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力学中火用的广义表达

热力学中火用的广义表达

一、Generalized expression of exergy in the thermodynamics(论文文献综述)

尤田[1](2020)在《冷热电联产系统吸收式制冷热力学分析》文中提出冷热电联产系统综合了热电联产技术和吸收式制冷技术,使热电厂在供电、供热的同时也能供应冷能,可以显着提高系统能源的综合利用率。在应用中经常涉及以下三个关键问题:一是冷热电联产系统中当制冷站与热电厂之间距离不同时应该选择何种制冷方式更优,二是热电厂不同温度的余热应当匹配何种吸收式制冷类型最佳,三是吸收式制冷循环中传热过程和传质过程之间存在何种交叉作用的热力学机制。首先对热电联产系统中热量的传递及转换过程进行分析,给出了热电联产节能效益的具体表达式及科学的界定条件。再根据冷热电联产系统中制冷站与热电厂之间距离不同的现实情况,对冷热电联产系统中吸收式制冷和电压缩式制冷分别进行(火用)效率、单位冷量(火用)经济成本及能源综合利用效率的对比研究,为冷热电联产系统中更优制冷方式的选择提供了判定依据。然后针对热电厂存在高、低两种品位热源的实际情况,对冷热电联产系统中关于吸收式制冷的热力匹配进行研究,确定了适合热电厂余热回收的最佳吸收式制冷类型。最后运用广义Carnot定理对吸收式制冷循环中传热过程、传质过程之间的热质交叉现象进行热力学耦合分析,揭示了制冷循环中蕴含的能量转换机制。结果表明,冷热电联产系统中制冷站与热电厂的距离小于5km时,选择吸收式制冷方式的系统能源综合利用率和制冷(火用)效率更高,当距离在5km至9.2km时,选择吸收式制冷方式的系统能源综合利用效率高但制冷(火用)效率却低,吸收式制冷的单位冷量(火用)经济成本高于电压缩式制冷的最大距离受蒸汽热价和电价的影响。单效吸收式制冷适合于低温热水余热回收,双效吸收式制冷适合于高温烟气余热回收,单双效耦合的混效吸收式制冷适合于存在两种热源的余热回收;串联流程容易使混效吸收式制冷系统内产生正压,不利于系统的正常运行,并联流程则不存在正压运行的问题,更适合应用于冷热电联产系统。吸收式制冷循环中吸收器、发生器、冷凝器、蒸发器各自的系统皆可看成由传热过程与传质过程构成的孤立系统,传热过程与传质过程之间的能量转换符合广义Carnot定理,即正耗散率的自发过程驱动负耗散率的非自发过程。本文对冷热电联产系统中吸收式制冷的热经济性、热力匹配及热质交叉的分析对冷热电联产系统中更优制冷方式的选择、最佳吸收式制冷类型的确定及吸收式制冷性能的提升进而提高冷热电联产系统的余热回收效率具有理论指导意义。

郑宏飞,刘淑丽,康慧芳[2](2019)在《工程热力学中火用概念的归一与泛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热力学第一与第二定律是工程热力学的两大基本定律,前者着眼于能量的数量分析,后者着眼于过程的不可逆性分析,引出了熵的概念。但熵的概念比较晦涩难懂、不易理解,也与后续课程特别是传热学和内燃机学等关系不紧密。而熵和火用是两个相对应的概念,但火用概念要更好理解,也与后续课程,比如传热学有着紧密关系。为此,本文对熵和火用两个概念进行了比较分析,分别对它们的物理意义和工程价值进行了剖析。指出熵概念可以用火用概念进行表达,凡是有熵概念的地方,火用概念都可以将其取而代之。因此提出了第二定律统一于火用概念之下的结论。之后,对火用概念在其他领域的应用进行了泛化,让其具有更多的现实意义。

王鑫[3](2019)在《宁夏限制开发生态区可持续发展能力研究 ——以盐池县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国家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迅速发展,经济社会活动的规模的扩大,生态系统承受的压力愈来愈大。限制开发生态区作为国土空间开发受到一定限制的区域,其面临着发展与保护的双重压力。探索限制开发生态区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能力,有利于认清生态约束下的经济社会发展路径、模式,尤其是高质量发展的选择,其决定了区域开发的规模与强度是否有利于宏观上实现国家管控要求和当地改善民生、谋求富裕的目标。盐池县作为宁夏限制开发区中的典型县,资源丰富,环境脆弱,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有限。实现生态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平衡,需要对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评估,以确定区域开发与发展的规模。正确评估盐池县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对提高盐池县以及其他限制开发生态区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本文以限制开发区规划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基础,运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火用分析方法,对2012-2017年间生态系统可持续能力和社会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了定量分析,得出生态经济系统的理论可持续能力和现实可持续能力都在不断增强,同时理论可持续能力高于现实可持续能力;结合SPSS软件对社会经济系统7个部门的火用消耗与产出进行分析,参考生态系统可持续能力评估方法,计算出社会经济系统理论和现实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而获取盐池县6年间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出盐池县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综合能力在波动中不断上升。其中,社会经济系统的综合可持续能力与整个生态经济系统综合可持续发展能力呈正相关,其中2017年盐池县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能力系数达到6年中最高水平。开采部门、服务部门和农业部门是可持续发展能力最高的3个部门,工业部门、交通部门和转化部门是可持续发展能力最差的部门,是需要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部门。

