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造大学生美的心理素质

塑造大学生美的心理素质

一、塑造大学生美的心理素质(论文文献综述)

胡杨[1](2021)在《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是育人主体根据社会发展需要,结合新时代大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以红色文化资源为育人载体,依托相应的媒介,通过有效的育人途径使大学生在产生情感共鸣的过程中认知红色文化资源并积极内化红色精神和红色优良传统,继而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外化成高尚行为的有目的、有计划的育人实践活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多个场合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意义重大。从国家层面来讲,它有助于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维护党的执政地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同时也有利于红色文化资源的传承与弘扬,唤醒人民群众心中的“红色记忆”;从大学生层面来讲,它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助力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促进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近年来,红色文化资源基础理论研究不断深化,高校间也积极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开展育人实践并及时总结经验进行推广,取得了红色文化资源的认知率不断提高,部分校园的红色文化氛围渐显浓郁,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话语空间也更为宽广等可喜的成绩。但我们也应该敏锐地洞察到国外不良思潮、市场经济价值观念、传统文化中的封建思想、新媒体中的不良言论等环体层面的宏观因素对红色文化资源育人成效的冲击,以及育人主体过分强调理论灌输,缺乏体验、感悟式的实践教育,脱离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开展育人实践等方法技术和育人主客体的个人原因等微观因素对红色文化资源育人成效的消解。宏观和微观因素合力造成了红色文化资源在育人过程中具实存在的利用主体、主题、方式、动力和评价层面的问题。它们都是高校进一步运用红色文化资源开展育人实践的障碍。新时代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要想取得成效,避免陷入形式主义的怪圈,这就迫切需要建立起一套科学可行的育人评价体系,学理性地探讨高校运用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基本评价原则、评价指标、具体评价方法、评价标准的现实设立依据、开展评价工作的现实困境等范畴。只有适时精准地开展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评价工作,才能够及时观察和搜集育人过程中凸现出来的问题,为问题的解决提供靶向,助力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有效开展。行之有效的路径是红色文化资源育人价值得以实现的根本保障。要有效实现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价值,必须结合时代特征和大学生身心发展的诉求加强红色文化资源在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中的有效运用,积极运用红色文化资源营造和谐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建构起良性的红色文化资源育人话语,拓宽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传播媒介,倡导大学生运用红色文化资源开展自我教育,打造起“六位一体”的新型育人格局,助推红色文化资源育人成效的提高。与此同时,建构和完善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保障体系,有助于避免红色文化资源育人陷入低效、无效的境地,助推红色文化资源育人实现创新和可持续发展。建构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保障体系,必须促进基于有效实现育人价值的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设立起运用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专业指导机构,加强运用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人才队伍建设,健全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制度保障,推动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多项协助,优化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宏观和微观环境。

曹婉笛[2](2021)在《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树立正确审美价值观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习近平主席指出:“应该用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观照现实生活,用光明驱散黑暗,用美善战胜丑恶;让人们看到美好、看到希望、看到梦想就在前方”(1)。人的生活离不开美,更离不开审美。因此美对于我们生活也是极其重要的,特别是在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价值观是极其重要的。在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面对各种网络信息的冲击,有利也有弊,这会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产生着很大的影响。不仅影响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还会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产生不良的影响。因此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意识,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价值观,抵御各种错误的审美标准极为重要。探讨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审美价值观的主要观念及其具体问题,对当代大学生美育具有一定的价值,进而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本题目研究过程分析可以对审美价值观的研究有重大帮助,其中对新媒体以及审美价值观进行了介绍与分析,此外还重点对理论进行了概述。同时分析新媒体背景下塑造大学生审美机制的过程分析,为提高大学生审美意识,促成大学生树立正确审美价值观又找极其重要的价值,为完成美育教育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并且对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树立正确审美观所存在的问题还有原因进行深入的分析,探究大学生对审美认知的盲目化,审美取向的低俗化,加强大学生对审美过程存在的问题做出科学判断。以此为基础对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审美价值观的影响展开了深入的探究与总结,这些分析工作可以作为探究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树立正确审美价值观的首要前提。有助于帮助大学生对正确审美价值观更深的认知,加深对美的理解,积累美学知识,达到全面发展。通过分析认识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树立正确审美观的途径,通过对大学生审美观的塑造,提高审美修养并创建审美观良好氛围合理运用新媒体平台,同时运用了马克思美学教育的理论去分析了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树立正确审美价值观的途径。

张傲[3](2021)在《“00后”大学生审美现状调查与美育路径研究》文中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全面发展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环,美育的作用不容忽视。2020年10月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为美育赋予了新的责任和使命。“00后”作为高等学校的主力军,对其进行美育首先要对其审美现状进行分析。根据“00后”大学生审美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性地提出美育路径,对提升高校美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是培养社会主义人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题中应有之义。本文以“00后”大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与访谈,对“00后”大学生的审美现状进行分析,针对其审美所存的主要问题,提出美育路径。共分为以下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部分。对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进行阐述;总结国内外学者关于审美与美育的相关研究成果,并进行总结与评述;同时确立了本文的研究思路与方法;最后说明本文的创新点与不足。第二部分,是理论基础与概念界定部分。对“00后”大学生审美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阐明了大学生美育的理论基础;分别梳理了“00后”大学生审美和美育的主要内容;总结了大学生美育的价值。第三部分,是对“00后”大学生审美的现状调查。通过发放调查问卷,获取了大量真实客观的调查数据,经过分析,总结出“00后”大学生审美的特点,在审美认知、审美情感、审美意志、审美实践行为方面存在的积极倾向,以及主要问题。第四部分,是对“00后”大学生审美问题成因的分析。详细分析了“00后”大学生审美认知个性化、审美情趣泛娱乐化、审美意志易受功利心态影响、缺乏对崇高精神的切实践行这四个方面的原因。第五部分,是“00后”大学生美育路径的研究。针对“00后”大学生审美所存的主要问题,从高校美育方式、美育内容、美育理念、美育环境四个方面提出美育路径。第六部分,是结语部分。对本文的内容进行了全面的概括和总结。

