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utlast 热量调节纤维

Outlast 热量调节纤维

一、Outlast热量调节纤维(论文文献综述)

崔彦[1](2021)在《智能形变调温服装设计及舒适性测评研究》文中提出自我国发布“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以来,国家提出大力支持、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智能制造和新材料的发展。“十四五”计划再次强调需要加快、壮大新材料和绿色环保等产业的发展。本文结合高性能服装设计、节能环保材料、智能可穿戴设备和服装热舒适性研究,为智能调温服装领域的相关研究提供数据和理论支持。人类作为恒温动物,体温需保持在一个非常窄的变化范围内,然而当环境变化太频繁或超出人体的调节能力时,人类需要通过适当地增减衣服以平衡周围气候的变化,保持身体热平衡,否则,人体将面临过热或过冷的危险。此外,频繁的冷热变化可能会导致免疫力降低。因此,服装对于人体的热调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传统服装由于其恒定的隔热性能,对于人体的热调节能力有限。在许多情况下,人类依赖供热通风与空气调节系统(HVAC)来达到热平衡,然而使用HVAC会造成极大的能源浪费,引发温室效应。近年来,纺织和服装研究领域的学者致力于开发各种新型材料和高性能纺织品,已经研发的热调节材料包括碳纳米材料、形状记忆合金(SMA)、相变材料(PCM)、具有生物力学响应的纺织品、连续片状式的充气服装等。尽管相关领域已经取得了重大进展,但开发具有高舒适度、灵活响应、低成本、环保、可以快速制造的调温服装仍具有挑战。在过去的15年中,有关软体机器人(Soft Robotic)技术和机制的研究快速发展,该方向涉及许多领域,如可穿戴设备、医疗设备和物品抓取等,软体机器人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人机交互安全性,流体驱动是主要的驱动原理之一。受流体驱动软机器人技术的启发,本文提出了一种充气形变智能调温服装,利用调节衣间静止空气层厚度来改变服装的隔热性能。空气作为一种无穷无尽的绿色资源,具有无成本、无重量、绿色环保等多种优点。与现有的充气式调温服装相比,本研究中设计的气动调温结构具有良好的隔热性、透气性和舒适性,制作成本低并且适用于大规模工业制造,具体的主要内容和结论包含以下几点:(1)柔性气动结构的设计与制备首先,本课题建立了柔性气动结构的设计和制备方法,基于静止空气层隔热原理和自然、人造结构作为形变灵感,设计开发了多种气动形变结构,分别为单向形变、双向形变、一体化气动结构,以及由负泊松比结构衍生的表面气动结构和柔性支架气动结构;基于Rhino和Grasshopper构建了气动形变结构的参数化设计模型,结合人体热分布地图,优化气动结构的设计方法;通过实验确定柔性气动结构的最优制造参数。研究比较了不同参数硅胶材料的特性,确定最终的硅胶材料为Ecoflex00-30和Ecoflex 00-50;针对一体化气动结构的制造,镂空孔洞间隙不可小于7mm;硅胶浇筑的黏连时间需控制在55-65min之间;最后讨论了中间隔离层材料的选择和气动结构大规模制造的潜力。(2)充气调温材料基础性能测试与表征基于柔性气动结构设计、制造了 5种不同配置的充气调温材料,并选择了典型的保暖材料进行对比实验。实验比较在不同配置下,充气调温材料基本性能、手感舒适性、抗压性和耐水洗性方面的差异。研究分别分析了充气调温材料的厚度变化率、透湿率、回潮率、抗弯刚度、手感舒适性、保形性和耐用性的结果。结果表明,充气调温材料厚度变化可达4-23倍;充气和外层面料的增加对调温结构的透湿性有影响;镂空比例越大的结构透湿性越好;结构的回潮率优于羊毛混纺面料,与化纤保暖填充棉相近;抗弯刚度和手感舒适性结果表明高镂空比充气结构手感优于低镂空比结构,单层和双层试样的手感优于复合试样;相比传统的隔热材料,充气调温材料具有极好的抗压性,可以抵抗重于自身27倍的外部应力;耐用性实验表明,气动调温结构可以至少清洗100次而不会损坏。(3)充气调温材料及服装热湿舒适性测评本文运用出汗热护式热板仪和出汗暖体假人对充气调温材料的热湿性能进行分析和对比,并利用CBE Thermal Comfort在线工具研究充气结构的调温能力,最后利用傅里叶红外线光谱测试材料反光隔热性。研究表明,充气会增加调温结构的隔热性能,减小透湿性能,不同类型的充气调温试样具体热湿舒适性变化不一。外层面料会在充气期间增强结构的隔热性;热阻结果表明硅胶的镂空率与热阻成反比;随着充气量上升,调温结构的热阻越高;在充气之前,多层充气调温试样的热阻保持在非常低的水平,但充气后热阻显着提高(15倍),明显高于普通试样。湿阻变化与热阻相似,多层织物的湿阻要比单层织物更高;硅胶的镂空率与湿阻成反比;控制硅胶镂空率可以同时实现低湿阻和高保温性能;不同的充气调温材料可用于不同的保暖服装设计中,具有灵活的应用可能性。在气动调温服装的设计中,包覆气动结构的外层面料应该选取防风且透气、透湿材质,以减小由充气带来的湿阻上升;研究还针对充气结构热湿参数的变化给出了充气调温服装的设计建议。同时,与已有的充气调温服装的热湿舒适性对比发现,本文开发的充气调温材料热舒适性优于已有市售的充气服装。根据PMV-PPD模型计算,充气调温材料具有良好的调温能力和节能潜力,充气调温材料可覆盖的热舒适范围高于普通隔热材料,是传统隔热材料的3-4倍;标准有效温度(SET)和热舒适范围(TCR)分析结果发现,充气调温材料可以在更宽的温度范围内保持人体的热舒适性。(4)智能充气系统设计与开发智能充气形变调温服装开发离不开智能充气系统,本文基于充气调温材料,为其开发了针对性的智能控制系统。首先研究构建了智能充气系统的理论基础,讨论了服装隔热性、工作强度与新陈代谢三者的关系,其次建立了充气量与隔热性能,以及充气时间与环境温度的函数关系。各参数的函数关系构建为智能充气系统的设计提供了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本文设计了智能充气系统的程序流程,介绍了系统的主要组件参数,并进行了电路设计。研究搭建的智能充气系统可实现系统的智能控制和数据可视化,系统可以根据环境温湿度的变化调节智能充气服装的充气量,还可以实现对穿着者环境参数的收集和读取。依照充气系统的程序,开发人员可以在源代码中自由调节系统的充气时长,充气/放气的温、湿度激活点。最后,研究对智能充气系统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本课题对于流体驱动的柔性结构进行了多维度的设计,构建了充气形变结构的设计体系;对充气形变调温材料的基本特性、表征和热湿舒适性进行了深入研究;分析了充气对于形变结构的各项参数影响,并总结了变化规律,为后续调温服装的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建立了充气时长和环境参数之间的关系;研发了智能充气系统。本课题结合了服装设计、纺织先进材料、智能可穿戴设备、服装热湿舒适性和参数化设计等多个研究方向。研究结论和方法为新兴调温材料和智能调温服装研发提供了数据和理论支持,对于智能服装设计、个人热管理系统、节能环保材料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胡铖烨,陈梦霞,洪剑寒,王晨露[2](2021)在《绢丝/Outlast纤维混纺调温针织物的开发与性能》文中研究说明以绢丝/Outlast纤维混纺纱为原料,设计制备了不同结构的绢丝/Outlast纤维混纺针织物,研究了Outlast纤维含量与组织结构对织物调温性能与舒适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外界温度上升或下降,绢丝/Outlast纤维混纺针织物在相同时间内温度的变化值小于纯绢丝针织物,而且随着Outlast纤维含量、织物厚度、密度的提高,其变化值越小。这说明绢丝/Outlast混纺织物具有明显的调温功能,可为人体提供一个较舒适的环境温度。同规格条件下,绢丝/Outlast纤维混纺针织物的透气性和透湿性都优于纯绢丝针织物。

