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市海河流域防洪工程现状及防治对策

东营市海河流域防洪工程现状及防治对策

一、东营市海河流域防洪工程现状及治理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赵晶晶[1](2021)在《东营流域黄河文化保护传承体系构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一直在进步,民众的生活质量也在逐步提升,“十三五”时期,我国脱贫攻坚工作获得举世瞩目的成果,为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消除了贫困,使他们过上了吃饱穿暖的生活,那么,我们接下来的任务是建设小康社会,在我们国家一步步进步和发展的过程中,文化的力量无疑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世界闻名的万里巨川,千百年来,这条伟大的河流创造了充满活力的河流生态系统,哺育了中华民族的成长,也孕育了璨若星河的黄河文明和文化。黄河文化同中华文明一样拥有悠久的历史,是中华文化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半结构访谈法、实地调研法等多种方法进行调研,发现目前东营流域黄河文化保护传承体系构建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缺乏有效的合作机制;二是公众参与感较低;三是黄河文化和旅游资源利用程度不高。通过深度分析,发现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是:一是黄河文化保护保护理念陈旧;二是专业人员欠缺;三是法制体制建设滞后。通过对以上问题及原因的分析,文章从以下5个角度对东营流域黄河文化保护传承体系构建提出建议:一是加强法制建设,包括促进黄河立法和完善体制机制建设;二是增加投入,包括增加项目投入和建设水利风景区;三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包括发挥关键少数作用、培养优秀专业人才队伍和建立激励机制;四是构建数字保护体系;五是加强宣传,包括打造东营流域黄河文化品牌、推广多样传播方式和加强黄河文化的创新性转化。

韩静[2](2021)在《小清河中下游防洪综合治理的必要性探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小清河干流上游济南段已按100年一遇防洪标准治理,而中下游(滨州市以下)现状仅为20年一遇防洪标准,且堤防缺口多,闸涵老化失修,远不适应流域防洪需要,亟需进行防洪综合治理,以保障流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张红武,张罗号,景唤,蔡蓉蓉,苗润泽[3](2021)在《山东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作用不可替代》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黄河河口自然状况特殊,仅黄河口治理及其三角洲湿地保护这方面,即可说明山东对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具有不可替代性。研究表明:(1)应在竭力维持清水沟流路稳定前提下,将刁口河流路作为防洪与生态补水的辅助流路,使黄河三角洲成为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海草沙综合治理、系统治理的典范。(2)宽河段应采用"两道防线"布局与河道生态修复相结合的治理方案,即采用板桩组合坝技术将防护堤高标准修建,作为保障"二滩""嫩滩"区域相对稳定的"第一道防线",将"高滩"作为移民安置区;"二滩"可作为超标准洪水行洪空间;"嫩滩"可修复湿地生态,与河槽一起承担大中洪水流量下的行洪功能,通过对传统工程升级改造,以"平顺护弯、以弯导流"达到中水河势稳定控制、输沙能力提升的目的,实现"河床不抬高"的目标。(3)根据分析与当时模型试验结果,提出三门峡河段1843年洪水洪峰流量应取30 000 m3/s,采用热释光法对淤沙层之下两组瓦片样品测定年代,认为该洪峰流量重现期应为1 200 a。取实测洪水还原资料而不计历史调查洪水点据,给出设计洪水成果与预估的1843年洪水三门峡站洪峰流量与重现期较为接近。(4)选取花园口站"58·7"洪水资料为典型洪水过程,通过水库调洪计算,得到小浪底水库运用后花园口站设计洪峰流量。再采用下游各站洪峰流量相关图,同时根据黄河动床模型试验结果,综合得出其他站设计洪水成果。(5)艾山卡口扩宽改造直接决定黄河下游防洪减灾治理体系的完善运行,应在大幅提升窄河段防洪能力的同时,增加窄河段高效输沙降河机会。根据艾山站1958年过洪峰流量12 600m3/s而并未使窄河段决口的实际分析,黄河下游"82·8"洪水不应向东平湖分洪,且经过1958年之后长期堤防大规模建设,即使13 000 m3/s的洪峰流量不启用东平湖,也能保证窄河段防洪安全。(6)按照现行运用原则和本文设计洪水成果,加上山东窄河段改造扩展能将排洪能力增加,东平湖与北金堤滞洪区均可"解放"。(7)鉴于黄河目前具有较大调控能力的大型骨干水库只有相距数千公里的龙羊峡、小浪底水库,实际对黄河下游的水资源调节作用有限,故需利用东平湖和沿黄蓄水设施,发挥调蓄生态用水与合理配置水资源的功能。(8)为使京杭运河全线通航,可将路那里断面上游280 m的穿黄位置作为推荐线位,北岸线路与金堤河平交,之后顺势与运粮河及京杭运河相连;提出"隧道+玻璃观景平台"穿黄方案,即隧道净高11.5 m,底部高程25.3 m,双向驶船宽55 m,高程37 m的隧道顶采用高强度微拱形钢板;为便于航船过往和观景,同时不影响超标准洪水行洪,将生产堤提升改造为高标准防护堤后,在高程45 m处铺设特种玻璃成为"玻璃观景平台"。(9)将梁济运河改造为北流之河,能充分发挥南四湖、东平湖、金堤河及梁济运河对运河北段的配水和引黄补水作用,通航水源颇为可靠,并可产生巨大的减灾与生态效益。最后,对建设涉及的前期论证、勘察、设计、施工、监测、运行管理等工作提出了建议,给出"精心准备,先引后围,先右后左,水库调配"的穿黄工程施工原则。

