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金寨县五种山野果资源开发利用

安徽省金寨县五种山野果资源开发利用

一、安徽金寨县境内五种野山果资源的开发利用(论文文献综述)

韩正洲[1](2017)在《野菊资源研究与野菊花药材品质评价》文中指出野菊花为菊科植物野菊Chrysanthemum indicum L.的干燥头状花序,秋、冬二季花初开放时采摘,晒干或蒸后晒干。具有清热解毒,泻火平肝之功效;用于疔疮痈肿,目赤肿痛,头痛眩晕等症。野菊花用途广泛,在药品、保健品、日化产品等行业及临床上、民间得到广泛应用。野菊野生资源广泛分布于我国东北、华北、华中、华南、华东和西南等地,多生于山坡、草地、田边和路旁等处。目前,市场上野菊花药材以野生资源为主。随着市场对野菊花的需求量逐年增加,对野生资源的采收量随之上升,农民乱采乱伐,使野菊再生资源遭到破坏,野菊的生长面积逐年缩小,其野菊花的资源量也随之减少。野生野菊由于内在遗传和生长环境差异性,致使野菊花药材品质差异较大,常有蒙花苷含量不符合药典规定及掺杂现象。中药材天地网统计表明野菊花价格近5年涨幅为325%,已上涨至68元/kg。因而,进行野菊的资源研究和野菊花药材品质评价工作具有重大意义。本课题综合运用药用植物学、药用植物资源学、药用植物生态学知识,结合现代分析技术和分子生物学手段,对野菊及野菊花药材进行资源调查、样品收集、种质资源圃建立、化学成分分析、遗传多样性鉴定分析、种质差异评价等研究,以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互相渗透融合,着眼于野菊资源保护与产业发展相结合,为野菊种质资源保护与开发、野菊良种选育、野菊花质量标准完善和提高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一、野菊资源调查研究对我国安徽、湖北、河南、陕西、山西、广东、广西7省50县/市的野菊进行资源调查。结果表明,野菊生长环境各异,适应性强,分布广泛,在东经E107.54°E118.10°,北纬N23.18°N35.16°,海拔18m1083m均有生长,以大别山、秦岭、中条山、伏牛山、太行山等山区与平原的交接地带为多,以平原地区为少。目前野菊花药材主要来源于野生,规范化种植基地仅华润三九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在湖北省阳新县建设的野菊花GAP基地。野生野菊的现有调查区域,测算野菊花蕴藏量为5441.4吨,但受人工、采摘习惯及有些人无法企及的地域等影响,以致实际可采收量远低于其蕴藏量,加之大部分区域野菊花中蒙花苷含量达不到药典规定,而无法作为药材供应,目前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社会需求。二、野菊种质收集在资源调查基础上,结合野菊植株形态差异,挑选出32个具有代表性野菊种质,进行野菊植株活体异地迁移,于湖北省阳新县建立野菊种质资源圃,搭建自然研究平台,为野菊种质保存、种质差异分析比较、优良种质选育、以及后续优良种质杂交及申报新品种等工作提供实验素材。种质资源圃的32个野菊种质,在叶形、叶基、叶耳、株高、茎色、花期、花径大小等形态性状方面表现出极大多样性。三、野菊优良种质的筛选与评价对野菊种质资源圃分别连续4年开展种质分株扩繁及纯化工作,达到圃内各种质外观表型特征一致。根据植株形态、花期差异等,优选6个野菊种质进行系统比较,6个种质分别为湖北新洲区种质、湖北罗田县种质、河南潢川县种质、安徽霍邱县种质、安徽舒城县种质、安徽桐城市种质。分析比较内容包括:野菊农艺性状、叶表皮电镜扫描、叶片超微结构、野菊花产量、野菊花形态结构、野菊花花粉形态、野菊花化学成分。安徽桐城市种质,在株高、冠幅、花序直径、百花干重和花单株产量等诸方面均大于其它种质,说明安徽桐城市野菊种质产量最高。湖北新洲区种质腺体分布最多,可作为抗虫种质培育。湖北罗田县种质表皮毛臂最长,可以作为耐低温种质材料进行育种。安徽霍邱县种质皮孔密度小、面积小,在耐受干旱、大风等自然条件方面有优势。安徽舒城县种质气孔密度大,更适合生长在温暖湿润的气候下。依据药典标准,湖北新洲区种质(早花型)、湖北罗田县种质(中花型)、安徽霍邱县种质(晚花型)的野菊花中蒙花苷含量合格,而其它种质均不合格。目前可优选此三个合格种质,开展规范化、规模化GAP种植,以避免采花时间过度集中,引起劳动力紧缺而造成野菊花来不及采摘的浪费,并使野菊种质多样化,丰富野菊资源。四、基于化学成分的野菊品质评价本研究选取了不同区域产118个野菊花药材进行了蒙花苷的定量分析,对比不同省份蒙花苷含测表明,湖北省产野菊花的蒙花苷含量合格率为最高(55.6%),所有合格品中,以湖北新洲区含量最高(2.02%),总的结果比较,湖北更适宜作为企业野菊花药材采购的来源地及GAP推广种植地。118个样品中,仅有25个样品符合药典规定,合格率仅为21.2%。表明药典仅仅以蒙花苷含量判定野菊花合格与否值得深入探讨。因此,为建立更为合理的野菊花评价体系,本研究建立了UPLC法同时测定野菊花中6种化学成分的定量分析方法和UPLC-Q-TOF/MS技术在线鉴定野菊花中化学成分的定性分析方法。采用料液比1:250,70%甲醇超声处理30min作为提取条件,色谱条件选择乙腈:水(50:50,0.1%甲酸,A)-乙腈:水(2:98,0.1%甲酸,B)为流动相,柱温40℃时,以326 nm为检测波长,6个峰的响应值均较大,可以较好的对野菊花中绿原酸、蒙花苷、3,5-二咖啡酰奎宁酸、木犀草素、芹菜素和刺槐素含量进行定量分析。应用UPLC-Q-TOF/MS技术对野菊根、茎和叶中主要化学成分进行在线快速定性分析。结合精确分子量、MSE质谱碎片、色谱峰保留行为,鉴定野菊根、茎、叶中8个化学成分,包括4个酚酸类(绿原酸、3,4-二咖啡酰奎宁酸、3,5-二咖啡酰奎宁酸、4,5-二咖啡酰奎宁酸)、1个黄酮类(刺槐素)、2个黄酮苷类(蒙花苷、金合欢素苷)和1个野菊花内酯。应用UPLC-Q-TOF/MS技术对野菊花化学成分进行在线快速定性分析。鉴定野菊花中14个成分,包括4个酚酸类(绿原酸、3,5-二咖啡酰奎宁酸、3,4-二咖啡酰奎宁酸、4,5-二咖啡酰奎宁酸),3个黄酮类(木犀草素、芹菜素、刺槐素)和7个黄酮苷类(蒙花苷、木犀草素-7-O-β-D-芸香苷、木犀草苷、芹菜素-7-O-β-D-芸香苷、芹菜素-7-O-β-D-葡萄糖苷、香叶木素-7-O-芸香苷、刺槐素7-O-6-O-α-L-鼠李糖-β-槐糖苷)。表明野菊花中化学成分多样。对野菊生长不同时间(5月15日、9月15日和11月15日)和部位(根、茎和叶)8个主要化学成分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显示,酚酸类成分在根中均含量较高;绿原酸和3,5-二咖啡酰奎宁酸在茎和叶中含量较高;黄酮类成分在叶中含量最高,在根中含量最低;野菊花内酯在叶中含量最高。从时间轨迹上来看,除刺槐素和4,5-二咖啡酰奎宁酸外,其他成分均在11月份含量最高。表明可以在10月底、11月初采花后,再采收其它部位,实现对野菊的综合合理开发利用。将根、茎、叶与常规入药部位花进行比较,结果显示,酚酸类成分在花中含量最低,而黄酮类化合物(除金合欢素苷外)在花中含量最高,金合欢素苷在叶中含量最高,而在根和花中最低。野菊花内酯在叶中含量最高,而在根和花中未检测到;木犀草素和芹菜素为花中特有成分,野菊根、茎、叶中未检测到,可以作为野菊花TLC鉴别项,为完善野菊花鉴别项质量标准提供科学依据。五、基于SSR分子标记的野菊遗传多样性评价对资源调查收集的86个野菊样品,开展基于SSR分子标记的遗传多样性分析,以湖北罗田县种质的混合组织样品为材料进行转录组测序,优选多态性良好的20对引物,鉴定86个样品中有70个样品具有基因型唯一性,使用其中多态性好的4对引物即可达88.6%复合鉴定成功率,是制定野菊种质分子指纹图谱的优选。对比湖北罗田县、安徽舒城县两种质转录组结果,两个种质整体转录组同源性很高,但两种质特有同源基因差异较大;从进化生物学角度研究单拷贝种质共有同源基因,两种质在“已经历正向选择基因”方面差异较大,而在“正经历正向选择基因”方面相似。

