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在历史教学中的独特作用

计算机在历史教学中的独特作用

一、计算机在历史教学中的独特功能(论文文献综述)

朱宝康,罗苡芊,毛安苏,袁一楠,庞佳,沈雯洁,陈正海,吴艳玲,王立洋,陈宸[1](2021)在《学科教学中的“五育融合”(笔谈)》文中认为2019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提出"坚持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素质教育",要求"突出德育实效""提升智育水平""强化体育锻炼""增强美育熏陶""加强劳动教育"。同年发布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进一步提出"更加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大力发展素质教育,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的有机融合",明确提出"五育"融合的教育发展目标。如何通过学科教学实施"五育融合",在扬州大学潘洪建教授的主持下,作者们结合不同学科实际,以某单元或课文为例,展开了具体而微的讨论。现择优发表,以飨读者。

顾佳宁[2](2021)在《高中生历史理解能力的培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程真[3](2021)在《高中历史学科审美素材的挖掘与运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曹勇[4](2021)在《高校通识教育中的设计课程研究:概念、内容与课题方法》文中提出伴随我国高校新时代本科人才培养模式转型,美育、双创教育、跨学科教育逐步成为重要内容。它使设计教育从专业领域进入通识领域,面向高校非专业学生的通识设计教育快速发展,但对它的系统研究还很缺乏。因此,以其发展历史与现状为依据,以概念剖析与设计研究为方法,对其概念内涵、课程内容建构、课题设计方法进行了系统理论研究,并形成以下结论:设计通识是以设计学科为内容载体,以通识美育为育人目的的设计教育形态。它揭示了设计教育作为一种跨学科探索活动在职业教育与人文通识之间的往复运动。回归美育育人不仅是其应用功能,也揭示了设计创造力培养的主体内在根源和设计作为人文学科的价值本源。在育人与学科双重视野下,设计通识课程内容可分为设计语言、设计返身、设计自由3个层次,其知识形态特征应该是学科内的破界与贯通、学科外的跨界与交叉,其核心能力是设计形式生成的思维能力。通过“知觉-媒介-抽象”、“意义-符号-叙事”、“技术-结构-系统”、“观念-重构-生成”4种设计形式生成思维的训练,建立全人发展与身体、文化、技术与观念的广泛联系,它既是设计育人的特点,也是设计学科自身拓展的动力。通识设计的课题设计方法对应于课程的核心内容和内容层次,表现为微观的基于具体内容的设计方法、中观基于应用情境的设计方法,但宏观层面上讲通识课题设计的本质不仅是“关于设计教育的研究”,更是一种“设计的研究”。课题作为人文性的教学设计“形式”,在抽象层面也具有媒介、意义、结构、观念4方面特征,由此打开课题设计更为丰富的可能。

曹斌华[5](2021)在《设计基础课程的整合与重构 ——以南京艺术学院教学实验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数字化设计从普及到升级到变向的发展过程,当代设计发生了突飞猛进的变化,已然超越了简单的视觉图像层面而趋向于更为综合、系统与跨界。然而,大部分院校的设计基础教学却不容乐观,年级分段式的、简单化的、被分割的单元课程学习模式,依旧涵盖于几乎所有国内院校的设计教学之中,即所谓的素描、色彩、装饰及构成等课程。由此可知,专业化与碎片化的分门别类的知识训练和当下综合性与交叉性的设计发展趋势的矛盾,已然对设计教育特别是设计基础课程方面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针对此问题,本文应对的方法及研究方向即是:通过课程的整合与重构,尝试建构起一种主题性、综合型的设计基础教学模式,以课题整合与作业编排为教学方法,以多种形式“语法”、“手法”、“看法”为作业途径,从而对基础教学展开反思与实验。本论文首先以包豪斯设计基础教学的整合性、多元性特质为讨论的出发点,在其课程的整体架构中反思中国自身设计教育在诸多方面过于碎片化的问题;其次,依据教育学视野和学科学理的角度讨论专业发展、现实情境以及学生条件等三方面的设计现状;再次,以整合的角度对中外国际联合教学工作坊、建筑设计以及当代艺术等相关基础教学的课题展开参照性地描述;从此,以设计基础的基本要素作为出发点揭示出以“形式”为学理取向的设计基础课程的发展方向;最后,以课程模式、课题设计、作业条件、主题切入等内容作为课程整统的要点,以此展开“整合”观念下的“物象”、“方法”、“交叉”、“专业”等四类方向的12个主题性、综合型设计教学案例的讨论,并对教学成效进行记录与分析。本文所提及的主题性教学法的核心是通过课题整合手段,将原有以技法、材料为区分的课程内容重构于主题之下,并围绕简单到复杂的系列主题教学单元展开教学活动与实践。这一教学改革旨在打破分门别类的传统课程模式,倡导教学理念回归到设计学交叉性、跨学科性的特质中,并与当下极具整合意义的设计趋向相吻合,因此,对于设计基础中新教学体系的构建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

