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产奶牛早期疾病的诊治

新产奶牛早期疾病的诊治

一、新产奶牛早期疾病诊断及护理(论文文献综述)

雍康[1](2021)在《真胃左方变位奶牛手术前后临床指标、粪便微生物及代谢变化的研究》文中提出真胃左方变位(Left displaced abomasum,LDA)是奶牛产后常见疾病之一,由于该病淘汰率高、诊疗费用昂贵且治疗后产奶量恢复较慢,给奶牛养殖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手术整复通常用于该病的治疗。目前,关于LDA的研究还不够深入,缺乏多指标、多层次的系统性探究,特别是奶牛罹患LDA后肠道菌群与机体代谢之间的关系,以及手术整复后LDA奶牛肠道菌群和代谢的变化。为此,本试验首先调阅了四川某牧场3年内(2018~2020)与LDA相关的基础性数据,用以分析LDA的发病特点;接着监测了健康奶牛和LDA奶牛产奶量和临床指标的变化,用以揭示LDA的临床特征;随后检测了健康奶牛与罹患LDA奶牛手术前后血液中生化参数、脂质指标、氧化应激指标的水平,旨在评价LDA奶牛健康状况和手术疗效;最后分析了健康奶牛与罹患LDA奶牛手术前后粪便微生物组和血浆代谢物组的差异,并进行了生物学统计分析和功能解释,旨在进一步揭示LDA发病机理,并为手术疗效评价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本试验取得的结果如下:1.此牧场3年间LDA的平均发病率为3.8%,夏季(7月至9月)和冬季发病率(11月至3月)较高。LDA与胎次(头胎牛多发,占64.75%)、泌乳天数(集中在产后35 d之内,占94.97%)、胎儿初生重(在37~48 kg之间的发生率较高,占69.78%)、BCS(产前BCS越高,发病率越高)和伴发疾病(酮病、生产瘫痪、子宫炎、乳腺炎等)有一定关联,与胎儿性别无关。左肷部开口真胃固定法整复LDA后成功率高(94.52%),产奶量恢复快,是治疗LDA的首选方法。2.经过临床检查、血液相关指标检测及产奶量监控发现,奶牛罹患LDA后,心率和呼吸数均增加,瘤胃蠕动次数减少,产奶量下降,出现了代谢紊乱(GLU、NEFA、BHBA水平明显升高)、肝、肾、胰腺功能受损(ALT、GGT、ALP、TBIL、BUN、CREA、CHOL、LIPA水平显着升高)、电解质失衡(Cl-、Ca2+、K+水平显着降低),同时产生了明显的氧化应激反应(皮质醇、组胺和MDA升高,SOD和GSH-Px活性下降)。手术复位14 d后,临床症状基本消失,血液生化指标得到改善,氧化应激得到缓解且产奶量得到回升。3.采用16S rDNA高通量测序技术测定了产后健康奶牛和罹患LDA奶牛手术前后粪便中微生物菌群的变化,并对菌群菌落结构和多样性进行比较分析。多样性分析表明,Health(产后健康)组、LDA-0(LDA揭发当天)组、LDA-14(LDA术后第14d)组奶牛粪便中微生物多样性和菌群组成存在较大的差异,其中LDA-0组奶牛粪便微生物具有较高的物种丰度和种属差异性。对门、科、属三个分类水平上最大丰度排名前10的物种进行分析发现,相对于Health组,LDA-0组奶牛粪便中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蓝菌门(Cyanobacteria)、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梭杆菌门(Fusobacteria)、拟杆菌科(Bacteroidaceae)、p-2534-18B5菌科、艰难杆菌科(Mogibacteriaceae)、颤螺旋菌属(Oscillospira)和5-7N15菌属的丰度显着升高(P<0.05),而软壁菌门(Tenericutes)、螺旋体门(Spirochaetes)、TM7菌门、瘤胃球菌科(Ruminococcaceae)、理研菌科(Rikenellaceae)的丰度显着下降(P<0.05)。与LDA-0组相比,LDA-14组奶牛粪便中Spirochaetes和密螺旋体属(Treponema)的丰度显着升高(P<0.05),Verrucomicrobia、Fusobacteria、p-2534-18B5菌科、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TM7菌门、Mogibacteriaceae和Oscillospira的丰度显着下降(P<0.05)。手术治疗后14 d,恢复到健康水平的微生物有Spirochaetes、Fusobacteria、Mogibacteriaceae、p-2534-18B5和Oscillospira。功能预测分析表明,罹患LDA奶牛的碳水化合物代谢、脂质代谢速率显着上调。手术整复后,这两个代谢通路显着下调。4.采用UHPLC-TOF/MS的非靶向代谢组学技术在正负离子模式下检测各组奶牛血浆中的代谢谱,统计分析结果显示Health组和LDA-0组之间共鉴定出102种差异代谢物,LDA-0组和LDA-14组之间共鉴定出65种差异代谢物。这些差异代谢物主要由氨基酸、氨基酸衍生物、脂质、核苷酸组成。罹患LDA的奶牛血浆脂质水平显着升高,氨基酸水平显着降低;手术矫正后,血脂水平明显下降,氨基酸水平明显升高。代谢通路分析表明,奶牛在罹患LDA后亚油酸代谢、精氨酸生物合成以及甘氨酸、丝氨酸和苏氨酸代谢发生了明显变化,手术治疗逆转了LDA奶牛的氨基酸和脂质代谢的变化。5.通过对58种血浆代谢物和16种肠道菌群进行Spearman相关性分析发现,Moryella菌属、栖粪杆菌属(Faecalibacterium)、rc4-4菌属等12个菌属与40%以上的代谢物存在显着性相关(P<0.05),说明这12个菌属是影响机体代谢的主要菌群。这些主要肠道菌属可能通过脂质代谢和碳水化合物代谢介导了奶牛能量负平衡、酮病及氧化应激,进而在LDA的致病过程和手术恢复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姜明明[2](2020)在《饲养密度和免疫增强剂对围产期奶牛健康指标和生产性能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围产期奶牛的饲养管理是奶牛饲养中的热点问题。围产期奶牛的饲养管理非常重要,不适宜的饲养管理将对奶牛以及犊牛的健康和生产性能产生不良影响。提高饲养密度是集约化牧场通用的管理措施,然而高饲养密度被认为是影响奶牛健康和生产性能的高风险因子。产后奶牛机体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免疫力降低就是其中之一。我国牧场集约化发展很快,但未见关于饲养密度对围产期奶牛影响的研究;给围产期奶牛饲喂免疫增强剂已有报道,但免疫增强剂多为单一成分。本研究选定规模化牧场,以经产奶牛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行为、免疫、代谢、健康和生产性能等指标,探明围产前期饲养密度和饲喂复合免疫增强剂对母牛和犊牛的影响,并探索其发生机制;将对围产期奶牛饲养管理实践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支撑;共包括四部分内容。第一部分,选择健康的48头经产荷斯坦奶牛,设80%组、100%组和120%组三个密度梯度。对行为学、血液生化指标、生产性能指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围产前期随着饲养密度增加,奶牛的躺卧时间和反刍时间都减少。80%组的奶牛有更多的躺卧时间和反刍时间(P<0.05),80%组比100%组躺卧时间增加了1.2 h,80%组比100%组反刍时间增加了0.54 h。(2)尽管研究发现围产前期不同饲养密度对产奶量、乳成分、平均产犊日期及初乳质量和产量均没有影响,但80%组第一个泌乳月的产奶量显着高于100%和120%组。(3)围产前期不同饲养密度有影响奶牛血钙浓度的趋势(P<0.1),血液皮质醇、总胆固醇、甘油三酯、总蛋白、尿素氮和钙随着分娩时间的临近差异显着(P<0.05)。(4)围产前期饲养密度对瘤胃发酵参数没有影响,但是时间效应有影响。乙酸和氨态氮浓度随着分娩临近而降低,而戊酸、异丁酸和异戊酸浓度则随着分娩临近而升高。第二部分,对第一部分中三个密度梯度的48头经产奶牛所产健康犊牛进行体尺、体重和血液生化指标检测。结果表明:(1)围产前期不同饲养密度对犊牛血液中皮质醇、尿素氮、钙和总蛋白无显着影响,但80%密度组母牛所产犊牛血液中皮质醇浓度(58.3 mmol/L)比100%密度组(65.8 mmol/L)和120%密度组(61.0 mmol/L)稍低。(2)出生后第1 d和第7d的体长、体高、胸围和腹围无差异,但犊牛体重在此期间增加明显(P<0.01)。第三部分,选择健康的48头经产荷斯坦奶牛作为试验动物,使用复合免疫增强剂(compound immunomodulator,CI),设CI0、CI60和CI90三个试验组,对应每头每天CI的添加量分别为0 g、60 g和90 g。试验期从产前-60 d到产后35 d。在产前-60 d、-28 d、-14d、-7 d和产后1 d、7 d、14 d和28 d,分析干物质采食量(DMI)、体重、生产性能、血液生化指标、中性粒细胞吞噬能力和外周血白细胞相关基因的表达。结果表明:(1)CI添加对DMI无影响。DMI随分娩时间而变化,在分娩前降低,分娩后增加,各组差异不显着。(2)CI添加量对围产期奶牛体重影响显着。产前-7d CI0组的体重变化百分(PWC)与CI60组的差异显着(P<0.01);产后第14d,CI0组的PWC显着大于CI60(P<0.01)和CI90组(P<0.05)的。(3)产后35 d内,CI添加对生产性能指标影响差异显着。产奶量、4%标准乳产量和所有乳成分均存在时间效应(P<0.01);各组牛奶体细胞数差异显着(P<0.01),CI0组在产后第7 d至第28 d显着高于CI60和CI90组(P<0.05);对初乳产量和质量无影响,与CI0组相比,CI90组Ig G有增加趋势(P<0.1)。(4)CI添加量对血液生化指标影响较大。产前产后不同剂量CI对皮质醇、非酯化脂肪酸(NEFA)和β-羟丁酸(BHB)含量有影响;在产犊时,随着CI添加量的增加,结合珠蛋白浓度下降(P<0.1),其中CI0组浓度高于CI90组(P<0.05);CI添加对血清总蛋白含量无影响,但在围产后期,血清总蛋白随着CI添加量的增加有上升趋势(P<0.1);血清白蛋白浓度在产前随着CI的补充而降低(P<0.05),在产前-14 d显着降低(P<0.05),其中CI0组的浓度高于CI60和CI90组(P<0.05);随CI添加的增加,CI60和CI90组中血清球蛋白浓度增加(P<0.05),CI0组球蛋白浓度在围产前期低于CI60(P<0.05),在围产后期低于CI90(P<0.05);血清钙浓度在产前降低(P<0.05),但在产后有增加趋势(P<0.1),CI0组产前-28 d钙浓度高于CI60和CI90组(P<0.05),但产后-7 d低于CI60(P<0.05)和CI90(P<0.1)组,CI60和CI90组产前-28d血清钙浓度降低(P<0.05),而产后第7 d血清钙浓度升高(P<0.05)。(5)中性粒细胞(NEUT)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吞噬能力受围产期不同时间点和试验处理的影响(P<0.05)。NEUT对大肠杆菌的吞噬能力,在泌乳第1 d和第7 d,各组差异显着(P<0.05),产后-1 d,CI60组最高(P<0.01),产后-7 d,CI90和CI60组高于CI0组,产后-35 d,CI60组高于CI0(P<0.05);NEUT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吞噬能力,产后-1 d,CI60组最高(P<0.01),产后-35 d,CI60和CI90组相似,均高于CI0组(P<0.05)。(6)CI添加量对中性粒细胞趋化因子(CXCL8)和L-选择素(SELL)的表达有显着影响(P<0.05)。在-14 d和35 d,CI0组的CXCL8表达低于CI60组(P<0.05)。SELL表达受时间影响显着(P<0.01),各组在-14 d和35 d表达显着增强(P<0.05);此外,从-60 d至28 d有增强趋势(P<0.1),其中CI60组高于CI0组(P<0.01);在-14 d,CI60组高于CI0组(P<0.05);在35 d,CI90组最高(P<0.05)。第四部分,分别从第一部分中80%组和120%组,以及第三部分中CI0组和CI60组中奶牛各3头,采外周血,收集外周血中的免疫细胞,提取总RNA和总蛋白,分别进行转录组和蛋白组测序分析。结果表明,(1)在饲养密度对比组中,共测得基因12237个,80%组和120%组共有基因10334个,占总测得基因的84.4%,其中表达无差异基因7351个,占共有基因的71.1%,上调(表达倍数≧1.5)基因1732个,占共有基因的16.8%,下调(表达倍数≦0.67)基因1251个,占共有基因的12.1%;共测得蛋白9290个,80%组和120%组共有蛋白8006个,占总蛋白的86.2%,其中表达无差异的蛋白6112个,占共有蛋白的76.3%,上调的蛋白1108个,占共有蛋白的13.8%,下调的蛋白846个,占共有蛋白的9.9%;转录组和蛋白组共有的上调基因456个,占总上调基因的19.1%,下调基因412个,占总下调基因的24.5%。(2)在CI对比组中,共测得基因11175个,CI0组和CI60组共有基因9164个,占总测得基因的82.0%,其中表达无差异基因7542个,占共有基因的82.3%,上调基因669个,占共有基因的7.3%,下调基因953个,占共有基因的10.4%;共测得蛋白9135个,CI0组和CI60组共有蛋白7546个,占总蛋白的82.6%,其中表达无差异蛋白6308个,占共有蛋白的83.6%,上调蛋白567个,占共有蛋白的7.51%,下调蛋白为671个,占共有蛋白的8.89%;转录组和蛋白组共有的上调基因289个,占总上调基因的30.5%,下调基因367个,占总下调基因的29.2%。(3)对各组对比中差异基因进行GO注释和KEGG pathway分析,结果表明,这些基因所涉及到的功能和通路相似,主要涉及的信号通路有炎症相关通路(如Jak/Stat通路、NF-κB通路、MAPK通路)、代谢相关通路(如萄糖代谢、能量代谢、脂多糖代谢)和免疫相关通路(如Toll样受体通路、B细胞受体通路、T细胞受体通路)。综上所述,围产前期饲养密度为80%的奶牛有更长的躺卧和反刍时间,对奶牛健康和福利更有益,而对哺乳期犊牛的生长性能和免疫无显着影响。在围产期开始补充CI可缓解能量负平衡和免疫抑制,调节与分娩有关的炎症反应,利于产后恢复及健康的改善,推荐量饲喂60克/头/天。围产前高密度主要通过抑制奶牛细胞中与代谢、炎症和免疫相关的基因及通路而影响奶牛的生产性能和机体健康,补充CI则可通过激活细胞中与代谢和免疫相关的基因及其通路,平衡机体的物质代谢、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增进奶牛的生产性能和健康。高密度饲养影响围产期奶牛生产性能及健康的整体调控机制及其应对策略及CI提高和调节奶牛代谢和免疫的具体通路和机制等相关工作仍在研究中,未来有望通过多组学测序及其整合分析手段,从分子细胞水平到机体整体水平深入揭示调节机制。

