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盘的摩擦特性

软盘的摩擦特性

一、Friction characteristics of floppy disks(论文文献综述)

王斌[1](2019)在《基于螺杆钻具的旋转冲击钻井工具研究与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提高机械钻速,解决深井钻井难问题,同时降低钻井成本,设计了一种新型基于螺杆钻具的机械式轴向旋转冲击钻井提速工具,其从上至下可分为旁通阀总成、马达驱动总成、传动轴总成与冲击锤总成。对工具的工作原理做了介绍,并对工具其中的零部件进行了详细设计。依据装置受力特征,对挠性轴进行了静强度和疲劳强度的校核,利用ANSYS验证了上芯轴、轴承外壳、定子壳体在直井与斜井、钻进与非钻进等不同工况下的强度均合格,依据工作特性验证了滚轮座在钻进状态下强度合格,旋转冲击钻井工具可满足使用要求。利用ANSYS探究了同一级推力轴承中各钢球的载荷分布情况,为模型简化提供了依据,随后分析了轴向载荷大小对轴承产生的影响,得出内挡圈、钢球、外挡圈的应力分布情况,研究了钢球直径对轴承承载力的影响,确定出设计时应首先考虑钢球直径为26mm。为使轴承部分拥有更高的寿命,设计了上密封组和下密封组用以密封钻井液。考虑实际加工情况,利用ANSYS计算出O形密封圈在最大和最小压缩率时均能满足70MPa的密封要求,计算出软盘根在最大间隙和最小间隙状态下均能满足70MPa的密封压力。对凸轮机构进行了受力分析,结合管柱力学,推导出钻头输出力等计算公式。分别写出了五次多项式运动规律、余弦加速度运动规律、摆线-直线-摆线运动规律以及改进正弦加速度运动规律的位移、速度、加速度运动规律方程,并且依据上述运动规律绘制出了当凸轮座转速为120r/min时的滚轮轴向位移-凸轮座转角关系图、滚轮轴向速度-凸轮座转角关系图、滚轮轴向加速度-凸轮座转角关系图、斜面倾角-凸轮座转角关系图、曲率半径-凸轮座转角图。在初始钻压为100k N,螺杆钻具输出扭矩为8000N·m的条件下,计算了上述四种运动规律在一个冲击周期内的钻头输出力以及消耗扭矩的情况。通过对比,最终决定推程段选用余弦加速度运动规律,回程段也为余弦加速度运动规律。利用ADAMS对凸轮机构进行动力学仿真,仿真结果与理论计算结果相吻合。

