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农业在昌平开花结果

生态农业在昌平开花结果

一、生态农业在昌平开花结果(论文文献综述)

张文鑫,于少帅,田国忠,王合,任争光,王圣洁,孔德治,李永,林彩丽[1](2021)在《嫁接于3个枣园病砧的抗病接穗枣疯植原体检测及分子变异》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检测3个枣园不同抗性枣树材料嫁接传毒后携带植原体状况,分析不同植原体株系传播流行、遗传变异和系统发育及其与枣树品种抗性之间的关系,揭示枣疯植原体群体遗传变异特性,为抗病品系合理利用与病害防控提供依据。【方法】4月采集不同抗性枣树材料嫁接到北京玉泉山枣树资源圃、北京昌平王家园和河北唐县军城镇三地枣园的发病砧木上,当年8—10月分别提取接穗和砧木组织样品总DNA,利用植原体16S rDNA、16S-23S间区(SR)、secA、tuf、fusA-tuf间区、himA及其下游假定蛋白基因等片段进行PCR和LAMP检测,并对PCR产物进行测序,分析遗传变异和系统进化。【结果】抗病品系的接穗材料症状严重度大都低于感病砧木;表现无症接穗T30通过直接和巢式PCR与LAMP均未检测到植原体; 3个枣园枣树样品中的植原体16S rDNA、SR、tuf和secA基因序列同源性为100%;根据所测38份样品中himA及其下游假定蛋白基因序列在117、154和190 bp位点的碱基变异,军城镇样品序列聚于T-A型,玉泉山样品和河北唐县梁家沟枣疯序列聚于C-A型,而昌平样品和泗洪、泰安、通州枣疯序列聚于C-C型;根据所测29份样品中fusA-tuf基因间区序列在第39 bp位置有碱基A插入或缺失,将玉泉山和军城镇样品归于TJ2型,而国内其他地区各株系和昌平样品为TJ1型;himA及其下游假定蛋白基因序列及fusA-tuf基因间区序列在3个枣园各有优势菌株序列,序列分型对应且互相佐证。【结论】本研究首次测定枣树‘骏优2号’(Z18)优良品系具有高抗病性,并首次检测到3个枣园内枣疯植原体株系的himA及其下游假定蛋白基因与fusA-tuf基因间区存在明显地域差异,且与样品抗病性强弱无关联;初步排除玉泉山枣园植原体来源于江苏泗洪大枣移栽苗传病的假设。

武睿[2](2021)在《驯化栽培甘肃贝母对茬口的选择及其适应机理》文中认为甘肃贝母(Fritillaria przewalskii Maxim.)是川贝母的基原植物之一,为珍稀濒危野生药用植物,野生抚育和驯化栽培是保护物种多样性的唯一途径。本研究在高寒区定向培育马铃薯(MLS)、蚕豆(CD)、油菜(YC)、当归(DG)和撂荒(LH)茬口基础上,对野生甘肃贝母驯化栽培3年,系统研究了不同生长年限甘肃贝母通过物候和生长对茬口的选择和生态适应策略,以及土壤微生态与其物候、生长发育及鳞茎产能的内在联系,旨在探寻甘肃贝母驯化栽培的优异茬口,这对合理配置资源,培育优质甘肃贝母均具有重要意义。主要研究结果归纳如下:1.与LH茬相比,DG和CD茬口土壤含水量、p H、水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显着提高,容重降低。随着土层深度增加,土壤含水量和容重增大,但p H降低。驯化第3年,各茬口土壤水解氮和有效磷含量均降低,但全钾、K+、Na+和Cl-含量均相对稳定。与LH茬相比,CD茬显着提高了土壤蔗糖酶、脲酶、磷酸酶及过氧化氢酶活性,各茬口均在旺长期土壤酶活性达最高值。2.甘肃贝母驯化前DG茬土壤基础细菌丰富度(Sobs)最大,而建植后不同年限CD茬细菌多样性(Shannon)和丰富度(Ace)均最高;CD、YC和DG茬真菌Shannon和Sobs指数在驯化第2年均最大。各茬口土壤主要优势细菌群落相对较稳定,其相对丰度依次为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绿弯菌门(Chloroflexi)。优势真菌丰度依次为子囊菌门(Ascomycota)>毛霉菌门(Mucoromycota)>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放线菌门丰度与容重、蔗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呈正相关;变形菌门丰度与土壤含水量、水解氮和脲酶、磷酸酶活性呈正相关。子囊菌门丰度与有机质、p H、脲酶活性呈正相关;毛霉菌门丰度与土壤容重和土壤脲酶、磷酸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呈正相关。3.与LH茬相比,DG和CD茬口甘肃贝母叶片和鳞茎SOD和POD活性显着增强。叶片MDA含量和SOD、POD、CAT活性均高于鳞茎。叶片SOD和POD活性均在旺长期达最高值,而CAT活性在出苗期和倒苗期达最高值;鳞茎SOD、POD和CAT活性均在倒苗期达最高值。各茬口叶片的三种酶活性均在驯化第3年达最高值。各茬口根系TTC活性依次为DG>LH>CD>MLS>YC,并均在第3年达最高值。4.甘肃贝母鳞茎腐烂病随生长年限的增加而加重。对3年生病原物分离鉴定获得F1、F2、F5和F6 4个菌种(Accession:MH917682,MH917683、MH917686和MH917687),其中F2和F5为主要致病菌,致病率分别高达95.0%和94.8%。综合形态和DNA分析,确定F1、F2、F5和F6分别为粉红螺旋聚孢霉(Clonostachys rosea)、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三线镰刀菌(Fusarium tricinctum)和淡色生赤壳菌(Bionectria ochroleuca),F1为F6的无性型。F5菌丝生长和产孢最适温为25℃,而F2菌丝生长和产孢最适温分别为25℃和30℃。F5的最适p H为8、菌丝致死温度为56℃,而F2分别6和61℃。F2和F5最适碳源为蔗糖和葡萄糖,最适氮源均为硝酸钠。50%多菌灵对F2和F5的毒力最强,EC50为0.01 mg﹒m L-1,其次为75%百菌清和80%代森锰锌。5.各茬口甘肃贝母出苗返青和倒苗均呈“慢-快-慢”动态趋势,出苗率依次为DG>CD>LH>YC>MLS,LH茬口倒苗最早,但茬口间不显着。与1年生相比,2、3年生返青和倒苗时间分别提前12 d和20 d。然而,返青率均逐年降低,发病率显着提高。3年生各茬口发病率依次为MLS(5.58%)>DG(4.69%)>YC(2.55%)>LH(2.22%)>CD(1.97%)。各茬口生物碱含量随生长年限增加而提高,第3年各茬口生物碱含量依次为DG(0.135%)>CD(0.130%)>LH(0.125%)>YC(0.122%)>MLS(0.119%)。6.基于多种指标的隶属度分析,各茬口综合因子排序依次为CD(0.84)>DG(0.57)>LH(0.52)>YC(0.38)>MLS(0.18)。综上所述,驯化栽培甘肃贝母通过物候和生长发育调控其对茬口的适应策略,CD、DG及LH茬口可优化其根际微生态,协同促进其生长发育和内在品质的转化积累,增强抗逆性,减轻病害发生,可有效提高驯化成效。本研究提出适宜甘肃贝母驯化栽培的优异茬口及其微生态调控机制,可为甘肃贝母资源的可持续化保护利用提供重要参考。

