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射线CT检测设备的溯源

X射线CT检测设备的溯源

一、X射线CT检测设备的溯源(论文文献综述)

欧向明,李明生,袁继龙,程金生[1](2021)在《X射线诊断患者剂量的TLD质量控制》文中提出目的:对X射线诊断患者及受检者体表剂量(ESD)的热释光剂量计(TLD)测量进行质量控制,使其监测数据具有溯源性,并进一步提高监测数据的可比性和可靠性。方法:通过邮寄比对的方式,在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二级标准剂量学实验室对2020年全国各省市遴选25家检测机构的TLD照射标准曲线和盲样,由各检测机构单独测读后上报结果,完成统一的评估和质量控制。结果:在25家检测机构中,有23家的TLD盲样检测剂量的结果偏差均<10%,另外2家的偏差>30%。结论:此次TLD测量质量控制比对方案设计合理,达到了预期目的,保证了接受X射线诊断的患者及受检者的ESD监测数据的可靠性。

路辉[2](2021)在《复杂铝电解质关键物化参数预报和测定新方法》文中研究表明铝电解质是电解铝生产的载体介质,其组成和物理化学性质直接影响铝电解产品质量、电能消耗和电流效率。随着原材料及辅助材料变化,电解质体系成分越来越复杂,且呈现出明显的区域性特征,其物理化学性质发生了较大改变,给电解生产带来效率低、能耗高、沉淀多和控制难等系列问题。围绕电解铝工业提质增效、节能降耗,转型升级战略目标,深入研究复杂铝电解质体系物理化学性质,探索复杂电解质初晶温度、分子比等关键物化参数精准预报和测定,对优化铝电解生产工艺、实现生产精准管控和推动铝冶炼智能升级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以复杂铝电解质体系为研究对象,采用多种分析检测手段,获得了复杂铝电解质体系的化学组成、物相组成、元素赋存状态和热稳定性等物理化学性质,揭示了复杂铝电解质体系区域性特征,建立了原材料、辅助材料和复杂电解质体系形成间的映射关联。采用机器学习算法,构建了基于多基体类型、宽成分范围复杂铝电解质样本的初晶温度预报模型。采用激光诱导击穿光谱(LIBS)技术,基于特征提取和机器学习融合的化学计量学方法实现了复杂铝电解质CR的定量分析测定。开展了熔融复杂铝电解质CR和Ca、Mg含量的LIBS原位在线检测实验,首次实现复杂铝电解质体系主要成分的LIBS原位在线检测分析。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电解质和原辅料多维度、大容量的多源数据结合原料区域供应协同的分析方法,实现复杂铝电解质体系和原辅料间成分的区域映射关联。分析了复杂铝电解质体系的典型物理化学性质,揭示了复杂铝电解质体系区域性特征。从氧化铝、炭素阳极、阳极覆盖料和炭渣等方面对复杂铝电解质体系形成进行溯源分析,阐明氧化铝、炭素阳极和阳极覆盖料中杂质元素分布规律,构建了铝电解原材料、辅助材料中杂质元素和复杂铝电解质形成之间的基本映射关系。(2)大样本容量电解质样本成分全要素耦合结合机器学习解析的建模方法实现了复杂铝电解质体系初晶温度的精准预报。模型适用范围拓宽,预报准确性提高,揭示出复杂铝电解质体系初晶温度与其化学成分之间的非线性关系。BP-ANN模型留一交叉验证RMSE=6.77,MRE=0.54%,39个外部样本初晶温度预报的平均相对误差为0.39%;SVM(Rbf)模型留一交叉验证RMSE=6.90,MRE=0.49%,预报39个外部样本初晶温度的平均相对误差为0.43%,预报准确性较高,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3)设计、搭建LIBS实验装置,通过开展单因素实验,实现了 LIBS检测关键实验参数优化。通过选择特征分析谱线,计算等离子体温度和电子密度,证实等离子体光谱有效性,优化LIBS实验条件,获得合理的实验参数组合。结合Mc-Whirter准则,计算出激光等离子体温度为5353 K,电子密度为1.55×1018 cm-3,证实复杂铝电解质等离子体满足局部热力学平衡状态,LIBS等离子体光谱有效。实验确定LIBS参数优化条件为:氩气气氛,激光器延迟时间4 μs,激光器能量133 mJ,电解质研磨时间30 s,电解质压样压力8 Mpa,激光脉冲累加50次,为复杂铝电解质体系主要成分LIBS定量分析奠定基础。(4)提出基于光谱变量特征提取和机器学习融合方法,首次实现复杂铝电解质CR的LIBS定量测定分析。采用超多面体方法筛选光谱特征变量,以筛选出的特征变量为新数据集,采用机器学习算法训练建模,发现SVM(Liner)模型留一交叉验证RMSE=0.062,MRE=1.79%,SVM(Rbf)模型留一交叉验证RMSE=0.027,MRE=0.93%;通过验证17个外部独立测试样本,SVM(Liner)与SVM(Rbf)模型测定分析复杂电解质CR的平均相对误差为0.33%与0.43%,Hyperpolyhedron-SVM方法对复杂铝电解质训练样本和验证样本均表现出较好的分析测定能力。(5)搭建LIBS原位在线检测装置结合化学计量学解析方法,首次实现高温环境下强扰动、非均质熔融态复杂铝电解质主要成分的LIBS定量分析。基于全谱的SVM校正模型分析测定能力较好,分析20个外部电解质样本CR的平均相对误差为2.62%。采用传统定标法建立了面向复杂电解质体系Ca、Mg含量的定标曲线,其中Ca元素的定标曲线为y=6208.43x-8654.59,定标模型 R=0.94,RSD=1.89%,Mg 元素的定标曲线为 y=7120.13x+1312.60,定标模型R=0.95,RSD=3.28%。通过分析13个外部独立测试电解质样本,Ca元素平均相对标准偏差为5.40%,Mg元素的平均相对标准偏差为13.0%。Ca元素最低检测限为8.54mg·g-1,Mg元素最低检测限为15.50mg·g-1。