鹿芳媛[2](2018)在《两级双振动式水稻精密播种器机理分析与试验研究》文中提出杂交稻是品质优良的高产量水稻品种,目前已在我国大面积推广应用,其栽培要求少本稀植、利用分蘖能力提高产量。现有的水稻机械化播种技术难于满足杂交稻低播量精密播种要求,优良品种与高产栽培技术不配套,杂交稻高产优势无法充分发挥,导致杂交稻种植主要以人工栽插为主,制约了我国水稻种植机械化的发展,亟需进行杂交稻精密播种技术的机理研究,实现杂交稻精密播种技术要求,提高杂交稻机械化种植水平。本文研究了水稻种子在电磁振动和气动振动作用下的两级双振动式水稻精密播种器的工作机理,基于离散元法、振动力学等理论分析了稻种在交叉导流式振动种箱配合螺旋勺式槽轮作用下的流动和充种过程,研究稻种在振动种盘T型板中的分布规律,建立稻种在种槽板内连续排队模型,提出在振动作用下匀种机构中稻种均匀分布、有序排队条件,结合试验研究对供种和匀种装置的工作参数和作业性能进行优化。基于两级双振动式水稻精密播种器研制了杂交稻精密直播播种装置,并进行了精密直播装置性能试验研究,为水稻直播技术发展提供一种新装置。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系统地分析了两级双振动式水稻精密播种器的结构与工作原理,构建了供种装置多层交叉导流板配合螺旋勺式槽轮结构与稻种流动充种关系和匀种装置在气动振动下的稻种运动理论模型,形成了供种与匀种、电磁振动与气动振动的两级双振动式精密播种过程。基于散体力学和料仓内无限长缝隙孔结拱理论探究了交叉导流式振动种箱对稻种的流动和充填过程影响规律;通过振动播种性能试验优选气动振动器作为振动匀种装置的振源,构建了气动振动作用下匀种装置的单自由度受迫振动系统模型,建立稻种在振动种盘中的运动理论模型并解析出稻种的跳动及下滑行走条件,确定振动频率和振幅及种槽板夹角为影响稻种流动特性和播种性能的主要因素,为分析精密播种器的工作机理提供理论依据。(2)进行了水稻芽种的离散元关键参数标定,首次分析了稻种带种芽的离散元特征,构建出水稻芽种离散元模型,为水稻精密播种器离散元仿真奠定了基础。采用内壁坍塌法、侧壁坍塌法和重力平衡法进行稻种摩擦角仿真与实测试验,通过回归分析构建离散元仿真条件下芽种-不锈钢板间的静摩擦系数、芽种-芽种间的静摩擦系数和芽种-芽种间的滚动摩擦系数与芽种休止角α、休止角β和滑动摩擦γ间的三元回归方程;以摩擦角实测结果为修正指标求解回归方程,标定不同含水率条件下稻种的接触参数;验证试验表明参数标定后的模拟误差小于2.75%,且该标定模型可用于国稻1号、恒丰优1179、软华优1179、华航38号、华航31号等水稻品种,为精密播种过程动态仿真提供理论依据。(3)采用EDEM软件模拟了定量供种装置的供种过程,创造性地采用稻种速度分布云图、种层断开、局部种群滞留及稻种分布蓬松度表征稻种在交叉导流式振动种箱内的供种流量特性,分析了定量供种机理。基于排种区域划分网格分析了稻种在直槽轮、螺旋勺式槽轮和窝眼轮充种凹槽或型孔内的充种姿态、受压缩力以及供种分布均匀性,确定螺旋勺式槽轮最佳供种性能;基于Python编程绘制种箱内稻种速度分布云图,并以不同种层断开时间、种群局部滞留区域面积以及充种区域稻种分布蓬松度,描述供种过程中稻种流速特性,明确了种箱振动板周期性小幅振动具有缓解种群漏斗流动,稳定稻种流速和分布密度的作用;结合供种性能试验研究表明电磁振动可提高装置供种频率3.645.52%,供种稳定性提高1.332.47%,优化了定量供种性能。(4)基于离散元法采用Hertz-Mindlin无滑动接触模型对振动匀种装置的匀种进行分析,首次采用计数网格和区域划分网格探究了稻种在T型板上的分布状态和在种槽板上有序排队规律,结合试验研究优化了精密播种器结构和参数。通过单粒稻种振动匀种过程仿真分析,与稻种运动理论模型建立联系,验证了匀种过程中稻种跳动与下滑行走交替发生的运动规律;研究振动种盘不同振动强度下稻种的分布规律及流动特性,确定了播种性能较优的气动振动器气压值范围为0.240.28MPa;设计了9种不同类型种槽板,通过各种槽夹角对稻种限位作用、流速均匀性和有序排队状态分析,优选了V-90°、V-105°、V-120°和U1型种槽板;以种槽板和气压值作为试验因素,进行常规稻与杂交稻播种性能全因素试验,得到低播量播种时采用V-120°种槽板、0.26MPa气压值,播种合格指数为93.91%,空穴指数为0.94%,常规稻播种时采用V-120°种槽板、0.28 MPa气压值,播种合格指数为96.10%,空穴指数为0,提高了两级双振动式水稻精密播种器的播种性能和稳定性,实现了杂交稻低播量14粒/穴精密播种。(5)进行了两级双振动式水稻精密播种器的直播应用研究,研制了两级双振动式水稻精密直播播种装置,并进行了杂交稻低播量精密穴直播和条直播播种性能试验研究,为杂交稻直播技术发展提供一种新装置。通过成穴机构和输种管进行先分配后输送的杂交稻精密直播播种过程,利用细口弯头投种管有效降低了稻种投种速度,提高了成穴性;通过直播播种试验,得到穴直播播种合格指数可达到90.00%,漏播指数低于4.00%,穴距合格指数达到91.33%,穴直播各行排种量变异系数小于7.10%,条直播各行排种变异系数小于7.89%,平均伤种率为0.67%,播种均匀性良好,基本满足杂交稻精密直播播种的农艺要求,为杂交稻一器十行的高效精密穴直播装备研发提供研究基础。

陈杨[3](2011)在《温馨的感觉 恋旧的情怀 发烧的理念——黑胶漫游(3)》文中认为曲臂的支轴如何将唱臂撑起来,作法有很多种,搭配使用各种的材质不同,名目之多令人眼花缭乱,共通目的不外乎减低摩擦,让唱臂能够自由随唱头唱针摆动。这里以现在比较常见的刀锋支撑承轴和单点支撑承轴为例。望文生义,刀锋支撑的原理就如同把刀子以刀锋部位立

