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束缚的普罗米修斯》解读

《被束缚的普罗米修斯》解读

一、解读《被缚的普罗米修斯》(论文文献综述)

孙悦美[1](2021)在《面向来华留学生的中国神话教学研究 ——以兰州大学为个案》文中指出自对外汉语兴起以来,文化教学一直处在稳步前进的阶段,各学者也在积极探索文化内容在对外汉语教学课堂中的应用。中国神话作为中国文化长河里璀璨的一颗明星,有其独特的魅力,但在引入对外汉语教学的过程中却被忽略了,这与神话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不相符合,是文化传播的一种遗憾。神话在对外汉语教学课堂中具有很大的可能性与实际操作性,本文则立足于中国神话教学的概况,以兰州大学的来华留学生为教学对象,结合神话的时代内容与精神去探讨神话课程的设置。本文总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从神话教学的文化地位和现实依据出发阐述本文的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选择与面向留学生的文化教学和神话教学相关的文献进行综述,以发掘神话在对外教学现有研究中的空缺,寻找新的创新点与思路,再结合调查、对比、分析等研究方法撰写论文。第二部分分析中国神话的教学概况。通过对神话在留学生教学课程大纲中的需求、神话教学在留学生文化教学中的现状以及高校中的留学生神话教学现状进行分析,以发掘神话在文化教学中的缺失和不足,从而探讨设置神话课程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第三部分对面向留学生的神话教学进行课程设计。基于一系列理论基础和设计原则,介绍神话的教学设计大纲,包括篇目选择、课型、课时、教学对象、教学重难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策略等,并就课堂的教学策略进行重点探讨,随后从神话故事、神话人物以及神话精神三方面对神话教学的实际操作进行探究。第四部分根据教学反馈提出改进策略与建议。

董琦琦,党圣元[2](2020)在《马克思的普罗米修斯:历史内涵与当代价值——基于生态学视域下的争鸣与辩护》文中研究指明马克思在其着述中曾多次提到过普罗米修斯,"普罗米修斯"在马克思笔下并非单纯的古希腊神话原型意象,而是被赋予了复杂的学理内涵和实践指向。马克思不仅赋予普罗米修斯以个人理想,而且据此对蒲鲁东的机械的普罗米修斯主义展开了批判;作为反题,蒲鲁东的机械的普罗米修斯主义是理解马克思思想的重要参照,为进一步切近马克思的普罗米修斯提供了可行性的路径和方法。步入生态文明时代以来,围绕马克思的普罗米修斯形成的学术问题、文化现象备受瞩目,并引发了当代生态学热议:绿色人士指责马克思的思想一味追求生产力发展,属于典型的人类中心主义;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则在厘清、突出、强化马克思原初本意的同时,为马克思的生态思想进行了全面辩护。在争鸣与辩护的进程中,马克思的生态观不断被重新发现、重新阐释,其当代价值也得以凸显。

平青立[3](2020)在《普罗米修斯神话的浪漫书写:比较珀西·雪莱的《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与玛丽·雪莱的《弗兰肯斯坦》》文中提出珀西·雪莱和玛丽·雪莱夫妻二人都选择了普罗米修斯这一神话人物原型进行创作。1818年,玛丽·雪莱出版了小说《弗兰肯斯坦——现代普罗米修斯》,1819年珀西·雪莱创作了诗剧《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两部作品产生于同样的时代背景,加之二人共同生活的经历和文学上的互相交流和影响,使两部作品在某些方面具有相近之处,比如在对爱与自由的追求、对自然的热爱、对道德和社会的关注等方面,但是在某些方面又存在着差异。在内容上,本文分为五个部分进行论述。第一部分为古典神话原型与浪漫时期的普罗米修斯热潮。首先简要介绍并分析古典神话中的普罗米修斯形象,其次介绍并分析18、19世纪文学中的普罗米修斯形象,最后简要说明为什么要将雪莱夫妇的两部作品在一起进行比较研究。第二部分为《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的精神凯旋,首先说明珀西·雪莱笔下的普罗米修斯是一位具有反抗强权特征的救世主,接着论述作者在作品中呼吁女性参与社会改造的期望,最后分析作者在作品中所描绘的充满爱的新世界蓝图。第三部分为《弗兰肯斯坦》中的困惑与质疑,论述玛丽·雪莱身为女性小说家在各个方面的困惑与焦虑,并论述作者关于文学创作的观点。第四部分为雪莱夫妇的共同书写及其时代意义,首先介绍雪莱夫妇的文学阅读经历和游历欧洲的经历为二人创作带来的影响,接着论述时代背景和社会思潮为二人创作带来的影响,最后简要分析两部作品的艺术特色。第五部分为结语,简要分析并总结雪莱夫妇的两部以普罗米修斯为原型的作品存在差异的原因,并强调两部作品的文学价值。

