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外循环管理75例分析报告

体外循环管理75例分析报告

一、体外循环管理75例分析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黄毅[1](2021)在《短气与STEMI患者PCI术后不良预后及心脑血管病死亡风险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汇总我国心脑血管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s,CVDs)总体死亡情况数据,在此基础背景上研究短气症状与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acute 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不良预后的相关性,以及研究短气在评估成人居民远期心脑血管病死亡(cardiovascular mortality,CVM)风险中的价值。方法:一、中国CVDs相关死亡情况统计分析:从《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中国心血管病报告》等数据库提取1990-2019年中国城镇、农村的CVDs相关死亡情况数据、2002-2019年中国冠心病相关死亡情况数据以及2002-2019年冠心病PCI及冠状动脉旁路搭桥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治疗量数据后进行汇总分析并制表、绘制趋势图;二、短气与接受PCI治疗的STEMI患者院内不良预后的相关性:选择2017年1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期间附属医院心内科收治住院并行PCI术治疗的190例STEMI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入院时有无短气症状分为短气组和无短气组。比较两组间的基本资料和相关生化血液学检测数据以及PCI术治疗后院内复合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包括心脑血管不良事件和死亡。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STEMI患者PCI术后不良预后相关因素分析。三、短气与心脑血管病死亡风险的相关性:检索以普通成人居民为研究对象,短气为暴露因素,CVM及全因死亡(all-cause mortality,ACM)为主要结局指标的队列研究,以风险比(hazard ratio,HR)为评估短气与相关死亡风险的效应指标,提取各研究HR及相应95%置信区间(95%Confidence Interval,95%CI)进行合并汇总分析,同时进行性别、年龄亚组分析。结果:一、1990-2019共30年间中国CVDs相关死亡率呈上升趋势,2013年后我国心脏病相关死亡率超过脑血管病;2002-2019年期间包括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在内的中国冠心病相关死亡率同样呈现升高趋势;2002-2019年期间,中国冠心病PCI治疗例数呈快速增长趋势。二、本研究最终纳入的190例接受PCI治疗的STEMI患者中,短气组31例,无短气组159例。短气组的入院心率、血清肌酐(serum creatinine,Cr)、氨基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N terminal pro B type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 BNP)、血清D-二聚体水平以及Killip心功能≥II级发生率均高于无短气组(P<0.05)。22例患者在PCI术后发生院内复合临床不良事件,其中短气组7例,无短气组15例(22.6%vs 9.4%,P=0.074)。在具体心脑血管不良事件方面,短气组发生恶心心律失常4例,无短气组发生2例(12.9%vs 1.3%,P=0.005)。两组患者急性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和死亡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校正年龄、性别、CVDs危险因素史因素(模型一)后,短气是STEMI患者PCI术后发生复合不良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OR:3.243;95%CI:1.147,9.165;P=0.026),然而在原基础上校正体温、WBC、NLR、Cr、术前已溶栓等更多相关因素(模型二)后,短气作为独立危险因素的效应消失,而入院心率>100次/分、D-二聚体水平>0.55μg/m L以及入院Killip心功能分级≥II级均为STEMI患者PCI术后发生院内复合不良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三、在短气与成人居民CVM及ACM相关性研究中最终纳入符合标准文献16篇,共17项研究,其中9项为短气与CVM相关性分析,16项为短气与ACM相关性分析。总计纳入401 682名有效研究对象。结果表明:相对于无短气者,日常有短气症状的成人居民发生远期CVM风险为1.57(合并HR)(95%CI:1.27,1.93;P<0.001),男性与女性的这一风险接近(男性HR:1.33;95%CI:1.11,1.59;P=0.002.女性HR:1.61;95%CI:1.29,1.99;P<0.001)。另一方面,相对于无短气者,日常有短气症状的成人居民发生远期ACM风险为1.48(合并HR)(95%CI:1.34,1.64;P<0.001),亚组分析显示男性与女性这一风险接近(男性HR:1.40;95%CI:1.29,1.52;P<0.001.女性HR:1.36;95%CI:1.15,1.61;P<0.001),而短气增加远期ACM风险在年龄<65周岁居民及年龄≥65周岁居民中也基本一致。(年龄<65周岁者HR:1.35;95%CI:1.22,1.48;P<0.001.年龄≥65周岁者HR:1.52;95%CI:1.11,2.08;P=0.01)。结论:(1)我国居民CVDs死亡负担仍十分沉重,心脏病已超过脑血管病成为我国首位疾病相关死因;(2)PCI量快速增长,我国冠心病年死亡率仍呈持续上升趋势;(3)短气可能是STEMI患者PCI术后不良预后危险因素之一,其相关性仍需进一步研究;(4)短气与成人普通居民远期CVM及ACM风险增加相关。