陈基炜,黄圣雁,朱振华,屠建春,涂彧[3](2021)在《120kV CT诊断条件下热释光剂量计测量X射线剂量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研究在特定CT诊断条件下热释光剂量计(thermoluminescence dosimeter,TLD)测量输出X射线剂量的准确度。方法:分别使用TLD和电离室剂量计(ionization chamber dosemeter,ICD)测量在CT管电压120 kV、管电流范围50~400 mAs诊断条件下的输出剂量值,横向比较CT设定、ICD和TLD三者测得的容积CT剂量指数(volume CT dose index,CTDIvol),并进行相对误差计算和TLD数据线性分析。使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使用ICD和TLD测量的CTDIvol结果无明显差异(P>0.05);ICD和TLD与CT设定的CTDIvol的最大相对误差分别为7.31%和9.62%,均低于国家相关标准限值;且TLD测量的CTDIvol整体呈线性关系,拟合效果良好(R2=0.996 4)。结论:TLD可用于测量CT输出X射线剂量,总体准确度较高,可为120 kV诊断条件下的辐射剂量学研究提供参考。

周凯[4](2021)在《进口含铅原料溯源及熔炼过程重金属暴露风险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进口含铅原料是支撑我国再生有色金属产业发展的重要原料保障。由于含铅原料来源复杂,鉴别难度高,进口的含铅原料中容易掺杂固体废物,这些含铅原料在熔炼过程中会增加重金属的排放,造成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的损害。目前,我国相关溯源体系仍然不健全,且基础研究薄弱,不能有效支撑进口废物目录调整和相关环境管理标准规范的制定。因此,加快对含铅原料的溯源研究显得尤为重要,为我国科学甄别进口含铅原料的环境影响,实施精准打击洋垃圾入境提供数据支撑。本文选用南宁某海关口岸的典型进口含铅原料,明确进口含铅原料理化特性及其来源,在此基础上,通过实验室模拟研究含铅原料熔炼过程中烟气中重金属排放特性及熔炼废渣的浸出毒性的产生特性。取得的主要结论如下:(1)基于硫化铅精矿、火法炼铅渣、含铅烟尘、铅阳极泥、富铅渣、铅膏、氧化铅矿、含铅湿法浸出渣、铅烧结返料等九种含铅原料的形貌特征、主要元素及物相组成等指纹特征,建立了确定性好、实用、可行的典型进口含铅原料溯源数据库。(2)当熔炼温度从500℃升至1100℃,硫化铅精矿、火法炼铅渣、含铅烟尘、铅阳极泥等四种原料熔炼烟气中Cu、Zn、Sb、Pb、As等重金属浓度均呈增加趋势。其中,铅阳极泥原料熔炼烟气中重金属的产生量比其他三种原料多,当SiO2熔剂含量从0增至20%时烟气中重金属均呈减少趋势,四种含铅原料熔炼后的废渣中Cu、Zn、Sb、Pb、As的浸出浓度均随着熔炼温度的升高而减少,且低温熔炼后的废渣中重金属浸出浓度比高温熔炼时多。(3)使用美国环保局提出的人体健康风险评价模型,在呼吸吸入、不慎经口摄入、皮肤接触暴露等三种暴露途径下,铅阳极泥原料在500~1100℃熔炼温度时的致癌风险指数TCRI值分别为2.16E-06、1.86E-06、2.11E-06、1.89E-06、1.59E-06,致癌总风险指数CRI均大于10-6,铅阳极泥原料在熔炼过程中的致癌风险大于硫化铅精矿、火法炼铅渣、含铅烟尘原料在熔炼过程中的风险,且As是铅阳极泥熔炼过程中主要的致癌风险因子。