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驰600SEC轿车发动机冷启动困难

奔驰600SEC轿车发动机冷启动困难

一、奔驰600SEC轿车发动机冷启动困难(论文文献综述)

常峰[1](2020)在《ZJ汽车生产企业供应商质量管理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伴随着我国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汽车生产企业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对汽车生产企业而言,整车产品质量的优劣代表着企业的口碑并决定其能否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而整车质量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供应商零部件的质量。因此,汽车生产企业对其零部件供应商的质量管理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ZJ汽车生产企业为例,对其在供应商质量管理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判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和保障措施,以推进供应商质量管理的研究与实践。本文首先对汽车生产企业的特点及其物料供应的类型、汽车生产企业的供应商质量管理和汽车生产企业供应商质量管理常见的方法与工具进行了归纳总结;其次收集ZJ汽车生产企业的相关资料并结合企业实际的运行情况,分别对其供应商定点质量管理阶段、开发质量管理阶段、量产质量管理阶段的现状进行评估,对这三个阶段供应商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研判,然后根据企业的实际生产经营情况和相关理论依据对ZJ汽车生产企业的供应商质量管理提出了三点建议:(1)在供应商定点质量管理阶段统一各基地供应商定点质量标准并建立系统的供应商定点质量管理流程;(2)在供应商开发质量管理阶段运用因果分析法消除零部件模具尺寸偏差、运用FMEA分析法对执行器总成质量问题进行控制预防以及建立开发质量管理各阶段样件验收流程,完善生产件批准程序;(3)在供应商量产质量管理阶段运用8D与5why分析法解决整车装配卡滞问题和完善问题件现场处理机制,实施零部件早期质量遏制管理。最后,为了保证供应商质量管理优化建议的顺利实施提出了成立集团级供应商质量管理中心、实现对供应商质量的全面管理、建立网络化的质量信息共享平台和加强企业供应链质量管理的保障措施。

魏雷[2](2018)在《车用发动机润滑油使用寿命评估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车用润滑油性能衰变规律与换油周期确定方法研究”为依托,针对目前我国汽车发动机润滑油换油周期与国外发达国家差距较大,导致我国发动机润滑油消耗量不断升高、使用成本增加、污染环境等问题,通过行车试验与润滑油性能检测相结合的试验方法,利用现代分析测试和数据分析技术,深入研究城市典型环境下轿车发动机服役过程中性能衰变规律,明确了我国现行车用润滑油较短换油周期的不合理性,提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车用发动机润滑油使用寿命检测与评估方法。研究工作主要建立在10台试验车辆的多个运行周期行车试验、车载诊断系统(OBD)运行数据监控、定期油样采集分析及润滑油静置试验等大量测试的基础上。利用润滑油性能评价、光谱分析、斑点试验、图像处理、高压差式扫描量热(PDSC)及柱分离、灰色关联分析等方法与技术,深入研究了我国城市轿车发动机润滑油性能变化规律、失效特征以及车辆运行参数对润滑油性能衰变的影响,建立车辆运行参数与发动机润滑油性能衰变之间的关系模型,实现了以OBD监测车辆运行参数对发动机润滑油性能衰变程度的预测,提出了基于氧化安定性准则的车用润滑油快速评估方法及润滑油剩余使用寿命计算方法,为我国发动机润滑油寿命评估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试验数据。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如下:(1)试验研究车辆运行里程对发动机润滑油性能的影响。通过对典型城市工况下运行的轿车进行5000 km左右的行车试验(包括:不同车型试验、同车型平行试验、不同类型润滑油重复试验等等),检测更换下的润滑油(废油)总酸值、运动粘度、氧化值、硝化值、硫化值、氧化安定性、清净分数性及摩擦学性能,结合现行换油标准或文献规定换油指标分析,探讨按运行里程数更换润滑油的科学性。结果发现:所有试验车废油的相关性能均未达到现行换油标准或文献规定换油指标,且保持良好的氧化安定性、清净分散性及摩擦学性能,目前国内广泛执行的5000 km更换润滑油做法属于过度更换。(2)试验研究发动机润滑油使役时间对润滑油性能的影响。通过对典型城市工况下运行的轿车进行长周期(352538天)行车试验,同时对两种润滑油进行为期6个月的室外环境静置试验,研究发动机油服役时间及发动机主要金属材料对润滑油性能衰变的影响。研究发现:行车试验废油总酸值、运动粘度均未达到现行换油标准或文献规定的换油指标,且仍具有较好的氧化安定性及清净分散性能。静置试验中铸铁及铝合金材料对静置条件下润滑油总酸值、起始氧化温度及成分变化影响小,对润滑油粘度相比行车试验的影响小。当前国内许多汽车制造商及4S店所推行的无论车辆运行与否,需在6个月内更换发动机油的观念会导致发动机油的过度更换。(3)车辆运行参数与发动机润滑油性能衰变关系研究。在行车试验、OBD车辆运行状态监测及润滑油使用过程性能分析的基础上,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研究城市工况行车试验中车辆运行参数对发动机润滑油性能衰变的影响,并建立基于车辆运行参数与发动机润滑油性能关系的润滑油性能衰变预测模型。研究发现:发动机运行时间、发动机启动次数及车辆怠速时间是影响润滑油性能衰变的三个重要运行参数,车辆运行里程与发动机油性能变化关联程度不紧密,目前广泛使用的以车辆运行里程作为润滑油性能衰变评价指标不能完全反映润滑油的衰变程度。结合所建立的关系模型可以实现依据OBD获取的车辆运行参数对发动机润滑油衰变程度的预测,在3台试验车辆的5组包含城市工况及城市、高速混合工况的行车试验中均得到较高的预测精度,为实现利用OBD系统监测润滑油状态提供可能。(4)发动机润滑油油斑图像快速测定起始氧化温度方法研究。基于斑点试验、图像处理及PDSC方法,建立发动机润滑油油斑图像灰度均值与润滑油起始氧化温度之间的关系模型和相应测试方法。该方法在不同油斑图像采集条件、相同车辆多个试验周期及不同试验车辆采用合成油及矿物油试验中均有较好的精度,试验矿物润滑油起始氧化温度预测误差小于4.52°C,合成润滑油起始氧化温度预测误差小于1.20°C。该方法操作简单、快捷、安全,实现了润滑油起始氧化温度现场检测。(5)基于起始氧化温度的发动机润滑油剩余使用寿命计算模型研究。在行车试验和润滑油采集分析的基础上,系统地研究了发动机润滑油的起始氧化温度与润滑油中抗氧剂含量的关系,建立了基于起始氧化温度的发动机润滑油剩余使用寿命计算模型,为城市工况车用润滑油使用寿命预测提供了依据。该模型在5台试验车辆所进行的8组行车试验中得到应用验证。依据模型推算,在城市工况条件下,全合成润滑油可在534686天内运行1100013000 km;半合成润滑油可在636天内可运行7385 km;矿物润滑油在40 km/day的城市工况条件下可运行8200 km或在410天服役时间内运行5723 km。

