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泡包虫病大鼠移植心脏排斥反应的初步观察

肺泡包虫病大鼠移植心脏排斥反应的初步观察

一、泡状棘球蚴感染大鼠排斥同种异体移植心脏的初步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赵雪源[1](2021)在《小鼠肝内两种棘球蚴不同时间点周围细胞增殖的探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究不同时间点小鼠肝内泡状棘球蚴(Echinococcus multilocularis,Em)和细粒棘球蚴(Echinococcus granulosus,Eg)周围细胞增殖的情况。方法:从分别感染两种棘球蚴的肝组织内提取Eg和Em的原头节,进行清洗、杀菌、提纯、活性鉴定。建造小鼠肝内细粒棘球蚴和泡状棘球蚴病对比实验模型。配置5-乙炔基-2’-脱氧尿苷(5-ethynyl-2’-deoxyuridine,Ed U)溶剂,按时注入小鼠体内。获取小鼠肝内棘球蚴周围组织并制片。HE染色:石蜡切片经处理后进行苏木素-伊红染色,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Ed U荧光染色:冰冻切片经过处理后,配制Click Additive Solution试剂,标记Ed U,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棘球蚴周围细胞增殖情况。取临床肝棘球蚴病患者标本HE染色比较。增殖细胞计数及统计学分析:利用Image J(1.8.0)软件对增殖细胞计数,采用SPSS(25.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HE染色可见两组棘球蚴周围细胞浸润带出现靠棘球蚴侧和靠近肝组织侧内外两层,Em内外两层细胞浸润带不规则且不连续,而Eg周围细胞浸润带较规则且连续;荧光染色可见不同时间点Eg组均比Em组周围增殖的细胞数量较多且分布较规则。Em组和Eg组周围增殖的细胞个数分别在第30d为:13.73±7.47、37.73±7.95;第60d,38.27±19.81、69.00±30.29;第90d,70.07±39.83、153.27±54.28。Eg组周围增殖的细胞个数在30d、60d、90d分别为Em组的2.75、1.80、2.19倍,小鼠肝内Em组与Eg组30d、60d、90d周围增殖的细胞数目均存在显着统计学意义(P<0.001;P<0.001;P<0.001)。结论:30d、60d及90d不同时间点,小鼠肝内Eg和Em周围细胞浸润带及增殖细胞分布存在差异,且Eg在不同时间点均比Em周围增殖细胞数量多,提示Em周围增殖细胞少可能不利于其周围内外两层细胞浸润带形成完整的囊壁。

韩欢欢[2](2019)在《内皮祖细胞条件培养基对间充质干细胞向内皮细胞分化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小鼠骨髓来源的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条件培养基(CM)对同源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体外成管能力及向内皮细胞(endothelial cells,ECs)分化的影响。方法:1.取5周龄左右的C57B/L6小鼠,获取骨髓细胞,利用全骨髓贴壁法和差速贴壁法分别获取MSCs和EPCs;2.使用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MSCs和EPCs表面标记物的表达;3.通过双荧光染色和体外成管实验对EPCs进行功能鉴定;4.对实验进行分组:0%EPCs-CM组(对照组,采用全LG-DMEM培养)?25%EPCs-CM组(采用25%EPCs-CM+75%LG-DMEM培养)和50%EPCs-CM组(采用50%EPCs-CM+50%LG-DMEM培养),分别在培养1周、2周、3周时采用实时定量PCR(qRT-PCR)检测上述各组MSCs CD31?vWF?eNOS的mRNA表达情况;5.根据qRT-PCR结果,对实验再次分组,以50%EPCs-CM组为实验组与0%EPCs-CM组为对照组,利用免疫荧光检测各组MSCs CD31、CD34的表达情况;体外成管实验检测各组细胞的体外成管能力;使用NO试剂盒对各组上清液中的NO含量进行检测。结果:1.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第3代MSCs的Sca-1阳性表达率为93%,CD34和CD11b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8.2%和31.9%;EPCs CD34、CD133和VEGFR2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1.8%、67.4%和98.9%。2.EPCs可吞噬Dil标记的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Dil-AC-LDL),使细胞呈红色荧光,并可以结合凝集素(UEA-1)而使细胞呈绿色。在基质胶上可形成管腔样结构。3.qRT-PCR显示3周时25%EPCs-CM浓度组CD31、vWF、eNOS mRNA的表达(1.45±0.81;1.47±0.92;3.79±0.85),vWF、eNOS mRNA的表达水平均较对照组升高显着,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0%EPCs-CM浓度组CD31、vWF、eNOS mRNA的表达(2.28±0.25,1.76±0.71,8.27±1.65),均较对照组显着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免疫荧光结果显示实验组MSCs表面CD31和CD34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实验组细胞成管能力明显强于对照组;对照组细胞培养上清液中NO的含量为(8.81±3.41)μmol/L,实验组细胞培养上清液中NO的含量为(20.93±9.47)μmol/L,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显着(P<0.05)。结论:1.EPCs条件培养基能提高MSCs体外成管能力;2.EPCs条件培养基可促进MSCs体外向内皮细胞(ECs)分化。