梁丽娜[4](2021)在《新时代大学生健全人格培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健全人格作为一种精神状态,是一个人内在品质和外在行为的综合体现。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给人们带来便捷和物质满足的同时也带来一些不可避免的困扰,尤其对价值体系正在形成的大学生而言,出现身体素质弱、陷入心理泥潭、道德素养有待提升、社会适应能力不足等问题。大学生肩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高校肩负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使命,因此,大学生健全人格培育工作就成为新时代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大学生在健全人格形成中已经出现和有可能出现的问题,根据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探索行之有效的新时代大学生健全人格培育途径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本文写作是从四个部分展开的:第一部分: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对大学生健全人格培育相关理论的文献资料进行收集梳理,对大学生健全人格培育的概念作出科学界定;在此基础上,梳理学界已有的健全人格模型并提出新时代大学生健全人格培育的主要衡量标准;最后,从多个层面为新时代大学生健全人格培育工作的开展寻找理论依据。第二部分:从整体上把握新时代大学生健全人格培育的基本理论。首先,以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为指导,从国家、社会、家庭、大学生自身四个维度提出大学生健全人格培育的价值期望;其次,概括把握新时代大学生健全人格培育的主要内容:健康的体魄、健全的心理、优良品德、良好社会适应能力;最后,提出新时代大学生健全人格培育需要遵循的三个主要原则,即:系统性原则、咨询与教育相结合原则、预防性原则。第三部分:对大学生健全人格培育的现状问题进行探讨。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对大学生健全人格现状相关资料、数据的大量查阅、归纳,梳理总结出健全人格培育过程中大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并从社会、学校、家庭和大学生自身等多个维度对大学生自身存在问题的成因进行分析探讨。第四部分:从我国教育实际状况和大学生健全人格现状出发,提出新时代大学生健全人格培育的主要途径:完善大学生健全人格培育的传统方式、激活大学生健全人格培育新动能和鼓励大学生进行健全人格自我塑造。希望通过上述三个方面途径,能够促使大学生健全人格培育工作取得一定成效,帮助大学生形成健全人格,为祖国未来的发展储备强有力的后备军。

方璇[5](2021)在《良好家风融入大学生品格塑造研究》文中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良好家风是家庭教育的重要环节,在大学生的品格塑造过程中起到基础性作用。第一章为论文的绪论部分,主要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思路与方法、创新之处做了具体的论述,为本文的写作奠定了理论基础和思路。第二章为理论概述,阐明品格和大学生品格的核心概念内涵,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家庭道德的论述、中国共产党领袖关于红色家风论述为理论基础,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良好家风基因传承中汲取力量,理性借鉴国外关于家庭教育理论等。第三章为良好家风融入大学生品格塑造的现状分析,通过问卷调查,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找准良好家风融入大学生品格塑造存在的主要问题。第四章为原因分析,通过深入分析良好家风融入大学生品格塑造的问题成因,提高大学生品格塑造实效。第五章是路径分析,探究良好家风融入大学生品格塑造的路径研究旨在通过承接家庭品格教育,发挥良好家风的教育作用,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措施,从社会、学校家庭和大学生自身等多元主体上开展教育和自我教育,将家庭良好家风教育、学校大学生品格教育和社会公共道德教育有效衔接,有目的、有计划的塑造大学生品格。

程雪敏[6](2020)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微电影教学的美育功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18年9月10日,习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中指出,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2019年4月11日,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它是指导和推动新时代高校美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指南。由此可见,美育作为“五育”之一,是关系国家教育方针能否全面落实的关键之一。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微电影教学是将思政课教育内容与微电影的艺术形式相结合的一种教学模式,其价值在于让思政课插上了艺术的翅膀,使思政课微电影教学具有鲜明的美育功能。对思政课微电影教学美育功能的探讨是一个新颖的、具有一定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不仅能够进一步实现思政课微电影教学的美育功能,对学生的审美理想、价值取向加以正确引导,还能对今后思政课微电影教学的实践探索提供借鉴和指导作用。首先,本研究对思政课微电影教学的内涵、特征、优势等进行了阐释,对美育的概念、特征、功能等进行了诠释,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艺术审美功能的论述、中西方美育思想及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美的论述等方面的研究,深入探究了思政课微电影教学具有美育功能的理论依据。其次,本研究通过对河北大学思政课微电影教学改革情况的深入研究,分析了思政课微电影教学美育功能的具体表现,提出其主要具有以美怡情、以美立德和以美启智的美育功能,对于培育大学生的审美素养、道德修养和创新能力等具有重要意义。最后,本研究结合党中央对高校美育的意见以及思政课微电影教学美育功能的表现,提出了实现美育功能的具体路径。要实现思政课微电影教学的美育功能,必须提升思政课教师的审美素养,丰富思政课微电影教学过程中的美育内涵,加强大学生的自我美育,并加大学校对思政课微电影教学的支持力度。

