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豌豆品种现状及天津豌豆新品种引进情况

我国豌豆品种现状及天津豌豆新品种引进情况

一、我国豌豆品种状况及天津豌豆新品种引种(论文文献综述)

葛长军,闫良,徐丽荣,蒋艳艳,代俊芬[1](2021)在《食荚豌豆品种比较试验》文中指出为了筛选出适宜黄冈地区种植的食荚豌豆新品种,在黄冈市农业科技示范园对6份豌豆品种进行了品种比较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大红花的全生育期最长(188 d),单株荚数最多(7.6个),不易早衰、白粉病感病率为0,高抗褐斑病,比对照增产8.3%,可作为黄冈地区栽培和推广的豌豆新品种;甜脆豌豆易早衰,极易感白粉病,但比对照增产3.4%,可作为与其他作物套种的品种进行推广。

江舟[2](2021)在《淮河生态经济带人工草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文中提出随着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农业生产从提升粮食和保障重要农产品供给,向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推进绿色生态循环农业过渡。草地资源在自然与社会生态系统衍生与发展过程中,形成草地农业生态系统,给人类带来生态与经济利益。通过建立淮河生态经济带草地生产模式,对人工草地进行生态系统价值评估,对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及农业供给侧改革具有促进意义。(1)本文首先对淮河生态经济带草地农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选取安徽省蚌埠市,江苏省盐城市,江苏省扬州市作为淮河生态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城市,对淮河生态经济带的草业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研究,利用AHP层次分析法对淮河生态经济带人工草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功能分类与选择评估指标(2)通过熵权法分别对燕麦、金花菜、箭筈豌豆、毛苕子进行适应性评价,测定牧草产量与品质,并分析牧草种植对土壤肥力的影响。(3)利用田间试验比较研究不同牧草生产模式对牧草品质、牧草产量以及对土壤养分的影响,以建立适宜在淮河生态经济带推广的牧草生产模式。(4)依据田间试验数据以及文献,利用当量因子法、价格替代法、评估淮河生态经济带内天然草地与人工牧草地的生态服务价值,采用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分析淮河生态经济带内牧草种植与小麦种植的经济效益进行对比,从而为淮河生态经济带内草地农业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淮河生态经济带农业转型为草地农业发展提供种植生产机遇”、“大众对于生态环保意识加强为草地农业发展提供社会认知机遇”、“农业食品安全的要求导致饲料粮需求增加为草地农业发展提供市场机遇”是影响淮河生态经济带草地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权重分析分别达到0.2141、0.1279、0.1078。淮河生态经济带草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中,“提供畜牧产品功能(供应草产品)”、“为人类提供食用价值”、“土壤改良”是最为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指标,权重分别为0.3 102、0.1154、0.0876,以此作为淮河生态经济带人工草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重要指标。(2)依据淮河生态经济带牧草适应性评价结果,燕麦品种牧乐斯牧草产量与品质表现最好,干草产量达到1664.35 g·m-2,粗蛋白含量为11.49%、相对饲用价值为137.02,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提高15%,豆科牧草中,润扬白箭筈豌豆收获干草产量最高为1041.59 g·m-2,淮扬金花菜在参试品种中牧草品质最高,粗蛋白含量达到27.81%,相对饲用价值为176.24。金花菜对提升土壤养分效果最为显着,土壤中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有机质含量,分别平均提升56.25%、49.34%、24.47%、57.19%。(3)建立了“燕麦-金花菜”间作的南方牧草生产模式,可以提高80%的土地利用率,可收获较高的燕麦干草产量与总干草产量2177.42 g·m-2,与燕麦单播相比干草产量增加了 28%。间作模式可以有效提高土壤养分,间作模式中土壤碱解氮含量、有机质含量显着高于燕麦单播,比燕麦单播平均提高了 22.34%、63.88%。(4)在大丰地区盐碱地条件下,“燕麦-箭筈豌豆”间作模式中,干草产量最高达到2116.42 g·m-2,土地当量比最高达到1.70,燕麦粗蛋白含量比单播燕麦提升16.76%。“燕麦-箭筈豌豆”间作、混播与燕麦单播相比,对于土壤碱解氮、速效钾、有机质含量有促进作用,分别提升了 15.42%~34.05%、2.15%~7.33%、28.71%~50.24%。(5)依据当量因子法,2020年淮河生态经济带天然草地生态服务价值为1123.05亿元人民币(Chinese Yuan,CNY),其中“土壤形成与保护”的价值在各草地生态服务价值指标中最高,达到302.49亿元CNY,娱乐文化功能的价值最低,仅为6.20亿元CNY。淮河生态经济带内人工牧草地生态服务价值评估中,牧草间作、混播生产模式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明显高于牧草单播模式。“燕麦-金花菜”间作模式在扬州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为642544.38 CNY·hm-2,“燕麦-箭筈豌豆”混播模式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为651198.68 CNY.hm-2。(6)经过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分析,在淮河生态经济带内进行苜蓿生产,种子费与农机费的弹性系数最大,分别为0.574 6、0.5923,即每增加1%的种子费与农机费投入,苜蓿收益分别可以增加0.574 6%、0.592 3%。在淮河生态经济带苜蓿生产总成本为10178.67元·hm2,与小麦生产成本相比增加了10.58%,然而毛利润增加了 175%。苜蓿、燕麦、金花菜生产肥料费用与小麦相比分别下降了 58.05%、24.62%、58.06%。

付丽平[3](2020)在《箭筈豌豆淀粉和蛋白质性质的研究》文中提出箭筈豌豆是我国一种肥、饲、粮兼用的重要经济作物,其种子的营养价值较高,富含蛋白质和淀粉。这两大物质在市场上有广泛的需求,但目前对其理论和开发利用的研究并不多。因此,本论文以箭筈豌豆为研究对象,比较各品种箭筈豌豆表型性状和品质的差异,聚焦有开发价值的箭筈豌豆品种的蛋白质和淀粉,研究不同品种的箭筈豌豆淀粉和蛋白质性质的多样性,将为其以后的应用提供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从表型性状来看,123种箭筈豌豆的植株高度差异较大,且普遍较高,一般在45112 cm之间,总叶柄长度在2.23.4 cm之间,小叶形状多为椭圆形和长椭圆形,其叶尖形状为凹入、平截和凸出三种,其小叶着生方式多为对生与互生并存。其营养品质方面,不同品种的箭筈豌豆品质差异较明显,箭筈豌豆种子中氢氰酸含量为0.0774.02 mg/kg,粗蛋白和真蛋白含量分别在31.842.3%和5.4412.56%之间,抗性淀粉含量在1.089.97%之间,淀粉含量在20.5647.53%之间,其中直链淀粉占17.7538.68%,直支比介于0.32和0.88之间。从整体上来说,箭筈豌豆的蛋白质和淀粉含量要优于豌豆和鹰嘴豆。(2)箭筈豌豆淀粉颗粒大小不均一,平均粒径为7.7723.16μm,所有淀粉颗粒呈现出相似的形状,例如圆形、椭圆形、肾形和不规则形状。淀粉颗粒表面有褶皱和裂纹。所有的箭筈豌豆淀粉均为C型结构,其结晶度为22.734.32%。不同箭筈豌豆淀粉的热性能无明显差异,其凝胶化温度与鹰嘴豆淀粉相似,但低于豌豆淀粉,箭筈豌豆的凝胶化焓为8.9411.08 J/g,整体上高于鹰嘴豆和豌豆淀粉。用RVA对不同箭筈豌豆的糊化特性进行测定,发现不同品种箭筈豌豆的糊化特性差异较大的,个别品种表现出较低的BD和SB值将在食品工业有较好的应用潜力。(3)箭筈豌豆蛋白质的分子量分布在18-93 KD之间,分子质量在18-22KD,33-40 KD和43-66.2 KD之间的蛋白质含量较高。箭筈豌豆分离蛋白的必需氨基酸组成较理想,除蛋氨酸外,其余必须氨基酸含量均远超过世卫组织/粮农组织规定的成年人的需求量。箭筈豌豆分离蛋白的表面疏水性差异较大,介于792.58871.91之间。箭筈豌豆分离蛋白在不同pH条件下溶解度差异较大,基本在pH=4-6之间溶解度最低。在pH=7的条件下,箭筈豌豆的吸水性、乳化性和乳化稳定性差异较显着,但吸油性、起泡性和泡沫稳定性差异较小,且箭筈豌豆分离蛋白表现出的良好的溶解性、吸水性、乳化性和起泡性使得其有很大的潜力在适当的条件下用于食品的配方。