官亚婷[3](2018)在《抗棘球绦虫(Em PSC)单克隆抗体细胞株的建立》文中指出包虫病是全球分布最广泛的人畜共患寄生虫病之一,造成世界范围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我国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均有包虫病病例报告,98.2%的报告病例分布于内蒙古、四川、西藏、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7个省、自治区,在主要流行区周边的陕西、山西、云南等省也有流行,受威胁人口约为6600万。本研究针对包虫病特异性和敏感性抗原筛选难的问题,以期利用免疫学技术及细胞工程方法建立抗棘球绦虫单克隆抗体细胞株,为后续检测棘球绦虫提供基础的候选材料。制备的棘球绦虫(Em PSC)可溶性抗原,用弗氏完全或不完全佐剂免疫Balb/c小鼠,经ELISA检测,筛选出血清抗体效价达到1:80000以上的Balb/c小鼠。对前述高血清效价鼠取脾,与SP2/0细胞融合,通过亚克隆和ELISA试验筛选出稳定且效价高的单克隆抗体细胞株,对筛选出的抗棘球绦虫单克隆抗体细胞株进行抗体类型测定及染色体核型分析。将前述获得的单克隆细胞,腹腔注射Balb/c小鼠,制备腹水,经ELISA检测其腹水抗体效价。本研究用Em PSC高免Balb/c小鼠,经ELISA检测,得到2只血清效价达到1:80000以上的小鼠。将前述2只小鼠的脾细胞分别与SP2/0融合,通过亚克隆和ELISA检测,共筛选出2株抗多房棘球蚴单克隆抗体细胞,分别命名为1G11和1C1,并传代培养25代,其效价均高且稳定。其中1G11单克隆抗体细胞株抗体亚型为Ig G1,轻链为kappa链,染色体平均86对;1C1细胞株抗体亚型为Ig G2b,轻链为kappa链,染色体平均91对。通过体内腹水制备,1G11抗棘球绦虫单克隆抗体细胞株腹水约制备10 m L,经ELISA检测效价可达1:1280000,1C1抗棘球绦虫单克隆抗体细胞株腹水约制备12 m L,经ELISA检测效价可达1:640000。本研究获得2株抗棘球绦虫(Em PSC)单克隆抗体细胞株(分别命名为1G11和1C1),1G11株抗体亚型为Ig G1,轻链为kappa链,染色体平均86对;1C1株抗体亚型为Ig G2b,轻链为kappa链,染色体平均91对。1G11株制备约10 m L腹水,经ELISA检测效价可达1:1280000,1C1株制备约12 m L腹水,经ELISA检测效价可达1:640000。为棘球绦虫相关科学实验提供候选材料。

李肖红[4](2015)在《肝泡型包虫病边界的18F-FDG生物学特征与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分析肝泡型包虫病灶边缘带18F-FDG PET/CT的影像学表现,边缘带病理结果的对比分析、肝泡型包虫病终末期自体肝移植患者移植肝的活性评价以及肝泡型包虫病阿苯达唑脂质体治疗前后,病灶周缘的放射性分布变化情况,从不同的角度探讨该病病灶边缘带生物学活性的评价。方法:1)收集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1年7月至2015年7月肝脏单发泡型包虫病患者107例(男性59例,女性48例,年龄为51±24岁)共107个病灶行PET/CT检查,对肝泡型包虫病的18F-FDG PET/CT影像学表现做出分析后,对比病灶内部、边缘带以及邻近肝脏组织的放射性摄取程度,并测量SUVmax值进行对比分析。所有患者均行手术切除、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查。对18F-FDG PET/CT表现出的肝泡型包虫病灶边缘增殖浸润带及静止带均与病理进行四格表的诊断性试验分析;2)上述107例肝泡型包虫病患者术后,所得到的组织标本,对病灶边缘区域取材,行HE染色、CD34染色及MASSON染色,分析边缘带SUVmax值与镜下炎性细胞、微血管密度及纤维化面积的相关性;3)收集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20例终末期肝泡型包虫病患者,所有患者均采用体外肝切除+自体肝移植对肝泡型包虫病患者进行治疗。利用18F-FDG PET/CT采取标准采集方式,于手术前后分别进行18F-FDG PET/CT显像,术前勾画病灶生物学边界,记录数目并测量该浓聚病灶部位的最大SUV(SUVmax)与病理进行比对。术后分别于1个月、3个月及6个月行18F-FDG PET/CT检查,测量移植肝的SUVmax,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另外收集明泡型包虫病药物治疗病人37例,均于服药前行PET/CT检查,并测量病灶边缘带的SUVmax值,而后病人正规服用阿苯达唑脂质剂,剂量为10mg/d.kg,6个月后再行PET/CT检查,并测量肝内病灶边缘带的SUVmax值。结果:1)肝泡型包虫病灶内部多无明显放射性药物分布,SUVmax为0.59±0.55,病灶边缘带放射性分布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增高,或未见明显的放射性分布,SUVmax值5.26±3.44,病灶周围正常肝组织内放射性分布略欠均匀,SUVmax值1.79±0.53,病灶内部与边缘区域,病灶内部与周围肝组织,病灶边缘区域和周围肝组织的SUVmax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18F-FDG PET/CT显示肝泡型包虫病增殖浸润带及静止带与病理相应病灶边界做诊断性四格表分析,敏感度:82.89%(63/76),特异度:61.2%(19/31),准确度76.6%(82/107),阳性预测值84.0%(63/75),阴性预测值59.37%(19/32);2)107例患者107个病灶边缘带的SUVmax值与纤维化面积呈明显负相关(r=-0.79,P<0.001)。Ⅰ型为病灶边缘呈不均匀性团块样放射性分布浓聚带,当SUVmax值为7.00±2.47时,浓聚程度与微血管密度呈正相关(r=0.87,P<0.05)。Ⅱ型为病灶边缘呈较均匀性的环形放射性分布浓聚带,当SUVmax值为3.69±0.70时,浓聚程度与微血管密度呈正相关性(r=0.76 P<0.05)。Ⅲ型为放射性分布稀疏减低或缺损带,当SUVmax1.08±0.22,浓聚程度与微血管密度无相关性(P>0.05)。边缘带SUVmax值和镜下纤维化面积呈负相关(r=-0.79,P<0.001)。另外边缘带的SUVmax值还受到囊泡周围形成大小不等的肉芽肿的影响,其病理表现为大量免疫细胞聚集并浸润组织,同时可见新生血管化,继之以坏死和纤维化及钙化;3)肝泡型包虫病病灶周边放射性药物摄取明显,呈现生物学活性特点。肝泡型包虫病自体肝移植术后1个月存活肝SUVmax2.95±0.47;3个月SUVmax2.21±0.17;6个月SUVmax2.06±0.11,与正常肝SUVmax 1.93±0.12,数据相比术后1个月具有统计学差异,术后3个月及6个月无明显的统计学差异。所有肝泡型包虫病自体肝移植病例均进行随访,随访时间139个月,未见一例肝外器官的泡型包虫病的转移灶。结论:1)对泡型包虫病18F-FDG PET/CT全身显像不但可检出病灶的部位、大小、数目,更能通过对泡型包虫病灶周缘放射性分布的特点及程度,对病灶的边缘带做出判断,从而为临床手术治疗肝泡型包虫病提供更好的影像学依据;2)18F-FDG PET/CT显像不同的SUVmax值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病灶边缘带纤维化程度、微血管形成状态以及炎性细胞分布状态,病灶边缘带SUVmax值与微血管密度的结果以及纤维化程度一一对应,提供了泡型包虫病灶边缘带的病理学基础。18F-FDG PET/CT显像可作为确定肝泡型包虫病生物学边界的最为有效的方法,从而更有效的指导临床工作;3)18F-FDG PET/CT可有效地选择肝泡型包虫病肝移植适应证和手术时机及尽早发现肝移植术后复发或转移病灶,同时对于确定自体肝移植存活肝的代谢活性有着重要的临床价值。肝泡型包虫病灶边缘18F-FDG PET/CT放射性摄取的程度(SUVmax值)可作为评价肝泡型包虫病药物治疗疗效评价的指标。

