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传统物理问题的再思考——论证“哪一方更重要”的方法从数学建模

一个传统物理问题的再思考——论证“哪一方更重要”的方法从数学建模

一、对一个传统物理问题的再思考——从数学建模论证“哪端重?”的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罗圆[1](2021)在《核心素养下的高中数学建模教材分析及教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是在核心素养视角下探索高中数学建模教学.首先,本文通过文献分析法分析了本研究的研究背景,阐明了所研究的问题及研究方法已及本文的研究意义.其次,通过文献法、比较法对国内外文献综述的研究和分析进行分析和比较,界定了核心素养和数学建模的相关概念及教育价值,阐述了本研究的理论基础.然后,通过内容分析法,以北师大版高中数学教材为例,对教材中数学建模的内容进行归纳,对数学建模的教材结构特点进行了分析.最后,对中学数学建模教学的原则和策略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从四个方面进行教学案例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中学数学建模教学常见的方法有:理论分析、模拟构造、函数拟合;(2)中学数学建模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探索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2)北师大版高中数学教材中数学建模内容安排有以下结构特点:一、实例引领;二、要点浓墨;三、循序渐进;四、持续跨学期;五、学生能各尽所能.(3)从核心素养的角度看,中学数学建模教学应遵循循序渐进、整体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多元评价的原则.

徐颖[2](2020)在《不确定性视角下小学数学教学改进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不确定性作为教育的一种重要属性,在与强大的数学确定性相遇时,常常被弱化与忽视,最终导致数学课程与教学的窄化。基于此,以不确定性的视角对小学数学教学进行反思,试图唤起对不确定性的应有关注,重建数学课程与教学中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和谐与平衡,深化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变革。本研究的主要内容由以下几部分构成:首先,阐释小学数学教学中不确定性的合理性。通过对小学数学之源与之用、个体成长之序与生命之丰概述小学数学教学存在的确定性之规与不确定性之魅,并结合数学教育的“育人”追求,厘清不确定性是小学数学教学不可或缺的构成。其次,剖析小学数学教学中不确定性的表征与价值。从个体发展与教学过程两个角度论述小学数学教学不确定性的内涵,厘清其具体的未竟性、主观性、无序性三方面表征。并进一步论述不确定性价值所在,有利于教师对于数学教学的再认识、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再深入、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再创造”。基于表征与价值,构建出不确定性具体探析小学数学教学的四方面(教师观念、教学内容、教学过程、评价反馈)。再次,以不确定性视角探析被“确定”的小学数学教学及其症因。发现被“确定”的小学数学教学会具体表现为教师观念的保守取向、教学内容的继承主导、教学过程的程序倾向、评价反馈的标准倚重。以不确定性为依托,尝试找出被“确定”的小学数学教学的症结所在,即二元思维造成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对立,功利追求导致的不确定性被忽视。与问题匹配的具体症结则是小学数学教师确定性意识的泛化、不确定性特质导致教与学的挑战、小学数学教学对主体意义的轻视、小学数学评价对绝对权威的主导。最后,基于不确定性的小学数学教学改进。提出了小学数学教师践行“教”与“育”并进、小学数学内容辩证地呈现确定性、小学数学教学生动凸显生命属性、小学数学评价多层次关照发展性四个大方面进行改进,尝试从中探寻不确定性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价值发挥,以期弥合被“确定”造成的数学窄化,更好地辩证落实小学数学教学中培育数学素养的指向与追求,还原具有丰富性与生成性的数学课程教学生态。

黄菊[3](2020)在《基于逆向思维的数学问题提出能力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数学教育的不断深入发展,有许多之前人们忽视的问题渐渐浮现出来,例如学校教学中偏注重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而忽视了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能力的发展,此类问题越来越得到人们的关注.在提倡培养学生全面均衡发展的今天,我们需要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发现和提出问题的价值,探究发现和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途径.逆向思维的发展对于学生的整个思维发展进程的影响是极大的,均衡发展学生的正向思维和逆向思维能力是提升学生素养的重要途径.而目前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整体偏弱,提升逆向思维能力是重要的数学教育课题.伟大的牛顿和莱布尼茨发现了微分和积分之间的潜在联系,从而使微积分能够广泛地应用于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发现事物本质的联系也是人们进步中一项重要的进程,所以本文基于发现和提出问题以及逆向思维的综合思考,旨在探索两者之间的联系,探究其教育规律,进而探究如何借助逆向思维能力的提升来提高学生问题提出的能力,并研究教学策略.本文研究的意义主要有两点:一是丰富问题提出的研究视角;二是力求为提高学生逆向思维能力与问题提出能力完善可行的教学策略,从而形成更加优化教学策略.研究的问题有三个方面:(1)数学问题提出能力与逆向思维之间的内在联系;(2)利用逆向思维提出问题的状况的调查;(3)如何借助逆向思维能力的提升来提高学生问题提出能力.对于要研究的问题,本文采取了文献研究法、调查法、案例分析法等方法进行了调查研究.主要的调查结果是问题提出与逆向思维存在内在联系,逆向思维是发现和提出问题的一个重要的途径,通过从研究问题的反面提问题使我们得到新的问题,如“任意两个大于2的质数之和必是不小于6的偶数”,从相反的角度出发,其逆问题“任意一个不小于6的偶数都能表示为两个质数的和”,这个逆问题正是着名的哥德巴赫猜想;依据笔者的调查,虽然教师与学生均意识到逆向思维能力与提出问题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目前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依然比较薄弱,提出问题意识不强,其中利用逆向思维提出数学问题的情况并不多见,可见学生在这一方面的发展是不足的.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本文认为关于培养学生利用逆向思维提出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在知识学习中渗透逆向思维的方法发现问题;还要在问题解决中通过逆向思维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教师要注意思维协调,来促进问题发现和提出能力发展.因为逆向思维还能够引导学生在知识的学习、问题的解决等方面发现和提出问题,所以将逆向思维的培养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在知识学习、问题分析和问题解决中进行双向思维的培养也是必不可少的.