王彤彤[6](2021)在《三维历史地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历史地图是初中历史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辅助教师教和学生学的重要教学资源和工具。近年来,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技术的普遍应用为历史地图注入了新活力,以现代科技为依托的三维历史地图便应运而生。三维历史地图是运用虚拟仿真技术等现代科技,以某一历史事件为基础,按照一定的比例,将历史事件所涉及的各种因素如地形、地貌、路线概况、地理位置以及其他因素(植被、气候、具体地点)以三维形式表现出来的,努力还原历史事件以帮助学生理解的立体历史地图。它作为一种新颖的教育教学资源,有效地将信息科学技术和历史地图紧密结合起来,不仅突破了二维平面历史地图的限制,创新了中学历史地图教学的方式,而且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时空观念。因此,将三维历史地图应用于初中历史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基于相关研究,论文主要采用了文献分析法、对比分析法、调查研究法和案例研究等方法对三维历史地图进行专研和探究。首先,搜集相关的文献资料,对三维历史地图进行概念界定和特点分析,明确三维历史地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优势,肯定其教育教学价值;其次为了了解三维历史地图在现实历史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具体应用现状,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式以初中历史教师和初中学生为主要调查对象,通过数据收集初步了解了三维历史地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情况,发现了在具体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从教师、学生、学校以及三维历史地图自身四个层面详细地分析了问题存在的原因;然后,根据三维历史地图在现实教学中的应用情况,从教师、学校以及教学三个方面提出了基本的应用策略;最后从实际出发,通过教学设计和典型的教学案例将三维历史地图切实应用到初中历史教学中去,并对三维历史地图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和总结,希望可以为更好地运用三维历史地图尽一点绵薄之力。

胡杨[7](2021)在《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研究》文中提出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是育人主体根据社会发展需要,结合新时代大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以红色文化资源为育人载体,依托相应的媒介,通过有效的育人途径使大学生在产生情感共鸣的过程中认知红色文化资源并积极内化红色精神和红色优良传统,继而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外化成高尚行为的有目的、有计划的育人实践活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多个场合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意义重大。从国家层面来讲,它有助于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维护党的执政地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同时也有利于红色文化资源的传承与弘扬,唤醒人民群众心中的“红色记忆”;从大学生层面来讲,它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助力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促进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近年来,红色文化资源基础理论研究不断深化,高校间也积极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开展育人实践并及时总结经验进行推广,取得了红色文化资源的认知率不断提高,部分校园的红色文化氛围渐显浓郁,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话语空间也更为宽广等可喜的成绩。但我们也应该敏锐地洞察到国外不良思潮、市场经济价值观念、传统文化中的封建思想、新媒体中的不良言论等环体层面的宏观因素对红色文化资源育人成效的冲击,以及育人主体过分强调理论灌输,缺乏体验、感悟式的实践教育,脱离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开展育人实践等方法技术和育人主客体的个人原因等微观因素对红色文化资源育人成效的消解。宏观和微观因素合力造成了红色文化资源在育人过程中具实存在的利用主体、主题、方式、动力和评价层面的问题。它们都是高校进一步运用红色文化资源开展育人实践的障碍。新时代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要想取得成效,避免陷入形式主义的怪圈,这就迫切需要建立起一套科学可行的育人评价体系,学理性地探讨高校运用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基本评价原则、评价指标、具体评价方法、评价标准的现实设立依据、开展评价工作的现实困境等范畴。只有适时精准地开展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评价工作,才能够及时观察和搜集育人过程中凸现出来的问题,为问题的解决提供靶向,助力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有效开展。行之有效的路径是红色文化资源育人价值得以实现的根本保障。要有效实现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价值,必须结合时代特征和大学生身心发展的诉求加强红色文化资源在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中的有效运用,积极运用红色文化资源营造和谐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建构起良性的红色文化资源育人话语,拓宽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传播媒介,倡导大学生运用红色文化资源开展自我教育,打造起“六位一体”的新型育人格局,助推红色文化资源育人成效的提高。与此同时,建构和完善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保障体系,有助于避免红色文化资源育人陷入低效、无效的境地,助推红色文化资源育人实现创新和可持续发展。建构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保障体系,必须促进基于有效实现育人价值的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设立起运用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专业指导机构,加强运用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人才队伍建设,健全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制度保障,推动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多项协助,优化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宏观和微观环境。

