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光源式高效背光源

点光源式高效背光源

一、点光源式高效率背光源(论文文献综述)

冯兆阳[1](2020)在《晶圆级芯片倒装自反馈匹配视觉对位系统研究》文中指出后摩尔时代,新一代芯片器件的小型化、多功能化和集成化要求更先进的集成芯片封装技术。晶圆级芯片直接倒装封装技术作为先进封装技术的一种,因其封装互连的特性受到广泛关注。在晶圆级芯片直接倒装键合流程中,视觉对位系统提供芯片和晶圆的位置偏差信息,而视觉检测算法是视觉对位系统的关键技术。本文针对现有视觉检测模板匹配算法难以同时协调速度和精度的问题,提出一种新颖的自反馈匹配视觉检测算法并基于此算法开发视觉对位系统,具体工作如下:1.调研芯片封装技术的发展以及晶圆级芯片直接倒装封装的关键技术,指出倒装芯片视觉检测算法影响倒装封装效率。分析倒装芯片视觉检测算法的研究现状,明确现有模板匹配算法在精度和速度都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确定本文的研究方向与内容。2.调研晶圆级芯片直接倒装装备的工作流程,分析倒装装备对视觉对位系统功能要求,确定视觉对位系统中相机、镜头、图像处理平台等硬件参数;设计双相机反射棱镜的光路及照明方案以提升图像质量和视觉对位速度;确定视觉对位系统的成像模型,完成从图像坐标至运动平台坐标的转换。3.分析传统模板匹配与亚像素插值图像在执行定位任务时的不足,指出现有模板匹配未充分利用匹配过程的信息,匹配速度恒定且像素与亚像素未关联。根据上述分析,提出一种新颖的融合智能速度调节规则和“像素-亚像素”自适应切换规则的自反馈匹配算法,并对算法的可靠性和鲁棒性进行理论验证以保证算法的有效性。4.搭建实验系统,对设计算法提升芯片定位精度和匹配速度的有效性(与五个目标定位算法的对比实验)和设计算法的鲁棒性(在不同亮度和噪声的定位实验)进行实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设计算法有最小的定位误差(0.7μm)和仅次于tinyYOLOv2算法的匹配速度(86ms);设计算法在图像分别受到-30~30的线性光照变化,方差为0.1~0.25的高斯噪声和密度0.15~0.35的椒盐噪声影响,表现依然稳定。除此以外,运用C++编程工具和UML建模方法,基于设计算法开发芯片倒装视觉检测软件,并通过具体实验操作验证软件的有效性。

王晓旭[2](2020)在《模压镜片疵病检测照明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模压塑料镜片因其具有可塑性强、易生产、成本低等特点而在安防镜头中应用广泛。在一些大型的镜片生产厂可达到月产1000万片以上,个别镜片难免会存在疵病,这些疵病会降低镜片的透光率,影响光学产品的成像质量。目前,大部分企业在镜片疵病检测方面仍使用人工目视法进行逐片检测。这种传统检测方式检测精度差、效率低。为解决镜片检测问题,在工业生产检测中采用具有客观性、非接触式、可连续等优势的机器视觉检测技术,能够提高疵病检测的效率和精度。照明系统作为机器视觉成像的前提,能够增强疵病部分对比度,从而简化图像处理算法,提高检测精度和效率。本论文研究设计了一种针对尺寸为80mm×60mm的镜片托盘中,对35个10mm的模压镜片检测的背向照明系统,进行不同照明系统对比实验。实验结果表明,该照明能提供高均匀度的照明条件,并且成像对比度高。本论文介绍了机器视觉检测系统。为了检测划痕宽度为60μm,气泡、麻点等效直径为400μm的疵病并获取高清图像,选用了2/3英寸的CCD相机和一款焦距15mm的光学镜头。在照明系中对光源和照明方式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基于LED进行了二次光学设计。本文照明对象是透明材质的模压镜片,结合镜片的材质和人眼检测的习惯,选用背向照明方式,进行了条形光源和面光源组合的照明光学设计。先在三维软件SolidWorks中建立组合光源的三维模型,然后将模型导入光学软件LightTools和OptisWorks中进行光学仿真。仿真结果表明:对于目标照明面与组合光源距离为80mm,混光距离为16mm时,在照明面上得到照度均匀性达到91.5%,亮度均匀性为92%,配光曲线为Lambertian分布,满足工业检测中均匀性要求。搭建照明系统并进行实验,获取相关实验图像。通过对比分析,组合光源相比环形光源、平行光源和面光源具有两种照明方式的优势,不仅可以提供较高的均匀性和对比度,还可以满足多种疵病的检测。对组合光源获取的图像进行了图像处理,降低了图像处理的难度,使得镜片疵病检测更准确和容易。