宋涛,李海涛,杨凌菲,姚兰辉,温浩[5](2014)在《大鼠肝泡球蚴病灶浸润增殖区微血管密度与超声造影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研究大鼠肝泡球蚴病(HAE)模型超声造影特征性表现与微血管密度(MVD)的相关性,评价HAE周边浸润增殖区的造影增强的病理学依据。方法采用开腹直视下肝脏穿刺接种泡状棘球蚴组织混悬液的方法 (0.2 ml/只,约含原头节800个),建立泡球蚴Wistar大鼠模型30只。接种后3个月B超检查大鼠,记录病灶位置、大小、形态、边界、内部回声和血流情况等。超声造影分析病灶的增强模式和强度。处死大鼠,取病灶组织和周围肝组织制备切片,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HAE病灶的组织结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HAE病灶周边浸润增殖区和周围肝组织的微血管中CD34的表达情况,显微镜下计数阳性细胞,并进行染色强度评分。分析MVD与肝泡球蚴病灶浸润增殖区超声增强的相关性。结果 B超结果显示,30只大鼠中共23只感染成功,获得HAE病灶27个;病灶最大直径为2.24 cm,平均为(0.97±0.48)cm;病灶呈圆形、类圆形或不规则形;内部回声较复杂,周边以中高回声为主,中央多呈低回声,甚至呈无回声,病灶亦可呈蜂窝状;24个病灶周边出现点状血流信号,所有病灶内部均未见明显的血流信号。超声造影结果显示,HAE病灶于超声造影动脉相早期出现周边环状增强者25个,周边环状增强内部出现蜂窝状造影剂充盈缺损区者2个;病灶增强模式表现为快速增强而缓慢消退,即"快进慢退型"。病灶HE染色结果显示,泡球蚴结构基本正常,囊泡群周边形成假结节,大量淋巴细胞形成肉芽肿。免疫组化实验结果表明,HAE病灶周边浸润区微血管呈棕褐色,其CD34阳性表达率为99.2%(118/119),其中强阳性者17.6%(21/119),中度阳性者73.1%(87/119),弱阳性者8.4%(10/119),阴性者0.8%(1/119);周围肝组织内CD34的阳性表达率为25.2%(30/119),无强阳性者,中度阳性者4.2%(5/119),弱阳性者21.0%(25/119),阴性者74.8%(89/119)。MVD与HAE病灶浸润增殖区造影增强超声图像的平均灰阶值和周围肝组织平均灰阶值的比值之间的相关性分析显示,HAE病灶浸润增殖超声造影增强的灰阶强度与MVD之间呈正相关(r=0.238,P<0.05)。结论大鼠HAE病灶周边在超声造影后的环状增强区与MVD呈正相关,对了解HAE周边浸润增殖区的微血供状态有较大的临床价值。