纪盛[4](2020)在《古希腊人的阿芙洛蒂忒 ——基于诗歌、犒祀以及器物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主要研究古希腊人的阿芙洛蒂忒。主要运用历史研究的方法,对经典文本中的女神形象进行解读,结合对考古材料和文物的分析,从不同时代(古风、古典、希腊化),不同方面(诗歌、犒祀、器物)对女神的形象做了比较深入和细致的研究。全文拟分五部:第一部分是引论,先介绍了阿芙洛蒂忒研究中所涉及的概念,梳理了相关研究的学术史,并交待了研究路径和使用的材料。第二部分是诗歌,分第一和第二两章,研究了赫西俄德、荷马以及第五首荷马颂诗的作者如何在相同的主旨下共同塑造了阿芙洛蒂忒的形象。第三部分是犒祀,分第三和第四两章,第三章探索了斯巴达与雅典的阿芙洛蒂忒犒祀形象,第四章探讨了雅典人的阿多尼斯节中的阿芙洛蒂忒。第四部分是器物,分第五和第六两章,第五章从一件巫术道具看一项源自阿芙洛蒂忒的魅惑巫术,第六章以一枚希腊化时期的钱币为线索,论及其中阿芙洛蒂忒所象征的博爱精神。第五部分是总结,概括地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成果。

冯俊[5](2019)在《英美《离骚》翻译和研究》文中认为英美《离骚》的翻译和研究已有长达百余年的历史。目前为止,国内外学界只对部分《离骚》译本、个别汉学家的《离骚》问题研究或者阶段性翻译史、研究史有所涉及,针对《离骚》在英美整体性的翻译史和研究史的研究仍属空白,因此很有必要进行系统研究和深入的学术探讨。本论文以《离骚》在英、美国家的英译史和研究史为对象,在文化研究视域下,探讨其历时发展脉络,以期对中西文化交流的策略、模式、特点、规律有所呈现,并尝试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英美《离骚》翻译史从十九世纪下半叶开始,至今主要有十二个译本(其中八个全译本,四个节译本)。本论文从文化研究视角梳理、分析、揭示十二个译本在形式、内容以及译者抒情化改写三个方面的纵向演变历程。其中对“形式不可译”的可译性探索和“内容陌生化”的消弭演变,是一种宏观层面的中西文化的交流;译者的改写则交织了译者个体的心理和时代之需求,是微观层面下译者和译本的互动。英美《离骚》学术研究史的历史性分析也是在一个中西视域融合的过程中进行的。十九世纪英国汉学家对《离骚》的误读和建构,体现了中西融合初始阶段汉学家研究视野的局限性及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复杂情感;二十世纪的英美《离骚》研究则是在西方理论视角下的问题研究,既有在中国传统儒家诗教诠释路径解构后,《离骚》巫文化研究建构的蔚然大观,也有在荣格心理学、存在主义和平行比较文学研究路径下,对中西文化互识、互补的铺垫,还有西方学者在其学术传统“前见”影响下,对《离骚》在个人主义内涵和语言学领域的现代性建构;二十一世纪的一些当代英美汉学家,更多是在《离骚》研究路径和内容诠释上深化了中西融合之势态。具体而言,用西方文学批评诸多方法,分析《离骚》象征内涵的传统文化底色,并且延伸了极具现代性的读者心理学内涵和异化主题;在继承汉学研究的巫文化传统基础上,整合、论证和拓展了历代国内外学者的巫文化研究成果,融合中国传统的文史哲整体治学路径,结合并改造西方学术界的新方法和新理论来梳理历代《离骚》研究史。总之,英美《离骚》翻译史的三条脉络都呈现出对源语言文化即中国传统文化的逐步接近、吸收和深入了解的纵向发展特点。这也体现了在文化研究视角下,外部的综合国力对文化内部“软实力”的一种直接深远的作用力。同时,英美的《离骚》学术史,展示出中西文化互动中从误读、建构到深入融合的过程。