四种含铅原料熔炼过程的非致癌总风险指数THI均小于1,其非致癌健康风险均属于可接受风险水平,且非致癌总风险整体上高温熔炼时大于低温熔炼时的风险。(4)综合熔炼烟气与浸出过程中的重金属排放特征以及人体暴露风险评价的结果,在实际生产中应减少含铅烟尘和铅阳极泥在原料中的掺杂,并适当添加10%~20%的SiO2熔剂,控制含铅原料的熔炼温度在1000℃以下,可有效从源头减少重金属的产生及释放。

陈雪,刘庆芬,尹谌,魏超,高杰,李松,于程程,张文艺,武权[5](2021)在《2019年天津市放射诊疗工作场所辐射防护检测结果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掌握天津市放射诊疗工作场所辐射防护的基本情况,以便改善其防护现状,为监管部门提供数据支持。方法采用方便随机抽样方法,选取2019年天津市全部行政区域105家医疗机构(三级医疗机构19家、二级医疗机构10家、一级医疗机构22家、民营医疗机构54家)中的434个放射诊疗工作场所[X射线诊断工作场所(包括X射线摄影机、X射线透视机、CT机房)413个、放射治疗工作场所(包括后装机和加速器机房)13个和核医学工作场所(包括PET/CT和SPECT/CT机房)8个]进行辐射防护检测,对其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国家标准和卫生行业标准进行辐射防护检测与评价。各放射诊疗工作场所检测合格率的比较采用R×C列联表的χ2检验。结果 434个放射诊疗工作场所辐射防护检测整体初检合格率为95.4%(414/434)。放射诊断中CT机房的辐射防护初检合格率最低,为79.6%(43/54),CT和X射线透视机机房的辐射防护初检合格率[95.5%(128/134)]均低于X射线摄影机机房[99.6%(224/225)],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7.146、11.820,均P<0.05 )。CT和X射线透视机机房的不合格指标均为机房门。放射治疗中加速器机房的辐射防护初检合格率最低,为81.8%(9/11)。加速器机房的不合格指标为机房墙体(主墙的次屏蔽区)。后装机及核医学工作场所辐射防护初检合格率均为100%(2/2、8/8)。数字减影血管造影X射线机和近台同室操作的X射线透视机透视防护区的空气比释动能率的检测合格率为100%(35/35)。二、三级医疗机构的辐射防护检测合格率较低,分别为97.4%(38/39)和93.3%(265/284)。一级医疗机构和民营医疗机构的辐射防护检测合格率均为100%(34/34、77/77)。民营医疗机构工作场所辐射防护检测初检合格率高于三级医疗机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38,P<0.05)。结论 2019年天津市放射诊疗工作场所的辐射防护存在不符合标准要求的现象,医疗机构,特别是二级和三级医疗机构应加强对放射诊疗工作场所辐射防护的重视与改进,监管部门应加强对防护不合格工作场所的重点监督和管理。

