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你了解CPU参数

教你了解CPU参数

一、教你看懂CPU参数(论文文献综述)

史燕妮[1](2020)在《八年级学生数学审题能力的调查与培养研究 ——以广州市某中学为例》文中认为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受到更加广泛的关注,因此,对学生的审题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将根据八年级学生的自身发展特点和认知水平,探寻八年级学生的数学审题现状,挖掘他们在审题中遇到的困难,并提出相应建议,且为教师在教学中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数学审题能力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本文主要采用了文献分析法、调查与测试法、访谈法、出声思维法等研究方法,重点围绕:1.如何构建八年级学生数学审题能力的分析框架?2.八年级学生数学审题能力现状如何?3.根据该校八年级学生数学审题能力现状,探讨他们在审题过程中出现了哪些困难?以及产生这些困难的可能原因是什么?4.针对该校八年级学生的审题困难,教师应该采取怎样的策略,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数学审题能力?等问题展开研究。针对以上问题,本文将通过分析已有文献,构建数学审题能力的分析框架,确定了数学审题能力的理解、联系、转化、反思四个维度。针对广州市某中学八年级205名学生进行调查,获知该校八年级学生的数学审题现状,且选择部分学生作进一步测试和访谈,以此进一步了解他们在审题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及成因。得到以下结论:(1)在不同数学语言的理解困难方面,文字语言对学生影响最大,其次是符号语言,最后是图表语言。(2)不同层次数学成绩的男生在不同数学语言的理解方面均不同程度的优于对应层次的女生。(3)男女生在审题习惯、理解和联系维度表现上存在显着差异,在审题的理解、联系和转化维度上,男生表现优于女生,而男生在审题习惯、审题态度和反思维度上,弱于女生,但仍有提升空间。此外,该校男女生在审题认知策略表现上无显着差异。(4)审题的主要困难:(1)不理解题目,答非所问;(2)理不清关系,无法建立联系;(3)不同数学语言的转化受阻;(4)看错,看漏;(5)审题速度慢,效率低;(6)受信息干扰;(7)抓不住重点。(5)审题困难的主要成因:(1)基础不扎,实概念模糊;(2)不能发现和挖掘题目中的隐含信息;(3)缺乏审题策略;(4)粗心大意;(5)注意力不集中;(6)态度不认真;(7)题目干扰信息多;(8)畏难情绪;(9)心态问题;(10)缺乏复审;(11)学习的负迁移;(12)认识的封闭性。根据审题能力的维度划分,制定审题能力培养提纲,并以初中函数为培养材料。通过对4位中等生和4位学困生为期6周的个案培养,得出以下四点结论:(1)中等生和学困生的数学审题能力都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且中等生提升的程度显着于学困生。(2)中等生在审题习惯、联系和反思维度上提升较明显,而在理解和转化维度上,提升较缓慢。学困生在审题习惯、联系、转化和反思维度上,进步较明显,而在理解维度上提升较缓慢。(3)同一层次数学成绩的男生的数学审题能力提升高于女生。男生在理解、联系和转化维度上优于女生,而女生在审题习惯、审题态度和反思维度上优于男生。(4)中等生和学困生的数学审题能力仍存在明显差距。