李涛,卡米力·吾拉木,王晓嵘,李瑾,白磊,温浩,赵晋明[6](2013)在《泡状棘球蚴感染对大鼠肝移植物存活的影响及机制探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泡状棘球蚴感染对大鼠肝移植物存活的影响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建立BN大鼠泡状棘球蚴感染模型,将实验大鼠分为实验组(LEW大鼠→感染泡球蚴3个月的BN大鼠)和对照组(健康LEW大鼠→健康BN大鼠),利用双袖套发建立肝移植模型,分别在移植术后第1、3、5、7天取肝脏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肝移植后排斥反应;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标志物CD4+、CD8+、CD28+的表达,利用半定量RTPCR的方法检测趋化因子Fractalkine(FKN)的表达。结果实验组移植物存活时间[(15.5±3.93)d]明显长于对照组[(4.75±1.58)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化结果示实验组排斥反应较对照组出现较晚且程度较轻;实验组CD4+、CD8+及CD28+的表达[(41.35±4.58)%、(21.94±2.61)%、(17.76±4.16)%]较对照组[(51.28±6.36)%、(33.85±3.02)%、(23.08±4.74)%]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FKN mRNA表达较对照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泡状棘球蚴感染能够延长大鼠肝移植物的存活,泡状棘球蚴感染对宿主免疫系统尤其对效应T淋巴细胞进行抑制是可能的途径之一。

商少华[7](2013)在《Th17细胞在大鼠泡型包虫病切除手术前后的变化及作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检测Th17相关细胞因子(IL-17、IL-23)在包虫病灶切除术前、术后的表达,探明包虫病灶切除术前、术后免疫状态变化情况。方法:将SD大鼠分为对照组、泡球蚴组、手术组,分别于腹股沟注射感染泡球蚴(对照组生理盐水),3个月后将感染成功的大鼠纳入试验组。对手术组大鼠分别切除皮下包虫病灶,术后第1~7天分别处死术后大鼠个6只,第7天处死对照组和泡球蚴组大鼠各6只,采集下腔静脉血液和肝脏组织,分别用ELISA法检测血清和肝匀浆组织IL-17和IL-23表达水平,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肝脏IL-17mRNA和IL-23mRNA的表达。结果:包虫组血清IL-17和IL-23水平均低于正常组,术分别于后第2天和第3天开始增高,于第6天和第7天开始趋于正常。包虫组肝匀浆IL-17和IL-23水平均低于正常组,术分别于后第3天和第4天开始增高,IL-17于第7天趋于正常,IL-23第7天仍明显低于正常组。包虫组肝IL-17mRNA和IL-23mRNA水平均低于正常组,术分别于后第1天和第3天开始增高,于第4天和第6天开始趋于正常。结论:IL-17和IL-23作为Th17细胞发挥功能主要细胞因子,随着包虫病灶切除后,包虫寄生所致的IL-17和IL-23抑制状态在较短时间内可恢复至正常。该实验结果可能对其他感染或者移植器官产生趋于正常的免疫排斥反应。

