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井管理微区移动通信系统的通信协议及链路建立模式研究

矿井管理微区移动通信系统的通信协议及链路建立模式研究

一、Study of Communication Protocol and Link Establishing Mode of Mine Managing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of Minute Areas(论文文献综述)

牛淑锏[1](2021)在《液压支架远程控制及动态仿真系统开发》文中研究说明本课题是山西省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人才培养项目(2018JD09)“无人值守工作面液压支架电液控制系统的研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针对井下无人值守工作面在实验室和监控中心如何再现的问题而提出的。课题以煤矿井下综采工作面液压支架电液控制系统为研究对象,将虚拟仿真技术应用于液压支架监控平台,基于实验室现有的无人值守工作面模拟实验系统,以智能化综采工作面液压支架动态仿真平台为目标,开发出一套液压支架远程控制及动态仿真系统,完成对支架远程控制下的动态仿真,实现对液压支架更为直观、清晰地控制。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通过在互联网和图书馆查阅大量参考文献,分析国内外发展动态,充分了解当前虚拟现实技术在自动化工作面中的应用现状和发展前景,对比EEP、Tiefenbach、中煤科天玛和郑州煤矿机械集团等公司产品的优缺点,并多次前往现场进行实地考察,同综采队工人进行商讨,明确井下现场环境和煤矿开采过程中客观存在的问题,掌握液压支架远程控制及实时再现系统的技术难点及功能要求。在此基础上搭建了系统的整体框架,确定了控制目标、控制策略以及相应的技术路线。(2)智能化采煤的关键在于实现对液压支架的远程监控。本文基于Lab VIEW2018编写液压支架远程控制系统中各功能子程序,其中包括:建立系统参数、控制参数和传感器参数数据库,以实现对大量数据的存储和管理,同时为液压支架远程监控及动态仿真功能提供实时数据,实现基于实时数据下对液压支架的在线监测;编写了串口收发程序和数据解析程序,为系统提供数据来源;根据无人值守工作面自动化采煤的“三机联动”控制方法和基于采煤工艺的液压支架集控模型,制定远程控制模式和集中控制模式下的控制策略及多种控制模式间的切换策略;编写参数在线修改程序,提高了系统在不同地质环境和不同采煤工艺下的适应性;基于数据库编写液压支架历史数据查询程序,为掌握工作面开采进度和进行矿压分析提供了数据支撑。(3)自动化工作面液压支架实时再现是动态仿真平台的关键技术,本文基于三维引擎编写了液压支架动态仿真程序。其中包括:利用Solid Works绘制了单台液压支架三维模型,并导入到Lab VIEW2018当中完成单台支架三维模型在Lab VIEW中的显示;构建液压支架运动构件父子关系,形成支架三维模型多构件之间的主从协调关系;基于Solid Works获取液压支架原始运动参数,采用随机森林算法对基于D-H建模的液压支架逆运动学姿态参数方程求解;编写了“Tree”控件下的液压支架编号程序及综采工作面液压支架三维模型排列程序,实现对整个综采工作面液压支架的三维建模;编写了液压支架三维模型控制程序,完成对液压支架三维模型的运动控制。(4)可靠的通信平台是实现远程控制及动态仿真的关键环节,本文设计了双CAN总线通讯电路,并基于动态优先级分配方法及时分复用法编写了CAN通信协议,最后完成通讯程序的编写,实现控制指令数据和状态信息数据的传输,最终实现对液压支架远程控制和基于传感器数据驱动的液压支架三维模型动态仿真。(5)系统综合调试是检验系统功能和指标是否合格的重要手段,本文搭建了液压支架远程控制及动态仿真系统实验平台,并充分模拟实际工况环境,对该系统的各项功能进行了调试,同时在多种控制模式下测试了液压支架动态仿真平中各台支架的仿真效果。实验结果表明:本系统可以实现对支架的状态监测、远程控制、自动控制、参数存储和在线修改、多控制模式实时切换等功能,同时可以利用液压支架三维模型在各种控制方式下完成动态仿真,可实时模拟综采工作面液压支架的运行状态。系统功能完善,运行稳定,实时性强,动态仿真效果直观,满足设计要求和采煤工艺要求。

曾鑫伟[2](2021)在《基于LF的卡口人员无感进出检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随着我国新高考试点改革的推进,全新选科模式使高中实施走班制教学成为大势所趋,走班考勤难题亟待解决,学校希望引进智能卡口人员进出检测系统检测学生进出教室位置情况服务于学生走班考勤管理工作。现有进出检测系统存在检测效率慢、准确性较差以及带卡考勤标签卡续航能力不够等问题,因此学校迫切需求高效准确、高续航可靠卡口人员无感进出检测系统。针对上述需求,本文设计了基于低频的卡口人员无感进出检测系统,突破了卡口区域人员精确进出定位技术和定位信息快速交互技术,实现了对卡口区域密集人群的低功耗、高效准确进出检测。本文主要工作包括:1、针对卡口区域金属门电磁干扰和复杂环境带来的进出定位失准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RSSI测距误差修正的融合定位算法,可以实现对卡口区域携卡人员进出准确定位,与低频RSSI定位算法相比解决了其卡口中间区域定位盲区问题,较于极大似然估计和三角质心等定位算法大幅提升进出定位准确率。2、针对卡口基站和多标签卡定位信息通信冲突问题,设计了一种BTF空口通信协议,利用时分多址、优化低频帧结构方法解决了标签卡唤醒冲突问题,利用频分加时分多址结合帧时隙ALOHA方法配置标签入网时隙、避免竞争解决了多标签读取冲突问题,实现了卡口区域定位信息快速交互。3、针对学校的对于进出检测系统需求,设计了系统的总体方案并进行可行性论证,包括:系统架构设计、检测流程设计、检测系统各模块软硬件设计,通讯协议以及定位算法设计,最终研制出卡口人员无感进出检测系统样机,实现卡口区域密集人群的高效进出检测。以上工作,已通过真实教室卡口环境的功能测试和性能测试的实地实验,全方面验证了样机系统的可行性。在400次人员进出检测实验验证下,可以实现95%以上准确率,并且标签卡可以达到6个月以上超长续航,系统反应时间小于500ms,对于新高考学校解决学生走班考勤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此外应四相公司矿井资产管理项目需求,开展实地测试,达到与以上相同的效果,用于煤矿领域解决设备管理混乱问题具有重要价值。