张琳[2](2019)在《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研究》文中提出随着2017版最新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颁布,基础教育进入了核心素养导向的新阶段,也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人类也随着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进行了信息时代的新阶段——智能时代。信息技术具有潜力支持教育教学变革,改变目前基础教育阶段以知识传递为主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对于信息技术,作为数字原住民的师范生比作为数字移民的大部分在职教师有更强烈的认同感。若师范大学能有效地促进师范生面向核心素养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当代师范生便能成为未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推动者与催化剂。本论文主要研究了五大问题:(1)为了促进未来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师范生需要相应地具备什么样的信息化教学能力?(2)目前师范大学培养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有哪些模式?在不同的培养模式下,师范生信息化教学的能力培养成效如何,是否能够胜任面向核心素养的信息化教学?(3)在师范大学不同的培养模式下,哪些因素促进了师范生面向核心素养的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又有哪些阻碍因素?(4)在顶层设计、中层管理与课程实施中哪些策略发生了作用?哪些策略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5)如何综合各个层面利益主体的力量,系统性地实现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常态化发展?本研究在研制面向核心素养的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产出结构的基础上,指向2017新课标的核心素养内涵,结合国内外已有的标准,制定了面向核心素养的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目标框架;以面向核心素养的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结构为框架,从复杂系统的视角出发对基于通用信息化教学课程培养模式、基于教师信息化教学示范模式与多方协同的综合培养模式三种不同培养模式的三所师范大学做了个案研究,以量化与质化的方法对三所师范大学的政策文本进行分析,以深度访谈各方利益主体、多元数据相互佐证的方法,对于三个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系统的现状做了研究,分析了各个系统内各方利益主体的信息化教学意愿、行为与影响因素,剖析了三种模式下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影响源,总结了三种模式的合理性、局限性及其适用的情境。在此基础上,对于三个案例进行比较分析,总结了在三个案例中各个层面被证明有效的培养策略,从而形成了师范大学面向核心素养的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系统性培养策略。主要研究结论如下:第一、面向核心素养的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是未来教师通过信息化教学促进基础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能力,其能力结构需要突出核心素养的指向。本研究在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产出结构中融于了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核心素养,突出了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目标的核心素养导向;在整合学科知识的教学法(TPACK)框架中融入了核心素养因子,形成了整合技术的学科核心素养教学法(TPACCK)框架,作为面向核心素养的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结构,突出了面向核心素养的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与课程的相关性,为师范大学设置培养路径指明方向。第二、个案研究中的三所师范大学的三种培养模式都有其合理性与局限性,其有效性有赖于师范大学系统内部具体的情境。自上而下基于通用信息化课程的培养模式在课程授课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行为符合师范生面向核心素养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目标时,能够促进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反之就会失效;自下而上基于教师信息化教学示范的培养模式有赖于学科专业教师的信息化教学示范,如果学科专业教师的信息化教学实践意愿不强、能力欠缺,那么这种模式也就失去了动力源;多方协同综合培养的模式因其多元的动力源而相对存在一定的优势,如果动力源均产生预期的效果,那么这种模式便兼具前两种模式的优势,使得师范生既能在课程学习中获得系统性的信息化教学知识,又能在教师示范与实践活动中获得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但是这种模式依然存在教师信息化教学实施与示范均不符合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目标而导致模式失效的风险。第三、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有赖于师范大学系统内各方利益主体在顶层设计、中层管理、课程实施三个层面采用合适的培养策略共同推进。顶层设计的整体策略是设置师范生面向核心素养的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多元化培养路径,并通过各种措施促进多元化发展路径中的利益主体形成共同愿景,为各方利益主体促进师范生面向核心素养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提供支持与保障。院系管理层面要发挥其中层的变革领导,通过人员支持、文化支持、设备支持等保障措施来加强学科信息化教学课程建设,从而为师范生提供优质的学科信息化教学课程;支持学科专业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从而为师范生提供丰富优质的信息化教学体验。信息化教学课程教师在课程目标定位上要注重技术支持教学的导向以及核心素养的指向,重点发展师范生在信息技术支持下解决教学问题的意识与能力。学科信息化教学课程教师还应注重课程与学科以及学科信息技术的紧密结合。在系统中多方利益主体协同推动之下,师范生面向核心素养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才能获得常态化发展。

郭俊飞[3](2018)在《基于STM32的可视化呼吸音听诊系统开发》文中研究表明呼吸音信号是空气在人体呼吸系统中运动时所产生的特定的声音信号,包含着丰富的生理病理信息。呼吸音分为正常呼吸音和异常呼吸音,正常呼吸音是呼吸系统健康的标志,异常呼吸音对反应人体呼吸系统疾病具有重要意义。利用呼吸音听诊,不仅可以更早、更准确的诊断出呼吸系统的疾病,而且便于操作,不会对人体造成任何损害。受传统听诊器和医生临床经验的限制,仅靠耳朵听诊来诊断和判断呼吸系统疾病不够准确,而且容易受主观因素影响。因此开发一款可以提取呼吸音波形并将其清晰准确显示出来的可视化听诊系统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本文开发的可视化呼吸音听诊系统以STM32F103C8T6芯片为控制核心,由电源模块、传感器模块、数据处理模块、存储模块、显示模块和报警模块共同组成。由专业的呼吸音传感器采集的呼吸音数据,经AD/DC芯片进行模数转换后由TMS320VC5509A芯片进行实时处理。在功能强大的STM32F103C8T6芯片控制下,处理后的数据既可以在彩色液晶屏实时显示,还可以存储到SD卡或者转换成音频输出。系统控制部分采用实时嵌入式操作系统uC/OS-Ⅱ,其多任务管理方式不仅简化开发任务,而且使系统软件更加稳定,维护更加方便。为了实现更好的人机交互功能,采用7寸可触摸串口屏,相比传统液晶屏更加直观清晰、简洁大方。配合存储卡的使用,可以对病人进行档案建立,方便后续就诊和疾病数据的采集。采集的呼吸音信号容易受到多方面干扰,其中由于心音信号的频带和呼吸音有较大重叠,而且信号强度大,对呼吸音听诊造成的影响最大。传统的基于傅里叶变换的滤波方法不适合频带有重叠的情况。本文采用具有时频局域功能的小波分析方法,利用信号和噪声的小波系数在尺度上的不同性质,通过阈值降噪的方法,可以有效去除心音干扰。经过软硬件调试和实际运行,本系统可以实现对人体无侵害的呼吸音可视化听诊功能,而且具有功能可靠、操作简单、美观大方、成本较低等优点。在呼吸系统疾病防控形势仍然严峻的情况下,本系统可以帮助医生,特别是基层医生有效诊断和预防相关呼吸系统疾病,具有较好的使用价值和推广价值。

