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表面摩擦功

浅谈表面摩擦功

一、曲面上的摩擦力做功问题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潘春芳,朱珂丹,项蔷媛[1](2021)在《“化折为直”等效思想在高考物理选考试题中的应用——以求滑动摩擦力做功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通过对高考物理选考试题的研究,加深学生对物理概念和规律本质的理解,提升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和综合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许文[2](2021)在《摩擦力做功的几种情况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一个摩擦力(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可以做正功或负功或不做功不管是静摩擦力还是动摩擦力,均可以对物体做正功、或负功、或不做功.如图1所示的几种实例中:

李余杰[3](2021)在《基于突变理论的黄河沙漠流域沙黄土岸坡侵蚀滑塌机理研究》文中认为黄河上游“十大孔兑”沙漠流域是宁蒙河段泥沙淤积的重要来源,沙黄土岸坡在暴雨洪水侵蚀作用下发生重力滑塌,以高含沙洪水形式汇入黄河,严重影响黄河的生态稳定与健康发展。本文选取“十大孔兑”中毛不拉孔兑的典型支沟“苏达拉尔沟”中游段作为研究区域,通过野外观测、突变理论及数值模拟三者结合的研究方法,探索沙黄土岸坡侵蚀滑塌过程与型态的力学机制,基于突变理论对模拟结果进行滑塌原理分析,寻找失稳判据,并将模拟结果与实测资料进行对比论证,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通过查阅资料与野外调研,运用土力学、水力学等知识对重力侵蚀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建立苏达拉尔沟岸坡的重力侵蚀概化力学模型,计算了泥沙颗粒的起动切应力与压应力,考虑降雨入渗和坡脚水流冲刷作用下岸坡的滑塌型态,研究结果发现:黄河上游“十大孔兑”流域岸坡物质组成由粗沙向黄土过渡过程中,边坡整体呈线性滑动,坡脚处多为直立或折线型崩塌;计算了河岸展宽距离,导出粗略的滑移面面积计算公式。(2)基于突变理论,建立简单直观的沙黄土颗粒架空空隙模型,给出模型假定条件,发现沙黄土沟坡的侵蚀滑塌具有典型突变特征,选取压应力σ和剪应力τ作为控制变量,体积应变x作为状态变量,分别通过折迭突变模型和尖点突变模型计算两种不同情况下的沙黄土微观结构模型的失稳判据,并给出具体的判据表达式,验证了当应力满足突变模型的分叉集方程时,其对应的空隙微结构将会破坏,从而导致整体破坏。(3)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baqus进行数值模拟,建立真实的边坡有限元模型,基于研究区域前期捕获的降雨数据,分析降雨入渗与坡脚水流等因素对沟坡侵蚀滑塌的影响,结合模拟结果和实测数据对理论公式的正确性展开验证,研究结果表明:基于突变理论来描述沙黄土沟坡的侵蚀滑塌过程是可行且准确的;随着降雨强度和历时的增加,各种云图中都存在着临界突变点;沙黄土岸坡的滑动体主要出现在表层,表现为分层、片状,整体为折线型滑动,滑塌型态直立,模拟与实测结果定性吻合,理论计算结果与实测结果相差在10%之内。研究成果为揭示沙漠流域贡献泥沙入黄的作用机制、定量估算岸坡侵蚀滑塌量的研究提供参考,为搞好本区域的水土治理具有实践指导意义,同时对丰富土壤侵蚀理论体系而言,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杨天才[4](2021)在《两类滑动摩擦力做功的比较》文中提出滑动摩擦力做功可以是恒力做功也可以是变力做功。当物体在直面上运动时,我们可以把滑动摩擦力当成大小不变的力处理;当物体在曲面上运动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一般不相等。下面通过实例的求解来比较这两类滑动摩擦力做功的不同点。类型一:物体在直面上运动当物体在直面上运动时,可以把滑动摩擦力当成大小不变的力处理,滑动摩擦力做的功与物体相对于接触面的速度大小无关,仅与路径有关,在往返运动和重复性运动过程中,滑动摩擦力做的功一般是相等的。