郭鑫[6](2021)在《基于已校准球板标准器的工业CT长度测量不确定度分析》文中提出针对已校准球板标准器,采用工业CT锥束扫描,参照GB/T 34874.3-2017《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 X射线三维尺寸测量机第3部分:验收检测和复检检测》对Zeiss型号METROTOM 1500的工业CT进行长度测量不确定度分析与评定,确保其量值溯源至国家基准。

赵亮[7](2020)在《X射线管电压的测量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X射线是一种频率很高、波长极短的电磁波。自从其被发现以后,随着科学进步与研究的深入,它在各行各业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当今社会,癌症患者越来越多,女性患者中乳腺癌一直高居第一位并且每年还在以3%速度增长,乳腺X射线作为早期检查的重要手段,检查设备质量的监控可以确保图像质量和早期探测的能力。对于乳腺X射线光机来说,空气比释动能作为最重要的物理量需要对其进行准确测量并完成溯源任务,与穿透能力和图像质量相关的管电压的测量也是非常必要的。乳腺诊断辐射源一般有两种靶型,对于密度较小的乳房组织通常采用钼靶钼过滤但是一些厚度较大,密度高的组织来说,需要更高的能量才能穿透一般采用钨靶铑过滤。对于钼靶的研究相对比较成熟一些但是对于钨靶的研究还处于发展阶段。本课题在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乳腺工业X射线辐射场建立了管电压为25kV、28kV、30kV、35kV的钨靶铑过滤参考辐射质,其附加过滤均为0.05mm的Rh片。对其进行了半值层和有效能量的测量,半值层厚度为0.48到0.57mm的Al,有效能量在17.3keV到18.3keV之间,比钼靶在同等管电压下的能量要偏高一些,更容易穿透较厚的组织。并对光机的管电压进行了测量,采用介入式分压法对开关光机、纹波、本底进行了分析最后得到平均值可以作为真值。采用能谱法首先对CdTe能谱仪通过放射源进行能量刻度,然后采集能谱利用终点法进行管电压取值,与分压箱进行验证。然后在医用乳腺辐射场建立了同样的参考辐射质,通过传递电离室和非介入式探测器完成对剂量和管电压的量值传递工作,最后进行不确定度分析,空气比释动能的不确定度在0.45%,管电压的不确定度为0.27%。

李胜春,唐盟,刘莹,王攀峰,王玲玲,刘辉[8](2020)在《术中移动式C型臂X射线机的检测方法浅析》文中研究指明术中移动式C型臂X射线机具有体积小、灵活性高、实时成像等优点,在临床手术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其在医疗机构的配置数量逐年增加,为了保障术中移动式C型臂图像质量满足诊断要求,并使其工作时的辐射输出剂量符合国家标准要求,有必要对其进行计量检定。文章采用经过溯源的计量器具,提出了一种检定方法,检定项目包括辐射输出的空气比释动能率、半值层、空间分辨力、低对比分辨力及X射线管电压等,为监管部门监督管理及用户质控提供技术支撑。