季志博[3](2019)在《高温环境下的LED光源参数测试方法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工业上UV(紫外)光源方面应用需求量越来越大,大功率紫外LED光源被广泛投入市场应用。由于大功率紫外LED光源能量密度高,发热量大的特点,会导致其周围环境温度很高。本文的研究对象即为工业紫外固化炉中使用的UVLED光源。为了让产品丝网印刷、PCB涂覆胶固化等相关UV应用得到更好的发展,需要对LED光源相关参数进行测量,而常规的一些电子测量仪表仪器在上述高温环境下不能很好应用。对此本文就高温下的紫外LED光源参数进行了一系列测试方法研究。基于光纤导光和光电检测原理,利用光纤作为光线传播的载体,光电二极管作为检测传感器,ARM的架构实现对LED光源参数的准确测量以及分析。针对UVLED光源固化过程中温度过高不便常规检测的情况,提出一种利用光纤导光的方案,选取涂覆耐高温聚酰亚胺的紫外石英光纤,可有效传输固化领域中常用紫外光波段。前端光源接收探头根据光源种类设计成不同的款式,利用光学仿真软件定性分析光纤和光接收器的参数特性,降低光源在传输过程中的损失,提高光纤耦合效率。针对上述光纤在导光过程中会损失大量光能量,传输到紫外光电二极管上光强度较小的情况,本文对微弱光信号采集在传统的处理方式上进行了改进,实现电流转脉冲采集和高精度电压采集融合的双采集方式,对紫外光功率密度(光辐射照度)、光能量参数进行采集。分析传统光电采集电路并做出优化改进,提高精度的同时,配合积分脉冲采集方法,通过配置可以实现低功耗模式和高精度模式融合的双采集方法,合理规避两种方法的不足之处。由于LED阵列光源由灯珠串并组合而成,在高温环境下长时间工作后会出现灯珠老化损毁,从而导致整体功率下降的情况,为检测光源在使用过程中的以上情况,提出一种精确测量电功率的方法。本文在常规互感器检测的基础上增加了专业电能芯片对LED驱动光源进行功率的检测。使用此方法结合好的PCB布局与焊接可以将采集电功率精度提高到3%以内。本文最后探究LED光源在长时间工作状态下的光源光衰寿命问题,对紫外LED光源进行应力加速长时间测试,以光功率密度参数为测量指标,查看衰减情况,并和常规的UV灯管进行比较分析。为提高测试过程中的可靠性和安全性,设计软件过温保护机制和硬件过流保护机制。通过本文以上的测试方法,可以对LED光源电功率、光功率密度、光能量、光衰参数有一个完善的测定和分析。

张云莉[4](2019)在《基于像素化纳米光栅结构的指向性背光模组设计与制作研究》文中指出目前3D显示技术成为众多专家学者研究的热点。相比较于头戴式显示技术,裸眼3D显示无需佩戴任何设备即可获得图像深度信息。其中,利用紧密排布变周期变取向纳米光栅结构的位相调控板来实现多视角分离的3D显示技术,可实现具有会聚视点的光场重构,从而消除图像串扰影响,观看舒适无眩晕感。然而,该位相调控板需要使用指向性背光光源实现照明。要求该背光源体积小、与LCD显示面板兼容且出射光指向性好。现有背光模组无法满足上述需求。本论文提出了一种基于衍射光学的背光模组结构,采用线性发光的LED阵列、准直透镜、匀光结构以及导光板上密度渐变分布的纳米像素光栅进行背光模组的设计与制作。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对光源进行准直设计,采用Zemax光线追迹软件,针对阵列型排布的LED线型光源进行准直透镜的设计与优化,在背光光源的水平方向实现准直设计。(2)采用具有微结构的匀光结构解决线型LED光源纵向方向扩展,解决发光亮度明暗分布不均的问题,在背光光源的垂直出光方向上实现一定扩展。(3)研究了基于像素化纳米结构的导光板设计与制备方法。论文系统分析了纳米光栅结构参数与排布参数对照明均匀性、光效利用率的影响。(4)实验制作并测试了所设计的背光模组。在均匀度效果上采用CCD获取图像进行亮度分析。最终实现整个指向性背光模组发散角度在±6.17°。

武晨晨[5](2019)在《用于直下式背光的高亮光学膜设计及制备》文中研究表明直下式背光通常使用双层扩散膜来形成均匀的面光源,为了提高主视角亮度,需要采用两层增亮膜,提高了成本,降低了光效。使用特殊设计的透镜阵列能有效提高主视角亮度,但同时会增加背光模块的体积。本文提出了一种高亮光学膜的设计方法,使用这种方法设计的高亮光学膜可以有效地提升直下式背光模块亮度并不增加直下式背光模块的体积。首先,基于Snell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设计了二维微结构曲线。该微结构曲线是针对理想点光源设计的,但是实际的直下式背光的光源分别是LED和MiniLED,具有一定的发光面积,因此根据光源的实际尺寸对微结构曲线进行了面型优化,提升了其对实际面光源的匀光效果。接着,根据两款直下式背光光源的排布规律分别提出了相应的拼接排布方案,并进行了仿真分析。仿真结果表明:LED直下式背光在使用LED背光高亮光学膜后中心亮度提升了172.76%;Mini-LED直下式背光在使用Mini-LED背光高亮光学膜后中心亮度提升了102.87%。采用无掩膜光刻技术制作了实际样品并进行了效果测试,测试结果表明:使用高亮光学膜的LED直下式背光中心亮度提升了120.44%,使用高亮光学膜的Mini-LED直下式背光中心亮度提升了71.29%。采用本文设计的高亮光学膜可以在不增加背光体积的情况下有效地提高主视角亮度。

满佳秀[6](2019)在《有机发光二极管中电极的光电特性研究》文中认为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s,OLEDs)包括阳极、阴极以及夹在电极之间的有机发光层,形成一个Fabry-Perot光学微腔结构。通常,电极材料的光学特性与有机层相差较大,因此电极对OLED器件的发光性能具有非常大的影响。本论文的工作是基于完整的OLED微腔结构,研究电极的光电特性对器件发光性能的影响。研究在底发射型器件、顶发射型器件和串联器件结构中的不透明电极、透明电极以及中间连接电极。主要工作如下:(1)通过设计相位调控电极的光学特性,制备出在可见光全波段反射率极低(~5%,低于玻璃衬底)的黑色OLED器件,极大地提高了显示对比度。理论建模研究表明,当相位调控层的光学参数与理论模拟结果一致时,高对比度OLED器件就可以实现0%反射。这项研究成果为高对比度OLED器件的光学设计提供了理论指导,为未来高对比度的柔性OLED显示屏的商业化奠定了基础。(2)系统地研究了基于Mg:Ag合金的阴极对OLED器件性能的影响:在底发射型器件中,阴极材料取自AgMg3-Mg相区的合金具有良好的电子注入性能和较高的光耦合输出率;在顶发射型器件中,半透明阴极选用Mg:Ag/Ag双层结构能够在减弱微腔效应的同时提高电子注入性能。Ag-Mg二元相图对商业化生产OLEDs的透明和不透明阴极具有指导意义。(3)研究了商业生产中常用做阴极材料的Mg:Ag合金在中间连接电极中的应用。结果表明:在弱微腔效应的底发射型器件中,合金比例对串联器件的发光特性几乎没有影响,合金中Ag的比重大于Mg时,中间连接电极的电学性能更好;在强微腔效应的顶发射型器件中,选择Mg比重更高的合金时,器件的发光效率更高。这项研究成果表明,对中间连接电极的光学设计不仅是提高透过率,而是应该基于整个微腔结构的优化。文中所有的光学模拟都是基于传递矩阵理论,并用Matlab软件编程计算的。有机膜层和金属膜层的光学常数都由椭圆偏振光谱仪测量得到。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的符合程度很高,这为器件的设计提供了重要的光学理论指导。

