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伦的希伯来歌曲和圣经

拜伦的希伯来歌曲和圣经

一、拜伦的《希伯来歌曲》与《圣经》(论文文献综述)

秦彩虹[1](2021)在《“万物统一”美学视域下的莱蒙托夫创作艺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米哈伊尔·尤里耶维奇·莱蒙托夫(МихаилЮрьевичЛермонтов,1814-1841)是19世纪俄罗斯着名的经典作家,也是我国俄罗斯文学研究界关注的主要作家之一。长期以来,东正教与俄罗斯文学之间的关系虽然一直是学界研究的焦点,但学界主要关注的是东正教思想和理念对莱蒙托夫作品的思想和内容的影响,对其艺术形式的影响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本论文试图重点探究东正教思想不仅对莱蒙托夫创作的思想内容,而且更重要对其艺术创作形式的影响,同时揭示莱蒙托夫创作艺术与东正教之间的双向互动关系,进一步表明作家创作与东正教的关系不是单向的,而是相互促进的。本论文将以莱蒙托夫先后创作完成的四部作品为主要的研究对象,也就是长诗《恶魔》((?)Демон(?),1829-1839)、戏剧《假面舞会》((?)Маскарад(?),1835)、长诗《童僧》((?)Мцыри(?),1838-1839),和小说《当代英雄》((?)Геройнашеговремени(?),1838-1840)。主要依据的美学理论是由俄罗斯着名的东正教哲学家弗拉基米尔·谢尔盖耶维奇·索洛维约夫(ВладиимирСергеевичСоловьёв,1853-1900)提出的“万物统一”的美学思想,即以神学、哲学、科学相融合的“完整知识”体系为基础的上帝与万物的统一,运用的批评方法是由白银时代俄罗斯东正教文化批评理论家谢尔盖·尼古拉耶维奇·布尔加科夫(СергейНиколаевичБулгаков,1871-1944)在“万物统一”基础上推出的“三位一体”的批评方法。这一方法就是把东正教里的“圣父、圣子、圣灵”转换为从“主观”到“客观”再到“在起来”的“三位一体”。本论文的目的就是要深入剖析莱蒙托夫创作从思想内容到艺术形式,所展现的东正教精神以及对其的艺术发展,揭示莱蒙托夫创作艺术不仅是19世纪上半期俄罗斯社会现实的反映,而且更是受到深层次的东正教文化影响。从布尔加科夫的“三位一体”文学批评方法来看,莱蒙托夫的创作艺术确实是作家个性(主体)与客观世界(客体)、理性与情感、现实与信仰的融合的产物。“三位一体”实际上就是万物的统一和所有精神的统一,“三位一体”不仅体现在文学作品的内容和思想中,也更体现在文学形式上,甚至形式本身也是一种精神展现的形式,这也将东正教的“万物统一”的哲学理念具体化和形象化,从而反向影响和发展了东正教的思想与内涵。本论文在“万物统一”的美学视域下,主要研究莱蒙托夫创作的艺术形式,不仅关注到莱蒙托夫抒情诗歌的叙事化,也就是增添故事情节,赋予诗歌叙述的功能,还探究作家将小说以浪漫的语言渲染氛围的同时,在小说整体构造上呈现“向内转”的特征,即由外而内,层层递进,逐步挖掘主人公心理的构造,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莱蒙托夫戏剧创作的艺术与情感的交织。从作家创作体裁的转变来看,仅仅只有十多年创作生涯的莱蒙托夫,艺术探索已经涉及了诗歌、小说和戏剧三大文学创作领域,也呈现出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АлександрСергеевичПушкин,1799-1837)与乔治·戈登·拜伦(George Gordon Byron,1788-1824)的双重影响,更反映出东正教精神力量。可以说,普希金、拜伦的文学创作激发出莱蒙托夫的创作激情,而东正教精神则已经成为他创作的内驱力。从整体来看,本论文沿着莱蒙托夫创作这四部作品的时间先后顺序来展开论述。首先,莱蒙托夫以超越现实层面的童话世界和民间故事为起点,创造了善恶合一的俄罗斯恶魔;其次,随着探索的不断深入,作家的创作开始逐步落实到社会现实层面上,塑造了一位集合了人类多重性格的人间恶魔阿尔别宁;然后,通过修道院童僧对美好事物和自由的追求展开一系列心灵的救赎;最后,通过贵族弟子毕巧林在现实生活中一系列行动来进行总结与反思,从而探索19世纪30年代俄罗斯知识分子未来的出路,甚至思考整个人类的未来。这些作品在创作的过程中,始终贯穿了“万物统一”的精神、“聚和性”思想和“弥赛亚”意识。显然,莱蒙托夫的创作其实就是一部19世纪上半期俄罗斯文学史的缩写版,即由浪漫的诗歌创作和民间故事叙述转向深层的现实探索,而作为俄罗斯文学灵魂的东正教精神则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显然,从东正教的角度来阐释文学创作,应该是19世纪俄罗斯文学研究的重要维度,对于莱蒙托夫这样一位从小受东正教文化熏陶的作家而言,就更是如此。东正教对这位伟大作家的影响是深刻的,尤其是对其创作艺术形式的影响。本论文通过东正教与莱蒙托夫创作艺术之间关系的研究,努力为我国的俄罗斯文学研究探索值得借鉴的、有价值的途径。

