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金属加工实践向现代工程培训转变的探索

传统金属加工实践向现代工程培训转变的探索

一、由传统金工实习向现代工程训练转变的探索(论文文献综述)

刘春城,刘杨,袁恒光[1](2021)在《工程训练教学中存在的矛盾分析及解决措施》文中认为文章指出了目前工程训练教学中存在的几个矛盾问题,分析了引起这些矛盾的主要原因,指出了这些矛盾对工程训练教学质量和教学目标培养造成的不利影响,并对如何解决这些矛盾分别提出了建议。目的是为了引起相关管理部门和相关人员的重视,以便根据各自学校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解决或减少这些矛盾,保证或提高工程训练教学质量。

赵作福,陈翔,何为,王俊生[2](2021)在《基于金工实习课前预习模块的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国家对应用型人才需求的不断增长,对工科院校加强专业内涵建设,着力打造专业办学特色显得尤为重要。引入线上预习与线下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可有效解决学生实操安全隐患和提高学生掌握操作技能效果的实际问题。本文针对辽宁工业大学工程训练中心金工实习的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对学生在金工实习开课前增加课前预习模块进行了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建设与规划。在搭建具体构架的前提下,增加课前预习课程和评价标准,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

刘痒痒[3](2021)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民族高校工程训练实践教学改革探究 ——以西北民族大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为例》文中指出我国是工程教育大国,随着产业迅速发展与经济全球一体化的趋势,大量不同专业的工程技术人才资格要求得到国际互认,这就需要我国构建工程教育质量监控体系以及工程教育与企业界的联系机制,以此推进我国工程教育的改革,进一步提高工程教育质量,增强工程教育人才培养对产业发展的适应性,促进我国工程教育的国际互认,因此我国开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势在必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包含了化工制药类、材料类、机械类等一系列工科专业,其中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作为化工类的重要分支,对其进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十分必要。各专业在工程教育认证环节中,实践教学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工程训练是工科专业实践教学的基础,这就要求高等院校必须对工程训练实践教学进行改革。民族高校工程训练实践教学要充分利用这一新形势,从而使工程教育改革对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改革与发展产生持久而积极的推动作用。论文采用文献研究法,综述了国内外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和工程训练情况,对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程训练、实践教学进行了详细阐述,阐明了民族高校工程训练实践教学对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培养工程人才的重要性。另外,通过实地走访及对问卷调查反馈数据进行系统整理与分析的基础上,对比了西北民族大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工程训练实践教学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之间的差距,总结了现阶段西北民族大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工程训练实践教学中师资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组织、教学质量、教学设备等六个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对工程人才的要求,有针对性的对民族院校工程训练实践教学提出了相应的改革策略。论文主要包括六部分:第一部分绪论综述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研究背景、意义及国内外研究概况,并提出了研究方案;第二部分对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程训练实践教学相关理论进行了概述;第三部分对西北民族大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工程训练实践教学师资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组织、教学质量、教学设备进行了问卷调查设计;第四部分围绕问卷所涉及问题,对现阶段西北民族大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工程训练实践教学进行了总结与分析;第五部分针对西北民族大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在工程训练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改革策略;第六部分对论文整体研究进行了总结,并分析了研究存在的不足。