杨叶华[4](2020)在《绿肥在柑橘园的生长发育和养分累积及其释放特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绿肥作为清洁的有机肥源,在培肥地力和替代化肥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是现代化农业的重要特征之一。随着中国果业的快速发展,为果园绿肥的种植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当前对果园绿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绿肥种植对土壤及果树的影响上,但是关于不同区域果园适宜的绿肥品种、不同绿肥品种的生长发育和养分累积规律及还田后养分释放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缺乏系统研究。为此,本文首先通过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和相关书籍的绿肥产量及养分含量,收集整理了包含17种我国常见绿肥的3431个数据变量,整合分析了我国不同区域常见绿肥的产量和氮磷钾养分含量特征,评估了不同区域种植绿肥替代化学氮肥的潜力。在此基础上,以柑橘园为依托,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绿肥品种在西南柑橘园的生长发育和养分累积规律;并通过田间试验或盆栽试验系探讨了土壤水分含量、土壤肥力、不同播期和免耕等因素对绿肥生长的影响;进一步通过田间试验和室内培养试验研究了绿肥不同利用模式下的腐解特征和养分释放规律。旨在筛选出适宜柑橘园种植的绿肥品种,为柑橘园绿肥的高产高效种植和利用提供依据。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1)中国不同区域常见绿肥产量和养分含量特征及替代氮肥潜力评估研究表明:不同绿肥种类产量及养分含量均存在较大差异,黑麦草、沙打旺、柱花草和红三叶的生物学产量在42.553.2 t/hm2,显着高于其他绿肥种类;不同绿肥氮磷钾养分的平均含量分别为28.0、7.0和25.3 g/kg,其中以豆科绿肥含氮量最高,二月兰具有较高的磷和钾含量;沙打旺、黑麦草、红三叶草、苜蓿和柱花草等绿肥的氮磷钾养分累积量可分别达250.0、50.0和191.7 kg/hm2以上。绿肥产量和养分含量受到不同区域气候环境条件的调控。种植豆科绿肥具有较高的化肥替代潜力,当前中国绿肥种植面积约448.6万hm2,相当于生产39.580.8万t氮肥;如果按照中国可种植绿肥的潜在面积4600万hm2估算,相当于生产405.3828.1万t的氮肥。在绿肥的推广应用过程中,应根据绿肥的区域适应性及其产量和养分含量特征因地制宜地选择绿肥品种。(2)绿肥在柑橘园生长发育、养分累积规律的研究表明:毛叶苕子、光叶苕子、箭筈豌豆、山黧豆、紫云英、白三叶、红三叶、黑麦草和二月兰在幼龄柑橘园行间的生长良好,地上部产量随生长期的延长逐渐提高,冬绿肥最高产量(28.683.6 t/hm2)出现在播种后的第160220 d之间,即春季盛花期或旺长期。其中光叶苕子、毛叶苕子、箭筈豌豆、山黧豆和一年生黑麦草等绿肥苗期生长迅速,地上部鲜草最高产量均达到55 t/hm2以上,产量和养分累积量均高于其他绿肥,还田后能为柑橘树提供大量养分,是适于柑橘园种植的优质高产的绿肥品种。但是黑麦草是直立型植物,第160 d时株高在大于90 cm以上,不适宜在幼龄柑橘园种植。(3)土壤含水量显着影响绿肥种子萌发和生长。土壤含水量在最大田间持水量的75%100%之间绿肥种子发芽率最高,二者差异不显着;当低于田间持水量50%时则显着抑制种子发芽;土壤含水量越高,种子萌发越快。豆科和禾本科绿肥的地上部产量随着土壤含水量的增加而增加,当土壤含水量达到田间持水量50%时产量最高;水分含量过低时氧化酶(POD、CAT、SOD)活性高,抑制绿肥生长。十字花科绿肥在田间持水量75%时生长最好,此时氧化酶的活性和MDA的含量基本都处于最低状态。因此播种时保持较高的土壤墒情是保障绿肥种子快速萌发以及前期绿肥生长、及覆盖压草的必要条件。(4)柑橘园土壤肥力对绿肥生长的影响的研究表明:土壤肥力显着影响绿肥地上部产量,高肥力土壤的生物量和养分吸收量显着高于低肥力土壤;山黧豆、紫云英、白三叶、红三叶、黑麦草和二月兰在低肥力土壤上表现出较低的生产性能,最高产量在0.4613.3 t/hm2之间;毛叶苕子、光叶苕子、箭筈豌豆的适应范围广,在不同肥力土壤上均生长较好,高肥力和低肥力土壤的产量分别为55.375.3 t/hm2和28.037.6 t/hm2,可作为立地条件差、肥力低下的果园的先锋绿肥品种推广应用。(5)不同播期对绿肥生长的影响的研究表明:播期主要影响绿肥的产量,对其养分含量的影响较小。播期在9月21日到10月11日之间,适当早播可提高绿肥的产量,毛叶苕子、光叶苕子、箭筈豌豆鲜草产量和养分累积量达最高,产量和有机碳、氮、磷、钾分别为21.438.2 t/hm2、15072881 kg/hm2、91.9205 kg/hm2、28.181.9 kg/hm2。毛叶苕子和箭筈豌豆在10月21日左右播种仍有较高的产量,是适宜柑橘园晚播的绿肥品种。(6)轻简化播种对绿肥生长的影响研究表明:土壤翻耕和免耕主要影响绿肥的前期生长,随生长时间的延长对绿肥产量的影响逐渐减小,到第190 d220 d差异不显着,此期间养分含量和养分累积量也无显着性差异。供试绿肥毛叶苕子、光叶苕子、箭筈豌豆、山黧豆、紫云英等可在柑橘园采用免耕直播的轻简化方式进行种植。(7)绿肥腐解特征及养分释放规律的研究表明:田间条件下不同处理的腐解特征和养分释放规律相似。绿肥腐解均分为快速腐解期(030 d)-中速腐解期(3060 d)-缓慢腐解期(60120d)三个时期,养分的释放速率均表现为钾>氮>碳>磷,绿肥翻压比覆盖利于腐解和养分释放,且适宜的温度和水分促进绿肥腐解和养分释放。冬季绿肥在每年的4月份翻压或覆盖,绿肥的快速腐解正好与柑橘春季的养分需求一致,能为柑橘提供大量的有效养分。综上所述,不同绿肥的生长发育、养分累积规律不同,但养分释放规律相似。豆科绿肥毛叶苕子、光叶苕子和箭筈豌豆适应能力强,在西南柑橘园种植均能获得较高的产量和养分累积量,可进行大面积推广应用。