刘晓娜[7](2020)在《孔子的君子人格思想对大学生道德人格塑造的启示》文中研究说明人格教育是人才培养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大学生肩负着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的重任,大学生道德人格的健全与否,直接关系到社会的未来发展和整体建设,因此提升大学生内在的人格品质、塑造大学生健全的道德人格成为大学生踏上社会之前必须完成的蜕变。在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儒家文化一直是文化发展的主流,孔子思想作为儒家文化代表思想,其中包含的人格教育思想仍对当代大学生的人格发展塑造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功利性观念的影响下,大学生人格问题逐渐凸显,部分大学生呈现出不同程度的道德人格缺失现象,不仅对大学生自身的身心健康和未来发展有着不利影响,严重的还会危及社会。而孔子思想中的人格教育思想在道德人格塑造方面有着重要的教育意义,借鉴孔子君子人格思想中积极有用的内容对大学生进行教育,能够切实提高大学生现有的道德水平,塑造大学生理想健全的道德人格。文章以培养大学生健全的道德人格为目的,结合孔子君子人格思想,对大学生道德人格缺失问题加以分析并提出具体解决对策,旨在塑造大学生的理想道德人格。文章在论述了本课题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思路与方法和创新与不足后,通过对孔子君子人格思想的基本概念阐释、主要内容介绍以及养成方式分析三个方面的论述,对大学生道德人格的塑造提出了内容与方式上的建议。文章结合了当代大学生群体道德人格塑造过程中人格缺失的个别案例,详细分析。在综合分析大学生道德人格缺失的各方面原因后,一方面借鉴了孔子君子人格思想中君子仁德智勇、知礼行义、诚实守信等优秀品质提升大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与道德行为,另一方面也倡导为大学生塑造健康的道德人格营造良好的环境激励大学生发挥主体作用,积极主动的塑造理想的健康的道德人格。

王停停[8](2020)在《师范生美育的叙事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加强学校美育工作的一系列文件,要求坚持以美育人,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学生审美素养的发展,必须依靠相当一批具有审美素养的教师。教师审美素养的提升需要职前职后各级各类教育的协同努力。师范生位于教师的职前阶段。因此,师范生美育对提升教师审美素养具有重要意义。师范生美育是以师范院校为实施主体,以师范生为受教主体,以培养师范生审美能力为目标的美育教育。本研究通过文献梳理,澄明了师范生美育的相关理论,探讨了师范生美育的应然之态。基于相关理论,本研究以师范院校的美育教师、师范生为研究对象,以问卷调查为辅助,了解了师范生美育的概况;主要运用叙事研究法,呈现出2名教师和7名师范生的美育故事,对师范生美育的实然进行深入探析:师范院校对师范生进行美育的过程是怎样的?达到了何种效果?影响其实效性的关键因素有哪些?如何提高师范生美育的实效性?研究发现,师范生美育在具体的运行过程中,美好与迷失并存。美好体现在:“德艺双馨”的教师和美丽的校园环境起到“春风化雨”的作用。教师以身作则为师范生指明了求学、为师、为人之道;校园之美使师范生获得身心的愉悦。迷失体现在:美育课程、美育活动的实施与应然之态严重脱离。面对美育选修课程,师范生持拒绝态度;面对艺术技能必修课程,师范生内心充满挫败感;面对美育活动,师范生有着从向往到失望的心路历程。另一方面,研究发现,师范生的审美能力处于“知美育美”和“未知而不育”两种状态。研究归纳了影响师范生美育实效性的关键因素:知识教育的大环境;师范院校的美育机制;师范生的审美经验水平,并从教育管理部门、师范院校和师范生三个方面提出了落实师范生美育实效性的建议。

高畅键[9](2020)在《习近平青年成长观与当代大学生政治人格塑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政治人格是个体在参与政治生活实践中一种稳定的思想行为模式,它体现着教育工作的实践成效。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的政治人格有了很大的发展,引导大学生塑造成符合新时代需要的政治人格是一项重要课题,它制约着大学生的思想品质、行为取向和价值选择,也是大学生成为真正的“政治人”所必备的品质。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关于青年成长的论述非常丰富和详实,将探索塑造大学生政治人格的路径与习近平的青年成长观紧密结合起来,就能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地把握塑造培养当代大学生政治人格的方法。文章进行了概念解读和结构剖析,论述了政治人格的内涵、要素和特征,以及大学生政治人格的内涵和构成要素。习近平的青年成长观内容丰富,提出青年在成长过程中要坚定理想信念,学好知识技能,锤炼高尚品格,善于开拓创新和矢志奋斗奉献。习近平的青年成长观具有重大的时代价值。然而,当代大学生塑造政治人格尚存在不完善之处以及各种问题,研究影响当代大学生塑造政治人格的因素,才能清晰地剖析问题。探索塑造和培育当代大学生政治人格的意义,需从习近平的青年成长观对塑造大学生政治人格的作用、塑造大学生政治人格的方向、塑造大学生政治人格的重要性等方面具体研讨。最后,以习近平的青年成长观塑造当代大学生政治人格的路径,主要包括从内因增加塑造大学生政治人格的动能和从外因完善塑造大学生政治人格的环境。

蔡毅强[10](2019)在《高校立德树人系统化运行机制研究》文中提出高校立德树人本质是一个以“人”为中心,围绕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旨归而建构的具有整体性特征的教育系统。研究高校立德树人系统化运行机制构建是要研究如何让“立德树人系统”这一客观存在的对象,通过系统化地运行而有效性地实现育人目标。重点是要回答好立德树人“为什么要系统化运行”、“怎样系统化运行”这两个方面的问题。而准确、科学地把握立德树人中“人”的理论蕴涵是整个研究的逻辑起点。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从“现实的人”出发,对人的本质、人的价值、人的需要和人的发展进行深刻精辟的论述,为解读高校立德树人中“人”的蕴涵提供理论依据,从而以阐述立德树人“为什么要系统化运行”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全部学说的基础,蕴涵着丰富的系统思想,描绘事物普遍联系的“辩证图景”,强调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条件性,为构建立德树人系统化运行机制提供科学的方法论指导。中国共产党基于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等实践发展的需要,在创办高等教育的实践历程中,不断深化和拓展马克思人学理论内涵,积累了丰富的育人经验,形成了重要的“立德树人”教育思想。经过长期的努力和创造性的实践,高校立德树人取得了显着成效。然而,通过当前高校立德树人现状的审视,我们发现立德树人不同主体之间的关系,以及要素的运行过程和方式都还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薄弱环节。这些问题集中体现为整体性功能和系统性运行的不足。因此,从立德树人的内在要求和现实境遇出发,构建立德树人系统化运行机制有其必要性和现实意义。立德树人系统化运行机制是一个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有机系统。只有在充分分析高校立德树人系统化运行内在机理的基础上,才能探索出立德树人系统化运行过程中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才能探索出构建立德树人系统化运行机制的内外路径,从而实现育人功能的最大化。综上所述,本研究先以马克思人学理论来解读高校立德树人中“人”的本质,之后,再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系统思想为理论依据,借鉴系统论理论和方法,来探索构建一套立德树人系统化运行的内外协同机制,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开启了新视界。

