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析油资源开发利用

凝析油资源开发利用

一、凝析油资源开发与利用(论文文献综述)

吴忠键[1](2021)在《凝析油的资源、利用及运营情况》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天然气的推广和开发利用,凝析油的产量也在逐年增加。近年来石油化工行业的迅速发展,利用凝析油作为主要或补充原料,被用作乙烯裂解或芳烃重整被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行业,一定程度上缓解石油行业的原油及石脑油需求问题。文章主要针对目前国内外凝析油资源的情况、利用及运营情况进行了研究和分析。

徐曼[2](2021)在《俄罗斯北极开发及其效应研究》文中提出北极问题在21世纪伊始就已成为国际社会的热门话题,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冰川融化以及国际能源价格持续走高使该地区凸显出的经济价值引起越来越多国家的关注。对北极地区巨大经济潜力和地缘政治地位的再认识使环北极国家和域外国家开始围绕北极发展勾织蓝图。在经济发展仍然处于全球化时代的背景下,北极地区的发展是环北极国家整体实力的综合表现,国家能否采用合理开发政策来适应经济变化趋势、充分发挥本国的要素禀赋优势是北极开发的关键问题。俄罗斯作为北极地区面积最大、拥有最长海岸线的国家,在北极开发问题上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出台了积极的开发政策,在某些领域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效果。实际上,俄罗斯北极开发在21世纪初的酝酿阶段到至今的强化运行阶段都有着重要意义。因此,本文试图对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北极开发进行宏观性研究以窥探其开发路线与逻辑,并将重点放在21世纪以来的开发政策,主要研究对象为具有代表性的航道通行、油气资源开发以及“支撑区”建设领域。本文以要素禀赋、“增长极”以及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基础,对俄罗斯北极地区十多年的开发演变进行归纳与剖析。本文发现,俄罗斯北极开发是在北极战略背景下进行的,它的核心实质上是安全与发展两大主题,两者之间相互关联、相辅相成。其中,北极地区核战略威慑的军事安全、北极大陆架划分的领土安全、北方航道通行控制的航道安全、自然资源开采的能源安全、地区居民生活水平的社会安全以及对气候环境进行保护的生态安全,都与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因此,在这种战略逻辑下,俄罗斯北极开发的路径主要表现在开发动因和现实目标指导下的经济、社会、生态以及安全的政策实施。在这一路径下,俄罗斯北极开发也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由笼统向重点领域展开、开发范围由宽泛向某些具体项目展开,开发方式由粗放向可持续发展展开,开发措施由单边管控向寻求国际合作展开。目前,北极开发的某些领域向良好的态势发展。21世纪以来,俄罗斯联邦在采取投资和税收等优惠经济政策,数字化医疗、住房安置和教育等社会保障政策,加强生态监控、消除积累污染物和保护居民传统生活方式等环境保护政策以及强化军事力量部署和应对开发中的紧急事故等地区安全政策的背景下,对北方航道通行、油气资源开采以及“支撑区”建设三个方面采取了既具共性也具特性的领域开发。共性主要体现在,首先,三个领域的开发与本国经济水平、世界格局和整个全球经济发展相关,经济的繁荣程度决定着俄罗斯北极开发的效果;其次,由于北方航道运输的主要货物集中在能源资源领域,能源资源开采程度以及“支撑区”项目建设的进展直接影响了航道通行的效率,三者之间是相互促进的关系。特性则主要表现在,航道通行、油气开采和支撑区建设的模式、方向和评估的方法完全不同。首先,在开发模式和方向上,根据资源禀赋的特点,俄罗斯对航道进行了管理框架的构建、通航法律制度的规范以及发展一切与运行相关的运输工具、基础设施以及信息支持。利用资源禀赋的特点对北极地区陆上和大陆架的油气资源进行分析,总结了油气综合体战略管理模式和国际勘探开发模式,并探究油气未来发展的方向。运用增长极理论方法继续对推进北方海航道建设和能源资源开发两个战略目标而规划出的重点建设区域,虽然区域轮廓模糊,但也是旨在实现俄罗斯北极战略利益和保障国家安全的前瞻区域;其次,在评价方法上,北方航道采用了总货物运输量、过境货物运输量及货物、重要港口货运量以及破冰船运行时给俄罗斯带来的经济收入分析了航道的利用率。油气资源开发从北极地区资源开采所占份额、开采量、对主要合作伙伴国的运输量以及促进本国技术和设备进口替代化的角度分析开采效率。因“支撑区”概念落实较晚,仅取得了一些效果,而它是以总体规划的实施阶段和项目开发进程以及是否建立以矿产资源为核心的产业集聚为评判标准。通过对航道、油气和支撑区建设三个层面的开发过程和成效分析,俄罗斯北极的主要开发领域取得了一定的积极效果,但与取得的成果相比,实际上面临的阻碍因素更多,这些因素主要由整体上存在的短时间难以解决或调和的矛盾以及各领域在开发中面临的问题所组成。从整体来看,国际经济制裁的延长、产业结构的严重失衡、投资环境的持续恶劣、劳动力资源的不断减少、爆发地区冲突的预期以及生态环境的脆弱,这些都加大了俄罗斯北极开发难度,影响了北极开发进程。从重要领域来看,在航道通行方面,国际航运业危机、油气价格下跌、与传统航线的竞争以及气候条件的恶劣等降低了北极航道通行的红利;在油气资源开采方面,油气项目开采风险高以及俄联邦为保障能源安全而限制国内外企业参与油气使原本规划好的项目举步维艰;在“支撑区”建设方面,俄联邦对各支撑区投入的融资结构差距大、项目建设的资金筹措难度大和地区间发展水平差距太大使“支撑区”难以均衡发展。俄罗斯北极地区开发对本国经济的重要作用为其他国家发展进行北极活动提供了依据,为了最大限度地营造有利于北极开发的国际环境和氛围,俄罗斯以和平、开放的姿态加强同北极域内外国家的合作,可以说,俄罗斯北极开发的效果和克服存在的问题很大程度取决于国际合作的发展。但受西方制裁影响,俄罗斯与美欧开发合作的项目或推迟或停滞。在此情况下,中俄北极合作存在着利益诉求的一致性和互补性、实现全方位战略对接的可行性以及深化各领域务实合作的必要性,虽然两国合作存在一定的制约,但从长远来看,中俄北极合作不仅有利于成为两国关系中合作的新亮点,更有助于在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下时,树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以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理念、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大国典范。

