荧光光谱法研究瘦肉精与蛋白质的结合

荧光光谱法研究瘦肉精与蛋白质的结合

一、荧光光谱法研究克仑特罗与蛋白质的结合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李波,秦小茹,AJAB Khan,苗兰兰,孙体健,乔华[1](2021)在《木犀草素与人免疫球蛋白G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采用紫外光谱、荧光光谱和圆二色谱以及分子对接技术,研究木犀草素(LUTE)与人免疫球蛋白G(hIgG)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LUTE对hIgG有较强的荧光猝灭作用,猝灭机理是形成复合物的静态猝灭,在形成LUTE/hIgG复合物时LUTE更靠近hIgG分子中的色氨酸残基。紫外光谱、三维荧光光谱及圆二色光谱实验结果发现,LUTE与hIgG结合时对蛋白分子中氨基酸残基的微环境影响较大,而对hIgG分子的骨架影响较小。分子模拟与荧光猝灭实验结果说明,二者结合是多种作用力综合作用的结果。

朱益福[2](2021)在《激光诱导石墨烯传感电极制备及其动物源农产品安全电分析研究》文中提出石墨烯(Graphene,G)材料由于其优异的导电性,出色的电子转移率等性能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已成为电化学分析领域中应用十分广泛的材料。然而石墨烯传统制备方法操作复杂,成本高,严重限制了石墨烯的进一步应用。为此,一种快速、大批量、低成本制备石墨烯材料的新策略可以有效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本文将以聚酰亚胺(PI)薄膜为衬底,基于激光直写技术,一步法快速制备了激光诱导石墨烯(LIG),并将此制备成柔性电极,通过对LIG电极材料的修饰改性,构建了LIG,Pt-LIG和PEDOT-LIG三种不同的柔性传感器,对动物源农产品中鱼肉鲜活度,牛肉中克伦特罗以及饲料中多菌灵进行了安全电分析研究。主要内容研究如下:(1)LIG柔性电极的制备及其对鱼肉鲜活度的评估:通过激光直写技术在聚酰亚胺上制备了柔性3D多孔石墨烯纳米酶电极,这是一种经济、高效且快速的一步制备方法。对制备的LIG柔性电极的形貌结构性能等进行了表征和测试,LIG具有出色的机械柔韧性,独特的3D多孔结构,预期的循环稳定性以及高电导率,并构建了新型电化学纳米传感平台。通过电化学检测黄嘌呤(XT)和次黄嘌呤(HX)并结合了基于人工神经网络(ANN)算法的机器学习(ML)成功实现了对鱼鲜活度的智能评估。所制备的LIG电极在电化学检测XT(0.3–179.9μM)和HX(0.3–159.9μM)时显示出特殊的纳米酶特性,检测限(LOD)分别为0.26μM和0.18μM。此外,通过差分脉冲伏安法(DPV)检测了不同贮藏时间鱼肉中XT和HX的含量,并基于ANN算法建立ML模型,实现对鱼类新鲜度的智能分析和评估。(2)Pt-LIG柔性电极的制备及其对瘦肉精克伦特罗的检测:采用激光直写技术,在PI薄膜上一步法制备了3D多孔LIG电极,对LIG电极进行了修饰改性,通过化学法,以硼氢化钠做还原剂,还原氯铂酸,在LIG电极表面原位负载了Pt金属纳米颗粒,制备了Pt-LIG复合电极材料。相较于LIG电极,Pt-LIG电极具有高电导率,更大的表面积和更优异的电催化能力。它被作为新型的电化学传感平台,对瘦肉精分子克伦特罗(CLB)进行了电化学检测,获得了较宽的检测线性范围0.1–820.9μM,较低的检测限LOD为0.072μM,同时对实际样品牛肉中的CLB进行了检测,获得的有效且可接受的回收率。(3)PEDOT-LIG柔性电极的制备及其对农药多菌灵的检测:采用激光直写技术,在PI薄膜上一步法制备了LIG电极,通过电化学沉积的方法对LIG电极进行了修饰改性,将0.01 M的EDOT单体在0.01 M高氯酸锂的乙腈溶液中CV沉积,制备了PEDOT-LIG复合电极材料。与LIG电极相比,PEDOT-LIG电极具有更高的电导率,更大的表面积和更优异的电催化能力。它被作为新型的电化学传感平台,对农药多菌灵(CBZ)进行了电化学检测,其检测线性范围0.09–19.99μM,检测限LOD为0.035μM,具有较低的检测下限,较高的灵敏度和良好的实用性,也成功实现了CBZ在无线便携式传感器上的灵敏检测,检出限LOD为0.065μM。本论文成功提出了一种快速、大批量、低成本制备石墨烯材料的新策略,通过激光直写技术成功制备了激光诱导石墨烯LIG,并将LIG制备成柔性电极,通过对电极材料进行表面修饰,制备了Pt-LIG和PEDOT-LIG复合电极材料,制备的电极构建了不同的电化学传感器,实现了对鱼肉中的XT和HX,牛肉中的CLB以及饲料中CBZ的快速灵敏检测。同时,CBZ在无线便携式传感器上的成功检测,为户外的快速检测提供了一种新方法,为无线智能传感这个领域的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程辉[3](2021)在《基于碳基复合材料在电化学传感器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以石墨炔、石墨烯、富勒烯、纳米金刚石以及生物碳材料等为主的碳基材料在电化学、超级电容器、材料催化方面的探索越来越多,主要原因是碳材料拥有优良的物理性能以及出色的生物相容性等。运用碳材料为骨架,经过高压水热、高温煅烧、静电纺丝等技术,制备出比表面积大、导电性好的碳基复合材料,进而对亚硝酸钠(Na NO2)、双氧水(H2O2)和溴酸钾(KBr O3)进行灵敏的检测。本文围绕碳基为核心,制备了一系列材料,已开展的工作如下:1.本文将纳米金刚石(ND)、电化学沉积的金纳米颗粒(Au NPs)、血红蛋白(Hb)和Nafion修饰在碳离子液体电极(CILE)上制备了电化学生物传感器(Nafion/Hb/Au NPs/ND/CILE)。通过扫描电镜观察Au NPs/ND复合材料的形貌,然后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和傅立叶红外变换光谱(FT-IR)的表征结果证明Hb在保持了其原始的蛋白质结构和生物活性。Au NPs和ND的存在增加了电极的有效表面积并加速了电子转移。随后探究了修饰电极对不同底物的电催化还原性能,对三氯乙酸(TCA)、亚硝酸钠(Na NO2)、溴酸钾(KBr O3)电催化还原效果良好,且该修饰电极具有良好的重现性和稳定性,可用于实际海水样品中KBr O3含量的分析。2.以MOFs MIL-88A(Fe)为模板,通过可控蚀刻和原位碳化工艺制备Pt-Fe P-C催化剂,Pt-Fe P-C可以提供有效的质子供给,加速电子传输。将Pt-Fe P-C与血红蛋白(Hb)和Nafion膜分别滴涂在制备好的碳离子液体电极(CILE)上,构建了酶传感电极(Nafion/Hb/Pt-Fe P-C/CILE)。运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观测了Pt-Fe P-C的形貌,并通过UV-Vis、FT-IR表征结果证明Hb在Pt-Fe P-C内保持其原有的蛋白质结构和生物活性。修饰电极对亚硝酸钠(Na NO2)、过氧化氢(H2O2)、溴酸钾(KBr O3)、三氯乙酸(TCA)具有优良的催化性能,其检测范围分别为0.20~7.00 mmol·L-1、0.30~7.00 mmol L-1、0.76~7.00 mmol·L-1、5.00~900 mmol L-1,检测限对应为0.07 mmol L-1、0.10 mmol L-1、0.25 mmol L-1、1.67 mmol L-1。3.通过水热法在碳布纤维(CFC)上合成了花瓣状的Fe S@Mo S2-C,将分散均匀后材料、血红蛋白(Hb)和Nafion分别滴涂在制备好的碳离子液体电极上,构建了(Nafion/Hb/Fe S@Mo S2-C/CILE)电极。通过SEM、TEM、XPS等表征手段对Fe S@Mo S2-C的形貌以及价态进行了探究,并且通过UV-Vis、FT-IR分析发现Hb的生物活性没有发生变化。制备出的修饰电极Nafion/Hb/Fe S@Mo S2-C/CILE使用循环伏安法的计算了电极的有效表面积为0.920 cm2、电子转移速率(ks)为1.892 s-1,同时修饰电极对亚硝酸钠(Na NO2)、过氧化氢(H2O2)、溴酸钾(KBr O3)具有优良的催化性能,检测范围分别是0.01~5.00 mmol L-1、0.10~14.00mmol L-1、0.05~25.00 mmol L-1。

