的基体材料,并对其性能进行研究。采用N,O-羧甲基壳聚糖(N,O-CS)与氧化再生纤维素(ORC)纱布进行复合,制得的N,O-CS/ORC复合纱布表面具有良好的水溶性、细胞相容性、血液相容性及体内可降解性。术后创伤、出血、炎症以及手术过程中的病原体感染等是术后粘连产生的主要原因。因此,N,O-CS/ORC复合纱布优异的止血效果以及抗菌性能可以有助于在复合纱布植入大鼠盲肠与缺损腹壁的模型后,14 d内达到预防术后粘连的效果。通过TEMPO对纳米晶纤维素进行氧化后得到氧化纳米晶纤维素(TOCN),将其与N,O-CS复合后制备出N,O-CS/TOCN复合海绵。多聚赖氨酸(ε-Poly-L-Lysine,EPL)作为天然抗菌聚合物,其自身具有很好的抗菌能力,不需要其他外源性抗生素的辅助。制备的EPL/N,O-CS/TOCN复合海绵具有优异的抗菌性能,抑菌率达到90%以上。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图片显示该海绵具有规则的多孔隙结构,TOCN能够均匀地分布于N,O-CS中。细胞毒性实验表明材料具有很好的细胞相容性,同时血细胞和血小板粘附实验结果表明,EPL/N,O-CS/TOCN能够快速达到凝血的效果。由于材料具有较高的孔隙率可以吸收大量的血液,加速血液的凝聚,并且能够通过羧基激活血小板粘附红细胞以及纤维蛋白进一步加快凝血。同时复合海绵具有很好的降解效果,植入肌肉中21 d可以完全降解。当植入到大鼠体内后,14 d内可以达到预防粘连的效果,并且炎症反应消失,创面修复完全。高碘酸钠对葡聚糖进行氧化开环反应,得到氧化葡聚糖(ODA)。N,O-CS中的氨基与ODA中的醛基通过席夫碱交联形成柔性水凝胶,该N,O-CS/ODA水凝胶具有很好的皮肤贴敷性和粘附性能,使得该水凝胶具有优越地密封出血创面的能力,可以达到快速止血的效果。此外,N,O-CS/ODA水凝胶可原位形成,与创面组织完美结合,加快创面愈合和组织再生。体外细胞实验表明,N,O-CS/ODA水凝胶具有很好的细胞相容性,并能够有效地抑制成纤维细胞的粘附,植入体内21 d可以完全降解。该水凝胶还具有优异的抗菌性能和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从而可以预防伤口感染和炎症反应的发生。将N,O-CS/ODA水凝胶植入到腹壁-盲肠缺损的大鼠体内,14d后该水凝胶处理的创面完全修复,能够有效地降低腹部组织粘连发生的概率,并对创面修复无副作用。SD大鼠腹壁损伤-盲肠缺损模型研究了 N,O-CS/ORC复合纱布,EPL/N,O-CS/TOCN复合海绵以及N,O-CS/ODA水凝胶的术后防粘连效果。N,O-CS/ORC复合纱布,EPL/N,O-CS/TOCN复合海绵以及N,O-CS/ODA水凝胶中除具备壳聚糖固有的止血效果外,还存在着未反应完全的羧基可以激活血液中的血小板以及粘附红细胞,加快血栓的形成,同时与Fe3+结合提高创面的止血效果,进而达到预防术后粘连的效果;EPL/N,O-CS/TOCN复合海绵较高的孔隙结构加快了止血速率,EPL的引入提高了 N,O-CS/TOCN复合海绵的抗菌效果,抑菌率达到90%以上,从而可以有效地预防术后粘连;N,O-CS/ODA水凝胶具有可注射、自修复、抗菌性、皮肤贴敷性和粘附性能,使得该水凝胶具有快速止血、促愈和组织再生的功效,同时其术后防粘连率达到90%以上。

蔡鲜群[2](2018)在《可生物降解医用防粘连膜的制备与性能研究》文中认为外科术后粘连发生率高达90%,通常会引起严重的并发症,给病人带来极大困扰。本课题采用天然高分子材料羧甲基壳聚糖(CMCs)、羧甲基纤维素(CMCl)以及胶原蛋白(COL)为基质,利用转谷氨酰胺酶(TGase)催化交联反应,制备了可生物降解的新型复合医用防粘连膜,并对其防粘连效果进行了考察。首先制备了不同原料质量配比的未交联CMCs/CMCl/COL复合膜,并对其亲水性能和机械强度进行了考察。研究发现,未交联的CMCs/CMCl/COL复合膜,耐水性跟力学性能都较差,机械强度不足(低于3.0MPa),难以满足医用防粘连膜的要求。在此基础上,利用TGase酶催化交联反应,制备了交联CMCs/CMCl/COL复合膜,并测定了其物理性能和细胞相容性。研究结果表明,质量比为25/25/50的交联CMCs/CMCl/COL复合膜性能均优于质量比为40/40/20和35/35/30的复合膜,其吸水率范围在2181~2856%之间,接触角为74.62±3°,拉伸强度为8.38±0.59MPa,断裂伸长率为122.65±2.86%,体外自然降解时间长达35天,可以满足医用防粘连膜的要求。此外,利用防粘连膜的浸提液培养人成纤维细胞(HSF),发现细胞形态正常,增长状况良好,细胞相对增殖率都大于75%,表明该膜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选择Wistar大鼠建立了腹腔术后粘连模型,考察了交联CMCs/CMCl/COL(25/25/50)复合膜防粘连功能。研究结果表明,该复合膜能显着减少大鼠术后粘连的发生率,且伤口愈合速度较快。通过H&E染色和Masson染色发现,该复合膜组的炎症细胞浸润及胶原沉积水平都显着低于空白对照组;血清检测结果发现,复合膜组的羟脯氨酸水平在14.79~16.35 μg/mL之间,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的18.87~19.54μg/mL(P<0.05);谷丙转氨酶的水平为36.39~40.81U/L,处于正常水平(5~45U/L),说明该复合膜对机体无毒副作用;此外,术后第三周时,大鼠体内的复合膜几乎完全降解,说明该膜具有良好的可降解性。综上所述,本课题制备的交联医用复合防粘连膜具备较强的机械强度和物理性能,在降解性、生物相容性等方面都达到了医用防粘连膜的要求;大鼠实验表明,该防粘连膜能有效促进伤口愈合并预防术后腹腔粘连。

曾飞[3](2018)在《壳聚糖/丝素蛋白—海藻酸双功能复合膜的设计及其生物学性能评价》文中指出研究背景:缘于肌腱的特殊生理结构,肌腱损伤后常与周围组织发生粘连,严重影响肌腱的滑动功能。肌腱损伤的修复机制包括内源性愈合和外源性愈合。前者表现出更好生物机械性能和较轻的功能障碍;后者通过周围鞘和滑膜的长入,易形成疤痕,导致肌腱的粘连。故控制外源性愈合的同时促进内源性愈合是预防肌腱粘连的重要途径。据研究表明,海藻酸钠(Alginate,Alg)能抑制成纤维细胞的粘附;丝素蛋白(silk fibroin,SF)膜材料具有较强的机械强度和较好组织诱导性,但纯丝素蛋白膜易碎,延展性差。壳聚糖(Chitosan,CS)膜拥有良好的弹性,与丝素复合可制备出高柔韧度和高机械强度的生物膜材料。研究目的:制备既能促进肌腱修复,又能抑制粘连形成的生物膜。研究方法:采用自然风干成膜法制备壳聚糖/丝素蛋白(CS/SF)混合膜,再通过涂层的方式将海藻酸钠膜(Alg)复合在CS/SF膜上,制备出双层复合膜。经红外光谱(FT-IR)对其结构进行表征,扫描电镜(SEM)对其表面形貌进行观察,再检测其溶胀性能、机械性能、表面亲水性、体外降解性能。经细胞学实验评估Alg膜对L929细胞的抑制作用和CS/SF膜对肌腱细胞促进作用。最后,将CS/SF-Alg膜植入大鼠体内,评价其生物组织相容性。研究结果:FT-IR示SF与CS混合会促进丝素蛋白发生β折叠,CS与Alg之间存在静电吸附。SEM示CS/SF膜拥有沟壑状的表面形貌和纳米介孔结构,Alg膜具有疏松的类水凝胶样结构。机械性能测试示CS/SF8:2膜的断裂伸长率达到最大值46.85%。CS/SF7:3膜抗拉强度达到最大值21.19 Mpa。亲水性检测示CS/SF膜的接触角约为70°,Alg膜的接触角也在70°左右。溶胀性能检测示CS/SF 3:7膜的溶胀率约为70%,Alg膜的溶胀率大于120%。体外降解实验示CS/SF膜4周后的残余质量分数为82%~85%。Alg膜的残余质量分数为55%。细胞学实验显示L929细胞在Alg膜上呈类圆形,细胞的数量较少;肌腱细胞在CS/SF膜上生长比对照组的快。细胞迁移实验显示L929细胞在CS/SF膜上的迁移速度比在CS膜上的快。材料皮下植入4周后,CS/SF-Alg膜的双层结构仍然可见,第1周有较轻的炎症反应,之后逐渐消失。研究结论:本研究利用CS、SF和Alg制备出一种具有复层结构的双功能膜。具有较强的机械性能、合适的溶胀性能、较好的亲水性以及较合理的降解性能。该双层膜具有良好的生物组织相容性,CS-SF膜能促进肌腱细胞的增殖与迁移,Alg膜能抑制成纤维细胞的粘附,在肌腱损伤修复的应用中具有独特的潜在价值。