陈新祥[3](2020)在《聚氨酯—植物蜡复合相变材料的制备及其在纺织品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蓄热调温纺织品可以根据外界环境温度的变化主动双向调控温度,在一定时间内保持温度几乎不变,实现蓄热调温效果。蓄热调温纺织品的制备方法有中空纤维填充法、纺丝法和后整理法。利用后整理法制备蓄热调温纺织品具备对设备要求低、操作简便并且能有效避免相变材料的泄露问题等优势。基于此,本课题开发了两种通过后整理方式制备蓄热调温纺织品的方法,一种是无需相变微胶囊,直接通过浸轧-焙烘方式快速简便制备蓄热调温织物的新制备方法,另一种是利用喷雾干燥法制备相变微胶囊,然后通过涂层的方式制备蓄热调温纺织品。本研究旨在为相变材料在纺织品上的应用提供新思路。本论文的研究工作主要包含以下三个方面:(1)以乳化剂、植物蜡和水性聚氨酯为主要组分构建蓄热调温功能液体系,对乳化剂种类和用量,乳化速率和时间,聚氨酯与植物蜡配比等影响因素进行优化。通过观测功能液的稳定和潜热性能,分析蓄热调温织物的热性能,制备得到适宜的蓄热调温功能液。(2)采用浸轧-焙烘方式将蓄热调温功能液整理到纺织品上,通过控制变量法优化整理工艺,利用FESEM、DSC、TG、热红外成像仪、温度记录仪、织物风格仪和透气量仪等测试方式表征蓄热调温棉织物的形貌、热性能和服用舒适性能。(3)将蓄热调温功能液作为喷雾干燥工作液,通过喷雾干燥法制备相变微胶囊,采用正交试验和单一变量法优化相变微胶囊的制备工艺,然后采用干法涂层技术将相变微胶囊整理到纺织品上制备功能性纺织品。应用FESEM、DSC、TG、激光粒度仪、红外光谱仪和温度记录仪等表征相变微胶囊的表面形貌、热性能、结构组分和调温性能,并对制备涂层所得的蓄热调温纺织品的性能进行系统表征。研究结果表明:(1)选用OP-10为乳化剂、OP-10用量为油相质量的5 wt%,乳化速率为10000 r/min、乳化时间为30 min,植物蜡与水性聚氨酯配比为2:1,可制备得到性能良好的蓄热调温功能液,所得功能液的潜热值为46.50 J/g,且经过静置观察表观变化和冷藏析油纸测试表现出良好的稳定性。(2)控制焙烘温度为130℃,轧余率为95%,通过浸轧-焙烘方式可制备得到性能良好的蓄热调温纺织品,所得蓄热调温棉织物的相变潜热19.63 J/g,相变温度为27.31℃,在26.1℃~27.9℃具有较好的蓄热调温功能,蓄热调温棉织物的力学性能和手感相比于原织物无明显变化,透气性为173.3 L/(m2·s),具有较好服用舒适感;在水洗20次后织物的相变潜热值仍达9.12 J/g,表现出具有较好的耐水洗性能。(3)通过喷雾干燥法制备相变微胶囊的合适工艺为:植物蜡与水性聚氨酯配比为2:1,乳化时间为40 min,乳化速率为10000 r/min,进出口温度分别为180℃和113℃。所得相变微胶囊平均粒径为12 μm左右,外观为规整的球形或椭圆形且表面较粗糙,潜热值为98.48 J/g,相变温度为27.01℃。以相变微胶囊(质量分数为20%)和聚氨酯组成涂层剂,通过涂层方式制备得到的蓄热调温纺织品的潜热性能为16.12 J/g,透气性约为130 L/(m2·s),在约25℃~27℃具有优良的蓄热调温性能,且经历5次水洗后调温织物失重率仅为9.3%,表明其具有较好的耐水洗性。

李成卓[4](2016)在《干爽型调温织物的开发与研究》文中提出一些在特殊环境中工作的劳动者们出于安全考虑,通常需要穿着防护服,如高压带电检修工人的绝缘服,冷库搬运工人的防寒服等,这些防护服会与人体形成相对密闭的微环境,长时间穿戴会破坏皮肤表面与服装之间的热湿平衡,使穿着舒适性大大降低。干爽型调温织物是一种具有高效导湿功能、吸湿储水功能、双向调节温度功能的复合功能织物,能够改善上述工作环境下人们的穿着舒适性。本课题以热舒适理论、织物中水传导机理、相变蓄热调温机理为基础,构建了三种干爽型调温织物的结构模型,分别为单层结构、双层结构和三层结构模型。利用差动毛细效应原理,分别对三种结构中各功能层的作用进行了设计,使干爽型调温织物内形成稳定的水分传导通道,保持织物与人体皮肤接触面的干爽,同时能对密闭微环境的温度进行调节,给人体提供舒适的穿着温度。本课题以干爽型调温织物结构模型为理论依据,选用coolmax纤维(1.63dtex×38.4mm)作为导湿性能原料,黏胶纤维(158dtex×38mm)作为吸湿性能原料,Outlast空调纤维(1.89dtex×38mm)作为调温性能原料,并选用棉纤维(1.43dtex×38mm)以提高织物穿着舒适性。使用所选纤维原料,设计了具有导湿功能的31.25tex的coolmax/棉混纺纱(50/50),具有吸湿功能的31.25tex的纯黏胶纱和具有双向温度调节功能的25tex的棉/Outlast空调纤维混纺纱(70/30),对三种功能性纱进行并捻加工,设计并试织了3种功能纱线含量比不同的单层结构、双层结构、三层结构的18种干爽型调温织物。对18种干爽型调温织物的服用性能和导湿性能、吸湿性能、吸水性能、调温性能进行了测试,通过对比分析可知,织物的结构模型和各功能纤维的含量对干爽型调温织物的各项性能均有影响,在开发产品时应根据使用环境的不同选择合适的织物结构模型和相应的功能纤维含量。经研究得出:当人体有明显汗液排出时,如人体大量出汗或环境温度较高时,可选用三层结构的干爽型调温织物,coolmax混纺纱与Outlast空调纤维混纺纱含量比为8:2或4:6;当人体无明显汗液排出时,可选用双层结构的干爽型调温织物,c oolmax混纺纱与Outlast空调纤维混纺纱含量比为5:5或6:4,若人体处于基础代谢状态,亦可选择单层结构的干爽型调温织物,coolmax混纺纱与Outlast空调纤维混纺纱的含量比为6:4。

