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订阅月刊《宏观经济管理》

欢迎订阅月刊《宏观经济管理》

一、欢迎订阅《宏观经济管理》月刊(论文文献综述)

杨贤敏[1](2021)在《上海《经济周报》研究(1945-1949)》文中提出《经济周报》是1945-1949年间上海出版发行的对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的理论性经济刊物。目前,该刊物已有相关纸质版和电子版出版发行,但学术界对其缺乏专题系统研究。《经济周报》作为大众传播媒介之一,主要内容是对这一时期国内外经济问题和经济理论进行了理论性和现实性的综合研究报道。例如,关于国内经济问题中的农业问题、对外贸易问题和通货膨胀问题;关于国际经济问题中的美国与英国、苏联与东欧国家以及部分亚洲国家的经济问题;关于古典经济学派和现代经济学派——凯恩斯主义,等等。本文运用历史学和其他学科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借助拉斯韦尔“5W”理论对《经济周报》的传播主体、传播客体、传播内容、传播途径和传播效果等问题进行了系统深入地研究,并从资料收集、主题内容及文化传媒等方面,深刻揭示了其学术理论价值和进步意义,同时也希望相关研究方法对这一时期其他大众传媒的深入研究,提供一些学术启发和借鉴。

万磊[2](2020)在《理与义:乡村振兴中的资本与精英 ——鲁西南东县的个案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乡村振兴中工商资本下乡对乡村治理的影响,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话题。资本下乡的过程本质上反映出经济基础与上层的社会治理之间的关系,资本理性与乡土道义的关系与持久争论。资本下乡过程中,资本理性与乡土道义的平衡,不能仅从资本或乡村治理单一方面出发进行考察,而应从双方的相互关系入手进行探讨。本文在实证调查基础上,通过多个案对比分析,探讨资本下乡中资本的逐利性与乡村治理中的地方性之间的关系,并从不同类型的比较中发现相关影响因素,分析资本与精英不同组合类型对乡村治理的影响,并寻找抑制资本负面效应激励其正面效应的关键机制。本文从工商资本下乡的视角切入,围绕资本下乡过程中三种不同的乡村治理类型展开探讨,着重分析不同村庄中外来资本与内生精英的关系情况,尝试提炼资本下乡与乡村治理的融合与分离的互变关系。在资本主导精英的村庄,在土地股份合作社的发展过程中,经济能人与政治权威两种不同身份合二为一,拥有资本的经济能人不仅主导了资本下乡,还主导了村庄治理,资本处于主导地位,精英处于从属地位,资本主导下与内生治理建立了融合性的关系,形成了主导型治理。在资本与精英合作治理的村庄,村庄在发展主动引入资本,资本的影响力和精英的参与能力都很强,资本与精英相互合作,双方都无法形成对于对方的主导地位,下乡资本能够与以精英为核心的内生治理实现融合,资本的逐利性与乡村治理多元属性实现了兼容与互利。在资本与精英竞争的村庄,资本为了顺利下乡和发展,不得不借助精英等的内生力量。在这种情况下,资本也能与内生治理建立融合性的关系,但是由于资本的影响力有限,精英拥有较多的优势地位,就造成了外来资本与内生精英之间的博弈。通过多个案比较分析,本文得出以下几点结论:第一,资本下乡是否会对乡村治理产生影响,取决于资本的影响力和精英的参与能力。在资本下乡后的村庄,资本是关键的外来要素,精英是内生治理中的关键要素,两者相互作用影响乡村治理。第二,资本下乡对乡村治理带来正效应还是负效应,取决于资本与内生精英的关系调适情况。下乡资本与内生精英关系调适得当,就能促进乡村治理;下乡资本与内生精英关系调适失当,就会对乡村治理带来负面冲击。第三,资本下乡的消极影响可以通过治理结构调整加以避免,通过新的治理机制安排实现良性调适。同时,资本的影响力和精英参与能力的不同组合,可以形成主导型、合作型、依附型和博弈型四种不同的资本一精英组合治理形态,四种治理形态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会随着资本与精英两者的变化而改变。本文的研究也启示我们,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构建起融合性治理机制,促进资本下乡发挥积极作用。

王曼利[3](2019)在《长安画派艺术价值:基于艺术品价格的研究》文中指出长安画派萌发至今已约一甲子,但关于画派艺术品价格的研究既少且浅,艺术价值研究又多忽略艺术界的建构作用。我们以画派基本问题为研究起点,以马克思主义艺术生产理论为指导,在画派艺术品价格的考察中分析它与艺术价值的关系,从艺术社会学视角探究画派艺术价值的建构途径与方式,挖掘出画派多元的艺术价值。论文具体分为六部分:第一章:绪论。简要回顾国内外艺术市场的历史与我国艺术市场的发展现状,梳理和分析了长安画派艺术品价格和艺术价值的研究成果与可借鉴的理论资源,指出:在经济繁荣的今天,艺术经济学和艺术社会学的理论观照是该画派研究的应有之义。第二章:长安画派:概念、构成和风格。我们从艺术地理学视角对画派名称进行解读,认为此名与长安地理及文化所积淀成的心理原型有关。我们从广义和狭义上对画派构成进行概括,以1961年参加“西安美协中国画研究室习作展”的6人作为文本的研究对象,因篇幅所限,重点放在赵望云、石鲁、何海霞和方济众4人上。画派艺术思想深受延安文艺理论影响,作品多表现人民生活,具有强烈的地域艺术风格。第三章:长安画派绘画价格:基于访谈、文献与画廊。我们通过访谈和文献分析补充了画派从萌芽期到2000年的作品价格,通过市场调查和深度访谈获取了画廊价格。长安画派作品价格与中国经济发展水平基本同步,价格受宏观经济和居民购买力影响直接,作品的艺术水准、传播和营销得力与否同样影响画派价格。陕西地区画廊中画派作品数量少、价格低,艺术家市场地位不同,作品价格已产生分层。第四章:长安画派绘画价格:基于拍卖机构数据。通过对雅昌艺术网中长安画派作品拍卖价格数据的整理、统计和分析,我们对赵望云、石鲁、何海霞和方济众个人国画作品拍卖价格指数和画派整体拍卖价格态势及其中的规律性问题进行了探究。画派艺术品拍卖成交数量少、成交额和均价普遍较低,市场有一定认可度,但与着名画派和画家相比作品价格不高,价值与价格发生了较大偏离。第五章:艺术生产:长安画派艺术价值的建构。本章借鉴丹托和迪基的“艺术界”和“艺术体制”、贝克尔的“艺术界”和布尔迪厄的“资本”、“场”等概念,糅合惯常的艺术界概念,将长安画派艺术价值置于艺术体制网络中,从博物馆和美术馆(收藏与定位)、艺术展览(展示与传播)、艺术批评(评论与阐释)和艺术营销中介(宣传与销售)等方面分析画派艺术价值建构的途径与方式。作品离开画家之手后其艺术价值由艺术界共同赋予,艺术价值的认定、传播与阐释有益于艺术品价格的提高。第六章:多元复合:长安画派艺术价值研究。本章以马克思主义艺术生产理论为出发点和依据,从思想价值、审美价值和启示价值三方面研究了长安画派的艺术价值。画派创作表现了“人”的母题和大地情怀,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体现了艺术家对文艺思想时代最强音的积极响应、既破又立的艺术超越精神,以及艺术家巨大的人格魅力,这些都是长安画派值得被传播的价值,也是决定艺术品价格的强大内驱力。结论:在长安画派的不同阶段,其艺术品价格与艺术价值呈现出时而吻合时而背离的复杂关系,这是正常的,但背离也是有原因的。我们要加大对画派学术价值的深度研究和科学传播,辅以时间条件,画派艺术品价格仍首先取决于其艺术价值。这也符合马克思对价值与价格关系的科学总结。

