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癔症治疗的心理干预与建议

儿童癔症治疗的心理干预与建议

一、心理干预加暗示治疗儿童癔症(论文文献综述)

王群群,翟振华,周鑫[1](2018)在《恶性肿瘤患者血栓风险评估及预防干预的效果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结合国内外血栓风险评估模型及指南,分析恶性肿瘤住院患者血栓风险评估及预防干预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至2017年6月30日我院6个病区收治的恶性肿瘤住院患者详细的临床资料。对符合纳入标准的350个患者的1200份病历逐一查阅、核对并记录所需信息。根据PaduaRAM、CapriniRAM所列的风险因素,制作统一的回顾性表格识别VTE风险因素。最后进行统计、分析、归纳、总结。结果 (1)不同类型肿瘤DVT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活动期与否、化疗、PICC置管、升白药物应用、D-二聚体升高与血栓发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药物干预与血栓发生正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将CapriniRAM风险评分低危、中危、高危DVT发生率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PaduaRAM风险评分低危与高危DVT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CapriniRAM时,DVT发生率未随评分等级升高而升高,应用PaduaRAM时,DVT发生率随评分等级升高而升高。结论(1)血栓发生与恶性肿瘤发生部位无关;(2)PaduaRAM更适合内科恶性肿瘤住院患者。

胡兰,林静,徐玲,何伟[2](2018)在《31例儿童癔症性视力障碍的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儿童癔症性视力障碍的发病原因、治疗方法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就诊于沈阳何氏眼科医院的31例确诊为癔症性视力障碍患儿的发病原因、采用的治疗方法及治疗效果。结果 31例患儿中17例经心理治疗及语言或插片暗示后恢复正常,11例经针刺疗法1次后视力恢复正常,3例经针刺疗法2、3次后视力恢复正常,观察半年期间,7例患儿反复发作。结论不良家庭环境、学习压力和本人不良的性格是儿童癔症性视力障碍发作的主要原因。心理干预联合插片、针刺暗示疗法简单、安全及有效。

刘波,杨于力,王刚[3](2017)在《二种暗示方式治疗癔症性视力下降的疗效比较》文中提出目的:比较戴平光眼镜加语言暗示和颞侧皮肤刺激加语言暗示治疗癔症性视力下降的疗效。方法:前瞻性研究。选择2012年2月至2016年10月在本院诊断为癔症性视力下降的患者32例,根据采用的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戴镜组(20例)和器械组(12例)。戴镜组采用配戴平光眼镜加语言暗示治疗,器械组采用泪道扩张器刺激颞侧皮肤加语言暗示治疗。采用t检验比较治疗前后差异及组间视力提高差异,并用X2检验比较组间视野好转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差异。结果:与治疗前相比,器械组视力提高0.78±0.21,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32,P<0.001);戴镜组视力提高0.82±0.21,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84,P<0.001)。组间视力提高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5,P=0.45)。器械组视野好转率为83%,戴镜组为89%,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50,P=0.30)。器械组2例(2/12)发生并发症,其中1例破皮,1例皮下淤血,戴镜组无一例发生并发症,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89,P=0.002)。结论:戴平光眼镜加语言暗示治疗和泪道扩张器刺激颞侧皮肤加语言暗示治疗均能有效提高癔症性视力下降患者视力,但后者可能出现皮下淤血或破皮等不良反应,前者无并发症,安全性更高。

孙莹,王惠萍,段丽芬,杨艳飞,王春霞[4](2016)在《学龄前癔症儿童的社交情况、家庭环境调查及干预效果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学龄前癔症儿童的社交情况、家庭环境调查及干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4月至2015年4月我院收治的76例学龄前癔症儿童的一般资料、社交情况及环境调查,并给予积极干预治疗,治疗前、后均行艾森克个性问卷(EPQ)评分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并采用简明精神症状评定量表(BPRS)评估疗效。结果:76例患儿中,53.95%存在明显社交躲避,59.21%与其他儿童关系一般,51.32%与父母关系一般,与同组其他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75.0%父亲文化程度为初中至高中,82.89%母亲文化程度为初中至高中,51.32%家庭结构为核心家庭,56.58%家庭月收入为2 0005 000元,26.32%与父亲相处时间≤7h,专制型和放任型家庭模式最为常见,分别占39.47%、31.58%,与同组其他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本组治疗有效率为100%,随访6个月,1例复发率占1.28%。治疗后BPRS评分为(39.62±5.22)分,显着低于治疗前[(68.33±5.68)分],SCL-90评分为(86.33±15.67),显着高于治疗前[(64.06±12.14)分],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社交情况和家庭环境均对学龄前癔症儿童均存在影响,应先了解癔症儿童社交功能及家庭情况,并给予针对性干预,提高治疗效果。