赵鑫[3](2019)在《新疆部分规模化牧场奶牛子宫内膜炎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防治》文中研究表明奶牛子宫内膜炎是奶牛产后常见的疾病之一,它不仅延迟生殖机能的恢复,降低奶牛的受胎率,更间接的造成奶牛产奶量下降,使机体免疫受限。由于饲养管理方式和地域因素,奶牛子宫内膜炎的发病率和发病原因有所不同。为了解北疆部分垦区奶牛子宫内膜炎的发病规律、病原菌种类和临床治疗效果。本研究以昌吉、石河子、沙湾、奎屯垦区的16个牧场的5824头2-8岁奶牛为研究对象,通过阿菲金软件收集一年内所有患病牛群的信息,并进行现场饲养管理水平的评估、子宫内膜炎病牛的筛选;然后采集患病奶牛阴道分泌物进行病原菌的分离纯化及鉴定;同时采取纸片法进行病原菌的药物敏感性试验,查明病原菌的耐药谱以指导临床用药;最后根据致子宫内膜炎病原菌的种类和药敏试验结果,选取44头患有子宫内膜炎的奶牛进行不同药物的治疗性观察试验,结果如下:1.昌吉、石河子、沙湾、奎屯垦区的16个牧场中奶牛子宫内膜炎的平均发病率为19.6%,其中奎屯地区发病率最低为17.6%,石河子私人牧场的发病率最高为25.8%;季节性方面:奶牛子宫内膜炎的发病率随着季节的变化有着明显的差异,7-10月份最高,12-2月份偏低;胎次方面:头胎牛的发病率要高于第二胎,但从第二胎开始,随着胎次的增加,奶牛子宫内膜炎的发病率逐年升高;饲养管理水平方面:环境卫生差、新产牛护理不及时、兽医接产不规范均是其发病诱因。2.细菌分离鉴定结果表明,引起奶牛子宫内膜炎的主要病原菌为大肠杆菌、葡萄球菌、链球菌,变形杆菌、沙门氏菌,其检出率分别为35.8%、27.6%、16.9%、12.3%、7.7%;其中单一感染占47.5%,混合感染占52.5%。3.10种临床常用药物的敏感性试验结果显示,大肠杆菌对阿莫西林、恩诺沙星、头孢噻肟敏感;葡萄球菌对阿莫西林、头孢噻肟、四环素较敏感;链球菌对阿莫西林、头孢噻肟、恩诺沙星敏感;变形杆菌对环丙沙星、复方新诺明、青霉素敏感;沙门氏菌对环丙沙星、恩诺沙星、阿莫西林敏感。分离菌对其他的抗菌药物均有不同程度的耐药性。4.44头奶牛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表明,头孢噻呋晶体(易速达)最佳,其次为阿莫西林钠和聚维酮碘溶液,醋酸氯已定效果较差。综上,北疆部分垦区牧场奶牛子宫内膜炎感染较为严重,病原菌的多重感染现象明显,且存在一定的耐药性,其中头孢噻呋晶体是最佳的治疗药物。