李肖婧[4](2019)在《工程体验教育模式研究》文中认为伴随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创新产业的出现,工程活动的复杂性、规模性和不确定性均处于前所未有的状态,作为工程师培养核心环节之一的“工程体验”的重要性与日俱增。“工程体验”的本质在于通过个体与客观工程环境的互动促进个体的反思,加强个体对工程专业实践的认知,形成工程专业实践所必需的技能和态度。美国等部分发达国家本科工程教育界已率先做出改革以增强“工程体验”的地位。相较而言,我国本科工程教育尚未形成该项意识,现行的工程实践教育体系一味重视对显性的理论知识的检验和初步应用,却弱化对隐性的专业实践技能与态度的培养,现状亟待改变。基于此,探讨“本科工程教育应如何开展‘工程体验’以培养符合21世纪工程发展需求的未来工程师”成为亟需学科探讨和解决的复杂问题。然而,现有研究尚未对该问题给予系统性考量,亦未深入应用有效理论以指导本科工程教育中工程体验的开展。针对上述现实问题与理论诉求,本研究以“如何构建并运行工程体验教育模式(简称体验模式),从而强化本科工程教育中工程体验的地位与实施效果,进而培养出符合21世纪工程发展所需的未来工程师?”为核心研究问题,并由此展开4个环环相扣的子研究:(1)工程体验教育模式的构成要素识别;(2)工程体验教育模式的构成维度识别;(3)工程体验教育模式的整体构建;(4)我国情境下工程体验教育模式的运行对策。基于以上问题,本研究以隐性知识观、体验式学习观为理论指导,以教育模式构建方法、工程教育的系统研究方式为方法指导,通过充分的文献阅读、案例分析、专家访谈、同行专家研讨,结合问卷调查等方法,借助因子分析、回归分析等数据分析手段,开展理论探讨和实证检验,形成如下四项结论:(1)全面解析21世纪工程背景下“工程体验”的概念内涵,提出“工程体验”的本质,并指出本科工程教育中工程体验的范围界定标准为:是否涉及亲身经历、是否涉及理论知识应用或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是否帮助学生认识工程专业实践,在此基础上提出“工程体验”的广义范畴和核心范畴。21世纪工程背景下本科工程教育中工程体验的开展趋势是:一方面朝着系统性组织各类工程体验活动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聚焦于工程体验活动本身的完整性、综合性、创新性和多样性,重视那些属于工程体验核心范畴的体验活动。(2)以隐性知识观、体验式学习观为理论指导,以教育模式构建方法、工程教育的系统研究方式为方法指导,提出工程体验教育模式的分析框架,包括三大子系统(目标子系统、过程子系统、支撑子系统)、六项维度(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学习评价、师资队伍、支撑环境)、三组关系(模式构成维度间结构关系、体验模式与整体工程教育间的相互联系、教育系统与外部环境的互动关系)。(3)通过文献识别、案例补充、同行专家研讨、实证检验,最终提出工程体验教育模式所包含的36个构成要素,以构成要素特征命名体验模式的六大构成维度——聚焦工程技能和态度的培养目标、综合集成的课程体系、学生主导的教学方法、多元严谨的学习评价、经验导向的师资队伍、全面协同的支撑环境,并验证通过六大构成维度与工程体验成效间的正相关关系。(4)综合体验模式的构成要素、构成维度以及结构关系,构建形成完整的体验模式,并运用隐性知识观和体验式学习观,深入本科工程教育的具体情境,探析工程体验教育模式的内在特征:中介性、交互性、协同性。本研究旨在通过工程体验教育模式构建以指导我国本科工程实践教育改革与优化,具体理论贡献包括:(1)以隐性知识观、体验式学习观为理论视角,以教育模式构建方法、工程教育的系统研究方式为指导方法,提出工程体验教育模式的分析框架;(2)基于文献、案例和实证检验,识别体验模式的构成要素与构成维度;(3)构建完整的工程体验教育模式并深入挖掘体验模式的内在特征。除上述理论贡献外,本研究进一步联系实际,深入我国本科工程教育发展的特殊情境,面向政府、产业、社会机构、工科院校等工程教育改革的参与主体,从(1)知行结合,强化工程体验作用;(2)顶层设计,重塑工程体验课程;(3)多管齐下,提升学生主体地位;(4)合理评聘,优化师资队伍质量;(5)内外联动,规范校企合作过程;(6)全面整合,打造教学创新环境等六方面提出了确保体验模式运行的对策建议。