江燕玲[4](2020)在《高一学生数学高阶思维能力的调查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社会产业结构的变化,在高度全球化、信息化的今天,以事实性知识学习、浅表层次理解、近迁移应用为主的低阶思维能力,已经不满足于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所以,我们的目光应该聚焦到分析、决策制定、批判性思维等更高层次的认知能力,即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数学是思维的科学,数学教育也一直秉承着“发展人的思维”这一理念。因此,培养和提升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已然是我国当前数学教育关注的重心。我国关于高阶思维的研究逐年增加,但对学生数学高阶思维能力的相关研究较少。因此,研究基于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对高一学生的数学高阶思维能力展开调查:首先,研究根据布卢姆的认知目标分类学,对高阶思维进行了界定,得出了数学高阶思维能力的构成:应用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评价能力和创造能力5个一级指标。其次,研究结合数学学科知识和数学高阶思维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编制了学生“数学高阶思维能力测试卷”,对244名高一学生进行测试,进而了解高一学生数学高阶思维能力的发展现状;并对72名高一学生的数学学习情况、65名高中数学教师的教学情况展开调查,分析出学生数学高阶思维能力发展的影响因素。最后,根据调查结果,以相关教学理论为指导,针对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高阶思维能力提出相关建议。基于对调查数据的统计与分析,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高一学生数学高阶思维能力的整体表现处于中等或中等偏下水平,各一级指标的发展由好到差为:分析能力>应用能力>综合能力>评价能力>创造能力。2.从性别上看,女生的数学高阶思维能力表现略优于男生,但两者在整体发展水平上不存在显着差异。从班级层次上看,实验班与平行班、重点班与平行班两两在数学高阶思维能力的发展水平上存在显着差异。从地区差异上看,在两个同等级别学校中,学生的数学高阶思维能力发展不存在显着差异。学生数学高阶思维能力的发展水平与数学学业成绩显着正相关。3.提出了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建议:(1)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和学生的学习观;(2)创设利于学生进行高阶学习的环境;(3)设计学生进行高阶学习的高阶活动;(4)进行连续性评价。

王亚君[5](2020)在《培养初中生类比推理能力的案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版)》明确提出将逻辑推理作为数学学科六大核心素养之一,类比推理是逻辑推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的“四基”中提到数学基本思想包括推理等思想,类比推理属于逻辑推理的一种,类比推理贯穿于中学的数学学习和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类比推理能力是中学数学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然而中学数学教学中注重演绎推理的教学,往往忽视类比推理等合情推理的教学,学生的类比推理能力不足。本研究主要从探究类比推理过程、了解初中生运用类比推理的现状、针对部分课型和不同类型的类比推理设计教学案例等方面进行研究。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方法进行研究。首先采用文献研究法,分析国内外有关类比推理的研究现状并探究类比推理过程,结合心理学角度得到的类比迁移过程与数学知识管理角度得到的类比推理过程,归纳出类比推理过程参考模型;其次通过问卷调查法,以广安某中学初二和初三年级为例,从三个维度即类比推理的基本认识、运用类比推理的态度和频率、类比推理能力水平等维度了解初中生的类比推理能力,提出促进培养初中学生类比推理能力的相关建议;另外,运用访谈法了解一线数学教师对类比推理的认识以及初中数学教学中类比推理的运用情况等。调查结果显示:(1)学生具有一定的逻辑推理意识和能力,但对于类比推理的性质和特征了解不足。(2)成绩处于中等分数段(84-95分)以上的学生,经常使用类比推理去探究问题的占30%以上,而中等分数段以下的学生,仅为10%左右,这表明运用类比推理去探究数学问题对学生水平要求较高。(3)学生对已学知识内容掌握情况较好,但在已有知识基础上,进行类比推理却有困难。测试结果显示,成功进行概念类比的学生占44%,结构类比的正确率为38%,性质类比和方法类比正确率较低。概念类比和结构类比掌握情况优于性质类比和方法类比。经研究分析,给出培养学生类比推理能力的三点建议。一是让学生经历类比推理的过程并加强对于类比推理基本性质的教学,加深学生对合情推理的体会和领悟;二是从简单的逻辑推理展开类比教学,以便更多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类比推理。三是注重类比教学中较为常见的概念类比、性质类比、思想方法类比、结构类比等类比的教学。最后基于类比推理教学现状,结合类比教学原则和教学思路,设计概念课、单元小结课以及解题课教学案例。

张亚玉[6](2020)在《八国初中数学课程标准函数内容难度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课程标准是受到各国课程研究者普遍关注的文件。在各个国家数学课程标准中,函数作为独立主题呈现体现了函数是课程中的重点内容,同时函数也是联结代数与几何的纽带。函数的引入和初步学习是在初中时期,初中阶段的课程标准中有对函数内容的明确要求。确定研究问题:(1)八个国家数学课程标准中函数内容分布和内容广度水平及其特征如何?(2)八个国家数学课程标准中函数内容深度水平及其特征如何?(3)八个国家数学课程标准中函数内容难度水平及其特征如何?首先,通过文本分析法对八国初中课标中函数部分进行内容分布的比较研究,从以下四方面进行:函数的引入、函数知识主题的分布、各国课标函数内容主线以及对函数内容的聚类分析。然后计算各国课标函数内容广度,对总体内容广度进行比较;计算函数各知识主题的内容广度,对函数各知识主题内容广度进行比较研究;检验八国课标函数内容广度的编码信度,编码一致性在87.5%以上。紧接着对八国课标函数部分从内容深度维度进行编码,计算函数内容深度:从函数部分总体内容深度、函数内容深度各层次分布、函数各知识主题内容深度三方面进行比较研究;函数内容深度编码一致性在85%以上。最后,根据函数内容广度与函数内容深度计算函数内容难度,得到内容难度水平及特征。得到如下研究结论:第一,在函数内容广度上,各国课标函数内容广度由广到窄依次为:中国(G=1.00)、澳大利亚(G=0.85)、日本(G=0.80)新加坡(G=0.55)、韩国(G=0.50)、芬兰(G=0.45)、英国(G=0.40)、美国(G=0.40)。第二,在函数内容深度上,各国课标函数内容深度由深到浅依次为:日本(S=1.00)、澳大利亚(S=0.94)、韩国(S=0.87)、新加坡(S=0.84)、美国(S=0.84)、中国(S=0.83)、英国(S=0.78)、芬兰(S=0.75)。第三,在函数内容难度上,各国课标函数内容难度由难到易依次为:日本(N=0.92)、澳大利亚(N=0.91)、中国(N=0.90)、新加坡(N=0.73)、韩国(N=0.72)、美国(N=0.67)、英国(N=0.63)、芬兰(N=0.63)。各国课标函数内容显着特征:美国、英国和芬兰课标重视基础教育,提倡夯实基础,美国课标还重视数学生活的应用;新加坡和澳大利亚课标重视信息技术,提倡对数学软件的应用,同时,两国课标均重视对函数图像的学习;澳大利亚、中国和日本课标重视函数与方程的关系。通过对八国课标函数内容难度研究,得到如下启示:第一,对修订初中数学课程标准的启示:将函数内容进行细化,按年级进行编排;加强函数内容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培养学生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重视信息技术的应用,提倡数学软件在函数教学中的应用;通过函数内容渗透本土文化,融合价值观教育。第二,对函数教学的启示:增强教师的综合能力,更好地把握函数课程标准;从学生角度出发,把握分析的现实意义。基于以上研究,提出以下建议:第一,把握知识的深浅度,做到重点突出。第二,重视平面坐标系的教学,加强知识间的衔接与联系。第三,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第四,注重结合生活实际,学会学以致用。第五,通过数形结合,加深知识理解。