许舒诚[2](2016)在《基于新公共管理理论的中医药健康产业绿色发展政策研究》文中提出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正在遭受严重的破坏,自然资源的日益短缺使得人们从过去单纯地关注社会经济的发展转变为经济、社会和环境相互协调的绿色发展。在我国经济新常态下,传统中医药健康产业的发展模式亟需升级,产业需向绿色中医药健康产业转型。产业的升级与结构调整离不开政府政策的支持与保障,绿色发展对政府的管理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转变政府行政管理模式,设计出新的绿色机制,为发展绿色中医药健康产业提供政策保障是促进产业发展的关键所在。基于以上,文章在新公共管理理论视角下,研究与讨论了中医药健康产业的发展现状与政策现状,提出了中医药健康产业的绿色发展方式,分析了传统管理模式下中医药健康产业的政策问题,为中医药健康产业的政策设计提出优化建议。文章在是外部性理论、公共政策理论、新制度经济学和新制度主义理论的基础上,从新公共管理理论的角度研究了传统政府行政管理下政策制定的弊端,为中医药健康产业的绿色发展提供政策意见。运用的方法是文献法对相关概念和理论进行梳理,通过案例法介绍了国内外绿色发展制度,为中医药健康产业的绿色发展提供借鉴。在研究基础上,文章提出中医药健康产业的绿色发展方式有发展绿色网络经济、促进中药废弃物资源化的循环经济、绿色供应链管理方式和发展中医药健康产业可持续发展等四种方式,并从新公共管理理论的视角下阐述了传统的行政管理方式下的政策制定存在失效,主要有以机构为导向、一元化管理、以后果为导向的反应式管理和以物为本的绩效考核等问题。文章在新公共管理理论视角下提出四条政策优化意见包括外部性内部化的产权政策;运用机制设计理论的制度设计——激励相容;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正反馈机制和支付转移补贴的绿色贡献奖励机制。藉由以上文章得出结论(1)实现绿色发展是中医药健康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2)中医药健康产业实现绿色发展的关键在于政策制定;(3)制定符合绿色发展理念的政策措施需要政府转变管理理念。