徐家慧[2](2018)在《“拜伦欧洲之接受”文学批评汉译报告》文中指出本报告基于主题内容为“拜伦欧洲之接受”的英译汉文本,其中包括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Byron的第十五章和The Reception of Byron in Europe的第十章。笔者从中节选出10000字,并以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为指导,从互文参引、排比结构以及句子关系实现三个方面对翻译项目中的典型译例进行重点分析,旨在提出一些有助于产出准确易懂的译文的解决方法。本报告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本翻译项目的情况,包括翻译任务的背景与意义;第二部分详细陈述译前准备工作,包括文本分析、相关翻译资源收集、以及功能对等理论阐述;第三部分从功能对等的角度分析本翻译项目中的典型译例以及相关翻译选择;第四部分简述了译后工作内容;第五部分是对本翻译项目完成过程的简要总结。

秦彩虹[3](2018)在《莱蒙托夫《当代英雄》的重新解读:基因·机制·救赎》文中认为19世纪俄罗斯着名作家米哈伊尔·尤里耶维奇·莱蒙托夫((?)(?),1814-1841)的代表作《当代英雄》(Tepou Hawezo epeMeHu,1840)是我国俄罗斯文学研究界关注的重要作品之一。长期以来,学界主要关注的是文本反映的社会历史生活及其如何反映的机制,探讨东正教对俄罗斯文学,包括莱蒙托夫创作,在思想内容上的影响。相反,国内外学界几乎很少关注作家的遗传基因、个人情结、意义再生机制本身的历史文化烙印,较少关注东正教对莱蒙托夫创作在艺术形式上的影响。本硕士论文以《当代英雄》文本创作为基础,从基因、机制与救赎三个角度切入,从渊源上探讨诗人创作个性的形成、重新解读《当代英雄》创作文本的意义再生机制。在探究东正教对莱蒙托夫创作思想影响的同时,还将探讨东正教对莱蒙托夫创作在艺术形式上的影响,与此同时从反向关注莱蒙托夫创作对东正教的拓展与影响。首先,本论文通过对莱蒙托夫本人的苏格兰基因、高加索情结以及作家孤傲个性的概述,探究作家创作个性的渊源,从而为《当代英雄》意义再生机制的重新解读做了铺垫。然后,通过关注作家的遗传基因、个人情结以及意义再生机制本身的历史文化烙印,论文进一步阐述《当代英雄》的意义再生机制是由作家的创作个性、东正教精神与19世纪上半期历史文化的影响所决定的。最后,分析了弥赛亚意识、聚和性意识以及宿命论思想对《当代英雄》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上的影响,同时探讨了《当代英雄》创作文本反过来如何丰富与发展了东正教的思想与观念。通过对《当代英雄》创作文本的重新阐释,多个角度的深入分析,本论文努力为读者更加全面深入了解和研究莱蒙托夫作品,提供新的、有价值的研究途径。