吕寒玉,邹晶,赵金涛,胡晓东[9](2020)在《纳米计算机断层扫描成像技术进展综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纳米计算机断层扫描(nano-CT)对于推动科技发展和生产技术进步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在生物医学前沿研究及新材料特性研究中的作用尤为突出。概述了纳米CT成像的基本原理、分类,以及纳米CT系统的实现方式和优缺点。在具体技术细节上,重点分析实现纳米CT成像的光学元件的原理、性能、加工制造的瓶颈和应用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纳米CT成像系统和应用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纳米CT成像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王晶[10](2020)在《基于微波CT的固体火箭发动机燃面退移动态测试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药柱燃面退移过程的测试分析对于导弹性能和打击毁伤效果评估具有重要意义。目前现有的燃面退移测试方法存在测试周期长,计算复杂装药燃面误差较大等问题,导致获得的测试数据的可支撑性较差。无损检测方法的出现为燃面退移测试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但是现有的X射线、超声等方法受检测工艺、设备安装、检测效率等限制,无法获得燃面退移过程的动态图像,而微波可通过多点布设、通过一发多收机制,实现微波场的快速CT成像。因此,本文根据微波成像原理,研究了基于微波CT的燃面退移图像重建算法,进而满足固体火箭发动机燃面退移过程的动态测试需求。论文首先根据射线成像原理,建立了基于微波CT的燃面退移变化的数学模型,并依据微波传播路径,研究了微波CT重建的投影矩阵刻画算法,并利用改进的ART-TV算法重建燃面退移变化的动态图像。其次,微波波长较长,与待测物体作用时存在衍射以及散射效应,简单的视作射线模型,重建图像质量较差。针对该问题,论文将射线模型更换为高斯波束模型,研究了基于高斯波束模型的微波CT重建算法,并对传统的TVAL3算法进行改进。最后,通过仿真实验对上述方法进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本文研究的微波CT成像方法可以有效表征固体火箭发动机燃面退移变化,并且重建得到的直径为10mm159mm的燃面重建误差小于1mm,而且改进的TVAL3算法的重建精度提高57%,进而可为实际的实验测试系统的设计及验证提供理论支撑。

二、X射线CT检测设备的溯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X射线CT检测设备的溯源(论文提纲范文)

(1)X射线诊断患者剂量的TLD质量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标准X射线装置与模体
    1.2 ESD的定义与剂量系统溯源
    1.3 TLD的选取与质量控制方法
2 结果
    2.1 TLD的测量与数据处理
    2.2 TLD测量结果汇总
    2.3 质量控制同步验证
    2.4 TLD盲样检测结果统计与处理
3 讨论
4 结论