卢静雅[2](2021)在《ECMO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文中指出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循证的基础上,考虑ECMO护理的全过程,拟构建一套临床适用的ECMO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加快ECMO护理的规范化和科学化管理,为实施ECMO护理提供标准化参考。研究方法:本研究通过循证检索文献制定严密的检索策略,阅读国内外相关文献,按照Johns Hopkins证据等级与质量评定方法对文献进行评价。基于“结构-过程-结果”三维质量管理理论和小组讨论初步拟定ECMO护理质量评价指标初稿。运用德尔菲法对浙江省内四个地区的17名专家进行两轮函询,并进行指标筛选和修改。最终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级指标及其权重。研究结果:1.文献研究共纳入文献20篇,其中系统评价2篇,类实验研究3篇,观察性研究3篇,文献综述4篇,专家共识7篇,临床指南1篇。2.两轮专家函询中,专家的积极系数是100%,指标重要性赋值均数在4.65~5.00之间,专家的权威系数分别是0.853和0.894(均>0.7),两轮专家函询后各级指标重要性的变异系数在0.00~0.13之间,最终构建了3项一级指标、10项二级指标和41项三级指标的ECMO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3.层次分析显示:一级指标中,过程指标(0.5936)的权重值最高;二级指标中权重排名前三位分别是ECMO上机准备、ECMO运行管理、临床并发症;三级指标中权重排名前三位分别是撤机成功率、ECMO参数监测执行率、容量监测正确率。研究结论:本研究将德尔菲与层次分析法相结合,以三维质量管理理论为理论基础构建的ECMO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指标具有科学性、系统性且权重分布合理,能反映了ECMO护理工作的过程,可作为ECMO护理质量评价的工具。

杜君持[3](2021)在《三尖瓣置换术危险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长时间以来,三尖瓣被学界称为“被遗忘的瓣膜”,结构性心脏病领域关注的重点是二尖瓣和主动脉瓣,三尖瓣相对来说得到的关注较少。现在,由于结构心脏病领域的快速发展,三尖瓣问题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三尖瓣最常见的病变是三尖瓣反流,对于三尖瓣反流严重的患者,首选三尖瓣成形,对于无法成行或者成形失败者,可以考虑行三尖瓣置换术(TVR)[1]。但在接受三尖瓣置换术的患者中,有相当数量的患者是在晚期接受手术的[2]。由于其手术死亡率高,一直被认为是临床治疗的难题[3]。研究目的本研究结合患者的病例资料,对三尖瓣关闭不全(TI)患者行三尖瓣置换术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围手术期多种因素对三尖瓣置换术后死亡的影响,旨在明确影响患者围术期死亡的危险因素,对以后三尖瓣关闭不全患者的治疗,提供个体化策略和治疗方案,完善相关治疗的评价体系,增加对其治疗效果的有效性和可预测性,为今后在临床工作中患者的手术选择,提供相对有力的经验及依据。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了 2010年07月至2020年07月期间,于我院心脏外科住院并实施三尖瓣置换术共5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病人年龄在17岁至75岁之间,体重在38.5kg至105.0kg之间,55例患者中三尖瓣退行性变25例,先天性三尖瓣下移畸形15例,风湿性心脏病9例,感染性心内膜炎6例。二次手术的患者共12例,其中,二尖瓣置换术后5例,二尖瓣置换术+三尖瓣成形术后2例,二尖瓣置换术+主动脉瓣置换术后1例,二尖瓣置换术+主动脉瓣置换术+三尖瓣成形术后1例,三尖瓣成形术后1例,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后1例,心包剥脱术1后例。采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将临床资料分为死亡组与存活组,筛选各临床变量,对其进行单因素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检验其正态性及方差齐性,满足条件采用两样本t检验,否则采用Mann-Whitney U非参数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然后将单因素分析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所有变量全部纳入Logistic回归模型,对其进行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P<0.05被认为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55例患者均行三尖瓣置换术,其中单纯行三尖瓣置换术33例,行三尖瓣置换术+二尖瓣置换术10例,行三尖瓣置换术+二尖瓣成形术1例,行三尖瓣置换术+主动脉瓣置换术5例,行三尖瓣置换术+CABGI例,行三尖瓣置换术+射频消融术1例,行三尖瓣置换术+二尖瓣成形术,射频消融术2例,行三尖瓣置换术+二尖瓣置换术+主动脉瓣置换术+肺动脉瓣置换术1例,行三尖瓣置换术+二尖瓣置换术+主动脉瓣置换术+射频消融术1例。其中,生物瓣膜置换术40例,机械瓣膜置换术15例。术后早期死亡(术后30天内)病例中,院内死亡5例,全组死亡共11例,早期病死率20.0%。主要死亡原因为术后多脏器功能衰竭、低心排血量综合征、心跳骤停、心力衰竭、严重感染。术后随访数据包括电话随访、术后相关检查及门诊复诊相关信息。将临床资料分为死亡组与存活组,计量资料以均数士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中,对性别、房颤、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CABG、术前三尖瓣反流情况、瓣膜种类采用卡方检验分析。对于计量资料,首先检验正态性及方差齐性,满足正态性及方差齐性后采用两样本t检验,否则采用非参数检验。单因素分析发现两组病人在年龄、体重、升主动脉阻断时间、术前右心房最大径、术前右心室最大径、术前左心房最大径、术前左心室最大径、术前主肺动脉内径、术前收缩期三尖瓣瓣环最大跨瓣压、术前肺动脉收缩压、术前尿素氮、术前尿酸、术前TBIL(总胆红素)、术前DBIL(直接胆红素)、术前IBIL(间接胆红素)、术前Cho(总胆固醇)、术前ALT(谷丙转氨酶)、术前AST(谷草转氨酶)、术前CK(肌酸激酶)、术前CK-MB(肌酸激酶同工酶)等指标方面两组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中发现术前LVEF(左心室射血分数)、术前肌酐、体外循环时间、重症监护时间上两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临床指标包括性别、房颤、肺动脉高压、肝大、右心房增大、右心室增大、术前三尖瓣重度反流等,结果发现这些方面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经过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体外循环时间是本组病例行三尖瓣置换手术中有统计学意义的独立危险因素。研究结论1.在单因素危险因素分析中,对于存活患者和早期死亡患者来说,体外循环时间、重症监护时间、术前肌酐值、术前左心室射血分数存在统计学意义,提示长时间的体外循环可能导致心肌保护欠佳,继而加重心脏损伤,影响患者预后,术前心功能及肾功能较差的患者更容易发生围术期死亡,心功能差是左心功能不全的结果,反映左心功能状态,肾功能差是右心功能不全的结果,间接反映右心功能状态,提示围术期死亡的患者往往合并左右心功能不全,这与术后死亡患者中多数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和低心排综合征结果一致。2.在多因素危险因素分析中,将差异上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所有变量全部纳入Logistic回归模型,之前在单因素危险因素分析中的重症监护时间、术前肌酐值、术前左心室射血分数无统计学差异,只有体外循环时间有统计学差异,分析原因可能由于样本量相对较少,部分数据缺失和选择偏倚所致,只能得出体外循环时间是三尖瓣置换术后患者早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的结论。3.三尖瓣置换术围术期死亡率较高,术后并发症重,死亡患者多数出现多脏器功能衰竭和低心排综合征,提示我们应该加强围术期管理,预防围术期并发症。4.目前,三尖瓣置换术开展量相对于左心瓣膜手术开展量较少,应该加强相关方面的研究,其未来发展任重而道远。

