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工业广场非生产用电管理

煤矿工业广场非生产用电管理

一、煤矿工业广场非生产性用电管理(论文文献综述)

费凯[1](2020)在《乡土视角下川西平原乡村工业遗存的改造再利用策略研究》文中认为我国是农业大国,自古以来乡村便是主要生产力。建国以来,乡村范围内的工业生产,为全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推力。但随着时代的前进,生产的主战场由乡村转为城市。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全国掀起了搬迁浪潮,乡村小工业逐步开始规模化、正规化、便捷化,渐渐形成了以散乱到聚合的乡村工业社区。同时依赖乡村资源为支撑的乡村工业也随着城乡结构的变化、乡村空心化与老龄化等问题而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加之近年来严格环保督察、环境监控和污染管控,乡村“散乱污”企业,被关闭、搬迁,其所遗留的工业建筑物成为了难以处理的工业遗存。现今,乡村振兴战略不断深化,乡村工业遗存却成为了乡村区域内较高价值的资源闲置和难以处理的历史遗留问题。但同时,如今乡村建设发展迅速,乡村振兴、乡村旅游、文化自信建设为工业遗存的再次利用提供了机遇。如何将旧的遗存适应新的时代,正视历史和区域文化,是本文所需要探讨的问题。对此,本文将乡村工业的形成、乡村建设与乡村旅游背景进行了梳理,针对川西平原范围乡村,进行了包括政策、乡土文化及环境资源进行了简单的梳理。界定乡村工业遗存的研究范围,并对国内外工业遗存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进行了总结。同时,梳理乡土相关理论的及探讨乡土视野与工业遗存的矛盾点和联系点,论述通过乡土的一系列策略,实现工业遗存再利用的可能性。之后,对川西平原范围内11处工业遗存进行了调研及资料整理,并对典型地区进行政务调研,从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对乡村工业遗存的现状进行了归纳、总结、分析。从工业遗存的形成原由、分布区位、景观形态与主要遗存的特征进行了简述,并针对遗存(主要是建筑遗存)进行了遗存原有产业类别、建筑遗存类型、结构、风格等进行了特征总结。并通过文献资料、实地调研及问卷调查,分析川西平原乡村工业遗存的价值属性,并获得一般价值特征。可以说,乡村废弃的工业建筑存量大、所占土地资源比重高、存在时间久,已逐渐深入乡村文化与自然环境当中,成为乡土文化在时代发展中的一部分。然后,从地域特征及文化出发,探讨乡村工业遗存进行切合乡土环境的改造模式的可能性。针对乡村旅游的兴盛和乡村建筑的热潮,通过研究全国乡村范围内的工业遗存再利用实践,提出改造为民宿酒店、历史文化教育、乡村公共空间及商业综合功能四种模式。在确定模式的同时,以乡土化视角的理论及工业遗存的改造手法相结合,提出模式选定、景观表达和场所营建的具体策略,并着重针对建筑遗存的空间更新方法,提出了空间划分联系及建筑形式更新的具体手法。最后,针对不同规模类型及权属性质和特点的乡村工业遗存,综合上文的乡村工业遗存改造再利用策略,分别以都江堰市崇义镇内一小型纸管厂遗存和大邑县西岭镇内原国营火电厂遗存的改造再利用为例,探讨乡土视角下乡村工业遗存以乡土环境与乡土文化为内核的改造再利用策略。

薛晓秀[2](2017)在《“文革”时期霍县煤业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霍县,煤矿城市,位于“煤乡”山西省的中南部,霍西煤田中部。凭借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霍县煤业发达。在“文化大革命”时期,霍县煤业包括地方国营煤矿、县营煤矿、社队煤矿、公社联营和私开小煤矿,煤矿类型较为齐全,兼具我国煤业发展的普遍性和特殊性。通过对“文化大革命”时期霍县煤业研究,可透视“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整个经济发展状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霍县煤业一改之前被压迫、束缚的境况,迎来了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国民经济恢复时期,霍县煤业着手进行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得到了恢复和初步发展。社会主义改造时期,霍县煤业继续进行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新建矿井,对老矿进行挖潜、革新、改造,对私营小煤窑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在“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号召之下,急躁冒进的“左”倾思潮在霍县煤业中占据上风,霍县煤业也由此开展“大跃进”运动。为了扭转颓势,煤炭工业部对煤炭工业进行了第一次大调整,尽管霍县煤业本身也存在有一些不完善的因素,急躁冒进的“左”的思想尚未根除,但总体形势一片大好。“文化大革命”初期,霍县煤业革命与生产的双轨运行。中共“九大”之后,霍县煤业随着政治的波动而起伏。“九大”之后霍县煤业的“伏”,不论是因“抓革命保险,抓生产危险”的认识而“停产闹革命”,还是在“批修整风”运动中由批“左”转为批右,都是因为“左”的错误占据上峰。“九大”之后霍县煤业的“起”,则是源于对“左”的错误的抵制,但由于“左”的错误未能根除,这种“起”也仍是有限的。“全面整顿”之后,霍县煤业的“抓革命、促生产”渐归正轨。在“文化大革命”时期,霍县煤业虽然受“左”的错误影响,但出于对生产状况的直观感受,又具有自身发展的独立性。在“文化大革命”期间,霍县煤业遵照中央指示,遵循“鞍钢宪法”,开展了“工业学大庆”和“农业学大寨”运动,虽然“左”的思想使运动成效大打折扣,但霍县煤业仍得到了有限的发展。“文化大革命”时期,霍县煤业对“抓革命,促生产”的把握在煤业的建设和发展方面直观的表现出来。“文化大革命”时期,霍县煤业“先生产、后基建”和“先生产、后生活”的思想颇为流行,但仍在“抓革命”的同时,兼顾基建,兼顾生活。此外,“文化大革命”时期,霍县煤业在管理方面,规章制度一度被批判为“管、卡、压”,然在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和邓小平全面整顿时期,霍县各煤矿致力于厘清合理的规章制度和“管、卡、压”的界限,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发动群众参加煤矿管理,煤矿管理得到加强。