张晓婷[7](2019)在《新型裸眼3D显示器自由曲面透镜设计》文中研究指明基于柱透镜光栅技术的裸眼3D显示屏具有亮度损失小,实现立体显示效果较容易,可以同时提供多人观看等优点。但柱透镜技术也存在串扰严重,立体显示景深不强等缺点。为此研究一种新型裸眼3D显示器面板结构,主要由自由曲面柱透镜光栅阵列、液晶图像显示屏、侧面发光光纤定向背光源组成。其中,背光源由平凸柱透镜阵列、侧面发光光纤阵列、透镜耦合器、白光LED光源组成。论文主要设计了两个用于新型裸眼3D显示器中的自由曲面透镜,旨在解决传统柱透镜式裸眼3D显示串扰较大的问题。自由曲面柱透镜设计。自由曲面柱透镜光栅阵列的入射面为等间距排列的与显示器子像素数量相同的凹形自由曲面光栅结构,出射面为斜置的凸形自由曲面光栅结构。根据裸眼3D显示原理和几何光学原理推导了光栅单元自由曲面设计公式和光栅参数计算公式。通过MATLAB编程计算和Solid Works软件建模得到光栅阵列模型。用Trace Pro软件对所设计的光栅阵列模型进行光线追迹仿真,结果表明:参数优化后的6视点斜置柱透镜双面光栅3D显示在最佳视角的图像串扰度为0.068%,与传统6视点斜置柱透镜光栅的最佳视角图像串扰度相比降低了2个数量级,并且在观看距离2000mm3000mm范围内图像串扰度基本不变。自由曲面透镜耦合器设计。侧面发光光纤阵列接近理想线光源阵列,将其放在平凸柱透镜阵列的焦平面处,可发出小发散角的光束,能够很好的解决传统LED背光源发散角太大的不足。所设计的自由曲面透镜耦合器就是将LED光源与侧面发光光纤阵列实现光能量耦合的器件。自由曲面透镜耦合器由两个折射曲面和两个反射曲面以及一个环形柱透镜面组成,折射曲面将修正的朗伯光型大功率LED光束中发散角度较小的光线均匀分配在POFB端面上;反射曲面将LED光束中发散角度较大的光线作为补偿光线进行能量重新分配以提高目标面的照度均匀性,并以光纤束端面的照度均匀性和有效光利用率为优化目标对透镜耦合器结构进行优化设计。光学仿真结果表明,当采用3535规格的LED作为光源时,设计的耦合器可使直径为0.5mm的20×20根POF光纤束端面照度均匀性达到92%,有效光利用率达到71%。论文最后对自由曲面透镜耦合器进行实验测试,结果表明,所设计的耦合器可使POF光纤束端面照度均匀性达到90%以上,与模拟仿真结果基本一致。

黄佳敏[8](2018)在《量子点背光中光色转换的理论仿真与实验验证》文中研究说明液晶显示技术由于其产品成本低、功耗小、寿命长等优点,占据了平板显示产品的主流,而其颜色特性仍然是其短板。因此,研究广色域的液晶显示技术是未来的必然趋势。量子点背光技术不仅能够提升液晶显示器件的效率,而且有效提升了色彩还原能力,是最有前景的色域扩展方案。然而目前量子点背光技术仍存在需要突破的关键问题,这成为了本论文的主要研究目标。本论文以量子点散射网点为基本结构,构建了量子点背光源的光谱函数模型,建立光源光强分布——量子点散射网点——导光板出光面照度分布的完整理论设计体系,通过建模和仿真分析了关键参数对量子点背光模组性能的影响,并通过制备样机、性能表征实现了量子点背光模组的有效设计。同时,这套设计方法在其他LED照明应用中具有普适性的研究意义。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第一,基于CIE1931色度学系统,研究了光致发光量子点背光源的混色理论,采用高斯函数拟合光谱曲线,构建了量子点背光源的光谱函数模型,提出了光谱与色坐标之间的互转换方法,并评价了量子点背光源的白平衡颜色特性,验证了其光谱和色坐标之间准确而高效的互转换。该方法简化了光谱曲线的基本函数形式和数值计算量,对实现白平衡实验提供了必要的技术依据和理论指导。第二,计算侧入式LED光源在背光模组导光板的底面照度分布,推导光源能量传输与导光板中散射网点半径分布情况之间的映射关系,有效设计了散射网点的分布密度模型,达到了模组高效、均匀出光的设计目标,为后续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同时,该方法在图案化量子点背光系统中也具有普适性的研究意义。第三,将量子点背光源光色互转换理论与散射网点分布密度模型相结合,基于Matlab-Lighttools数据交互通道,建立量子点背光模组及其散射网点阵列的实体仿真模型,根据实验取值设定量子点荧光属性及散射粒子参数,分析了关键参数对量子点背光模组性能的影响,设计正交实验并仿真得出红/绿量子点与散射粒子的质量配比,为后续实验提供了理论指导和依据。第四,基于前文提出的设计理论和仿真模型,制备并组装了量子点背光模组样机,研究了丝网印刷工艺中回墨次数对模组出光亮度以及CIE色坐标的影响,测试分析了样机的出光均匀性,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讨论了红/绿色量子点质量配比对出光CIE色坐标的影响,最后在可柔性弯曲的导光板中进行了进一步基础应用研究,证明了本文设计的有效性、实用性以及可延展性。

