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口述历史的反思

对口述历史的反思

一、关于口述历史的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曹剑[1](2021)在《南陵峨岭武功狮子舞的口述史研究》文中提出南陵峨岭武功狮子舞是安徽芜湖地区的一项民俗体育项目,作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风格因舞狮融合武打对抗而彰显特色,具有极高的民俗文化价值,是中国舞狮运动中的一朵奇葩,经过百余年的传承、衍变与发展,现已蜚声省内外。新时期,在国家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背景下,南陵峨岭武功狮子舞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和环境,但囿于史料的匮乏,尤其是文献史料的缺失,我们对这项群众喜闻乐见活动的研究却一直存在局限,基于此,本论文以口述史研究的视角,运用文化学、历史学、社会学等相关理论对南陵峨岭武功狮子舞的形成发展、功能传承和总体特征进行研究,并提出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和建议。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口述史研究方法和历史比较法等研究方法,以南陵峨岭武功狮子舞的发展和传承为研究对象,对现任传承人及习练者进行全面而细致地口述史料采集,以求真实准确获取南陵峨岭武功狮子舞历史资料,构造其历史记忆库,服务于本论文的研究。研究过程中,首先通过对口述史料的采集和整理,勾勒出南陵峨岭武功狮子舞发展的轮廓脉络;其次对传承人、习练者的基本情况、技术风格、舞狮心得、训练体系、文化内涵等进行综合考察,通过对口述人的访谈和对文献资料、网络新闻的梳理,全面总结南陵峨岭武功狮子舞的理论体系和集体记忆,以此探析其背后的文化价值和传承体系,为南陵峨岭武功狮子舞的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和借鉴。研究结论如下:(1)南陵峨岭武功狮子舞传承有序、脉络清晰。南陵峨岭武功狮子舞经过长达数百年的传承发展,现已形成以传承人魏开友为核心,以魏昌宗、杨世清、曹文强为主体的传承模式;以灯堂为习练核心,以政府扶持为契机,以公司化为运营方向,以学校合作为导向的新局面。(2)南陵峨岭武功狮子舞风格独特、技击有法。南陵峨岭武功狮子舞以传统武术和传统舞狮表演相结合,相得益彰。分“文场”和“武场”,“文场”以狮为形,以形为魂、以天为狮、以地为狮、生动传神、代表祈福纳瑞;“武场”由十三般兵器和传统武术拳法组成,以竞技对抗突出其最大特色。(3)南陵峨岭武功狮子舞训练体系完备。南陵峨岭武功狮子舞训练体系丰富多样,有自己独特的舞狮技术动作。在训练体系中,传统武术的学习是基础,舞狮协调配合是关键,实战对抗为考核标准。在对抗演练环节中,分一对一武术实操和竞技对抗武术实操两种训练形式,有单练也有对练,有舞狮套路还有传统武术,具有完备的训练体系。(4)南陵峨岭武功狮子舞理论基础严谨规范南陵峨岭武功狮子舞理论基础规范严谨、科学合理。主要体现在:其一,武德教育。南陵峨岭武功狮子舞注重道德健康,表现在追崇师德、武德上,以此来达到对徒弟意志品质的培养。其二,学术思想。重视对舞狮思想文化的学习,遵循中华传统文化哲学,结合儒家学派来阐释学术思想,以文化传承为核心,为南陵峨岭武功狮子舞探索发展提供新思考方向。其三,教学理念。具有严谨务实的教学态度,孜孜不倦的教学精神,传承创新的教学理念。南陵峨岭武功狮子舞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传承单一、学员流失、资金缺乏、机制欠缺等问题。建议政府通过重视民俗体育发展、推进民间传统文化再认识、创立南陵峨岭武功狮子舞品牌等策略加强该项目的保护与传承。

张卉[2](2021)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口述历史运用研究》文中提出顺应语文核心素养和新课标的要求,语文教学需要不断创新教学资源、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近年来,口述历史逐渐在高校展开研究并走进中学校园,口述历史的实践活动与语文教学相结合,成为丰富初中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推动初中语文教学不断发展和创新的途径。本文的研究从口述史料和口述历史教学方法两大方面对初中语文教学进行实践探索。从实际教学操作的角度,对口述历史应用的方法做具体的说明,对口述历史应用的案例做精心的设计。全文的基本内容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研究方法及研究意义,并对当前应用口述历史进行教学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第二部分对口述历史等相关概念进行了定义,并对口述历史在语文教学运用中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第三部分详细说明了口述历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功用,契合当前语文课程要求并有助于学生学科素养的提升;第四部分叙述了口述历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用策略,包括理论学习和实践教学活动的实施;第五部分展示了口述历史应用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案例,一是将各种类型的口述历史资料作为教学资源直接应用于课堂,二是将口述历史教学方法作为教学组织形式开展教学。