张永智[4](2009)在《轮式水稻钵苗行载机关键部件仿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水稻有序抛秧栽培技术是近10年来水稻生产机械化的热点和难点。一方面,钵育技术和抛栽技术对水稻的增产已为广大稻农接受;另一方面,没有真正好用、适用的抛秧机供稻农使用。从而导致稻农宁可人工栽插也不用机器的尴尬局面。主要原因就是目前推广和研制的机型普遍存在秧苗拔净率低、抛栽后直立度差、作业时雍泥涌水,并普遍存在机具笨重,破坏秧田等问题。为解决上述抛秧机存在的问题,本文在吉林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水稻钵苗移栽机”以及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专项“仿生智能作业机械研究与开发”等项目资助下开展了水稻钵苗行栽机的仿生设计研究。本文研究开发了一种由驱动叶轮单独驱动的行走轮式行栽机,设计了独特的摆动钳式取秧机构。本文针对行栽机取秧机构中的秧夹与推杆间摩擦副在工作中易磨损导致秧夹使用寿命降低并影响取秧效果的问题,运用仿生设计方法,提取沙漠蜥蜴体表耐磨几何特征,设计开发了仿生耐磨秧夹;运用试验优化技术在摩擦磨损试验机上通过模型试验,得到了最优的仿生设计参数。为提高整机驱动性能,针对行栽机关键驱动部件——水田驱动叶轮,本文运用逆向工程技术提取水牛蹄特有的适于水田行走的外形几何参数,设计开发了仿生叶片;运用试验优化技术在自制的土槽叶轮试验台上通过模型试验,得到了优选的仿生叶片的参数;本文运用三维CAD建模技术和COMSOL大型有限元分析软件对最优参数的仿生叶片与普通平板叶片在介质中影响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进一步揭示了仿生叶片性能改善的机理。本研究设计的钵苗行栽机的整机田间性能试验效果较好,并在吉林省部分地区进行了示范推广,该机应用前景广阔。

桑元俊[5](2007)在《基于名义特性轨迹跟随方法的摩擦补偿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机电伺服系统中,不可避免的存在摩擦,严重影响了系统的控制性能。本文基于名义特性轨迹跟随方法,对机电伺服系统的摩擦补偿进行了研究。对摩擦的基本情况进行了概述,在此基础上,介绍了非线性摩擦模型和摩擦补偿。摩擦模型包括静态摩擦模型和动态摩擦模型,摩擦补偿方法包括基于模型的摩擦补偿和基于非模型的摩擦补偿。对基于非模型的摩擦补偿方法——名义特性轨迹跟随方法进行了理论探讨。介绍了名义特性轨迹跟随控制器的原理和具体设计步骤。设计了基于MATLAB7.0/xPC目标环境的倒立摆小车网络实时运动控制平台,对实验平台的硬件和软件进行了介绍。对速度信号进行了频谱分析并设计了相应的数字低通滤波器。通过对系统的实时开环辨识,建立了电机空载状况下名义特性轨迹跟随控制器。建立了电机空载状况数字PD控制器,与名义特性轨迹跟随控制器进行了多种不同运行工况下性能比较实验。结果表明,名义特性轨迹跟随控制器明显表现出优于数字PD控制器的控制性能。这同时表明名义特性轨迹跟随控制器定位精度高,对摩擦干扰具有很强的抑制作用。