张鸿志[5](2016)在《Outlast空调纤维/绢丝混纺织物的染整加工技术》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纺织品的功能性要求也越来越高。Outlast空调纤维作为一种新型智能调温纤维,通过自身含有的热敏相变材料实现了热量的自动吸收、存储和分配,将人类传统的被动式防御保暖方式转为主动地变热调温方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以黏胶基Outlast空调纤维为对象。通过差示扫描量热法、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和红外光谱等分析手段,研究了Outlast空调纤维的调温性、表面及截面形态、结晶结构和大分子结构。结果表明:热分析显示Outlast空调纤维具有明显的吸热峰和放热峰,具有一定的调节温度的能力;Outlast空调纤维截面呈锯齿状,表面有沟槽,由于相变材料的嵌入截面与表面均能观察到微孔结构,但并未改变Outlast空调纤维原来作为黏胶纤维的结晶结构和大分子基本结构,仍具有黏胶纤维的基本理化性质;高温和碱处理均会损伤Outlast空调纤维的功能性。探讨了活性橙BES对Outlast空调纤维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吸附动力学模型,且主要是物理吸附。升高温度,活性橙BES在Outlast空调纤维上的平衡上染量降低,但染色速率常数增大,半染时间减小。增加元明粉的用量,活性橙BES在Outlast空调纤维上的平衡上染量增加,染色速率常数增大,半染时间减小。选用低温型活性橙X-GN和中温型活性染料活性红FN-R、活性橙BES、活性金黄R-4RFN、活性藏青S-G对Outlast空调纤维进行染色研究。以上染率、固色率、固色效率和K/S值为指标,优化了活性染料对Outlast空调纤维的染色工艺,得到最佳工艺。低温型活性橙X-GN染色时元明粉适宜用量在20-30 g/L、碳酸钠适宜用量在2-4g/L;中温型活性染料染色时元明粉适宜用量在15-30 g/L,碳酸钠适宜用量在2-4g/L。五只染料在Outlast空调纤维上均具有一定的提升性,其中活性红FN-R和活性金黄R-4RFN提升性能相对较好。选用一浴一步法染色工艺,试验了中温型双活性基活性染料对Outlast空调纤维和绢丝的同色性,筛选出了同色性较好的染料,包括:活性红FN-R、活性蓝FN-R、活性大红CA、活性橙CA、活性橄榄绿CA、活性红BES、活性金黄BES、活性橙RGB以及活性金黄R-4RFN。进一步以同色值、色差和染色牢度为指标探讨了温度、元明粉用量,碳酸钠用量和染料用量对活性红FN-R、活性蓝FN-R、活性金黄BES三只染料上染Outlast空调纤维和绢丝的同色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宜的染色工艺为染色温度60℃,元明粉用量15-30 g/L,碳酸钠用量2-4 g/L,三只染料在Outlast空调纤维和绢丝上均具有一定的提升性,染色织物的皂洗牢度均在4级以上。

刘树英,约翰·格雷斯[6](2015)在《适温型纤维开发现状与发展动向(二)》文中认为4.湿热转换类发热纤维。吸湿放热是一般材料的共性。选用吸湿放热效果明显的材料与纤维材料复合,可制造吸湿自发热纤维面料,其吸水性之强远远超过其他品种纤维,令人关注的新产品如日本东洋纺的Heat Performa纤维、Softwarm纤维Renaissa纤维等。受羊毛吸湿放热原理的启发,日本Atofi na公司开发了一种Softwarm纤维。它能够吸收人体散发出的水分并放出热量,所放出的热量是羊毛纤维的2倍。通过控制发热和

李程远[7](2015)在《调温纺织品的制备和调温性能测试方法建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调温纺织品可以灵活双向调节温度变化,深受消费者欢迎,市场潜力巨大。调温纺织品的标准化检测可以规范市场发展,但迄今暂无统一的调温纺织品国际检测标准。鉴此,课题先采用相变微胶囊为原料,通过后整理法制备调温纺织品,并优化整理工艺;随后利用自制调温性能测试仪,将自制的和市售的调温纺织品进行调温性能检测、对比和评价,为调温纺织品检测标准的建立奠定理论和应用基础。本课题由浙江出入境检验检疫局联合东华大学共同研发,具体内容如下:文中先测试实验原料相变微胶囊的热力学性能,旨在为最优整理工艺制定提供应用依据。采用涂层整理和浸轧整理两种工艺将相变微胶囊整理至棉和涤棉织物上,用单一变量优化整理工艺,比较整理工艺对两种织物的影响,续而结合自制调温性能测试仪测试织物调温性能。结果表明:微胶囊的相变温度范围为20-40℃;经涂层和浸轧整理后棉的综合性能比涤棉好;最佳涂层工艺为:PCM微胶囊50g/L,粘合剂90g/L,渗透剂20g/L,增稠剂30g/L,焙烘温度100℃,焙烘时间3min;最佳浸轧工艺为:PCM微胶囊50g/L,粘合剂80g/L,渗透剂15g/L,轧余率80%,二浸二轧,焙烘温度100℃,焙烘时间3min。文中自制调温纺织品调温性能测试仪的设计原理是基于一种在变化环境中,检测模拟肢体接触织物后,织物和肢体表面温度变化的装置。内置的温度传感器测试可记录织物与人体接触表面的温度变化,并同时测试调温纺织品和普通织物,以对比温度调节能力。温度监控软件记录数据后,利用Excel软件可以获得温度变化曲线图,直观看出温度变化趋势,便于织物性能的比较。按照特定公式计算调温性能,参照调温测试仪测试市售50%混纺Outlast纺织品性能调温性能1085.48(℃·m-2·min-1),实验制备微胶囊增重30%棉、涤棉织物调温性能为786.53、700.24(℃·m-2·min-1),普通织物调温性能为0(℃·m-2·min-1)。文中评价标准按调温温度差在50-850(℃·m-2·min-1),每200(℃·m-2·min-1)划分一个范围,调温性能为较差、一般、良好、优良,规定调温温度差大于850(℃·m-2·min-1)则性能优秀。利用自制调温性能测试仪测试自制的调温纺织品,结果表明:棉和涤棉两种织物通过涂层或浸轧整理都获得了一定的调温能力;涂层整理的棉和涤棉织物调温等级为优良,浸轧整理的棉和涤棉织物调温等级为一般;棉和涤棉虽在同级内,但棉的调温能力比涤棉好。