楼文婷,姜萌[3](2020)在《中国影像史学研究论着篇目汇编(续)(大陆部分,1949—2020)》文中研究指明(三)历史纪录片书籍类肖平:《纪录片历史影像的制作基础及实践理论》,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年版。任远编:《影像中的历史——世界纪录片精品档案》,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5年版。周兰:《纪录片——影像对历史的传播》,四川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孙莉:《记录影像与历史再现:史态纪录片研究》,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张云航[4](2020)在《口述历史纪录片对集体记忆的影像建构研究 ——兼谈毕业作品《记忆的微光》》文中提出新史学的转向让人们开始将目光从“史实”投向“史识”,这是将历史置身于更复杂的大环境下进行研究,不再将其禁锢于冰冷的数据当中。口述历史作为史料搜集的新方式之一,正是在此背景之下开始走入大众视野的。随着视听手段的不断丰富,口述历史与影像的结合成为了一种必然,它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口述人讲述内容得以原汁原味地呈现。口述历史纪录片的诞生让观众不只是关注历史事件本身,而且更关注历史事件为当事人留下了怎样的记忆和影响,这些经过岁月积淀或许“失真”的记忆也该有其存在的意义与价值。口述历史纪录片中呈现的个体记忆是集体记忆得以形成的重要基础,记忆的保存经过了物传、口传、文传、音传和像传这几个阶段,记忆的代代相传是自我认知和社会发展的根本。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影像化作品已经成为了人们接收信息的主要方式之一。当个体记忆经由媒介传播上升为集体记忆时,就会对国家认同、文化认同产生积极影响。本文从口述历史纪录片的创作角度出发,以当下口述历史纪录片和毕业作品《记忆的微光》为研究对象,探讨口述历史纪录片讲述内容对集体记忆的影像化建构问题。本文的主要内容包含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对文中涉及到的主要概念“口述历史”、“集体记忆”等进行了意义界定并梳理了我国口述历史纪录片的发展历程,同时对口述历史纪录片的社会意义与价值进行了说明。第二部分主要探讨了口述历史纪录片的特点及创作特征,包括叙事策略及视听语言的研究。第三部分着重探讨了口述内容影像化传达过程中对集体记忆产生的影响,分别从“记忆-遗忘”、“个体记忆与集体记忆的关系”、“集体记忆如何再现与重构”三个方面来展开讨论。第四部分针对实际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研究口述内容在影像化传达过程中受到影响而导致意义无法完全呈现的困境,包括“口述者个人记忆偏差影响”、“影像时空塑造局限的影响”、“主观性的影响”等三个方面。通过上述内容的研究,本文得出结论,面对纷繁复杂的历史,口述历史纪录片要做的是将历史原原本本地加以呈现,而不是判断历史。当纪录片创作者将碎片化、零散、不完整的个体记忆呈现在观众面前时,并不是要观众去考证历史的真伪,而是让观众通过对所看内容的理解,重新唤起并建立自己对那段历史的认知。

郝嗣伟[5](2020)在《山西竞技武术套路队发展的口述史研究》文中提出山西武术队在全国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建队的60余年里取得了许多骄人的成绩,随着历史的变革,山西竞技武术队也发生着相应的变化。本文以山西竞技武术套路队发展为研究对象,运用口述史的研究方法对山西省竞技武术套路队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找出队伍发展中成绩兴衰变化的相关影响因素,并对新时代山西武术套路队的发展路径提出思考。通过研究结果发现,山西竞技武术套路队从1958年成立以来发展经历了六个阶段:(1)建队初期阶段,国家宣布举办首届全运会,进行武术项目比赛的背景下,成立山西竞技武术队。60年代初国家遭遇自然灾害,竞技武术队被迫解散,此阶段山西武术发展历程坎坷,武术竞赛处于中下等水平。(2)“文革”发展阶段,前期由于社会背景山西竞技武术发展停滞。中期为了完成表演任务,竞技武术队重组。后期山西竞技武术迎难而上,取得首枚全运会金牌,武术竞赛处于中等水平。(3)快速发展阶段,山西竞技武术套路队训练体系逐渐完善,训练风格初步体现,连续两届产生全运冠军,还被誉为“勇攀高峰运动队”,武术竞赛水平接近全国上游。(4)持续发展阶段,国家两次对《竞赛规则》进行突破性改革,竞技武术开始朝着“高、难、美、新”方向发展,山西竞技武术队不断提高竞技水平,在全国武术比赛中始终占有一席之地,武术竞赛已处于鼎盛水平。(5)发展平淡阶段,武术申奥导致了规则变革对武术发展带来新要求,山西队队内教练员与运动员处于新老交替阶段,由于训练方法老旧,后备队伍青黄不接,导致武术队发展缓慢,武术竞赛水平陷入低谷期。(6)发展复苏阶段,山西队由于教练员的成熟,运动员后备队伍的完善,训练方法的科学化,在新时代呈现出蒸蒸日上的势头,在比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武术竞赛水平开始回升。在山西竞技武术六十余年的发展历程中,影响山西队成绩兴衰变化的因素为:(1)山西武术历史发展因素:山西自古人杰地灵,从卫青、霍去病再到武圣关羽等,诞生了许多名臣武将,发展至近代全国挖掘的129个拳种,山西占有65种,浓厚的武术氛围为竞技武术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2)山西竞技体育发展的需要:山西竞技武术套路队从建队至今,培养了一大批武术精英,荣获全运会、亚运会乃至奥运会的金牌,不仅在武术界树立品牌,更为山西体育的发展赢得了荣耀。(3)武术教练员的影响:山西队有着优秀的教练团队,思想境界高,训练方法科学、严谨,形成山西独特的风格特点,是山西武术队取得优异成绩的关键。(4)竞赛运动员的影响:运动员是竞赛发展的主体,通过平时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刻苦努力,提高自身竞技水平,规范科学训练化,避免运动损伤,是取得优异成绩的主要因素。(5)训练队伍的建设:完备的人才输送体系,科学的训练方法,队伍管理秩序严格,队内训练气氛严肃,提高了运动员的训练积极性,保障了运动队的高质量发展。(6)竞赛规则的掌握:竞技武术的发展离不了规则的导向,紧紧围绕竞赛规则创编武术套路动作,使山西队取得一个又一个优异成绩。“新时代”山西竞技武术发展路径选择:(1)完善后备队伍建设,加强运动员保障机制,致力于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形成一二三级阶梯,建立起完善的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加强基本功训练,完善训练方法,弥补弱势项目,提高技术水平。(2)加强教练员队伍建设,提高训练科学化水平,通过对基层教练的培训,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以科学理论为支撑,使训练方法科学化。(3)依据规则导向发展,突出山西竞技武术风格,通过对竞赛规则的理解,在山西队原有风格的基础上,重点突出武术“技击性”的本质属性,形成新的技术特色。