张俊武,李健,陈志凭[5](2019)在《不同豌豆新品种全膜覆土穴播栽培比较试验》文中提出为筛选出适宜在西吉县种植的豌豆新品种,在全膜覆土穴播条件下,以中豌4号为对照,对引进的4个豌豆新品种进行了比较试验。结果表明,CWD05-11品种产量较高,且田间生长整齐,单株结荚多,抗旱性为较抗,抗倒伏性中等,抗病,株高及生育期适中,外观商品性好,综合性状优良。

何丽烂,李树营,李学文,喻敏,王惠珍[6](2019)在《红花紫荚矮秆豌豆品种的选育》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红花紫荚高秆豌豆品种Cv 13和白花绿荚矮秆豌豆品种Cv 4两个亲本,选育适合在广东种植、兼具观赏和食用价值的红花紫荚矮秆豌豆新品种。【方法】以豌豆品种Cv 13和Cv 4为亲本,通过正反交获得F1代后,再次种植,以红花、紫荚和矮秆3个性状为选育目标,从F2杂交后代中筛选红花紫荚矮秆豌豆新品种。【结果】在品种选育过程中发现,高秆相对于矮秆为显性性状,符合孟德尔遗传定律的分离规律;荚色与花色有关,红花对应紫荚,白花对应绿荚,而荚色由质量性状控制。通过对F2代筛选得到两个红花紫荚矮秆豌豆新品种,命名为1号和2号,对其相关表型和品质进行分析发现:1号株高94.00 cm,开红花结紫荚,花青素相对含量0.65;2号株高90.00 cm,开红花结紫荚,花青素相对含量0.34。【结论】1号和2号均是红花紫荚矮秆豌豆新品种,兼具观赏和食用价值,其中1号花青素含量相对较高、营养价值更高。

陈亮[7](2019)在《明清时期甘青民族走廊经济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甘青民族走廊地跨甘肃、青海两省,这里是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结合部,也是我国重要的多民族聚居、多宗教共存的区域,具有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明清以来,在甘青民族走廊内生活着汉族、藏族、蒙古族、土族、回族、撒拉族、东乡族、保安族等民族,本区域更成为汉文化、伊斯兰文化、藏传佛教文化的交汇之处。鉴于其特殊的地理区位及民族多元格局,受到明清历任统治者的高度重视。明清政府通过对本区域实施有效控制与管理,使其从“边疆”渐成“腹地”,与全国各地的联系日益紧密。持续不断的经济开发推动了甘青民族走廊内的人口、农牧业、工商业的发展,并对域内的社会结构、风俗习惯、文化教育等产生极大影响。人口的增长和流动是经济发展的动力。明初,国家从战略地位的高度对甘青民族走廊进行开发与建设,卫所体系的建立不仅为明朝奠定坚实的军事保障,也意味着一场声势浩大的移民运动。大批迁入的戍边将士既促进了人口增长,也有力推动了域内的经济开发。明末清初,甘青民族走廊内战事频仍,人口损耗极大,至康熙中后期,随着政局稳定及社会发展,人口迅猛增长,外来人口的涌入以及人口的自然增殖使甘青民族走廊内各地的经济开发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同治之后,本区域爆发多次反抗清朝统治的战争,不仅造成大量人口伤亡,也严重阻滞了经济发展。农业开发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入明以来,出于军事战略的考量,明廷实施以屯田为基础的屯卫制度,向西不断拓展的农业开发不仅巩固了西部疆域,也开启了区域农业一体化的进程。有清一代,各族百姓在明代农业开发的基础上,展开更大规模的垦地运动。此时段内,土地开垦不再集中于平地与川地,山地、坡地皆试种杂植,土地开发程度再创历史新高。在汉族农耕文化的影响下,各少数民族逐渐弃牧业农,这不仅确立了农业经济在本区域社会经济结构中的主导地位,也改变了域内的民族格局。随着屯田的开发,小麦的分布区域日益扩大,最终在甘青民族走廊内形成小麦种植区与青稞种植带,而这条农业种植带往往也是汉族与藏族的分界线。清中后期,高产农作物与经济作物的引种与推广、生产技术的进步、水利设施的兴修,均促进农业不断发展,并为工商业的发展奠定基础。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本区域工商业也取得一定发展。首先,在丰富原材料的基础上,明清时期本区域传统手工业均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而晚清之际,近代机器制造业的萌芽开始出现,域内呈现出传统手工业与近代大机器生产并存的场景,尤其是近代工业的出现对地域社会产生深远影响。其次,明清时期本区域的商业逐渐从明代的链条式经贸模式由向清代的区域贸易圈转变。明朝政府主导的“茶马贸易”与“朝贡贸易”构成与内地交往的经济链,其在推动各民族经济交流的同时,也强化了彼此间的政治、文化交流。入清以来,随着农业化的纵深发展和商业通道的繁荣,甘青民族走廊逐渐成为全国性市场体系的一部分,在民族贸易的推动下,不仅出现专业化的商品市场,也兴起多个颇具影响的民族贸易市镇,最终在清中期形成以甘青民族走廊为依托的区域贸易圈。持续性的经济开发使地域社会在多个层面产生变化。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家力量不断渗透,推动了本区域行政建置的发育进程,原本归属土司或寺院管理的土地及人口逐渐处于国家管辖之下。宗族作为基层社会重要的民间组织形态,其形成与地域经济发展密不可分,并成为维护乡土社会秩序的重要力量。此外,随着民族贸易的兴起,部分农业人口开始转移至工商领域,商人与手工业者阶层不断壮大。明代的屯田开发为甘青民族走廊植入新的社区,屯堡、铺舍、营等错落分布于民族交汇区域,并以此为基础,形成多民族共处的分布格局。随着区域经济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得以改善,衣食内容更为多元,城乡生活日益丰富,而生活水平的提高,也使奢侈之风逐步在各地蔓延。社会的稳定与经济的发展也使明清时期的文化教育较前代多有建树,中央政府不仅设置大量官学、书院、社学,还在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开办义学等,凸显出独具地域特色的民族性及多元性。本文选择甘青民族走廊这一具有内在关联性的人文地理区域为研究范围,以明清以来甘青民族走廊经济发展为主要研究对象,从而分析自然、人文及历史因素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与制约作用,同时分析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存在的内在联系。这对于深入推进“一带一路”战略,实现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张静,张怀念,毕炜,何步江[8](2018)在《巴彦淖尔引种豌豆的气候条件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巴彦淖尔年平均气温7.5℃,5℃始日至15℃终日139d,积温3042.1℃·d,气温趋于升高;59月降水量141.2mm,雨日30.7d;日照时数3171.8h。温光能够满足春播豌豆生长发育的需要;降水略感不足,但结合灌溉可以满足春播豌豆生长发育的需要。引种豌豆气候允许。

