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支气管哮喘合并胃食管反流28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支气管哮喘合并胃食管反流28例

一、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支支气管哮喘伴胃食管反流28例(论文文献综述)

郎磊[1](2020)在《质子泵抑制剂治疗胃食管反流性哮喘的有效性及在肾移植患者中的安全性评价》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本研究的目的是对胃食管反流合并哮喘病人给予质子泵抑制剂(proton pump inhibitors,PPI)治疗的不同方案进行系统评价,首先对其有效性做出评价,其次研究与安慰剂相比PPI能否改善哮喘症状和肺功能,从而为其临床应用提供科学的合理化的循证依据。2本研究的目的是随着PPI在肾移植患者中越来越多地使用,PPI的不良反应对肾移植患者是否具有临床意义尚不清楚。我们对其安全性进行评价,以评估PPI在肾移植患者中发生不良反应的风险,提供循证依据,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1 PPI治疗胃食管反流性哮喘的有效性评价本研究的方法是按照国际Cochrane协作网的系统评价方法,明确研究思路,根据研究目的和文献的纳入/排除标准,采取计算机数据库检索和手工检索相结合的方式查找相关文献,然后层层筛选出合格的研究,对最终纳入的文献采用Cochrane偏移风险评估工具进行严格评价。根据结果提取数据,应用Review Manager 5.3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进行发表偏倚分析和亚组分析,进行定性和定量描述,最后分析结果得出结论。2 PPI在肾移植患者中的安全性评价本研究的方法是按照国际Cochrane协作网的系统评价方法,明确研究思路,根据研究目的和文献的纳入/排除标准,采取计算机数据库检索和手工检索相结合的方式查找相关文献,然后层层筛选出合格的研究,对最终纳入的文献采用纽卡斯尔-渥太华量表(NOS量表)进行严格评价。根据结果提取数据,应用Review Manager 5.3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进行发表偏倚分析和亚组分析,进行定性和定量描述,最后分析结果得出结论。结果1 PPI治疗胃食管反流性哮喘的有效性PPI治疗胃食管反流性哮喘的有效性评价,共纳入37个RCT,包括4764名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不使用PPI相比,使用PPI:(1)可以降低哮喘症状评分[WMD=-0.43,95%CI(-0.54~-0.31)];(2)可以降低胃食管反流症状的评分[WMD=-0.96,95%CI(-1.31~-0.60)];(3)可以提高肺功能指标FEV1[WMD=0.31,95%CI(0.20~0.43)]和FEV1占预计值的百分比[WMD=2.10,95%CI(1.39~2.81)];(4)可以提高肺功能指标PEF[SMD=0.87,95%CI(0.41~1.34)];(5)可以降低肺功能指标PEF变异率%[WMD=-4.42,95%CI(-5.74~-3.10)];(6)可以提高肺功能指标FVC[WMD=0.19,95%CI(0.05~0.33)];(7)可以提高哮喘控制有效率[RR=1.25,95%CI(1.08~1.44)]和总体控制有效率[RR=1.43,95%CI(1.18~1.72)]。2 PPI在肾移植患者中安全性评价PPI在肾移植患者中安全性评价,共纳入13个回归性研究,包括4132名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不使用PPI相比,移植术后使用PPI,(1)会增加胃肠道反应的风险[RR=3.69,95%CI(1.44~9.47)];(2)会增加感染艰难梭菌的风险[RR=2.33,95%CI(1.07~5.07)];(3)会降低血清镁浓度[WMD=-0.15,95%CI(-0.26~-0.04)];(4)不会增加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RR=1.22,95%CI(0.93~1.58)];(5)不会影响患者的存活率[RR=0.99,95%CI(0.97~1.01)];(6)不会影响移植物失功[RR=1.24,95%CI(0.74~2.07)]。结论1在胃食管反流合并哮喘的患者中,与不使用PPI相比,使用PPI可以改善胃食管反流性哮喘患者的哮喘症状,降低哮喘症状评分,提高哮喘控制有效率,同时还可以改善肺功能。通过亚组分析,我们进一步得出,影响PPI疗效的因素包括联合应用DOM或5-羟色胺4受体激动剂、给药频次、给药疗程等。建议PPI与DOM或5-羟色胺4受体激动剂联用,且一天两次(BID)给药,治疗时间大于8周,能够显着改善胃食管反流性哮喘患者的哮喘症状和肺功能。2在肾移植患者中,与不使用PPI相比,使用PPI时,不会增加患者急性排斥反应和移植物失功的风险,患者的生存率也没有受到影响。但是需要密切关注血清镁浓度,防止发生低镁血症的发生,及时补镁。此外,使用PPI时,发生胃肠道不良反应以及由艰难梭菌感染造成腹泻的发生风险会增加。

刘圣康[2](2020)在《崔红生教授治疗支气管哮喘合并胃食管反流病用药规律及经验总结》文中认为研究背景:我国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的患病率为2.5%~7.8%,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超重和肥胖患病率增加、GERD诊断率升高,患病率有逐年上升趋势,而支气管哮喘(Bronchial asthma,BA)患者中GERD发病率为43%~82%,明显高于普通人群。二者基于3S现象(spilling、spraying、spurting)、反流物损伤、微吸入、食管支气管反射、气道神经源性炎症、气道反应性、压力改变及药物因素等机制,相互影响,且哮喘合并GERD又是“难治性哮喘(Refractory asthma,RA)”的重要原因之一。西医学对BA合并GERD(BA/GERD)的治疗受“分科而治”影响较显着,或以哮喘治疗为主,或以GERD治疗为主。内科治疗总体原则是以抗炎、解痉、平喘联合长期抑酸治疗,其缺陷是哮喘患者长期使用支气管扩张剂和皮质激素会诱发或加重反流;而抑酸治疗仅能降低酸的浓度,对反流本身及非酸反流无效,且长期服用PPI(proton pump inhibitor,PPI)有药物相互作用、增加肺部感染等风险,不利于哮喘的控制。中医学界也具有上述特点,对二者合并后的定位、主次不清,病机及治疗缺乏整体认识,导师崔红生教授基于中医学整体观、脏腑辨证及少阳枢机理论,结合二者合并后的病机特点,提出“脏腑失和,气机郁滞,枢机不利”乃BA/GERD的核心病机。研究目的:探讨BA/GERD的病因病机特点,总结导师和调枢机论治理论,为中医药治疗“合并症”提供参考。研究方法:(1)制定相关词组如哮喘相关词组:咳嗽、咳、嗽、呛;喘、喘息、气促、短气;哮;胸闷。反流症状相关词组:吐酸、吞酸、醋心、噫醋、噫酸、泛恶、嗳饱、嘈辣、食痹、中酸、反酸、呕苦、呕涎、烧心、呕气、嗳腐、哕,于中医资源网、中华医典进行检索相关方剂,并运用频数分析,了解用药方向。(2)运用SPSS Modeler 18对符合纳排标准的导师处方进行频数分析、关联规则分析、聚类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绘制频次表、网络图、聚类树状谱系图,结合跟师侍诊所学进行相关解读。(3)结合崔教授以往研究、典型病案、导师指导进行经验总结。研究结果:古代方药部分共纳入42条,比较符合预期目标物的为壬水金丹、杏胶饮,其余方剂为喘病、吐酸相关方剂,进行频数分析,显示用药方向以理气健脾和胃为主。导师方药部分最终纳入导师103个处方,得出二阶、三阶、四阶及五阶用药表,网络关联出16组药对,聚集出五个类别,基于临床划分的各类型哮喘GerdQ得分无显着性差异。研究结论:支气管哮喘合并胃食管反流病为西医学概念,需要在中医学中理清其定位及病机特点,导师提出BA/GERD属于“哮病”的一个特殊亚型,提示当从中西医结合的理论基础上,宏观与微观相结合,以哮病治疗为主,而又互相兼顾,治疗上以和调枢机贯穿始终,分别从枢机不持、枢机不运、枢机不利、枢机不调进行辨治,临床效果显着,导师经验符合中医学整体辨治理念,具有较独特的辨证处方用药特点,对中医药辨治复合性疾病具有借鉴意义。