张晓飞[8](2021)在《O2O教学模式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新课改的推进以及教育信息化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信息技术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历史教学中。2020年初爆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为落实疫情防控期间“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工作部署,各级各类学校采用大规模线上教学,为探索线上线下融合创新的教学模式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使O2O教学模式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O2O教学模式是以互联网信息技术为依托,通过教学平台、教学设计、信息技术的整合,形成线上教学(Online)与线下教学(Offline)的优势互补、深度融合,将传统的课堂教学活动拓展到课前、课后,落实“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教学理念,达到师生双向互动的动态循环教学模式,在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构建高效历史课堂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案例教学法,从O2O教学模式的基本概念入手,对O2O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和应用于历史教学的必要性进行了系统阐述。为了进一步把握O2O教学模式在历史教学中现状,获取有效评价,对牡丹江一中高一组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O2O教学模式具有传统教学模式不可比拟的优越性,但在应用初期也存在着一些短板。为使O2O教学模式科学、正确的应用于教学之中,应从学校、教师、学生等方面提出相应策略,形成多方教育合力,共同推进O2O教学模式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有效应用。本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结合生成性学习理论、混合学习理论和移动学习理论,尝试构建了历史教学中的O2O理论教学模型。任何新事物的产生必须要经过实践的检验,本文将O2O教学模式付诸教学实践,以统编版历史新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为例,进行教学设计和案例展示。

刘梦琪[9](2021)在《史料实证视域下文言文史料教学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史料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较为成熟,但作为史料重要组成部分的文言文史料,其应用研究相对薄弱。因此,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法与案例分析法,依据新课程改革的发展方向,以史料实证核心素养为视域,从重要性、课例设计、教学反思等方面对文言文史料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探析。本文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包括选题缘由、国内外研究综述、概念界定、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第二部分为第一章,从落实历史课程基本理念、发挥历史学科的育人功能以及促进新文科课程改革实施的角度阐述了史料实证视域下文言文史料教学的重要性。第三部分为第二章,着重解读史料实证的课程目标并将其分成四个教学任务并在此基础上阐述史料实证与文言文史料教学的关系,即史料实证是文言文史料教学的指向标,文言文史料教学是培养史料实证的途径。第四部分为第三章,是史料实证视域下文言文史料教学的应用。首先,提出了真实性原则、适度性原则、文史结合原则、时代性原则。此外,分别从文言文史料的选取、辨析、解读、实证四个方面提出了应用策略。第五部分为第四章,是史料实证视域下文言文史料教学的实施案例。教学实施主要由教学设计、教学实践反思两部分构成。教学实践反思就整个课堂的优缺点提出解决的策略,完善了文言文史料教学的应用。文章的结语对主要观点进行了回溯,认为该课题符合历史课程基本理念,在实际教学中具有可操性,可以为今后文言文史料教学的改进提供有益借鉴。

李昕容[10](2021)在《历史革命故事在八年级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以统编版《中国历史》为例》文中指出历史革命故事是八年级历史课堂教学中的重要资源之一,目前大多以教师的讲述为主,学生处于被动地接受与吸收知识的处境,因此历史革命故事运用在八年级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未达到较为理想的课堂教学效果。随着新课改的推行,不仅要积极倡导教师转变教学方式,而且更加注重学生在课堂上主体地位的发挥。在八年级历史课堂教学中,历史革命故事的运用不仅能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还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组织学生收集和呈现历史革命故事,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史料阅读能力,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因此,历史革命故事在八年级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全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叙述论文的选题缘由、研究意义、研究综述、及研究方法。第二部分从历史革命故事与八年级历史课堂教学入手,分析故事、历史故事、历史革命故事以及历史革命故事教学的含义,并提出历史革命故事在八年级历史课堂教学中的理论依据、必要性、原则和作用。第三部分提出学生收集历史革命故事的途径以及呈现和运用历史革命故事的策略,并分析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运用历史革命故事的策略和要求。第四部分对牡丹江市第九中学进行实地调查,分别对教师和学生进行访谈和问卷调查,分析历史革命故事在八年级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现状,以及取得的成效和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具体的解决策略。第五部分,设计了一节较为完整的历史革命故事课堂教学案例。期望通过本研究能为历史革命故事在八年级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成功运用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二、计算机在历史教学中的独特功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计算机在历史教学中的独特功能(论文提纲范文)