张艳[9](2017)在《中国北方地区部分野生宿根花卉繁殖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宿根花卉观赏价值高,管理简单,许多种类抗旱性强,对北京节水园林建设有积极的意义。种子繁殖、扦插和分株繁殖是野生宿根花卉繁殖的重要手段,且方法易推广。本研究调查了华北地区野生宿根花卉资源,进行了 16种野生宿根花卉种子繁殖、8种野生宿根花卉的扦插繁殖及5种野生宿根花卉的分株繁殖试验。主要研究结果及结论如下:(1)种子繁殖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蓬子菜(Galium verum)、阿尔泰狗娃花(Heteropappus altaicus)、野罂粟(Papaver nudicaule)、旱麦瓶草(Silene jenisseensis)于8月采种后随采随播,于塑料大棚内直接穴盘育苗,出苗率可达60%以上;二裂委陵菜(Potentilla bifurca)、菊叶委陵菜(P.tanaca)etifolia)、瓣蕊唐松草(Thalictrum petaloideum)、展枝唐松草(T.squarrosum)、山岩黄耆(Hedysarum alpinum)、拳蓼(Polygonum bistorta)等 12种野生宿根花卉经预处理后可播种育苗。发芽温度试验表明,全缘橐吾最适发芽温度为5~10℃C,叉分蓼(P.divaricatum)、拳蓼、牻牛儿苗(Erodium stephanianum)、草地老鹳草(Geranium pratense)、野豌豆(Vicia sepium)15℃,紫花耧斗菜度为 15~25℃,野火球(Trifolium lupinaster)、麻花头等为20℃,菊叶委陵菜、沙参为20~25℃,山岩黄耆为25℃,溪荪最适萌发温度为15℃/25℃变温处理。赤霉素处理浓度试验表明:草地老鹳草、沙参、麻花头为不处理发芽最好,菊叶委陵菜最佳处理浓度为125 mg/L,山岩黄耆、拳蓼等为250 mg/L,瓣蕊唐松草、展枝唐松草等为500 mg/L,二裂委陵菜和野豌豆为1000 mg/L。浸种最适温度试验表明:二裂委陵菜、沙参、紫花耧斗菜为室温(20℃),展枝唐松草、全缘橐吾为50℃,菊叶委陵菜、瓣蕊唐松草等为60℃,野火球、溪荪70℃,草地老鹳草为80℃,野豌豆、牻牛儿苗为90℃。草地老鹳草最佳温水浸种处理为60℃,恒温浸种30 min;促进溪荪种子萌发的最佳处理为低温贮藏2个月后,用500 mg/L赤霉素浸种24h;(2)8种野生宿根花卉扦插试验结果表明:歪头菜(Vicia unijuga)、野火球、野豌豆、二裂委陵菜扦插基质宜选用珍珠岩:蛭石=1:1,歪头菜宜于6月底~7月初采用100~300 mg/LIBA处理30 min,生根率88.33%以上;野火球宜于6~7月扦插或用100 mg/L ABT1或300 mg/L的NAA处理10 min后扦插,生根率80%以上;野豌豆宜于8月初用300 mg/LIBA处理10 min,扦插生根率60%以上;二裂委陵菜宜于6~7月用500 mg/L NAA处理10 min后扦插,生根率70%以上。黄花铁线莲(Clematis intricata)扦插宜于7月,选用植株上部枝条,50 mg/L ABT1 或 IAA、100 mg/L IBA 处理 10 min,基质宜选用草炭:沙=1:1,生根率90%以上。扦插解剖学研究结果表明:(1)歪头菜、二裂委陵菜、草地老鹳草、兴安老鹳草(Geranium maximowiczii)属于皮部生根型;野豌豆、野火球、棉团铁线莲(C hexapetala)、黄花铁线莲兼有皮部生根及愈伤组织生根两种类型,但皮部生根较多。(2)歪头菜、野火球、棉团铁线莲、黄花铁线莲未发现潜伏根原基,扦插形成的不定根均起源于诱生根原基。诱生根原基均发源于形成层。(3)分株繁殖试验结果表明:参试材料宜在8月分株,草地老鹳草宜选多年生(至少2年生)植株为母株,菊叶委陵菜、阿尔泰狗娃花、展枝唐松草、麻花头分株用母株1年以上实生苗即可,子株保留2~4个芽,去除细弱根,保留健康根系和8~10 cm地上部分;需盆栽缓苗后下地。

仇云云[10](2017)在《11个种源紫斑牡丹种子休眠原因与破眠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种子生根率低、生根后萌发困难一直是制约紫斑牡丹(Paeonia rockii)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本研究以分析紫斑牡丹种子休眠原因、找出不同种源紫斑牡丹种子生根及发芽的最佳处理为目的,调查了部分地区野生紫斑牡丹资源,采集了4个省份(甘肃、陕西、河南、湖北)11个种源(6个原生种源、5个次生种源)的紫斑牡丹种子,测定了种子的7个形态指标(长、宽、厚、长宽比、长厚比、宽厚比、长宽厚乘积)和8个生理指标(千粒重、含水量、生活力、吸水速率、呼吸速率、胚比、胚乳比、种皮比),并对各种源种皮结构进行了扫描电镜观察,在以上基础上进行了初步的种源区划;用胚培养和豌豆(Pisum sativum)萌发试验对紫斑牡丹种子上下胚轴休眠的原因进行了探讨;研究了沙藏层积过程中,赤霉素浓度及培养温度对不同种源种子生根的影响;分析了不同主根长度、低温时间及赤霉素浓度对种子发芽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种源调查发现,陕西太白县药王谷和眉县红河谷一带的野生紫斑牡丹资源处于稳定生长期;陕西太白山蒿坪森林体验基地、河南嵩县白云山野生紫斑牡丹资源几近灭绝;甘肃康县地区虽仍有部分野生紫斑牡丹资源,但是其群落内幼苗较少,处于演替衰退期。2.扫描电镜观察发现,紫斑牡丹种皮从外到内分别为骨质细胞组成的硬角质层(其上附有薄蜡质层)、柱状细胞组成的栅栏层、波浪状横向排列的海绵层。湖北种源种皮最薄;陕西及甘肃种源种皮最厚。种皮外表面为不规则多边形(湖北、河南)或不规则外凸线条(甘肃、陕西);种皮内表面呈鳞片状;湖北种源种皮中部栅栏层与表面斜切,其他种源种皮中部栅栏层与种皮表面垂直。3.种子形态指标与品质指标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生活力与长宽厚乘积、千粒重、含水量及呼吸速率呈极显着正相关;生根率与生活力、长宽厚乘积、千粒重、含水量及呼吸速率呈极显着或显着相关。4.依据紫斑牡丹种子的形态指标和品质指标,采用欧氏距离平方和法进行了聚类分析,将11个供试种源划分为东南部种源区(湖北)、东北部栽培种源区(河南栾川、卢氏)、东北部野生种源区(河南嵩县)以及西部种源区(陕西、甘肃)四大种源区。5.紫斑牡丹种子下胚轴休眠的原因包括种皮的透性、种皮及胚乳中的抑制物质,上胚轴休眠的原因在胚内部,去除种皮、胚乳及子叶无法解除其休眠,低温方可解除上胚轴休眠。紫斑牡丹种子休眠原因既包括种皮及胚乳导致的外源休眠,又包括胚休眠,属于综合休眠类种子。6.适于紫斑牡丹种子生根的温度为15~20℃,原生种源种子生根对25℃的适应性随纬度增大而减弱;原生种源种子生根的最佳赤霉素处理浓度高于次生种源,分别为400~450mg/和为 300~350mg/L。7.根长、赤霉素浓度、低温时间交互效应对各种源紫斑牡丹种子初萌期、发芽势和发芽率均有极显着或显着性影响;根长大于4cm时,赤霉素和低温处理能更有效地促进已生根种子发芽;种子发芽最佳处理组合因种源而异,东南部种源、东北部野生及栽培种源和西部种源最佳处理组合分别是低温20天结合300mg/L赤霉素、低温20天结合200mg/L赤霉素和低温40天结合300mg/L赤霉素。