王伟[5](2021)在《基于双重编码思维导图引导下的中职物理教学实践研究 ——以宁夏某职业高中为例》文中认为

朱举[6](2020)在《富水第三系弱胶结砾岩工程性质及隧道开挖面稳定性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交通运输事业的不断发展,工程建设规模和地域的不断扩大与开挖深度的不断增加,在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各类隧道建设过程中,越来越多介于土和岩石之间的第三系岩土体成为了隧道工程设计与施工中无法避免的重点和难点。第三系半成岩结构特殊,岩体强度低,胶结性较差,导致其自承载能力低,对开挖扰动较为敏感,洞室开挖后自稳能力差、自稳时间短;并且大多埋深较大,常处于地下水位线以下,地下水对岩体的影响不容忽视,开挖过程中易发生塌方、大变形等灾害,且围岩受力复杂,导致工程安全性差、进度缓慢、投资剧增,对设计施工造成诸多困难。现今关于第三系半成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第三系砂岩和泥岩,对第三系砾岩的认识较少,相关研究成果并不多见。因此,围绕第三系弱胶结砾岩的工程性质和开挖面稳定性展开研究可以填补相关方面的空白,对工程和理论的发展具有双重价值。本文依托蒙华铁路中条山隧道工程,对第三系弱胶结砾岩的工程性质及隧道开挖面稳定性进行研究。通过现场勘察、室内试验、微观观察、理论分析、数值计算等手段,揭示第三系弱胶结砾岩变形与破坏的内在机制与根本原因,提高对此类地层的认识,掌握对其工程性质和隧道开挖面稳定性有效的评价与分析方法。论文主要取得以下研究成果。(1)将经典岩土力学中颗粒级配分析与分形理论相结合,通过筛分试验分析弱胶结砾岩原状试样与重塑试样的颗粒组成,随后采用分形理论进一步研究原状和重塑弱胶结砾岩颗粒组成的分形特征。从颗粒级配上看,弱胶结砾岩原状试样均属于级配良好土,工程性质优良;细粒含量较少的重塑试样级配良好,随着细粒含量的升高,重塑试样的颗粒级配由良好变为较差。采用分形几何的方法进一步分析,弱胶结砾岩的颗粒分布大都呈现出二重分维特性,组成颗粒中细粒的分维值显着小于粗粒的分维值,揭示了自然分选条件下砾岩粗颗粒含量相对较少的特点;颗粒分布表现为一重分维的弱胶结砾岩具有最优级配,由剪切试验可知其具有最高的抗剪强度,工程性质最优。(2)采用室内大型剪切试验方法,对弱胶结砾岩的强度特征展开系统研究。根据剪切试验结果,胶结程度相同情况下,弱胶结砾岩的强度随细粒含量的增多而减小,内摩擦角也随之减小。对于无胶结砾岩,其粒度分维值与内摩擦角正切值之间表现为负指数关系;胶结程度的强弱是决定第三系弱胶结砾岩强度的根本原因,颗粒组成相同情况下,胶结程度不同导致中条山隧道内无胶结砾岩的内摩擦角相比弱胶结砾岩下降了41.36%。(3)由弱胶结砾岩的X射线衍射试验和薄片鉴定试验可知,方解石与石英为弱胶结砾岩颗粒骨架的主要组成部分,黏土矿物作为胶结物在砾岩颗粒间起胶结作用,各类矿物间共同作用从宏观上决定了弱胶结砾岩的强度特征。分析剪切破坏后的弱胶结砾岩细观结构特征,低法向应力下的砾岩颗粒及结构未发生明显破坏,砾岩主要沿颗粒间的宏观裂隙发生滑动;高法向应力下砾岩更为密实,破坏时剪切面周围颗粒大多会产生裂纹甚至断裂分解。由于第三系岩土体往往埋深较大,地应力较高,隧道开挖受扰动的弱胶结砾岩颗粒结构更接近高法向应力下剪切破坏后的砾岩颗粒状态。(4)基于极限分析上限法,建立了弱胶结砾岩隧道开挖面失稳破坏模型,并在模型中考虑了孔隙水压力对隧道开挖面稳定性的影响。对于完整性相对较好的弱胶结砾岩,三台阶预留核心土法开挖时的开挖面具有足够的自稳能力,无胶结砾岩由于粘聚力为零,无超前加固措施下其开挖面无法稳定。水头高度对于弱胶结砾岩隧道开挖面稳定性具有重要影响,工程中需要设计合理的排水泄压措施,降低开挖面水头高度,提高开挖面的自稳能力。(5)采用FLAC3D对中条山隧道弱胶结砾岩段进行了流固耦合下的三维开挖模拟,基于突变理论与强度折减法,对弱胶结砾岩与无胶结砾岩开挖面稳定性进行了讨论。原状弱胶结砾岩隧道开挖面稳定安全系数为3.79,具有充足的安全储备,其拱底位置为失稳控制点;无胶结砾岩隧道开挖面各特征点的安全系数均小于1,不具备自稳能力,表明胶结程度从根本上决定了砾岩开挖面稳定性。胶结程度相同情况下,无胶结砾岩开挖面的安全系数随着粒度分维值升高而降低,表明胶结程度相同情况下,颗粒分形特征也对砾岩开挖面的稳定性有显着影响。最后将数值计算与极限分析方法的结果进行了对比,验证了极限分析方法的准确性。