付正[4](2019)在《《中国季刊》视域下的中国改革与发展(1978—2018)》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人类历史上一次伟大的实验。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政治、经济、文化各个领域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与此同时,在整个中国社会急剧转型与变迁的过程中,也呈现出诸如环境污染、贫富差距过大、官员贪污腐败等矛盾和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的巨大成就与呈现出的问题都极大地激发了海外学者的研究兴趣和热情,他们密切关注着中国改革与发展的进程,试图通过实地考察、文献研究等多种方式揭开一个又一个“中国之谜”,并用多元化视角讲述着各式各样的“中国故事”。其中,国外最早专门研究当代中国的权威学术期刊《中国季刊》(The China Quarterly)就对1978年以来中国的改革与发展历程予以了长达40年的持续关注,累计发表了880篇相关主题的文章,是了解改革开放以来海外学者眼中的“中国形象”的重要参照。本文就以《中国季刊》为个案,对1978年以来该期刊中海外学者关注度最高的“中国改革与发展”这一主题的相关文章进行系统性梳理和评析。本研究采用纵向的宏观考察与横向的微观研究相结合的方式,一方面,从宏观上对《中国季刊》关于改革开放40年的研究概况进行“粗线条”梳理,把握研究的总体脉络、学者们关注的重点以及主要观点;另一方面,从微观上对《中国季刊》研究的具体问题、选取的理论视角以及研究方法进行具体地分析和评判,既介绍海外学者的观点,也深入挖掘这些观点背后的内涵与逻辑,并通过“述评结合”的方式分析这些研究成果的价值与局限。《中国季刊》关于1978年以来中国改革与发展历程的研究重点探讨了政治、经济和社会领域的改革与变迁,本研究就针对这些重点关注的问题进行梳理和述评。正文首先对《中国季刊》的发展概况进行了介绍,包括该期刊的创办历程及运营情况,1978年以来历任主编的研究侧重点、选题偏好及其指导下的“特刊”(Special Issue),以及《中国季刊》四十年研究概况和研究主题的变迁。接着,围绕《中国季刊》对政治、经济、社会三个领域的具体内容展开述评。就政治领域而言,主要对1978年以来《中国季刊》关注最多的中国共产党的调适与变革、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状况以及中国共产党的未来走向和中国政治变迁的前景预判等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和评析。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推进,海外学者对于中国共产党以及中国政治发展之路的评价逐渐突破了20世纪80——90年代占主导地位的“消极悲观论”和“民主转型论”的束缚,愈发认可中国共产党做出的积极调适和主动变革,对中国民主政治发展之路也呈现出理解的态度。就经济领域而言,重点围绕中国农村经济的改革与发展,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情况,以及中国经济改革的成就与原因、问题与挑战以及前景预判等问题对《中国季刊》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述评。海外学者对中国经济发展前景的看法在20世纪80末、90年代初主要被“消极否定”派学者的观点占据上风,他们认为改革的局限性限制了经济的发展,后来,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学者们逐渐改变了之前的判断,不再将自由市场和私有化看作是促进中国经济发展的唯一因素,也更加认可中国采取的“摸着石头过河”、循序渐进的改革之路。就社会领域而言,《中国季刊》以不断发展壮大的社会组织为切入点分析了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变迁,采用了多种社会科学的理论和范式探讨了转型时期的社会矛盾与社会抗争,并对改革开放后显现出来的环境污染、收入分配不公、贫富差距、社会保障等民生问题与社会治理情况进行了深入探讨。在对国家和社会关系的研究中,学者们逐渐改变了改革开放前对中国国家和社会关系高度一体化以及国家统筹一切的“强国家——弱社会”的判断,在对中国民生问题的研究中,也从最开始对中国政府治理能力的严重怀疑逐渐转变为对一些治理举措和改革成效的充分肯定和认可。本文通过对如上问题的研究发现,1978——2018年间《中国季刊》在不同时期对中国改革与发展进程的关注重点、海外学者眼中的“中国形象”都发生了变化。总的来看,《中国季刊》对中国的认识逐步趋于理性客观,绝大多数学者都能秉承严谨求实的态度对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取得的成就给予充分认可,对存在的矛盾和问题进行了深刻剖析,也提出了一些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对于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和反思1978以来中国的改革与实践,拓展国内学界的研究思路和研究视野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当然,也有一些学者因难以摆脱西方中心观的影响和意识形态的偏见,缺乏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了解以及过度依赖西方理论寻找中国现实等原因做出了一些误读和误判,本文对这部分内容也予以了客观的评判和回应。《中国季刊》迄今为止已经连续出版60年,其发表的数千篇文章和书评累积起来就是一部反映海外当代中国研究的重要史料库。为此,我们应持续关注《中国季刊》关于当代中国研究的成果和动向,加强海内外学者的对话与交流,为推动当代中国研究的学理化、国际化,构建既符合中国现实又能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做出贡献。