张浩伟[4](2017)在《基于智能控制和云平台技术的远程植物工厂系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世界人口不断增多,然而耕地面积却不断的减少,如何协调日益增加的物资需要和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的矛盾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当下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结合大数据、云平台、智慧农业等技术而产生的植物工厂可实现多层次立体栽培,大规模生产无污染农作物及反季节绿色蔬菜,成为解决上述矛盾的重要途径。为实现周年内连续高品质作物的量化和标准化生产,植物工厂管理系统的开发成为研究的重点。温湿度、光照、二氧化碳浓度是影响植物生长的关键因子,考虑到植物工厂独有的特点,本文结合嵌入式技术、无线通信技术、云平台技术等,设计了一种植物工厂管理系统硬件平台,实现了环境因子参数的采集、存储及控制,并可通过PWM调光技术,结合PID控制算法实现系统的恒照度调光。同时开发了系统应用软件平台,实现了通过远程客户端对植物工厂环境参数的实时监测和控制功能。论文主要的工作内容包括:结合植物工厂智能化管理的实际需求,对系统的整体方案进行分析和部署。硬件电路主控芯片选用STM32,结合ESP8266网络通信模块、传感器模块、LCD液晶显示模块、摄像头模块、LED驱动电源模块等设计开发了硬件电路开发板,实现了整个系统的硬件集成。开发了底层硬件驱动软件,结合TCP/IP协议实现了环境因子数据的采集、传输和调控,同时选用OV7670图像传感器开发了图像采集系统,实现了植物工厂内作物的生长状态的实时视频监控。搭建了云平台服务器,结合无线通信技术实现了对作物生长环境参数的远程采集和调控,摆脱了传统监控系统传输距离短的弊端。同时结合数据库开发将实时的监控数据永久存储于云端,方便农业技术人员对数据进行查阅分析。基于Android和C#技术开发了系统应用软件平台,实现了通过移动客户端和PC客户端随时随地的对植物工厂种植环境参数进行监测和调控,结合种植环境监控平台初步实现了对植物工厂的无人化管理。本文针对植物工厂的智能化管理需求,开发了较为完整的软硬件平台,实现了对植物工厂的智能化、集中化管理。整体测试表明,系统各项性能均达到了设计要求,且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较低的成本,可满足实际生产的需要。本系统可极大的降低技术人员劳动强度,同时可提高作物种植的生产质量和生产效率,为品质作物的量化和标准化生产提供保证。

高洁琼[5](2016)在《基于DSP的电力信息采集终端的研究》文中指出随着非线性负载以及各类波动性、冲击性设备的广泛投入,使电网出现了大量谐波,严重影响了电能质量以及电力用户的正常用电。因此,实现具有高精度谐波检测功能的电力信息采集终端是具有重要意义的,本文所设计的电力信息采集终端采用一种改进算法计算谐波参数,从而提高谐波检测的精度。然后将检测到的谐波参数和其余电能质量参数通过数据通信的方式显示·在上位机界面上,保存和分析监测到的信息数据,为进一步改善电能质量提供依据。首先,针对非同步采样一卜下的稳态谐波,用傅里叶变换法检测谐波时会出现频谱泄漏和栅栏效应现象,影响谐波检测的精度。传统加窗插值FFT算法通过加窗函数和插值运算提高了检测精度,但是仍有较大的误差。本文针对栅栏效应提出一种基于频域伸缩的改进DFT算法,通过对频谱的适当伸缩,使要观察的频谱恰好出现在离散谱线上,减小了栅栏效应,提高了检测精度,同时避免了插值运算带来的计算量。深入分析改进DFT算法和传统加窗插值FFT算法,并对算法的计算过程进行详细推导。其次,选定TMS320F2812作为核心处理器,完成采集终端硬件和软件的设计。将基于频域伸缩的改进DFT算法和加窗插值FFT算法进行仿真测试,分析计算结果的误差,比较两种算法的优缺点,最终得出改进DFT算法略优于加窗插值FFT算法的结论。因此,选择改进DFT算法作为DSP中的谐波检测算法。同时,在DSP中编程实现其余电能质量参数的计算,包括有效值、有功功率、无功功率、视在功率和功率因数,以及谐波含量、谐波畸变率和三相不平衡度,完成基于DSP的电力信息采集终端的设计。最后,基于LabVIEW软件完成用户侧电力信息管理平台的设计。将电力信息采集终端算出的谐波参数和其余电能质量参数通过适当的通信方式传到基于LabVIEW的上位机,在上位机上设计出多个分界面,分别显示电能质量的各个参数,实现对电能质量参数的科学管理。以管理平台为基础,为后续深入研究如何实现节能减排的电力需求侧管理平台提供一个良好的开端。