王学鹏[3](2017)在《气道喷射式汽油机进气门积碳机理实验研究及其预防》文中研究指明当前,随着国内经济的高速发展,国内汽车保有量逐年攀升,其中私家车占有较大比例。随着车辆行驶里程以及年限的增加,该类车型所大量安装使用的进气道喷射式汽油发动机会出现进气门大量积碳的现象,进而导致发动机出现动力不足、油耗升高、排放超标等问题。因此,为保证进气道喷射式汽油机具有良好的工作状态,开展进气道喷射式汽油机进气门积碳机理研究及其预防具有理论意义和实际价值。首先,对进气道喷射式汽油机进气门积碳及其预防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调研与分析。然后,运用热重分析法、红外光谱法、元素分析法、电镜扫描法等实验方法,分别对市内工况和综合工况(市内与市郊)下的进气道喷射式汽油机进气门积碳样本进行了组分和形貌分析实验。从积碳组成成分方面,分析了不同行驶工况下的汽油、机油、碳烟颗粒以及无机灰分与进气门积碳的关系,讨论了进气道喷射式汽油机机体温度对进气门积碳的作用规律;从积碳形貌方面,研究不同形式工况对进气门积碳形貌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根据气道喷射式汽油机原理,对进气门积碳的形成机理进行了理论分析。最后,根据进气门积碳形成机理,提出了气道喷射式汽油机进气门积碳的主动和被动预防方法,其中,主动预防方法有减少怠速时间和使用清洁燃油等,被动预防方法有包括清洗剂清洗和机械刮出法等,并进行了相关的实验验证。

余梦辉[4](2017)在《搭载电解水制氢机的汽油机及整车的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环境问题日益严重,清洁节能已成为内燃机发展的必然趋势。氢气作为内燃机的代用燃料有很多优点,被认为是内燃机的理想替代能源之一。然而目前国内外的氢气站基础设施建设很不完善,氢气在汽车行业的应用受到氢气加注困难的困扰,氢气的大量随车储存会给汽车带来安全隐患。车载电解水制氢是一种比较简单有效的方式,可以解决掺氢内燃机的氢气来源问题。车载电解水制氢机利用内燃机的发电机提供的电能电解水产生氢气和氧气,这样必然会对整车的性能产生影响。本文利用试验和仿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车载电解水制氢机对整车油耗的影响,并利用车载电解水制氢机电解产生的氧气对富氧进气汽油机的动力性、经济性、排放性进行了试验研究。本文以北汽集团生产的四缸、1.5L自然吸气发动机为原型机,对原型机进行了相应改造。在原型机进气歧管靠近进气门位置打孔、加装了氢气喷嘴,在电子节气门之后加装了氧气喷嘴;设计制造了一台采用电解水制取氢气的车载电解水制氢机;自主开发了一套可以实现发动机纯氢起动、纯氢启动后氢气至汽油平稳过度、喷氧量自由调节及车载电解水制氢机起停的混合燃料内燃机电子控制单元。在内燃机试验台架上,利用车载电解水制氢机同时产生氢气和氧气的特点,研究了富氧进气对汽油机的动力性、经济性、排放性的影响。试验选取常用转速1500rpm、2000rpm和进气道绝对压力42kPa、68kPa为试验工况。试验在分别为1500rpm和42kPa、1500rpm和68kPa、2000rpm和42kPa、2000rpm和68kPa四个工况下通入不同的氧气流量。试验研究表明,富氧发动机的动力性得到较明显改善,在不同转速、不同符合条件下,发动机的转矩整体上都随着发动机进气氧浓度的上升而增加,但增加的程度越来越趋于平缓。富氧发动机的经济性在部分工况下得到改善,提高特定工况下发动机进气氧浓度可以使发动机的比油耗比原机下降。富氧发动机的排放性优劣并存,提高发动机进气氧浓度能明显改善燃料的燃烧环境,有利用燃料的充分燃烧,减少了HC和CO排放,但由于进气氧浓度的提高,燃料燃烧加快,缸内燃烧温度和压力均明显升高,导致NOx增加。通过试验台架测出了搭载电解水制氢机运行时内燃机的Map图。从发动机Map图中可以得出,在典型工况下,电解水制氢机电解水使发动机的油耗增加,但在发动机转速大于1300rpm,进气道绝对压力大于48kPa的区间内开启电解水制氢机可以获得较低的油耗。利用AVL-Cruise软件建立整车模型,基于试验数据,采用纯氢起动-怠速起停策略模拟计算了车载电解水制氢机对整车油耗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与原机相比,采用怠速起停-纯氢起动策略并使车载电解水制氢机工作在优化工况下,发动机的油耗可以节省8.43%;由于怠速时间和氢气起动次数不同,采用怠速起停-纯氢起动策略后UDC循环内节油较多,而EUDC循环内节油不明显。

宋翠苓[5](2017)在《复合喷射发动机的喷油参数及性能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能源危机与空气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国家制定了日趋严格的排放标准,对汽车的油耗要求也非常严格。由于汽油发动机的缸内直喷与进气道喷射两种喷射方式各有优缺且适合不同的工况,因此部分汽车厂商推出了复合喷射技术。复合喷射汽油机可以充分发挥两种喷油方式的优势,通过两喷油方式的配合使发动机可以形成适合对应工况的混合气,提高燃烧品质,提升发动机的性能。本文针对复合喷射发动机的喷油参数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展开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在计算流体动力学软件中建立仿真模型,通过试验对模型进行了验证。使用控制变量法对不同喷油策略下发动机的进气、压缩、喷油、混合气形成与燃烧过程进行三维数值模拟,控制的喷油参数包括进气道与缸内喷射的喷油比例、缸内喷油时刻及喷油压力。根据仿真结果,分别研究了三种喷油参数对发动机混合气形成过程、燃烧特性及排放特性的影响规律,包括缸内速度场与浓度场分布、油膜质量、缸内压力、压力升高率、温度、放热量、放热率、碳烟、氮氧化合物、一氧化碳及未燃碳氢化合物等。综合比较不同喷油策略下发动机的燃烧特性与排放特性,确定了该发动机在仿真工况下的喷油策略。研究了发动机排放物的影响因素。包括碳烟的生成与氧化两个过程,讨论了缸内温度与混合气浓度对碳烟生成与氧化速率及净生成速率的影响规律。研究了缸内温度与混合气浓度对氮氧化物生成速率的影响规律,及温度随曲轴转角的变化情况及温度峰值对氮氧化物总生成量的影响规律。通过试验比较了不同工况下,进气道喷射发动机与缸内喷射发动机的动力性、燃油经济性与排放特性。