肖劲邦[4](2019)在《围产期奶牛静脉血部分脂肪因子变化规律及其与酮病相关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奶牛围产期是奶牛疾病和死亡的多发期,在生产中尤为关键,其中酮病是奶牛在NEB状态下,糖脂代谢紊乱而引发的重大代谢性疾病,造成生产性能下降和其他疾病风险升高,带来了巨大经济损失。而脂肪因子广泛参与生物机体糖脂代谢网络,与酮病发生具有密切的潜在联系。应用血液指标及早地对酮病进行预警,可有效降低其发病率和损失,但目前用于酮病预警的指标较为单一,体系尚不完善。因此本研究旨在总结围产期健康与酮病奶牛血清部分脂肪因子变化规律,探究脂肪因子与奶牛酮病的相关性以及能否作为奶牛酮病的预警指标,为揭示酮病奶牛脂肪因子作用机制奠定基础,为完善围产期奶牛机体糖脂代谢网络和建立健全奶牛酮病预警体系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持。试验选取四川省某规模化奶牛场半封闭统一舍饲,体况良好,体重597±53kg,体况评分3.39±0.27,2-4胎,即将进入干奶期的澳洲荷斯坦奶牛60头,最终筛选健康奶牛21头,仅发生酮病奶牛17头。分别于距预产期约56d、49d、42d、35d、28d、21d、14d、7d、分娩当天、产后7d、14d、21d、28d、35d、42d、49d、56d共17个时间点,采集各奶牛尾静脉血。检测血清中脂肪因子ADP、LEP、抵抗素、IL-6和TNF-α,以及酮病相关能量平衡指标BHBA、NEFA、TG、Glu和INS水平。分别总结健康和酮病奶牛血清各指标变化规律以及各时间点的差异性;扩大酮病奶牛的样本数量,分为Ⅰ型酮病组(13头)和Ⅱ型酮病组(14头),计算RQUICKI,探究血清脂肪因子与两类酮病的相关性;最后利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和ROC分析确定奶牛酮病的预警指标及其最佳临界值。研究结果如下:试验一围产期酮病与健康奶牛血清部分脂肪因子变化规律结果显示:(1)酮病和健康奶牛血清BHBA、NEFA、Glu、INS和TG水平在围产前期均保持较为稳定水平,而在分娩后,酮病和健康奶牛BHBA和NEFA水平均先明显上升,后逐渐下降,但酮病奶牛上升幅度更加明显,恢复时间更长;健康奶牛血清Glu和INS水平以及酮病奶牛血清Glu水平呈下降趋势,但酮病奶牛血清INS水平出现上升。(2)酮病和健康奶牛血清ADP、LEP、抵抗素、IL-6和TNF-α水平在产前均保持较为稳定水平,而在分娩后发生明显变化,其中ADP、抵抗素、IL-6和TNF-α水平升高,而LEP水平下降,且酮病奶牛变化幅度更大。试验二围产期奶牛部分脂肪因子与酮病的相关性研究结果显示:(1)Ⅰ型酮病奶牛血清BHBA水平极显着高于Ⅱ型酮病奶牛(P<0.01),Ⅱ型酮病奶牛血清INS水平极显着高于Ⅰ型酮病奶牛(P<0.01),但RQUICKI显着低于Ⅰ型酮病奶牛(P<0.05);Ⅰ型酮病奶牛血清ADP水平显着高于Ⅱ型酮病奶牛(P<0.05),LEP、抵抗素、IL-6和TNF-α水平均低于Ⅱ型酮病奶牛,但差异不显着(P>0.05)。(2)Ⅰ型酮病奶牛中血清BHBA水平分别与INS水平、LEP水平均呈极显着负相关(P<0.01),而与ADP水平呈极显着正相关(P<0.01),但ADP与LEP间呈显着负相关(P<0.05)。(3)Ⅱ型酮病奶牛血清INS水平与抵抗素呈显着正相关(P<0.05),RQUICKI与ADP水平呈显着正相关(P<0.05),而与抵抗素、TNF-α和IL-6水平呈极显着或显着负相关(P<0.05);ADP与抵抗素和TNF-α水平呈显着负相关(P<0.05),LEP与TNF-α水平呈显着正相关(P<0.05),抵抗素与IL-6和TNF-α水平之间呈显着正相关(P<0.05),IL-6和TNF-α之间呈极显着正相关(P<0.01)。试验三奶牛血清部分脂肪因子和能量平衡指标对酮病预警作用研究结果显示:(1)产前14d和7d血清BHBA和NEFA可作为酮病的预警指标,BHBA的最佳分界值分别为大于0.42 mmol/L和0.34 mmol/L,对应的敏感度为58.8%和76.5%,特异度为81.0%和66.7%;NEFA的最佳分界值为大于0.47 mmol/L和0.32 mmol/L,对应的敏感度为58.8%和94.1%,特异度为90.5%和47.6%。(2)产前14d、7d和分娩当天血清ADP、LEP、抵抗素、IL-6和TNF-α均不适合为产后酮病的预警指标,但随预产期临近,五种脂肪因子Logistic曲线的显着性逐渐向具有统计学意义接近,可能存在作为酮病预警指标的潜力。结论:(1)围产期奶牛血清ADP、LEP、抵抗素、IL-6和TNF-α水平受到酮病的影响,且在Ⅰ型和Ⅱ型酮病奶牛中表现出不同生物学功能。(2)产前14d和7d血清BHBA和NEFA可作为酮病预警指标,但在本试验统计数据中,ADP、LEP、抵抗素、IL-6和TNF-α均不适合作为产后酮病预警指标。

李明[5](2018)在《新疆北疆地区规模化奶牛场淘汰繁殖疾病奶牛的原因调查及其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本调查是为了降低奶牛淘汰率和合理进行淘汰,分析奶牛淘汰原因及其规律,以便为进一步改善牛场饲养管理提供参考。通过临床诊断和屠宰场临床病理解剖学的方法对西部牧业股份有限公司下属奶牛场的249头已淘汰奶牛进行统计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奶牛繁殖疾病是造成奶牛淘汰的首要原因,淘汰胎次集中分布13胎次。繁殖疾病,占总淘汰的52.8%,明显高于其他原因。淘汰奶牛子宫疾病主要是子宫内膜炎,占子宫问题中的58.06%。说明对于奶牛子宫内膜炎的防治是减少因繁殖问题奶牛淘汰数量的关键。研究结果表明奶牛场应加强繁殖管理,饲喂合理平衡日粮,尤其调整围产期日粮结构,注重产犊管理,对产后奶牛繁殖机能进行定期检查和监控,减少子宫炎的发病率。本研究为新疆地区牛场的繁殖管理和饲养管理工作提供了有价值的科学依据。对荷斯坦奶牛不同直径卵泡和囊肿卵泡内部分代谢产物含量的比较,了解奶牛卵泡囊肿和不同直径卵泡离子浓度的变化,按不同大小卵泡分离卵泡液。结果表明:直径F≤0.5cm的卵泡液中的铜离子浓度和直径1.0cm≤F<1.5cm的卵泡液中的铜离子浓度差异显着(P<0.05),和直径1.5cm≤F<2.0cm的卵泡液中的浓度差异亦显着(P<0.05),其余的不同直径大小的卵泡液的铜离子浓度相互间比较差异不显着(P<0.05);直径F<0.5cm、0.5cm≤F<1.0cm、1.0cm≤F<1.5cm、1.5cm≤F<2.0cm、F≥2.0cm的卵泡液任意两组相比较,钙离子和锌离子的浓度都不显着(P>0.05),卵泡直径F≥2.5cm的卵泡囊肿奶牛:Ca2+的平均浓度是1.77 mmol/L,与其它组比较Ca2+的浓度明显降低;Cu2+的平均浓度是167.20μmol/L,Cu2+的浓度大于卵泡直径F<0.5cm和1.5cm≤F<2.0cm的Cu2+浓度,小于直径0.5cm≤F<1.cm和1.0cm≤F<1.5cm的Cu2+的浓度;Zn2+的平均浓度是46.73μmol/L,与其它组比较Zn2+的浓度明显升高。实验结果表明钙、铜、锌等矿物质的含量与卵泡直径和奶牛卵泡囊肿有关。为了从病理组织学角度观察奶牛主要卵巢疾病卵巢组织的变化规律,根据病史,临床症状,应用直肠检查,B超诊断,现场观察等初步确定淘汰奶牛,并到屠宰场采样,实验室对其进行组织学观察,采集HE染色,制作切片,其中卵巢静止12例、卵巢囊肿7例、持久黄体4例、排卵延迟8例。结果表明:牛卵泡囊肿和黄体囊肿时,卵巢细胞开始退化,且有细胞破裂、脱落;持久黄体时卵巢结构受损;排卵延迟时,异常卵泡卵母细胞核固缩、胞膜严重皱缩、胞浆呈强嗜酸性或胞浆内空泡面积大于50%。结论:在卵巢机能减退,主要是卵巢静止病理组织学观察方面;囊状卵泡会使相邻卵泡闭锁固缩;持久黄体时黄体已丧失功能;排卵延迟伴随颗粒细胞排列紊乱、与卵母细胞或卵泡周围基膜分离。上述观察可以为主要卵巢疾病的诊断防治疾病提供借鉴。奶牛中因繁殖疾病问题淘汰占一定比例,而繁殖疾病是影响奶牛生产性能的主要疾病之一。屡配不孕是繁殖疾病当中的一种表现形式。通过对西部牧业各牛场的生产资料进行汇总调查,根据奶牛场的奶牛的病史、发病和治疗记录、配种记录、以及奶牛的产奶量记录资料,其中筛选出生产中多次进行配种未孕的屡配不孕牛,综合判断奶牛在合适的时间淘汰很有必要,这为奶牛是否继续在群饲养、部分奶牛是否育肥、及时确定哪些奶牛需要淘汰屠宰提供科学依据。调查分别选择新疆西部牧业股份有限公司三个规模化奶牛场2016年1月-2017年5月期间繁殖配种数据进行统计,总计对4557头成母牛和1285头青年牛进行了不孕症及围产期疾病发病情况和繁殖管理现状调查。屡配不孕的发病率是17.53%(1024/5842)。3次未能配孕的奶牛数占所有屡配不孕牛的41.50%,3次以上占58.5%。3次未能配孕成功的奶牛占总牛头数的4.9%,3次以上未能配孕的奶牛占总牛头数的7.71%。结果表明各个配次组之间发病率差异均极显着(P<0.01)。秋季屡配不孕发生率最高,主要是经产牛发病率高,屡配不孕中主要是子宫内膜炎导致比例是76.76%。产犊到最后一次的配种间隔时间的分布结果是200d以上比例为44.04%,屡配不孕导致配种次数增多,显着延长了空怀时间,导致产犊间隔延长,屡配不孕是规模化奶牛场常见的疾病,也是淘汰奶牛的主要原因之一。