二、塑造大学生美的心理素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塑造大学生美的心理素质(论文提纲范文)

(1)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选题依据及意义
        一、选题依据
        二、选题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述评
        一、国内相关研究概述
        二、国外相关研究概述
        三、对学术界已有相关研究的评价
    第三节 研究的思路、方法与创新之处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创新之处
第一章 高校育人与红色文化资源
    第一节 红色文化资源概述
        一、红色文化资源的内涵与类型
        二、红色文化资源的特征与价值
        三、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第二节 红色文化资源育人概述
        一、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内涵廓定
        二、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构成要素
        三、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特征阐释
        四、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有效性
    第三节 红色文化资源运用于高校育人的时代价值
        一、红色文化资源是实现立德树人任务的宝贵资源
        二、红色文化资源是高校形成办学特色的重要素材
        三、红色文化资源是高校培养时代新人的精神养分
        四、红色文化资源育人是实现资源传承的重要途径
第二章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依据
    第一节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理论依据
        一、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理论基础
        二、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理论借鉴
    第二节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现实依据
        一、充实高校育人内容的现实需要
        二、拓宽高校育人方式的客观要求
        三、营造良好育人环境的重要依托
        四、提升高校育人价值的优秀载体
第三章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调查分析
    第一节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调查
        一、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现状调查
        二、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现状分析与评介
    第二节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成效
        一、大学生对红色文化资源认同感提升
        二、部分高校红色文化育人氛围渐显浓郁
        三、红色文化资源在高校育人的空间得到拓展
第四章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第一节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主体问题
        二、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主题问题
        三、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方式问题
        四、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动力问题
        五、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评价问题
    第二节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问题的宏观原因阐释
        二、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问题的微观原因辨析
第五章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原则和评价
    第一节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基本原则
        一、共建共享:形成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及育人的合力
        二、实事求是:还原红色史实的同时注重因材施教
        三、以生为本:关照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诉求
        四、知行合一: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适时衔接
        五、灵活多样:线下教育与线上教育的同步开展
    第二节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成效的评价
        一、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成效的评价原则
        二、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成效的评价指标
        三、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成效的评价方法
        四、高校设立红色文化资源育人成效评价的依据
第六章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有效路径及保障体系建构
    第一节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有效路径
        一、理性升华:红色文化资源在理论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二、情感激发:红色文化资源在实践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三、氛围营造:红色文化资源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有效运用
        四、话语更新:红色文化资源在育人话语建构中的有效运用
        五、新型平台:红色文化资源在育人传播媒介中的有效运用
        六、自主探究:培育大学生自主学习红色文化资源的能力
    第二节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保障体系建构
        一、促进基于有效实现育人价值的红色文化资源开发
        二、设立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专业指导机构
        三、加强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人才队伍建设
        四、健全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制度保障
        五、推动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多项协助
        六、优化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环境
结语
    一、深化红色文化资源的基础理论研究
    二、形成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合力
    三、建构红色文化资源与其他文化资源的“和合共生”
    四、推动红色文化资源育人价值的有效利用
参考文献
附录: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调查问卷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2)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树立正确审美价值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以及创新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创新点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概述