崔永平,陈京元,季丽丹,郭建林,庚勐[3](2021)在《天然气资源开发利用水平调查评估现状与建议——以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为了掌握天然气资源开发利用水平的现状、推进油气资源节约与高效利用,以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石油)为样本开展了相关调查评估工作,梳理了中国石油的天然气业务整体发展形势,分析了其下属12家油田公司的天然气"三率"(采收率、回收率、共伴生资源利用率)指标数据,进而得出评估结果并提出了相关建议。研究结果表明:(1)中国石油的天然气"三率"指标总体较好;(2) 2016—2019年中国石油的天然气采收率平均为59.02%,五类气藏平均天然气采收率均超过最低标准;(3) 2016—2019年中国石油的天然气回收率平均为98.16%,各油田天然气回收率全部达标;(4) 2016—2019年中国石油的共伴生资源利用率具有差异性,其中凝析油利用率平均为99.92%(全部达标),硫化氢利用率平均为96.21%,2018—2019年中国石油的硫化氢利用率达标,2016—2019年中国石油的二氧化碳利用率平均为66.97%,氦气利用率介于30%~50%。对"三率"指标体系的建议如下:(1)调整特低渗透气藏为致密气藏,同时增加页岩气、煤层气两种类型;(2)将不活跃水驱气藏采收率最低标准降低10%,设置为60%,将低渗透气藏采收率最低标准提高10%,设置为40%,将特低渗透气藏(致密气藏)采收率最低标准提高10%,设置为24%;(3)将天然气回收率定义为商品量与自用气量之和占天然气工业产气量的百分比,更符合现场实际;(4)由于共伴生资源含量与利用价值不同,不宜"一刀切"追求所有共伴生资源的高利用率,建议取消共伴生资源利用率考核标准;(5)油田公司应该建立常态化、标准化的天然气开发利用水平调查评估制度,并将"三率"指标评估纳入天然气开发年度常规工作。

