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典型肺结核的诊断

非典型肺结核的诊断

一、非典型结核病的诊断(论文文献综述)

许南,杨鑫,任莉荣,邱俊杰,舒钧[1](2021)在《脊柱结核分型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脊柱结核是肺外结核的常见表现形式,约占所有结核病例数的2%,占肺外结核病例数的15%[1]。部分学者报道[2],由于近年来出现结核耐药菌增多,HIV感染率增加等因素导致脊柱结核的罹患率及复发率有所上升。脊柱结核以椎体骨质、椎间盘破坏为主,可伴有不同程度脊髓神经受压,多伴有不同程度的后凸畸形,致残率高。目前脊柱结核的外科治疗效果较好,取得一定进展,但由于脊柱结核患者病程不同、病变程度、形式差异较大,除药物治疗外,

许芳[2](2020)在《我国部分地区牛结核病调查与牛肺外结核病病原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文中提出牛结核病(bovine tuberculosis,bTB)是一种主要由牛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bovis,M.bovis)感染引起的慢性消耗性人兽共患传染病。该病可通过病牛咳嗽喷出的飞沫或悬浮在空气中的带菌尘埃经呼吸道传播,也可通过摄取带菌的食物、饮水而经消化道传播。症状因发病部位不同而异,常表现为肺结核和淋巴结核,也可出现乳房结核、浆膜结核和肠结核等其他组织器官结核。我国是bTB高负担国家,流行率约为015%,资料表明,建国后,我国bTB的主要表现形式为肺结核,其他国家普遍实行牛奶巴氏灭菌后bTB表现形式也是以肺结核为主。但是,进入21世纪,全国bTB流行病学调查发现一个令人困惑的普遍现象:采用PPD方法检疫结果呈阳性的牛无咳嗽等呼吸道症状,剖检极少发现肺脏结核病变。为进一步了解我国部分地区bTB的流行情况,揭示奶牛场PPD阳性牛与剖检肺脏结核病变不对应、不吻合的原因,探究其传染源、传播途径及病原特性,本研究在14个省份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开展bTB流行病学调查,选取8个规模化奶牛场进行免疫学综合诊断、系统剖检、病理组织学检查、病原分离鉴定、动物致病性试验、菌株全基因组测序、系统进化分析等生物学特性研究。1.2015-2018年,采用比较皮内变态反应(SICCT)和IFN-γ试验对我国14个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进行bTB流行病学调查,并采集SICCT或IFN-γ试验阳性牛病料,进行细菌分离鉴定。利用SICCT方法,共计在6,943头牛中检出阳性1,594头,平均个体阳性率为22.96%;共计在185个场户中检出阳性场114个,平均场群阳性率为61.62%。IFN-γ试验共计在8,677头牛中检出阳性1,786头,平均个体阳性率为20.58%;共计在236个场户中检出阳性场150个,平均场群阳性率为63.56%。共计从64.44%(87/135)的bTB阳性牛中分离到细菌,分离株经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两级多重PCR鉴定,其中72株为M.bovis,11株为M.avium,4株为其他分枝杆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我国部分地区bTB阳性率仍呈高流行态势,14个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均有bTB流行。但现场调查发现,PPD或IFN-γ试验阳性牛很少表现咳嗽、呼吸困难和极度消瘦等典型肺结核症状,而且,由于上述原因,在基层出现了对bTB阳性牛扑杀正当性的怀疑及正常检疫难以实施的现象。2.为调查目前规模化奶牛场bTB的表现形式,揭示PPD阳性牛与剖检肺脏病变不吻合的真实原因,并确定其传染源及传播途径,对3个省份8个规模化奶牛场的13,345头奶牛进行SICT、SICCT、IFN-γ试验、PPD点眼反应和ELISA抗体检测5种免疫学综合诊断,剖检后期感染牛并采集病料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和病原分离鉴定。结果显示,综合判定后期感染牛752头,剖检151头,有131头(86.75%)眼观可见明显结核病变,其中119头(占90.84%)病变发生在肝脏、脾脏、肠系膜淋巴结、乳房淋巴结等肺外组织器官,仅12头(占9.16%)病变发生在肺脏。HE染色表明151头剖检牛组织切片镜下均可见不同程度的结核病理变化,Ziehl-Neelsen抗酸染色显示26头牛组织切片中可见红染的结核杆菌。并从60.26%(91/151)的剖检阳性牛中分离到细菌,且经qPCR、GeneXpert MTB/RIF和Enigma鉴定均为M.bovis。综合诊断结果表明,8个规模化奶牛场bTB主要表现为肺外结核,病变主要分布在肠系膜淋巴结、肠道、肝脏和脾脏等肺外组织器官,且值得注意的是,71.26%的肺外结核与胃肠道有关。而且现场调查、临床表现、剖检病变、病理组织学检查、病原分离鉴定结果均提示试验牛场肺外结核的传播途径可能是消化道,主要或因牛饮食被M.bovis污染的牛奶或饲草料而感染。3.为验证试验牛场肺外结核的传染源及传播途径,从8个规模化奶牛场共采集54份奶样(其中8份为来自8个牛场的产房混合乳,46份为阳性牛奶样)、54份粪便(其中8份为来自8个牛场粪便处理池的混合粪便样品,46份为阳性牛粪便样品)分别进行qPCR检测和细菌分离培养。qPCR结果显示,8份产房混合乳均为M.bovis核酸阳性,39份阳性牛奶样为M.bovis核酸阳性;8份混合粪便均为M.bovis核酸阳性,34份阳性牛粪便样品为M.bovis核酸阳性。从54份奶样中分离培养出12株M.bovis,但未从粪便中成功分离出M.bovis。结果表明,8个规模化奶牛场肺外结核是经由产房带菌的初乳和常乳以及粪口传播引起的消化道传播所致。4.为研究分离株的致病性,选择代表性分离株(113、105)和阳性对照菌株(M.bovis AN5)进行家兔感染试验。分组并经腹腔注射、口服、滴鼻3种途径感染家兔,8周后剖检,无菌采集各组家兔组织器官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和组织匀浆活菌培养。家兔病理组织学变化主要发生在肺脏、肺门淋巴结、肠系膜淋巴结和脾脏,可见典型肉芽肿病变,三层结构清晰,中心干酪样坏死层、上皮样细胞和多核巨细胞构成的特殊肉芽层和淋巴细胞构成的普通肉芽组织层,还可见马蹄样或花环状的郎罕氏巨细胞存在,其他组织镜下未见病变。Z-N抗酸染色在肺脏、肺门淋巴结、肠系膜淋巴结可见红染杆状细菌。实验组家兔剖检病变比阳性对照组家兔剖检病变累及范围更广泛,病变程度更严重,从实验组和阳性对照组家兔体内均可回收到细菌,且实验组CFU高于阳性对照组,表明肺外结核分离株表现出较强的致病性,具有感染牛并在牛群中传播的潜在风险。5.利用24位点MIRU-VNTR基因分型方法对分离株进行基因分型,并对典型菌株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和系统进化分析。MIRU-VNTR基因分型结果表明,分离株聚类为三个大群,同一地区分离株亲缘关系较近,可能来自相同的进化分枝,且M.bovis具有独特的地理性差异。对10株分离株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同源性分析表明10株分离株均为M.bovis,与标准株M.bovis AF2122/97同源性在98.80%99.31%;系统发育分析表明10株分离株分为两簇,分别与M.bovis AF2122/97和M.bovis 30亲缘关系较近。综上所述,这是我国首次对bTB肺外组织器官病变分布进行详细调查,证实经消化道传播的肺外结核在我国多个省份奶牛场呈现高患病率。本研究确定了我国部分省份bTB的流行特征,建立了肺外结核综合诊断策略,并确定了肺外结核分离株的致病能力。为当前行业存在的PPD阳性牛扑杀难的问题提供了有力证据,为大型牧场快速降低bTB阳性率提供了诊断策略和防控指导,为我国bTB流行株的溯源及遗传特征分析提供了数据支持,也为我国制定bTB控制和根除计划提供了决策依据。