高宇列[3](2011)在《天目山区山核桃产业成长研究》文中提出非木质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山区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山核桃是重要的非木质资源,随着林权改革不断深入,农民经营山核桃林的积极性得以发挥,山核桃经营面积和产量迅速增加,加工企业不断进入,消费市场逐步拓展。但产业成长仍面临挑战。因此,研究山核桃产业成长过程和轨迹,找准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促进产业成长的对策,对推动山核桃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研究以山核桃主产区——天目山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大样本的实地调查,分析山核桃产业的成长阶段及其特征,并对影响产业成长的因素及其有效性进行深入分析,提出了促进产业升级的策略。结论如下:(1)我国山核桃种植历史悠久,林权改革推动了山核桃培育,种植面积扩大、产量不断上升。但高强度经营导致林地退化,带来生态问题;山核桃加工业始于解放初,20世纪90年代以来加工企业逐渐增加,2001年以来产业集聚基本形成;市场不断拓展,品牌建设不断加强。(2)从山核桃主产区县山核桃产量和企业进入两个视角,运用logistic计量经济模型分别拟合出成长轨迹。山核桃产业成长经历了形成期和成长期,但尚未进入成熟期。并深入分析了各阶段的特征。(3)基于轮式动力机制模型深入分析了影响因素:①市场因素。分析了市场供给主体——林农和加工企业的成本收益变化。分析了消费主体——公众的消费倾向,以反映需求方情况。②林地资源因素。分析了林地资源变化及其利用的有效性;线性回归模型表明,农户家庭收入与山林面积对山核桃种植面积影响显着。③技术因素。从技术研发和技术推广两个角度对技术的有效性进行了分析。④产业组织因素。运用博弈论分析了不同组织形式的囚徒困境问题、产业组织形态演变的动因及关键影响因素。⑤政策因素。山核桃产业政策经历了曲折的演变过程,分别从一、二、三次产业分析山核桃产业政策及其效果。(4)山核桃产业升级策略:①创新营销策略,拓展国内外市场;②推动规模化、生态化经营,促进林地资源可持续利用;③创新机制,合力推进产业技术进步;④加强扶持,提高产业组织绩效;⑤加强政策扶持力度,促进山核桃产业升级。

闫小玲[4](2010)在《基于cpDNA单倍型和SSR分析的银杏群体遗传结构和谱系地理学研究》文中提出银杏(Ginkgo biloba L.)是第三纪孑遗植物,世界着名的“活化石”。关于银杏的冰期避难所、群体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一直以来都是植物学家们感兴趣的话题。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通过单亲遗传的cpDNA基因间隔区序列变异以及双亲遗传的核基因微卫星位点(SSR)分析,对国内外银杏群体进行了深入的谱系地理学和群体遗传学研究,探讨了中国银杏的群体遗传结构和遗传多样性,在银杏避难所群体生存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保护策略。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cpDNA trnK基因,trnS-trnG基因间隔区和atpH-atpI基因间隔区序列分析在对33个群体430个个体的分析中,cpDNA trnK基因,trnS-trnG和atpH-atpl基因间隔区序列共检测到15种单倍型。银杏物种水平的单倍型多态性(h)为0.352,核苷酸多态性(π)为0.580×10-3,遗传多样性水平总体较低。西南地区和东部TM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较高。分子差异分析显示遗传变异主要存在群体内(55.50%),但群体间已经出现相当程度的遗传分化(44.50%)。贝叶斯分析和单倍型分布揭示了中国的西南地区和东部地区形成两个不同的谱系,表明中国西南地区和中东部地区的银杏形成了2个显着进化单元,是银杏的冰期避难所。2.SSR标记的筛选采用磁珠富集法开发了11对银杏微卫星引物。11个位点在40个个体中共得到100个等位基因,杂合度的期望值(HE)和观察值(Ho)的平均值分别为0.795和0.484,多态信息位点(PIC)平均值为0.752,表明这些位点具有较高的多态性。上述结果为全面深入研究银杏群体遗传和谱系地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3.SSR分析首次运用14对SSR标记分析了银杏的群体遗传结构和遗传多样性(33个银杏群体共980个个体),结果揭示出中国中部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较高,可能是种质多样和群体的混杂造成的。银杏群体的遗传变异主要存在于群体内(88.10%),群体间的遗传分化Fst= 0.119。Structure分析揭示的结果与cpDNA相同,即西南地区群体和东部地区群体呈现出两个独立进化的路线,东部的天目山、西南的WC群体和JF群体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和稀有等位基因丰富度,而中部群体则表现出东、西群体基因库混合的状态。结合cpDNA数据,我们进一步确定了中国西南地区的贵州务川和重庆金佛山以及东部浙江西天目山地区为银杏的冰期避难所。韩国栽培群体表现出与中国西南群体和中部群体较高的相似性,日本栽培群体则与中国中东部地区相似。欧美古老的银杏大树来自于日本东京群体,欧美其余个体与中国、韩国和日本群体之间均出现了显着的遗传分化。4.银杏的进化历史和传播历史基于BEAST运算得到这两个谱系最近的共同祖先距今约1.9(1.2-2.8)百万年,当时正处于第三纪末第四纪初,因此为古老的避难所。在距今约70万年前的间冰期,中国中东部银杏群体经历了快速的扩张。基于SSR分析的稀有等位基因丰富度表明,离避难所越远,群体的稀有等位基因丰富度逐渐下降,说明冰期后银杏从就近的避难所开始向外扩张。中国中部地区则成了两个避难所群体基因库的混合区域。银杏有着非常悠久的栽培历史,SSR分析揭示出银杏各栽培群体的来源不同,遗传多样性低的群体其来源比较单一。韩国与日本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均较高,说明其是从中国的多个地方多次引入的。欧美的银杏遗传多样性程度都很低,并且与其他群体出现了明显的遗传分化。银杏花粉流与种子流的比值为4,显着低于其它风媒传粉且繁育系统为异交的植物,表明人类活动对银杏基因流尤其是种子流的影响非常大,也可能是人类活动促进了银杏群体间的基因交流,使其度过灾难存活至今。5保护策略通过对避难所银杏群体和栽培群体的遗传结构和遗传多样性比较及两个避难所群体间遗传多样性的分析,提出以下保护策略:(1)应在中国西南地区,尤其是在贵州务川(WC)建立银杏保护区,对务川县山江村的银杏古树应该重点保护;(2)浙江西天目山的银杏群体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在迁地保护上具有优先权。