杨卫华[3](2020)在《湛江市荔枝园土壤、叶片营养分析及与果实品质、产量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以‘妃子笑’荔枝(Litchi chinensis Sonn)为试材,应用相关性分析对湛江荔枝园土壤、叶片、果实品质、产量之间进行系统化分析。通过对高产与低产,开花树与未开花树叶片营养含量分析,以及土壤、叶片营养含量与荔枝开花结果、雌雄花比例、产量和果实品质之间的关系。为荔枝营养诊断、配方施肥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试验地荔枝园土壤偏酸,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含量分别为(31.59±14.04)g/kg,(250.15±127.24)mg/kg,(32.57±10.06)mg/kg。速效钾含量为(156.43±46.50)mg/kg,土壤交换性钙含量为(385.24±114.52)mg/kg。交换性镁的含量为(150.16±64.27)mg/kg。有效铁含量为(22.73±8.76)mg/kg,有效锌含量为(11.32±4.64)mg/kg。有效锰含量为(126.30±43.02)mg/kg,有效铜含量为(1.63±2.21)mg/kg。2)荔枝叶片N、P、Fe、Cu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Ca、Mn呈上升趋势,K呈先升上后下降趋势。叶片矿质营养之间N-P、Ca-Mg、Ca-Mn、呈极显着正相关,K-Mg、K-Mn呈极显着负相关,Ca-Zn、Mg-Mn、Mg-Cu呈显着正相关,N-Mn、P-Mn呈显着负相关。高产荔枝叶片营养可作为营养诊断标准。开花期诊断标准为:N-16.83 g/kg、P-1.42 g/kg、K-7.97 g/kg、Ca-9.65 g/kg?Mg-5.08 g/kg、Fe-89.01 mg/kg、Mn-568.95 mg/kg、Zn-16.87 mg/kg、Cu-13.48 mg/kg。坐果期诊断标准为:N-12.70 g/kg、P-1.03 g/kg、K-8.01 g/kg、Ca-10.89 g/kg、Mg-4.60 g/kg、Fe-77.53mg/kg、Mn-615.89 mg/kg、Zn-17.46 mg/kg、Cu-11.19 mg/kg。3)土壤营养与叶片营养相关性:p H与叶片Ca、速效钾与叶片Mn、交换性钙与叶片Zn、有效锰与叶片Zn和叶片Cu、有效锌与叶片Mn呈极显着正相关,碱解氮与叶片Ca、有效铁与叶片Mn呈极显着负相关。4)土壤、叶片营养含量与果实品质间的相关性:可溶性糖与有效铁、可滴定酸与有机质、碱解氮、交换性钙、有效铜,单果质量与土壤有机质、有效铁呈显着正相关,可滴定酸与有效锌呈极显着负相关,果实维生素C与土壤有效锌、可溶性固形物与碱解氮和有效锌,单果质量与有效铜呈极显着正相关。果实可溶性糖与叶片可溶性糖含量,可滴定酸与叶片Ca,果形指数、果实纵径与叶片可溶性蛋白呈显着负相关,果实VC与叶片Mn、Cu,单果重与叶片K呈显着正相关,果形指数、果实纵径与叶片可溶性糖呈极显着负相关。5)土壤、叶片营养与产量的相关性:产量与叶片Mg元素、开花与速效钾、落花与速效钾、雌雄花比与碱解氮和叶片Fe、Zn元素、落果与叶片Mg元素含量呈显着正相关,荔枝落果与叶片可溶性糖、结果与叶片可溶性蛋白、叶片Cu元素呈显着负相关。6)对低产果园在开花前期重点补充钾肥,开花期补充锌肥,坐果期适当补充镁肥。营养生长旺盛果园,开花前期适当增加钾、锌肥。对营养生长较差开花结果较多果园,坐果期重点补充磷钾肥。

李宝东[4](2020)在《北京谷氏农业专业合作社产业扶贫的启示》文中提出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之年,夺取这一伟大胜利,还需要全力以赴走一段更艰难的路。一方面,需要打赢脱贫攻坚战,这是重中之重;另一方面,需要解决脱贫后既不返贫又能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这是难中之难。北京谷氏农业专业合作社以"合作社+公司+协会"的发展模式,坚持獭兔产业扶贫,以昌平区流村镇为中心,辐射河北、山东、安徽、辽宁、山西、陕西、内蒙古等多个地区,解决了800多人的就业和创收增收问题,其发展模式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值得推广。