赵晓昕[5](2019)在《新媒体时代付费墙模式在中国的困境及出路 ——基于中美比较研究视角》文中研究表明2012年,我国传统报业第三次危机爆发。受国内经济下滑、媒介生态环境改变及居民消费观念转变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纸质报纸发行量下降,影响力逐渐降低,读者大量流失,报纸营收骤减。传统报业亟需突破盈利困境,重振纸媒的社会影响力。在同样传统纸媒衰退的大环境下,全球报业都在努力寻求新的报业发展模式。西方国家传统媒体的数字化转型实践已领先于中国十几年,《纽约时报》及《华盛顿邮报》等美国大报付费墙战略的成功,以及成功路上遇到的坎坷和阻碍,为我国报刊媒体数字化转型及付费墙模式的实践提供了经验与帮助。我国报刊媒体建立“墙”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付费墙在中国陷入的困境主要集中在内容困境、受众困境及商业模式困境三方面。内容困境主要表现为新闻同质化严重,数字新闻版权保护形势严峻;受众困境主要表现为受众新闻付费意愿低,付费用户缺乏对平台的忠诚度;商业模式困境主要表现为互联网信息共享性与付费墙信息封闭性之间的矛盾,报刊盈利目的与受众公共利益之间的冲突。造成困境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城多报”的媒体格局使我国难以出现有超级影响力的大报,“简单加法”的媒介融合意味着媒体不够重视各传播平台之间的差异,导致各平台之间内容同质化严重,“流量至上”的行业现状影响着内容的生产,新闻失范现象频发;数字新闻产品的版权保护意识较为薄弱,侵权现象不断,而维权成本高、维权周期长、赔偿价格低,使新闻媒体难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报刊媒体缺乏品牌打造的意识,内容营销能力弱,导致用户对平台的信赖度较低,进一步降低了与新闻产品的互动程度。在汲取美国付费墙模式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国情,从产品策略、内容策略、用户策略三个维度出发,寻找付费墙模式在中国的出路。从产品策略的角度出发,要保证新闻的稀缺性和优质性,突破新闻作品版权困境,需要推动相关法律法规逐步完善、业内人员提升版权意识和职业道德、传播平台落实监管责任;增强媒体的辨识度和受众的忠诚度,需要媒体重视品牌的打造,增强营销能力;保证媒体的健康、可持续运营,需要多种盈利模式并举。从内容策略的角度出发,在为受众提供个性化付费墙的基础上,还应保证原创优质内容的可持续供应;要使付费墙模式具备可行性,报刊媒体要注意自己的用户群体和市场定位,选择拥有固定受众群体和优质头部内容的垂直领域为切入点进行付费墙模式的实践。从用户策略的角度出发,要利用灵活的定价策略吸引受众,培养受众的付费习惯;打破用户流失困境,需要建立用户的正向反馈,为用户提供流畅的产品使用体验;用免费增值等手段吸引更多的年轻用户,将他们发展为潜在订户。