宋建农[6](2005)在《水稻钵苗行栽机的试验研究》文中指出水稻钵育秧移栽技术是我国水稻生产上的一项新的增产栽培技术。本课题从我国水稻生产的实际问题出发,对水稻钵苗行栽作业机械进行了试验研究,解决目前水稻种植机械存在的问题;研究成果对提高水稻种植机械化水平,促进水稻生产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课题从基础理论分析和试验研究入手,通过对水稻钵苗的物理力学特性和秧苗从穴盘拔取力的试验研究,探讨穴盘自动输秧拔秧机理;研究开发了水稻穴盘子自动精确定量输秧拔秧装置;通过对水稻钵苗摩擦特性及秧苗落差高度对栽植深度影响的试验研究,设计了导管式分秧栽植机构。在大量部件研究试验的基础上,完成了水稻钵苗行栽机的总体方案的确定和样机的设计、试制工作;并进行了样机的性能检测和田间生产试验。 结论如下: 1.秧苗物理力学特性和穴盘拔秧试验研究表明:水稻钵苗的抗拉断力随秧龄的增加而增大;随秧苗夹秧位置的提高而下降;多株秧苗的综合抗拉断力随秧苗株数的增加而增加;水稻钵苗从育秧盘取出时的拔秧力与秧苗的秧龄无明显关系,但受秧苗钵体湿度的影响较大。在正常条件下,秧苗抗拉断力远远大于秧苗从秧盘中拔出时的拔秧力,因此,采用拔取方式取秧是可行的。 2.通过秧苗摩擦特性的试验和秧苗落差高度对栽植深度影响的研究得知:秧苗钵体滑动摩擦系数受钵体湿度影响较大:一般随湿度的增加而增加,在相对湿度为70~90%时为最大:秧苗对不同材料的动、静摩擦系数与秧苗钵体温度的关系曲线的变化规律基本一致,且动摩擦系数小于静摩擦系数;秧苗栽植深度随落差高度的增加而增大。在田间整地较好时,秧苗落差高度在0.75~1.5m范围内,可满足钵苗栽植的农艺要求。 3.在部件试验和理论分析基础上,完成了水稻钵苗行栽机的样机设计与试制。本机采用同步输秧和周向交错对辊式拔秧装置,实现了育秧穴盘的连续、精确定量输秧和自动拔秧,达到了水稻钵苗成行有序栽植的要求;采用“深波浪型拖板”,有利于形成播前条状软泥浆苗床,提高了钵苗的入土(泥)深度和直立度;解决了常规拖板前方拥泥拥水现缘,并降低了机器行走阻力。整机设计合理,结构原理新颖,为国内外首创,居国内领先水平,并获4项国家专利。 4.样机性能试验利检测结果显示:样机的各项性能指标均达到或超过了设计指标,满足农艺要求。其主要技术性能和经济指标如下:(1)生产效率:0.3hm2/h。(2)株距合格率:90.1%。(3)行距:300mm。(4)秧苗平均栽植深度:5mm。(5)秧苗立秧率:95.0%。 5.样机田间生产试验结果表明:水稻钵苗行栽机具有结构简单,重量轻,操作使用方便,工作可靠等优点。可大幅度减轻水稻抛栽作业劳动强度,提高作业质量和生产效率。采用该机作业,比人工抛秧作业节约作业成本412.5元/hm2,比机插秧节约322.5元/hm2,增产稻谷588kg/hm2,增产幅度达10%,按每kg稻谷1.6元计算,增收59.52元/hm2,创综合效益81~87元/hm2。具有显着的社会经济效益。 目前,本项目研制的水稻钵苗行栽机已在黑龙江、吉林、北京、江苏、云南、广西等地推广应用,取得了良好效果。研究成果具有较广泛使用价值和推广前景。与同类机型相比,该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获科技部国家重点科技攻关优秀项目奖。

姜燕[7](2005)在《信息记录介质的扫描探针显微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信息存储介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磁存储介质其记录信号的热稳定性和摩擦特性是影响磁存储技术进一步向前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利用多功能扫描探针显微镜对几种磁盘(包括软盘和硬盘)的记录磁畴特性和摩擦特性分别进行了研究。对这两方面的研究所取得的进展如下:1. 利用磁力显微镜模式观测了磁盘的记录磁畴,发现不同的磁盘记录 畴的结构大小各异,磁记录介质中记录位节在温度较高时发生磁化 反转,在高温下保存时间越长,磁化反转越严重,使得记录信号消 失。2. 利用横向力显微镜和横向调制摩擦力显微镜两种模式对磁盘的表 面摩擦特性进行了研究,两种模式的观测均表明摩擦力像与表面形 貌轮廓有明显对应关系;对 IBM 玻璃硬盘表面的微观摩擦力研究发 现摩擦力大小随扫描速率增大而降低,且与扫描速率的对数(lnv) 成线性关系;在空气、真空及水中三种不同环境下,由于毛细管力 影响程度不同,针尖与样品间粘着力大小也不同,由大到小依次为 空气、真空、水中,摩擦力也有着相同的大小关系。

盛国裕,陈凯和[8](2003)在《纳米摩擦的研究条件及其试样制作》文中研究表明介绍纳米摩擦的研究方法和必要条件 ,以及典型纳米摩擦试样的制作方法。

张晨辉,雒建斌,陈大融,温诗铸[9](1999)在《计算机软盘表面摩擦学性能》文中认为介绍了计算机软盘摩擦学性能测试仪的总体结构和工作原理 .仪器的加载精度 1mN ,摩擦力分辨率 3× 10 -6N ,磁头 /磁盘的间隙分辨率 0 5nm .针对软盘摩擦磨损问题 ,对 6种软盘的摩擦系数进行了测试 ,并对实验结果做了详细的分析 .利用膜厚测试系统观测磁头的浮动特性 ,又使用原子力 /摩擦力显微镜 (AFM/FFM)对磁盘表面形貌和摩擦系数进行测试 ,并对所得结论与前面的实验进行了比较讨论