吕新琳[5](2020)在《TR公司草莓园营销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孟庆博[6](2019)在《公安机关网络舆情危机应对策略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社会经济文化进步和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网络用户数量逐年提升,目前已成为世界上网民数量最多的国家。特别是近年来,4G移动通讯技术的广泛普及带来了自媒体的蓬勃发展和新媒体形式的不断涌现,网络已成为公民表达意愿、沟通感情的重要渠道,在舆情治理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公安机关作为承担国家行政管理和刑事侦查双重职能的部门,其警务工作开展过程中因为各种原因难免会与社会公众发生摩擦,引发公众不满情绪,并通过互联网传播开来,进而引发网络舆情危机。特别是当前我国社会已来到改革开放深水区,各种复杂社会矛盾交织,涉警网络舆情危机发生频率居高不下。本文首先对国内外涉警舆情危机管理相关研究成果进行论述总结,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四个公安机关网络舆情危机处置实例进行分析,提出当前公安机关在处置网络舆情危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从实战角度、理论角度、体制角度对产生问题的原因进行探讨,最后在上述论述基础上提出公安机关应对网络舆情危机的对策。本文研究重心放在公安机关应对危机的对策上,根据网络舆情危机的一般发展周期,从预防和预警策略、宏观应对策略、实战应对策略、危机善后策略四个方面对危机应对提出全周期的策略,旨在为公安机关在应对网络舆情危机工作提供切实有效的理论支撑。

王晓茹[7](2019)在《田园综合体模式及其建设途径初探》文中研究说明“三农”问题自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至今,一直是党和政府相关政策关注的焦点。2017年10月,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乡村振兴的战略目标,2018年2月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初步形成并于5月完成审议。事实上,近些年田园综合体理论及其试点运营一直在致力于推动“三农”问题解决和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实现,田园综合体适用于农村发展的实际,促进农业生产与农村生活及其环境的整体改善,推动了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因此,对田园综合体模式及其建设途径的研究,对于我国农村的发展建设及其振兴目标的实现,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从乡村规划的角度入手,结合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要求,通过文献资料搜集、概念对比分析、实例研究与应用研究等手段,对田园综合体模式的相关理论及建设途径进行研究,以期为新农村规划设计模式提供相关指引。文章首先对建国以来我国乡村规划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通过对相关政策的对比以及实践进程的演进研究,分析田园综合体提出的现实意义。其次,通过对田园综合体的内涵、特征、原则、建设条件等分析,研究田园综合体建设的核心内容及其模式,以三生同步、三产融合、三位一体为重点,统筹农业产业发展、农村生态环境、农民生活质量等内容,构建起初步的理论框架体系。针对田园综合体建设案例进行解析,对比研究其应用条件与运行问题。最后根据勉县五丰村的资源条件,将田园综合体的建设理念与核心内容引入规划设计,形成田园综合体理论下的村庄规划建设体系,为新时期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孙竹雪[8](2019)在《改革开放以来党的“三农”政策历史演变和新发展研究 ——以中共中央一号文件为中心研究对象》文中提出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农业的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学,我们党注重通过惠农政策来带动农村发展。改革开放初期,农业大国的历史现状,农业“左倾”错误的惨痛教训以及农村成为改革开放突破口的现实,都进一步促进新时期“三农”政策的出台、发展和演变。“三农”政策正确与否,事关“三农”问题能否有效解决,事关我们党执政基础的稳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的实现。党中央针对不同时期的“三农”问题,出台了一系列“三农”政策,借助政策来引导农村发展,以期破解发展难题,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改革开放以来,党的“三农”政策集中体现在中共中央一号文件中。自1978年,党中央在两大时间阶段共出台21个涉农中央一号文件。中央一号文件成为党中央关注“三农”发展的专有代名词,其中包含着系统的“三农”政策。改革开放新时期,党的“三农”政策始终围绕实现农业现代化、促进农村持续增收和实现乡村振兴三个中心任务展开。中国共产党坚持问题导向,根据不同时期内“三农”主要矛盾,出台不同政策。在不同历史阶段,面对不同的“三农”重难点问题,政策的着力点也发展转变。总的来说,“三农”政策的发展演变与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相一致。政策演变立足现实矛盾,具有明显的问题意识和导向;政策与时俱进,坚持继承性与发展性的统一;政策服务于我国整体发展目标,具有很强的服务意识。在“三农”政策带动下,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显着成就。农业现代化不断发展,农民实现持续增收,农村逐步走向振兴。现阶段,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指引下,党中央对“三农”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三农”问题复杂,农村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主要矛盾,“三农”政策在制定和实施等方面仍存在不足。政策制定如何更加贴近现实问题、解决突出矛盾;政策执行、落实成效如何保障;政策发展如何逐步走向法治化等都是急需解决的问题。因此,在改革开放40多年,探索党的“三农”政策的演变,总结政策发展规律,吸取政策实施的经验教训,对于不断完善“三农”政策发展新路径,保证“三农”政策发挥实效、利国利民意义重大。在新时代,要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实现农业农村优先发展。通过“三农”政策来强基础、补短板,促进好政策落地生花,确保更好、更快地实现乡村振兴。