林志群[4](2016)在《载纳米银海藻酸钙制备、抗菌性能、促创面愈合及生物相容性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开放伤口由于皮肤完整性遭到破坏,失去了正常防御细菌的屏障能力,创面的坏死组织和含有大量蛋白质的渗出液又是细菌繁殖的良好培养基,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创面容易发生局部感染、甚至引起全身感染,最终引起愈合时间的延长。近些年以来,研究逐渐发现,伤口在湿润的环境下比干燥的环境下要愈合得快,如果创面皮肤局部浸渍,会削弱宿主抵御细菌侵袭的防御屏障,但另一方面,在干燥条件下,细胞的活动反而受到抑制,会形成痂,并进一步发生组织坏死的可能,影响伤口愈合盥。由此思路出发,研制一种具有高吸收性、又能保持创面湿润的敷料,对于治疗外科感染伤口和慢性溃疡性创面,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及生物材料的广泛应用,目前认为一款理想的敷料需具备以下几种生物学性能:①可大量吸收创面的渗出物,同时又能保证创面具有一定湿度;②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③易去除性,即移去敷料时不会造成伤口二次损伤;④具有一定的抗菌性;⑤生物可降解性能,不会造成环境污染。由海藻酸盐加工得到的海藻酸纤维含有多种氨基酸,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在钙离子的存在条件下可交联形成网状开放晶格的水凝胶,具有很好亲水性的水凝胶,可使得包埋在其中的细胞进行以渗透扩散为主的营养和代谢物质交换[4],同时为伤口提供湿润的愈合环境。以海藻酸盐为原料研发的海藻酸钙纤维具有无毒性、高吸水成凝胶性、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易去除性、良好的生物降解性、止血性能、能促进伤口愈合等优越特性,因而被广泛用于材料植入、人工牙体、生物填充等。此外,海藻酸盐纤维来源广泛,加工工艺简单,加工过程无毒性物质加入,制造成本低廉,是一种性价比较高的生物材料。银作为抗菌剂使用由来已久,银离子、可溶性银化合物、表面积大的胶态银、纳米银等均具有杀灭细菌、真菌的特性。其中纳米银是以纳米技术为基础研制而成的新型抗菌产品,其依靠着量子效应、小尺寸效应和具有极大的比表面积,因而具有传统无机抗菌剂无法比拟的抗菌效果。此外,纳米银粒子具有很强的渗透性,能渗透到皮下组织,与切口接触后迅速持久地释放纳米银,快速有效地杀灭切口及缝线上的病原体。如今,以纳米银为基础的抗菌产品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课题在海藻酸盐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羧甲基纤维素,并利用湿法纺丝得到改性后的海藻酸钙羧甲基纤维复合物,最后利用浸渍富集法制备载纳米银海藻酸钙抗菌敷料,该敷料的研制对防治外科伤口感染、促进慢性伤口愈合等有重大的意义。目的研制载纳米银海藻酸钙抗菌敷料,并对其物理学表征进行检测,充分评价其细胞毒性、抗菌性能及生物相容性,从中筛选出最适载银量的抗菌敷料,为其作为优质敷料进一步应用于防治外科感染伤口、促进伤口愈合提供最佳的选择。方法1、载纳米银海藻酸钙敷料的制备本课题采取的是湿法纺丝+浸渍富集法制备载纳米银海藻酸钙敷料,方法如下:湿法纺丝:将海藻酸钠、羧甲基纤维素纳按8.5:1.5比例放入水溶液中,高速搅拌,形成粘稠溶液,脱泡过滤后通过喷丝孔挤出到含有钙离子的凝固浴中,形成固态海藻酸钙羧甲基纤维长丝。该长丝经过拉伸、水洗、脱水干燥、卷曲形成纤维,纤维可梳理成网而制成非织造布。浸渍富集法:2000mg/L的纳米银溶液用去离子水稀释成不同浓度的纳米银溶液,加入等量海藻酸钙羧甲基纤维素敷料后37℃恒温震荡30分钟,后经脱水、乙醇洗涤,温度梯度烘干,-20*(2过夜,制成质量分数为0.5%、1%、2%、4%的载纳米银海藻酸钙羧甲基纤维素复合物,简称:载纳米银海藻酸钙抗菌敷料,AgNPs-Ca。2、载纳米银海藻酸钙敷料的物理学表征检测2.1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检测敷料吸收光谱特征将样品浸泡于去离子水中,摇荡30min,过滤器滤去海藻酸钙纤维,并将最终溶液置于NanoDrop2000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设置0.5nnm扫描间隔,最后获取粒子分布曲线。2.2光学显微镜下的敷料样品取小量样品尽量撕拉成分散纤维,置于载玻片上,滴加树脂后封片干燥,制成可长期保存的敷料玻片。将玻片置于OLYMPUS光学显微镜上观察,拍照。2.3敷料样品的电子显微结构分析将载纳米银海藻酸钙敷料裁剪成8X8mm,厚5mmm,并置于60*(2烘干机、2小时彻底干燥,戊二酸及锇酸双固定标本,以离子溅射镀膜法将铂蒸发后覆盖在样品上,将处理好的样品置于扫描电子显微下,观察载纳米银海藻酸钙敷料中纤维及纳米银的形态、分布情况。3、载纳米银海藻酸钙敷料的细胞毒性检测将普通敷料、海藻酸钙敷料、0.5%-AgNPs-Ca、1%-Ag Ps-Ca、2%-AgNPs-Ca、 4%-AgNPs-Ca、Ag+-Ca等7个组的样品浸提液各2ml,分别置于35mm细胞培养皿内,加入2×104/ml LO2细胞悬液2ml,置于培养箱24h,使用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及生长情况。将100ul浓度为6X1 04/mL的细胞悬液接种于96孔培养板,细胞贴壁后弃原液,将普通敷料、海藻酸钙敷料、0.5%-AgNPs-Ca、1%-AgNPs-Ca、2%-AgNPs-Ca、 4%-AgNPs-Ca、Ag+-Ca等7个组的样品浸提液各100 μl,置于细胞培养箱孵育24小时。采用CCK-8法测定L02细胞培养的相对增殖率(RGR),评价材料的细胞毒性。4、载纳米银海藻酸钙敷料的抗菌性能检测4.1抑菌圈实验挑选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白色念球菌菌落,制成1X106cfu/ml的菌悬液,用棉拭子粘取菌悬液在培养板沿着三个方向均匀涂划,最后将棉拭子在培养板边缘涂抹一圈,盖好干燥5min。将培养板均分为5部分,沿着顺时针方向依次放入海藻酸钙敷料、0.5%-AgNPs-Ca、1%-AgNPs-Ca、 2%-AgNPs-Ca、4%-AgNPs-Ca的l0mm圆片,最后放入37℃C02培养箱中培养18-20h,拍照后,使用Image J软件测绘,得到抑菌圈直径。4.2振荡抑菌实验在离心管中加入5ml细菌浓度3X104cfu/ml的菌液,并将普通敷料、海藻酸钙敷料、0.5%-AgNPs-Ca、1%-AgNPs-Ca、2%-AgNPs-Ca、4%-AgNPs-Ca、Ag+-Ca等7组实验敷料分别裁剪成10X10mm的正方形样片,经紫外线消毒2h后,各取2块放入离心管中。25℃,转数为200r/min,分别于振荡前、振荡1h后、2h取100ul涂板,培养箱培养18h后计数,计算1h、2h抑菌率,并筛选出合适浓度进行下一步实验。4.348小时长效抑菌检测在离心管中加入5ml细菌浓度3X104cfu/ml的菌液,并将普通敷料、海藻酸钙敷料、1%-AgNPs-Ca、Ag+-Ca分别裁剪成lOX1Omm的正方形样片,经紫外线消毒2h后,各取2块放入离心管中。25℃,转数为200r/min,振荡2h,后将离心管放置于37℃细菌培养箱中。分别于振荡前、振荡后2h、4h、6h、24h、48h六个时间点,取100ul样液,均匀涂于营养琼脂培养板中。