韩剑英,刘立超[5](2016)在《沙盘游戏治疗癔症的临床分析》文中指出癔症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引起癔症的原因有很多,包括环境因素、心理因素等,癔症患者主要表现为精神障碍症状,儿童为易发年龄阶段。该病的危害较大,如不及时治疗可能严重影响患儿的健康成长。正确认识疾病、避免不良暗示、及时转移注意力并减少负性刺激是治疗癔症的关键。沙盘游戏是目前临床上针对癔症的流行趋势,以心理学原理为基础,通过游戏方式进行心理干预,有效治疗疾病,帮助治愈人格。本文就沙盘游戏的原理和癔症的发病机制进行分析,就沙盘游戏治疗癔症的临床应用价值展开探讨。

沈丽英,邹晓月[6](2016)在《儿童癔症患者家庭支持系统的建立与效果评价》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家庭支持系统在儿童癔症治疗护理过程中的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3月2015年2月我院收治的65例儿童癔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及护理,干预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家庭健康知识知晓情况与健康需求调查分析、家庭干预手册的发放、家庭随访体系的建立、家庭教育支持系统、心理支持系统。比较两组干预后的疗效、家属对癔症相关知识的需求及了解情况、家庭支持系统对癔症患儿治疗护理效果的影响。结果干预组在实施干预后的有效率达100.0%,而对照组为84.4%,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家庭支持系统中,家长对医务人员的信任程度、家长与医护的配合程度以及对治疗过程的参与三方面对儿童癔症的治疗与康复具有显着疗效,对癔症患儿康复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家庭支持系统的建立可以显着改善儿童癔症的治疗护理效果,有利于康复,减少复发。

乔璐莎[7](2016)在《儿童转换型癔症临床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背景儿童转换型癔症(Conversion disorder(CD)in children)又称为癔症性躯体障碍、转换性障碍,有心理社会因素作为诱因,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包括感觉障碍、运动障碍、反射障碍、内脏功能障碍等躯体症状,起病与应激事件有明确关系,病程多迁延反复。近些年儿童心理问题发病率呈上升趋势,CD检出率也随之增加。CD患儿多以躯体症状就诊,由于部分临床医生缺乏对该病的认识,易误诊为躯体疾病,给予不必要的治疗,延误病情,造成心理及经济负担。目前有关CD的发病因素、临床表现及误诊情况综合报道较少。目的分析CD发病影响因素、临床表现及误诊情况,提高临床医生的认识,减少误诊、误治,为CD的早期诊断、预防提供临床依据。方法收集2014年1月-2015年12月期间在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门诊或住院治疗的27例CD患儿的临床资料作为病例组,选取30例河南某小学及某中学的健康儿童的资料作为对照组。通过一般情况调查、艾森克人格量表(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EPQ)、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gma Minnen av Bardndosnauppforstran,EMBU)、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amily Envioronment Scale-Chinese Version,FES-CV)收集资料,通过两组儿童相关数据比较,分析CD发病影响因素,并对CD患儿的临床表现及误诊情况分析。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CD患儿一般资料:(1)性别:男15例(55.56%),女12例(44.44%)。(2)年龄分布:7岁1例(3.70%),8岁4例(14.81%),9岁7例(25.93%),10岁3例(11.11%),11岁6例(22.22%),12岁2例(7.41%),13岁2例(7.41%),14岁2例(7.41%)。(3)发病时间:3月份2例(7.41%),4月份4例(14.81%),5月份3例(11.11%),6月份4例(14.81%),7月份3例(11.11%),9月份8例(29.63%),10月份1例(3.70%),11月份1例(3.70%),12月份1例(3.70%)。2.CD发病前诱因如下:学校压力大12例(44.44%),不愿上学5例(18.52%),躯体疾病7例(25.93%)同学矛盾3例(11.11%)。3.CD患儿性格:外向不稳定型11例(40.74%),外向稳定型3例(11.11%),内向不稳定型8例(29.63%),内向稳定型5例(18.52%)。4.家庭因素:(1)父母教养方式中,两组儿童在父情感温暖理解因子(t=-6.289,P=0.000)、父过分干涉(t=-2.106,P=0.040),母情感温暖理解因子(t=-2.218,P=0.031)、母惩罚严厉因子(t=1.238,P=0.000)有显着性差异,病例组父、母情感温暖因子、父过分干涉低于对照组,病例组母亲惩罚严厉因子高于对照组,其他各因子无显着性差异(P>0.05)。(2)家庭环境:两组儿童在亲密度(t=-3.407,P=0.001)、矛盾性(t=3.310,P=0.002)及娱乐性(t=-2.555,P=0.013)有显着性差异,病例组亲密度、娱乐性低于对照组,矛盾性高于对照组。5.其他相关因素:文化因素(农村、城市)、是否留守、是否住校、躯体因素为影响CD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95%CI不包括1),遗传因素、学业负担、老师批评、同学矛盾、学习成绩为非独立相关因素(P>0.05)。6.临床表现:(1)神经系统症状23例(85.19%),消化系统症状18例(66.67%),循环系统症状14例(51.85%),呼吸系统症状7例(25.93%),其他3例(11.11%)。(2)一种临床症状的6例(22.22%),两种临床症状12例(44.44%),三种临床症状3例(11.11%),四种及以上临床症状6例(22.22%)。(3)不同性别的临床症状无显着性差异(P>0.05)。7.误诊情况:门诊病例10例,初步诊断均为CD。住院17例,误诊9例,误诊比例高达52.94%。结论1.CD患儿的发病年龄集中在8-11岁之间;发病时间集中在4-9月份,9月份达高峰。2.起病前有明确的心理诱因。3.CD患儿以外向不稳定型性格为主。4.家庭因素、社会文化因素、留守、住校、躯体因素为CD发病的影响因素。5.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多出现两个及以上系统的临床表现。6.容易被误诊为躯体疾病,临床工作应加强对该病的认识,认真询问病史,减少误诊、误治。