谭彦[9](2018)在《花海休闲观光园景观规划研究 ——以怀化市中方花海休闲观光园景观规划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花海休闲观光园是随着我国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而兴起的,是以花海景观为主要吸引物,与休闲农业相结合的一种生产经营方式。当前花海观光旅游受到越来越多的人们的喜爱,花海旅游地如雨后出笋般涌现,说明花海旅游市场潜力巨大;与此同时,花海休闲观光园在在规划建设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且缺乏相关的理论研究。本文的撰写能弥补这一方面的不足,对花海休闲观光园的景观规划具有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法、分析比较法、实地调研法以及案例实践法,在详细阅读分析国内外相关文献后,对花海休闲观光园的景观内涵、特征、规划理论基础、规划理念、规划原则、规划程序、规划内容等展开研究。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通过相关资料收集与整理,分析了课题的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总结了我国花海休闲观光园建设普遍存在的问题以及花海休闲观光园景观规划面临的问题;梳理了课题相关的国内外研究文献,包括休闲农业、花海景观、花海休闲观光园,景观规划方面的文献,在此基础上确立了课题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综合国内外相关文献,对课题相关概念进行辨析;将乡村景观资源引入到花海休闲观光园,在此基础上,明确了花海休闲观光园的景观内涵,并对花海休闲观光园景观资源进行了分类。(2)结合区位理论、环城游憩带理论、旅游吸引力理论、景观生态学理论、景观规划学理论、园林艺术学理论和花海休闲观光园的特点,提出了花海休闲观光园景观规划的理念和原则。其规划理念包括:生态优先理念、特色性理念、参与体验性理念、以人为本理念:规划原则包括:生态优先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因地制宜的特色性原则、艺术性原则、经济性原则、以人为本原则、前瞻性原则。(3)阐述了花海休闲观光园景观的规划程序,包括前期工作、总体规划、详细规划。确定了花海休闲观光园景观规划的内容,并对花海休闲观光园各项景观内容的规划方法进行了详细研究,以及对体验活动方式进行了研究,包括.:规划选址、土地利用规划及环境容量测算、竖向规划、道路交通系统规划、地域文化景观规划、植物景观规划、水系景观规划、园林建筑景观规划、景观小品与标识系统规划、体验活动设计。初步构建了花海休闲观光园景观规划的理论体系。(4)选取国内外五个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分别从产业融合、景观规划、体验活动策划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和借鉴;并以怀化市中方花海休闲观光园进行为案例实践对理论体系进行检验,以案例实践检验花海休闲观光园景观规划理论的合理性。本文抓住花海休闲观光园的主要特征,得出花海休闲观光园景观规划的要点有:合理选址,选址在区位条件和资源条件俱佳的地方;遵循生态优先原则,尊重和保护当地自然地理环境;突出生产功能,一二三产业融合,重视经济效益;融入地域文化、设置多样化的休闲体验活动,体现差异性,增强旅游吸引力;以人为本,完善和健全基础服务设施;不同花期植物合理搭配,创造“三季有花、四季有景”的景观;以乡土植物为主,利用不同花期生产性作物轮作营造花海,减少管理维护成本。

王合,任争光,潘彦平,冯术快,林彩丽,常恩忠,于少帅,田国忠[10](2018)在《北京市区古枣树单株种源抗枣疯病测定与抗病品种(系)筛选》文中认为【目的】调查北京枣树资源,了解城区古枣树对枣疯病的遗传抗性状况,为抗枣疯病品种的开发与利用提供基础数据。【方法】通过采集健康的古枣树单株接穗,利用嫁接传病的方法在北京疯枣园内开展抗枣疯病能力鉴定和抗病品系选育工作。【结果】自2012年始,在怀柔区经过对嫁接到发病砧木上的接穗的发病情况跟踪调查、数据统计分析和病原PCR检测,初步从147种接穗中筛选出具有一定抗病能力的接穗45种,其表现为嫁接接穗症状轻或无、病菌扩展与增殖慢、平均病情指数低等。2013年在昌平区的复筛试验中,进一步依据月度病情指数调查数据,从上述45种接穗中确定一批具有抗枣疯病能力稳定的品系。最后结合2014年的调查结果优先推选出7种正常生长结果、园艺学性状良好,具有利用价值前景的枣树品系。【结论】研究结果初步明确北京市古枣树中具有一定抗枣疯病能力的资源,筛选出具有一定抗病能力的古枣树株系,为今后抗枣疯病的枣树品种开发利用和病害防控提供重要资源和依据。

二、生态农业在昌平开花结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生态农业在昌平开花结果(论文提纲范文)

(1)嫁接于3个枣园病砧的抗病接穗枣疯植原体检测及分子变异(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样品
    1.2 试验方法
        1.2.1 样品采集与DNA提取
        1.2.2 植原体分子检测
        1.2.3枣疯植原体基因与基因间区的扩增测序与序列分析
        1.2.4构建系统发育树
2 结果与分析
    2.1 3个枣园枣树嫁接传毒症状表现与样品的直接PCR、巢式PCR和LAMP检测
    2.2 枣疯植原体株系变异分析
        2.2.1 不同靶标基因和基因间区序列的PCR扩增和测序
        2.2.2 him A及下游假定蛋白(HP)基因序列分析
        2.2.3 fus A-tuf基因间区的序列分析
3 讨论
    3.1 枣树品种的抗病性
    3.2 枣疯植原体him A及其下游假定蛋白基因和fus A-tuf基因间区的序列差异
    3.3 枣树抗病性鉴定要综合评价,尤其注意抗病稳定性
4 结论