姚东梅[4](2020)在《纳米酶催化—表面增强拉曼散射光谱法检测葡萄糖、克仑特罗和三磷酸腺苷》文中提出自从2007年发现Fe3O4磁性纳米颗粒是一种过氧化物模拟酶后,纳米酶就作为一类新兴的模拟酶发展迅速,其出色的催化活性和生物相容性吸引了广大研究者的关注,但是它们的很多催化性能还有待进一步开发。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ERS)是一种简便、灵敏的分子光谱分析方法,同时能提供分子结构信息。将SERS与纳米酶催化相结合,可以进一步提高方法的灵敏度。在该论文中,我们拟制备一系列的纳米酶,构建纳米酶催化体系,研究其催化变化规律,并对纳米酶进行改性,探讨其改性后催化增强机理;再结合选择性好的生物酶催化反应、免疫反应和适配体反应调控纳米酶催化活性,构建简便、灵敏、选择性好的纳米酶催化-SERS检测平台。在光波辐照的条件下,以柠檬酸三钠还原AgNO3制备了稳定性较好的SERS活性较高的橙红色纳米银胶体(AgNP)。在pH 7.0的磷酸盐(PBS)缓冲溶液中,葡萄糖氧化酶可以特异性催化葡萄糖生成H2O2,在催化剂和SERS基底AgNP存在时,H2O2可以氧化3,3ˊ,5,5ˊ-四甲基联苯胺(TMB)生成蓝色氧化产物(TMBox),并使得AgNP聚集,在1606cm-1处产生较强的SERS信号。该SERS信号与葡萄糖浓度呈线性关系,据此,建立了一种检测葡萄糖的葡萄糖氧化酶耦合纳米银催化SERS定量分析新方法。实验用SEM和红外光谱验证了TMBox的生成,采用吸收光谱证明了TMBox可以将AgNP聚集。对比了不同SERS探针及不同形貌纳米银检测葡萄糖的灵敏度,发现TMB-AgNP体系最灵敏,最后将该体系应用于血清中葡萄糖的检测,效果较好。以果糖为前驱物,采用水热法制备了N、S、Ag、N/S、N/Au、N/Ag元素掺杂的高催化活性碳点(CD),并研究了它们对柠檬酸三钠-HAuCl4纳米金反应的催化能力。结果表明,CD可以强烈催化柠檬酸三钠-HAuCl4反应生成红色的金纳米粒子,在维多利亚蓝B(VBB)存在的条件下,体系出现较强的SERS信号;其中,CDN/Ag的催化能力最强。将碳点催化反应与免疫反应相结合,建立了一种简单、灵敏的免疫调CDN/Ag催化活性SERS新方法检测克仑特罗(Clen)。采用TEM、SEM、能谱、粒度分析及电位分析等技术对碳点及体系进行了表征。研究了不同元素掺杂及不同掺杂比例的碳点的催化变化规律,然后推导了掺杂后碳点可能的催化增强机理。最后,将该方法应用于食品中Clen的检测。基于适配体介导的共价有机框架(COFs)纳米催化放大信号策略,开发了一个新型的表面增强拉曼散射/共振瑞利散射(SERS/RRS)耦合双模分析法用于检测三磷酸腺苷(ATP)含量。采用溶剂热合成法制备了COFs材料,基于COFs表面具有丰富的氨基,在COFs中引入了Au元素,制备了一种金掺杂的COFs材料(AuCOFs),考察了其对AgNO3-柠檬酸三钠-柠檬酸反应的催化性能。将AuCOFs催化反应与适配体反应相结合,大大提高了体系的选择性。基于催化产物具有强SERS及RRS效应,且它们的强度都与纳米粒子的浓度呈正比例关系,可以将RRS与SERS耦合建立SERS/RRS双模分析法,大大提高了体系的灵敏度。采用TEM、XRD、能谱及红外光谱对COFs材料进行了表征,从它们的结果可以清晰看到COFs材料的结构,也证明了Au/Ag的成功掺杂。研究了掺杂前后COFs的催化变化规律及其掺杂Au/Ag后催化增强机理。最后,将该方法应用于药品中ATP的检测,效果较好。本论文以金属纳米粒子、碳点和COFs作为纳米酶,通过纳米酶催化耦合生物酶催化反应体系、免疫/适配体调控纳米酶催化反应体系的建立,为提高分析方法的选择性及灵敏度提供了参考。掺杂前后纳米酶催化活性的变化规律的探讨为纳米酶的催化机理的研究提供了数据支撑,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纳米酶催化-SERS分析平台的建立为痕量有机小分子的检测扩大了应用范围。

姜晓庆[5](2019)在《DTPA衍生物-Eu配合物在分析与检测食品添加剂中的应用》文中提出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问题频发,“瘦肉精”中毒事件,“速生鸡”事件,三聚氰胺奶粉事件,苏丹红蛋黄事件,喹乙醇超标事件,磺胺二甲嘧啶超标事件,碱性橙染色大黄鱼、豆腐皮事件相继出现。这些食品问题给人们的身体健康带来了巨大的危害。比如,三聚氰胺的长期积累会引起肾结石,最终导致肾衰竭。瘦肉精的长期积累会导致心脑血管疾病和神经系统疾病。碱性橙会导致慢性中毒,最终致癌。磺胺二甲嘧啶超标会导致变态反应与过敏反应,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这些食品安全问题凸显出农、兽药滥用和食品添加剂违法添加现状,及食品市场监管缺失等问题,所以急需寻找一种有效的检测方法监督食品安全。目前,这些食品添加剂的检测方法有很多。例如高效液相色谱法,气相色谱法,气-质联用法,酶免疫法,分子印迹法,荧光光谱法等。但其中大多数的方法都需要昂贵的仪器,操作复杂,成本高,不适合日常检测,所以寻找一种成本低,操作简单、灵敏度高、选择性好的检测方法就显得十分必要。根据文献,氨基多羧酸化合物是一种经典的螯合剂,本身具有较强的配位能力,几乎可以与所有金属离子形成稳定的配合物,与某些稀土金属离子形成的配合物还具有较长的荧光寿命,可以发出稳定地特征荧光。另外,在DNA/RNA单链上碱基是按照一定次序排列的,如-GTAACGG-。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单链上的碱基与互补碱基配对,如A(腺嘌呤)与T(胸腺嘧啶)配对,G(鸟嘌呤)与C(胞嘧啶)配对,A(腺嘌呤)与U(尿嘧啶)配对等,按照一定序列形成DNA/RNA双螺旋结构,利用DNA序列的特殊识别作用制成的生物传感器在很多领域均有着广泛的应用。鉴于以上两点,我们以氨基多羧酸化合物作为配体,根据食品添加剂的化学性质和结构组成,同时参照DNA/RNA单链碱基排序规则,选择能识别分析物的碱基或碱基类似物修饰配体,与金属铕离子反应,合成新型的稀土氨基多羧酸铕配合物,作为荧光探针,检测某些食品添加剂。本研究中,我们合成了四种铕配合物荧光探针,分别为EuIII-dtpa-bis(melamine),Eu III-dtpa-bis(3,5-dichloroaniline)(EuIII-dtpa-bis(DCA)),EuIII-dtpa-bis(cytosine)和EuIII-dtpa-bis(adenine)。通过红外光谱分析,紫外光谱分析和荧光光谱分析,分别研究了这四种铕配合物荧光探针检测某些食品添加剂,如三聚氰胺(Mel)、克仑特罗(Clb)、碱性橙(BO)和磺胺二甲嘧啶(SMZ)的可行性,推测其结合比例和作用机理。研究表明:1)配合物EuIII-dtpa-bis(melamine)作为荧光探针在检测三聚氰胺(Mel)中具有非常好的荧光特异性,类似物三聚氰酸(Cya)、三聚氰氯(Cyach)、三聚异氰酸(Isocya)和甲基胍胺(Methyla)的存在并不影响三聚氰胺的检测。在浓度范围5-100μmol/L内,三聚氰胺(Mel)的浓度与其对应的荧光强度呈线性关系,线性方程为y=38.68x+568.32(R2=0.9972),检出限(LOD)为0.3743μmol/L(LOD=3σ/s)。当C[Mel]=CIII[Eu-dtpa-bis(melamine)]=100μmol/L时,配合物EuШ-dtpa-bis(melamine)的荧光强度接近最大值并保持不变,推测配合物EuIII-dtpa-bis(melamine)与三聚氰胺的比例为1:1。在实际样品分析中,对牛奶、酸奶和奶粉中三聚氰胺的回收率在99.8%-100.5%之间。2)配合物EuIII-dtpa-bis(DCA)作为荧光探针在检测克仑特罗中具有非常好的荧光特异性,共存物脲(U),葡萄糖(G),马尿酸(Ha),L-苯丙氨酸(Pha)和尿酸(Ua)的存在并不影响克仑特罗的检测。在浓度范围5-300μmol/L内,荧光强度比F0/F(F0为配合物EuIII-dtpa-bis(DCA)的荧光强度,F为克仑特罗存在下配合物的荧光强度)与克仑特罗(Clb)浓度(C[Clb])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线性方程为y=0.0558x+1.0157(R2=0.9984),检出限(LOD)为0.3369μmol/L(LOD=3σ/s)。当C[Clb]=3C[EuШ-dtpa-bis(DCA)]=300μmol/L时,配合物EuШ-dtpa-bis(DCA)的荧光强度降到最小值并保持不变,推测配合物EuIII-dtpa-bis(DCA)与克仑特罗的比例是1:3。在实际样品分析中,对幼儿尿液中克仑特罗的回收率在90.8%-96.2%之间。3)配合物EuШ-dtpa-bis(cytosine)作为荧光探针在检测碱性橙中具有非常好的荧光特异性,共存物葡萄糖(G)、L-苯丙氨酸(Pha)、组氨酸(His)、抗坏血酸(Aa)和肌酐(Cre)并不影响碱性橙的检测。在浓度范围5-100μmol/L内,碱性橙浓度与其对应的荧光强度呈线性关系,线性方程为y=-32.3406x+561.9674(R2=0.9946),检出限(LOD=3σ/s)为0.1291μmol/L。当C[BO]=3C[EuШ-dtpa-bis(cytosine)]=300μmol/L时,荧光强度接近最小值并保持不变,推测配合物EuШ-dtpa-bis(cytosine)与碱性橙的比例是1:3。在实际样品分析中,对豆腐皮中碱性橙的回收率80.8%-87.3%之间。4)配合物EuШ-dtpa-bis(adenine)作为荧光探针在检测磺胺二甲嘧啶中具有非常好的荧光特异性,共存物葡萄糖(G)、L-苯丙氨酸(Pha)、组氨酸(His)、抗坏血酸(Aa)和甘氨酸(Gly)的存在并不影响磺胺二甲嘧啶的检测。在浓度范围5-100μmol/L内,荧光强度比F0/F(其中F0为探针EuIII-dtpa-bis(adenine)的荧光强度,F为磺胺二甲嘧啶存在时EuIII-dtpa-bis(adenine)的荧光强度)和磺胺二甲嘧啶的浓度(C[SMZ])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线性方程为y=0.2938x+0.8562(R2=0.9923),检出限(LOD)为0.4527×10-77 mol/L(LOD=3σ/s)。当C[SMZ]=C[EuIII-dtpa-bis(adenine)]=1.00×10-44 mol/L时,荧光强度接近最小值并保持不变,推测配合物EuIII-dtpa-bis(adenine)与磺胺二甲嘧啶的比例为1:1。在实际样品分析中,对蜂蜜中磺胺二甲嘧啶的回收率在87.2%-92.5%之间。