王建华,陈步科,胡鹏[4](2020)在《构筑五水统筹治理体系 推动黄河口大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文中研究说明黄河三角洲是国际重要湿地,东营市是全球首批国际湿地城市,黄河口的保护与发展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的重要一环。针对黄河三角洲成陆时间短、生态系统脆弱、供用水结构失衡、水污染海陆统筹治理难度大等问题,遵循"重在保护,要在治理"的治黄思想和新时期系统治水精神,吸收借鉴先进地区治水经验,提出了黄河三角洲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灾害、水文化五水统筹治理模式。通过构筑适应高质量发展的水资源配置体系、海-河-陆三位一体的水环境治理体系、城湿相融人鸟共生的水生态保护体系、安全自然现代化的水灾害防治体系、彰显大河生态文明的水文化弘扬体系,实现建设"幸福黄河口"、将黄河三角洲打造成中国向世界展示大河文明和河口文化的重要窗口和标志区的目标。

王雪梅[5](2020)在《协同治理视角下的河长制研究 ——以黄河东营段为例》文中提出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的急剧增加和城市扩大,人类社会活动对水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愈发严重。为了应对水生态环境遭到的污染和破坏,我国政府在全国范围推广普及了河长制。河长制将党政负责人确定为水生态环境治理的首要责任人,实现个人问责机制与科层结构的有效嵌套,使激励和管理具有可操控性,在短期内就取得了明显治理成效。但河长制实质上是根据治理对象特征而进行的自上而下的权力调整和注意力分配过程,不可避免地面临绩效主义导向、人治主义导向和变通主义导向等问题,不利于这项行政管理模式的长效实施。考虑到河长制的出发点和核心是,通过明确党政领导的水生态环境治理责任,以解决政府部门之间的协作问题,将体系内外的各方力量凝聚到水生态环境治理上面来,笔者从协同治理的视角对河长制进行研究。本文对我国的河长制变迁历史和特征进行梳理,以黄河东营段为案例分析河长制协同治理存在的各种问题和形成因素,并借鉴国内流域治理的协同治理经验,对改善河长制协同治理提出了针对性意见。调研黄河东营段河长制实行情况发现,目前河长制协同治理被人诟病的问题主要包括:第一,制度设计有缺陷。规划方案内容模糊,考核问责制度流于形式,协同制度表面化;第二,组织架构不科学。权责过度集中在河长身上,河长制办公室没有发挥应有作用;第三,运行基础薄弱。专业人才储备不足,技术手段不完善,长效治理基础缺失;第四,思想意识不到位。河长的认识过于片面,社会宣传不到位。之所以会出现这些问题,是因为河长制的协同治理机制不够健全,影响了各参与主体的有效协作:·是法律建设滞后,河长制至今仍以行政政策的形式存在,未提升到法律层面,难以提供持久稳定的法制保障;二是社会环境不利于多元治理,政府在公共事务管理中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社会力量被动参与,积极性不高;三是体系内的利益博弈,无论是政府对经济发展和水生态环境在政绩考核中所占比重的权衡,还是政府部门对实践成本和政绩收益的考虑,都容易导致责任虚化、推诿扯皮;四是社会力量薄弱,公众、社会组织、企业等主体参与能力和参与意愿较低。通过分析影响河长制协同治理的深层原因,并借鉴国内外流域的协同治理经验,笔者认为,构建更加完善的协作机制,允许并鼓励各方主体平等、主动参与其中,是解决目前河长制问题的关键。本文从法制、行政、基础、市场、社会5个方面着手,探求完善河长制协作机制的途径:第一,通过法治保障为河长制提供长久发展的动力和依据。推动经过实践检验的成功经验进入法制化轨道,加大水污染违法违规事项的执法力度,推广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第二,提高政府行政效能。拓展信息共享的范畴,完善考核评价体系,优化基层财力配置;第三,夯实河长制运行基础。提供充足的人才支撑和技术支撑;第四,引入市场机制。建立排污权交易制度和企业环境信用等级评价制度,向社会购买生态服务;第五,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等体系外的主体共同参与河长制协同治理。