路新春,王吉会,温诗铸[10](1998)在《软磁盘、硬盘的表面形貌和微摩擦特性》文中研究表明利用原子力/摩擦力显微镜,对市售的5种软磁盘及一种硬盘的表面形貌、1~100nN载荷下的微摩擦性能及表面粘着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软磁盘主要由块状的磁粉颗粒组成;硬磁盘由环状磁道组成。硬盘的微摩擦力、表面粘着力、摩擦因子大于同样条件下的软磁盘,129mm(5.25英)软磁盘的微摩擦力、表面粘着力、摩擦因子大于同一品牌的86mm(3.5英)的软磁盘;探针与磁记录介质在大于20nN载荷下的接触为塑性接触。

二、Friction characteristics of floppy disks(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Friction characteristics of floppy disks(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螺杆钻具的旋转冲击钻井工具研究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1.5 创新点总述
第二章 旋转冲击钻井工具结构设计研究
    2.1 总体方案设计及工作原理
    2.2 旁通阀总成设计
    2.3 马达驱动总成设计
        2.3.1 马达驱动总成结构特征
        2.3.2 马达线型设计
    2.4 传动轴总成设计
    2.5 冲击锤总成设计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旋转冲击钻井工具力学分析
    3.1 挠性轴受力分析
        3.1.1 转子轴向力计算
        3.1.2 挠性轴受力分析
        3.1.3 挠性轴强度校核
    3.2 上芯轴受力分析
        3.2.1 直井工况上芯轴力学特征
        3.2.2 斜井工况上芯轴力学特征
    3.3 轴承外壳受力分析
        3.3.1 直井工况轴承外壳力学特征
        3.3.2 斜井工况轴承外壳力学特征
    3.4 定子壳体受力分析
        3.4.1 直井工况定子壳体力学特征
        3.4.2 斜井工况定子壳体力学特征
    3.5 滚轮座受力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传动轴组件分析与计算
    4.1 推力轴承组特征分析
        4.1.1 推力轴承组有限元模型建立
        4.1.2 轴向载荷对轴承的影响
        4.1.3 钢球直径对轴承承载力的影响
    4.2 O形密封圈性能研究
        4.2.1 最小压缩率时密封性能分析
        4.2.2 最大压缩率时密封性能分析
    4.3 软盘根密封性能研究
        4.3.1 最大间隙时软盘根密封性能分析
        4.3.2 最小间隙时软盘根密封性能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凸轮机构冲击性能研究与分析
    5.1 冲击频率计算
    5.2 力学特征分析
    5.3 凸轮座轮廓线线型探究
        5.3.1 五次多项式运动规律分析
        5.3.2 余弦加速度运动规律分析
        5.3.3 摆线-直线-摆线运动规律分析
        5.3.4 改进正弦加速度运动规律分析
    5.4 各运动规律总结
    5.5 凸轮机构动力学仿真
    5.6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致谢