杨钒[3](2014)在《QLS煤矿矿井建设项目施工组织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煤矿开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尤其是现代化的煤矿矿井建设,比普通建筑建设规模更大,复杂程度更高,建设前期投资大、回收期长、不可预见情况较多。存在的安全问题多,投资风险大,对于这样的项目施工组织设计是不可或缺的,而且对施工组织设计的要求更加严格。以往的煤矿施工项目总是处于被动的“事后控制”,结果往往事倍功半、成效不佳,所以,一个好的施工组织设计,能合理组织各施工要素,实现各个要素在建设项目开工之前最优化组合,保证项目开工后,各施工活动科学、高效地运行,从而达到安全、高效、优质、低耗和文明生产的目的,对企业和社会均有较大的意义。本文从经典的施工组织设计理论出发,梳理适合于项目特点的施工组织设计思路,根据QLS煤矿自身的条件和目标,站在建设单位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的角度,量身定制了QLS煤矿施工组织总体设计,为项目的施工准备、建设定位、建设目标、建设方针、建设总体规划和部署,以及施工成本、质量、进度控制的主要措施入手,为项目建设制定一个总纲;然后,以一个最为典型的单位工程—副斜井井筒工程为例,进行再细化、再设计、再求证。在副斜井井筒的施工组织设计中,结合现行的招投标体制,站在施工单位的角度,对建设的各大主辅系统进行量化描述,对其建设单位的总体规划和部署进行响应,并对主要工艺方案进行技术经济的比选,以及在施工现场管理过程中对工期、质量、环保等方面的保障措施,体现出了企业自身的特点,也反映了专业化服务的优势和建设社会化的趋势。本文通过对QLS煤矿施工组织设计的研究,针对工作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理论研究,综合应用运筹学和技术经济学的基本原理,结合个案概括出煤矿建设项目施工组织设计的一般规律,以期再回归实践,对同类型矿井建设和国内煤矿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提供更多有益借鉴。

王娟[4](2014)在《四川工业遗产改造过程中工业元素景观再利用研究》文中提出时代在不断的进步,城市在迅速的扩大它的空间与产业规模,这样的进步推动着工业技术与工业知识体系的不断更新与发展,这也就造就了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巨大力量,工业产业在这样巨大力量的冲击下,得到了相当大的成就。发展的脚步没有停歇,它在继续以飞快的速度向前迈进,人类社会顺着这发展的步伐,进入了一个信息化、经济化、国际化的新时代。在这个时代里,城市中大量的新兴产业迅速壮大,这使得传统制造产业面临着严峻的冲击压力,有着随时被取代的危险。然而,全球环境的持续性恶化,使得人们不得不重新思考人类发展的模式,放慢这样一个快速发展的节奏,运用可持续发展的方式来对待城市的更新。这样一个观念的转变,带动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进程,也促使社会产业结构的更新与调整。世界发展的主题也“从工业化时代走向信息时代,从工业社会走向后工业社会”。在这样一个社会大环境下,世界上的各个大型城市均将视角移向了工业遗产的改造与再利用,这种废物再利用的方式显示着它新时代的强大魅力,与此相关联的理论体系与实践案例层出不穷并逐步迈向成熟。目前出现的工业遗产的成功案例很多,通过对它们细致地分析,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设计师在工业遗产改造时对工业元素的灵活再利用,这种手段是对旧厂址中工业历史与工业氛围最好的表达与延伸。本文的主旨在于分析现阶段四川地区工业遗产改造过程中工业元素在景观上的再利用形式,总结这些工业元素的景观处理与设计方法,并且将这些方法运用在实际的设计项目中,对实际项目的设计起到指导作用,接着在实际的项目设计过程中发现新的问题,及时反馈给已有的理论体系,对理论体系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本文首先通过对工业遗产相关概念进行解析,并且对工业遗产概念进行了界定,指出本文研究的重点对象的范围及等级区分,同时对工业遗产改造再利用的理论体系、景观设计概念的研究,以及对工业元素涵义的阐述,在此理论基础之上,对四川范围内典型的三个工业遗产改造景观案例:成都东区音乐公园、成都工业文明博物馆与乐山犍为嘉阳小火车中的工业元素景观再利用方式方法,进行实地的调研,在深入的分析与总结,寻找出在四川地区范围内的工业遗产项目改造的过程中,工业元素景观再利用的方式方法。并在实际工业遗产改造项目中得到运用,用实践来检验,发现新的问题,给理论基础反馈出现实的意见。

沈全喜[5](2012)在《柳州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研究》文中认为工业遗产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资源,是文化遗产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柳州作为广西工业的典型代表,拥有深厚的人文基础和工业底蕴。在百余年的工业历史中留下了一大批优秀近代工业遗产。这些年来,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社会生活方式的转变,传统工业先后遭遇工业衰退和逆工业化过程,不少企业面临“关、停、并、转”的局面,很多工厂旧址、附属设施、机器设备等工业遗存被遗留下来,尤其是位于城市中心区的厂房建筑大都面临着被拆除、废弃或不恰当利用的命运。对这些不可再生的珍贵文化资源,如不尽快加以保护,就会很快损毁和消失。本文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结合柳州实际情况,对柳州工业遗产现状进行初步调研,通过借鉴国内外代表性工业城市在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方面积累的成功经验,针对柳州目前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存在的问题和矛盾,探索柳州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路子。本文主要包括五大部分:本文“前言”部分,概述了国内外关于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实践经验。第一部分,论述了柳州工业遗产的历史脉络及现状。第二部分,以柳州工业博物馆为例,论述了柳州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策略。第三部分,通过分析德国鲁尔区“工业遗产旅游之路(RI)的成功经验”,对柳州工业遗产旅游线路进行策划并就旅游资源的整合提出建议。第四部分,以时下在建的柳州工业博物馆为主要线索和依据,对柳州工业遗产保护与公众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探讨。