将所有培养板放入37℃培养箱中,培养18h后计数。5、载纳米银海藻酸钙敷料的促创面愈合能力检测将24只Wistar大鼠分为4组,经麻醉、备皮后,环形切除背部全层皮肤,面积约180mm2,制成皮肤缺损的大鼠模型,分别接受1%-AgNPs-Ca、Ag+-Ca、海藻酸钙敷料、普通敷料处理,定期更换敷料,并于术后当天及第4、8、10天观察记录创面恢复情况,使用ImageJ软件测量创面面积,计算各时间点创面愈合率。随机选取术后第4、8天的各组大鼠,行皮肤创面组织活检,多聚甲醛固定后使用石蜡包埋,经HE染色后于镜下观察。6、载纳米银海藻酸钙敷料的生物相容性检测按国家GB/T 16886-2008和ISO 10993.12-2009标准要求,对制备的1%载纳米银海藻酸钙抗菌敷料进行溶血实验、急性全身毒性实验,以综合评价其生物相容性。6.1溶血实验:取5ml受试样品浸提液(1%载纳米银海藻酸钙抗菌敷料浸提液)、5m1生理盐水(阴性对照组)、5m1去离子水(阳性对照组),分别加入0.1ml的新鲜抗凝稀释兔血,肉眼观察是否出现明显的溶血现象;酶标仪检测各祥本上清液的吸光度,评价受试材料的体外血液相容性。6.2急性全身毒性实验:按1ml/20g剂量标准,于无菌条件下将1%载纳米银海藻酸钙抗菌敷料浸提液注入试验组小鼠腹腔内,阴性对照组注入生理盐水,阳性对照组注入苯酚。给药后连续7天观察小鼠,记录小鼠进食水、运动等一般情况、毒性反应、体重变化或死亡。结果1、载纳米银海藻酸钙敷料的物理学表征检测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分析载纳米银海藻酸钙敷料的吸收峰位于416nm处,此外其分布范围在350-550nm之间。而未添加纳米银的海藻酸钙敷料的紫外光谱则没有特殊的吸收峰。扫描电子显微镜下的载纳米银海藻酸钙敷料,海藻酸钙纤维大小均一,直径在10~15 μ m之间,敷料中纳米银呈规则的球形,粒径在80-100nm之间,附着于海藻酸钙纤维表面及空隙之间。2、载纳米银海藻酸钙敷料的细胞毒性检测不同实验组之间细胞增值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305.04,P<0.001)经24h培养,海藻酸钙敷料组细胞相对增值率(RGR)为99.66%,细胞毒性反应0级;0.5%-AgNPs-Ca组与1%-AgNPs-Ca组L02细胞的RGR分别为94.0%和92.8%,细胞毒性反应I级,无细胞毒性,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AgNPs-Ca组L02细胞RGR为69.4%,细胞毒性反应工工级,轻度细胞毒性。4%-AgNPs-Ca组与Ag+-Ca组L02细胞RGR分别为27.2%、23%,细胞毒性反应III、工V级,均为中度细胞毒性。3、载纳米银海藻酸钙敷料的抗菌性能检测3.1抑菌圈实验未添加纳米银的海藻酸钙敷料在四个菌株中均未见明显抑菌圈,而添加了不同浓度纳米银的四组海藻酸钙敷料其抑菌圈大小呈浓度依赖性。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白色念球菌四个菌株中,0.5%-AgNPs-Ca所产生的抑菌圈大小介于11.813.6mm,1%-AgNPs-Ca所产生的抑菌圈大小介于13.014.7mm,2%-AgNPs-Ca所产生的抑菌圈大小介于13.516.2mm,4%-AgNPs-Ca所产生的抑菌圈大小介于15.3~18.Omm。3.2振荡抑菌实验对于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白色念球菌的1h抑菌率比较,普通敷料组均为0%;海藻酸钙组为13.9%、0%、7.4%、9.7%;0.5%-AgNPs-Ca组为58%、26.1%、45.7%、79.3%;1%-AgNPs-Ca组为74.6%、48.7%、57.2%、90.4%;2%-AgNPs-Ca组为96.8%、60.1%、62.9%、95.4%;4%-AgNPs-Ca组为99.7%、88.7%、67.9%、100%; Ag+-Ca组为50.4%、98.3%、72.0%、37.9%。对于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白色念球菌的2h抑菌率比较,普通敷料组均为0%;海藻酸钙组均为0%; 0.5%-AgNPs-Ca组为90.9%、87.8%、85.0%、95.6%;1%-AgNPs-Ca组为97.2%、98.0%、89.4%、97.8%;2%-AgNPs-Ca组为99.7%、98.0%、93.8%、99.1%; 4%-AgNPs-Ca组为100%、100%、98.5%、100%;Ag+-Ca组为82.9%、100%、98.0%、90.4%。结合细胞毒性检测结果、抑菌圈及振荡抑菌法结果,筛选出载银量1%的海藻酸钙敷料,用于下一步实验。3.348小时长效抑菌实验经普通敷料组与海藻酸钙组处理的四个菌株细菌数量均在4h时出现明显的增加,到24h时,细菌浓度达到峰值,大概浓度介于108109cfu/ml之间,第48h未见明显增加。1%-AgNPs-Ca组对四个菌株具有类似的抑制曲线,2h时细菌浓度出现明显下降,4h时已无法检测到细菌的存在,并维持48h。Ag+-Ca组对四个菌株的抑制曲线类似于1%-AgNPs-Ca组,但Ag+-Ca组对大肠杆菌可以在2h时即达到100%的抑制率,并在接下来的48h内无法检测到细菌的存在。4、载纳米银海藻酸钙敷料的促创面愈合能力检测第4天,四组的创面愈合率无明显差别,愈合率大约为20%;第8天,AgNPs-Ca组的创面愈合率为70.2%,与Ag+-Ca组、海藻酸钙组、普通敷料组三组对比,P值均小于0.05,愈合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Ag+-Ca组愈合率为50.9%,海藻酸钙组愈合率为55.9%,两组之间愈合率未见明显差异。另外AgNPs-Ca组、Ag+-Ca组、海藻酸钙组的创面愈合率与普通敷料组(37.4%)对比,P值均小于0.05。5、载纳米银海藻酸钙敷料的生物相容性检测溶血实验:受试的1%-AgNPs-Ca浸提液没有引起体外溶血反应,1%-AgNPs-Ca抗菌敷料的溶血率为2.79%。急性全身毒性实验:实验组的小鼠在注射浸提液后,进食、呼吸、活动、排泄均未发现异常,在七天的观察期里,小鼠体重呈增加的趋势,未发现惊厥、步态不稳、狂躁等毒性反应,也没有出现死亡病例。结论1、本课题用湿法纺丝制得海藻酸钙羧甲基纤维素复合物纤维,再经浸渍富集法制备了载纳米银海藻酸钙抗菌敷料,通过实验证实并筛选的1%载纳米银海藻酸钙抗菌敷料具备优良的抗菌性能、促创面愈合能力和优异的生物相容性。2、通过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法及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证实,载纳米银海藻酸钙敷料可在水中溶解出纳米银颗粒,并具有较低的分散性,另外,海藻酸钙纤维直径均一,纳米银颗粒于纤维表面分布均匀。3、细胞毒性检测证实载纳米银海藻酸钙敷料的细胞毒性呈浓度依赖性,其中0.5%、1%-AgNPs-Ca属于无细胞毒性。4、根据QB/T 2591-2003规定材料对微生物的抑菌率>90%才能被称为抗菌材料,通过抑菌圈及振荡抑菌法证实载纳米银海藻酸钙敷料具有优良的抗菌性能,其中1%-AgNPs-Ca被证实具有长效抑菌的能力。5、动物实验证实载纳米银海藻酸钙敷料可明显提高创面的愈合速度,减轻创面的炎症反应,减少换药时的二次损伤。6、根据GB/T 16886-2008及IS010993-2009的系列标准对于生物材料生物相容性的要求及检测方法,1%-AgNPs-Ca不引起溶血反应、不具备急性全身毒性反应。1%载纳米银海藻酸钙抗菌敷料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为进一步作为抗菌敷料应用于临床提供了有力的实验依据。