谢小凯[4](2017)在《冰浆流动特性及其热力学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冰浆是一种由二元溶液及冰晶粒子组成的固液两相流体,它因突出的载冷能力和特有的流动性,使得其在生活及工程中的应用前景广阔。以冰浆代替传统冷冻水进行供冷,不仅能达到好的制冷效果,还能减少工程项目的投资以及运行费用。冷量输送对于供冷系统的运行至关重要,故获知冰浆在管道内的流动特性、冰浆的载冷及热力学特性对于推广冰浆的应用具有理论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本论文针对乙醇溶液生成的冰浆在管内的流动特性、冰浆的载冷特性及热力学特性进行了详尽的理论分析和研究,得到了如下研究结果:冰晶质量分数、流速、管径、冰晶粒径等因素直接影响冰浆在管内的流动特性。根据初始状态下冰浆流中液相的雷诺数及冰晶质量分数的大小,冰浆的流动特性可划分为三个区域:初始状态下冰浆流中液相的雷诺数小于2300时,划分为完全层流区;初始状态下冰浆流中液相的雷诺数大于2300,冰晶质量分数小于临界值时,划分为完全湍流区;初始状态下冰浆流中液相的雷诺数大于2300,冰晶质量分数大于临界值时,划分为再层流区。在此基础上,完善了相应的模型,并证明了这些模型能很好地预测以上三个区域的冰浆流动特性。在评价冰浆的载冷特性时,综合考虑了携带冷量大小及泵送功率两个因素,利用冰浆携带冷量与泵送功率的比值作为评价指标,当流速及管径一定时,必然存在一个载冷特性最优的工况点。在满足冰浆在管内流动最低流速的条件下,输送冰浆的流速越低,冰浆的载冷特性越好。对冰浆的热力学性质进行了分析,重点讨论了溶液浓度,冰晶质量分数及室外干球温度对冰浆火用耗及火用效率的影响,并利用制冷量相同时所需冰浆流量同冷冻水流量的比值与火用耗系数或火用效率系数的乘积,对冰浆的火用特性及经济性进行评价,得出溶液浓度为15%时,溶液生成冰浆的综合性能最佳。

丁宁[5](2015)在《原油管输过程的传递与转换规律及应用研究》文中认为我国所产原油多为流动性差的易凝高含蜡原油,在加热输送的过程中由于连续运行,需要大量的动力和热力消耗。研究输油管道节能降耗的方法,无论对于高效利用能源并节约成本,或是保护环境都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根据寂态热力学的能量传递理论,将热力学体系的一般能位函数和火用函数引入管输过程火用传递与转换规律的研究,并给出管输过程能量与火用传递过程的计算方法。根据动力学中力与流的基本关系,结合非平衡态热力学理论,由普遍能量传递的唯象方程入手,推导出原油管输过程火用传递的唯象方程,并结合实例对火用传递系数和火用流密度的变化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温度场与压力场之间的耦合关系对火用传递系数有直接影响。在分析原油管输各不可逆过程的强度量势场梯度驱动力作用下的火用流传递现象基础上,结合基本场平衡方程组和普遍化热力学体系的火用平衡动力学方程,推导了管输过程的热火用和压火用传递和转换方程,进一步建立管输过程的总火用传递方程,为将火用的传递和转换规律应用到管道节能体系中提供理论基础。基于单耗分析理论,建立了以油品的压火用单耗费用和热火用单耗费用作为评价指标,将由输送过程不可逆性而造成的附加单耗费用作为研究重点的原油管输过程单耗评价方法,对输送过程的单耗值和费用进行定量分析,为改善管道实际运行提供了新的思路。

方豪[6](2015)在《低品位工业余热应用于城镇集中供暖关键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提高工业部门的能效、减少集中供暖过程的化石能源消耗,已经成为我国当前节能减排和治理大气污染的重点任务。工业部门排放的低品位余热不能为其自身所用,但却可以解决集中供暖热源紧缺、化石能源消耗过大的问题。目前工业余热供暖实践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但由于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而存在诸多设计和运行方面的不足。本文基于火积分析理论阐明了低品位工业余热供暖的实质,围绕低品位工业余热应用于城镇集中供暖的关键问题和对应的解决方法展开研究,成果可用于指导系统的设计、优化和运行。针对低品位工业余热信息统计,提出了三个层级的目标及相适应的统计方法:服务于宏观政策制定,采用基于宏观统计数据的总量估计方法;服务于能源规划或供热规划,采用实地调研及问卷调研结合的方法;服务于余热供暖工程建设,采用实地调研的方法。针对余热采集,建立起低品位工业余热分类体系,总结出余热采集过程中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为有关采集技术的开发与改进提供理论指导。针对余热整合,以T-Q图为研究工具,构建了完整的余热整合理论与方法,阐述了夹点优化法、弃热、吸收式热泵、电热泵等方法或技术的内在机理、作用效果、使用条件等,用于指导取热流程的设计与优化。针对余热输配,设计出评价一次侧回水温度影响的定量指标,揭示了降低回水温度的重要意义。总结了降低一次侧回水温度的技术并分析其对输配和末端传热所起的具体作用。针对系统运行调节,指出由于工业余热热源在安全性和调节性方面存在内在不足,余热热源应该只承担基础负荷,由常规供暖热源参与负荷调节。结合理论研究,在赤峰市建成国内首个铜厂低品位余热集中供暖示范项目,基于测试数据展示了该工程案例的运行效果和取得的综合效益,从而验证了各个关键问题在低品位工业余热集中供暖实践中的重要性及相应技术方法的可行性。