赵一绿[6](2020)在《口述历史纪录片的视听语言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口述历史纪录片是历史题材纪录片的一种类型。在诸多纪录片中往往都会出现现场记录不足的情况,所以在很久之前就加入了口述历史的方式来解决这一问题。但是口述历史型的纪录片在近几年才慢慢的发展起来,开始逐渐被人们熟知。它是以亲身经历者或见证者的口述,加上以讲故事的形式进行叙述,再加入作者的情感以及对于细节问题的处理等,逐渐被人们所认可。同时,在纪录片的领域中,口述历史被诸多研究人员当成一种新型的纪录片样式来进行探索与研究,主要研究对象是纪录片的题材的选择,以何种方式进行叙事以及具有怎样的意义与价值。本篇文章一共涵盖了四个章节的内容。绪论中主要介绍研究背景和意义以及口述历史纪录片的研究现状、研究内容以及研究方法;第一章口述历史纪录片概述,是主要介绍学者们对口述历史纪录片所定义的含义与概念、口述历史是如何与与纪录片的进行结合的、和口述历史纪录片的发展历程;第二章主要介绍口述历史纪录片中画面语言的研究,通过镜头运用和色彩变化两个方面来介绍,以及研究口述历史纪录片中画面语言的特点;第三章介绍口述历史纪录片中声音语言的研究,包括人物的个性化表达、解说词的合理安排、口述历史纪录片中运用什么类型的音乐与音响;第四章主要介绍前两章的结合,也就是口述历史纪录片中的声画结合,具体方式为多重叙事视角并行、巧妙设置内容情节、合理运用情景再现等,最后是结论与展望。另外笔者在文章中多处加入了自己毕业作品的相关阐述,希望能够从理论中吸取一定的实践经验,并融入到自己的创作活动中。口述历史纪录片在诸多媒体中得到更多人的喜爱并不是一次偶然的机会。舞台剧《以革命的名义》中有一句列宁的台词说过“忘记历史等于背叛”,这句话后来演化成了遗忘历史的民族没有未来等含义。然而事实也是这样,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的改变,使人们不得不接受现阶段展示历史的各种方式,但现阶段缺少让我们与历史近距离接触的机会。而口述历史纪录片的出现,改善了这一问题,口述历史纪录片将人们带进历史中更加真实的世界,更加近距离的感受生动真实的历史。

任支钰[7](2020)在《口述历史运用于高中历史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历史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目标的提出,历史教师面临需要创新教学方法、提升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能力等挑战。近年来口述历史走入中学历史课堂,一些教师将口述历史作为教学创新工具,将过去的故事搬入历史课堂中来,让每个学生都是自己的历史学家。在中学教学过程中,大多数口述历史项目都可以组织起来,为学生提供有意义的学习体验,同时为口述历史项目做出贡献。本文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说明选题背景,总结国内外研究现状,论证本研究的意义,阐释相关概念及研究理论依据。第二部分论述了高中历史教学中口述历史教学价值。高中开展口述史教学具有四方面的价值:了解身边历史,丰富课程资源;提高学生历史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经历;深化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关键能力;培养社交技能,调和人际关系。第三部分是以太原市第六十二中学为例对口述历史教学在高中应用情况的调查分析。通过调查,总体了解中学生对口述历史的认识概况及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口述史运用的状况,搜集学生对口述史运用的意见和建议。口述史在实际的历史教学中还存在困难和挑战,但不否认口述史教学对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价值。目前口述历史教学在高中应用程度较低,学生认可口述史教学对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价值,也愿意参与口述历史探究性教学活动。第四部分是口述历史教学实践案例。本研究对两种口述历史教学都进行了尝试,第一种类型的口述历史教学案例是课堂运用口述史料,具体以抗日战争为例,选取抗战老兵的口述史料,展现抗战烽火岁月家国情;第二种类型的口述历史教学案例是口述历史实践活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口述历史访谈活动,具体包括分别以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活变迁和宗法观念影响为主题的两个口述历史搜集整理活动。第五部分结合实践案例总结了高中历史教学中口述历史教学应注意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建议。第六部分是本文的结论与讨论。口述历史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有丰富的价值,但口述历史教学的应用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口述史料本身的信度问题、高中学生时间与精力有限等。