二、我国豌豆品种状况及天津豌豆新品种引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豌豆品种状况及天津豌豆新品种引种(论文提纲范文)

(1)食荚豌豆品种比较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品种
    1.2 试验设计与方法
    1.3 调查项目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物候期比较
    2.2 植物学性状比较
    2.3 早衰性及抗病性比较
    2.4 产量比较
3 讨论与结论

(2)淮河生态经济带人工草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英文缩略词)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
        1.1.1 淮河生态经济带的提出和发展规划
        1.1.2 草地农业发展对淮河生态经济带的意义
        1.1.3 淮河生态经济带草业发展状况
    1.2 南方草地农业系统的建立与人工草地利用模式的形成
        1.2.1 牧草的引种应用和适应性评价
        1.2.2 淮河流域牧草的引种与品种比较适应性评价
        1.2.3 国外草地农业的利用模式对淮河经济带草业发展的借鉴作用
        1.2.4 草地生态农业模式的技术应用
    1.3 草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研究进展
    1.4 草地生态服务价值评估方法
        1.4.1 当量因子法
        1.4.2 功能价值法
        1.4.3 遥感技术
        1.4.4 草地生态服务价值研究的问题
    1.5 淮河生态经济带草地生态服务价值的研究意义
第2章 淮河生态经济带草地农业发展战略分析
    2.1 研究方法
        2.1.1 AHP分析法步骤
        2.1.2 淮河生态经济带草地农业战略分析矩阵构建
        2.1.3 淮河生态经济带草地农业战略分析层次构建
        2.1.4 淮河生态经济带草地农业战略分析因素评价
        2.1.5 淮河生态经济带草地农业战略层次分析
        2.1.6 数据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淮河生态经济带草地农业发展AHP分析
        2.2.2 淮河生态经济带草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系统层重要性分析
        2.2.3 淮河生态经济带草地生态服务价值指标层重要性分析
        2.2.4 淮河生态经济带草地资源生态服务价值总层次排序
    2.3 讨论
        2.3.1 利益相关者对于淮河生态经济带草地农业发展模式的认知
        2.3.2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对于草地农业发展的影响
        2.3.3 淮河生态经济带草地农业的发展模式
        2.3.4 淮河生态经济带草业发展领域的扩展
    2.4 结论
第3章 淮河生态经济带牧草适应性的评价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地概况
        3.1.2 试验材料与设计
        3.1.3 测定指标与方法
        3.1.3.1 牧草生产性能
        3.1.3.2 牧草品质
        3.1.3.3 土壤肥力测定
        3.1.3.4 淮河生态经济带牧草适应性的综合评价
        3.1.5 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淮河生态经济带燕麦生产性能的适应性评价
        3.2.2 淮河生态经济带燕麦牧草品质比较
        3.2.3 燕麦种植对于淮河生态经济带土壤肥力的影响
        3.2.4 淮河生态经济带箭筈豌豆、毛苕子、金花菜的生产性能比较
        3.2.5 淮河生态经济带箭筈豌豆、毛苕子金花菜牧草品质比较
        3.2.6 淮河生态经济带箭筈豌豆、毛苕子、金花菜对土壤肥力影响
        3.2.7 淮河生态经济带牧草适应性的综合评价
    3.3 讨论
        3.3.1 燕麦在淮河生态经济带生产效益与生态效益评价
        3.3.2 豆科牧草在淮河生态经济带生产效益与生态效益表现
        3.3.3 豆科牧草对淮河流域土壤肥力的影响
    3.4 结论
第4章 淮河生态经济带不同牧草生产模式的建立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地概况
        4.1.2 试验材料与设计
        4.1.3 测定指标与方法
        4.1.4 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淮河生态经济带金花菜与燕麦生产模式对牧草生长的影响
        4.2.2 淮河生态经济带燕麦与箭筈豌豆间作对牧草生长的影响
        4.2.3 淮河生态经济带不同牧草生产模式对牧草产量的影响
        4.2.4 淮河生态经济带不同间作模式对燕麦牧草品质的影响
        4.2.5 淮河生态经济带间作对金花菜与箭筈豌豆牧草品质的影响
        4.2.6 淮河生态经济带不同间作模式对于土壤肥力的影响
        4.2.7 “燕麦-金花菜”间作与“燕麦-箭筈豌豆”间作的综合评价
    4.3 讨论
        4.3.1 间作对金花菜、箭筈豌豆与燕麦生长发育的影响
        4.3.2 不同间作比例对牧草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4.3.3 牧草间作对于土壤肥力的影响
    4.4 结论
第5章 淮河生态经济带不同牧草生产模式对牧草生产性能及土壤肥力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地概况
        5.1.2 试验材料与设计
        5.1.3 测定指标与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燕麦-箭筈豌豆”牧草生产模式对于牧草产量的效应影响
        5.2.2 箭筈豌豆与燕麦间作与混播对于牧草品质的影响
        5.2.3 箭筈豌豆与燕麦间作混播对于土壤肥力的影响
        5.2.4 “燕麦-箭筈豌豆”间作与混播的综合评价
    5.3 讨论
        5.3.1 不同因素对牧草混播、间作模式中牧草产量的影响
        5.3.2 不同牧草种植模式对牧草品质的影响
        5.3.3 不同牧草种植模式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5.4 结论
第6章 淮河生态经济带草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
    6.1 材料与方法
        6.1.1 研究区域
        6.1.2 数据来源
        6.1.3 淮河生态经济带天然草地生态服务价值计算
        6.1.4 淮河生态经济带人工草地生态服务价值计算
    6.2 结果与分析
        6.2.1 淮河生态经济带天然草地生态服务价值估算
        6.2.2 淮河生态经济带人工草地间接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估算
        6.2.3 淮河生态经济带人工草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估算
    6.3 讨论
        6.3.1 淮河生态经济带天然草地生态服务价值变化趋势
        6.3.2 淮河生态经济带天然草地生态服务价值意义
        6.3.3 人工牧草生产对淮河生态经济带的生态与生产意义
        6.3.4 合理的淮河生态经济带人工草地生产模式
    6.4 结论
第7章 淮河生态经济带牧草生产经济效益分析与比较
    7.1 材料与方法
        7.1.1 试验地概况
        7.1.2 测定项目与方法
        7.1.3 分析模型及方法
        7.1.4 数据分析
    7.2 结果与分析
        7.2.1 淮河生态经济带牧草生产与小麦生产的成本和收益比较
        7.2.2 淮河生态经济带牧草种植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分析
    7.3 讨论
        7.3.1 淮河生态经济带牧草生产的优势
        7.3.2 影响淮河生态经济带牧草生产成本的因素
        7.3.3 淮河生态经济带牧草生产前景
    7.4 结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箭筈豌豆淀粉和蛋白质性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箭筈豌豆研究概述
        1.1.1 豆类概述
        1.1.2 箭筈豌豆概述
        1.1.3 箭筈豌豆的应用现状
        1.1.4 箭筈豌豆营养品质研究
    1.2 淀粉及研究现状