    2.1 新媒体的相关概念界定
        2.1.1 新媒体的内涵
        2.1.2 新媒体的特征
    2.2 审美价值观的相关概念界定
        2.2.1 审美价值观的内涵
        2.2.2 审美价值观的本质
        2.2.3 大学生审美价值观
    2.3 理论基础
        2.3.1 马克思主义美学美育理论
        2.3.2 邓小平关于美学美育价值的阐述
        2.3.3 毛泽东对美学美育价值的论述
        2.3.4 习近平关于美学美育的相关理论
第3章 新媒体背景下塑造大学生审美机制的过程分析
    3.1 利用新媒体传播塑造大学生正确的审美价值观
        3.1.1 塑造积极的审美价值观
        3.1.2 构建正确的审美价值理念
        3.1.3 构建大学生审美价值观的形成氛围
    3.2 新媒体背景下对大学生审美价值观的影响因素
        3.2.1 大学生审美价值取向因素
        3.2.2 大学生审美价值趣味因素
        3.2.3 大学生审美价值体验因素
    3.3 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树立正确审美价值观的作用
        3.3.1 行为评判指导审美价值观的作用
        3.3.2 凝练完善培育审美价值观的作用
        3.3.3 全面发展创新审美价值观的作用
第4章 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审美价值观问题成因及现状分析
    4.1 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审美价值观存在的问题
        4.1.1 审美认知的盲目化
        4.1.2 审美取向的低俗化
    4.2 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审美价值观存在的问题原因分析
        4.2.1 审美意识薄弱是影响大学生审美价值观的直接原因
        4.2.2 审美环境异化是影响大学生审美价值观的潜在原因
    4.3 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审美价值观现状分析
        4.3.1 从问题角度看现状
        4.3.1.1 大学生对审美的直观性理解
        4.3.1.2 大学生对审美对象不加鉴别
        4.3.1.3 大学生对审美体验的缺乏
        4.3.2 从成就角度看现状
        4.3.2.1 有助于引领大学生的审美理想
        4.3.2.2 有助于培育大学生的完善人格
        4.3.2.3 有助于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5章 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树立正确审美价值观的途径
    5.1 以正确人生观引领大学生审美行为
        5.1.1 通过实践活动感知审美能力
        5.1.2 丰富审美意识提高审美素养
        5.1.3 增强大学生美的行为鉴别
        5.1.4 提高审美境界确立正确人生观
    5.2 以世界观教育指导大学生审美认知
        5.2.1 提升大学生审美能力
        5.2.2 构建大学生美育体系
    5.3 用正确价值观帮助大学生实现审美价值
        5.3.1 加强有价值信息广泛运用
        5.3.2 扩大社会舆论的审美标准功能
        5.3.3 促进大学生正确的审美价值观
        5.3.4 以传统文化的合理内容为标准加强美育教育
第6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3)“00后”大学生审美现状调查与美育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的创新点及不足
        1.4.1 论文的创新点
        1.4.2 论文的不足
第2章 “00 后”大学生审美的基本理论
    2.1 “00 后”大学生审美的概念界定
        2.1.1 审美的涵义
        2.1.2 美育的涵义与特征
        2.1.3 “00 后”大学生的特点及其审美的涵义
    2.2 大学生美育的理论基础
        2.2.1 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思想
        2.2.2 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
        2.2.3 中华优秀传统美育思想
        2.2.4 中国共产党人的美育思想
    2.3 “00 后”大学生审美的主要内容
        2.3.1 审美认知
        2.3.2 审美情感
        2.3.3 审美意志
        2.3.4 审美实践
        2.3.5 审美理想
    2.4 “00 后”大学生美育的主要内容
        2.4.1 树立正确的审美认知
        2.4.2 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2.4.3 塑造崇高的审美理想
        2.4.4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5 大学生美育的价值
        2.5.1 推进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2.5.2 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5.3 提升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第3章 “00 后”大学生审美的现状调查
    3.1 “00 后”大学生审美的主要特点
        3.1.1 审美认知多样化
        3.1.2 审美情感丰富细腻
        3.1.3 审美实践行为矛盾化
        3.1.4 审美理想自我化
    3.2 “00 后”大学生审美的积极倾向
        3.2.1 审美认知健康向上
        3.2.2 审美移情体验丰富
        3.2.3 审美意志普遍坚定
        3.2.4 审美实践形式多样
    3.3 “00 后”大学生审美的主要问题
        3.3.1 审美认知的个性化问题
        3.3.2 审美情趣的“泛娱乐化”
        3.3.3 审美意志易受功利心态影响
        3.3.4 缺乏对崇高精神的切实践行
第4章 “00 后”大学生审美问题成因分析
    4.1 “00 后”大学生审美认知个性化的原因
        4.1.1 个体意识较强
        4.1.2 期待社会认同导致审美盲从
        4.1.3 对不良社会思潮的抵御能力薄弱
    4.2 “00 后”大学生审美情趣泛娱乐化的原因
        4.2.1 资本裹挟下偶像崇拜的异化
        4.2.2 网红文化的价值失范
        4.2.3 信息碎片化传播造成大学生关注感官刺激
    4.3 “00 后”大学生审美取向功利化的原因
        4.3.1 市场经济趋利性对大学生审美取向的冲击
        4.3.2 实用主义思想对大学生审美追求的影响
        4.3.3 学校教育评价单一化造成美育的边缘化
    4.4 “00 后”大学生缺乏对崇高精神的切实践行的原因
        4.4.1 欠缺对西方流行文化的科学甄别
        4.4.2 缺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继承
        4.4.3 缺乏对网络有害信息的理性分辨
第5章 “00 后”大学生美育路径研究
    5.1 转变高校美育方式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认知
        5.1.1 推动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
        5.1.2 促进德智体劳学科与美育相融合
        5.1.3 推进高校美育与新时代美育要求相契合
    5.2 丰富高校美育内容以帮助学生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5.2.1 立足中华传统美德引导偶像崇拜良性健康发展
        5.2.2 挖掘学校设施的美育功能优化学生的审美体验
        5.2.3 运用数字媒介增强公共文化设施的审美体验与反思
    5.3 创新高校美育理念以促进学生形成坚定的审美意志
        5.3.1 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塑造审美理想
        5.3.2 以“三全育人”为准则涵养审美取向
        5.3.3 以“实践育人”为途径提升审美素养
    5.4 优化高校美育环境以引领学生践行规范的审美行为
        5.4.1 夯实高校美育主阵地以弘扬中华美育精神
        5.4.2 提高文化审美能力以抵御不良社会思潮