宋晓英,王章华,芮海荣[5](2015)在《血压计检测工作台设计及其在临床中应用》文中指出目的 :设计一种血压计检测工作台,有效解决血压计出现汞泄漏后到处流淌以及挥发后对检定人员健康造成伤害的问题。方法:根据汞的流动性和挥发性强的特点进行设计,整个装置由台体、排气罩、导流槽、凸台、导流孔、收集仓和换气扇组成;在排风处配有废气过滤网,其中夹有可与空气中挥发的汞蒸气发生化学反应的硫磺粉。结果:该工作台能很好地减少汞污染,减轻汞对人体的损害。结论:该工作台能安全有效地保证血压计维修、检测工作的展开,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李华东[6](2015)在《光学玻璃超声振动铣磨材料去除及表面质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光学玻璃为各向同性的高新技术材料,因其优良的化学、机械、光学、热力学等性能而被广泛应用于光学仪器的构件的制作。但光学玻璃是一种典型的硬脆材料,传统加工过程中易产生断裂、崩碎、裂纹等加工缺陷,难以使加工表面质量得到保证,进而限制了其更广泛的应用。超声振动铣磨加工技术由于磨粒切削刃与工件断续接触的加工特点尤其适用于硬脆材料加工,相比较普通切削具有明显的优越性。本文研究了光学玻璃超声振动铣磨加工时材料去除脆塑转变以及铣磨加工参数、超声振动振幅对材料加工表面粗糙度和亚表面损伤的影响,以期为实现光学玻璃低损伤磨削加工提供技术支持。本文以分析光学玻璃超声振动铣磨加工材料去除脆塑转变为出发点,建立了光学玻璃脆塑转变模型,在此基础上对BK7和JGS1两种光学玻璃进行了显微压痕试验和单颗粒超声振动变切深刻划试验,并对压痕区域、刻划沟槽的表面形貌进行了检测分析。结合两种光学玻璃压痕尺寸的测量结果,研究了不同加载载荷对光学玻璃的维氏硬度、断裂韧性的影响规律,同时结合临界刻划力和临界刻划深度的测量结果研究了超声振动振幅对材料临界加载载荷、临界切削深度的影响规律。为研究超声振动参数和铣磨加工参数对光学玻璃超声振动铣磨加工工件表面粗糙的影响规律,本文对BK7和JGS1两种光学玻璃进行了以机床主轴转速、工件进给速度、切削深度和超声振动振幅为参数的单因素试验,研究了工件表面粗糙度随不同参数的变化规律,并根据不同参数下的表面粗糙度值建立了光学玻璃超声振动铣磨加工预测模型,为实现光学玻璃材料的精密加工工艺参数的优选奠定了基础。在不同加工参数下的光学玻璃超声振动铣磨加工工艺试验基础上,采用机械抛光法结合HF酸腐蚀法对铣磨加工后的表面进行了处理。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铣磨加工区域进行显微观测,并对亚表面裂纹种类和尺寸进行了检测,得到了超声振动条件下光学玻璃材料亚表面损伤的形式与特征,研究了不同参数对亚表面损伤程度的影响规律,为探索减轻亚表面损伤的技术措施提供依据。

毛俊峰[7](2015)在《医用压力袜用纱线抗菌整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下肢静脉疾病即下肢静脉功能不全,其主要包括下肢静脉倒流和下肢静脉回流障碍两大类,最主要的临床表现为下肢静脉曲张和下肢静脉血栓栓塞。下肢静脉曲张治疗方法分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医用压力袜作为有效的保守治疗方法,能够很大程度上减轻患者的病痛和经济负担。医用压力袜由于特殊设计原理,导致其透气性和吸湿性差,长期穿着容易在皮肤表面滋生细菌,尤其是因生理或环境原因引起出汗后,细菌的生长更可能引发皮肤病甚至感染腿部术后伤口,然而目前国内外医用压力袜普遍着力于结构设计、力学机理、医疗功效和原料织造研究,压力袜的抗菌研究鲜见报道,因此本课题探究压力袜氨纶/锦纶包覆纱的抗菌整理。重点考察适于锦纶抗菌的SCJ-891和SCJ-963两种抗菌剂的抗菌整理工艺、抗菌效果以及其与包覆纱力学等性能的关系。首先,对比研究了抗菌测试中两种标准曲线方法的特点,提出了新的评价方法。课题基于比浊法,测试并绘制金黄色葡萄球菌SA和大肠杆菌EC两种实验用菌对应的标准曲线,实验测得“对半稀释法”标准曲线分别为y=7.4101x、y=34.184x;“时间阶梯法”标准曲线分别为y=7.0316x、y=33.773x。从曲线的拟合R2可知,“对半稀释法”结果线性拟合度较好。同时提出来新的抗菌效果评价机制用以替代平板计数法,该机制具有操作简便、实验周期短、可重复性好等优点,并可同时进行大批量抗菌效果评价实验。其次,采用浸渍法整理氨纶/锦纶包覆纱试样,通过单因子实验研究了四个因子不同水平对试样抗菌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浴比、抗菌剂用量、pH和保温时间对实验结果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而且两种抗菌剂SCJ-891和SCJ-963对氨纶/锦纶包覆纱进行浸渍法整理,都能使纱线获得较好的抗菌效果。为进一步找出整理实验的最优化参数组合,课题根据单因子实验结果确定因子上下限水平,并采用L9(34)正交表对四个因素进行正交实验,结果表明:(1)使用抗菌剂SCJ-891对医用压力袜用纱线抗菌整理最优化参数组合为D3B3A2C,即保温时间60min、o.w.f为10%、浴比1:20以及pH=4.5-6.5。因素pH在正交实验条件下对抑菌率结果影响不显着。(2)使用SCJ-963对医用压力袜用纱线抗菌整理最优化参数组合为A2B2C2D1,即浴比1:20、o.w.f为6%、pH=5.5、保温时间30min。在正交实验范围内,浴比对指标影响极为显着,o.w.f和pH对指标影响显着,保温时间对指标影响不显着。(3)试验所考虑的四个因素对纱线拉伸性能都没有显着性影响,纱线经整理后弹性回复率的降低,主要原因是锦纶耐湿热性较差,在湿热条件下发生收缩,影响纱线的包覆作用,从而使得弹性性能变差。为了验证最优化参数组合,课题进行了验证试验,发现使用最优化参数组合确实能获得抗菌效果较好的纱线样品,同时发现使用SCJ-891整理的纱线抗菌效果略差于SCJ-963。进一步的抗菌耐久性实验显示SCJ-891在耐洗涤实验中,洗涤70次以后,抗菌效果开始下降,而SCJ-963在洗涤100次后抗菌效果仍变化不大。综上所述,使用SCJ-891和SCJ-963进行抗菌整理都能使氨纶/锦纶包覆纱获得较好的抗菌效果和耐洗涤性,但作为SCJ-891的改进产品,SCJ-963在抗菌效果和耐洗涤性能上都要优于前者,因此推荐使用SCJ-963对医用压力袜用氨纶/锦纶包覆纱进行抗菌整理,整理最优化参数为:浴比1:20、o.w.f为6%、pH=5.5、保温时间30min。

浮宗霞[8](2014)在《超声振动铣削BK7光学玻璃表面形貌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制造行业的迫切需求,光学玻璃材料被广泛的应用在很多现代高科技领域,如航空航天、电子信息等,在光学仪器或机械系统中用来制造透镜、棱镜、反射镜和窗口等。但是作为典型的脆硬性材料,光学玻璃的硬度大、强度高以及脆性较大,在传统切削加工的方法下,加工表面会出现裂纹和凹坑,为了获得高质量和高精度的表面,通常采用磨削-研磨-抛光来完成加工过程,这种模式不但时间周期长、加工成本高,而且加工表面质量也不能完全保证。在对BK7光学玻璃材料的特性研究中发现,在一定条件下,光学玻璃可以通过实现塑性域切削加工来提高表面精度;基于超声振动的运动学分析、振动理论以及残留高度的计算公式和材料弹塑性变形的计算方法,建立超声铣削下表面粗糙度的理论模型。本文选择合理的超声振动铣削装置和刀具,再对整体振动特性进行测试后,通过选择合适的铣削参数来设计试验方案,采用普通铣削和超声铣削的加工方法来对铣削力进行试验研究,定性分析各铣削参数对铣削力的影响趋势,通过回归方法来定量分析超声铣削加工下的铣削力经验模型。对不同铣削参数和不同加工工艺下的光学玻璃试样进行表面粗糙度测试与微观形貌观测。利用超景深显微镜对试样的表面微观形貌来定性分析,利用白光干涉仪来对试样的表面形貌参数进行测试,研究各铣削参数对表面粗糙度的影响趋势,结合铣削力的试验结果来分析不同阶段铣削力的变化对表面粗糙度的影响。通过回归方法来定量分析超声铣削加工下表面粗糙度的经验模型,与之前建立超声振动铣削表面粗糙度的理论模型进行准确性和精确性分析。在超声振动铣削光学玻璃的过程中,利用超景深显微镜对PCD刀具在加工前后的微观形貌进行图像采集,经过对刀具表面层和微观层面的对比分析,主要是分析超声振动铣削加工下的刀具的磨损形式和磨损关键位置,探求超声铣削加工中刀具的磨损机理,并提出了减小刀具磨损的改进方法。