苗元元[6](2017)在《GDI汽油机电控燃油喷射系统控制策略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面对日益加剧的能源危机和近乎严苛的排放法规,GDI(缸内直喷)发动机应运而生,它与传统的PFI(进气道喷射)发动机在整体结构上有很大的差别,并且在降低油耗和减少排放方面存在着巨大的优势,燃油喷射系统作为缸内直喷发动机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电控单元控制策略无疑是整个发动机控制的重中之重。本文依托湖南省科技重大专项(2014FJ1013),以某1.5T缸内直喷汽油机为研究对象,研究了 GDI发动机的的组成及工作情况,详细地分析了本研究所用GDI发动机电控系统各部分的结构及工作原理,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如下工作:(1)对该1.5T缸内直喷发动机燃油喷射系统传感器、执行器工作原理进行深入研究,设计了凸轮轴位置传感器、宽域氧传感器等主要元件的信号调理电路以及高压油泵等关键执行器的驱动电路,同时分析了高压油泵工作机制,设计了普通及降噪两种模式下的驱动电流。(2)根据对高压油泵的压油特性,制定了燃油轨压的控制策略,确定供油起始时刻以及供油结束时刻,结合压油凸轮轴与曲轴信号的相位关系,确定合适的供油信号输出时刻,同时设计了燃油轨压控制逻辑,将轨压控制分为启动和启动后两个阶段,启动阶段采用开环控制,启动后采用PID反馈控制方法;同时在燃油系统实验台上进行了燃油轨压控制实验,验证了该控制策略基本满足轨压控制要求。(3)研究了缸内直喷汽油机基本喷油脉宽的计算方法,在基本喷油脉宽的基础上进行了电源电压修正、进气温度修正等,确定了实际喷油脉宽,同时分析了汽油机对可燃混合气空然比的控制要求要素,建立了与各种工况相对应的燃油喷射策略,其中包括起动工况、暖机工况、怠速工况,断油工况等,针对瞬态工况建立了瞬态燃油补偿MAP。(4)搭建了发动机试验台架,对该1.5T缸内直喷发动机进行排放特性试验。通过标定软件对发动机电控单元的控制参数进行修改,探讨了单次喷油下的喷油时刻、二次喷射下的喷油时刻以及两次喷油比例对直喷汽油机启动工况下HC、CO以及排气温度的影响并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

霍峰[7](2015)在《4G63系列汽油发动机涡轮增压设计与匹配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汽车销量的快速增加,随之而来的是石油消耗量的快速增长和环境污染的恶化,汽车发动机节能减排的新技术研究势在必行。涡轮增压器利用发动机废气的能量,可以提高发动机动力性能、降低燃油消耗、改善发动机尾气排放,因此涡轮增压技术目前在各个厂家的汽车发动机中得到广泛应用。本文将基于对4G63汽油发动机进行涡轮增压匹配这一主题开展研究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首先,根据4G63汽油机发动机的技术参数,依据预计增压后所要求达到的动力性能、经济性能指标参数,从理论上计算出适合该发动机所需要的增压器相关参数,选配适合的增压器。其次,针对涡轮增压发动机的特点,参考汽油发动机增压后可能会出现的一些不利影响,对4G63发动机进行局部优化改造。再次,通过对传统中冷器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得到的速度、温度、压力云图和曲线进行研究,得出传统中冷器结构上影响中冷器散热性能和流动性能的主要因素。对传统中冷器结构进行优化设计,并进行数值仿真分析,得到优化后的中冷器。最后,对改造后的增压发动机进行台架试验验证,获取了增压后动机的基本标定数据和性能参数。通过本文对4G63汽油发动机涡轮增压设计匹配的研究,为该系列发动机设计出一款提高发动机升功率和输出功率、改善经济性、节约能源的新产品,提升市场竞争力。

许富强[8](2014)在《基于发动机台架评价润滑油节能效果研究》文中提出润滑油作为发动机的血液,除了保证发动机可靠运行之外,还具有减少摩擦损失以及冷却、清洁和密封等作用。随着法规加严,汽车制造商(OEM)对润滑油及其添加剂的环保性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本文主要关注润滑油品质对汽车发动机燃油经济性的影响与评价。目前,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润滑油质量体系有美国石油协会(API)及与其紧密联系的国际润滑油标准化及认证委员会(ILSAC)和欧洲汽车联合协会(ACEA),两者均对润滑油节能性有专门的评价指标及测试规范,但这些方法并不能完全反映润滑油在整车实际行驶条件下发动机的节能效果。本研究来自实际工程问题,某汽车企业要求润滑油添加剂公司开发新一代节能润滑油配方,比目前使用的ILSAC GF-5,5W-20润滑油产品节能0.8%以上,并建立发动机台架试验方法模拟新欧洲驾驶循环(NEDC),验证新产品节能效果。本文首先根据实车NEDC工况特点,明确了车速模拟和冷却水温控制两个目标。根据实验室条件,基于发动机硬件在环控制策略,采用实时车辆动力学动态模型,并基于d SPACE与AVL测功机组成的整车仿真测试平台,建立了发动机全程模拟整车NEDC的发动机试验台,并且讨论了简化工况的可能性;在此基础上,探讨发动机冷却水温控制,通过两种冷却水温控制方案(发动机台架外循环水箱控制和整车冷却系统控制)试验,最终选用更接近实车水温的整车冷却系统控制方案;同时采用高频往复线性振动试验机(SRV)和高频往复试验机(HFRR)筛选试验,对不同摩擦改进剂配方进行筛选;最后在发动机台架上采用整车冷却系统全程模拟NEDC方案,验证不同润滑油配方的节能效果并确认最终配方。研究结果表明,基于发动机台架全程模拟NEDC评价润滑油节能效果的方法是可行的;基于整车冷却系统的全程模拟NEDC方法与实车NEDC工况及冷却水温曲线有较高的吻合度;最终筛选出的III类基础油0W-20加入有机钼摩擦改进剂润滑油配方,较ILSAC GF-5,5W-20节能1.18%,超出企业的要求。