许婷[3](2020)在《明清吴门医派咳病用药分析及加味叶氏养胃汤治疗阴虚型慢性支气管炎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对部分明清吴门医派着作中咳嗽病诊治医案辨证常用药物频次整理、因子分析、网络图分析、关联规则分析,归纳与分析吴门医派诊治咳嗽特色。在此基础上,应用加味叶氏养胃汤治疗肺阴亏虚型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患者,通过观察其临床疗效,探讨吴门医派治疗咳嗽方法与特色及对慢性支气管炎辨证论治的借鉴指导作用。方法:1.筛选吴中医家具有代表性的、含有有关咳病诊治相关内容的医着,确定待梳理研究的医着种类、书名和数量,利用SPSS25.0统计软件,对筛选出的咳嗽证治医案进行用药频次分析、因子分析、网络图分析、关联规则分析等统计处理,以挖掘吴门医派诊治咳病的配伍规律以及特色。2.将2019年9月至2019年12月至苏州市中医医院呼吸科门诊、住院部就诊的肺阴亏虚型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患者60例,采用随机抽签法分为两组,治疗组予以中药加味叶氏养胃汤口服,对照组予以罗红霉素胶囊口服,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咳嗽症状评分、LCQ评分、中医证候积分的变化及治疗有效率。结果:1.文献整理:462例咳嗽医案中共有风寒袭肺证、风热犯肺证、燥邪伤肺证、风盛挛急证、痰湿蕴肺证、痰热郁肺证、胃气上逆证、肝火犯肺证、肺阴亏虚证、暑热犯肺证、肺气亏虚证11个证型,共使用药物369味,使用频率10%以上的前20味药物从高到底依次为生甘草、茯苓、人参、杏仁、白术、当归、熟地黄、生姜、黄芪、陈皮、大枣、山药、牡丹皮、五味子、山茱萸、白芍、炙甘草、桔梗、麦冬、制半夏。对出现频次较高的药物进行因子分析、关联规则等分析处理,可得出10个药物组合,总以“用药和缓、祛邪与调理兼顾、气血阴阳同调、补泻共用、诸脏同治”为组方特点。2.临床研究:(1)咳嗽评分:治疗组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日间评分、夜间评分、总评分均改善显着(P<0.05);三个评分均优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对照组治疗后日间评分及总评分改善显着(P<0.05),夜间改善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LCQ评分:治疗组治疗后生理评分、心理评分、社会评分、总评分均趋于上升,与治疗前相比改善十分显着(P<0.05);四个评分均优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对照组治疗后生理评分、总评分的改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理评分、社会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中医证候积分: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后的主症、次症、总积分的改善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对比,其主症、次症、总积分未见明显差异(P>0.05)。(4)有效率: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80.00%,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明清吴门医派诊治咳嗽证型,外感以风热犯肺多见,内伤咳嗽以痰湿蕴肺、痰热郁肺、肺阴亏虚多见,另有暑热伤肺证型诊治。2.明清吴门医派治咳组方具有用药和缓、祛邪与调理兼顾、气血阴阳同调、补泻共用、诸脏同治等特点。3.加味叶氏养胃汤治疗肺阴亏虚型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患者,能有效缓解咳嗽症状、并显着改善咳嗽生命质量。