罗熙[6](2019)在《埃斯库罗斯“奥瑞斯忒亚”三联剧主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家族内的诅咒和仇杀等主题常见于古希腊悲剧。埃斯库罗斯在“奥瑞斯忒亚”三联剧中灌注了他对古老的阿特柔斯家族诅咒的独特解读,同时更是荟萃了他关于宗教、宿命和城邦政治的观点,这些具体体现在他对古代神话题材的节取和诠释之中。对“奥瑞斯忒亚”三联剧的主题研究,便是研究埃斯库罗斯通过悲剧展现出何种观点和倾向,他利用悲剧所要传达的主要问题,以及对这些问题的价值判断与观点流露。本论文针对以上方向展开探究,归纳“奥瑞斯忒亚”中的冲突与秩序,研究冲突之间牵扯的悲剧人物与神只,总结冲突如何被秩序调解,同时又如何展现了埃斯库罗斯对秩序的求索;更进一步地探讨这样的秩序如何体现出埃斯库罗斯的宗教和宿命的观念,以及与政治相关的观点。本论文研究从悲剧原文本出发,分析埃斯库罗斯通过三联剧呈现的主要内容以及表达的观点,亦同时关注埃斯库罗斯用一些曲折的方式在隐晦寄寓的内涵。这部伟大悲剧包蕴着这位古典时期诗人的对神只的歌颂以及对城邦发展的质疑,这些追索不断地为各个时代的研究者们不厌其烦地提供灵感的语料。本研究希望能在尊重悲剧诞生的原时代背景的情况下,尽可能地拓展它应有的内涵。

王璐[7](2019)在《中国现代作家希腊神话重写小说研究》文中指出希腊神话从古希腊发源流传下来,经过古罗马文明的改造,成为西欧文明的基础,由此产生的一系列脍炙人口的经典文学作品。中国现代作家敏锐地观察到这一文化的先进性,因此将它引入国内。作家们并没有对希腊神话题材进行简单的模仿,而是在译介和理解的基础上,结合我国传统文化的特色,创造出独具中国特色的希腊神话重写小说。这些希腊神话重写小说作为现代文学中特殊的写作类型,其作品本身和作家创作中表现出来的审美倾向和写作意旨都具有特定的时代价值和研究意义。本文一共分为五部分。绪论部分简单叙述了希腊神话引入中国的背景,提出了中国现代希腊神话重写小说研究的重要性,并且阐述了中国现代作家希腊神话重写小说的现有研究情况以及研究方向。第一章主要通过划分作家创作的每个阶段,归纳作家希腊神话重写小说创作特点。并将作家借鉴的前文本和重写小说进行简单的概括和比较,分析重写小说与前文本的不同之处。第二章主要研究希腊神话重写小说与原文本的文本互涉关系。通过主题内容和叙事表现手法两方面展开具体研究,找寻重写小说中对原文本的借鉴与创新。第三章则是对作家进行希腊神话小说重写的缘由进行探寻。通过现实隐喻、思想启蒙和自我抒怀三个方面分析作家和重写小说的写作价值。结语部分是概括了中国现代作家希腊神话重写存在的历史价值、现实价值和审美价值。