周慧凤[6](2017)在《光谱及分子对接技术研究小分子药物与DNA、蛋白的相互作用》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主要采用光谱法和分子对接法研究了几种小分子药物与血清白蛋白和DNA的相互作用,主要研究内容如下:在pH=7.40的条件下,采用多种光谱技术研究了隐丹参酮与人血清白蛋白(HSA)的相互作用。隐丹参酮对HSA的猝灭过程为静态猝灭,并获得了在不同温度下隐丹参酮与HSA作用的结合常数和结合位点数。热力学参数研究发现隐丹参酮与HSA的主要结合力为静电作用力。位点竞争实验结果表明隐丹参酮结合在HSA的site I位。同步荧光光谱法和圆二色光谱法的结果表明隐丹参酮的加入使HSA的二级结构发生变化。考察了金属离子对隐丹参酮-HSA体系的影响。根据F?rster理论,计算得到隐丹参酮与HSA之间的结合距离r0为2.86 nm。利用光谱法和分子对接法研究了昔萘酸沙美特罗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紫外光谱法表明BSA的加入对昔萘酸沙美特罗的紫外吸收光谱产生影响。荧光猝灭和时间分辨荧光光谱法的结果表明昔萘酸沙美特罗对BSA的猝灭过程为静态猝灭。得到了不同温度下的结合常数和结合位点数,结合作用力为静电作用。位点竞争实验和分子对接法的结果显示昔萘酸沙美特罗结合在BSA的site I位。红外光谱法、同步荧光光谱法和圆二色光谱法的结果表明昔萘酸沙美特罗的加入对BSA的二级结构产生影响。此外,还探究了K+、Ca2+、Cu2+、Zn2+和Fe3+对昔萘酸沙美特罗-BSA体系的影响。计算得到昔萘酸沙美特罗与BSA之间的结合距离为2.37 nm。采用光谱法、粘度法、电化学法和分子对接法研究氢溴酸右美沙芬与DNA的相互作用。荧光猝灭和时间分辨荧光光谱法的结果表明二者的猝灭过程为静态猝灭。获得了291、301和311 K下的结合常数和结合位点数,热力学参数的结果表明氢溴酸右美沙芬与DNA以范德华力或氢键相结合,结合距离为2.54 nm。红外光谱法和圆二色光谱法的结果表明氢溴酸右美沙芬的加入对DNA的二级结构产生了影响。紫外吸收光谱法、离子强度实验、粘度法、熔解温度实验和与单链DNA(ssDNA)作用的结果均表明氢溴酸右美沙芬与DNA的结合是嵌插作用。分子对接的结果表明二者以嵌插模式相结合,在结合的过程中,氢键发挥了重要作用。循环伏安法和微分脉冲伏安法的结果显示DNA的加入使氢溴酸右美沙芬的峰电位发生了移动。以吖啶橙(AO)为探针研究了硫酸新霉素和硫酸巴龙霉素与DNA的相互作用。荧光猝灭法和时间分辨荧光光谱法的结果表明硫酸新霉素/硫酸巴龙霉素与AO-DNA的作用是静态猝灭过程。在291 K时,硫酸新霉素和硫酸巴龙霉素与AO-DNA的结合常数分别为6.70×103和1.44×103 L·mol-1。ΔH、ΔS和ΔG的结果表明硫酸新霉素/硫酸巴龙霉素与AO-DNA以范德华力和氢键发生结合。红外光谱法和圆二色光谱法的结果表明硫酸新霉素/硫酸巴龙霉素的加入对DNA的二级结构产生了影响。离子强度实验、粘度法、熔解温度实验和与ssDNA作用的实验结果均证明硫酸新霉素/硫酸巴龙霉素与DNA以沟区模式相结合。分子对接法进一步表明硫酸新霉素/硫酸巴龙霉素结合在DNA小沟区的A-T富裕区。采用光谱法、粘度法和分子对接法研究了以溴化乙锭(EB)为荧光探针小诺霉素/妥布霉素与DNA的相互作用。荧光猝灭法和时间分辨荧光光谱法的结果表明小诺霉素/妥布霉素与EB-DNA的作用是静态猝灭过程。得到了不同温度下小诺霉素/妥布霉素与EB-DNA的结合常数和结合位点数,ΔH、ΔS和ΔG的结果表明小诺霉素/妥布霉素与EB-DNA以范德华力和氢键发生结合。红外光谱法和圆二色光谱法表明小诺霉素/妥布霉素的加入对DNA的二级结构产生了影响。离子强度实验、粘度法、熔解温度实验和单双链DNA对比实验的结果均表明小诺霉素/妥布霉素与DNA的作用模式为沟区结合。分子对接法表明小诺霉素/妥布霉素与DNA以沟区模式相结合,在结合过程中氢键发挥了重要作用。

李娜[7](2016)在《蛋白质对测定动物源性食品中农兽药残留的影响及其消除》文中认为动物源性食品中农兽药残留分析分为前处理与检测两步,目前,仪器水平已经能够满足测定要求,然而,样品前处理方法存在步骤多、有机溶剂消耗大、回收率低等缺陷。本文对现有的检测方法及样品前处理技术进行了综述,利用平衡透析法与HPLC法、GC-MS法分别探讨了氨基甲酸酯类、盐酸克伦特罗、丁香酚和吡喹酮等药物与蛋白质之间的结合作用,并深入调查了药物在实际样品中的存在状态,为复杂样品中样品前处理技术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研究了CH3CN–K2HPO4–H2O双水相体系提取法和有机水溶液提取法等样品前处理方法,建立了快速高效的动物源性食品中氨基甲酸酯类、盐酸克伦特罗、丁香酚和吡喹酮等药物残留的分析方法,并用于实际样品的测定。论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阐述动物性食品安全现状,总结了农兽药残留检测技术及样品前处理方法,并说明了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意义。第二部分:以BSA作为模拟蛋白,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来研究鱼肉和虾肉样品中蛋白质对提取四种氨基甲酸酯类药物的影响,结果表明蛋白质与四种氨基甲酸酯类药物强结合。利用CH3CN-K2HPO4-H2O双水相技术,可破坏这种强结合作用有效提取出药物。在上相萃取液中加入PSA、C18去除极性和脂类杂质,直接进行液相色谱检测。在最优实验条件下,应用此前处理方法与HPLC法结合测定鱼和虾样品中的四种氨基甲酸酯类药物,加标回收率、RSD与检出限范围分别为80.1%96.7%,1.37%5.19%和0.268.8ng/g。本方法是有效的前处理方法且为测定复杂动物源性样品中氨基甲酸酯类药物残留提供了一个理论基础。第三部分:直接以生物亲和的甲醇-盐酸水溶液提取结合液相色谱法,建立了一种快速提取与测定肉和血清样品中盐酸克伦特罗药物残留的方法。实验研究了盐酸克伦特罗药物在猪肉与猪血清样品中的存在状态。研究表明:盐酸克伦特罗与猪肉、猪血清样品中的蛋白质存在较强结合作用,用50%的甲醇盐酸水溶液作为提取溶剂时,药物残留的提取效率最好且提取液不需净化。试验测定了猪肉、猪血清、牛肉和牛血清样品中的盐酸克伦特罗药物残留量,盐酸克伦特罗的质量浓度在0.015.00μg/mL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方法的检出限为1.8ng/g,相对标准偏差在2.1%5.1%之间,回收率在87.4%99.2%之间。第四部分:以乙腈-磷酸氢二钾-水双水相体系高效提取富含蛋白的鱼肉和虾肉中残留的丁香酚药物,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实现了对鱼肉和虾肉中丁香酚药物残留的快速准确检测。利用平衡透析法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研究了丁香酚药物与蛋白质的结合情况及在真实鱼肉和虾肉中的存在形式。实验表明丁香酚药物在富含蛋白的鱼和虾样品中以结合态形式存在。实验利用双水相基质去除法与QuEChERS法两种方法同时处理富含蛋白的鱼肉、虾肉样品,结果显示双水相基质去除法的提取回收率高。将此前处理方法应用于测定真实鱼肉、虾肉样品中的丁香酚残留量,检出限为2.2 ng/g,回收率范围为80.6%95.9%。第五部分:利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吡喹酮药物对蛋白质的猝灭方式,平衡常数及结合点位数,结果表明蛋白质分子与吡喹酮药物牢固结合。为了破坏结合作用提高萃取效率,实验优化了多种萃取体系以及萃取体系浓度,80%的CH3CN-K2HPO4-H2O萃取体系较好。本文对实验的各参数进行了研究,在最优实验条件和仪器参数下将此方法应用在检测实际鱼肉和虾肉样品中的吡喹酮药物残留,检出限为6.0 ng/g,回收率范围是80.4%91.6%,相对标准偏差为2.46%3.42%之间。

庞博[8](2013)在《药物与蛋白、DNA相互作用机制的研究》文中认为运用荧光光谱法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在生理条件下(pH=7.4)研究了水飞蓟素与牛血清白蛋白(BSA)、溶菌酶(LYS)的相互作用。实验结果表明水飞蓟素对BSA和LYS内源荧光的猝灭均是静态猝灭。在291K时,水飞蓟素与BSA和LYS的结合常数KA的值分别为4.20×104和4.71×104L mol-1。根据热力学方程推断出疏水作用力和静电引力是水飞蓟素与BSA、 LYS结合的主要作用力。另外考查了在291K时,Cu2+,Mg2+,Ca2+,Fe2+和Fe3+对水飞蓟素与BSA、LYS相互作用的影响。根据非辐射能量转移理论确定了水飞蓟素-BSA和水飞蓟素-LYS间的结合距离分别为3.36和2.71nm。同步荧光光谱表明,水飞蓟素改变了BSA和LYS的构象。应用荧光光谱法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研究盐酸克仑特罗与牛血清白蛋白(BSA)或溶菌酶(LYS)的相互作用。盐酸克仑特罗对BSA和LYS的内源荧光猝灭都是静态猝灭过程。BSA和LYS与盐酸克伦特罗的结合常数随温度升高而下降。ΔH和ΔS的值表明,盐酸克伦特罗-BSA和盐酸克伦特罗-LYS化合物结合时,疏水作用力和静电引力发挥了重要作用。当体系中存在Fe2+,Fe3+,Cu2+,Mg2+,Ca2+和Zn2+金属离子时,对盐酸克伦特罗-BSA或盐酸克伦特罗-LYS的结合常数没有显着影响。对于盐酸克伦特罗-BSA和克伦特罗-LYS体系,供体和受体之间的距离分别为2.61和2.19nm。此外,同步荧光光谱法探讨了盐酸克仑特罗对这两种蛋白构象的影响。利用荧光光谱法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研究了Meso-四(对-羟基苯基)卟啉(THPP)与牛血清白蛋白(BSA)和溶菌酶(LYS)的结合。结果表明THPP对BSA和LYS的猝灭均是动态猝灭。在291K,THPP-BSA和THPP-LYS的KA结合常数分别为8.85×104和4.94×104L mol-1。 ΔH,ΔG和ΔS的值表明主要作用力是疏水作用力。给体BSA或LYS和受体THPP之间的距离分别为3.69和3.35nm。同步荧光光谱表明,THPP的加入使Trp残基的周围的极性减弱,疏水性增强。利用荧光光谱法,紫外吸收光谱法,粘度测量实验和DNA熔解实验研究了沙丁胺醇和脱氧核糖核酸(DNA)的相互作用。计算了不同温度下结合常数和结合位点数。Stern-Volmer曲线表明,DNA对沙丁胺醇的猝灭是一个静态猝灭过程。运用了多种分析方法探讨了DNA与沙丁胺醇的结合模式,结果如下:随着沙丁胺醇的加入DNA的紫外吸收光谱发生了增色效应;沙丁胺醇的加入对DNA的熔解温度没有明显影响;当离子强度增加时,沙丁胺醇-DNA体系的荧光强度降低;沙丁胺醇的存在并没有改变DNA的相对粘度;沙丁胺醇与双链DNA(dsDNA)的结合常数远高于它与单链DNA(ssDNA)的结合常数。所有这些结果表明,沙丁胺醇与DNA的结合方式应该是沟区结合。热力学参数表明,氢键和范德华力在沙丁胺醇与DNA结合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根据F rster能量转移理论,受体和供体的结合之间的距离为3.70nm。