邹世昌[6](2019)在《智媒时代国内财经新媒体内容付费模式比较研究 ——以“商业周刊中文版”和“华尔街见闻”为例》文中提出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发展,推动媒体朝智能化方向发展,使人类迈进智媒时代。目前,我们正处于智媒时代发展的早期阶段,人工智能和推荐算法将改变媒体内容生产机制和信息分发机制,使得内容生产、内容呈现和内容分发更加智能化,满足受众的个性化需求。与此同时,国内消费升级与中产阶层扩大,营造了新的知识需求,构建了阅读消费新场景。技术变革与受众需求增加共同推动了内容付费的蓬勃发展。本文运用新闻传播学、经济学相关理论,以“商业周刊中文版”和“华尔街见闻”为例,对国内财经新媒体内容付费模式进行比较研究。具体研究问题有:第一,智媒时代国内财经新媒体内容付费发展有哪些驱动力,又有哪些新趋势;第二,国内财经新媒体内容付费发展模式有哪些,它们各有怎样的特点、优势与不足:第三,研究案例的内容付费发展模式对其他财经新媒体乃至其他行业类媒体推行内容付费、实现商业模式多元化有哪些借鉴意义,媒体内容付费对于媒体健康发展有怎样的意义,其本身又有哪些局限。针对以上研究问题,本文采取了实地调研法、深度访谈法、案例分析法和文献研究法进行研究,收集了很多与案例、内容付费有关的一手资料。研究发现,“商业周刊中文版”和“华尔街见闻”的内容付费模式在战略定位、产品构成、盈利策略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两者都拥有自身的优势与不足。两者在内容付费运营上有三点经验值得其他财经媒体和行业性媒体借鉴:一是内容为王,以用户思维打造高品质产品;二是精准运营,以智媒技术驱动内容、渠道及社群建设;三是多元模式,以内容为基础延伸服务。内容付费的发展,对推动重新认识内容价值,推动形成付费群体、提高内容传播效率,推动变现模式发展、促进媒体多元化经营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但也必须看到,优质内容生产稳定性风险高、知识版权保护相对落后以及付费收入有限仍是局限内容付费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郑茹[7](2018)在《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出版研究(1949-2016)》文中研究说明学术期刊是以探索、积累和传播人类的科技知识、先进思想为基本目标的特殊出版物。学术期刊凝聚着学者的智慧,对科学研究具有导向作用,学者以期刊为阵地分化出动态聚合的论域,催化新的成果的产生。学术期刊的出版研究目的在于考察学术期刊出版活动的诸多环节以及出版要素,揭示学术期刊出版的演化历程,探索学术期刊出版规律,揭示出版活动的影响因素,分析贯穿出版活动始终的准则和规范等。相比于自然科学期刊而言,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的出版研究更容易受到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影响与制约。人文社会科学的学术期刊具有为社会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的独特功能,因此对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出版进行长时段研究,能够揭示不同历史阶段下社会对学术知识、先进思想的需求情况,以及不同时期的学术研究所呈现出的表现形态和差异性,可以镜观不同时期的学术发展情况。本研究采集1949-2016年CNKI近60年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的征稿启事,作为研究的数据来源,并且有针对性的利用CNKI公开的期刊出版数据,作为征稿启事的补充,采用定量与定性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历年期刊出版史料进行计量分析和内容分析。研究的时间跨度涵盖建国至今,涉及了人文社会科学19个一级学科,因此能够较为全面的反映新中国建立以来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面貌和学术期刊出版生态。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揭示新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出版基本情况,梳理出新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发展的概貌。包括期刊种类走势、地域分布、学科的基本分布等。(2)揭示建国以来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的出版规范演变及完善历程。包括审稿制度、出版要求,如稿件类型以及论文格式(题名、摘要、引文)等方面的要求。(3)通过分期研究将建国后的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分成四个阶段进行分析,揭示每个阶段期刊的发展特征;通过分层研究重点分析人文社会科学学报、核心期刊以及网络期刊等特殊类型,揭示名刊工程期刊的示范作用、核心期刊的引领效应以及网络期刊的倒逼效应。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1)现有的研究中宏观层面、全景式、整体性研究较为少见。本研究从宏观层面对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的出版演化状况所做全景式描摹,是对以往以单一期刊或某类期刊、某地区出版期刊为主的个案式研究的补充,能够从多维度揭示建国以来学术期刊出版演变的过程。同时,也能够从微观层面,揭示不同时期、不同学科、不同类型期刊的出版特征。(2)针对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进行长时间段连续性研究的方法、区别于节点研究。本研究的时间范围是建国至今,在一个较长时间跨度上考察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的出版生态,既可以形成时间上的演化研究,也可以针对某一时间进行横向比较,在已有的期刊出版史研究中较为少见。本研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出:其一,建国后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的基本生态不断发生变化。表现在人文社会科学的学术期刊发展过程较为波折,全国范围内的人文社会科学的学术期刊存在分布不均衡的现象,人文社会科学的不同学科的学术期刊的发展差距较大。其二,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出版规范受欧美影响,日益与世界对接,审稿制度、稿件类型以及论文的写作规范是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渐完善。其三,从分期情况看,不同历史时期的期刊出版在种类、发展速度、学科组成等方面具有不同的特征。受复杂的社会环境、学术水平、科学技术的影响,期刊的出版呈现不同的状态。从分层情况看,核心期刊对学术期刊的规范具有引领效应,“名刊工程”对大学学报的发展具有示范效应,网络期刊对纸本期刊具有倒逼效应。本研究的价值主要在于呈现了人文社会科学的学术期刊出版的整体面貌和出版规范发展的完整过程,从学术期刊出版中出现的基本现象出发,涉及到学术期刊出版的诸多方面,揭示学术期刊发展中经历的低谷和浪潮,从而为本土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吴锋[8](2009)在《池上生芙蕖 看花满眼花——新中国60年60报回望与盘点》文中研究表明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历史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随着中国内地的解放和新政权的巩固,全国各机关、团体、组织以及各个方面的报刊纷纷创刊或复刊,报业和新中国其他事业一样出现了长足的进步。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内地共有公私营报纸253种,总发行量250万份。到2007年中国内地出版报纸1938种,平均期印数20545.37万份,总印数437.99亿份。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报纸门类越来越齐全,内容涉及社会及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而本文上榜报纸无一不是某一门类的代表或者区域性的报纸代表。一是机关报的代表。有新中国成立前就创办的《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作为机关报的代表始终引领时代先声。二是各类与人们日常生活、学习密切相关的报纸大量涌现,如有关文化娱乐、卫生健康、体育等方面的报纸不仅数量多,而且发行量大,如《体坛周报》就是其中的翘楚。三是晚报、晨报、青年报、都市类报纸的繁荣。如较早创办的《中国青年报》《新民晚报》《羊城晚报》以及以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华西都市报》《南方都市报》为代表的市民报激荡着读者心灵,满足着亿万读者的精神文化需求。四是教育辅导类报纸、财经类报纸以及时事新闻类报纸异军突起,如《英语辅导报》发行量过千万份,《第一财经日报》影响独特,《参考消息》《环球时报》广受读者喜爱。60年风风雨雨,中国报纸在与时代同行的历史征程中,经历着太多的时代考验。本文围绕着报业应遵循新闻规律,结合报纸在读者中的影响力、报纸的内容创新性、历史潮流和行业发展的地位和作用而确定其入选的理由,以此作为读者了解中国报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鲍金燕[9](2008)在《美国个人理财类杂志的发展研究——以《金钱》杂志为研究个案》文中研究表明当舆论惊呼中国的"理财时代"已然来临,当"财产性收入"成为老百姓的热门话题,当"黄金十年"成为国人的普遍期许,传媒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机,财经报道的一个细分领域——个人理财报道因而风生水起,个人理财浪潮席卷大小媒体,其中以杂志最具代表性。但是,业界的火热并没有蔓延到学界。目前学界对专业个人理财报道研究甚少,对个人理财类杂志的系统研究几乎处于空白状态。实际上,作为一个在新兴市场经济国家诞生的新兴报道领域,我国个人理财类杂志普遍存在着一些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包括定位上难以准确把握核心读者的需求,导致定位模糊、不连贯;广告渠道过于集中、对金融机构依赖性过强、专业人才的缺乏,导致报道缺乏独立性和实用性;资本经营不善,多元化经营渠道难以实现,营销手段不成熟,导致经营现状不乐观,等等。如何突破现有的发展瓶颈,如何理性认识个人理财类杂志乃至个人理财媒体的发展趋势,这都迫切需要先进经验和理论的参照及指导。正是出于这样的目的,笔者通过文献分析法、内容分析法等研究方法,综合运用新闻学、传播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的相关理论,对高度成熟的美国同类媒体进行了研究,考察了美国个人理财类杂志的生存环境以及这些环境对杂志发展的影响;并以其代表性刊物——《金钱》杂志作为解读的个案,对其报道内容进行了定量分析,重点研究了它的报道特色和经营管理方略,试图从中获得某些有意义和有价值的启示。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笔者进一步通过对比研究法、内容分析法等研究方法,通过和美国个人理财类杂志进行对比,系统梳理了我国同类媒体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而分析了个人理财类杂志发展的四个维度,并对其市场前景进行了展望,最后提出了一些在目前的环境和条件下,全方位提高我国个人理财类杂志的报道水准和经营水平的可行性建议。本研究的创新性观点和结论主要有以下几点:一、美国个人理财类杂志的发达与其生存环境高度相关。强大的综合国力和投资市场为个人理财类杂志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婴儿潮"一代和深入人心的个人理财观则为这些杂志提供了发展动力,而相对宽松的传媒运作环境和强大的产业支持又成为它们发展的沃土。二、美国《金钱》杂志在受众定位、选题方向、报道方式、版式风格和品牌延伸上与其编辑哲学有着高度的一致性。在报道上它最大的特色是泛理财观、生活化、消费化,紧抓实用性和服务性,以讲故事的方式来诠释枯燥专业的理财技能。在经营上尤其注重借助高科技平台和细致的读者服务来开拓市场,并通过整合营销传播策略来推广和延伸杂志品牌。三、通过中美同类杂志的分析,总结出个人理财类杂志发展中的四个关键性要素:投资型消费者、资金、杂志制作理念和盈利模式。这四个要素发展的维度决定了杂志整体的成熟度和杂志个体的命运。从发展的眼光来看,我国个人理财类杂志的市场空间还很大,错位竞争的条件将更成熟,名牌化、集团化、产业化将是其主要发展趋势。四、在我国现有的环境和条件下,提高我国个人理财类杂志的报道水准和经营水平可以从几个方面着手,包括更新杂志制作理念;加强对融资风险的防范能力;加大整合营销传播力度;扩展开发读者调查的新渠道;开发读者资源库、力推读者增值服务;加强和支持员工培训、重视人力经营,等等。本研究最大的创新点在于从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国内在个人理财类杂志以及美国同类媒体研究上的空白,并通过两者的对比分析,提出了我国个人理财类杂志发展的一些可行性建议。