葛亚如[4](2019)在《支气管哮喘胃肠功能临床特征与疾病演变的关系探讨》文中指出研究目的:无论是临床研究、实验研究还是基于临床的观察,胃肠功能紊乱可导致哮喘患者症状加重,西医通过对支气管哮喘合并胃食管反流者联合应用平喘药物加质子泵抑制剂或相关胃肠激素拮抗剂/兴奋剂来降低患者的哮喘评分及反流评分、改善肺功能,但是长期应用哮喘治疗药物和质子泵抑制剂会出现各种不良反应,加重患者各种负担。而且关于胃肠症状(反酸烧心、腹胀、纳呆、口干、大便不调)与支气管哮喘之间有无相关性,胃肠症状改变对哮喘患者疾病演变过程中的病情、肺功能有无影响,目前文献报道甚少,基于此背景,加之日常跟师学习观察,想要进一步研究哮喘患者胃肠症状改变对哮喘疾病演变过程的病情、肺功能有无影响,通过探索支气管哮喘患者胃肠功能特征与疾病演变过程病情、肺功能之间的相互关系,为今后其他相关研究提供思路和方法。研究方法:在临床流行病学与循证医学的指导下,采用回顾性研究与前瞻性研究结合、有监督与无监督相结合的研究方式,按照疾病诊断标准、纳入排除、排除标准、剔除标准,制定临床病例信息采集表,采集中日友好医院病案室保存的从2015年9月到2018年9月及于2017年12月至2018年9月在中医肺病二部住院患者的一般信息(包括姓名、年龄、身高、体重、疾病分期、是否合并过敏性鼻炎、有无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胃肠功能临床特征、病情、肺功能检查相关指标,如实记录相关信息。根据采集到的信息中胃肠症状有无暴露,分为暴露组与非暴露组。采用SPSS22.0中描述性分析,胃肠功能中医症状积分程度与病情的相关性分析采用logistic 回归分析,胃肠功能中医症状积分程度与肺功能的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1.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胃肠症状与病情有关。2.当以总症状积分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时,性别、年龄、过敏性鼻炎、胃肠症状处于重度及中度与支气管哮喘患者的病情有关。3.当以单项症状积分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时,纳呆、腹胀、便秘、便溏与病情有关,在各单项症状中,性别、年龄、过敏性鼻炎、症状评分处于中度与病情有关。4.通过Spearman相关分析,胃肠症状与肺功能检测指标有关。5.当以总症状积分进行Spearman相关分析时,与胃肠症状负相关的肺功能指标是FEV1%、FEV1/FVC、FEF25%、FEF50%及FEF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当以反酸烧心、腹胀、口干积分进行Spearman相关分析时,与胃肠症状负相关的肺功能指标FEV1%、FEV1/FVC、FEF25%、FEF50%及FEF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当以纳呆积分进行Spearman相关分析时,与胃肠症状负相关的肺功能指标FEV1、FEV1%、FEV1/FVC、FEF25%、FEF50%、FEF75%及PEF%,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当以便秘积分进行Spearman相关分析时,与胃肠症状负相关的肺功能指标FEV1/FV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9.当以便溏积分进行Spearman相关分析时,与胃肠症状负相关的肺功能指标FEV1/FVC、FEF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0.暴露组肺功能检测指标 FEV1、FEV1%、FEV1/FVC、FEF25%、FEF50%、FEF75%均低于非暴露组,但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及Spearman相关分析,支气管哮喘胃肠功能临床特征与疾病演变过程中的病情、肺功能有相关性;其胃肠症状越严重,病情越重,肺功能检测指标越差。2.哮病的发展中伴随着脾胃功能的改变,肺脾两虚是哮病发生的关键病机,导师提出的“以肺脾为核心的脏腑整体辨证”符合哮病的演变规律,本研究从临床特征方面解释了肺与脾胃功能的相关性。

伏鑫,陈晶[5](2017)在《甲氧氯普胺治疗成人哮喘并胃食管反流患者的疗效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甲氧氯普胺治疗成人哮喘并胃食管反流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1月至2015年11月收治的哮喘合并胃食管反流患者5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8例。所有患者行常规治疗,其中观察组给予甲氧氯普胺治疗,对照组给予奥美拉唑治疗,比较两组肺功能各项指标、哮喘(ACT)症状评分、反流症状评分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症状均有好转,观察组肺功能各项指标及哮喘(ACT)症状评分、反流症状评分情况均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6.4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1.43%(P<0.05)。结论甲氧氯普胺治疗成人哮喘并胃食管反流患者的临床疗效明显,能够减轻哮喘症状和胃食管反流症状,同时改善患者肺功能。