韩超[9](2013)在《羊膜软组织填充材料植入预防周围神经粘连的实验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实验研究羊膜软组织填充材料植入对预防周围神经损伤修复术后粘连的作用和机制。以期为临床预防周围神经损伤术后粘连提供一种新的材料和方法。过去,在临床工作中我们经常应用玻璃酸钠、醋酸强的松龙、几丁糖等药物进行神经损伤部位的局部注射,以期能够很好的解决周围神经损伤术后神经粘连的问题。但是因为这些物质所特有的化学性质,这些防粘连物质在生物体内降解吸收时间很快,其隔离屏障阻挡的作用并不能达到我们所预期希望的时间。而且这些物质并没有促进上皮细胞生长、抑制成纤维细胞生长的细胞生物活性,所以在实验和临床观察中利用这些物质所能达到的防粘连效果并不理想。基于此,我们也在不断探索和寻找一种更加理想的防粘连材料。在临床实验中我们发现羊膜软组织填充材料具有通透性,能起到屏障作用,防止神经与周围组织之间形成粘连带,其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好,所形成的再生室对神经恢复起到了促进作用。通过本实验我们希望其能为羊膜软组织材料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从而为临床提供一种预防周围神经损伤术后粘连的新材料。方法:取清洁级SD大鼠48只,雌雄不拘,由河北医科大学动物实验中心提供。1手术方法:按照随机原则选取24只大鼠做为实验组,麻醉成功后,固定于手术台,随机选取一侧下肢作为实验侧,将其后侧的毛用备皮刀剃除干净,术者戴无菌手套用碘伏对股部后侧术区进行消毒,铺无菌洞巾,于股骨后侧正中纵切口,分离皮下组织,由股后外侧肌间隙分离显露大鼠坐骨神经,距离坐骨神经出口2cm处,用显微器械切断坐骨神经,造成神经损伤模型。在手术显微镜下将坐骨神经断端用9-0无创显微缝合线作端端吻合,共缝合外膜6针,缝合后取羊膜软组织填充材料包裹大鼠坐骨神经缝合口,所有大鼠坐骨神经显微缝合尽可能保证对合、打结松紧度一致并由同一人操作完成,后采用4-0丝线缝合皮肤,碘伏涂擦缝合口,阿米卡星洗剂局部应用。放回饲养笼中。24只大鼠作为对照组:此24只SD大鼠手术方法与实验组手术方法相同,但是将断伤神经缝合完后不包裹防粘连材料,直接对外层切口进行缝合。2检测方法:两组SD大鼠分别于术后20、30、40天麻醉成功后沿原切口处切开皮肤,大体观察坐骨神经及周围组织,根据神经与周围组织形态学观察整体粘连程度评级分类,进行统计评价。并在对坐骨神经行电生理检查后,对坐骨神经组织于光镜及透射电镜下观察。结果:术后6天左右实验大鼠患侧伤口基本愈合,两组SD大鼠实验侧下肢坐骨神经切断后,患侧后爪出现跖屈位且完全不能主动背屈。1周左右所有大鼠患侧下肢出现肿胀,部分大鼠出现足趾脱落或者皮肤溃疡,皮肤溃疡持续时间长,愈合困难。此种失神经性营养不良的皮肤表现在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发生率没有明显的差异。对照组神经与周围组织粘连重,神经活动度差,取材点神经已经与周围肌肉组组织完全粘合,分离困难;实验组修复段神经与周围组织界限清楚,有少量细丝样粘连,粘连组织较易分离,神经活动不受限。羊膜软组织填充材料在神经上包裹完好,没有明显的降解迹象,材料与周围肌肉组织很容易分离,没有明显的粘连迹象;术后实验组坐骨神经诱发电位的波幅的恢复率比对照组较高,且差异有显着性意义;潜伏期的延迟率与对照组相比有所降低,潜伏期及波幅测得数值随时间呈动态变化,且差异有显着性意义。组织学观察到神经修复处包裹的防粘连材料清晰可见,材料与神经,材料与周围组织的分界明显,炎症反应较轻。再生纤维排列较整齐,神经内无明显结缔组织增生。对照组的神经外膜较厚,成纤维细胞和大量纤维组织形成,缝合口处结缔组织增生明显。损伤神经缝合口远端组织电镜下观察实验组与对照组髓鞘的表现。两组神经细胞髓鞘镜下数量没有显着差异。对照组可见髓鞘融合、肿胀。轴索内线粒体融合、消失。实验组镜下可见髓鞘分离、融合,有增生。轴索内可见髓鞘脱落,轴索内的线粒体融合,线粒体脊消失不清,较对照组镜下表现重。结论:1应用羊膜软组织填充材料包裹修复受损的神经,可防止瘢痕增生有效预防神经与周围组织发生粘连,避免对神经的压迫。2羊膜软组织填充材料具有一定通透性,能起到屏障作用,而且不会影响神经愈合所需的营养。3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吸收后不残留永久异物,羊膜软组织填充材料所形成的再生室对神经恢复起到了促进作用。

于海燕[10](2010)在《国家重点档案抢救修复技术集成化研究》文中认为国家重点档案的抢救修复过程中经常会给档案带来一些"保护性破坏",为了使档案在抢救修复过程中少受或不受损害,应该提倡抢救修复技术的集成。本文从国家重点档案抢救修复技术集成的必要性、可行性入手,对国家重点档案抢救修复技术集成的实现、集成时应注意的问题展开研究,为国家重点档案抢救修复技术的集成提供了研究思路。

二、医用防汞工作台的研制与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医用防汞工作台的研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壳聚糖基多功能术后防粘连敷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术后防粘连过程的研究进展
        1.2.1 术后粘连机制
        1.2.2 术后防粘连的预防措施
    1.3 常用天然高分子术后防粘连敷料研究应用概况
        1.3.1 壳聚糖
        1.3.2 氧化再生纤维素
        1.3.3 葡聚糖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材料及实验方法
    2.1 实验原料和仪器
        2.1.1 主要实验材料
        2.1.2 实验仪器
    2.2 术后防粘连材料的制备
        2.2.1 N,O-CS/ORC术后防粘连纱布的制备
        2.2.2 EPL/N,O-CS/TOCN术后防粘连海绵的制备
        2.2.3 可注射原位交联N,O-CS/ODA术后防粘连水凝胶的制备
    2.3 术后防粘连材料的分析测试方法
        2.3.1 术后防粘连材料的理化性能测试
        2.3.2 术后防粘连材料的生物安全性评价
        2.3.3 术后防粘连材料的生物有效性评价
        2.3.4 术后防粘连材料的防粘连性能评价
    2.4 统计学分析
第3章 N,O-CS/ORC术后防粘连纱布制备及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N,O-CS/ORC术后防粘连纱布的制备
        3.2.1 N,O-CS取代度的测试
        3.2.2 N,O-CS/ORC术后防粘连纱布的制备
    3.3 N,O-CS/ORC术后防粘连纱布的理化性能表征
        3.3.1 N,O-CS含量与N,O-CS/ORC反应时间的关系
        3.3.2 N,O-CS/ORC术后防粘连纱布的羧基含量分析
        3.3.3 N,O-CS/ORC术后防粘连纱布的元素分析
        3.3.4 N,O-CS/ORC术后防粘连纱布的FT-IR表征
        3.3.5 N,O-CS/ORC术后防粘连纱布的XRD分析
        3.3.6 N,O-CS/ORC术后防粘连纱布的热稳定性分析
        3.3.7 N,O-CS/ORC术后防粘连纱布的XPS分析