孟宪玲[4](2020)在《凝析油加工利用综合分析》文中认为结合全球及重点区域凝析油资源供需现状和预测分析,梳理了炼化企业单独或掺炼加工2种凝析油资源利用模式及利旧装置改造原则;针对凝析油来源及性质特点,对凝析油加工利用中的主要脱硫脱汞技术方案、储运和环保措施以及经济性进行了系统分析。为提高凝析油资源加工利用技术经济性,分别从促进资源进口多元化、改造和利用闲置装置、加强储运设施建设方案比选满足环保新要求以及优化资源采购和管理、降低效益风险等方面提出了相关建议。

李鑫[5](2020)在《浅论国内炼厂凝析油采购的难点与措施》文中提出凝析油是天然气生产的副产品,根据凝析油组分不同需求企业将其分为烯烃裂解料、芳烃重整料两大类,凝析油可作为优质燃料。烯烃、芳烃是工业中重要基础原料,凝析油→烯烃/芳烃→化工品/油品→聚酯产品→民生是一条关系到民生经济繁荣稳定的产业链。2018年我国凝析油产量160万吨,分馏能力在580万吨/年左右,进口凝析油规模在420万吨,超七成缺口进口补充。凝析油交易对企业部门配置、交易部门业务能力、信息系统建设、风险防控均提出全面的严格要求。本文旨在梳理国内炼厂在凝析油采购过程中遇到的采购难点、痛点并提出合理性建议,以期打破国内炼厂凝析油采购瓶颈,提升其在凝析油市场话语权。

李国欣,罗凯,石德勤[6](2020)在《页岩油气成功开发的关键技术、先进理念与重要启示——以加拿大都沃内项目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加拿大都沃内项目为例,总结北美地区页岩油开发的先进技术和工程管理模式,并提出加快国内陆相页岩油商业化开发的初步建议。介绍了项目地质选区评价、长水平段快速钻完井、密切割压裂、井距优化等领域的先进技术、宝贵认识及丰富经验。对北美非常规资源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的理念和内涵进行了分析,其对前期评价的重视及风险管控,高度竞争的市场环境对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的重要推动作用,以及全行业知识、经验的低成本共享制度及管理模式,都对国内加快非常规资源勘探开发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中国页岩油气资源丰富,是保障国家油气能源供给的重要接替领域,但由于起步较晚以及特殊的地质特点和工程难点,无论是技术水平还是管理模式与北美相比都存在较大差距,根据北美页岩油气开发的先进经验及启示,提出了加快中国页岩油气发展的初步建议。图18参39

杨志勇,黎志敏,王荣,刘殊壮,敬方梨,罗仕忠[7](2018)在《凝析油生产高附加值溶剂油工艺模拟及评价》文中提出对顺北及雅末凝析油进行了物性分析,结果表明该凝析油具有高含硫、油质轻、实沸点低等特点,是一种优质的凝析油资源。根据凝析油物性及当地市场需求,设计了一套以常压精馏技术为主的工艺分离路线,其产品包括芳构化原料、6#溶剂油、橡胶溶剂油、油漆溶剂油和重油,并对该方案进行了简要的经济估算。