高超[6](2014)在《基于SOPC汽车故障检测系统的设计》文中研究指明由于汽车行业的高速发展和人们对行车过程中的安全要求变的更高,而电子装置在汽车上的使用,使汽车的驾驶变的更加舒适和安全,所以车上的ECU数量也就越来越多,随之而来的也导致了汽车在行车过程中的电子控制单元出现故障几率变大,加之传统汽车车身的布线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各种要求,所以本文提出了基于FPGA和CAN总线技术来实现汽车故障检测系统的设计。论文主要内容是一部分主要是在FPGA上实现的,包括采用Verilog语言实现的CAN总线控制器、故障检测模块、SDRAM模块,实现整个通讯系统的其中一个节点和数据处理的功能。另外的就是CAN总线实验板作为CAN总线通讯系统的另一个节点,这两部分通过总线收发器相连接,组成一个完整的通讯系统。并采用Nios II软核作为处理器,通过Avalon总线对CAN总线控制器以及其它硬件部分进行控制,完成整个故障检测通讯系统的搭建。论文主要对车身温度和发动机怠速故障检测进行验证,使得车身ECU的数据可通过CAN总线网络进行传送,用户可以随时的了解汽车的安全情况。

鲁旭[7](2011)在《网格资源与应用程序的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网格是一种重要的信息技术,最早是起源于元计算(Metacomputing),是一种新型的技术基础设施。它的目的就是为了整合整个Internet上的各种各样的资源(包括昂贵的计算资源,存储资源,数据库,信息资源,带宽资源,硬件资源,软件资源等)连接成一个虚拟的逻辑上的整体,让用户感觉到就像在使用一台超级计算机一样,换句说法就是:网格实际上是对传统的分布式系统的扩充。一般用来衡量分布式系统性能的两个重要因素是程序的调度和资源的分配。由于网格中的资源多种多样,并且变化复杂,同时网格也允许节点自由的加入或者退出网格系统,所以对于资源的调度来说,不仅要考虑各个节点的实际运行情况,还要将网络的因素加入到内。因此,在进行程序的调度以及资源的分配的时候就需要对网格中的各个节点进行全面的实时的监控,这样就为重新分配资源以及重调度打下基础。随着网格技术的发展与逐渐成熟,网格中的资源变得越来越丰富,程序也变得越来越复杂,这样就使得对网格中信息的掌握变得尤其重要。网格中尤其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是如何方便、有效、安全的使用丰富多彩的资源,并且在网格中使用的各种资源会随时随地的发生变化。这样就很有必要在网格系统的各个节点上布置一个资源和程序的监控程序,根据这些监控的结果,我们就可以很清楚的了解系统的性能以及网格运行的情况,并且为网格性能的预测打下基础,同时也为网格中的复杂程序的分配以及网格中资源的调度提供了一个有力的依据。对网格中的资源进行监控,就是对网格中通过Internet连接起来的计算机进行监控,并且还要对互联网的情况进行监控。对Internet进行监控就是对网络延迟以及网络的带宽进行监控,这两个因素是衡量网络状况的重要指标。而对于网格中的节点来说,它内部的负载情况以及资源的使用情况是影响其性能的最为关键的因素,所以也需要对这些因素进行监控。而对网格中的程序进行监控,就是对网格中提交的作业进行监控,由于网格中运行的作业最终会体现到以进程的方式分配到各个节点中,所以只需要找到相关的进程号就可以了。由于在GT5中提供了SEG,而这个组件就是专门用来记录作业执行与分配的情况的。这样要获取提交的作业对应的进程号,就需要对SEG的相关文件进行监控。对节点中运行的网格程序的监控主要包括内存的利用率以及CPU的利用率。如果网格中的节点互相之间有通信的话,这样还需要监控进程的网络吞吐率。监控的结果最终会汇总到专门的数据库中,然后就可以提取这些数据并进行分析与预测,同时我们可以根据这些监控的结果预先了解到网格的下一步动态。其中对程序的监控我们就可以判断程序执行的时间,这样在为网格用户收费用时候提供了一个标准。我们也可以使得同一个程序在不同的网格系统中运行,通过对程序的监控以及其结果的比较我们就可以了解到程序在执行过程中占用的资源情况以及效率的高低,这样就可以为不同的网格系统进行评估提供了一套方法。首先本论文介绍了网格计算的现状与研究背景,同时也详细阐述了开展本论文的意义与目的。然后对网格计算的概念进行介绍,以及GT5的体系结构与相关知识进行了介绍,同时也介绍了Globus的安装原理。本论文也深入的分析了基于GRAM(网格资源分配管理)进行作业提交的原理与技术,同时介绍了RSL语言的结构以及具体含义,为提交作业对本论文程序的监控打下了铺垫。同时也对监控技术进行的介绍以及具体方法与原理进行了阐述,在系统的设计与实现章节主要介绍了如何在网格的基础上进行资源监控与程序监控,所谓对资源进行监控一般是指对参与网格计算环境的每个节点进行监控,包括计算每个节点的系统占用的CPU、用户占用的CPU、CPU的使用率、内存使用率、占用的内存大小、平均负载、网络吞吐率等。而程序监控也是对运行在每个节点上的作业进行监控,由于每一个作业的运行最终是以进程的形式来运行的,同时在GT5中提供了SEG组件用于记录作业提交的情况,作业的进程号码以及作业开始与结束的时间,这样依据进程号就可以获取与该进程对应的作业的CPU使用率、进程内存使用率、作业开始执行的时间、作业结束执行的时间等。