朱妍妍,张京京[8](2015)在《儿童转换型癔症的护理》文中指出调查75例诊断为转换型癔症的患儿的发病原因和临床表现,对患儿进行护理干预,探讨儿童转换型癔症的护理方法及干预效果。针对诱因及患儿心理状态,在一般护理的基础上结合具有针对性的个体化心理干预与安全教育,可以提高患儿的自信心和治疗依从性,增强患儿的心理素质,促进患儿的治愈,得到较好疗效。

姚素华,李江婵,谢秀东,方锋峰,何着发[9](2014)在《家庭治疗对儿童癔症患者的效果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家庭治疗在儿童癔症患者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将50例儿童癔症患者随机分成2组,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各2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灭菌注射用水4 ml肌注、维生素B12片25 ug每日口服、进行暗示治疗,研究组在上述用药的基础上配合家庭治疗。结果研究组好转率为92%,对照组好转率为76%,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显效率高于对照组。在治疗前两组的症状自评量表(SCL-90)各因子得分差异无显着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SCL-90各因子得分差异有显着意义(p<0.05),研究组好于对照组。结论家庭治疗在儿童癔症患者中有重要的作用,它可以促进癔症患者的康复。

李荐中,黄爱国,吴海英,朱瓒,宋焕霞[10](2014)在《中国社区中的心理健康案例研究(五)——儿童癔症》文中研究指明1病史小丽,女,8岁,小学生。4周前晨醒后发现双下肢无法活动,不能够直立与行走,家长将其背负至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神经内科就医。门诊及入院常规检查、脑与脊髓CT检查等均未见阳性体征或阳性所见,被疑为脊髓病变所致,对症治疗20余天,有所"缓解":能够弯腰90°行走,但是不能够直立行走(若不行走时则可以直立)。于是该神经内科邀请全市各大医院神经内科主任会诊,排除了脊髓病变的可能性并建议就诊心理

二、心理干预加暗示治疗儿童癔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心理干预加暗示治疗儿童癔症(论文提纲范文)