孙凌量[8](2020)在《口述史方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以《三大改造》一课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所谓口述史方法,指的是口述历史在教学中的实践运用。口述史将访谈、音像、视频、写作等融合为一体,不仅是一门新兴学科,也是研究历史的一种方法,其连渐广泛地应用于许多领域。在欧美国家,口述史方法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在中学和大学历史教育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在中国,却由于种种原因迟迟不能有效开展。初中历史教育的核心价值和作用是使学生对人类历史的延续与发展具有认知兴趣,感悟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树立爱国主义情感,了解世界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成为拥有良好综合素质的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引入口述史方法不仅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拓展了历史学科的教育资源,增强了历史教学的趣味性,促进学生学科素养的形成。口述史方法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不可忽视,并且将是不可磨灭的。这也是本文研究口述史方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的宗旨。本文的研究主要立足于理论基础上的口述史方法实践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实践探索。论文总体分为引言、正文、结语三部分。引言部分包括选题依据、研究现状、研究方法与思路。正文的第一章主要论述了口述史的相关概念和运用发展。口述史教学简而言之即在教学活动中应用口述历史,笔者认为它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作为“教学方法”的口述史方法,二是作为“史料”的口述史方法,无论哪种方法都是口述历史研究方法与成果应用到实际教学中发挥其作用的积极做法。随着研究的进展,可以看到近几年对于在中学进行口述史教学的成果明显增多,不仅高校学者,一线教师也开始关注、实践、探索,特别是师范学校的研究势必会推动口述史方法在初中历史课堂的应用开展。第二章主要论述了口述史方法在初中历史课堂实践的现状分析,从口述史方法在初中历史课堂运用的困境和可能性两方面展开。在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出于安全考虑,大多数城市的中小学严格限制学生活动,因此,在中小学实施口述史方法更加困难;另外,在口述史方法实践中,教师基本的教学素养会影响各种教学实践活动的表现,但是,大多数初中历史老师在口述史教学中缺乏理论学习和实践经验。尽管如此,国内丰富的口述史成就、教育的信息化以及口述史教学法在初中阶段实施的先天优势都为口述史方法在初中历史教学的运用提供了可能。同时,在第三章中重点探索口述史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的原则。教师必须考虑教学内容是否适合口述历史教学,不能为了“口述”而口述;历史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应注意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使历史课堂首先成为学生喜欢的课堂,然后进行口述史教学时就会事半功倍;同时,要注意在口述史教学中对感性与理性关系的处理。本文的第四章则通过对具体的的教学案例加以分析,进一步说明口述史方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应用的实践及意义。在第一节首先介绍了《三大改造》一课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分析;第二节呈现了使用传统教学法设计的《三大改造》部分内容,这样的设计和讲授不能很好地突破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的历史意义、明确三大改造的必要性等目标;第三节对采用口述史方法的《三大改造》教学过程进行展示。在课前准备阶段,教师先简单介绍口述历史及做口述历史的方法和步骤,并安排调查访问的任务;在课中,教师将部分同学的访谈报告内容运用到了课堂教学当中。与传统课堂相比,采用口述史方法的历史课堂更具特色。学生对于在当时的社会主义改造中中国的普通百姓都经历了什么,为什么要进行改造等问题有了更直观的感受,进一步达成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改造的探索和创造精神”、“激发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的热情”,激发他们努力学习的志向和信心,同时培养了他们掌握搜集、整理资料的方法,分析、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第五章是对口述史方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的一些思考及建议。在课堂实践中,教师的教学水平参差不齐,学生的学习能力也各不相同,认知水平也有很大差异,并非所有学生都能适应口述史教学这样的新型教学模式;口述史教学实践效果不佳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学校没有真正意识到其优势,缺乏重视。因此,笔者提出了如下建议:1.教师必须具备丰富的历史专业知识,并树立现代教学观念;2.学生必须打破传统的学习观念,提高沟通能力,培养团队和创新能力;3.学校应为口述史教学提供资金保障,并配套相应的硬件支持和技术支持。

姚志远[9](2020)在《当代中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口述史研究 ——实践、方法与价值》文中研究表明受“新史学”思潮影响,20世纪80年代口述史在中国兴起,至今已有30余年发展。几十年间,国内学者在抗战口述史、知青口述史、妇女口述史和少数民族口述史等诸多领域成绩斐然。近30年来,少数民族口述史研究在民族地区社会变迁、文化习俗演变以及妇女史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本文对近三十年来中国大陆地区学者有关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口述史研究的实践成果从内容、方法和特点等方面进行了梳理。认为当代中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口述史研究在民族学、社会学和人类学等学科影响下,使用了跨学科的综合研究方法,例如访谈法、田野调查法、个案研究法等等,这些方法拓宽了少数民族史研究的维度和深度。同时研究展现出研究方法多元化、研究内容多样但不均衡、表现形式的多样化等特点。当然也存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标准方面不足。通过对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口述史的研究,不仅弥补了文献资料的缺漏,而且开拓了少数民族史研究新领域和新方向,不仅能保留中华各民族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而且有助于建设多元视角、生动有力的历史学科。