(4)高校通识教育中的设计课程研究:概念、内容与课题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从设计为人到设计育人——通识设计课程研究
    一、背景:设计育人
        (一)在人人设计的时代:数字时代的技术、设计与人
        (二)学科之显隐:包豪斯百周年纪念中缺席的设计通识
        (三)设计亦育人:当代高校美育发展视野下的通识设计教育
    二、概念:何谓设计通识
        (一)“高校”:高等教育层面
        (二)“通识”:面向通识教育和“通识”中西比较差异
        (三)设计——以设计学科为内容载体的课程
        (四)设计通识与设计美育
        (五)通识与“专业通识”
    三、综述:研究史与问题
        (一)文献综述:从知识、理论、思维到课程实践
        (二)总体特征与突出问题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目的:从“概念”到“形式”
        (二)内容框架:“为什么—有什么—是什么—教什么—怎么教”
        (三)方法:从解决问题到基于“概念设计”的研究
    五、研究意义与目标
        (一)意义:育人与学科的不可分性
        (二)目标:学术材料、理论建构、研究方法
第一章 为什么:历史语境与当代使命
    第一节 设计成为通识——学科发展中的历史渊源
        一、设计通识与 19 世纪欧美大学艺术学科初创—诺顿美术课程中的设计教育
        二、设计通识与 20 世纪初期专业设计教育变革—早期包豪斯教育中的通识渊源及美国新包豪斯的通识设计思想
        三、设计通识作为战后设计研究的目的与结果—欧洲“设计思维”研究与“设计”成为英国中小学国家课程
        四、设计通识成为当代设计学科拓展动力——当代斯坦福设计思维引发的设计学科变革
        五、我国传统设计教育史“专业”与“通识”关系——传统造物中工匠职业教育与文人艺术的交互
    第二节 设计作为美育——新时代高校美育的形式
        一、我国传统美育思想与设计美育的表现形式
        二、近现代我国高校“美育”理解变迁与设计美育特点
        三、当代我国高校“美育”发展历史机遇与困局并存
        四、设计教育成为当代高校美育载体的优点
        五、“设计美育”的当代中外美学理论基础
第二章 有什么:发展现状与比较思考
    第一节 贯通或是悬置?——中小学设计课程标准比较
        一、设计引领艺术、技术:英国国家课程中的设计课程
        二、设计作为视觉艺术素养:美国国家艺术标准
        三、我国中小学设计教育的“标准悬置”与“裂隙修复”
    第二节 从基础到前瞻——高校通识设计课程比较
        一、美国大学通识教育演化与课程制度形成
        二、美国大学通识课程中的设计课程
        三、美国通识设计课程的主要类型与学科内容-功能特征
        四、高校通识设计课程:从“专业科普”迈向“育人联结与学科前瞻”
第三章 是什么:研究核心——概念、内容、课题方法
    第一节 课程概念思考
        一、概念回溯:“设计通识”与“设计美育”内外两种视野
        二、内涵思考:比较视野下的课程内涵特征解析
    第二节 课程内容辨析
        一、学科内外:今天“设计”概念何为?
        二、育人对接:从核心素养视野到设计通识的核心素养
        三、设计实践/实验:“通过设计实践进行的教育”
    第三节 课题设计价值
        一、通识设计课程教学设计的特殊性
        二、过去教训:教学自身缺乏“设计”
        三、课题设计:使教学与课程成为一种“艺术”的核心
第四章 教什么:课程内容建构理论
    第一节 课程学视野:课程内容建构的学理基础
        一、当代课程理论中的课程内容
        二、通识设计课程内容建构的理论框架
    第二节 通识与美育视野:通识设计课程内容的三层次理论
        一、通识与美育的目标指向与层次性
        二、通识设计课程内容三层次理论
    第三节 学科视野:课程内容的知识与能力形态
        一、通识设计课程内容的知识形态:学科“破界”与“跨界”
        二、通识设计课程内容的核心能力:设计思维中的“形式思维”
    第四节 设计通识的核心能力——设计形式生成思维的培养
        一、从设计形式4 属性看设计形式生成思维的基本类型
        二、基于知觉-媒介-抽象的设计形式生成思维
        三、基于意义-符号-叙事思维的设计形式生成
        四、基于技术-结构-系统思维的设计形式生成
        五、基于观念-重构-生成思维的设计形式生成
第五章 怎么教:课题设计方法研究
    第一节 课题的本质与设计方法研究——作为教学设计的“形式生成”
        一、课题的本质及其设计方法:作为教学设计的“形式生成”
        二、设计通识典型课题分析
        三、通识设计课题设计方法:差异与应对策略
    第二节 微观:设计形式生成思维 4 种类型的课题设计研究
        一、基于“知觉-媒介-抽象”思维的通识设计课题研究
        二、基于“意义-符号-叙事”思维的通识设计课题研究
        三、基于“技术-结构-系统”思维的通识设计课题研究
        四、基于“观念-重构-生成”思维的通识设计课题
    第三节 中观:通识设计内容3 层次的课题设计研究
        一、“设计语言”的课题设计方法研究
        二、“设计返身”的课题设计研究
        三、“设计自由”的课题设计——在设计中自由
    第四节 课题设计方法总结与作为教学设计形式的展望
        一、微观和中观层面的课题设计方法总结
        二、宏观、抽象层面的课题设计方法展望
结论 “造物亦育人”——面向未来的高校通识设计课程
    一、异化与回应:设计作为一种通识性人文实践
    二、通识设计课程内容的再思考 ——设计学科核心素养与设计思维中的形式思维
    三、课题设计作为育人体验设计和课程推广关键
附录一:本文专业案例分析与通识课题设计目录