廖淑秋[6](2017)在《反流性食管炎中医辨证分型及用药规律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反流性食管炎(reflux esophagitis,RE)是胃食管反流病的一种,临床上十分常见。引起反流性食管炎的先决条件是胃内容物越过下食管括约肌(LES)反流至食管内,而食管本身不能将反流物尽快的清除,造成胃内容物在食管内的长时间滞留,胃内容物中的损伤因素如酸、胆汁酸、胃蛋白酶等对食管黏膜的损伤而导致反流性食管炎。反流性食管炎发病的病理生理基础是食管胃运动动力障碍,包括食管体部的运动功能、LES功能及胃运动功能障碍。引起这些功能障碍的原因除了解剖结构的异常(如食管裂孔疝)外,某些疾病(如糖尿病)、药物(如平滑肌松弛剂)和食物(如高脂食物、巧克力、咖啡)都可能导致LES功能障碍,引起反流。膈肌功能减弱、下食管括约肌压(LESP)低下、一过性食管括约机松弛(TLESR)以及发生食管裂孔疝等,会导致食管抗反流屏障遭到严重的破坏,从而导致食管蠕动收缩发生减弱、唾液分泌量降低,导致食管清除能力降低,食管壁对反流物的抵抗力下降,返端胃扩张,胃排空延缓等,最终降低了抗返机制。概况来讲,是指由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并引起包括反酸、烧心在内的消化道症状;也可包括消化道外的症状如反流至咽喉、气管等邻近的组织损害的疾病。反流性食管炎主要可引起的并发症有食管狭窄、Barrett食管。在祖国医学范畴,并没有"反流性食管炎"这一具体的病名,根据临床表现等,大多认为可归属于医学文献中记载的"吐酸"、"吞酸"、"嘈杂"、"呕吐"、"胃腔痛"、"梅核气"、"食管瘅"等疾病之中。古代医家对于RE的病因病机有着诸多的阐述,但归纳起来就是四个字,即胃气上逆,其病位主在脾胃,与肝、胆、肺相关。正如《灵枢·四时气篇》所云:"邪在胆,逆在胃,胆液泄则口苦,胃气逆则呕苦",以及《医贯》中写到"咽者胃脘,水谷之道路,纳而不出",指出胃气上逆为本病的发病基础,并与胆相关。传统与现代结合,我们总是追求两者可以尽量统一的手段,如:标准化辨证分型、规范化治疗等等。因此,在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疗效观察方面,借助现代科学思维方法以完善中医辨证论治体系,以求诊断及治疗更加客观、严谨,是每一代中医人推进中医药现代研究发展的关键所在。目的:"证":古为证,本义为证据、证验。《中华大字典》载"证"的含义有8项;告也,验也,证也,谏也,则也,候也,质也,病证也。当代中医学将"证"的概念约定为: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素":始也、本也,《尚书·大传·虞夏传》"定以五律、五声、八音、七始,着其素。"注:素,犹始也。因此,"素"指本来的、原有的,如素质犹本质,素性犹本性;指带有根本性质的物质,如色素、毒素、元素、激素。证与素合为一词即"证素",证素就是中医证的基本要素,即中医辨证所要辨别的本质性内容。本课题拟从现代中医药文献入手,结合古代典籍的记载作为理论支持,对国内的中医药治疗RE文献进行探索,引入证素概念,用以分析其中的辨证分型及具体治疗,从而得到RE "临床表现-证素-治疗"的相关关系,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文献中疗效较好的方药,探索辨证与方药之间的关系,得到证素与基本药物组合之间的关系。全面整理、分析和归纳RE的最新学术观点和医家临证经验,以求规范RE的中医辨证分型,最后得到现代中医药治疗RE的用药规律。方法:本研究之理论支持及文献来源以各医学杂志数据库及广州中医药大学图书馆资源作为基础,整理出其中关于RE的辨证分型、用药规律的相关资料和涉及的症、证、药,建立RE在现代中医药临床中的药、症、证数据库。利用现代科学统计方法,对所得数据进行进行频数、关联及聚类分析,将现有理论及所得统计结果相结合以总结现代中医药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用药经验。结果:本研究共采用现代中医药文献中包含反流性食管炎诊治的医学着作62部,期刊35种,病案记载863条,临床症状表现204种,症状总频次为4381次。其中较为常见症状为:烧心感、堵闷感、吐酸、嘈杂、灼热、恶心感、胃隐痛、咽喉异物感、胃脘胀痛、呕吐、畏寒、痞满、咽干13个症状,常见证型为肝胃不和、脾虚胃热、肝胃郁热、脾虚气滞、脾胃阴虚、气虚血淤、脾胃虚寒共7种;涉及药物178味,药物使用频次合计10256次,按功效分类可得20类药物,其中理气药,补气药,清热药,利水渗湿药,温里药,化痰止咳平喘药,补血药,活血化瘀药,化湿药,解表药,消食药等11类药物的累计频率达到91.8%。理气药的使用,说明反流性食管炎常有气机不畅的基础改变;补气药的运用则体现了中焦脾胃作为人体气机升降之枢机地位,中气虚弱,无力运化则其它脏器之正常功能无法正常实行;中焦气机斡旋无力,水湿、痰浊、食积、瘀血等病理产物则胶着为病。药物统计显示现代医家治疗反流性食管炎以理气、补气为主,兼顾清热利湿、化痰、化瘀、消食等以除其致病之源。如明朝御医龚廷贤在《寿世保元》中所言:"若外邪者散之,内积者逐之,寒者温之,热者清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泄则调之,闭则通之,血则消之,气则顺之,虫则迫之,积则消之,加以健理脾胃,调养气血,斯治之要也。"归经则多归脾、肝、胃、肺经。脾胃受纳腐熟水谷,运化转输精微;脾胃居于中焦,为气机上下升降之枢纽。肺处于上焦,主气,为水之上源,脾的斡旋,必待肺气宣发肃降的协助。若肺失宣降,则上焦不通,气滞于中焦脾胃,中焦气机不畅,则水湿、津液不行,水湿聚于中焦,日久则生痰化热,故治疗之药亦常归于肺经,且肺与大肠相表里,肺气宣发正常,腑气才能下降。肝主一身疏泄,而脾主中焦湿土,湿土主静,静而易郁,故有赖肝之疏泄,疏泄得当则中焦升降合宜,脾胃运化功能健旺矣。高频药物性味归经的使用以温、微寒、平、寒为主,温性药物使用最多,考虑与"脾宜升则健" "太阴湿土,得阳始运,此脾喜刚燥也"相关。其中平性与微寒药物使用相当,体现现代医家治疗反流性食管炎寒热兼顾的特点。性味则多为辛、苦、甘,辛性走窜,能行、能散,行即行气,又称理气,即梳理气机,有促进气血和水液等流通的作用;散即散凝寒、发郁热,为肝之所喜,所谓"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辛药的运用与同是排在首位的肝郁气滞证是彼此呼应的。可见疏肝理气始终在治疗反流性食管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苦能泄、能燥,泄:降气也。其中高频药物相关性分析提示柴胡与茯苓、枳实、白芍、半夏、苏叶;茯苓与柴胡、甘草、党参、白术;甘草与党参、茯苓等存在相关性。证型与药物的相关分析提示,肝胃不和证与柴胡、佛手、郁金、香附、枳壳、白芍等存在相关性。烧心与党参、白芍、瓦楞子、枳实;堵闷感与砂仁;吐酸与海螵蛸、党参等存在相关性。结论:现代医学关于反流性食管炎的认识较为明确,而在传统中医药范畴中则没有统一的定义,但大多数医家的医案、理论阐述中则可见其中心思想有着殊途同归的特点。发展到当今的现代中医药,结合现代检查、诊断手段及治疗,对反流性食管炎的定义、病因病机较为明确:其病位在脾胃,发病与肝肺密切相关;其病因有气滞、气虚、感寒、热积、血凝、痰阻、血虚等;病机脾胃失和,肝失疏泄,气机阻滞,气血经脉运行不畅;脾胃中枢运转不利,肺气宣降失常等,最终导致气机上逆,其治疗注重于调理脾胃,疏肝理气,条畅气机;其用药以理气、补气、为主,兼顾清热利湿、祛寒、化瘀、消食以除其气机不畅的直接病理产物。其中常用药物为柴胡、枳实、茯苓、陈皮、甘草、白术、半夏、党参、黄连、人参、吴茱萸、当归、郁金、紫苏、白芍等。

吴东南[7](2013)在《半夏泻心汤加味治疗支气管哮喘合并胃食管反流病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研究目的观察半夏泻心汤加味对支气管哮喘合并GRRD患者的中医主要证候评分、临床主要症状、哮喘控制评分(ACT)、肺功能、胃食管反流症状评分的影响以及临床疗效的观察,为中医辨治本病提供依据。研究方法将64例确诊的支气管哮喘合并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2例。两组在西医常规抗炎、化痰、解痉平喘的基础上,治疗组加用半夏泻心汤加味治疗,对照组加用小青龙汤加味治疗。两组患者均每日1剂中药,每天2次。治疗4周、8周后,分别观察两组患者哮喘控制评分(ACT)改变,测量治疗前后第一秒用力呼气容量、最大呼气流速,进而评价患者治疗前后肺功能的改变,同时对治疗前后胃食管反流症状评分、中医主要证候评分进行对比以分析对胃食管反流病的疗效。结果1.中医证候总积分变化:两组患者治疗4周后中医证候总积分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两组中医证候总积分继续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相比较,治疗组改善较对照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支气管哮喘控制评分: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ACT积分升高,;治疗8周后两组患者ACT积分继续增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肺功能的改善:治疗8周后,两组患者的FEV1.0占预计值、PEF%水平上升,说明两组均有改善改善肺功能效果;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胃食管反流症状评分:治疗4周后,治疗组胃食管反流积分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对照组积分无明显变化,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治疗组胃食管反流积分继续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对照组积分无明显变化,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中医证候疗效:治疗8周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对照组为75%,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半夏泻心汤加味不仅能改善支气管哮喘合并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胃食管反流症状,而且能减少反流物对气管的刺激,改善患者肺功能,加快哮喘控制,提高生活质量。