张燕[10](2020)在《新媒体时代档案记忆再生产转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档案与记忆共生相长,恒久绵长。“社会记忆”现已成为学界共所关注的重要问题域。社会记忆再生产属于一种普遍性社会现象,档案领域为其重要领域和典型场域。档案记忆再生产研究是近几年档案学界出现的新课题,以探索档案记忆再生产内在机制、参与社会再生产发展规律为问题导向。本文引入档案记忆再生产这一新的研究视角,汲取档案学、信息科学、社会学、历史学、传播学、哲学等多学科的理论营养,综合运用档案记忆理论、社会记忆理论、社会再生产理论、媒介传播理论等,从档案、人与社会的本质关系出发,深入阐释档案记忆再生产的内涵实质、运作过程与作用机理,从学理上就其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进行抽象与分析,并以变革中的新媒体时代为研究背景与分析语境,探讨档案记忆再生产的转型发展与推进机制。本研究采用“档案记忆再生产”这一新范畴统摄多方面的档案实践,进一步提炼其概念、要素、结构、性质、功能、运行机理等,初步构建档案记忆再生产的理论分析框架。档案记忆表现为从中介切入的“刻写”的社会记忆形态。档案记忆再生产是行为、过程与结果的统一,融文本形式、内容、意义再生产于一体,经由生成、加工到消费的往复更新过程,实现档案记忆的累积、更新、展演、传播与共享。作为一项典型的记忆实践活动,档案记忆再生产以记忆传承、社会治理、文化认同三大社会功能的发挥,作用于整体社会记忆再生产和人类社会再生产。借鉴文件连续体模式,本文构建了档案记忆再生产参与社会记忆再生产的“太极图”式运行机理模型,将既往受忽视的媒体要素纳入其中,从档案记忆社会化、社会记忆档案化两个维度突出加工性和往复更新性。结合实践考察,本研究探析档案记忆再生产的历史演变、影响因素,以及新媒体时代的社会情境变化。档案记忆再生产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各个时空,从古至今呈现出由封闭、分散、单一走向开放、系统、多元的演变轨迹。档案记忆再生产受档案记忆系统内外多重因素影响,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媒介技术等外部因素,以及档案记忆再生产主体、档案记忆制度、档案记忆资源等内部因素。步入快速演进的新媒体时代,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已深度嵌入社会结构,社会转型、国家治理、文化消费、媒体融合等社会情境的变化共同推动档案记忆再生产转型发展。聚焦具体环节,本文深入解析档案记忆再生产在生成、加工、消费三方面的变化。档案记忆生成环境从传统、单一、单向度转向电子环境、竞争记忆场域和交互语境;生成主体从官方、精英走向民间、大众;生成对象从传统形态记忆转向数字记忆,并扩展到新媒体档案记忆、个体档案记忆。档案记忆加工目的趋向意义再生产,从注重史学研究到追求共享记忆;加工形态由文本到可视化,并以空间记忆和影像记忆为代表;加工方式转向数字化、叙事化、创意化、融合化。档案记忆消费主体由传统用户到数字消费者;消费对象从内容到注重情感、认同、价值等的意义消费,并成为档案记忆资本化消费的主要内容;消费方式转向数字化、个性化、品牌化、休闲化,消费途径趋向在线获取。本研究提炼概括新媒体时代档案记忆再生产转型的总体特征,探究这一转型对整体社会记忆建构的影响,进而提出相应的实践推进机制。新媒体时代档案记忆再生产在路径、取向、内容、方式、范围五方面,由单向性、生产性、凝固性、单一性、区域性转向多元化、消费性、流动化、融合化、全球化。档案记忆再生产转型对整体社会记忆建构将产生多重影响,包括数字记忆迈向智能、媒体记忆加速融合、共享记忆趋向反思、社会记忆竞争加剧、社会记忆遗忘凸显。档案部门可从档案记忆再生产的主旨、主体、客体、中介、关系等维度,实施价值引导、协同参与、消费者培育、多维叙事、媒体融合和伦理约束等六大机制,提升档案记忆再生产转型能级,促进社会记忆及整个社会再生产。研究档案记忆再生产转型蕴涵理论研究对实践的深度关切。当下媒体融合浪潮方兴未艾,对档案领域将持续产生重大影响。媒体不仅作为记忆中介,更作为重要的记忆机制作用于档案记忆再生产。本文将档案和档案工作视作一种社会建制,统摄于档案记忆再生产的论域,对新媒体时代档案实践活动的热点问题予以回应,从理论层面进行抽象与建构,在丰富档案记忆理论研究的同时,对新媒体时代档案工作转型发展具有现实启发意义。

二、关于口述历史的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口述历史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南陵峨岭武功狮子舞的口述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一、选题依据
        (一)传承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增进新时代文化自信
        (二)南陵峨岭武功狮子舞传承境况不容乐观,亟待加强挽救
    二、选题目的与意义
        (一)选题目的
        (二)选题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注释
第二章 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
        (二)口述史研究方法
        (三)问卷调查法
        (四)逻辑分析法
        (五)历史比较法
第三章 南陵峨岭武功狮子舞口述史研究作业
    一、南陵峨岭武功狮子舞集中开展的区域环境
        (一)南陵的地理位置
        (二)峨岭村的社会环境
    二、南陵峨岭武功狮子舞的口述史料采集
        (一)口述史料采集准备
        (二)实地考察采集情况
        (三)后期编辑整理
    注释
第四章 南陵峨岭武功狮子舞的记忆与表达
    一、南陵峨岭武功狮子舞的形成与发展
        (一)形成背景
        (二)发展现状
    二、南陵峨岭武功狮子舞的理论基础
        (一)武德教育
        (二)学术思想
        (三)教学理念
    三、南陵峨岭武功狮子舞的习练方式
        (一)传统武术学习为基础
        (二)舞狮协调配合为关键
        (三)实战对抗演练为标准
    四、南陵峨岭武功狮子舞的表现形式
        (一)以狮为形,以形为魂
        (二)以天为狮,以地为狮
    五、南陵峨岭武功狮子舞的内涵特点
        (一)与武术文化融合发展
        (二)与民俗礼节紧密相连
        (三)与传统信仰相互促进
    注释
第五章 南陵峨岭武功狮子舞的功能与传承
    一、功能体系
        (一)行为人格的培养
        (二)道德观念的践行
        (三)民族文化认同的加深
        (四)习练者身体素质的改善
    二、传承方式
        (一)承继有序,一脉相传
        (二)同姓为主,异姓为辅
        (三)摈弃门户,博采众长
    注释
第六章 南陵峨岭武功狮子舞总体特征及发展策略
    一、总体特征
        (一)南陵峨岭武功狮子舞传承脉络清晰
        (二)南陵峨岭武功狮子舞风格独特、武术文化丰富
        (三)南陵峨岭武功狮子舞训练体系完备
        (四)南陵峨岭武功狮子舞理论基础规范严谨
        (五)南陵峨岭武功狮子传承机制有待完善
    二、发展策略
        (一)政府牵头,扶持南陵峨岭武功狮子舞发展
        (二)培养优质传承人,加大推广力度
        (三)推进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文化价值的再认识
        (四)积极树立南陵峨岭武功狮子舞品牌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南陵峨岭武功狮子舞主要传承人口述史料采访提纲
    附录2 口述史料整理(部分)
    附录3 南陵峨岭武功狮子舞参与人群基本情况调查问卷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2)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口述历史运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意义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口述历史的相关概念及运用的可行性
    第一节 口述历史的相关概念
        一、口述历史
        二、口述史料
        三、口述历史教学
    第二节 口述历史在初中语文课堂中运用的可行性
        一、口述历史与语文教学的关系
        二、口述历史的研究成果作为语文教学资源
        三、口述历史的研究方法作为教学组织形式
        四、口述历史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运用的现实可能性
第二章 口述历史对初中语文教学的功用
    第一节 口述历史促进语文学习方式的转变
        一、凸显学生主体提升思维能力
        二、促进合作学习培养社交技能
    第二节 口述历史助益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一、增强语言表达拓展交流互动
        二、丰富情感体验深化人文底蕴
    第三节 口述历史活化语文课堂
        一、内容与形式灵活
        二、视角与模式鲜活
第三章 口述历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第一节 开展口述历史教学的理论学习
    第二节 培养学生知识素养与执行能力
    第三节 口述历史教学方法的实施策略
        一、被动口述历史的实施策略
        二、主动口述历史的实施策略
第四章 初中语文口述历史教学应用案例设计
    第一节 被动口述历史教学案例
        一、案例1:《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教学片段
        二、案例2:《一着惊海天》教学片段
    第二节 主动口述历史教学案例
        一、活动主题及内容的确定
        二、学生分析
        三、教学目标
        四、活动过程说明
        五、活动成果
        六、活动反思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3)中国影像史学研究论着篇目汇编(续)(大陆部分,1949—2020)(论文提纲范文)