刘春涛[9](2014)在《喷油策略和活塞形状对直喷汽油机性能影响的数值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作为改善汽油机经济性、动力性和排放性等性能的重要技术手段,汽油缸内直喷(gasoline direct injection,GDI)已经成为未来轿车用发动机的重要发展方向。通过与废气再循环、增压及可变气门正时等技术的结合,GDI技术有了更广阔的应用空间。精确控制气缸内的油气混合过程,保证点火时刻在火花塞附近形成稳定可靠的可燃混合气是GDI技术的关键,需要对缸内气流运动、燃烧室形状、喷油时刻、喷雾特性和点火时刻等因素进行精确控制和匹配。本文借助AVL-FIRE软件对GDI发动机在额定工况下的进气、压缩、混合气形成和燃烧等过程进行了三维数值模拟,为改善GDI发动机的燃烧和排放性能提供依据。首先利用控制变量法分析了不同喷油策略(喷油比例和喷油时刻)对GDI发动机性能的影响,数据表明,喷油比例和喷油定时均对油气混合和燃烧及排放性能有重要影响。当采用喷油比例为25-75、第二次喷油时刻为635oCA时混合气质量较好,燃烧效果较佳,且油膜产生量较少,主要污染物的排放较少,因此,将它选定为本研究的喷油方案。接着研究了活塞形状对GDI发动机工作的影响。构建了4种不同类型的活塞,模拟并分析了它们各自混合气形成的特点和对燃烧及排放性能的影响,数据表明:活塞形状对进气量影响不大;对于采用正滚流和使用多孔高压喷油器的GDI发动机,“平顶+凹坑”的活塞顶设计相比于其他形状存在明显优势,主要表现在:有利于加强缸内湍流,促进燃油的蒸发,减少活塞的燃油湿壁量,但较强的滚流可能增加气缸壁的湿壁量;有助于在点火时刻在火花塞附近形成优良的混合气分布,且具有稳定性和可复现性的优点;有利于点火后火焰的传播和快速放热,缸内温度和压力上升迅速;有利于提高燃料的利用率,累计放热量较高,温度和压力的峰值也较高,会加剧NOx的生成,但有利于碳烟的后期氧化,从而降低碳烟排放。在确定了活塞“平顶+凹坑”的方案后,又对凹坑的深度和宽度进行了优化,性能得到进一步提升。利用优化后的模型对点火时刻敏感性进行了研究,数据表明,过早和过晚的点火都对发动机的工作不利。过早的点火易造成较大的压缩负功,且过高的压力升高率增加了爆燃的趋势;过晚的点火使缸压较低,降低了发动机的动力性,且燃料燃烧效果不佳,部分主要污染物的排放较高。最后确定适合点火的范围是698700°CA。

杜维明[10](2013)在《8AYT10缸内直喷发动机开发及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油价的不断上涨及排放法规的日趋严格,高效、节能、环保已成为开发发动机新产品的必备条件,具有升功率高、燃油经济性好、排放低、响应速度快的缸内直喷汽油机将成为未来发动机中的主流产品。本文在8AYN10气道喷射(PFI)汽油机基础上,完成了8AYT10缸内直喷(GDI)汽油机的全新开发,设计了高滚流比气道和特殊顶面凹坑的活塞,优化了活塞环结构、进气管参数和凸轮轴型线,进行了直喷系统的设计及增压器的匹配研究,评价了增压器的高原能力和瞬态响应性能。整机试验结果表明,8AYT10发动机的动力性、经济性和排放指标均满足设计要求,且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采用CFD模拟技术研究了缸内直喷汽油机的喷雾过程、速度场、湍流动能、空燃比分布及温度场分布,揭示了缸内滚流从孕育、发展到被压缩及破碎的过程规律。同时发现在点火时刻火花塞电极处形成了稳定的流场,并且缸内流场流速和湍流动能以火花塞电极为中心向燃烧室周围呈现从小到大的梯度分布,这种分布有利于稳定燃烧和火焰传播,表明了本文燃烧系统设计的合理性。同时分析了不同喷油器方案对缸内混合气均匀度、燃油浓度及燃油撞壁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燃油撞壁量受喷油器方案的影响较大,方案1喷油器相比另两个方案总撞壁量少,且不存在撞击气门现象,说明方案1较为合理。通过研究二次喷射对缸内混合气形成的影响,提出了采用二次喷射策略降低油束贯穿距、减少燃油撞壁量的具体方案,并在冷起动工况中得到了验证。本文设计开发了研究用缸内直喷光学单缸机,建立了先进的光学测试系统,实现了缸内喷雾过程的可视化研究。利用光学单缸机开展了不同工况下喷雾形状、气流运动及燃烧室结构之间相互作用规律的研究,并与CFD模拟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证明了模拟计算结果的正确性。分析了不同工况下缸内燃烧时火焰传播及碳烟生成情况,发现在转速1650r/min、全负荷工况下采用二次喷射策略,减小了油束贯穿距,可有效地降低碳烟生成。最后综合光学单缸机试验结果和CFD模拟计算结果确定了方案1喷油器作为最终方案,并推荐冷起动工况下第二次喷油的最佳时刻设置在-100°CAATDC。国内首次采用光学单缸机与CFD模拟技术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试验中验证模拟计算,并通过模拟计算进一步指导试验,使得开发方案的选择更加准确,有效地提高了开发效率,降低了开发风险。通过建立的GDI发动机试验台架,研究了喷油定时对发动机燃烧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喷油时刻过早,易出现油束撞击活塞而造成湿壁现象,使得燃烧室壁面温度低,油气混合速度变慢,燃烧热效率下降;而喷油时刻过晚,油气没有充分的时间混合,在点火时刻均匀性较差,火焰传播速度较慢,热效率降低,并影响燃烧稳定性。喷油定时存在最佳时刻,且在最佳喷油时刻,发动机的累积放热率、燃烧持续期均较短,循环变动率较低,输出转矩大,燃油消耗率低,但因最佳喷油时刻燃烧充分,最高燃烧温度高,NOx排放也相对较高。不同喷油压力工况的试验表明,喷油压力越大,喷射出的燃油雾化质量越好,油气混合的更加充分,发动机发出的转矩越大,平均有效燃油消耗率越低。喷油压力的提高对降低HC排放最为明显,而对CO和NOx排放的影响则相对较小。对不同进、排气VVT开度的试验表明,发动机燃油消耗率随着排气VVT开度的增加逐渐降低,而对于燃烧循环变动率而言,排气VVT开度对循环变动率的影响大于进气VVT开度对循环变动率的影响,但总体来说循环变动率控制在3%以内。建立了光纤测试系统,实现了缸内不规则燃烧现象的可视化研究,分析了发动机负荷和喷油定时对常规爆震的影响机理,得出了有效控制爆震的方法,在低速、大负荷工况的测试结果表明8AYT10发动机火焰传播的不规则度小于40%,说明该发动机具有较好的抗爆震性能。开展了早燃及超级爆震现象的试验研究,总结了缸内早燃发生的时刻及位置分布规律,提出了通过二次喷射策略抑制早燃的思路及具体方法。试验结果表明,在转速1500r/min、全负荷工况下采用优化后的二次喷射策略,发动机在试验工况内累计运行3h,未出现早燃现象,证明了抑制早燃方法的有效性。通过对GDI发动机振动噪声产生机理的分析,提出了通过减小配缸间隙、偏置活塞销、增大高压油泵柱塞直径、减小喷油速率及优化增压器等方法降低发动机的机械噪声,通过优化点火提前角、改变系统燃烧模式及控制燃油质量等方法降低发动机的燃烧噪声,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奔驰600SEC轿车发动机冷启动困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奔驰600SEC轿车发动机冷启动困难(论文提纲范文)