(2)复杂铝电解质关键物化参数预报和测定新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文献综述
    2.1 铝电解质体系概述
        2.1.1 铝电解质体系发展历程
        2.1.2 铝电解质体系分类
        2.1.3 复杂铝电解质体系形成原因
        2.1.4 复杂铝电解质对生产过程的影响
    2.2 铝电解质体系初晶温度预报和CR测定分析
        2.2.1 铝电解质体系初晶温度预报
        2.2.2 复杂铝电解质体系CR测定分析
    2.3 激光诱导击穿光谱(LIBS)技术
        2.3.1 LIBS技术概述
        2.3.2 LIBS激光等离子体产生机制
        2.3.3 LIBS定量分析方法
        2.3.4 LIBS技术在冶金中的应用
    2.4 研究背景和内容
        2.4.1 研究背景
        2.4.2 研究内容
3 复杂铝电解质体系物化特征和溯源分析
    3.1 实验方案
        3.1.1 实验原料
        3.1.2 实验仪器
    3.2 复杂铝电解质物化特征分析
        3.2.1 化学成分分析
        3.2.2 物相组成分析
        3.2.3 元素赋存状态分析
        3.2.4 热稳定性分析
    3.3 复杂铝电解质体系形成溯源分析
        3.3.1 氧化铝中杂质元素分析
        3.3.2 炭素阳极中杂质元素分析
        3.3.3 阳极覆盖料中杂质元素分析
        3.3.4 炭渣量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机器学习解析的初晶温度预报方法
    4.1 实验方案
        4.1.1 实验原料
        4.1.2 实验装置及原理
        4.1.3 实验方法
        4.1.4 机器学习算法实现
        4.1.5 初晶温度校正模型评价指标
    4.2 结果与讨论
        4.2.1 区域性复杂铝电解质初晶温度测试结果分析
        4.2.2 基于机器学习解析的初晶温度建模及预报
        4.2.3 初晶温度校正模型敏感性分析
        4.2.4 基于优选模型预报的初晶温度等温分布
    4.3 本章小结
5 LIBS实验系统设计、搭建和关键实验参数优化
    5.1 实验方案
        5.1.1 实验样品制备
        5.1.2 实验装置搭建
        5.1.3 实验方法
        5.1.4 主要评价指标
    5.2 结果与讨论
        5.2.1 等离子体光谱特征分析
        5.2.2 等离子体温度和电子密度计算
        5.2.3 环境气体对等离子体光谱的影响
        5.2.4 延迟时间对等离子体光谱的影响
        5.2.5 激光能量对等离子体光谱的影响
        5.2.6 电解质研磨时间对等离子体光谱的影响
        5.2.7 电解质压实度对等离子体光谱的影响
        5.2.8 脉冲次数对等离子体光谱的影响
    5.3 本章小结
6 基于光谱特征提取和机器学习融合的LIBS定量分析方法
    6.1 实验方案
        6.1.1 实验原料
        6.1.2 实验装置搭建
        6.1.3 实验方法
        6.1.4 光谱建模与算法实现
    6.2 实验结果与讨论
        6.2.1 基于PLS特征选择的分子比建模及验证
        6.2.2 基于PCA特征选择的分子比建模及验证
        6.2.3 基于Hyper-polyhe特征选择的分子比建模及验证
        6.2.4 基于GA特征选择的分子比建模及验证
    6.3 本章小结
7 复杂铝电解质体系LIBS原位在线定量分析方法
    7.1 实验方案
        7.1.1 实验原料
        7.1.2 实验装置搭建
        7.1.3 实验方法
    7.2 实验结果与讨论
        7.2.1 工业熔融电解质LIBS光谱特征分析
        7.2.2 熔融复杂铝电解质CR在线检测分析
        7.2.3 熔融复杂铝电解质Ca、Mg含量在线检测分析
        7.2.4 存在问题分析
    7.3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创新点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3)120kV CT诊断条件下热释光剂量计测量X射线剂量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设备和材料
        1.1.1 CT
        1.1.2 剂量模体
        1.1.3 ICD
        1.1.4 TLD
        1.1.5 热释光退火炉
    1.2 检测方法
    1.3 质量控制
        1.3.1 CT检定与试验校准
        1.3.2 测量仪器质量控制
        1.3.3 试验人员
    1.4 数据处理
        1.4.1 ICD数据处理
        1.4.2 TLD数据处理
        1.4.3 CT数据处理
    1.5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CTDIvol结果
    2.2 统计学结果
    2.3 相对误差
    2.4 TLD数据线性分析
3 讨论