王健,史瑞克[8](2011)在《核芯显卡来袭!Sandy Bridge笔记本选购指南》文中提出2011伊始,伴随英特尔Sandy Bridge架构酷睿处理器的上市,CPU真正进入了"融合"时代。当GPU与CPU完美融合后,不仅可以提供更优异的性能,还保持着超低的功耗,以及低廉的成本。那么,Sandy Bridge能为笔记本带来什么,我们又应该如何理性看待基于Sandy Bridge设计的新品呢?

王磊[9](2005)在《教你看懂主板宣传单》文中认为

CC[10](2004)在《人类智慧的仿真——CPU原理及发展史》文中指出

二、教你看懂CPU参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教你看懂CPU参数(论文提纲范文)

(1)八年级学生数学审题能力的调查与培养研究 ——以广州市某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审题的重要性
        1.1.2 中学生数学审题现状
        1.1.3 八年级是培养学生审题能力的关键期
        1.1.4 函数是培养中学生数学审题能力的重要素材
        1.1.5 中学生数学审题能力的研究现状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问题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问题
    1.4 研究总体设计
2 研究综述
    2.1 审题环节及策略相关研究
    2.2 审题困难及成因相关研究
    2.3 培养审题能力相关研究
    2.4 文献研究评述
3 研究的理论基础及核心概念界定
    3.1 理论基础
        3.1.1 波利亚解题理论
        3.1.2 信息加工理论
    3.2 核心概念界定
4 八年级学生数学审题能力现状的调查研究
    4.1 研究目的
    4.2 研究对象
    4.3 研究思路与方法
        4.3.1 研究思路
        4.3.2 研究方法
    4.4 研究工具
        4.4.1 问卷的编制
        4.4.2 测试卷的编制
        4.4.3 问卷信效度分析
    4.5 调查结果与分析
    4.6 调查结论
    4.7 测试结果与分析
    4.8 测试结论
    4.9 教师访谈
    4.10 学生访谈
    4.11 结论
5 八年级学生数学审题能力的培养研究
    5.1 研究目的
    5.2 研究对象
    5.3 研究方法
    5.4 培养工具
    5.5 培养方案的制定
    5.6 培养前的准备工作
    5.7 培养过程案例分析
    5.8 后期测试结果分析
        5.8.1 中等生后期测试结果分析
        5.8.2 学困生后期测试结果分析
    5.9 结论
6 启示与建议
    6.1 学生学的启示与建议
    6.2 教师教的启示与建议
7 研究的创新、不足与展望
    7.1 研究创新
    7.2 研究不足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1 八年级学生数学审题能力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 2“2+4”实验班函数审题前期测试卷
    附录3
    附录 4数学审题能力培养提纲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2)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时代迭替:指向核心素养的育人导向
        二、顺势而为:智能时代教师角色的转型
        三、信息技术:教育变革的天使还是魔鬼
        四、培养窘境:师范教育亟需振兴
    第二节 研究现状
        一、国内相关研究
        二、国外相关研究
    第三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
        二、核心概念界定
        三、研究路径与研究方法
第二章 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结构与发展目标
    第一节 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标准的国际经验
        一、美国《ISTE教育者标准》2017版
        二、欧盟《教育者数字能力的欧洲框架》
        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师信息通信技术能力框架》
        四、三大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标准的比较与启示
    第二节 我国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标准的启示
        一、《2014 标准》的制定目的
        二、《2014 标准》的能力维度
        三、《2014 标准》的能力层级
    第三节 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结构
        一、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结构研制依据
        二、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产出结构
        三、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结构
    第四节 面向核心素养的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目标
        一、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目标与层级研制路径
        二、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目标
        三、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层级
第三章 基于通用信息化教学课程的培养模式
    第一节 顶层设计
        一、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定位
        二、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课程设置
        三、信息化教学的保障措施
    第二节 课程实施
        一、通用信息化教学课程
        二、学科专业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意愿与行为
    第三节 培养成效
        一、通过信息化教学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意愿整体较低
        二、实习时促进核心素养发展的信息化教学行为基本缺失
        三、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结构各因子中信息技术能力识最强
        四、主动发展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内在动机不足
    第四节 培养成效的归因分析
        一、通用信息化教学课程实施技术取向的负面影响
        二、学科专业教师的优质信息化教学示范缺失
        三、部分实习学校的负面体验
        四、信息化教学技术支持的缺乏
        五、信息化教学能力评价机制的缺位
    第五节 主要动力源的影响因素
        一、通用信息化教学课程未及预期的归因分析
        二、保障措施未及预期的归因分析
    第六节 基于通用信息化教学课程培养模式的启示
        一、基于信息化教学课程培养模式的合理性
        二、基于信息化教学课程培养模式的局限性
第四章 基于教师信息化教学示范的培养模式
    第一节 顶层设计
        一、培养定位未强调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
        二、课程设置尚未形成系统的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课程体系
        三、教师专业发展未强调信息化教学能力
    第二节 培养成效
        一、通过信息化教学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意愿整体中等
        二、实习时信息化教学行为以促进知识传递为主
        三、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结构各因子中信息技术能力最强
        四、发展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意愿整体较高
    第三节 培养成效的归因分析
        一、学科专业教师的优质信息化教学示范
        二、选修通用信息化教学课程的正面影响
        三、实习学校经历的综合影响
        四、师范生丰富的校外教学与学习经历的正面影响
        五、课程设置不利于系统性的信息化教学知识学习
    第四节 主要动力源的影响因素
        一、学科专业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行为及影响因素
        二、通用信息化教学课程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行为及影响因素
    第五节 基于教师信息化教学示范模式的启示
        一、基于教师信息化教学示范模式的优势
        二、基于教师信息化教学示范模式的局限性
第五章 多方协同的综合培养模式
    第一节 顶层设计
        一、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定位
        二、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多元路径建设
        三、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保障措施