刘权[7](2020)在《批判性思维培养的实践路径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理解批判性思维的内涵,以关键事件、不确定事件、差异性事件、臻美事件为载体分析培养路径,最后给出培养建议.

陈士云[8](2019)在《行星滚柱丝杠副螺纹接触参数研究与接触状况分析》文中指出行星滚柱丝杠副由于其众多优点,在相关领域的应用已经越来越广泛。但国内生产的行星滚柱丝杠副在性能方面还存在着不足,这限制了国内行星滚柱丝杠副的发展。因此,为了提高国内行星滚柱丝杠副的设计和制造水平,本文以标准行星滚柱丝杠螺纹牙结构参数为研究对象,从啮合特性、载荷分布、传动效率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理论分析。首先,为了得到螺纹牙结构参数与螺纹牙接触参数的对应关系,根据啮合原理和坐标变换相关知识,建立了含有行星滚柱丝杠副螺纹牙结构参数的啮合方程,并利用了改进的高斯牛顿迭代法求解出相应的接触参数,从而推导出轴向间隙的计算公式。在此基础上从螺纹牙结构参数误差、滚柱位置误差和姿态误差三个方面对行星滚柱丝杠副轴向间隙的影响进行了计算。论文根据赫兹接触理论与刚度理论,建立行星滚柱丝杠副各个螺纹牙载荷分布方程,计算分析出螺纹牙结构参数对载荷分布的影响规律,并通过有限元分析验证了该方程的正确性。最后,为了得到螺纹牙结构参数与传动效率的关系,论文根据行星滚柱丝杠副的运动特点,分析行星滚柱丝杠副摩擦形成机理,从而建立了行星滚柱丝杠副传动效率的数学模型,并通过实验验证了该数学模型的合理性。论文研究的内容及所得结果可以为设计出高承载能力和高使用寿命的行星滚柱丝杠副提供理论基础。

刘大明,江秀梅[9](2018)在《回溯教材反思曲线微元的本质特征——从三道同源模拟题的剖析说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微元法是高中物理较为常用的数学方法,其中曲线"微元"在教材中多次出现.由于师生对微元法的本质理解不够透彻,在实际问题中存在与教材运用此法的简单类比.通过对三道同源模拟题的比较分析,特别对滑动摩擦力在曲面上的微元思维过程进行深度剖析,呈现了错误形成的可能原因,并指出使用微元法的两个注意点.