买合皮热提汗·艾尔肯[8](2012)在《泡状棘球蚴感染诱导免疫耐受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建立Lewis大鼠泡状棘球蚴感染模型后,进行BN大鼠对泡状棘球蚴感染Lewis(简称LEW)大鼠异位心脏移植,观察Lewis大鼠感染泡球蚴后,免疫系统发生的变化对移植心脏的影响,初步探讨其相关的发生机制。初步观察免疫抑制剂FK506、骁悉以及抗包虫药L-ABZ对感染泡球蚴大鼠移植心脏的疗效。方法:1)采用大鼠右下腹腔直接注射接种泡状棘球蚴悬浮液的方式,建立泡状棘球蚴感染的动物模型;2)建立大鼠颈部异位心脏移植模型,LEW大鼠为受体,Brown Norway(简称BN)大鼠为供体。将供心主动脉与肺动脉分别与受体右颈总动脉和右颈外静脉吻合;3)分别行BN大鼠对未感染泡球蚴LEW大鼠(即对照组,n=12)及BN大鼠对泡球蚴感染LEW大鼠(即实验组,n=12)异位心脏移植,术后观察异位移植心脏的存活时间,移植心脏发生排斥后进行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化法检测,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血清内白细胞介素4(IL-4)和γ干扰素(IFN-y)水平,免疫组化法检测排斥心肌组织内T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的浸润,细胞流式检测法(FACS)分别检测对照组和实验组大鼠脾内CD4+CD25+调节性T细胞(CD4+CD25+Treg细胞)数量水平情况;4)建立BN大鼠对泡球蚴感染LEW大鼠异位心脏移植模型。实验动物分组:将感染泡球蚴的LEW大鼠随机分为下列实验组:Group1BN→LEW (n=9):未治疗;Group2BN→LEW (n=9):L-ABZ50mg/kg/d灌胃,每日一次;Group3BN→LEW (n=9):FK5061mg/kg/d灌胃,每日一次;Group4(n=9):FK5061mg/kg/d、L-ABZ50mg/kg/d灌胃,每日一次;Group5BN→LEW (n=9):FK5061mg/kg/d、MMF20mg/kg/d;灌胃,每日一次;Group6BN→LEW (n=9):FK506lmg/kg/d、MMF20mg/kg/d、L-ABZ50mg/kg/d灌胃,每日一次。判断心脏排斥后,观察移植物存活时间及移植心组织内浸润嗜酸性粒细胞数量的变化。结果:1)接种泡状棘球蚴LEW大鼠,用开腹肉眼、常规病理切片及间接ELISA法检测感染率。泡球蚴感染大鼠三个月后感染率约为85.0%;2)正式实验中同种异体组行大鼠颈部异位心脏移植50例,术后100%复跳,3天存活率为96.0%,供心缺血时间均少于35分钟。同种异体移植心存活时间平均8天左右7.89±1.65d,病理检查可见典型排斥反应征象;同系移植组10例,移植心均存活至处死取材(6例>11天,4例>3个月后处死不再观察生存期)。同系移植组移植心脏病理切片未见明显心肌损害;3)实验组(即感染泡球蚴组)移植心存活时间为16.17±3.19天,对照组(即未感染泡球蚴组)移植心存活时间7.92±1.93天,实验组移植心存活时间较对照组移植心存活时间明显延长,两者有显着性的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移植心的组织病理学分级(平均分级为3.38级)与对照组(平均分级为3.79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移植心脏发生排斥反应后,实验组血清内IL-4水平为152.21±45.62ng/L高于对照组50.85±22.15ngm,而实验组血清内IFN-γ水平为12.35±1.02ng/L水平低于对照组42.63±4.15ng/L,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FACS流式检测结果提示实验组大鼠脾内CD4+CD25+调节性T细胞数量为10.8%,高于对照组的6.1%,两组差异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01);4)除FK506+MMF组移植心存活时间较感染对照组有所延长外(16.11±8.04vs11.60±6.02,P≤0.05),其余各组的移植心存活时间未见延长(P>0.05)。单纯的L-ABZ不会影响移植物的存活且L-ABZ与FK506+MMF可能有一定的拮抗作用。结论:1)通过向实验大鼠右下腹腔注射泡球蚴悬浮液的方式建立大鼠泡球蚴感染模型是成功的,适用于大批量动物实验研究;2)应用Cuff技术建立大鼠异位心脏移植模型,明显降低了手术难度,具有手术创伤小、供心缺血时间短等优点,简单实用,制模成功率高;3)泡状棘球蚴感染造成Th1/Th2向Th2类细胞因子偏移,并且可能通过介导CD4+CD25+调节性T细胞数量增加而导致大鼠异位移植心脏存活时间延长,其可能是诱导移植免疫耐受的原因之一;4)单纯的L-ABZ不会影响移植物的存活;L-ABZ与FK506+MMF可能存在一定的拮抗作用。

李涛[9](2012)在《泡球蚴感染诱导Kupfter细胞表达PD-L1抑制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枯否细胞(Kupffer cells, KCs)表达PD-L1在泡球蚴(E.m)感染抑制大鼠肝移植(OLT)急性排斥反应中的作用。方法:(1)建立BN大鼠感染E.m的动物模型。实验分三组:A组皮下注射接种感染组;B组开腹直视肝穿刺注射感染组;C组经皮肝脏穿刺接种感染组。3-4周龄BN大鼠每组20只,每只接种2000头节/ml的E.m悬液0.2ml。感染3个月后观察各组的感染率,死亡率,ELISA检测Th1类细胞因子干扰素γ(interferon-y, IFN-y)、和Th2类细胞因子白介素10(interleukin-10, IL-10)在血浆中的表达情况。(2)采用Kamada“二袖套法”建立大鼠OLT动物模型。实验分两组,对照组:Lewis (LEW)→Brown Norway (BN)(E.m-)n=30;实验组:LEW→BN(E.m+)n=30。术后各组随即分出6只大鼠观察其生存天数,于OLT术后1、3、5及7天分别处死6只大鼠取外周血及肝脏组织标本。光镜观察移植肝脏的病理学排斥分级;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外周血浆天冬氨酸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和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ELISA检测Thl类细胞因子干扰素γ(interferon-γ, IFN-γ)、和Th2类细胞因子白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在血浆中的表达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检测PD-L1在两组移植肝脏中的表达情况,real-time PCR检测两组移植肝中PD-L1mRAN的表达。(3)分离培养实验组(E.m+)和对照组(E.m-)术后7天移植肝脏中KCS分别记为KCsE.m-和KCsE.m-,分离培养正常BN大鼠脾脏T淋巴细胞(TCs),单独或混合培养。实验分四组:KCs实验组:KCsE.m+;KCs对照组:KCsE.m-;混合培养实验组:KCSE.m++TCs;混合培养对照组:KCsE.m-+TCs;免疫组化检测KCs表面程序性死亡配体1(Programmed death ligand1, PD-L1)的表达情况。将KCs与TCs共同培养24h,MTT法检测TCs的增值,流式细胞计数法检测TCs凋亡情况,ELISA检测培养上清液中IFN-γ和IL-10的含量。结果:(1)观察皮下注射成功建立了Em感染大鼠模型,其中死亡0只,死亡率0%(0/20),感染率60%(12/20只),ELISA检测三种方法感染大鼠外周血中IFN-γ、IL-10的浓度无差异(P<0.05)。(2)采用改良的Kamad"二袖套法”成功建立了稳定的大鼠原位肝移植动物模型。发现实验组最长存活26天,平均生存天数10.2±2.13天。而对照组组于12天内全部死亡,平均生存天数22.5±4.04天,两组差异明显(P<0.05)。对照组大鼠术后血浆AST和TBIL呈现进行性升高,而实验组则上升缓慢,两组差异明显(P<0.05)。ELISA结果显示:对照组术后7天,血浆中INF-γ(分别为210.68±16.82、170.97±14.64和126.4±15.57,pg/ml)的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为753.50±12.68、509.83±17.91和427.97±13.49,pg/ml)组,而IL-10(371.13±17.63,pg/ml)的浓度则明显高于对照组(187.48±12.89,pg/ml)(P<0.05)。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实验组术后第7天PD-L1呈强阳性表达并且表达范围广;而在对照组PD-L1表达始终较弱,两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Real-time PCR检测PD-L1mRNA在实验组术后第7天呈强阳性表达并且表达范围广;而在对照组表达始终较弱,两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3)KCsE.m+组中PD-L1的表达明显高于KCsE.m-(P<0.05)。KCSE.m++TCs组中TCs的增殖(13258.34±951.26cpm)明显低于KCSE.m-+TCs组(3047.98±101.42cpm,P<0.05),而其凋亡率(8.83±0.37%)却显着高于后者(1.34±0.16%,P<0.05)。KCsEm++TCs组上清液中INF-γ的含量明显低于KCsE.m-+TCs组(P<0.05),但IL-10在KCs.m-+TCs组(108.8±12.89pg/ml)明显高于KCsE.m-+TCs组(49.13±17.63pg/ml,P<0.05)。结论:泡球蚴感染后可能通过上调KCs表面PD-L1的表达抑制TCs的增值促进TCs的凋亡进而减缓了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