杜永腾[4](2016)在《论拜伦诗歌的讽刺艺术》文中研究表明乔治·戈登·拜伦(George Gordon Byron,1788—1824),是19世纪初期英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举世公认的浪漫主义文学代表人物,鲁迅先生称其为浪漫派“宗主”。他一生写下大量诗歌,对19世纪的欧洲政治、社会、文学产生了巨大影响。他倡导热情,倡导想象,诗作被世人传颂,“使浪漫主义的影响遍及全世界”(1)。拜伦不仅是一位伟大的诗人,还是一个为理想战斗的勇士;他积极而勇敢地投身革命,参加了希腊民族解放运动,并成为领导人之一。他传奇的一生犹如一颗耀眼的明星闪耀在世界文坛和人类历史长河中,永远值得解读。因此,探讨拜伦诗歌有着极大的价值,而讽刺艺术乃其诗歌的精髓,是研究拜伦诗歌的重要一环。论文主体由四章构成:第一章,探讨拜伦诗歌中讽刺艺术的形成和发展脉络。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梳理英国诗歌的讽刺传统,研究拜伦自身存在的“讽刺气质”,对拜伦诗歌的讽刺艺术分期进行归类划分。从作家所处社会环境、讽刺诗歌传统、作家自身特质、诗歌创作风格等不同因素来深挖拜伦讽刺艺术的形成根源,从而梳理出关于拜伦讽刺艺术的清晰架构。第二章,重点对拜伦诗歌的讽刺主题进行归纳概括,阐述拜伦讽刺艺术的主题内涵。本章共五个小节,分别从君王、战争、人性、爱情、宗教五个讽刺主题入手,结合《审判的幻景》、《青铜世纪》、《唐璜》、《恰尔德·哈罗尔德游记》、《该隐》等5部代表诗作对拜伦诗歌中经常出现的讽刺主题进行阐述和研究,从而挖掘其讽刺主题背后的社会现实意义。第三章,论述拜伦诗歌的讽刺手法。即探讨在拜伦诗歌中讽刺这把“神圣的武器”是如何发挥其功效的,探究拜伦对讽刺艺术技巧的处理和运用。拜伦诗歌以其广博的讽刺主题和巧妙的讽刺手法相互融合,并得到了完美演绎,彰显着诗人天才的讽刺智慧。本章对拜伦讽刺艺术手法进行分类,从表达说明式讽刺手法和修辞呈现式讽刺手法来进行梳理研究。第四章,分析拜伦诗歌的讽刺风格。拜伦的讽刺风格自成一家,本章从讽刺的准确真实性和讽刺的灵活自由性两个小节进行探讨阐述。

胡迪[5](2014)在《拜伦诗歌中的东方幻想》文中认为在拜伦的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对东方有一种独特的情感。东方意象在拜伦的诗歌中有着大量的体现,其中既有东方人形象,也有东方宗教,更在东方想象中进行了自我形象的构建。本文主要简要地分析拜伦诗歌中的东方幻想和他的东方情结。

马勇[6](2013)在《论《海盗》兼及拜伦自由反叛之英雄气质》文中研究指明《海盗》作为组成“东方故事诗”的重要作品之一,非常鲜明、集中地表现了拜伦的浪漫主义创作风格以及其自由和反叛的精神气质。它写于青年拜伦人生中最踌躇满志同时也是思想与诗艺均届达成熟的时期,其中折射出他自己的影子,同其它5部故事诗一样,塑造了印证着诗人鲜明个性的所谓“拜伦式英雄”形象——康拉特。从某种意义上说,以这一英雄形象,拜伦重塑在成功中迷失的自我;而诗篇中的女性形象——诗意的曼道娜与叛逆的格娜拉,也从另外的角度参与塑造这一英雄,或者说,通过她们来梳理诗人经历的各色爱情形式,憧憬自己心中完美的爱情理想。读《海盗》,更像是在感悟拜伦的内心世界,作为为自由呐喊呼吁的浪漫派的一头雄狮,拜伦的康拉特如同一个活的诗人自己。正如“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尽管对诗篇的感受会千差万别,对康拉特的理解也不尽相同,但通过它,反叛的、战斗的拜伦形象,却如此这般模糊而又清晰地呈现在读者心中。研究、解读故事诗《海盗》尤其主人公康拉特,不但获得了一把打开系列作品“东方故事诗”思想艺术奥秘的钥匙,而且也是走进丰富、邃奥、复杂的拜伦世界的第一步。本课题的学术意义首先在此,当然也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浪漫派的诗学经典。换句话说,进一步提高对于经典阅读重要性的认识,体会经典作品与人生意义的密切联系和深远影响。