于雷[3](2021)在《基于WSN和北斗短报文的野外环境信息监测系统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野外环境监测的重要性也愈显突出。野外环境监测的特点是监测点多且分散,目前监测工作大多利用各种传感器实现有线监测。然而,一些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有线或无线通信网络尚未覆盖,如高原、岛礁、荒漠等偏僻地区。如何可靠、有效地传输区域内的监测数据成为急需解决的难题。针对以上问题,本文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Wireless Sensor Network,WSN)技术和北斗短报文通信技术,设计和实现了野外环境信息监测系统。同时,用于野外环境监测的WSN节点由于设备资源和部署环境等因素的限制,常常面临能量消耗过快和能量消耗不均等问题,导致其在野外环境过早死亡。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本文深入分析基于能耗优化的WSN路由协议,并在典型的分簇路由协议LEACH的基础上提出了LEACH-RED路由协议。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和创新点如下:1.基于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Io T)技术和北斗短报文技术建立了野外环境信息监测系统。该系统分为WSN本地数据采集子系统和远程数据传输子系统两部分,二者通过网关实现数据的透明传输。WSN本地数据采集子系统将大量基于CC2530芯片的感知节点布置在监测区域内,通过Zig Bee无线通信协议形成自组织网络,完成区域内环境参数数据的本地采集和上传任务,满足野外监测的场景需求。远程传输子系统负责将本地数据传至终端用户,使用北斗短报文发射机将WSN数据发送至北斗短报文接收机,满足无人区数据跨地理位置传输的需求。另外通过冗余设计,网关还可以进行基于MQTT协议的网络传输,将本地数据传输至云服务器,以供在有宽带网络覆盖的监测区域使用,适应复杂多样的应用场景,也便于监测人员实时远程访问监测数据。2.针对野外环境信息监测的特点,在基于能量损耗优化的LEACH算法基础上提出了一种LEACH-RED路由算法,并在不同的场景中仿真验证其性能。在深入分析LEACH算法基本原理后,针对其缺陷与不足提出LEACH-RED算法。在初始化阶段考虑网络节点当前相对剩余能量和节点分布密度,结合野外环境中的网络节点部署策略,将网络模型从同构改进为异构,从平面空间上升至立体空间。通过MATLAB平台验证得到结果,从仿真对比中可知,在节点均匀分布和非均匀分布的场景中,改进算法的网络剩余能量和较原算法分别提升15%和11%,网络节点存活状况分别提升250%和450%。因此LEACH-RED算法能够有效均衡网络能量,延长网络生存周期。3.完成野外环境监测系统的室内调试和外场测试,对WSN节点和网关节点的基本功能进行了有效验证。根据PC端、Web端、移动应用等多端方式接收环境温湿度参数,为监控中心提供实时数据。同时在实地环境中对系统的丢包率进行测试,结果表明该系统可以在野外环境下实现信息的可靠传输。

孙彦景,霍羽,陈岩,王博文,周家思,张晓光[4](2021)在《矿山动态协同作业场景无线通信关键技术》文中认为随着智能化装备和工业机器人技术的发展,矿山开采过程逐渐趋向无人/少人化,亟需解决数据的高效连续传输问题,如矿山动态协同作业场景下大量的数据采集和传输、多样的用户设备接入以及低时延的控制操作等。深入剖析了矿山动态协同作业场景的通信技术需求、矿山无线通信技术的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了当前矿山无线通信的关键技术瓶颈、相关解决方案及其应用效果。得出分布式多源、多目标动态业务的激增及其并发式的传输是矿山高可靠、低时延多业务交互协同网络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如何利用矿山用户、设备群体的协同作业特点和对应的动态业务属性,有针对性地对通信网络的物理信道、物理资源进行管理和分配,则是从根本上有效优化网络可靠性,提高传输效率的关键。为此,提出了多业务属性驱动的矿山动态协同作业场景无线通信模式:在提取矿山非高斯脉冲干扰特征及无线信道空-时-频域统计特性的基础上,面向作业场景深入挖掘业务特性与物理层传输的内在关联,利用超图匹配、图论、博弈论、非正交多址接入等方法,从信道-链路-业务快速多维匹配的角度解决多用户协同交互传输通信链路和信道的匹配、多跳用户链路匹配、多业务QoS要求与链路匹配等快速匹配问题。