杨居衡[8](2018)在《多相体系蜡析出计算模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海洋油气资源的开发,尤其是海底含蜡原油的不断开采,受海底低温环境的影响,海底混输管道的流动安全保障正面临严峻挑战——蜡沉积问题。准确预测管输石油的析蜡特性正是防止和控制管道蜡沉积问题的根本所在。为此,本文建立了液固和气液固析蜡预测模型,改进了气液固各相非理想性的热力学描述方法,结合特征化理论将上述模型分别应用于原油和凝析油体系,使之具备工业应用价值。主要工作如下:首先,本文针对烷烃体系建立了液固相平衡预测模型。采用新提出的IRSW溶液模型描述固相蜡晶的非理想性。该溶液模型同时考虑了过量焓和过量熵对过量吉布斯自由能的贡献。其中,焓的贡献采用修正的正规溶液模型描述;熵的贡献通过Wilson模型计算。液相的非理想性采用正规溶液模型和Flory free-volume方程共同描述。再者,本文从分子形态的微观角度引入蜡晶分子间的末端效应和多态固相的变化过程,使得模型物理意义更加完善,实现了析蜡点、析蜡量和析出蜡晶组成的准确预测。其次,针对高度非对称烷烃体系,改进了EOS-GE气液相平衡预测模型。其中,状态方程采用考虑体积平移参数的t-PR状态方程;GE通过UNIFAC溶液模型计算。针对UNIFAC模型假设―溶液基团各向同性‖的不足,采用体积参数非线性加和的方式对组合活度系数加以改进,显着提升了EOS-GE模型对非对称烷烃体系的泡点预测精度。随后,结合液固相平衡预测模型,考虑压力对固相非理想性的影响,构建了气液固相平衡预测模型。采用Sloan算法求解,实现了高压含气烷烃体系析蜡特性的准确预测,从理论上揭示了进料组成和操作压力对析蜡点的影响规律。最后,结合特征化理论,将上述液固和气液固相平衡预测模型成功应用于原油和凝析油体系,分别建立了原油和凝析油体系的析蜡预测模型。原油析蜡预测模型利用Coutinho提出的指数递减规律估计正构烷烃的分布。该模型采用IRSW模型计算固相的活度系数,同时忽略液相的非理想性。凝析油析蜡预测模型综合应用Pedersen、Riazi和Coutinho法,实现了对进料组成的合理估计。由于EOS-GE模型无法应用于凝析油体系,本文采用EOS-kij模型替代EOS-GE模型。利用多种原油和凝析油的相平衡实验数据对所建析蜡预测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实际体系预测模型的计算结果与实验数据较为吻合。相关研究成果对多相集输管道降低蜡堵风险,提高流动安全保障能力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药辉[9](2018)在《稠油掺稀降粘规律及沥青质稳定性研究》文中指出由于常规原油储量越来越少,原油资源的开发也开始从优质轻质油向劣质稠油转变。稠油沥青质含量高、粘度大,这使得稠油难以开采、运输、加工,研究稠油降粘规律和掺稀稠油混合体系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为研究稳定剂对沥青质在加拿大油砂沥青中的稳定作用,针对油砂沥青的沥青质含量多、沥青质极性大的油品特性,我们合成了不同特性的沥青质稳定剂聚异丁烯丁二酰亚胺基苯硼酸以及不同链长的3-(2-羟基-烷基)胺基苯硼酸。通过偏光显微镜、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流变仪等,分析探讨了最佳反应条件,考察了反应物摩尔配比,反应温度,反应时间,不同烷基链长以及不同极性侧链对沥青质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3-(2-羟基-十六烷基)胺基苯硼酸以及聚异丁烯丁二酰亚胺基苯硼酸对加拿大油砂沥青中的沥青质的稳定效率最高为90%。两种沥青质稳定剂加入油砂沥青和正壬烷混合油样中,油样表现出牛顿流体的特性。通过流变学方法分析了不同链长烷烃、不同极性不同芳香性稀释剂、合成的沥青质稳定剂对稠油粘温性质和流变性质以及流变-震荡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所有稀释剂质量百分含量为10%时,在35℃时,混合油样具有牛顿流体的特性,大于15%时,正壬烷稀释剂的降粘效果最好,降粘效率为98.96%。乙醇、乙二醇、乙醇胺的降粘效果依次降低,可能是由于乙二醇、乙醇胺分子中的两个极性基团桥联作用,使沥青质形成空间网络结构而影响降粘。对加入带有极性基团稀释剂混合油样的弹性模量G?、粘性模量G?测定分析,弹性模量始终小于粘性模量,使得混合油表现为流体粘性特征,二者的相对值随应变不断变大则流体性质更为明显。考察了不同型号的溶剂油以及模拟凝析油和合成油(Syn)对稠油流变性能及粘度的影响效果,其中加入30%合成油(Syn)的油砂沥青混合油样的粘度较纯油砂沥青的粘度降低了99.5%;Syn中环烷烃组分增加,其降粘率下降,Syn中芳烃组分增加,其降粘率提高。150#溶剂油的油砂沥青混合油样粘度降低效果明显,150#溶剂油与200#溶剂油复配构成的复合稀释剂对油砂沥青的降粘效率达99.83%。

汪小琴[10](2015)在《凝析油在化工行业的应用》文中提出凝析油中含有大量的轻烃一乙烷、丙烷、丁烷和碳五以上的组分,它具有气体产量大、轻油收率高等优点。目前,我国的石油工业在现代科技推动下已有了很大进步,在石油资源开发中开始重视凝析油的收集和利用工作。新疆油田的凝析油质量非常高,本文主要分析新疆的凝析油在化工行业的应用,希望能够对我国的凝析油利用工作有所帮助。