孙长山,刘丽娟,冯小东,陈龙,马晓欣[5](2018)在《深化金工实习教学改革 提高实习教学效能》文中研究指明为了提高工程训练的教学质量,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对传统的金工实习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进行了深化改革。金工实习的教学改革,激发了学生的实习热情,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使工程训练成为培养高素质工科人才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

陆兴发[6](2018)在《新工科视域下大学生综合创新能力提升的教学设计探讨》文中研究指明大业欲成,人才为先.在新工业革命加速推进,新经济以其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要求新工科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宗旨,面向产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创新型、综合化、全周期工程科技创新能力的工程科技人才.本文着力探讨新工科视域下以工程训练为核心的大学生综合创新能力提升的教学策略,为提升大学生综合创新能力提供参考依据.

陆兴发[7](2018)在《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创新能力提升策略探索》文中研究说明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持续不断发展壮大的不竭动力源泉,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大业欲成,人才为先.为了加快促进和实现由中国制造转向中国智造,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培养和提升现代大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尤为重要和急迫.本文试图深刻阐释和剖析国内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过程,着力探讨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创新能力的提升策略,以期对国内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创新能力的提升提供参考.

王雪峰,蔡有杰,夏金海[8](2017)在《自主创新开放式工程训练教学模式研究》文中认为通过分析传统工程训练存在的问题,从提高大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创新能力角度出发,阐述了基于项目的自主互动开放式工程训练教学模式在现代工程训练中应用的必要性,就工程项目的设置、项目的实施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和探索.通过基于项目的工程训练试点和探索,使学生能够循序渐进地进入专业领域开展连续的探索性研究工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和创新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在实践中自主学习,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应用各科知识解决基本工程问题的能力.

韦相贵,曾江黎,刘浩宇,王帅帅,贾广攀[9](2016)在《工程训练认识上的误区及其澄清》文中研究说明工程训练中心近年来在国内快速发展,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对工程训练认识上的误区。误区源于对工程训练中心的不了解,并对工程训练中心的建设造成不利影响。对工程训练误区进行澄清,统一认识,可为地方院校在转型中的工程训练中心建设提供参考。

赵慧玲,孙帅,朱先勇,孙爱军[10](2014)在《应用型工程训练中心的建设与创新》文中研究指明以吉林大学工程训练中心的建设过程为参考,探讨产学研综合的应用型工程训练中心的建设和工程训练新模式的建立,提出通过以教学为主体、以生产为依托、以创新科研为动力,建设开放式的训练平台,改善传统的工程训练教学模式,实现分层次、有区别的培训模式,鼓励优秀学生的创新,提高大学生的工程素质和创新能力,实现师资的合理配置,发挥所长,全面提高工程训练中心人才培养水平,从而为国家培养综合素质高和动手能力强的工程技术人才。

二、由传统金工实习向现代工程训练转变的探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由传统金工实习向现代工程训练转变的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1)工程训练教学中存在的矛盾分析及解决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和实际能力达标相矛盾
二、工程训练课的重要性与对该课程的重视程度相矛盾
三、教学发展对教师的要求与现有师资队伍整体水平相矛盾
四、学生能力达标与教学学时及安排相矛盾
五、教学需要与场地、设备等资源配备相矛盾
六、教学设备功能与功能利用及开发相矛盾
七、教学内容及质量与教学安全相矛盾
八、结束语

(2)基于金工实习课前预习模块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金工实习教学体系发展现状
    (一)学生对实践教学前的认知效果较差
    (二)实践教学的内容缺少预习环节
    (三)实践教学课前安全教育体系不健全
二、添加预习模块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一)课前预习待训模块构架建设
    (二)课前预习待训模块内容建设
    (三)课前预习效果评价
三、结束语