    第二节 培养成效
        一、通过信息化教学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意愿整体中等
        二、实习时的信息化教学行为以多媒体教学为主
        三、信息化教学能力在四年中获得较大提升
        四、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结构各因子中信息技术能力最强
        五、发展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意愿整体内在动机充分
    第三节 培养成效的归因分析
        一、学科专业教师丰富的信息化教学示范
        二、各类信息化教学活动与比赛的正面影响
        三、通用信息化教学课程技术取向的负面影响
        四、学科信息化教学课程设置问题的负面影响
        五、实习学校经历的综合影响
        六、师范生信息化学习经历的正面影响
    第四节 主要动力源的影响因素
        一、学科信息化教学课程教师的教学行为及影响因素
        二、学科专业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行为及影响因素
    第五节 多方协同综合培养模式的启示
        一、多方协同综合培养模式的优势
        二、多方协同综合培养模式的局限性
第六章 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系统性培养策略
    第一节 三种模式下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启示
        一、成效差异启示:面向核心素养的信息化教学三要素
        二、动力源差异启示:多元化的培养路径
        三、治理权力分布差异启示:激发中层的联动作用
    第二节 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顶层设计策略
        一、形成培养目标的共同愿景
        二、明确变革领导核心机构
        三、设置多元化的培养路径
        四、重视院系的变革推动力
        五、评价机制支持创新与多样性
        六、设施建设重视教师的需求
    第三节 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中层变革策略
        一、支持学科专业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
        二、加强学科信息化教学课程建设与师资发展
        三、配置专职人员提供技术支持
        四、营造鼓励创新的组织文化
        五、重视学科信息化教学设施建设
        六、加强实习期间对师范生的支持
    第四节 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教学策略
        一、显性信息化教学课程的教学策略
        二、隐性信息化教学课程的教学策略
结语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创新与价值
    第三节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3)基于STM32的可视化呼吸音听诊系统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现状
        1.2.1 呼吸音研究现状
        1.2.2 小波分析在呼吸音方面的应用现状
    1.3 本文研究工作
        1.3.1 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1.3.2 系统技术指标
        1.3.3 设计要求
        1.3.4 论文的主要工作
2 呼吸音信号简介
    2.1 呼吸音发生机理
    2.2 呼吸音典型种类
        2.2.1 正常呼吸音
        2.2.2 异常呼吸音
    2.3 呼吸音信号的研究意义
3 呼吸音信号降噪处理方法研究
    3.1 呼吸音信号处理方法介绍
        3.1.1 傅里叶变换
        3.1.2 短时傅里叶变换
        3.1.3 连续小波变换
        3.1.4 离散小波变换
    3.2 利用小波分析进行呼吸音降噪
        3.2.1 小波降噪的方法和步骤
        3.2.2 小波基函数和小波分解层数的选取
        3.2.3 阈值方法的选取
        3.2.4 阈值函数的选取
        3.2.5 小波分析降噪的实现
4 可视化听诊系统电路设计
    4.1 系统电路总体设计
    4.2 数据处理部分电路设计
        4.2.1 处理器选择
        4.2.2 DSP最小系统设计
    4.3 系统控制部分电路设计
        4.3.1 处理器选择
        4.3.2 STM32最小系统设计
    4.4 呼吸音信号采集电路设计
    4.5 预处理电路设计
    4.6 数模转换电路设计
    4.7 McBSP模块硬件设计
    4.8 液晶接口电路设计
    4.9 电源电路设计
        4.9.1 供电电源设计
        4.9.2 芯片电源设计
    4.10 其他电路设计
        4.10.1 存储电路设计
        4.10.2 报警电路设计
    4.11 硬件抗干扰设计
5 可视化听诊系统软件设计
    5.1 呼吸音信号实时处理
        5.1.1 集成开发环境CCS
        5.1.2 呼吸音信号采集与传输
        5.1.3 呼吸音信号处理
    5.2 实时操作系统uC/OS-II
        5.2.1 uC/OS-II简介与移植
        5.2.2 系统任务的设计与划分
    5.3 系统控制部分软件设计
        5.3.1 通讯任务设计
        5.3.2 液晶任务设计
        5.3.3 存储任务设计
        5.3.4 报警任务设计
    5.4 操作界面软件设计
        5.4.1 开发环境介绍
        5.4.2 操作界面设计
6 可视化听诊系统调试
    6.1 硬件调试
    6.2 软件调试
    6.3 整体调试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可视化呼吸音听诊系统电路板图
附录B 可视化呼吸音听诊系统电路原理图-PartA
附录C 可视化呼吸音听诊系统电路原理图-PartB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4)基于智能控制和云平台技术的远程植物工厂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植物工厂发展概述
        1.2.2 植物工厂控制技术
        1.2.3 植物工厂控制技术发展趋势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系统分析及方案设计
    2.1 植物工厂环境因子分析
    2.2 控制系统算法分析
    2.3 系统总体架构
        2.3.1 系统硬件工作链路部署方案
        2.3.2 系统软件设计方案
        2.3.3 系统传感器相关的技术指标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系统硬件设计
    3.1 主控芯片模块简介
        3.1.1 Cortex-M3内核简介
        3.1.2 STM32F103RC芯片特性
    3.2 主控单片机电路
        3.2.1 复位电路
        3.2.2 时钟电路
        3.2.3 测试调试接口电路
        3.2.4 主控板供电电路和接口转换电路
    3.3 传感器模块电路
        3.3.1 温湿度传感器
        3.3.2 光照传感器
        3.3.3 二氧化碳传感器
    3.4 LCD显示模块
        3.4.1 LCD模块选型
        3.4.2 触摸屏控制器选择
    3.5 摄像头模块
    3.6 ESP8266网络通信模块
        3.6.1 模块基本特性和功能特性
        3.6.2 TCP/IP通信原理
        3.6.3 自定义通信协议
    3.8 PWM调光模块
        3.8.1 驱动电源方案选择
        3.8.2 驱动控制电路设计
    3.9 强电控制模块
        3.9.1 继电器模组选用
        3.9.2 植物工厂排气系统控制电路
        3.9.3 加温、水泵、遮光系统电路
    3.10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系统软件设计
    4.1 系统主流程序分析
    4.2 底层硬件系统软件设计
        4.2.1 开发环境简介
        4.2.2 传感器程序设计
        4.2.3 网络通信程序设计
        4.2.4 LCD显示程序设计
        4.2.5 摄像头程序设计
        4.2.6 PWM调光程序设计
    4.3 云平台服务器软件开发
        4.3.1 数据库简介
        4.3.2 服务器软件设计
    4.4 移动端软件开发
        4.4.1 应用程序开发环境
        4.4.2 手机端软件开发
        4.4.3 电脑端软件开发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的功能测试与运行
    5.1 硬件测试
        5.1.1 传感器模块测试
        5.1.2 ESP8266网络通信模块测试
        5.1.3 摄像头模块测试
        5.1.4 LED驱动电源模块测试
    5.2 系统软件测试
        5.2.1 底层软件测试
        5.2.2 服务器软件和移动端软件测试
    5.3 实验结果
        5.3.1 系统实物
        5.3.2 测试实验结果
        5.3.3 实验结论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致谢