吕雪澜[10](2008)在《我国文化类杂志现状与挑战 ——以《读书》、《天涯》、《书城》为例》文中认为在世界或中国的杂志史中,文化类杂志作为反映知识分子为首的社会中坚分子参与社会进程有着不可代替的角色。新时期以来,我国文化类杂志历经两个发展期和一个低潮期,本文通过对《读书》、《书城》、《天涯》三本杂志进行文本分析和实证研究,以文化类杂志的内容和经营管理为线索,着力剖析文化类杂志1990年代后期陷入窘境的原因:我国文化类杂志的内容仍有狭隘化的理解,市场经营方面,我国文化类杂志停留在初级经营阶段,不少观念仍带有计划经济时代色彩。本文第三章以美国着名文化类杂志《纽约客》作为参照系发现:国外文化类杂志的成功在于对读者特征和需求把握准确,定位分明且能几十年坚持不变,注重杂志的品牌建设,广告和发行经营也遵循市场化的规则。结合我国文化类杂志的现状和国外参照,本文得出结论认为:文化类杂志必须树立整合经营的理念,冲破计划经济杂志经营的禁锢,做到在内容上符合读者需求,最大化地占有目标读者,广告、发行和推广等方面也要做出相应改革以全面配合杂志的经营管理,未来文化类杂志市场空间的大小取决于眼下它对自身改革的程度。

二、欢迎订阅《宏观经济管理》月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欢迎订阅《宏观经济管理》月刊(论文提纲范文)

(1)上海《经济周报》研究(1945-194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1.2 学术史回顾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创新与不足
2 《经济周报》概况
    2.1 创办背景
    2.2 创办经过
    2.3 办刊宗旨
    2.4 栏目设置
    2.5 发行情况
    2.6 经费来源
3 《经济周报》的作者群体和读者群体
    3.1 作者群体
    3.2 读者群体
    3.3 良好的编读互动
4 《经济周报》关于国内经济问题研究
    4.1 农业问题研究
    4.2 对外贸易研究
    4.3 通货膨胀研究
    小结
5 《经济周报》关于国际经济问题研究
    5.1 英美等国家经济问题研究
    5.2 苏联与东欧国家经济问题研究
    5.3 部分亚洲国家经济问题研究
    小结
6 《经济周报》关于经济理论与实践方法评介
    6.1 《经济周报》涉及的经济理论学派
    6.2 经济方法的研究
    小结
7《经济周报》的特点、地位、学术价值及影响
    7.1 办刊特点
    7.2 所处地位
    7.3 学术价值
    7.4 积极影响与局限性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经济周报》作者简况表
致谢

(2)理与义:乡村振兴中的资本与精英 ——鲁西南东县的个案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一、选题缘起与问题意识
    二、研究现状与研究述评
        (一) 理与义的对立:资本与治理的冲突论
        (二) 理与义的交织:资本与治理的融合论
        (三) 理与义的疏离:资本与治理的无关论
        (四) 对已有研究的述评
    三、分析视角与研究假设
        (一) 分析视角:过程-事件中的主体互动分析
        (二) 研究假设
    四、相关概念界定
        (一) 乡村振兴
        (二) 资本下乡
        (三) 乡村治理
        (四) 乡村精英
    五、研究设计、方法与资料来源
        (一) 框架设计
        (二) 研究方法
        (三) 资料来源
第二章 资本主导精英:主导型治理
    一、资本返乡与治理重构
        (一) 乐村之“乱”:失序的村庄
        (二) 政府动员与能人回请
        (三) 资本化精英的权威塑造
    二、资本治村:分配式治理与有限整合
        (一) 外力引入与策略性管理
        (二) 经营村庄与一致性行动
        (三) 股份合作与协作秩序
    三、资本下乡中的高效动员与治理风险
        (一) 乡村公共性重构与有序治理
        (二) 利益、控制与集体经济崛起
        (三) 资本主导下的精英治村
    四、小结
第三章 资本精英合作:合作型治理
    一、引资入村:集体与农民的主动呼唤
        (一) 山背村的穷:资源、产业与农民
        (二) 乡土精英与发展型治理
        (三) 资本进村:乡土情感中的理性选择
    二、引地入股:乡村对接资本的组织平台
        (一) 土地吸纳中的关系调节
        (二) 合作社:兼具市场与乡土的纽带
        (三) “权力—资本”有效整合下的产业发展
    三、经济合作中的利益协调与开放治理
        (一) 作为“双管理者”的村治精英
        (二) 权责对等与村社自主
        (三) 利益联结与均衡秩序
    四、小结
第四章 资本精英竞争:博弈型治理
    一、资本主动下乡:寻求利益的理性选择
        (一) “平稳”的村庄:资本下乡的环境
        (二) 乡土联系与资本特性
        (三) 联结机制:资本、农户与村庄精英
    二、治理博弈:新权威崛起与权力平衡
        (一) 两个合作社之争
        (二) 村、社关系的紧张
        (三) 从经济到政治:新精英的出现
    三、多元化主体与权威再造
        (一) 权力争夺:村庄场域中的资本转换
        (二) 秩序结构的分化与重组
    四、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一、问题回应
    二、资本、精英与乡村治理形态
    三、资本下乡中的融合性治理机制构建
    四、研究的局限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致谢