边四辈[6](2017)在《奶牛产后低钙血症与酮病发病情况调查及其新型防控制剂的研究与应用》文中认为处于围产期(产前3周至产后三周)的奶牛,体内多种激素如生长激素、甲状腺素、雌激素等的分泌出现剧烈变化,食欲下降,干物质量大幅降低,且食欲恢复非常缓慢。然而,由于产后泌乳的需要,奶牛对各种营养物质的需求随着产奶量的升高大幅增加,奶牛容易出现营养负平衡(消耗大于摄入)。奶牛为保证泌乳的营养需求,需要动用体贮来满足能量、蛋白及矿物元素的消耗,其中体脂的动员可引起奶牛酮病,钙的大量消耗则会导致低钙血症。低钙血症和酮病不仅会影响奶牛免疫机能的正常发挥,而且会导致胎衣滞留、真胃移位、子宫内膜炎以及乳腺炎等疾病发生,,严重影响奶牛健康和泌乳生产。因此,长期以来国内外学者均非常重视奶牛低钙血症和奶牛酮病等围产期代谢性疾病的防控,开展了一系列从产前营养调控到产后保健的研究工作。在预防和控制奶牛低钙血症和酮病的诸多研究中,以产后补充钙剂和能量物质的报道最多,补充途径主要有两种,分别是静脉注射和口服或灌服。静脉注射葡萄糖酸钙和葡萄糖可以快速提高血液中的钙和葡萄糖水平,但其维持时间短,需要多次重复静脉注射才能维持其效果,操作繁琐,在牧场主要用于治疗。口服或灌服的营养补充剂主要成份包括钙盐(氯化钙,丙酸钙)和生糖前体物(丙酸钙、丙二醇或甘油),这类营养补充剂一般需要用温水勾兑后让奶牛自己饮用或通过灌服器灌服。有研究表明这类营养补充剂能减少产后相关营养代谢病的发生,但也有研究认为其作用有限,因为口服或灌服与静脉输液一样,难以长时间维持,需要重复补充才能起到比较好的效果。如果产后灌服液能够长时间维持血钙水平和缓解能量负平衡,则可极大地提高有效防控奶牛产后营养代谢疾病的效率。基于此,作者对传统灌服液配方进行了改进,研制了具有缓释钙盐以长期维持血钙稳定,同时结合生糖前体和脂肪代谢调节物(氯化胆碱,烟酸)以有效的,改善体脂代谢的新型产后灌服剂,用于防控奶牛产后低钙血症和酮病。本试验的主要目的是在调查上海地区规模化奶牛场奶牛产后低钙血症和酮病发病率的基础上,评价研制的新型灌服剂对奶牛产后低钙血症和酮病发生的影响,从而为该新型产后灌服剂的临床应用提供数据参考。试验一、上海地区奶牛产后低钙血症及酮病发病情况调查 本文对上海地区9个牧场奶牛产后低钙血症及亚临床酮病的发病率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奶牛产后12h内的低钙血症发病率非常高,平均为86.1%,血钙平均浓度为1.82±0.02 mmol/L,产后3-7 d低钙血症发病率平均为35.2%,血钙平均浓度为2.05±0.01 mmol/L,表明随着泌乳天数增加低钙血症有缓解趋势。奶牛产后12h内低血镁发病率平均为8.6%,血镁平均浓度为0.98±0.02 mmol/L,与低钙血症变化趋势不同的是产后3-7d低血镁发病率有所增加,平均为19.8%,血镁平均浓度为0.92±0.01 mmol/L。奶牛产后12h内亚临床酮病发病率平均为5.5%,血液BHBA平均浓度为0.68±0.04 mmol/L,产后3-7 d亚临床酮病发病率平均为16.3%,血液BHBA平均浓度为0.98±0.07 mmol/L,表明随着泌乳天数增加能量负平衡有加重趋势。奶牛产后12h内高NEFA发生率平均为49.4%,血液NEFA平均浓度为0.76±0.03 Meq/L,产后3-7 d高NEFA发生率平均为41.3%,血液NEFA平均浓度为0.71±0.03 Meq/L,表明泌乳初期高NEFA发生率远高于亚临床酮病发病率,且随着泌乳天数增加血液NEFA浓度有下降趋势。产后奶牛血液中钙、镁、磷、BHBA和NEFA浓度之间的相关关系分析结果表明,血液中钙的浓度与磷的浓度呈显着正相关(P<0.001),与镁的浓度有正相关的趋势,但不显着(P=0.081),与NEFA浓度呈显着负相关(P<0.001);血液中镁的浓度与磷的浓度呈显着正相关(P=0.003);血液中磷的浓度与NEFA的浓度有负相关的趋势,但不显着(P=0.077),与BHBA的浓度有正相关的趋势,但不显着(P=0.062);血液中NEFA的浓度与BHBA的浓度呈显着正相关(P<0.001)。试验二、新型钙灌服剂对奶牛产后低钙血症及生产性能的影响 选择上海地区某牧场产前常规检查健康、体况评分在3.0-3.5分的经产奶牛30头、初产奶牛15头,随机分为三组(新型灌服剂组、普通灌服剂组和空白对照组),每组10头经产奶牛和5头初产奶牛,进行不同的灌服剂预防奶牛产后低钙血症效果的评价试验。结果表明:对于经产奶牛,两个灌服剂组奶牛在灌服后血钙水平明显升高,但普通灌服剂组到高峰后立即下降,而新型灌服剂组奶牛血钙水平达到高峰后则可以维持10 h左右后才下降,说明新型灌服剂组维持血钙水平的效果更佳;不同试验组在灌服后对于产后奶牛血镁含量变化无显着影响,试验奶牛群平均血镁含量在正常范围内;经产奶牛产后初期平均血钙和血镁的含量要低于初产奶牛。新型钙灌服剂相对于对照和普通灌服剂从数值上提高了产奶量,但统计差异不显着,对乳蛋白,乳脂率无影响。试验三、新型能量调节灌服剂对奶牛产后酮病及生产性能的影响 选择上海地区某牧场产前常规检查健康、体况评分在3.0-3.5分的经产奶牛30头、初产奶牛15头,随机分为三组(新型灌服剂组、普通灌服剂组和空白对照组),每组10头经产奶牛和5头初产奶牛,进行不同配方的灌服剂预防奶牛亚临床酮病效果的评价研究。结果表明:两个灌服剂组奶牛产后12 h内血清中平均BHBA和NEFA水平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新型灌服剂组奶牛血清平均BHBA和NEFA水平稍低于普通灌服剂组但差异不明显;经产奶牛产后血清平均BHBA、NEFA含量明显高于初产奶牛,说明经产奶牛产后能量代谢紊乱更加严重。新型钙灌服剂相对于对照和普通灌服剂从数值上提高了产奶量,但统计差异不显着,对乳蛋白,乳脂率无影响。试验四、新型综合灌服剂对奶牛产后疾病发病率及生产性能的影响 选择上海地区某奶牛场胎次、体况、上胎次产量相近的干奶牛100头,应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随机分为两组(新型灌服剂组、普通灌服剂组),评估不同产后灌服剂对奶牛血钙水平、血液β-羟丁酸浓度、低钙血症和亚临床酮病的发病率、产后疾病发病率、淘汰率及生产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含多种不同释放速度的钙源组合、过瘤胃氯化胆碱以及过瘤胃烟酸等的新型灌服剂能显着提高奶牛产后24h的血钙(P<0.05)水平,而对于48 h和72 h的血钙水平无显着影响,但新型灌服剂组在各时间段血钙平均水平均高于普通灌服剂组;新型灌服剂相对于普通灌服剂可以显着降低产后3d血液BHBA水平(P<0.05),对产后7d的血液BHBA水平有降低趋势(P=0.08),而对产后14d的血液BHBA浓度无显着影响;新型灌服剂相对于普通灌服剂可以更明显降低奶牛产后低钙血症和亚临床酮病的发病率,同时也降低了产后真胃移位的发病率;新型灌服剂的使用可以提高产后100d内的平均产奶量(P=0.15),而对牛奶中乳脂率和乳蛋白含量无明显影响。试验五、新型综合灌服剂临床推广应用效果评定 在上海、浙江、山东、安徽和河南5个地区的5个奶牛场进行临床推广应用试验,合计有2234头成母牛参与了本试验。每个牧场的试验牛群均分为两个组,即试验组(灌服新型灌服剂)和对照组(灌服传统灌服剂),通过统计各组奶牛产后疾病的发病率以及开展生产性能测定以评估新型灌服剂的临床应用效果。试验结果显示:相对于传统灌服剂,使用新型产后灌服剂降低了产后疾病的发生率和产后60d内的淘汰率,提高了产后120d内的产量。试验结果表明新型产后灌服剂对于改善奶牛健康状况,提高生产性能具有积极的作用,适合在牧场推广使用。

邵贵彬[7](2017)在《猪瘟、猪丹毒、猪肺疫的鉴别诊断》文中提出(一)病原体1.猪瘟是一种病毒,可经各种途径感染。2.猪丹毒是一种杆菌,多由消化道和皮肤伤口感染。3.猪肺疫是猪巴氏杆菌,多由呼吸道感染。(二)流行情况1.猪瘟不分年龄大小与季节,均可发生。传染极快,到处流行。在良好的饲养管理条件下也可能发生,多为急性型。2.猪丹毒主要是312月龄的猪最容易感染。主要发生在炎热的天气里(69月)。常呈地方流行