(5)基于DSP的电力信息采集终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课题主要研究方法及论文结构安排
        1.3.1 课题主要研究方法
        1.3.2 论文结构安排
第二章 谐波检测算法的分析与计算
    2.1 谐波检测算法的选择
    2.2 采样方式的确定
    2.3 窗函数和插值方法
        2.3.1 窗函数
        2.3.2 插值方法
    2.4 加窗插值FFT算法
    2.5 基于频域伸缩的改进DFT算法
        2.5.1 改进DFT算法的原理
        2.5.2 改进DFT算法的具体步骤
        2.5.3 相位差法求取基波频率
    2.6 其余电能质量参数的计算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电力信息采集终端硬件和软件部分的设计
    3.1 基于DSP的硬件方案
        3.1.1 DSP硬件的选择
        3.1.2 电源电路的设计
        3.1.3 采集装置
        3.1.4 数据处理模块
        3.1.5 数据通信SCI模块
    3.2 软件设计
        3.2.1 系统主程序设计
        3.2.2 数据采集单元设计
        3.2.3 数据处理单元设计
        3.2.4 串行通信接口SCI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电力信息采集终端的测试与实现
    4.1 CCS 3.3与目标板DSP的链接
    4.2 程序的调试
    4.3 改进DFT算法和加窗插值FFT算法的测试
        4.3.1 硬件测试环境
        4.3.2 CCS上的仿真测试
        4.3.3 硬件实物仿真测试
    4.4 代码烧写入Flash固化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LabVIEW的用户侧电力信息管理平台
    5.1 通讯模块
        5.1.1 通讯方式的选择
        5.1.2 DTU工作模式
    5.2 用户侧电力信息管理平台的设计
        5.2.1 管理平台框架概述
        5.2.2 登录界面的设计
        5.2.3 主界面的设计
        5.2.4 分界面的设计
    5.3 管理平台的测试
        5.3.1 不含谐波的情况
        5.3.2 含有谐波的情况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6.1 研究工作总结
    6.2 论文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情况及联系方式