肖常兵[5](2020)在《400MHz下基于自组织网的多媒体传输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互联网在经济生活中的重要性日益提升,作为互联网信息的主要载体和主要表现形式,多媒体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与应用。在这一过程中,借助多媒体传输技术构建的多媒体传输系统也备受关注。多媒体传输系统大量应用于重要场所和远程区域的监视和控制。目前常见的无线多媒体传输系统主要基于移动通信网和无线局域网等需要基础网络设施的传统网络架构。这些架构普遍安装不便,成本较高,且大多数设备工作在2.4GHz频段,无线信号穿透能力差,不适合复杂环境中的应用。与之相对,无线Mesh网络是一种区别于传统网络架构的技术,它结合了 Ad Hoc和无线局域网的优点,具有自组织、自愈合、可多跳等特征。本文将2.4GHz的Wi-Fi信号经下变频处理,设计实现了基于IEEE 802.11s的无线Mesh网络架构,工作频段为400MHz的宽带无线多媒体传输系统。该系统立足于OpenWRT开源嵌入式操作系统平台,由一个移动式中心节点站和15个简易移动台构成自组织网络,实现了复杂环境下的独立无线多媒体传输,具有高移动性和高可靠性,具有广阔应用前景。

牛士会[6](2020)在《煤矿信息物理系统感知层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实现煤矿井下主动、全面、可靠的感知,本文将信息物理系统应用在煤矿井下,构建了煤矿信息物理系统体系架构,并从煤矿井下人环物感知方法、感知数据处理方法、感知系统的构建等几个方面对其感知层进行了研究。针对传统煤矿井下人员定位算法定位精度低且消耗的锚节点较多的缺点,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RSSI的迭代加权质心定位算法。该算法将RSSI测距算法与迭代质心算法与相结合,首先设置阈值来判断节点类型,之后在迭代过程中通过不同的权值系数来降低误差,并对误差进行修正。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不仅计算简单而且定位误差较小,提高了定位精度。针对煤矿井下感知数据庞大的传输与计算量,本文采用分布式压缩感知算法对其进行数据处理。首先分析了煤矿井下感知节点的空间相关性,接着对感知数据进行稀疏变换,建立相应的联合稀疏模型,最后提出了一种阈值稀疏度自适应匹配追踪算法对信号进行重构。该算法的创新点主要是在算法迭代前的预处理,即通过设置阈值选择可靠原子及删除不可靠原子。仿真结果表明,该重构算法不仅有很高的重构精度,而且还降低了复杂度。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建立了由感知节点、簇头节点、汇聚节点和移动节点组成的煤矿井下感知系统。感知节点主要由主控芯片STM32、各种类型传感器以及无线传输模块LoRa构成,主要作用是对煤矿井下感知数据进行采集、传输;簇头节点主要由主控芯片和无线传输模块组成,负责将一定区域内的感知节点传送的数据进行复制、放大和转发;汇聚节点主要由主控芯片、无线传输模块和以太网接入模块组成,接收簇头节点信息,再通过以太网通信网络传输到监控中心。移动节点安装在井下人员的安全帽上,不仅对井下环境以及井下人员体内血氧含量等数据进行采集与传输,最重要的还有进行人员定位,以便及时掌握井下人员的状态和分布。最后做了模拟实验,对LoRa通信网络测试和移动节点的定位精度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系统网络通信能力很好、丢包率很低,移动节点定位误差很小,定位精确。图[54]表[10]参[82]

谢坤[7](2020)在《基于物联网的位置安全预警系统研究》文中指出目前,工业生产发展趋向于机械大型化、执行自动化,为此工业生产环境中使用了大量的联网、智能设备,这有效地提升了工业生产效率,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工业园区中越来越多的大型设备、大型车辆等高风险区域给园区中误入危险区域的工作人员带来了更多的危险因素。另一方面,为了能够及时地将预警信息通知到所有的工作人员,预警设备与预警服务器之间需要更低的网络时延,预警系统也需要保证能够接入大量的预警设备。因此,为了保障人员在园区中的安全,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物联网的位置安全预警方案,利用边缘计算和GPS坐标,从位置安全预警系统架构和区域侵入检测两方面来保证人员能够及时有效地得到安全预警。本文的主要工作及创新点如下:(1)设计了基于边缘计算的位置安全预警系统架构,实现对预警设备的接入提供更大的容量与更低的延时。首先,本方案利用边缘计算靠近数据源的特性,相对于基于云计算的方案,能够提供更方便的服务扩容与更短的通信链路。其次,在服务的提供者选择上,本方案结合服务器与网络链路的负载提出了一种适应性网关请求调度方法,保证了预警设备的请求能够更快地得到响应。最后,通过对基于微服务搭建的系统原型以及调度方法的仿真测试,验证了本文提出的基于边缘计算的位置安全预警系统架构能够容纳大量的设备接入以及提供更低的延时。(2)设计了基于GPS坐标的服务侧人员位置安全预警方案。首先,本方案根据工业园区中的危险区域的移动性,将其分为静态电子围栏区域与动态电子围栏区域。然后,结合拥有GPS功能的人员预警设备提供的人员的GPS坐标,利用射线法与向量叉乘,分别判断人员GPS坐标是否处在或即将进入危险区域中?进而对人员发出预警并适当调整设备通信间隔以降低设备通信开销。最后,利用JAVA技术实现了人员位置安全预警平台。管理者可以在该平台查看、添加静态电子围栏,查看利用车载GPS设备添加的动态电子围栏,以及查看佩戴预警设备的人员当前的安全状态。同时管理者可以通过平台远程配置人员预警设备的通信参数,以及远程操作人员预警设备升级固件。