(3)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民族高校工程训练实践教学改革探究 ——以西北民族大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4 研究方案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第2章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与工程训练概述
    2.1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概述
        2.1.1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定义
        2.1.2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基本理念
        2.1.3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标准
    2.2 工程训练概述
        2.2.1 工程训练的定义
        2.2.2 工程训练的目标
    2.3 实践教学概述
        2.3.1 实践教学的定义
        2.3.2 实践教学的地位
        2.3.3 实践教学的作用
第3章 西北民族大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工程训练实践教学调查分析
    3.1 调查目的
    3.2 调查方法
        3.2.1 问卷调查
        3.2.2 实地走访
    3.3 调查对象
    3.4 问卷调查与实地走访
        3.4.1 实地走访
        3.4.2 问卷设计
        3.4.3 问卷试测
第4章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西北民族大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工程训练实践教学现状
    4.1 师资队伍建设
        4.1.1 缺少双师型教师
        4.1.2 教师培训次数较少
        4.1.3 部分教师缺乏经验
        4.1.4 缺少校外行家专家
        4.1.5 教师教学种类过多
    4.2 教学内容
        4.2.1 教学内容较为传统
        4.2.2 各个工种之间的关联性不强
        4.2.3 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不强
        4.2.4 部分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差
        4.2.5 教学内容缺乏创新应用性
    4.3 教学方式
        4.3.1 教学方式较为传统
        4.3.2 忽视理论知识的重要性
        4.3.3 忽视知识传递方式的重要性
        4.3.4 教学方法单一
        4.3.5 忽视对学生多方面精神的培养
    4.4 教学组织
        4.4.1 实训教学形式单一
        4.4.2 教学组织形式单一
        4.4.3 学生分组情况不合理
        4.4.4 不同专业的学生分开授课
        4.4.5 实践教学时间安排太短
    4.5 教学质量
        4.5.1 考核形式过于简单
        4.5.2 组织相关比赛数量较少
        4.5.3 组织社会实践活动的频率较低
        4.5.4 学生的操作技能得不到定期检验
        4.5.5 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效果不明显
    4.6 教学设备
        4.6.1 教学设备数量较少
        4.6.2 实训室开放时间较短
        4.6.3 校内实践教学基地不能满足教学需要
        4.6.4 实训基地缺少足够的职业氛围
        4.6.5 实践教学环境一般
第5章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民族高校工程训练实践教学改革策略
    5.1 师资队伍建设
        5.1.1 培养双师型教师
        5.1.2 优化教师培训方式
        5.1.3 引进经验丰富的教师
        5.1.4 强化高端人才引进
        5.1.5 教师应术业有专攻
    5.2 改革教学内容
        5.2.1 教学内容与时俱进
        5.2.2 加强教学内容之间的关联性
        5.2.3 实践教学内容联系理论知识
        5.2.4 教学内容需较强的可操作性
        5.2.5 教学内容要体现创新应用性
    5.3 改进教学方式
        5.3.1 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
        5.3.2 教学方式理论联系实际
        5.3.3 重视知识传递方式的重要性
        5.3.4 结合不同的教学方式
        5.3.5 注重对学生多方面精神的培养
    5.4 优化教学组织
        5.4.1 增加实训教学的组织形式
        5.4.2 丰富教学组织形式
        5.4.3 合理对学生进行分组
        5.4.4 融合跨专业学生
        5.4.5 合理安排实践教学时间
    5.5 提升教学质量
        5.5.1 考核形式多样化
        5.5.2 举办实践教学相关的比赛
        5.5.3 增加社会实践活动的频率
        5.5.4 定期对学生的操作技能进行考核
        5.5.5 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5.6 完善教学设备
        5.6.1 合理配置实践教学设备
        5.6.2 合理安排实训室开放时间
        5.6.3 加强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
        5.6.4 营造足够的职业氛围
        5.6.5 改善实践教学环境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反思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1 教师问卷
附录2 学生问卷
研究成果
致谢