李哲[7](2014)在《原油管道多层级(火用)传递能耗评价体系的建立及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51106020,No.51174042)、中国石油科技创新基金项目(2012D-5006-0610)及黑龙江省普通高等学校青年学术骨干计划支持项目(1252G005)的资助。在我国的石油行业中,加强管道优化,提高设备能效,保证经济效益的稳步增长和实现节能减排,是当前管道运输业面临的重大问题。然而,基于热力学第一定律建立的传统能耗指标体系,单纯从“量”的角度,反映了管输过程中能量的利用程度,这种传统的指标体系难以系统、科学的评价管输过程的用能状况。基于此,本文建立了管输过程的火用耗评价体系,对传统能耗评价体系做了有益的补充和充分的扩展。由对热油管输过程的热能分析和压能分析入手,指出当前对热油管输过程的能量分析,旨在通过解决管路沿线能量消耗与能量供应之间的矛盾,从而完成安全输送的任务,并未深层次描述管输过程的实质。在阐述外部火用损和内部火用损的基础上,指出内部火用损中有一部分是不可避免的,是保证推动过程顺利进行所必须消耗的,进而推导了管输过程中的推动火用,即有效压火用耗,并对管输过程中的火用流按照可避免和不可避免进行分类。基于传统的能耗指标体系,提出了以压力场为主导势场的火用传递分析指标,包括实物、强度、效率、指数四个层级,并对指标集中可能存在的“次要”指标进行筛选,从而构建更加科学、合理的火用耗评价体系。阐述了各火用耗指标在工程实践中的节能潜力,并提出将已建立的火用耗指标体系与标准SY/T6066-2013(原油长输管道系统的能耗计算和测试方法)相结合,为保证管输过程的节能降耗提供更多有价值的新信息。

周翔[8](2014)在《采暖空调系统的火用分析及节能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采暖空调系统能耗占建筑总能耗的比例很大,是建筑节能的重点环节。传统的能分析方法只关注于系统能量在数量上的利用,而忽略对能质的利用,这往往会造成对高品质能的不必要浪费,而火用分析则可以弥补这一不足。因此,对采暖空调各用能单元及系统整体进行火用分析,可以得到用能单元与系统的节能性,为其选择与优化提供依据,更全面地指导节能。本文将采暖空调系统分为四个基本组成单元冷热源单元、换热单元、输送单元以及末端单元。分别为其建立了普遍适用的火用分析模型,计算其火用效率,火用损率及火用损失系数。综合各单元的火用效率后得到系统的主线火用效率。设系统中辅助能耗与系统输入火用的比值为辅助能耗系数,以比较各系统辅助能耗的相对大小。最后通过所建立的分析模型与数据分析,得到系统的总火用效率以及总火用损失系数,以评价采暖空调系统的节能性,并依此给出优化建议。选择常用采暖空调系统的运行参数进行火用分析计算后可得:冷热源单元是采暖空调系统中火用效率最低的单元,同时也是系统产生火用损失最大的单元,其火用损失约占系统输入火用的70%-90%;输送单元的火用效率高于95%,其火用损失也是系统中最小的,占系统输入火用的2%以内;换热单元的火用效率较为一致,约为70%,其火用损失约占系统输入火用的7%左右;末端单元的火用损失较多。其中,采暖系统末端单元的火用效率差别较大,地暖设备最高,散热器最小。空调系统末端单元火用效率约为40%。综合各单元的火用效率并对用能系统进行火用分析可知:对于总火用效率,采暖系统为5%-10%,空调系统为1%-6%;对于总火用损失系数,采暖系统均在85%以上,空调系统为85%-95%。由此可以看出,采暖系统较空调系统稍节能,但两者都具有很大的节能潜力。对比各采暖空调系统后可知:在采暖系统中,热泵系统的总火用效率最高,约为10%,总火用损失较其他系统低5%以上,是较为节能的;在空调系统中,吸收式制冷空调系统总火用效率约为6%,高于其他系统,且总火用损失低5%-10%,是空调系统中节能性最高的。

黎龙[9](2013)在《围护结构热力学评价方法与软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绝大多数建筑为高耗能建筑,建筑的高耗能严重制约着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并且给环境带来了一系列的污染。在现有的建筑节能评价中,主要从建筑能耗的数量角度出发,没有考虑能耗的质量和对环境的影响评价,从而给实际结果到来了一些偏差。本文结合了生命周期理论,不是单独对建筑材料的生产或者建筑运行阶段进行分析,综合考虑了这二个阶段对建筑节能的影响;引入了火用这一热力学概念,通过对能的质量和数量的综合考量来思考,更加客观的去评价能量的利用效率。本文对建筑围护结构在建筑材料生产阶段和建筑运行阶段的能耗、火用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进行了分析和计算。而后结合热经济学的思想和方法,提出了单位外围护结构面积火用成本计算公式。而后结合上述的计算方法和思路,以Access与VB6.0为工具,编写了建筑围护结构火用成本分析软件。该软件内容丰富,用途广泛,可以计算建筑围护结构的建材生产阶段和建筑运行阶段的能耗、火用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可以计算建筑外围护结构火用成本;可以对不同建筑不同预计运行时间的方案进行对比分析;可以生成柱状图对建筑总体情况进行表示。最后以长沙某办公楼为例,通过本文的计算方法和软件对其进行实例计算。得到了该办公楼建筑围护结构的能耗、火用耗、二氧化碳排放量及单位外围护结构火用成本。由于建筑的材料种类过于复杂,本文提出了一种利用基准材料、热力学成本综合当量系数、工程造价和耗能、耗火用、二氧化碳排放量之间关系去估算建筑材料耗能、耗火用的方法。