刘青[6](2006)在《河南“神火股份”经营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神火股份是一家以煤炭开采和深加工为主业的上市公司。公司目前煤炭资源储量不足,开采规模扩张空间有限,严重制约着公司未来的生存与发展,由此提出了神火股份的经营战略问题。 论文力求将战略管理理论与神火股份的经营现状相结合,通过PEST-N分析和五力模型分析识别出神火股份外部环境中面临的机会和威胁,用价值链原理对神火股份内部的优劣势进行探讨;使用IFE矩阵、EFE矩阵和SWOT分析法制定出神火股份的经营战略备选方案;通过QSPM定量规划矩阵对备选方案进行定量评价;然后根据公司的经营现状和在火电产业上的发展优势,并结合煤炭企业产业链延伸方向分析提出了“巩固煤炭,发展电力”的经营战略;论文最后对战略实施过程中的有关实施步骤、资金筹措、管理变革、风险防范和反馈控制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论文通过研究认为:煤炭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受到国家政策的倾斜和扶持,存在着巨大的发展空间;煤炭产业竞争非常激烈,神火股份具有很强的竞争实力;神火股份在内部环境方面拥有灵活的管理机制、完善的管理制度和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但在员工整体素质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劣势;未来五年内,神火股份应大力发展煤炭产业,在壮大煤炭主业的基础上进行产业链延伸,实行煤电一体化经营,以提高公司的盈利水平和综合竞争力,分散单一产业所固有的经营风险。 论文共分八个章节,第一章:导论;第二章: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研究综述;第三章:神火股份经营发展状况;第四章:神火股份外部环境研究;第五章:神火股份内部环境研究;第六章:神火股份经营战略制定;第七章:神火股份经营战略实施;第八章:结论。

郐艳丽[7](2004)在《东北地区城市空间形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论文运用城市地理学的有关理论和方法,从历史分期的角度把东北城市划分为古代、近代和现代城市,探讨了东北城市空间自构过程和被构过程的不同形态特征和发展规律,提出了东北城市未来的空间发展模式。论文主体部分共分为五章。 第一章对国内外城市空间形态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全面阐述。文章在阅读大量文献的基础上将西方城市空间形态理论与实践研究划分为形体化、功能化、人文化连续化、群体化生态化4个时段。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针对城市不断出现的各种问题,城市空间研究理论与实践逐渐由外部形体向城市内部功能转化,由城市物质性规划向人文化关注转化,由个体城市的发展研究向区域层面的综合研究转化,从而概括出11种城市空间形态典型模式:传统模式——环辅放射形模式、分散主义对策——卫星城、自然的安排——线形城市,东方的思想——棋盘形城市、形体化的极至——巴洛克轴线形城市、田园城市的特例——花边式城市、封闭性的极限——内敛式城市、高度发展的理论性模式——巢状城市、卫星城的发展——新城模式、历史的过程——星楔状城市、大都市形态——星云状城市。中国的城市空间形态研究则侧重影响因素、动力机制、构成要素等方面,由于中国大都市区、连绵区的发展及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发展基础及国外学术界的影响,中国的城市空间形态研究也出现了人文化、区域化、综合化发展的趋势。 第二章研究古代东北地区城市的空间形态。古代东北城市空间形态基本是形体化城市,山地城市则根据地形进行建设,“因地制宜”的城市发展思想在少数民族建立的城市包括管理都得到充分体现,但因战争原因的摧毁和建筑材料的差异使东北古代城市保存甚少,但其选址对后世城市的空间分布产生重要影响。 第三章研究近代东北地区城市的空间形态。近代是东北城市发展的重要时期,受地理环境、地缘政治、边疆文化、社会制度变革、交通方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中文摘要式、社会经济条件尤其人口迁移的影响,加之殖民统治基础上的多元文化的碰撞,直接导致东北城市空间形态的变异。巴洛克形体化城市发展模式在主要铁路城市得到充分体现,开放的方格网城市是中小平原城市的典型范式,线形城市在一些河流沿岸形成,而由于工矿开发分散形城市的雏形开始形成。这一时期主要铁路城市基本上是按规划建设的,当时世界先进的规划理念得到运用,城市道路网格局由于铁路的建设发生根本变化。大城市特色明显,东北地区以长春为分界,南部城市日本文化内涵体现的较多,北部深受俄罗斯文化的深刻影响,大连则受到双重文化的渗透,从而对现代城市空间形态产生重要影响。 第四章研究现代东北地区城市的空间形态。现代东北地区主要城市是在“一五”期间及随后的工业项目建设的大规模展开逐步发展起来的,在重工业基地前提下的城市内部空间以“企事业社会”为主体特征,城市发展经历快速、停滞到改革开放后的逐步健康发展等几个阶段。由于高速公路的建设,大城市外围均设计了分流过境车辆的环路,形成环辅放射状的城市空间形态,而中小城市其空间发展逐步转变为中心“十”字街、“一”字街的模式向集中的团块城市形态演进,沿河的线形城市向带状城市发展,分散城市随着功能的调整与完善空间形态向紧凑、组合形式发展。 第五章研究了新时期东北地区城市的发展战略和空间模式。随着大城市规模的逐步扩大,外围中小城市的不断发展,东北地区以哈尔滨、长春、沈阳、大连为中心的都市区逐步形成,以四大都市区为核心的东北大都市带初露端倪,构建健康的都市区及都市带空间形态成为城市发展研究的重要内容。文章通过分析新时期城市空间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提出了“保护两厢、聚集中央”的区域城市化发展战略,构建以网络型区域城市空间形态和稠密型个体城市空间形态理论为基础的东北四大都市区,以及大东北都市带为核心的未来整体城镇空间发展格局,并通过有效的空间管制加以实施。关键词:东北地区;城市空间形态;城市空间结构;城市发展模式