李庭坤[8](2019)在《论普罗米修斯之罪—悲剧《普罗米修斯》的一个主题》文中认为本文研究埃斯库罗斯悲剧中普罗米修斯之罪。普罗米修斯之罪其实由盗火、启蒙和渎神共同组成,盗火给人类是一个“错误”,教给人类技艺从而启蒙人类是一个更大的“错误”,最后,由于傲慢而亵渎神灵的“错误”,这些“错误”混合在一起变成了一桩不可逆的“罪行”。同时,普罗米修斯之罪后面隐藏着宙斯的计谋,这是一桩被宙斯和普罗米修斯共同“预设”的罪,其目的是为了建立宙斯的新秩序。普罗米修斯之罪帮助宙斯解除了“定数”的枷锁,形成了一个可以在人类身上自动运行并帮助人类“自我认识”的“负罪”机制,在某种程度上象征了宙斯的秩序,也反映出埃斯库罗斯对理想社会治理模式的想象。全文除绪论和结论外,主要分三章进行:第一章“罪行:从盗火到渎神”。主要通过细读悲剧文本,在错综复杂的罪犯被惩罚的原因中梳理出最核心的罪恶构件,从盗火、启蒙到渎神,“错误”的程度和罪恶的性质逐步提升,形成某种内在链条。指出普罗米修斯之罪事实上是由“错误”和“罪恶”这个表和里组成的统一体。第二章“被预设的罪”。在弄清楚普罗米修斯之罪的基础上,进一步将其追溯到赫西俄德神话中,初步定位出普罗米修斯的犯罪大致处于白银时代或青铜时代。通过对赫西俄德神话和悲剧中的神话进行比对,详细分析了普罗米修斯身上最具标志性的两个故事:墨科涅分牛和盗火,从普罗米修斯爱护人类、宙斯的计谋等角度论述了普罗米修斯与宙斯的同一性关系,同时得出普罗米修斯之罪就是宙斯和普罗米修斯共谋“预设”的结论。第三章“罪的象征和悲剧意义”。在确定普罗米修斯之罪是“被预设”的前提下,通过对古希腊社会中的“罪”及其惩罚进行初步考察,古希腊对罪的处置普遍采用法庭审判和投票形式。埃斯库罗斯的现存悲剧都涉及到“罪”的问题,普罗米修斯之罪发生时间最早,宙斯对其的惩罚明显地反映出对丛林方式的“埃里倪斯法则”的遵循。文章指出,这个法则就是悲剧中的“定数”,之后,结合悲剧文本重点分析了“定数”、“婚姻”与“计谋”之间的关系,阐发了宙斯计谋及其“预设”普罗米修斯之罪的意义。通过一系列环环相扣的分析,发现埃斯库罗斯在悲剧中可能设想的一种让“罪”自动运行的机制,这个机制对人来说是一种能促进“自我认识”的“负罪”机制,对于社会来说,也提供了一种理想的社会治理模式。在这个机制的运转下,“罪”象征了宙斯的新秩序,同时也延伸了悲剧的意义。

吴晓群[9](2018)在《普罗米修斯为什么要盗火——释读赫西俄德《神谱》中的奠基神话》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西方思想史上着名的"普罗米修斯神话"之所以具有奠基神话的意义,在于那些故事既为当时希腊人的信仰体系打下了基础,也为后世西方思想界的进一步发挥提供了灵感和源泉。只不过在最初的文本中,并不存在所谓普罗米修斯的大无畏牺牲与革命性胜利,在赫西俄德的《神谱》中,宙斯才是真正的胜利者,也是正义和秩序的维护者。但是在后世的历次解读之中,普罗米修斯变成了人类的解放者,而宙斯则成为暴君的典型。

毛素文[10](2017)在《从伦理学视角解读普罗米修斯悲剧》文中指出从文艺伦理学的角度出发,以《被缚的普罗米修斯》为主体,参照古希腊关于普罗米修斯的神话传说,对悲剧故事中的伦理冲突和发展脉络进行梳理,认为普罗米修斯的悲剧的根源在于藐视新政权,破坏了既定的伦理秩序,而他的被缚受刑以及人类受到潘多拉魔盒的灾难则是这种伦理僭越的结果,而其悲剧痛苦的化解则是他通过协商,参与重建这个伦理秩序而完成,具有朴素的民主进步意义。从而对该悲剧做出伦理学上的解读。

二、解读《被缚的普罗米修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解读《被缚的普罗米修斯》(论文提纲范文)

(1)面向来华留学生的中国神话教学研究 ——以兰州大学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1.选题缘起
    2.研究价值
    3.文献综述
        3.1 面向留学生的文化教学研究
        3.2 关于神话教学的研究
        3.3 研究的不足
    4.研究方法
    5.小结
第一章 面向来华留学生的中国神话教学概况
    1.1 神话在留学生教学课程大纲中的需求分析
        1.1.1 《高等学校外国留学生汉语言专业教学大纲》
        1.1.2 《高等学校外国留学生汉语长期进修教学大纲》
        1.1.3 《国际汉语教学通用课程大纲》
    1.2 神话教学在留学生文化教学中的现状
        1.2.1 神话课在留学生文化课程中的设置情况分析
        1.2.2 神话内容在留学生汉语教材中的编写分析
    1.3 面向高校留学生的神话教学分析——以西北高校为例
        1.3.1 西北高校留学生文化教学现状的调查与研究
        1.3.2 西北高校留学生神话教学现状的调查与研究
        1.3.3 西北高校留学生对神话教学需求的调查研究——以兰州大学为例
    1.4 面向留学生设置神话课程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1.4.1 开设神话课程的必要性
        1.4.2 开设神话课程的可行性
    1.5 小结
第二章 面向留学生的神话教学课程设计
    2.1 教学设计理论及原则
        2.1.1 教学设计理论基础
        2.1.2 教学设计原则
    2.2 神话教学设计大纲
        2.2.1 神话教材及篇目选择
        2.2.2 课型及课时
        2.2.3 教学对象
        2.2.4 教学目标
        2.2.5 教学重难点
        2.2.6 教学内容
        2.2.7 教学方法
        2.2.8 教学策略
    2.3 关于神话故事的教学
        2.3.1 故事情节的教学
        2.3.2 故事情节的动态展示
        2.3.3 学生活动
    2.4 关于神话人物的教学
        2.4.1 人物命名教学
        2.4.2 人物形象展示
    2.5 关于神话精神的教学
    2.6 小结
第三章 面向留学生神话教学的建议
    3.1 教学效果反馈
    3.2 神话教学的建议
        3.2.1 依托课程大纲
        3.2.2 提高教师技能
        3.2.3 激发学生想象
        3.2.4 融合多种课程
        3.2.5 丰富课程资源
        3.2.6 完善教材设置
    3.3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教学设计
附录二 神话故事文本
附录三 汉语学习者对中国神话教学需求的调查问卷
致谢