        3.3.8 N,O-CS/ORC术后防粘连纱布的SEM分析
        3.3.9 N,O-CS/ORC术后防粘连纱布的表面水溶性分析
    3.4 N,O-CS/ORC术后防粘连纱布的生物安全性评价
        3.4.1 N,O-CS/ORC术后防粘连纱布的细胞毒性测试
        3.4.2 N,O-CS/ORC术后防粘连纱布的体外溶血分析
    3.5 N,O-CS/ORC术后防粘连纱布的生物有效性评价
        3.5.1 N,O-CS/ORC术后防粘连纱布的止血效果评价
        3.5.2 N,O-CS/ORC术后防粘连纱布的止血机理探究
        3.5.3 N,O-CS/ORC术后防粘连纱布的抗菌性能研究
        3.5.4 N,O-CS/ORC术后防粘连纱布的生物可降解性能评价
    3.6 N,O-CS/ORC术后防粘连纱布的防粘连性能评价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EPL/N,O-CS/TOCN术后防粘连海绵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N,O-CS/TOCN术后防粘连海绵的制备
        4.2.1 CN的理化性能表征
        4.2.2 TOCN的制备与表征
        4.2.3 N,O-CS/TOCN术后防粘连海绵的制备
    4.3 EPL/N,O-CS/TOCN术后防粘连海绵的制备
        4.3.1 EPL/N,O-CS/TOCN术后防粘连海绵的SEM分析
        4.3.2 EPL/N,O-CS/TOCN术后防粘连海绵的拉伸强力和孔隙率分析
        4.3.3 EPL/N,O-CS/TOCN术后防粘连海绵的FT-IR分析
    4.4 EPL/N,O-CS/TOCN术后防粘连海绵的生物安全性评价
        4.4.1 EPL/N,O-CS/TOCN术后防粘连海绵的细胞毒性测试
        4.4.2 EPL/N,O-CS/TOCN术后防粘连海绵的体外溶血分析
    4.5 EPL/N,O-CS/TOCN术后防粘连海绵的生物有效性评价
        4.5.1 EPL/N,O-CS/TOCN术后防粘连海绵的止血效果评价
        4.5.2 EPL/N,O-CS/TOCN术后防粘连海绵的止血机理探究
        4.5.3 EPL/N,O-CS/TOCN术后防粘连海绵的抗菌性能分析
        4.5.4 EPL/N,O-CS/TOCN术后防粘连海绵的体内降解分析
    4.6 EPL/N,O-CS/TOCN术后防粘连海绵的防粘连性能评价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可注射原位交联N,O-CS/ODA术后防粘连水凝胶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可注射原位交联N,O-CS/ODA术后防粘连水凝胶制备及理化性能分析
        5.2.1 ODA的制备
        5.2.2 ODA的FT-IR和~1H NMR分析
        5.2.3 ODA的醛基含量分析
        5.2.4 N,O-CS/ODA术后防粘连水凝胶的制备
        5.2.5 N,O-CS/ODA术后防粘连水凝胶的凝胶时间探究
        5.2.6 N,O-CS/ODA术后防粘连水凝胶的SEM分析
        5.2.7 N,O-CS/ODA术后防粘连水凝胶的FT-IR分析
    5.3 可注射原位交联N,O-CS/ODA术后防粘连水凝胶的自愈合行为分析
    5.4 可注射原位交联N,O-CS/ODA术后防粘连水凝胶的生物安全性评价
        5.4.1 N,O-CS/ODA术后防粘连水凝胶的细胞毒性测试
        5.4.2 N,O-CS/ODA术后防粘连水凝胶的体外溶血分析
    5.5 可注射原位交联N,O-CS/ODA术后防粘连水凝胶的生物有效性评价
        5.5.1 N,O-CS/ODA术后防粘连水凝胶的止血效果评价
        5.5.2 N,O-CS/ODA术后防粘连水凝胶的抗菌性能分析
        5.5.3 N,O-CS/ODA术后防粘连水凝胶的体内降解分析
        5.5.4 N,O-CS/ODA术后防粘连水凝胶的创伤修复性能评价
    5.6 N,O-CS/ODA术后防粘连水凝胶的防粘连性能评价
    5.7 本章小结
结论
创新点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2)可生物降解医用防粘连膜的制备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羧甲基壳聚糖概述
    1.3 羧甲基纤维素概述
    1.4 胶原蛋白概述
    1.5 转谷氨酰胺酶(TGase)概述
    1.6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7 本课题的主要创新之处
第二章 非交联CMCs/CMCl/COL复合膜的制备和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及仪器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非交联CMCs/CMCl/COL复合膜的制备
        2.3.2 非交联CMCs/CMCl/COL复合膜的性能测定
    2.4 结果与讨论
        2.4.1 非交联CMCs/CMCl/COL复合膜的吸水率和溶胀比
        2.4.2 非交联CMCs/CMCl/COL共混膜的接触角
        2.4.3 非交联CMCs/CMCl/COL共混膜机械性能的测定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交联CMCs/CMCl/COL复合膜的制备、结构与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及仪器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TGase催化交联CMCs/CMCl/COL复合膜的制备
        3.3.2 交联CMCs/CMCl/COL复合膜的结构与性能研究
        3.3.3 不同质量比的CMCs/CMCl/COL交联膜的制备
        3.3.4 不同质量比的CMCs/CMCl/COL交联膜的结构与性能研究
    3.4 结果与讨论
        3.4.1 交联CMCs/CMCl/COL复合膜的结构与性能研究
        3.4.2 不同质量比的交联CMCs/CMCl/COL复合膜的结构与性能
    3.5 小结
第四章 交联CMCs/CMCl/COL复合膜腹腔防粘连功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试剂和仪器
        4.2.1 主要实验试剂
        4.2.2 实验器材
    4.3 实验方法
        4.3.1 实验材料和动物准备
        4.3.2 实验分组及方法
        4.3.3 大鼠术后腹腔粘连模型的建立
        4.3.4 术后动物的大体观察
        4.3.5 术后动物的组织学观察
        4.3.6 术后动物的血清检测
    4.4 结果及讨论
        4.4.1 术后大鼠腹腔粘连模型的制备
        4.4.2 术后动物的大体观察
        4.4.3 组织学观察
        4.4.4 血清检测