曲超然[4](2021)在《基于机器学习的心血管疾病患者术中压力性损伤预测模型构建》文中指出目的描述心血管疾病患者术中压力性损伤的现状并分析危险因素;利用机器学习算法构建心血管疾病患者术中压力性损伤预测模型,比较各预测模型的准确率、交叉验证结果,选择最适合建模算法,为后续建立心血管疾病患者术中压力性损伤预测软件和预测系统奠定基础。方法(1)检索主要中外文数据库,获取心血管手术患者术中压力性损伤危险因素的相关研究,对文献筛选后,通过自行设计的表格提取数据,采用NOS量表对纳入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运用Stata 16.0进行发生率和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2)在Meta分析的基础上计算样本量;结合理论知识和临床实际,制定一般资料调查表、心血管疾病患者术前、术中压力性损伤调查表,2020年6月-2021年1月在兰州市两家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收集数据,通过SPSS 25.0进行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危险因素。(3)将得出的13项危险因素,通过Python 3.5编程语言处理数据并通过语言内的Scikit-learn、Pandas、Numpy等工具包处理数据后,构建决策树模型、随机森林模型、朴素贝叶斯模型,并通过准确率、交叉验证等方法比较各模型的预测效果,得出适合成人心血管疾病患者术中压力性损伤预测模型的算法,最后借助matplotlib工具包对个别模型进行可视化。结果(1)Meta分析结果显示,心血管疾病患者术中压力性损伤发生率为20.8%,初步获得18项危险因素,其中合并得出的危险因素为手术时间、患有糖尿病,其他未被合并的危险因素有:BMI、是否吸烟、心血管疾病类型、年龄、性别、血清白蛋白值、术中是否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术中最低平均动脉血压、术前血纳值、体外循环时间、术前血钾值、术前动脉血氧分压、血细胞计数、术中最低体温、是否患有高血压、是否是急诊手术。(2)心血管疾病患者术中压力性损伤现状及基于机器学习算法的预测模型构建研究,共纳入样本418例。其中男性235例(56.2%),女性183例(43.8%);年龄49±12.805(18~98);心瓣膜病(VHD)165例(39.5%),先心病(CHD)128例(30.6%),大血管疾病(MD)109例(26.1%),冠心病(CAD)16例(3.8%)。现状研究得出成人心血管疾病患者术中压力性损伤的发生率为19.9%,分析得出13项危险因素为吸烟史、国际标准化比值、术前空腹血糖水平、体外循环前肛温、肌酸激酶、心肌阻断总时间、糖尿病史、体外循环总时间、凝血酶原时间、术中最低肛温、手术总时间、体外循环最低收缩压、体外循环最低有创平均压。随机森林模型预测准确率为90.91%,决策树模型预测准确率为89.0%,朴素贝叶斯模型预测准确率为88.52%。通过交叉验证得出结果,随机森林的预测效果最好。结论心血管疾病患者术中压力性损伤的发生率较高。基于机器学习的心血管疾病患者术中压力性损伤预测模型中,相比于决策树模型和贝叶斯模型,随机森林模型最适合构建心血管疾病患者术中压力性损伤预测模型。

热则耶·阿布来提[5](2021)在《婴儿先天性心脏病外科治疗效果的分析》文中认为目的:婴儿先天性心脏病(CHD)的死亡率偏高,其外科治疗是临床上的重点和难点。本研究回顾性分析307例婴儿CHD进行外科手术的病历资料,共享治疗经验,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1月-2019年11月在我院行外科手术的婴儿CHD作为研究对象。总共307例,其中男性135例,女性172例。总共死亡18例,治愈率94.14%。平均月龄8个月,平均体重7.5Kg。简单CHD240例,复杂CHD67例。简单CHD手术月龄呈现逐渐增长的趋势,首诊断为VSD,且体外循环手术居多。复杂CHD手术月龄呈”U”字形分布。307例婴儿CHD中,227例在体外循环(CPB)下进行,占总手术量的73.9%。80例非体外循环手术,其中4例死亡。CPB术后死亡14例,存活213例,存活的复杂和简单CHD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住ICU时间、术后用呼吸机时间、转机时间、阻断主动脉时间、术中辅助循环时间、术中最低体温为复杂CHD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存活的CPB术后的病例在术后住ICU时间≥14天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二元Logistic分析显示,体重每增加1Kg,术中最低体温每上升1℃,术中辅助循环时间每增加1min,术后住ICU的时间超过两周的概率分别是原来的0.626倍,0.755倍和1.042倍。CPB术后死亡和存活病例进行单因素分析可知,死亡患儿月龄、体重、手术时间、转机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辅助循环时间,术中最低体温,术中输血量为婴儿CHD在CPB术后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婴儿CHD手术要选择合适的时机,复杂CHD手术趋于低龄化,简单CHD也需早期进行手术。根据病种选择相应的术式,首选微创手术,让手术损伤最小化。为降低婴儿CHD死亡率和并发症,目前改善CPB管理和提高手术技术水平,改善术后重症监护治疗是最重要的任务。