马星科[7](2020)在《高中生物理建模能力培养策略研究 ——以天水市第一中学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英国着名物理学家威廉·吉尔伯特更是认为:“科学本身是建模的过程,而学习科学则是学习建模的过程。”物理建模建立、学习和识别是学生学习物理的核心,物理建模能力更是重中之重。高考物理试题虽然每年都有变化,但是对应的物理模型变化并不大,每种题型都对应着一个或若干个模型,包括方法模型和物理模型。从模型的视角出发,看似繁冗的知识点将变得简洁明了。为了践行新课改培养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宗旨,返璞归真,将学生的物理学习的本质回归到了物理学科自带的方法上,使学生的建模能力、物理思维能力和物理学习的元认知能力显着提高,迫切需要找到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建模能力的一般方法和策略。本文的主要工作便是探究培养高中生物理建模能力的教学方法,并通过实验验证其实践的效果,最终总结得到培养策略。本课题的研究方法主要有: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实践研究法、试卷和成绩分析。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六部分:第一部分绪论,包括研究必要性论证,国内外课堂上实践物理建模过程的研究现状,物理建模和课堂教学中实践物理建模的概念界定。第二部分是物理建模和课堂物理建模模式的理论基础,包括教育心理学依据,物理模型分类及基本思维方法依据。第三部分是物理建模和实践物理建模过程的教学现状的调差研究,结论是大部分物理教师和学生都缺乏物理建模的意识;教师因困难太大,回避课堂上实践物理建模过程;学生因知识面狭窄,以至很难独立顺利进行物理建模;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弱无法实现感性的抽象转化。第四部分是不同类型的课堂上提出优化教学方案,通过案例对包括对规律课,习题课和方法课等课型中实践物理建模过程的探究和模型细化与泛化。第五部分通过试卷测量和抽象调查等方法对实践物理建模过程的效果进行了对比试验评估。结果显示,经过半年时间的培养,教学实验班的学生物理建模水平和学习成绩明显高于年级平均水平。第六部分总结提高中学生物理建模能力的培养策略。

刘宇飞[8](2020)在《数学美在中学课堂中促进学生德的发展》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时代发展,教育改革和创新始终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环节。尽管我国在倡导素质教育,但是单一的教育评价机制导致了部分教师重知识,而忽视了学科德育的重要性,尤其体现在数学这类抽象性较强的基础学科之中。伴随新课程改革以来,中学数学教育从理念、方式、方法都在不断改革创新,但也正是评价机制缘故,使得数学课程难以脱离“以知识为中心”,即便是在“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向过程中,也难以脱离对“知识本位”的依赖性。所以,使得部分学生对数学课程感到枯燥,对数学本身失去了兴趣,甚至对数学学习产生了畏惧。目前,中学数学教研活动主要是围绕着“如何开展知识教学”、“创设高效课堂”等方面,旨在进一步提升学生成绩。在国家推行“立德树人”方针政策下,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是校园德育工作的参与者,这并不与其所教授的课程相矛盾,反而应该是任何一门课程都应该与德育紧密联系、密不可分。当前,已经有部分教师开始探讨数学学科教学与德育的结合点。数学作为自然学科的基础,其应用范围广泛,她的重要性直接影响着国家的综合国力和世界地位。新课程改革以来,数学教育不仅在关注知识与能力,也在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然而,研究普遍关注前者,而后者相对薄弱。如何从数学教育中加强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育应该引起关注,而数学中蕴含丰富的德育元素,“数学美”便是数学课程中开展德育课程的积极因素。当前,“数学美”作为抓手开展学科德育工作的教育研究与实践都非常少,因此,有必要对此进行研究,用来完善数学课程中的“立德树人”功能,并充实德育工作内容。以北师大版初中数学教科书为例,开展了六个部分的探讨:其一,数学课堂发挥德育功能的必要性。结合目前国内教育的现状,首先阐述了学科德育的必要性,进而探讨了数学课堂发挥德育功能的必要性。其二,学科德育的基本概况与实施路径。阐述了学科德育的概念、特征等内容,以及实施路径的一般观点。其三,数学学科特点及其德育功能的探讨。分析了数学学科特点,及其蕴含的德育功能。其四,剖析了数学美及其德育特征。阐述了数学美发展的历史沿革,进而阐述其发挥德育功能的特征。其五,课堂案例构建与策略探讨。在结合实际教学案例,以数学美在中学课堂中发挥德育功能的内容与方式进行探讨。其六,案例实验分析与思考。对基于数学美视角下的教学案例进行实验,了解学生对数学美引入课堂教学的认识情况。本文以教材为基础,对数学文化进行了适度拓展,从理论上探究了初中数学课堂中数学美发挥德育功能的教学策略,阐述数学美的内涵、特征、功能,碰撞出数学教育与德育的火花,有助于促进数学课程的“立德树人”,从而促进学生形成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同时,有助于数学教师在理论与实践层面提供参考,为推动“数学美”走进课堂,从数学教育中发挥德育提供一种理解,拓宽实践之路。