巫姜[10](2012)在《IL-17在泡球蚴感染大鼠肝移植免疫中的表达及意义》文中认为目的:(1)建立稳定的泡球蚴感染大鼠肝移植(ROLT)模型,观察肝移植术后实验组(E.M+-ROLT)与对照组(E.M--ROLT)的生存时间,检测肝功能,病理分析移植肝排斥情况,探讨泡球蚴感染免疫与肝移植免疫的关系。(2)检测受体血清IL-17细胞因子表达,肝移植物中IL-17蛋白及IL-17mRNA的表达情况,初步探明Th17型细胞因子(IL-17)在泡球蚴感染大鼠肝移植模型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1)以Lewis(LEW)大鼠为供体,Brown Norway(BN)大鼠为受体,采用二袖套法建立大鼠肝移植(ROLT)模型。实验组(E.M+-ROLT)肝移植受体BN大鼠皮下接种泡球蚴,对照组(E.M--ROLT)BN大鼠未皮下接种泡球蚴。观察肝移植术后两组受体的生存时间,(2)术后第7天随机处死14只受体大鼠,下腔静脉取静脉血5mL,取两份肝脏组织,分别液氮冷冻保存和中型福尔马林固定。(3)分别检测两组受体鼠的肝功(ALT、AST和T-BIL),肝组织病理,分析排斥情况。ELISA检测血清IL-17、IL-23、TGF-β表达,免疫组化检测肝IL-17表达,real-time RT-qPCR检测肝IL-17mRNA表达,分析两组Th17型细胞因子(IL-17)的表达。结果:(1)泡球蚴皮下感染成功率为85.0%(34/40只)。(2)肝移植术后实验组(E.M+-ROLT)组和对照组(E.M--ROLT)的生存时间分别为24天和11.5天。(3)两组ALT表达都升高,但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出现AST和T-BIL升高,对照组(E.M--ROLT)高于实验组(E.M+-ROLT),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4)对照组(E.M--ROLT)在第7天出现强烈排斥,而实验组(E.M+-ROLT)则排斥不是很明显,两组Banff97RAI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评分分别为7.67±1.03和5.50±1.28。(5)在肝移植术后第7天,IL-17在实验组(E.M+-ROLT)和对照组(E.M--ROLT)两组的表达用不同检测:1)免疫组化评分为:2.33±1.37和5.00±2.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ELISA检测为:(16.52±6.41)pg/mL和(28.07±8.43)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real-time RT-PCR检测,IL-17/β-actin相对表达量为:0.65±0.27和0.99±0.41,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血清表达IL-23水平为实验组(E.M+-ROLT):(422.48±54.47)pg/mL,明显低于对照组(E.M--ROLT):(685.18±31.42)pg/mL,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血清表达TGF-β水平为实验组(E.M+-ROLT):(8.42±2.04)ng/mL,明显低于对照组(E.M--ROLT):(7.67±1.44)ng/mL,但二者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成功建立了BN大鼠继发性泡球蚴皮下感染模型,为后续实验研究奠定了基础。(2)成功建立了泡球蚴感染大鼠肝移植模型,为研究寄生虫免疫与肝移植免疫间的相关性奠定了基础。(3)泡球蚴感染免疫能延长移植肝的生存时间。(4)血清中及移植肝中低表达的IL-17能抑制泡球蚴感染大鼠移植肝急性排斥,延长移植肝的生存。