陆笑[8](2014)在《粘胶型蓄热调温纤维的纺纱工艺研究及其产品开发》文中研究指明蓄热调温纤维是一种新型智能纤维,含有能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发生相变的相变材料,可以通过吸收、释放能量来调节温度,营造一个相对稳定的微气候环境。在科技进步的今天,蓄热调温纺织品作为功能性纺织品改变了传统的织物仅靠多穿衣隔热的保暖方式。本课题主要针对粘胶型蓄热调温纤维进行各项性能测试,对其纺纱工艺和产品开发进行了具体研究,且对其纺制的纱线和面料进行各项性能的测试,得到了性能较好的纱线和面料。(1)本课题测试分析了粘胶型蓄热调温纤维的强伸性能、外观形态以及DSC曲线,结果表明:和普通粘胶纤维相比,粘胶型蓄热调温纤维断裂强力和断裂伸长率都较低;粘胶型蓄热纤维内部微胶囊的存在,使纤维横截面可观察到若干微孔,纤维纵截面比较为粗糙,表面也有小孔;粘胶型蓄热调温纤维在升温和降温过程中都具有储存热量和释放热量的能力,且热焓值较高,具有较好的自动调温性能。(2)本课题采用上海美纤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黑箱子”测试仪研究粘胶型蓄热调温纤维和普通粘胶纤维的蓄热调温性能。结果显示:当外界温度达不到蓄热调温纤维中相变材料发生相变的临界值时,其蓄热调温性能不能体现出来,和普通粘胶纤维没有明显差异;一旦达到相变材料的临界点,蓄热调温纤维内部的相变材料能够根据外界环境温度变化发生固一液相的可逆变化,并且从外界环境中吸收或释放热量,从而在纺织品周围形成温度稳定的微气候环境。(3)本课题在保护纤维蓄热调温性能的基础上对纺纱工艺进行合理设置,在纺纱过程中,各纺纱工序应采取“中隔距、慢速度、小张力、轻定量、轻加压、小定长”的工艺原则,纺制出一种强伸性能、条干不匀、毛羽、DSC性能相对优良的纯纺纱线。并在工厂按在实验室的纺纱工艺流程进行了试纺,得出了各项性能相对较好的纯纺纱线。(4)本课题通过研究蓄热调温纤维的性能,选择合适的纤维与其进行混纺。为使纱线既获得最佳调温效果,又具有较好的蓄热调温性能、力学性能以及条干等,通过借助或者克服纤维本身的性状,调整纺纱工艺以及混纺比来实现粘胶型蓄热调温纤维在混纺纱中的分布,通过极差分析以及方差分析确定最佳的混纺比以及最优的纺纱工艺。(5)本课题就蓄热调温纯纺纱线强力低的缺陷,提出了一种“交织”织造的方法,即令蓄热调温纱线与锦氨包芯纱同时参与织造。此种方法所织造的织物无论是断裂强力还是断裂伸长率都满足正常的产品需要,且有良好的透气性和热湿阻舒适性。粘胶型蓄热调温纤维本身断裂强度低,在纺纱和织造过程中通过一定的工艺设计,使其成品强力得到很好地改善,同时具备其他优良的性能,为企业开发粘胶型蓄热调温纺织品的实际生产提供理论参考与指导。

朱思敏[9](2014)在《新化纤/蚕丝多组分复合型面料的设计与开发》文中研究说明丝绸作为我国传统以来纺织行业的奇葩,其以柔软滑糯的手感、良好的飘逸感、优异的贴肤性和特有的珍珠般柔和的光泽深受消费者的青睐。但传统真丝面料自身的缺陷,如:色牢度差、易污染、易起皱等使其难以护理,从而影响市场需求。因此,在丝绸行业中引进新材料、新工艺和新技术非常重要,其高性能多组分面料的设计和开发值得深入研究。本文以天然纤维蚕丝、PTT形状记忆纤维和Outlast蓄热调温纤维为原料,设计织造了两个系列共28块新化纤/蚕丝多组分复合面料;评价并测试了试样的手感和形态风格特征,及保形性、调温性、透通性和抗起毛起球性等多项服用性能,初步探讨了结构参数和原料构成对新化纤/蚕丝多组分复合面料的风格和服用性能的影响。PTT/蚕丝交织物的风格及服用性能与真丝面料相比,PTT/蚕丝交织物的保形性(折皱回复性和拉伸回弹性)明显提高,抗起毛起球等级也有上升,透气透湿性能没有显着下降;柔顺度和丰满度好,平展度、滑爽度、光滑度值和静态悬垂系数较低。PTT纤维含量增加,织物丰满度值上升,滑爽度和光滑度值下降,拉伸回弹性有明显提高,但透通性能下降。PTT/蚕丝斜纹交织物的光滑度、透通性和保形性都优于平纹织物;适当增加纬纱线密度可以提高织物折皱回复性能;绉效应交织物的硬挺度、平展度和悬垂系数值略高于真丝双绉,且织物绉效应越明显,其滑爽度、透通性和拉伸回弹性能越好。PTT/绢丝混纺织物的风格及服用性能与纯绢丝织物相比,PTT/绢丝混纺织物的保形性能好,柔软度提高,静态悬垂系数下降,滑糯度、丰满度值较低,透通性和抗起毛起球性能略差。变化纬密的织物中,纬密为240根/10cm的PTT/绢丝混纺织物硬挺度值最小,滑糯度和丰满度值最大;且纬密增加,织物的拉伸回弹性上升,悬垂系数、折皱回复性和透通性能下降。不同织物组织下,混纺织物的硬挺度值、悬垂系数、拉伸回弹性和抗起毛起球性能的变化规律均为平纹>斜纹>破斜纹,折皱回复性和透通性能的变化规律与之相反,而滑糯度和丰满度值的变化规律为斜纹>破斜纹>平纹。Outlast/绢丝混纺织物的风格及服用性能Outlast/绢丝混纺织物具有明显的调温性能,但其手感风格值、悬垂系数、透气率和透湿量均低于纯绢丝织物,而抗起毛起球等级与纯绢丝织物相当。纬密增加,织物的硬挺度、丰满度值和悬垂系数升高,滑糯度值减小,透通性能降低,调温性和抗起毛起球性能略有上升。不同组织下Outlast/绢丝混纺织物的硬挺度值、悬垂系数和抗起毛起球等级的变化规律也为平纹>斜纹>破斜纹,而滑糯度、丰满度值和调温性、透通性能的变化规律与之相反。PTT/Outlast/绢丝复合织物的风格及服用性能与混纺织物的对比PTT/Outlast/绢丝复合织物的调温性能不明显,透湿性能较差,保形性也不如PTT/绢丝混纺织物,抗起毛起球性能介于两系列混纺织物之间。该系列混纺织物中,绢丝含量越高,透气性能越好,平纹和破斜纹织物的手感风格值均有所提高,但悬垂性能差。变化织物组织对三组分复合织物的风格及服用性能的影响与上述两组分混纺系列织物基本相同。