        1.2.1 淀粉概述
        1.2.2 豆类淀粉的理化特性的研究
    1.3 豆类蛋白质及研究现状
        1.3.1 豆类蛋白质的概述
        1.3.2 豆类蛋白质功能性质的研究
    1.4 研究意义及研究内容
        1.4.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2 研究内容
2 箭筈豌豆的表观性状和品质性状的研究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试剂
        2.1.3 主要的仪器及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箭筈豌豆表观性状分析
        2.2.2 水分的测定
        2.2.3 箭筈豌豆氢氰酸含量的测定
        2.2.4 粗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2.2.5 真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2.2.6 总淀粉含量的测定
        2.2.7 抗性淀粉含量的测定
        2.2.8 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含量的测定
        2.2.9 数据统计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箭筈豌豆种质资源表型性状多样性分析
        2.3.2 箭筈豌豆氢氰酸含量的研究
        2.3.3 箭筈豌豆蛋白质含量的研究
        2.3.4 箭筈豌豆淀粉含量的研究
    2.4 小结
3 箭筈豌豆淀粉性质的研究
    3.1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试剂
        3.1.3 主要的仪器及设备
    3.2 实验方法
        3.2.1 箭筈豌豆淀粉提取的方法
        3.2.2 淀粉颗粒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
        3.2.3 淀粉颗粒晶体结构的测定
        3.2.4 淀粉颗粒凝胶化特性研究
        3.2.5 淀粉颗粒糊化特性研究
        3.2.6 数据统计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箭筈豌豆淀粉颗粒特性
        3.3.2 箭筈豌豆淀粉颗粒晶体特征
        3.3.3 箭筈豌豆淀粉凝胶化特性
        3.3.4 箭筈豌豆淀粉糊化特性
    3.4 小结
4 箭筈豌豆蛋白质性质的研究
    4.1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试剂
        4.1.3 主要的仪器及设备
    4.2 实验方法
        4.2.1 蛋白质提取的方法
        4.2.2 蛋白质SDS-PAGE电泳分析
        4.2.3 蛋白质氨基酸组成分析
        4.2.4 蛋白表面疏水性分析
        4.2.5 蛋白质的溶解性
        4.2.6 蛋白质吸水性的测定
        4.2.7 蛋白质吸油性的测定
        4.2.8 蛋白质乳化性及乳化稳定性的测定
        4.2.9 蛋白质起泡性及泡沫稳定性的测定
        4.2.10 数据统计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蛋白质的SDS-PAGE电泳
        4.3.2 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
        4.3.3 蛋白质的表面疏水性
        4.3.4 蛋白质的溶解性
        4.3.5 蛋白质的吸水性
        4.3.6 蛋白质的吸油性
        4.3.7 蛋白质的乳化性及乳化稳定性
        4.3.8 蛋白质的起泡性及泡沫稳定性
    4.4 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4)绿肥在柑橘园的生长发育和养分累积及其释放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国内外果园绿肥种植及利用概况
        1.1.1 果园绿肥发展概况
        1.1.2 果园绿肥的种植模式和品种选择
        1.1.3 果园绿肥的利用方式
    1.2 绿肥在果园生态系统中的主要功能
        1.2.1 果园种植绿肥改善土壤理化性状
        1.2.2 果园种植绿肥的水土保持效果
        1.2.3 果园种植绿肥对果实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1.2.4 果园种植绿肥的生态环境效应
    1.3 影响果园绿肥生长发育及养分累积的因素
        1.3.1 气候和土壤对果园绿肥生长发育及养分累积的影响
        1.3.2 绿肥品种对果园绿肥生长发育及养分累积的影响
        1.3.3 肥水管理对果园绿肥生长发育及养分累积的影响
        1.3.4 栽培措施对果园绿肥生长发育及养分累积的影响
第2章 绪论
    2.1 研究背景及意义
    2.2 研究内容
    2.3 技术路线
第3章 中国不同区域常见绿肥产量和养分含量特征及替代氮肥潜力评估
    3.1 材料与方法
    3.2 数据分析
    3.3 结果分析
        3.3.1 不同绿肥种类产量差异
        3.3.2 不同绿肥种类养分含量和累积量特征
        3.3.3 不同区域绿肥产量及养分含量差异
        3.3.4 不同地区种植豆科绿肥替代化学氮肥潜力评估
    3.4 讨论
    3.5 小结
第4章 不同绿肥品种在柑橘园的生长发育及养分累积规律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地概况
        4.1.2 试验设计
        4.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4.2 数据分析
    4.3 结果分析
        4.3.1 不同绿肥品种的生长发育特征
        4.3.2 不同绿肥品种养分含量
        4.3.3 不同绿肥品种养分累积量
    4.4 讨论
    4.5 小结
第5章 土壤含水量对绿肥生长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试验设计
        5.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5.2 数据分析
    5.3 结果分析
        5.3.1 土壤含水量对绿肥种植发芽的影响
        5.3.2 土壤含水量对绿肥产量的影响
        5.3.3 土壤含水量对绿肥农艺性状的影响
        5.3.4 土壤含水量对绿肥SOD、POD、CAT和 MDA含量的影响
    5.4 讨论
    5.5 小结
第6章 柑橘园土壤肥力对绿肥生长和养分吸收的影响
    6.1 材料与方法
        6.1.1 试验地概况
        6.1.2 试验设计
        6.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6.2 数据分析
    6.3 结果分析
        6.3.1 土壤肥力对绿肥产量的影响
        6.3.2 土壤肥力对绿肥养分含量和养分累积量的影响
    6.4 讨论
    6.5 小结
第7章 不同播期对绿肥生长和养分吸收的影响
    7.1 材料与方法
        7.1.1 试验地概况
        7.1.2 试验设计
        7.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7.2 数据分析
    7.3 结果分析
        7.3.1 不同播期对绿肥产量的影响
        7.3.2 不同播期对绿肥养分含量及养分累积量的影响
    7.4 讨论
    7.5 小结
第8章 果园免耕对绿肥生长和养分吸收的影响
    8.1 材料与方法
        8.1.1 试验地概况
        8.1.2 试验设计
        8.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8.2 数据分析
    8.3 结果分析
        8.3.1 果园免耕和翻耕对绿肥产量的影响
        8.3.2 果园免耕和翻耕对绿肥养分含量和养分累积量的影响
    8.4 讨论
    8.5 小结
第9章 绿肥腐解特征及养分释放规律
    9.1 材料与方法
        9.1.1 试验材料
        9.1.2 试验设计
        9.1.3 测定方法
    9.2 数据分析
    9.3 结果分析
        9.3.1 绿肥腐解特征
        9.3.2 绿肥养分释放特征
    9.4 讨论
    9.5 小结
第10章 结论
    10.1 主要结论
    10.2 本文创新点
    10.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第3章数据来源)
致谢
论文发表及参研课题情况