梁程[8](2020)在《矿用无线语音通信及视频监控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目前,语音广播通信系统和视频监控系统在煤矿应用中一般为两个独立的系统,使得监控人员操作不方便、作业人员安全保障降低。因此有必要将两个系统有机融合在一起,针对煤矿应用构建一套语音广播通信及视频监控系统。论文依托企业委托项目“综采工作面综合语音传输系统研发”,将语音通信和视频监控两个系统融合,采用工业以太网总线结构,结合Socket网络编程、多线程技术、UDP(User Datagram Protocol用户数据报协议)通信协议、自定义的硬件通信协议和MySQL数据库,通过控制底层无线监测设备、无线语音通讯设备和无线摄像仪等实现了视频实时监控、全双工语音通话、广播通信及预警、数据监测、设备控制。实测表明,系统运行稳定、性能可靠、通信时延小、实时性良好、视频图像清晰流畅、语音通话质量稳定无杂音,满足了煤矿的实际需求。具体完成的工作有如下几方面:(1)设计了 硬件通信协议。通过对 TCP/I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Internet Protocol,传输控制协议/网际协议)协议的分析,将本系统网络通信的体系结构分层,并对每层使用的协议做出了详细介绍;通过对以太网数据封装过程和多种协议数据报格式的分析,设计了控制协议的封装过程和自定义控制报文的通用格式,实现了设备远程控制和数据监测。(2)设计了软件应用程序。通过对系统的需求分析,实现了应用程序的模块化设计,将应用程序分为视频监控、语音通信和监测控制三大主要功能模块和其他辅助功能模块;通过对Socket网络编程、多线程技术、通信协议以及多种设计模式的分析,完成了各个模块的设计开发,实现了语音、视频与数据的融合。(3)完成了数据库的设计。通过对数据库的概念模型和逻辑结构的分析设计,完成了数据表的创建,实现了数据存储和管理;通过对JDBC连接方式的分析,完成了数据库的连接,实现了数据的实时更新。(4)设计了测试用例对系统进行功能测试,验证系统的可用性;使用Wireshark分析抓包结果,验证系统的响应时间和通信可靠性;使用ping命令测试时延和丢包率,验证系统的稳定性等。

孙靖琨[9](2020)在《基于5G通信的矿山无线远程遥控系统设计》文中提出传统煤矿行业开采效率受生产设备,劳动力水平制约因素较大,伤亡事故频发,因此亟待寻求一种更为安全高效的生产方式。同时5G通信、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兴技术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生活方式,提高了生产效率,将这些技术应用于矿山行业势必会给其向自动化、信息化、数字化转型发展带来新的机遇。本文以智慧矿山建设为背景,针对矿山无线远程遥控系统中AGV路径规划算法、激光测距、通信技术方式等展开研究。本文首先研究对比了国内外智慧矿山建设进展,指出了基于5G通信技术应用于矿山行业升级转型的重要作用。接着对该无线远程遥控系统依据功能划分,分别介绍机车车载子系统、网络通信子系统、远程遥控子系统的设备选型及技术指标,重点利用GM800 5G通信模组实现遥控发送器与遥控接收器之间的无线通信,同时提出了基于5G通信的矿山无线通信系统架构。针对矿山作业车辆采集环境信息的需求,对激光测距的原理进行分析,并对部分硬件电路进行设计,在实验室环境下完成功能性测试,测试结果较好的反映了距离信息,将采集到的距离信息数据通过5G无线通信网络回传给远程控制平台,便于作业人员决策控制。AGV路径规划是一项经典的研究课题,本文比较了几种搜索最优路径算法的特点,提出了一种基于A*全局规划算法的优化策略,即引入加权值的启发函数优化传统A*算法在路径搜索时效率不高的问题,通过仿真实验验证了其在弥补A*算法不足方面的可行性,并与D*动态算法一起作为适合矿山作业车辆的路径规划方案。远程控制井下作业车辆对实时性要求较高,故重点讨论了5G URLLC业务场景中低延时的特点及实现技术手段,通过仿真测试对比了相较于4G-LTE网络,端到端时延能够有效降低。考虑到矿井下实际作业环境复杂,各种类型设备众多,结合5G通信系统架构,提出基于5G通信的矿山物联网架构,将网络结构层次化,更好的服务于智慧矿山的建设。

尚奎星[10](2020)在《自供能式矿井提升系统状态监测传感器网络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矿井提升系统是沟通地面和井下的桥梁,是煤炭生产运输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安全性和可靠性影响着整个矿山的生产效率,关系着矿井工作人员的安全。然而,目前矿井提升系统的状态监测普遍采用人工检测的方法,该方法成本高、效率低、精度差,且难以满足实际监测需求,而传统的有线监测手段又很难适应煤矿运输的恶劣环境和复杂工况。因此亟需一种适用于矿井提升系统状态监测的有效方法。无线传感器网络具有能耗低、组网灵活、容错性强等优点,具备解决矿井提升系统状态监测问题的潜力。但受限于矿井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复杂的工况,其应用于提升系统的状态监测仍面临诸多挑战。本文基于实际需求,拟设计一种自主供能、组网灵活、性能可靠的提升系统状态监测网络,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矿井提升系统状态监测网络总体设计。分析了环境因素对各频段电磁波衰减的影响,对比了多种常用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的优缺点,选取了监测网络的具体监测参数类型。通过对比和分析发现,以2.4GHz作为通信频率,选择ZigBee作为无线通信技术,更加适用于提升系统状态监测。选择温度、湿度和加速度三种状态参数,以综合监测矿井提升系统的健康情况,并据此设计了监测网络的总体结构。2)基于井筒风能的能量供给模块设计。能量供给模块主要包括微型风力发电模块和能量管理电路两部分。通过分析井筒内风力资源的分布,设计了微型风力发电模块并对其功能进行了测试;针对微型风力发电模块与能量存储模块的特点及应用需求,研发了能量管理电路;通过仿真和实验测试了能量管理电路的性能,结果表明所设计的能量供给模块能够稳定、可靠地为节点供能。3)矿井提升系统状态监测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组网、应用及上位机软件设计。根据监测网络的实际应用需求,在网络层设计了具有自修复功能的自组网程序,在应用层设计了包括数据帧、地址管理和节点工作流程的网络应用程序,最后基于LabVIEW虚拟仪器平台开发了监测网络的上位机软件。4)状态监测网络软硬件的功能实验研究与分析。首先测试了能量供给模块的性能,随后对节点功耗进行了实验测试,并据此分析常用节点节能策略;然后在模拟故障情形下测试了网络的鲁棒性和自愈性,结果表明所设计的监测网络可实现故障网络自主修复;接着组建了网络深度为15的多跳网络,测试了网络的传输服务质量和网络吞吐量,结果表明网络的可靠性高、实时性好;最后测试了上位机软件并进行了数据采集实验,上位机软件实现了预期功能,且数据采集精度高。本文设计的监测网络具有自供能、工作可靠、数据采集精度高的特点,能够满足矿井提升系统状态监测的应用需求。该论文有图71幅,表9个,参考文献80篇。