陈琳娜[9](2020)在《数字技术电影美学的当代建构》文中认为当代数字电影从创作到放映的数字一体化模式拓展和电影语言的变化都预示着电影再一次突破了技术的藩篱,开启了数字电影艺术的新时代。从美学角度来说,数字电影因其影像生成属性的颠覆消解了传统电影美学关于电影本体的一些理论要义和重要观念,数字电影的生成原理、视听环境和媒介属性的变革和进步深刻影响着电影艺术创作和观众审美方式。数字复制和再生可以逼真地模拟现实和超越现实去建构电影中的故事世界,形成更高层次的审美构成和美学观念,电影媒介的创新和数字电影机器的变革使观众可以超近距离或无距离地展开具身体验从而陷入“此在的沉浸”和“可玩的故事”,观众的审美意识和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数字拟像的电影现象经验、多媒体声像的沉浸观影模式完美实现了数字电影审美体验的自由与超越,成为了推动电影美学发展与演进的重要力量。如何在新的数字技术条件之下探寻数字电影技术发展和电影美学话语之间的关系,梳理数字电影的美学蕴含和审美特征,阐释数字时代的电影观念和审美问题,尝试完成当代数字技术电影美学的系统建构,是本论文写作的初衷。本论文主要包括绪论、正文和结语三个部分,其中,正文部分内容划分为四章。《绪论》部分主要包括数字电影美学研究的缘起、文献综述、研究的基本思路、研究的重点和难点、研究方法以及本研究的价值和意义。第一章从传统镜头到数字拟像的流变入手,探讨数字电影美学的生成语境,简要说明当代电影工业在“数字一体化”发展中的电影现状,包括数字电影从创作到放映的技术合力以及数字影院、新媒体互动播映模式上的发展与变化,在此基础上探讨数字电影对传统电影美学的消解和突破,并阐明数字技术电影美学亟待重建的落脚点。第二章详细分析数字电影在虚拟影像、时空观念、叙事模式、声画关系、运动特性、互动方式等方面与传统电影美学不同的美学新特征:一是从虚拟影像的丰富性、数字情境的构想性、拟像风格的多变性、体感触动的体验性来探讨虚拟影像的拟真性;二是从数字时空的拓展与超越来讨论虚拟时空复合现实的主导性和艺术张力;三是从非线性碎片的谜题叙事、同时性阵列的散乱叙事、海量数据的可视化叙事和导览式漫游的游戏性叙事来讨论数字时代的奇观叙事表现;四是从数字环绕声介入后形成的精准的空间声像定位和立体性探讨数字声画关系的延展表呈和美学追求;五是从各类数字式运动平滑流畅的运动表现中探讨其形意相生的意境营造和过度运动的极限效应;六是论述因互动与叙事的融合在电影、观众、媒介和主创层面全面提升的主体性,着重探讨数字电影与审美主体的主体间性。第三章立足于数字电影的美学新特征,从数字拟像的真实观念、数字奇观的复合修辞、虚拟现实主义的美学主张、互动叙事的主体体验等四个方面来完成数字技术电影美学的建构:一是从数字拟像的多样性、数字再现的超越性和感知真实的丰富性阐述数字电影的真实观念;二是从合成与建模生成的数字事件对数字奇观的打造中探讨数字复合修辞的奇观表现力,进而论述经由数字事件复合串联的奇观化叙事的美学功能以及奇观类型电影打破程式的美学表达;三是从当代新现实审美性的丰富意象出发探讨数字拟像走出幻觉说的意义生成,阐述数字电影创造真实的虚拟现实性逻辑,利用可能世界叙事逻辑建构虚拟现实主义的艺术表达和美学追求的可行路径。四是从互动性与叙事性融合的角度探讨在各种媒介现身作为数字电影机器之后数字电影在互动叙事中的美学蕴含以及电影与观众的主体间性的发展。第四章从受众接受角度论述受众作为审美主体的审美心理的变迁,审美体验的自由和超越以及在数字电影审美中产生的认同问题。首先分析审美主体的视觉心理从“静观凝视”到“临场沉浸”、深层心理从“白日释梦”到“意向建构”、接受心理从“定向期待”到“创新视野”的审美变迁,然后详细论述观众对数字拟像的审美体验,即从体验数字真实的具象化满足、数字奇观的在场式沉浸、互动叙事的参与式体验、虚拟现实的移情式认同中获取的审美自由和超越,最后探讨数字审美的认同问题,即从数字电影的虚拟真实、奇观滥觞和沉浸悖论中反映出的虚无主义、理性钝化和视觉偏向的认同迷途。从本论文的研究对象和论述方式看,本研究致力于在当代电影技术语境中通过对数字电影实践的个案分析进行新美学特征的凝练和梳理,在与传统电影美学的比较中去寻求数字电影美学的突破和递进,根据实证分析进行大胆的预测和推论,诉诸多种美学理论和艺术批评来观审电影新技术发展和媒介创新背景下数字电影的美学原理和艺术表现形式,从而完成数字技术电影美学的建构,并从审美主体的角度阐述观众在数字电影自由的审美体验中所获取的审美意义。