宋芊[8](2013)在《慢性咳嗽证候特征与“温润辛金培本”法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1.通过文献研究得到近十年文献中慢性咳嗽证候类型、症状的分布情况,为制定临床信息采集表、开展临床研究奠定基础;应用循证医学方法客观评价随机对照研究中中药治疗慢性咳嗽的疗效,以期这些研究结果能为后续慢性咳嗽的方-证研究提供循证医学证据。2.通过临床研究得到慢性咳嗽的症状、证候分布特点,并应用不同的数据挖掘方法探讨证候特点,同时探讨导致慢性咳嗽的不同疾病与证候的相关性。3.通过临床研究,从不同角度论证了“温润辛金培本”法治疗慢性咳嗽的临床疗效;通过“温润辛金培本”法治疗慢性咳嗽不同证候间疗效差异的比较,得到该法治疗效果较好的证候,为慢性咳嗽的证候规范化研究及临床治疗提供依据。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采用循证医学系统综述文献研究方法,系统检索现代文献数据库,收集整理有关慢性咳嗽中医证候、症状的全部文献;用Epidata建立数据库,对症状、证候名称进行规范化,应用SPSS17.0软件统计分析其证候及症状分布特点。采用循证医学系统综述文献研究方法,系统检索现代文献数据库,收集整理有关中药治疗慢性咳嗽的随机对照研究文献;设计资料提取表,由2名以上人员进行相关信息提取,遇有疑问与第三者协商解决;分别对文献的质量(包括方法、对象、干预措施、结局测量等)进行评价,应用Revman5.1对中药治疗的疗效进行分析。2.临床研究遵循临床流行病学和循证医学的原理与方法,采用前瞻、多中心、开放式、有监督无监督相结合的观察性研究方法,全面采集慢性咳嗽患者基本信息、四诊信息及证候诊断相关资料。共收集临床病例539例,其中中医病例458例,西医病例81例。采用构成比分析、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对所得数据进行挖掘,多方位揭示慢性咳嗽的症状及证候特征并探讨病-证的相关性。选取西医病例81例,“温润辛金培本”法治疗的中医病例97例,进行疗效比较;另选取72例其它中药疗法治疗的病例及80例“温润辛金培本”法治疗的病例,进行疗效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秩和检验和t检验及方差分析等统计学方法进行疗效分析。共选取114例“温润辛金培本”法治疗的中医病例进行证候间的疗效比较。其中气郁伤肺证17例,肺肾气虚证40例,卫气不固证27例,肺脾两虚证30例。采用卡方检验、秩和检验、t检验和方差分析等统计学方法进行疗效分析。研究结果1.文献研究结果1.1证候研究结果1.1.1慢性咳嗽证候分布特点共得到慢性咳嗽中医证候128个,单个证候114个,复合证候14个。按照证候出现的频次进行排列,位列前十位的证候分别是:气阴两虚证、肺气亏虚证、痰热蕴肺证、肝火犯肺证、气滞血瘀证、肺阴亏虚证、气虚痰湿证、阴虚肺燥证、痰湿蕴肺证、肺脾气虚证。1.1.2不同病因导致慢性咳嗽的证候分布特点上气道咳嗽综合征,排列在前四位的证型分别是风痰恋肺证、风痰郁肺证、阴虚肺燥证和脾胃虚弱证;咳嗽变异性哮喘,以肺气亏虚、肝火犯肺、寒邪伏肺及风热犯肺为主要证型;胃食管反流性咳嗽以肝胃郁热为主要证型,其次为肝胃不和、胆热犯胃和痰气郁阻;变应性咳嗽主要证型依次为风寒犯肺、肺气亏虚、风热犯肺和燥邪伤肺;肺癌主要证型为气阴两虚、肺气亏虚、气虚痰热、肺脾气虚等;慢性支气管炎以肺肾气虚、脾肾阳虚、痰热郁肺、肺肾阴虚等证型为主;支气管扩张主要证型为痰热郁肺、肝火犯肺和肺脾气虚证;肺结核主要证型为气阴两虚、阴虚火旺、肺气亏虚、肺脾气虚等。1.1.3慢性咳嗽症状分布特点(1)主症分布特点:常见主症共有17种,包括:咳声阵发、夜间咳嗽加重、痰少及胸痛,气急,胸闷,痰粘等症状。(2)伴随症状分布特点:共有19个伴随症状,分别是:咽痒,乏力,口干,咽干,失眠,痰难咳出,出汗等症状。(3)舌象脉象分布特点:舌色以舌红、舌淡及舌淡红、淡暗为主;舌体多为胖大有齿痕;舌苔质地以薄苔及腻苔、少苔为主;舌苔以黄苔、白苔占大多数。脉象以细脉最多,其次为弦脉、滑脉及细数脉、细弱脉和弦滑脉、数脉。1.2中药治疗慢性咳嗽随机对照研究Meta分析结果就目前纳入的文献来说,中药治疗慢性咳嗽有一定优势,明显优于西药治疗(P<0.01)。具体可表现在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P=0.001)、支气管扩张(P<0.0001)的疗效显着,明显优于西药;中药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疗效均明显优于西药(P<0.01)。目前还不能认为中药治疗上气道咳嗽综合征(P=0.06),肺癌(P=0.17)效果优于西药化疗,也不能认为中药治疗变应性咳嗽(P=0.32)、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P=0.86)及胃食管反流性咳嗽(P=0.05)疗效优于西药。2.临床研究结果2.1慢性咳嗽证候、症状分布特点2.1.1证候分布特点将收集的证候规范后,共得到24个证候,其中常见的证候有:气郁伤肺证,肺肾气虚证,肺阴虚证,卫气不固证,肺脾两虚证,凉燥袭肺证和肺燥郁热证。