许南[3](2020)在《脊柱结核的一种新的分型及经后路手术治疗的探讨》文中提出[目 的]回顾性总结既往诊治的脊柱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不同疾病患者的病理及影像学特点,提出一种新的脊柱结核分型方法,为临床上更加科学、合理地描述脊柱结核患者的不同病理改变及临床特点、选择手术方法入路提供理论依据,同时总结脊柱结核采用经后路手术治疗的可行性及适应症的选择。[方 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1月间诊治的、资料完整的117例脊柱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本组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影像学特征,筛选出与脊柱结核病理过程密切相关的、具有代表性的临床、病理学及影像学改变的特征性指标并进行相关性分析,在此基础上建立一种新的脊柱结核分型方法。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SA)和美国脊髓损伤协会脊髓神经功能障碍评分(ASIA)、实验室资料、X线片,CT、MRI等影像学检查测量等,评估本组患者采用单纯后路手术治疗的患者术前、术后和随访的临床资料,确定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所有数据资料采用统计学方法处理。[结 果]1.本组117例患者中,男性69例,女性48例,平均年龄40岁(5~77),病程最短2个月,最长5年,平均(12±3.6)个月。所有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12~60个月,平均24个月。其中结核病灶累计颈椎的5例,累计胸椎的43例,腰椎38例,胸腰椎28例,腰骶椎3例。结核病灶累计单个椎体的1例,累计两个椎体的72例,累计两个椎体以上的44例。脊柱跳跃性结核4例,骨病治愈型结核3例,脊柱附件结核1例,术前Cobb角≤30°的患者22例,30°<Cobb角≤60°的患者18例,60°<Cobb角≤90°的患者2例。117例患者除保守治疗(9例)及颈椎结核(5例)的患者外,余103胸腰骶椎结核患者例均采用后路手术治疗。103例手术治疗的80例患者无脊髓神经功能障碍,23例患者存在脊髓神经功能障,根据ASIA分级,A级1例,B级4例,C级6例,D级9例,E级83例。103例患者中无后凸畸形59例,存在后凸畸形的44例。手术时间90~540min,平均276min,术中出血量80~2500ml,平均827ml。术前患者Cobb角为10~62°,平均(29.91 ± 12.62)°,术后Cobb角为0~36°,平均(12.56±7.60)°。患者末次随访Cobb角为4~40°,平均(15.61±8.44)°,患者术后Cobb角及末次随访的较术前Cobb角度数明显降低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患者血沉为31(12,50)mm/h,术后4周患者血沉为25(17,42)mm/h,术前和术后4周患者血沉相比较差异不显着,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患者C反应蛋白17.77(8.54,37.81)mg/L,术后4周患者C反应蛋白14.60(6.51,26.50)mg/L,术后C反应蛋白较术前有所降低,且两者之间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患者VSA评分为分4(3,6),术后4周VSA评分为1(1,2),术后4周VSA评分较术前明显降低,且两组数据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发现脊柱后凸畸形程度(Cobb角)与病程、部位、节段、有无神经症状、ASIA分级等具有显着的相关性(P<0.05),而与结核的寒性脓肿,死骨等无明显相关性,以此结果确定,对脊柱结核的患者,结核活动的病理过程的不同阶段可作为脊柱结核分型的主要的分型依据,而其他相关的特征性指征也应该作为分型的辅助参考指标。3.依据相关性分析,新的分析采用脊柱结核患者的病程及特殊受累部位作为新分型的主要指标,将脊柱结核分为:Ⅰ型(单纯型脊柱结核),Ⅱ型(进展型脊柱结核),Ⅲ型(跳跃型脊柱结核),Ⅳ型(脊柱附件结核),Ⅴ型(骨病治愈型脊柱结核)。采用的其他重要指标如受累节段,后凸畸形的严重程度以及是否伴有脊髓神经症状可以对脊柱结核作为分型的辅助参考指标,即根据结核病灶的累计部位及节段分为:C(颈椎),T(胸椎),L(腰椎),S(骶椎),并根据病灶累计的节段计数。依据后凸畸形的严重程度分为:轻度(Cobb角≤30°),中度(30°<Cobb角≤60°),重度(60°<Cobb角≤90°),极重度(Cobb角>91°)。依据患者有无脊髓神经功能障碍分为:有脊髓神经功能障碍(N1)和无脊髓神经功能障碍(N2)。新的分型综合了患者的病程,节段,后凸畸形的程度以及有无脊髓神经障碍,形成新的分型体系,如分型ⅡT2K2N1表示脊柱结核患者为胸椎进展型脊柱结核、累及2个节段、合并中重度后凸畸形但无神经症状。4本研究采用新的分型对本组患者进行了逆向分析,采用的指标可信度及可重复性分析表明,该分型具有较好的可信度和可重复性。[结 论]1.脊柱结核合并的后凸畸形程度与患者的病程、部位、节段、有无神经症状、ASIA神经功能分级都具有显着的相关性。脊柱结核的病程可作为结核分型的主要指标,而病灶累及的部位、节段,合并脊柱后凸畸形程度以及是否伴有脊髓神经损害等重要指征也需纳入分型的指标体系,才能准确全面的反映患者的脊柱结核状态并指导治疗。新的分型方法全面、合理,便于交流应用,对脊柱结核的的治疗具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2.经单纯后路手术可以有效地对结核病灶进行彻底清除、便于重建脊柱序列的稳定性及后路坚强内固定,避免前路手术的不足,具有较好的可行性和实用性。