杨家彪[9](2012)在《三种染料与丝素肽、葡萄糖相互作用的光谱及零流电位法研究》文中认为天然蛋白质材料蚕丝蛋白丝素的水解产品丝素肽,以其优异的生物相容性、良好的抗氧化性和富含氨基酸而在生物医学材料、食品、化妆品、医药工业、纺织工业等行业有广泛的应用;葡萄糖是生命活动的能源物质,对其浓度的测定非常重要。本论文围绕蚕丝蛋白产品丝素肽和某些功能染料相互作用及其各种印染助剂对其结合的影响、染料与葡萄糖相互作用后用于测定葡萄糖浓度以及小分子染料电化学聚合后的一些应用,采用光谱法和电化学方法-零流电位技术研究了以功能染料活性艳橙K-7R和活性深蓝M-2GE为小分子与蚕丝蛋白产品丝素肽相互作用,以及胭脂红对葡萄糖浓度的测定,全文研究内容如下:1、一种简单、快速、灵敏的测定葡萄糖浓度的荧光方法被建立并得到验证。该方法依托在胭脂红溶液中加入葡萄糖后,形成一种荧光复合物(胭脂红+葡萄糖,λmax=585.9)。由于葡萄糖的加入,在最大波长585.9nm处,荧光强度出现显着的增加。同时,在2.0×10-7-1.0×10-6mol/L浓度范围内,葡萄糖浓度与荧光强度差(ΔI)有很好的线性关系;其线性方程为:YIi-I0=11.012+1.93×107C (C:mol/L),R=0.998。该方法被应用于检测葡萄糖酸钙中葡萄糖浓度,5次平行测定的相对偏差为3.10%,对6.0×10-7mol·L-1葡萄糖浓度的5次独立测定相对偏差为3.48%。本方法的回收率为92.51-101.85%,与经典邻甲苯胺法测定方法比较结果一致。2、本章通过紫外可见、荧光光谱、同步荧光、瑞利共振光谱多种光谱技术实验发现,在pH9.18的PBS溶液中,活性艳橙K-7R在1.0×10-6-2.0×10-5mol/L浓度范围通过静态猝灭方式猝灭丝素肽内源荧光,二者主要通过静电作用力形成1:1比例的复合物,作用距离为3.46nm;它改变了丝素肽中酪氨酸、色氨酸残基所处的环境,引起丝素肽肽链构象结构缩聚变化。还研究了多种外加物质(纺织浆料、表面活性剂、离子液体、氧化剂、金属离子)对二者相互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纺织助剂表面活性剂CTAB、3种离子液体(溴化1-乙基-2,3-二甲基咪唑、1-乙基-2,3-甲基咪唑双三氟甲磺酰亚胺盐、氯化羟乙基三甲基胺),3种金属离子(Ca2+、Pb2+、Ba2+),4种纺织浆料(原淀粉、聚丙烯醛胺、醛酸酯淀粉、氧化淀粉)都增强了丝素肽与K-7R结合;而表面活性剂曲拉通X-100,3种氧化剂(30%H2O2、K2S2O8和K2Cr2O7),磷酸酯淀粉浆料以及金属离子Cu2+均不利于二者结合,其中,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对二者结合并无多大影响,而氧化剂氧化性越强越不利结合。3、通过循环伏安法在铅笔芯上电化学合成了聚活性艳橙K-7R膜(PK7R),用一种新的电化学方法—零流电位法研究了聚活性艳橙K-7R膜对pH的响应。该方法是将聚活性艳橙K-7R膜/铅笔芯串联在工作电极端和辅助电极端之间,在工作电极端施加线性电位进行扫描,记录I-Eapp曲线,并选I-Eapp曲线上Ezcp(回路电流为零处的电位)作为测量参量,探讨了零流电位Ezcp与溶液pH值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在pH1.81-9.37范围内,零流电位Ezcp与溶液pH值呈能斯特响应,响应斜率为-2.1mV/pH,稳定性高,重复性良好。同时,利用零流电位法考察了PK7R膜对实际溶液的pH响应,并运用该方法对PBS、CH3COOH/CH3COONa和磷酸氢二钠-柠檬酸这三种缓冲溶液的pH进行测定,相对标准偏差均小于5%,方法可行,结果满意。4、本章节通过多种光谱法实验发现,在pH6.37的BR溶液中,活性深蓝M-2GE在1.0×10-6-1.2×10-5mol/L浓度范围内通过静态猝灭方式猝灭丝素肽内源荧光,二者主要通过氢键、范德华力相互作用形成1:1比例的复合物,作用距离为3.04nm;且它改变了丝素肽中酪氨酸、色氨酸残基所处的环境,引起丝素肽肽链构象结构缩聚变化。还研究了多种外加物质(纺织浆料、氨基酸、表面活性剂、离子液体、氧化剂、中性盐)对二者相互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纺织助剂表面活性(CTAB、十二烷基苯磺酸钠、曲拉通X-100),3种离子液体(溴化1-乙基-2,3-二甲基咪唑、1-乙基-2,3-甲基咪唑双三氟甲磺酰亚胺盐、氯化羟乙基三甲基胺),3种金属离子(Ca2+、Zn2+、Ba2+),3种纺织浆料(原淀粉、磷酸酯淀粉、氧化淀粉)和7种氨基酸(L-组氨酸、L-天冬氨酸、L-赖氨酸、L-精氨酸、L-甲硫氨基酸、L-白氨酸、L-脯氨酸)都增强了丝素肽与M-2GE结合;而L-苯丙氨酸、L-丝氨酸、L-苏氨酸、甘氨酸,3种氧化剂(30%H202、K2S2O8和K2Cr207),聚丙烯醛胺和醛酸酯淀粉浆料以及金属离子Cu2+均不利于二者结合,其中,氧化剂氧化性越强越不利结合。5、采用吸附方法,使丝素肽吸附在铅笔芯电极表面上做成丝素肽/铅笔芯电极。用零流电位法研究了丝素肽与活性深蓝M-2GE结合反应的动力学方程。丝素肽与活性深蓝M-2GE结合反应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ln(1-τi)=-k[EtOH]0ti(其中(Ezcp,τi-Ezcp,τ=1)/(Ezcp,τ=0-Ezcp,τ=1)),速率常数k为4.05×103s-1,半衰期t1/2为1.71×10-4s。并通过实验数据以及能斯特方程推导、计算得到了二者相互作用的结合比为1.12、表观结合常数α=1.12×106。