二、Study of Communication Protocol and Link Establishing Mode of Mine Managing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of Minute Areas(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Study of Communication Protocol and Link Establishing Mode of Mine Managing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of Minute Areas(论文提纲范文)

(1)液压支架远程控制及动态仿真系统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液压支架远程控制及动态仿真系统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虚拟现实技术和电液控制系统国内外动态研究
        1.2.1 虚拟现实技术的国内外动态
        1.2.2 虚拟现实技术在综采工作面中的应用
        1.2.3 电液控制系统的国内外动态
    1.3 本文主要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第2章 液压支架远程控制及动态仿真系统总体构架
    2.1 液压支架远程控制及动态仿真系统框架设计
        2.1.1 电液控制系统的结构
        2.1.2 液压支架远程控制及动态仿真系统功能设计
    2.2 系统通信结构设计
        2.2.1 总线通信的拓扑结构
        2.2.2 远程通信设计
    2.3 主控计算机的性能要求
    2.4 液压支架远程控制及动态仿真系统的总体构架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液压支架远程控制及动态仿真关键技术的实现
    3.1 开发工具
    3.2 数据库管理
        3.2.1 数据表类型
        3.2.2 DSN的创建
        3.2.3 数据库访问
        3.2.4 数据库写入
        3.2.5 数据库查询
    3.3 CAN 通信协议的制定及CAN 通讯电路的设计
        3.3.1 CAN总线及通信协议
        3.3.2 轮询总线和控制总线
        3.3.3 CAN通信电路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液压支架动态仿真系统设计
    4.1 D-H建模
    4.2 基于液压支架运动学模型的位姿参数解算
        4.2.1 液压支架构件位置参数解算
        4.2.2 液压支架构件姿态参数解算
    4.3 基于随机森林算法的液压支架逆运动学参数求解
        4.3.1 最小二乘法
        4.3.2 CART回归树算法
        4.3.3 Bagging算法
        4.3.4 基于随机森林求解参数
    4.4 综采工作面虚拟场景建立及运动仿真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液压支架远程控制系统设计
    5.1 远程控制计算机的选配
    5.2 远程控制功能软件设计
        5.2.1 状态监测子系统设计
        5.2.2 控制模式切换功能软件设计
        5.2.3 远程点动控制功能软件设计
        5.2.4 远程集中控制功能软件设计
        5.2.5 参数在线修改功能软件设计
        5.2.6 历史数据查询功能软件设计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液压支架远程控制及动态仿真系统综合调试
    6.1 试验平台介绍
        6.1.1 位移传感器
        6.1.2 压力传感器
        6.1.3 红外发射装置
    6.2 总线通信实验
    6.3 上位机远程控制功能测试
        6.3.1 上位机监测功能测试
        6.3.2 上位机控制功能测试
    6.4 上位机动态仿真功能测试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一、学术论文
    二、科研项目
致谢