(2)驯化栽培甘肃贝母对茬口的选择及其适应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缩略词(ABBREVIATION)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川贝母种质资源
        1.2.2 川贝母研究现状
        1.2.3 甘肃贝母研究现状
        1.2.4 茬口的研究进展
    1.3 项目来源与经费支持
    1.4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第二章 研究内容、试验设计与方法
    2.1 研究内容
        2.1.1 不同茬口甘肃贝母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2.1.2 不同茬口甘肃贝母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2.1.3 不同茬口对甘肃贝母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及群落结构的影响
        2.1.4 不同茬口对甘肃贝母生长发育及质量的影响
    2.2 技术路线
    2.3 试验地概况
    2.4 试验材料与设计
        2.4.1 不同茬口培育
        2.4.2 甘肃贝母种子播种试验
        2.4.3 甘肃贝母苗采集
        2.4.4 不同茬口土壤样品采集
        2.4.5 土壤理化性质测定
        2.4.6 土壤酶活性测定
        2.4.7 甘肃贝母根际土壤微生物测序
        2.4.8 不同茬口甘肃贝母生长发育指标测定
        2.4.9 甘肃贝母病原菌的研究
        2.4.10 甘肃贝母总生物碱含量测定方法
        2.4.11 数据分析
第三章 不同茬口对甘肃贝母田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3.1 结果与分析
        3.1.1 甘肃贝母生长年际间土壤含水量对不同茬口的响应
        3.1.2 不同茬口生长年际间土壤容重的动态变化
        3.1.3 不同茬口年际间土壤p H动态变化
        3.1.4 不同茬口年际间土壤有机质的动态变化
        3.1.5 不同茬口年际间土壤水解氮含量的动态变化
        3.1.6 不同茬口年际间土壤速效磷含量的动态变化
        3.1.7 不同茬口年际间土壤速效钾含量的动态变化
        3.1.8 不同茬口年际间土壤全氮含量的动态变化
        3.1.9 不同茬口年际间土壤全磷含量的动态变化
        3.1.10 不同茬口年际间土壤全钾含量的动态变化
        3.1.11 不同茬口年际间土壤离子的动态变化
    3.2 讨论与小结
        3.2.1 不同茬口对土壤含水量的影响
        3.2.2 不同茬口对土壤容重的影响
        3.2.3 不同茬口对土壤p H值的影响
        3.2.4 不同茬口对土壤有机质等土壤养分的影响
        3.2.5 不同茬口对土壤离子的影响
第四章 不同茬口对甘肃贝母田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4.1 结果与分析
        4.1.1 不同茬口年际间土壤蔗糖酶活性的动态变化
        4.1.2 不同茬口年际间土壤脲酶活性的动态变化
        4.1.3 不同茬口年际间土壤磷酸酶活性的动态变化
        4.1.4 不同茬口年际间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动态变化
        4.1.5 不同茬口甘肃贝母土壤理化性质与土壤酶活性的相关性分析
    4.2 讨论与小结
        4.2.1 CD和LH茬口能显着提高甘肃贝母不同生长时期土壤蔗糖酶活性
        4.2.2 CD和DG提高甘肃贝母不同物候期土壤脲酶活性
        4.2.3 茬口对甘肃贝母不同生长时期土壤磷酸酶活性的影响
        4.2.4 茬口对甘肃贝母不同生长时期土壤过氧化氢活性的影响
        4.2.5 不同茬口甘肃贝母不同生长时期土壤理化性质与土壤酶活性相关
第五章 不同茬口对甘肃贝母根际土壤细菌群落及多样性的影响
    5.1 结果与分析
        5.1.1 测序数据基本分析
        5.1.2 不同茬口甘肃贝母年际间根际土壤细菌菌群落物种分析
        5.1.3 不同茬口甘肃贝母年际间根际土壤细菌菌群落Alpha多样性分析
        5.1.4 不同茬口甘肃贝母年际间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组成
        5.1.5 不同茬口甘肃贝母年际间根际土壤独有细菌群落组成
        5.1.6 不同茬口甘肃贝母年际间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组间物种差异分析
        5.1.7 不同茬口甘肃贝母生长年际间根际土壤细菌群落Heatmap图分析
        5.1.8 不同茬口甘肃贝母生长年际间根际土壤细菌群落与土壤理化因子的关系
        5.1.9 不同茬口甘肃贝母生长年际间根际土壤细菌群落与土壤酶的关系
    5.2 讨论与小结
        5.2.1 CD、LH和 DG茬口促进甘肃贝母根际土壤细菌多样性
        5.2.2 茬口间甘肃贝母根际土壤优势细菌相对稳定
        5.2.3 土壤理化因子与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相关
        5.2.4 土壤酶活性与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相关
第六章 不同茬口对甘肃贝母根际土壤真菌群落及多样性的影响
    6.1 结果与分析
        6.1.1 测序数据基本分析
        6.1.2 不同茬口甘肃贝母年际间根际土壤真菌菌群落物种分析
        6.1.3 不同茬口甘肃贝母年际间根际土壤真菌群落Alpha多样性分析
        6.1.4 不同茬口甘肃贝母年际间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组成
        6.1.5 不同茬口甘肃贝母年际间根际土壤独有真菌群落组成
        6.1.6 不同茬口甘肃贝母年际间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组间物种差异分析
        6.1.7 不同茬口甘肃贝母生长年际间根际土壤真菌群落Heatmap图分析
        6.1.8 不同茬口甘肃贝母根际土壤真菌群落与土壤理化因子的相关性
        6.1.9 不同茬口甘肃贝母根际土壤真菌群落与土壤酶的关系
    6.2 讨论与小结
        6.2.1 茬口对甘肃贝母根际土壤真菌多样性的影响
        6.2.2 茬口对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6.2.3 土壤养分和土壤酶对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第七章 不同茬口对甘肃贝母出苗、倒苗特性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7.1 结果与分析
        7.1.1 茬口对甘肃贝母不同生长年际间出苗率的影响
        7.1.2 茬口对甘肃贝母不同生长年际间倒苗率的影响
        7.1.3 茬口对甘肃贝母生长年际间酶促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7.1.4 茬口对甘肃贝母生长年际间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7.1.5 茬口对甘肃贝母生长年际间根系活力的影响
    7.2 讨论与小结
        7.2.1 茬口对甘肃贝母不同生长年际间出苗率的影响
        7.2.2 茬口对甘肃贝母不同生长年际间倒苗率的影响
        7.2.3 茬口对甘肃贝母生长年际间酶促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7.2.4 茬口对甘肃贝母生长年际间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7.2.5 茬口对甘肃贝母生长年际间根系活力的影响
第八章 甘肃贝母鳞茎腐烂病的病原菌研究
    8.1 结果与分析
        8.1.1 甘肃贝母鳞茎腐烂病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
        8.1.2 甘肃贝母鳞茎腐烂病主要致病菌的生物学特性
        8.1.3 甘肃贝母鳞茎腐烂病主要致病菌的药剂筛选
    8.2 讨论与小结
第九章 茬口对甘肃贝母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9.1 结果与分析
        9.1.1 不同茬口对甘肃贝母年际间植株生长动态的影响
        9.1.2 茬口对甘肃贝母年际间产量的影响
        9.1.3 茬口对甘肃贝母年际间鳞茎腐烂率及病情指数的影响
        9.1.4 茬口对甘肃贝母年际间生物碱含量的影响
    9.2 讨论与小结
第十章 结论与展望
    10.1 主要结论
    10.2 展望
    10.3 主要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研究成果等
导师简介