贾晖[10](2013)在《管内单相对流换热的优化和评价》文中研究指明由于世界性能源短缺日益严重,以节能为目标的传热强化技术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并得到了快速发展,对于我国而言,工业节能更是当前的重中之重。在我国,工业上对于能量利用的过程中涉及到热交换的工艺和设备所占比重超过90%。因此,本文对基本的对流换热问题进行了主动优化设计,以期获得具有优异的综合换热与阻力特性的流场结构。在已有的最小熵产优化原理和最小火积耗散优化原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最小功损耗优化原理和最小热损耗优化原理,通过泛函变分和求极值,获得了流体的优化场方程。数值求解发现,管内流动中形成了多纵向旋流的流动结构。对其换热与阻力特性进行分析可以发现,这种管内多纵向旋流流场相对于未优化的光管而言,在Re数为200的层流流动下其Nu数增强了170%而其阻力系数增幅不超过10%,在Re数为20000的湍流流动下其Nu数增强了15%而其阻力增幅仅为25%,均获得了优良的综合换热效果。通过在管内核心流区域添加扰流体的方法,提出了基于流体的强化传热方式及原则。通过对管内流动区域进行分区并分别给予不同的优化目标和约束条件,获得了支持这一原则的优化方法,并求得了相对于未优化的光管换热增幅与阻力增幅比超过3的数值解。在基于流体的强化传热原则的指导下,提出了一种新型的管外扰流支撑元件用于管壳式换热器的管束间强化,与常用的折流杆换热器在Re数为3000至21000的湍流流动区域进行对比,可以发现扰流叶片换热器可比折流杆换热器的换热系数提高10%-60%的同时阻力系数降低0%-50%,扰流叶片换热器相比于折流杆换热器的综合性能评价指标最高达到了1.5。除此之外,从传热过程的不可逆耗散损失的热损耗表征出发,从热力学第二定律的角度提出了传热过程的效率。通过数值计算可以发现,传热效率能够很好地指导对流换热的优化设计。

二、Generalized expression of exergy in the thermodynamics(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Generalized expression of exergy in the thermodynamics(论文提纲范文)

(1)冷热电联产系统吸收式制冷热力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我国的能源现状
        1.1.2 发电厂余热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3 热电联产系统的类型及存在的问题
        1.1.4 吸收式制冷应用于热电厂的优势
        1.1.5 课题研究意义
    1.2 冷热电联产系统发展概况
    1.3 冷热电联产系统吸收式制冷的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研究现状总结
    1.4 本文研究内容
    1.5 课题的创新点
第2章 热电联产系统的热量传递转换分析
    2.1 能量梯级利用原则
    2.2 能源综合利用效率分析
        2.2.1 热电分产热力系统
        2.2.2 热电联产热力系统
        2.2.3 能流趋势对比分析
    2.3 热电联产的循环特性
        2.3.1 理想循环的热耗率
        2.3.2 实际循环的热经济性
    2.4 热电联产系统的热力学研究
        2.4.1 热效率
        2.4.2 (火用)效率
    2.5 热电联产系统的经济效益分析
        2.5.1 热电分产的能源消耗
        2.5.2 热电联产的能源消耗
        2.5.3 热电联产的节能效益
        2.5.4 热电联产的节能条件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冷热电联产系统中吸收式制冷的热经济性
    3.1 基于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性能评价指标
        3.1.1 (火用)分析的理论基础
        3.1.2 (火用)损失
        3.1.3 (火用)效率
        3.1.4 (火用)损失比率及(火用)损失系数
    3.2 冷热电联产系统中两种制冷方式的(火用)分析模型
        3.2.1 (火用)效率分析模型
        3.2.2 单位冷量(火用)经济成本分析模型
        3.2.3 能源综合利用效率分析模型
    3.3 冷热电联产系统中两种制冷方式的热经济性对比
        3.3.1 (火用)效率对比分析
        3.3.2 单位冷量(火用)经济成本对比分析
        3.3.3 能源综合利用效率对比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冷热电联产系统中吸收式制冷的热力匹配
    4.1 余热深度回收的热力学过程
        4.1.1 烟气余热深度回收过程的热力学分析
        4.1.2 夹点温差下的水温分析
    4.2 吸收式制冷的热力循环分析
        4.2.1 多级溴化锂吸收式制冷
        4.2.2 多效溴化锂吸收式制冷
        4.2.3 基于吉布斯相律的自由度分析
    4.3 吸收式制冷最低析出温度的热力学分析
        4.3.1 最低析出温度理论分析
        4.3.2 多级溴化锂吸收式制冷的最低析出温度
        4.3.3 多效溴化锂吸收式制冷的最低析出温度
        4.3.4 吸收式制冷最低析出温度的变化趋势
        4.3.5 吸收式制冷在余热回收中的综合分析
    4.4 吸收式制冷在冷热电联产系统中的热力匹配特性
        4.4.1 混效吸收式制冷串联流程的热力分析
        4.4.2 混效吸收式制冷并联流程的热力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冷热电联产系统中吸收式制冷的热质交叉
    5.1 化学势
        5.1.1 气体化学势
        5.1.2 溶液中溶质的化学势
        5.1.3 水蒸汽和溴化锂溶液中水的化学势差
    5.2 孤立系统的热力学耦合
        5.2.1 孤立系统
        5.2.2 孤立系统的热力学耦合体系
        5.2.3 广义卡诺定理
    5.3 吸收式制冷循环关键换热单元的热质交叉分析
        5.3.1 吸收器的能量转换分析
        5.3.2 发生器的能量转换分析
        5.3.3 冷凝器的相变放热分析
        5.3.4 蒸发器的相变吸热分析
    5.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1 本文总结
    2 后期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2)工程热力学中火用概念的归一与泛化(论文提纲范文)