(6)基于SOPC汽车故障检测系统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1.2 汽车故障检测研究现状及趋势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汽车故障检测系统框架及相关技术的介绍
    2.1 汽车故障检测系统整体框架设计
    2.2 FPGA 技术
        2.2.1 FPGA 技术的简介
        2.2.2 基于 FPGA 的 SOPC 系统的介绍
    2.3 CAN 总线技术简介
        2.3.1 CAN 总线的通信模型
        2.3.2 CAN 总线帧的介绍
    2.4 车身 CAN 总线网络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CAN 总线控制器的 Verilog 实现
    3.1 CAN 通信控制器程序的基本架构
    3.2 寄存器控制模块实现
    3.3 位时序逻辑模块的设计
    3.4 位数据流处理器模块的设计
        3.4.1 CRC 校验模块
        3.4.2 接收滤波器 ACF 模块
        3.4.3 FIFO 模块
    3.5 CAN 总线控制器模块的综合实现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汽车故障检测系统功能的实现
    4.1 外部挂接 CAN 总线控制器
    4.2 故障检测模块的设计
        4.2.1 温度检测模块
        4.2.2 发动机转数检测模块
        4.2.3 检测模块 CAN 节点复用
    4.3 显示模块的实现
    4.4 故障检测系统 SOPC 的实现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故障检测系统的测试分析
    5.1 系统测试分析
    5.2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持或参加的科研项目

(7)网格资源与应用程序的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本文主要内容
第2章 网格以及GT5的安装与介绍
    2.1 网格的概念
    2.2 网格的体系结构
        2.2.1 五层沙漏结构
        2.2.2 开放网格服务体系结构
    2.3 网格中的资源以及特点
    2.4 GLOBUS5.0.1的配置与相关组件介绍
        2.4.1 GLOBUS5.0.1的配置
        2.4.2 GLOBUS5.0.1中相关组件的介绍
    2.5 网格监控工具
第3章 网格监控系统的设计
    3.1 网格资源监控
    3.2 网格程序监控
    3.3 监控系统的设计
第4章 网格程序与资源监控的实现
    4.1 网格程序的监控
        4.1.1 GRAM5中提交作业的原理
        4.1.2 RSL语言的描述
        4.1.3 分布式矩阵乘
        4.1.4 GT5中的SEG组件
        4.1.5 SEG中文件的监控
        4.1.6 程序的监控
    4.2 网格资源的监控
    4.3 实验测试
第5章 结论与下一步工作
    5.1 结论
    5.2 下一步工作
参考文献
致谢

(10)人类智慧的仿真——CPU原理及发展史(论文提纲范文)

一、x86处理器的简单历史
    1. Intel─x86的开创者
    2. 其他CPU制造商
二、微处理器的逻辑组成
    1. 运算单元
    2. 控制单元/寄存器
    3. 缓存大小
    4. 前端总线
三、CPU与内存的协调工作
四、整合内存控制器,Opteron/Athlon 64高性能要诀

四、教你看懂CPU参数(论文参考文献)

  • [1]八年级学生数学审题能力的调查与培养研究 ——以广州市某中学为例[D]. 史燕妮. 南宁师范大学, 2020(02)
  • [2]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研究[D]. 张琳. 华东师范大学, 2019(02)
  • [3]基于STM32的可视化呼吸音听诊系统开发[D]. 郭俊飞. 大连理工大学, 2018(02)
  • [4]基于智能控制和云平台技术的远程植物工厂系统研究[D]. 张浩伟. 天津工业大学, 2017(08)
  • [5]基于DSP的电力信息采集终端的研究[D]. 高洁琼. 山西大学, 2016(05)
  • [6]基于SOPC汽车故障检测系统的设计[D]. 高超. 黑龙江大学, 2014(01)
  • [7]网格资源与应用程序的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鲁旭. 吉林大学, 2011(10)
  • [8]核芯显卡来袭!Sandy Bridge笔记本选购指南[J]. 王健,史瑞克. 电脑爱好者, 2011(04)
  • [9]教你看懂主板宣传单[J]. 王磊. 电脑爱好者, 2005(13)
  • [10]人类智慧的仿真——CPU原理及发展史[J]. CC. 电脑应用文萃, 2004(02)

标签:;  ;  ;  ;  ;  

教你了解CPU参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