焦满巧[10](2020)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深刻性思维品质的教学策略探讨与实践》文中研究表明思维是智力与能力的核心,思维品质是学生思维能力高低的反映,培养思维品质是发展智能的突破口,同时又是落实核心素养、促进深度学习的必然路径。深刻性作为思维品质的基础,其发展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他四种思维品质的发展,因而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重点关注的对象,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文在相关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物理学科特点,第一,探讨了深刻性思维品质的内涵,对深刻性思维品质的三个方面深度、广度、难度进行细致分析,归纳出学生深刻性思维品质层次高与低的表现。第二,在高中物理名师课堂视频库中精选概念课、规律课、实验课、复习课进行观摩,同一课题观摩并比较了多位教师的教学视频,筛选出8个有利于深刻性思维品质培养的教学案例。从深刻性思维品质的具体表现出发,分析其中用于培养学生深刻性思维品质的教学策略,总结出4条有助于深刻性思维品质培养的教学策略:物理教学中的问题引领策略、物理知识的建构与物理思维方法的渗透策略、学生的反思与纠错策略、物理知识的运用与总结策略,阐明了每条教学策略的实施要点。第三,将本研究提出的培养高中生深刻性思维品质的教学策略应用到物理教学中,进行教学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对一个传统物理问题的再思考——从数学建模论证“哪端重?”的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一个传统物理问题的再思考——从数学建模论证“哪端重?”的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核心素养下的高中数学建模教材分析及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数学建模的研究背景
    1.2 数学建模有关研究问题
    1.3 数学建模的研究方法
    1.4 研究意义
第2章 数学建模教学国内外研究综述
    2.1 数学核心素养国内外的相关研究
    2.2 数学建模国内外的相关研究
    2.3 高中数学建模及其相关课程在国内外的发展情况
第3章 概念的界定与理论依据
    3.1 核心素养与数学建模的概念界定
    3.2 数学建模教学的理论依据
第4章 数学建模的教材分析
    4.1 数学建模在教材中的内容
    4.2 数学建模的教材结构特点
    4.3 数学建模与基础知识的结合
第5章 中学数学建模教学研究
    5.1 中学数学建模教学设计原则
    5.2 基于核心素养的中学数学建模教学策略
第6章 核心素养式教学的中学数学建模教学设计应用案例
    6.1 以“基本不等式”为例——在普通课程中渗透模型思想
    6.2 数学建模的主要步骤——数学建模基础概念教学
    6.3 以“黄金数的应用”为例——数学文化渗透的数学建模教学
    6.4 以“泡制口感最佳的茶水”为例——完整建模教学活动
    6.5 教学实施与反思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2)不确定性视角下小学数学教学改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1.1 现实困顿: 数学教学对于形式化的依赖
        1.1.2 未来展望: 不确定的时代对数学的呼唤
        1.1.3 回溯初心: 数学教学“育人”价值的追寻
    1.2 研究综述
        1.2.1 关于不确定性内涵及理论的研究
        1.2.2 关于知识不确定性的研究
        1.2.3 关于课程与教学不确定性的研究
        1.2.4 评述与展望
    1.3 研究的意义
    1.4 研究设计
        1.4.1 核心概念的界定
        1.4.2 研究目标
        1.4.3 研究内容
        1.4.4 研究方法
        1.4.5 研究思路
第二章 小学数学教学确定性与不确定性概述
    2.1 确定性之规与不确定性之魅
        2.1.1 小学数学之源与数学之用
        2.1.2 个体成长之序与生命之丰
        2.1.3 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同在
    2.2 一以贯之的数学“育人”追求
        2.2.1 数学核心素养的育人导向
        2.2.2 数学课程标准的圆融设计
        2.2.3 先行者的深度教学探索
第三章 小学数学教学不确定性的表征与价值
    3.1 小学数学教学不确定性的内涵
        3.1.1 个体学习的不确定性
        3.1.2 教学过程的不确定性
    3.2 小学数学教学不确定性的表征
        3.2.1 小学数学在教学中呈现的未竟性
        3.2.2 小学数学学习超越客观的主观性
        3.2.3 小学数学教学预设之外的无序性
    3.3 小学数学教学不确定性的价值
        3.3.1 有利于教师对于数学教学的再认识
        3.3.2 有利于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再深入
        3.3.3 有利于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再创造”
    3.4 小学数学教学不确定性的探究视角
第四章 以不确定性探析被“确定”的小学数学教学
    4.1 被“确定”的小学数学教学具体表现
        4.1.1 小学数学教师观念的保守取向
        4.1.2 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继承主导
        4.1.3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程序倾向
        4.1.4 小学数学评价反馈的标准倚重
    4.2 被“确定”的小学数学教学症因探寻
        4.2.1 小学数学教师确定性意识的泛化
        4.2.2 不确定性特质导致教与学的挑战
        4.2.3 小学数学教学对主体意义的轻视
        4.2.4 小学数学评价对绝对权威的主导
第五章 不确定性视角下小学数学教学的改进
    5.1 小学数学教师践行“教”与“育”并进
        5.1.1 深入认识数学的育人核心
        5.1.2 加强教研能力注入可能性
    5.2 小学数学内容辩证地呈现确定性
        5.2.1 数学教材结论的延迟呈现
        5.2.2 凸显数学确定性成立条件
    5.3 小学数学教学生动凸显生命属性
        5.3.1 数学表达明晰心智图像
        5.3.2 拓展内容丰富数学体验
    5.4 小学数学评价多层次关照发展性
        5.4.1 过程评价鼓励个性化提问
        5.4.2 结果评价设计开放性问题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与反思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3)基于逆向思维的数学问题提出能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研究的问题
        1.2.1 数学问题提出能力与逆向思维之间的内在联系的探索
        1.2.2 利用逆向思维提出问题的状况分析
        1.2.3 如何借助逆向思维能力的提升来提高学生问题提出能力
    1.3 研究的方法
2 文献综述
    2.1 基本概念界定
        2.1.1 “数学思维”的相关界定
        2.1.2 数学逆向思维界定的相关研究
        2.1.3 问题与数学问题的界定
        2.1.4 关于“数学问题提出”的几种观点
    2.2 数学逆向思维与提出问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2.2.1 国内研究现状及趋势
        2.2.2 国外研究现状及趋势
    2.3 逆向思维研究
        2.3.1 研究文献的总体情况
        2.3.2 逆向思维在数学中的应用研究
        2.3.3 逆向思维在数学教学中的研究
    2.4 数学问题提出能力的研究
        2.4.1 研究文献的总体情况
        2.4.2 问题提出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
        2.4.3 为解决问题而发现并提出新问题