一、 引言
二、 火用概念的归一
    1. 熵概念的虚无与空洞。
    2. 不可逆热机或不可逆过程的功损失。
    3. 火用概念的提出[4]。
    4. 火用概念的归一。
三、 火用概念的泛化
    1. 火用经济学。
    2. 火用管理学。
    3. 火用生态学。
    4. 火用社会学。
    5. 火用世界观。
四、 结论

(3)宁夏限制开发生态区可持续发展能力研究 ——以盐池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 本研究可能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研究综述
    2.1 可持续发展研究
    2.2 限制开发区研究
    2.3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研究
    2.4 火用分析研究
第三章 研究方法、数据来源和处理
    3.1 研究方法
    3.2 数据来源
    3.3 数据处理
第四章 研究区概况
    4.1 研究区选取
    4.2 自然地理环境
    4.3 社会经济概况
第五章 盐池县生态系统可持续能力分析
    5.1 盐池县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5.2 盐池县生态系统理论可持续能力
    5.3 盐池县生态系统现实可持续能力
    5.4 盐池县生态系统可持续能力
第六章 盐池县社会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能力分析
    6.1 部门火用分析
    6.2 劳动力和资本火用值
    6.3 环境治理火用值
    6.4 社会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能力
第七章 盐池县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
    7.1 盐池县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
    7.2 盐池县可持续发展对策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致谢
作者简介

(4)冰浆流动特性及其热力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概况
        1.2.1 冰浆在各领域的应用
        1.2.2 冰浆制备的研究现状
        1.2.3 冰浆流动特性研究现状
        1.2.4 冰浆换热特性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
第2章 冰浆基本热物理性质
    2.1 冰晶的热物理性质
    2.2 二元溶液的热物理性质
        2.2.1 溶液凝固温度
        2.2.2 溶液热物性参数
    2.3 冰浆两相流的热物理性质
        2.3.1 密度
        2.3.2 焓
        2.3.3 比热容
        2.3.4 黏度
        2.3.5 导热系数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冰浆的流动特性
    3.1 冰浆的临界流速
    3.2 冰浆的摩擦因子计算模型
        3.2.1 层流模型
        3.2.2 湍流模型
    3.3 摩擦因子计算模型对比
    3.4 流变指数、连续性系数及临界冰晶质量分数的确定方法
        3.4.1 冰浆流变指数及连续性系数
        3.4.2 临界冰晶质量分数
    3.5 计算方法及模型的验证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冰浆载冷能力及工况点的选择
    4.1 冰浆携带冷量的能力
        4.1.1 冰浆流速及冰晶质量分数的影响
        4.1.2 溶液浓度的影响
        4.1.3 管道管径大小的影响
    4.2 冰浆的载冷特性的评价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冰浆的热力学分析
    5.1 (火用)分析模型
    5.2 冰晶质量分数对冰浆火用特性的影响
    5.3 溶液浓度对冰浆火用特性的影响
    5.4 室外干球温度对冰浆火用特性的影响
    5.5 冰浆经济性及火用特性的综合评价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科研成果清单
致谢

(5)原油管输过程的传递与转换规律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第1章 绪论
    1.1 本文研究背景
    1.2 课题研究现状
        1.2.1 管道能耗研究现状
        1.2.2 传递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
第2章 原油管输过程热力学能与的普遍描述
    2.1 热力学体系能的一般描述
        2.1.1 两类转换能
        2.1.2 普遍能位函数
    2.2 热力学体系的基本概念
        2.2.1 的定义
        2.2.2 普遍函数
        2.2.3 流的分类
    2.3 管输过程能与的传递
        2.3.1 管输过程能量转换特点
        2.3.2 管输过程能量计算方法
        2.3.3 管输过程流描述
第3章 原油管输传递过程的唯象分析
    3.1 传递的动力学一般方程
    3.2 管输传递过程的唯象方程
        3.2.1 普遍传递方程
        3.2.2 传递的唯象律
        3.2.3 管输传递唯象方程
    3.3 管输传递特征指标分析
        3.3.1 传递系数
        3.3.2 流密度
第4章 原油管输过程不同形式的转换规律
    4.1 管输过程的场平衡方程
    4.2 管输不可逆过程转换规律分析
        4.2.1 不可逆压转换
        4.2.2 不可逆热转换
第5章 原油管输过程单耗法的应用
    5.1 单耗分析理论
    5.2 管输过程单耗指标
        5.2.1 能量费用计算
        5.2.2 管输过程压单耗
        5.2.3 管输过程热单耗
    5.3 管输过程单耗费用分析
        5.3.1 油品出站温度变化规律
        5.3.2 油品流量变化规律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文章目录
致谢