张海静[6](2020)在《黄河下游蓄滞洪区转型发展与空间规划研究》文中提出我国洪涝灾害频发。新中国成立以来,长江、黄河、淮河等几大河流都发生过流域性的大洪水和特大洪水,蓄滞洪区在防洪抗洪紧要时刻,发挥了削减洪峰和蓄滞超额水量的重大作用,确保了重要防洪地域的安全,为流域防洪减灾任务作出了巨大贡献。列入2000年《蓄滞洪区运用补偿暂行办法》的蓄滞洪区国家名录有97个(其中黄河流域有5个:北金堤、东平湖、北展宽区、南展宽区、大功),2008年新一轮流域防洪规划调整保留了黄河下游东平湖蓄滞洪区、北金堤蓄滞洪保留区及南展宽防洪保护区,其余取消。本论文对黄河下游蓄滞洪区展开转型发展与空间规划相关研究。因下游东平湖、北金堤尚保留蓄滞洪功能,经济社会发展受到很大限制,本论文结合因取消蓄滞洪功能而最有发展潜力的黄河南展宽区(又称垦利展宽区)进行规划对策研究。因蓄滞洪区功能及蓄滞洪区政策影响,黄河下游蓄滞洪区土地利用和群众生活、生产开发活动都受到了极大限制,区内经济社会水平至今仍停留在70年代,是河南和山东最贫穷落后的区域。为彻底改变蓄滞洪区特有的贫穷落后局面,改善区内民生,提高群众福祉,本论文通过对黄河下游和南展宽区的转型发展研究,提出高效生态经济发展新模式,以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土地利用结构为基础,打造宜居生活社区,因地制宜发展生态产业(包括生态农业、生态林业、生态旅游业等),促进建成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的生态经济区。本论文在对国内外蓄滞洪区发展经验的总结中,结合黄河下游蓄滞洪区现状及南展宽区规划,研究下游转型发展模式,提出南展宽区的规划对策以验证论文中作者提出的转型发展模式的可行性。本论文研究重点:1、分析黄河下游蓄滞洪区及南展宽区转型发展的必要性、迫切性和可行性;2、提出黄河下游蓄滞洪区转型发展影响因素、发展路径和发展方向,结合南展宽区规划提出转型发展的规划对策;3、设计出有利于转型发展的规划、政策等制度创新和建议。

徐和龙[7](2019)在《海河流域防汛抗旱减灾体系建设与成就》文中认为1流域概述1.1地形地貌海河流域(图1)位于北纬35°~43°、东经112°~120°,西与黄河流域接界,北与内蒙古高原内陆河流域接界,南界黄河,东临渤海。行政区划包括北京、天津两市,河北省绝大部分,山西省东部,山东省、河南省北部,辽宁省及内蒙古自治区的部分,流域面积32.06万km2。

窦豆[8](2019)在《东营市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研究》文中提出农业对于国家或地区来说,都是极其重要不可忽视的产业。而水资源作为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经济指标,也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核心支撑。伴随城镇规模的持续扩大,人口数量急速增长,水危机已经逐渐显现。东营市立足黄河三角洲地区。虽然紧靠黄河,但却极度缺乏淡水资源。城市90%以上的用水需要靠黄河供给,人均水资源量不足300m3,仅为全国水平的11%。在面对水资源供需压力持续增涨,农业水资源被不断挤压的严峻现实情况下,为实现农业的长远,高效发展,东营市必须把提高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的相关研究工作提上日程。本文首先立足于水资源的基本理论的概述,以此为理论支撑界定了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相关概念。在深入概述东营市农业水资源利用现状后,揭示了东营市农业水资源利用和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运用DEA方法、Malmquist指数对全各区县进行综合效率以及全要素生产率变化情况的测算分析。其次采取基于python的因子分析法,从十个对农业水资源利用产生影响的因子中遴选出最具影响力的因子。通过本文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全市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较低。全要素生产率(指:经济生产活动在给定时间内产生的效率。即所有要素的输入量与总输出量之间的比值,简称TFP)总体呈缓慢增长趋势,年均增长率为3.3%。技术进步是促进TFP增加是核心因素,技术效率次之。2.东营市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在地区间差异性较大。在东营市五个地区中,农用水资源利用综合效率由高到低的区县依次为东营区、广饶县、河口区、利津县,垦利区。从全要素生产效率来看,各地区为缓慢增长趋势,增幅差异性大。五个区县的农业水资源综合效率与农业生产技术水平有正相关关系,与经济发展水平并无明显相关性。3.东营市农业生产配置结构需进一步优化调整。利用因子分析法对十个选定指标进行分析,得出农业配置因子、农业发展补偿因子以及农业发展规模因子。发现各因子在全市各区县间的空间差异较大。由此反映出要提升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就必须在东营市整体提升农业生产配置规模。总而言之,要实现研究区农业水资源的合理配置以及利用效率提升,就必须因地制宜地整体提升东营市农业生产配置规模,切实可行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