樊硕[6](2020)在《食道超声引导下房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与右胸小切口修补术的对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将经食道超声(Trans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y,TEE)引导下房间隔缺损(atrial septal defect,ASD)介入封堵术与经右胸小切口修补术的患者资料进行临床指标分析,对比术中情况、术后疗效及并发症等,探讨TEE引导下ASD介入封堵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择2017年8月至2020年4月在我院心脏外科行TEE引导下ASD介入封堵手术的患者33例(TEE组)。从在我院接受右胸小切口修补手术的ASD患者中,选择与TEE组年龄、缺损大小相似的33例作为对照(小切口组)。比较两组术中情况(手术时间、切口长度、体外循环等),术后情况(成功率、呼吸机辅助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等)及并发症(残余分流、气胸、胸腔积液等)。并在术后第1月、第3月跟踪随访复查超声心动图,比较所有患者术前与术后左室内径(Left ventricular diameter,LVD)、左房内径(Left atrial diameter,LAD)、右室内径(Right ventricular diameter,RVD)及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的变化。结果:两组共完成ASD手术66例,所有患者均痊愈出院,心前区杂音消失,随访复查均无残余分流,TEE组术后复查未见封堵器移位、新增瓣膜反流等。TEE组与小切口组患者术前一般情况:性别比例(男/女)(9/24 VS 12/21,P=0.43)、年龄[(12.73±4.16)岁 VS(13.33±3.45)岁,P=0.52]、体重[(36.76±11.68)Kg VS(35.18±9.31)Kg,P=0.56]、身高[(145.88±16.70)cm VS(150.78±14.81)cm,P=0.21]、缺损大小[(15.15±3.99)mm VS(16.33±4.23)mm,P=0.2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情况:手术时间[(36.61±6.55)min VS(194.27±26.66)min,P<0.05]、切 口长度[(1.41±0.20)cm VS(6.27±0.67)cm,P<0.05]、体外循环时间[0 min VS(64.09±8.42)min,P<0.0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情况:在手术成功率(97%VS 100%,P=0.24)、并发症发生率(12%VS 15%,P=0.72)、住院费用[(37532.38±4818.30)元VS(38623.37±3921.42)元,P=0.3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呼吸机辅助时间[(6.61±1.06)h VS(12.88±1.08)h,P<0.05]、住院时间[(6.45±1.01)d VS(9.73±1.01)d,P<0.0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EE组术后复查超声心动图,术前与术后 3 月 LVEF[(60.52±4.31)%VS(62.00±4.32)%,P<0.05]、LVD[(40.94±6.76)mm VS(44.57±5.44)mm,P<0.05]、LAD[(29.21±6.69)mm VS(33.18±7.03)mm,P<0.05]、RVD[(26.21±7.68)mm VS(18.36±4.26)mm,P<0.0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切口组术后复查超声心动图,术前与术后3 月 LVEF[(61.39±2.11)%VS(62.58±1.70)%,P<0.05]、LVD[(42.48±4.47)mm VS(46.51±3.23)mm,P<0.05]、LAD[(26.67±4.65)mm VS(33.39±4.24)mm,P<0.05]、RVD[(24.58±5.25)mm VS(17.70±1.90)mm,P<0.0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心脏几何构型术前与术后复查各时间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食道超声心动图可以在术中从多个心脏切面全程监测、引导封堵器的释放,确保手术安全。对于具有适应症的ASD,TEE引导下ASD介入封堵术具有很高的手术成功率,术后短期随访未出现严重并发症,血流动力学恢复正常,心脏结构逐渐改善,与右胸小切口修补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相似。与右胸小切口修补术相比,TEE引导下ASD介入封堵术具有创伤小、住院周期短、不需要体外循环等优点,但需严格把握手术适应症。对于符合适应症的ASD,可优先考虑TEE引导下介入封堵术。