(6)低品位工业余热应用于城镇集中供暖关键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供暖用能现状
        1.1.2 工业能耗与余热利用现状
        1.1.3 低品位工业余热的界定
        1.1.4 低品位工业余热的特点
    1.2 低品位工业余热供暖系统的发展
        1.2.1 低品位工业余热集中供暖系统的适宜性
        1.2.2 国外发展概况
        1.2.3 国内发展概况
        1.2.4 低品位工业余热供暖系统发展现状小结
    1.3 低品位工业余热集中供暖系统关键问题
    1.4 关键问题的已有研究综述
        1.4.1 低品位工业余热信息统计
        1.4.2 余热采集
        1.4.3 余热整合与输配
        1.4.4 系统运行调节
        1.4.5 既有研究小结
    1.5 本文的研究意义、研究目标、技术路线与研究内容
        1.5.1 本文研究的意义
        1.5.2 本文研究目标
        1.5.3 本文研究框架与技术路线
        1.5.4 本文研究内容
第2章 低品位工业余热供暖过程的本质
    2.1 基于火积分析理论的低品位工业余热供暖过程分析
        2.1.1 低品位工业余热供暖过程的T-Q图与 火积耗散
        2.1.2 低品位工业余热供暖过程的目标
    2.2 基于火积分析理论对低品位工业余热供暖关键问题的再解读
    2.3 低品位工业余热采集、整合与输配过程中的不完善与火积耗散
        2.3.1 采集、整合与输配过程的 火积耗散拆分
        2.3.2 采集、整合过程的不完善度定义
        2.3.3 余热热源的等效热源(理想热源)
    2.4 减少不完善度与改变火积耗散分配的方法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低品位工业余热信息的统计
    3.1 分层级的低品位工业余热信息统计的目标
    3.2 与统计目标相适应的低品位工业余热统计方法
    3.3 第一层级目标的统计方法与北方地区低品位余热量统计结果
        3.3.1 第一层级目标的统计方法
        3.3.2 我国北方地区低品位工业余热量
    3.4 第二层级目标的统计方法与北方重点工业省市的低品位余热量统计结果
        3.4.1 典型高能耗工业部门的低品位余热资源分析
        3.4.2 北方重点工业省市低品位工业余热量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低品位工业余热工程调研
    4.1 第三层级目标的统计方法
    4.2 赤峰铜厂余热调研
        4.2.1 赤峰铜厂基本信息
        4.2.2 赤峰铜厂余热概述
        4.2.3 赤峰铜厂余热统计结果
    4.3 迁西钢厂余热调研
        4.3.1 迁西钢厂基本信息
        4.3.2 迁西钢厂余热概述
        4.3.3 迁西钢厂余热统计结果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低品位工业余热采集
    5.1 低品位工业余热的分类系统和分类方式
        5.1.1 按热源介质的物质状态分类
        5.1.2 按热源放热过程的特性分类
        5.1.3 按热源介质在生产工艺中的阶段分类
        5.1.4 常见的低品位工业余热
    5.2 不同类别余热采集过程的特点、问题与解决方向
        5.2.1 烟气 /空气
        5.2.2 水
        5.2.3 蒸汽
        5.2.4 固体产品
        5.2.5 酸 /油
        5.2.6 壁面 /辐射
        5.2.7 中间环节 /末端环节
    5.3 低品位工业余热采集过程中的共性突出问题与技术难点
        5.3.1 共性问题 1:腐蚀性、磨损性和堵塞性
        5.3.2 共性问题 2:热量损失和品位损失
    5.4 典型低品位工业余热采集方法与技术应用案例
        5.4.1 一种利用多级热管锅炉的烟气余热采集系统
        5.4.2 一种采用非接触式换热的冲渣水余热梯级取热系统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余热整合与输配
    6.1 余热整合问题的实质与目标
        6.1.1 整合的实质
        6.1.2 减少火积耗散与提高供水温度的等价性
        6.1.3 整合的目标
    6.2 夹点优化法
        6.2.1 热复合曲线的合成
        6.2.2 夹点确定
    6.3 夹点优化法的不足与热源不完善度的改善
        6.3.1 热源不完善对最高供水温度的制约
        6.3.2 热源不完善度的改善方法 1:合理“弃热”
        6.3.3 热源不完善度的改善方法 2:吸收式热泵
        6.3.4 热源不完善度的改善方法 3:电热泵
    6.4 余热整合方法的案例描述
        6.4.1 问题描述
        6.4.2 情形 1
        6.4.3 情形 2
        6.4.4 情形 3
        6.4.5 情形 4
    6.5 余热输配问题的实质与目标
        6.5.1 输配的实质
        6.5.2 对热网一次侧回水温度影响的评价方法与指标
        6.5.3 降低一次侧回水温度的意义
        6.5.4 降低一次侧回水温度的技术及其对供暖系统产生的作用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系统运行调节
    7.1 低品位工业余热供暖系统调节的实质
        7.1.1 工业生产与集中供暖的特点与关系
        7.1.2 工业余热与常规供暖热源的比较
        7.1.3 调节问题的实质
    7.2 低品位工业余热供暖系统调节的要求与方法
        7.2.1 低品位工业余热在供暖系统中的地位
        7.2.2 低品位工业余热供暖系统调节的方法
    7.3 本章小结
第8章 工程案例
    8.1 工程概况
        8.1.1 工程所在地概况及供暖现状
        8.1.2 工程项目进度总览
    8.2 示范工程整体设计
    8.3 示范工程运行效果测试
        8.3.1 铜厂内吸收式热泵运行情况
        8.3.2 工业余热取热系统运行情况
        8.3.3 末端用户室温
    8.4 示范工程综合效益
        8.4.1 社会效益
        8.4.2 经济效益
        8.4.3 环境效益
    8.5 本章小结
第9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典型高耗能工业部门低品位余热资源分析
    A.1 典型水泥厂(非金属制造)余热资源分析
    A.2 典型铜厂(有色金属冶炼)余热资源分析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7)原油管道多层级(火用)传递能耗评价体系的建立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能源效率的研究
        1.2.2 管输能耗模型研究
        1.2.3 火用传递的研究
    1.3 研究内容
第二章 热油管输过程的能耗分析
    2.1 热油管输过程的热能消耗
        2.1.1 热油管路的轴向温降
        2.1.2 管输过程的热能消耗
    2.2 热油管输过程的压能消耗
        2.2.1 热油管道的摩阻计算
        2.2.2 管输过程的动力消耗
    2.3 热油管输过程能耗分析的意义
第三章 热油管输过程火用流的分类
    3.1 火用平衡模型
    3.2 火用损失的类型
        3.2.1 外部火用损失
        3.2.2 内部火用损失
    3.3 内部火用损失与过程推动力
    3.4 管输过程火用流的分类
        3.4.1 有效压火用耗
        3.4.2 无效压火用耗
        3.4.3 有效热火用耗
        3.4.4 无效热火用耗
第四章 管输过程火用耗指标集的建立
    4.1 传统能耗指标体系
        4.1.1 原油管道实物层级指标
        4.1.2 原油管道强度层级指标
        4.1.3 原油管道效率层级指标
        4.1.4 原油管道指数层级指标
    4.2 管输过程火用耗指标集的建立
        4.2.1 评价指标集的构建原则
        4.2.2 热油管输过程火用耗指标集的构建
第五章 管输过程火用耗指标集的筛选
    5.1 选取评价指标的原则
    5.2 指标的筛选方法
        5.2.1 专家调研法(Delphi 法)
        5.2.2 最小均方差法
        5.2.3 相关系数法
        5.2.4 极小极大离差法
    5.3 应用实例计算
    5.4 火用耗指标集的筛选
第六章 火用耗指标实际生产中的应用
    6.1 对火用耗指标的分析
        6.1.1 实物层级
        6.1.2 强度层级
        6.1.3 效率层级
        6.1.4 指数层级
    6.2 对标准 SY/T 6066-2013 的完善
        6.2.1 管道系统能耗效率
        6.2.2 主要耗能设备效率
        6.2.3 输油站耗能效率
        6.2.4 输油管道耗能效率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文章目录
致谢
详细摘要