(2)马克思的普罗米修斯:历史内涵与当代价值——基于生态学视域下的争鸣与辩护(论文提纲范文)

一、马克思赋予普罗米修斯的学理内涵和实践指向
二、马克思对蒲鲁东机械的普罗米修斯主义的批判
三、马克思的普罗米修斯引发的当代生态学热议
余论:马克思生态思想的当代适应性

(3)普罗米修斯神话的浪漫书写:比较珀西·雪莱的《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与玛丽·雪莱的《弗兰肯斯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国外研究综述
    1.2 国内研究综述
    1.3 选题意义与研究方法
第2章 古典神话原型与浪漫时期的普罗米修斯热潮
    2.1 古典神话中的普罗米修斯
    2.2 十八、十九世纪文学对普罗米修斯精神价值的构建
    2.3 雪莱夫妇重写普罗米修斯神话
第3章 《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的精神凯旋
    3.1 反抗强权的救世主形象
    3.2 呼唤女性参与社会改造
    3.3 爱的团圆与新世界的诞生
第4章 《弗兰肯斯坦》中的困惑与质疑
    4.1 身为女性小说家的焦虑
    4.2 关于文学创作的哲思
第5章 雪莱夫妇的共同书写及其时代意义
    5.1 文学阅读与游历欧洲的影响
    5.2 时代精神对雪莱夫妇的影响
    5.3 文学价值
第6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4)古希腊人的阿芙洛蒂忒 ——基于诗歌、犒祀以及器物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论:概念、方法与材料
    引言
    第一节 研究范畴
        一 解题
        二 阿芙洛蒂忒是谁?
    第二节 研究综述与研究方法
        一 重新认识一位神:有关阿芙洛蒂忒研究的近况
        1.研究的趋势与转变
        2.对犒祀活动的研究
        3.对形象职能的把握
        4.对观念象征的理解
        二 如何研究一位神:本文研究阿芙洛蒂忒形象的写作思路
    第三节 文章结构与资料来源
        一 篇章布局
        二 材料筛选
        三 体例说明
上编:诗歌
    第一章 赫西俄德与荷马对阿芙洛蒂忒形象的艺术处理
        引言:赫西俄德与荷马的竞赛
        第一节 《神谱》与《劳作与时日》中的阿芙洛蒂忒
        一 一场离奇的缺席
        二 乌拉诺斯之女
        三 被区别对待的阿芙洛蒂忒
        第二节 《伊利亚特》与《奥德赛》中的阿芙洛蒂忒
        一 奥林波斯的名分
        二 无所事事的阿芙洛蒂忒
        三 一次遭拒的请愿
        小结
        第一章 附录:澄清柏拉图《会饮》中的“两位阿芙洛蒂忒”之说
    第二章 《致阿芙洛蒂忒的荷马颂诗》的情节主题及其创作意图
        引言:坠入爱河的爱神
        第一节 HH5的剧情与文本
        一 HH5叙事梗概
        二 HH5形成时间和创作地点
        三 HH5的抄本传统及其首刊本
        第二节 第一首《致阿芙洛蒂忒的荷马颂诗》中译
        第三节 掌控阿芙洛蒂忒(操持之事)
        一 诗篇中的各种角色,以及诗篇的布局
        二 诗篇中各角色的象征意义,及其对应关系
        1.山泽女仙
        2.伽倪墨德斯和提托诺斯,以及安奇塞斯
        3.埃涅阿斯,或与宙斯
        4.野兽
        5.三女神(雅典娜、阿尔特弥斯、赫斯提娅)