季宋文[10](2014)在《含相变材料织物性能测试研究》文中提出本论文对含相变材料的织物性能进行了研究,主要包括Outlast纤维调温针织物和用调温微胶囊整理得到的调温织物两个方面。首先,通过DSC热分析法测试了不同混纺比的Outlast腈纶混纺纱线和Outlast黏胶纱线的调温性能。结果表明,同为Outlast腈纶混纺纱或Outlast粘胶混纺纱,纱线中Outlast纤维的含量高,其焓值不一定就高,Outlast纤维的焓值可能不稳定;此外,Outlast腈纶纤维混纺纱的降温阶段的相变起始温度也存在差异。面料生产商在采购Outlast调温纱线时有必要对纱线的调温性能进行检测,纱线生产商在采购Outlast纤维时有必要对纤维的调温性能进行检测。其次,在标准大气条件下,采用Instron拉伸测试仪测试Outlast纤维混纺纱线的拉伸性能。结果表明,80%Outlast腈纶纤维/20%莫代尔混纺纱线和50%Outlast腈纶纤维/40%天丝/10%棉混纺纱线的强度高于普通腈纶纯纺纱线;Outlast黏胶纤维与棉的混纺纱的断裂强度和Outlast黏胶纤维的含量有关,当Outlast黏胶纤维含量在0-50%时,随着Outlast黏胶纤维含量的增多,混纺纱的断裂强度减小。第三,采用针织小圆机在相同加工条件下将纱线细度相同或相近的Outlast纤维混纺纱线和普通纱线加工成不同密度的两组纬平针织物。采用YG606E热阻测试仪和OPTCTL T20CB15红外温度仪,测试了织物升温过程中温度和时间的关系。发现,普通纱线加工的纬平针织物,随着温度的升高,不同密度织物间的升温曲线基本重合,而同一种Outlast纤维混纺纱线加工的不同密度的两种纬平针织物的升温速率存在差异,织物密度越大,升温速率越慢;通过Pearson相关性分析,发现升温阶段的织物焓值与织物的升温速率之间呈高度正相关关系。第四,针对调温服装的穿着条件进行了分析,分别讨论了在寒冷条件和炎热条件下,相变材料的调温区间与使用环境的匹配关系。以本文中选用的4种Outlast纤维混纺纱线为例,分析了其对应服装的适用环境。表明,在贴身穿着条件下,由这4种纱线加工的服装面料,均适用于寒冷环境下单层服装穿着情况;在贴身穿着两层服装(假设内层服装和外层服装的热阻分别是0.3clo和0.8clo)的情况下,只有1#纱线的面料能够在温度区间为[-10℃,5℃]的寒冷条件下发挥调温作用;4种Outlast纤维混纺纱线加工的面料均不适用于制作炎热条件下穿着的服装。第五,通过单因素分析和正交实验法确定了用于纯棉织物调温整理的整理液中粘合剂和水溶液的最优配比以及最优浸轧工艺。结果表明,粘合剂浓度越大,织物增重越明显;纯棉织物经过整理后透气、透湿性能降低,抗弯刚度变大。在调温整理液配方相同的条件下,轧余率越大,织物增重越明显;当轧余率为110%,烘焙温度为120℃,烘焙时间为5min时,经调温整理的织物具有较好的耐水洗性能。第六,研究了整理液中调温微胶囊的含量不同对整理后的织物在调温性能、织物增重、透气性能以及透湿性能等方面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调温整理后的织物焓值与整理液中调温微胶囊的含量有关,调温微胶囊含量越高,织物焓值越大;将升、降温阶段的实际焓值与理论焓值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发现两者之间呈现较高程度的正相关关系。通过调温整理后织物的升温实验可知,整理液中调温微胶囊含量越高,织物升温速率越慢。在粘合剂浓度一定的条件下,调温微胶囊含量越高,织物增重越明显,织物透气性越差。与原织物比较,经过调温整理后的织物透湿性能下降,但是,比较经过不同调温微胶囊含量整理的织物,整理液中调温微胶囊含量越高,织物的透湿性能反而越好。织物经过20次洗涤后,织物升降温阶段的焓值分别为未洗涤织物焓值的66.9%和62.1%。

二、Outlast热量调节纤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Outlast热量调节纤维(论文提纲范文)

(1)智能形变调温服装设计及舒适性测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课题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和前沿
        1.2.1 智能可穿戴设备及智能服装
        1.2.2 调温服装和材料分类及前沿
        1.2.3 服装热湿舒适性测评方法
    1.3 研究创新点
    1.4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第2章 柔性气动结构设计与制备
    2.1 引言
    2.2 柔性气动结构的灵感来源
        2.2.1 隔热性能灵感来源
        2.2.2 形变结构灵感来源
    2.3 柔性气动结构设计与制备
        2.3.1 单向气动结构设计与制备
        2.3.2 双向气动结构设计与制备
        2.3.3 表面气动结构设计与制备
        2.3.4 柔性支架气动结构设计与制备
        2.3.5 柔性支架气动结构设计与制备
        2.3.6 气动形变结构的参数化设计
    2.4 柔性气动结构的制造参数
        2.4.1 气动结构材料的选择
        2.4.2 镂空孔洞间距及排列方式
        2.4.3 硅胶层黏结时间测定
        2.4.4 硅胶浇注工具开发
        2.4.5 中间层材料的选择
        2.4.6 大规模制造潜力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充气调温材料基础性能与表征
    3.1 引言
    3.2 实验设计
        3.2.1 实验样本设计
        3.2.2 基本性能测试实验方案
        3.2.3 手感舒适性测试实验方案
        3.2.4 保形性测试实验方案
        3.2.5 耐用性测试实验方案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充气调温材料厚度变化率分析
        3.3.2 充气调温材料透湿率分析
        3.3.3 充气调温材料回潮率分析
        3.3.4 充气调温材料抗弯刚度分析
        3.3.5 充气调温材料手感舒适性分析
        3.3.6 充气调温材料保形性分析
        3.3.7 充气调温材料耐用性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充气调温材料及服装热湿舒适性测评
    4.1 引言
    4.2 实验设计
        4.2.1 出汗热护式热板仪实验方案
        4.2.2 出汗暖体假人测试实验方案
        4.2.3 充气调温能力测试实验方案
        4.2.4 红外线透过率实验方案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充气对调温材料隔热性能的影响
        4.3.2 充气对调温材料透湿性能的影响
        4.3.3 充气对调温材料蒸发传热效率的影响
        4.3.4 充气调温服装热湿舒适性对比分析
        4.3.5 调温材料调温能力与节能潜力分析
        4.3.6 充气调温材料反光隔热性能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智能充气系统设计与开发
    5.1 引言
    5.2 智能充气系统的理论基础
        5.2.1 服装隔热性、工作强度与新陈代谢的关系
        5.2.2 充气调温服装充气量与隔热性能的关系
        5.2.3 智能充气系统充气时间与环境温度的关系
    5.3 智能充气系统的设计与测试
        5.3.1 智能充气系统程序流程
        5.3.2 智能充气系统程序主要组件
        5.3.3 智能充气系统电路介绍
        5.3.4 智能充气系统的实际应用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和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出汗暖体假人测试结果
    附录2 智能充气系统程序源代码
    附件3 智能充气系统主板参数
攻读学位期间学术科研情况
致谢