(5)不同豌豆新品种全膜覆土穴播栽培比较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1.2 供试材料
    1.3 试验设计
    1.4 试验实施
    1.5 调查内容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生育期及抗逆性
    2.2 主要农艺性状
    2.3 产量
3 结论

(7)明清时期甘青民族走廊经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意义
    二、基本概念界定
    三、研究资料和研究现况
    四、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五、研究的主要内容、难点、创新点与不足
第一章 明清时期甘青民族走廊的人口变迁
    第一节 明代人口的变化
        一、明初大规模移民推动人口增长
        二、明中后期人口呈下降趋势
    第二节 清代的人口起伏
        一、清前期人口的恢复性发展
        二、乾隆四十一年至咸丰三年间人口的滞胀
        三、同治兵燹后的人口骤减
    第三节 明清时期的少数民族人口
        一、明代的“西番”人口
        二、清代的少数民族人口
    小结
第二章 明清时期甘青民族走廊的农牧业发展
    第一节 明清时期的农业开发
        一、明代农业的西向拓展
        二、清代农业一体化的完成
        三、传统农作物结构的变化
        四、经济作物的引种与推广
    第二节 农业生产方式的演化与水利设施的兴修
        一、农业技术与生产工具的进步
        二、明代水利工程的创修
        三、清代水利渠网的完善
    第三节 明清时期畜牧业的发展
        一、明代官营养马业的勃兴
        二、清代官营养马(驼)业的延续
        三、明、清民营畜牧业的发展变化
    小结
第三章 明清时期甘青民族走廊传统手工业及近代工业的发展
    第一节 传统手工业的传承与发展
        一、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兴起
        二、矿产资源的开采与加工
        三、少数民族手工业的延续
    第二节 近代工业的萌芽
        一、洋务运动背景下的近代工业
        二、清末的“新政实业”
    第三节 传统手工业及近代工业发展的特点
        一、较强的地域性和民族色彩
        二、外部因素推动下的发展
    小结
第四章 明清时期甘青民族走廊的商业进展
    第一节 明代链条式的经贸模式
        一、国家掌控下的茶马贸易
        二、经济利益驱动下的朝贡贸易
    第二节 清代区域贸易的繁荣发展
        一、流通商品种类的多元化
        二、民族贸易推动商业市场形成
        三、商人群体对商贸交流的促进
        四、商路的开辟与贸易圈的建立
    第三节 明清两代商业发展的影响因素
        一、从“重农抑商”向“重农重商”的转变
        二、国家少数民族政策对民族贸易的影响
    小结
第五章 明清时期经济发展对社会变迁的影响
    第一节 地域社会的变化
        一、行政区域的扩张与编户齐民
        二、宗族的形成与发展
        三、商人及手工业阶层的壮大
    第二节 社会生活的变革
        一、军民共处与新村寨聚落的形成
        二、由俭入奢的消费观念
        三、丰裕多元的衣食品类
        四、日益丰富的城乡生活
    第三节 族际间的交往融合与文化熏染
        一、民族间的互动与交融
        二、土官的“向化”现象
    第四节 文化教育与风气开通
        一、明代文教的兴起
        二、清代文教的继续推广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8)巴彦淖尔引种豌豆的气候条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巴彦淖尔气候特点
    1.1 冬寒夏炎
    1.2 日照充足
    1.3 降水少而集中
        1.3.1 降水量。
        1.3.2 雨日。
        1.3.3 降水强度。
    1.4 气候变暖背景下的巴彦淖尔气候变化
        1.4.1 气温变化。
        1.4.2 积温变化。
2 豌豆生长发育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2.1 温度
    2.2 水分
    2.3 日照
3 巴彦淖尔引种豌豆的气候适应性
    3.1 气候条件
    3.2 适合生长期积温
        3.2.1 5℃始日。
        3.2.2 15℃终日。
        3.2.3 适合生长期积温。
4 结论与讨论