二、凝析油资源开发与利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凝析油资源开发与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1)凝析油的资源、利用及运营情况(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凝析油简介及资源情况
    1.1 凝析油简介
    1.2 凝析油的资源情况
2 凝析油的分类及利用
    2.1 凝析油的分类
    2.2 凝析油的利用
3 凝析油的运营
    3.1 凝析油的定价情况
    3.2 凝析油的运输情况
    3.3 凝析油的仓储情况
    3.4 凝析油的发票情况
4 结语

(2)俄罗斯北极开发及其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关于北极地区开发的研究
        1.2.2 关于俄罗斯北极开发的总体研究
        1.2.3 关于俄罗斯北极开发具体领域的研究
    1.3 研究框架与方法
        1.3.1 研究框架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与不足
第2章 俄罗斯北极开发的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2.1 俄罗斯北极开发的相关概念
        2.1.1 北极地区范围及开发概念
        2.1.2 俄罗斯北极开发的范围
        2.1.3 俄罗斯北极开发的范畴
    2.2 俄罗斯北极开发的相关理论基础
        2.2.1 增长极理论
        2.2.2 要素禀赋理论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俄罗斯北极开发的历史进程与现实动因
    3.1 俄罗斯北极开发的历史沿革
        3.1.1 探索发现-奠定基础阶段(1917-1990)
        3.1.2 机制重组-机制转型阶段(1991-1999)
        3.1.3 政策酝酿-实际启动阶段(2000-2011)
        3.1.4 政策强化-全面开展阶段(2012-至今)
    3.2 俄罗斯北极开发的现实动因
        3.2.1 北极开发的经济利益动因
        3.2.2 北极开发的社会环境动因
        3.2.3 北极开发的政治安全动因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俄罗斯北极开发目标与政策
    4.1 俄罗斯北极开发目标
        4.1.1 促进俄罗斯北极地区经济增长
        4.1.2 推动俄罗斯北极地区社会发展
        4.1.3 保护俄罗斯北极地区生态环境
        4.1.4 保障俄罗斯北极地区国家安全
    4.2 俄罗斯北极开发政策
        4.2.1 北极开发的招商引资政策
        4.2.2 北极开发的财政税收政策
        4.2.3 北极开发的社会保障政策
        4.2.4 北极开发的环境保护政策
        4.2.5 北极开发的地区安全政策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俄罗斯北极开发的重点领域及推进措施
    5.1 挖掘地理禀赋:完善北方海航道运营管理体系
        5.1.1 构建联邦、区域、公司三级管理架构
        5.1.2 遵循无害通行和过境通行的法律制度
        5.1.3 建设“北方海航道”通行的运营模式
    5.2 利用资源禀赋:加强油气资源开发
        5.2.1 北极陆上及大陆架的油气资源开发现状
        5.2.2 俄罗斯北极油气资源的开发模式
        5.2.3 俄罗斯北极油气资源的开发方向
    5.3 培育新增长极:建设“北方发展支撑区”
        5.3.1 “支撑区”构想的政策出台
        5.3.2 基于经济地理方法探究的“支撑区”内项目选择标准
        5.3.3 “支撑区”的规划:打造北极开发增长极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俄罗斯北极开发的成效及制约因素
    6.1 俄罗斯“北方海航道”通行的效果评估
        6.1.1 “北方海航道”的物流运输成效显着
        6.1.2 “北方海航道”开发面临的困境
    6.2 俄罗斯北极地区油气开采的效果评估
        6.2.1 北极油气资源开发占比逐年提升
        6.2.2 北极油气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6.3 俄罗斯北极“支撑区”建设的效果评估
        6.3.1 北极“支撑区”建设实施效果尚未明显体现
        6.3.2 北极“支撑区”建设面临的局限性
    6.4 俄罗斯北极开发的制约因素
        6.4.1 投资环境较差影响北极项目运行潜力
        6.4.2 劳动力潜力弱难以支撑北极开发力度
        6.4.3 产业结构严重失衡加大“资源诅咒”风险
        6.4.4 生态环境脆弱增加可持续发展难度
        6.4.5 西方国家制裁严重延缓北极开发进程
        6.4.6 对北极地区爆发冲突的担忧降低合作意愿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中俄北极开发合作
    7.1 俄罗斯北极开发的国际化趋势
        7.1.1 俄罗斯北极开发国际合作的必要性
        7.1.2 俄罗斯北极开发国际合作的可行性
    7.2 中俄北极开发的重点合作领域
        7.2.1 依法并合理利用北极资源的合作
        7.2.2 建设并开发北极航道通航的合作
        7.2.3 开拓并实现北极旅游休闲的合作
        7.2.4 保护北极气候与生态环境的合作
        7.2.5 积极探索并认识北极科考的合作
    7.3 中俄北极开发合作的制约因素
        7.3.1 中俄关于“冰上丝绸之路”概念的分歧
        7.3.2 航道通行问题制约合作项目的收益
        7.3.3 积极寻求北极合作的国家间竞争带来的压力
    7.4 中俄北极开发合作的模式探索
        7.4.1 本国资金投入与多方资本参与相结合
        7.4.2 北极项目开发与生态理念相结合
        7.4.3 选择可行建设项目与模块化架构相结合
        7.4.4 支撑区建设与中俄“冰上丝绸之路”相结合
        7.4.5 中俄北极“公域”合作与参与俄罗斯国内建设相结合
    7.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后记