成志[9](2016)在《山东黄河水生态文明建设模式探讨》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黄河山东段的水生态文明建设模式构建为研究对象,首先,借鉴西方国家及我国专家学者关于生态文明、水生态文明、流域(区段)生态文明的基础理论,结合黄河流域水生态文明建设现状与特点,提出黄河山东段水生态文明模式创建的基础理论。其次,结合多年收集的资料,科学分析山东黄河水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做好现状的分析及研究工作。第三,运用文献研究、实地调查、多学科结合等研究方法,总结提炼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典型国家,海河、长江、珠江等国内相关流域的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功经验和典型做法。第四,结合山东黄河水生态文明建设现状,借鉴国内外先进国家、流域的成功经验,在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山东黄河水生态文明建设创建模式,即打造“山东黄河千公里生态文化带”,做好法律、行政管理、资金投入方面的顶层设计,实现黄河水工程、水资源、水生态、水文化、水行政等“五位一体”协调推进,并提出了模式创建措施。

陈启文[10](2016)在《大河上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遥想一条万里巨川的诞生,那该是一个庄严而浩大的仪式,自然也是天地造化。引子遥想一条万里巨川的诞生,那该是一个庄严而浩大的仪式,自然也是天地造化。但黄河到底是怎样诞生的,又是一个让人类费尽猜测的千古之谜。这一谜团近年来已被中国地理学家揭开了,并且向世人再现了在地球造山运动中大地重新塑形和黄河逐渐形成的过程。科学的阐释过于深奥,这里我尽可能把它转化为简明扼要的常识。第一阶段

二、东营市海河流域防洪工程现状及治理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东营市海河流域防洪工程现状及治理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东营流域黄河文化保护传承体系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1.2.2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1.3 论文结构和研究方法
        1.3.1 论文结构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1.4.1 创新点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文化保护传承体系的相关概念
        2.1.1 基本概念
        2.1.2 基本特征
    2.2 理论基础
        2.2.1 文化保护与传承理论
        2.2.2 协同治理理论
第3章 东营流域黄河文化保护传承体系构建分析
    3.1 东营流域黄河文化包括的范畴
        3.1.1 东营流域黄河文化包括的内涵
        3.1.2 东营流域黄河文化的特点
    3.2 东营流域黄河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参与主体
        3.2.1 地方政府部门
        3.2.2 流域管理机构
        3.2.3 社会公众等
        3.2.4 各参与主体之间的关系
    3.3 东营流域黄河文化保护传承体系构建现状
        3.3.1 东营流域黄河文化保护传承体系构建的形势和任务
        3.3.2 东营流域黄河文化保护传承体系构建的目标
        3.3.3 东营流域黄河文化保护传承体系构建的主要做法和成效
第4章 东营流域黄河文化保护传承体系构建的不足之处和原因
    4.1 东营流域黄河文化保护传承体系构建的不足之处
        4.1.1 缺乏有效的合作机制
        4.1.2 公众参与感较低
        4.1.3 黄河文化和旅游资源利用程度不高
    4.2 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4.2.1 黄河文化保护理念陈旧
        4.2.2 专业人员欠缺
        4.2.3 法制体制建设滞后
第5章 加强东营流域黄河文化保护传承体系构建的对策建议
    5.1 加强法制建设
        5.1.1 促进黄河立法
        5.1.2 完善体制机制建设
    5.2 增加投入
        5.2.1 增加项目投入
        5.2.2 建设水利风景区
    5.3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5.3.1 发挥关键少数作用
        5.3.2 培养优秀专业人才队伍
        5.3.3 建立激励机制
    5.4 构建数字保护体系
    5.5 加强宣传
        5.5.1 打造黄河文化品牌
        5.5.2 推广多样传播方式
        5.5.3 加强黄河文化的创新性转化
第6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2)小清河中下游防洪综合治理的必要性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小清河防洪工程现状
    1.1 小清河干流现状
        1.1.1 干流河道
        1.1.2 干流堤防
        1.1.3 干流建筑物
    1.2 分洪道现状
    1.3 支流概况
    1.4 蓄滞洪区概况
2 小清河中下游防洪工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小清河干流防洪标准低,工程隐患多
    2.2 分洪道一直未打通且基础设施密集,启用难度大
    2.3 支流治理滞后,影响干流防洪除涝治理效果
    2.4 蓄滞洪区工程配套不完善,调节滞洪能力低
    2.5 小清河水系复杂,工程管理及洪水调度系统不健全
3 小清河中下游防洪综合治理的必要性
    3.1 流域洪灾频发,损失惨重,综合治理是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需要
    3.2 小清河防洪综合治理是确保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3.3 小清河综合治理是健全干支流、滞洪区防洪体系的需要
    3.4 打通分洪道是提升小清河干流泄洪能力的需要
    3.5 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是实施流域化管理的需要
4 小清河中下游防洪综合治理的重点
    4.1 小清河干流治理重点
    4.2 分洪道治理重点
5 结语