    2.5 逆向思维与发现和提出问题内在联系的相关研究
        2.5.1 逆向思维促进深化理解数学对象
        2.5.2 逆向思维促进问题提出能力发展
    2.6 文献研究综述
        2.6.1 逆向思维的相关研究需要更好地体现基础教育发展的要求
        2.6.2 问题提出的实证研究还比较少
        2.6.3 问题提出的影响因素研究还不够
3 中学生数学问题提出与逆向思维能力水平调查研究
    3.1 调查的目的
    3.2 调查的对象
    3.3 调查的内容
    3.4 调查的方法与实施过程
    3.5 调查问卷的编制
4 调查结果的分析及教学策略
    4.1 中学学生调查问卷结果与分析
        4.1.1 第一部分调查学生的主观看法选择题
        4.1.2 第二部分学生问卷测试题
    4.2 高中教师调查问卷结果与分析
        4.2.1 高中教师调查问卷的总体情况结果与分析
        4.2.2 不同教龄阶段教师调查问卷的结果与分析
        4.2.3 教师调查结果分析
    4.3 基于逆向思维的数学问题提出能力培养策略
        4.3.1 教师要关注和思考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逆向思考发现问题的行为与策略
        4.3.2 注意将引导学生逆向思考发现和提出问题渗透进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
        4.3.3 促进学生协调发展逆向思维与问题提出能力
5 研究的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的结论
    5.2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4)高一学生数学高阶思维能力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言
    1.1 研究背景
        1.1.1 社会变革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1.1.2 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目标指向
        1.1.3 当前高中数学教学存在的现状
    1.2 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的思路
        1.3.1 研究计划
        1.3.2 研究的技术路线
    1.4 文章的结构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文献收集的途径
    2.2 关于高阶思维的研究综述
        2.2.1 关于高阶思维的研究现状
        2.2.2 高阶思维的来源与发展
        2.2.3 高阶思维能力测评的相关研究
        2.2.4 高阶思维能力培养的研究概述
    2.3 文献述评
    2.4 小结
第3章 研究的理论依据
    3.1 核心概念的界定
        3.1.1 思维
        3.1.2 高阶思维
        3.1.3 数学高阶思维能力
    3.2 理论基础
        3.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3.2.2 高阶学习理论
        3.2.3 杜威的思维教学理论
    3.3 小结
第4章 研究设计与实施
    4.1 研究目的
    4.2 研究方法
    4.3 研究对象
    4.4 研究工具
        4.4.1 预测试卷的编制与试测
        4.4.2 预测试卷的质量分析与修正
        4.4.3 测试卷评价标准的完善
        4.4.4 测试卷的正式测试与质量分析
        4.4.5 学生和教师调查问卷的编制
    4.5 调查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4.6 研究的伦理
    4.7 小结
第5章 调查结果的统计与分析
    5.1 高一学生数学高阶思维能力的发展现状分析
        5.1.1 数学高阶思维能力整体表现和水平划分
        5.1.2 数学高阶思维能力各一级指标表现和水平划分
    5.2 高一学生数学高阶思维能力的差异性及相关性研究
        5.2.1 数学高阶思维能力班级层次的差异
        5.2.2 数学高阶思维能力性别的差异
        5.2.3 数学高阶思维能力地区的差异
        5.2.4 数学高阶思维能力与数学学业成绩的相关性分析
    5.3 问卷调查与结果分析
        5.3.1 学生调查问卷
        5.3.2 教师调查问卷
    5.4 研究结果
第6章 数学教学中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建议
    6.1 更新教学观念,是培养数学高阶思维能力的前提条件
        6.1.1 更新教师教学观,提升培养意识
        6.1.2 更新学生学习观,提升学习兴趣
    6.2 创设高阶情境,是培养数学高阶思维能力的关键环节
        6.2.1 设置问题情境,以问助思
        6.2.2 构建合作环境,以境生思
    6.3 设计高阶活动,是培养数学高阶思维能力的必由之路
        6.3.1 运用语义网络教学,培养学生的数学高阶思维能力
        6.3.2 借助智慧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数学高阶思维能力
        6.3.3 进行反思性学习,培养学生的数学高阶思维能力
        6.3.4 开展探究性活动教学,培养学生的数学高阶思维能力
    6.4 进行连续评价,是培养数学高阶思维能力的前进动力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反思
    7.1 研究的结论
    7.2 研究的创新
    7.3 研究的反思与展望
    7.4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 数学高阶思维能力测试卷
    附录 B 数学高阶思维能力测试卷的评价标准
    附录 C 学生数学学习的调查问卷
    附录 D 教师数学教学的调查问卷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5)培养初中生类比推理能力的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的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意义
        1.3.3 研究方法
        1.3.4 技术路线
2 核心概念的界定与相关原理
    2.1 类比推理的相关概念
        2.1.1 逻辑推理的概念
        2.1.2 类比推理(类比)的概念
        2.1.3 类比推理的分类
    2.2 结构映射原理与类比推理
        2.2.1 结构映射原理
        2.2.2 类比推理过程
        2.2.3 类比推理能力
3 初中生运用类比推理的现状调查及分析
    3.1 调查目的
    3.2 调查对象
    3.3 调查的方法
    3.4 调查内容设计
        3.4.1 学生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实施
        3.4.2 问卷的试测
        3.4.3 数据处理
        3.4.4 测试结果的检验
        3.4.5 教师访谈的设计与实施
    3.5 调查结果与分析
        3.5.1 对于学生问卷的结果与分析
        3.5.2 对于教师访谈的结果与分析
        3.5.3 综合分析
4 初中数学中培养学生类比推理能力的案例设计
    4.1 类比推理教学的基本原则
    4.2 类比推理教学的基本思路
    4.3 概念类比教学案例设计
        4.3.1 概念类比教学案例研究
        4.3.2 《一元二次方程》概念课教学设计
        4.3.3 《一元二次方程》教学设计反思
    4.4 性质类比教学案例设计
        4.4.1 性质类比教学案例研究
        4.4.2 《平行四边形》单元小结课教学设计
        4.4.3 《平行四边形》教学设计反思
    4.5 思想方法类比教学案例设计
        4.5.1 思想方法类比教学案例研究
        4.5.2 《思想方法类比专题教学》解题课教学设计
        4.5.3 《思想方法类比专题教学》教学设计反思
5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致谢