(2)两级双振动式水稻精密播种器机理分析与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本文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水稻育秧播种设备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水稻育秧播种设备研究现状
        1.2.2 国内水稻育秧播种设备研究现状
    1.3 水稻直播机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水稻直播机研究现状
        1.3.2 国内水稻直播机研究现状
    1.4 离散元法在排种器方面的应用
    1.5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2 技术路线
第2章 两级双振动式水稻精密播种器理论分析
    2.1 两级双振动式水稻精密播种器结构及工作原理
        2.1.1 定量供种装置主要构件及功能
        2.1.2 振动匀种装置主要构件及功能
    2.2 定量供种装置供种理论
        2.2.1 种箱交叉导种板导种理论
        2.2.2 稻种结拱临界条件
        2.2.3 排种轮理论排种模型
        2.2.3.1 排种轮充填区域计算
        2.2.3.2 排种轮理论供种量
        2.2.3.3 排种轮排种均匀性理论分析
    2.3 振动匀种装置匀种理论
        2.3.1 振动器选择
        2.3.1.1 振动电机
        2.3.1.2 双轴惯性振动器
        2.3.1.3 气动振动器
        2.3.1.4 不同振动器振动播种性能试验
        2.3.2 受迫振动系统动力学分析
        2.3.3 稻种在振动种盘中的运动特性分析
        2.3.3.1 稻种在T型板中的运动特性分析
        2.3.3.2 稻种在种槽板中的运动特性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水稻芽种离散元关键参数标定
    3.1 标定试验方法
    3.2 仿真模型创建
        3.2.1 水稻芽种颗粒模型
        3.2.2 接触模型选择
        3.2.3 几何体模型创建及参数设置
    3.3 基于图像处理的摩擦角试验测定
    3.4 摩擦角仿真测定与分析
        3.4.1 仿真测定试验方案
        3.4.2 仿真测定结果与分析
    3.5 仿真参数标定验证试验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定量供种装置供种机理研究
    4.1 排种轮排种性能仿真与分析
        4.1.1 稻种充种姿态分析
        4.1.2 供种模型创建与参数设置
        4.1.3 稻种在不同排种轮上的充种姿态
        4.1.4 稻种在不同排种轮中的受压缩力分析
        4.1.5 不同排种轮供种均匀性分析
    4.2 定量供种过程仿真与分析
        4.2.1 定量供种仿真试验方案
        4.2.2 种箱内稻种速度分布状态
        4.2.3 种层断开及种群滞留定义
        4.2.4 不同种层流动状态分析
        4.2.5 电磁振动对供种频率的影响
        4.2.6 稻种在充填区分布状态与流速分析
        4.2.7 低播量供种过程仿真与分析
    4.3 定量供种装置供种试验
        4.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4.3.2 试验结果与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振动匀种装置匀种机理研究
    5.1 气动振动对精密播种性能的影响
        5.1.1 不同振动参数下播种性能仿真试验与分析
        5.1.1.1 匀种模型创建与参数设置
        5.1.1.2 不同振动参数下播种性能试验结果
        5.1.2 稻种在T型板下部的分布及流速分析
        5.1.3 稻种在种槽板上的运动特性
        5.1.4 不同气动振动条件下播种性能试验
    5.2 单粒稻种运动仿真与分析
    5.3 不同类型种槽板对播种性能的影响
        5.3.1 不同种槽板设计与模型创建
        5.3.2 不同种槽板对稻种流速影响
        5.3.3 不同种槽板对种子排队状态影响
        5.3.4 不同种槽板对播种性能影响的仿真分析
        5.3.5 不同种槽板播种性能试验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两级双振动式水稻精密播种器直播应用试验
    6.1 精密直播播种预试验
    6.2 两级双振动式水稻精密直播播种装置设计
        6.2.1 条直播播种装置设计
        6.2.2 精密穴直播播种装置设计
        6.2.2.1 成穴机构总体设计
        6.2.2.2 成穴槽轮设计与加工
        6.2.2.3 输种管设计
    6.3 精密直播播种装置性能试验
        6.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6.3.2 试验安排及结果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的创新点
    7.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水稻芽种参数显着性判定软件程序
附录B 交叉导流式振动种箱内种子速度云图绘制软件程序
附录C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工作和取得的成果

(3)温馨的感觉 恋旧的情怀 发烧的理念——黑胶漫游(3)(论文提纲范文)

3.唱盘
唱机世界
    1.罗尔夫.凯奇的参考级双驱动唱机
    2.Clearaudio的Statement
    3.巴塞斯的艺术作品
    4. 德国黑胶盘王的Artus
    5. 欧博的谐和水滴型LP5.0
    6. AVID的10周年限量版唱机
    7. 莲的LP12
    8. Kuzma的Stabi和Air-Line
    9. 诺丁汉模拟工作室的Space294和Anna Log
    10. 维迪尔的磁浮和油浮唱机