二、泡状棘球蚴感染大鼠排斥同种异体移植心脏的初步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泡状棘球蚴感染大鼠排斥同种异体移植心脏的初步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小鼠肝内两种棘球蚴不同时间点周围细胞增殖的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试剂和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PSC的提取及活性鉴定
        2.2 小鼠肝细粒棘球蚴病和泡状棘球蚴病模型的构建
        2.3 配置EdU溶剂,按时注入小鼠体内
        2.4 提取肝内棘球蚴周围组织并制片
        2.5 HE染色
        2.6 EdU荧光染色
        2.7 染色后切片镜检
        2.8 临床标本制作及观察
        2.9 统计学分析及数据处理
结果
    3.1 肝内棘球蚴周围组织HE染色
    3.2 不同时间点两组小鼠肝内棘球蚴周围EdU荧光染色比较
    3.3 不同时间点两组小鼠肝内棘球蚴周围细胞增殖情况
4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两种棘球蚴病临床特点、治疗及宿主免疫相关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评阅表

(2)内皮祖细胞条件培养基对间充质干细胞向内皮细胞分化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试剂与仪器
        1.3 实验试剂的配制
    2 实验方法
        2.1 小鼠骨髓MSCs的分离?培养及传代
        2.2 小鼠骨髓EPCs的分离?培养与传代
        2.3 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MSCs和EPCs表面标记物的表达
        2.4 MSCs和EPCs的功能鉴定
        2.5 EPCs条件培养基对MSCs向内皮细胞分化的影响
        2.6 统计学分析
结果
    1 MSCS?EPCS的鉴定
        1.1 MSCs的形态观察
        1.2 EPCs的形态观察
        1.3 EPCs表面标记的表达
        1.4 MSCs表面标记的表达
        1.5 双荧光染色鉴定EPCs
        1.6 EPCs可在基质胶上形成管腔样结构
    2 EPCS-CM促进MSCS向内皮分化
        2.1 EPCs-CM可促进MSCsCD31?vWF?eNOS的mRNA表达
        2.2 EPCs-CM可促进MSCs体外成管
        2.3 EPCs-CM可促进MSCs CD31、CD34的表达
        2.4 EPCs-CM可促进MSCs分泌NO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评阅表

(3)抗棘球绦虫(Em PSC)单克隆抗体细胞株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词表
第1章 绪论
    1.1 包虫病
    1.2 包虫病国内外分布及流行现状
    1.3 包虫病的检测手段
    1.4 单克隆抗体
    1.5 单克隆抗体的应用
    1.6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2章 棘球绦虫(Em PSC)可溶性抗原免疫Balb/c鼠试验
    2.1 主要试剂与仪器
    2.2 试验动物
    2.3 虫体来源
    2.4 试验方法
    2.5 试验结果
    2.6 讨论
    2.7 小结
第3章 细胞融合及单克隆细胞筛选
    3.1 主要试剂与仪器
    3.2 试验动物
    3.3 试验材料
    3.4 试验方法
    3.5 试验结果
    3.6 讨论
    3.7 小结
第4章 单克隆抗体细胞株抗体亚型测定及染色体核型分析
    4.1 试验试剂及仪器
    4.2 试验材料
    4.3 试验方法
    4.4 试验结果
    4.5 讨论
    4.6 小结
第5章 抗棘球绦虫单克隆抗体细胞株腹水的制备
    5.1 试验试剂与仪器
    5.2 试验动物
    5.3 试验方法
    5.4 试验结果
    5.5 讨论
    5.6 小结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相关试剂的配置
谢辞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4)肝泡型包虫病边界的18F-FDG生物学特征与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PET/CT对肝泡型包虫病增殖浸润带的诊断价值研究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资料纳入及排除标准
        1.3 技术路线
        1.4 结果判断
        1.5 影像学检查方法:
        1.6 图像分析
        1.7 病理学分析
        1.8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部分 肝泡型包虫病边界 ~(18)F-FDG分布特点及其与病理学的对照研究
    1 研究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资料纳入及排除标准
        1.3 技术路线图
        1.4 仪器和试剂
        1.5 图像分析
        1.6 病理学实验
        1.7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部分 ~(18)F-FDG PET/CT肝泡型包虫病自体肝移植前后及药物治疗前后临床价值分析
    1 研究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仪器和试剂
        1.3 技术路线
        1.4 纳入标准
        1.5 排除标准
        1.6 术前图像分析
        1.7 术后图像分析
        1.8 药物治疗前后图像分析
        1.9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泡型包虫病影像学诊断及治疗的新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个人简历
导师评阅表

(5)大鼠肝泡球蚴病灶浸润增殖区微血管密度与超声造影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1.1 实验动物
        1.1.2 主要试剂和仪器
    1.2 方法
        1.2.1 动物模型的制备
        1.2.2 超声检查和图像分析
        1.2.3 超声造影和图像分析
        1.2.4 苏木素-伊红
        1.2.5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HAE病灶周边MVD表达情况
        1.2.6 微血管密度的测定
    1.3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大鼠模型建立情况
    2.2 超声检查结果
    2.3 超声造影检查结果
    2.4 HE染色结果
    2.5 CD34在肝泡球蚴病灶周边浸润增殖区的表达情况
    2.6 MVD与肝泡球蚴病灶浸润增殖区超声增强的相关性分析结果
3 讨论