(3)湛江市荔枝园土壤、叶片营养分析及与果实品质、产量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1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果园概况
    2.2 材料的采集与处理
    2.3 实验方法
    2.4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荔枝园土壤营养状况分析
        3.1.1 土壤pH
        3.1.2 土壤有机质和矿质营养
        3.1.3 土壤营养元素之间的相关性
    3.2 荔枝叶片营养状况分析
        3.2.1 不同类型枝叶生理指标变化规律
        3.2.2 不同类型枝叶矿质营养变化规律
        3.2.3 叶片营养之间的相关性
    3.3 荔枝土壤营养和叶片营养之间的关系
        3.3.1 土壤营养与叶片矿质元素的相关性
        3.3.2 土壤营养与叶片生理指标的相关性
    3.4 荔枝土壤、叶片营养与果实品质的关系
        3.4.1 果实品质状况
        3.4.2 土壤营养与果实品质的相关性
        3.4.3 叶片营养与果实品质的相关性
    3.5 荔枝土壤、叶片营养与产量的关系
        3.5.1 土壤营养与产量的相关性
        3.5.2 叶片营养与产量的相关性
4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1.1 荔枝园土壤营养状况分析
        4.1.2 生育期不同类型叶片营养变化规律分析
        4.1.3 土壤营养与叶片营养之间的关系分析
        4.1.4 土壤、叶片营养与果实品质的关系分析
        4.1.5 土壤、叶片营养与产量的关系分析
    4.2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4)北京谷氏农业专业合作社产业扶贫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北京谷氏农业专业合作社基本情况
北京谷氏农业专业合作社产业扶贫情况
相关启示