(3)山东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作用不可替代(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1 河口与三角洲保护治理对黄河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作用不可替代
    1.1 三角洲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作用
    1.2 河口治理不宜采用多流路运用的思路
2 山东宽河段与窄河段治理关乎黄河下游防洪工程体系良性运行
    2.1 黄河山东段的特殊性
    2.2 成功治理宽河段才能让滩区百姓幸福
    2.3 黄河下游防洪减灾体系良性运行需要合理的洪水设计条件
    2.4 艾山卡口段改造可使下游防洪工程体系良性运行
3 东平湖的特殊位置与作用
    3.1 东平湖概况及滞洪区控制运用原则
    3.2 东平湖滞洪区实际运用状况
    3.3 东平湖“解放”后可发挥调蓄配置水资源的巨大作用
4 山东对京杭运河全线复航贡献不可替代
    4.1 京杭运河及穿黄区域地质概况
        4.1.1 古代京杭运河历史
        4.1.2 兴建位山枢纽对运河的影响
        4.1.3 京杭运河穿黄工程区地质概况
    4.2 京杭运河全线通航的重要性与工作基础
        4.2.1 重要性与紧迫性
        4.2.2 已有工作基础
    4.3 修建穿黄工程是京杭运河全线通航的关键工程
        4.3.1 穿黄工程位置
        4.3.2 穿黄工程初步方案
        4.3.3 穿黄工程施工原则
        (1)精心准备。
        (2)先引后围。
        (3)先右后左。
        (4)水库调配。
    4.4 其他条件保障
        4.4.1 京杭运河北段水源保障条件
        4.4.2 穿黄工程两端水位的控制
        4.4.3 京杭运河穿黄工程顺利实施的条件
5 结 论

(4)构筑五水统筹治理体系 推动黄河口大保护与高质量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黄河口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面临的问题
    (1)经济社会用水水源整体充足,但供用结构问题突出。
    (2)水污染治理需进一步发力,海陆统筹治理体系尚未建立。
    (3)入海水沙量持续减少造成海岸侵蚀严重,威胁河口生境。
    (4)水灾害防治安全基本得到保障,但风险应对与生态化水平不足。
    (5)水文化元素众多,但价值尚未充分发挥。
2 五水统筹的原则和格局
    2.1 五水的内在联系
    2.2 五水统筹治理的基本原则
        (1)在时间尺度上,坚持现状与未来统筹。
        (2)在空间格局上,坚持海域和陆域统筹。
        (3)在规划要素上,坚持人与自然统筹。
        (4)在实施路径上,坚持建设与管理统筹。
        (5)在推进措施上,坚持内生与外联统筹。
    2.3 五水统筹治理的总体格局
3 五水统筹治理重点任务
    (1)构建适应高质量发展的水资源配置体系。
    (2)完善海-河-陆三位一体的水环境治理体系。
    (3)健全城湿相融、人鸟共生的水生态保护体系。
    (4)筑牢安全自然现代化的水灾害防治体系。
    (5)打造彰显大河生态文明的水文化弘扬体系。
4 目标和展望