(3)长安画派艺术价值:基于艺术品价格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起
        1.1.1 基于艺术与市场结合的客观历史
        1.1.2 基于我国艺术市场的发展现状
        1.1.3 基于长安画派绘画价格现状——从赵望云说起
    1.2 研究背景与研究现状
        1.2.1 研究背景
        1.2.2 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价值
    1.5 概念界定及数据来源
        1.5.1 本文的“艺术品价格”
        1.5.2 数据来源
第二章 长安画派:概念、构成与风格
    2.1 画派形成条件分析
        2.1.1 经济因素
        2.1.2 政治环境与时代精神
        2.1.3 环境因素
        2.1.4 艺术赞助
        2.1.5 艺术观念与艺术风格
    2.2 艺术地理学视域中的“长安画派”
        2.2.1 艺术地理学阐释“长安画派”名称的可能性
        2.2.2 “长安画派”名称的艺术地理学追问
    2.3 长安画派的构成
        2.3.1 长安画派:艺术观念与理想的层次
        2.3.3 长安画派:网络组织凝聚的层次
        2.3.4 本文研究的长安画派
    2.4 长安画派的艺术风格
        2.4.1 赵望云的艺术风格
        2.4.2 石鲁的艺术风格
        2.4.3 何海霞的艺术风格
        2.4.4 方济众的艺术风格
第三章 长安画派绘画价格:基于访谈、文献与画廊
    3.1 长安画派绘画价格:基于访谈与文献分析
        3.1.1 赵望云绘画价格
        3.1.2 石鲁绘画价格
        3.1.3 何海霞绘画价格
    3.2 长安画派绘画价格:基于画廊的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
        3.2.1 长安画派绘画价格问卷调查
        3.2.2 经营长安画派作品画廊的深度访谈
        3.2.3 经营长安画派画廊的价格地图
第四章 长安画派绘画价格:基于拍卖机构数据
    4.1 赵望云国画价格
    4.2 石鲁国画价格
    4.3 何海霞国画价格
    4.4 方济众国画价格
    4.5 长安画派国画作品价格整体态势
第五章 艺术生产:长安画派艺术价值的建构
    5.1 艺术界相关理论回溯
    5.2 博物馆和美术馆对长安画派艺术价值的阐释
    5.3 艺术展览对长安画派艺术价值的阐释
    5.4 文艺批评者对长安画派艺术价值的阐释
    5.5 营销中介对长安画派艺术价值的阐释
第六章 多元复合:长安画派艺术价值研究
    6.1 求索创新的思想价值
        6.1.1 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
        6.1.2 探索,探索,再三探索
        6.1.3 文艺思想最强音的响应者
        6.1.4 艺术思想的根性意义
    6.2 深厚绵长的审美价值
        6.2.1 “人”的母题与深沉的大地情怀
        6.2.2 艺术创作既破又立的超越精神
        6.2.3 对西北地域美术元素的开拓表现
    6.3 生命深度的启示价值
        6.3.1 为艺的赤子之心
        6.3.2 为人的傲人风骨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作者简介

(4)《中国季刊》视域下的中国改革与发展(1978—201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缘起与选题意义
        (一)选题缘起
        (二)选题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与选题界定
        (一)学术史回顾
        (二)选题界定
    三、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
    四、研究难点与创新点
        (一)研究的难点
        (二)研究的创新点
第一章 《中国季刊》概论
    第一节 《中国季刊》的创办及运营
    第二节 《中国季刊》(1978——2018)的历任主编及其指导下的特刊
    第三节 《中国季刊》(1978——2018)的作者队伍
    第四节 《中国季刊》(1978——2018)的研究概况及主题梳理
第二章 《中国季刊》视域下中国政治领域的改革与发展
    第一节 改革中的中国共产党
        一、中国共产党执政面临的挑战
        二、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的流变
        三、中国共产党的党政干部队伍建设
    第二节 转型时期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
        一、从“橡皮图章”到“钢铁图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发展
        二、从指定到民选:基层民主制度的发展
        三、从人治到法治:民主法治建设的发展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的未来走向与中国政治发展的前景预判
        一、“消极悲观论”
        二、“民主转型论”
        三、“柔韧有余论”
第三章 《中国季刊》视域下中国经济领域的改革与发展
    第一节 中国农村经济的改革与发展
        一、农村经济改革的成就及原因探析
        二、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三、农业改革与农村巨变
    第二节 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
        一、对外贸易的发展
        二、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的情况
        三、对中国“入世”的观察和评价
    第三节 对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总体性评价
        一、经济改革的成就及原因探究
        二、经济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三、经济发展的前景分析及评价
第四章 《中国季刊》视域下中国社会领域的改革与发展
    第一节 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变迁
        一、不断发展壮大的社会力量
        二、宏观结构论争下的国家与社会关系
        三、微观多元化视角下的国家与社会关系
    第二节 转型时期的社会抗争
        一、转型时期中国的社会矛盾和问题
        二、社会抗争的动力源泉和政治机遇
        三、社会抗争的行动主体和动员策略
        四、社会抗争的影响以及国家的应对之策
    第三节 民生问题与社会治理
        一、环境污染与治理
        二、社会保障制度的转型与变革
        三、收入和财富分配不平等的问题
结语
    一、《中国季刊》关于中国改革与发展四十年的研究变迁
        (一)《中国季刊》不同时期关注重点的变化
        (二)《中国季刊》中“中国形象”的变迁
    二、《中国季刊》的研究特点及启示
        (一)《中国季刊》的研究特点
        (二)《中国季刊》的研究启示
参考文献
后记
博士期间学术成果