张秋兰[10](2011)在《动物源性食品中残留的瘦肉精与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规律》文中认为食品安全问题已成为全世界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由于农药和兽药的大量使用而对食品安全性产生的影响,已成为近年来人们关注的焦点。人们食用动物源性食品时,就必然要接触残留在动物体内的药物或激素。其中β-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类促生长激素,又称瘦肉精或β-兴奋剂,是人工合成的蛋白质同化激素,具有脂肪再分配功能,一般认为将这类激素用于养殖业,可促进畜禽和水生动物的生长,提高饲料转化率,减少脂肪和增加瘦肉率,使动物组织发生重新分布。但此类药物使用的直接后果是导致药物在动物性食品中残留,摄入人体后,将严重影响人类的健康,故目前包括我国在内的很多国家禁止其在动物的饲料和饮用水中使用。但由于动物饲料中非法使用屡禁不止,导致动物食品中瘦肉精残留严重,对人类安全造成重大影响,世界各地出现多起中毒事件。本论文采用荧光、紫外和红外光谱法、伏安法结合化学计量学研究瘦肉精与蛋白质之间的作用模式和作用特征,探讨其作用机制,从分子水平上理解和阐明瘦肉精分子在体内的传输、代谢过程、中毒机制。对兽药小分子设计和分子结构改造及指导解毒急救,并阐明动物源性食品中兽药残留的来源与原因,为食品质量与安全研究提供有用的信息和数据,以用来鉴定和控制食品安全中的潜在危害。第一章:先阐述选择动物源性食品中残留的瘦肉精为研究对象的原因。再介绍小分子与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意义。从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等方面展开了评述,重点介绍了与食品相关的农药、食品添加剂与兽药小分子与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研究的发展趋势。探讨了化学计量学在小分子与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研究中的优势。最后阐明动物源性食品中残留的瘦肉精与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第二章:模拟人体生理条件(pH=7.4),用光谱法结合多元曲线分辨-交替最小二乘法(MCR-ALS)研究盐酸克伦特罗(CLEN)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应用MCR-ALS对同一滴加模式的荧光和紫外光谱法2种扩展光谱矩阵进行迭代计算,较好地分辨出传统方法无法得到的动态作用中各种物质的光潜图和浓度变化趋势图,并根据浓度趋势图计算出CLEN与BSA的表观结合常数和结合比,结果与用双对数方程得到的结合常数和作用位点数吻合。通过同步荧光光谱法进一步发现克伦特罗对BSA的构象有一定的影响。从结果可知CLEN与BSA的结合常数达到106L mol-1,血清结合率高,在体内消除慢,作用维持时间长,不易代谢,在内脏和组织中形成严重的蓄积性残留,危害食品安全和人类健康。第三章:本体系采用荧光、紫外和红外三种光谱法研究了生长促进剂-莱克多巴胺(RAC)与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用多元曲线分辨-交替最小二乘法(MCR-ALS)解析三种不同的滴加方式的两种不同的光谱的扩展光谱矩阵,从解析的浓度变化趋势图和纯光谱图可知体系中存在BSA、RAC和RAC-BSA三种组分,所以RAC可与BSA形成复合物。同步荧光和红外光潜证实RAC的存在会改变BSA的构象,所以动物性食品中激素RAC的残留量虽然低,但一日.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会对健康产生危害。虽然CLEN与RAC的结合常数都达到106L mol-1,但从两者的结构看,CLEN的苯环上有使苯环钝化的卤基所以不易代谢,在体内消除慢;而RAC的苯环上有使苯环活化的酚羟基,容易发生作用,在体内维持时间相对更短,更易代谢,所以成为CLEN的替代品。第四章:两种β-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莱克多巴胺(RAC)和克伦特罗(CLEN)都有同化蛋白质的作用,使动物组织重新分布,减少脂肪的含量增加瘦肉率。因瘦肉精的对人的副作用在许多国家都禁止使用,但瘦肉精中毒事件还是屡有发生,因此研究两种或多种瘦肉精同时与BSA作用迫在眉睫。从上两章通过MCR-ALS解析重叠的光谱图可知在平衡时CLEN与BSA的结合比为1,RAC与BSA的结合比为2,两种瘦肉精都结合在BSA的site I位。从双对数方程计算可知两种瘦肉精同时存在的结合常数大于单独存在时的结合常数。用平行因子分析(PARAFAC)解析莱克多巴胺和克伦特罗两种瘦肉精与BSA相互作用的三维荧光光谱矩阵,得到瘦肉精小分子与生物大分子在动态作用过程中各组分的浓度变化趋势图;和确认反应中生成三元复合物;在作用过程中的各组分的动态平衡比。由PARAFA(分辨出的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与真实激发和发射光谱的吻合证明了平行因了分析法的准确性和唯一性,从而进一步解释两种瘦肉精同时存在时在反应中所起的作用-协同作用:两种以上药物作用出现“1+1>2”的效果。这不仅说明两种瘦肉精同时存在使血浆结合率增大,在动物性食品中的残留增多,作用维持时间久,副作用增强,毒性增大;且对兽药瘦肉精残留的最高残留限量标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五章:左旋多巴和盐酸多巴胺作为新型的瘦肉精替代品,添加到饲料中能促进家畜生长,提高饲料转化率,具有很高的隐藏性,通常不会被纳入常规瘦肉精检测。但是,左旋多巴和盐酸多巴胺对人畜均会产生严重的毒副作用。本文用伏安法和荧光法两种测量方法研究小分子左旋多巴(levodopa)和盐酸多巴胺与生物大分子(BSA)的相互作用。由多元曲线分辨-交替最小二乘法(MCR-ALS)解析伏安法和荧光光谱扩展的数据矩阵得到的浓度变化趋势图可知左旋多巴与BSA在平衡时的比为3-(levodopa)3-BSA。从伏安曲线可知,复合物是有电化学活性的,但如果左旋多巴被包裹在BSA的疏水性空腔,复合物是没有电化学活性的,因而推知左旋多巴与BSA的结合使BSA折叠的复合物结构打开,BSA上的色氨酸和酪氨酸残基裸露接触电极表面,复合物从而有电化学活性。荧光猝灭证实左旋多巴与BSA的作用为生成复合物的静态猝灭,多巴胺与BSA为动态猝灭,这可能是多巴胺难以通过血脑屏障到达中枢神经系统发挥药效的原因。从多巴胺和左旋多巴在体内的转运过程看,多巴胺在血液中贮存时间短,而左旋多巴贮存时间长,所以毒副作用更强。第六章:表面活性剂在与人体接触的媒介如食品、药物、化妆品及个人卫生用品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这个体系着重于研究在离子型的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磺酸钠(SDS)和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存在下,光谱法结合化学计量学研究瘦肉精沙丁胺醇(SAL)与BSA的相互作用。首先单独研究了SAL与BSA的作用规律和作用位点,由热力学常数可知SAL与BSA之间的作用力组要为范德华力和氢键。再比较表面活性剂不存在/存在时沙丁胺醇与BSA作用时的结合常数的变化,从结合常数的变化探讨不同种类的表面活性剂存在时兴奋剂的作用;并用探针实验确认SDS、CTAB和沙丁胺醇在BSA上的结合位点。通过MCR-ALS解析两种不同滴加方式的荧光光谱扩展矩阵,确认CTAB和沙丁胺醇与BSA的结合比分别为(CTAB)4-BSA和(SAL)2-BSA。用PARAFAC解析三维荧光光潜,得到表面活性剂、沙丁胺醇和BSA三者同时存在相互作用的浓度变化趋势。从分了水平探讨表面活性剂的存在对沙丁胺醇与BSA作用的影响:表面活性剂CTAB会使SAL与BSA的结合常数增大,进而难以代谢,尿检不易检测;而在SDS存在下,SAL难以与BSA结合,游离态增多,新陈代谢快,尿检容易检测。

二、荧光光谱法研究克仑特罗与蛋白质的结合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荧光光谱法研究克仑特罗与蛋白质的结合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木犀草素与人免疫球蛋白G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1.1 材料与仪器
    1.2 实验方法
        1.2.1 溶液配制
        1.2.2 光谱测定
        1.2.3 分子模拟
2 结果与讨论
    2.1 LUTE与hIgG的结合作用
        2.1.1 紫外光谱
        2.1.2 荧光光谱
        (1)LUTE与hIgG作用的荧光猝灭光谱:
        (2)LUTE对hIgG的荧光猝灭机理:
        (3)结合常数和结合位点数:
        (4)LUTE与hIgG的结合作用力研究:
    2.2 LUTE对hIgG构象的影响
        2.2.1 同步荧光光谱
        2.2.2 三维荧光光谱
        2.2.3 圆二色谱
    2.3 分子模拟分析
3 结论

(2)激光诱导石墨烯传感电极制备及其动物源农产品安全电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石墨烯
    1.2 直写技术与激光诱导石墨烯
        1.2.1 直写技术
        1.2.2 激光直写技术
        1.2.3 激光诱导石墨烯
        1.2.4 激光诱导石墨烯的制备
        1.2.5 激光诱导石墨烯的特征
        1.2.6 激光诱导石墨烯的应用
    1.3 纳米酶
        1.3.1 纳米酶的种类及其应用
    1.4 选题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2.1.1 主要试剂
        2.1.2 主要仪器
    2.2 LIG柔性电极的制备及其性能的表征
        2.2.1 激光直写技术制备LIG电极
        2.2.2 LIG电极的表征方法及仪器
    2.3 电化学检测实验
        2.3.1 实验条件
        2.3.2 LIG复合电极的制备
        2.3.3 电化学检测
第三章 LIG柔性电极的制备及其对鱼肉鲜活度的评估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LIG柔性电极的制备
        3.2.2 人工神经网络模型与评估
        3.2.3 实际样品制备
    3.3 .结果与讨论
        3.3.1 LIG电极的制备
        3.3.2 LIG电极的形貌和结构
        3.3.3 LIG电极的稳定性和柔韧性
        3.3.4 扫速和pH值对LIG电极的影响
        3.3.5 LIG电极对XT和HX检测的氧化酶特性
        3.3.6 用于XT和 HX的传统分析的LIG纳米酶
        3.3.7 基于ANN模型的ML用于XT和HX的智能分析
        3.3.8 LIG电极的抗干扰能力
        3.3.9 真实样品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Pt-LIG柔性电极的制备及其对瘦肉精克伦特罗的检测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LIG电极的制备
        4.2.2 Pt-LIG修饰电极的制备
        4.2.3 电化学检测
        4.2.4 实际样品的处理
    4.3 结果与讨论
        4.3.1 LIG和Pt-LIG电极的形貌
        4.3.2 LIG和Pt-LIG电极的电化学性能测试
        4.3.3 LIG和Pt-LIG电极的电化学行为
        4.3.4 扫速和pH值对Pt-LIG电极的影响
        4.3.5 Pt-LIG对克仑特罗的检测
        4.3.6 实际样品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PEDOT-LIG柔性电极的制备及其对农药多菌灵的检测
    5.1 前言
    5.2 实验部分
        5.2.1 LIG电极的制备
        5.2.2 PEDOT-LIG电极的制备
        5.2.3 电化学检测
    5.3 结果与讨论
        5.3.1 LIG和PEDOT-LIG电极的形貌表征
        5.3.2 LIG和PEDOT-LIG电极的电化学性能测试
        5.3.3 LIG和PEDOT-LIG电极的电化学行为
        5.3.4 扫速和pH值对PEDOT-LIG电极的影响
        5.3.5 PEDOT-LIG电极对多菌灵的检测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所获荣誉
致谢

(3)基于碳基复合材料在电化学传感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修饰电极的概述
        1.1.1 化学修饰电极的发展
        1.1.2 修饰电极的制备方法
        1.1.3 修饰电极的应用
    1.2 碳基复合材料
        1.2.1 碳基复合材料简介
        1.2.2 碳基复合材料
    1.3 金属有机框架(MOFs)
        1.3.1 金属有机框架概述
        1.3.2 金属有机框架的合成方法
        1.3.3 金属有机框架的应用
    1.4 立题依据
第二章 基于金-纳米金刚石修饰电极对血红蛋白的直接电化学和电催化行为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仪器
        2.2.2 实验试剂
        2.2.3 Nafion/Hb/AuNPs/ND/CILE的制备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材料的表征
        2.3.2 光谱学的表征
        2.3.3 电化学表征
        2.3.4 Hb的直接电化学
        2.3.5 扫速与pH值的影响
        2.3.6 修饰电极对不同底物的催化还原
        2.3.7 实际样品检测
        2.3.8 重现性和稳定性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Pt-FeP/C的制备及电化学研究
    3.1 前言
    3.2 实验仪器和试剂
        3.2.1 实验仪器
        3.2.2 实验试剂
    3.3 材料合成
    3.4 结果与讨论
        3.4.1 SEM和TEM表征
        3.4.2 光谱表征
        3.4.3 电化学表征
        3.4.4 Hb的直接电化学
        3.4.5 pH值对电极的影响
        3.4.6 扫速及传递系数
        3.4.7 修饰电极对不同底物的催化还原
        3.4.8 重现性和稳定性
        3.4.9 实际样品检测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FeS@MoS_2-C的制备以及在酶传感器中的应用
    4.1 前言
    4.2 实验仪器和试剂
        4.2.1 实验仪器
        4.2.2 实验试剂
    4.3 材料和电极的制备
        4.3.1 FeMoS-C材料的制备
        4.3.2 Nafion/Hb/FeS@MoS_2-C/CILE电极的制备
    4.4 实验结果
        4.4.1 SEM表征
        4.4.2 光谱表征
        4.4.3 紫外与红外分析
        4.4.4 血红蛋白的直接电化学分析
        4.4.5 扫速及传递系数
        4.4.6 电极在pH中的电化学探究
        4.4.7 修饰电极对不同底物的催化还原
        4.4.8 重现性与稳定性
        4.4.9 实际样品的检测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缩写符号说明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题录