韩冰[4](2020)在《血浆结核分枝杆菌游离DNA检测对结核病诊断价值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与目的全球结核病(TB)发病率居高不下,结核病诊断难题是阻碍全球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开展防治工作的重要原因。常规诊断方法难以满足临床需求,快速、准确的诊断技术是结核病防控和治疗的关键。本研究旨在验证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Q-PCR)检测结核病患者血浆中结核分枝杆菌游离DNA(MTB cfDNA)的可行性,探讨这种新型的分子生物学方法对不同部位结核病的诊断效能,阐明其应用于结核病诊断的临床价值,总结血浆MTB cfDNA检测在临床应用实践中所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期为结核病诊断提供便捷可靠的新技术。研究方法选取2018年7月至2019年6月于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和广州市胸科医院收治的临床确诊结核病患者1 18例作为研究对象(研究组),包括肺结核病(PTB)患者79例和肺外结核病(EPTB)患者39例,另选取同期收治的非结核其他肺部疾病患者61例作为对照(对照组)。采用Q-PCR技术检测所有入组患者血浆中MTB cfDNA,结果经基因测序及BLAST分析进一步验证;采用GeneXpert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Xpert MTB/RIF)检测所有入组患者痰液中MTB基因组DNA;同时记录患者临床中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T-SPOT.TB)及传统细菌学检查结果。采用配对χ2检验比较MTB cfDNA检测法与Xpert MTB/RIF检测法和T-SPOT.TB试验诊断结核病的灵敏性、特异性,比较MTB cfDNA检测法与Xpert MTB/RIF检测法和T-SPOT.TB试验对不同部位结核病患者的阳性检出率。采用Kappa检验比较上述3种诊断方法与临床诊断结果的一致性。进一步分析临床常规诊断方法与血浆MTB cfDNA检测法对结核病的联合诊断价值。结果1.94例临床确诊结核病患者血浆中MTB cfDNA经Q-PCR检测为阳性(基因测序及BLAST 比对分析验证),循环阈值(Ct值)分布于(23.91-37.25)。2.T-SPOT.TB、Xpert MTB/RIF、血浆MTB cfDNA检测法诊断结核病的灵敏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1.36%和40.98%、61.02%和96.72%、79.66%和95.08%。MTB cfDNA检测法诊断结核病的灵敏性高于Xpert MTB/RIF检测法(P<0.05),特异性无统计学差异(P>0.05)。MTB cfDNA检测法诊断结核病的特异性高于T-SPOT.TB试验(P<0.05),灵敏性无统计学差异(P>0.05)。3.血浆MTB cfDNA检测法、Xpert MTB/RIF检测法、T-SPOT.TB试验与临床诊断结果的符合率分别为:84.92%、73.18%、67.60%;Kappa相关系数分别为:0.77、0.61、0.43。4.T-SPOT.TB、Xpert MTB/RIF、血浆 MTB cfDNA 检测法对 PTB 和 EPTB患者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83.54%和76.92%,69.62%和43.59%,79.75%和79.49%。MTB cfDNA检测法对PTB和EPTB患者的阳性检出率均高于Xpert MTB/RIF检测法(P<0.05);与T-SPOT.TB试验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痰涂片抗酸染色镜检、痰MTB培养、T-SPOT.TB试验、XpertMTB/RIF检测法单独诊断结核病/联合血浆MTB cfDNA检测法诊断结核病的阳性率分别为:33.94%/73.39%、40.32%/70.97%、81.36%/88.14%、61.02%/81.36%。结论1.运用Q-PCR技术可以在结核病患者血浆中检测到MTB cfDNA。2.血浆MTB cfDNA检测法对结核病的诊断灵敏性优于Xpert MTB/RIF检测法,与T-SPOT.TB试验相比能够显着提高对结核病的诊断特异性。血浆MTB cfDNA检测法与临床诊断结果的一致性最好,相较于另外两种诊断方法更可靠。3.血浆MTB cfDNA检测法对PTB和EPTB患者均具有较高的阳性检出率,有望成为EPTB快速诊断的新靶标。4.临床常规诊断方法联合血浆MTB cfDNA检测可有效提高结核病的阳性检出率。5.优化检测质量是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血浆中MTB cfDNA的浓度范围评价应该成为未来研究的重要目标。