附录二 西南交通大学通识课《设计美育Ⅰ:从艺术到设计》课程教学(2020-2021 秋季学期)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5)设计基础课程的整合与重构 ——以南京艺术学院教学实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关于课题研究的缘由
        一、艺术设计的发展与综合性、交叉性特征
        二、设计基础教学瓶颈与深化实验
        三、团队教学实验平台与个人实践基础
    第二节 关于课题研究的目的
        一、对主题性设计基础教学的意义、价值的认知
        二、对主题性设计基础教学实验的整理
        三、对设计基础学理的反思与知识系统的重构
    第三节 关于论文的准备
        一、对设计基础教学相关文献的解读
        二、有关设计教学发展与现状的反思
        三、论文撰写所参考的方法与思路
第一章 关于“设计基础课程”的延伸与发展
    第一节 整体性与碎片化的演绎,关于包豪斯基础课的延伸
        一、发端与演化:包豪斯基础课程的若干特征
        二、理性与消解:乌尔姆基础课程的变向及终结
        三、变革与升华:阿尔伯斯在美国的基础课程教学
        四、回望与纪念:包豪斯百年主题教学工作坊
    第二节 关于国外基础课程的发展
        一、多元与个性:多样教学思想主导下的教学景观
        二、形式与散发:美国基础课程的体系构成
        三、逻辑与功能:雷曼的产品设计基础教学方法
    第三节 关于中国设计基础课程的历程与现状
        一、发端与缺失:绘画+图案模式
        二、引进与误解:对构成教学的反思
        三、程式与格局:设计素描+装饰色彩+三大构成
        四、变异与修补:局部改革与片断探索
        五、介入与挑战:数字化情景中的新课题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教育学视野与学理解读中对设计基础课程的改革条件
    第一节 外生性:艺术设计发展的专业氛围
        一、发展认知:提升与设计功能扩展
        二、数字媒体:从辅助设计到智能化设计
        三、走向综合:从单一化设计到系统设计
    第二节 内生性:艺术设计教育的现实情境
        一、程式与单一:绝大多数院校的重复单一
        二、改革实践:极少数院校的改革实践
        三、工科介入:理性建构中的技术性与工具性
        四、改写因素:数字化技术的普及及教学形态的渐变
    第三节 原生性:艺术设计学科学生的基础条件
        一、基础的标准:入学专业统考条件下的命题及应试
        二、修订与确立:培养目标与课程标准的改写
        三、矛盾与理想:教与学的局限与愿景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关于主题性设计基础课程的参照与启示
    第一节 知识的综合与媒介的交叉
        一、侯世达:《哥德尔/埃舍尔/巴赫——集异壁之大成》
        二、莫霍利·纳吉:《新视觉-绘画、雕塑、建筑、设计的基础》及教学实验
        三、“透明性”:时空交错中的多维视觉设计启示
    第二节 来自国际联合教学工作坊的示范
        一、案例1:“笔记与思维”设计创意工作坊
        二、案例2:“从绘画到设计”综合设计工作坊
        三、案例3:“综合材料”绘画工作坊
        四、案例4:“在障碍中行动”舞台空间工作坊
        五、案例5:“二十四节气”实验艺术工作坊
    第三节 来自建筑教育的参照与启示
        一、现代空间模型与现代性练习设计
        二、AA建筑学院中当代艺术与空间教学的交叉
        三、鲁安东的建筑电影与空间认知课题
        四、顾大庆的制图/构成/绘画/模型的综合课题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关于设计基础课程的知识结构与学理取向
    第一节 关于设计基础的基本要素
        一、造型:从结构性造型到主题性造型
        二、色彩:从自然色彩到数码色彩
        三、形式:从方法主题到哲理主题
        四、装饰:从经典图式到图案构成
        五、材料:从真实材质到抽象质感
    第二节 关于课程的知识谱系与表现要素
        一、构成语法:从和谐关系到解构拼贴
        二、视觉维度:从超写实描绘到超现实表现
        三、形式要素:从平面表现到运动时空交错
        四、媒介技法:从材料手工到声音媒体运用
        五、数字媒体:从辅助手段到思维导向
    第三节 关于设计基础课程的学理取向
        一、对形式概念的解读与分析
        二、多元形式的内涵意义与图式表现
        三、“形式美”与“有意味的形式”
        四、形式的戏剧性展开与形式感的生成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关于设计基础课程设计的途径与方法
    第一节 关于课程模式的反思与教学结构的设计
        一、关于对单元制课程体系的反思
        二、关于对片断式教学实验的小结
        三、关于对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参照与融汇
        四、关于对主题性教学模式的参照与融汇
    第二节 关于建构主题性、综合型课程结构
        一、变单元设置为结构整合
        二、主题切入:物象/方法/交叉/专业
        三、内容整合:形式/要素/维度/媒介
    第三节 关于课题设计的要素与法则
        一、资源与情境:从对象到内容的认知
        二、切入与转换:从主题到课题的变异
        三、叙述与媒介:从视觉到形式的演绎
        四、方法与游戏:从理性到趣味的改写
    第四节 关于作业系列的编排与组合
        一、规定性与自由性的结合
        二、逻辑性与趣味性的结合