(6)八国初中数学课程标准函数内容难度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目的
第2章 关键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关键概念界定
    2.2 理论基础
第3章 文献综述
    3.1 关于数学课程的概述
    3.2 关于教科书的研究综述
    3.3 关于数学课程标准的概述
    3.4 文献研究总结
第4章 研究设计
    4.1 研究对象
    4.2 研究内容
    4.3 研究方法
    4.4 研究工具
    4.5 研究思路
    4.6 研究重点与难点
第5章 函数内容分布与内容广度的比较研究
    5.1 函数内容分布的比较研究
    5.2 函数内容广度的比较研究
    5.3 函数内容广度的编码信度检验
第6章 函数内容深度的比较研究
    6.1 函数内容深度的整体比较与分析
    6.2 函数内容深度各层次的比较与分析
    6.3 函数各知识主题内容深度的比较与分析
    6.4 函数内容深度的编码信度检验
第7章 函数内容难度的国际比较研究
    7.1 函数内容难度的整体比较与分析
    7.2 函数各知识主题内容难度的比较与分析
    7.3 函数内容难度的编码信度检验
第8章 研究结论、启示与建议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启示
    8.3 函数教学建议
    8.4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7)高中生物理建模能力培养策略研究 ——以天水市第一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提出
    1.2 文献综述
    1.3 概念界定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第2章 高中物理建模的理论基础
    2.1 物理建模的认知心理学依据
    2.2 中学阶段常见的物理模型及分类
    2.3 物理建模中需要的思维方法
第3章 高中物理建模能力现状调查
    3.1 教师访谈
    3.2 问卷调查
第4章 提高学生物理建模能力的课堂教学方法研究
    4.1 概念课中细化物理建模的过程
    4.2 规律课中以建模的方式呈现规律的形成
    4.3 习题课注重物理思维方法的培养
    4.4 专题课突出模型和方法的细化和泛化
    4.5 注重物理模型建立的历史进程
第5章 实验研究课堂中实践物理建模过程的效果
    5.1 实验目的
    5.2 实现内容和方法
    5.3 实验结果和数据统计
    5.4 实验数据统计
    5.5 实验结论
第6章 高中生物理建模能力培养策略
    6.1 提高学生和老师的物理建模意识
    6.2 注重在细节中培养学生物理思维能力
    6.3 课堂上进行有效的物理建模实践
    6.4 注重模型的细化和泛化
    6.5 不能忽视物理模型建立的历史进程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数学美在中学课堂中促进学生德的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缘由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关于数学美的相关研究分析
        1.2.2 关于数学美在中学课堂发挥德育功能的研究现状分析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学科德育的必要性与实施路径
    2.1 中学德育工作目标与实施简述
    2.2 学科德育的简述
        2.2.1 学科德育的相关概念
        2.2.2 学科德育的地位和价值
        2.2.3 学科德育面临的困境
    2.3 学科德育的实施路径
第3章 数学学科特点和德育的意蕴
    3.1 数学的学科特点
        3.1.1 数学的抽象性
        3.1.2 数学的逻辑严密性
        3.1.3 数学的广泛应用性
    3.2 数学学科的德育范畴
        3.2.1 数学学科德育中的爱国主义
        3.2.2 数学学科德育中的思维品质
        3.2.3 数学学科德育中的理性精神
        3.2.4 数学学科德育中的审美教育
第4章 数学美与其德育功能
    4.1 数学美的历史演变过程
        4.1.1 数学美的朦胧时期
        4.1.2 数学美的萌芽时期
        4.1.3 数学美的发展时期
    4.2 数学美的解读及德育特征
        4.2.1 奇异美
        4.2.2 简洁美
        4.2.3 对称美
        4.2.4 统一美
第5章 数学美在初中数学课堂发挥德育功能的策略分析
    5.1 数学美在初中数学课堂中的渗透方式
        5.1.1 引入中的巧妙渗透
        5.1.1.1 设疑引入法
        5.1.1.2 故事引入法
        5.1.2 解题中的巧妙渗透
    5.2 数学美在初中数学课堂发挥德育功能的案例分析
        5.2.1 《探寻神奇的幻方》教学案例分析
        5.2.2 基于数学美视角下对《探寻神奇的幻方》教学案例再思考
第6章 《探寻神奇的幻方》教学实证分析
    6.1 实证研究设计
    6.2 实证结果分析
第7章 总结与反思
    7.1 研究总结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的科研情况
在学期间的实践情况