(3)天然气资源开发利用水平调查评估现状与建议——以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中国石油的天然气开发形势
2 中国石油的天然气“三率”指标评估现状
    2.1 天然气采收率
    2.2 天然气回收率
    2.3 共伴生资源利用率
        2.3.1 凝析油
        2.3.2 硫化氢
        2.3.3 二氧化碳
        2.3.4 氦气
3 天然气“三率”指标变化趋势
4 关于天然气“三率”指标的最低标准设置的建议
    4.1 天然气藏类型
    4.2 天然气采收率
    4.3 天然气回收率
    4.4 共伴生资源利用率
5 结论

(4)凝析油加工利用综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凝析油资源供需及定价分析
    1.1 全球凝析油资源供需概况
    1.2 重点地区凝析油资源供需状况
    1.3 凝析油定价原则
2 凝析油加工工艺分析
    2.1 典型凝析油资源性质
    2.2 凝析油主要加工模式
    2.3 凝析油加工中的脱硫、脱汞工艺分析
    2.4 凝析油加工中的储运和环保问题分析
3 凝析油加工经济性分析
4 总结和建议

(5)浅论国内炼厂凝析油采购的难点与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凝析油简介及全球供需情况描述
    (1)凝析油介绍
    (2)全球凝析油供需情况描述
        ①在供给方面:
        ②在需求方面:
2.国内炼厂凝析油采购难点分析
    (1)供不应求局面严重,亟待改善
        ①中国凝析油主产区地理位置主要在西北部,分布于新疆、青海等地。
        ②国内气田勘探、开采进程较为缓慢,进口依赖程度高。
    (2)行业垄断性高,国内炼厂话语权不足
    (3)凝析油定价影响因素较多,采购难以精准锚定
        ①离岸价的定价。
        ②航运费用的定价。
        ③其它费用的定价。
    (4)国内炼厂装置设计局限,市场竞争力不足
        ①国内炼厂装置局限,适用油种有限。
        ②库存设计不合理,抗市场风险性弱。
        ③配套码头泊位条件落后,到港船型优化受限。
    (5)采购环节无标准化制度,主观因素易滋生风险
3.凝析油采购难点应对策略
    (1)加快国内凝析油气田勘探、开采力度,弥补供应缺口
        ①借助西气东输东风,克服长距离运输障碍。
        ②国内开发、勘探进程突破性进展,有效填补部分需求缺口。
    (2)企业组建专业军团,扩大行业影响力
    (3)充分考量关键因素,结合自身条件制定定价标准
        ①离岸价的定价基准通常与国际原油及石脑油价格相挂钩。
        ②运费客观反映全球航运市场强弱水平。
        ③其他费用涉及甚广,繁杂琐碎。
    (4)突破装置瓶颈,升级配置提升竞争力
    (5)出台标准化采购手册,有效规避人为因素风险
4.结束语