        三、分析性与发散性的结合
        四、单一性与交叉性的结合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主题性与综合型设计基础教学实验(一)
    第一节 以“要素”为切入方式的课题设计
        一、演绎方式:从正常到非正常
        二、分析方式:从抽象到泛象
    第二节 以“对象”为切入方式的课题设计
        一、课题1:寻找与归纳,来自自然的形式
        二、课题2:构成与解构,来自建筑的形式
        三、课题3:观念与拼贴,来自当代艺术的形式
    第三节 以“方法”为切入方式的课题设计
        一、课题1:看法/关于视觉体验的方法
        二、课题2:语法/关于形式分析的方法
        三、课题3:手法/关于艺术表现的方法
    第四节 关于综合型教学方法
        一、课题与课程、教学大纲及教学
        二、课题设计与作业编排的方法
        三、教学研究与教案编制
        四、课题作业作为教材的核心内容与体例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主题性、综合型设计基础教学实验(二)
    第一节 “物象”课题与实验作业
        一、自行车—对机械形态特征视觉认知多样性的体验与表达
        二、芭蕉—对自然形态特征视觉认知多样性的体验与表达
        三、纸—对日常材料形态特征视觉认知多样性的体验与表现
    第二节 “方法”课题与实验作业
        一、变体—对经典作品的研习以及方法的运用与拓展
        二、拼贴—多样化形式元素的组合与重构
        三、分形—隐藏秩序的发现与操作
    第三节 “交叉”课题与实验作业
        一、建筑—抽象视觉要素与空间构成的综合
        二、音乐—视听转化与表现性的形式演绎
        三、园林—传统图式的表达与时空构造的演绎
    第四节 “专业”课题与实验作业
        一、服装—从身体的观念到形式的媒介
        二、装置—从空间解读到材料象征
        三、迷宫—从二维图形到三维空间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6)三维历史地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现状
    (四)研究方法与思路
    (五)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一、三维历史地图的概述及其应用于初中历史教学的优势
    (一)三维历史地图的概念界定与特点分析
        1.历史地图的概念界定与分类
        2.三维历史地图的概念界定
        3.三维历史地图的特点分析
    (二)三维历史地图应用于初中历史教学的优势
        1.三维历史地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2.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为制作三维历史地图提供帮助
        3.历史地图资源丰富为转换三维历史地图提供可能
二、三维历史地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现状与问题分析
    (一)应用现状调查
        1.调查背景与对象
        2.调查过程与方法
        3.调查结果分析
    (二)三维历史地图在初中历史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1.三维历史地图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三维历史地图应用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原因分析
三、三维历史地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教师层面
        1.更新教师观念,提升应用意识
        2.明确应用方法,提高应用效率
        3.增强自身素质,提高应用效果
    (二)学校层面
        1.重视科技的作用,鼓励教师创新
        2.加强教师培训,更新教师观念
        3.开展教研活动,提高教师水平
        4.建立三维历史地图信息资源库
        5.借助新型打印技术——3D打印
    (三)教学层面
        1.借助地图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整合地图资源,加深学生知识理解
        3.注意时空界定,培养学生时空观念
        4.注重情感激发,培养学生家国情怀
        5.用于课外补充,提升学生历史涵养
四、三维历史地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教学案例及效果评价
    (一)教学设计
        1.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提出教学问题,引入三维历史地图
        3.利用三维历史地图,辅助问题解决
        4.及时收集反馈信息,注重总结反思
    (二)教学案例
        1.利用三维历史地图进行有关“点”的片段教学
        2.利用三维历史地图进行有关“线”的片段教学
    (三)应用效果评价
        1.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逐步提高
        2.地图直观性增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程度加深
        3.学生的时空观念逐渐增强,思维能力进一步提高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学生问卷
附录二 教师问卷
致谢