霍家金[5](2007)在《六安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六安市各县匀为国家级贫困县,一产比重在各县占30%以上(霍山县除外),发展农业产业化对老区脱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政府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的作用为核心,在对农业产业化的内涵作了简单阐述之后,系统地介绍了农业产业化的理论基础,包括: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经济学分析、农业产业化过程中政府的作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运行机制和农业产业化的组织模式等。文章在分析了六安市发展农业产业化的有利条件、制约因素及发展现状的前提下,以霍山和寿县为重点,分析了六安市所处的发展阶段,指出了农业产业化中支柱产业的选择方向。最后,本文分析了六安市订单农业履约难的原因及解决办法;给出了龙头企业培育的一些建议;对农业产业化发展融资问题也作了一些探索。

钱关泽[6](2005)在《苹果属(Malus Mill.)分类学研究》文中指出苹果属分类学研究已经有250 多年的历史。自1754 年该属建立以来,先后发表了500 多个双名。本文全面回顾了世界苹果属系统分类学研究的历史,以经典的形态分类学为基础,结合叶表皮、种皮微形态特征,以及前人对本属植物在细胞学、孢粉学、植物化学、分子系统学方面的研究成果,通过查阅模式标本及模式标本照片,大量考证原始文献,查阅标本和野外采集等对世界苹果属植物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共查阅了国内主要标本馆馆藏苹果属植物标本4 000 多号,拍摄了近20 000 张标本照片,并对湖北保康、神农架、云南丽江、昆明西山、四川峨眉山、浙江天目山、山东泰山、安徽黄山等地进行了大量野外调查采集与观察。经整理,本文共记载苹果属植物野生种22 种,32 个种下分类单位,21 个栽培种。其中新变种7 个,新转移或新组合种下分类单位11 个,新归并了35 个分类单位,变更种名3 个,发现四川、安徽新记录种各1 个,新定不合法名、裸名130 多个,为11 个种或种下单位选定新模式或后选模式标本, 改正了一些错误的种加词词尾以及其他一些命名方面的错误。在上述工作基础上,本文还获得了以下主要研究成果: 1. 对苹果属分类系统进行全面修订,建立1 个新亚属、1 个新杂种亚属、2 个新组、3 个新杂种组、2 个新系、1 个杂种系,重新订正了山荆子组的组名,对2 个系进行了转移处理,等等。首创在属内系统中采用自然种与栽培种并列制,既可正确处理自然种间的亲缘关系,又能显示栽培种的系统地位。2. 首次应用扫描电镜对叶表皮微形态和种皮微形态对本属进行分类学研究,发现叶表皮微形态特征和种皮微形态特征对本属植物系统学研究有重要意义,能较为清晰地显示出本属植物的进化地位,对亚属、组级区分均有重要辅助作用。此外对叶表皮还采用光学显微镜进行了研究,发现叶表皮细胞形态、排列方式对分类学研究也有辅助作用。3. 首次对苹果属植物的地理分布和区系特征进行了全面分析,并分析推断了本属植物多样性中心及起源中心。4. 分析了本属植物各分类性状的分类学意义,首次采用果实中果心分离性状作为属下第一级分类依据。采用该性状分类不仅没有过渡类型,而且使本属分类研究及进化性研究与苹果亚科统一起来,可以更好地体现本属在苹果亚科中的进化地位,也较客观地显示了本属内属下分类单位间的亲缘关系和进化关系。5. 确认栽培苹果的学名为M. pumila Mill.,但鉴于M. domestica Borkh.已经被国内外植物学家和园艺学家广泛采用,笔者已向国际植物学会提交保留名提案,建议保留M. domestica,同时废弃M. pumila。6. 分别采用营养器官、花、果特征为主索引编制了三套检索表,以满足不同生长时期的需要。

高学玲,林毅[7](2000)在《安徽金寨县境内五种野山果资源的开发利用》文中提出本文报告了安徽省金寨县境内五种野山果资源的分布情况及特点 ,并提出了果汁饮料加工路线