胡云[9](2018)在《大型激光装置压缩物态EXAFS诊断技术研究》文中认为在强激光与物质相互作用过程中,通过烧蚀过程可以驱动一个向内传播的压缩波,控制激光驱动波形,可以实现强冲击加载或准等熵加载等多种压缩方式,这使得大型激光装置成为一种极具潜力的材料压缩特性实验研究平台。然而,要在激光装置上开展材料压缩特性研究,除了建立高压材料加载方法之外,还需要发展相应的材料压缩及热力学状态参数诊断方法。扩展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谱技术(Extended X-ray Absorption Fine Structure,EXAFS)是在高压凝聚态物理研究中经常使用的诊断技术,因为对原子短程序的敏感,EXAFS在揭示局域原子结构方面十分有效。特别是,因为它对局域结构无序和热无序敏感,EXAFS能同时提供被研究物质的温度信息。利用它还能在原子层面上对物质结构相变进行研究。因此,人们考虑在大型激光装置上采用同样的方法对压缩物态进行诊断。但是,在大型激光装置中,要采用EXAFS技术对高压物态进行诊断测量,存在以下困难:激光装置一般采用激光驱动的X射线源,为ns量级的X射线脉冲辐射;压缩物态为瞬态,存在时间为ns量级;样品压缩过程中均匀性不易控制:EXAF谱信号相对较弱,受噪声和温度影响较大。正因为存在上述的困难,在大型激光装置上采用EXAFS技术对压缩物态进行诊断不易实现。但是,由于EXAFS信号对样品温度敏感,使得它成为激光装置上对样品温度进行原位(in situ)测量的一个重要方法,这也正是人们对它有着浓厚研究兴趣的原因之一。在国际上,这方面的研究正在开展,已取得了一些很有意义的结果;但在国内的大型激光装置上,这方面的研究才刚开始涉及,还未见公开报道的研究结果。本论文工作主要围绕大型激光装置上压缩物态EXAFS技术研究进行展开,按照循序渐进的方式,对该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取得了良好的结果,并在神光Ⅲ原型装置上建立起压缩物态EXAFS参数诊断技术。这也是国内大型激光装置上首次开展的对该问题的系统性研究,研究结果对该研究方向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工作的主要内容概括如下:1、通过文献调研分析,理论推导等,回顾了大型激光装置上EXAFS技术研究的发展历史,弄清楚了国内外研究现状,明确了该项研究的目的、意义,分析了发展该技术的要点、难点,阐述了 EXAFS技术参数测量的基本原理和适用范围;2、通过数值计算对德拜瓦勒因子进行了研究,得到了金属Ti、V、Fe德拜瓦勒因子与压缩率、温度的变化关系。德拜瓦勒因子是将EXAFS谱与样品温度量关联起来的重要参数,是采用EXAFS技术进行样品温度参数诊断的主要依据;3、为控制变量,暂时排除压缩率及瞬态背光源的因素,集中研究EXAFS谱与温度的关系,在同步辐射装置上开展了不同温度的EXAFS谱的实验研究。通过该项实验,研究了 EXAFS谱随温度变化的趋势,从实验上获得了德拜瓦勒因子与样品温度的关系,并通过对不同温度EXAFS谱的数据拟合,演示了 EXAFS谱参数测量的原理,为大型激光装置上EXAFS技术的研究提供了数据支撑。4、基于神光Ⅲ原型装置,进行了 EXAFS靶的设计,包括靶结构设计,背光源设计,EXAFS样品设计,EXAFS谱晶体谱仪设计,准等熵压缩过程设计等。该靶结构为双靶,同时兼顾多种诊断设备,样品兼顾EXAFS谱测量、准等熵压缩和VISAR测量,设计相对较为复杂,需综合考虑到多方面的因素。经过实验验证,该靶结构设计合理,能很好地完成EXAFS实验,且能同时完成多个相关参数的测量。5、基于神光Ⅲ原型装置,采用上述EXAFS靶设计结果,完成了一系列的静态、压缩物态样品的EXAFS技术实验,建立起大型激光装置上的EXAFS参数技术。在实验中我们获得了良好的EXAFS谱,并通过EXAFS谱测量观测到金属Ti在准等熵压缩过程中的相变现象。实验中同时测到了金属Ti的α相和ω相的压缩态EXAFS谱,两者的对比充分确认了金属Ti的结构相变。通过实验数据处理,我们获得了压缩物态的状态参数压缩率C和温度T,完成了压缩物态的参数测量。6、为进一步完善和优化神光Ⅲ原型上的EXAFS诊断技术,开展了适用于EXAFS谱测量的背光源实验研究,分别获得了CH球靶、玻璃球靶和金属靶在不同能段的背光源特性。通过CH球内界面掺Cl原子的方法,将CH球靶背光源亮度提高10倍以上,获得了亮度高、谱平滑、光源直径小的背光源,十分有利于下一步EXAFS技术研究。实验中完成了原型装置上对金属Ti、Fe、Al的EXAFS技术的探索,获得了信噪比良好的金属Ti、Al EXAFS谱,为下一阶段EXAFS技术实验研究的展开提供了技术和数据支撑。