(7)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选题依据及意义
        一、选题依据
        二、选题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述评
        一、国内相关研究概述
        二、国外相关研究概述
        三、对学术界已有相关研究的评价
    第三节 研究的思路、方法与创新之处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创新之处
第一章 高校育人与红色文化资源
    第一节 红色文化资源概述
        一、红色文化资源的内涵与类型
        二、红色文化资源的特征与价值
        三、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第二节 红色文化资源育人概述
        一、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内涵廓定
        二、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构成要素
        三、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特征阐释
        四、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有效性
    第三节 红色文化资源运用于高校育人的时代价值
        一、红色文化资源是实现立德树人任务的宝贵资源
        二、红色文化资源是高校形成办学特色的重要素材
        三、红色文化资源是高校培养时代新人的精神养分
        四、红色文化资源育人是实现资源传承的重要途径
第二章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依据
    第一节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理论依据
        一、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理论基础
        二、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理论借鉴
    第二节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现实依据
        一、充实高校育人内容的现实需要
        二、拓宽高校育人方式的客观要求
        三、营造良好育人环境的重要依托
        四、提升高校育人价值的优秀载体
第三章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调查分析
    第一节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调查
        一、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现状调查
        二、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现状分析与评介
    第二节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成效
        一、大学生对红色文化资源认同感提升
        二、部分高校红色文化育人氛围渐显浓郁
        三、红色文化资源在高校育人的空间得到拓展
第四章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第一节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主体问题
        二、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主题问题
        三、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方式问题
        四、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动力问题
        五、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评价问题
    第二节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问题的宏观原因阐释
        二、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问题的微观原因辨析
第五章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原则和评价
    第一节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基本原则
        一、共建共享:形成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及育人的合力
        二、实事求是:还原红色史实的同时注重因材施教
        三、以生为本:关照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诉求
        四、知行合一: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适时衔接
        五、灵活多样:线下教育与线上教育的同步开展
    第二节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成效的评价
        一、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成效的评价原则
        二、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成效的评价指标
        三、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成效的评价方法
        四、高校设立红色文化资源育人成效评价的依据
第六章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有效路径及保障体系建构
    第一节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有效路径
        一、理性升华:红色文化资源在理论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二、情感激发:红色文化资源在实践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三、氛围营造:红色文化资源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有效运用
        四、话语更新:红色文化资源在育人话语建构中的有效运用
        五、新型平台:红色文化资源在育人传播媒介中的有效运用
        六、自主探究:培育大学生自主学习红色文化资源的能力
    第二节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保障体系建构
        一、促进基于有效实现育人价值的红色文化资源开发
        二、设立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专业指导机构
        三、加强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人才队伍建设
        四、健全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制度保障
        五、推动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多项协助
        六、优化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环境
结语
    一、深化红色文化资源的基础理论研究
    二、形成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合力
    三、建构红色文化资源与其他文化资源的“和合共生”
    四、推动红色文化资源育人价值的有效利用
参考文献
附录: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调查问卷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8)O2O教学模式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由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意义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O2O教学模式概述
    第一节 O2O教学模式的概念阐释
        一、教学模式
        二、O2O教学模式
    第二节 O2O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一、生成性学习理论
        二、混合学习理论
        三、移动学习理论
    第三节 O2O教学模式应用于高中历史课堂的必要性
        一、培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二、符合历史学科自身特点
        三、适应新高考改革的需要
第二章 O2O教学模式在高中历史教学应用的现实考察
    第一节 O2O教学模式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应用调查与结果分析
        一、调查问卷说明
        二、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第二节 O2O教学模式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营造情境化学习氛围
        二、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建立自主化学习体系
        三、共享历史教学资源,创设即时互动学习环境
        四、及时反馈教学效果,制定个性化学习方案
    第三节 O2O教学模式应用于高中历史教学中面临困境及成因
        一、存在的困境
        二、困境产生的原因
第三章 O2O教学模式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策略研究
    第一节 O2O教学模式的模型构建
        一、理论模型构建
        二、实践应用平台
    第二节 O2O教学模式实施的基本策略
        一、完善教学设备,共享历史教学资源
        二、组建教师队伍,健全奖励激励体系
        三、提升教学能力,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四、加强教师监督,形成促学导学意识
        五、转变学习观念,激发内部驱动力
    第三节 O2O教学模式在高中历史教学的应用案例
        一、教学设计
        二、案例实践
        三、教学总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史料实证视域下文言文史料教学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综述
    三、概念界定
    四、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史料实证视域下文言文史料教学的重要性
    第一节 落实历史课程基本理念
        一、培育史料实证核心素养
        二、建立文化自信
    第二节 实现历史学科的育人功能
        一、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二、提升教师专业素质
    第三节 促进新文科课程改革的实施
        一、以融通为新文科建设之根本
        二、重创新促新文科建设之发展
第二章 史料实证与文言文史料教学
    第一节 史料实证课程目标解读
        一、了解史料类型并掌握搜集史料的途径与方法
        二、判断史料的真伪和价值
        三、提取有效信息与提出历史认识
        四、以实证精神对待历史与现实问题
    第二节 史料实证与文言文史料教学的关系
        一、史料实证是文言文史料教学的指向标
        二、文言文史料教学是培养史料实证的途径
第三章 史料实证视域下文言文史料教学的应用
    第一节 文言文史料教学应用的原则
        一、真实性原则
        二、适度性原则
        三、时代性原则
        四、文史结合原则
    第二节 文言文史料教学应用的策略
        一、文言文史料的选择
        二、文言文史料的辨析
        三、文言文史料的解读
        四、文言文史料的实证
第四章 史料实证视域下文言文史料教学实施案例
    第一节 《制度的变化与创新》一课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准备
        二、教材分析
        三、学情分析
        四、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
        五、教学方法
        六、教学过程
        七、教学预期
    第二节 《制度的变化与创新》一课的教学实践反思
        一、教学成果
        二、存在问题
        三、解决策略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10)历史革命故事在八年级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以统编版《中国历史》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综述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历史革命故事与八年级历史课堂教学
    第一节 历史革命故事概述
        一、相关概念
        二、历史革命故事教学的理论依据
    第二节 历史革命故事教学的必要性
        一、符合历史学科本身的特点要求
        二、符合八年级历史课堂教学现状的要求
        三、符合初中学生心理特点及认知水平
    第三节 历史革命故事在八年级历史课堂教学中运用的原则及作用
        一、历史革命故事在八年级历史课堂教学中运用的原则
        二、历史革命故事在八年级历史课堂教学中运用的作用
第二章 历史革命故事在八年级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第一节 学生呈现和运用历史革命故事的策略
        一、学生收集历史革命故事的途径
        二、学生呈现历史革命故事的形式
        三、学生运用历史革命故事的策略
    第二节 教师运用历史革命故事的策略和要求
        一、教师运用历史革命故事的策略
        二、教师运用历史革命故事的要求
第三章 历史革命故事在八年级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现状研究
    第一节 调查流程
        一、调查对象
        二、调查目的
        三、调查过程
    第二节 调查内容与结果分析
        一、学生调查问卷
        二、教师访谈结果
        三、调查结果分析
第四章 历史革命故事教学案例设计
    第一节 教学设计方案
    第二节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二、新课讲授
        三、课堂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计算机在历史教学中的独特功能(论文参考文献)