        5.4.3 加强网络监管以开辟美育网络阵地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新时代大学生健全人格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综述
        (二)国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的重点、难点、创新之处
        (一)研究的重点
        (二)研究的难点
        (三)研究的创新点
第一章 大学生健全人格培育的相关问题概述
    一、大学生健全人格培育相关概念界定
        (一)人格及人格培育
        (二)健全人格及大学生健全人格培育
    二、健全人格的标准
        (一)生理方面
        (二)心理方面
        (三)道德方面
        (四)社会适应能力方面
    三、新时代大学生健全人格培育的理论依据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关人格的理论
        (二)现代西方的人格理论
        (三)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四)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
第二章 新时代大学生健全人格培育的基本理论
    一、新时代大学生健全人格培育的价值期望
        (一)在国家中做一个好公民
        (二)在社会中做一个好建设者
        (三)在家庭中做一个好成员
        (四)在自身能拥有好品行
    二、新时代大学生健全人格培育的主要内容
        (一)健康的体魄
        (二)健全的心理
        (三)优良品德
        (四)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三、新时代大学生健全人格培育的基本原则
        (一)系统性原则
        (二)咨询与教育相结合原则
        (三)预防性原则
第三章 我国大学生健全人格培育现状分析
    一、新时代大学生健全人格现状调查研究概述
        (一)新时代大学生健全人格现状问卷设计过程
        (二)新时代大学生健全人格现状调查问卷的主要内容
        (三)新时代大学生健全人格现状调查问卷的发放与结果分析
    二、健全人格培育过程中大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大学生身体素质较弱、生存能力有待提高
        (二)部分大学生意志较薄弱、挫折承受力有待提高
        (三)部分大学生义利观不明确、责任意识有待提高
        (四)部分大学生自我认识不够全面、社会适应能力有待提高
    三、健全人格培育过程中大学生自身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社会因素
        (二)学校因素
        (三)家庭因素
        (四)个人因素
第四章 新时代大学生健全人格培育实现的主要途径
    一、完善大学生健全人格培育的传统方式
        (一)发挥社会在健全人格培育中的保障作用
        (二)发挥家庭资源在健全人格培育中的天然优势
        (三)发挥学校教育在健全人格培育中的关键作用
    二、激活大学生健全人格培育新动能
        (一)劳动教育
        (二)网络引导
        (三)社会实践
    三、鼓励大学生进行健全人格自我塑造
        (一)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
        (二)养成积极良好的自我意识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新时代大学生健全人格现状调查问卷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5)良好家风融入大学生品格塑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的创新之处
    注释
第二章 良好家风融入大学生品格塑造的理论概述
    一、核心概念界定
        (一)品格的内涵
        (二)大学生品格的内涵
        (三)良好家风内涵
    二、大学生品格塑造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品格的论述
        (二)中国共产党领袖关于大学生品格的论述
    三、大学生品格塑造的理论借鉴
        (一)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传承
        (二)国外品格教育理论借鉴
    注释
第三章 良好家风融入大学生品格塑造的现状
    一、良好家风融入大学生品格塑造的调查问卷
        (一)调查问卷设计
        (二)调查问卷的实施
        (三)调查结果数据分析
    二、良好家风融入大学生品格塑造的问题分析
        (一)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学校教育脱节
        (二)缺乏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
        (三)重智育轻德育的教育理念
        (四)过分溺爱和道德教育缺失
第四章 良好家风融入大学生品格塑造的问题成因
    一、家校社缺少一以贯之的教育目标
        (一)大学教育注重专业能力培养
        (二)家庭教育目标各不相同
        (三)社会教育目标注重实践能力养成
    二、教育主体对良好家风资源的运用不够
        (一)教师对良好家风形式载体运用不够
        (二)家长在良好家风教育方法上欠缺
        (三)社会良好家风文化产品创新能力不够
    三、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颇深
        (一)中小学素质教育重视不够
        (二)部分家长的教育理念存在问题
        (三)社会对品格教育支持不够
    四、主客体认识不足阻碍家庭教育
        (一)家长容易产生溺爱心理
        (二)家长与大学生沟通较少
        (三)一些大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自己
    注释
第五章 良好家风融入大学生品格塑造的路径
    一、学校要创新品格教育方法
        (一)学校要探索个性化教学形式
        (二)建立家校互动对话教育机制
        (三)与中小学做好品格教育配合
    二、家庭要重视品格教育
        (一)家长要转变教育理念
        (二)家庭要创新运用良好家风内容
        (三)家长要积极承担品格教育责任
    三、社会要整合资源做好教育保障
        (一)担负起品格塑造的责任
        (二)贯穿家校互动的多元主体
        (三)加强文化产品创作
    四、大学生要做到内外兼修
        (一)大学生要敢于正视自我
        (二)大学生要锤炼高尚品格
        (三)大学生要做到知行合一
    注释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良好家风融入大学生品格塑造状况调查问卷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6)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微电影教学的美育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1 课题来源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在该方向的研究现状及分析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内容概述
    2.1 思想政治理论课微电影教学界说
        2.1.1 思想政治理论课
        2.1.2 微电影教学
        2.1.3 思想政治理论课微电影教学
    2.2 美育界说
        2.2.1 美育的概念
        2.2.2 美育的特征
        2.2.3 美育的功能
    2.3 思政课微电影教学具有美育功能的理论依据
        2.3.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艺术审美功能的论述
        2.3.2 西方传统美育思想
        2.3.3 中国传统美育思想
        2.3.4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美的论述
第三章 思想政治理论课微电影教学美育功能的表现
    3.1 以美怡情,提升审美素养
        3.1.1 满足大学生的审美需要
        3.1.2 提升大学生的审美能力
        3.1.3 激发大学生的审美理想
    3.2 以美立德,塑造健全人格
        3.2.1 加强大学生的品德修养
        3.2.2 激发大学生的爱国情感
        3.2.3 引导大学生的价值取向
        3.2.4 规范大学生的道德行为
    3.3 以美启智,培养创新能力