(6)泡状棘球蚴感染对大鼠肝移植物存活的影响及机制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
    1.2 试剂
    1.3 实验动物模型制作
        1.3.1大鼠泡状棘球蚴感染模型的制作
    1.4 标本的留取
    1.5免疫组织化学
    1.6 CD4+、CD8+、CD28+各细胞因子的表达
    1.7 引物设计
    1.8 RNA抽提
    1.9 逆转录反应
    1.1 0 PCR反应
    1.11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原位肝移植术后两组大鼠手术成功率及死亡原因
    2.2 两组大鼠移植肝存活时间比较
    2.3 病理结果
    2.4 两组大鼠肝移植后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检测结果
    2.5 半定量反转录-PCR (RT-PCR) 法检测FKN基因扩增结果
3 讨论
    3.1 大鼠肝泡状棘球蚴模型的制作
    3.2 泡球蚴感染延长移植肝存活时间的机制

(7)Th17细胞在大鼠泡型包虫病切除手术前后的变化及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 材料
        1.1 实验动物及分组
        1.2 主要试剂
        1.3 主要仪器及耗材
        1.4 动物模型建立
        1.5 标本采集及处理
    2 实验方法
        2.1 实验常用配液方法
        2.2 泡球蚴组织病理检测
        2.3 ELISA 检测血清 IL-17、IL-23 表达水平
        2.4 ELISA 检测肝匀浆 IL-17、IL-23 表达水平
        2.5 实时荧光定量 PCR 检测肝中 IL-17、IL-23 mRNA 的表达
        2.6 统计学分析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导师评阅表

(8)泡状棘球蚴感染诱导免疫耐受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建立Lewis大鼠泡状棘球蚴模型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材料与方法
        1.2 泡球蚴的动物模型制备方法
        1.3 感染观察指标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部分 应用Cuff技术建立大鼠颈部异位心脏移植模型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及分组
        1.2 实验设备及材料
        1.3 手术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图表附录
第三部分 泡状棘球蚴感染诱导免疫耐受的实验研究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3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四部分 FK506+MMF方案联合阿苯哒唑脂质体对泡状棘球蚴感染大鼠心脏移植的疗效观察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导师评阅表

(9)泡球蚴感染诱导Kupfter细胞表达PD-L1抑制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皮下泡球蚴感染大鼠动物模型的建立及其免疫状态的研究
    1. 研究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1.3 统计学处理
    结果
    讨论
    小结
第二部分:泡球蚴感染大鼠移植肝中PD-L1的表达致TH1和TH2况
    1. 研究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3 数据处理及统计学分析
    结果
    讨论
    小结
第三部分:肝移植物KCs表达PD-L1对T淋巴细胞增殖和功能的影响研究内容与方法
    1. 研究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3 数据处理及统计学分析
    结果
    讨论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个人简历
导师评阅表

(10)IL-17在泡球蚴感染大鼠肝移植免疫中的表达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 材料
        1.1 实验动物及分组
        1.2 主要试剂
        1.3 主要仪器及耗材
        1.4 动物模型建立
        1.5 标本采集及处理
    2. 实验方法
        2.1 实验常用配液方法
        2.2 肝功能检测
        2.3 病理学(HE)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
        2.4 ELISA 检测血清 IL-17 表达水平
        2.5 实时荧光定量 PCR 检测
        2.6 统计分析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导师评阅表

四、泡状棘球蚴感染大鼠排斥同种异体移植心脏的初步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小鼠肝内两种棘球蚴不同时间点周围细胞增殖的探究[D]. 赵雪源. 石河子大学, 2021(02)
  • [2]内皮祖细胞条件培养基对间充质干细胞向内皮细胞分化的影响[D]. 韩欢欢. 石河子大学, 2019(01)
  • [3]抗棘球绦虫(Em PSC)单克隆抗体细胞株的建立[D]. 官亚婷. 新疆农业大学, 2018(06)
  • [4]肝泡型包虫病边界的18F-FDG生物学特征与临床研究[D]. 李肖红. 新疆医科大学, 2015(05)
  • [5]大鼠肝泡球蚴病灶浸润增殖区微血管密度与超声造影的相关性研究[J]. 宋涛,李海涛,杨凌菲,姚兰辉,温浩.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14(03)
  • [6]泡状棘球蚴感染对大鼠肝移植物存活的影响及机制探讨[J]. 李涛,卡米力·吾拉木,王晓嵘,李瑾,白磊,温浩,赵晋明.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2013(09)
  • [7]Th17细胞在大鼠泡型包虫病切除手术前后的变化及作用[D]. 商少华. 新疆医科大学, 2013(02)
  • [8]泡状棘球蚴感染诱导免疫耐受的实验研究[D]. 买合皮热提汗·艾尔肯. 新疆医科大学, 2012(05)
  • [9]泡球蚴感染诱导Kupfter细胞表达PD-L1抑制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机制研究[D]. 李涛. 新疆医科大学, 2012(01)
  • [10]IL-17在泡球蚴感染大鼠肝移植免疫中的表达及意义[D]. 巫姜. 新疆医科大学, 2012(02)

标签:;  ;  ;  

肺泡包虫病大鼠移植心脏排斥反应的初步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