  • [1]学科教学中的“五育融合”(笔谈)[A]. 朱宝康,罗苡芊,毛安苏,袁一楠,庞佳,沈雯洁,陈正海,吴艳玲,王立洋,陈宸. 《当代教育评论》(第11辑), 2021
  • [2]高中生历史理解能力的培养研究[D]. 顾佳宁. 浙江师范大学, 2021
  • [3]高中历史学科审美素材的挖掘与运用[D]. 程真.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4]高校通识教育中的设计课程研究:概念、内容与课题方法[D]. 曹勇.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2)
  • [5]设计基础课程的整合与重构 ——以南京艺术学院教学实验为例[D]. 曹斌华.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2)
  • [6]三维历史地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王彤彤. 曲阜师范大学, 2021
  • [7]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研究[D]. 胡杨. 贵州师范大学, 2021(09)
  • [8]O2O教学模式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张晓飞. 牡丹江师范学院, 2021(08)
  • [9]史料实证视域下文言文史料教学的应用研究[D]. 刘梦琪. 牡丹江师范学院, 2021(08)
  • [10]历史革命故事在八年级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以统编版《中国历史》为例[D]. 李昕容. 牡丹江师范学院, 2021(08)

标签:;  ;  ;  ;  ;  

计算机在历史教学中的独特作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