李亚妮[10](2017)在《用于液晶像源LED背光的双自由曲面透镜阵列设计》文中研究指明高亮度、低功耗、小体积和轻重量是液晶像源产品的主要发展趋势。现有的液晶像源产品存在光效和亮度不高的问题,无法满足平视显示器的特殊使用要求。发光二极管(LED)已经成为液晶像源中的主流背光源。使用LED作为液晶像源的背光光源时,必须对功率、亮度、体积等进行深入的研究。本文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采用了一种计算简易的LED二次光学自由曲面透镜的设计方法,应用了能量守恒定律和Snell定理,建立方程组得到透镜两个自由曲面的面型数据。由此得到单个圆形自由曲面透镜,再经过切割,拼接为满足照明面积的自由曲面透镜阵列。根据仿真结果确定了透镜最优切割方式。针对扩展光源带来的均匀性劣化问题,根据边缘光线理论提出了可以改善均匀性的透镜优化设计方法。针对透镜拼接带来的均匀性问题,提出了基于仿真反馈优化的设计方法,通过修改目标面上的能量分布来改善目标面的均匀性。通过多次优化,获得了亮度和均匀性满足要求的自由曲面透镜阵列。根据设计结果加工了透镜阵列并对背光进行了实际测试。为解决杂散光斑问题设计了反射型光阑并加工了实际样品。测试结果表明:反射型光阑有效改善了斜视时的均匀性问题;和传统背光结构相比,采用两层扩散膜和透镜阵列以及光阑后,最高点亮度值可达到429360nit,背光平均亮度提高了179.7%,非均匀性由18.32%降为12.46%,半亮度视角由32°降低到18°。满足液晶像源背光的使用要求。采用本论文提出的设计及优化方法得到的双自由曲面透镜阵列用在LED背光模块时,在满足尺寸限制以及LED数量和功率限制的条件下,可达到超高的显示亮度和良好的均匀性。可为其他限制尺寸、需要提高中心亮度的光学系统提供设计思路。

二、点光源式高效率背光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点光源式高效率背光源(论文提纲范文)

(1)晶圆级芯片倒装自反馈匹配视觉对位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1 半导体产业与芯片封装发展方向
        1.2.2 晶圆级芯片直接倒装封装技术及倒装视觉对位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现状分析总结
    1.5 研究内容
第二章 晶圆级芯片直接倒装视觉对位系统搭建
    2.1 芯片倒装视觉对位系统基本硬件选型
        2.1.1 晶圆级芯片直接倒装封装装备概述
        2.1.2 芯片倒装视觉对位系统功能分析
        2.1.3 芯片倒装视觉对位系统基本模块
    2.2 光路及照明设计
        2.2.1 传统方案
        2.2.2 芯片倒装视觉对位系统成像方案
        2.2.3 照明光源选型
    2.3 双工业相机成像模型
        2.3.1 相机理想成像模型
        2.3.2 双工业相机图像坐标关系
        2.3.3 相机标定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像素-亚像素”智能调节自反馈匹配算法
    3.1 亚像素与模板匹配
        3.1.1 亚像素图像插值
        3.1.2 模板匹配方法
    3.2 “像素-亚像素”智能调节自反馈匹配策略
        3.2.1 “像素-亚像素”智能调节自反馈匹配算法实现
        3.2.2 可靠性分析
        3.2.3 鲁棒性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视觉对位实验与软件开发
    4.1 芯片定位实验与分析
        4.1.1 实验系统
        4.1.2 模板与参数λ实验
        4.1.3 对比实验
        4.1.4 鲁棒性实验
    4.2 芯片倒装视觉对位软件开发
        4.2.1 软件需求分析
        4.2.2 软件开发工具介绍
        4.2.3 芯片倒装视觉对位软件的UML建模
        4.2.4 芯片倒装视觉对位软件实现
    4.3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总结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2)模压镜片疵病检测照明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机器视觉照明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的发展现状
        1.2.2 国外的发展现状
    1.3 论文研究主要内容
第2章 机器视觉检测系统
    2.1 镜片疵病的产生及检测标准
    2.2 镜片疵病视觉检测系统
        2.2.1 机器视觉检测原理
        2.2.2 照明系统光源
        2.2.3 工业相机的选择
        2.2.4 光学镜头
    2.3 图像处理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非成像光学及机器视觉光源
    3.1 非成像光学
    3.2 光度学基础
    3.3 机器视觉光源
        3.3.1 常用光源种类
        3.3.2 工业企业国家照度标准
    3.4 照明方式选择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组合光源照明系统设计
    4.1 LED光源照明结构设计
        4.1.1 光源照射模型建立
        4.1.2 LED光源阵列均匀辐射设计
    4.2 照明光学系设计及仿真
        4.2.1 组合光源组成
        4.2.2 组合光源建模与仿真
    4.3 仿真分析
    4.4 散热设计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照明检测实验及照明质量
    5.1 照明检测实验
    5.2 前向照明实验
        5.2.1 环形光源照明方案
        5.2.2 平行光源照明方案
        5.2.3 前向照明实验结果与分析
    5.3 背向照明实验
        5.3.1 面光源照明方案
        5.3.2 组合光源照明方案
        5.3.3 背向照明实验结果与分析
    5.4 图像处理与分析
        5.4.1 灰度处理
        5.4.2 图像二值化处理
        5.4.3 镜片区域提取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高温环境下的LED光源参数测试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及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第二章 高温环境下LED光源测试方案
    2.1 高温下光源导光方案
    2.2 LED光源参数情况分析
    2.3 LED光源参数测量原理
        2.3.1 电功率检测原理及改进优化方案
        2.3.2 光电采集电路原理及改进方案
        2.3.3 光衰检测和可靠性防护机制
    2.4 总体设计框架
    2.5 本章小节
第三章 高温环境下的光源导光方法研究
    3.1 光纤概念及分类
        3.1.1 光纤概念及发展历史
        3.1.2 光纤分类及其不同特性
    3.2 光纤传输特性要素分析
        3.2.1 光纤弯曲损耗分析
        3.2.2 透镜焦距对光纤耦合效率的分析
        3.2.3 耐高温光纤参数选取分析
    3.3 耐高温环境下的导光方法研究
        3.3.1 一种针对面光源的全方位导光方法
        3.3.2 一种针对点光源的透镜导光方法
        3.3.3 导光效率对比与实测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LED光源参数测试方法研究
    4.1 LED光源电功率采集方法
        4.1.1 电功率测量原理及分析
        4.1.2 高精度电功率采集方法
        4.1.3 测试结果
    4.2 光纤导光的弱光参数测试方法
        4.2.1 光电二极管的选择
        4.2.2 改进的光功率密度/光能量测试方法
        4.2.3 调试结果
    4.3 LED光源光衰测试方法
        4.3.1 LED光源单应力加速测试方法
        4.3.2 光衰测试可靠性设计与防护机制
        4.3.3 测试结果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光源参数标定方法及其数据分析
    5.1 脉冲式能量采集数据分析与标定方法
        5.1.1 脉冲数与量程精度分析
        5.1.2 实际优化标定方法
    5.2 改进的高精度光功率密度采集数据分析与标定方法
        5.2.1 电压值与量程精度分析
        5.2.2 高精度AD采集式标定方法与分析
    5.3 数据采集结果对比与分析
        5.3.1 脉冲计数原理标定测试结果
        5.3.2 高精度AD采集原理标定测试结果
        5.3.3 数据曲线比对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致谢
附录
作者简历