(三)历史纪录片
    书籍类
    期刊论文
    学位论文
(四)图像史学
    书籍类
    期刊论文
    学位论文
(五)影像与历史教育
    书籍类
    期刊论文
    学位论文

(4)口述历史纪录片对集体记忆的影像建构研究 ——兼谈毕业作品《记忆的微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二)研究现状
        1.中西方口述历史发展的研究梳理
        2.关于口述历史纪录片的文献
    (三)研究方法
    (四)创新之处
一、口述历史纪录片与集体记忆概述
    (一)口述历史纪录片的概念界定
    (二)集体记忆的概念界定
    (三)口述历史纪录片的社会意义与价值
二、口述历史纪录片的创作特征
    (一)口述历史纪录片的叙事策略
        1.以“内视角”为主的叙事视角
        2.以“平行结构”为主的叙事结构
    (二)口述历史纪录片的视听表达
        1.以“纪实画面”为主的视觉呈现
        2.以“口述”为主的听觉表现
    (三)口述历史纪录片的原生态性、文献性、人文性
三、口述历史纪录片对集体记忆的介入
    (一)记忆的微光:记忆——遗忘
    (二)个体记忆作为集体记忆的“眺望点”
    (三)集体记忆的再现与建构
四、口述历史纪录片的表达困境
    (一)口述者的记忆偏差影响历史真实
    (二)影像时空塑造的局限
    (三)主观性对呈现影像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毕业作品《记忆的微光》策划案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5)山西竞技武术套路队发展的口述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1.2.1 选题的目的
        1.2.2 选题的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口述历史相关研究综述
        2.1.1 口述历史
        2.1.2 口述历史的发展
        2.1.3 武术口述史的研究
    2.2 竞技武术套路发展的研究综述
        2.2.1 竞技武术
        2.2.2 竞技武术套路发展研究
    2.3 武术运动队发展的研究综述
    2.4 山西省武术运动队的研究综述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口述史方法
        3.2.3 集体记忆法
        3.2.4 逻辑分析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山西武术套路队的发展历程与特征
        4.1.1 曲折前行:山西武术套路队发展初期(1958年-1965年)
        4.1.2 生存困境:山西武术套路队文革发展阶段(1966年-1976年)
        4.1.3 由弱渐强:山西武术套路队快速发展阶段(1977年-1987年)
        4.1.4 武坛劲旅:山西武术套路队持续发展阶段(1988年-2008年)
        4.1.5 停滞不前:山西武术套路队发展平淡阶段(2009年-2017年)
        4.1.6 苦尽甘来:山西武术套路队发展复苏阶段(2018年-至今)
    4.2 影响山西武术套路队发展的因素分析
        4.2.1 山西武术历史发展影响
        4.2.2 山西省竞技体育发展的需要
        4.2.3 武术教练员的影响
        4.2.4 竞赛运动员的影响
        4.2.5 训练队伍的建设
        4.2.6 竞赛规则的掌握
    4.3 新时代山西武术套路队发展路径思考
        4.3.1 完善后备队伍建设,加强运动员保障机制
        4.3.2 加强教练队伍建设,提高训练科学化水平
        4.3.3 依据规则导向发展,突出山西竞技武术风格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山西竞技武术套路队发展的口述史研究——武术主管部门访谈提纲
附录B 山西竞技武术套路队发展的口述史研究——武术教练员访谈提纲
附录C 山西竞技武术套路队发展的口述史研究——武术运动员访谈提纲
附录D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6)口述历史纪录片的视听语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内容
    第四节 研究方法
第一章 口述历史纪录片概述
    第一节 口述历史纪录片的定义
    第二节 口述历史与纪录片的结合
    第三节 口述历史纪录片的发展历程
第二章 口述历史纪录片画面语言的研究
    第一节 口述历史纪录片中的镜头运用
    第二节 口述历史纪录片中的光与色
    第三节 口述历史纪录片中画面语言的特点
第三章 口述历史纪录片声音语言的研究
    第一节 口述历史纪录片人物的个性化表达
    第二节 口述历史纪录片解说词的合理安排
    第三节 口述历史纪录片音乐与音响的运用
第四章 口述历史纪录片的声画结合
    第一节 多重叙事视角并行
    第二节 巧妙设置内容情节
    第三节 合理运用情景再现
结语
视频或作品下载地址
参考文献
致谢