裴思佳[5](2020)在《脊柱结核的回顾性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脊柱结核患者临床特点及影像学特征、神经功能损伤相关危险因素以及脊柱结核治疗的临床疗效,为脊柱结核临床病情评估及抗结核治疗提供依据,探讨脊柱结核诊治流程,优化脊柱结核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2011年1月至2018年12月脊柱结核患者临床及影像学资料,使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自2011年1月至2018年12月共有155例脊柱结核患者纳入本研究。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脊柱结核患者神经功能损伤相关的危险因素如下:低白蛋白血症(X2=8.097,P=0.008),病变累及胸椎(X2=14.683,P=0.024),椎管受累(X2=5.660,P=0.017)。低白蛋白血症(P=0.011,OR:3.749,95%CI:1.361-10.322),累及胸椎(P=0.016,OR:3.165,95%CI:1.239-8.090),椎管受累(P=0.021,OR:2.978,95%CI:1.179-7.524)均是脊柱结核患者神经功能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分析MRI、CT对脊柱结核阳性检出率,结果显示两种检查方式对椎间盘受累、椎旁脓肿检出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RI诊断骨质破坏、椎管受累检出率均显着高于CT(P<0.05),而对脊柱结核骨质钙化、坏死检出率低于CT(P<0.05)。分析51例脊柱结核患者抗结核治疗的疗效。1年随访期间,47例(92.2%)患者经治疗后均有不同程度的好转,包括疼痛、ESR、CRP、神经功能、影像学表现等。结论:低白蛋白血症、病变部位累及胸椎、椎管受累可增加脊柱结核患者的神经功能损伤风险,并且上述危险因素均是神经功能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MRI诊断骨质破坏、椎管受累检出率均显着高于CT,而对脊柱结核骨质钙化、坏死检出率低于CT,两者联合应用对疾病诊断有重要价值。抗结核药物治疗对多数脊柱结核患者有显着疗效。对保守治疗无效或无法耐受、严重后凸畸形或神经功能障碍、伴有较大脓肿的患者须考虑联合手术治疗。

吴丽华,邹细平[6](2019)在《结核感染T细胞检测(TB-IGRA)在不典型肺结核诊断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结核感染T细胞(TB-IGRA)检测在不典型肺结核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7年1月-2018年3月在我院就诊治疗患者中疑似或待排肺结核患者65例临床资料,根据肺结核诊断标准(WS288-2008)最终确诊42例(设为观察组);排除肺结核23例(设为对照组),其中诊断为支气管炎3例,肺炎7例,支气管扩张2例,肺气肿7例,尘肺4例。所有研究对象均进行外周静脉血结核感染T细胞检测(TB-IGRA)、血清结核抗体检测(TB-DOT)和结核菌素试验(PPD),比较各种检测方法在不典型肺结核诊断中的敏感度、特异度。结果非典型肺结核组(观察组)与非肺结核组(对照组)外周血TB-IGRA检测、血清TB-OT检测和PPD试验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715、9.611、6.460,P=0.000、0.002、0.011),血清TB-IGRA检测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期值、阴性预期值和符合率均明显高于血清TB-DOT检测和皮肤PPD试验,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650、8.178、7.536、10.977、18.720,P=0.001、0.017、0.023、0.004、0.000)。结论TB-IGRA检测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对于不典型肺结核的早期诊断有重要价值。