(5)协同治理视角下的河长制研究 ——以黄河东营段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1.2.2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1.3 研究的创新点和难点
        1.3.1 创新点
        1.3.2 难点
    1.4 研究结构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结构
        1.4.2 研究方法
第2章 相关概念、研究重点与案例选择
    2.1 河长制的基本概念和变迁历史、基本特征
        2.1.1 基本概念
        2.1.2 河长制的变迁历史
        2.1.3 河长制的特征
    2.2 协同治理理论及在河长制研究中的运用
    2.3 研究重点
    2.4 案例选择
第3章 黄河东营段河长制协同治理现状
    3.1 黄河东营段概况和河长制实践范畴
        3.1.1 黄河东营段概况
        3.1.2 黄河东营段河长制实践范畴
    3.2 黄河东营段的河长制参与主体
        3.2.1 体系内的参与主体
        3.2.2 体系外的参与主体
        3.2.3 参与主体关系图谱
    3.3 黄河东营段河长制演变历程
        3.3.1 基本制度建立时期(2017年5月—2018年8月)
        3.3.2 集中整治时期(2017年9月—2019年2月)
        3.3.3 全面深化时期(2019年3月—)
    3.4 黄河东营段河长制协同治理情况
        3.4.1 黄河东营段河长制协同治理的形势和任务
        3.4.2 黄河东营段河长制协同治理的目标
        3.4.3 黄河东营段协同治理的主要做法和成效
第4章 黄河东营段河长制协同治理存在的问题和形成因素
    4.1 访谈内容的设计与实施
        4.1.1 访谈内容
        4.1.2 访谈对象的选取
        4.1.3 访谈数据的初步分析
    4.2 黄河东营段河长制协同治理存在的问题
        4.2.1 制度设计有缺陷
        4.2.2 组织架构不科学
        4.2.3 运行基础薄弱
        4.2.4 思想意识不到位
    4.3 造成河长制协同治理问题的因素
        4.3.1 滞后的法律建设
        4.3.2 不利于多元治理的社会环境
        4.3.3 不同利益的权衡和博弈
        4.3.4 社会力量的局限性
第5章 国内外的流域协同治理经验
    5.1 国内河长制先行区注重体系内的协同治理
        5.1.1 江苏省河长制以水质达标为重点
        5.1.2 江西省河长制结合地方整体建设
        5.1.3 福建省河长制注重严格考核
    5.2 国内河长制先行区案例的启示
        5.2.1 强化河长制办公室功能
        5.2.2 强化制度建设
        5.2.3 加强参与主体的协调沟通
    5.3 国外流域治理先进地区兼顾体系内外的协同治理
        5.3.1 田纳西河流域构建统一治理格局
        5.3.2 墨累——达令河流域以生态修复为重点
        5.3.3 泰晤士河流域突出流域管理机构职能
    5.4 国外流域治理先进地区的启示
        5.4.1 科学设置治理机构
        5.4.2 实行契约化管理
        5.4.3 适当进行物质调节
        5.4.4 引导社会力量参与
第6章 加强河长制协同治理的对策建议
    6.1 以法制建设保障长效治理
        6.1.1 将成功经验法制化
        6.1.2 加大水污染执法力度
        6.1.3 推广环境公益诉讼制度
    6.2 提高行政治理效能
        6.2.1 拓展信息共享范畴
        6.2.2 完善考核评价体系
        6.2.3 优化基层财力配置
    6.3 强化河长制运行基础
        6.3.1 满足不同类型人才需求
        6.3.2 提供充足技术支撑
    6.4 引入市场机制
        6.4.1 运用经济手段控制污染源头
        6.4.2 主动向社会购买生态服务
    6.5 整合多元社会力量参与
        6.5.1 倡导企业参与河长制
        6.5.2 鼓励社会组织参与环保
        6.5.3 动员公众参与治理行动
第7章 结语
参考文献
关于黄河东营段河长制工作开展情况的访谈提纲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6)黄河下游蓄滞洪区转型发展与空间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对象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对象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概念
        1.3.1 蓄滞洪区
        1.3.2 防洪保护区
        1.3.3 房台
        1.3.4 “三区三线”
    1.4 研究方法和内容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内容
    1.5 论文框架
2 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践
    2.1 理论研究综述
        2.1.1 国内蓄滞洪区转型发展研究现状
        2.1.2 国外蓄滞洪区转型发展研究现状
        2.1.3 空间规划理论发展研究综述
    2.2 国内外蓄滞洪区发展实践研究
        2.2.1 黄河北展宽防洪保护区发展实践
        2.2.2 黄河大功分洪区发展实践
        2.2.3 淮河流域蓄滞洪区发展实践
        2.2.4 日本渡良濑生态修复型滞洪区发展实践
        2.2.5 美国湿地型蓄滞洪区发展实践
        2.2.6 印度限制建设型洪泛区发展实践
    2.3 小结
3 我国蓄滞洪区基本情况
    3.1 我国蓄滞洪区设置及分类情况
        3.1.1 蓄滞洪区设置情况
        3.1.2 蓄滞洪区分类情况
    3.2 黄河下游蓄滞洪区发展历程
        3.2.1 东平湖蓄滞洪区
        3.2.2 北金堤蓄滞洪保留区
        3.2.3 南展宽防洪保护区
    3.3 黄河下游蓄滞洪区发展研究
        3.3.1 不同类型蓄滞洪区居民安置方案研究
        3.3.2 不同类型蓄滞洪区转型发展方向研究
    3.4 当前黄河下游蓄滞洪区发展存在的问题
        3.4.1 人口预测方法单一,未合理预测人口容量
        3.4.2 土地利用粗放,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3.4.3 村民主动参与意识薄弱,公众参与流于形式
        3.4.4 忽视老房台村的历史价值,缺乏专项保护规划
        3.4.5 社区建设与产业发展统筹不足,降低生活满意度
    3.5 小结
4 黄河下游蓄滞洪区转型发展策略研究
    4.1 当前影响黄河下游蓄滞洪区转型发展的主要因素
        4.1.1 土地利用结构
        4.1.2 生态环境
        4.1.3 文化传承与发展
        4.1.4 人口与人居环境
    4.2 黄河下游蓄滞洪区转型发展路径指引
        4.2.1 合理划定“三区三线”
        4.2.2 加强土地综合整治,优化土地利用结构
        4.2.3 拓展投融资渠道,建立蓄滞洪区多元化投融资体系
        4.2.4 加大生态产业园区扶持力度,鼓励支农项目向区内集聚
    4.3 转型发展策略分析
        4.3.1 控制区内人口规模
        4.3.2 集约节约用地,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土地利用结构
        4.3.3 科学规划农村居民点,打造宜居生活社区
        4.3.4 合理布局生态产业,推动分区差异发展
    4.4 小结
5 黄河南展宽区转型发展实践及规划对策分析
    5.1 黄河南展宽区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5.1.1 影响南展宽区转型发展的历史遗留问题
        5.1.2 南展宽区主要发展优势
    5.2 南展宽区转型发展规划对策分析
        5.2.1 以就地安置为主的农村居民点迁建规划
        5.2.2 以绿色生态为主导的产业发展规划
        5.2.3 以便民共享为目标的基础设施规划体系
    5.3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成果
    6.2 研究创新
    6.3 研究不足
    6.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7)海河流域防汛抗旱减灾体系建设与成就(论文提纲范文)