(8)采暖空调系统的火用分析及节能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建筑能耗
        1.1.2 能耗分析方法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2 火用分析基本理论
    2.1 火用的基本概念
    2.2 几种能量形式的火用
        2.2.1 机械形式能量的火用
        2.2.2 热量火用与冷量火用
        2.2.3 封闭系统的火用
        2.2.4 稳定流动系统的火用
    2.3 火用损失与火用平衡方程
        2.3.1 火用损失
        2.3.2 封闭系统的火用平衡方程
        2.3.3 稳定流动系统的火用平衡方程
        2.3.4 循环系统的火用平衡方程
    2.4 火用分析理论
        2.4.1 火用效率
        2.4.2 火用损率与火用损失系数
        2.4.3 火用分析基本模型
    2.5 本章小结
3 采暖空调系统火用分析模型
    3.1 采暖空调系统组成
    3.2 冷热源单元火用分析模型
        3.2.1 热源单元火用分析模型
        3.2.2 冷源单元火用分析模型
    3.3 输送单元火用分析模型
    3.4 换热单元火用分析模型
    3.5 末端单元火用分析模型
    3.6 系统火用分析模型
        3.6.1 串联组合火用分析
        3.6.2 并联组合火用分析
        3.6.3 采暖空调系统火用分析
    3.7 本章小结
4 采暖系统火用分析
    4.1 集中供热采暖系统
    4.2 太阳能采暖系统
    4.3 热泵采暖系统
    4.4 电采暖
    4.5 采暖系统火用分析
        4.5.1 组成单元火用效率与火用损率
        4.5.2 总火用效率
        4.5.3 火用损失系数
    4.6 结论及优化建议
    4.7 本章小结
5 空调系统火用分析
    5.1 压缩式制冷空调系统
    5.2 热泵空调系统
    5.3 吸收式制冷空调系统
    5.4 全空气空调系统
    5.5 空调系统火用分析
        5.5.1 组成单元火用效率与火用损率
        5.5.2 总火用效率
        5.5.3 火用损失系数
    5.6 结论及优化建议
    5.7 本章小结
6 结论及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硕士研究生阶段发表的论文和主要参与的科研项目