言晨绮[7](2019)在《中国重点呼吸道传染病流行特征及肺结核发病率预测模型研究》文中提出目的1、分析我国2004-2016年重点乙类呼吸道传染病的流行特点以及人群分布情况,了解其流行特征及变化规律。2、了解我国重点呼吸道传染病的地理分布特征,空间聚集情况。3、根据我国肺结核流行数据,构建自回归移动平均(autoregressive integrated moving average,ARIMA)模型对我国肺结核发病率进行短期预测。材料与方法1、数据收集:(1)2004-2016年中国大陆地区乙类呼吸道传染病报告数据来自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传染病疫情信息网络直报系统;(2)2004-2016年我国基本人口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3)中国矢量数字地图来自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National Geomatics Center of China(NGCC)。2、呼吸道传染病流行特征分析:使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16软件整理2004-2016年我国乙类呼吸道传染病数据,对我国乙类呼吸道传染病构成情况,患者年龄构成情况进行描述性分析,对我国重点乙类传染病进行Mann-Kendall趋势检验和突变检验。3、使用ArcGIS10.2软件将各省编码与当地肺结核发病率数据进行链接,制作肺结核专项地图并进行空间自相关分析。4、基于R3.4.4软件实现我国肺结核发病率数据ARIMA模型的拟合,对我国肺结核发病率进行短期预测。结果1、中国2004-2016年乙类呼吸道传染病流行情况:2004-2016年我国共报告15,291,625例乙类呼吸道传染病,死亡共计39,406例,平均每年发病率为88.12/10万,死亡率为0.23/10万。Mann-Kendall突变检验显示2004-2016年我国百日咳和流脑发病率都呈下降趋势,猩红热发病率上升,麻疹和肺结核发病率在2004-2009年都呈上升趋势,2009-2016年下降。乙类呼吸道传染病发病数前三位分别是肺结核、猩红热和麻疹,死亡数位列前三的病种分别是肺结核、麻疹和流脑。大多数呼吸道传染病易感人群都是15岁以下儿童,而肺结核在各个年龄阶段都有发病,65岁以上人群发病率最高。2、肺结核地理分布情况我国肺结核地理分布不均现象严重,发病率最高的三个地区是新疆、贵州和西藏,发病率最低的三个地区是天津市、上海市和山东省。2004-2016年,大多数省份发病率变化趋势与总趋势一致,但是新疆、西藏和青海三地区发病率仍逐年上升。按东中西划分区域,西部地区发病率最高,其次是中部地区,东部地区发病率最低。但三个地区总患者数相差不大。对我国肺结核发病的空间分别进行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存在空间正相关,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显示,高-高区域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低-低地区主要聚集在我国东部。3、基于ARIMA模型对中国肺结核流行趋势的预测根据2004-2016年我国肺结核月发病率拟合了ARIMA(0,1,2)×(0,1,1)12模型。根据预测结果,我国肺结核发病率将持续小幅下降,预测2018年和2019年我国肺结核发病率分别为59.55/10万和58.80/10万。结论1、疫苗免疫计划内呼吸道传染病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控制,大多数呼吸道传染病的以15岁以下儿童为主,白喉控制效果最好;但肺结核仍是流行最广的病种,65岁以上人群发病率最高。2、肺结核的流行地理分布不均,西部地区发病率远高于东部和中部地区,肺结核的发病存在空间聚集性,高-高聚集区集中在西部地区,低-低聚集区则在东部地区。3、模型预测提示2018-2019年肺结核发病率将呈持续小幅度下降趋势。

孙光伟[8](2019)在《脊柱结核外周血微小RNA表达谱的变化及潜在临床应用价值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检测脊柱结核外周血微小RNA表达谱的变化,并筛选出与Toll样受体介导的信号传导通路相关的、差异表达明显的微小RNA,初步探讨微小RNA对脊柱结核的调节机制。筛选出在脊柱结核与布鲁氏杆菌病性脊柱炎中有一定的潜在鉴别诊断价值的微小RNA。从基因水平观察彻底病灶清除术后小于6个月的超短程化疗方案治疗脊柱结核的效果。方法使用PAXgene血液RNA管收集5例健康志愿者及5例在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脊柱骨科住院治疗的脊柱结核患者的外周静脉血,提取微小RNA,采用微小RNA芯片检测技术进行分析,并筛选出差异倍数小于0.25的微小RNA,使用TargetscanHuman 7.1预测所选微小RNA的靶基因,再根据微小RNA的靶基因挑选出可能与Toll样受体介导的信号传导通路相关的微小RNA。对筛选出差异表达明显的微小RNA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在脊柱结核组和布鲁氏杆菌病性脊柱炎组(各5例)静脉血标本中进行小样本验证,筛选差异表达的微小RNA;收集正常对照组60例、脊柱结核组81例及布鲁氏杆菌病性脊柱炎组52例进行临床大样本验证,并用受试者工作曲线分析法评估其在脊柱结核与布鲁氏杆菌病性脊柱炎鉴别诊断中的潜在价值。检测正常对照组、脊柱结核患者入院后行彻底病灶清除术治疗且术后化疗时间小于6个月者不同治疗阶段的外周血(即入院时、术后化疗结束时及随访1年时)标本中特定微小RNA的变化,并进行比较。结果5例正常健康志愿者及5例脊柱结核患者的外周静脉血微小RNA表达谱对比,共有103个差异表达的微小RNA,102个微小RNA下调,1个微小RNA上调;差异表达倍数小于0.25且可能与Toll样受体介导的信号传导通路相关的微小RNA共6个,分别为:hsa-miR-150-5p;hsa-miR-197-3p;hsa-miR-146a-5p;hsa-miR-6511a-3p;hsa-miR-342-3p;hsa-miR-4732-3p。使用TargetscanHuman 7.1预测其可能的靶基因分别为IRAK4、IRAK2、IRAK1;TLR4;MyD88;IRAK4;TRAF6;IRAK1、TRAF6。脊柱结核组与布鲁氏杆菌病性脊柱炎组各选5例进行临床小样本验证,结果示:hsa-miR-150-5p在脊柱结核组中表达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5个微小RNA在两组中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进一步进行临床大样本验证,结果示:hsa-miR-150-5p在脊柱结核组中表达下降,与布鲁氏杆菌病性脊柱炎组、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值均小于0.05;布鲁氏杆菌病性脊柱炎组与正常对照组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大于0.05。使用受试者工作曲线分析hsa-miR-150-5p在脊柱结核组与布鲁氏杆菌病性脊柱炎组中的潜在的鉴别诊断价值,其曲线下面积为0.831,P<0.5,约登指数为最大值0.501时,灵敏度0.538,特异度0.963。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hsa-miR-150-5p在对照组及脊柱结核患者入院时、术后化疗结束时、术后随访1年时外周静脉血中的相对表达量,经统计学分析脊柱结核入院时hsa-miR-150-5p相对表达量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表达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sa-miR-150-5p在术后化疗结束时、术后随访1年时的相对表达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脊柱结核患者外周血标本中的微小RNA表达谱发生改变,证明微小RNA在脊柱结核的发生、发展中起一定的调节作用。其中hsa-miR-150-5p、hsa-miR-197-3p、hsa-miR-146a-5p、hsa-miR-6511a-3p、hsa-miR-342-3p、hsa-miR-4732-3p表达下调明显,且可能是通过Toll样受体介导的信号传导通路调节脊柱结核的发生及发展。经临床小样本及大样本验证证实外周血中hsa-miR-150-5p对于脊柱结核与布鲁氏杆菌病性脊柱炎有一定的潜在的鉴别诊断价值。脊柱结核组(入院时)较对照组外周静脉血中hsa-miR-150-5p表达降低,术后化疗结束时及随访1年时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外周血中hsa-miR-150-5p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为彻底病灶清除术的基础上小于6个月的超短程化疗方案的可行性研究提供了基因水平的依据。