李康明[7](2020)在《5kg以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体外循环手术危险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总结体重5 kg以下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外科治疗的近期结果;研究分析体外循环下手术治疗体重低于5kg的先心病患儿手术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对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体重低于5kg的行先天性心脏病手术的556例患儿相关临床资料做回顾性分析,分析资料主要包括性别、年龄、体重、营养状况、心脏畸形类型、术前血管活性药物史、术前机械通气史、术前ICU住院史、手术方式(根治、姑息)、手术类型(平诊、急诊/亚急诊)、RACHS-1(先心病手术风险评估)分级、CPB(体外循环)时间、ACC(主动脉阻断)时间、术后呼吸机使用时间、术后ICU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情况以及术后住院时间等。结果:556例患儿中,503例(90.48%)成功实施手术并存活出院,53例患儿在术中或术后住院期间死亡,死亡率为9.53%。存活组患儿平均年龄3.44±1.97月,体重4.20±0.57kg,CPB时间109.17±48.26分钟,ACC时间50.32±25.57分钟,术后机械通气时间89.02±100.19分钟,术后ICU住院时间146.49±144.14分钟;死亡组患儿平均年龄2.15±1.67月,平均体重3.81±0.71kg,CPB时间244.94±117.46分钟,ACC时间96.17±50.03分钟,术后机械通气时间47.03±104.48分钟,术后ICU住院时间73.58±199.95分钟,术后死亡时间2.23±6.79天。复杂先心病患儿死亡42例(17.14%),简单先心病患儿死亡11例(3.54%);RACHS-1≤2的患儿死亡18例(4.96%),RACHS-1≥3的患儿死亡35例(18.13%)。急诊/亚急诊手术共209例,死亡41例(19.62%),共126例患儿因诊断及治疗的延误而处于危重状态,行急诊/亚急诊手术治疗,其中14例患儿死亡。术后最主要并发症为低心排综合征(25.18%)。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机械通气史、姑息手术、RACHS-1分级≥3、CPB时间、术后合并低心排综合征为低体重先心病患儿手术死亡的独立相关危险因素。对患儿术后恢复而言,行急诊/亚急诊手术治疗的简单先心患儿术后机械通气时间与术后ICU住院时间均高于平诊手术(P<0.05),而行急诊/亚急诊手术治疗的复杂先心患儿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ICU住院时间及术后死亡率均高于平诊手术(P<0.05)。年龄≤1月的简单先心患儿术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年龄>1月的简单先心患儿高(P<0.05),而复杂先心患儿各年龄组各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对5kg以下低体重先心病患儿手术治疗是安全有效的。但手术总体死亡率便高,需进一步加强围术期治疗,提高体外循环、麻醉、手术等相关技术水平。2.5kg以下低体重先心病患儿手术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为术前机械通气史、姑息手术、RACHS-1分级≥3、CPB时间、术后合并低心排综合征。3.应严格把握手术时机,对有手术指征的先心病患儿主张尽早手术,以避免部分患儿因治疗的延误而处于危重状态,减少急诊/亚急诊手术的发生率。

郝智鹏[8](2020)在《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早期死亡原因及并发重度低氧血症临床分析》文中指出研究背景与意义低氧血症是主动脉夹层术后常见且危及生命的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甚至导致病人死亡,但其发生原因和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治疗方案也非常棘手,亟需深入研究。目的分析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术后早期死亡原因,并探讨手术后并发重度低氧血症的危险因素。方法第一部分: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早期死亡原因分析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3月诊断为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并行外科手术治疗的患者。根据治疗结果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其中死亡组19例,存活组143例,对比两组围术期临床资料并分析具体死亡原因。第二部分: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重度低氧血症临床分析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3月诊断为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并行外科手术治疗的162例患者。其中24例为中度低温体外循环,138例为深低温停循环和选择性顺行脑灌注进行脑保护。根据患者术后72 h内动脉氧合指数(PaO2/FiO2)进行分组,PaO2/FiO2≤100mmHg为重度低氧组(n=82),PaO2/FiO2>100 mmHg为非重度低氧血症组(n=80)。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临床指标,并分析重度低氧血症相关危险因素。第三部分:主动脉夹层术前低氧血症血清炎症因子观察选择2019年11月至2020年3月收治的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39例,其中,Stanford A型20例,Stanford B型19例,男性32例,女性17例,平均年龄54.7岁。患者术前氧合指数≤300mmHg定义为低氧血症。根据此定义将患者分为术前低氧血症组19(48.7%)例和术前非低氧血症组20(51.3%)例,患者入院后抽取静脉血标本,采用流式细胞术统一检测血清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8(IL-8)水平。结果第一部分: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早期死亡原因分析1.术后住院期间死亡19(11.7%)例,死亡原因: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症9例,为本组首位死亡原因,占47.4%,感染性休克4例,占21%,低心排出量综合征和缺血缺氧性脑病分别2例,各占10.5%,消化道大出血和心源性猝死分别1例,各占5.3%。19例死亡病例中17例术前并发低氧血症,17例术后并发重度低氧血症。2.与存活组相比,死亡组患者年龄显着升高(P<0.05),死亡组BMI≥24kg/m2、术前合并冠心病、WBC>15×109/L、ALT>40U/L比例显着高于存活组(P<0.05),存活组主动脉根部直径、升主动脉直径显着高于较死亡组(P<0.05),死亡组术中红细胞输入量、术后48h红细胞输入量显着多于存活组(P<0.05),死亡组术后并发症(消化道出血、脑脊髓病变)发生率显着高于存活组(P<0.05)。第二部分: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重度低氧血症临床分析1.162病例(男115例,女47例)患者临床数据,年龄23-77岁,平均(50±11)岁。两组患者年龄、BMI>24 kg/m2、术前合并高血压、马凡氏综合征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马凡综合征患者22例,平均年龄(36±8)岁。2.重症低氧血症组急性期、亚急性期进行手术的患者显着高于非重症低氧血症组(P<0.05),重度低氧血症组术前氧合指数≤300mmHg、术前乳酸值、D2-聚体、术前Scr>105umol/L、术前ALT>40U/L显着高于非重症低氧血症组(P<0.05)。3.重度低氧血症组术中最低红细胞压积、体外循环结束红细胞压积显着低于非重度低氧血症组(P<0.05),CPB时间、术中浓缩红细胞输入量、回收式自体血量、术中出入量均显着高于非重度低氧血症组(P<0.05)。4.术后早期死亡19(11.7%)例,重度低氧血症组14(17.1%)显着高于非重度低氧血症组5(6.1%)(P<0.05);重度低氧血症患者术后ICU住院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术后红细胞输入量均显着高于非重度低氧血症组(P<0.05),术后透析患者显着多于非重症低氧血症组;重度低氧血症组术后并发症(急性肾功能衰竭、胸腔积液)发生率明显高于非重度低氧血症组(P<0.05)。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BMI>24kg/m2[OR=2.604,95%CI(1.055-6.427);P=0.038],术前PaO2/FiO2≤300mmHg[OR=2.963,95%CI(1.283-6.841);P=0.011]和CPB时间>195min[OR=1.007,95%CI(1.000-1.014);P<0.044]与术后重度低氧血症显着相关。第三部分:主动脉夹层术前低氧血症血清炎症因子观察1.一般资料比较,术前低氧血症组与术前非低氧血症组比较患者在年龄、性别、身高、BMI、Stanford分型、症状发作至手术时间、吸烟史、术前并发症、心脏及大血管手术史、术前超声结果、术前实验室检查(除WBC)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炎性指标比较,比较两组患者,术前低氧血症组患者血清IL-6、TNF-α、术前WBC>15×109/L比例显着高于术前非低氧血症组患者(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本组病例死亡原因包括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症、感染性休克、低心排出量综合征、缺血缺氧性脑病、消化道大出血、心源性猝死。术前对病人充分评估,不断改进手术策略,缩短手术及体外循环时间,减少各脏器缺血再灌注损伤,积极、有效地预防和处理术后并发症,是防止主动脉夹层病人术后早期死亡的关键。2.BMI>24kg/m2、术前PaO2/FiO2≤300mmHg、CPB时间>195min是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发生重度低氧血症的独立危险因素;降低体外循环时间及手术时间,精确止血,减少血制品使用,可能有助于避免术后重度低氧血症的发生。3.术前并发低氧血症的主动脉夹层患者WBC计数、血清IL-6、TNF-α显着升高,提示主动脉夹层可诱发患者全身炎症反应,推测抑制炎症反应可能有助于改善患者主动脉夹层术前低氧血症。