(6)页岩油气成功开发的关键技术、先进理念与重要启示——以加拿大都沃内项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都沃内项目概况
2 关键技术
    2.1 地质选区评价技术
    2.2 超长水平井优快钻井技术
    2.3 井网井距优化技术
    2.4 密切割水力压裂技术
    2.5 开发效果
3 先进的工程管理模式
    3.1 全生命周期管理
    3.2 前期评价地质工程一体化及学习曲线管理
    3.3 大数据信息共享平台建设
    3.4 市场化竞争精准激励与管理
4 启示与建议
    4.1 来自北美页岩油气开发的启示
    4.2 加快中国非常规资源开发的几点建议
5 结语

(7)凝析油生产高附加值溶剂油工艺模拟及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凝析油物性分析
    1.1 GCMS分析
    1.2 实沸点
2 综合利用方案的制定及模拟
    2.1 工艺路线
    2.2 物料平衡
3 工艺技术方案经济估算
    3.1 公用工程
    3.2 项目总投资估算
    3.3 项目经济分析
4 结论

(8)多相体系蜡析出计算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本课题领域的研究概况
        1.2.1 γ-γ模型
        1.2.2 φ-γ模型
    1.3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烷烃体系的液固相平衡模型研究
    2.1 液固相平衡预测模型研究现状
    2.2 液固相平衡模型
        2.2.1 热力学平衡方程
        2.2.2 纯物质的液固相逸度比
        2.2.3 液相非理想性的描述
        2.2.4 固相非理想性的描述
        2.2.5 固相析出边界条件
    2.3 液固相平衡闪蒸计算
        2.3.1 液固相态判断
        2.3.2 液固相平衡闪蒸模型
        2.3.3 析蜡点的计算
        2.3.4 析蜡量及固相组成的计算
    2.4 液固相平衡模型验证
        2.4.1 三元和四元体系的析蜡预测
        2.4.2 复杂多元体系析蜡预测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高度非对称烷烃体系的气液相平衡模型研究
    3.1 气液相平衡预测模型研究现状
    3.2 EOS-G~E模型
        3.2.1 状态方程
        3.2.2 LCVM混合规则
        3.2.3 UNIFAC模型的改进
        3.2.4 气液相平衡常数的计算
    3.3 气液相平衡闪蒸计算
        3.3.1 气液相态判断
        3.3.2 气液相平衡闪蒸模型
        3.3.3 泡点的计算
    3.4 EOS-G~E模型验证
        3.4.1 二元体系的泡点预测
        3.4.2 多元体系的泡点预测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烷烃体系气液固相平衡预测模型研究
    4.1 压力对固相的影响
    4.2 气液固相平衡模型
        4.2.1 带压条件下的固相非理想性
        4.2.2 热力学平衡方程
    4.3 气液固相平衡闪蒸计算
        4.3.1 多相闪蒸抽象模型
        4.3.2 气液固相平衡闪蒸模型
        4.3.3 非线性方程组的求解
        4.3.4 析蜡点的计算
        4.3.5 泡点的计算
    4.4 气液固相平衡模型验证
        4.4.1 二元体系的析蜡点和泡点预测
        4.4.2 多元体系的析蜡点和泡点预测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原油和凝析油体系的析蜡特性预测
    5.1 实际体系析蜡预测模型研究现状
        5.1.1 原油体系析蜡预测模型研究现状
        5.1.2 凝析油体系析蜡预测模型研究现状
    5.2 原油体系析蜡预测模型的建立
        5.2.1 液相活度系数的计算
        5.2.2 固相活度系数的计算
        5.2.3 原油体系特征化方法
    5.3 凝析油体系析蜡预测模型的建立
        5.3.1 流体相逸度的计算
        5.3.2 固相逸度的计算
        5.3.3 凝析油体系特征化方法
    5.4 模型的验证
        5.4.1 原油体系析蜡特性的预测
        5.4.2 凝析油体系析蜡特性的预测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本课题的研究结论
        6.1.1 烷烃体系的液固相平衡模型研究
        6.1.2 高度非对称烷烃体系的气液相平衡模型研究
        6.1.3 烷烃体系气液固相平衡预测模型研究
        6.1.4 原油和凝析油体系的析蜡特性预测
    6.2 对今后研究工作的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A 正构烷烃物性计算基本关系式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9)稠油掺稀降粘规律及沥青质稳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稠油胶体稳定性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稠油胶体体系的概况
        1.2.2 稠油胶体体系稳定性影响因素
        1.2.3 稠油胶体体系稳定性评测方法
    1.3 稠油降粘方法概述
        1.3.1 稠油掺稀降粘、油溶性降粘的国内外研究概况
        1.3.2 稠油掺稀降粘、油溶性降粘剂的降粘机理
        1.3.3 稠油掺稀降粘、油溶性降粘剂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4 课题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稠油油样物性分析及实验方法
    2.1 实验原料及试剂
    2.2 实验仪器及装置
    2.3 实验油样及性质
        2.3.1 油砂沥青基本性质测定
        2.3.2 油砂沥青结构组成测定
        2.3.3 油砂沥青蜡含量测定
第三章 油溶性稠油沥青质稳定剂的合成及性能评价
    3.1 沥青质稳定剂的合成
    3.2 沥青质稳定剂的结构性能表征方法
        3.2.1 降粘率的测定方法
        3.2.2 沥青质稳定剂的结构表征及性能分析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1 沥青质稳定剂的结构表征
        3.3.2 原料配比对合成的沥青质稳定剂的稳定效果的影响
        3.3.3 反应时间对合成的沥青质稳定剂的稳定效果的影响
        3.3.4 反应温度对合成的沥青质稳定剂的稳定效果的影响
        3.3.5 不同烷基链长的单体对合成的沥青质稳定剂的稳定效果的影响
        3.3.6 单体的不同极性基团对合成的沥青质稳定剂的稳定效果的影响
        3.3.7 稳定剂用量对沥青质稳定效率的影响
        3.3.8 沥青质稳定剂对油砂沥青降粘效果的评价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掺稀对稠油流变行为的影响
    4.1 实验仪器及测量方法
    4.2 不同链长直链烷烃稀释剂对稠油流变行为的影响
        4.2.1 烷烃稀释剂对稠油粘温性的影响
        4.2.2 饱和烷烃掺稀稠油流变性质的测定
    4.3 不同性质的稀释剂对稠油流变行为的影响
        4.3.1 不同性质的稀释剂掺稀稠油粘温性质的测定
        4.3.2 不同性质的稀释剂掺稀稠油流变性质的测定
        4.3.3 不同性质的稀释剂掺稀稠油流变-震荡性质的测定
    4.4 添加稳定剂的掺稀稠油流变行为的变化
        4.4.1 添加稳定剂的掺稀稠油粘温性质的测定
        4.4.2 添加稳定剂的掺稀稠油流变性质的测定
        4.4.3 添加稳定剂的掺稀稠油流变-震荡性质的测定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模型溶剂油掺稀稠油流变行为研究
    5.1 模型溶剂油的配置与实验方法
    5.2 模拟凝析油和合成油对稠油流变行为的影响
    5.3 不同馏程溶剂油对稠油流变行为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10)凝析油在化工行业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新疆凝析油的油品性质与分析
2凝析油在化工行业的主要应用
    2.1生产溶剂油
    2.2凝析油作为生产乙烯的裂解原料
3结语