(2)基于LF的卡口人员无感进出检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和发展趋势
        1.2.1 人员进出检测系统研究动态
        1.2.2 低频感应技术研究动态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低频感应技术基础
    2.1 低频电磁感应理论
        2.1.1 电基本振子
        2.1.2 场区域划分
    2.2 低频定位原理与算法
        2.2.1 低频定位原理
        2.2.2 经典低频定位算法
    2.3 影响低频定位性能的主要因素
        2.3.1 非视距传播
        2.3.2 其他电子设备干扰
        2.3.3 接收端信号的场强分布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卡口人员无感进出检测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3.1 用户需求分析
    3.2 系统总体设计
        3.2.1 系统组成
        3.2.2 工作原理和流程
    3.3 系统性能指标论证
    3.4 系统设计方案可行性论证
    3.5 通讯协议的详细设计
        3.5.1 BTF空口通信协议
        3.5.2 上下行通信协议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低频无感进出检测模块研制
    4.1 卡口基站模块研制
        4.1.1 卡口基站硬件模块
        4.1.2 卡口基站软件程序
    4.2 标签卡模块研制
        4.2.1 标签卡硬件模块
        4.2.2 标签卡软件程序
    4.3 后台解算和可视化模块研制
        4.3.1 GUI软件需求分析
        4.3.2 模块具体设计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样机实验验证与改进
    5.1 测试方案设计
        5.1.1 测试环境
        5.1.2 测试方法与步骤
    5.2 功能性测试与分析
        5.2.1 标签卡的自校准
        5.2.2 基本功能测试
        5.2.3 定位功能实地测试
    5.3 性能测试与分析
        5.3.1 标签卡的功耗测试
        5.3.2 系统反应时间分析
    5.4 定位算法优化
        5.4.1 基于RSSI测距误差修正的融合定位算法设计
        5.4.2 算法流程
        5.4.3 实验验证与性能分析
    5.5 样机系统在矿井资产管理中应用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课题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3)基于WSN和北斗短报文的野外环境信息监测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历史与现状
        1.3.1 环境信息监测技术研究进展
        1.3.2 无线传感器网络路由算法研究进展
    1.4 论文主要贡献与创新
    1.5 论文结构安排
第二章 野外环境信息监测的理论基础
    2.1 WSN理论基础
        2.1.1 WSN基本结构
        2.1.2 WSN相关无线通信协议
        2.1.3 Zig Bee无线通信技术
        2.1.4 MQTT通信协议
    2.2 WSN路由算法基础
        2.2.1 DD算法
        2.2.2 LEACH算法
        2.2.3 TEEN算法
        2.2.4 PEGASIS算法
    2.3 北斗短报文通信传输技术基础
        2.3.1 卫星导航系统
        2.3.2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2.3.3 北斗短报文通信技术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系统硬件平台的设计与搭建
    3.1 野外环境信息在线监测系统需求分析
    3.2 野外环境信息在线监测系统总体设计
        3.2.1 无线传感器网络子系统硬件
        3.2.1.1 主处理器的选型及外围电路设计
        3.2.1.2 其他模块的选型及电路设计
        3.2.2 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设计
        3.2.2.1 终端节点
        3.2.2.2 路由器节点
        3.2.2.3 协调器节点
    3.3 卫星远程传输子系统设计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系统软件设计及无线传感器网络路由优化算法
    4.1 野外环境信息监测系统程序设计
        4.1.1 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程序设计平台
        4.1.2 终端节点程序设计
        4.1.3 路由器节点程序设计
        4.1.4 协调器节点程序设计
        4.1.5 人机交互界面程序开发
    4.2 基于能量消耗优化的LEACH路由协议
        4.2.1 分簇路由协议分析
        4.2.2 LEACH路由协议分析
        4.2.3 基于LEACH的路由算法改进
        4.2.4 改进算法仿真结果及分析
        4.2.4.1 均匀密度布点下的改进算法性能仿真
        4.2.4.2 非均匀密度布点下的改进算法性能仿真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野外环境信息监测系统功能测试
    5.1 WSN节点工作测试
        5.1.1 WSN节点数据收发测试
        5.1.2 WSN节点设备组网测试
    5.2 网关工作测试
    5.3 环境监测系统调试及实地测试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后续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4)矿山动态协同作业场景无线通信关键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矿山动态协同作业场景的通信技术需求
    1.1 矿山动态协同作业场景
    1.2 通信技术需求
2 矿山无线通信技术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
    2.1 矿山无线通信技术应用现状
    2.2 智能化场景下的矿山无线通信技术
3 矿山无线通信关键技术瓶颈
    3.1 矿山动态开采环境的无线信道估计与干扰管理
    3.2 矿山多用户协同作业场景的无线资源分配
    3.3 矿山多用户协同作业场景的D2D链路资源分配
    3.4 矿山多源接入信道资源的动态分配
4 多业务属性驱动的矿山动态协同作业场景无线通信关键技术
    4.1 矿山动态开采环境的非完美CSI估计及预编码设计
    4.2 矿山多用户协同作业场景的无线资源快速多维匹配
        4.2.1 无线网络频谱资源的快速多维匹配
        4.2.2 D2D链路资源的匹配
    4.3 矿山多源异构用户的动态接入与多维通信资源分配
5 结论