陶如琴[9](2020)在《成人心脏外科术后AKI发生率及危险因素分析》文中认为目的:对我中心重症监护室中(ICU,Intensive Care Unit)成人心脏外科手术后急性肾损伤(AKI,Acute Kidney Injury)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进行探究,预防术后AKI的发生。方法:抽取2018年01月01日至2019年01月01日期间入住我院并接受心脏外科手术的符合纳入标准的成人患者共425人,将符合研究标准的患者录入所需资料信息:性别,年龄,身体质量指数(BMI,Body Mass Index),吸烟史,既往史有无高血压,既往有无糖尿病,术前肌酐,手术类型,术中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术后24小时肌酐水平,总住院天数,入住ICU天数,术后机械通气时间,患者结局;按照全球肾脏病预后组织(KDIGO)指南的分级标准,将患者分为AKI组和非AKI组,分别进行资料分析,采用SPSS 23.0统计软件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数据满足正态分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以(?x±S)表示;未满足正态分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以四分位数[P50(P25,P75)]表示;组间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以(例,%)表示;并对单因素分析有意义的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术后AKI的危险因素。所有检验结果,均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本研究经筛选过后共纳入425例符合研究纳入标准的成人心脏手术后患者。在纳入的患者中,成人患者接受心脏外科手术后发生AKI的患者例数为139名,故本中心AKI发病率为32.71%。本次研究依据KDIGO诊断规范,将在本中心接受心脏外科手术的成人患者手术后发生AKI的患者进行分期,统计结果为:1期患者为86例(61.87%),2期患者为28例(20.14%),3期患者为25例(17.99%)。按成人患者所接受的心脏外科手术的类型划分,本中心主动脉夹层患者术后AKI发生率最高,其次依次为冠脉搭桥手术、心脏瓣膜手术、心脏粘液瘤手术及其他类型手术。本中心纳入研究的患者结局为死亡的共11例(2.59%),AKI组死亡率明显高于非AKI组。经过回归分析,发现ICU内心脏术后AKI的风险要素包括:性别为男性、年龄较大、较高的BMI指数、既往患有高血压、较高的术前血肌酐以及术中体外循环时间和主动脉阻断时间较长。结论:本中心ICU院内成人患者接受心脏外科手术后AKI的发病率与既往研究相似,在给患者带来更大痛苦的同时,也增加了其经济压力。回顾研究发现,ICU内成人心脏外科术后AKI的发生率与多种危险因素相关,需医护人员特别加以关注。

高阳[10](2020)在《经右侧胸骨旁第3肋间小切口与传统正中开胸行二尖瓣置换的对比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对比研究微创右侧第3肋间小切口与常规胸骨正中切口施行单纯二尖瓣置换术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7年2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二尖瓣疾病的患者,筛选首次单纯二尖瓣置换术患者共143例,其中微创右侧第3肋间小切口例(微创手术组)59例,男20例、女39例,平均年龄59.51岁;常规胸骨正中切口行二尖瓣置换84例(常规手术组),男32例、女52例,平均年龄60.22岁。病变类型:二尖瓣狭窄85例,关闭不全38例,狭窄伴关闭不全20例。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术前相关指标、手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手术时间、ICU时间、24小时胸腔引流量、术后并发症等。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置换二尖瓣机械瓣94例,生物瓣49例。微创手术组术中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及总住院时间与常规手术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住ICU时间明显短于常规手术组。术后早期开胸探查二次止血5例,1例为微创手术组,其余4例为常规手术组。切口感染3例,均为常规手术组。在总研究中共死亡3例,均为常规手术组,其中2例为术后发生低心排血量综合征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另1例为胸骨感染并发人工瓣膜心内膜炎。结论:右胸第3肋间二尖瓣置换在手术的安全性上与传统二尖瓣置换无明显差异,并未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但是其比传统正中开胸有手术创伤小、美观、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低、减少术后疼痛等优势。