(5)新媒体时代付费墙模式在中国的困境及出路 ——基于中美比较研究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综述
    四、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第一章 付费墙模式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节 美国付费墙模式的实践
        一、付费墙模式的发展历程
        二、付费墙模式的构建现状
    第二节 中国付费墙模式的实践
        一、付费墙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二、付费墙模式可行性分析
第二章 付费墙模式在中国面临的困境
    第一节 内容生产困境
        一、同质化严重
        二、侵权现象频发
    第二节 受众拓展困境
        一、受众付费意愿较低
        二、用户平台忠诚度不足
    第三节 商业模式应用困境
        一、“墙”与“自由”的矛盾
        二、盈利目的与公共利益的冲突
第三章 付费墙模式在中国陷入困境的原因
    第一节 媒体格局与行业现状影响内容生产
        一、“一城多报”的报业格局
        二、“简单加法”的媒体融合
        三、“流量至上”的行业现状
    第二节 新闻产品版权保护形势严峻
        一、版权意识薄弱
        二、版权维护困难
    第三节 品牌建设落后,用户缺乏黏性
        一、机构媒体品牌意识较弱
        二、新闻产品与受众的互动程度较低
第四章 比较视野下付费墙模式在中国的出路
    第一节 产品策略
        一、业界内化版权意识,打击侵权现象
        二、重视媒体品牌打造,增强营销能力
        三、探索多种收费模式,构建多元盈利手段
    第二节 内容策略
        一、把握用户画像,提供个性化付费墙
        二、保持优质内容的可持续供应
        三、发展垂直领域的付费内容
    第三节 用户策略
        一、培养用户付费习惯
        二、建立受众的正向反馈
        三、重视吸引年轻用户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6)智媒时代国内财经新媒体内容付费模式比较研究 ——以“商业周刊中文版”和“华尔街见闻”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理论基础
        1.2.1 认知盈余
        1.2.2 使用与满足理论
        1.2.3 长尾理论
    1.3 相关概念界定及文献综述
        1.3.1 相关概念界定
        1.3.2 文献综述
    1.4 研究问题
    1.5 研究方法
        1.5.1 实地调研法
        1.5.2 深度访谈法
        1.5.3 案例分析法
        1.5.4 文献研究法
    1.6 创新点
2 国内外媒体付费内容发展历程
    2.1 国外媒体付费内容发展历程
        2.1.1 传统媒体纷纷探索(1994—2000)
        2.1.2 内容付费两极分化(2001—2010)
        2.1.3 内容付费逐渐普及(2011—2018)
    2.2 国内媒体内容付费发展历程
        2.2.1 综合性纸媒率先试水电子版收费(2004-2010)
        2.2.2 都市报、财经媒体纷纷跟进(2011—2015)
        2.2.3 媒体付费内容实践两极分化(2016至今)
3 国内财经新媒体内容付费模式探索
    3.1 内容付费模式的内涵与分类
        3.1.1 订阅模式
        3.1.2 捐赠模式
        3.1.3 会员模式
    3.2 国内财经新媒体内容付费发展动因
        3.2.1 受众需求多元分层与移动支付技术普及
        3.2.2 媒体内容生产升级与互联网内容平台竞争
        3.2.3 大数据等新技术变革内容生产与受众服务
        3.2.4 财经媒体的自身优势
    3.3 “商业周刊中文版”内容付费模式探索
        3.3.1 从传统纸媒到财经新媒体
        3.3.2 从客户端到“线下线上”付费生态
    3.4 “华尔街见闻”内容付费模式探索
        3.4.1 自带“互联网”基因,以投资者为中心
        3.4.2 内容付费:从付费专栏到社群运营
4 “商周”与“见闻”内容付费用户与产品分析
    4.1 内容付费用户需求与战略定位分析
        4.1.1 内容付费用户需求分析
        4.1.2 内容付费战略定位分析
    4.2 “商周”付费产品分析
        4.2.1 付费会员
        4.2.2 付费订阅
    4.3 “见闻”付费产品分析
        4.3.1 付费会员
        4.3.2 付费订阅
    4.4 “商周”与“见闻”产品异同分析
        4.4.1 “商周”与“见闻”产品的相同点
        4.4.2 “商周”与“见闻”产品的不同点
5 “商周”与“见闻”内容付费模式比较分析
    5.1 产品策略比较
        5.1.1 “商周”产品策略:付费为主,自营生产
        5.1.2 “见闻”产品策略:免费为主,合作生产
    5.2 盈利策略比较
        5.2.1 “商周”盈利策略:低成本生产,定价、付费灵活
        5.2.2 “见闻”盈利策略:兼顾“头尾”,着力社群经营
6 “商周”与“见闻”内容付费模式的不足与优化
    6.1 “商周”内容付费模式的不足及优化策略
        6.1.1 “商周”内容付费模式的不足
        6.1.2 “商周”内容付费模式的优化策略
    6.2 “见闻”内容付费模式的不足及优化策略
        6.2.1 “见闻”内容付费模式的不足
        6.2.2 “见闻”内容付费模式的优化策略
7 媒体内容付费模式的启示与反思
    7.1 财经新媒体内容付费模式的启示
        7.1.1 内容为王:以用户思维打造高品质产品
        7.1.2 精准运营:以智媒技术驱动内容、渠道及社群建设
        7.1.3 多元模式:以内容为基础延伸服务点
    7.2 媒体内容付费的现实影响
        7.2.1 推动重新认识内容价值
        7.2.2 推动付费群体形成,提高内容传播效率
        7.2.3 推动变现模式发展,促进多元化经营
    7.3 媒体内容付费的局限
        7.3.1 优质内容生产稳定性风险高
        7.3.2 知识版权保护相对落后
        7.3.3 付费收入有限,改变营收格局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7)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出版研究(1949-2016)(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存在问题
        1.1.1 研究背景
        1.1.2 存在的问题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价值和创新点
        1.4.1 研究创新点
        1.4.2 研究重点与难点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相关研究述评
    2.1 概念界定与辨析
        2.1.1 学术期刊与学术着作
        2.1.2 学术规范与出版规范
        2.1.3 出版、学术出版与期刊出版
    2.2 研究理论基础
        2.2.1 人文社会科学的内涵与分类
        2.2.2.文献计量学与期刊统计
        2.2.3 核心期刊与期刊评价
    2.3 研究现状述评
        2.3.1 国外期刊研究前沿与热点
        2.3.2 国内期刊研究成果及研究态势
第三章 新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出版总况
    3.1 研究史料的采集与处理
        3.1.1 史料的采集
        3.1.2 数据的处理
    3.2 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出版基本分布情况
        3.2.1 期刊的种类、年发行数量以及期刊载文量的变化情况
        3.2.2 人文社科学术期刊的更名、停刊情况
        3.2.3 期刊的版本分化情况
    3.3 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地域分布研究
        3.3.1 期刊的出版地域整体分布
        3.3.2 强势期刊出版区域
        3.3.3 弱势期刊出版区域
    3.4 学术期刊出版的学科分布研究
        3.4.1 期刊种类的学科分布
        3.4.2 哲学人文和社会科学期刊的学科占比
        3.4.3 基础性学科与应用性学科期刊的差异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出版规范的演化
    4.1 审稿制度的演化
        4.1.1 三级审稿制
        4.1.2 双向匿名审稿制与同行评议制
    4.2 稿件类型的演化
        4.2.1 手稿
        4.2.2 打印稿
        4.2.3 电子稿
    4.3 论文结构规范的演化
        4.3.1 题名规范
        4.3.2 文章篇幅
        4.3.3 摘要与关键词
        4.3.4 引文规范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的分期与分层研究
    5.1 期刊的分期与分层
        5.1.1 期刊的分期依据
        5.1.2 期刊的分层依据
    5.2 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的分期研究
        5.2.1 七年过渡时期(1949-1956 年)
        5.2.2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7-1966 年)
        5.2.3 十年文革时期(1966-1977 年)
        5.2.4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1978 年至今)
    5.3 核心期刊与非核心期刊的分层研究
        5.3.1 CSSCI与“北大核心”期刊的基本情况
        5.3.2 核心期刊引入前后的出版情况比较
        5.3.3 核心期刊对规范的引领效应
    5.4 高校学报与名刊工程的分层研究
        5.4.1 学报的基本情况
        5.4.2 高校的更名情况
        5.4.3 名刊工程的示范效应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美国个人理财类杂志的发展研究——以《金钱》杂志为研究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美国个人理财类杂志的发展概况与生存环境
    1.1 美国个人理财类财经杂志的发展概况
        1.1.1 美国个人理财类媒体发展溯源
        1.1.2 杂志是美国个人理财类媒体市场的大赢家
    1.2 美国个人理财类杂志的生存环境及对其发展的影响
        1.2.1 强大的综合国力和发达的投资市场是美国个人理财类杂志的发展前提
        其一, 经济的繁荣和投资市场的兴盛一方面提高了社会对个人理财信息的需求, 另一方面也提供了更充足的信息和报道素材。
        其二, 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居民的财富和素质, 为个人理财类杂志提供了最基本的受众基础。
        其三, 经济的发达促进了传媒及相关产业的发展, 为个人理财类杂志的发展提供了产业支持。
        1.2.2 “婴儿潮”一代的需求和深入人心的个人理财观是美国个人理财类杂志的发展动因
        1.2.3 宽松的传媒运作环境和强大的产业支持为美国个人理财类杂志的发展提供沃土
第二章以《金钱》杂志为个案来透视美国个人理财类杂志的特点
    2.1 《金钱》杂志的编辑哲学和报道特色
        2.2.1 定位清晰, 关注中产家庭的财富生活
        2.2.2 泛理财观, 选题生活化、消费化
        2.2.3 提供最需要的实用信息, 做读者的朋友和金融管家
        2.2.3 层层把关, 确保专业性和权威性
        2.2.4 口语化、故事化, 让读者潜移默化接受信息
        2.2.5 设计活泼, 让读者享受阅读过程
    2.2 《金钱》杂志的经营运作和管理机制
        2.2.1 以广告经营为主的多元化经营模式
        2.2.2 多渠道结合的发行模式及营销手段
        2.2.3 多重网络拓展和维护杂志品牌
        2.2.4 层层负责制的内部管理体制
第三章以《金钱》为代表的美国个人理财类杂志对我国同类媒体的借鉴意义
    3.1 我国个人理财类杂志亟需先进经验指导
        3.1.1 我国财经媒体的三次嬗变
        3.1.2 “理财时代”来临及财经报道“理财化”
        3.1.3 我国个人理财类杂志遭遇发展瓶颈
        3.1.3.1 模糊不清的定位
        3.1.3.2 核心竞争力的迷失
        3.1.3.3 权威性与实用性的匮乏
        3.1.3.4 不容乐观的经营现状
    3.2 从美国个人理财类杂志看我国同类媒体的发展趋势和发展战略
        3.2.1 个人理财类杂志发展的四个维度
        第一个维度:投资型消费者。
        第二个维度:资金。
        第三个维度:杂志制作理念。
        第四个维度:盈利模式。
        3.2.2 我国个人理财类杂志市场的前景展望
        3.2.3 借鉴美国先进经验提高我国个人理财类杂志的办刊水平
        第一, 更新杂志制作理念, 激活内容市场。
        第二, 提高经营水平, 加强对融资风险的防范能力。
        第三, 加大整合营销传播力度, 强化品牌效应。
        第四, 多种渠道开展读者调查, 深入了解读者需求。
        第五, 开发读者资源库, 力推读者增值服务。
        第六, 加强和支持员工培训, 重视人力经营。
结语