梁工[7](2012)在《西方文论关键词 作为文学的《圣经》》文中研究表明早在《圣经》着述和编订之日,其编着者就有明确的文学意识,以致《圣经》兼具"作为宗教"和"作为文学"的复杂性质。《圣经》也作为文学源泉对后世文学发生了持续的深度影响,考察这幅图景及其演变历程,能强化人们对《圣经》本身文学特质的理解和认知。研究者试图把握《圣经》文学品质的活动,始于古代,历经中世纪、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浪漫主义等阶段而延续到现代和后现代。以往百余年尤其20世纪中期以后,围绕着"作为文学的《圣经》",西方大学中涌现出蔚为壮观的学术运动,扭转了《圣经》批评史的方向和格局。80年代初期以来,这场运动在中国也得到长足发展。

温晓梅[8](2011)在《浅析拜伦诗歌中的东方想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拜伦的诗歌对异国或东方情有独钟。他的诗歌作品中出现了许多的东方宗教与希腊典故,也塑造了许多的东方形象的人物。文章主要是对拜伦作品中的东方想象进行了简单的总结和分析,同时分析了拜伦东方情调的心理动因。指出拜伦对"东方"的钟情跟他的性格天性和生活遭际有很大关系,作为作者的精神寄托点存在于他的诗作中。

杨莉[9](2011)在《互文性叙事:拜伦叙事诗中的文学典故与宗教典故》文中提出在英国浪漫派诗人中,还没有人像拜伦那样在自己的叙事诗作品中融入如此繁多的话语形式。作为一位阅历丰富、博采众长、勇于创新的大诗人,其诗作中的互文性叙事也应当成为研究者关注的对象。通过考察拜伦叙事诗中文学典故和宗教典故的互文性运用,我们不仅可以更清晰地追踪这位大诗人的文学渊源,窥见其宗教倾向,而且得以见证诗人一以贯之的批判精神、"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禀赋及其调用多种典故进行互文性叙事的高超技巧。

王静[10](2010)在《关于知识与生命的谕言——拜伦诗剧《曼弗雷德》和《该隐》的基本主题》文中研究表明《曼弗雷德》和《该隐》是拜伦思考个体精神的两部代表性诗剧,贯穿其间的是关于知识和生命的谕言。理智和情感教导人求真,使人不再盲从信仰;然而现实中的困境又使人看到理性自身的局限性,人不得不在宗教里寻求最后的慰藉。拜伦正是在这种矛盾的心境中思考理性与信仰的辩证关系。知识——人类认识善恶的手段和目的;生命——人类诞生与死亡的种种困惑;理性——怀疑与信仰的肯定与超越。拜伦在诗剧中对这三个问题的思考,是在对《圣经》的理解不断深入的过程中完成的。

二、拜伦的《希伯来歌曲》与《圣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拜伦的《希伯来歌曲》与《圣经》(论文提纲范文)