二、体外循环管理75例分析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体外循环管理75例分析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短气与STEMI患者PCI术后不良预后及心脑血管病死亡风险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中国心脑血管病死亡情况统计分析
        1.1.1 主要检索数据库
        1.1.2 数据收集
        1.1.3 运用MicrosoftOfficeExcel2007 分析数据并绘制图表
    1.2 短气与接受PCI治疗的STEMI患者院内不良预后的相关性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方法及观察指标
        1.2.3 统计学分析
    1.3 短气与成人居民心脑血管病死亡风险的相关性
        1.3.1 文献检索
        1.3.2 文献筛选和资料提取
        1.3.3 纳入文献的偏倚风险评价
        1.3.4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中国心脑血管病死亡情况统计分析
        2.1.1 中国 CVDs 相关死亡率呈上升趋势
        2.1.2 中国冠心病死亡率呈现升高趋势
        2.1.3 中国冠心病PCI治疗量快速增长
        2.1.4 PCI与 CABG比值
    2.2 短气与接受PCI治疗的STEMI患者院内不良预后的相关性
        2.2.1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数据比较
        2.2.2 两组患者PCI术后院内临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2.2.3 STEMI患者PCI术后发生复合不良事件风险的Logistic回归分析
    2.3 短气与成人居民心脑血管病死亡风险的相关性
        2.3.1 文献检索结果
        2.3.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2.3.3 纳入研究的质量评价
        2.3.4 短气增加成人居民心脑血管病死亡风险
        2.3.5 短气增加成人居民全因死亡风险
        2.3.6 发表偏倚评价
3 讨论
    3.1 我国CVDs死亡率持续上升的相关原因分析
    3.2 短气与CVDs的相关性探讨
    3.3 短气的健康风险评估价值探讨
4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一) 相关血液学检测临床参考值
附录 (二) 队列研究的NOS(Newcastle-Ottawa Scale)评价标准
附录 (三) 不符合纳入标准文献共21 篇
附录 (四) 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短气量表
附录 (五) 改良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短气量表
附录 (六) Fletcher量表
附录 (七)论文选题说明
综述 短气与心脑血管病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2)ECMO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ECMO护理管理现状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ECMO护理质量评价指标研究现状
        1.3.2 国内ECMO护理质量评价指标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1.4.1 拟定ECMO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初稿
        1.4.2 构建ECMO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1.5 理论基础
        1.5.1 “三维质量结构”模式
    1.6 研究目的及意义
    1.7 技术路线
2 指标的循证构建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方法
        2.2.1 成立研究小组
        2.2.2 证据检索
        2.2.3 文献筛选
        2.2.4 证据的质量评价与分级
        2.2.5 证据提取与综合
        2.2.6 小组讨论
    2.3 研究结果
        2.3.1 文献的基本情况
        2.3.2 文献质量评价结果
        2.3.3 基于文献的指标提取结果
        2.3.4 初步拟定指标体系
3 ECMO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确立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方法
        3.2.1 编制函询问卷
        3.2.2 筛选函询专家
        3.2.3 函询过程
        3.2.4 指标筛选标准
        3.2.5 统计方法
        3.2.6 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3.2.7 构造判断矩阵
        3.2.8 各级指标权重的计算和一致性检验
    3.3 质量控制
    3.4 研究结果
        3.4.1 函询专家基本资料
        3.4.2 第一轮函询结果
        3.4.3 第二轮函询结果
        3.4.4 专家意见的协调程度
        3.4.5 一级指标的权重及其一致性检验
        3.4.6 二级指标的权重及其一致性检验
        3.4.7 三级指标的权重及其一致性检验
        3.4.8 确立最终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4 讨论
    4.1 ECMO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系统性
    4.2 ECMO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可靠性
    4.3 ECMO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权重分析
    4.4 ECMO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分析
        4.4.1 结构指标
        4.4.2 过程指标
        4.4.3 结果指标
5 小结
    5.1 结论
    5.2 研究的创新性
    5.3 研究的局限性及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综述 ECMO 专科护理的发展现状
    参考文献
读研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3)三尖瓣置换术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三尖瓣置换术危险因素分析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基于机器学习的心血管疾病患者术中压力性损伤预测模型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心血管疾病手术现状
        1.3.2 心血管疾病患者术中压力性损伤研究进展
        1.3.3 机器学习算法在压力性损伤预测模型中的应用研究现状
    1.4 操作性定义
        1.4.1 心血管疾病手术
        1.4.2 压力性损伤
        1.4.3 术中压力性损伤
    1.5 文献回顾小结
    1.6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心血管疾病患者术中压力性损伤发生率及危险因素Meta分析
    2.1 资料与方法
        2.1.1 资料来源
        2.1.2 纳入排除标准
        2.1.3 文献筛选
        2.1.4 资料提取
        2.1.5 单个研究的偏倚风险
        2.1.6 统计分析
    2.2 结果
        2.2.1 文献检索结果
        2.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2.2.3 心血管疾病患者术中压力性损伤发生率Meta分析
        2.2.4 心血管疾病患者术中压力性损伤危险因素Meta分析
    2.3 讨论
        2.3.1 心血管手术患者术中压力性损伤发生率高
        2.3.2 心血管手术患者术中压力性损伤危险因素较多
        2.3.3 研究优势与不足
    2.4 结论
第三章 心血管疾病患者术中压力性损伤发生现状及基于机器学习的预测模型构建
    3.1 研究设计
        3.1.1 研究目的
        3.1.2 研究对象及抽样方法
        3.1.3 研究工具
        3.1.4 统计学方法
        3.1.5 基于机器学习的预测模型构建方法
        3.1.6 伦理审查
    3.2 心血管疾病患者术中压力性损伤现状及危险因素研究结果
        3.2.1 一般资料
        3.2.2 心血管疾病患者术中压力性损伤发生现状
        3.2.3 心血管疾病患者术中压力性损伤危险因素分析
        3.2.4 心血管疾病患者术中压力性损伤危险因素的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
    3.3 基于机器学习的预测模型构建结果
        3.3.1 三种心血管疾病患者术中压力性损伤预测模型结果
        3.3.2 决策树模型的可视化
        3.3.3 三种模型准确率与交叉验证的结果
        3.3.4 随机森林预测模型结果
    3.4 讨论
        3.4.1 一般资料分析
        3.4.2 心血管疾病患者术中压力性损伤发生情况
        3.4.3 心血管疾病患者术中压力性损伤的危险因素
        3.4.4 各预测模型的特点和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
        3.4.5 基于机器学习算法构建模型的重要性
        3.4.6 随机森林模型最适合评估压力性损伤
        3.4.7 本研究建立的预测模型在临床中的应用方法
        3.4.8 三种心血管疾病患者术中压力性损伤预测模型效果分析
        3.4.9 各模型中危险因素结果及临床意义
    3.5 小结
第四章 结论和建议
    4.1 研究结论
    4.2 本研究的意义及创新点
    4.3 本研究的局限性
参考文献
附录
    附件1 数据库检索策略
    附件2 NOS量表
    附件3 患者知情同意书
    附件4 资料收集表
    附件5 压力性损伤评估标准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5)婴儿先天性心脏病外科治疗效果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2 病种及类型
    3 手术及类型
    4 统计学分析
结果
    1 术后并发症
    2 术后滞留ICU时间的危险因素分析
    3 术后死亡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先天性心脏病婴儿期外科治疗及预后的研究进展
    1 外科治疗进展
    2 术中术后并发症及预后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导师评阅表