陈志军[10](2017)在《滑动摩擦力做功的对称性分析及教学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运用类比、分析与综合等科学思维方法,结合实例对滑动摩擦力做功的对称性和对称性破缺的规律和特点进行分析研究,提出"三看、二定、一运用"的教学策略,辅以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的分析技能和科学思维能力,落实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二、曲面上的摩擦力做功问题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曲面上的摩擦力做功问题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2)摩擦力做功的几种情况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一个摩擦力(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可以做正功或负功或不做功
二、一对静摩擦力做功的代数和为零
三、大小不变的滑动摩擦力做功特点
四、变化的滑动摩擦力做功大小的定性分析
五、一对滑动摩擦力做功之和等于系统中内能的变化,即Q =Ff x相对

(3)基于突变理论的黄河沙漠流域沙黄土岸坡侵蚀滑塌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岸坡重力侵蚀滑塌机理分析
        1.2.2 基于突变理论的岸坡侵蚀滑塌分析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目标
        1.3.1 沟道沙黄土岸坡侵蚀滑塌稳定性力学机理分析
        1.3.2 沙黄土颗粒微观结构视角下突变起动模型分析
        1.3.3 沟道沙黄土边坡侵蚀滑塌过程与特性数值模拟
    1.4 技术路线
    1.5 创新之处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6 本章小结
第2章 研究区域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域概况
        2.1.1 内蒙古河段“十大孔兑”沙漠流域侵蚀观测区域
        2.1.2 宁夏中卫河段山洪沟道野外科学考查与采样区域
    2.2 研究方法
        2.2.1 野外考察
        2.2.2 理论分析
        2.2.3 数值模拟
    2.3 有限元模型理论
        2.3.1 线弹性模型
        2.3.2 Mohr-Coulomb模型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沟道沙黄土岸坡侵蚀滑塌稳定性力学机理分析
    3.1 岸坡侵蚀滑塌理论模型建立
    3.2 岸坡重力侵蚀力学原理分析
        3.2.1 降雨条件下土体颗粒受力分析
        3.2.2 边坡下滑力的确定
        3.2.3 边坡抗滑力的确定
    3.3 坡脚水流顺向冲刷原理分析
        3.3.1 坡脚河岸失稳崩塌类型
        3.3.2 坡脚水流携沙能力计算
        3.3.3 坡脚冲刷横向展宽机理
        3.3.4 河道横向展宽的计算原理
        3.3.5 边坡破坏型态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沙黄土颗粒微观结构视角下突变起动模型分析
    4.1 沙黄土模型的结构特征
        4.1.1 沙黄土微观结构特征
        4.1.2 沙黄土微结构的突变形式
    4.2 沙黄土结构突变模型的建立
        4.2.1 力学模型的建立
        4.2.2 沙黄土微结构的突变方程
        4.2.3 沙黄土微结构突变模型的计算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沟道沙黄土边坡侵蚀滑塌过程特性的数值模拟
    5.1 模型方程的优化与参数率定
        5.1.1 Mohr-Coulomb模型的优化
        5.1.2 计算参数选取
    5.2 边坡模型的建立与网格划分
        5.2.1 边坡模型的建立
        5.2.2 边界条件与网格划分
    5.3 重力作用下的侵蚀滑塌特性
        5.3.1 沟坡失稳的判别依据
        5.3.2 Abaqus中的迭代方法
        5.3.3 塑性变形区分析
        5.3.4 突变失稳判据的运用
        5.3.5 沟坡滑塌型态分析
    5.4 降雨入渗条件下的沟坡侵蚀滑塌过程
        5.4.1 边坡数值模型的建立
        5.4.2 模型可靠性的验证
        5.4.3 降雨入渗模型建立与分析
        5.4.4 不同工况下的边坡降雨入渗分析
        5.4.5 基于突变失稳判据的沟坡滑塌时间点求解
    5.5 研究结果的验证
        5.5.1 数值计算对突变模型的验证分析
        5.5.2 理论分析与野外实测资料的对比验证
        5.5.3 河岸横向后移距离与侵蚀滑塌面积计算
    5.6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6)富水第三系弱胶结砾岩工程性质及隧道开挖面稳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第三系半成岩物理力学性质
        1.2.2 岩土体的颗粒结构特性
        1.2.3 隧道开挖面稳定性极限分析方法
        1.2.4 隧道开挖面稳定性数值分析方法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2 基于分形理论的弱胶结砾岩颗粒结构特征研究
    2.1 砾岩的颗粒分析
        2.1.1 原状砾岩的颗粒级配
        2.1.2 重塑砾岩的颗粒级配
    2.2 砾岩颗粒的分形分布特征
        2.2.1 分形几何理论
        2.2.2 分形结构模型
        2.2.3 砾岩的粒径分形特征曲线
        2.2.4 砾岩的粒度分形分布特征分析
    2.3 本章小结
3 弱胶结砾岩的细观结构及强度特征试验研究
    3.1 矿物成分分析
    3.2 弱胶结砾岩的分类
        3.2.1 胶结作用及其类型
        3.2.2 弱胶结砾岩的分类
    3.3 弱胶结砾岩的室内大型剪切试验
        3.3.1 室内剪切试验设备
        3.3.2 弱胶结砾岩试样的制备
        3.3.3 试验方案
        3.3.4 试验结果
        3.3.5 弱胶结砾岩的剪切变形特征
    3.4 弱胶结砾岩的薄片鉴定试验
        3.4.1 试验方案
        3.4.2 试验结果
        3.4.3 弱胶结砾岩的细观结构特征
    3.5 砾岩强度影响因素分析
        3.5.1 胶结程度
        3.5.2 粒度与分维数
    3.6 本章小结
4 弱胶结砾岩开挖面稳定性极限分析
    4.1 极限分析的基本假设
        4.1.1 理想刚塑性假设
        4.1.2 小变形假设
        4.1.3 Drucker公设
    4.2 极限分析的基本原理
        4.2.1 屈服准则
        4.2.2 流动法则
        4.2.3 虚功率原理
    4.3 考虑孔隙水压力的极限分析上限法
        4.3.1 开挖面失稳模型
        4.3.2 孔隙水压力作用下的能耗计算
        4.3.3 上限法结合强度折减法求解安全系数
    4.4 第三系弱胶结砾岩的开挖面稳定性
    4.5 影响因素分析
        4.5.1 抗剪强度参数的影响
        4.5.2 隧道开挖面洞径的影响
        4.5.3 水头高度的影响
    4.6 本章小结
5 基于突变理论的富水弱胶结砾岩开挖面稳定性研究
    5.1 突变理论在隧道稳定性研究中的应用
        5.1.1 突变理论的基本原理
        5.1.2 隧道失稳突变判据
        5.1.3 强度折减法与突变理论的组合分析方法
    5.2 隧道模型及参数
        5.2.1 模型建立
        5.2.2 围岩与支护参数
    5.3 原状弱胶结砾岩隧道开挖面的稳定性
        5.3.1 塑性应变能判据
        5.3.2 位移判据
        5.3.3 对比分析
    5.4 无胶结砾岩隧道开挖面的稳定性
        5.4.1 计算结果
        5.4.2 结果分析
    5.5 渗流作用对开挖面稳定性的影响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创新性成果
    6.3 进一步工作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7)批判性思维培养的实践路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什么是批判性思维
2 批判性思维培养的实践路径
    2.1 关键事件
        (1) 物理学史激活批判性思维.
        (2) 物理规律激活批判性思维.
        (3) 物理模型激活批判性思维.
    2.2 不确定事件
    2.3 差异性事件
    2.4 臻美事件
        (1) “对称美”唤醒批判性思维.
        (2) “简洁美”唤醒批判性思维.
        (3) “守恒美”唤醒批判性思维.
3 培养建议