        3.3.1 促进大学生的智力发展
        3.3.2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
        3.3.3 扩展大学生的知识领域
第四章 思想政治理论课微电影教学美育功能的实现路径
    4.1 提升思政课教师的审美素养
        4.1.1 提高对美育的认识
        4.1.2 提升审美能力
    4.2 丰富思政课微电影教学的美育内涵
        4.2.1 彰显教学目标的美
        4.2.2 挖掘教育内容的美
        4.2.3 增强教学过程的美
    4.3 加强大学生的自我美育
        4.3.1 培养健康的审美兴趣
        4.3.2 积极参加思政课微电影教学活动
    4.4 提供教学保障
        4.4.1 加大支持力度
        4.4.2 营造美的校园文化
        4.4.3 创造美的网络空间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7)孔子的君子人格思想对大学生道德人格塑造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1.选题背景
        2.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四)创新与不足
        1.论文的创新之处
        2.论文的不足之处
第一章 孔子君子人格思想的内容及养成方式
    (一)孔子君子人格思想的基本概念
        1.人格的概念
        2.孔子君子人格的概念
    (二)孔子君子人格思想的主要内容
        1.孔子君子人格思想的核心道德
        2.孔子君子人格思想的行为准则
    (三)孔子君子人格思想的养成方式
        1.博学笃志
        2.静心谨言
        3.学思结合
        4.知行合一
        5.慎独自省
        6.谦逊自强
第二章 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塑造的问题分析
    (一)塑造大学生道德人格的意义
        1.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2.有利于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的建设
        3.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4.有利于中华民族道德素质的提高
        5.有利于大学生素质与能力的提高
    (二)大学生道德人格塑造面临的问题
        1.道德认知偏差
        2.道德情感淡漠
        3.道德意志薄弱
        4.道德行为失衡
    (三)大学生道德人格问题的原因分析
        1.社会环境的影响
        2.家庭环境的影响
        3.学校环境的影响
        4.大学生自身因素
第三章 君子人格对大学生道德人格塑造的启示
    (一)丰富大学生道德人格塑造的内容
        1.以君子德性见闻之知提高大学生的道德认知
        2.以君子仁爱忠恕之道丰富大学生的道德情感
        3.以君子仁勇思义之心增强大学生的道德意志
        4.以君子遵礼力行之信培养大学生的道德行为
    (二)完善大学生道德人格塑造的方式
        1.发挥大学生主体作用,自律自省
        2.营造健康良好的环境,濡染熏陶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8)师范生美育的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提出
        (一)师范生美育的迫切性
        (二)师范生美育的独特性
        (三)师范生美育的现实地位不高
    二、研究目标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意义
    三、相关文献综述
        (一)美育思想发展综述
        (二)美育理论建构
        (三)美育本质的研究现状
        (四)大学生美育的相关研究
        (五)师范生美育的相关研究
        (六)对已有研究的评价
    四、研究问题与概念界定
        (一)研究问题
        (二)概念界定
    五、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问卷调查法
        (三)叙事研究法
    六、研究过程
        (一)研究对象的选取
        (二)研究资料的收集
        (三)研究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四)研究结果的呈现
第一章 师范生美育之“春风化雨”
    一、“德艺双馨”的刘老师
    二、钟灵毓秀的校园
    三、叙事小结
第二章 师范生美育之“迷踪失路”
    一、拒课程于门外
    二、席卷内心的强烈挫败感
    三、社团人的心路历程
    四、叙事小结
第三章 师范生美育之“知情意行”
    一、墨笔丹青育美人
    二、无育美之心
    三、有育美之心而力不足
    四、叙事小结
第四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一)师范生美育的过程
        (二)师范生的审美能力水平
        (三)影响师范生美育实效性的关键因素
    二、建议
        (一)教育管理部门的监管与支持
        (二)师范院校应有的变革
        (三)师范生应作出的努力
第五章 研究反思
    一、对研究伦理的反思
    二、研究过程的反思
        (一)对取样的反思
        (二)对收集、整理与分析资料的反思
    三、对研究结论的反思
        (一)对师范生美育的思考
        (二)研究的推广性问题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习近平青年成长观与当代大学生政治人格塑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的重点、难点、创新点
    1.5 相关理论概述
        1.5.1 政治人格的内涵
        1.5.2 政治人格的构成要素和特征
        1.5.3 大学生政治人格的内涵及构成要素
2 习近平青年成长观的主要内容
    2.1 习近平青年成长观的具体内容
        2.1.1 坚定理想信念是青年成长的前提
        2.1.2 学好知识技能是青年成长的基础
        2.1.3 锤炼高尚品格是青年成长的标准
        2.1.4 善于开拓创新是青年成长的动力
        2.1.5 矢志奋斗奉献是青年成长的关键
3 习近平青年成长观的时代价值
    3.1 发展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青年观
    3.2 为新时期青年全面成长提供原则遵循
    3.3 新时代下揭示了青年成长的践行路径
    3.4 习近平青年成长观对于大学生塑造政治人格的意义
        3.4.1 奠定了塑造大学生政治人格的“思想基石”
        3.4.2 指引了塑造大学生政治人格的方向
        3.4.3 提供了塑造大学生政治人格的“助推器”
4 当代大学生政治人格塑造的现状
    4.1 当代大学生政治人格的主体表现
        4.1.1 当代大学生的政治行为模式
        4.1.2 当代大学生的政治态度和政治认知
        4.1.3 当代大学生的自我实现需要
    4.2 当代大学生政治人格存在的缺陷
        4.2.1 部分大学生的政治认知有欠缺
        4.2.2 部分大学生的政治情感淡漠
        4.2.3 部分大学生政治行为能力水平较低
    4.3 分析当代大学生政治人格现状的影响因素
        4.3.1 长期的应试教育和传统政治人格的影响
        4.3.2 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
        4.3.3 参与政治实践的主动性弱化
5 塑造和培育当代大学生政治人格的意义
    5.1 塑造大学生政治人格的重要性
        5.1.1 加强自身修养,提升综合素质
        5.1.2 稳固校园的和谐发展
        5.1.3 发展人才强国战略,传承社会政治文化
    5.2 塑造当代大学生理想政治人格的方向
        5.2.1 明辨是非,形成自我独立的政治参与意识
        5.2.2 自觉参与政治实践,做合格接班人
        5.2.3 强化政治技能,有效参与政治实践
6 以习近平青年成长观塑造当代大学生政治人格的路径
    6.1 从内因增加塑造大学生政治人格的动能
        6.1.1 坚定理想信念和政治价值观
        6.1.2 追求真才实学
        6.1.3 强化道德品格修养
        6.1.4 继承和创新政治文化
        6.1.5 做到知行合一
    6.2 从外因完善大学生政治人格塑造的条件
        6.2.1 校内课堂与校外实践有机结合
        6.2.2 优化当代大学生政治人格培养环境