(5)400MHz下基于自组织网的多媒体传输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多媒体传输系统的无线网络架构
        1.2.2 无线多媒体传输系统发展现状及常见应用
    1.3 论文结构安排
第二章 基于Mesh的多媒体传输系统相关技术
    2.1 无线自组织网络及IEEE 802.11s协议
        2.1.1 无线Mesh自组织网络
        2.1.2 基于IEEE 802.11s的Mesh网络基础架构
        2.1.3 基于IEEE 802.11s的Mesh网络的相关标准
    2.2 OpenWRT系统相关应用
        2.2.1 OpenWRT系统概述
        2.2.2 OpenWRT系统架构
        2.2.3 OpenWRT编译
    2.3 Wi-Fi变频及射频收发机基本理论
        2.3.1 Wi-Fi变频方案
        2.3.2 Wi-Fi变频技术
        2.3.3 射频发射机方案
        2.3.4 射频接收机方案
    2.4 400MHz无线路径损耗模型
        2.4.1 400MHz无线电波自由空间传播模型
        2.4.2 400MHz无线电波室外传播模型
        2.4.3 400MHz无线电波室内传播模型
第三章 400MHz无线多媒体传输系统的设计
    3.1 400MHz无线多媒体传输系统总体架构设计
        3.1.1 400MHz无线多媒体节点原理
        3.1.2 400MHz无线多媒体中心节点原理
    3.2 400MHz无线多媒体节点设计实现
        3.2.1 基于Mesh普通400MHz无线多媒体基本节点设计实现
        3.2.2 400MHz无线多媒体中心节点设计实现
    3.3 400MHz无线多媒体节点间网络通信
        3.3.1 网络通信协议
        3.3.2 网络IP地址规划
    3.4 OpenWRT系统软件平台
        3.4.1 设置WEB管理页面
        3.4.2 OpenWRT固件编译及安装
        3.4.3 安装LUCI
        3.4.4 LUCI界面设计
        3.4.5 Mesh组网功能添加
第四章 无线收发射频模块设计
    4.1 无线收发模块的基础理论
        4.1.1 无线射频发射模块
        4.1.2 无线射频接收模块
        4.1.3 无线收发模块指标
    4.2 下变频射频模块设计
        4.2.1 下变频方案设计
        4.2.2 AR9344主要功能介绍
        4.2.3 RFFC 2071芯片分析
        4.2.4 Wi-Fi下变频实现
    4.3 PCB板制作及参数测试
第五章 400MHz多媒体传输系统的实现与组网测试
    5.1 设备硬件系统搭建与联合调试
        5.1.1 设备选型与硬件系统搭建
        5.1.2 无线信号收发模块ERS400参数设置
    5.2 多媒体传输功能实现及测试
        5.2.1 视频传输实现
        5.2.2 系统安装调试
    5.3 系统拓扑与网络IP地址规划
    5.4 设备清单
    5.5 系统联调与测试
        5.5.1 室内传输测试
        5.5.2 室外传输测试
        5.5.3 室外Mesh组网测试
第六章 回顾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6)煤矿信息物理系统感知层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1.4 本章小结
2 煤矿CPS架构及其感知层的总体设计
    2.1 煤矿信息物理系统特点
    2.2 煤矿CPS体系架构
    2.3 感知层总体结构
    2.4 感知层关键技术
        2.4.1 无线传感网络技术
        2.4.2 抗干扰技术
        2.4.3 无线网络定位技术
        2.4.4 压缩感知技术
    2.5 本章小结
3 煤矿CPS感知层人环物感知方法研究
    3.1 煤矿井下人员定位方法
        3.1.1 基于信号强度指示的定位方法
        3.1.2 迭代加权质心算法
        3.1.3 定位坐标的修正
        3.1.4 煤矿井下人员定位算法仿真分析
    3.3 煤矿井下环境感知方法
    3.4 煤矿井下设备感知方法
    3.5 本章小结
4 煤矿CPS感知层数据处理算法研究
    4.1 分布式压缩感知理论
    4.2 感知节点空间相关性分析
        4.2.1 EA半径变差函数
        4.2.2 失真度函数
    4.3 基于DCS的煤矿CPS数据处理算法原理
    4.4 分布式压缩感知信号模型
    4.5 感知数据的稀疏变换
        4.5.1 基于FFT的感知节点数据的稀疏变换
        4.5.2 簇头节点的数据联合稀疏模型
    4.6 分布式压缩感知重构算法的优化
        4.6.1 稀疏度自适应匹配追踪算法
        4.6.2 基于回溯的匹配追踪算法
        4.6.3 阈值稀疏自适应匹配追踪算法
    4.7 分布式压缩感知重构算法的仿真分析
    4.8 本章小结
5 煤矿CPS感知系统的实现
    5.1 感知节点硬件电路设计
        5.1.1 系统核心电路设计
        5.1.2 电源模块设计
        5.1.3 LoRa通信模块设计
        5.1.4 报警模块电路设计
        5.1.5 传感器模块电路设计
    5.2 感知节点软件流程设计
    5.3 簇头节点硬件电路设计
    5.4 簇头节点软件流程设计
    5.5 汇聚节点硬件电路设计
        5.5.1 交互模块电路设计
        5.5.2 以太网通信模块设计
    5.6 汇聚节点软件流程设计
    5.7 移动节点硬件电路设计
        5.7.1 心率血氧传感器设计
        5.7.2 人体运动状态检测传感器设计
    5.8 移动节点软件流程设计
    5.9 本章小结
6 煤矿CPS感知系统的实验结果分析
    6.1 实验环境与实验过程介绍
    6.2 感知网络实验测试
        6.2.1 感知网络通信测试
        6.2.2 LoRa模块数据延时性测试
    6.3 人员定位算法实验
    6.4 压缩感知算法仿真实验
    6.5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7)基于物联网的位置安全预警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物联网架构
        1.2.2 物联网应用
        1.2.3 位置安全预警
    1.3 论文主要工作
    1.4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相关技术介绍
    2.1 概述
    2.2 物联网关键技术
        2.2.1 物联网定义及架构
        2.2.2 感知层技术
        2.2.3 网络层技术
        2.2.4 应用层技术
    2.3 边缘计算技术及其特点
        2.3.1 边缘计算概念
        2.3.2 边缘计算网络架构
        2.3.3 边缘计算技术使用场景
    2.4 微服务
        2.4.1 微服务是什么
        2.4.2 微服务通信技术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边缘计算的位置安全预警系统架构研究
    3.1 位置安全预警系统架构问题分析
    3.2 系统整体框架
    3.3 基于微服务的边缘计算网络原型
    3.4 适应性网关请求调度算法
    3.5 方案测试验证
        3.5.1 预警设备与服务间的网络时延性能
        3.5.2 架构拓展能力测试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GPS的服务端位置安全预警方案设计
    4.1 系统整体框架
    4.2 通信协议设计
        4.2.1 上行数据报协议
        4.2.2 下行数据报协议
    4.3 平台侧位置安全预警方案
        4.3.1 静态电子围栏安全检测方案
        4.3.2 动态电子围栏安全检测方案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位置安全预警平台实现
    5.1 需求分析
    5.2 位置安全预警平台实现细节