1 流域概述
    1.1 地形地貌
    1.2 气象水文
    1.3 河流水系
    1.4 洪水特点
    1.5 旱情特点
2 流域防洪减灾体系建设及成就
    2.1 防洪规划(2008—2025年)
    2.2 防洪工程措施
        2.2.1 防洪工程体系
        2.2.2 河道治理
        2.2.2. 1 骨干河道治理
        2.2.2. 2 重要支流治理
        2.2.3 蓄滞洪区建设管理
    2.3 防洪非工程措施
        2.3.1 洪水预报系统
        2.3.2 防洪调度系统
        2.3.3 防汛会商系统
        2.3.4 洪水风险图编制
        2.3.5 山洪灾害防治项目建设
3 流域抗旱减灾体系建设及成就
    3.1 灌区建设
        3.1.1 发展历程
        3.1.2 灌区现状
    3.2 工程建设
        3.2.1 水闸
        3.2.2 泵站和橡胶坝
    3.3 抗旱调水工作
        3.3.1 引滦应急调水
        3.3.2 引黄济津应急调水
        3.3.3 引黄入冀应急调水
        3.3.4 河北水库向北京调水
        3.3.5 引岳济淀生态补水
        3.3.6 引岳济衡生态补水
        3.3.7 引岳济港生态补水
    3.4 抗旱业务应用系统