二、安徽金寨县境内五种野山果资源的开发利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安徽金寨县境内五种野山果资源的开发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1)野菊资源研究与野菊花药材品质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野菊资源研究与野菊花药材品质评价”技术路线图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1.1 野菊花本草源流考证
        1.1.1 野菊花名称源流
        1.1.2 野菊花历代本草论述与源流考证
        1.1.3 野菊花功效与应用
    1.2 野菊性状特征及变异
        1.2.1 野菊性状特征
        1.2.2 野菊变异
    1.3 野菊资源分布及生长环境
        1.3.1 野菊资源分布
        1.3.2 野菊生长环境
    1.4 野菊花化学成分及药理研究
        1.4.1 萜类和挥发油类
        1.4.2 黄酮类化合物
        1.4.3 酚酸类化合物
        1.4.4 野菊花药理研究
    1.5 野菊种质资源品质评价研究
        1.5.1 基于形态特征野菊品质评价
        1.5.2 基于遗传多样性野菊品质评价
        1.5.3 基于化学成分野菊品质评价
第二部分 野菊资源调查与种质选育
    第一章 野菊资源调查研究
        1 调查路线与方法
        1.1 调查路线
        1.2 调查方法
        2 调查结果
        2.1 野菊资源分布
        2.2 野菊生态环境
        2.3 野菊资源蕴藏量
        2.4 野菊人工栽培及市场状况
        3 小结
        3.1 野菊花的生境特征
        3.2 野菊花资源的现状
    第二章 野菊核心种质构建与比较
        第一节 野菊核心种质构建
        1 种质资源圃建立
        1.1 建设地概况
        1.2 种质资源圃建立
        1.3 种质资源圃营建成效
        2 野菊种质植物学形态调查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3 野菊种质筛选
        4 小结
        第二节 野菊种质比较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及处理
        1.2 测定指标
        1.3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野菊种质株高、冠幅、茎粗分析比较
        2.2 野菊种质产量分析比较
        3 小结
        第三节 野菊种质叶表皮扫描电镜比较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仪器及试剂
        1.3 实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小结
        3.1 气孔大小和密度
        3.2 腺体
        3.3 表皮毛
        第四节 野菊种质叶片超微结构比较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叶绿体中所含淀粉粒形态特征
        2.2 叶绿体中类囊体膜系统特征分析
        3 小结
        3.1 叶肉细胞中叶绿体片层结构与耐盐性之间关系
        3.2 叶肉细胞中叶绿体片层结构与抗寒性之间关系
        3.3 叶肉细胞中叶绿体所含嗜锇颗粒与野菊药用品质之间关系
        第五节 野菊种质花形态结构比较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野菊种质性状基本统计分析
        2.2 野菊种质性状相关性分析
        3 小结
        3.1 野菊种质资源形态多样性
        3.2 野菊花性状相关性与药用部位产量关系
        第六节 野菊种质花粉形态比较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观察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野菊种质花粉粒大小及形态
        2.2 野菊种质花粉粒表面超微特征
        3 小结
        第七节6个种质野菊花中蒙花苷含量比较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测定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6个野菊种质花中蒙花苷含量差异性
        3 小结
第三部分 野菊花药材品质评价
    第一章 基于化学成分的野菊品质评价
        第一节 野菊花蒙花苷含量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测定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产地野菊花蒙花苷含量分析
        2.2 不同产地蒙花苷含量合格率比较
        3 小结
        第二节 野菊花多组分定量分析方法建立
        1 仪器与材料
        2 方法与结果
        2.1 色谱条件及系统适应性实验
        2.2 混合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2.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2.4 线性关系考察
        2.5 精密度实验
        2.6 稳定性实验
        2.7 重复性实验
        2.8 加样回收率实验
        2.9 样品测定
        2.10 野菊花中酚酸类化合物含量分析
        2.11 野菊花中黄酮类化合物含量分析
        3 小结
        第三节 基于UPLC-Q-TOF/MS技术在线鉴定野菊花化学成分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仪器与试剂
        1.3 实验方法
        2 UPLC-Q-TOF/MS在线鉴定野菊花的化学成分
        3 小结
        第四节 野菊根、茎、叶、花部位主要化学成分鉴定及动态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样品制备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UPLC-Q-TOF/MS在线鉴定野菊根、茎、叶部位的主要化学成分
        2.2 野菊根、茎、叶部位8种主要化学成分动态变化规律
        2.3 野菊花药材及根、茎、叶部位8种主要化学成分的比较分析
        3 小结与讨论
    第二章 基于SSR分子标记的野菊遗传多样性评价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来源
        1.2 材料处理
        1.3 转录组测序和数据分析
        1.4 引物开发和验证
        1.5 分子标记数据处理和鉴定力分析
        1.6 比较转录组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转录组数据产出统计及拼接
        2.2 转录本功能注释分析
        2.3 SSR分子标记挖掘
        2.4 SSR分子标记实验
        2.5 SSR分子标记物种鉴定力分析
        2.6 两种质转录组整体相似性比较
        2.7 两种质特异性同源基因比较
        2.8 两种质共有单拷贝同源基因正向选择压力分析
        3 结论与讨论
        3.1 关于SSR
        3.2 关于野菊种内遗传变异
第四部分 结论与展望
    1 结论
        1.1 野菊资源调查
        1.2 野菊种质收集
        1.3 野菊种质筛选与比较
        1.4 野菊花品质评价
        1.5 野菊SSR评价
    2 主要创新点
    3 讨论与展望
        3.1 野菊资源的充分利用
        3.1.1 野菊资源锐减原因分析
        3.1.2 野菊种质的筛选
        3.1.3 野菊花资源利用的建议与展望
        3.2 野菊综合评价体系的建立
        3.2.1 野菊花指标性成分讨论
        3.2.2 野菊花综合评价体系建立的建议
参考文献
附图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学术论文、专着和获得的专利等情况
致谢