梁海军[8](2016)在《镇痛管理对难产奶牛行为学、营养代谢及生产性能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产犊对奶牛来说是一个强烈的应激原,而疼痛是分娩应激的核心原因,缓解奶牛分娩疼痛有利于降低分娩应激综合症的发病率。因此,优化奶牛分娩过程中的疼痛管理,对于奶牛福利、健康和生产性能及养殖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难产会加重奶牛在产犊过程中的疼痛,并可能会导致产后持续和慢性疼痛,从而造成严峻的奶牛福利问题和严重的经济损失。本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产后1h内注射非甾体类药物——美洛昔康对难产奶牛产后行为、采食量、生产性能、健康状况、瘤胃发酵和营养消化,以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以期探究难产对初产牛和经产牛的影响以及美洛昔康对难产初产牛和经产牛的作用效果及其作用机制,为制定并实施及时有效缓解奶牛产后疼痛的管理措施提供参考。主要内容和结果如下:1)镇痛管理对难产奶牛产后行为的影响。选择来自北京中地牧场的120头围产期奶牛作为试验动物,产犊体况在34分、经历中至重度助产,其中包括58头初产牛和62头经产牛。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在产后1小时内分别通过皮下注射15 ml美洛昔康和15 mL生理盐水。试验期间,监控每头奶牛的行为变化。试验结果表明,奶牛经历难产后,每天的躺卧时间显着减少(<720 min),并且产后3 d内初产牛和经产牛差异不显着,均呈减少趋势;奶牛产后反刍时间显着降低(<400 min),并且初产牛的反刍时间少于经产牛,产后15d,经产牛和初产牛的反刍时间逐渐增加,反刍能力逐渐恢复,到第5 d时,经产牛达到377 min,接近正常值,而初产牛均只达到283 min,仍远低于正常值;产后3 d内,经产牛和初产牛的站立时间差异不显着,经产牛每天的站立时间不变,初产牛的站立时间逐渐减少(P<0.05);经产牛和初产牛的行走时间均逐渐增加(P>0.05),并且初产牛多于经产牛(P>0.05);经产牛和初产牛的饮水时间均没有显着变化,经产牛的饮水时间显着多于初产牛;经产牛和初产牛每天的举尾次数和摩擦次数没有显着变化,经产牛和初产牛之间也没有显着差异。产后注射非甾体类药物——美洛昔康,初产牛和经产牛的躺卧时间均显着增加;初产牛的站立时间显着增加,而经产牛的站立时间未受影响;经产牛和初产牛的行走时间均增加,但不显着;经产牛的饮水时间减少、举尾和摩擦次数显着减少,但初产牛未受显着影响。此外,注射美洛昔康后,经产牛和初产牛的反刍时间在第5 d时分别达到362 min和283 min,与对照组无差异,说明美洛昔康对奶牛产后反刍行为的恢复能力没有影响。从举尾和摩擦次数、躺卧时间、站立时间等行为学角度判断,产后注射美洛昔康对初产牛和经产牛产后疼痛均有一定程度的缓解作用。2)镇痛管理对难产奶牛产后健康和生产性能的影响。在进行1)中试验的同时,记录所有牛只的采食量和健康状况,并从各组的经产牛和初产牛中分别选取10头,测定乳中体细胞数、蛋白率、脂肪率、乳糖率和尿素氮等成分的含量。试验结果表明,产后15d,奶牛产后干物质采食量逐渐增加,并且经产牛的干物质采食量高于初产牛(P<0.05);产后30 d内,难产的经产牛和初产牛的每日产奶量随产奶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加,并且经产牛的每日产奶量总是显着高于初产牛;难产的荷斯坦奶牛初乳具有较高的体细胞数(Somatic cell count,SCC),并且受胎次的影响显着,初产牛高于经产牛(P<0.05);初产牛初乳的乳脂率和乳蛋白率高于经产牛(P>0.05),但乳糖率低于经产牛(P>0.05),尿素氮含量与经产牛差异不显着;产后第6 d难产奶牛亚临床酮病的发病率最高,且初产牛高于经产牛,但6 d后,经产牛的发病率高于初产牛;发生难产时,经产牛产后乳房炎、前胃弛缓的发病率高于初产牛,但蹄病的发生率略低于初产牛,初产牛和经产牛产后真胃变位的发病率和淘汰率基本相同,经产牛胎衣不下的发生率为6.25%,而初产牛未发现胎衣不下。产后注射非甾体类药物——美洛昔康,对荷斯坦奶牛干物质采食量、产奶量、初乳的乳脂率、乳蛋白率、乳糖和尿素氮含量以及体况均没有显着影响;但可以有效降低经历难产的经产牛和初产牛初乳中的体细胞数以及产后乳房炎和亚临床酮病的发病率。此外,产后注射美洛昔康还降低了初产牛和经产牛真胃移位和前胃弛缓的发病率,并降低了初产牛蹄病的发病率和死淘率,但对经产牛蹄病的发病率以及经产牛和初产牛胎衣不下的发病率没有影响。3)镇痛管理对难产奶牛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试验动物的选择、分组和处理同1)。从各组中分别选取10头经产牛和10头初产牛,在进行1)和2)中试验的同时,使用真空采血管,于注射后的第0、12、24和48h采集尾根静脉血并制备血清,检测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淀粉样蛋白A和触珠蛋白等急性期蛋白,皮质醇和前列腺素等激素的水平。结果表明,奶牛发生难产后的48h内,经产牛和初产牛的TNF-α含量无显着差异(P>0.05),均呈现出下降趋势,其中经产牛变化显着,而初产牛变化不显着;初产牛的血清中SAA含量高于经产牛(P<0.05),初产牛和经产牛的血清中SAA均呈现出下降趋势,但变化均不显着;初产牛和经产牛的血清中HP均呈现出下降趋势,初产牛变化显着,而经产牛变化均不显着;初产牛的血清皮质醇浓度呈上升趋势,而经产牛呈下降趋势,产后12h内,初产牛的血清皮质醇浓度高于经产牛(P>0.05);初产牛血液中前列腺素的浓度呈升高趋势,分娩12h后,显着高于经产牛,说明初产牛因难产经历的疼痛程度高于经产牛。产后注射美洛昔康,可有效促进初产牛血液中TNF-α、急性期蛋白SAA和HP水平的下降,并有效抑制皮质醇和前列腺素的生成,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初产奶牛的分娩疼痛、炎症反应和分娩应激,但对经产牛无效或作用效果不显着。4)镇痛管理对难产奶牛产后瘤胃发酵和表观消化率的影响。试验动物的选择、分组和处理同1)。从各组中分别选取5头经产牛和5头初产牛,在进行1)、2)和3)中试验的同时,采用瘤胃口腔导管法,在产后第1d和第4d的晨饲前,采集所有试验牛的瘤胃液,并检测瘤胃液的pH值及其中NH3-N的浓度和VFA的含量;采用直肠取粪法连续采集粪样(300500g),产后第1、2、3d采集粪样,烘干粉碎后用于测定干物质(Dry matter,DM)、灰分(Ash)、粗蛋白(Crude protein,CP)、中性洗涤纤维(Neutral detergent fiber,NDF)和酸性洗涤纤维(Acid detergent fiber,ADF)等。结果表明,难产奶牛分娩后的14 d,瘤胃液乙酸/丙酸比例基本不变,但乙酸、丁酸和挥发性脂肪酸总量均呈增加的趋势,说明奶牛分娩会降低瘤胃发酵效果,但产后逐渐恢复。产后注射美洛昔康,对难产奶牛瘤胃pH值和乙酸/丙酸影响不显着;促进了蛋白质在瘤胃内的降解,使铵态氮浓度提高,但差异不显着;显着提高了分娩后第1 d瘤胃液中乙酸和丙酸的浓度,丁酸浓度也有提高,但差异不显着;显着提高了难产初产牛瘤胃液中挥发性脂肪酸总量,并促进了难产经产牛瘤胃液中的挥发性脂肪酸总量的增加,使得难产奶牛的瘤胃发酵效果得到了提高。难产的初产牛对营养物质的消化率低于难产的经产牛;产后注射美洛昔康,显着提高了初产牛和经产牛产后3 d营养物质的表观消化率,初产牛的NDF、ADF、DM和CP表观消化率分别提高了32.19%、28.64%、25.71%和9.3%,经产牛的NDF、ADF、DM和CP表观消化率分别提高了12.5%、14.25%、30.9%和10.36%。产后注射美洛昔康,通过促进初产牛血液中TNF-α、急性期蛋白SAA和HP水平的下降来抑制奶牛产后炎症的发生或促进产后炎症的消除,通过抑制血液皮质醇和前列腺素的生成,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初产奶牛的分娩疼痛,对难产奶牛起到镇痛消炎的作用,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奶牛活力,降低难产奶牛初乳中的体细胞数,降低产后乳房炎、亚临床酮病、真胃移位、前胃弛缓和蹄病等疾病的发病率和淘汰率,以及提高瘤胃发酵效率和营养物质的消化率。然而,美洛昔康对难产奶牛的采食量、产奶量、乳成分和体况等指标影响不显着。基于奶牛福利和经济效益的考虑,本研究通过对奶牛产后行为、生理和生产性能的观察和测定,研究了美洛昔康对难产奶牛的作用效果,发现美洛昔康对初产牛和经产牛的作用效果不同,对缓解初产牛难产疼痛的效果更显着。本研究为科学识别和评估奶牛产后疼痛,并实施及时有效地缓解产后疼痛的措施提供了理论依据。

付静涛,王金秋,段素云,吴美玲,李英杰,肖西山,曹授俊[9](2016)在《奶牛子宫炎症综合诊断要领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兽医是否具备准确地诊断技术,所选择的诊断方法是否合理,牛场有无定期诊断的机制以及执行诊断的时间都会影响子宫炎的发病率。笔者根据多年来从事奶牛子宫炎症的预防、诊断和治疗等经验,对奶牛子宫炎症综合诊断要领进行总结分析,目的是对奶牛子宫炎症进行早期准确诊断,降低奶牛子宫炎症的发病率,提高奶牛子宫炎症的治愈率,给奶牛养殖户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