(8)行星滚柱丝杠副螺纹接触参数研究与接触状况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课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行星滚柱丝杠副的特点及分类
        1.2.1 行星滚柱丝杠副的特点
        1.2.2 行星滚柱丝杠副的分类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发展与研究现状
        1.3.2 国内发展与研究现状
    1.4 主要研究内容
2 行星滚柱丝杠副工作原理与啮合分析
    2.1 行星滚柱丝杠副结构
    2.2 行星滚柱丝杠副结构参数
        2.2.1 螺纹牙结构参数
        2.2.2 滚柱相关参数
    2.3 行星滚柱丝杠副螺纹螺旋方程
        2.3.1 丝杠螺纹螺旋方程的建立
        2.3.2 滚柱螺纹螺旋方程的建立
        2.3.3 螺母螺纹螺旋方程的建立
    2.4 行星滚柱丝杠副啮合计算与干涉消除
        2.4.1 建立行星滚柱丝杠副螺纹牙啮合方程
        2.4.2 接触参数求解方法研究
        2.4.3 算例
        2.4.4 啮合干涉和间隙消除
    2.5 本章小结
3 行星滚柱丝杠副接触状况影响因素分析
    3.1 螺纹牙结构参数误差对轴向间隙的影响
        3.1.1 螺距误差对轴向间隙的影响
        3.1.2 中径误差对轴向间隙的影响
        3.1.3 牙型半角误差对轴向间隙的影响
        3.1.4 滚柱圆弧半径误差对轴向间隙的影响
    3.2 中心距误差对轴向间隙的影响
    3.3 滚柱轴线倾斜对轴向间隙的影响
        3.3.1 滚柱倾斜方式
        3.3.2 滚柱切向倾斜
        3.3.3 滚柱法向倾斜
    3.4 其他误差对轴向间隙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4 螺纹牙结构参数对行星滚柱丝杠副载荷分布的影响
    4.1 行星滚柱丝杠副轴向变形分析
    4.2 行星滚柱丝杠副赫兹接触分析
    4.3 行星滚柱丝杠副载荷分布研究
    4.4 算例
    4.5 载荷分布与影响因素关系分析
    4.6 行星滚柱丝杠副有限元分析
        4.6.1 有限元模型建立
        4.6.2 有限元前处理
        4.6.3 有限元结果分析
    4.7 本章小结
5 螺纹牙结构参数对行星滚柱丝杠副传动效率的影响
    5.1 行星滚柱丝杠副摩擦机理
        5.1.1 弹性滞后导致的滚动摩擦
        5.1.2 滑动摩擦
        5.1.3 润滑油粘滞摩擦
    5.2 行星滚柱丝杠传动效率分析
        5.2.1 转动关系分析
        5.2.2 传动效率分析
        5.2.3 传动效率与影响因素关系分析
    5.3 行星滚柱丝杠实验台设计
        5.3.1 实验原理分析
        5.3.2 整体方案
        5.3.3 试验台整体结构
        5.3.4 驱动控制系统设计
        5.3.5 采集系统设计
    5.4 试验台误差分析与补偿措施
        5.4.1 扭矩输入误差
        5.4.2 载荷输出误差
    5.5 实验台数据采集与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0)滑动摩擦力做功的对称性分析及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滑动摩擦力做功的对称性
二、滑动摩擦力做功的不对称性
三、滑动摩擦力做功问题的教学策略