2.1.2症状分布特点共收集到慢性咳嗽主症及伴随症状141种,舌象26种,脉象12种,其中,常见的症状及舌脉共计52种;慢性咳嗽常见的主症共计11个,分别是咳声阵发,声低无力,冷风诱发,冷风、油烟及异味诱发,咳痰等;慢性咳嗽常见的伴随症状共计28个,分别是咽部异物感,怕冷,乏力,易感冒,咽痒,失眠多梦,口干,怕风,气短,大便稀溏等。2.1.3舌脉分布情况舌象中,以薄白苔为主;其次为黄苔、厚苔、腻苔;舌质少津、舌色淡暗、舌暗红、舌色鲜红、舌紫黯/瘀斑亦为常见舌象。脉象中,以沉脉和虚脉为主;其次为滑脉和弦脉。2.2因子分析共得到15个公因子及其方程,提示可归纳为以下15个证候:肺气虚证、肺阳虚证、气郁伤肺证、气阴两虚证、肺脾两虚证、肺肾气虚证、肺卫气虚证、肺肾阳虚证、肺燥郁热证、凉燥袭肺证、心肺实热证、痰热闭肺证、肺阴亏虚证和肺燥津亏证、痰凝咽喉证。2.3聚类分析共可聚为7大类,结果提示慢性咳嗽中医证型可归纳为:肺气虚证、肺阳虚证、气郁伤肺证、气阴两虚证、肺脾两虚证、肺肾气虚证、肺卫气虚证、肺肾阳虚证、肺燥、痰热闭肺证、心肺气虚证和痰凝咽喉证。2.4logistic回归分析2.4.1症状与证候logistic回归分析气郁伤肺证相关的症状、体征分别是:咳黄痰,痰稀薄,咽部异物感,痰少,便干,失眠多梦,黄苔,舌暗红。肺肾气虚证相关的症状分别是:痰稀薄,动则气喘,腹泻,怕风。肺阴虚证相关的症状、体征分别是:咳黄痰,冷风诱发咳嗽,痰少,便干,失眠多梦,黄苔,白苔。卫气不固证相关的症状、体征分别是:咳痰,动则气喘,胸闷,平素易感冒,微脉。肺脾两虚证相关的症状、体征分别是:声低无力,咳痰,咳白痰,动则气喘,便干,口干,腹泻,白苔。凉燥袭肺证相关的症状、舌象是:痰少,平素易感冒和白苔。肺燥郁热证相关的症状、舌象是:口干,动则气喘,皮肤过敏,黄苔,便于2.4.2病因与证候logistic回归分析上气道咳嗽综合征的证候特点是肺燥郁热证;感冒后咳嗽的常见证候为肺肾气虚证和卫气不固证;咳嗽变异性哮喘的证候特点是气郁伤肺证、卫气不固证和肺脾两虚证;慢支的证候特点为气郁伤肺证、肺肾气虚证和肺阴虚证;COPD的证候特点可包括气郁伤肺证、肺肾气虚证、卫气不固证;支气管扩张的证候特点是肺阴虚证、肺肾气虚证。2.5“温润辛金培本”法疗效初探2.5.1“温润辛金培本”法与西药治疗的疗效比较(1)总体疗效:“温润辛金培本”法治疗的有效率可达97.94%,显效率可达74.23%;西药组有效率为81.48%,显效率为45.68%;“温润辛金培本”法的疗效明显优于西药,P<0.01。(2)咳嗽症状:“温润辛金培本”法在改善咳嗽症状方面疗效明显优于西药,P<0.01。(3)LCQ:“温润辛金培本”法疗效明显优于西药,P<0.01。2.5.2“温润辛金培本”法与其它中药疗法的疗效比较(1)总体疗效:“温润辛金培本”法治疗的有效率可达95%,其它中药疗法有效率为91.67%;“温润辛金培本”法治疗的显效率可达73.20%,其它中药疗法为70.37%;不能认为该法的疗效优于其它中药疗法,P>0.05。(2)咳嗽症状:“温润辛金培本”法在改善患者的夜间咳方面疗效优于其它中药疗法,P<0.01。(3)LCQ:“温润辛金培本”法疗效优于其它中药疗法,P<0.01。2.5.3不同证候间的疗效比较(1)总体疗效:“温润辛金培本”法治疗四组证候,气郁伤肺证显效率为58.82%,肺肾气虚证显效率为80%,卫气不固证显效率为74.08%,肺脾两虚证显效率为80%,经统计学检验该显效率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气郁伤肺证有效率76.47%,肺肾气虚证有效率95%,卫气不固证有效率100%,肺脾两虚证有效率93.33%,四组证候间的有效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2)咳嗽症状在改善咳嗽症状方面,其证候间存在明显差异,以肺脾两虚证、卫气不固证和肺肾气虚证咳嗽症状改善最为显着,P<0.01。(3) LCQ“温润辛金培本”法均可在不同程度上改善四种证候的生命质量。从总分来说,疗效可依次排列为:肺脾两虚证>卫气不固证>肺肾气虚证>气郁伤肺证,P<0.01。从心理维度得分来说,以气郁肺证疗效最佳,其次为肺肾气虚证,P<0.05。研究结论通过文献研究及临床研究,可得出如下结论:1.慢性咳嗽的证候与五脏相关,虚实寒热错杂。以肺脾肾虚为主,虚中夹实。文献研究结果与临床研究结果基本相符。2.在不同病因导致的慢性咳嗽证候特征方面,不同疾病证候表现不同。上气道咳嗽综合征,虚证不显,但以“燥”和“热”较为明显,而过敏性鼻炎的证候以虚证为主;咳嗽>8周的感冒后咳嗽,已无表证可言,以虚证为主,主要表现为气虚和卫气不固;咳嗽变异性哮喘、慢支、COPD和支气管扩张的证候基本反映了疾病特点,病情复杂,其证候特征亦是虚实夹杂,既有实证也有虚证。病-证结合的证候特点研究符合临床实际及疾病特点,可为临床辨证及治疗提供依据。3.通过规范的临床研究,进一步证实了“温润辛金培本”法的临床疗效。该法在慢性咳嗽的治疗中,疗效优于西药;在改善夜间咳及生活质量方面疗效优于其它中药疗法;研究提示:温润辛金培本法治疗慢性咳嗽气郁伤肺证、肺脾两虚证、卫气不固证和肺肾气虚证均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但不同证候间疗效亦存在差异,主要体现在症状改善和生活质量提高两个方面。症状改善方面,气郁伤肺证疗效不如肺脾两虚证、卫气不固证和肺肾气虚证,而在LCQ心理维度则以气郁伤肺证疗效最佳。这从不同方面说明了方-证的相关性,提示该法适宜于这四种证型,可在不同层面改善症状,提高临床疗效。