李娟,石凯[10](2016)在《新产奶牛早期疾病诊断及护理》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从而推动了畜牧业的快速发展。对于新产奶牛而言,养牛者对新产奶牛往往抱有极大的期望,他们期望新产奶牛能够生出健康的犊牛,然后在最快的时间恢复到原来的身体情况,达到产奶高峰,能够再次产出大量的奶来满足需求,并在两个月内再次受孕。事实上,奶牛在产后属于疾病易感阶段,做好早期的疾病诊断和护理工作,对奶牛产后的体质恢复、疾病预防等具有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新产奶牛早期疾病诊断及护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产奶牛早期疾病诊断及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真胃左方变位奶牛手术前后临床指标、粪便微生物及代谢变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缩略词对照表
第一章 奶牛真胃变位及多组学技术在奶牛围产期疾病研究中的应用
    1 奶牛真胃左方变位研究进展
        1.1 致病因素
        1.1.1 品种
        1.1.2 遗传因素
        1.1.3 营养因素和围产期疾病
        1.1.4 体况评分
        1.2 发病机理
        1.2.1 解剖学因素
        1.2.2 真胃收缩无力
        1.2.3 真胃体积扩张
        1.2.4 氧化应激
        1.3 诊断方法
        1.4 预测因子
        1.5 治疗方法
        1.6 预后
    2 胃肠道菌群与奶牛健康关系的研究进展
        2.1 奶牛胃肠道菌群特点
        2.1.1 瘤胃微生物的特点
        2.1.2 反刍动物肠道菌群的特点
        2.2 微生物组研究技术
        2.3 胃肠道菌群与奶牛围产期疾病的关系
        2.3.1 胃肠道菌群与奶牛真胃变位的关系
        2.3.2 胃肠道菌群与奶牛乳腺炎的关系
        2.3.3 胃肠道菌群与奶牛酮病的关系
        2.3.4 胃肠道菌群与瘤胃酸中毒的关系
    3 代谢组学在奶牛研究中的应用
        3.1 代谢组学技术
        3.2 基于代谢组学研究奶牛围产期疾病
        3.2.1 揭示疾病发生机理
        3.2.2 筛选疾病诊断标志
        3.2.3 评价药物治疗效果
    4 微生物组学与代谢组学联合分析
    5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牧场奶牛真胃左方变位发病情况分析
    1 调查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1.2 数据收集
        1.3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LDA发病情况
        2.2 LDA对牧场经营的影响
        2.3 LDA与胎次、泌乳天数、胎儿初生重和胎儿性别的关系
        2.3.1 LDA与胎次的关系
        2.3.2 LDA与泌乳天数的关系
        2.3.3 犊牛初生重对LDA的影响
        2.4 BCS与伴发疾病对LDA的影响
        2.4.1 BCS对 LDA的影响
        2.4.2 伴发疾病对LDA的影响
        2.5 不同手术方法对LDA治疗效果评价
    3 讨论
        3.1 LDA发病情况及对牧场经济效益的影响
        3.2 LDA与胎次、泌乳天数、胎儿出生重和胎儿性别的相关性
        3.3 BCS与伴发疾病对LDA的影响
        3.4 不同手术方法对奶牛LDA的治疗效果
    4 小结
第三章 手术对真胃左方变位奶牛血液生化指标、氧化应激及奶产量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动物
        1.2 奶牛真胃左方变位诊断方法与手术治疗流程
        1.3 临床检查
        1.4 血液样品及产奶量信息的采集
        1.5 血清指标检测
        1.6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临床检查结果
        2.2 血清能量指标分析
        2.3 肝/肾/胰腺功能相关指标分析
        2.4 血清电解质分析
        2.5 氧化应激指标分析
        2.6 产奶量分析
    3 讨论
        3.1 临床检查结果分析
        3.2 血清能量指标比较
        3.3 肝/肾/胰腺功能相关指标对比
        3.4 血清电解质指标对比
        3.5 氧化应激指标对比
        3.6 奶产量分析
    4 小结
第四章 基于16S rDNA扩增子测序技术揭示真胃左方变位手术对奶牛粪便微生物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动物的选择及饲养管理
        1.2 奶牛LDA的诊断流程及手术治疗方法
        1.3 样本采集
        1.4 主要试剂和仪器设备
        1.5 样本检测及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粪便细菌微生物序列及多样性分析
        2.2 粪便微生物结构组成分析
        2.3 粪便微生物结构差异性分析
        2.4 粪便微生物菌群差异对机体代谢的影响
    3 讨论
        3.1 真胃左方变位奶牛手术前后粪便中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比较
        3.2 真胃左方变位奶牛手术前后粪便微生物在不同分类水平上的群落结构差异
        3.3 真胃变位奶牛手术前后粪便中微生物菌群变化对机体代谢的影响
    4 小结
第五章 真胃左方变位奶牛手术前后血浆代谢组变化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动物
        1.2 主要试剂与仪器设备
        1.3 主要分析软件
        1.4 样本采集
        1.5 超高压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
        1.5.1 样本预处理
        1.5.2 上机检测
        1.6 数据分析
        1.6.1 数据预处理
        1.6.2 数据处理
        1.6.3 差异代谢物的筛选与鉴定
        1.6.4 生物信息学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质控分析
        2.2 多元统计分析
        2.3 单变量统计分析
        2.4 差异代谢物筛选
        2.5 代谢通路分析
        2.6 相同代谢物变化和通路分析
    3 讨论
        3.1 氨基酸代谢
        3.2 脂质代谢
    4 小结
第六章 真胃左方变位奶牛代谢物组和微生物组关联性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1.2 分析软件
        1.3 肠道微生物数据筛选
        1.4 血浆代谢物数据筛选
        1.5 肠道微生物和血浆代谢物相关性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4 结论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研究成果等
张勇导师简介
曹随忠导师简介