(1)“万物统一”美学视域下的莱蒙托夫创作艺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问题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研究方法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创新性
第一章 国内外研究综述
    第一节 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第二节 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第三节 “三位一体”的文学批评方法
第二章 普希金、拜伦与莱蒙托夫:创作艺术的继承与拓展
    第一节 诗歌的小说化:创作的源起与风格
    第二节 小说的诗歌化:艺术的形式与结构
    第三节 情感的形象化:叙事与抒情的融合
第三章 “神人合一”的形象塑造:“聚和性”的文本机制
    第一节 天使与恶魔:“善”与“恶”的感受翻转
    第二节 恶魔与塔玛拉:“外位性”立场下的对话机制
    第三节 死亡与救赎:“聚和性”意识下的罪恶消解
第四章 “聚和性”的艺术表征:“向内转”的创作艺术
    第一节 社会与现实:人间恶魔的“聚和”
    第二节 对话与独白:递进式的自我剖析
    第三节 诗体与隐喻:空间下的喻体合一
第五章 “弥赛亚”的艺术呈现:“本能式”的自我救赎
    第一节 幻觉与梦境:对话式的内心独白
    第二节 自我与他者:走向对立与同一
    第三节 孤独与救赎:走向彼岸的重生
第六章 聚和与救赎:“直觉式”的自我反思
    第一节 “神人合一”的理念:人性“聚和”的同一
    第二节 救赎的创作手法:“三位一体”的艺术表现
    第三节 宿命论思想:“体验式”的叙事结构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2)“拜伦欧洲之接受”文学批评汉译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s
摘要
Abstract
Chapter One Task Description
    1.1 Background of the Task
    1.2 Significance of the Task
Chapter Two Pre-Translation Preparations
    2.1 Text Analysis
        2.1.1 Introduction to the Source Text
        2.1.2 Type of the Source Text
        2.1.3 Features of the Source Text
    2.2 Translation Resource Collection
        2.2.1 Relevant Knowledge
        2.2.2 Auxiliary Tools
        2.2.3 Parallel Texts
    2.3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ranslation Theory
Chapter Three Case Study
    3.1 Translation of Intertextual References
        3.1.1 Foot-notation
        3.1.2 Annotation
    3.2 Translation of Parallel Structures
        3.2.1 Literal Translation
        3.2.2 Combination
    3.3 Realization of Sentence Relations
        3.3.1 Amplification
        3.3.2 Division
Chapter Four Post-Translation
    4.1 Self-Check
    4.2 Proofreading
Chapter Five Conclusion
    5.1 Major Findings
    5.2 Experience and Lessons
    5.3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Research
References
Appendix The Source and Target Text

(3)莱蒙托夫《当代英雄》的重新解读:基因·机制·救赎(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俄罗斯研究现状及其他
    三、研究内容与创新性
第一章 基因与情结:莱蒙托夫创作个性的渊源探索
    第一节 苏格兰基因:莱蒙托夫与拜伦
    第二节 高加索情结:爱好与自由
    第三节 孤傲的个性:孤绝与冷傲
第二章 机制与记忆: 《当代英雄》艺术构造的重新认识
    第一节 个性与精神:三位一体的艺术同一
    第二节 善恶与救赎:人神合一的形象塑造
    第三节 宿命与自由:体验式的叙述结构
第三章 救赎与聚和: 《当代英雄》创作的东正教解读
    第一节 弥赛亚意识:自我与救赎
    第二节 聚和性意识:残酷与自责
    第三节 宿命论思想:反思与绝望
结语
参考文献
在读研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4)论拜伦诗歌的讽刺艺术(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缘起及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状况勾勒
第一章 拜伦诗歌讽刺艺术的形成
    第一节 英国诗歌的讽刺传统
    第二节 拜伦的“讽刺气质”
    第三节 拜伦讽刺艺术分期
第二章 拜伦诗歌的讽刺主题
    第一节 君王讽刺系列——“审判的幻景”中的君王
    第二节 战争讽刺系列——“青铜世纪”里的战争
    第三节 人性讽刺系列——哈罗尔德谈人性的“假”“恶”“丑”
    第四节 爱情讽刺系列——唐璜的爱情观和他的女人
    第五节 宗教讽刺系列——该隐的“上帝”和“宗教”
第三章 拜伦诗歌的讽刺手法
    第一节 表达说明式讽刺手法
    第二节 修辞呈现式讽刺手法
第四章 拜伦诗歌的讽刺风格
    第一节 以史为鉴,针砭时弊——讽刺的准确真实性
    第二节 自由潇洒,不拘一格——讽刺的灵活自由性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5)拜伦诗歌中的东方幻想(论文提纲范文)