四、曲面上的摩擦力做功问题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化折为直”等效思想在高考物理选考试题中的应用——以求滑动摩擦力做功为例[J]. 潘春芳,朱珂丹,项蔷媛.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21(18)
  • [2]摩擦力做功的几种情况分析[J]. 许文. 中学生理科应试, 2021(Z1)
  • [3]基于突变理论的黄河沙漠流域沙黄土岸坡侵蚀滑塌机理研究[D]. 李余杰. 兰州理工大学, 2021
  • [4]两类滑动摩擦力做功的比较[J]. 杨天才. 中学生数理化(高一使用), 2021(05)
  • [5]基于双重编码思维导图引导下的中职物理教学实践研究 ——以宁夏某职业高中为例[D]. 王伟. 宁夏大学, 2021
  • [6]富水第三系弱胶结砾岩工程性质及隧道开挖面稳定性研究[D]. 朱举.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6)
  • [7]批判性思维培养的实践路径分析[J]. 刘权. 物理教师, 2020(02)
  • [8]行星滚柱丝杠副螺纹接触参数研究与接触状况分析[D]. 陈士云. 南京理工大学, 2019(06)
  • [9]回溯教材反思曲线微元的本质特征——从三道同源模拟题的剖析说起[J]. 刘大明,江秀梅. 理科考试研究, 2018(07)
  • [10]滑动摩擦力做功的对称性分析及教学策略研究[J]. 陈志军. 物理教学, 2017(10)

标签:;  ;  ;  

浅谈表面摩擦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