(7)口述历史运用于高中历史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现状综述
    1.3 研究意义
    1.4 相关概念界定
    1.5 理论依据
2.高中历史教学中口述历史教学价值
    2.1 了解身边历史,丰富课程资源
    2.2 提高学生历史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经历
    2.3 深化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关键能力
    2.4 培养社交技能,调和人际关系
3.口述历史教学在高中应用情况的调查分析
    3.1 调查目的和内容
    3.2 调查对象
    3.3 调查实施
    3.4 调查结果分析
    3.5 调查的主要结论
4.口述历史教学在高中应用的实践案例
    4.1 第一种类型的口述史教学案例:课堂运用口述史料
    4.2 第二种类型的口述史教学案例:口述历史实践活动
5.高中历史教学中开展口述历史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5.1 师生分工,均需做好充分准备
    5.2 重视评估和反馈
    5.3 讲究访谈技巧与社交技能
6.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口述史方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以《三大改造》一课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与思路
第一章 口述史的相关概念和运用发展
    1.1 口述史的基本概念
    1.2 口述史教学的兴起与发展
第二章 口述史方法在初中历史课堂运用的现状分析
    2.1 存在的困境分析
    2.2 运用的可行性分析
第三章 使用口述史教学法的原则
    3.1 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进行口述史教学的前提
    3.2 口述史教学要注意教学内容选择的适当与适度
    3.3 口述史教学中对感性与理性关系的处理
第四章 口述史方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案例分析——以《三大改造》为例
    4.1 《三大改造》一课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分析
    4.2 使用传统教学法设计的《三大改造》及其不足分析
    4.3 运用口述史教学法设计的《三大改造》课堂实践
第五章 口述史方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5.1 存在的问题
    5.2 改进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9)当代中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口述史研究 ——实践、方法与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三、研究现状
    四、研究方法与思路
第一章 少数民族口述史研究的相关问题
    第一节 口述史学及口述史料
        一、口述史和口述史学
        二、口述史料
    第二节 口述史学的特点及学科价值
        一、特点
        二、学科价值
    第三节 口述史学之于少数民族史研究
    第四节 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口述史研究概况
第二章 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口述史研究的实践
    第一节 少数民族口述档案的相关研究
        一、口述档案概念和基本问题探讨
        二、口述档案采集与整理研究
        三、口述档案保护与开发利用研究
    第二节 对少数民族特定人群的口述史研究
        一、寨老
        二、公职人员
        三、农民
        四、商人
        五、文化传承人
    第三节 对少数民族族群、历史、文化的口述史研究
        一、风俗习惯的口述史研究
        二、宗教信仰的口述史研究
        三、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的口述史研究
        四、传统技艺的口述史研究
第三章 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口述史研究的方法与特点
    第一节 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口述史研究的方法
        一、访谈法
        二、个案研究法
        三、自观与他观
        四、辨伪考证法
        五、田野调查法
    第二节 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口述史研究的特点
        一、“拿来主义”
        二、研究方法多元化
        三、研究内容多样但不均衡
        四、成果表现形式的多样化
第四章 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口述史研究评价
    第一节 成就
        一、补充了少数民族史研究资料空缺
        二、开拓了少数民族史研究新领域和新方向
        三、促进了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留
        四、推动了中国口述史学研究的完善和创新
    第二节 不足
        一、理论创建和研究欠缺
        二、口述采集标准未定,实践操作不规范
        三、项目采集和保护的保障及支持力度不够
        四、其它因素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10)新媒体时代档案记忆再生产转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主要概念与理论基础
        1.2.1 主要概念
        1.2.2 理论基础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社会记忆再生产研究述评
        2.1.1 国外社会记忆再生产研究述评
        2.1.2 国内社会记忆再生产研究述评
    2.2 数字记忆再生产研究述评
        2.2.1 国外数字记忆再生产研究述评
        2.2.2 国内数字记忆再生产研究述评
    2.3 档案记忆再生产研究述评
        2.3.1 国外档案记忆再生产研究述评
        2.3.2 国内档案记忆再生产研究述评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档案记忆再生产的理论阐释
    3.1 档案记忆再生产的内涵
        3.1.1 档案记忆再生产的双重维度
        3.1.2 档案记忆再生产的实践表现
        3.1.3 档案记忆再生产的比较分析
    3.2 档案记忆再生产的结构
        3.2.1 档案记忆再生产之形式、内容与意义
        3.2.2 档案记忆再生产之主体、客体与关系
        3.2.3 档案记忆再生产之生成、加工与消费
    3.3 档案记忆再生产的性质与功能
        3.3.1 档案记忆再生产的实践性质
        3.3.2 档案记忆再生产的社会功能
    3.4 档案记忆再生产的运行机理
        3.4.1 文件连续体模式的启示