(2)绢丝/Outlast纤维混纺调温针织物的开发与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部分
    1.1 试验材料
    1.2 绢丝/Outlast混纺针织物的制备
    1.3 测试分析
        1.3.1 表面形貌
        1.3.2 红外光谱
        1.3.3 DSC分析
        1.3.4 织物温度调节性能
        1.3.5 织物通透性能
2 结果与分析
    2.1 外观形貌
    2.2 红外光谱图
    2.3 DSC分析
    2.4 织物温度调节性能
        2.4.1 织物的升温特性
        2.4.2 织物的降温特性
    2.5 织物舒适性能
        2.5.1 织物的透气性能
        2.5.2 织物的透湿性能
3 结语

(3)聚氨酯—植物蜡复合相变材料的制备及其在纺织品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背景和意义
    1.2 相变材料概述
        1.2.1 相变材料的定义及分类
        1.2.2 相变材料的蓄热原理
        1.2.3 相变材料的应用方法
        1.2.4 相变材料的应用领域
    1.3 蓄热调温纺织品概述
        1.3.1 蓄热调温纺织品的作用机理
        1.3.2 蓄热调温纺织品的制备方法
        1.3.3 蓄热调温纺织品的应用现状
    1.4 课题的研究目的和主要研究内容
        1.4.1 研究目的
        1.4.2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植物蜡@聚氨酯蓄热调温功能液的制备
        2.2.2 基于喷雾干燥法的相变微胶囊的制备
        2.2.3 蓄热调温纺织品的制备
    2.3 测试与表征
        2.3.1 植物蜡@聚氨酯蓄热调温功能液的表征
        2.3.2 基于喷雾干燥法的相变微胶囊的表征
        2.3.3 蓄热调温纺织品的表征
第三章 植物蜡@聚氨酯蓄热调温功能液的制备及其在纺织品中的应用
    3.1 蓄热调温功能液体系的构建与性能调控
        3.1.1 乳化剂种类优选
        3.1.2 乳化剂用量优化
        3.1.3 乳化速率优化
        3.1.4 乳化时间优化
        3.1.5 植物蜡与聚氨酯配比优化
    3.2 蓄热调温纺织品的后整理工艺优化
        3.2.1 焙烘温度优化
        3.2.2 轧余率优化
    3.3 蓄热调温棉织物的性能分析
        3.3.1 表面形貌分析
        3.3.2 潜热性能分析
        3.3.3 热稳定性分析
        3.3.4 调温性能分析
        3.3.5 手感及透气性分析
        3.3.6 热冷循环稳定性
        3.3.7 力学性能
        3.3.8 耐水洗性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喷雾干燥法的相变微胶囊的制备及其在纺织品中的应用研究
    4.1 喷雾干燥制备相变微胶囊的工艺研究
        4.1.1 正交试验
        4.1.2 喷雾温度优化
    4.2 喷雾干燥法制备的相变微胶囊的表征
        4.2.1 微观形貌分析
        4.2.2 粒径分析
        4.2.3 潜热性能分析
        4.2.4 热稳定性分析
        4.2.5 结构组分分析
        4.2.6 调温性能分析
    4.3 相变微胶囊在纺织品中的应用研究
        4.3.1 织物表面形貌分析
        4.3.2 织物潜热性能分析
        4.3.3 织物透气性分析
        4.3.4 织物调温性能分析
        4.3.5 织物手感分析
        4.3.6 织物耐水洗性及涂层量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4)干爽型调温织物的开发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吸湿快干织物的发展现状
        1.1.1 国内外吸湿快干织物的研究
        1.1.2 吸湿快干纤维的制备
    1.2 调温织物的发展现状
        1.2.1 国内外调温织物的研究
        1.2.2 调温纤维的制备
    1.3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与内容
        1.3.1 干爽型调温织物应用背景
        1.3.2 课题的目的及意义
        1.3.3 课题的研究内容
        1.3.4 课题的创新性
2 干爽型调温织物结构模型的设计
    2.1 热舒适性理论
    2.2 织物中水分的传导机理
        2.2.1 织物吸水过程
        2.2.2 水分传递机理
        2.2.3 差动毛细效应理论
    2.3 温度调节机理
        2.3.1 温度调节过程
        2.3.2 调温性能影响因素
    2.4 干爽型调温织物结构模型的构建
        2.4.1 单层结构模型构建
        2.4.2 双层结构模型构建
        2.4.3 三层结构模型构建
    2.5 本章小结
3 干爽型调温织物的设计与生产
    3.1 纤维原料选择
        3.1.1 导湿性能纤维
        3.1.2 吸湿性能纤维
        3.1.3 调温性能纤维
        3.1.4 舒适性纤维
        3.1.5 纤维原料细度
    3.2 纱线设计
        3.2.1 纱线规格设计
        3.2.2 并捻工艺设计
        3.2.3 纱线强伸性能测试
        3.2.4 纱线毛羽测试
        3.2.5 纱线耐磨性能测试
        3.2.6 纱线线密度计算
    3.3 织物组织结构设计与试织
        3.3.1 设计思路
        3.3.2 单层干爽型调温织物的组织结构设计
        3.3.3 双层织物的组织结构设计
        3.3.4 三层织物的组织结构设计
        3.3.5 织物试织
    3.4 本章小结
4 织物性能测试
    4.1 水分传导性能
        4.1.1 导湿性能测试
        4.1.2 导水性能测试
    4.2 水分吸储性能
        4.2.1 吸湿性能测试
        4.2.2 吸水性能测试
    4.3 温度调节性能
    4.4 织物平方米克重与厚度
    4.5 织物耐磨性
    4.6 织物悬垂性
    4.7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清单

(5)Outlast空调纤维/绢丝混纺织物的染整加工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Outlast空调纤维概述
        1.1.1 Outlast空调纤维的发展与应用
        1.1.2 Outlast空调纤维的制造方法和作用原理
        1.1.3 Outlast空调纤维的调温性能评价
        1.1.4 Outlast空调纤维的染色理论
    1.2 活性染料
        1.2.1 活性染料对纤维的染色
        1.2.2 活性基的种类
        1.2.3 活性染料母体结构
    1.3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及内容
        1.3.1 课题研究的意义
        1.3.2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Outlast空调纤维的基本性能测试
    2.1 实验部分
        2.1.1 实验材料及药品
        2.1.2 实验仪器与设备
        2.1.3 测试方法
    2.2 实验结果及讨论
        2.2.1 Outlast空调纤维的调温性能
        2.2.2 Outlast空调纤维的外部形貌特征
        2.2.3 Outlast空调纤维的结晶性能
        2.2.4 Outlast空调纤维的红外测试
        2.2.5 碱处理对Outlast空调纤维调温性能的影响
    2.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Outlast空调纤维染色性能的研究
    3.1 实验部分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药品
        3.1.3 实验设备及仪器
        3.1.4 实验方法
        3.1.5 测试方法
    3.2 实验结果及讨论
        3.2.1 Outlast空调纤维染色动力学的研究
        3.2.2 低温型活性染料染色染色工艺的研究
        3.2.3 中温型活性染料染色特征值的测定
        3.2.4 中温型活性染料染色染色工艺的研究
    3.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Outlast空调纤维/绢丝混纺织物染色同色性研究
    4.1 实验部分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药品
        4.1.3 实验设备及仪器
        4.1.4 实验方法
        4.1.5 测试方法
    4.2 实验结果及讨论
        4.2.1 各类双活性基染料的同色性
        4.2.2 温度对同色性的影响
        4.2.3 元明粉用量对同色性的影响
        4.2.4 碳酸钠用量对同色性的影响
        4.2.5 染料用量对同色性的影响
        4.2.6 最佳工艺条件下的同色性和皂洗牢度
    4.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结论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6)适温型纤维开发现状与发展动向(二)(论文提纲范文)