(4)工程体验教育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注释表
1 绪论
    1.1 现实背景
        1.1.1 21世纪工程发展和工程师培养的迫切需求
        1.1.2 国外本科工程教育改革的共同趋势
        1.1.3 我国本科工程实践教育改革与优化的内在驱动
    1.2 理论背景
    1.3 问题提出
        1.3.1 研究问题
        1.3.2 研究对象
    1.4 研究框架
        1.4.1 技术路线
        1.4.2 研究方法
        1.4.3 章节安排
    1.5 可能的创新
2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工程体验的概念内涵综述
        2.1.1 体验的概念与工程体验的本质
        2.1.2 工程师培养过程中工程体验的实施阶段
        2.1.3 本科工程教育中工程体验的范围界定
        2.1.4 21世纪本科工程教育中工程体验的开展趋势
        2.1.5 本节述评
    2.2 本科工程教育开展工程体验的研究现状综述
        2.2.1 基于CiteSpace的国内外研究概况可视化分析
        2.2.2 国内外相关文献的主要研究焦点
        2.2.3 国内外相关文献的主要理论视角
        2.2.4 现有研究的局限性
        2.2.5 本节述评
    2.3 工程体验教育模式构建的理论基础
        2.3.1 体验开展的内在驱动:隐性知识观
        2.3.2 体验的具体作用过程:体验式学习观
        2.3.3 工程教育的系统研究方式与教育模式构建方法
        2.3.4 本节述评
    2.4 本章小结
3 工程体验教育模式的初始构成要素识别
    3.1 工程体验教育模式的初始构成要素
        3.1.1 培养目标维度的初始构成要素
        3.1.2 课程体系维度的初始构成要素
        3.1.3 教学方法维度的初始构成要素
        3.1.4 学习评价维度的初始构成要素
        3.1.5 师资队伍维度的初始构成要素
        3.1.6 支撑环境维度的初始构成要素
    3.2 本科工程教育中工程体验的成效指标
    3.3 本章小结
4 本科工程教育开展工程体验的多案例分析
    4.1 案例研究方法概述
        4.1.1 案例研究目的
        4.1.2 案例选择与描述
        4.1.3 案例数据收集与分析
    4.2 伦敦大学学院工程科学学院的“交叉整合型”体验
        4.2.1 背景简介
        4.2.2 教育愿景
        4.2.3 教育过程
        4.2.4 支撑条件
        4.2.5 个案小结
    4.3 奥尔堡大学工程科学学院的“问题导向型”体验
        4.3.1 背景简介
        4.3.2 教育愿景
        4.3.3 教育过程
        4.3.4 支撑条件
        4.3.5 个案小结
    4.4 代尔夫特理工大学航空航天工程学院的“基于设计周期型”体验
        4.4.1 背景简介
        4.4.2 教育愿景
        4.4.3 教育过程
        4.4.4 支撑条件
        4.4.5 个案小结
    4.5 欧林工学院的“深度融合型”体验
        4.5.1 背景简介
        4.5.2 教育愿景
        4.5.3 教育过程
        4.5.4 支撑条件
        4.5.5 个案小结
    4.6 新加坡科技设计大学的“四维设计型”体验
        4.6.1 背景简介
        4.6.2 教育愿景
        4.6.3 教育过程
        4.6.4 支撑条件
        4.6.5 个案小结
    4.7 案例中本科工程教育工程体验开展的相关经验
        4.7.1 基于内容分析法的案例研究
        4.7.2 案例研究结果与讨论
    4.8 本章小结
5 工程体验教育模式的实证研究
    5.1 工程体验教育模式的构成要素框架及研究假设
        5.1.1 构成要素框架
        5.1.2 研究假设
    5.2 研究设计与研究方法
        5.2.1 问卷设计与变量测量
        5.2.2 数据收集
        5.2.3 统计方法
    5.3 描述性统计
        5.3.1 样本基本信息
        5.3.2 模式要素的描述性统计
    5.4 信度与效度检验
        5.4.1 信度分析
        5.4.2 效度分析
    5.5 回归分析
        5.5.1 多元线性回归基本问题检验
        5.5.2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5.6 本章小结
6 工程体验教育模式的构建
    6.1 工程体验教育模式的整体构建
        6.1.1 聚焦工程技能和态度的培养目标
        6.1.2 综合集成的课程体系
        6.1.3 学生主导的教学方法
        6.1.4 多元严谨的学习评价
        6.1.5 经验导向的师资队伍
        6.1.6 全面协同的支撑环境
        6.1.7 模式构建的三组结构关系
        6.1.8 工程体验教育模式的整体构建
    6.2 工程体验教育模式的内在特征
        6.2.1 内在特征一:中介性
        6.2.2 内在特征二:交互性
        6.2.3 内在特征三:协同性
    6.3 本章小结
7 工程体验教育模式的运行对策
    7.1 我国工程教育发展的特殊情境
    7.2 对策一:知行结合,强化工程体验作用
    7.3 对策二:顶层设计,重塑工程体验课程
    7.4 对策三:多管齐下,提升学生主体地位
    7.5 对策四:合理评聘,优化师资队伍质量
    7.6 对策五:内外联动,规范校企合作过程
    7.7 对策六:全面整合,打造教学创新环境
    7.8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研究结论
    8.2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调查问卷
附录2 :国外案例专家访谈提纲
附录3 :国内研究型大学调研访谈提纲(教师版)
附录4 :国内研究型大学调研访谈提纲(学生版)
附录5 :国内研究型大学调研访谈提纲(研究者版)
附录6 :国内调研访谈记录(摘要)
作者简介