(2)基于新公共管理理论的中医药健康产业绿色发展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2.1 健康产业与中医药健康产业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2.2 绿色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2.3 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3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的内容
        1.3.2 研究的方法
    1.4 本文可能的创新点
    1.5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健康产业及中医药健康产业的概念
        2.1.1 健康产业的概念
        2.1.2 中医药健康产业的概念
    2.2 外部性理论
    2.3 公共政策理论
    2.4 新制度经济学
    2.5 新制度主义
第三章 中医药健康产业的发展现状分析
    3.1 中医药健康产业现状分析
        3.1.1 产业现状
    3.2 中医药健康产业外部性分析
        3.2.1 外部性现状分析
        3.2.2 中医药健康产业负外部成本的测量方法
        3.2.3 中药健康产业负外部成本的制度选择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医药健康产业的绿色发展及其方式选择
    4.1 中医药健康产业绿色发展概念
    4.2 中医药健康绿色发展的方式选择
        4.2.1 建立绿色网络经济发展
        4.2.2 中药废弃物资源化循环经济方式
        4.2.3 绿色供应链管理方式
        4.2.4 中医药健康产业可持续发展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医药健康产业政策分析
    5.1 中医药健康产业的政策分析
        5.1.1 中医药健康产业的产业政策分析
        5.1.2 中医药健康产业的公共政策分析
        5.1.3 中医药健康产业政策的协同与互补
    5.2 传统行政下中医药健康产业政策的失效问题分析
        5.2.1 “机构导向”的政策制定
        5.2.2 基于科层制的政府一元化管理
        5.2.3 以后果导向的反应式管理
        5.2.4 以物为本的绩效目标评价体系
    5.3 中医药健康产业绿色发展政策的有效供给
        5.3.1 基于新公共管理理论的绿色发展的制度设计
        5.3.2 新公共管理理论下国内外绿色制度的案例分析
第六章 基于新公共管理理论的政策优化建议
    6.1 基于新公共管理理论的政策优化建议
        6.1.1 外部性内部化的产权政策
        6.1.2 运用机制设计理论的制度设计:激励相容
        6.1.3 促进中药废弃物资源循环经济的正反馈动力机制
        6.1.4 支持转移补贴的绿色贡献奖惩机制
    6.2 基于新公共管理理论的政府行政优化建议
        6.2.1 中医药健康产业发展的基本原则
        6.2.2 多中心供给策略
        6.2.3 健全跨部门工作机制
        6.2.4 健全完善中医药健康产业政策与制度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中医药健康产业的现行政策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3)天目山区山核桃产业成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山区农民增收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和难点
        1.1.2 非木质林产品产业发展是增加山区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
        1.1.3 山核桃产业在主产区农民增收中举足轻重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产业成长及机理的研究
        1.2.2 产业升级研究
        1.2.3 山核桃产业研究
    1.3 研究目的和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2 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产业和山核桃产业
        2.1.2 产业成长和产业升级
    2.2 产业生命周期理论
        2.2.1 产业生命周期的界定
        2.2.2 产业成长的阶段及其特征
    2.3 产业结构演变理论
        2.3.1 三次产业分类及其演变
        2.3.2 生产要素密集度分类及其演变
        2.3.3 产业结构高度化
3 研究范围、研究点和数据来源
    3.1 研究范围的界定
    3.2 研究点
        3.2.1 临安市概况
        3.2.2 淳安县概况
        3.2.3 宁国市概况
    3.3 数据来源
        3.3.1 农户调查
        3.3.2 企业调查
        3.3.3 消费者调查
        3.3.4 经销商调查
    3.4 样本特征分析
        3.4.1 农户特征
        3.4.2 加工企业特征
        3.4.3 零售商特征
        3.4.4 消费者特征
4 山核桃产业发展状况分析
    4.1 国外核桃产业发展状况
        4.1.1 国外核桃产业发展概况及趋势
        4.1.2 国外山核桃产业发展概况
        4.1.3 经验借鉴与启示
    4.2 中国山核桃资源及其产业发展状况
        4.2.1 山核桃资源分布
        4.2.2 山核桃种植业发展状况
        4.2.3 山核桃加工业发展状况
        4.2.4 山核桃市场现状
5 山核桃产业成长轨迹及其阶段分析
    5.1 山核桃产业成长轨迹
        5.1.1 基于山核桃产量变化的成长轨迹
        5.1.2 基于山核桃企业进入变化的成长轨迹
        5.1.3 山核桃产业成长阶段判定
    5.2 山核桃产业成长的阶段性特征
        5.2.1 形成期特征
        5.2.2 成长期特征
    5.3 山核桃产业成长的趋势
        5.3.1 基于产业生命周期视角
        5.3.2 基于农业产业化实践视角
6 山核桃产业成长的影响因素及其有效性分析
    6.1 市场因素
        6.1.1 市场的演变过程
        6.1.2 影响市场的因素及有效性分析
    6.2 林地资源因素
        6.2.1 林地资源的变化过程
        6.2.2 林地资源利用的有效性分析
        6.2.3 影响资源的相关因素分析
    6.3 技术因素
        6.3.1 技术的演变
        6.3.2 技术的有效性分析
        6.3.3 影响技术的相关因素分析
    6.4 产业组织因素
        6.4.1 山核桃产业组织形态的演变及动因
        6.4.2 影响山核桃产业组织运行效率的关键因素分析
    6.5 政策因素
        6.5.1 山核桃产业政策的发展历程
        6.5.2 政策的有效性分析
7 促进山核桃产业升级的建议
    7.1 调整营销策略,拓展国内和国际市场
        7.1.1 创新销售渠道,健全立体销售网络
        7.1.2 多方参与,实行品牌化经营
    7.2 推行规模化、生态化经营,促进林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7.2.1 深化集体林权改革,促进林地合理流转
        7.2.2 推广生态化经营,实现林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7.3 创新机制,合力推进产业技术进步
        7.3.1 建立技术研发、推广的利益共享机制
        7.3.2 利用"三位一体"平台,建立产业技术研发中心
        7.3.3 推进精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
        7.3.4 构建技术推广网络,发挥示范辐射效应
    7.4 加强扶持,提升山核桃产业组织绩效
        7.4.1 加强培训,塑造新型农民
        7.4.2 拓宽服务,促进现代龙头企业发展
        7.4.3 科学引导,规范专业合作组织高效运行
    7.5 加大产业扶持政策力度,促进山核桃产业升级
        7.5.1 进一步明晰产权,鼓励林权有序流转,促进集约经营
        7.5.2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打造差别性金融产品,切实为产业发展服务
        7.5.3 增加科技投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动产业可持续发展
        7.5.4 继续引导和关注龙头企业、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8 结论与讨论
    8.1 研究结论
    8.2 创新点及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附:调研问卷