    5.3 主要页面展示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8)矿用无线语音通信及视频监控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语音通信系统研究现状
        1.2.2 视频监控系统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2 系统开发相关技术
    2.1 系统开发平台和工具
        2.1.1 Java开发环境
        2.1.2 Swing框架
        2.1.3 MySQL数据库
    2.2 设计模式
        2.2.1 工厂模式
        2.2.2 单例模式
        2.2.3 命令模式
        2.2.4 适配器模式
    2.3 通信协议
        2.3.1 TCP/IP协议分层
        2.3.2 链路层
        2.3.3 网络层
        2.3.4 传输层
        2.3.5 应用层
    2.4 Socket网络编程
    2.5 多线程技术
        2.5.1 线程的实现
        2.5.2 线程的同步
        2.5.3 线程死锁
    2.6 本章小结
3 系统需求分析与设计
    3.1 系统需求分析
        3.1.1 功能性需求分析
        3.1.2 性能需求分析
    3.2 系统总体设计
        3.2.1 系统硬件通信协议设计
        3.2.2 系统软件结构设计
    3.3 数据库设计
        3.3.1 概念模型设计
        3.3.2 逻辑结构设计
    3.4 系统各模块功能及通信协议详细设计
        3.4.1 用户登录模块设计
        3.4.2 设备管理模块设计
        3.4.3 视频监控模块设计
        3.4.4 语音通话模块设计
        3.4.5 广播通信模块设计
        3.4.6 监测控制模块设计
        3.4.7 权限管理模块设计
    3.5 本章小结
4 系统实现
    4.1 数据库连接实现
    4.2 系统各模块功能及通信协议实现
        4.2.1 用户登录模块实现
        4.2.2 设备管理模块实现
        4.2.3 视频监控模块实现
        4.2.4 语音通话模块实现
        4.2.5 广播通信模块实现
        4.2.6 监测控制模块实现
        4.2.7 权限管理模块实现
    4.3 本章小结
5 系统测试
    5.1 测试环境
    5.2 系统功能测试
        5.2.1 用户登录模块测试
        5.2.2 设备管理模块测试
        5.2.3 视频监控模块测试
        5.2.4 语音通话模块测试
        5.2.5 广播通信模块测试
        5.2.6 监测控制模块测试
        5.2.7 权限管理模块测试
    5.3 系统性能测试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9)基于5G通信的矿山无线远程遥控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1.4 本章总结
2 无线远程遥控系统总体设计
    2.1 机车车载子系统
        2.1.1 车载遥控接收器
        2.1.2 车载中央控制器
        2.1.3 隔爆兼本安型电源箱
        2.1.4 矿用负载敏感比例电磁阀
    2.2 远程遥控子系统
        2.2.1 遥控发送器
        2.2.2 远程遥控平台
        2.2.3 服务器软件
    2.3 网络通信子系统
        2.3.1 无线中继器
        2.3.2 5G通信模组
        2.3.3 5G网络架构
    2.4 本章小结
3 激光测距及定位导航方法研究
    3.1 激光测距原理
    3.2 部分硬件电路设计
        3.2.1 电源模块
        3.2.2 电压调节模块
        3.2.3 无线供电模块
        3.2.4 电机控制模块
        3.2.5 数据传输模块
        3.2.6 主控芯片
    3.3 数据获取函数设计
    3.4 定位导航方案研究
    3.5 定位与导航方案设计
    3.6 本章小结
4 AGV路径规划算法研究
    4.1 AGV简介
    4.2 路径规划算法原理
    4.3 基于A*的优化算法及仿真
    4.4 本章小结
5 基于5G通信的矿山物联网架构研究
    5.1 物联网简介
        5.1.1 物联网发展
        5.1.2 物联网中的通信技术
    5.2 5G与物联网
        5.2.1 5G综述
        5.2.2 5G时延分析及仿真
        5.2.3 5G技术在矿山应用必要性研究
    5.3 智慧矿山物联网架构
    5.4 本章总结
6 总结分析及未来展望
    6.1 论文工作总结
    6.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车载遥控接收器
附录 B 车载中央控制器
附录 C 遥控发送器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自供能式矿井提升系统状态监测传感器网络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4 本章小结
2 矿井提升系统状态监测网络总体设计
    2.1 无线通信传输特性分析
    2.2 无线通信技术方案分析
    2.3 监测参数类型分析
    2.4 监测网络总体设计
    2.5 本章小结
3 基于井筒风能的能量供给模块设计
    3.1 微型风力发电模块设计
    3.2 能量管理电路设计
    3.3 本章小结
4 矿井提升系统状态监测网络软件设计
    4.1 自组网概述
    4.2 网络应用设计
    4.3 上位机软件设计
    4.4 本章小结
5 矿井提升系统状态监测网络性能测试与分析
    5.1 能量供给模块和节点功耗实验与分析
    5.2 网络性能实验与分析
    5.3 上位机软件功能测试
    5.4 数据采集实验
    5.5 本章小节
6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工作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Study of Communication Protocol and Link Establishing Mode of Mine Managing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of Minute Areas(论文参考文献)

  • [1]液压支架远程控制及动态仿真系统开发[D]. 牛淑锏. 太原理工大学, 2021(01)
  • [2]基于LF的卡口人员无感进出检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曾鑫伟.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3]基于WSN和北斗短报文的野外环境信息监测系统研究[D]. 于雷.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4]矿山动态协同作业场景无线通信关键技术[J]. 孙彦景,霍羽,陈岩,王博文,周家思,张晓光. 煤炭学报, 2021(01)
  • [5]400MHz下基于自组织网的多媒体传输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肖常兵. 北京邮电大学, 2020(05)
  • [6]煤矿信息物理系统感知层的研究[D]. 牛士会. 安徽理工大学, 2020(04)
  • [7]基于物联网的位置安全预警系统研究[D]. 谢坤. 北京邮电大学, 2020(05)
  • [8]矿用无线语音通信及视频监控系统设计与实现[D]. 梁程.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1)
  • [9]基于5G通信的矿山无线远程遥控系统设计[D]. 孙靖琨.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10]自供能式矿井提升系统状态监测传感器网络设计[D]. 尚奎星.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矿井管理微区移动通信系统的通信协议及链路建立模式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