(6)食道超声引导下房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与右胸小切口修补术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表
前言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路线图
    3. 术前准备
    4. 主要仪器与设备
    5. 手术方法
    6. 术后处理
    7. 术后复查
    8. 观察指标
    9. 统计学方法
结果
    1. 一般资料比较
    2.两组观察指标的比较
    3. 术后并发症情况
    4.两组术前、术后心脏几何构型的变化
讨论
    1. 右胸小切口修补术
    2. TEE引导下ASD介入封堵术
    3. TEE引导下ASD介入封堵术与右胸小切口修补术对比
    4. TEE引导下ASD介入封堵术的优势与劣势
    5. 超声心动图在介入封堵术中的价值
    6. 展望
    7. 本研究的不足
结论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房间隔缺损的治疗现状
    参考文献
致谢

(7)5kg以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体外循环手术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名词对照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2.1 临床资料
    2.2 手术死亡危险因素单因素分析
    2.3 手术死亡独立危险因素分析
    2.4 不同手术类型对患儿术后恢复的影响
    2.5 不同年龄组对手术及术后恢复的影响
3 讨论
4 局限与不足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8)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早期死亡原因及并发重度低氧血症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早期死亡原因分析
    2.1 资料与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第三章 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重度低氧血症临床分析
    3.1 资料与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第四章 主动脉夹层术前低氧血症血清炎症因子观察
    4.1 资料与方法
    4.2 结果
    4.3 讨论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细胞因子在主动脉夹层中的作用机制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9)成人心脏外科术后AKI发生率及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1.研究对象
        1.1 纳入标准
        1.2 排除标准
    2.资料收集
    3.研究方法
        3.1 将研究对象分为不同组别
        3.2 收集所需监测项目资料
    4.统计方法
    5.技术路线图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导师评阅表

(10)经右侧胸骨旁第3肋间小切口与传统正中开胸行二尖瓣置换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前言
临床资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微创二尖瓣手术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四、体外循环管理75例分析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短气与STEMI患者PCI术后不良预后及心脑血管病死亡风险的相关性研究[D]. 黄毅. 桂林医学院, 2021(01)
  • [2]ECMO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D]. 卢静雅. 湖州师范学院, 2021(12)
  • [3]三尖瓣置换术危险因素分析[D]. 杜君持. 山东大学, 2021(12)
  • [4]基于机器学习的心血管疾病患者术中压力性损伤预测模型构建[D]. 曲超然. 兰州大学, 2021(11)
  • [5]婴儿先天性心脏病外科治疗效果的分析[D]. 热则耶·阿布来提. 新疆医科大学, 2021(08)
  • [6]食道超声引导下房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与右胸小切口修补术的对比研究[D]. 樊硕. 扬州大学, 2020(04)
  • [7]5kg以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体外循环手术危险因素分析[D]. 李康明. 重庆医科大学, 2020(12)
  • [8]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早期死亡原因及并发重度低氧血症临床分析[D]. 郝智鹏.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0(01)
  • [9]成人心脏外科术后AKI发生率及危险因素分析[D]. 陶如琴.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7)
  • [10]经右侧胸骨旁第3肋间小切口与传统正中开胸行二尖瓣置换的对比研究[D]. 高阳. 济宁医学院, 2020(01)

标签:;  ;  ;  ;  ;  

体外循环管理75例分析报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