吴东南,柯新桥[9](2012)在《中医药治疗支气管哮喘合并胃食管反流概况》文中研究指明支气管哮喘与胃食管反流(GER)关系密切,临床常见合并发生,有研究表明:支气管哮喘患者合并胃食管反流的发病率为35%-89%,明显高于普通人群5%-8%的胃食管反流发病率[1]。近年来,随着该病发病率的上升,越来越多的中医学者对

白雪歌,张万祥[10](2002)在《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支支气管哮喘伴胃食管反流28例》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支、支气管哮喘合并胃食管反流(GER)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4例随机分为2组,在常规抗感染、止咳、平喘的基础上,加服中药为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治疗组)28例,按常规治疗加西药吗丁啉为对照组26例。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9%,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1.5%,2组比较,差异有显着性意义(X2=5.78,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支、支气管哮喘伴GER疗效优于西药。

二、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支支气管哮喘伴胃食管反流28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支支气管哮喘伴胃食管反流28例(论文提纲范文)

(1)质子泵抑制剂治疗胃食管反流性哮喘的有效性及在肾移植患者中的安全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PPI治疗胃食管反流性哮喘的有效性评价
    1.1 对象和方法
        1.1.1 文献纳入标准
        1.1.2 文献排除标准
        1.1.3 文献检索原则
        1.1.4 评价方法
        1.1.5 统计方法
        1.1.6 数据处理方法
    1.2 结果
        1.2.1 文献筛选结果
        1.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1.2.3 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1.2.4 Meta分析结果
        1.2.5 不良反应事件
    1.3 讨论
        1.3.1 研究意义
        1.3.2 偏倚的评价
        1.3.3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1.3.4 此次研究设计讨论
    1.4 小结
二、PPI在肾移植患者中的安全性评价
    2.1 对象和方法
        2.1.1 文献纳入标准
        2.1.2 文献排除标准
        2.1.3 文献检索原则
        2.1.4 评价方法
        2.1.5 统计方法
    2.2 结果
        2.2.1 文献筛选结果
        2.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2.2.3 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2.2.4 Meta分析结果
    2.3 讨论
        2.3.1 关于急性排斥反应的影响
        2.3.2 关于低镁血症的影响
        2.3.3 关于移植后骨病的影响
        2.3.4 关于胃肠道不良反应的影响
        2.3.5 关于艰难梭菌感染的影响
    2.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PPI的最新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崔红生教授治疗支气管哮喘合并胃食管反流病用药规律及经验总结(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综述一 支气管哮喘合并胃食管反流病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1 本研究“合并”的概念
    2 支气管哮喘与胃食管反流病相关性
        2.1 胃食管反流、胃食管反流病概念
        2.2 胃食管反流病与支气管哮喘相关性表现
    3 胃食管反流病与支气管哮喘相关性机制
        3.1 反流物直接损伤、激惹及微吸入
        3.2 神经反射机制
        3.3 气道神经源性炎症
        3.4 TH1/TH2类细胞因子失衡
        3.5 压力改变及药物因素
    4 支气管哮喘合并胃食管反流病的诊断方法
    5 GerdQ对GERD的诊断价值
    6 支气管哮喘合并胃食管反流病的治疗
        6.1 基于GERD为主的治疗
        6.2 基于哮喘为主的治疗
    7 不足与展望
        7.1 抑酸治疗及联合疗法
        7.2 rGERD、RA与基因生物治疗
        7.3 分科而治与综合治疗
    参考文献
综述二 支气管哮喘合并胃食管反流病中医学病机认识及治疗
    1 病机认识及治疗
    2 不足及借鉴
    参考文献
一: 支气管哮喘合并胃食管反流病临床方药研究
    1 古代文献研究部分
    2 崔红生教授诊治支气管哮喘合并胃食管反流病处方数据挖掘
    3 小结
二: 崔红生教授治疗支气管哮喘合并胃食管反流病经验总结
    1 总体概况
    2 病名归属
    3 病机及辨治
        3.1 肝胃不和,枢机不持
        3.2 阴虚风伏,枢机不运
        3.3 湿热蕴结,枢机不利
        3.4 寒热错杂,枢机不调
    4 医案举隅及处方特点
        4.1 病例1
        4.2 病例2
    5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GerdQ评分
致谢
个人简历

(3)明清吴门医派咳病用药分析及加味叶氏养胃汤治疗阴虚型慢性支气管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研究背景
    1. 现代医学对慢性咳嗽的研究
        1.1 概述
        1.2 病因
        1.3 发病机制
        1.4 诊断与治疗
        1.5 常用镇咳与祛痰药物
    2. 现代医学对慢性支气管炎的研究
        2.1 概述
        2.2 病因和发病机制
        2.3 临床分型与分期
        2.4 治疗
        2.5 局限性与不良反应
    3. 中医学对咳嗽的研究
        3.1 病名沿革
        3.2 病因病机
        3.3 辨证分型
        3.4 临床治疗
        3.5 实验研究
    4. 吴门医派及其治咳概述
        4.1 吴门医派简介
        4.2 吴门医派治疗咳嗽概述
        4.3 叶氏养胃汤
第二部分 文献整理
    1. 研究资料
        1.1 资料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剔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中药名称规范化
        2.2 数据录入与统计学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相关医着
        3.2 常见证型频次统计
        3.3 常用药物频次统计
        3.4 常用药物组合分析
第三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搜集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提前中止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与治疗方法
        2.2 疗效判定
        2.3 技术路线图
    3. 统计方法
    4. 结果
        4.1 一般情况
        4.2 咳嗽评分
        4.3 LCQ问卷评分
        4.4 中医证候积分
        4.5 中医综合疗效
        4.6 安全性分析
第四部分 讨论
    1. 吴门医派咳病用药分析
        1.1 常见证型分析
        1.2 药物频次分析
        1.3 常用药物组合分析
    2. 加味叶氏养胃汤治疗阴虚型慢性支气管炎的临床研究
        2.1 肺阴亏虚型慢性咳嗽病因病机研究
        2.2 加味叶氏养胃汤组方分析
        2.3 加味叶氏养胃汤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临床研究
        2.4 益胃阴与润肺止咳的关系探讨
第五部分 结语
    1. 结论
    2.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4)支气管哮喘胃肠功能临床特征与疾病演变的关系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支气管哮喘疾病演变过程中胃肠功能改变
        1 简介
        2 支气管哮喘与胃肠功能关系密切
        2.1 肺与胃肠相关理论的认识
        2.2 支气管哮喘与胃肠相关理论的临床应用
        2.3 支气管哮喘与胃肠功能紊乱的相关机制探讨
        3 小结
    综述二 哮病与脾胃功能关系探讨
        1 中医整体观念和脏腑辨证
        2 以肺脾为核心的脏腑整体辨证观
        2.1 肺脾两脏关系
        2.2 肺脾两虚是哮病反复发作的关键病机
        2.3 以肺脾为核心的脏腑辨证论治哮病
        3 温润辛金培本原理
        4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支气管哮喘患者胃肠功能临床特征与疾病演变关系探讨的研究
    1 临床资料
    2 研究方法
    3 统计方法
    4 结果
        4.1 一般资料
        4.2 暴露组与非暴露组之间的关系
        4.3 胃肠症状与病情的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
        4.4 胃肠症状与肺功能指标的Spearman相关性分析
    5 讨论
        5.1 一般资料分析
        5.2 胃肠症状与病情分析结果讨论
        5.3 胃肠症状与肺功能指标分析结果讨论
        5.4 总结果分析讨论
    6 结论
参考文献
结语
不足与展望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5)甲氧氯普胺治疗成人哮喘并胃食管反流患者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二、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三、方法
    四、观察指标和判定标准
        1. 观察指标
        2. 判定标准
    五、统计学处理
结果
    一、两组治疗后肺功能各项指标、哮喘 (ACT) 症状评分及反流症状评分比较
    二、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讨论