(1)ZJ汽车生产企业供应商质量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3.1 汽车生产企业相关研究
        1.3.2 供应商质量管理相关研究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本文创新之处
    1.6 本章小结
2 理论基础
    2.1 汽车生产企业及其物资供应的类型
        2.1.1 汽车生产企业及其特点
        2.1.2 汽车生产企业的物资供应类型
    2.2 供应商管理
        2.2.1 供应商、供应商管理和供应链管理
        2.2.2 供应商管理的原则
        2.2.3 供应商管理的目的与意义
        2.2.4 供应商管理的方法
    2.3 汽车生产企业供应商质量管理
        2.3.1 质量管理和供应商质量管理
        2.3.2 汽车生产企业供应商质量管理
    2.4 常见的汽车生产企业供应商质量管理方法与工具
        2.4.1 生产件批准程序
        2.4.2 失效模式和影响分析
        2.4.3 因果分析法
        2.4.4 8D分析法与5why分析法
        2.4.4.1 8D分析法
        2.4.4.2 5why分析法
    2.5 本章小结
3 ZJ汽车生产企业供应商质量管理现状评估及其问题研判
    3.1 ZJ汽车生产企业供应商质量管理现状
        3.1.1 ZJ汽车生产企业供应商基本情况
        3.1.1.1 ZJ汽车生产企业零部件供应基本情况
        3.1.1.2 ZJ汽车生产企业供应商分类情况
        3.1.2 ZJ汽车生产企业供应商定点质量管理现状
        3.1.3 ZJ汽车生产企业供应商开发质量管理现状
        3.1.3.1 ZJ汽车生产企业模具供应商开发质量管理现状
        3.1.3.2 ZJ汽车生产企业零部件供应商开发质量管理现状
        3.1.4 ZJ汽车生产企业供应商量产质量管理现状
        3.1.4.1 ZJ汽车生产企业零部件现场质量管理现状
        3.1.4.2 ZJ汽车生产企业供应商不合格品管理现状
    3.2 ZJ汽车生产企业供应商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3.2.1 ZJ汽车生产企业供应商定点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3.2.1.1 各基地供应商定点质量标准不一致
        3.2.1.2 各基地供应商定点质量管理流程不统一
        3.2.2 ZJ汽车生产企业供应商开发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3.2.2.1 NB基地零部件模具尺寸出现严重偏差
        3.2.2.2 执行器总成发生质量问题,生产件批准管理存在纰漏
        3.2.3 ZJ汽车生产企业供应商量产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3.3 本章小结
4 ZJ汽车生产企业供应商质量管理优化的建议及保障措施
    4.1 ZJ汽车生产企业供应商质量管理优化的建议
        4.1.1 ZJ汽车生产企业供应商定点质量管理优化建议
        4.1.1.1 统一各基地供应商定点质量标准
        4.1.1.2 建立系统的供应商定点质量管理流程
        4.1.2 ZJ汽车生产企业供应商开发质量管理优化建议
        4.1.2.1 运用因果分析法消除零部件模具尺寸偏差
        4.1.2.2 运用FMEA分析法对执行器总成质量问题进行控制预防
        4.1.2.3 建立开发质量管理样件验收流程,完善生产件批准程序
        4.1.3 ZJ汽车生产企业供应商量产质量管理优化建议
        4.1.3.1 运用8D与5why分析法解决整车装配卡滞问题
        4.1.3.2完善问题件现场处理机制,实施零部件早期质量遏制管理
    4.2 ZJ汽车生产企业供应商质量管理优化的保障措施
        4.2.1 成立集团级供应商质量管理中心
        4.2.2 实现对供应商质量的全面管理
        4.2.3 建立网络化的质量信息共享平台
        4.2.4 加强企业的供应链质量管理
    4.3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研究结论
    5.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图表目录
致谢