(4)基于像素化纳米光栅结构的指向性背光模组设计与制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背光模组的研究背景
    1.2 背光模组的介绍
        1.2.1 背光模组的组成
        1.2.2 背光模组的分类
    1.3 指向性背光模组
    1.4 论文的研究意义
    1.5 论文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像素型纳米光栅准直背光模组的结构设计
    2.1 单方向准直背光模组设计
    2.2 光源的水平方向准直设计
    2.3 光源的水平方向均匀化
    2.4 导光和耦出设计
第三章 指向性背光模组的设计与制作
    3.1 像素型纳米光栅导光板的基本原理
    3.2 像素型纳米光栅导光板的均匀性分析
        3.2.1 像素光栅结构设计与照明均匀性分析
        3.2.2 像素光栅分布设计与照明均匀性分析
    3.3 导光板中纳米光栅像素特性研究
        3.3.1 基于时域有限差分法对像素光栅衍射光场的分析
        3.3.2 光栅槽深对衍射效率影响效果
        3.3.3 光栅占空比对衍射效率的影响
    3.4 像素型纳米光栅导光板的制作
        3.4.1 导光板基底的制作
        3.4.2 紫外连续空频光刻制作纳米光栅像素
第四章 指向性背光模组的制作与实验效果验证
    4.1 指向性背光模组的搭建与效果验证
    4.2 出光幅面的均匀度优化
        4.2.1 出光幅面的横向均匀度优化
        4.2.2 出光幅面的纵向均匀度优化
    4.3 系统的准直指向性测量
    4.4 系统的误差分析
第五章 论文总结与展望
    5.1 论文总结
    5.2 论文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公开发表的论文和专利
发明专利
致谢

(5)用于直下式背光的高亮光学膜设计及制备(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4 论文的研究工作和章节安排
第二章 TFT-LCD模组及高亮光学膜加工工艺介绍
    2.1 TFT-LCD的结构及原理
        2.1.1 TFT-LCD的工作原理
        2.1.2 TFT-LCD的背光模组介绍
    2.2 无掩膜光刻技术和纳米压印技术介绍
        2.2.1 无掩膜光刻技术简介
        2.2.2 纳米压印技术简介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直下式背光高亮光学膜设计
    3.1 LED背光高亮光学膜设计与仿真
        3.1.1 LED背光高亮光学膜理论设计
        3.1.2 LED背光高亮光学膜光学仿真
        3.1.3 LED背光高亮光学膜优化
    3.2 Mini-LED背光高亮光学膜设计与仿真
        3.2.1 Mini-LED背光高亮光学膜理论设计
        3.2.2 Mini-LED背光高亮光学膜光学仿真
        3.2.3 Mini-LED背光高亮光学膜优化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亮光学膜的制备与测试
    4.1 高亮光学膜制备流程
    4.2 光刻工艺优化
        4.2.1 无掩膜光刻文件生成
        4.2.2 旋涂优化
        4.2.3 曝光参数优化
    4.3 样品测试与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6)有机发光二极管中电极的光电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有机发光二极管简介
        1.2.1 发光原理
        1.2.2 性能评估参数
        1.2.3 器件结构演变历程
    1.3 OLED器件的光电设计
        1.3.1 有机材料的光电设计要求
        1.3.2 电极材料的光电设计要求
        1.3.2.1 透明电极
        1.3.2.2 不透明电极
        1.3.2.3 中间连接电极
    1.4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及内容
第二章 研究方法
    2.1 计算方法
        2.1.1 OLED器件的光输出模式计算理论
        2.1.2 OLED器件结构的一维Fabry-Perot谐振腔
        2.1.2.1 底发射型器件
        2.1.2.2 顶发射型器件
        2.1.3 传递矩阵模型
        2.1.4 光学模拟编程
    2.2 实验方法
        2.2.1 OLED器件的制备及表征
        2.2.1.1 实验材料
        2.2.1.2 衬底的清洗
        2.2.1.3 制备设备
        2.2.1.4 光电性能表征
        2.2.2 薄膜的制备及表征
        2.2.2.1 椭圆偏振光谱仪分析
        2.2.2.2 其他表征分析
第三章 光学相位调控电极的研究
    3.1 OLEDs器件的对比度
    3.2 光学相位调控电极在高对比度OLED器件中的应用
        3.2.1 计算寻找相位调控层的理想光学常数
        3.2.2 实际材料的光学常数调控
        3.2.3 高对比度OLED器件的光学特性
        3.2.4 高对比度OLED器件的电学特性
    3.3 相位调控层的理想光学常数汇总
    3.4 大面积高对比度OLED器件的应用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Mg:Ag合金的电极研究
    4.1 基于Mg:Ag合金的不透明电极的研究
    4.2 Mg:Ag合金薄膜的研究
    4.3 基于Mg:Ag合金的透明电极的研究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Mg:Ag合金中间连接电极的研究
    5.1 串联OLED器件
    5.2 Liq/Mg:Ag/HAT-CN中间连接电极的设计
        5.2.1 Liq/Mg:Ag/HAT-CN中间连接电极的电学性能
        5.2.2 Liq/Mg:Ag/HAT-CN在底发射型串联OLED器件中的优化
    5.3 超薄Mg:Ag合金薄膜的研究
    5.4 Liq/Mg:Ag/HAT-CN在顶发射OLED器件中的应用
        5.4.1 单元器件的优化
        5.4.2 串联器件的优化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成果清单
致谢