张喜武[8](2003)在《神东矿区可持续发展战略及其保障系统研究》文中认为目前国内外关于矿区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矿区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和宏观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分析两个方面。论文在总结目前已有的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新兴的大型能源基地——神东煤炭责任有限公司的实际,系统研究了神东矿区可持续发展评价、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增长等问题,建立了神东矿区可持续发展保障体系。本文在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 神东矿区发展现状分析及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 (2) 神东矿区可持续发展战略及可持续发展途径研究 (3) 神东矿区可持续发展的技术保障体系研究 (4) 神东矿区可持续发展的管理保障体系研究 (5) 神东矿区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保障体系研究 本文在利用可持续发展和区域经济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思想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十年来可持续发展的经验和教训,指出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全新的发展观和一种全新的发展模式,并取得如下研究成果。 1) 论文在分析评述现有的可持续发展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矿区可持续发展保障系统的概念,并从矿区可持续发展的技术保障体系、矿区可持续发展的管理保障体系和矿区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保障体系三个方面进行了详细论述,初步建立了神东矿区可持续发展评价及能力增长的保障系统。 2) 论文在分析和研究神东矿区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神东矿区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神东公司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了评估。 3) 根据神华集团中长期发展目标,研究提出了神东公司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及实现该战略的途径与措施。 4) 系统总结了神东矿区近年来技术创新的成果,结合矿区实际,从开拓开采方案的调整、工作面开采参数选择及设备选型优化、矿井生产工艺改革和河东矿区开发建设规划等方面研究提出了确保神东发展目标实现的技术措施,建立了矿区可持续发展的技术保障体系。 5) 根据国内外矿山企业管理理论研究与实践的最新成果,结合近年来神东矿区管理改革的探索与实践,从矿区企业管理的理念、模式和手段等 三个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建立了矿区可持续发展的管理保障体系。 。6)根据神东矿区所处地域的特点,提出了神东矿区及其周边地区环境 保护与生态建设的主要措施,对矿区水资源承载能力进行了全面分析,从 减少井下出肝量、井下粉尘治理、井下废气污染治理等方面研究了矿山洁 净开采技术,建立了神东矿区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保障体系。