(4)纳米酶催化—表面增强拉曼散射光谱法检测葡萄糖、克仑特罗和三磷酸腺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纳米酶催化研究进展
        1.1.1 纳米酶的制备技术
        1.1.1.1 纳米贵金属
        1.1.1.2 碳点
        1.1.1.3 共价有机框架
        1.1.2 纳米酶催化的分子光谱分析应用
        1.1.2.1 纳米酶催化光度分析
        1.1.2.2 纳米酶催化荧光分析
        1.1.2.3 纳米酶催化RRS分析
        1.1.2.4 纳米酶催化耦合生物酶催化分子光谱分析
    1.2 SERS光谱法研究进展
        1.2.1 SERS基底
        1.2.1.1 固相基底
        1.2.1.2 液相基底
        1.2.2 SERS分析应用
        1.2.2.1 SERS定性分析应用
        1.2.2.2 SERS定量分析应用
        1.2.2.2.1 基于一般化学反应的SERS定量分析
        1.2.2.2.2 基于适配体的SERS定量分析
        1.2.2.2.3 基于免疫反应的SERS定量分析
    1.3 葡萄糖、克仑特罗和三磷酸腺苷分析进展
        1.3.1 葡萄糖
        1.3.2 克仑特罗
        1.3.3 三磷酸腺苷
    1.4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1.4.1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4.2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意义
2 葡萄糖氧化酶耦合纳米银催化氧化四甲基联苯胺SERS光谱法检测葡萄糖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仪器
        2.2.2 试剂
        2.2.3 光波银(AgNP)的制备
        2.2.4 银纳米链(AgNC)的制备
        2.2.5 三角型纳米银溶胶(AgNT)的制备
        2.2.6 银纳米粒子(AgNP_1)的制备
        2.2.7 纳米金(AuNP)的制备
        2.2.8 实验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分析原理
        2.3.2 表面增强拉曼散射光谱
        2.3.2.1 不同分子探针的SERS光谱
        2.3.2.2 不同形貌纳米银基底的SERS光谱
        2.3.3 共振瑞利散射光谱
        2.3.4 吸收光谱
        2.3.5 荧光光谱
        2.3.6 扫描电镜及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2.3.7 分析条件优化
        2.3.8 工作曲线
        2.3.9 干扰试验
        2.3.10 分析应用
    2.4 结论
3 高催化活性掺N/Ag碳点制备及其免疫调控SERS光谱法检测克仑特罗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仪器
        3.2.2 试剂
        3.2.3 掺N及 Ag碳量子点(CD_(N/Ag))的制备
        3.2.4 CD_0、CD_N、CD_(N/Au)、CDS及 CD_(N/S)的制备
        3.2.5 掺Ag碳量子点(CD_(Ag))的制备
        3.2.6 黄色纳米银溶胶的制备(AgNP)
        3.2.7 金纳米粒子的制备(AuNP)
        3.2.8 实验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分析原理
        3.3.2 表面增强拉曼散射光谱
        3.3.3 共振瑞利散射光谱
        3.3.4 吸收光谱
        3.3.5 纳米溶胶的稳定性
        3.3.6 扫描电镜及能谱分析
        3.3.7 粒度分析
        3.3.8 表面电荷分析
        3.3.9 碳点催化和抗体抑制作用
        3.3.10 分析条件优化
        3.3.11 工作曲线
        3.3.12 干扰试验
        3.3.13 分析应用
    3.4 结论
4 适配体调控掺金共价有机框架催化活性-SERS/RRS双模法检测三磷酸腺苷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仪器
        4.2.2 试剂
        4.2.3 共价有机框架(COFs)的制备
        4.2.4 掺Au共价有机框架(AuCOFs)的制备
        4.2.5 掺Ag共价有机框架(AgCOFs)的制备
        4.2.6 实验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分析原理
        4.3.2 表面增强拉曼散射光谱
        4.3.3 共振瑞利散射光谱
        4.3.4 吸收光谱
        4.3.5 荧光光谱
        4.3.6 红外光谱(FTIR)及X射线粉末衍射(XRD)
        4.3.7 透射电镜(TEM)及能谱(EDS)
        4.3.8 COFs催化和适配体抑制作用
        4.3.9 分析条件优化
        4.3.10 工作曲线
        4.3.11 干扰试验
        4.3.12 样品分析
    4.4 结论
5 全文总结及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5)DTPA衍生物-Eu配合物在分析与检测食品添加剂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我国食品安全现状
    1.2 食品问题研究现状
        1.2.1 食品问题的种类及危害
        1.2.1.1 微生物污染及危害
        1.2.1.2 农药残留及危害
        1.2.1.3 兽药残留及危害
        1.2.1.4 食品添加剂滥用及危害
        1.2.2 食品问题分析与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1.2.2.1 样品预处理分析技术
        1.2.2.2 光谱分析技术
        1.2.2.3 色谱分析技术
        1.2.2.4 电化学分析技术
    1.3 荧光光谱技术的应用
    1.4 稀土金属配合物的应用
    1.5 碱基及碱基化合物的应用
    1.6 本文选题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1.6.1 本文选题意义
        1.6.2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Eu~Ⅲ-dtpa-bis(melamine)配合物作为荧光探针检测三聚氰胺(Mel)的研究
    2.1 研究介绍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
        2.2.2 实验仪器
        2.2.3 Dtpa-bis(melamine)的合成
        2.2.3.1 二乙三胺五乙酸二酐(dtpaa)的合成
        2.2.3.2 Dtpa-bis(melamine)的合成
        2.2.4 Eu~Ⅲ-dtpa-bis(melamine)配合物及各种分析物溶液的制备
        2.2.4.1 Eu~Ⅲ-dtpa-bis(melamine)配合物溶液的制备
        2.2.4.2 三聚氰胺及其类似物溶液的制备
        2.2.5 Melamine、dtpa和dtpa-bis(melamine)的红外光谱分析
        2.2.6 Eu~Ⅲ-dtpa-bis(melamine)配合物检测三聚氰胺的紫外光谱分析
        2.2.7 Eu~Ⅲ-dtpa-bis(melamine)配合物检测三聚氰胺的荧光光谱分析
        2.2.8 实际样品分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Melamine、dtpa和dtpa-bis(melamine)的红外光谱
        2.3.2 Eu~Ⅲ-dtpa-bis(melamine)配合物溶液的紫外光谱
        2.3.3 Eu~Ⅲ-dtpa-bis(melamine)配合物溶液的荧光光谱
        2.3.3.1 三聚氰胺及其类似物存在下Eu~Ⅲ-dtpa-bis(melamine)的荧光光谱
        2.3.3.2 三聚氰胺类似物对Eu~Ⅲ-dtpa-bis(melamine)检测三聚氰胺(Mel)的影响
        2.3.3.3 三聚氰胺(Mel)浓度对Eu~Ⅲ-dtpa-bis(melamine)荧光光谱的影响
        2.3.4 Eu~Ⅲ-dtpa-bis(melamine)作为荧光探针检测三聚氰胺的反应机制
        2.3.5 牛奶制品中三聚氰胺的检测
    2.4 第二章小结
第3章 Eu~Ⅲ-dtpa-bis(3,5-dichloroaniline)配合物作为荧光探针检测“瘦肉精”克仑特罗(Clb)的研究
    3.1 研究介绍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
        3.2.2 实验仪器
        3.2.3 Dtpa-bis(3,5-dichloroaniline)的合成
        3.2.3.1 二乙三胺五乙酸二酐(dtpaa)的合成
        3.2.3.2 Dtpa-bis(3,5-dichloroaniline)的合成
        3.2.4 Eu~Ⅲ-dtpa-bis(DCA)配合物和各种分析物溶液的制备
        3.2.4.1 Eu~Ⅲ-dtpa-bis(DCA)配合物溶液的制备
        3.2.4.2 克仑特罗及其共存物溶液的制备
        3.2.5 3,5-二氯苯胺(DCA)、dtpa和dtpa-bis(DCA)的红外光谱分析
        3.2.6 Eu~Ⅲ-dtpa-bis(DCA)配合物检测克仑特罗的紫外光谱分析
        3.2.7 Eu~Ⅲ-dtpa-bis(DCA)配合物检测克仑特罗的荧光光谱分析
        3.2.8 实际样品分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3,5-二氯苯胺(DCA)、dtpa和dtpa-bis(DCA)的红外光谱
        3.3.2 Eu~Ⅲ-dtpa-bis(DCA)配合物溶液的紫外光谱
        3.3.3 Eu~Ⅲ-dtpa-bis(DCA)配合物溶液的荧光光谱
        3.3.3.1 克仑特罗及其共存物存在下Eu~Ⅲ-dtpa-bis(DCA)的荧光光谱
        3.3.3.2 克仑特罗共存物对Eu~Ⅲ-dtpa-bis(DCA)检测克仑特罗(Clb)的影响
        3.3.3.3 克仑特罗(Clb)浓度对Eu~Ⅲ-dtpa-bis(DCA)荧光光谱的影响
        3.3.4 Eu~Ⅲ-dtpa-bis(DCA)作为荧光探针检测克仑特罗的反应机制
        3.3.5 尿样中克仑特罗的检测
    3.4 第三章小结
第4章 Eu~Ⅲ-dtpa-bis(cytosine)配合物作为荧光探针检测碱性橙(BO)的研究
    4.1 研究介绍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试剂
        4.2.2 实验仪器
        4.2.3 Dtpa-bis(cytosine)的合成
        4.2.3.1 二乙三胺五乙酸二酐(dtpaa)的合成
        4.2.3.2 Dtpa-bis(cytosine)的合成
        4.2.4 Eu~Ⅲ-dtpa-bis(cytosine)配合物和各种分析物溶液的制备
        4.2.4.1 Eu~Ⅲ-dtpa-bis(cytosine)配合物溶液的制备
        4.2.4.2 碱性橙及其共存物溶液的制备
        4.2.5 Cytosine、dtpa和dtpa-bis(cytosine)的红外光谱分析
        4.2.6 Eu~Ⅲ-dtpa-bis(cytosine)配合物检测碱性橙的紫外光谱分析
        4.2.7 Eu~Ⅲ-dtpa-bis(cytosine)配合物检测碱性橙的荧光光谱分析
        4.2.8 实际样品分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Cytosine、dtpa和dtpa-bis(cytosine)的红外光谱
        4.3.2 Eu~Ⅲ-dtpa-bis(cytosine)配合物溶液的紫外光谱
        4.3.3 Eu~Ⅲ-dtpa-bis(cytosine)配合物溶液的荧光光谱
        4.3.3.1 碱性橙(BO)及其共存物存在下Eu~Ⅲ-dtpa-bis(cytosine)的荧光光谱
        4.3.3.2 碱性橙共存物对Eu~Ⅲ-dtpa-bis(cytosine)检测碱性橙(BO)的影响
        4.3.3.3 碱性橙(BO)浓度对Eu~Ⅲ-dtpa-bis(cytosine)荧光光谱的影响
        4.3.4 Eu~Ⅲ-dtpa-bis(cytosine)作为荧光探针检测碱性橙的反应机制
        4.3.5 实际样品中碱性橙的检测
    4.4 第四章小结
第5章 Eu~Ⅲ-dtpa-bis(adenine)配合物作为荧光探针检测磺胺二甲嘧啶(SMZ)的研究
    5.1 研究介绍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试剂
        5.2.2 实验仪器
        5.2.3 Dtpa-bis(adenine)的合成
        5.2.3.1 二乙三胺五乙酸二酐(dtpaa)的合成
        5.2.3.2 Dtpa-bis(adenine)的合成
        5.2.4 Eu~Ⅲ-dtpa-bis(adenine)配合物和各种分析物溶液的制备
        5.2.4.1 Eu~Ⅲ-dtpa-bis(adenine)配合物溶液的制备
        5.2.4.2 磺胺二甲嘧啶及其共存物溶液的制备
        5.2.5 Adenine、dtpa和dtpa-bis(adenine)的红外光谱分析
        5.2.6 Eu~Ⅲ-dtpa-bis(adenine)配合物检测磺胺二甲嘧啶的紫外光谱分析
        5.2.7 Eu~Ⅲ-dtpa-bis(adenine)配合物检测磺胺二甲嘧啶的荧光光谱分析
        5.2.8 实际样品分析
    5.3 结果与讨论
        5.3.1 Adenine、dtpa和dtpa-bis(adenine)的红外光谱
        5.3.2 Eu~Ⅲ-dtpa-bis(adenine)配合物溶液的紫外光谱
        5.3.3 Eu~Ⅲ-dtpa-bis(adenine)配合物溶液的荧光光谱
        5.3.3.1 磺胺二甲嘧啶及其共存物存在下Eu~Ⅲ-dtpa-bis(adenine)的荧光光谱
        5.3.3.2 磺胺二甲嘧啶共存物对Eu~Ⅲ-dtpa-bis(adenine)检测磺胺二甲嘧啶(SMZ)的影响
        5.3.3.3 磺胺二甲嘧啶(SMZ)浓度对Eu~Ⅲ-dtpa-bis(adenine)荧光光谱的影响
        5.3.4 Eu~Ⅲ-dtpa-bis(adenine)作为荧光探针检测磺胺二甲嘧啶的反应机制
        5.3.5 蜂蜜中磺胺二甲嘧啶的检测
    5.4 第五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6)光谱及分子对接技术研究小分子药物与DNA、蛋白的相互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小分子药物与DNA的相互作用
        1.1.1 DNA的概述
        1.1.2 小分子药物与DNA作用的结合模式
        1.1.3 小分子药物与DNA相互作用的研究方法
    1.2 小分子药物与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