        三 从语义方阵看诗篇的叙事逻辑
        1.X型语义方阵
        2.O型语义方阵
        四 神也会痛苦:阿芙洛蒂忒的“埃涅阿斯”
        第四节 在赫西俄德与荷马之间
        小结
        第二章 附录:希腊人的阿芙洛蒂忒非罗马人的维纳斯
    上编合论:驯服最后的提坦
中编:犒祀
    第三章 城邦犒祀中的阿芙洛蒂忒
        引言
        第一节 斯巴达戎装的阿芙洛蒂忒神像
        一 两尊武装的爱神像
        二 被缚的神像
        三 可怖的神像
        四 立像的规律
        五 失踪的神像
        六 斯巴达人二元对应的阿芙洛蒂忒
        第二节 阿提卡海边的阿芙洛蒂忒神庙
        一 比雷埃夫斯港的阿芙洛蒂忒
        二 阿芙洛蒂忒的圣所
        三 海港与海神
        四 阿芙洛蒂忒与大海
        五 雅典人的阿芙洛蒂忒
        六 雅典人一脉相承的阿芙洛蒂忒之链
        小结:“媾兵”与“引航”之神
        第三章 附录:犒祀(cult)中译小议,略说引纳(initiation)与酹奠(libation)
    第四章 雅典阿多尼斯节中的“阿芙洛蒂忒”
        引言
        第一节 雅典的阿多尼斯节
        一 屋顶和梯子,还有夏季的盆栽
        1.夏季的阿多尼斯节
        2.屋顶和梯子
        3.盆栽
        二 观察雅典阿多尼斯节的三种视角
        第二节 爱神的伴侣
        一 另一种“引纳礼仪”
        二 女神与少年
        第三节 哀悼的意义
        一 葬礼哀悼与雅典妇女
        二 阿芙洛蒂忒与哀悼中的女性
        第四节 阿多尼斯节妇女
        一 女神、娼妓、妻子与少年
        二 阿芙洛蒂忒(哀悼的女性)v.s.雅典娜(雅典城邦)
        三 集体之声,或女性歌队
        小结:活着的“女神”
        第四章 附录:庇昂的《祭阿多尼斯文》中译
    中编合论:女神侧身像
下编:器物
    第五章 阿芙洛蒂忒与古希腊的魅惑巫术
        引言
        第一节 小鸟与轮子:一架激发情欲的装置
        一 神
        二 道具
        三 人
        第二节 欲火与折磨:魅惑巫术的仪式和咒语
        一 和相似咒语的比较
        二 与同类法器的对比
        三 施咒:言与行
        第三节 魅惑巫术的倒转使用与阿芙洛蒂忒形象的转落
        一 以彼之道:伊克西翁的受罚与魅惑巫术道具运用的反转思维
        二 生存之技:古希腊妓女对魅惑巫术的反转使用
        三 阿芙洛蒂忒“消失”
        小结:性爱女神
    第六章 阿芙洛蒂忒与希腊化时期的理想城邦实践
        引言:博爱女神
        第一节 月之背面:钱币上端坐的阿芙洛蒂忒与一座理想城
        一 失落的天空城
        二 真实的理想城
        第二节 太阳王:创建天空城的动因
        一 自诩为神
        二 狂心之城
        三 语言大同
        四 效法君王
        五 阿芙洛蒂忒的统治
        第三节 星星之火:亚历克萨尔科斯的继业者?
        一 哲学思想
        二 神话思维
        三 君王观念
        四 小亚余晖
        五 东方回响?
        小结
    下编合论:私情与博爱
总结
图表目录
古史分期
缩略语表
参考文献
文献索引
专名索引
后记