吕俊峰,刘曙辉,汪铿,郭晓丹,黄志刚[9](2000)在《煤矿工业广场非生产性用电管理》文中研究指明针对煤矿地面工业广场非生产用电量高的情况 ,制定管理办法及措施 ,对工业广场非生产供电线路进行调整和改造 ,增加计量装置 ,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二、煤矿工业广场非生产性用电管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煤矿工业广场非生产性用电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1)乡土视角下川西平原乡村工业遗存的改造再利用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乡村工业遗存的存在问题
        1.1.2 城乡统筹与乡村振兴
        1.1.3 乡村产业与乡村旅游
        1.1.4 研究政策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有利于乡村资源的集约和乡村文化的提升
        1.2.2 乡村环境的提升的意义
    1.3 相关概念简述
        1.3.1 工业遗存
        1.3.2 乡村
        1.3.3 乡土视角及其内涵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外研究综述
        1.4.2 国内研究综述
        1.4.3 评述
    1.5 研究对象及范围与研究问题
        1.5.1 研究对象
        1.5.2 研究范围
        1.5.3 研究问题
    1.6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1.7 研究方法与路线框架
        1.7.1 研究方法
        1.7.2 研究路线
        1.7.3 研究框架
第2章 乡村工业遗存的乡土重塑
    2.1 川西平原乡村工业遗存的发展概况
        2.1.1 川西平原乡村工业发展历史演变
        2.1.2 乡村工业化概述
        2.1.3 乡村工业遗存化及其问题
        2.1.4 川西平原乡村工业遗存的形成特征简述
    2.2 乡土主义视角的研究与溯源
        2.2.1 乡土主义理论的溯源
        2.2.2 乡土视角的研究现状
        2.2.3 乡土的时代性存在与阐释
        2.2.4 乡土改造策略的理论研究简述
    2.3 乡村工业遗存的乡土化转译要点
        2.3.1 乡土在工业遗存中的切入点
        2.3.2 工业遗存的乡土化表达媒介
        2.3.3 乡土化表达的转引载体
    2.4 小结
第3章 乡村工业遗存的调查研究与价值属性
    3.1 川西平原乡村工业遗存情况调查
        3.1.1 乡村工业遗存调研背景与范围
        3.1.2 川西平原乡村工业遗存现状特点及选点分布
        3.1.3 调研方法与调研设计
    3.2 川西乡村工业遗存的基本特征简述
        3.2.1 地理区位及分布
        3.2.2 厂区布局形式
        3.2.3 乡村工业景观形态
        3.2.4 环境资源
    3.3 川西乡村工业遗存的类型归纳
        3.3.1 乡村工业遗存产业类别
        3.3.2 建筑遗存类型
        3.3.3 建筑遗存结构形式
        3.3.4 建筑遗存风格
        3.3.5 其他遗存
    3.4 乡村工业遗存的再利用价值属性
        3.4.1 工业遗存再利用价值研究综述
        3.4.2 乡村工业遗存基本价值分析
        3.4.3 乡村工业遗存再利用价值评判原则
        3.4.4 乡村工业遗存再利用价值特征
        3.4.5 乡村工业遗存价值分级与再利用方式
        3.4.6 乡村工业遗存再利用价值总结
    3.5 小结
第4章 乡村工业遗存的改造再利用模式与策略
    4.1 乡村工业遗存再利用模式
        4.1.1 乡村旅游与工业旅游
        4.1.2 改造为民宿与酒店等居住的模式
        4.1.3 改造为历史文化教育的模式
        4.1.4 改造为乡村公共空间的模式
        4.1.5 改造为商业综合功能的模式
    4.2 乡村工业遗存的乡土化改造再利用策略
        4.2.1 乡土理论与改造理论
        4.2.2 选定再利用的模式
        4.2.3 乡土化的景观表达策略
        4.2.4 乡土空间场所的营建
    4.3 建筑空间更新方法
        4.3.1 功能空间的划分与置换
        4.3.2 空间的延伸与连接
        4.3.3 改造的形式表达和应用
    4.4 小结
第5章 川西平原乡村工业遗存再利用实践案例与探讨
    5.1 大邑镇出江发电厂厂区改造
        5.1.1 项目概述及选点依据
        5.1.2 以乡村旅游与公共空间相结合的模式探讨
        5.1.3 乡村“客厅”的场所营建策略
        5.1.4 乡土化要素的应用手法
        5.1.5 建筑空间优化策略
        5.1.6 小结
    5.2 崇义镇老旧厂房改造
        5.2.1 基础调研概述
        5.2.2 项目概况及选点依据
        5.2.3 工业遗存的功能空间优化
        5.2.4 厂房功能空间更新策略
        5.2.5 乡土景观形态优化
        5.2.6 建筑形式转译
        5.2.7 小结
第6章 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乡村工业遗存调查问卷设计:XX村XX厂遗存改造再利用调查问卷
附录3 问卷调查结果统计汇总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2)“文革”时期霍县煤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一)学术价值
        (二)现实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
第一章“文革”前霍县煤业发展概述
    一、建国前的霍县煤业
    二、政权鼎革之际的霍县煤业
    三、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霍县煤业
    四、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的霍县煤业
        (一)探索初期的失误
        (二)调整时期的建设
第二章 革命与生产双轨运行:“文革”初期霍县煤业“抓革命、促生产”
    一、“文革”初期霍县煤矿“抓革命”政治运动
        (一)突出政治,学习毛着
        (二)“四大”和“革命大批判”下的霍县煤矿
        (三)“一月风暴”后的霍县煤业的乱与治
    二、“文化大革命”初期霍县煤业“促生产”
第三章“九大”后霍县煤业的起伏
    一、“九大”前后霍县煤业“停产闹革命”
    二、“批修整风”时期霍县煤业的“纠左”与“批右”
        (一)纠“左”:“批林整风”时期的霍县煤业
        (二)批右:“批林批孔”时期的霍县煤业
第四章“全面整顿”之后的“抓革命、促生产”
    一、“全面整顿”时期霍县煤业“促生产”的渐归正轨
    二、“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下的霍县煤业
        (一)霍县煤矿区“学理论”与评《水浒》运动
        (二)贯彻与抵制:“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时期霍县煤业
第五章“文革”时期“工业学大庆”与“农业学大寨”运动下的霍县煤业
    一、“工业学大庆”运动下的霍县煤业
        (一)“鞍钢宪法”——以许村煤矿个案为视角
        (二)霍县煤业“工业学大庆”运动的开展
    二、“农业学大寨”运动下的霍县煤业
        (一)煤矿支援农业
        (二)社队申办小煤窑
        (三)工农间的问题及解决
第六章“文革”时期霍县煤业的建设与发展
    一、“文革”时期霍县煤业生产和基建
    二、“文革”时期霍县煤业生产和生活
    三、“文革”时期霍县煤业生产与管理
    四、“文革”时期霍县煤业生产与安全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3)QLS煤矿矿井建设项目施工组织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发展状况
        1.2.2 国内研究状况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2 施工组织设计原理和分类
    2.1 施工组织设计概念
        2.1.1 施工组织设计的基本任务
        2.1.2 施工组织设计的作用
        2.1.3 施工组织设计的原则
    2.2 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分类