(7)新型裸眼3D显示器自由曲面透镜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论文研究背景
        1.1.1 裸眼3D显示的意义
        1.1.2 裸眼3D显示的技术分类
        1.1.3 柱透镜光栅裸眼3D显示的优势
    1.2 论文研究意义
    1.3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1.3.1 本论文的章节安排
        1.3.2 本论文的创新点
第2章 新型裸眼3D显示器简介
    2.1 新型裸眼3D显示器面板结构
        2.1.1 新型裸眼3D显示器背光源
        2.1.2 新型裸眼3D显示器面板
    2.2 自由曲面柱透镜光栅
    2.3 自由曲面透镜耦合器
第3章 自由曲面柱透镜光栅设计
    3.1 设计原理
        3.1.1 背光源结构设计原理
        3.1.2 柱透镜入射面单元设计原理
        3.1.3 柱透镜出射面单元设计原理
        3.1.4 柱透镜光栅节距设计原理
    3.2 自由曲面柱透镜光栅模拟仿真与参数优化
        3.2.1 仿真模型与初始参数
        3.2.2 参数的验证和优化
    3.3 实物模型实验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自由曲面透镜耦合器设计
    4.1 侧面发光光纤定向背光源结构
    4.2 透镜耦合器原理
    4.3 透镜耦合器设计方法
        4.3.1 近轴折射面设计
        4.3.2 全反射面的设计
    4.4 仿真实验结果与分析
        4.4.1 近轴入射面仿真结果
        4.4.2 近轴出射面仿真结果
        4.4.3 透镜耦合器3D模型仿真结果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自由曲面透镜耦合器实验
    5.1 自由曲面透镜耦合器的加工
    5.2 自由曲面透镜耦合器实验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8)量子点背光中光色转换的理论仿真与实验验证(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液晶显示技术及其背光模组概述
        1.1.1 液晶显示背光模组的基本结构
        1.1.2 导光板的光调控原理
    1.2 液晶显示背光技术的发展现状
    1.3 量子点增强液晶背光技术
    1.4 论文的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
        1.4.1 课题研究重点及意义
        1.4.2 课题主要内容
第二章 量子点背光源的光谱构建及光色转换理论研究
    2.1 基于量子点背光源光谱的CIE色坐标求解
        2.1.1 CIE1931 - RGB/XYZ色度系统
        2.1.2 基于Matlab编程及计算实现
    2.2 量子点背光源的光谱函数理论模型构建
        2.2.1 高斯拟合光谱函数的方法
        2.2.2 基于Matlab编程及计算实现
    2.3 量子点背光源光谱构建及光色转换的模拟验证
        2.3.1 量子点背光光谱的CIE色坐标验证
        2.3.2 量子点背光源的光谱函数理论模型构建结果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量子点背光源导光板中散射网点阵列的分布设计
    3.1 量子点导光板散射网点阵列分布设计方法
    3.2 量子点导光板的底面照度分布数学模型构建
        3.2.1 基于点光源照明的导光板底面照度分布
        3.2.2 基于线光源照明的导光板底面照度分布
        3.2.3 基于扩展光源照明的导光板底面照度分布
    3.3 量子点导光板底面散射网点阵列分布的理论推导
    3.4 基于Matlab设计实现及TracePro仿真结果
        3.4.1 设计参数以及设计目标
        3.4.2 仿真结果与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量子点背光实体模型构建及其光色转换关键因素
    4.1 Matlab-Lighttools数据交互通道
    4.2 量子点散射网点阵列的关键参数及实体模型构建
        4.2.1 量子点光致发光荧光属性模型
        4.2.2 光散射粒子属性模型
        4.2.3 量子点散射网点阵列的实体构建
    4.3 白平衡下红/绿量子点及光散射粒子的质量配比优选
        4.3.1 正交试验安排
        4.3.2 质量配比与CIE色坐标的极差分析
        4.3.3 质量配比与CIE色坐标的方差分析
    4.4 量子点散射网点阵列的图案化设计及验证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量子点背光模组的制备及其光色转换结果分析
    5.1 量子点背光模组的制备工艺
        5.1.1 实验药品及仪器设备
        5.1.2 网板制作工艺流程及关键技术参数
        5.1.3 量子点散射网点的丝网工艺流程及制备结果
    5.2 量子点背光模组的光色转换结果分析
        5.2.1 量子点导光板光/色均匀性测试
        5.2.2 印刷工艺中回墨次数对出光CIE色坐标的影响
        5.2.3 红/绿量子点质量配比对出光CIE色坐标的影响
    5.3 量子点散射网点阵列在可柔性弯曲导光板上的应用
        5.3.1 可柔性弯曲导光板的光导出极限条件
        5.3.2 可柔性弯曲导光板的光线仿真及实验初探
    5.4 本章小结
结论
特色与创新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攻读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9)大型激光装置压缩物态EXAFS诊断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大型激光装置与惯性约束聚变
    1.2 激光加载材料压缩
    1.3 激光驱动压缩物态诊断方法
    1.4 大型激光装置上EXAFS技术研究进展
        1.4.1 英国Rutherford Appleton实验室的研究工作
        1.4.2 罗彻斯特大学LLE实验室OMEGA激光装置上的EXAFS实验
        1.4.3 国内研究现状
    1.5 论文工作主要内容
    参考文献
第2章 EXAFS基本理论
    2.1 扩展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谱基本理论
        2.1.1 引言
        2.1.2 EXAFS基本公式推导
    2.2 EXAFS方程的一些修正
        2.2.1 光电子寿命,平均自由程
        2.2.2 多体效应
        2.2.3 晶格热振动
    2.3 EXAFS数据处理简介
    2.4 EXAFS技术参数诊断原理
    2.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3章 数值模拟计算及预先实验
    3.1 德拜-瓦勒因子
        3.1.1 德拜温度的计算
        3.1.2 德拜-瓦勒因子的计算
        3.1.3 冲击压缩过程和等熵压缩过程中德拜-瓦勒因子与压强的关系
    3.2 不同温度下的EXAFS谱
        3.2.1 不同温度下EXAFS谱的数值模拟计算
        3.2.2 不同温度下EXAFS谱的实验研究
        3.2.4 EXAFS谱数据的拟合处理
        3.2.5 德拜瓦勒因子:实验和计算的比较
    3.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4章 神光Ⅲ原型激光装置EXAFS实验设计
    4.1 神光Ⅲ原型激光装置简介
    4.2 神光Ⅲ原型激光装置EXAFS实验设计思路
    4.3 神光Ⅲ原型激光装置EXAFS实验设计
        4.3.1 靶结构设计
        4.3.2 背光源设计
        4.3.3 样品设计和准等熵加载波形设计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5章 神光Ⅲ原型装置EXAFS技术实验研究
    5.1 神光Ⅲ原型激光装置实验总体安排
    5.2 神光Ⅲ原型上的静态实验
        5.2.1 第一次实验: 验证EXAFS靶2015-07E
        5.2.2 第二次实验: 多发次叠加改善EXAFS谱信噪比
    5.3 神光Ⅲ原型第一轮实验:压缩物态的EXAFS谱技术
        5.3.1 压缩物态EXAFS谱实验设计
        5.3.2 主要实验结果
        5.3.3 本次实验主要结论
    5.4 神光Ⅲ原型第二轮实验:适用于EXAFS测量的点背光源实验研究
        5.4.1 实验设计
        5.4.2 打靶结果统计
        5.4.3 背光源辐射特性研究
        5.4.4 EXAFS谱实验研究
        5.4.5 压缩样品后界面速度测量,预热问题
    5.5 神光Ⅲ原型装置上EXAFS谱实验数据处理
        5.5.1 金属Ti冷样品EXAFS谱数据处理
        5.5.2 金属Al冷样品EXAFS谱数据处理
        5.5.3 金属Ti压缩物态EXAFS谱数据处理
    5.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论文主要结果
    6.2 论文创新点
    6.3 展望
致谢
附录 在读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10)用于液晶像源LED背光的双自由曲面透镜阵列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高亮背光的发展现状
    1.3 非成像光学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1.5 论文工作内容和章节安排
第二章 液晶像源及LED背光介绍
    2.1 液晶像源简介
    2.2 LED背光模组简介
    2.3 自由曲面设计方法介绍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双自由曲面透镜设计及仿真
    3.1 单个双自由曲面透镜设计及仿真
        3.1.1 单个双自由曲面透镜设计原理
        3.1.2 单个双自由曲面透镜设计
        3.1.3 单个双自由曲面透镜仿真
    3.2 双自由曲面透镜阵列仿真分析
    3.3 透镜优化设计及仿真
        3.3.1 透镜切割方式优化
        3.3.2 透镜均匀性优化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透镜阵列的实测结果及改进分析
    4.1 杂散光斑消除方案
    4.2 透镜阵列的实测结果及分析
        4.2.1 亮度及均匀性测试结果
        4.2.2 视角测试结果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四、点光源式高效率背光源(论文参考文献)