(2)饲养密度和免疫增强剂对围产期奶牛健康指标和生产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1.1 奶牛的围产期和主要问题
        1.1.1 奶牛的围产期
        1.1.2 围产期奶牛主要问题
    1.2 围产期常用添加剂及其调控作用
        1.2.1 能量调节剂
        1.2.2 免疫增强剂
    1.3 社会应激调控
        1.3.1 转群
        1.3.2 饲养密度
    1.4 围产期健康评价指标研究进展
        1.4.1 血液生化
        1.4.2 中性粒细胞吞噬能力
        1.4.3 中性粒细胞趋化因子
        1.4.4 L-选择素
        1.4.5 行为
    1.5 转录组与蛋白组测序技术及其在畜牧业中的应用
        1.5.1 转录组与蛋白组测序技术
        1.5.2 转录组和蛋白组学技术在畜牧业中的应用
    1.6 研究目的、内容和技术路线
        1.6.1 研究目的
        1.6.2 研究内容
        1.6.3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围产前期饲养密度对奶牛行为、生产、代谢和免疫的影响
        2.1.1 试验设计
        2.1.2 试验动物饲养管理
        2.1.3 试验指标测定方法
        2.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2.2 围产前期饲养密度对犊牛血液生化和生产性能的影响
        2.2.1 试验设计
        2.2.2 试验动物饲养管理
        2.2.3 试验指标测定方法
        2.2.4 数据统计与分析
    2.3 免疫增强剂对围产期奶牛生产、代谢及健康的影响
        2.3.1 试验设计
        2.3.2 试验动物饲养管理
        2.3.3 试验指标测定方法
        2.3.4 数据统计与分析
    2.4 饲养密度和免疫增强剂对围产前与围产期奶牛免疫细胞转录组和蛋白组的影响
        2.4.1 试验设计
        2.4.2 试验动物饲养管理
        2.4.3 样品采集
        2.4.4 转录组测序
        2.4.5 iTRAQ蛋白质组测序
        2.4.6 转录组与蛋白组差异基因/蛋白整合分析
        2.4.7 差异基因/蛋白的GO注释分析
        2.4.8 差异基因/蛋白的KEGG pathway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围产前期饲养密度对奶牛行为、生产、代谢和免疫的影响
        3.1.1 躺卧和反刍
        3.1.2 生产性能
        3.1.3 血液生化指标
        3.1.4 瘤胃发酵参数
    3.2 围产前期饲养密度对犊牛血液生化和生产性能的影响
        3.2.1 血液生化指标
        3.2.2 生长性能指标
    3.3 免疫增强剂对围产期奶牛生产、血液指标及健康的影响
        3.3.1 干物质采食量和体重
        3.3.2 生产性能
        3.3.3 血液生化指标
        3.3.4 中性粒细胞吞噬能力
        3.3.5 外周血白细胞相关基因表达
        3.3.6 疾病发生率
    3.4 饲养密度和免疫增强剂对围产前与围产期奶牛免疫细胞转录组和蛋白组的影响
        3.4.1 饲养密度对围产前奶牛免疫细胞转录组的影响
        3.4.2 饲养密度对围产前奶牛免疫细胞蛋白组的影响
        3.4.3 转录组和蛋白组共有差异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3.4.4 免疫增强剂对围产期奶牛免疫细胞转录组的影响
        3.4.5 免疫增强剂对围产期奶牛免疫细胞蛋白组的影响
        3.4.6 转录组和蛋白组共有差异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4 讨论
    4.1 围产前期饲养密度对奶牛行为、生产、代谢和免疫的影响
        4.1.1 躺卧和反刍
        4.1.2 生产性能
        4.1.3 血液生化指标
        4.1.4 瘤胃发酵参数
    4.2 围产前期饲养密度对犊牛血液生化和生产性能的影响
        4.2.1 血液生化指标
        4.2.2 生长性能指标
    4.3 免疫增强剂对围产期奶牛生产、代谢及健康的影响
        4.3.1 干物质采食量和体重
        4.3.2 生产性能
        4.3.3 血液生化指标
        4.3.4 中性粒细胞吞噬能力
        4.3.5 外周血白细胞相关基因表达
        4.3.6 疾病发生率
    4.4 饲养密度和免疫增强剂对围产前与围产期奶牛免疫细胞转录组和蛋白组的影响
5 结论
    5.1 主要结论
    5.2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新疆部分规模化牧场奶牛子宫内膜炎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奶牛子宫内膜炎的研究进展
        1.1 引起奶牛子宫内膜炎的因素
        1.2 奶牛子宫内膜炎的分类及诊断
    2 奶牛子宫内膜炎的治疗措施
        2.1 抗菌药物治疗
        2.2 中草药治疗
        2.3 中西医结合治疗
        2.4 激素疗法
        2.5 生物制剂疗法
        2.6 其他种类制剂
    3 牛子宫内膜炎的综合防控
        3.1 加强营养调控和环境控制
        3.2 加强围产期卫生保健工作
        3.3 加强对新产牛的看护和药物预防
        3.4 加强人员操作规范
    4 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试验研究
    试验一 北疆部分垦区奶牛子宫内膜炎的发病规律和相关性原因调查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调查场地的基本情况
        2.2 调查区域的奶牛子宫内膜炎的发病情况
        2.3 各月份奶牛子宫内膜炎的发病情况
        2.4 子宫内膜炎的发病率与胎次的关系
        2.5 奶牛子宫内膜炎的发病率与牧场管理水平的相关性
        3 讨论
        3.1 牛子宫内膜炎的发病率与季节的关系
        3.2 奶牛子宫内膜炎与胎次的关系
        3.3 奶牛子宫内膜炎的发病率与牧场管理水平的关系
    试验二 奶牛子宫内膜炎主要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
        1 试验材料
        1.1 试验动物
        1.2 主要试验试剂
        1.3 分离培养病原菌所需的培养基
        1.4 细菌微量生化鉴定管及药敏纸片
        1.5 主要实验仪器
        2 试验方法
        2.1 奶牛的子宫内容物样品采集
        2.2 子宫内容物中病原菌的分离、培养和纯化
        2.3 病原菌的鉴定
        2.4 分子生物学鉴定
        2.5 分离株的药敏试验
        3 结果
        3.1 奶牛子宫内膜炎病原菌的形态学特征及生化特性试验
        3.2 子宫内膜炎病原菌感染情况
        3.3 药敏试验结果
        4 讨论
    试验三 奶牛子宫内膜炎的临床治疗试验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3 试验治疗效果的判断标准
        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试验结果
        2.1 治疗子宫内膜炎患牛的临床效果
        3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石河子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4)围产期奶牛静脉血部分脂肪因子变化规律及其与酮病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奶牛围产期意义及代谢研究概况
        1.1 围产期在奶牛生产中的意义
        1.2 围产期奶牛代谢研究概况
        1.2.1 围产期奶牛糖代谢研究概况
        1.2.2 围产期奶牛脂肪代谢研究概况
        1.2.3 围产期奶牛蛋白质代谢研究概况
        1.3 血液指标在奶牛围产期的应用
        1.4 受试者工作曲线与围产期奶牛群体健康评估和疾病预警
    2 奶牛酮病研究概况
        2.1 奶牛酮病的定义及流行病学研究概况
        2.2 奶牛酮病的分类及病因研究概况
        2.3 奶牛酮病发病机理研究概况
        2.3.1 Glu缺乏引发脂肪动员产生酮体
        2.3.2 肝脏脂肪沉淀导致NEFA代谢能力下降
        2.3.3 激素变化促使能量动员加速
        2.4 奶牛酮病与IR相关性研究概况
        2.5 奶牛酮病的诊断、治疗与预防
    3 奶牛脂肪因子与酮病相关性研究进展
        3.1 ADP与奶牛酮病的相关性
        3.2 LEP与奶牛酮病的相关性
        3.3 抵抗素与奶牛酮病的相关性
        3.4 TNF-α和 IL-6 与奶牛酮病的相关性
    4 本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围产期酮病与健康奶牛血清部分脂肪因子变化规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动物
        1.2 试验牧场奶牛日粮配方组成
        1.3 试验仪器与试剂
        1.3.1 试验仪器
        1.3.2 试验试剂
        1.4 试验方法
        1.4.1 样品采集及处理
        1.4.2 血清部分脂肪因子的检测
        1.4.3 血清部分能量平衡指标的检测
        1.4.3.1 血清INS检测
        1.4.3.2 血清Glu检测
        1.4.3.3 血清NEFA测量
        1.4.3.4 血清BHBA检测
        1.4.3.5 血清TG检测
        1.4.4 酮病奶牛的诊断和分组
        1.5 数据分析与处理
    2 试验结果
        2.1 酮病与健康奶牛的入组
        2.2 酮病与健康奶牛血清BHBA变化规律
        2.3 酮病与健康奶牛血清NEFA和 TG变化规律
        2.4 酮病与健康奶牛血清Glu和 INS变化规律
        2.5 酮病与健康奶牛血清ADP和 LEP变化规律
        2.6 酮病与健康奶牛血清抵抗素、IL-6和TNF-α变化规律
    3 讨论
        3.1 围产期酮病与健康奶牛血清BHBA变化规律
        3.2 围产期酮病与健康奶牛血清NEFA和 TG变化规律
        3.3 围产期酮病与健康奶牛血清Glu和 INS变化规律
        3.4 围产期酮病与健康奶牛血清ADP变化规律
        3.5 围产期酮病与健康奶牛血清LEP变化规律
        3.6 围产期酮病与健康奶牛血清抵抗素、IL-6和TNF-α变化规律
    4 小结
第三章 围产期奶牛部分血清脂肪因子与酮病相关性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动物
        1.2 日粮配方组成
        1.3 试验仪器与试剂
        1.4 试验方法
        1.4.1 样品采集及处理
        1.4.2 血清部分脂肪因子的检测
        1.4.3 血清部分能量平衡指标的检测
        1.4.4 奶牛Ⅰ型和Ⅱ型酮病的判定标准
        1.5 数据分析与处理
    2 试验结果
        2.1 Ⅰ型与Ⅱ型酮病部分相关血液指标差异性分析
        2.2 部分脂肪因子与Ⅰ型酮病相关性分析
        2.3 部分脂肪因子与Ⅱ型酮病相关性分析
    3 讨论
        3.1 Ⅰ、Ⅱ型酮病奶牛部分能量平衡和脂肪因子指标差异性分析
        3.2 部分脂肪因子与Ⅰ型酮病相关性分析
        3.3 部分脂肪因子与Ⅱ型酮病相关性分析
    4 小结
第四章 奶牛血清部分脂肪因子和能量平衡指标对酮病早期预警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动物
        1.2 日粮配方组成
        1.3 试验仪器与试剂
        1.3.1 试验仪器
        1.3.2 试验试剂
        1.4 试验方法
        1.4.1 样品采集及处理
        1.4.2 血清部分脂肪因子的检测
        1.4.3 血清部分能量平衡指标的检测
        1.5 数据分析与处理
    2 试验结果
        2.1 围产期奶牛-14 天部分脂肪因子和能量平衡指标对酮病的预警性分析
        2.1.1 模型Ⅰ围产期奶牛-14天BHBA、NEFA、Glu、INS和 TG的Logistic分析
        2.1.2 模型Ⅱ围产期奶牛-14天ADP、LEP、抵抗素、IL-6和TNF-α的Logistic分析
        2.1.3 围产期奶牛-14天BHBA和 NEFA预警酮病ROC曲线
        2.2 围产期奶牛-7天部分能量平衡指标和脂肪因子对酮病的预警性分析
        2.2.1 模型Ⅰ围产期奶牛-7 天血清BHBA、NEFA、Glu、INS和 TG的Logistic分析
        2.2.2 模型Ⅱ围产期奶牛-7天ADP、LEP、抵抗素、IL-6和TNF-α的Logistic分析
        2.2.3 围产期奶牛-7 天血清BHBA和 NEFA预警酮病ROC曲线
        2.3 分娩当天奶牛血清部分脂肪因子对酮病的预警性分析
    3 讨论
        3.1 奶牛血清部分能量平衡指标对酮病的预警作用
        3.2 奶牛血清部分脂肪因子指标对酮病的预警作用
    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5)新疆北疆地区规模化奶牛场淘汰繁殖疾病奶牛的原因调查及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论文中部分缩写的中英文对照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1 规模奶牛场奶牛淘汰主要原因
        1.2 淘汰的时间
        1.3 奶牛繁殖疾病的发生情况
        1.4 动物卵泡代谢成分的检测
第二章 试验内容
    试验一 规模化奶牛场奶牛淘汰病因调查及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数据资料
        1.2 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淘汰牛总体分布情况
        2.2 淘汰奶牛的具体原因分布情况
        3 讨论
        3.1 奶牛淘汰原因分析
        3.2 淘汰牛乳房问题分析
        3.3 淘汰牛繁殖问题分析
        3.4 淘汰牛肢蹄问题分析
        3.5 淘汰牛其他问题分析
        3.6 奶牛淘汰胎次分析
        4 小结
    试验二 淘汰荷斯坦奶牛卵泡内部分代谢矿物质含量的比较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例来源
        1.2 药品试剂
        1.3 仪器设备
        1.4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荷斯坦奶牛不同直径卵泡液中钙含量的检测结果
        2.2 荷斯坦奶牛不同直径卵泡液中铜含量的检测结果
        2.3 荷斯坦奶牛不同直径卵泡液中锌含量的检测结果
        3 讨论
        3.1 不同直径卵泡内钙离子浓度变化与卵泡的关系
        3.2 不同直径卵泡内铜离子浓度变化与卵泡的关系
        3.3 不同直径卵泡内锌离子浓度变化与卵泡的关系
    试验三 奶牛主要卵巢疾病和子宫内膜炎病理组织学观察
        1 材料方法
        1.1 材料
        1.2 实验器材与药品
        1.3 实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病例的基本情况和制作切片的基础情况
        2.2 典型子宫内膜炎病例组织病理学观察
        3 讨论
    试验四 规模化奶牛场屡配不孕的调查与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1.2 饲养管理
        1.3 调查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基本统计结果
        2.2 屡配不孕牛不同配种次数所占比例
        2.3 屡配不孕与季节的关系
        2.4 生产型屡配不孕与标准屡配不孕的比较
        2.5 经产牛与青年牛中屡配不孕奶牛发病率
        2.6 各类疾病发病率调查
        3 讨论
        3.1 奶牛发生屡配不孕的原因
        3.2 建议
        4 小结
全文总结
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1:典型繁殖疾病实物图
附录2:新疆规模化奶牛场繁殖问题淘汰具体执行处理办法(试行)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评阅表