        2.2.1 按设计阶段分类
        2.2.2 按编制对象范围分类
        2.2.3 按编制的内容和繁简分类
    2.3 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编制依据
    2.4 本章小结
3 QLS煤矿项目施工组织总体设计
    3.1 QLS煤矿概况
    3.2 QLS煤矿施工组织总体设计说明
        3.2.1 编制范围和设计依据
        3.2.2 编制原则和技术特点
    3.3 施工总体设计
        3.3.1 总体设计主要内容概述
        3.3.2 施工工程总体规划及部署
        3.3.3 工期优化和保证措施
        3.3.4 施工成本、质量、进度控制主要措施
    3.4 本章小结
4.QLS煤矿副斜井井筒施工组织设计
    4.1 工程概况
        4.1.1 工程量及技术特征
        4.1.2 地质情况
    4.2 井筒施工主要辅助系统
        4.2.1 压风
        4.2.2 通风降尘
        4.2.3 排水
        4.2.4 供水
        4.2.5 通讯、信号、照明及监控系统
        4.2.6 地面搅拌系统
        4.2.7 供电系统
        4.2.8 测量控制
    4.3 井筒施工主要施工方案技术经济分析
        4.3.1 基岩段施工工艺
        4.3.2 锚网喷施工工艺及技术方案比较分析
    4.4 施工进度
        4.4.1 工期安排
        4.4.2 工期保证措施
    4.5 施工组织与管理
        4.5.1 施工组织管理机构
        4.5.2 劳动力安排
        4.5.3 现场管理
    4.6 质量目标、保证体系及措施
        4.6.1 质量目标和保证体系
        4.6.2 质量保证的主要措施
    4.7 环境保护与文明施工保证措施
        4.7.1 环境保护
        4.7.2 文明施工与CI形象管理
5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4)四川工业遗产改造过程中工业元素景观再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课题的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3.1 国内现状分析
        1.3.2 国外现状分析
    1.4 小结
第2章 工业遗产改造与景观设计相关概念及解析
    2.1 工业遗产改造相关概念及解析
        2.1.1 工业遗产概念
        2.1.2 工业遗产内容
        2.1.3 工业遗产价值
        2.1.4 工业遗产的保护方法
        2.1.5 工业遗产改造模式
    2.2 工业元素概念
        2.2.1 工业元素涵义
        2.2.2 工业元素的新功能
        2.2.3 工业元素与新环境的关系
    2.3 景观设计相关概念解析
        2.3.1 景观相关概念
        2.3.2 景观设计要素
        2.3.3 后工业景观
    2.4 工业遗产改造成功案例
        2.4.1 国外案例——德国鲁尔工业区北杜伊斯堡公园景观改造
        2.4.2 国内案例——中山岐江公园
    2.5 小结
第3章 四川地区工业遗产改造中工业元素景观再利用分析
    3.1 四川地区工业遗产分析
        3.1.1 “三线建设”与四川工业关系分析
        3.1.2 四川地区本土工业类型
        (1) 自贡盐业
        (2) 煤矿产业
        (3) 电力工业
        3.1.3 四川地区工业遗产概况
    3.2 东郊记忆(成都东区音乐公园)案例分析
        3.2.1 历史发展
        3.2.2 现状分析
        3.2.3 园区景观设计思路
        3.2.4 工业元素景观再利用形式
    3.3 成都工业文明博物馆案例分析
        3.3.1 历史发展
        3.3.2 现状分析
        3.3.3 建筑景观改造设计思路
        3.3.4 工业元素景观再利用形式
    3.4 乐山犍为嘉阳小火车案例分析
        3.4.1 历史发展
        3.4.2 现状分析
        3.4.3 工业元素景观再利用形式
    3.5 小结
第4章 经验总结在实际项目中的应用——内江白马镇火力发电厂工业景观改造
    4.1 项目概况
    4.2 项目改造构思与理念
        4.2.1 项目改造的基本构思
        4.2.2 项目改造理念
    4.3 项目中可采用的工业元素景观再利用形式
        4.3.1 装饰性与功能性相结合
        4.3.2 纯装饰性
        4.3.3 情景展示
        4.3.4 实地体验
        4.3.5 厂区绿地生态改造
    4.4 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研究成果总结
    5.2 前景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5)柳州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图片索引
表格目录
前言
    (一) 选题缘由、选题意义
        1. 选题缘由
        2. 选题意义
    (二) 相关概念、研究内容、研究范围
        1. 工业遗产的定义
        2. 研究内容
        3. 研究范围
    (三) 相关研究动态
        1. 国外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实践
        2. 国内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实践
        3. 柳州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相关情况
    (四) 主要研究方法
一、柳州工业遗产的历史脉络及现状审视
    (一) 柳州工业发展的历史脉络及其历史地位
        1. 古代——1949年
        2.19 49——1977年
        3.19 78年至今
    (二) 柳州工业遗产的现状
        1. 基本可确定文物遗址类型者
        2. 企业已改制、拆迁、半停产状况、废止它用者
        3. 目前仍在生产的工业建筑、工业厂房设备等
    (三) 柳州工业遗产保存现状审视
        1. 柳州电灯公司旧址
        2. 柳州联华印刷厂旧址
        3. 柳州供销社仓库(102创意仓库)
    (四) 柳州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困境解析
        1. 涉及工业遗产保护和再利用的政策法规不够健全
        2. 社区民众对工业遗产保护的意识淡薄
        3. 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经费不足
二、柳州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策略
    (一) 科学的价值评估体系
        1. 柳州工业遗产的价值构成
        2. 柳州工业遗产的评价方法
    (二) 层次性的保护利用梯度
        1. 文物保护单位
        2. 保护利用类工业遗产
    (三) 多样性的保护利用模式
        1. 主题博物馆模式
        2. 公共休憩空间模式
        3. 创意产业园区模式
        4. 与购物旅游相结合的综合开发模式
    (四) 柳州工业博物馆模式
        1. 柳州第三棉纺厂发展历程
        2. 柳州工业博物馆建设的必要性
        3. 柳州工业博物馆整体设计概况
        4. 柳州工业博物馆的功能定位
三、柳州工业遗产旅游线路的策划及旅游资源的整合
    (一) 从工业考古到工业遗产旅游
    (二) 德国鲁尔区“工业遗产旅游之路”(RI)
    (三) 柳州工业遗产旅游线路的规划及旅游资源的整合
        1. 柳州市区旅游资源概述
        2. 柳州工业遗产旅游线路的策划及旅游资源的整合
四、柳州工业遗产保护与公众
    (一) 背景概述
    (二) 柳州工业博物馆与公众
        1. 柳州工业博物馆的建设与公众参与
        2. 柳州工业博物馆如何更好地为公众服务
    (三) 建议
        1. 设立专家咨询机构
        2. 成立保护组织
五、结语
    (一) 本文主要研究结论
    (二)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表:柳州市区工业遗产汇总表
附录:柳州市第三次文物普查领导办公室关于全面协调配合我市工业遗产普查工作的通知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致谢