(4)进口含铅原料溯源及熔炼过程重金属暴露风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我国进口废物管理制度改革历程
    1.3 我国含铅原料进口及铅熔炼行业的发展现状
    1.4 含铅原料的熔炼工艺及溯源方法分析
        1.4.1 含铅原料熔炼工艺分析
        1.4.2 含铅原料溯源方法分析
    1.5 含铅原料再生过程污染物排放研究现状
    1.6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6.1 研究内容
        1.6.2 论文的创新点
        1.6.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溯源实验方法
        2.1.1 实验样品制备
        2.1.2 主要装置与仪器
        2.1.3 分析步骤
    2.2 模拟熔炼实验方法
        2.2.1 模拟熔炼实验材料
        2.2.2 模拟熔炼实验装置与试剂
        2.2.3 模拟熔炼步骤
        2.2.4 样品预处理与分析
    2.3 废渣浸出毒性实验方法
        2.3.1 废渣浸出毒性实验材料
        2.3.2 废渣浸出毒性实验装置与器材
        2.3.3 废渣浸出毒性实验步骤
        2.3.4 样品处理与分析
第三章 典型进口含铅原料理化特性的溯源研究
    3.1 前言
    3.2 典型进口含铅物料的理化特性及其来源分析
        3.2.1 硫化铅精矿
        3.2.2 火法炼铅渣
        3.2.3 含铅烟尘
        3.2.4 铅阳极泥
        3.2.5 富铅渣
        3.2.6 铅膏
        3.2.7 氧化铅矿
        3.2.8 含铅湿法浸出渣
        3.2.9 铅烧结返料
    3.3 基于进口含铅物料理化特性的溯源研究
    3.4 小结
第四章 典型进口含铅原料熔炼过程重金属释放特征模拟研究
    4.1 前言
    4.2 典型进口含铅原料熔炼过程烟气中重金属释放特性研究
        4.2.1 不同熔炼温度对熔炼烟气中重金属释放的影响
        4.2.2 不同原料种类对熔炼烟气中重金属释放的影响
        4.2.3 不同熔剂含量对熔炼烟气中重金属释放的影响
    4.3 典型进口含铅原料熔炼残渣中重金属浸出毒性研究
    4.4 小结
第五章 典型进口含铅原料熔炼过程的人体暴露风险评价
    5.1 前言
    5.2 危害识别
    5.3 暴露评价
    5.4 毒性评估
    5.5 风险表征
    5.6 风险评价结果
        5.6.1 致癌风险
        5.6.2 非致癌风险
    5.7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6)基于已校准球板标准器的工业CT长度测量不确定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量值溯源
    1.1 校准方案
    1.2 球板标准器
2 测量与长度误差不确定度来源分析
    2.1 测量试验
    2.2 测量步骤执行
    2.3 长度误差不确定度来源分析
3 测量模型与不确定度评定
    3.1 测量模型
    3.2 不确定度评估
        3.2.1 标准器校准证书中给出的尺寸测量示值误差标准不确定度分量
        3.2.2 仪器分辨力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
        3.2.3 由多次重复测量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分量
        3.2.4 由仪器安装误差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分
        3.2.5 由温度波动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分量
    3.3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3.3.1 主要标准不确定度及计算结果汇总表(见表5)
        3.3.2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计算
        3.3.4 扩展不确定度计算
4 校准结果及不确定度
4 结论

(7)X射线管电压的测量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理论基础
    2.1 X射线管电压
    2.2 管电压的测量方法
        2.2.1 比值法
        2.2.2 能谱终点法
        2.2.3 介入式分压法
    2.3 空气比释动能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实验装置
    3.1 医用乳腺X射线辐射装置
        3.1.1 医用乳腺X射线机
        3.1.2 限束光阑及定位系统
    3.2 工业X射线辐射装置
        3.2.1 工业X射线光机
        3.2.2 附加过滤装置
        3.2.3 辅助定位系统
    3.3 管电压测量仪器
        3.3.1 CdTe探测器
        3.3.2 非介入式剂量仪
        3.3.3 介入式分压箱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参考辐射质的建立
    4.1 医用乳腺辐射质的建立
        4.1.1 半值层的测量
        4.1.2 有效能量的计算
    4.2 工业X射线辐射质的建立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管电压的测量
    5.1 介入式分压法
        5.1.1 开关光机管电压的曲线
        5.1.2 管电压纹波
        5.1.3 平均管电压
        5.1.4 不同管电流
        5.1.5 管电压重复性测量
    5.2 能谱终点法
        5.2.1 CdTe探测器能量刻度
        5.2.2 能谱测量管电压
    5.3 非介入比值法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量值传递与溯源
    6.1 空气比释动能的出值
    6.2 管电压的刻度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
    7.1 空气比释动能测量不确定度
        7.1.1 电离电流不确定度分析
        7.1.2 传递电离室不确定度评定
        7.1.3 温度气压不确定度评定
        7.1.4 定位不确定度评定
    7.2 管电压的不确定度评定
    7.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致谢

(8)术中移动式C型臂X射线机的检测方法浅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检定设备
2 检定项目和方法
    2.1 空气比释动能率
    2.2 半值层
    2.3 X射线管电压
    2.4 空间分辨力
    2.5 低对比分辨力
3 检定结果分析
4 结束语