四、智能调温类适温型纤维

(7)调温纺织品的制备和调温性能测试方法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调温纺织品概述
        1.2.1 调温纺织品概念
        1.2.2 调温纺织品作用机理
        1.2.3 调温纺织品制备方法
        1.2.4 调温纺织品的表征
    1.3 调温纺织品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调温纺织品国外研究现状
        1.3.2 调温纺织品国内研究现状
    1.4 调温纺织品的应用
    1.5 调温纺织品的市场前景
    1.6 课题的研究目的、内容和创新点
        1.6.1 课题研究的目的
        1.6.2 课题研究的内容
        1.6.3 课题研究的创新点
第2章 调温纺织品的制备
    2.1 实验部分
        2.1.1 实验材料、药品和仪器
        2.1.2 制备整理工艺
        2.1.3 织物性能测试方法
    2.2 结果与讨论
        2.2.1 调温微胶囊性能分析
        2.2.1.1 调温微胶囊 DSC 测试结果和分析
        2.2.1.2 调温微胶囊 TGA 测试结果与分析
        2.2.1.3 调温微胶囊粒径测试结果与分析
        2.2.2 涂层整理工艺参数对棉和涤棉织物的影响分析
        2.2.2.1 粘合剂用量对织物性能影响
        2.2.2.2 微胶囊用量对织物性能影响
        2.2.2.3 增稠剂用量对织物性能影响
        2.2.2.4 渗透剂用量对织物性能影响
        2.2.2.5 焙烘温度对织物性能影响
        2.2.2.6 焙烘时间对织物性能影响
        2.2.3 浸轧整理工艺参数对棉和涤棉性能的影响分析
        2.2.3.1 粘合剂用量对织物性能影响
        2.2.3.2 微胶囊用量对织物性能影响
        2.2.3.3 渗透剂用量对织物性能影响
        2.2.3.4 轧余率对织物性能影响
        2.2.3.5 焙烘温度对织物性能影响
        2.2.3.6 焙烘时间对织物性能影响
        2.2.4 涂层和浸轧整理后织物物理性能测试结果与分析
        2.2.4.1 SEM 观察织物表面形态
        2.2.4.2 织物断裂强度和伸长率
        2.2.4.3 织物透湿性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调温纺织品调温性能测试仪的研制和测试
    3.1 引言
    3.2 调温纺织品调温性能测试仪理论分析
        3.2.1 调温纺织品调温分析
        3.2.2 普通保温测试仪测试发展
        3.2.3 调温纺织品调温性能测试分析
        3.2.4 自制调温测试仪设计分析
    3.3 研究内容
        3.3.1 自制调温纺织品调温性能测试仪技术方案
        3.3.2 自制调温纺织品调温性能测试仪部件名称和作用
        3.3.3 自制调温纺织品调温测试仪工作原理及结构
        3.3.4 自制调温纺织品调温性能测试仪具体操作步骤
        3.3.5 自制调温纺织品调温性能数据分析与调温性能评价
    3.4 自制调温性能测试仪测试结果分析
        3.4.1 自制调温性能测试仪性能指标
        3.4.2 自制调温性能测试仪与常规平板保温测试仪的结果比较
        3.4.3 涂层整理和浸轧整理调温效果曲线图
        3.4.4 Outlast 织物调温性能对比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致谢

(8)粘胶型蓄热调温纤维的纺纱工艺研究及其产品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蓄热调温纺织品的简介
    1.2 蓄热调温纺织材料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粘胶型蓄热调温纤维的制备
    1.4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5 研究内容
第二章 粘胶型蓄热调温纤维性能测试
    2.1 粘胶型蓄热调温纤维的强伸性能
    2.2 粘胶型蓄热调温纤维的外观形态
    2.3 粘胶型蓄热调温纤维的DSC性能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粘胶型蓄热调温纤维的蓄热调温性能测试
    3.1 测试设备及方法
    3.2 蓄热调温性能结果及讨论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粘胶型蓄热调温纤维的纺纱工艺研究
    4.1 纺纱工艺流程
    4.2 纺纱工艺技术措施
    4.3 纱线性能测试结果及分析
    4.4 粘胶型蓄热调温纤维生产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粘胶型蓄热调温纤维混纺纱的研究
    5.1 混纺纱规格设计
    5.2 混纺纱线性能测试结果
    5.3 优化设计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粘胶型蓄热调温纱线织造工艺研究
    6.1 织物的制备
    6.2 面料性能测试及结果分析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和展望
    7.1 结论
    7.2 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新化纤/蚕丝多组分复合型面料的设计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真丝绸面料的服用性能及发展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2.1 PTT 纤维及其产品开发现状
        1.2.2 Outlast 纤维及其产品开发现状
    1.3 研究意义及内容
        1.3.1 研究意义
        1.3.2 研究内容
        1.3.3 实施方案
第2章 试样的设计加工及风格与性能测试
    2.1 试样的设计与织造
        2.1.1 PTT/蚕丝交织物的设计与织造
        2.1.2 新化纤/绢丝混纺织物的设计与织造
    2.2 新化纤/绢丝混纺纱的结构与性能
        2.2.1 新化纤/绢丝混纺纱中纤维的分布
        2.2.2 新化纤/绢丝混纺纱的结构与性能
    2.3 试样的后整理与成品结构
        2.3.1 试样的后整理
        2.3.2 织物成品规格表
    2.4 试样性能的测试方法
        2.4.1 织物风格的测试方法
        2.4.2 服用性能的测试方法
第3章 PTT/蚕丝交织物的风格及服用性能
    3.1 PTT/蚕丝交织物的手感风格
        3.1.1 测试结果及基本风格值的计算
        3.1.2 PTT/蚕丝交织物手感基本风格特征的分析
    3.2 PTT/蚕丝交织物的形态风格
    3.3 PTT/蚕丝交织物的保形性
        3.3.1 PTT/蚕丝交织物的折皱回复性
        3.3.2 PTT/蚕丝交织物的拉伸回弹性
    3.4 PTT/蚕丝交织物的透通性
        3.4.1 PTT/蚕丝交织物的透气性
        3.4.2 PTT/蚕丝交织物的透湿性
    3.5 PTT/蚕丝交织物的抗起毛起球性
    3.6 本章小结
        3.6.1 PTT/蚕丝交织物的风格特征
        3.6.2 PTT/蚕丝交织物的服用性能
第4章 新化纤/绢丝混纺织物的风格及服用性能
    4.1 新化纤/绢丝混纺织物的手感风格
        4.1.1 测试结果及基本风格值的计算
        4.1.2 PTT/绢丝混纺织物手感基本风格特征的分析
        4.1.3 Outlast/绢丝混纺织物手感基本风格特征的分析
        4.1.4 PTT/Outlast/绢丝复合织物手感基本风格特征与混纺织物的对比
    4.2 新化纤/绢丝混纺织物的形态风格
        4.2.1 PTT/绢丝混纺织物的形态风格
        4.2.2 Outlast/绢丝混纺织物的形态风格
        4.2.3 PTT/Outlast/绢丝复合织物形态风格与混纺织物的对比
    4.3 新化纤/绢丝混纺织物的保形性及调温性
        4.3.1 PTT/绢丝混纺织物的保形性
        4.3.2 Outlast/绢丝混纺织物的调温性
    4.4 新化纤/绢丝混纺织物的透通性
        4.4.1 PTT/绢丝混纺织物的透通性
        4.4.2 Outlast/绢丝混纺织物的透通性
        4.4.3 PTT/Outlast/绢丝复合织物透通性与混纺织物的对比
    4.5 新化纤/绢丝混纺织物的抗起毛起球性
        4.5.1 PTT/绢丝混纺织物的抗起毛起球性
        4.5.2 Outlast/绢丝混纺织物的抗起毛起球性
        4.5.3 PTT/Outlast/绢丝复合织物抗起毛起球性与混纺织物的对比
    4.6 本章小结
        4.6.1 PTT/绢丝混纺织物的风格及服用性能
        4.6.2 Outlast/绢丝混纺织物的风格及服用性能
        4.6.3 PTT/Outlast/绢丝复合织物风格及服用性能与混纺系列织物的对比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1.1 PTT/蚕丝交织物的风格及服用性能
        5.1.2 PTT/绢丝混纺织物的风格及服用性能
        5.1.3 Outlast/绢丝混纺织物的风格及服用性能
        5.1.4 PTT/Outlast/绢丝复合织物风格及服用性能与混纺系列织物的对比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和已投稿的论文
致谢