(6)河南“神火股份”经营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企业概况
    1.2 研究背景及意义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2 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研究综述
    2.1 企业战略管理理论概述
    2.2 企业战略管理理论发展趋势
        2.2.1 经典战略管理理论阶段
        2.2.2 以定位为基础的战略管理理论阶段
        2.2.3 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战略管理理论阶段
        2.2.4 战略管理理论演变规律
    2.3 国内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研究及应用
    2.4 几种重要的战略分析工具
        2.4.1 内外部要素评价矩阵(IFE矩阵、EFE矩阵)
        2.4.2 SWOT矩阵分析法
        2.4.3 价值链分析法
        2.4.4 QSPM定量规划矩阵
3 神火股份经营发展状况
    3.1 神火股份发展历程
    3.2 企业发展现状
    3.3 企业经营绩效分析
    3.4 企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4 神火股份外部环境研究
    4.1 中国煤炭产业概况
        4.1.1 煤炭产业发展历程
        4.1.2 煤炭产业发展现状
        4.1.3 煤炭产业市场发展前景
    4.2 煤炭行业宏观环境分析
        4.2.1 政治法律环境分析
        4.2.2 经济环境分析
        4.2.3 社会文化环境分析
        4.2.4 技术环境分析
        4.2.5 自然环境分析
    4.3 神火股份竞争环境分析
        4.3.1 企业之间的竞争
        4.3.2 潜在进入者的威胁
        4.3.3 来自顾客的竞争
        4.3.4 来自供方的竞争
        4.3.5 替代品的威胁
    4.4 神火股份外部环境中的机会与威胁
5 神火股份内部环境研究
    5.1 基础工作
    5.2 物资供应
    5.3 生产运作
        5.3.1 生产能力与设备
        5.3.2 生产调度
        5.3.3 煤炭产品的质量控制
        5.3.4 煤炭产品品种
    5.4 市场营销
    5.5 人力资源管理
    5.6 财务管理
    5.7 技术研发
    5.8 企业文化建设
    5.9 神火股份内部环境的优势与劣势
6 神火股份经营战略制定
    6.1 经营战略方案的提出与初步评价
    6.2 煤炭企业多元化经营的必要性
    6.3 煤炭企业多元化经营方向分析
    6.4 神火股份拟发展产业分析
        6.4.1 电力产业
        6.4.2 铸造型焦产业
    6.5 神火股份经营战略的确定
7 神火股份经营战略实施
    7.1 战略实施准备工作
        7.1.1 确定阶段目标
        7.1.2 资金筹措
        7.1.3 管理变革
    7.2 战略实施过程中的风险与对策
    7.3 战略实施反馈与控制
8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7)东北地区城市空间形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本文的研究范畴、研究内容和方法
        一、研究范畴和研究主旨
        二、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第三节 城市空间形态理论与实践综述
        一、西方城市空间形态理论与实践综述
        二、中国城市空间形态理论与实践综述
        三、城市个体空间形态发展模式综述
        四、城市群体空间形态发展模式综述
        五、影响城市空间形态的机制
第二章 东北地区古代城市空间形态
    第一节 东北地区古代城市空间形态发展背景与进程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城市
        二、秦汉时期的城市
        三、魏晋至隋唐时期的城市
        四、五代宋元时期的城市
        五、明清时期的城市
    第二节 东北地区古代城市空间形态特征与影响因素
        一、东北地区古代城市间歇性、不平衡性特征与影响因素
        二、东北地区古代城市空间地域隔离特征与影响因素
        三、东北地区古代城市空间形态差异特征与影响因素
    第三节 东北地区古代城市空间结构形态发展的总体结论
第三章 东北地区近代城市空间形态
    第一节 东北地区近代城市空间形态发展背景与进程
        一、西方资本主义初步输入的近代前期
        二、西方资本主义深入影响的近代中期
        三、社会经济跌荡的近代后期
    第二节 东北地区近代城市空间形态的影响因素
        一、地理环境影响
        二、地缘政治影响
        三、文化观念影响
        四、社会制度影响
        五、交通方式影响
        六、社会经济影响
        七、战争因素影响
    第三节 东北地区近代城市空间形态总体特征与形态模式
        一、东北地区近代城市空间形态总体特征
        二、东北地区近代城市空间形态的基本模式
第四章 东北地区现代城市空间形态
    第一节 东北地区现代城市空间形态的发展进程
        一、中央计划经济城市整体空间重构时期
        二、改革开放后城市外部空间快速拓展时期
        三、二十一世纪城市稳定发展内部空间美化时期
    第二节 东北地区现代城市空间形态变化的动力理论和影响因素
        一、动力理论
        二、影响因素
    第三节 东北地区现代城市空间形态总体结论与基本形态
        一、东北地区现代城市空间形态的总体结论
        二、东北地区现代城市空间形态发展的基本形态
    第四节 东北地区现代城市空间形态实证研究
        一、环辅放射状城市
        二、团块状城市
        三、线形城市
        四、分散组合形城市
第五章 新时期东北地区城市空间形态与发展战略
    第一节 新时期东北地区城市空间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二、生产力发展水平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三、城市规划管理方式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四、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改造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第二节 新时期城市空间发展的理论与对策
        一、现代城市可持续空间形态发展理论
        二、现代城市空间发展对策
    第三节 新时期城市群体空间形态理论与实证研究
        一、现代城市群体空间形态发展理论
        二、组合城市——微观整合
        三、都市区——中观调整
        四、大都市带——宏观跨越
结论
    一、基本结论
    二、论文的主要贡献和存在的不足
参考文献
后记