(6)反流性食管炎中医辨证分型及用药规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现代医学对反流性食管炎的认识
        1.1.1 定义及机理
        1.1.2 临床表现
        1.1.3 流行病学资料
        1.1.4 危险因素
    1.2 病因及发病机制
    1.3 治疗方法
        1.3.1 辨证治疗
        1.3.2 其他治疗方法
第二章 资料整理方法与结果
    2.1. 整理方法
        2.1.1 资料来源
        2.1.2 筛选标准
        2.1.3 资料录入
        2.1.4 数据规范化处理
        2.1.5 症状规范化
        2.1.6 药物分类标准
    2.2 整理结果
        2.2.1 入选医案
        2.2.2 病案一般情况分析
        2.2.3 舌脉情况分析
        2.2.4 药物症状频数
第三章 统计结果
    3.1 频数分析
        3.1.1 证型频数分析结果
        3.1.2 药物功效频数分析结果
        3.1.3 药性频数分析结果
        3.1.4 药味频数分析结果
        3.1.5 药物归经频数分析结果
    3.2 相关性分析
        3.2.1 药物之间的相关分析结果
        3.2.2 证型与药物相关分析结果
        3.2.3 症状与药物相关分析结果
    3.3 聚类分析
第四章 分析与讨论
    4.1 现代辨证用药特点
        4.1.1 现代的证型特点
        4.1.2 药物功效分析
        4.1.3 药物性味归经分析
        4.1.4 证型与药物的关联特点
        4.1.5 症状与药物的关联特点
    4.2 规律总结——气机不畅寒热失调
        4.2.1 调畅气机
        4.2.2 祛热清中
    4.3 不足与展望
        4.3.1 不足
        4.3.2 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半夏泻心汤加味治疗支气管哮喘合并胃食管反流病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 资料与方法
    1. 病例资料
    2. 各种标准
    3. 研究方法
    4. 观察指标
    5. 疗效标准
    6. 统计学处理
二 结果
    1. 一般资料
    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总积分变化
    4. 两组患者哮喘控制测试(ACT)变化
    5.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肺功能改变的比较
    6.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胃食管反流积分变化
    7. 临床疗效比较
三 讨论
    1. 现代医学对哮喘与胃食管反流的认识
    2. 现代医学对哮喘合并胃食管反流的治疗方法
    3. 中医学对哮喘与胃食管反流病相互关系及对其病机的认识
    4. 半夏泻心汤治疗哮喘合并胃食管反流的依据
    5. 半夏泻心汤加味治疗哮喘合并胃食管反流临床疗效分析
四 结语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耐信量表(NexiumRDQ)
附录二
附录三 个人简介
致谢

(8)慢性咳嗽证候特征与“温润辛金培本”法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主要缩略词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慢性咳嗽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前言
        1.古代医籍对慢性咳嗽的认识
        2.现代文献对慢性咳嗽病因病机的认识
        3.现代文献对慢性咳嗽治法的认识
        4.现代文献对慢性咳嗽中医药治疗的认识
        5.现代文献对慢性咳嗽实验研究的认识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慢性咳嗽证候研究方法及其证候特征的现代研究进展
        前言
        1.慢性咳嗽中医证候研究方法的现状
        2.现代文献对慢性咳嗽证候特征的认识
        3.现代文献对不同病因导致的慢性咳嗽证候特点的认识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基于文献分析的慢性咳嗽证候特征研究
    前言
    研究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中药治疗慢性咳嗽随机对照研究的系统评价及Meta分析
    前言
    1.资料与研究方法
    2.文献质量评价
    3.中药治疗的疗效分析结果
    4.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温润辛金培本”法的理论探讨
    前言
    一、理论阐述
    二、对“温润辛金培本”的解释
    三、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第五部分 临床研究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章 慢性咳嗽证候特征研究
        研究资料与方法
        一、慢性咳嗽中医症状、证候临床调查研究
        二、基于因子分析的慢性咳嗽中医证候研究
        三、基于聚类分析的慢性咳嗽中医证候研究
        四、基于logistic回归分析的慢性咳嗽中医证候研究
    第二章 “温润辛金培本”法治疗慢性咳嗽的疗效初探
        前言
        研究资料与方法
        一、温润辛金培本法与西药治疗的疗效比较
        二、“温润辛金培本”法与其它中药疗法的疗效比较
        三、“温润辛金培本”法治疗慢性咳嗽不同证候间的疗效比较
结语
致谢
个人简历
附件

(9)中医药治疗支气管哮喘合并胃食管反流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 病因病机
2 中医药疗法
3 中西医结合疗法
4 问题及展望

四、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支支气管哮喘伴胃食管反流28例(论文参考文献)

  • [1]质子泵抑制剂治疗胃食管反流性哮喘的有效性及在肾移植患者中的安全性评价[D]. 郎磊.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2]崔红生教授治疗支气管哮喘合并胃食管反流病用药规律及经验总结[D]. 刘圣康.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3]明清吴门医派咳病用药分析及加味叶氏养胃汤治疗阴虚型慢性支气管炎的临床研究[D]. 许婷.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7)
  • [4]支气管哮喘胃肠功能临床特征与疾病演变的关系探讨[D]. 葛亚如.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7)
  • [5]甲氧氯普胺治疗成人哮喘并胃食管反流患者的疗效分析[J]. 伏鑫,陈晶.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2017(04)
  • [6]反流性食管炎中医辨证分型及用药规律的研究[D]. 廖淑秋.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7(01)
  • [7]半夏泻心汤加味治疗支气管哮喘合并胃食管反流病疗效观察[D]. 吴东南.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3(09)
  • [8]慢性咳嗽证候特征与“温润辛金培本”法应用研究[D]. 宋芊.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3(08)
  • [9]中医药治疗支气管哮喘合并胃食管反流概况[J]. 吴东南,柯新桥. 湖北中医杂志, 2012(10)
  • [10]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支支气管哮喘伴胃食管反流28例[J]. 白雪歌,张万祥. 新中医, 2002(01)

标签:;  ;  ;  ;  ;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支气管哮喘合并胃食管反流28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