(6)奶牛产后低钙血症与酮病发病情况调查及其新型防控制剂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说明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第一章 奶牛低钙血症研究进展
        1 奶牛低钙血症的流行情况
        2 奶牛低钙血症的危害
        3 奶牛低钙血症发生的原因及机理
        4 奶牛低钙血症的预防和治疗
        4.1 奶牛低钙血症的预防
        4.2 奶牛低钙血症的治疗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奶牛酮病研究进展
        1 奶牛酮病的流行情况
        2 奶牛酮病的危害
        3 奶牛酮病的发生的原因及机理
        4 奶牛酮病的监控
        5 奶牛酮病的预防和治疗
        5.1 奶牛酮病的预防
        5.2 奶牛酮病的治疗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试验部分
    第三章 上海地区奶牛产后低钙血症及酮病发病率调查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2 样品分析
        1.3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奶牛产后低钙血症的发病率
        2.2 奶牛产后低血镁症的发病率
        2.3 奶牛产后亚临床酮病发病率
        2.4 奶牛产后高NEFA发生率
        2.5 血液代谢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3 讨论
        3.1 奶牛低钙血症
        3.2 奶牛亚临床酮病
        3.3 血磷、血镁与血钙代谢之间的相关性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新型钙灌服剂对奶牛产后血钙及生产性能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动物及饲养管理
        1.2 试验设计与处理
        1.3 试验样品采集
        1.4 试验样品分析
        1.5 统计与分析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新型钙灌服剂对初产牛血钙的影响
        2.2 新型钙灌服剂对经产牛血钙的影响
        2.3 经产奶牛和初产奶牛产后血钙变化
        2.4 新型钙灌服剂对初产牛血镁的影响
        2.5 新型钙灌服剂对经产牛血镁的影响
        2.6 经产奶牛和初产奶牛产后血镁变化
        2.7 新型钙灌服剂对奶牛生产性能的影响
        3 讨论
        3.1 新型钙灌服剂对奶牛血钙变化影响
        3.2 新型钙灌服剂对奶牛血镁变化影响
        3.3 初产奶牛与经产奶牛血钙、血镁的差异
        3.4 新型钙灌服剂对奶牛生产性能的影响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新型能量调节灌服剂对奶牛产后酮病相关血液指标及生产性能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动物及饲养管理
        1.2 试验设计与处理
        1.3 试验样品采集
        1.4 试验样品分析
        1.5 统计与分析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新型能量调节灌服剂对初产奶牛血清BHBA的影响
        2.2 新型能量调节灌服剂对经产奶牛血清BHBA的影响
        2.3 经产奶牛和初产奶牛产后血清BHBA变化比较
        2.4 新型能量调节灌服剂对初产奶牛血糖的影响
        2.5 新型能量调节灌服剂对经产奶牛血糖的影响
        2.6 经产奶牛和初产奶牛产后血糖变化比较
        2.7 新型能量调节灌服剂对初产奶牛血清NEFA的影响
        2.8 新型能量调节灌服剂对经产奶牛血清NEFA的影响
        2.9 经产奶牛和初产奶牛产后血清NEFA变化比较
        2.10 新型能量调节灌服剂对奶牛生产性能的影响
        3 讨论
        3.1 新型能量调节灌服剂对奶牛亚临床酮病相关指标的影响
        3.2 初产奶牛与经产奶牛的差异
        3.3 新型能量调节灌服剂对奶牛生产性能的影响
        参考文献
    第六章 新型综合灌服剂对奶牛产后疾病发生率及生产性能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动物及饲养管理
        1.2 试验设计
        1.3 样本采集与处理
        1.4 样品分析
        1.5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新型综合灌服剂对奶牛产后血钙的影响
        2.2 新型综合灌服剂对奶牛产后血液BHBA水平的影响
        2.3 新型综合灌服剂对奶牛产后疾病的影响
        2.4 新型综合灌服剂对奶牛生产性能的影响
        3 讨论
        3.1 新型综合灌服剂对血液指标的影响
        3.2 新型综合灌服剂对产后疾病的影响
        3.3 新型综合灌服剂对奶牛生产性能的影响
        参考文献
    第七章 新型综合灌服剂临床推广应用效果评定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动物及饲养管理
        1.3 试验方法
        1.4 试验数据采集
        1.5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新型灌服剂对奶牛产后疾病发病率的影响
        2.2 新型灌服剂对奶牛生产性能的影响
        3 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结论
攻读博士期间申请的专利和发表的论文
致谢
能说明有价值的证明文件

(7)猪瘟、猪丹毒、猪肺疫的鉴别诊断(论文提纲范文)

(一) 病原体
(二) 流行情况
(三) 临床症状
(四) 解剖变化
(五) 治疗试验
(六) 防治措施

(8)镇痛管理对难产奶牛行为学、营养代谢及生产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奶牛分娩应激综合症
        1.2.2 奶牛难产的概念和原因
        1.2.3 难产对奶牛的影响
        1.2.4 动物疼痛识别与评估
        1.2.5 难产疼痛的缓解
    1.3 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1.4 创新点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镇痛管理对难产奶牛产后行为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药品
        2.1.2 试验动物
        2.1.3 试验设计
        2.1.4 饲养管理
        2.1.5 检测方法
        2.1.6 数据统计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躺卧时间
        2.2.2 反刍行为
        2.2.3 站立时间
        2.2.4 行走时间
        2.2.5 饮水时间
        2.2.6 举尾次数
        2.2.7 摩擦次数
    2.3 小结
第三章 镇痛管理对难产奶牛产后采食量、生产性能和健康状况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药品
        3.1.2 试验动物
        3.1.3 试验设计
        3.1.4 饲养管理
        3.1.5 测定指标和方法
        3.1.6 统计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镇痛管理对难产奶牛采食量影响
        3.2.2 镇痛管理对难产奶牛生产性能的影响
        3.2.3 镇痛管理对难产奶牛健康状况的影响
        3.2.4 镇痛管理对难产奶牛体况的影响
        3.2.5 镇痛管理对难产奶牛体温的影响
    3.3 小结
第四章 镇痛管理对难产奶牛产后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药品
        4.1.2 试验动物
        4.1.3 试验设计
        4.1.4 饲养管理
        4.1.5 测定指标和方法
        4.1.6 统计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
        4.2.2 血清急性期蛋白
        4.2.3 血清激素水平
    4.3 小结
第五章 镇痛管理对难产奶牛产后瘤胃发酵和表观消化率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药品
        5.1.2 试验动物
        5.1.3 试验设计
        5.1.4 饲养管理
        5.1.5 试验方法与测定指标
        5.1.6 统计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瘤胃pH值
        5.2.2 瘤胃NH3-N浓度
        5.2.3 瘤胃挥发性脂肪酸的浓度
        5.2.4 表观消化率
    5.3 小结
第六章 综合讨论与总结
    6.1 镇痛管理对难产奶牛产后行为的影响
    6.2 镇痛管理对难产奶牛产后采食量、生产性能和健康状况的影响
    6.3 镇痛管理对难产奶牛产后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6.4 镇痛管理对难产奶牛产后瘤胃发酵和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的影响
    6.5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9)奶牛子宫炎症综合诊断要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对国内外相关报道的诊断数据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
2“胎衣不下”能直接引发子宫炎症
3 结合环境因素辅助诊断子宫炎症
4 产后进行子宫炎监测
5 B超辅助诊断可以提高准确率

四、新产奶牛早期疾病诊断及护理(论文参考文献)

  • [1]真胃左方变位奶牛手术前后临床指标、粪便微生物及代谢变化的研究[D]. 雍康. 甘肃农业大学, 2021(01)
  • [2]饲养密度和免疫增强剂对围产期奶牛健康指标和生产性能的影响[D]. 姜明明. 东北农业大学, 2020(04)
  • [3]新疆部分规模化牧场奶牛子宫内膜炎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防治[D]. 赵鑫. 石河子大学, 2019(01)
  • [4]围产期奶牛静脉血部分脂肪因子变化规律及其与酮病相关性研究[D]. 肖劲邦. 四川农业大学, 2019
  • [5]新疆北疆地区规模化奶牛场淘汰繁殖疾病奶牛的原因调查及其分析[D]. 李明. 石河子大学, 2018(12)
  • [6]奶牛产后低钙血症与酮病发病情况调查及其新型防控制剂的研究与应用[D]. 边四辈. 南京农业大学, 2017(07)
  • [7]猪瘟、猪丹毒、猪肺疫的鉴别诊断[J]. 邵贵彬. 兽医导刊, 2017(17)
  • [8]镇痛管理对难产奶牛行为学、营养代谢及生产性能的影响[D]. 梁海军. 吉林农业大学, 2016(01)
  • [9]奶牛子宫炎症综合诊断要领分析[J]. 付静涛,王金秋,段素云,吴美玲,李英杰,肖西山,曹授俊. 山东畜牧兽医, 2016(11)
  • [10]新产奶牛早期疾病诊断及护理[J]. 李娟,石凯. 农民致富之友, 2016(12)

标签:;  ;  ;  ;  ;  

新产奶牛早期疾病的诊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