(8)神东矿区可持续发展战略及其保障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绪论
    1.1 国外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1.1.1 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提出
        1.1.2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1.1.3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容
        1.1.4 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
        1.1.5 国内外可持续发展研究的进展
    1.2 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选择背景
        1.2.1 我国提出可持续发展的历史背景
        1.2.2 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1.2.3 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性
        1.2.4 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
    1.3 矿区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必要性及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3.1 矿区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1.3.2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2 神东矿区发展状况分析及可持续发展系统评价研究
    2.1 神东矿区概况及开发建设现状简介
        2.1.1 神东矿区概况
        2.1.2 神东矿区开发建设现状
        2.1.3 矿区开采技术及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2.2 神东矿区生产经营外部影响因素分析
        2.2.1 煤炭市场及其对神东矿区生产经营的影响
        2.2.2 外部基础设施建设及其对矿区生产经营的影响
    2.3 矿区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选择
        2.3.1 矿区可持续发展程度的定性描述
        2.3.2 矿区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
    2.4 矿区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与分析
        2.4.1 模糊综合评判方法的基本模型
        2.4.2 各因素的隶属函数及各项指标隶属度的确定
        2.4.3 层次分析法确定各项指标权重
        2.4.4 评价值的计算与分析
        2.4.5 神东矿区可持续发展程度的系统评价
3 神东矿区可持续发展战略及可持续发展途径研究
    3.1 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
        3.1.1 结构分系统
        3.1.2 技术分系统
        3.1.3 价值分系统
        3.1.4 制度分系统
        3.1.5 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措施
    3.2 神华集团发展目标及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
        3.2.1 神华集团中长期发展目标
        3.2.2 神华集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
    3.3 神东矿区可持续发展战略及可持续发展途径研究
        3.3.1 神东矿区可持续发展战略
        3.3.2 神东矿区可持续发展途径分析
4 神东矿区可持续发展的技术保障系统研究
    4.1 井田划分与开拓开采方案的调整
        4.1.1 补连塔和上湾矿井联合开采
        4.1.2 乌兰木伦矿开拓开采方案的调整
        4.1.3 康家滩矿孙家沟井开拓开采方案调整
    4.2 河东矿区总体规划方案
        4.2.1 煤层与煤质
        4.2.2 矿井规划
        4.2.3 煤炭加工
        4.2.4 矿区地面设施
        4.2.5 矿区供电
        4.2.6 煤炭外运
    4.3 工作面参数与设备选型优化
        4.3.1 综采工作面参数的确定
        4.3.2 设备选型优化与分析
    4.4 改造后矿井生产能力
    4.5 矿井生产工艺的改革与完善
        4.5.1 千万吨矿井群的设计与创新
        4.5.2 综采工作面搬家工艺创新
        4.5.3 连续采煤短壁机械化开采成套技术与工艺创新
        4.5.4 矿井辅助运输方式改革与创新
        4.5.5 煤矿生产综合自动化技术集成与创新
5 神东矿区可持续发展的管理保障系统研究
    5.1 矿区经济发展战略
    5.2 矿区企业管理理念的创新与完善
    5.3 神东矿区管理模式的设计与实施
        5.3.1 依靠科技进步,创建高产高效的矿井
        5.3.2 以市场为导向,建立新型配煤基地
        5.3.3 实行专业化、集约化管理,建立“四条线”管理体制
        5.3.4 “产学研”相结合的外延拓展模式
    5.4 矿区信息化工程的建设与应用
        5.4.1 矿区信息化工程建设的必要性
        5.4.2 矿区信息化工程建设的主要内容
        5.4.3 矿区信息化工程实施与完善
6 神东矿区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保障系统研究
    6.1 矿区及其周边地区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
        6.1.1 神东矿区生态环境现状
        6.1.2 矿区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的主要措施
        6.1.3 矿区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的效益分析
    6.2 矿区水资源状况分析及可持续利用
        6.2.1 矿区水资源状况
        6.2.2 矿区目前用水量分析
        6.2.3 矿区2005年用水量预测分析
        6.2.4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战略
    6.3 矿区洁净开采技术
        6.3.1 减少井下出矸量的技术与措施
        6.3.2 井下粉尘的治理技术
        6.3.3 减少井下废气污染的技术与措施
        6.3.4 矿井水的处理与循环利用研究
        6.3.5 地表塌陷区的治理
7 结论与展望
致谢
主要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四、煤矿工业广场非生产性用电管理(论文参考文献)

  • [1]乡土视角下川西平原乡村工业遗存的改造再利用策略研究[D]. 费凯.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7)
  • [2]“文革”时期霍县煤业研究[D]. 薛晓秀. 河南大学, 2017(06)
  • [3]QLS煤矿矿井建设项目施工组织设计研究[D]. 杨钒.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4(03)
  • [4]四川工业遗产改造过程中工业元素景观再利用研究[D]. 王娟. 西南交通大学, 2014(09)
  • [5]柳州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研究[D]. 沈全喜. 广西师范大学, 2012(09)
  • [6]河南“神火股份”经营战略研究[D]. 刘青. 西安理工大学, 2006(01)
  • [7]东北地区城市空间形态研究[D]. 郐艳丽. 东北师范大学, 2004(01)
  • [8]神东矿区可持续发展战略及其保障系统研究[D]. 张喜武.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03(01)
  • [9]煤矿工业广场非生产性用电管理[J]. 吕俊峰,刘曙辉,汪铿,郭晓丹,黄志刚. 中州煤炭, 2000(06)

标签:;  ;  ;  ;  ;  

煤矿工业广场非生产用电管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