  • [1]晶圆级芯片倒装自反馈匹配视觉对位系统研究[D]. 冯兆阳. 广东工业大学, 2020
  • [2]模压镜片疵病检测照明系统研究[D]. 王晓旭. 长春理工大学, 2020(01)
  • [3]高温环境下的LED光源参数测试方法研究[D]. 季志博. 苏州科技大学, 2019(01)
  • [4]基于像素化纳米光栅结构的指向性背光模组设计与制作研究[D]. 张云莉. 苏州大学, 2019(08)
  • [5]用于直下式背光的高亮光学膜设计及制备[D]. 武晨晨. 合肥工业大学, 2019(01)
  • [6]有机发光二极管中电极的光电特性研究[D]. 满佳秀. 云南大学, 2019(09)
  • [7]新型裸眼3D显示器自由曲面透镜设计[D]. 张晓婷. 华侨大学, 2019(01)
  • [8]量子点背光中光色转换的理论仿真与实验验证[D]. 黄佳敏. 福州大学, 2018(03)
  • [9]大型激光装置压缩物态EXAFS诊断技术研究[D]. 胡云.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 2018(01)
  • [10]用于液晶像源LED背光的双自由曲面透镜阵列设计[D]. 李亚妮. 合肥工业大学, 2017(03)

标签:;  ;  ;  ;  ;  

点光源式高效背光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