一、拜伦诗歌中的东方人物
二、东方宗教和希腊故事
三、对拜伦诗歌中东方幻想的分析

(6)论《海盗》兼及拜伦自由反叛之英雄气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 拜伦及其《海盗》
    (一) 拜伦其人
        1、 命运多舛的“诗坛帝王”
        2、 彻底反叛的自由信徒
    (二) 自我主义的浪漫诗篇
    (三) “东方故事诗”与“拜伦式英雄”
        1、 “东方故事诗”:题材、主题、风格
        2、 “拜伦式英雄”:崇高的品格,孤独的反抗
    (四) “东方故事诗”的代表篇目《海盗》
二、 解读《海盗》
    (一) 由康拉特看“拜伦式英雄”的特质
    (二) 从康拉特中看拜伦的自我存在方式
    (三) 借“曼道娜”重塑内心的完美爱情
        1、 “曼道拉”与拜伦生命中的三个女人
        2、 “曼道娜式”爱情的内涵
三、 《海盗》之于“拜伦主义”
    (一) 《海盗》的思想价值
    (二) 主人公形象及其艺术魅力
    (三) 《海盗》于诗人创作中的地位兼及对鲁迅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7)西方文论关键词 作为文学的《圣经》(论文提纲范文)

略说
综述
    《圣经》的文学性质
    《圣经》存在于文学中的方式
    西方诗人作家与《圣经》
    《圣经》的文学性质之辨析
    “作为文学的《圣经》”
    “作为文学的《圣经》”在中国
结语

(8)浅析拜伦诗歌中的东方想象(论文提纲范文)

1. 拜伦诗歌中的东方想象
    1.1 东方宗教和希腊典故
    1.2 人物形象
2. 拜伦诗歌东方意象的理解
3. 拜伦东方情调的心理动因

(9)互文性叙事:拜伦叙事诗中的文学典故与宗教典故(论文提纲范文)

一、拜伦叙事诗中的文学典故
    (一) 对他人诗歌的引用与借鉴
    (二) 对莎士比亚戏剧的引用与借鉴
    (三) 对司各特小说的引用与借鉴
二、拜伦叙事诗中的宗教典故
    (一) 对基督教典故的引用与借鉴
    (二) 对伊斯兰教典故的引用与借鉴
三、结语

(10)关于知识与生命的谕言——拜伦诗剧《曼弗雷德》和《该隐》的基本主题(论文提纲范文)

一、关于“生”与“知”的思考
二、关于“爱”的思考
三、关于“理性”的思考

四、拜伦的《希伯来歌曲》与《圣经》(论文参考文献)

  • [1]“万物统一”美学视域下的莱蒙托夫创作艺术研究[D]. 秦彩虹.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2]“拜伦欧洲之接受”文学批评汉译报告[D]. 徐家慧. 东南大学, 2018(05)
  • [3]莱蒙托夫《当代英雄》的重新解读:基因·机制·救赎[D]. 秦彩虹. 南京师范大学, 2018(01)
  • [4]论拜伦诗歌的讽刺艺术[D]. 杜永腾. 山东师范大学, 2016(03)
  • [5]拜伦诗歌中的东方幻想[J]. 胡迪. 参花(下), 2014(08)
  • [6]论《海盗》兼及拜伦自由反叛之英雄气质[D]. 马勇. 山东师范大学, 2013(09)
  • [7]西方文论关键词 作为文学的《圣经》[J]. 梁工. 外国文学, 2012(01)
  • [8]浅析拜伦诗歌中的东方想象[J]. 温晓梅.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07)
  • [9]互文性叙事:拜伦叙事诗中的文学典故与宗教典故[J]. 杨莉. 江西社会科学, 2011(02)
  • [10]关于知识与生命的谕言——拜伦诗剧《曼弗雷德》和《该隐》的基本主题[J]. 王静.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4)

标签:;  ;  ;  ;  ;  

拜伦的希伯来歌曲和圣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