(9)中国北方地区部分野生宿根花卉繁殖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1 引言
    1.1 野生宿根花卉繁殖技术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 野生宿根花卉种子萌发特性研究概况
        1.2.1 影响野生宿根花卉种子萌发的内因
        1.2.2 影响种子萌发的环境因子
        1.2.2.1 温度
        1.2.2.2 光照
        1.2.2.3 水分
        1.2.3 促进野生宿根花卉种子发芽的方法
        1.2.3.1 机械破皮与酸侵蚀
        1.2.3.2 水浸种
        1.2.3.3 层积
        1.2.3.4 赤霉素处理
        1.2.3.5 复合处理
        1.2.4 小结
    1.3 野生宿根花卉无性繁殖技术研究进展
        1.3.1 分株繁殖
        1.3.1.1 植物种类
        1.3.1.2 时间与方法
        1.3.2 扦插繁殖
        1.3.2.1 插穗部位
        1.3.2.2 时间和方法
        1.3.2.3 扦插环境
        1.3.2.4 扦插生根的解剖学与生理学基础
        1.3.3 组织培养
        1.3.3.1 外植体种类
        1.3.3.2 启动培养基
        1.3.3.3 增殖培养
        1.3.3.4 生根培养
        1.3.3.5 移栽与成活
        1.3.4 小结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4.2.1 研究方法
        1.4.2.2 技术路线
2 华北地区野生草本花卉资源调查
    2.1 研究方法
        2.1.1 调查时间
        2.1.2 调查地点
        2.1.3 调查内容
        2.1.3.1 观赏特性
        2.1.3.2 生活型
        2.1.3.3 生境
        2.1.4 调查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调查结果
        2.2.2 观赏价值及园林应用潜力分析
        2.2.2.1 优良的花坛、花境花卉
        2.2.2.2 用于湿地绿化
        2.2.2.3 用于假山、岩石园或荒坡绿化
        2.2.2.4 地被的应用
        2.2.2.5 用于切花
        2.2.2.6 观赏草的应用
    2.3 小结与讨论
3 野生宿根花卉种子育苗试验
    3.1 播种育苗技术
        3.1.1 种子及来源
        3.1.2 种子的处理及保存
        3.1.3 研究方法
        3.1.3.1 种子形态观察
        3.1.3.2 千粒重测定
        3.1.3.3 试验地点
        3.1.3.4 穴盘播种育苗
    3.2 结果及分析
        3.2.1 种子形态及千粒重
        3.2.2 穴盘育苗出苗率
    3.3 讨论与小结
4 16种野生宿根花卉种子萌发试验
    4.1 材料
    4.2 方法
        4.2.1 种子形态观察及千粒重测定
        4.2.2 种子硬实率的测定
        4.2.3 TTC法测定种子活力
        4.2.4 预处理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4.2.4.1 不同温度处理
        4.2.4.2 赤霉素处理
        4.2.4.3 不同温度水处理
        4.2.4.4 恒温温水浸种处理
        4.2.4.5 硫酸处理
        4.2.4.6 低温贮藏处理
    4.3 结果与分析
        4.3.1 种子形态及千粒重
        4.3.2 4种野生宿根花卉种子硬实率及种子活力
        4.3.3 预处理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4.3.3.1 不同温度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4.3.3.2 不同赤霉素浓度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4.3.3.3 不同温度浸种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4.3.3.4 不同温度恒温水浸种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4.3.3.5 不同硫酸浸种时间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4.3.3.6 不同低温贮藏时间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4.4 讨论
        4.4.1 种子的重量、形态特征与种子萌发
        4.4.2 温度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4.4.3 赤霉素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4.4.4 浸种温度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4.4.5 硫酸浸种时间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4.4.6 低温贮藏时间对溪荪种子萌发的影响
    4.5 小结
        4.5.1 16种野生宿根花卉最适萌发温度
        4.5.2 16种野生宿根花卉最适赤霉素处理浓度
        4.5.3 最适浸种温度
        4.5.4 硫酸浸种及低温贮藏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5 扦插繁殖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扦插试验
        5.1.1.1 正交试验
        5.1.1.2 不同扦插基质处理试验
        5.1.1.3 不同枝条部位处理试验
        5.1.1.4 不同扦插时间处理试验
        5.1.1.5 不同激素及浓度处理试验
        5.1.1.6 插床的建立
        5.1.1.7 扦插基质配制与消毒
        5.1.1.8 扦插与管理
        5.1.1.9 数据统计与分析
        5.1.2 解剖结构观察
        5.1.2.1 材料
        5.1.2.2 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扦插繁殖技术研究
        5.2.1.1 扦插基质、激素种类及浓度对歪头菜及棉团铁线莲扦插生根的影响
        5.2.1.2 激素种类及浓度、枝条部位对草地老鹳草扦插生根的影响
        5.2.1.3 不同扦插基质对扦插生根的影响
        5.2.1.4 不同扦插部位对扦插生根的影响
        5.2.1.5 不同扦插时间对扦插生根的影响
        5.2.1.6 不同激素及浓度对扦插生根的影响
        5.2.2 扦插生根解剖学研究
        5.2.2.1 生根类型及不定根形成
    5.3 讨论
        5.3.1 不同外源激素处理对扦插生根的影响
        5.3.2 不同扦插时间对扦插生根的影响
        5.3.3 不同基质对扦插生根的影响
        5.3.4 不同枝条部位对扦插生根的影响
        5.3.5 正交试验最优处理
        5.3.6 扦插不定根的发生
    5.4 小结
        5.4.1 扦插繁殖技术
        5.4.2扦插生根解剖学研究
6 野生宿根花卉分株繁殖试验
    6.1 材料
    6.2 方法
        6.2.1 试验地
        6.2.2 不同时间地栽试验
        6.2.3 盆栽试验
        6.2.4 管理
    6.3 结果与分析
        6.3.1 不同分株时间及不同栽植方式对草地老鹳草分株繁殖的影响
        6.3.2 4种野生宿根花卉分株繁殖成活情况
    6.4 讨论
    6.5 小结
7 结论
    7.1 主要结论
        7.1.1 种子育苗种类选择及种子预处理方法
        7.1.2 扦插繁殖种类筛选及方法
        7.1.3 扦插生根解剖学研究
        7.1.4 分株繁殖种类筛选及方法
    7.2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华北地区野生草本花卉名录
图版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10)11个种源紫斑牡丹种子休眠原因与破眠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种子休眠与萌发生态学研究概述
        1.1.1 种子休眠类型研究概述
        1.1.1.1 外源休眠
        1.1.1.2 内源休眠
        1.1.1.3 综合休眠
        1.1.2 种子休眠机理研究概述
        1.1.2.1 激素调控学说
        1.1.2.2 基因表达调控学说
        1.1.2.3 光敏素学说
        1.1.3 种子休眠研究方法概述
        1.1.3.1 种源试验研究进展
        1.1.3.2 种子结构解剖
        1.1.3.3 种皮透性测定
        1.1.3.4 抑制物质的活性测定
        1.1.3.5 内源激素的测定
        1.1.3.6 萌发中营养物质含量变化的测定
        1.1.4 种子破眠技术研究概述
        1.1.4.1 水浸种
        1.1.4.2 物理处理
        1.1.4.3 化学处理
        1.1.4.4 层积处理
        1.1.4.5 激素处理
        1.1.4.6 胚培养
    1.2 芍药属植物种子休眠机理研究进展
        1.2.1 芍药属植物种子休眠特性
        1.2.2 芍药属植物种子休眠机理
        1.2.2.1 透性机理
        1.2.2.2 抑制物质
        1.2.2.3 激素作用
        1.2.3 芍药属植物种子解除休眠的方法
        1.2.3.1 物理处理
        1.2.3.2 化学处理
        1.2.3.3 层积处理
        1.2.3.4 激素处理
        1.2.3.5 混合处理
        1.2.3.6 离体胚培养
    1.3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技术路线
        1.3.1 目的意义
        1.3.2 技术路线
2. 种源调查
    2.1 调查时间和地点
    2.2 调查方法
    2.3 种源调查结果
    2.4 小结与讨论
3. 种子生物学特性研究
    3.1 试验材料
    3.2 试验方法
        3.2.1 种皮结构观测
        3.2.2 种子形态指标测定
        3.2.3 种子品质指标测定
        3.2.3.1 种子千粒重
        3.2.3.2 种子含水量
        3.2.3.3 种子生活力
        3.2.3.4 种子吸水率
        3.2.3.5 种子呼吸速率
        3.2.3.6 种子各部分所占比例
        3.2.4 不同种源种子质量检测
        3.2.5 数据处理
    3.3 结果与分析
        3.3.1 种皮表面形态和种皮结构比较
        3.3.2 种子形态差异比较
        3.3.3 种子品质指标分析
        3.3.4 种子形态指标与品质指标相关性分析
        3.3.5 种子性状与产地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3.3.6 种子质量检测
        3.3.7 种子区划
    3.4 小结与讨论
4. 种子休眠机理的初步研究
    4.1 试验材料
    4.2 试验方法
        4.2.1 种皮透性测定
        4.2.1.1 种皮透水性
        4.2.1.2 种皮透气性
        4.2.2 种子萌发抑制物质活性测定
        4.2.3 种胚离体培养
        4.2.4 数据处理
    4.3 结果与分析
        4.3.1 种皮透性
        4.3.1.1 种皮透水性
        4.3.1.2 种皮透气性
        4.3.2 不同浸提液对豌豆种子生长的影响
        4.3.2.1 不同浸提液中豌豆生根率及根长
        4.3.2.2 不同浸提液中豌豆上胚轴萌发率及上胚轴长
        4.3.3 种胚离体培养结果
    4.4 小结与讨论
5. 种子破眠技术研究
    5.1 种子生根试验
        5.1.1 试验材料
        5.1.2 试验方法
        5.1.2.1 种子生根试验方法
        5.1.2.2 数据处理
        5.1.3 生根试验结果与分析
        5.1.3.1 不同种源种子生根适温
        5.1.3.2 不同种源种子生根最佳赤霉素浓度
        5.1.3.3 不同种源种子首粒种子生根时间、生根率、平均根长
    5.2 种子发芽试验
        5.2.1 试验材料
        5.2.2 试验方法
        5.2.2.1 种子发芽试验方法
        5.2.2.2 数据处理
        5.2.3 发芽试验结果与分析
        5.2.3.1 种子发芽特征
        5.2.3.2 不同种源种子初萌期、发芽势、发芽率
        5.2.3.3 不同种源种子发芽最佳处理比较
    5.3 小结与讨论
6. 结论
参考文献
图版Ⅰ
图版Ⅱ
图版Ⅲ
图版Ⅳ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四、我国豌豆品种状况及天津豌豆新品种引种(论文参考文献)

  • [1]食荚豌豆品种比较试验[J]. 葛长军,闫良,徐丽荣,蒋艳艳,代俊芬. 湖南农业科学, 2021(07)
  • [2]淮河生态经济带人工草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D]. 江舟. 扬州大学, 2021
  • [3]箭筈豌豆淀粉和蛋白质性质的研究[D]. 付丽平. 青岛科技大学, 2020
  • [4]绿肥在柑橘园的生长发育和养分累积及其释放特征研究[D]. 杨叶华. 西南大学, 2020(01)
  • [5]不同豌豆新品种全膜覆土穴播栽培比较试验[J]. 张俊武,李健,陈志凭. 现代农业科技, 2019(23)
  • [6]红花紫荚矮秆豌豆品种的选育[J]. 何丽烂,李树营,李学文,喻敏,王惠珍. 广东农业科学, 2019(08)
  • [7]明清时期甘青民族走廊经济发展研究[D]. 陈亮. 兰州大学, 2019(08)
  • [8]巴彦淖尔引种豌豆的气候条件分析[J]. 张静,张怀念,毕炜,何步江. 现代农业, 2018(09)
  • [9]中国北方地区部分野生宿根花卉繁殖技术研究[D]. 张艳. 北京林业大学, 2017(04)
  • [10]11个种源紫斑牡丹种子休眠原因与破眠技术研究[D]. 仇云云. 北京林业大学, 2017(04)

标签:;  ;  ;  

我国豌豆品种现状及天津豌豆新品种引进情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