(8)东营市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3 研究内容和目的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目的
    1.4 主要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创新与不足之处
        1.5.1 创新之处
        1.5.2 不足之处
2 农业水资源利用的基础理论及概念界定
    2.1 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的理论基础
        2.1.1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理论
        2.1.2 水资源价值观理论
        2.1.3 水资源优化配置理论
    2.2 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概念
3 东营市农用水资源利用现状及问题分析
    3.1 东营市概况
        3.1.1 自然条件概况
        3.1.2 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3.1.3 农业发展概况
    3.2 水资源总量
    3.3 水资源利用情况
        3.3.1 供水及用水量状况
        3.3.2 地下水开发使用现状
    3.4 农业水资源灌溉现状
        3.4.1 农业灌溉用水结构
        3.4.2 农业灌溉水利工程
        3.4.3 农业水资源管理现状
        3.4.4 污染防治管理
    3.5 当前暴露的主要问题
        3.5.1 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
        3.5.2 地下水超采情况严重
        3.5.3 水资源利用低下且地区分布不均
        3.5.4 灌区基础设施建设亟待加强
        3.5.5 水生环境仍不容乐观
        3.5.6 水务一体化管理水平不足
        3.5.7 法律法规不完善
4 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测度模型
    4.1 研究方法介绍与模型参数选择
        4.1.1 数据包络分析法
        4.1.2 Malmquist指数分析法
        4.1.3 模型参数选择
    4.2 变量设定与生产单元选取
    4.3 实验及结果分析
        4.3.1 东营市水资源利用效率及构成
        4.3.2 农业水资源利用纯技术效率解析
        4.3.3 农业水资源利用规模效率解析
        4.3.4 农业水资源利用技术效率解析
        4.3.5 基于DEA无效的DMU调整
    4.4 基于Malmquist指数的农业水资源效率测算
        4.4.1 东营市农业水资源效率的时间序列解析
        4.4.2 东营市农业水资源效率的空间序列解析
5 东营市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影响因子
    5.1 因子分析解析与模型构建
        5.1.1 概念解析
        5.1.2 变量的选取与处理
        5.1.3 原始数量的相关系数矩阵
    5.2 因子分析
        5.2.1 前期检验
        5.2.2 因子求解方法及提取公共因子
        5.2.3 因子旋转与命名
        5.2.4 因子得分解析
6 提高东营市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建议
    6.1 重视对高效节水等先进技术的应用推广
        6.1.1 大力推广高效节水技术
        6.1.2 持续深入探究盐碱地改良技术
    6.2 制定完善相关法规政策
        6.2.1 加速出台节水法律法规
        6.2.2 尽快建立推进地下水法律保护体系
        6.2.3 着力完善水权法律法规体系建设
        6.2.4 制定有关激励补偿政策
    6.3 加强对水资源的综合管理
        6.3.1 提高水权市场规范性
        6.3.2 综合改革农业水价
        6.3.3 加大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6.3.4 持续推进农产品结构调整优化
        6.3.5 鼓励农民用水户协会的发展
    6.4 优化农业用水生态的保护与利用
        6.4.1 尽快落实河长制度
        6.4.2 综合开发利用盐碱地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9)山东黄河水生态文明建设模式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二)研究现状
        1、生态文明建设研究
        2、水生态文明建设研究
        3、黄河流域生态文明建设研究
    (三)研究方法概述
    (四)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一)流域生态文明与流域(区段)生态文明
        1、生态文明
        2、水生态文明
        3、流域生态文明
        4、流域水生态文明建设模式
    (二)流域生态文明建设模式的相关基础理论
        1、生态文明建设模式基础理论
        2、流域生态文明建设模式基础理论
        3、黄河水生态文明建设模式基础理论
第三章 黄河流域水生态文明建设现状
    (一)黄河流域自然与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二)黄河流域水生态文明建设现状
        1、利用地理落差开发水电资源
        2、实施黄河流域水资源统一调度
        3、开展上中游水土保持
        4、运用经济杠杆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
        5、推进治黄工作现代化
        6、推动流域内城市开展水生态文明试点
    (三)黄河流域水生态文明建设制约因素
        1、顶层规划设计存在不足
        2、流域水资源调度管理难度加大
        3、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需要加强
        4、治黄现代化建设存在短板
第四章 山东黄河水生态文明现状与分析
    (一)山东省沿黄地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1、自然生态环境
        2、社会经济环境
    (二)山东黄河水生态文明现状
        1、水生态文明管理模式
        2、黄河工程建设与管理工作
        3、黄河水资源管理与调度工作
        4、黄河生态开发与文化推广工作
        5、黄河行政执法工作
    (三)山东黄河水生态文明建设制约因素
        1、总体规划与法律建设方面制约因素
        2、黄河工程建设与管理方面制约因素
        3、黄河水资源管理与调度方面制约因素
        4、黄河生态开发与文化推广方面制约因素
        5、黄河行政执法方面制约因素
第五章 国内外水生态文明建设经验
    (一)国外水生态文明建设经验
        1、建立了完善的立法监督和前期规划体系
        2、流域综合管理模式成为主体模式
        3、经济手段在实践中普遍运用
        4、基础工作研究为水生态建设提供技术支持
        5、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公众参与机制
    (二)国内流域水生态文明建设经验
        1、落实流域水生态文明的顶层设计
        2、实行统一的流域管理模式
        3、流域整体生态文明建设协调推进
第六章 山东黄河水生态文明建设模式构建的原则、框架与目标
    (一)模式构建的原则
        1、尊重河流生命形态,突出人水和谐理念
        2、有利于发挥黄河部门的行政管理作用
        3、有利于经济、社会、生态功能的多赢
    (二)模式构建的基础因子
        1、河段的整体完整性
        2、河段的防洪功能
        3、河段的引黄供水功能
        4、河段的生态与文化功能
        5、河段的河道管理功能
    (三)模式构建的框架
        1、健全完善区段生态文明立法监督体系
        2、确立流域区段统一管理运行机制
        3、建立有机统一的区段生态文明建设体系
    (四)模式构建的总体思路和目标
第七章 山东黄河水生态文明建设模式构建的主要对策与措施
    (一)顶层规划与设计
        1、打造“山东黄河千公里生态文化带”建设主线
        2、建立水生态文明建设协调机构
        3、加强水生态文明建设的立法和监督管理
        4、建立较为长效的资金投入机制
    (二)黄河水工程方面模式构建的对策
        1、实施“十三五”黄河下游防洪工程建设
        2、推进治黄基础工作信息化
        3、加强工程运行养护管理
    (三)黄河水资源方面模式构建的对策
        1、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
        2、做好引黄供水调度与服务
        3、运用经济杠杆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四)黄河水生态方面模式构建的对策
        1、发展规模化苗木花卉产业
        2、发展精品果园林产业
        3、发展现代农业服务业
        4、实现水生态开发管理现代化
    (五)黄河水文化方面模式构建的对策
        1、工程形态的黄河水文化建设
        2、精神形态的黄河水文化建设
    (六)黄河水行政方面模式构建的对策
        1、建立涉河项目管理高效运行机制
        2、做好水事案件的综合督查
        3、深化水行政综合执法改革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致谢

四、东营市海河流域防洪工程现状及治理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东营流域黄河文化保护传承体系构建研究[D]. 赵晶晶. 山东大学, 2021
  • [2]小清河中下游防洪综合治理的必要性探析[A]. 韩静. 2021(第九届)中国水利信息化技术论坛论文集, 2021
  • [3]山东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作用不可替代[J]. 张红武,张罗号,景唤,蔡蓉蓉,苗润泽.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2021(01)
  • [4]构筑五水统筹治理体系 推动黄河口大保护与高质量发展[J]. 王建华,陈步科,胡鹏. 人民黄河, 2020(09)
  • [5]协同治理视角下的河长制研究 ——以黄河东营段为例[D]. 王雪梅. 山东大学, 2020(12)
  • [6]黄河下游蓄滞洪区转型发展与空间规划研究[D]. 张海静. 浙江大学, 2020(01)
  • [7]海河流域防汛抗旱减灾体系建设与成就[J]. 徐和龙. 中国防汛抗旱, 2019(10)
  • [8]东营市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研究[D]. 窦豆.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9]山东黄河水生态文明建设模式探讨[D]. 成志. 新疆大学, 2016(02)
  • [10]大河上下[J]. 陈启文. 清明, 2016(02)

标签:;  ;  ;  ;  ;  

东营市海河流域防洪工程现状及防治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