吴仁森,孟晓源,李坤,车立新,郭瑞[9](2018)在《评价多种抗原在非典型脊柱结核辅助诊断中的作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采用ELISA法检测63例疑似非典型脊柱结核患者和30例健康体检者血清中结核杆菌热休克蛋白10(MTB Hsp10)、结核杆菌热休克蛋白60(MTB Hsp 60)、热休克蛋白16.3(Hsp 16.3)和热休克蛋白70(Hsp 70)吸光度(OD)值,探讨这4种抗原在非典型脊柱结核辅助诊断中的作用。非典型脊柱结核组血清中4种抗原OD值高于脊柱其他疾病组和健康体检组(P<0.05);MTB Hsp 10、MTB Hsp 60、Hsp16.3、Hsp 70的诊断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是87%、89%、70%、51%和73%、75%、84%、91%,4种抗原联合诊断灵敏度和特异度是89%、98%;通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显示4种抗原中MTB Hsp 10和MTB Hsp 60的曲线下面积(AUC)最大(分别为0.85、0.88),4种抗原联合诊断时AUC=0.97(P<0.001)。4种抗原对非典型脊柱结核的辅助诊断具有一定意义,联合诊断价值更高。

吴伟光,郭海龙[10](2018)在《脊柱结核的早期诊断研究进展》文中提出脊柱结核多继发于肺结核,晚期可形成较大的椎旁脓肿、窦道,易并发神经系统疾病,严重时甚至可导致截瘫,因而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随着对脊柱结核研究的不断深入,在疾病的早期诊断方面不断有新的发现。笔者就脊柱结核早期诊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二、非典型结核病的诊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非典型结核病的诊断(论文提纲范文)

(1)脊柱结核分型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脊柱结核的概述
2 脊柱结核的临床分型
    2.1 GATA分型
    2.2 病理学分型
    2.3 基于病变部位分型
    2.4 基于影像学分型
    2.5 基于病灶侵犯分型
    2.6 基于全身状况的分型
    2.7 基于脊柱附件分型
    2.8 基于非典型结核的分型
    2.9 脊柱结核的301分型
3 总结与展望