        6.2.3 完善塑造大学生政治人格建设的体制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高校立德树人系统化运行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相关概念阐释
    四、研究方法
    五、基本思路和创新之处
第一章 高校立德树人中“人”的理论蕴涵
    第一节 马克思人学理论的主要观点
        一、人的存在论
        二、人的本质论
        三、人的发展论
    第二节 高校立德树人中“人”的本质解读
        一、人的发展之“全面性”
        二、实现人的发展途径之“全面性”
    第三节 马克思人学理论对高校立德树人的指导意义
        一、现实的人:立德树人的逻辑起点
        二、人的需要:立德树人的内在动力
        三、人的主体性:立德树人的人“自主性”确立
        四、人的全面发展:立德树人的价值定位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立德树人的历史实践和基本经验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立德树人的历史实践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培养适应革命需要的人才
        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三、改革开放以来:培养造就一大批“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立德树人的基本经验
        一、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根本指针
        二、坚持把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根本目标
        三、坚持把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作为根本任务
        四、坚持把改革创新作为根本动力
        五、坚持把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作为根本途径
        六、坚持把全党重视、全社会共同参与作为根本举措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当前高校立德树人系统化运行状况审视
    第一节 高校立德树人实践取得的主要成效
        一、思想政治工作地位不断提高
        二、“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建设有机结合
        三、大学生思想主流继续呈良好态势
        四、大学生综合素质整体性提升
    第二节 高校立德树人系统化运行的主要问题
        一、全员育人:不同主体间尚缺共同发力
        二、全过程育人:不同育人阶段还缺有效衔接
        三、全方位育人:不同育人载体、育人资源还需共建共享
        四、高校、家庭、社会的系统合力还未完成形成
    第三节 高校立德树人系统化运行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教育者教育理念还不完全清晰
        二、教育对象“自我同一性”的矛盾
        三、社会环境时代性变化带来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构建高校立德树人系统化运行机制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指导
    第一节 构建高校立德树人系统化运行机制的现实意义
        一、人的存在和自我价值生成之要求
        二、教育主客体间关系变化的必然要求
        三、协调立德树人多重矛盾关系的有效方法
        四、体现人与社会和谐发展、共同进步的关系
    第二节 构建高校立德树人系统化运行机制的理论指导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系统思想
        二、马克思主义系统思想在系统科学理论中的地位
        三、马克思主义系统思想对构建立德树人系统化运行机制的启发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高校立德树人系统化运行的机理分析
    第一节 高校立德树人系统化运行的目标
        一、立德树人系统化运行的总体目标
        二、立德树人系统化运行的具体目标
    第二节 高校立德树人系统化运行机制的构成要素
        一、运行的主体要素
        二、运行的介体要素
        三、运行的环体要素
    第三节 高校立德树人系统化运行的动力分析
        一、教育实践是教育力与教育关系的有机构成
        二、立德树人系统化运行的内在动力
        三、立德树人系统化运行的动力子系统
    第四节 高校立德树人系统化运行的过程
        一、运行过程的基本维度
        二、运行过程的主要环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构建高校立德树人系统化运行机制的内部路径
    第一节 建立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全员育人机制
        一、明确全员育人的范畴与责任
        二、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和主体性
        三、构建教学相长、休戚与共的师生关系
    第二节 构建“连续性与非连续性”相结合的全程育人机制
        一、构建小中大研循序渐进的教育链
        二、开展好重要时间节点的主题教育
    第三节 架构多维的全方位立德树人空间体系
        一、构建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育人课程体系
        二、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教材与话语体系
        三、多层面发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价值涵养作用
    第四节 完善高校党组织的育人工作机制
        一、巩固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二、把牢和夯实院系党的领导
        三、强化高校基层党支部建设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构建高校立德树人系统化运行机制的外部条件
    第一节 立德树人与社会环境因素的关系
        一、人与环境的关系
        二、社会环境对立德树人的影响
    第二节 整合与构建立德树人的外部协同育人机制
        一、优化家校关系与合作机制
        二、构建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社会共同育人格局
    第三节 构建全媒体育人生态系统
        一、全媒体和拟态环境的生成
        二、构建主流价值主导、有序清朗的全媒体育人生态系统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四、塑造大学生美的心理素质(论文参考文献)

  • [1]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研究[D]. 胡杨. 贵州师范大学, 2021(09)
  • [2]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树立正确审美价值观研究[D]. 曹婉笛. 长春工业大学, 2021(08)
  • [3]“00后”大学生审美现状调查与美育路径研究[D]. 张傲. 吉林大学, 2021(01)
  • [4]新时代大学生健全人格培育研究[D]. 梁丽娜. 西北师范大学, 2021
  • [5]良好家风融入大学生品格塑造研究[D]. 方璇.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6]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微电影教学的美育功能研究[D]. 程雪敏. 河北大学, 2020(08)
  • [7]孔子的君子人格思想对大学生道德人格塑造的启示[D]. 刘晓娜. 鲁东大学, 2020(01)
  • [8]师范生美育的叙事研究[D]. 王停停.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9)
  • [9]习近平青年成长观与当代大学生政治人格塑造研究[D]. 高畅键.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
  • [10]高校立德树人系统化运行机制研究[D]. 蔡毅强.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标签:;  ;  ;  ;  ;  

塑造大学生美的心理素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