(4)基于cpDNA单倍型和SSR分析的银杏群体遗传结构和谱系地理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谱系地理学简介
        1.1.1 谱系地理学的提出及内容
        1.1.2 谱系地理学的相关理论
    1.2 银杏的生物学特性及研究现状
        1.2.1 银杏的生物学特性
        1.2.2 银杏的研究现状
        1.2.3 中国有无野生银杏群体的争论
    1.3 存在的问题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银杏野外调查及材料采集
    2.1 调查时间和采集方法
    2.2 银杏取样地生境
        2.2.1 甘肃徽县
        2.2.2 河南新县
        2.2.3 安徽金寨
        2.2.4 广东韶关
        2.2.5 湖南壶瓶山
        2.2.6 湖北神农架
        2.2.7 江苏宝华山
        2.2.8 日本
3 cpDNA单倍型分析
    3.1 材料
    3.2 实验方法
        3.2.1 DNA提取
        3.2.2 引物筛选
        3.2.3 PCR扩增及测序
        3.2.4 数据分析
    3.3 实验结果
        3.3.1 序列信息与单倍型分布特点
        3.3.2 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分析
        3.3.3 群体遗传分化分析
        3.3.4 单倍型谱系分析
        3.3.5 群体历史分析
    3.4 讨论
        3.4.1 遗传多样性及遗传结构
        3.4.2 冰期避难所推测
        3.4.3 群体历史分析
        3.4.4 人类活动对银杏群体遗传结构的影响
4 微卫星标记的筛选
    4.1 实验方法
        4.1.1 检测已发表银杏微卫星引物的有效性
        4.1.2 对已发表的近缘物种的引物进行筛选
        4.1.3 用已有的EST序列进行微卫星引物筛选
        4.1.4 磁珠富集法获取银杏微卫星序列
        4.1.5 数据判读与分析
    4.2 实验结果
        4.2.1 已有引物的有效性
        4.2.2 松科引物扩增结果
        4.2.3 EST-SSR扩增结果
        4.2.4 磁珠富集法实验结果
    4.3 数据分析及相关讨论
        4.3.1 遗传多样性分析
        4.3.2 位点间连锁不平衡检测和哈温平衡检测
        4.3.3 微卫星引物筛选应注意的问题
5 基于SSR的银杏群体遗传结构分析
    5.1 材料
    5.2 实验方法
        5.2.1 DNA提取
        5.2.2 引物筛选
        5.2.3 数据判读及分析
    5.3 实验结果
        5.3.1 银杏群体遗传多样性
        5.3.2 群体遗传结构分析
        5.3.3 瓶颈效应检测
        5.3.4 空间遗传结构分析
        5.3.5 群体间遗传分化
        5.3.6 群体间基因流
    5.4 讨论
        5.4.1 遗传多样性和群体遗传结构
        5.4.2 冰期避难所
        5.4.3 冰期后扩张路线
        5.4.4 国内外栽培群体来源及人为活动干扰
6 避难所银杏群体的生存现状及保护策略
    6.1 贵州务川的银杏群体
    6.2 浙江西天目山的银杏群体
        6.2.1 cpDNA分析
        6.2.2 SSR分析
    6.3 避难所银杏群体的保护现状
        6.3.1 避难所之间银杏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比较
        6.3.2 银杏保护策略的制定
        6.3.3 天目山自然保护区的保护现状
7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和拟发表的论文
致谢

(5)六安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现阶段我国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宏观环境
    1.2 农业产业化的内涵与产生
        1.2.1 农业产业化的内涵
        1.2.2 农业产业化的产生与发展
    1.3 农业产业化的意义作用
        1.3.1 经济意义
        1.3.2 政治意义和社会意义
    1.4 本文主要内容的章节安排
第二章 农业产业化的理论基础
    2.1 农业产业化经营经济学分析
        2.1.1 制度经济学理论
        2.1.2 产业经济学理论
        2.1.3 农业经济学理论
        2.1.4 农业地域分工理论
    2.2 中外农业产业化比较
        2.2.1 两者在形成上具有相似性
        2.2.2 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研究的侧重点不同
    2.3 农业产业化中政府的作用
        2.3.1 政府行为的方向
        2.3.2 政府应采取的行为
    2.4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运行机制
        2.4.1 利益机制
        2.4.2 约束机制
    2.5 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
        2.5.1 组织模式的主要类型
        2.5.2 六安市农业产业化模式选择
第三章 六安市农业资源及农业发展现状
    3.1 六安市农业产业化发展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
        3.1.1 地形与气候
        3.1.2 土地资源
        3.1.3 水资源
        3.1.4 植物资源及农作物种植
        3.1.5 动物资源及养殖业
    3.2 农业现状
第四章 六安市农业支柱产业的选择
    4.1 理论基础
        4.1.1 定性分析--两县所处的发展阶段
        4.1.2 理论基础—定量分析
    4.2 霍山县主导产业
    4.3 寿县支柱产业的选择
    4.4 其它区县的农业支柱产业
第五章 六安市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应重点解决的问题
    5.1 发展订单农业,化解市场风险
        5.1.1 订单农业的内涵及优势
        5.1.2 订单农业在六安市存在的问题
        5.1.3 订单农业高违约率的原因分析
        5.1.4 利用保险与金融创新工具,建立合理的风险分担机制
        5.1.5 建立激励与保障机制
    5.2 培育龙头企业
        5.2.1 龙头企业的作用
        5.2.2 典型案例--霍邱柳编
        5.2.3 六安市龙头企业发展现状
        5.2.4 龙头企业培育策略
        5.2.5 霍山县鳗鱼产业发展与政府作用
    5.3 多渠道建立融资体系
        5.3.1 农业产业化的资金来源
        5.3.2 六安市农业融资难的原因
        5.3.3 完善农业投融资体系的途径
        5.3.4 探索保险机制,化解农户生产风险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学习期间发表论文
学习期间参与的项目