(10)含相变材料织物性能测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纺织用相变材料
        1.1.1 概述
        1.1.2 相变调温纺织品的工作原理
        1.1.3 相变材料的种类
        1.1.4 相变调温材料在纺织材料上的添加形式
        1.1.5 相变纺织品性能测试
    1.2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3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Outlast调温针织纱线性能研究
    2.1 调温纤维品种规格及用途
    2.2 Outlast调温纤维的物理性能指标
        2.2.1 Outlast腈纶调温纤维和黏胶调温纤维的性能差异
        2.2.2 Outlast调温纤维与普通纤维之间的性能差异
    2.3 Outlast纱线调温性能研究
        2.3.1 材料的选用
        2.3.2 Outlast纱线调温性能测试
    2.4 Outlast调温纱线的强伸性能研究
        2.4.1 材料的选用
        2.4.2 Outlast调温纱线的强伸性能测试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调温针织物性能研究
    3.1 调温织物的制备
        3.1.1 织物加工用纱
        3.1.2 织物基本物理参数的测定
    3.2 Outlast织物调温能力理论分析
        3.2.1 织物焓值的影响因素
        3.2.2 调温织物的焓值的理论计算
    3.3 Outlast混纺织物调温性能测试
        3.3.1 Outlast调温织物的升温性能测试
        3.3.2 Outlast调温织物冷暖感测试
    3.4 Outlast调温织物的保暖性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Outlast混纺织物应用环境分析
    4.1 寒冷条件下调温服装穿着条件分析
        4.1.1 寒冷条件下的服装穿着假设
        4.1.2 寒冷条件下调温服装的相变条件
    4.2 炎热条件下调温服装穿着条件分析
        4.2.1 炎热条件下的服装穿着假设
        4.2.2 炎热条件下调温服装的相变条件
    4.3 Outlast混纺纱线应用环境分析实例
        4.3.1 寒冷条件下匹配检验
        4.3.2 炎热条件下的匹配检验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调温微胶囊整理织物工艺优化及性能研究
    5.1 实验用材料
        5.1.1 调温微胶囊热性能分析
        5.1.2 水性聚氨酯粘合剂
    5.2 粘合剂和水溶液的配比
        5.2.1 织物增重与粘合剂浓度的关系
        5.2.2 粘合剂浓度对织物透气性能的影响
        5.2.3 粘合剂浓度对织物的透湿性能的影响
        5.2.4 粘合剂浓度对织物硬挺度性能的影响
    5.3 最优浸轧工艺参数的确定
        5.3.1 织物增重与轧余率的关系
        5.3.2 轧余率、烘焙温度、烘焙时间与洗涤失重率的关系
    5.4 调温微胶囊含量对织物性能的影响
        5.4.1 调温微胶囊含量对织物增重的影响
        5.4.2 调温微胶囊含量对织物调温性能的影响
        5.4.3 调温微胶囊含量对织物的升温速率的影响
        5.4.4 调温微胶囊含量对织物透气性能的影响
        5.4.5 调温微胶囊含量对织物透湿性能的影响
        5.4.6 洗涤对织物焓值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本课题的主要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情况
致谢

四、Outlast热量调节纤维(论文参考文献)

  • [1]智能形变调温服装设计及舒适性测评研究[D]. 崔彦. 东华大学, 2021(01)
  • [2]绢丝/Outlast纤维混纺调温针织物的开发与性能[J]. 胡铖烨,陈梦霞,洪剑寒,王晨露. 上海纺织科技, 2021(02)
  • [3]聚氨酯—植物蜡复合相变材料的制备及其在纺织品中的应用研究[D]. 陈新祥. 浙江理工大学, 2020(02)
  • [4]干爽型调温织物的开发与研究[D]. 李成卓. 西安工程大学, 2016(02)
  • [5]Outlast空调纤维/绢丝混纺织物的染整加工技术[D]. 张鸿志. 苏州大学, 2016(01)
  • [6]适温型纤维开发现状与发展动向(二)[J]. 刘树英,约翰·格雷斯. 中国纤检, 2015(24)
  • [7]调温纺织品的制备和调温性能测试方法建立[D]. 李程远. 东华大学, 2015(12)
  • [8]粘胶型蓄热调温纤维的纺纱工艺研究及其产品开发[D]. 陆笑. 东华大学, 2014(09)
  • [9]新化纤/蚕丝多组分复合型面料的设计与开发[D]. 朱思敏. 苏州大学, 2014(01)
  • [10]含相变材料织物性能测试研究[D]. 季宋文. 东华大学, 2014(05)

标签:;  ;  ;  ;  ;  

Outlast 热量调节纤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