(2)我国部分地区牛结核病调查与牛肺外结核病病原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缩略词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概述
    2 牛结核病病原学
        2.1 病原
        2.2 基因组学
        2.3 进化关系
        2.4 毒力因子
        2.5 抗分枝杆菌感染的作用机制
    3 牛结核病的流行病学、发病学及其诊断
        3.1 牛结核病的流行病学
        3.1.1 传播途径
        3.1.2 牛分枝杆菌的流行病学特征
        3.1.3 家畜中的牛分枝杆菌
        3.1.4 人源牛分枝杆菌
        3.2 肺结核与肺外结核的发病学
        3.3 牛结核病的诊断
        3.3.1 皮内变态反应
        3.3.2 基于血液的试验方法
    4 国内外防控模式
        4.1 牛结核病的防控现状
        4.2 国外发达国家牛结核病的防控模式
        4.2.1 欧盟等发达国家基本策略和主要措施
        4.2.2 英国的牛结核病防控策略
        4.3 我国牛结核病的防控策略
第二章 2015-2018年我国部分地区牛结核病流行病学调查
    第一节 2015-2018年我国部分地区牛结核病免疫学检测
        1 材料
        1.1 样品
        1.2 主要试剂耗材
        1.2.1 试剂
        1.2.2 耗材
        1.3 主要仪器设备
        2 方法
        2.1 现场问卷调查
        2.2 现场采样调查
        2.2.1 比较皮内变态反应(SICCT)
        2.2.2 IFN-γ试验
        3 结果和分析
        3.1 现场调查结果
        3.1.1 检疫情况
        3.1.2 症状和剖检情况
        3.2 SICCT检测结果
        3.3 IFN-γ试验检测结果
        3.4 时间分布
        3.5 区间分布
        3.6 群间分布
        3.7 重点省份bTB流行情况
        3.8 禽分枝杆菌等的感染情况
        4 讨论
        4.1 群发性特征
        4.2 流行率
        4.3 区域分布
        4.4 非特异性干扰
        5 结论
    第二节 牛分枝杆菌的分离鉴定
        1 材料
        1.1 病料
        1.2 培养基
        1.2.1 丙酮酸钠培养基
        1.2.2 罗氏培养基
        1.2.3 7H11培养基
        1.2.4 7H9培养基
        1.3 主要试剂
        1.4 主要仪器
        2 方法
        2.1 病料的采集
        2.2 病料的处理
        2.3 分枝杆菌的分离培养
        2.4 临床分离株的萋尼氏抗酸染色
        2.5 细菌DNA的提取及浓度测定
        2.6 临床分离株的种属多重PCR鉴定
        2.6.1 引物的合成
        2.6.2 反应体系与程序
        2.6.3 判定标准
        2.7 临床分离株MTBC群内PCR鉴定
        2.7.1 引物合成
        2.7.2 反应体系与程序
        2.7.3 判定标准
        3 结果
        3.1 剖检病变
        3.2 分枝杆菌的分离培养结果
        3.3 临床分离株的萋尼氏抗酸染色观察
        3.4 细菌DNA的提取及其浓度
        3.5 分枝杆菌种属鉴定结果
        3.6 MTBC鉴定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第三章 牛肺外结核的综合诊断与病原分离鉴定
    1 材料
        1.1 试剂和培养基
        1.2 耗材
        1.3 主要仪器设备
    2 方法
        2.1 试验牛场背景
        2.2 综合诊断策略
        2.2.1 免疫学检测方法
        2.2.2 剖检
        2.2.3 病料的采集
        2.2.4 奶样和粪便的采集
        2.2.5 病理学诊断
        2.2.6 病原分离培养
        2.2.7 分子生物学鉴定
        2.3 针对性防控措施及效果评价
        2.3.1 针对性防控措施
        2.3.2 防控效果评价
    3 结果
        3.1 免疫学综合检测结果
        3.2 剖检结果
        3.3 病理学诊断结果
        3.3.1 HE染色
        3.3.2 Z-N抗酸染色
        3.4 病原分离鉴定结果
        3.4.1 组织病料分离鉴定结果
        3.4.2 奶样和粪便样品分离鉴定结果
        3.5 综合诊断结果
        3.6 防控效果评价
    4 讨论
    5 结论
第四章 牛肺外结核临床分离株致病性研究
    1 材料
        1.1 实验动物及菌株
        1.1.1 实验动物
        1.1.2 菌株
        1.2 主要试剂耗材
        1.3 主要仪器设备
    2 方法
        2.1 动物分组
        2.2 攻毒程序
        2.3 剖检
        2.4 组织病理学观察
        2.5 靶器官组织匀浆的活菌培养
    3 结果
        3.0 实验兔生理状况
        3.1 剖检结果
        3.2 组织病理学结果
        3.2.1 HE染色
        3.2.2 Z-N抗酸染色
        3.3 组织匀浆活菌培养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第五章 牛肺外结核分离株基因分型与全基因组测序及系统进化分析
    1 材料
        1.1 菌株
        1.1.1 分型菌株
        1.1.2 测序菌株
        1.2 主要试剂
        1.3 主要仪器
    2 方法
        2.1 MIRU-VNTR
        2.1.1 引物的设计合成
        2.1.2 反应体系与程序
        2.1.3 聚类分析
        2.1.4 各位点分辨率的计算
        2.2 全基因组测序与分析
        2.2.1 核酸的提取
        2.2.2 全基因组测序
        2.2.3 标准参考序列和数据分析所用的其他MTBC菌株序列的获得
    3 结果
        3.1 MIRU-VNTR基因分型多态性结果
        3.1.1 检测样品结果重复性和准确性
        3.1.2 不同VNTR位点的基因多态性结果
        3.1.3 牛分枝杆菌VNTR位点的等位基因多态性
        3.1.4 MIRU-VNTR聚类分析结果
        3.2 全基因组测序结果
        3.2.1 测序数据评估结果
        3.2.2 全基因组测序数据的初步分析
        3.2.3 基于WGS-SNP的系统发育分析
        3.2.4 全基因组数据的初步比对分析
        3.3 肺结核和肺外结核差异基因研究
        3.3.1 差异基因的比对分析结果
        3.3.2 差异基因的PCR扩增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研究成果等
导师简介

(3)脊柱结核的一种新的分型及经后路手术治疗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柱结核分型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4)血浆结核分枝杆菌游离DNA检测对结核病诊断价值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结核病流行病学
    1.2 结核病诊断现状
    1.3 游离DNA的发现及应用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临床样本及资料
    2.2 实验对象入组标准
    2.3 标准菌株
    2.4 试剂与仪器
    2.5 研究方法
    2.6 数据处理及统计学方法
第3章 结果与分析
    3.1 实验对象基本临床特征
    3.2 引物筛选
    3.3 引物性能验证
    3.4 实验对象血浆MTB cfDNA检测结果
    3.5 血浆MTB cfDNA经Q-PCR扩增的Ct值分布
    3.6 血浆MTB cfDNA检测与T-SPOT.TB、Xpert MTB/RIF检测对结核病的诊断价值比较
    3.7 血浆MTB cfDNA检测与T-SPOT.TB、Xpert MTB/RIF检测对不同部位结核病患者的阳性检出率比较
    3.8 单一常规方法/联合血浆MTB cfDNA检测法的阳性检出率
    3.9 对照组血浆MTB cfDNA阳性患者的其他方法学检测
第4章 讨论
    4.1 Q-PCR检测血浆MTB cfDNA的可行性
    4.2 血浆MTB cfDNA检测与Xpert MTB/RIF检测对比分析
    4.3 血浆MTB cfDNA检测与T-SPOT.TB试验对比分析
    4.4 常规方法联合血浆MTB cfDNA检测对结核病的诊断效能分析
    4.5 血浆MTB cfDNA“假阳性”检测结果分析
    4.6 影响血浆MTB cfDNA检测的因素
    4.7 本研究的不足
    4.8 未来研究的展望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致谢