(6)苹果属(Malus Mill.)分类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上篇 苹果属植物研究进展
    第一章 苹果属植物经典分类学研究
        1.1 苹果属的建立和前系统时期
        1.2 苹果属属内系统建立时期
        1.3 中国学者对苹果属分类学研究的贡献
    第二章 苹果属实验分类学研究
        2.1 细胞分类学研究
        2.2 孢粉学研究
        2.3 植物化学分类学研究
        2.4 分子系统学研究
    第三章 苹果属植物园艺学研究
        3.1 苹果砧木资源的调查研究
        3.2 苹果砧木的园艺性状及栽培研究
        3.3 苹果属植物无融合生殖研究
下篇 苹果属形态学与分类学研究
    第一章 苹果属植物的形态学
        1.1 苹果属植物的一般习性
        1.2 苹果属植物的形态特征及其分类学意义
        1.2.1 叶的形态特征
        1.2.2 花的形态特征
        1.2.3 果实形态特征
    第二章 苹果属叶表皮及种皮微形态研究
        2.1 叶表皮微形态特征
        2.2 种皮微形态特征研究
    第三章 苹果属植物地理分布及区系特征
        3.1 苹果属植物化石种的分布
        3.2 苹果属植物的现代地理分布
        3.3 苹果属植物的区系特征
        3.4 苹果属植物区系分区
        3.5 结果分析与讨论
        3.5.1 替代分布现象
        3.5.2 属的起源中心
        3.5.3 迁移路线和种的起源中心
        3.6 栽培种的分布
    第四章 苹果属植物分类学研究
        4.1 苹果属新分类系统总览
        4.2 苹果属植物分种检索表
        4.2.1 以营养器官为主结合花器、果实的检索表
        4.2.2 以花器官特征为主的检索表
        4.2.3 以果实为主要特征的检索表
        4.3 苹果属植物种系记载
        亚属I 原始苹果亚属新亚属
        组Ⅰ三裂叶海棠组
        1. 三裂叶海棠
        组Ⅱ佛罗伦萨海棠组新组
        2. 佛罗伦萨海棠
        组Ⅲ多胜海棠组
        3. 台湾林檎
        4. 乔劳斯基海棠
        组Ⅳ绿苹果组
        5. 花冠海棠
        6. 窄(狭)叶海棠
        7. 草原海棠
        杂种亚属Ⅰ北美苹果亚属新杂种亚属
        杂种组Ⅰ北美苹果组新杂种组
        H1. 大鲜果
        H2. 异叶苹果
        亚属Ⅱ苹果亚属
        组Ⅴ滇池海棠组新组
        8. 滇池海棠
        9. 沧江海棠
        10. 西蜀海棠
        11. 河南海棠
        组Ⅵ花楸苹果组
        系1 锡金海棠系新系
        12. 锡金海棠
        系2 陇东海棠系
        13. 陇东海棠
        14. 山楂海棠
        15. 褐海棠
        系3 花叶海棠系新系
        16. 花叶海棠
        17. 变叶海棠
        杂种组Ⅱ大索纳苹果组新杂种组
        H3. 大索纳苹果新拟
        组Ⅶ苹果组
        系4 苹果系
        18. 森林苹果
        19. 赛威士苹果
        Hs1. 矮苹果系杂种起源系
        H4. 苹果
        H5. 花红
        H6. 星纹苹果
        H7. 梅德堡海棠
        组Ⅷ山荆子组
        系6 三叶海棠系
        20. 三叶海棠
        Hs2.阿诺德海棠系新杂种系
        H8. 沙金海棠
        H9. 紫海棠
        H10. 阿诺德海棠
        H11. 荷特威吉苹果
        H12. 多花海棠
        系7 山荆子系
        21. 山荆子
        22. 湖北海棠
        H13. 金县山荆子
        H14. 垂丝海棠
        杂种组Ⅲ山荆苹果组新杂种组
        H15. 海棠花
        H16. 西府海棠
        H17. 楸子
        H18. 扁棱海棠
        H19. 酸涩苹果
        H20. 先德克利苹果
        H21.小叶海棠
    存疑
第五章 苹果属植物的开发利用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附图
详细摘要

四、安徽金寨县境内五种野山果资源的开发利用(论文参考文献)

  • [1]野菊资源研究与野菊花药材品质评价[D]. 韩正洲.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7(07)
  • [2]基于新公共管理理论的中医药健康产业绿色发展政策研究[D]. 许舒诚.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3)
  • [3]天目山区山核桃产业成长研究[D]. 高宇列. 北京林业大学, 2011(07)
  • [4]基于cpDNA单倍型和SSR分析的银杏群体遗传结构和谱系地理学研究[D]. 闫小玲. 浙江大学, 2010(08)
  • [5]六安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研究[D]. 霍家金. 合肥工业大学, 2007(04)
  • [6]苹果属(Malus Mill.)分类学研究[D]. 钱关泽. 南京林业大学, 2005(03)
  • [7]安徽金寨县境内五种野山果资源的开发利用[J]. 高学玲,林毅.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2000(06)

标签:;  ;  ;  ;  ;  

安徽省金寨县五种山野果资源开发利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