        1.2.1 血清白蛋白的概述
        1.2.2 小分子药物与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研究方法
    1.3 本论文研究的内容与意义
第2章 隐丹参酮与人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仪器与试剂
        2.2.2 实验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猝灭机理
        2.3.2 结合常数和结合位点数
        2.3.3 结合作用力
        2.3.4 结合位点
        2.3.5 同步荧光光谱法
        2.3.6 圆二色光谱法
        2.3.7 金属离子影响
        2.3.8 结合距离
    2.4 小结
第3章 昔萘酸沙美特罗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仪器与试剂
        3.2.2 实验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紫外吸收光谱法
        3.3.2 猝灭机理
        3.3.3 结合常数及结合位点数
        3.3.4 结合作用力
        3.3.5 结合位点
        3.3.6 同步荧光光谱法
        3.3.7 红外光谱法
        3.3.8 圆二色光谱法
        3.3.9 金属离子影响
        3.3.10 分子对接法
        3.3.11 结合距离
    3.4 小结
第4章 氢溴酸右美沙芬与DNA的相互作用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仪器与试剂
        4.2.2 实验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猝灭机理
        4.3.2 结合常数和结合位点数
        4.3.3 结合作用力
        4.3.4 结合距离
        4.3.5 红外光谱法
        4.3.6 紫外吸收光谱法
        4.3.7 圆二色光谱法
        4.3.8 离子强度影响
        4.3.9 粘度实验
        4.3.10 熔解温度实验
        4.3.11 与单链DNA的作用
        4.3.12 电化学法
        4.3.13 分子对接法
    4.4 小结
第5章 以吖啶橙为探针研究硫酸新霉素和硫酸巴龙霉素与DNA的相互作用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仪器与试剂
        5.2.2 实验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AO浓度的选择
        5.3.2 猝灭机理
        5.3.3 结合常数及结合位点数
        5.3.4 结合作用力
        5.3.5 红外光谱法
        5.3.6 离子强度影响
        5.3.7 圆二色光谱法
        5.3.8 粘度法
        5.3.9 熔解温度实验
        5.3.10 与单链DNA的作用
        5.3.11 分子对接法
    5.4 小结
第6章 以溴化乙锭为探针研究小诺霉素和妥布霉素与DNA的相互作用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2.1 仪器与试剂
        6.2.2 实验方法
    6.3 结果与讨论
        6.3.1 EB浓度的选择
        6.3.2 猝灭机理
        6.3.3 结合常数和结合位点数
        6.3.4 结合作用力
        6.3.5 红外光谱法
        6.3.6 离子强度的影响
        6.3.7 圆二色光谱法
        6.3.8 粘度法
        6.3.9 熔解温度实验
        6.3.10 与单链DNA作用
        6.3.11 分子对接法
    6.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7)蛋白质对测定动物源性食品中农兽药残留的影响及其消除(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动物性食品安全现状
    1.2 农兽药残留的检测方法
    1.3 样品前处理方法概述
    1.4 本文研究内容及意义
        1.4.1 研究意义
        1.4.2 研究内容
2 蛋白质对测定氨基甲酸酯类药物的影响研究及应用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材料与标准溶液
        2.2.2 最佳液相色谱方法条件
        2.2.3 样品的提取与净化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样品中基质对萃取效率的影响
        2.3.2 实际样品中蛋白质与氨基甲酸酯类药物的研究实验
        2.3.3 溶剂体系的选择
        2.3.4 不同体积的乙腈水溶液对萃取四种氨基甲酸酯类药物的影响
        2.3.5 净化剂
        2.3.6 实验方法的线性关系和检出限
        2.3.7 实验方法的精密度和加标回收率
    2.4 小结
3 甲醇盐酸水溶液快速提取-HPLC检测肉及血清中的盐酸克伦特罗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材料与标准溶液
        3.2.2 仪器与装置
        3.2.3 最佳液相色谱条件
        3.2.4 盐酸克伦特罗与实际肉样的结合率测定实验
        3.2.5 样品前处理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盐酸克伦特罗与实际样品结合率研究实验
        3.3.2 蛋白质、脂肪等基质对提取盐酸克伦特罗的影响
        3.3.3 提取试剂的选择
        3.3.4 不同浓度盐酸提取液对提取盐酸克伦特罗的影响
        3.3.5 瑞利散射光谱法研究不同浓度甲醇对蛋白质的影响
        3.3.6 甲醇水溶液对实际样品提取盐酸克伦特罗的影响
        3.3.7 净化剂
        3.3.8 标准曲线、检出限及色谱行为
        3.3.9 方法的加标回收试验
    3.4 小结
4 乙腈-磷酸氢二钾-水双水相萃取-GC-MS检测水产品中的丁香酚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材料与试剂
        4.2.2 最优液相色谱条件
        4.2.3 样品前处理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平衡透析法研究丁香酚与BSA的结合作用
        4.3.2 实际水产品样品与丁香酚结合率的研究
        4.3.3 丁香酚质谱定性
        4.3.4 乙腈水溶液对双水相萃取丁香酚的影响
        4.3.5 基质对丁香酚萃取率影响
        4.3.6 方法的检出限、精密度与加标回收率
    4.4 结论
5 水产品中吡喹酮药物的存在形态研究与分析应用
    5.1 前言
    5.2 实验部分
        5.2.1 材料与标准溶液
        5.2.2 最佳液相色谱条件
        5.2.3 样品前处理方法
    5.3 结果讨论
        5.3.1 吡喹酮药物与FSA研究实验
        5.3.1.1 吡喹酮药物对FSA的猝灭方式
        5.3.1.2 吡喹酮药物与FSA的平衡常数K0及结合点位数n
        5.3.1.3 吡喹酮药物与FSA的离解常数KD与结合常数KB
        5.3.2 实际鱼肉和虾肉样品与吡喹酮药物结合率测定实验
        5.3.3 萃取溶剂优化
        5.3.4 乙腈萃取体系对萃取吡喹酮药物的影响
        5.3.5 方法的线性关系及检出限实验
        5.3.6 方法的精密度和加标回收率实验
    5.4 结论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8)药物与蛋白、DNA相互作用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药物与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
        1.1.1 蛋白质简介
        1.1.2 血清白蛋白与药物作用的研究方法
    1.2 药物与 DNA 的相互作用
        1.2.1 DNA
        1.2.2 药物与 DNA 结合模式
        1.2.3 药物与 DNA 相互作用的研究方法
    1.3 本论文的研究主要内容与意义
第2章 水飞蓟素与牛血清白蛋白和溶菌酶相互作用的研究
    2.1 实验部分
        2.1.1 仪器与试剂
        2.1.2 实验方法
    2.2 结果与讨论
        2.2.1 结合性质
        2.2.2 结合常数和结合位点数
        2.2.3 结合作用力
        2.2.4 离子强度的影响
        2.2.5 同步荧光光谱法
        2.2.6 结合距离
第3章 盐酸克伦特罗与牛血清白蛋白和溶菌酶的相互作用的光谱法研究
    3.1 实验部分
        3.1.1 仪器与试剂
        3.1.2 实验方法
    3.2 结果与讨论
        3.2.1 结合性质
        3.2.2 结合常数和结合位点
        3.2.3 结合作用力
        3.2.4 离子强度的影响
        3.2.5 同步荧光光谱法
        3.2.6 结合距离
第4章 THPP 与牛血清白蛋白和溶菌酶相互作用的研究
    4.1 实验部分
        4.1.1 仪器与试剂
        4.1.2 实验方法
    4.2 结果与讨论
        4.2.1 猝灭机理
        4.2.2 结合常数和结合位点
        4.2.3 结合作用力
        4.2.4 共存金属离子
        4.2.5 同步荧光光谱法
        4.2.6 结合距离
第5章 沙丁胺醇与 DNA 相互作用的研究
    5.1 实验部分
        5.1.1 仪器与试剂
        5.1.2 实验方法
    5.2 结果与讨论
        5.2.1 沙丁胺醇与 DNA 的结合性质
        5.2.2 UV–vis 光谱法
        4.2.3 DNA 熔解温度实验
        4.2.4 离子强度影响
        5.2.5 粘度实验
        5.2.7 单链和双链 DNA 对沙丁胺醇荧光的影响
        5.2.8 热力学参数和结合力
        5.2.9 结合距离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9)三种染料与丝素肽、葡萄糖相互作用的光谱及零流电位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蛋白质的分类与结构
        1.1.1 丝素蛋白
    1.2 糖类的分类与结构
        1.2.1 葡萄糖
    1.3 生物分子(蛋白质、葡萄糖)与小分子相互作用的研究方法
        1.3.1 光谱分析法
        1.3.2 电化学分析法
        1.3.3 其他分析法
    1.4 生物分子(蛋白质、葡萄糖)与小分子相互作用的研究内容
        1.4.1 葡萄糖分析内容
        1.4.2 蛋白质研究内容
    1.5 立题背景和意义
    1.6 论文立题依据和研究内容
    1.7 参考文献
第二章 胭脂红的荧光光谱间接测定葡萄糖浓度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仪器与试剂
        2.2.2 实验方法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2.3.1 葡萄糖存在和不存在下的胭脂红荧光光谱特征
        2.3.2 葡萄糖浓度的确定
        2.3.3 实际样品的测定
    2.4 结论
    2.5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活性艳橙 K-7R 与丝素肽相互作用的光谱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仪器与试剂
        3.2.2 实验方法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1 实验条件优化
        3.3.2 活性艳橙 K-7R 对丝素肽荧光的猝灭作用及机理
        3.3.3 结合常数和结合位点数
        3.3.4 结合距离的计算
        3.3.5 紫外吸收光谱图
        3.3.6 同步荧光光谱研究活性艳橙 K-7R 对丝素肽构像的影响
        3.3.7 活性艳橙 K-7R 与丝素肽相互作用的共振瑞利散射谱图
        3.3.8 表面活性剂对 RK-7R 结合丝素肽的影响
        3.3.9 氧化剂对结合体系的影响
        3.3.10 金属离子对结合体系的影响
        3.3.11 离子液体对结合体系的影响
        3.3.12 纺织浆料对结合体系的影响
    3.4 结论
    3.5 参考文献
第四章 零流电位法研究聚活性艳橙 K-7R 膜对 pH 响应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仪器与试剂
        4.2.2 电极的制备
        4.2.3 实验方法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4.3.1 聚活性艳橙 K-7R/铅笔芯电极(PK7R/RP)条件的优化
        4.3.2 聚活性艳橙 K-7R 膜的 pH 响应
        4.3.3 不同缓冲溶液不同 pH 值的测定
    4.4 结论
    4.5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活性深蓝 M-2GE 与丝素肽相互作用的光谱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仪器与试剂
        5.2.2 实验方法
    5.3 实验结果与讨论
        5.3.1 实验条件优化
        5.3.2 活性深蓝 M-2GE 对丝素肽荧光的猝灭作用及机理
        5.3.3 结合常数和结合位点数
        5.3.4 结合距离的计算
        5.3.5 紫外吸收光谱图
        5.3.6 同步荧光光谱研究活性深蓝 M-2GE 对丝素肽构像的影响
        5.3.7 表面活性剂对 RDBMG 结合丝素肽的影响
        5.3.8 常用氧化剂对结合体系的影响
        5.3.9 金属离子对结合体系的影响
        5.3.10 离子液体对结合体系的影响
        5.3.11 纺织浆料对结合体系的影响
        5.3.12 氨基酸对结合体系的影响
    5.4 结论
    5.5 参考文献
第六章 零流电位法研究丝素肽与染料活性深蓝 M-2GE 作用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2.1 主要仪器与试剂
        6.2.2 丝素肽/铅笔芯电极(SP/PR)的制备
        6.2.3 实验方法
    6.3 实验结果与讨论
        6.3.1 丝素肽附着在铅笔芯电极(PR)上的时间优化
        6.3.2 丝素肽与染料活性深蓝 M-2GE 相互作用
        6.3.3 活性深蓝 M-2GE 与丝素肽相互作用动力学研究
    6.4 结论
    6.5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致谢