(2)车用发动机润滑油使用寿命评估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汽车发动机及车用发动机油发展历程
        1.2.1 汽车发动机发展历程
        1.2.2 车用发动机油发展历程
    1.3 车用发动机油换油周期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换油里程及换油时间研究现状
        1.3.2 换油周期评估方法研究现状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车辆运行里程对发动机润滑油性能影响
    2.1 引言
    2.2 车辆运行里程对汽油发动机油性能影响
        2.2.1 试验方法
        2.2.2 车辆运行状态分析
        2.2.3 发动机油成分分析
        2.2.4 发动机油理化性能及氧化安定性能分析
        2.2.5 发动机油清净分散性能分析
        2.2.6 发动机油摩擦学性能分析
    2.3 车辆运行里程对天然气发动机油性能影响
        2.3.1 天然气车辆发展概况
        2.3.2 天然气发动机润滑需求
        2.3.3 试验方法
        2.3.4 车辆运行状态分析
        2.3.5 发动机油理化性能分析
        2.3.6 发动机油氧化安定性分析
        2.3.7 发动机油成分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服役时间对发动机润滑油性能影响
    3.1 引言
    3.2 发动机油长期服役行车试验研究
        3.2.1 试验方法
        3.2.2 发动机油成分分析
        3.2.3 发动机油理化性能及氧化安定性能分析
        3.2.4 发动机油清净分散性能分析
    3.3 发动机油自然条件静置试验研究
        3.3.1 试验方法
        3.3.2 发动机油静置试验-1及行车试验结果分析
        3.3.3 发动机油静置试验-2及行车试验结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发动机润滑油换油周期评估方法研究
    4.1 引言
    4.2 发动机油油斑图像快速测定起始氧化温度方法研究
        4.2.1 试验方法
        4.2.2 方法步骤
        4.2.3 斑点试验及图像处理方法可靠性研究
        4.2.4 斑点试验及图像处理方法拓展试验研究
        4.2.5 斑点试验及图像处理方法综合分析
    4.3 发动机油剩余使用寿命计算
        4.3.1 试验方法
        4.3.2 发动机油剩余使用寿命研究
        4.3.3 发动机油剩余使用寿命综合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车载诊断系统(OBD)的发动机润滑油状态监测
    5.1 引言
    5.2 车辆运行状态对发动机油性能衰变影响
        5.2.1 试验车辆及试验润滑油
        5.2.2 试验车辆运行状态分析
        5.2.3 车辆运行参数对发动机油性能影响分析步骤
        5.2.4 灰色关联分析方法拓展试验研究
        5.2.5 综合分析
    5.3 基于OBD系统的发动机油状态监测方法研究
        5.3.1 试验参数
        5.3.2 建模方法
        5.3.3 基于OBD系统的润滑油状态监测拓展试验研究
        5.3.4 综合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论文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3)气道喷射式汽油机进气门积碳机理实验研究及其预防(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研究问题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状况
        1.3.1 积碳对发动机的危害
        1.3.2 积碳形成机理研究
        1.3.3 积碳预防及清理措施研究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进气门积碳成分及形貌的实验分析
    2.1 进气门积碳的实验样本
    2.2 进气门积碳的成分实验及分析
        2.2.1 红外分析实验
        2.2.2 显微拉曼光谱实验
        2.2.3 热重分析实验
        2.2.4 进气门积碳的形貌实验及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进气门积碳的形成机理及影响因素分析
    3.1 进气门积碳形成机理
    3.2 进气门积碳形成的影响因素
        3.2.1 汽油因素
        3.2.2 机油因素
        3.2.3 行驶工况与驾驶习惯因素
        3.2.4 其它因素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进气门积碳的预防及清理措施
    4.1 进气门积碳的主动预防措施
    4.2 进气门积碳的被动预防措施
        4.2.1 免拆清洗法
        4.2.2 拆解除碳法
    4.3 本章小结
全文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4)搭载电解水制氢机的汽油机及整车的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物理量名称及符号表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掺氢氧内燃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车载电解水制氢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整车性能仿真国内外研究现状
    1.5 目前存在问题及本文主要工作
        1.5.1 现有研究有待解决的问题
        1.5.2 本文主要内容
第2章 台架试验系统的搭建
    2.1 原型发动机的改造
    2.2 车载制氢系统
    2.3 车载储氢系统
    2.4 掺氢氧发动机的控制系统
    2.5 掺氢氧发动机台架试验系统
第3章 搭载制氢系统富氧进气汽油机的性能试验研究
    3.1 试验方案
    3.2 试验结果与分析
        3.2.1 富氧进气对汽油机动力性的影响
        3.2.2 富氧进气对汽油机经济性的影响
        3.2.3 富氧进气对汽油机排放性的影响
        3.2.4 其他指标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整车仿真模型的建立
    4.1 仿真软件AVL Cruise的介绍
        4.1.1 软件简介
        4.1.2 Cruise软件的主要功能
        4.1.3 Cruise软件搭建整车模型的步骤
    4.2 车辆模型的建立
        4.2.1 整车模块
        4.2.2 发动机模块
        4.2.3 怠速起停模块
        4.2.4 电解水制氢机模块
        4.2.5 其他模块
        4.2.6 信号连接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车载制氢氧系统轿车燃油经济性的试验研究与仿真
    5.1 发动机台架试验
        5.1.1 试验方案
        5.1.2 车载电解水制氢机对发动机油耗的影响
    5.2 整车燃油经济性仿真
        5.2.1 计算任务的设置
        5.2.2 NEDC测试循环下发动机的工作区间分析
        5.2.3 车载电解水制氢机轿车控制策略
        5.2.4 车载电解水制氢机轿车不同控制策略对燃油经济性的影响
    5.3 本章小结
结论及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致谢