(6)公安机关网络舆情危机应对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情况
        1.2.1 国外研究的综述
        1.2.2 国内研究的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本研究的创新点
第2章 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
    2.1 基本概念
        2.1.1 网络舆情
        2.1.2 网络舆情危机
        2.1.3 公安机关网络舆情危机
    2.2 公安机关网络舆情危机特点
        2.2.1 对抗性
        2.2.2 负面性
        2.2.3 扩大性
    2.3 基本理论介绍
        2.3.1 危机周期理论
        2.3.2 危机管理的PPRR模型
        2.3.3 网络舆情分析理论
        2.3.4 网络舆情引导理论
        2.3.5 本文的危机管理理论选择
第3章 多案例角度探讨公安机关网络舆情危机对策
    3.1 案例一——2017年滨州市惠民县医闹事件
        3.1.1 事件经过
        3.1.2 该案公安机关应对网络舆情危机问题分析
    3.2 案例二——2013年滨州市某派出所批量采录DNA事件
        3.2.1 事件经过
        3.2.2 该案公安机关应对网络舆情危机问题分析
    3.3 案例三——2016年北京“雷洋案”
        3.3.1 事件经过
        3.3.2 该案公安机关应对网络舆情危机问题分析
    3.4 案例四——2016年山东聊城“于欢案”事件
        3.4.1 事件经过
        3.4.2 该案公安机关应对网络舆情危机分析
第4章 公安机关网络舆情危机的诱因
    4.1 公安机关自身诱因
        4.1.1 执法不规范
        4.1.2 服务意识缺失
    4.2 网络媒体诱因
        4.2.1 追求点击率的不实报道
        4.2.2 缺乏职业素养的恶意中伤
    4.3 社会面诱因
        4.3.1 公众的全民自媒体意识
        4.3.2 公安机关是社会矛盾的交织点
    4.4 政府层面诱因
        4.4.1 政府过度使用公安机关职权
        4.4.2 公安机关与行政部门的职权错位
        4.4.3 辟谣信息的迟到
第5章 公安机关对网络舆情危机处置不当的原因分析
    5.1 实战角度:舆情危机管理被长期边缘化
        5.1.1 不规范执法和服务意识缺失为舆情危机埋下隐患
        5.1.2 缺乏对网络舆情危机管理意识的培养
        5.1.3 缺乏新闻人才和与媒体应对基本技能
    5.2 理论角度:缺乏研究投入和研究成果
        5.2.1 缺乏专业舆情危机预测预警机制
        5.2.2 缺乏全面的网络舆情危机应对策略和应对技术
        5.2.3 缺乏网络舆论引导能力和舆论引导机制
    5.3 体制角度:体制与制度条件支撑不足
        5.3.1 缺少执法保护和执法权威
        5.3.2 缺少网络舆论管理的专门法律体系
        5.3.3 缺少重大案事件警务公开制度
        5.3.4 缺少多警种协同和跨部门协作制度
第6章 公安机关应对网络舆情危机的对策探讨
    6.1 公安机关网络舆情危机预防和预警策略
        6.1.1 完善民生诉求表达机制,顺畅民意表达渠道
        6.1.2 提高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改善警民关系
        6.1.3 建立网络涉警舆情的收集、监测和分析评估机制
        6.1.4 制定舆情危机应急预案
        6.1.5 加强公安机关网络监管能力
    6.2 应对网络舆情危机宏观策略
        6.2.1 建立健全高效的新闻发布机制
        6.2.2 建立跨警种协同作战机制
        6.2.3 建立网络舆情危机登记备案机制
        6.2.4 提升公安机关的“三个能力”
        6.2.5 加强互联网舆论管理的法制建设
    6.3 应对网络舆情危机的微观实战策略
        6.3.1 保证与新闻媒体的有效沟通
        6.3.2 建立网络涉警舆情应对的舆论引导机制
        6.3.3 加强网络管理技术手段建设
    6.4 舆情危机善后策略
        6.4.1 秉持以人为本,优先解决“人”的问题
        6.4.2 开展公安机关形象恢复工作
        6.4.3 登记备案和材料汇总工作
第7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7)田园综合体模式及其建设途径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的及内容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内容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技术
2 相关概念及政策分析
    2.1 相关概念解读
        2.1.1 村庄及村庄规划
        2.1.2 田园主义
        2.1.3 田园城市
    2.2 我国乡村规划政策演进历程分析
        2.2.1 建国以来我国乡村规划的发展历程
        2.2.2 新世纪以来我国乡村规划相关政策及建设历程分析
    2.3 本章小结
3 田园综合体模式分析
    3.1 田园综合体模式的产生背景及提出
        3.1.1 田园综合体模式的产生背景
        3.1.2 田园综合体模式的提出
    3.2 田园综合体的理论框架研究分析
        3.2.1 田园综合体的内涵分析
        3.2.2 田园综合体的意义分析
        3.2.3 田园综合体的特征分析
        3.2.4 田园综合体的建设条件分析
        3.2.5 田园综合体的建设原则分析
        3.2.6 田园综合体的建设内容分析
        3.2.7 田园综合体的建设模式分析
        3.2.8 田园综合体的理论框架
    3.3 本章小结
4 田园综合体项目实例研究
    4.1 国家级田园综合体试点项目研究
    4.2 部分省级田园综合体试点项目研究
    4.3 田园综合体典型案例研究——无锡田园东方
        4.3.1 项目概况
        4.3.2 建设基础分析
        4.3.3 项目内容及策略
        4.3.4 评价及其分析
    4.4 田园综合体建设现状问题分析
        4.4.1 建设中无法对于区域性环境及资源进行整合
        4.4.2 投资方与政府、村民、当地资源等融合不到位
        4.4.3 建设内容有偏差,缺乏长久机制
    4.5 本章小结
5 田园综合体的探索实践—五丰村振兴发展规划
    5.1 五丰村基本概况
        5.1.1 区位
        5.1.2 人口与社会经济
        5.1.3 土地利用
        5.1.4 村庄布局与景观
        5.1.5 道路交通
        5.1.6 公共设施与基础设施
    5.2 田园综合体建设理念分析
        5.2.1 现状问题及分析
        5.2.2 优势条件及分析
        5.2.3 政策支持与运行保障条件
        5.2.4 田园综合体建设理念——“本底塑造”
    5.3 田园综合体理念下的村庄规划
        5.3.1 三生同步
        5.3.2 三产融合
        5.3.3 三位一体
        5.3.4 土地利用与空间布局
    5.4 本章小结
6 结语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研究的创新之处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8)改革开放以来党的“三农”政策历史演变和新发展研究 ——以中共中央一号文件为中心研究对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制定“三农”政策的社会历史原因
    一、传统农业大国的基本国情
        (一) 农业处于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
        (二) 我国农民人口数量多比重高
        (三) 我国农业仍为传统农业模式
    二、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农业“左倾”错误的教训
        (一) 农村工作中“左”倾错误的基本概况
        (二) 农村工作中“左”倾错误带来的后果
        (三) “左”倾错误对“三农”政策实施的教训
    三、农村改革成为改革开放的突破口
        (一) 农村改革成为改革开放突破口的概况
        (二) 农村改革成为改革开放突破口的原因
        (三) 农村改革对“三农”政策发展的启示
第二章 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党的“三农”政策的演变
    一、1978—1991年:实现农民自主经营权阶段
        (一) 有关农业政策的演变
        (二) 有关农民政策的演变
        (三) 有关农村政策的演变
    二、1992—2002年:建立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阶段
        (一) 有关农业政策的演变
        (二) 有关农民政策的演变
        (三) 有关农村政策的演变
    三、2003—2017年:解决城乡发展失衡,实现城乡 一体化化阶段
        (一) 有关农业政策的演变
        (二) 有关农民政策的演变
        (三) 有关农村政策的转变
第三章 乡村振兴战略下“三农”政策的新发展
    一、乡村振兴战略下“三农”政策的新部署
        (一) 产业振兴——物质基础
        (二) 人才振兴——智力支持
        (三) 文化振兴——精神支撑
        (四) 生态振兴——发展底线
        (五) 组织振兴——制度保障
    二、乡村振兴战略下“三农”政策创新的表现
        (一) 新的政策重点:打赢脱贫攻坚战
        (二) 新的政策导向: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三) 新的政策布局:内容全面目标长远
        (四) 新的政策要求:农村全面提档升级
    三、乡村振兴战略下“三农”政策实施成效
        (一) 扶贫攻坚取得突破性成就
        (二) 农村基层政治取得突出成就
        (三) 农村新型城镇化进程加快
第四章 中央一号文件中党的“三农”政策的评析
    一、中央一号文件中“三农”政策演变特点
        (一) “三农”政策演变具有明显的问题意识和导向
        (二) “三农”政策演变坚持继承性与创新性的统一
        (三) “三农”政策演变始终坚持较强的服务性
    二、“三农”政策执行中存在的不足
        (一) 农村基层党组织执行力不足
        (二) 农民自身政策参入度不高
        (三) 政策落实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
    三、关于“三农”政策发展演变的启示
        (一) 政策制定要着眼“三农”突出矛盾
        (二) 政策内容要尊重农民合法权益
        (三) 政策执行要提高基层组织工作能力
        (四) 政策落实要加强监督机制建设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9)花海休闲观光园景观规划研究 ——以怀化市中方花海休闲观光园景观规划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花海休闲观光园的规划和建设面临的问题
        1.1.3 花海休闲观光园景观规划研究的必要性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国外休闲农业与花海旅游业发展概况
        1.3.2 国内休闲农业与花海旅游业发展概况
        1.3.3 花海主题休闲观光园景观规划的相关研究进展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框架
2 花海休闲观光园相关概念辨析和景观类型
    2.1 花海主题休闲观光园相关概念辨析
        2.1.1 花海
        2.1.2 休闲农业
        2.1.3 花海休闲观光园
    2.2 花海休闲观光园与其他园区的区别
        2.2.1 花海休闲观光园与植物园的区别
        2.2.2 花海休闲观光园与植物专类园的区别
        2.2.3 花海休闲观光园与城市公园的区别
    2.3 花海休闲观光园的景观类型
        2.3.1 乡村景观是花海休闲观光园景观规划的灵魂
        2.3.2 将乡村景观资源引入花海休闲观光园
        2.3.3 花海休闲观光园的景观类型
    2.4 本章小结
3 花海休闲观光园景观规划研究
    3.1 规划选址理论依据
        3.1.1 区位理论
        3.1.2 环城游憩带理论
        3.1.3 小结
    3.2 景观规划理论依据
        3.2.1 景观生态学
        3.2.2 景观规划学
        3.2.3 园林艺术学
        3.2.4 旅游吸引力理论
        3.2.5 小结
    3.3 花海休闲观光园的特征
        3.3.1 功能多样性
        3.3.2 景观独特性
        3.3.3 参与体验性
        3.3.4 明显的地域性
    3.4 规划理念
        3.4.1 生态优先理念
        3.4.2 特色性理念
        3.4.3 参与体验性理念
        3.4.4 以人为本理念
    3.5 规划原则
        3.5.1 生态优先原则
        3.5.2 可持续发展原则
        3.5.3 因地制宜的特色性原则
        3.5.4 艺术性原则
        3.5.5 经济性原则
        3.5.6 以人为本原则
        3.5.7 前瞻性原则
    3.6 花海休闲观光园景观规划程序
        3.6.1 前期工作
        3.6.2 总体规划
        3.6.3 详细规划
    3.7 花海休闲观光园景观规划内容
        3.7.1 花海休闲观光园景观规划的内容的确定
        3.7.2 规划选址
        3.7.3 土地利用规划及环境容量测算
        3.7.4 竖向规划
        3.7.5 道路交通系统规划
        3.7.6 地域文化景观规划
        3.7.7 植物景观规划
        3.7.8 水系景观规划
        3.7.9 园林建筑景观规划
        3.7.10 景观小品与标识系统规划
        3.7.11 体验活动设计
    3.8 本章小结
4 相关案例借鉴分析
    4.1 江西龙虎山花语世界
        4.1.1 案例简介
        4.1.2 借鉴意义
    4.2 浙江湖州市安吉中南百草园
        4.2.1 案例简介
        4.2.2 借鉴意义
    4.3 台湾南投县台—生态教育休闲农园
        4.3.1 案例简介
        4.3.2 借鉴意义
    4.4 台湾大溪花海农场
        4.4.1 案例简介
        4.4.2 借鉴意义
    4.5 日本北海道富田生态农场
        4.5.1 案例简介
        4.5.2 借鉴意义
    4.6 本章小结
5 案例实践—怀化市中方花海休闲观光园景观规划
    5.1 项目背景
        5.1.1 国家宏观政策背景
        5.1.2 怀化市政策与动态
        5.1.3 农业产业升级的需要
    5.2 项目概况
        5.2.1 项目区位
        5.2.2 区域交通
        5.2.3 现状分析
        5.2.4 选址适宜性分析
    5.3 规划定位和规划目标
        5.3.1 规划定位
        5.3.2 规划目标
    5.4 总体规划
        5.4.1 规划依据
        5.4.2 规划理念与指导思想
        5.4.3 总体规划原则
        5.4.4 产业规划
        5.4.5 总体规划布局和功能分区
        5.4.6 土地利用规划及环境容量测算
        5.4.7 竖向规划
    5.5 分区规划
        5.5.1 入口花海区
        5.5.2 苗圃培育区
        5.5.3 花溪区
    5.6 专项规划
        5.6.1 植物种植规划
        5.6.2 植物分区配置
        5.6.3 道路交通系统规划
        5.6.4 电力电信及景观照明系统规划
        5.6.5 给排水系统规划
        5.6.6 水系景观规划
        5.6.7 地域文化景观规划
        5.6.8 园林建筑景观规划
        5.6.9 景观小品与服务设施规划
    5.7 体验活动策划
        5.7.1 生态体验
        5.7.2 娱乐体验
        5.7.3 教育体验
        5.7.4 文化体验
        5.7.5 观光体验
    5.8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不足与展望
        6.2.1 研究的不足
        6.2.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10)北京市区古枣树单株种源抗枣疯病测定与抗病品种(系)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接穗的采集
    1.2 砧木的选择与嫁接
    1.3 发病级别与生长状况调查
    1.4 植原体检测方法
        1.4.1 样品采集
        1.4.2 样品总DNA的提取
        1.4.3 直接PCR和巢式PCR
    1.5 数据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品系接穗嫁接后发病情况
    2.2 嫁接后不同接穗的症状分化
    2.3 初筛抗病接穗在2013年复选中的表现
    2.4 复筛品系接穗抗性类型聚类分析结果
    2.5 不同抗性接穗嫁接当年生长量
    2.6 接穗中病原的PCR检测结果
    2.7 7个优选抗病品系抗性稳定性、接穗生长和结果特性
3 讨论
4 结论