(10)动物源性食品中残留的瘦肉精与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瘦肉精概述
        1.1.1 瘦肉精副作用
        1.1.2 瘦肉精危害
        1.1.3 研究瘦肉精与蛋白质作用的意义
    1.2 蛋白质简介
    1.3 从分子水平探索小分子与蛋白质的作用
    1.4 小分子与蛋白质作用的研究概况
        1.4.1 基本研究方法
        1.4.2 主要研究内容
        1.4.3 热点研究对象
    1.5 化学计量学在小分子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研究中的应用
    1.6 选题依据
    1.7 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1.8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盐酸克伦特罗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研究
    2.1 引言
    2.2 方法原理
        2.2.1 渐进因子分析(EFA)
        2.2.2 多元曲线分辨-交替最小二乘法(MCR-ALS)
    2.3 实验部分
        2.3.1 试剂与仪器
        2.3.2 实验过程
    2.4 结果与讨论
        2.4.1 盐酸克伦特罗对BSA内源荧光和紫外吸收光潜的影响
        2.4.2 扩展矩阵与MCR-ALS的应用
        2.4.3 结合常数和结合位点数的确定
        2.4.4 CLEN与BSA之间的能量转移及结合距离
        2.4.5 CLEN与BSA相互作用的紫外光谱图
        2.4.6 盐酸克伦特罗对BSA构象的影响
        2.4.7 探针实验确认CLEN在BSA上的结合位点
    2.5 结论
    2.6 参考文献
第三章 莱克多巴胺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试剂与仪器
        3.2.2 实验过程
        3.2.3 化学计量学方法的理论背景
    3.3 结果和讨论
        3.3.1 荧光猝灭原理
        3.3.2 结合常数和结合位点数
        3.3.3 作用力类型的判断
        3.3.4 莱克多巴胺与人血清白蛋白的作用性质
        3.3.5 莱克多巴胺对牛血清白蛋白构象的影响
        3.3.6 莱克多巴胺与血清白蛋白作用过程研究
        3.3.7 MCR-ALS解析重叠光谱图
        3.3.8 确认体系的表观结合常数
        3.3.9 探针实验确认RAC在BSA上的结合位点
    3.4 结论
    3.5 参考文献
第四章 两种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仪器
        4.2.2 试剂
        4.2.3 实验过程
        4.2.4 化学计量学方法(PARAFAC)
    4.3 结果与讨论
        4.3.1 RAC与CLEN单独与BSA作用
        4.3.2 多元配体与BSA作用:三元络合物
        4.3.3 PARAFAC解析三维荧光光谱
    4.4 结论
    4.5 参考文献
第五章 伏安法结合光谱法研究左旋多巴与BSA的相互作用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试剂与仪器
        5.2.2 实验过程
        5.2.3 化学计量学方法MCR-ALS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左旋多巴与多巴胺和BSA作用的荧光猝灭过程判断
        5.3.2 左旋多巴的电化学行为
        5.3.3 线性扫描伏安和荧光法研究左旋多巴与BSA的作用
        5.3.4 MCR-ALS解析结果分析
    5.4 结论
    5.5 参考文献
第六章 表面活性剂存在下沙丁胺醇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2.1 仪器和试剂
        6.2.2 实验过程
    6.3 结果与讨论
        6.3.1 研究SAL-BSA二元体系
        6.3.2 MCR-ALS解析二元体系的作用过程
        6.3.3 研究SAL,SDS和CTAB三种配体结合在BSA的结合位点
        6.3.4 研究表面活性剂-SAL-BSA三元体系
    6.5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荧光光谱法研究克仑特罗与蛋白质的结合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木犀草素与人免疫球蛋白G的作用机制研究[J]. 李波,秦小茹,AJAB Khan,苗兰兰,孙体健,乔华. 化学研究与应用, 2021(11)
  • [2]激光诱导石墨烯传感电极制备及其动物源农产品安全电分析研究[D]. 朱益福.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2021(12)
  • [3]基于碳基复合材料在电化学传感器的研究[D]. 程辉. 青岛科技大学, 2021
  • [4]纳米酶催化—表面增强拉曼散射光谱法检测葡萄糖、克仑特罗和三磷酸腺苷[D]. 姚东梅. 广西师范大学, 2020(12)
  • [5]DTPA衍生物-Eu配合物在分析与检测食品添加剂中的应用[D]. 姜晓庆. 辽宁大学, 2019(05)
  • [6]光谱及分子对接技术研究小分子药物与DNA、蛋白的相互作用[D]. 周慧凤. 长春师范大学, 2017(01)
  • [7]蛋白质对测定动物源性食品中农兽药残留的影响及其消除[D]. 李娜. 烟台大学, 2016(03)
  • [8]药物与蛋白、DNA相互作用机制的研究[D]. 庞博. 长春师范大学, 2013(12)
  • [9]三种染料与丝素肽、葡萄糖相互作用的光谱及零流电位法研究[D]. 杨家彪. 西安工程大学, 2012(12)
  • [10]动物源性食品中残留的瘦肉精与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规律[D]. 张秋兰. 南昌大学, 2011(07)

标签:;  ;  ;  ;  ;  

荧光光谱法研究瘦肉精与蛋白质的结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