四、凝析油资源开发与利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凝析油的资源、利用及运营情况[J]. 吴忠键. 化工管理, 2021(34)
  • [2]俄罗斯北极开发及其效应研究[D]. 徐曼. 吉林大学, 2021(01)
  • [3]天然气资源开发利用水平调查评估现状与建议——以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为例[J]. 崔永平,陈京元,季丽丹,郭建林,庚勐. 天然气工业, 2021(03)
  • [4]凝析油加工利用综合分析[J]. 孟宪玲. 当代石油石化, 2020(11)
  • [5]浅论国内炼厂凝析油采购的难点与措施[J]. 李鑫. 当代化工研究, 2020(15)
  • [6]页岩油气成功开发的关键技术、先进理念与重要启示——以加拿大都沃内项目为例[J]. 李国欣,罗凯,石德勤.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20(04)
  • [7]凝析油生产高附加值溶剂油工艺模拟及评价[J]. 杨志勇,黎志敏,王荣,刘殊壮,敬方梨,罗仕忠. 天然气化工(C1化学与化工), 2018(03)
  • [8]多相体系蜡析出计算模型研究[D]. 杨居衡.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8(01)
  • [9]稠油掺稀降粘规律及沥青质稳定性研究[D]. 药辉.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8(07)
  • [10]凝析油在化工行业的应用[J]. 汪小琴. 科技展望, 2015(24)

标签:;  ;  ;  ;  ;  

凝析油资源开发利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