        3.4.2“太极图”式运行机理模型构建
        3.4.3“太极图”式运行机理模型内涵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档案记忆再生产的历史演变与转型情境
    4.1 档案记忆再生产的历史演变
        4.1.1 古代档案记忆再生产
        4.1.2 近代档案记忆再生产
        4.1.3 现代档案记忆再生产
        4.1.4 档案记忆再生产的演变轨迹
    4.2 档案记忆再生产的影响因素
        4.2.1 档案记忆系统外部环境因素
        4.2.2 档案记忆系统内部构成因素
        4.2.3 档案记忆再生产影响因素的综合作用
    4.3 新媒体时代档案记忆再生产的社会情境
        4.3.1 新媒体时代社会转型的发展
        4.3.2 新媒体时代国家治理的转变
        4.3.3 新媒体时代文化消费的兴起
        4.3.4 新媒体时代媒体融合的变革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新媒体时代档案记忆再生产之生成转型
    5.1 档案记忆生成与社会记忆再生产
        5.1.1 档案记忆生成的内容与方式
        5.1.2 档案记忆生成的记忆再生产性质
        5.1.3 档案记忆生成的记忆再生产功能
    5.2 档案记忆生成环境的转变
        5.2.1 从传统环境到电子环境
        5.2.2 从单一场域到竞争记忆场域
        5.2.3 从单向语境到交互语境
    5.3 档案记忆生成主体的转变
        5.3.1 从官方走向民间
        5.3.2 从精英走向大众
    5.4 档案记忆生成对象的转变
        5.4.1 从传统记忆到数字记忆
        5.4.2 新媒体档案记忆的兴起
        5.4.3 个体档案记忆的显现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新媒体时代档案记忆再生产之加工转型
    6.1 档案记忆加工与社会记忆再生产
        6.1.1 档案记忆加工的内容与类型
        6.1.2 档案记忆加工的记忆再生产性质
        6.1.3 档案记忆加工的记忆再生产功能
    6.2 档案记忆加工目的的转变
        6.2.1 传统史学研究的记忆转向
        6.2.2 从公共记忆到共享记忆
    6.3 档案记忆加工主体的转变
        6.3.1 档案记忆加工主体的社会化
        6.3.2 档案记忆加工主体的协同化
    6.4 档案记忆加工形态的转变
        6.4.1 档案记忆加工的视觉化转向
        6.4.2 档案记忆加工之影像生产
        6.4.3 档案记忆加工之空间生产
    6.5 档案记忆加工方式的转变
        6.5.1 档案记忆加工的数字化
        6.5.2 档案记忆加工的叙事化
        6.5.3 档案记忆加工的创意化
        6.5.4 档案记忆加工的融合化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新媒体时代档案记忆再生产之消费转型
    7.1 档案记忆消费与社会记忆再生产
        7.1.1 档案记忆消费的过程与特点
        7.1.2 档案记忆消费的记忆再生产性质
        7.1.3 档案记忆消费的记忆再生产功能
    7.2 档案记忆消费主体的转变
        7.2.1 从传统档案用户到数字消费者
        7.2.2 档案记忆消费者与生产者的融合
    7.3 档案记忆消费对象的转变
        7.3.1 从档案记忆资源到记忆资本
        7.3.2 档案记忆资本化消费的新动向
        7.3.3 档案记忆资本化消费的边界
    7.4 档案记忆消费方式与途径的转变
        7.4.1 档案记忆的数字化消费成为基本方式
        7.4.2 档案记忆的个性化消费成为重要方式
        7.4.3 档案记忆的品牌化消费成为优选方式
        7.4.4 档案记忆的休闲化消费成为新兴方式
        7.4.5 档案记忆的在线消费成为主要途径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新媒体时代档案记忆再生产的转型影响与推进机制
    8.1 新媒体时代档案记忆再生产转型的总体特征
        8.1.1 档案记忆再生产路径:单向性转向多元化
        8.1.2 档案记忆再生产取向:生产性转向消费性
        8.1.3 档案记忆再生产内容:凝固性转向流动化
        8.1.4 档案记忆再生产方式:单一性转向融合化
        8.1.5 档案记忆再生产范围:区域性转向全球化
    8.2 档案记忆再生产转型对社会记忆建构的影响
        8.2.1 数字记忆迈向智能
        8.2.2 媒体记忆加速融合
        8.2.3 共享记忆趋向理解
        8.2.4 社会记忆竞争加剧
        8.2.5 记忆遗忘冲突凸显
    8.3 新媒体时代档案记忆再生产转型的推进机制
        8.3.1 面向主旨的价值引导机制
        8.3.2 面向生成、加工主体的协同参与机制
        8.3.3 面向消费主体的消费者培育机制
        8.3.4 面向客体的多维叙事机制
        8.3.5 面向方式的媒体融合机制
        8.3.6 面向关系的伦理约束机制
    8.4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结语
    9.1 研究结论
    9.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作的项目
致谢

四、关于口述历史的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南陵峨岭武功狮子舞的口述史研究[D]. 曹剑.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2]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口述历史运用研究[D]. 张卉.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3]中国影像史学研究论着篇目汇编(续)(大陆部分,1949—2020)[J]. 楼文婷,姜萌. 中国公共史学集刊, 2020(00)
  • [4]口述历史纪录片对集体记忆的影像建构研究 ——兼谈毕业作品《记忆的微光》[D]. 张云航. 河南大学, 2020(02)
  • [5]山西竞技武术套路队发展的口述史研究[D]. 郝嗣伟.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
  • [6]口述历史纪录片的视听语言研究[D]. 赵一绿.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8)
  • [7]口述历史运用于高中历史教学研究[D]. 任支钰. 西南大学, 2020(01)
  • [8]口述史方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以《三大改造》一课为例[D]. 孙凌量. 西南大学, 2020(01)
  • [9]当代中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口述史研究 ——实践、方法与价值[D]. 姚志远. 安徽大学, 2020(07)
  • [10]新媒体时代档案记忆再生产转型研究[D]. 张燕. 上海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对口述历史的反思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