(5)复合喷射发动机的喷油参数及性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汽油机发展历程与研究现状
        1.2.1 PFI发动机
        1.2.2 GDI发动机
        1.2.3 复合喷射发动机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数值模拟基础及仿真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2.1 数值模拟基础
        2.1.1 流体动力学控制方程
        2.1.2 仿真计算模型的选择
    2.2 仿真模型的建立
        2.2.1 几何模型的建立
        2.2.2 计算网格的生成
        2.2.3 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
        2.2.4 模型验证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喷油参数对复合喷射发动机性能的影响
    3.1 喷油比例对复合喷射发动机性能的影响
        3.1.1 混合气形成过程
        3.1.2 油膜
        3.1.3 燃烧特性
        3.1.4 排放特性
        3.1.5 喷油比例的确定
    3.2 缸内喷油时刻对复合喷射发动机性能的影响
        3.2.1 混合气形成过程
        3.2.2 燃烧特性
        3.2.3 排放特性
        3.2.4 喷油时刻的确定
    3.3 喷油压力对复合喷射汽油机性能的影响
        3.3.1 混合气形成过程
        3.3.2 燃烧特性
        3.3.3 排放特性
        3.3.4 喷油压力的确定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排放物影响因素分析
    4.1 未燃碳氢化合物与一氧化碳的影响因素分析
    4.2 碳烟的影响因素分析
        4.2.1 缸内温度对碳烟的影响规律
        4.2.2 混合气浓度分布对碳烟的影响规律
    4.3 氮氧化物的影响因素分析
        4.3.1 缸内温度对氮氧化物的影响规律
        4.3.2 混合气浓度分布对氮氧化物的影响规律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进气道喷射发动机与缸内直喷发动机的试验研究
    5.1 动力性和经济性比较
    5.2 排放特性比较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6)GDI汽油机电控燃油喷射系统控制策略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缸内直喷发动机的发展历程
    1.3 电控燃油喷射系统的发展历程
    1.4 本文研究意义
    1.5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2章 GDI汽油机电控燃油喷射系统的工作原理
    2.1 GDI电控燃油喷射系统的组成
    2.2 主要传感器
        2.2.1 曲轴位置传感器
        2.2.2 燃油压力传感器
        2.2.3 宽域氧传感器
    2.3 执行器
        2.3.1 高压油泵
        2.3.2 喷油器
        2.3.3 电子节气门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泵油系统控制策略的研究
    3.1 直喷汽油机泵油系统
    3.2 电动燃油泵的控制
    3.3 燃油轨压控制策略
        3.3.1 泵油有效行程的确定
        3.3.2 启动时燃油轨压控制
        3.3.3 启动后燃油轨压控制
        3.3.4 目标轨压的确定
        3.3.5 PID控制原理
    3.4 轨压控制验证试验
        3.4.1 过渡工况试验验证
        3.4.2 稳态工况试验验证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喷油系统控制策略的研究
    4.1 喷油控制概述
    4.2 喷油系统控制方式
        4.2.1 开环控制系统
        4.2.2 闭环控制系统
    4.3 喷油脉宽的确定
        4.3.1 基本喷油脉宽的计算
        4.3.2 进气温度的修正
        4.3.3 电源电压修正
        4.3.4 实际喷油脉宽的确定
    4.4 不同工况燃油喷射的控制策略
        4.4.1 冷起动与冷起动后工况
        4.4.2 过热起动工况
        4.4.3 暖机工况
        4.4.4 怠速后工况
        4.4.5 瞬态燃油补偿
        4.4.6 断油控制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燃油喷射策略对直喷汽油机性能影响试验
    5.1 试验台架的总体布置
    5.2 试验方法及设备
    5.3 试验内容
        5.3.1 单次喷油策略不同喷油提前角对发动机排放性能研究
        5.3.2 二次喷油策略对直喷汽油机排放性能的研究
    5.4 本章小结
全文总结及工作展望
    全文总结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7)4G63系列汽油发动机涡轮增压设计与匹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增压技术在国内外的发展状况
    1.3 发动机增压的目的和作用
    1.4 发动机增压后的工作过程
    1.5 增压器的类型
        1.5.1 机械增压
        1.5.2 废气涡轮增压
    1.6 本文研究内容
第2章 流体数值计算模型的选择及求解
    2.1 流体力学计算的理论基础
        2.1.1 质量守恒方程
        2.1.2 动量守恒方程
        2.1.3 能量守恒方程
        2.1.4 湍流输运方程
    2.2 计算模型的选择
    2.3 数值计算方法与求解过程
        2.3.1 有限差分法
        2.3.2 有限元法
        2.3.3 有限容积法
        2.3.4 流场计算的simple算法
    2.4 计算流体力学的求解过程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4G63发动机结构特点及增压器选配
    3.1 4G63汽油发动机的结构特点和性能参数
        3.1.1 4G63汽油发动机简介
        3.1.2 4G63系列发动机技术性能、特征参数
        3.1.3 4G63系列发动机主要技术特点
    3.2 涡轮增压器与发动机的匹配
        3.2.1 涡轮增压器与发动机联合运行特性
        3.2.2 联合运行线的调整
        3.2.3 涡轮增压器匹配技术的发展和现状
    3.3 选配增压器
        3.3.1 增压器参数计算
        3.3.2 4G63发动机增压相关参数的确定
        3.3.3 增压器产品的选定
        3.3.4 4G63发动机与DT04H增压器联合工作特性曲线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对增压后的4G63T发动机进行优化设计
    4.1 4G63T发动机的总体设计方案
    4.2 4G63T发动机总体布局
    4.3 优化设计方案的实施
        4.3.1 降低压缩比
        4.3.2 加装中冷器
        4.3.3 配气相位调整
        4.3.4 增压压力控制系统
        4.3.5 增压器进气控制
        4.3.6 4G63T活塞连杆机构
        4.3.7 4G63T发动机进气歧管状态
        4.3.8 4G63T发动机排气歧管状态
    4.4 增压后发动机设计技术性能、特征参数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中冷器的结构优化设计
    5.1 中冷器的基本构成
        5.1.1 进气室的几何模型
        5.1.2 翅片的几何模型
        5.1.3 冷却管的几何模型
    5.2 中冷器数值仿真分析
        5.2.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5.2.2 中冷器计算域模型的建立
        5.2.3 中冷器散热芯体内流场分析
        5.2.4 中冷器仿真结果分析
    5.3 中冷器结构优化设计
        5.3.1 新型中冷器计算域模型的建立
        5.3.2 新型中冷器散热芯体流场分析
        5.3.3 中冷器仿真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4G63T发动机台架试验
    6.1 试验准备
    6.2 试验内容
        6.2.1 点火角标定
        6.2.2 PSE/TSE标定
        6.2.3 PE标定
        6.2.4 Torque模型标定
        6.2.5 爆震标定
    6.3 最终试验结果
        6.3.1 外特性
        6.3.2 特征点油耗
        6.3.3 万有特性
        6.3.4 性能对比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8)基于发动机台架评价润滑油节能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润滑油品质要求及节能评价方法研究现状
        1.2.1 润滑油品质要求
        1.2.2 润滑油节能评价方法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论文结构
第2章 润滑油节能评价发动机台架搭建
    2.1 发动机NEDC工况模拟
        2.1.1 试验平台硬件
        2.1.2 发动机硬件在环模拟整车测试系统
        2.1.3 整车全程NEDC模拟
        2.1.4 简化NEDC模拟
        2.1.5 试验平台验证
    2.2 发动机冷却水温控制
        2.2.1 台架外循环水箱控制
        2.2.2 整车冷却水系统控制
        2.2.3 重复性验证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润滑油配方及筛选
    3.1 润滑油配方与节能影响
        3.1.1 基础油
        3.1.2 添加剂
        3.1.3 润滑油对节能的影响
    3.2 试验配方
        3.2.1 有机钼摩擦改进剂
        3.2.2 有机无灰摩擦改进剂
        3.2.3 筛选配方
    3.3 SRV试验及结果
        3.3.1 SRV试验平台
        3.3.2 试验结果
    3.4 HFRR配方筛选
        3.4.1 HFRR试验平台
        3.4.2 试验结果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润滑油节能效果发动机台架评价
    4.1 试验条件
    4.2 试验配方
    4.3 试验结果及分析
        4.3.1 基础油影响
        4.3.2 摩擦改进剂影响
        4.3.3 粘度指数改进剂影响
        4.3.4 复配影响
        4.3.5 NEDC工况分析
        4.3.6 摩擦改进剂重复试验分析
    4.4 最终配方试验确认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喷油策略和活塞形状对直喷汽油机性能影响的数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1.2 GDI 发动机的发展历程
        1.2.1 早期 GDI 发动机
        1.2.2 现代 GDI 发动机
        1.2.3 GDI 发展趋势
    1.3 国内外燃烧系统的研究现状
        1.3.1 喷油策略方面
        1.3.2 活塞形状方面
    1.4 本文研究内容
2 数值模拟基础及模型建立
    2.1 数值模拟基础
        2.1.1 流动控制基本方程
        2.1.2 湍流模型
        2.1.3 喷雾模型
        2.1.4 燃烧模型
        2.1.5 排放模型
    2.2 模型的建立及验证
        2.2.1 网格的建立及验证
        2.2.2 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
        2.2.3 喷雾和燃烧模型及其验证
    2.3 本章小结
3 喷油策略对发动机性能影响的探究
    3.1 不同喷油比例的影响
        3.1.1 不同喷油比例下燃烧性能对比
        3.1.2 不同喷油比例下排放性能对比
    3.2 第二次喷油定时的影响
        3.2.1 不同 SOI2燃烧性能对比
        3.2.2 不同 SOI2排放性能对比
    3.3 本章小结
4 活塞顶面形状的确定
    4.1 混合气准备
    4.2 燃烧性能
    4.3 排放性能
    4.4 本章小结
5 活塞凹坑的优化及点火时刻的确定
    5.1 凹坑深度的优化
        5.1.1 不同凹坑深度的燃烧性能
        5.1.2 不同凹坑深度的排放性能
    5.2 凹坑宽度的优化
        5.2.1 不同凹坑宽度的燃烧性能
        5.2.2 不同凹坑宽度的排放性能
    5.3 点火时刻的确定
        5.3.1 不同点火时刻的燃烧性能
        5.3.2 不同点火时刻的排放性能
    5.4 本章小结
6 全文总结和展望
    6.1 本文主要工作内容与研究结论
    6.2 本文研究的不足及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已完成的学术论文情况
    B.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项目目录