    4.5 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壳聚糖/丝素蛋白—海藻酸双功能复合膜的设计及其生物学性能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肌腱的结构和营养
    1.2 肌腱的愈合过程和粘连形成机制
    1.3 肌腱粘连预防的研究进展
    1.4 壳聚糖的性质及其在抗肌腱粘连中的应用
    1.5 丝素蛋白的性质及其在医疗领域的应用
    1.6 海藻酸钠的性质及其在医疗领域的应用
    1.7 防粘连膜制备技术的研究进展
    1.8 本论文的研究的目的、内容和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壳聚糖/丝素蛋白-海藻酸钠双层膜的制备及其理化性能的研究
    2.1 实验材料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壳聚糖/丝素蛋白-海藻酸双层膜的体外生物学性能研究
    3.1 实验材料和器材
    3.2 实验方法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壳聚糖/丝素蛋白-海藻酸钠双层膜组织相容性评价
    4.1 实验材料和器材
    4.2 实验方法
    4.3 实验结果和讨论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和展望
    5.1 研究总结
    5.2 需进一步开展的工作
参考文献
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4)载纳米银海藻酸钙制备、抗菌性能、促创面愈合及生物相容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载纳米银海藻酸钙敷料的制备与表观特征
    1.1 实验材料与试剂
    1.2 实验方法
    1.3 实验结果
第二章 载纳米银海藻酸钙敷料的细胞毒性检测
    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2.2 实验方法
    2.3 实验结果
    2.4 分析讨论
    2.5 结论
第三章 载纳米银海藻酸钙敷料的抗菌性能检测
    第一节 抑菌圈实验
        3.1.1 实验材料与试剂
        3.1.2 实验方法
        3.1.3 实验结果
    第二节 振荡抑菌实验
        3.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3.2.2 实验方法
        3.2.3 结果
    第三节 48小时长效抑菌实验
        3.3.1 实验材料与试剂
        3.3.2 实验方法
        3.3.3 实验结果
    第四节 载纳米银海藻酸钙敷料抗菌性能实验的讨论与总结
        3.4.1 分析讨论
        3.4.2 结论
第四章 载纳米银海藻酸钙敷料的促创面愈合性能检测
    4.1 实验材料与试剂
    4.2 实验方法
    4.3 实验结果
    4.4 讨论和分析
    4.5 结论
第五章 载纳米银海藻酸钙敷料的生物相容性检测
    5.1 材料与试剂
    5.2 实验方法
    5.3 实验结果
    5.4 分析讨论
    5.5 结论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5)血压计检测工作台设计及其在临床中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工作台设计
    1.1结构设计
    1.2工作原理
2 实际应用情况
3 讨论
4 结语

(6)光学玻璃超声振动铣磨材料去除及表面质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光学玻璃脆塑转变研究现状
        1.2.1 光学玻璃脆塑转变国外研究现状
        1.2.2 光学玻璃脆塑转变国内研究现状
    1.3 光学玻璃铣磨加工表面质量研究现状
        1.3.1 光学玻璃铣磨加工表面质量国外研究现状
        1.3.2 光学玻璃铣磨加工表面质量国内研究现状
    1.4 超声振动铣磨加工技术研究现状
        1.4.1 超声振动铣磨加工技术国外研究现状
        1.4.2 超声振动铣磨加工技术国内研究现状
    1.5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光学玻璃超声振动铣磨材料去除脆塑转变研究
    2.1 引言
    2.2 光学玻璃材料去除脆塑转变模型的建立
        2.2.1 硬脆材料压痕与刻划理论模型
        2.2.2 光学玻璃超声振动铣磨脆塑转变临界条件
    2.3 光学玻璃显微压痕试验研究
        2.3.1 压痕试验方案设计
        2.3.2 压痕试验结果及分析
    2.4 光学玻璃单颗粒超声振动变切深刻划试验研究
        2.4.1 刻划试验方案设计
        2.4.2 刻划试验结果及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光学玻璃超声振动铣磨表面粗糙度研究
    3.1 引言
    3.2 试验方案设计
    3.3 加工参数对表面粗糙度的影响规律
        3.3.1 主轴转速对表面粗糙度的影响规律
        3.3.2 进给速度对表面粗糙度的影响规律
        3.3.3 磨削深度对表面粗糙度的影响规律
        3.3.4 超声振动振幅对表面粗糙度的影响规律
    3.4 表面粗糙度预测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光学玻璃超声振动铣磨亚表面质量研究
    4.1 引言
    4.2 亚表面损伤产生机制分析
    4.3 亚表面损伤的检测与评价
    4.4 亚表面损伤裂纹深度试验研究
        4.4.1 试验方案设计
        4.4.2 亚表面裂纹存在形式及其分析
        4.4.3 加工参数对亚表面损伤程度的影响规律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7)医用压力袜用纱线抗菌整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医用静脉曲张压力袜简介
    1.2 医用压力袜研究现状
    1.3 纱线抗菌整理方法与常用抗菌剂
    1.4 氨锦包覆纱抗菌整理研究
    1.5 课题研究意义、目的及内容
第2章 标准曲线绘制及抗菌评价方法研究
    2.1 实验材料及仪器设备
    2.2 实验准备及菌液配制
    2.3 标准曲线绘制
    2.4 纱线抗菌性能评价方法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单因子抗菌整理实验及抗菌性能评价
    3.1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3.2 抗菌剂与抗菌整理方法选择
    3.3 SCJ-891 单因子抗菌整理工艺及评价
    3.4 SCJ-963 单因子抗菌整理工艺及评价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纱线抗菌整理工艺优化及抗菌耐久性评价
    4.1 实验材料与设备
    4.2 正交实验方案设计
    4.3 正交设计试验结果与分析
    4.4 最优化参数组合验证实验
    4.5 抗菌纱线耐洗涤性能评价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课题主要研究结论