(9)数字技术电影美学的当代建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本文研究的缘起
    第二节 同本文相关的研究成果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第三节 本文研究的基本思路
    第四节 本文研究的重点、难点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重点和难点
        二、研究方法
    第五节 本文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第一章 数字技术电影美学的生成语境
    第一节 数字电影的技术演进与媒介创新
        一、影像生成:从传统镜头到数字拟像
        二、媒介创新:电影工业的“数字一体化”发展
    第二节 技术变革引发电影美学的突破与重构
        一、颠覆与扬弃:数字电影对传统电影美学的突破
        二、融合与递进:数字技术电影美学重构的落脚点
第二章 数字电影的新美学特征
    第一节 拟仿之形:数字虚拟影像的拟真性
        一、形象之维的拟仿:数字“影像身体”的丰富性
        二、奇妙视觉的想象:数字情境的构想性
        三、拟像的数字表现:数字风格的多变性
        四、虚拟现实的拟真:体感触动的体验性
    第二节 时空之变:复合现实的主导性
        一、空间超越:虚拟空间的扩展
        二、时间同一:“现时——潜在”的实时跃迁
        三、镜头改造:时空连续体的创设
        四、复合现实:数字时空的主导性
    第三节 叙事延展:奇观与叙事的平衡
        一、非线性碎片的谜题叙事:深度叙事的奇观
        二、同时性阵列的散乱叙事:奇观的诗意节奏
        三、海量数据的可视化叙事:跨媒介的“引文”
        四、导览式漫游的游戏叙事:穿梭在叙事地图中
    第四节 数字声景:数字环绕声的立体性
        一、混杂合成:复杂多元的多轨声效
        二、声像定位:精准移位的空间环绕
        三、动态对比:“超级响度”和“深层寂静”
        四、声画匹配:数字音景的空间立体感
    第五节 运动新态:过度的运动
        一、虚拟摄影:高速变化的模拟运动
        二、运动合成:虚实相生的多样复合
        三、数字建模:动态拟像的运动控制
        四、高清造影:高帧率的流畅性极限
    第六节 主体互动:全面的主体性
        一、主动介入:被动观影沉浸的打破
        二、移动界面:小屏交互的主体间性
        三、虚拟化身:扮假作真的交感互动
        四、数字思维:创作主体的协同内显
第三章 数字电影的美学建构:数字技术电影美学
    第一节 拟像之真:“超真实”的真实感
        一、三种拟像形式:还原、幻象与交互
        二、真实性的延伸:再现的超越
        三、虚拟真实:感知真实的丰富性
    第二节 数字奇观:数字仿真的复合之美
        一、数字事件:机器视觉的复合修辞
        二、拟像诱惑:虚拟时空的形意虚实
        三、奇观叙事:类型电影的诗性表达
    第三节 虚拟现实主义:新现实审美性的依归
        一、新现实的审美性:虚拟现实的数字意蕴
        二、能指秩序:幻觉的消失与意义的重构
        三、拟像现实:“现实性”的虚拟逻辑
    第四节 数字“体验力”:“互动性”与“叙事性”的融合
        一、拟像运动:“看见”情绪与“看见”空间
        二、界面宇宙:“阿莱夫”的超文本神话
        三、超距作用:“他者的消失”与“戏剧式互动”
第四章 数字电影的审美体验
    第一节 审美主体的理念重构
        一、视觉心理:从“静观凝观”到“临场沉浸”
        二、深层心理:从“白日释梦”到“意向建构”
        三、接受心理:从“定向期待”到“创新视野”
    第二节 审美体验的自由与超越
        一、具象化满足:被体验的数字式真实
        二、临场式沉浸:多媒体形态的奇观审美
        三、游戏性参与:互动叙事的审美愉悦
        四、移情式认同:跨越幻象的情感升华
    第三节 数字审美的认同迷途
        一、朝向虚无:现实存在与虚拟生存
        二、奇观滥觞:感性知觉与理性钝化
        三、沉浸悖论:观看范式与审美体验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10)高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深刻性思维品质的教学策略探讨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关于研究现状的思考
    1.3 研究目的、内容、方法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第2章 高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深刻性思维品质的理论探讨
    2.1 概念界定
        2.1.1 思维
        2.1.2 思维品质
        2.1.3 深刻性思维品质
    2.2 物理学科深刻性思维品质的内涵和表现
        2.2.1 物理学科深刻性思维品质的内涵
        2.2.2 深刻性思维品质与物理核心素养的联系
        2.2.3 物理学科深刻性思维品质层次高与低的表现
    2.3 高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深刻性思维品质的理论基础
        2.3.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3.2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2.3.3 林崇德的思维品质理论
    2.4 物理教学培养学生深刻性思维品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2.4.1 物理教学培养学生深刻性思维品质的必要性
        2.4.2 物理教学培养学生深刻性思维品质的可行性
第3章 培养深刻性思维品质的高中物理名师课堂优质课的观摩与分析
    3.1 教学案例简介
    3.2 教学案例分析
        3.2.1 案例一:《电容器的电容》
        3.2.2 案例二:《曲线运动》
        3.2.3 案例三:《库仑定律》
        3.2.4 案例四:《楞次定律》
        3.2.5 案例五:《探究小车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
        3.2.6 案例六:《探究弹性势能的表达式》
        3.2.7 案例七:《圆周运动专题复习》
        3.2.8 案例八:《带电粒子在叠加场中的运动》
第4章 高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深刻性思维品质的教学策略
    4.1 物理教学中的问题引领策略
        4.1.1 精心设计问题串,逐渐深入
        4.1.2 发散性问题、收敛性问题相结合
        4.1.3 设置陷阱,突出问题
        4.1.4 适当留白,带着问题离开课堂
    4.2 物理知识的建构与物理思维方法的渗透策略
        4.2.1 体现思维困顿,追求形神兼备的科学探究
        4.2.2 注重物理思维方法的教授
        4.2.3 加强辨析,厘清知识的内涵外延
        4.2.4 用联系的观点、从不同角度理解物理知识
    4.3 学生的反思与纠错策略
        4.3.1 激发认知冲突
        4.3.2 充分利用学生错误,反思纠错
    4.4 物理知识的运用与总结策略
        4.4.1 知识结构化、系统化,高屋建瓴
        4.4.2 细心研题,一题多解
        4.4.3 梯度训练、一题多变、多题归一
        4.4.4 习题教学与原始物理问题教学相结合
第5章 高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深刻性思维品质的教学实践
    5.1 教学实践一
        5.1.1 案例背景
        5.1.2 教学设计
        5.1.3 教学评价
    5.2 教学实践二
        5.2.1 案例背景
        5.2.2 教学设计
        5.2.3 教学评价
    5.3 教学实践反思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四、对一个传统物理问题的再思考——从数学建模论证“哪端重?”的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核心素养下的高中数学建模教材分析及教学研究[D]. 罗圆. 西南大学, 2021(01)
  • [2]不确定性视角下小学数学教学改进研究[D]. 徐颖. 江南大学, 2020(01)
  • [3]基于逆向思维的数学问题提出能力研究[D]. 黄菊.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2)
  • [4]高一学生数学高阶思维能力的调查研究[D]. 江燕玲.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5]培养初中生类比推理能力的案例研究[D]. 王亚君. 重庆三峡学院, 2020(01)
  • [6]八国初中数学课程标准函数内容难度的比较研究[D]. 张亚玉. 天津师范大学, 2020(08)
  • [7]高中生物理建模能力培养策略研究 ——以天水市第一中学为例[D]. 马星科. 西南大学, 2020(01)
  • [8]数学美在中学课堂中促进学生德的发展[D]. 刘宇飞. 西华师范大学, 2020(01)
  • [9]数字技术电影美学的当代建构[D]. 陈琳娜. 南京艺术学院, 2020(01)
  • [10]高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深刻性思维品质的教学策略探讨与实践[D]. 焦满巧.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3)

标签:;  ;  ;  ;  ;  

一个传统物理问题的再思考——论证“哪一方更重要”的方法从数学建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