(9)围护结构热力学评价方法与软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插图索引
附表索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建筑节能研究发展历程及现状
        1.2.1 国外建筑节能研究现状
        1.2.2 国内建筑节能研究发展历程及现状
    1.3 本文研究的背景、意义及主要内容
        1.3.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3.2 本文研究的内容
第2章 生命周期评价理论介绍
    2.1 生命周期评价理论简介
        2.1.1 生命周期理评价的发展简介
        2.1.2 生命周期评价的原理
        2.1.3 生命周期评价的应用
第3章 火用分析方法介绍
    3.1 火用和火无概念的产生和意义
    3.2 火用的各种基本形式
    3.3 热经济学
        3.3.1 热经济学的建立
        3.3.2 典型热经济学处理思路
第4章 建筑围护结构火用与成本分析
    4.1 相关概念定义
        4.1.1 质量含能
        4.1.2 质量含火用
        4.1.3 能质系数
        4.1.4 能源结构
    4.2 研究的目标和范围
    4.3 建筑围护结构清单分析计算方法
        4.3.1 建筑材料的生产阶段
        4.3.2 建筑运行阶段
    4.4 建筑围护结构的热经济学
        4.4.1 建筑围护结构热经济学模型
        4.4.2 单位面积围护结构火用成本
第5章 建筑围护结构火用成本分析软件简介
    5.1 软件介绍
    5.2 软件特点
        5.2.1 热经济分析模型
        5.2.2 建筑的生命周期评价模型
        5.2.3 考虑因素全面
        5.2.4 操作简单
    5.3 软件使用简介
        5.3.1 登陆界面
        5.3.2 新建工程
        5.3.3 方案分析
        5.3.4 帮助文件
第6章 建筑围护结构火用成本实例计算
    6.1 实例简介
    6.2 建筑围护结构耗能与耗火用分析计算
        6.2.1 建筑围护结构材料生产阶段分析
        6.2.2 建筑运行阶段分析
    6.3 火用成本计算
    6.4 建筑信息汇总
    6.5 建筑材料火用简化计算
        6.5.1 模型建筑的造价
        6.5.2 一种简化的建筑材料的火用值计算方法
        6.5.3 建筑建材耗火用计算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单位工程人材机汇总表)
附录 B(产值能耗汇总表)
附录 C(热力学成本综合当量系数汇总表)

(10)管内单相对流换热的优化和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说明
目录
1 绪论
    1.1 研究意义
    1.2 强化传热理论研究的国内外现状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本文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2 对流换热优化的理论基础
    2.1 引言
    2.2 对流换热过程中不可逆损失的三种表征
    2.3 对流换热的多场协同原理
    2.4 本章小结
3 对流换热的优化原理及其数值验证
    3.1 引言
    3.2 层流流动下的优化目标与限制条件
    3.3 层流流动下优化原理的泛函构造及其变分
    3.4 层流优化场方程的数值求解
    3.5 优化原理在湍流中的推广
    3.6 优化原理的进一步分析
    3.7 本章小结
4 基于流体的强化传热原则及其数值应用
    4.1 引言
    4.2 基于表面的强化传热方式
    4.3 基于流体的强化传热方式
    4.4 对流换热的优化原理对基于流体的强化传热方式的支撑
    4.5 基于流体的强化传热原则指导下管束间对流换热的强化
    4.6 本章小结
5 管内单相对流换热的传热效率
    5.1 引言
    5.2 传热过程的效率
    5.3 传热过程效率的数值验证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学术会议
附录3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附录4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获奖励

四、Generalized expression of exergy in the thermodynamics(论文参考文献)

  • [1]冷热电联产系统吸收式制冷热力学分析[D]. 尤田. 兰州理工大学, 2020(12)
  • [2]工程热力学中火用概念的归一与泛化[J]. 郑宏飞,刘淑丽,康慧芳.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9(S1)
  • [3]宁夏限制开发生态区可持续发展能力研究 ——以盐池县为例[D]. 王鑫. 宁夏大学, 2019
  • [4]冰浆流动特性及其热力学分析[D]. 谢小凯. 湖南科技大学, 2017(02)
  • [5]原油管输过程的传递与转换规律及应用研究[D]. 丁宁. 东北石油大学, 2015(04)
  • [6]低品位工业余热应用于城镇集中供暖关键问题研究[D]. 方豪. 清华大学, 2015(07)
  • [7]原油管道多层级(火用)传递能耗评价体系的建立及应用[D]. 李哲. 东北石油大学, 2014(02)
  • [8]采暖空调系统的火用分析及节能优化研究[D]. 周翔.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4(08)
  • [9]围护结构热力学评价方法与软件研究[D]. 黎龙. 湖南大学, 2013(05)
  • [10]管内单相对流换热的优化和评价[D]. 贾晖. 华中科技大学, 2013(10)

标签:;  ;  ;  ;  ;  

热力学中火用的广义表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