    5.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攻读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8)超声振动铣削BK7光学玻璃表面形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光学玻璃的研究现状
        1.1.1 光学玻璃的发展及应用现状
        1.1.2 光学玻璃的加工技术研究现状
    1.2 超声加工的研究现状
        1.2.1 超声加工的发展
        1.2.2 超声铣削机理分析
    1.3 表面质量的研究现状
        1.3.1 国内外表面粗糙度建模的研究现状
        1.3.2 目前存在的问题
    1.4 论文的选题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1.4.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4.2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2 超声振动铣削BK7光学玻璃表面粗糙度理论模型
    2.1 前言
    2.2 超声振动铣削运动学模型分析
    2.3 超声振动铣削光学玻璃表面粗糙度的理论模型
        2.3.1 光学玻璃材料的变形机理分析
        2.3.2 普通铣削表面粗糙度的理论模型
        2.3.3 超声铣削表面粗糙度的理论模型
    2.4 本章小结
3 超声振动铣削BK7光学玻璃铣削力试验研究
    3.1 超声振动铣削力的理论分析
        3.1.1 超声振动铣削切削深度分析
        3.1.2 超声振动铣削平均铣削力分析
    3.2 超声振动铣削力的试验条件和试验方案设计
        3.2.1 超声振动铣削加工试验条件及试验装置
        3.2.2 超声振动铣削加工试验方案设计
        3.2.3 超声振动铣削力数据采集与试验结果统计
    3.3 超声振动铣削力的试验结果分析
        3.3.1 铣削力波形的变化规律
        3.3.2 铣削速度对铣削力的影响规律
        3.3.3 每齿进给量对铣削力的影响规律
        3.3.4 切削深度对铣削力的影响规律
        3.3.5 铣削宽度对铣削力的影响规律
    3.4 超声振动铣削力的预测模型与试验结果对比分析
        3.4.1 铣削力预测模型的建立
        3.4.2 超声振动铣削力模型与试验对比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超声振动铣削BK7光学玻璃表面粗糙度试验研究
    4.1 BK7光学玻璃材料物理参数优化分析
    4.2 超声振动铣削光学玻璃表面粗糙度试验条件和试验方案
        4.2.1 表面粗糙度评定参数与试验检测装置
        4.2.2 表面粗糙度试验数据结果统计
    4.3 超声振动铣削BK7光学玻璃表面微观形貌分析
    4.4 超声振动铣削BK7光学玻璃表面粗糙度试验结果分析
        4.4.1 铣削速度对表面粗糙度的影响规律
        4.4.2 每齿进给量对表面粗糙度的影响规律
        4.4.3 切削深度对表面粗糙度的影响规律
        4.4.4 铣削宽度对表面粗糙度的影响规律
        4.4.5 不同铣削阶段的铣削力对表面粗糙度的影响规律
    4.5 超声振动铣削BK7光学玻璃表面粗糙度模型分析
        4.5.1 表面粗糙度的预测模型与数值结果统计
        4.5.2 表面粗糙度的理论模型和预测模型比较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超声振动铣削BK7光学玻璃刀具的磨损性能研究
    5.1 刀具的损坏分析及磨损试验研究
        5.1.1 刀具的损坏分析
        5.1.2 超声振动铣削刀具磨损试验条件
    5.2 超声振动铣削刀具磨损试验结果分析
        5.2.1 超声铣削刀具切削刃和刀尖磨损分析
        5.2.2 普通铣削与超声铣削刀具磨损分析
        5.2.3 超声振动铣削前后刀面的磨损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9)羊膜软组织填充材料植入预防周围神经粘连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医用防神经粘连膜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国家重点档案抢救修复技术集成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国家重点档案抢救修复技术集成的必要性
    (一) 国家重点档案抢救修复技术集成是贯彻档案修复“最小干预原则”的需要
    (二) 国家重点档案抢救修复技术集成是减小“保护性破坏’的需要
二、国家重点档案抢救修复技术集成的可行性
    (一) 档案修复步骤的集成
    (二) 档案修复技术方法的集成
    (三) 档案修复技术成果的集成
三、国家重点档案抢救修复技术集成的实现
    (一) 注重传统技术与现代科技相结合
    (二) 加强区域合作与国际交流
    (三) 与图书、情报等领域开展横向合作
    (四) 要逐步培养掌握集成技术的人员
四、国家重点档案抢救修复技术集成中的相关问题
    (一) 技术集成必须始终贯彻国家重点档案修裱原则
    (二) 集成的技术必须是成熟技术的融合, 实施过程和具体操作都必须细化
    (三) 处理好集成技术通用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四) 使用集成技术修复的档案必须建立修复档案

四、医用防汞工作台的研制与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壳聚糖基多功能术后防粘连敷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 程凤.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
  • [2]可生物降解医用防粘连膜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 蔡鲜群. 福州大学, 2018(03)
  • [3]壳聚糖/丝素蛋白—海藻酸双功能复合膜的设计及其生物学性能评价[D]. 曾飞. 南方医科大学, 2018(01)
  • [4]载纳米银海藻酸钙制备、抗菌性能、促创面愈合及生物相容性的研究[D]. 林志群. 南方医科大学, 2016(02)
  • [5]血压计检测工作台设计及其在临床中应用[J]. 宋晓英,王章华,芮海荣. 医疗卫生装备, 2015(09)
  • [6]光学玻璃超声振动铣磨材料去除及表面质量研究[D]. 李华东.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5(02)
  • [7]医用压力袜用纱线抗菌整理研究[D]. 毛俊峰. 东华大学, 2015(05)
  • [8]超声振动铣削BK7光学玻璃表面形貌研究[D]. 浮宗霞. 河南理工大学, 2014(06)
  • [9]羊膜软组织填充材料植入预防周围神经粘连的实验研究[D]. 韩超. 河北医科大学, 2013(12)
  • [10]国家重点档案抢救修复技术集成化研究[J]. 于海燕. 档案学通讯, 2010(02)

标签:;  ;  ;  ;  

医用防汞工作台的开发与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