(10)8AYT10缸内直喷发动机开发及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石油资源现状及燃油消耗率法规
        1.1.2 汽车尾气污染及排放法规
        1.1.3 节能减排技术的探讨及应用
    1.2 汽油缸内直喷技术
        1.2.1 汽油缸内直喷的技术优势
        1.2.2 汽油缸内直喷技术的研究进展
        1.2.3 汽油缸内直喷技术的关键部件
        1.2.4 汽油缸内直喷技术的问题及难点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8AYT10 缸内直喷发动机设计及增压器匹配研究
    2.1 直喷发动机的设计目标
    2.2 燃烧系统设计
        2.2.1 高滚流气道开发
        2.2.2 燃烧室形状设计
        2.2.3 压缩比方案
        2.2.4 火花塞及喷油器位置选择
    2.3 活塞环改进
    2.4 进、排气系统设计
    2.5 燃油喷射系统设计
        2.5.1 高压油泵设计
        2.5.2 喷油器设计
        2.5.3 燃油导轨设计
    2.6 凸轮型线及相位设计
    2.7 涡轮增压器的设计及匹配研究
        2.7.1 涡轮增压器的选型匹配计算
        2.7.2 动力性、经济性研究
        2.7.3 高原能力分析
        2.7.4 瞬态响应性试验
    2.8 电控系统设计
        2.8.1 点火系统
        2.8.2 控制系统
    2.9 本章小结
第3章 汽油缸内直喷的混合气形成数值模拟
    3.1 模拟方法
    3.2 模型设定
        3.2.1 物理模型
        3.2.2 求解算法选择
    3.3 网格划分及边界设定
        3.3.1 网格划分
        3.3.2 计算边界条件的得出
    3.4 模型校验
        3.4.1 流动计算模型验证
        3.4.2 喷雾模型验证
    3.5 模拟计算结果分析
        3.5.1 缸内直喷混合气的形成及特点
        3.5.2 喷雾形状对缸内混合气形成的影响
        3.5.3 二次喷射对混合气形成的影响
        3.5.4 冷起动工况的喷射策略研究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光学直喷单缸机的缸内可视化试验研究
    4.1 单缸机的结构设计
        4.1.1 关键零部件的设计
        4.1.2 单缸机的装配
    4.2 试验测试系统
        4.2.1 高速摄像系统
        4.2.2 LIF系统
    4.3 试验结果分析
        4.3.1 全负荷工况分析
        4.3.2 部分负荷工况分析
        4.3.3 二次喷射策略研究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汽油缸内直喷发动机燃烧特性试验研究
    5.1 试验设备及试验方案
        5.1.1 试验设备
        5.1.2 试验方案
    5.2 喷油定时对燃烧特性的影响
        5.2.1 喷油定时对缸内压力和瞬时放热率的影响
        5.2.2 喷油定时对累积放热率和燃烧持续期的影响
        5.2.3 喷油定时对循环变动率的影响
        5.2.4 喷油定时对动力性和经济性的影响
        5.2.5 喷油定时对排放的影响
    5.3 喷油压力对动力性和排放的影响
        5.3.1 喷油压力对动力性和经济性的影响
        5.3.2 喷油压力对循环变动率的影响
        5.3.3 喷油压力对排放的影响
    5.4 进、排气VVT对动力性和经济性的影响
        5.4.1 全负荷工况分析
        5.4.2 部分负荷工况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汽油缸内直喷发动机不规则燃烧现象试验研究
    6.1 试验设备及测试系统
        6.1.1 试验设备
        6.1.2 测试系统及测试原理
    6.2 测试结果及分析
        6.2.1 常规爆震分析
        6.2.2 早燃现象分析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汽油缸内直喷发动机振动噪声机理及控制方案研究
    7.1 振动噪声机理
    7.2 振动噪声测试方法
    7.3 振动噪声控制方案研究
        7.3.1 机械噪声控制方案
        7.3.2 燃烧噪声控制方案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全文总结及后续工作展望
    8.1 全文总结
    8.2 本研究主要创新点
    8.3 后续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四、奔驰600SEC轿车发动机冷启动困难(论文参考文献)

  • [1]ZJ汽车生产企业供应商质量管理研究[D]. 常峰. 贵州财经大学, 2020(05)
  • [2]车用发动机润滑油使用寿命评估技术研究[D]. 魏雷. 机械科学研究总院, 2018(03)
  • [3]气道喷射式汽油机进气门积碳机理实验研究及其预防[D]. 王学鹏. 华南理工大学, 2017(05)
  • [4]搭载电解水制氢机的汽油机及整车的性能研究[D]. 余梦辉. 北京工业大学, 2017(06)
  • [5]复合喷射发动机的喷油参数及性能分析[D]. 宋翠苓. 燕山大学, 2017(04)
  • [6]GDI汽油机电控燃油喷射系统控制策略的研究[D]. 苗元元. 湖南大学, 2017(07)
  • [7]4G63系列汽油发动机涡轮增压设计与匹配研究[D]. 霍峰. 东北大学, 2015(01)
  • [8]基于发动机台架评价润滑油节能效果研究[D]. 许富强. 清华大学, 2014(06)
  • [9]喷油策略和活塞形状对直喷汽油机性能影响的数值研究[D]. 刘春涛. 重庆大学, 2014(01)
  • [10]8AYT10缸内直喷发动机开发及关键技术研究[D]. 杜维明. 吉林大学, 2013(08)

标签:;  ;  ;  ;  ;  

奔驰600SEC轿车发动机冷启动困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