四、生态农业在昌平开花结果(论文参考文献)

  • [1]嫁接于3个枣园病砧的抗病接穗枣疯植原体检测及分子变异[J]. 张文鑫,于少帅,田国忠,王合,任争光,王圣洁,孔德治,李永,林彩丽. 林业科学, 2021(11)
  • [2]驯化栽培甘肃贝母对茬口的选择及其适应机理[D]. 武睿. 甘肃农业大学, 2021
  • [3]湛江市荔枝园土壤、叶片营养分析及与果实品质、产量相关性研究[D]. 杨卫华. 广东海洋大学, 2020(02)
  • [4]北京谷氏农业专业合作社产业扶贫的启示[J]. 李宝东. 中国合作经济, 2020(05)
  • [5]TR公司草莓园营销策略研究[D]. 吕新琳.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20
  • [6]公安机关网络舆情危机应对策略研究[D]. 孟庆博. 湖南农业大学, 2019(08)
  • [7]田园综合体模式及其建设途径初探[D]. 王晓茹. 西安工业大学, 2019(03)
  • [8]改革开放以来党的“三农”政策历史演变和新发展研究 ——以中共中央一号文件为中心研究对象[D]. 孙竹雪.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2)
  • [9]花海休闲观光园景观规划研究 ——以怀化市中方花海休闲观光园景观规划为例[D]. 谭彦.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8(06)
  • [10]北京市区古枣树单株种源抗枣疯病测定与抗病品种(系)筛选[J]. 王合,任争光,潘彦平,冯术快,林彩丽,常恩忠,于少帅,田国忠. 林业科学, 2018(08)

标签:;  ;  ;  ;  ;  

生态农业在昌平开花结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