(9)纳米计算机断层扫描成像技术进展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纳米CT成像原理及分类
3 基于投影放大的纳米CT成像技术
    3.1 纳焦斑X射线源的获取
    3.2 高分辨率X射线探测器
    3.3 样品台及运动控制平台
4 基于X射线放大的纳米CT成像技术
    4.1 X射线波带片
    4.2 复合折射透镜
    4.3 布拉格放大器
    4.4 X射线毛细管
5 基于相位衬度的纳米CT成像技术
6 纳米CT成像现存问题
    6.1 纳米CT向计量型的转化问题
    6.2 系统几何参数和机械定位精度
    6.3 环境温度对成像的影响
7 结束语

(10)基于微波CT的固体火箭发动机燃面退移动态测试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燃面退移测试方法的研究现状
        1.2.2 微波CT的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及结构安排
2.微波CT成像的理论基础
    2.1 微波成像原理
    2.2 微波CT应用于燃面检测的可行性分析
        2.2.1 固体推进剂的物质组成
        2.2.2 可行性分析
    2.3 微波成像算法原理
    2.4 微波路径仿真实验
    2.5 ART重建算法
    2.6 本章小结
3.基于射线模型的燃面重建算法
    3.1 投影矩阵刻画
        3.1.1 X射线CT投影矩阵刻画
        3.1.2 微波CT投影矩阵刻画
    3.2 燃面退移重建算法
        3.2.1 ART-TV燃面重建算法
        3.2.2 改进的ART-TV燃面重建算法
    3.3 燃面退移仿真实验结果及分析
        3.3.1 不同燃面直径离散模型
        3.3.2 结果及分析
    3.4 本章小结
4.基于高斯波束模型的燃面重建算法
    4.1 高斯波束的基本理论
    4.2 高斯波束模型应用于微波重建的理论分析
        4.2.1 微波波束可视为高斯波束的理论分析
        4.2.2 考虑波束二维分布的投影过程分析
    4.3 基于高斯波束传播模型的燃面重建算法
        4.3.1 TVAL3燃面重建算法
        4.3.2 改进的TVAL3燃面重建算法
    4.4 燃面重建实验结果及分析
        4.4.1 无噪声数据重建
        4.4.2 噪声数据重建
    4.5 本章小结
5.总结与展望
    5.1 工作总结
    5.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四、X射线CT检测设备的溯源(论文参考文献)

  • [1]X射线诊断患者剂量的TLD质量控制[J]. 欧向明,李明生,袁继龙,程金生. 中国医学装备, 2021(07)
  • [2]复杂铝电解质关键物化参数预报和测定新方法[D]. 路辉. 北京科技大学, 2021
  • [3]120kV CT诊断条件下热释光剂量计测量X射线剂量的研究[J]. 陈基炜,黄圣雁,朱振华,屠建春,涂彧. 医疗卫生装备, 2021(05)
  • [4]进口含铅原料溯源及熔炼过程重金属暴露风险研究[D]. 周凯.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5]2019年天津市放射诊疗工作场所辐射防护检测结果分析[J]. 陈雪,刘庆芬,尹谌,魏超,高杰,李松,于程程,张文艺,武权. 国际放射医学核医学杂志, 2021(03)
  • [6]基于已校准球板标准器的工业CT长度测量不确定度分析[J]. 郭鑫. 计量与测试技术, 2021(02)
  • [7]X射线管电压的测量方法研究[D]. 赵亮. 河北科技大学, 2020(06)
  • [8]术中移动式C型臂X射线机的检测方法浅析[J]. 李胜春,唐盟,刘莹,王攀峰,王玲玲,刘辉. 工业计量, 2020(06)
  • [9]纳米计算机断层扫描成像技术进展综述[J]. 吕寒玉,邹晶,赵金涛,胡晓东. 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 2020(14)
  • [10]基于微波CT的固体火箭发动机燃面退移动态测试方法研究[D]. 王晶. 中北大学, 2020(09)

标签:;  ;  ;  ;  ;  

X射线CT检测设备的溯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