(5)脊柱结核的回顾性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脊柱结核临床特征及神经功能损伤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1.1 前言
    1.2 材料与方法
        1.2.1 研究对象
        1.2.2 相关定义
        1.2.3 统计学方法
        1.2.4 技术路线图
    1.3 结果
        1.3.1 患者基本情况
        1.3.2 临床表现
        1.3.3 实验室检查
        1.3.4 影像学检查
        1.3.5 侵入性检查
        1.3.6 危险因素分析
    1.4 讨论
第二部分 CT、MRI的影像学特点及诊断价值研究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研究对象
        2.2.2 影像学方法
        2.2.3 统计学方法
        2.2.4 技术路线图
    2.3 结果
        2.3.1 脊柱结核患者基本情况
        2.3.2 脊柱结核患者影像学特征
        2.3.4 诊断价值
    2.4 讨论
第三部分 脊柱结核药物治疗方案疗效分析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研究对象
        3.2.2 相关定义
        3.2.3 统计学方法
        3.2.4 技术路线图
    3.3 结果
        3.3.1 脊柱结核患者基本情况
        3.3.2 疗效评价
    3.4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发表或录用文章

(6)结核感染T细胞检测(TB-IGRA)在不典型肺结核诊断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纳入研究对象标准
    1.3 仪器和试剂
    1.4 方法
        1.4.1 外周血结核T细胞检测
        1.4.2 结核菌素试验
        1.4.3 结核抗体检测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7)中国重点呼吸道传染病流行特征及肺结核发病率预测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2004-2016年中国重点呼吸道传染病流行特征分析
    2.1 资料来源与方法
    2.2 结果
第三章 肺结核地理分布专题研究
    3.1 资料来源与方法
    3.2 结果
第四章 中国肺结核发病率预测模型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2 结果
第五章 讨论
    5.1 2004-2016中国乙类呼吸道传染病流行情况
    5.2 我国肺结核患者空间分布
    5.3 东中西三地区肺结核流行情况
    5.4 肺结核空间自相关分析
    5.5 基于ARIMA模型对中国肺结核流行情况的预测分析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8)脊柱结核外周血微小RNA表达谱的变化及潜在临床应用价值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第一部分 脊柱结核患者外周血的miRNA芯片检测及功能预测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二部分 miRNA在脊柱结核与布鲁氏杆菌性脊柱炎鉴别诊断中的潜在价值研究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三部分 外周血hsa-miR-150-5p观察超短程化疗治疗脊柱结核效果的研究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脊柱结核与布鲁氏杆菌性脊柱炎的鉴别诊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个人简介
开题、中期及学位论文答辩委员组成

(9)评价多种抗原在非典型脊柱结核辅助诊断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
    1.2 试剂
    1.3 方法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入选试验对象临床特征及临床检验结果
    2.2 非典型脊柱结核组患者影像学特征
    2.3 4种抗原血清ELISA检测结果
    2.4 4种抗原及联合诊断对非典型脊柱结核的诊断价值
3 讨论

(10)脊柱结核的早期诊断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脊柱结核的临床特点
脊柱结核的早期诊断
    一、脊柱结核的实验室检测技术
        (一)细菌学检测(传统检测方法)
        (二)免疫学检测
        1. 血清学检测:
        2. 结核菌素皮肤试验:
        3. γ干扰素释放试验(interferon gamma release assay,IGRA):
        4. 蛋白芯片:
        5. 脂阿拉伯甘露聚糖
        (三)分子生物学技术
        1. 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2. 基因芯片:
    二、脊柱结核的影像学特征
        (一)X线表现
        (二)磁共振成像(MRI)表现
        (三)计算机体层摄影术(computed tomography,CT)
        (四)非典型性脊柱结核影像学特征
脊柱结核的鉴别诊断
脊柱结核疫苗
总结

四、非典型结核病的诊断(论文参考文献)

  • [1]脊柱结核分型的研究进展[J]. 许南,杨鑫,任莉荣,邱俊杰,舒钧. 实用骨科杂志, 2021(06)
  • [2]我国部分地区牛结核病调查与牛肺外结核病病原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D]. 许芳. 甘肃农业大学, 2020(01)
  • [3]脊柱结核的一种新的分型及经后路手术治疗的探讨[D]. 许南. 昆明医科大学, 2020(02)
  • [4]血浆结核分枝杆菌游离DNA检测对结核病诊断价值的研究[D]. 韩冰. 南方医科大学, 2020(01)
  • [5]脊柱结核的回顾性临床研究[D]. 裴思佳.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6]结核感染T细胞检测(TB-IGRA)在不典型肺结核诊断中的应用[J]. 吴丽华,邹细平. 实验与检验医学, 2019(06)
  • [7]中国重点呼吸道传染病流行特征及肺结核发病率预测模型研究[D]. 言晨绮. 南华大学, 2019(01)
  • [8]脊柱结核外周血微小RNA表达谱的变化及潜在临床应用价值的研究[D]. 孙光伟. 宁夏医科大学, 2019(08)
  • [9]评价多种抗原在非典型脊柱结核辅助诊断中的作用[J]. 吴仁森,孟晓源,李坤,车立新,郭瑞.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2018(09)
  • [10]脊柱结核的早期诊断研究进展[A]. 吴伟光,郭海龙. 第六届骨关节结核临床诊断与治疗进展及其规范化专题研讨会资料汇编, 2018

标签:;  ;  ;  ;  

非典型肺结核的诊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