(1)恶性肿瘤患者血栓风险评估及预防干预的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研究方法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病例一般资料
    2.2 肿瘤发生部位与血栓发生
    2.3 恶性肿瘤血栓可疑风险因素与血栓发生
    2.4 CapriniRAM和PaduaRAM
3 讨论

(2)31例儿童癔症性视力障碍的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诊断标准[1]
    1.3 治疗方法
        1.3.1 心理治疗
        1.3.2 直接暗示
        1.3.3 插片暗示
        1.3.4 针刺暗示
2 结果
    2.1 病因分析
    2.2 治疗分析
3 讨论

(4)学龄前癔症儿童的社交情况、家庭环境调查及干预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疗效评定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76例学龄前癔症儿童社交情况分析
    2.2 76例学龄前癔症儿童家庭环境调查分析
    2.3 76例学龄前癔症儿童干预效果分析
3 讨论

(5)沙盘游戏治疗癔症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癔症的发病机制
2 沙盘游戏治疗方法
3 讨论

(6)儿童癔症患者家庭支持系统的建立与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2.1 家庭健康知识知晓情况与健康需求调查分析
        1.2.2 家庭干预手册的建立
        1.2.3 家庭随访体系的建立
        1.2.4 家庭教育支持系统
        1.2.5 心理支持系统
    1.3 疗效评价标准
    1.4 观察指标
    1.5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治疗效果比较
    2.2 家庭健康知识知晓情况与健康需求调查分析
    2.3 家庭支持对癔症患儿治疗效果的影响
3 讨论

(7)儿童转换型癔症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 儿童转换型癔症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个人简历

(8)儿童转换型癔症的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临床资料
2护理
    2.1创造舒适的住院环境
    2.2夯实基础护理及加强功能训练
    2.3心理护理
    2.4健康教育

(9)家庭治疗对儿童癔症患者的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方法
        1.2.1 药物治疗
        1.2.2 家庭治疗
        1.2.3 心理测验
        1.2.4 临床疗效评定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2组癔症患者治疗疗效的比较
    2.2 2组SCL-90各因子分值的比较
3 讨论

(10)中国社区中的心理健康案例研究(五)——儿童癔症(论文提纲范文)

1 病史
2 背景
3 一般状态和心理状态检查
4 提问
5 解答
    5.1诊断
    5. 2 治疗注意事项
        5.2.1妥善处理心理因素
        5.2.2合理选择暗示治疗
        5.2.3分析个性,促进成熟
    5. 3 治疗思路、经过与结果
        5.3.1建立关系
        5.3.2巧解心因
        5.3.3适时暗示
        5.3.4最终结果
    5. 4 治疗的理论依据
        5.4.1心理学理论
        5.4.2哲学理论
        5.4.3辩证统合心理疗法

四、心理干预加暗示治疗儿童癔症(论文参考文献)

  • [1]恶性肿瘤患者血栓风险评估及预防干预的效果观察[J]. 王群群,翟振华,周鑫. 锦州医科大学学报, 2018(01)
  • [2]31例儿童癔症性视力障碍的观察[J]. 胡兰,林静,徐玲,何伟. 锦州医科大学学报, 2018(01)
  • [3]二种暗示方式治疗癔症性视力下降的疗效比较[J]. 刘波,杨于力,王刚.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2017(07)
  • [4]学龄前癔症儿童的社交情况、家庭环境调查及干预效果分析[J]. 孙莹,王惠萍,段丽芬,杨艳飞,王春霞.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2016(04)
  • [5]沙盘游戏治疗癔症的临床分析[J]. 韩剑英,刘立超.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6(47)
  • [6]儿童癔症患者家庭支持系统的建立与效果评价[J]. 沈丽英,邹晓月. 中国现代医生, 2016(12)
  • [7]儿童转换型癔症临床分析[D]. 乔璐莎. 新乡医学院, 2016(04)
  • [8]儿童转换型癔症的护理[J]. 朱妍妍,张京京.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2015(03)
  • [9]家庭治疗对儿童癔症患者的效果观察[J]. 姚素华,李江婵,谢秀东,方锋峰,何着发. 现代医院, 2014(06)
  • [10]中国社区中的心理健康案例研究(五)——儿童癔症[J]. 李荐中,黄爱国,吴海英,朱瓒,宋焕霞. 中国全科医学, 2014(10)

标签:;  ;  ;  

儿童癔症治疗的心理干预与建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