(4)轮式水稻钵苗行载机关键部件仿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本文研究意义
        1.2.2 本文研究目的
    1.3 国内外研究概况
        1.3.1 我国水稻种植技术及机械的发展
        1.3.2 国外水稻种植机械的发展动态
        1.3.3 国内外水稻钵苗移栽机械的性能特点
    1.4 仿生设计理论及方法
        1.4.1 仿生学基础
        1.4.2 仿生学方法
        1.4.3 仿生技术应用
    1.5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2章 水稻钵苗行栽机总体设计
    2.1 引言
        2.1.1 现有水稻钵苗行栽机存在的问题
        2.1.2 水稻钵苗行栽机设计的原则
    2.2 整机总体方案的选择与确定
    2.3 主要设计参数的确定
        2.3.1 配套动力的选择与确定
        2.3.2 工作幅宽的确定
        2.3.3 抛栽高度的确定
    2.4 输秧取秧部件设计研究
        2.4.1 摆动钳式取秧机构设计
        2.4.2 输秧分秧装置设计
        2.4.3 输秧取秧部件虚拟装配
    2.5 传动系统计算
    2.6 整机转向性能研究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取秧机构仿生耐磨秧夹研究
    3.1 引言
        3.1.1 机械磨损理论基础及耐磨技术研究现状
        3.1.2 秧夹与推杆间摩擦副作用特征
    3.2 仿生抗磨损功能表面
    3.3 仿生类比信息提取与仿生耐磨秧夹设计
        3.3.1 仿生信息提取
        3.3.2 仿生构件确定与仿生设计区域确定
    3.4 仿生秧夹试件摩擦试验
        3.4.1 试验方案的设计
        3.4.2 试验样件制备
        3.4.3 试验条件
        3.4.4 试验结果分析
    3.5 仿生非光滑秧夹耐磨机理分析
    3.6 输秧取秧装置可靠性考核试验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驱动叶轮仿生叶片设计研究
    4.1 引言
        4.1.1 水田行走机械研究现状
        4.1.2 水田叶轮运动学与动力学分析
        4.1.3 仿生叶片设计评价系统设计
    4.2 水牛蹄仿生信息提取及仿生叶片设计
        4.2.1 仿生类比信息提取
        4.2.2 仿生叶片设计
    4.3 仿生叶片模型土槽试验
        4.3.1 叶轮性能测试系统及试验条件
        4.3.2 试验方案及结果分析
    4.4 仿生叶片增力减阻机理数值模拟分析
        4.4.1 控制方程
        4.4.2 计算模型和网格划分
        4.4.3 增力减阻机理分析
    4.5 仿生叶片在介质中不同角度受力分析
        4.5.1 不同角度叶片状态土槽模型试验结果
        4.5.2 不同角度叶片状态数值模拟结果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行栽机试验研究
    5.1 引言
    5.2 性能考核标准确定
    5.3 田间试验结果
        5.3.1 试验方法
        5.3.2 试验结果
    5.4 推广应用效果
    5.5 本章小节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成果与创新
    6.2 研究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致谢
摘要
ABSTRACT

(5)基于名义特性轨迹跟随方法的摩擦补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工程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课题的工程背景
        1.1.2 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非线性摩擦模型与摩擦补偿
    2.1 概述
    2.2 摩擦模型
        2.2.1 静态摩擦模型
        2.2.2 动态摩擦模型
    2.3 摩擦补偿
        2.3.1 基于模型的摩擦补偿
        2.3.2 基于非模型的摩擦补偿
    2.4 结论
第三章 名义特性轨迹跟随方法的理论基础
    3.1 问题描述
    3.2 控制器结构
    3.3 设计步骤
        3.3.1 开环控制实验
        3.3.2 名义特性轨迹辨识
        3.3.3 补偿器设计
    3.4 结论
第四章 实验平台介绍
    4.1 硬件介绍
    4.2 软件系统介绍
        4.2.1 RTW 环境介绍
        4.2.2 xPC Target 环境介绍
    4.3 结论
第五章 实验验证
    5.1 速度检测与滤波
        5.1.1 滤波的意义
        5.1.2 滤波器选择
        5.1.3 开环实时实验
        5.1.4 滤波结果
    5.2 实时名义特性轨迹
    5.3 实时实验结果
        5.3.1 数字 PD 控制原理
        5.3.2 期望输入曲线
        5.3.3 实验结果
    5.4 结论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6)水稻钵苗行栽机的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1.1 概述
    1.2 水稻种植模式及特点
    1.3 水稻钵育栽培技术高产机理及农艺要求
    1.4 国内外研究概况
    1.5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6 课题研究内容与方法
第二章 水稻秧苗物理力学特性及穴盘拔秧性能试验研究
    2.1 水稻秧苗物理力学特性研究
    2.2 水稻穴盘育秧秧苗拔取力能试验
    2.3 结论
第三章 自动输秧拔秧机构的理论分析与试验研究
    3.1 机用水稻育秧盘的研究设计
    3.2 自动精确定量输秧机构的方案选择与参数确定
    3.3 对辊式拔秧机构的理论分析与设计计算
    3.4 自动输秧拔秧机构的试验研究
    3.5 结论
第四章 导管式分秧栽植机构的理论分析与试验研究
    4.1 秧苗相对于导管壁摩擦系数的测定
    4.2 钵体苗落差高度对栽植深度和立秧率的影响
    4.3 分秧斗及导秧管设计计算
    4.4 结论
第五章 水稻钵苗行栽机总体设计
    5.1 水稻钵苗行栽机总体方案的选择与确定
    5.2 总体参数的确定
    5.3 主要工作部件的设计计算
    5.4 强度计算及动力功耗校核
    5.5 整机结构及技术经济性指标
    5.6 结论与建议
第六章 水稻钵苗行栽机性能与田间生产试验
    6.1 水稻钵苗行栽机性能指标的制定与性能、生产试验方法
    6.2 水稻钵苗行栽机技术性能指标检测与性能试验
    6.3 水稻钵苗行栽机田间生产试验
    6.4 结论
第七章 水稻钵苗行栽机社会、经济效益分析
    7.1 水稻钵苗行栽机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7.2 制造工艺分析与加工成本核算
    7.3 社会、经济效益分析
第八章 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1 专利证书(4份)
    2 获奖证书(1份)
    3 鉴定证书(1份)
作者简介