(5)深化金工实习教学改革 提高实习教学效能(论文提纲范文)

一、准确定位课程培养目标
二、修改实习加工作品确定模式, 指定和学生设计并举
三、利用国家和省工程训练大赛活动进一步激发学生对产品的结构、工艺和创新设计追求和梦想

(6)新工科视域下大学生综合创新能力提升的教学设计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新工科释义及其解读
2工程训练的独特功能与核心优势
3创新工程训练教学设计架构, 提升学生综合创新能力

(7)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创新能力提升策略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1 工程训练的缘起与特质优势
2 国内高校工程训练的现状及不足
3 工程训练综合创新能力的提升策略

(9)工程训练认识上的误区及其澄清(论文提纲范文)

1 工程训练不等同于金工实习
2 工程训练不等同于实验课
3 工程训练不只服务于机械专业
4 工程训练对文理科学生同样有必要
5 工程训练需有足够的时间
6 结束语

四、由传统金工实习向现代工程训练转变的探索(论文参考文献)

  • [1]工程训练教学中存在的矛盾分析及解决措施[J]. 刘春城,刘杨,袁恒光. 高教学刊, 2021(28)
  • [2]基于金工实习课前预习模块的研究[J]. 赵作福,陈翔,何为,王俊生. 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4)
  • [3]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民族高校工程训练实践教学改革探究 ——以西北民族大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为例[D]. 刘痒痒. 西北民族大学, 2021(09)
  • [4]工程体验教育模式研究[D]. 李肖婧. 浙江大学, 2019(02)
  • [5]深化金工实习教学改革 提高实习教学效能[J]. 孙长山,刘丽娟,冯小东,陈龙,马晓欣. 文存阅刊, 2018(15)
  • [6]新工科视域下大学生综合创新能力提升的教学设计探讨[J]. 陆兴发.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01)
  • [7]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创新能力提升策略探索[J]. 陆兴发.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01)
  • [8]自主创新开放式工程训练教学模式研究[J]. 王雪峰,蔡有杰,夏金海. 高师理科学刊, 2017(01)
  • [9]工程训练认识上的误区及其澄清[J]. 韦相贵,曾江黎,刘浩宇,王帅帅,贾广攀. 钦州学院学报, 2016(10)
  • [10]应用型工程训练中心的建设与创新[J]. 赵慧玲,孙帅,朱先勇,孙爱军.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4(10)

标签:;  ;  ;  ;  ;  

传统金属加工实践向现代工程培训转变的探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