(5)英美《离骚》翻译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国内外学界对英美《离骚》翻译和研究的关注
        1.1.1 国内外学界对英美《离骚》翻译的关注
        1.1.2 国内外学界对英美《离骚》研究的关注
    1.2 本论文的意义
    1.3 本论文的方法理论和研究思路
        1.3.1 基本思路
        1.3.2 基本方法
第2章 《离骚》“形式不可译性”的可译性探索
    2.1 韵律诗到无韵体之演变
        2.1.1 浪漫主义韵律诗歌
        2.1.2 无韵散文体
    2.2 “民族性”和“世界性”的动态平衡
        2.2.1 古英语半诗体
        2.2.2 中西博弈之对偶句式
    2.3 再现中国古诗形式之美
        2.3.1 保留原诗歌语序
        2.3.2 凝练工整留白之美
        2.3.3 还原“兮”字句式
    小结
第3章 《离骚》内容陌生化的消弭演变
    3.1 本土化初探
        3.1.1 内容的归化式翻译
        3.1.2 内容的逐渐准确深入
    3.2 可读性和准确性的动态平衡
        3.2.1 内容的准确性
        3.2.2 内容的可读性
    3.3 “世界诗歌”理念的践行
        3.3.1 文化意味厚重的遣词
        3.3.2 政治意味浓厚的遣词
        3.3.3 两性视角的遣词
    3.4 陌生化的消弭
        3.4.1 “信、达、雅”
        3.4.2 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的解析路径
    小结
第4章 《离骚》译者的抒情化改写
    4.1 译者的自我抒发
        4.1.1 庄延龄译本的人文关怀
        4.1.2 理雅各译本的暮年情怀
        4.1.3 白英译本的乐观情绪
    4.2 译者的中国文化立场
        4.2.1 约翰逊译本的“个性化”改写
        4.2.2 柳无忌译本的儒家底色
        4.2.3 霍克思新版译文的学术化改写
        4.2.4 戴维·亨顿译本的道家意味
        4.2.5 苏古柏译文巫文化视角改写
    小结
第5章 早期汉学家的误读和建构
    5.1 翟理斯:《离骚》的误读
        5.1.1 错误的理解
        5.1.2 历史性误读
        5.1.3 创造性误读
    5.2 艾约瑟:《离骚》的经典化建构
        5.2.1 经典化过程
        5.2.2 研究局限
    5.3 理雅各:《离骚》研究的双重叙事
        5.3.1 《离骚》研究中的显性叙事
        5.3.2 《离骚》研究中的隐性叙事
    小结
第6章 西方理论视角下的《离骚》研究—破儒立巫
    6.1 海陶纬的《离骚》研究
        6.1.1 屈原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政治形象研究
        6.1.2 《离骚》作品的内涵多元化研究
    6.2 霍克思的《离骚》研究
        6.2.1 《离骚》作者作品考据和分析
        6.2.2 .骚体诗的音乐性和演变历程
        6.2.3 《离骚》的巫文化内涵
    6.3 陈炳良的《离骚》研究
        6.3.1 《楚辞》巫文化研究史的梳理
        6.3.2 屈原萨满形象之建构
        6.3.3 《离骚》巫文化的解析
    小结
第7章 西方理论视角下的《离骚》研究——中西互识
    7.1 心理学视角下的约翰逊《离骚》研究
        7.1.1 《离骚》的文学问题
        7.1.2 《离骚》的哲学内涵
        7.1.3 《离骚》的荣格式解读
        7.1.4 荣格心理学诠释《离骚》之成因
    7.2 中西比较视域下的陈世骧《离骚》研究
        7.2.1 中西时间观比较下的《离骚》分析
        7.2.2 中西作品比较下的《离骚》分析
        7.2.3 “抒情传统”中的《离骚》诗性时间分析
    小结
第8章 西方理论视角下的《离骚》诠释——现代性建构
    8.1 施耐德的《离骚》研究
        8.1.1 古典时代的屈子形象建构
        8.1.2 后古典时代的屈子研究
        8.1.3 共和时期和新中国时代的屈子研究
        8.1.4 民俗文化中的屈子神话
        8.1.5 《离骚》中的三大主题:时间、空间、疯狂
    8.2 吴伟克的《离骚》研究
        8.2.1 《楚辞》问题研究
        8.2.2 《离骚》的重复与韵律
    小结
第9章 中西融合视角下的《离骚》研究
    9.1 吴伏生的《离骚》象征体系研究
        9.1.1 香草体系
        9.1.2 巫神体系
        9.1.3 男女关系体系
        9.1.4 求索体系
    9.2 苏古柏的《离骚》研究
        9.2.1 《离骚》学术研究史梳理
        9.2.2 对王逸学术方法以及政治使命的批判
        9.2.3 《离骚》诗篇的巫文化体系
        9.2.4 《离骚》的哲学维度
    9.3 马思清的《离骚》的研究
        9.3.1 《离骚》文学性问题研究
        9.3.2 《离骚》研究史的梳理
        9.3.3 《离骚》的朱熹诠释分析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A 英美《离骚》英译简史
附录 B 英美《离骚》研究简史
附录 C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和课题申报成果清单
致谢