(10)我国文化类杂志现状与挑战 ——以《读书》、《天涯》、《书城》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前言 1.我国文化类杂志发展综述 1.1
    概念的界定 1.2
    文化类杂志在我国的发展历程 2.我国文化类杂志的发展现状——以《读书》、《书城》、《天涯》为例 2.1
    《读书》杂志的三个发展阶段 2.2
    《书城》杂志的四起三落(1993-2006) 2.3
    《天涯》:泛文学杂志(1996至今) 2.4
    小结 3.他山之石:以《纽约客》为例 3.1
    罗斯时代(1925-1951):《纽约客》与美国繁华喧嚣的1920年代 3.2
    萧恩时代(1951-1987):《纽约客》的黄金发展期 3.3
    布朗时代(1992-1998):改革《纽约客》 3.4
    雷姆尼克时代(1998至今):向新闻杂志靠拢 3.5
    《纽约客》对我国文化类杂志生存的启示 4.我国文化类杂志的困境与未来 4.1
    我国文化类杂志的尴尬现状 4.2
    我国文化类杂志的发展建议 5.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清单 后记

四、欢迎订阅《宏观经济管理》月刊(论文参考文献)

  • [1]上海《经济周报》研究(1945-1949)[D]. 杨贤敏.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2]理与义:乡村振兴中的资本与精英 ——鲁西南东县的个案比较研究[D]. 万磊.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1)
  • [3]长安画派艺术价值:基于艺术品价格的研究[D]. 王曼利. 西北大学, 2019(04)
  • [4]《中国季刊》视域下的中国改革与发展(1978—2018)[D]. 付正.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2)
  • [5]新媒体时代付费墙模式在中国的困境及出路 ——基于中美比较研究视角[D]. 赵晓昕. 山东师范大学, 2019(09)
  • [6]智媒时代国内财经新媒体内容付费模式比较研究 ——以“商业周刊中文版”和“华尔街见闻”为例[D]. 邹世昌. 北京交通大学, 2019(01)
  • [7]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出版研究(1949-2016)[D]. 郑茹. 东南大学, 2018(05)
  • [8]池上生芙蕖 看花满眼花——新中国60年60报回望与盘点[J]. 吴锋. 编辑之友, 2009(09)
  • [9]美国个人理财类杂志的发展研究——以《金钱》杂志为研究个案[A]. 鲍金燕. 世界传媒产业评论(第2辑), 2008
  • [10]我国文化类杂志现状与挑战 ——以《读书》、《天涯》、《书城》为例[D]. 吕雪澜. 暨南大学, 2008(04)

标签:;  ;  ;  ;  ;  

欢迎订阅月刊《宏观经济管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