(7)信息记录介质的扫描探针显微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磁记录介质特点
        1.2.1 磁记录原理
        1.2.2 磁记录介质结构
        1.2.3 磁记录介质的优点
    1.3 信息记录介质的 SPM 研究现状
        1.3.1 磁记录介质磁畴结构研究
        1.3.2 磁记录介质摩擦性质
        1.3.3 SPM 超高密度存储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SPM 简介
    2.1 SPM 的原理及基本结构
        2.1.1 基本工作原理
        2.1.2 SPM 基本结构
        2.1.3 成像和操作模式
        2.1.4 力曲线测定
    2.2 磁力显微镜(MFM)
        2.2.1 概述
        2.2.2 工作原理
        2.2.3 磁力检测
    2.3 摩擦力显微镜(FFM)
        2.3.1 概述
        2.3.2 横向力显微镜(LFM)工作原理
        2.3.3 LM-FFM 的工作原理
        2.3.4 LFM 和 LM-FFM 的比较
    2.4 本课题所用的 SPM
第三章 信息记录介质中记录信号的 MFM 研究
    3.1 磁记录热稳定性问题
    3.2 实验材料及仪器
    3.3 实验结果及讨论
        3.3.1 表面形貌及磁力像
        3.3.2 记录信号的热稳定性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信息记录介质表面的摩擦特性
    4.1 针尖与样品的微/纳米摩擦
        4.1.1 接触力学基础
        4.1.2 理论模拟计算
        4.1.3 粘滑现象
        4.1.4 影响因素
    4.2 摩擦力的标定
    4.3 实验仪器与材料
    4.4 实验结果及讨论
        4.4.1 表面形貌与摩擦力像
        4.4.2 摩擦曲线
        4.4.3 表面粘着力
        4.4.4 摩擦力与载荷的关系
        4.4.5 摩擦力与扫描速率的关系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工作总结
    5.2 展望
附录 1 几种接触力学理论
附录 2 针尖弹性常数的校正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9)计算机软盘表面摩擦学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1软盘摩擦力测量仪的设计和原理介绍
2软盘摩擦特性的研究
4结论

四、Friction characteristics of floppy disks(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螺杆钻具的旋转冲击钻井工具研究与分析[D]. 王斌.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9(09)
  • [2]两级双振动式水稻精密播种器机理分析与试验研究[D]. 鹿芳媛. 华南农业大学, 2018(08)
  • [3]温馨的感觉 恋旧的情怀 发烧的理念——黑胶漫游(3)[J]. 陈杨. 实用影音技术, 2011(05)
  • [4]轮式水稻钵苗行载机关键部件仿生研究[D]. 张永智. 吉林大学, 2009(08)
  • [5]基于名义特性轨迹跟随方法的摩擦补偿研究[D]. 桑元俊. 河海大学, 2007(05)
  • [6]水稻钵苗行栽机的试验研究[D]. 宋建农. 中国农业大学, 2005(05)
  • [7]信息记录介质的扫描探针显微镜研究[D]. 姜燕.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05(04)
  • [8]纳米摩擦的研究条件及其试样制作[J]. 盛国裕,陈凯和. 现代制造工程, 2003(12)
  • [9]计算机软盘表面摩擦学性能[J]. 张晨辉,雒建斌,陈大融,温诗铸. 科学通报, 1999(16)
  • [10]软磁盘、硬盘的表面形貌和微摩擦特性[J]. 路新春,王吉会,温诗铸.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8(10)

标签:;  ;  ;  ;  ;  

软盘的摩擦特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