(6)埃斯库罗斯“奥瑞斯忒亚”三联剧主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选题的研究内容和意义
    2.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3.课题研究目标和研究方法
第1章 “奥瑞斯忒亚”中的冲突与秩序
    1.1 悲剧人物形象与人物的冲突
    1.2 秩序的差异
第2章 神意与宿命
    2.1 反叛传统秘仪的宗教信仰
    2.2 溯源阿特柔斯家族的诅咒
    2.3 对“报冤鬼”的思考
第3章 “奥瑞斯忒亚”中的城邦政治观念
    3.1 创作“奥瑞斯忒亚”的时代背景
    3.2 政治观点的直接展现
    3.3 政治内容的意义
第4章 未予调和的冲突
    4.1 “奥瑞斯忒亚”的局限性
    4.2 被扭曲倒置的意象
第5章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 (一)解放后出版的埃斯库罗斯悲剧汉语译本总览

(7)中国现代作家希腊神话重写小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对象
    二 研究现状
第一章 希腊神话重写小说的发展流变
    一 30年代:革命理想的张扬
    二 40年代:多重题材的浸润
    三 50年代:创作主体的独语
第二章 希腊神话重写小说与前文本的文本互涉关系
    一 神话主题的择取与改作
        (一)爱欲之情
        (二)悲剧命运
        (三)英雄传奇
    二 叙事手法的借鉴和翻新
        (一)叙事结构
        (二)叙事视角
        (三)隐喻叙事
第三章 作家进行希腊神话小说重写的缘由
    一 现实隐喻
    二 思想启蒙
    三 自我抒怀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在校研究成果
致谢

(8)论普罗米修斯之罪—悲剧《普罗米修斯》的一个主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二、选题依据及理由
    三、创新与价值
第一章 罪行:从盗火到渎神
    第一节 盗火之罪:从开场到第一合唱歌(行1——行435)
    第二节 启蒙之罪:从第二场到第二合唱歌(行436——行560)
    第三节 渎神之罪:从第三场到第三合唱歌(行561——行906)
第二章 被预设的罪
    第一节 宙斯的计谋
    第二节 普罗米修斯就是宙斯
    第三节 被预设的罪
第三章 罪的象征及悲剧意义
    第一节 从惩罚到定数
    第二节 罪、婚姻与计谋
    第三节 新秩序的诞生
    第四节 罪的象征
    第五节 罪的悲剧意义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10)从伦理学视角解读普罗米修斯悲剧(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一、悲剧的背景:伦理的失范与重建
二、悲剧的诞生:伦理的僭越和僭越者的痛苦
三、悲剧的化解:伦理秩序的修复
四、结语

四、解读《被缚的普罗米修斯》(论文参考文献)

  • [1]面向来华留学生的中国神话教学研究 ——以兰州大学为个案[D]. 孙悦美. 兰州大学, 2021(02)
  • [2]马克思的普罗米修斯:历史内涵与当代价值——基于生态学视域下的争鸣与辩护[J]. 董琦琦,党圣元.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05)
  • [3]普罗米修斯神话的浪漫书写:比较珀西·雪莱的《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与玛丽·雪莱的《弗兰肯斯坦》[D]. 平青立. 吉林大学, 2020(08)
  • [4]古希腊人的阿芙洛蒂忒 ——基于诗歌、犒祀以及器物的研究[D]. 纪盛.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5]英美《离骚》翻译和研究[D]. 冯俊. 湖南大学, 2019(01)
  • [6]埃斯库罗斯“奥瑞斯忒亚”三联剧主题研究[D]. 罗熙.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3)
  • [7]中国现代作家希腊神话重写小说研究[D]. 王璐. 绍兴文理学院, 2019(09)
  • [8]论普罗米修斯之罪—悲剧《普罗米修斯》的一个主题[D]. 李庭坤. 西南大学, 2019(12)
  • [9]普罗米修斯为什么要盗火——释读赫西俄德《神谱》中的奠基神话[J]. 吴晓群. 江海学刊, 2018(01)
  • [10]从伦理学视角解读普罗米修斯悲剧[J]. 毛素文.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 2017(10)

标签:;  ;  ;  ;  ;  

《被束缚的普罗米修斯》解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